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玉簪螺髻
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即簪),是此句用语所出。
2把吴钩看了
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
3栏干拍遍
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
4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
5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
6树犹如此
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
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两首》中包括《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两首》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课文解读楚天①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楚地辽阔千里,时值清爽秋节,大江滔滔流向天际,秋色无涯无边。①楚天:战国时期楚国据有南方大片土地,所以古泛称南方的天空为楚天。)[起句破空而来,写出了天高水长、浩渺寥廓的无边秋色。楚天,紧扣登临的地点;清秋,点出了登临时间。浩浩荡荡的长江随着词人的目光流向遥远的天际,望不见它的尽头,境界壮阔,气势雄浑。词人置身如此浩渺壮阔的境界,怎能不激起满腔的爱国豪情那滚滚东去的滔滔江水,怎能不使词人热血沸腾此句写景,但景中有情。]遥岑远目①,献愁供恨,玉簪螺髻②。(纵目望去,远方群山,姿态万千,苍翠挺拔的青山有如碧簪,层峦叠嶂的山峰好比螺髻。但现在,它们正在诉怨说苦,献愁供恨。①遥岑远目:眺望远处的山岭。岑,cén,小而高的山。②玉簪螺髻:像玉做的簪子和像海螺形状的发髻。这里用以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如果说上句写水,那么此三句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层层叠叠的远山,有的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虽美,但惜乎南北分裂、山河破碎,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怨恨,所以这些山岭在词人眼中好像一个个都在低眉弯腰,唉声叹气。刘禹锡《望洞庭》诗:“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是此句用语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词人不直说自己愁、恨,却说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的情景,可以意会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 ;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 ,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而写内心的愁恨。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落日楼头,断鸿①声里,江南游子。(夕阳正在西沉,空中传来孤雁阵阵凄厉的叫声,一位江南游子伫立楼上向中原故土瞭望。①断鸿:失群的孤雁。)[词以夕阳残照楼头、孤鸿哀鸣天际这些颓败衰微的景色做“江南游子”的背景,烘托出苍凉悲哀的氛围。此时此刻,他,独自徘徊于赏心亭上,面对沦陷的家乡、残破的国土,心情是何等的悲伤!]把吴钩①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宝刀吴钩在手中把玩,看了又看,把栏干拍了,一遍又一遍,但是没有人能够领会,我登临楼台的用意。①吴钩:吴地特产的弯形宝刀,此指剑。看吴钩,是希望有机会用它立功。)[这三句紧承“江南游子”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两个强烈而极富暗示性的动作,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词人是多么想手持这锐利的吴钩,驰骋疆场,奋勇杀敌啊,但现在却无处用武,只能闲置身旁,当玩具赏玩,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把栏干拍遍”。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干。曾有诗云:“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胸中有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故借拍打栏干来发泄。词人一边走动,一边不停地拍打着栏干,一遍又一遍,这就把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怨恨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最后,在无奈中又进一步感叹:“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这几句一句比一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达至高潮。如果说“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是以静态的景物写出了词人的悲凉和愁的话,那么,“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则是以动态的动作写出了人物内心的激愤和恨。在这里,作者不再用即景写情之法,而是以人物的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样写得含蓄,人物内心的具体情感同样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这样写,使作品更加深沉浑厚、蕴藉含蓄,从而也更有魅力。]
