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风俗

蒙古族的风俗,第1张

  迎宾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各种迎宾礼节。预约的会客,不论是社会团体还是私人会面,主人总是远远的迎候着客人。有人会在路边等候,有的骑马飞驰而来,有的骑着摩托、乘着越野吉普车赶来,在隆重的场合还会分几个梯队迎接客人。

  如果您到大草原旅游,您一定会到草原上蒙古族的住舍——蒙古包作客,因为这是蒙古族从古到今的传统。当来到这里,您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赞美主人的住处,“这真是一块好地方,草原的大自然景色多美好!”或者您会用临时学会的蒙语“赛努!赛努(好啊!好!)表示自己的情怀,一句蒙古语说出来,这里的主人会由衷地高兴。

  当草原上的主人把您迎进蒙古包后,宾主相序而坐在蒙古包的左侧。一般来了十分尊贵的宾客,主人会主动让您坐在正北(男坐进包后的西侧,女坐进包后的东侧)位置上。这时候,主妇会把香甜的奶食品、手扒肉摆在客人面前,然后端上一碗滚烫飘香的奶茶,请客人们品尝。接着在问候和笑声中开始敬酒,主人手捧哈达,托着银碗、齐眉举盘,把美酒敬献在您的面前。如果客人一饮而尽,主人会非常高兴,顿时主客情融,气氛很快会热烈起来;如果您不善饮酒,接过银碗品一品也可以。但最好是把碗中酒喝了,这表达了对主人的尊重与亲密。

  待客

  这里的主人首先给客人斟上新熬的奶茶,摆上奶食、糕点、炒米等茶食为客人压饥解渴,有的还做点面条,让客人们少吃一点垫个频祝然后敬酒。由主人先用小酒酒盅)向客人们每人敬一杯,这就是敬酒的开始。接着用大杯(比银碗小一点专用敬酒的银制器皿)从客人中的年长者开始,依次一一进行;敬酒达一定杯数就要奏乐唱歌为客人们喝酒助兴;酒后用饭,招待客人的最高礼节为整羊宴,其次为羊背子宴。

  神奇的蒙古包

  如果说草原是绿色的大海,蒙古包则是大海中的点点白帆。蒙古包作为草原上特有的建筑,既美观又实用,而且结构简单,便于拆运。

  蒙古包具有结构简单,便于拆迁组装,就地取材,自产自用等特点,非常适于游牧生活,蒙古包充分反映了游牧民族的聪明才智。在大海般的绿色草原上,星罗棋布的蒙古包白帆点点,会使人感悟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蒙古包其形呈天幕式,圆形尖顶,外用一层或二层羊毛毡围裹,里面用“哈那”和“乌尼杆”支撑。“哈那”是数十根同样粗细、抛光后的木棍,用牛皮绳连接,构成可以伸缩的网状支架。“乌尼杆”是用木棍支撑的伞状包顶支架。蒙古包顶端还有“陶脑”——天窗,既可通气又可采光。整个蒙古包用数根毛绳牢牢固定,抵御风的侵害。

  华丽的民族服装

  蒙古族的服饰包括衣、带、靴及头饰等,款式讲究,装潢精美。蒙古袍是蒙古族人民的主要服装。蒙古袍衣体宽大,袖子较长,下端不开叉,衣领较高,服带中围,非常适应广阔草原游牧生活中的防寒及一衣多用的需要。腰带是蒙古袍必不可少的,腰带一般由绸、缎等料制成,长达数米,颜色视袍子的颜色而定。男子扎腰带时,袍子向上提,下摆束得较短,即显得精干潇洒,骑乘或劳动时也方便。女子之相反,扎腰时一定要把袍子拉展,以显示身材的苗条健美。穿蒙古袍系腰带除装服饰上的需要外,实用价值也很大,系上腰带骑马时可以保持腰和肋骨的稳定和垂直,冬天还可保暖。

  “查干萨日”的祝福

  蒙古族把正月称为“查干萨日”(汉语意为“白月”);草原上的春节活动主要有祭火、祝寿、拜年等,并且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正月(查干萨日)达到高潮。

