雍正王朝:年羹尧手握重兵,坐镇西北,为何宁死不反

雍正王朝:年羹尧手握重兵,坐镇西北,为何宁死不反,第1张

造反如同创业,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并不是一拍脑袋就能行,它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成功的概率很小,失败的可能很大。“戍卒叫,函谷举”、“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些“创业”口号听起来激动人心,真做起来举步维艰。《雍正王朝》中,年羹尧坐镇西北,虽手握重兵,但根本没有反的条件。

一、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还缺乏正当性

清朝中前期的军事制度有个特点,不允许地方筹粮(三藩除外),不管你地方将领是谁,所需粮饷必须在朝廷控制范围之内。这招主要是为了防地方将领做大,避免出现割据势力。因此,年羹尧在西北打仗的时候,他的军需都要走户部的账。

后来西北大捷,军营每月的花销依旧需要一百五十万两,即便年羹尧夸大其词,一百万两也是底线吧。你年羹尧要造雍正的反,人家肯定会断你的炊,你去哪儿筹款?西北贫瘠之地,也没几块钱。没有源源不断的物质供应,你这造反没有任何的持续性,逃兵只会越来越多。

年羹尧的部队,有八旗也有绿营兵,人员参差不齐。人一旦杂了,就众口难调,各有各的小九九,不可能铁板一块。大家都是朝廷的兵,有共同目标的时候,都能团结在年大将军周围。

但年羹尧如果要造反,这些人就会出现割裂。大多数的清兵,都是有家有口的,人家还指望着打仗挣点钱,回家买房置地,老婆孩子热炕头呢。他们如果被定义为反贼,那家人也会跟着遭殃的。吴三桂敢闹事,是因为吴军都拖家带口,反起来家里没有后顾之忧。你年羹尧造反,手底下这些人恐怕不会响应。

军营的骨干成员,也并非全是年羹尧的嫡系部队。这些人里面,有八爷党和十三爷故旧。尤其是老十三,振臂一呼,年羹尧的二十万大军,不晓得有多少会倒戈相向。在祖宗的江山社稷问题上,八爷与雍正是一致的,肯定不会站在年羹尧那边。此外,在历史上,岳钟琪家与年家关系一直不好,在关键时刻,岳钟琪会听命于雍正。清朝的常备军,一般都有上百万,年羹尧满打满算也只有一二十万,剩下的都是雍正的,这数据差别太大了。

造反一般发生在大规模失去田地,百姓无家可归,或者无地可耕时,这是群众基础。当时,雍正已经推行“新政”,老百姓的负担减轻了,年羹尧造反不得人心啊。

年羹尧“造反”,要出师有名,总得有个“油头”吧,你要打着“天命”的旗号,给人感觉你是真命天子,受命于天,就是类似于“陈胜王”“苍天已死”之类的口号。孙嘉诚曾经借助“天命”求雨成功,拥有最权威的“天命”解释权,但年羹尧却把他杀了,这本就是逆天而行,别说借助天命,只会天怒人怨。年羹尧连这个最具正当性的“天命”旗号都利用不了,至于“清君侧”“吊名伐罪”就更没有说服力。

二、老十三给了年羹尧一个措手不及

年羹尧杀了富宁安、运粮官,罢免甘肃巡抚,雍正也没说他什么。在杀孙嘉诚的时候,他根本不会想到自己的结局——身首异处,也许还自以为是地认为雍正会默认。但孙嘉诚的死,碰到了雍正的底线,也激怒了朝堂上的所有人,雍正必须要对年羹尧有所行动。

老十三在策划解除年羹尧兵权的行动中,先是调虎离山,安排他去喝花酒,让他对军营失去控制权和知情权;接着调走了年羹尧的嫡系,换上听命于朝廷的新人,让他无兵可用;然后将他调往千里之外的杭州,来了个釜底抽薪。这时的年羹尧,已经是一只被拔了牙的老虎,对雍正已经没有任何威胁。