休说鲈鱼堪脍①,尽西风,季鹰②归未(不要说切碎煮熟的鲈鱼味道鲜美,脍炙人口,秋风早已吹遍大地,张季鹰有没有回乡归隐呢①脍:kuài,把鱼肉切细。②季鹰:晋朝吴地人张翰,字季鹰。《晋书张翰传》云:“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称为莼鲈之思。)[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辟齐王东曹椽”,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俄而齐王败,时人以为他有先见之明。(见《晋书张翰传 》)后人遂以这个典故赞退隐归耕之念,作者则不以为然,反用这个典故说:现在季鹰(借指作者自己)回家了吗张翰见齐王将败而退缩,作者在南宋面临危急的时刻,却耻于归隐,充分表达了他尽忠报国、挽狂澜于既倒的赤心。]求田问舍①,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如果像许汜一样,在山河破碎、国难当头的时候,只管自家发财致富,买田置屋,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吧。①求田问舍:购买田地和房舍。《三国志魏志陈登传》:许汜与刘备并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备谓表曰:“许君论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为善士,不宜虚言;欲言是,元龙名重天下。”备问汜:“君言豪,宁有事邪”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 汜,sì。刘郎才气:指有雄才大略的刘备。)[这里也是借用了一个典故。说的是刘备批评许汜在“天下大乱”之时,“忘怀国事,求田问舍”。作者的含意是,如果我辛弃疾是一个像许汜那样只顾自己买田置房,为个人打算的琐屑小人,那就没有脸面去见刘备那样胸怀天下的英雄人物了。从而表明自己为国忘私的广阔胸襟,也暗中批判了那些不顾国事、钻营私利的小人。]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①!(可惜年华如水流去,忧愁风雨,树木尚犹如此,人怎么能忍受!①树犹如此:《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前为琅琊王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此处借以抒发自己不能为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而效力,徒然虚度时光的感慨。)[这里也有一个典故,写桓温北征之时,途中见自己当年栽下的柳树“皆已十围”之粗,于是感叹:“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说,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作者借用这个典故,叹时不我待,事业未就,年华虚度,表现他怀才不遇的愤慨和苦痛。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而自己年岁渐增,继续闲置便再也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是多么难以忍受的痛苦啊!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烘托继续向高潮推进。]倩①何人唤取,红巾翠袖②,揾③英雄泪(请谁替我呼唤,让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①倩:qiàn,请人家替自己做事。②红巾翠袖:代指女子。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③揾:wèn,擦试。)[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楚。诗人痛苦至极,不禁一洒悲痛之泪,这不是多愁善感的弱者的眼泪,而是不遇于时的英雄的眼泪;但诗人知音难求,痛苦无人前来安慰,因此只好唤取红巾翠袖的歌女来拭泪了。但“倩何人”,又表明无人代为唤取,因而也便无人前来拭泪,只好独自伤神,从而使词人孤独与痛苦的情感上扬到了极至,词也在情感的最高潮处戛然而上。“倩何人”三字,与上片“无人会”三字遥相呼应,前注后顾,结构严谨。]
这首词,是辛弃疾早期词中最负盛名的一篇,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唱出了赤心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沸腾的激情,表达了请缨无路的愤懑怨恨和无限的痛苦。这一首慷慨沉郁的悲歌,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词上片写景抒情,作者用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一系列的自然景物,来陪衬他的游子之思,做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词的下片直接抒情,作者运用典故,通过古人古事,咏叹壮志空怀之悲,表达积极用世、决不归隐的决心。
总之,这首词基调雄浑、高亢、豪放。作者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甚至“红巾翠袖”等形象和色彩来陪衬、点染,但读后绝没有柔媚、繁缛之感。因为作者的核心思想是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词虽然不曾直露自己的胸怀,但全词始终充满一种激昂慷慨的情调,放送出一种雄浑、高亢的声音,它们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无愧豪放派杰作,但与苏词相比,辛词少了一份旷达、一份雄迈,多了几许悲凉、几许苍劲。因此,全词豪放中却流淌着一股浓郁的悲凉、惆怅之情。