  祭火

  蒙古族很早以来以祭火的习俗迎接春节,因为燃旺的火焰象征着一年里一切幸运吉祥。祭火在过去比较盛行,每家祭火的日期和方式也不同。“哈日楚户”(贫民)一般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火,而“台吉”(贵族)在腊月二十四日祭火,有的牧户把系有五色彩绸的五小捆芦苇插在门外树上,将劈成细条的柞树放在燃旺的火撑子上方的四条腿上,户主穿好礼服跪在正门处的垫子上,把用油网包好的羊胸骨奉献给圣火。妇女们则将美酒、黄油洒进圣火,并按顺序站立,叩头。富裕的牧户则搞大型祭火,祭祀时用整羊,并将左邻右舍请来喝茶吃酒。有的将圣火点燃后三天不熄,三天中不许迁场,不许在圣火上烤脚。目前,传统的祭火在新一代牧民中已很少举行了,但是在草原旅游点和庆祝的喜庆日子,人们还是点一堆篝火助兴。

  祝寿

  春节期间牧民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祝寿的对象为正当“本年”的长者。祝寿开始时,先为85、73高龄者祝寿,时间一般在腊月25或26日,腊月27至除夕的几天里,则为61、49的本年者祝寿。给长者祝寿时,晚辈除要行礼祝贺外,还要赠送寿礼以示尊敬。祝寿礼的轻重多寡,一般视祝寿对象的年龄大小而定。

  除夕

  草原上春节的高潮,附近的牧民们都要相互喝茶,然后人们扶老携幼聚集在年长者的家里,进行除夕“乃日” (宴会)或家人聚集在一起看电视节目。接着牧人们要到邀请自己的每家去作客,有时因户多,宴会往往通宵达旦。

  除夕时,牧民家家都要摆放“花盘”即将点心、奶食、糖果等整齐地摆放在一个大盘子里,摆放的形式大部分呈圆柱体,也有方形的,每层一种,很有规则。这一习俗,不仅在牧民家中一直保留,而且在城市的蒙古族家中,也沿袭着这传统。

  拜年

  草原上春节最隆重的活动,拜年在正月初一晨曦微露时候开始,牧民们先祭敖包,然后开始家庭内部拜年,先是晚辈向长者问安跪拜,然后由长者祝福晚辈幸福长寿。拜年时,晚辈要衣帽端正,手捧哈达进行。

  家庭拜年后,牧民们相互互拜。互拜时,先到年长者的家里,随着互拜的进行,人们自动结伴而行。每到一家,要以同行者的年龄大小依次而入。拜年时,牧民们一般要献上一两首颂辞或颂歌。对出色的歌手,户主会捧起放有哈达的奶食盘颂祝辞。草原上的春节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牧民们辛勤劳动一年后欢歌笑语的时刻。

  草原宗教

  内蒙古自治区也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民族地区,现有喇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汉佛教和道教7种宗教。汉佛教在我区有悠久的历史,其它宗教从十七世纪后先后传入。

  锡盟的喇嘛教是属西藏佛教格鲁派,传播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解放前,锡盟有喇嘛教寺庙192座,喇嘛12750人,大多分布在牧区的苏木。1960年庙宇减少为102座,喇嘛 3542人,1966年庙宇减少到92座,喇嘛2290人。在十年内乱期间,党的宗教自由政策遭到破坏,喇嘛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绝大多数寺庙被破坏,经书被焚毁;寺庙停止了活动,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重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锡盟喇嘛教的喇嘛和信教群众逐渐恢复他们的正常宗教活动,有的寺庙国家还拨给维修经费加以修缮,一些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喇嘛领取了生活补贴,自养事业有所发展。

《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曰向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

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

一、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

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为何用雁?雁

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

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二、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

合婚的仪式。

三、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又

叫“订盟”。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

事已定的信物。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

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四、

纳征:

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

是成婚阶段的仪礼。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

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

意,数目取双忌单。

五、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

备礼到女家,征得同

意时的仪式。古俗照例用雁,礼品一般从简,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

合起来,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

六、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这项仪礼往往被看做

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这些形

式中有一部分出于社交关系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妆”

,到男家时的

“开揖”、

“闹洞房”等,都是确立社会关系的仪礼。纯属亲迎部分的

仪式,一般用花轿,分双顶或单顶,扶亲妇上轿的“送亲嫂”,陪新

郎至女家接人的“迎亲客”