到了杭州,年羹尧被一贬再贬,已经成了过街老鼠,别说造雍正的反,随便县令都可以欺负他。

秋媚说:年羹尧不管心里想没想过要反,但他确实没有反的资本,人、财、物以及道德制高点都在雍正手里。雍正将孙嘉诚送到西北的那一刻,就已经有了动年羹尧的心思。

年羹尧官拜陕甘总督、大将军节制西北军政大权,可以说整个西北都在年羹尧的手里,无论是人事官员任免还是生杀大权。

西北罗卜藏丹津叛乱,雍正指派大将军年羹尧平叛,由于年羹尧奢靡浪费,军饷日益增长,户部拿不出钱来供应军需。年羹尧仗着雍正的宠信,嚣张跋扈,更是杀了一品大员富宁安,更重要的是富宁安是八旗子弟

传到京城之后,雍正没有训斥、处罚年羹尧反而下旨表扬了年羹尧。此时与叛军决战在即,军心不能动摇,雍正此时此刻更多的是迫不得已。而九爷胤禟的门人,大肆宣扬:“皇上的心里只有汉人没有满人,只有奴才没有兄弟”,随即雍正派出八旗子弟充任大内一等侍卫,护送胤禟去西北年羹尧军营历练。

到了军营,十名侍卫仗着雍正宠信,丝毫不把年羹尧放在眼里,更是与年羹尧亲兵打了起来,大闹中军行辕。年羹尧到了之后一声“去手”,亲兵丝毫犹豫都没有,齐刷刷的把自己右手全部砍了。由此可见年羹尧军令如山,在军中威严如此,也就不难理解后来的“只知有军令,而不知有皇上”了。

十名侍卫此时看到这里也是心里发毛,但是其中有一个穆香阿,更是一等侍卫(正三品),放到外面也是一方大员。仗着母亲是和硕二十三公主,具体哪个公主不得而知,强撑着顶撞年羹尧,年羹尧为了军中威望下令斩了十名侍卫,难道年羹尧真敢斩了十名侍卫吗?

其实不然,这也是年羹尧聪明之处,虽然年羹尧在军中飞扬跋扈,但是不代表不清楚雍正派十名贴身侍卫是什么意思,其实在年羹尧下令时已经有人去通知九爷胤禟,而九爷来了以后也是连连求饶,更是下跪才摆平此事,十个侍卫也被打了二十军棍,那么为什么年羹尧让九爷下跪才肯放了十名侍卫?

年羹尧很清楚这十个侍卫代表的是什么,是雍正派来监视自己的。而且年羹尧要的就是让九阿哥胤禟下跪求情,可想而知一个堂堂皇子都要给我这个做臣子的下跪,将士们会怎么想?让九爷下跪既能提升军中威望又能杀杀侍卫的锐气,因为军中大多是八旗子弟,年羹尧能从一个汉旗做到如此,固然离不开雍正宠信,但是也是自己威望所致。这样也能使侍卫从心中畏服,年羹尧后来也说了侍卫都有密奏之权,从旁敲侧击中使一干侍卫彻底从心里不敢跟年羹尧作对,不敢在密折中说自己的坏话。

事实也正是如此,后来侍卫穆香阿与另一个满旗子弟伊兴阿的密奏完全不同,穆香阿说的是年羹尧心系朝廷,说尽年羹尧好话。而伊兴阿却说年羹尧奢靡浪费。由此可见年羹尧在九爷下跪之后才放了十名侍卫,其实并是飞扬跋扈所至,而是心里有更深的一层意思。

      年羹尧其实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过造反,而且他也没有真正的控制过西北军。

      首先,年羹尧上任的时候,西北军的主要将领是十四王爷的亲信,比如富宁安,自己手里面有八万精兵,所以,这个时候年羹尧对于西北军的影响力是非常有限的。

    然后到了年羹尧铲除了十四王爷的亲信之后,战事已经非常的吃紧了,可以说年羹尧那个时候和雍正是同仇敌忾,但是年羹尧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叛军的主力,而手下也有像范时捷这样的大员是不听年羹尧的话的,所以,哪怕是作战吃紧的时候,年羹尧也没有完全掌控西北军。

  

    而后来,年羹尧终于找到了叛军的主力,最终歼灭了叛军主力的时候,年羹尧却犯了一个非常致命的错误,就是和他多年的老朋友,也是军队的副元帅岳钟琪决裂。这个是非常致命的,岳钟琪本身威望非常高,而且手下也有数万军马,所以,年羹尧对西北军的控制力可以说是急转直下。