高中语文《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课文解读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①处。(大好江山,千秋万代一如当初,但是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却是再也无处寻觅的了。①孙仲谋:即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国君。建安十三年即208年,孙权迁都京口。)[“千古”,是时代感,照应题目“怀古”;“江山”是现实感,照应题目“京口北固亭”。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脑子里一一闪过千百年来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首先想到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孙权,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在迁都建业(现南京)以前,于建安十四年(209)先在京口建“京城”,作为新都的屏障,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可是现在,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无处寻觅的了。诗人起笔便抒发其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舞榭歌台①,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得一干二净,荡然无存。①舞榭歌台:演出歌舞的台榭,这里代指孙权故宫。榭,xiè,建在高台上的房子。)[这个句子在上句的基础上推进一层,非但再也找不到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连他当年修建的“舞榭歌台”,那些反映他光辉功业的遗物,也都被“雨打风吹去”,杳无踪迹了。]斜阳草树,寻常巷陌①,人道寄奴②曾住。(一抹残阳照射着杂乱的衰草和枯树,这里有一条极窄狭的街道,人们传说就是当年南朝宋武帝刘寄奴的故居遗址。①寻常巷陌:极窄狭的街道。寻常,古代指长度,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形容窄狭。引伸为普通、平常。巷、陌,这里都指街道。②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字寄奴。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他本人生于京口,并于京口起兵北伐,灭南燕、后秦,又废晋帝,建立刘宋。)[这是写眼前景,词人联想起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历史人物刘裕。写孙权,先想到他的功业再寻觅他的遗迹;写刘裕,则由他的遗迹再联想起他的功业。]想当年①,金戈铁马②,气吞万里如虎。(回想当年啊,宋武帝刘裕率兵北伐,持金戈,跨铁马,气吞万里,威势好像猛虎下山,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了他们自己的老窝。①当年:指刘裕为了恢复中原大举北伐的时候。刘裕曾两次帅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②金戈铁马:金戈,用金属制成的长枪。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都是当时精良的军事装备。这里指代精锐的部队。)[这是回忆刘裕的功业。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几乎可以克复中原,作者想到刘裕的功勋,非常钦佩,这三个句子,表达了词人无限景仰的感情。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可是刘裕这样的英雄,他的历史遗迹,现在也是同样地找不到了,只有那“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们传说曾是他的故居。这里暗含了当世无人的感慨。] 元嘉草草①,封狼居胥②,赢得仓皇北顾③。(元嘉年间,宋文帝草率用兵,兴师北伐,想要再建汉朝霍去病封狼居胥山那样的丰功伟业,却落得“仓皇”逃窜,大败而归,从此再也不敢侈谈什么收复,对中原失土仅能“北顾”而已。①元嘉草草:指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刘裕的儿子,由于好大喜功,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②封狼居胥:狼居胥山,在现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古时用这个方法庆祝胜利。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命王玄谟北伐,玄谟陈说北伐的策略,文帝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③赢得仓皇北顾:即赢得仓皇与北顾。宋文帝刘义隆命王玄谟率师北伐,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击败,魏趁机大举南侵,直抵扬州,吓得宋文帝亲自登上建康幕府山向北观望形势。赢得,落得。北顾,宋文帝于兵败后写诗:“北顾涕交流”。)[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见《资治通鉴宋纪》)。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其实,当时北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倘能妥为筹画,虑而后动,虽未必能成就一番开天辟地的伟业,然而收复一部分河南旧地,则是完全可能的。无奈宋文帝急于事功,头脑发热,听不进老臣宿将的意见,轻启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国势一蹶不振。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辛弃疾是在语重心长地告诫南宋朝廷: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北伐,由于草草从事,“封狼居胥”的壮举,只落得“仓皇”与“北顾”的哀愁。仓皇,匆忙,慌张。这里用来形容溃败后落荒而逃的狼狈景象。北顾,向北观望;在当时,是流落江南的士大夫常用的一个含有政治意义的词语。