,都各有要求,起轿、回车马、迎轿、下

轿、祭拜天地、

行合欢礼、入洞房„„每一过程又都有几种到十几种形式,大多表示祝吉驱邪。亲迎的季节,一般选在春天,州以农立,

适逢农闲,丰收为是,正好婚配。

如果没有记错,这个蒙古王爷出现过两次,时间跨度在十年左右。第一次是在刑部冤狱案后,康熙率领众皇子到木兰围场秋猎,在秋猎现场,这位蒙古王爷夸赞老八胤禩逮的活物最多,因而说他仁慈,是当皇太子的料;第二次则是在蒙古与西北边陲,年羹尧任西北大将军,蒙古王爷宴请年羹尧,当时正值朝廷众员弹劾年羹尧,杀死孙嘉诚后,雍正大怒,即刻解除年羹尧大将军职务。

满蒙的关系可以用四个字形容,那就是“相爱相杀”,不过到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族各部之后,女真族崛起,到皇太极建立大清,清朝以各种方式分化掉蒙古各部之后,蒙古就再没有雄起过,只能当大清朝的跟班儿了。

到了康熙皇帝那里,蒙古各部为了自身的利益,只能依附于大清。尽管如此,大清对蒙古各部的监视从来就没有减少过。木兰围场,既是满族皇室忆苦思甜的活动场,也是监视蒙古各部的防御区,在木兰围场周边,驻扎着满清最雄厚的武装力量,目的,就是对蒙古的战争防御。

在《雍正王朝》里,有一个肥头大耳的蒙古王爷出现过两次,但是这两次都凸显出巨大的作用,他是谁呢?他的作用在哪里?他是谁的人?很是令人疑惑。

电视剧中并没有交代他的名字,查看刘和平剧本《雍正王朝》,才发现,他是蒙古扎萨克多罗贝勒(后来为和硕亲王),蒙古的皇族等级制度和大清差不多。

扎萨克多罗贝勒,百度中有介绍:

阿拉善厄鲁特部扎萨克和硕亲王为清朝西套蒙古阿拉善厄鲁特旗的世袭扎萨克和硕亲王。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和啰哩被封为扎萨克多罗贝勒。雍正元年(1723年),已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袭扎萨克多罗贝勒的和啰哩之第三子阿宝晋封多罗郡王,后于雍正七年(1729年)以罪降为多罗贝勒,雍正九年(1731年)复多罗郡王爵位。阿宝的次子罗卜藏多尔济于乾隆四年(1739年)袭扎萨克多罗贝勒,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晋封多罗郡王,乾隆三十年(1765年)晋封和硕亲王,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诏世袭罔替。

在康熙木兰秋猎期间,这位蒙古王爷可能还是个多罗贝勒,他的名字叫和啰哩。到雍正时代,就是和硕亲王了。

那么,他在剧中的情形都干了些什么事呢?他都是谁的人?

两次出现,虽然时间很短,但是这位蒙古王爷,却充当了很重的角色分量。

第一次,可以用四个字来总结,那就是“捧杀老八”,也就是在木兰围场那次。刑部冤狱案后,老八风头正旺,擢升为王,但是背地里,却落得个“其心可诛”的评价。在木兰围场,康熙冷落太子,释放出更换储君的信号,并让风头正旺的老八胤禩代太子为蒙古王公赐宴,这无疑是把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到老八胤禩的身上。在秋猎的时候,老八又大装仁慈,秋猎逮的都是活物,企图讨好康熙及众臣。这时候,肥头大耳的蒙古王爷见势对老八大加褒奖吹捧,将康熙释放的信号愈吹愈大。当时的蒙古族是比汉族高等的二等民族,其影响力显然是很大的。老八胤禩显然是很享受的,愈加觉得未来一片阳光。康熙皇帝就是借蒙古王公之手来捧杀老八,转移朝野的夺嫡目光,将夺嫡情形推向更加错综复杂的境地。

第二次,也可以用四个字总结,那就是“引蛇出洞”。年羹尧杀死孙嘉诚后,激起朝野愤怒,雍正皇帝更是怒不可遏,连夜从江南赶回北京。而十三爷和张廷玉,随即也对罢黜年羹尧做出精密的安排和布置。张廷玉和十三爷的布置是这样:五日内派人赶到西北,通知密探伊兴阿,要他研究解除年羹尧兵权事宜,十五日内派人赶到西北,通知副帅岳钟琪,让他做好接替年羹尧的准备,随后派出粘杆处的总指挥图里琛,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宣布解除年羹尧的职务。