    而在后来,年羹尧回京请功的时候,雍正非常巧妙的把年羹尧手下的三千禁卫军给留下了,而这些禁卫军都是年羹尧的心腹,而没有了这一支军队之后,年羹尧做任何事情都明显的束手束脚。

    而后来,雍正又把年羹尧孤身召回来一次,这一次,年羹尧完全没有了当年的威风,老老实实地在北京住了一阵子,而这个时候雍正把年羹尧在西北的心腹换掉了不少,所以年羹尧回去之后,基本上在西北军就是个光杆司令了,雍正换掉他自然不费吹灰之力。

   最后就是年羹尧其实是一个忠臣,年羹尧一直都是拥护雍正的,他从来没有想过要造反。年羹尧只是娇纵,而他被杀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反对雍正的新政,而并不是有异心,想造反。

○领侍卫内大臣公马尔赛、步军统领阿齐图、恭捧谕旨。谕年羹尧、尔亦系读书之人。历观史书所载。曾有悖逆不法、如尔之甚者乎。自古不法之臣有之。然当未曾败露之先。尚皆假饰勉强。伪守臣节。如尔之公行不法。全无忌惮。古来曾有其人乎。朕待尔之恩。如天高地厚。且待尔父兄、及尔子、并尔阖家之恩。俱不啻天高地厚。尔扪心自思。朕之恩尚忍负乎。授尔为川陕总督。又用尔为抚远大将军。将西陲之事。全畀于尔。事事推心置腹。文官自督抚以至州县。武官自提镇以至千把。俱听尔之分别用舍。朕意以尔实心为国。断不欺罔。故尽去嫌疑。一心任用。尔乃作威作福。植党营私。如此辜恩负德。于心忍为乎。即如青海之事。朕命尔于四月间备兵。尔故意迟延。又命于八月进兵。尔复羁留不往。及朕严加催督。然后进兵。孤军冒险。几至失机。又如阿喇衲所领之兵。尔令其由噶斯地方前进。以险恶必不可行之路。令其行走。岂非欲陷害阿喇衲乎。又如尔令富宁安、将骆驼三千余只。从巴尔库尔、送至布隆吉尔。为无用之需。岂非设计欲陷害富宁安乎。又如令岳钟琪之兵。调至西宁。其经由之路。尔指令舍近就远。故意使其纡道数千里。欲使蔡珽运粮不及。岂非欲巧陷蔡珽乎。此皆国家军务大事。而尔视为儿戏。藉此以快私忿。尚得谓之有人心者乎。又如尔所奏善后十三条。于不应造城之处。建议造城。于不应屯兵之处。建议屯兵。并无一件有益于地方之事。为国家筹画边机。如此草率错乱。是诚何心。如青海用兵以来。尔之残杀无辜。颠倒军政等事。朕尚皆未令入于廷臣议罪之条。即就廷臣所议。九十二条之内。尔应服极刑、及立斩者。共三十余条。朕览之不禁堕泪。朕统御万方。必赏罚公明。方足以治天下。若如尔之悖逆不臣至此。而朕枉法宽宥。则何以彰国家之宪典。服天下之人心乎。即尔苟活人世。自思负恩悖逆至此。尚可以对天地鬼神。腼颜与世人相见乎。今宽尔殊死之罪。令尔自裁。又赦尔父兄子孙伯叔等多人死罪。此皆朕委曲矜全莫大之恩。尔非草木。虽死亦当感涕也  

上一个回答我们谈了雍正帝的第五子弘昼,他也是相当聪明之人,不露声色的执行自己的夺嫡路线。从即位顺序上讲他比不上弘时,从能力上讲他又比不上弘历,他要想即位只能等待奇迹出现。这个奇迹就是弘时和弘历同时被打倒,自然就轮到自己了,所以才有了他一系列的精彩表现。

今天我们再回到年羹尧身上,在第54期我们讲邬思道前去帮年羹尧之前,年羹尧杀了雍正帝的准女婿,可是为什么雍正帝还给他点赞呢?