宋文帝于兵败后写诗:“北顾涕交流”。后梁武帝将“北固亭”改名为“北顾亭”,寓“北望中原,企图恢复”之意。北顾,在本词中表示的意思是,元嘉以后再也不敢谈论收复失地的事情,“对中原失土,仅能北顾而已”。作者援引南朝宋刘义隆事还有咏叹南宋近事之意,宋孝宗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张浚北伐,在符离即现在安徽省宿县符离集兵败。作者援用古事近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醒现在的南宋统治者吸取前人的和自己的历史教训,但是腐败的南宋统治者听不进辛弃疾的逆耳之言,执意盲目北伐,结果又一次大败,韩侂胄也因此命归黄泉。四十三年①,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②。(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记忆还很清晰,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四处狼烟,抗击金兵的浪潮此伏彼起。①四十三年:作者于公元1162年即宋高宗赵构绍兴三十二年,从北方抗金南归,至公元1205年即宋宁宗赵扩开禧元年,任镇江知府登北固亭写这首词时,前后共四十三年。②烽火扬州路:指当年扬州地区,到处都是抗击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路,宋朝时的行政区划,扬州属淮南东路。)[从这一句开始,词由怀古转入伤今,联系自己,联系当今的抗金形势,抒发感慨。记得四十三年前北方人民反抗异族统治的斗争此起彼伏,如火如荼,自己也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不期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了老人,而壮志依然难酬。辛弃疾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可堪回首,佛狸祠①下,一片神鸦社鼓②!(哪忍心回想往事啊,如今在敌占区里,北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乌鸦争吃祭神的供物,人们欢呼雀跃,社日的鼓声震天动地!①佛狸祠: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字。他击败宋文帝,率军追到瓜步山,即在现在江苏省六合县东南,在山上建立行宫,后来改为祠庙,称佛狸祠。②神鸦社鼓:吃祭品的乌鸦和社日祭神的鼓声。说明中原人们已经忘却战败的历史,竟在佛里祠前频繁地迎神赛社。神鸦,这里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社日祭神所奏的鼓声。社日,古代祭土神的日子。)[“回首”应接上句,由回忆往昔转入写眼前实景。这里值得探讨的是,佛狸是北魏的皇帝,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把他当作神来供奉,辛弃疾看到这个情景,为什么就不忍回首当年的“烽火扬州路”原来辛弃疾是用“佛狸”代指金主完颜亮。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兵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辛弃疾在他的词中不止一次以佛狸影射完颜亮。例如《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词中的佛狸,就是暗指完颜亮。今天“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与“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烽烟四起,但现在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的臣民,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多么痛心的事情啊。不忍回首往事,实际就是不忍目睹眼前的事实。以此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土,刻不容缓,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也就非我所属了!]凭谁问,廉颇①老矣,尚能饭否(谁还来问:廉颇虽然年老,饭量还好吗①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被谗入魏。后来秦兵攻打赵国,赵王有意起用,遣使问讯。廉颇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能战。使者受廉颇政敌郭开贿赂,回来谎报赵王说:“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罢。三遗矢,多次拉屎。事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最后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辛弃疾的忧虑不是空穴来风,果然韩侂胄一伙人不能采纳他的意见,对他疑忌不满,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辛弃疾渴盼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这是辛弃疾晚年的作品,一首千古传诵的杰作,写得沉痛悲壮,语言精炼深刻,虽然用典很多,但关合时事,用得十分贴切,艺术感染力很强,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
词怀古抚今,以词论政。词中提到几次南北战争,全是几万、几十万人的大战,都不过用了三四句,或正面铺张(金戈铁马),或反面衬托(仓皇北顾),或用亲身经历(烽火扬州路),或借前代遗迹(佛狸祠),境界全出而色彩各异,像一幕幕历史场景在我们面前轮转变换。全词情调回旋起伏,动人心弦。
词的上片,作者发的是思古之幽情,写的是现实的感慨。孙权和刘裕,都是曾身经百战,开创基业,建国东南,力图统一的有为君主。词人对之无限景仰,缅怀英雄,当然含着用英雄们的业绩鼓励、鞭策自己的意思。但在这里主要还是为了讽今,诗人反问,现在到哪里去寻找这样的英雄呢词人感叹今世没有孙权、刘裕这样的君王,暗讽南宋的当权者苟安江南,无所事事!