这里最紧要的,当然是五日内的任务,所以,这场解除年羹尧兵权的戏重点在密探伊兴阿的身上。如何解除?如果就地解除,年羹尧在西北军营树大根深,弄不好来给激变,倒不是说年羹尧会反水,但他手下那些听话的士兵和将领未必会害怕皇帝,所以,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激变,就地解除兵权是风险很大的。

那么,就只有引蛇出洞了,将年羹尧引出军营,以声东击西的方式解除年羹尧的兵权。年羹尧不在军营,这样,就可以从调整年羹尧的下属开始,完成对年羹尧职务的解除。可以这么分析,伊兴阿五日内在接到密报后,肯定是联络了其他人(当然不是年羹尧的人),商量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用蒙古王公为了火炮和马匹的事儿宴请年羹尧,用好酒和美女吸引年羹尧,将年羹尧骗出军营。伊兴阿在五日之后一定会同蒙古王公一起演戏。年羹尧到蒙古王公处肯定需要一些时日,只要蒙古王公能拖住年羹尧,就能完成岳钟琪替代年羹尧的使命。

为什么可以这么肯定呢?因为按照年大将军的行事风格,只可能是蒙古王公去军营求他拜他,年羹尧怎么会屈位到蒙古王公处来?但是有了美酒和美女的诱惑,情况就会不同了。所以,伊兴阿是看准了年羹尧的德行,和蒙古王爷一起用美酒和美女诓骗了年羹尧。

所以,这里的蒙古王爷扎萨克亲王和啰哩用“引蛇出洞”,让雍正干掉了年羹尧。应该说,从康熙皇帝到雍正皇帝,满蒙的关系还是十分稳定的,要不然,尤其是解除年羹尧兵权这场戏,也不会这么顺利。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确实有一个肥头大耳的蒙古王爷,但他并没有名字,只是被冠以一个统称,即“蒙古王公”。

之所以没有给这个人取个名字,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出场次数不多,看起来只出场了两次,剧中大多数的情节也和他没什么关系,所以就用“王公”来称呼他也没什么不妥的。

但就是这样一个仅仅出场两次的路人甲角色,却对《雍正王朝》的主线剧情起到了重要影响。

他第一次出场是在康熙率诸皇子前往木兰围场射猎的过程中,当时八阿哥射杀猎物虽然不是最多的,但抓的都是活的,一下子就凸显了他“贤王”的形象。康熙把本来作为太子贡品的金如意拿来作为射猎的赏物,遂问赏物应该赏给谁。这位蒙古王公站起来说,上天有好生之德,所以该赏给八阿哥。

康熙当时就愣了,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因为他深知胤禩是假仁义,装出贤王形象来也是为了夺嫡。如果真把金如意赏给他,这其实就是向朝野传递了一个信号,那就是对胤禩的认可。

可就在这时,弘历站出来替康熙解了围。他旁征博引,还一个劲儿地夸赞康熙。康熙听了很受用,最后决定把赏物赏给弘历。

但是,这位蒙古王爷并不是八阿哥的人。如果非要把他划入某个阵营中去,他应该更倾向于十三爷胤祥继位。

我们知道,蒙古势力与清朝关系最近,蒙古诸部接受清朝的管辖,但也有一定的独立性。所以,为了拉拢蒙古诸部,清朝常利用和亲,密切双方的联系。而在剧中,邬思道曾提过,十三爷胤祥的外公是蒙古喀尔喀部的大汗。如果从蒙古自身利益出发,蒙古诸部肯定更希望大清未来由十三爷胤祥继位。

但这位蒙古王公为何没有直接提出赏物应赐给胤祥呢?毕竟胤祥射杀猎物最多,获得这件赏物也是理所应当的。

这就要考虑到当时的特殊情况。

当时夺嫡之争初起,太子无能,八阿哥胤禩树大根深,形成了庞大的八爷党,朝堂之上几乎无人能够撼动,就连后来康熙想要通过推举新太子来坑老八一把,都不能直接把八爷党摁下去,只能用捧杀的办法,更何况是其他人。

而蒙古诸部本来就是依附于清朝,臣服效忠于清朝皇帝的。如果蒙古王公这次真的站出来说胤祥更应获得赏物,一旦胤禩真的成为后继之君,对他肯定不是好事,甚至会给他带来灾祸。所以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他当然要推举胤禩。更重要的是,这位蒙古王公和康熙一样,十分懂得“捧杀”这把软刀子的力量。他越说胤禩好,康熙就越会忌惮胤禩,相反,如果他说胤祥好,那康熙忌惮的就该是胤祥了。