一、

有人感觉到很奇怪,《雍正王朝》中好像并没有出现雍正帝的女婿啊?这个人是谁?

这个人其实就是哈庆生,他是雍正帝四女儿洁明的额驸,而且还是一个武探花。只不过他本人并没有出现在剧中,而仅仅出现在张廷玉跟雍正帝的对话之中。西北战事又起,青海的罗布藏丹津发动叛乱,举国震动,雍正帝苦思冥想很久,才决定让年羹尧出任大将军,前往镇压。

雍正帝跟张廷玉刚刚敲定了大将军的人选,张廷玉就小心翼翼的向雍正帝说了一件事:“您的女婿哈庆生,到上书房托人说过几次了,让见着您的时候提一提,能不能从西北大营把他调回京城来?”结果雍正帝一听就怒了,直接说了一句:“他妄想!”

一下子噎的张廷玉说不出话来,他略楞了一下,又打了一张感情牌,说哈庆生给雍正帝带了十几篓蜜桔。雍正帝转身就走:“统统扔到金水河里去!”

二、

为什么雍正帝对他的女婿如此态度呢?

我们观察这件事发生的背景,在西北发生叛乱之前,雍正帝刚刚组织了一次科举考试,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选拔人才,尤其是选拔一些做事的人才。

这是文科举,其实在这之前还有一次武科举,在武科举的时候,雍正帝钦点了哈庆生为武探花。而哈庆生成为雍正帝的额驸是靠年羹尧,是年羹尧举荐他为额驸。此时的雍正帝是非常重视年羹尧的,而且哈庆生也确实长得一表人才,于是就把他指为了四女儿洁明的驸马。

在年羹尧派往西北之前,雍正帝先把哈庆生派过去历练的,可是西北战事一起,这个女婿就坐不住了,一个劲的找上书房求情想回京。

那就是非常愤怒,现在国家正需要你出力,你却贪生怕死,想回来,真是妄想!其实此时雍正帝还面临一个苦恼,那就是旗人无人可用,当然也不是无人可用,比如老十四胤禵。只是对于雍正帝来讲,他手里确实无人可用。也正是因为重用年羹尧,导致老九、老十、老十四怨声载道,挖苦雍正帝,讽刺雍正帝,败坏他的名声。

三、

之所以这里没有提老八胤禩,是因为老八胤禩此时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所以他才训斥老九他们,甚至不惜撕破脸,说到底他也是怪满人自己不争气!

年羹尧知道雍正帝的难处吗?这还用说,他当然知道啦,所以他不惜牺牲掉富宁安的一支部队,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向朝廷证明,自己是对的,而满人确实不争气。

这也正合雍正帝的心意,而且杀富宁安也是雍正帝默许的行为,并且以此事在朝会上大发雷霆,一下子就把老九一伙的气势压了下去。紧接着又玩了顺水推舟,你们不总说不重用你们满人吗?那好,十名上三旗的侍卫,加老九胤禟,你们去大西北历练一下吧!

这段剧情在电视剧中并没有体现,但是在原著中有详细的记载。这要往前翻了,在第二十三回:冷面君冷言拒亲人 热心肠热衷求进身中:“洁明的未婚夫婿叫哈庆生,简直是个人面兽心的畜生。他不但到处沾花惹草,还常常招男妓,养娈童。”

当时雍正帝去探望母后,十七姑和洁明都在向太后哭诉,十七姑想把儿子从前线调回来,雍正帝不同意。于是十七姑骂骂咧咧的走了,因为她毕竟是长辈,雍正帝有气没处发,结果洁明也不敢多说话了。其实也很好理解,雍正帝要树立威信,要的就是一言九鼎的魄力,既然自己已经把女儿许配给哈庆生,怎么可以出尔反尔?

四、

所以,雍正帝也很苦恼,自己刚刚即位,内忧外患,就跟他向母后解释:“母亲,你老不要生气,儿子也是不得不这样啊。规矩都是儿子定的,儿子说的一套做的又是一套,可怎么服众啊!”但是,嘴上这样说,毕竟雍正帝也是为人父,不可能置自己的女儿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不管,既然要管,还不露声色的管,怎么办?那就需要年羹尧了,其实年羹尧后来为什么越来越过分?杨角风也多次讲过,这就是雍正帝宠的!