原文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
①丑奴儿:即《采桑子》。四十四字,平韵。
②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③层楼:高楼。
④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⑤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多少事,欲说还休。”[2]
译文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忧愁的滋味,
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
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
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
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2]
作者辛弃疾
(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韩侂胄当政时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6]
赏析
赏析一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tCKThQtmeAXX4e8vd9WJBQ
pwd=b85v 提取码: b85v
1 关于王勃表达豪迈情怀的诗句
关于王勃表达豪迈情怀的诗句 1王勃用以表达豪迈情怀的诗句有哪些
王勃表达豪迈情怀的诗句有:
1、《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2、《麻平晚行》
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高低寻戌道,远近听泉声。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羁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
4、《仲春郊外》
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
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青。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
5、《郊兴》
空园歌独酌,春日赋闲居。泽兰侵小径,河柳覆长渠。
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山人不惜醉,唯畏绿尊虚。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2描写王勃豪迈的情怀的诗句有哪些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唐代: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长柳》 唐代:王勃 晨征犯烟磴,夕憩在云关。
晚风清近壑,新月照澄湾。 郊童樵唱返,津叟钓歌还。
客行无与晤,赖此释愁颜。 3、《春日还郊》 唐代:王勃 闲情兼嘿语,携杖赴岩泉。
草绿萦新带,榆青缀古钱。鱼床侵岸水,鸟路入山烟。
还题平子赋,花树满春田。 4、《早春野望》 唐代:王勃 江旷春潮白,山长晓岫青。
他乡临睨极,花柳映边亭。 5、《林泉独饮》 唐代:王勃 丘壑经涂赏,花柳遇时春。
相逢今不醉,物色自轻人。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http://sogushiwenorg/searchaspxtype=author&page=4&value=%E7%8E%8B%E5%8B%83。
3王勃的哪些诗句表达一种豪迈的情怀
王勃表达豪迈情怀的诗句有: 1、《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2、《麻平晚行》 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
高低寻戌道,远近听泉声。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
羁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 4、《仲春郊外》 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
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 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青。
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 5、《郊兴》 空园歌独酌,春日赋闲居。
泽兰侵小径,河柳覆长渠。 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
山人不惜醉,唯畏绿尊虚。
4描写王勃豪迈的情怀的诗句有哪些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唐代: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长柳》
唐代:王勃
晨征犯烟磴,夕憩在云关。晚风清近壑,新月照澄湾。
郊童樵唱返,津叟钓歌还。客行无与晤,赖此释愁颜。
3、《春日还郊》
唐代:王勃
闲情兼嘿语,携杖赴岩泉。
草绿萦新带,榆青缀古钱。
鱼床侵岸水,鸟路入山烟。
还题平子赋,花树满春田。
4、《早春野望》
唐代:王勃
江旷春潮白,山长晓岫青。
他乡临睨极,花柳映边亭。
5、《林泉独饮》
唐代:王勃
丘壑经涂赏,花柳遇时春。相逢今不醉,物色自轻人。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http://sogushiwenorg/searchaspxtype=author&page=4&value=%E7%8E%8B%E5%8B%83
5王勃豪迈的情怀的诗句
《别薛华》
送进多歧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忽梦游仙」王勃