等到这位蒙古王公第二次出场,差不多就是十几年以后的事了。当时四爷胤禛已经继位,西北战事又起,朝廷派年羹尧任抚远大将军,平定了叛乱。但年羹尧的势力却日益抬头,他虽远在西北,但手握重兵,还垄断了朝廷用人行政大权。如何顺利解除年羹尧的军权,是雍正要深思熟虑的问题。

这时,蒙古王公又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恰好在这时邀请年羹尧会晤,把年羹尧调出大将军行辕。岳钟琪、伊兴阿等人在图里琛的协助下,得以趁年羹尧不在行辕,迅速完成了人员上的调动。待年羹尧得到消息赶回行辕时,他手下的几个都统早已调走了,兵权也尽归岳钟琪。到这时,除了乖乖跪下听图里琛宣读上谕,年羹尧再也没有其他选择。

由此可见,在这场旨在解除年羹尧兵权的秘密行动中,这位蒙古王公坚定地站在了雍正一边,并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杜尔伯特旗末代王爷色旺多尔济生平

色旺多尔济,汉名包相廷,蒙古孛儿赤斤氏,成吉思汗弟哈布图哈萨尔裔孙。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出生于杜尔伯特旗王府驻地巴彦查干村。其父那逊额勒格图,世袭辅国公。

旗札萨克多罗贝勒(札萨克,蒙古语执政之意,俗称王爷,札萨克府也称王府)希拉布罗丕勒娶色旺多尔济祖母之妹为福晋(夫人),无子,即将髫龀之年的色旺多尔济过继为己子。

民国5年(1916年),希拉布罗丕勒病逝,色旺多尔济承袭札萨克多罗贝勒,因年幼,暂由管旗章京代掌旗政。民国12年4月,色旺多尔济年满18岁,自行管理旗务。

伪满康德元年(1934年)3月,王府改设为旗公署,色旺多尔济废爵改任旗长。伪满康德7年5月,泰康县并入杜尔伯特旗,旗公署迁入泰康村(今泰康县)。

1945年9月,日本投降撤离,色旺多尔济立即组建解放委员会(后改称治安维持会)以维护地方秩序。他多次派兵击退土匪武装袭扰,解救群众。11月,内蒙古人民革命党派人来旗发展组织并推行蒙古自治,特命色旺多尔济为内人党员。

1946年2月,国民党嫩江省主席彭济群委派的“泰康县长”与公安局长准备来旗接收,色旺多尔济不愿被接收,率维持会中的蒙古族成员与家眷返回巴彦查干,筹备成立杜尔伯特旗自治政府,接受东蒙古自治政府的领导。

4月,旗自治政府成立,色旺多尔济当选为旗长。同月,中共嫩江省工委派胡锡光、武衡、程正杰等组成工作队进驻巴彦查干,开辟革命根据地,色旺多尔济对工作队的到来表示欢迎。

5月,东蒙古自治政府解散,色旺多尔济既迫于形势又受到党的民族政策感召,同意八路军(***)参政,武衡任副旗长。同时改组旗保安大队,胡锡光任政委,程正杰任大队长。在工作队的宣传、教育下及通过革命实践,色旺多尔济思想迅速转变,实心实意地接受***领导,投身于革命,并赞成其独生子包维新参加革命工作。

7月,以喇嘛巴札为首的地主武装发动叛乱,袭击并攻占旗政府,工作队留守蒋排长等被俘。喇嘛巴札威逼色旺多尔济参加叛乱,妄图借此将全旗蒙古族人都拉入叛乱旋涡,遭到色旺多尔济严词拒绝。

喇嘛巴札又扬言杀死蒋排长,色旺多尔济凛然不惧地说:“你要杀死他,就先杀死我!”喇嘛巴札慑于色旺多尔济在蒙古族中的威望,担心杀害色旺多尔济会激起更大的民愤,导致叛乱武装解体,只好悻悻而去。

8月,在平定地主叛乱武装的战斗中,包维新冒着枪林弹雨,英勇抢救东北民主联军伤员,负伤后仍不下火线,直至战斗结束。

1946年8月,旗民族民主联合政府在泰康成立,色旺多尔济当选为旗长。不久,因病返回巴彦查干修养。1952年4月病逝,终年46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4415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6
下一篇2023-07-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