雍正派老九允禟到年羹尧军中效力,是何用意?一次险些酿成大祸的布局。

背景:富宁安在西北不听从年羹尧的调遣几乎全军覆没,年羹尧以军令斩杀了富宁安,并得到雍正皇帝的认可。这件事朝廷上那些八旗官员们心里不甘了,背地里说雍正只重用汉人年羹尧而不重用满人为将。为了堵住众官之口,雍正帝派允禟与十个御前侍卫前往年羹尧的西北大营效力,说是去历练历练,但是目的十分明确。

目的:1分化八爷党。九爷允禟人称“小诸葛”,是八爷党的核心人物,此时的雍正刚刚即为不久,西北的局势十分险恶,这关系到雍正座下的皇位是不是坐得稳,西北是关键。八爷党贼心不死,时刻觊觎雍正座下的位子,而且八爷党在朝中的势力不可小视。将“小诸葛”分离出去,既可以达到分离八爷党的目的,又可以达到牵制年羹尧的目的。为什么呢?因为还有十个御前大内侍卫,他们是雍正的心腹近亲,拥有密折参奏之权,这样就将年羹尧、允禟等都监视起来了,达到掌控两方势力的目的。

2堵住满族官员的口。这倒是一件小事,皇帝有理,没人敢说个不字,但是雍正即位不久,不希望与满族将官闹翻,这样对于他实施新政不利,所以,为了堵住他们的口,将老九派出去,别人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3担心年羹尧。这可能是雍正的主要心思,因为富宁安死后,年羹尧手握的是二十万重兵。年羹尧曾经在任陕甘总督的时候巴结过八爷胤禩,邬思道也曾经提醒过雍正要防着点他,所以,一旦此时的年羹尧做大后,如果与八爷党结为一伙,那雍正就麻烦了,就算他不喝老八结党,也是雍正的心头之患。有十个御前心腹去监视年羹尧,雍正心里更踏实些。

这三个目的十分明确,谁都知道,八爷党知道,老九知道,年羹尧知道,就算是正在看此文的你也知道。但是雍正的这步棋险些酿成大祸,实在是细思极恐。为什么?

1雍正帝忘记了允禟是个“小诸葛”。允禟是八爷党的小诸葛并非浪得虚名,这在二月河的原著小说中有所展现,这人出身皇子,身份尊贵,不是一般的满族奴才或者臣子,一贯和八爷相交甚好,为八爷党出谋划策。他自然看得出雍正的意思,所以绝对不会受雍正的牵制,按照雍正的意思一步一步去走。所以在去西北的路上,他就用一万两银票买通了伊香阿他们十人,这十个人其实唯利是图,怎么会放手去监管老九?

2大内侍卫贪财爱命。原本指望大内侍卫既是自家亲戚又是赏了黄马褂的心腹,雍正帝心里很期望他们能为自己效力,但是事与愿违,这十个家伙的确缺少历练,眼里有钱了就什么不管不顾了,先是被老九允禟收买,然后经年羹尧一吓唬,都不知所措了,只好又当了年羹尧的打鼓手。

3年羹尧狼子野心。邬思道曾说,年羹尧要是不好好把控,迟早会闯下天大的乱子,年羹尧在西北手握二十万重兵,时刻对雍正是一种潜在的威胁。正所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年羹尧其实也在观察着朝廷的变化,他是心思是游离的,巴结八爷党就是开始。如果雍正处理不好与他的关系,他倒戈一击,联合八爷,雍正基本就是束手就擒。

这三点是雍正忽视的,但是雍正也很聪明,当他看见大内侍卫送来的密折后,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赶紧让允禟等回来了。如果雍正继续让他们呆在军中,将来是谁的天下还真难讲。

以小诸葛允禟的聪明,必定策反年羹尧,本来年羹尧就游离不定,一张十万两的银票,加上未来的许诺,即或是他年羹尧按兵不动,八爷党也会让雍正寝食难安。所以说,雍正的这招棋,险些葬送了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江山,实在是细思极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1510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9
下一篇2023-09-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