仆本江上客,牵迹在方内。寤寐霄汉间,居然有灵对。
翕尔登霞首,依然蹑云背。电策驱龙光,烟途俨鸾态。
乘月披金帔,连星解琼佩。浮识俄易归,真游邈难再。
寥廓沉遐想,周遑奉遗诲。流俗非我乡,何当释尘昧。
「怀仙」王勃
鹤岑有奇径,麟洲富仙家。紫泉漱珠液,玄岩列丹葩。
常希披尘网,眇然登云车。鸾情极霄汉,凤想疲烟霞。
道存蓬瀛近,意惬朝市赊。无为坐惆怅,虚此江上华。
「咏风」王勃
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滕王阁」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观内怀仙」王勃
玉架残书隐,金坛旧迹迷。牵花寻紫涧,步叶下清溪。
琼浆犹类乳,石髓尚如泥。自能成羽翼,何必仰云梯。
「赠李十四四首」王勃
野客思茅宇,山人爱竹林。琴尊唯待处,风月自相寻。
小径偏宜草,空庭不厌花。平生诗与酒,自得会仙家。
乱竹开三径,飞花满四邻。从来扬子宅,别有尚玄人。
风筵调桂轸,月径引藤杯。直当花院里,书斋望晓开。
6王勃送别好友且带有豪迈情怀的诗句有哪些
1《别薛华》王勃·唐代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2《秋江送别二首》王勃·唐代
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代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4《羁游饯别》王勃·唐代
客心悬陇路,游子倦江干。槿丰朝砌静,筱密夜窗寒。
琴声销别恨,风景驻离欢。宁觉山川远,悠悠旅思难。
5《秋日别王长史》王勃·唐代
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篇。
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
王勃简介: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诗人。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上乘之作,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主要成就:
王勃的思想人格交融儒、释、道多种文化因子。他直接继承了祖父王通的儒家思想,主张仁政,渴望功名,希望济世,虽然在宦海中几沉几浮,但最终难以割舍的依然还是何时济世和如何济世。从人格精神来看,王勃首先是儒家之狂者,他志向高远,勇于进取;才华横溢,文采斐然;但同时也处事疏阔,缺少谋略。其次他还是傲者,身秉傲骨,且鄙世傲物,蔑视尘俗。王勃崇信佛教,认为佛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在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王勃的诗歌直接继承了贞观时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风尚,又注入新的时代气息,既壮阔明朗又不失慷慨激越。具体来讲,送别诗或气势磅礴、雄浑壮阔,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或优美静谧、隐约迷蒙,如《江亭夜月送别》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描绘的是一幅美丽的江边月夜图,画面优美迷蒙,让人心醉;或重在抒发自我身世的悲切之感,如《别薛华》,整首诗并不着意抒写惜别之情,而是时时处处抒发对自己身世的悲切之感,哀伤之痛。“烟雾”意象在王勃送别诗中出现频率极高,是王勃对前途命运迷惘和困惑的外在表现,如《秋日别王长史》中“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田野笼罩在浓浓的秋雾中,凄寒而朦胧,远处的山峰在沉沉暮霭中聚敛而凝重,山光野色在寒雾暮烟中显得隐约迷蒙,似梦似幻。相思诗则抒发了千里之外羁客的情感:思念家乡,怀念亲友,伤春感怀,如《羁春》,则通过写景抒发深沉的思乡之情。园林山水诗既写景生动、锤炼精工,又诗境美好,充满生机,如《郊兴》。同时,在描写手法、诗境开拓等方面,又进行了新的尝试,并取得显著的艺术效果。远游山水诗不仅充分展现了奇险壮丽的入蜀途中风光,而且因倾注了郁积之气而尤显深沉悲凉,底蕴深厚。
7体现豪迈情怀的诗句
仅供参考:
1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上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斤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经口北固亭怀古》
4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怕变,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
5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观沧海》
6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7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暂时只能想到这些了,如果有再想到的,我再告诉你
8王勃什么诗表达豪迈的情感
「忽梦游仙」王勃
仆本江上客,牵迹在方内。寤寐霄汉间,居然有灵对。
翕尔登霞首,依然蹑云背。电策驱龙光,烟途俨鸾态。
乘月披金帔,连星解琼佩。浮识俄易归,真游邈难再。
寥廓沉遐想,周遑奉遗诲。流俗非我乡,何当释尘昧。
「怀仙」王勃
鹤岑有奇径,麟洲富仙家。紫泉漱珠液,玄岩列丹葩。
常希披尘网,眇然登云车。鸾情极霄汉,凤想疲烟霞。
道存蓬瀛近,意惬朝市赊。无为坐惆怅,虚此江上华。
「咏风」王勃
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滕王阁」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观内怀仙」王勃
玉架残书隐,金坛旧迹迷。牵花寻紫涧,步叶下清溪。
琼浆犹类乳,石髓尚如泥。自能成羽翼,何必仰云梯。
「赠李十四四首」王勃
野客思茅宇,山人爱竹林。琴尊唯待处,风月自相寻。
小径偏宜草,空庭不厌花。平生诗与酒,自得会仙家。
乱竹开三径,飞花满四邻。从来扬子宅,别有尚玄人。
风筵调桂轸,月径引藤杯。直当花院里,书斋望晓开。
应该就这些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