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有什么区别和渊源?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有什么区别和渊源?,第1张

  大乘佛教  在部派佛教流行时期,大乘的思想在南印度已开始产生和传播。当时在家佛教徒中流行着对安置佛陀舍利的佛塔崇拜,从而形成了大乘最初的教团──菩萨众。参加这些教团的有出家的导师(僧侣)和在家的支持者(俗人)。他们中间一部分人为了修持和传教的需要,编辑了阐述大乘思想和实践的经籍,最初为般若系经典,以后又有《妙法莲华经》、《维摩经》、《华严经》和《无量寿经》等出现。这些经典阐发了空、中道、实相、六度、菩萨道、多佛、三乘分别和一心本净等等思想。在上述种种经典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大乘两个主要派别──中观派、瑜伽行派。中观派大概在2世纪才开始形成,创始人是龙树,经提婆、罗睺罗跋陀罗传至佛护和清辨时,因对中观的理论有不同的解释,分为自续派和应成派。中观派发挥了般若经中的思想,认为修持最高的境界是空,空是“不可描述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一种相对的依存关系(缘合)和一种假借的概念或名相(假名),它本身没有实体(无自性)。对于真正的佛教徒应该证悟上述空性的“真谛”,但是对于被无知(无明)覆盖的凡夫仍应导以“俗谛”,即承认世界相对存在的真理。瑜伽行派兴起于4~5世纪间,因强调瑜伽的修行方法并以瑜伽行总括全部佛教教义而得名,该派的理论奠基人是无著和世亲,主要经论是《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唯识二十论》、《成唯识论》等。世亲的继承者有亲胜和火辨两家,较亲胜稍后并发挥亲胜学说的有德慧和安慧,以上称为无相唯识派;世亲的另一继承者是陈那,他是后期瑜伽行派的先驱。陈那的后继者有护法和法称,护法发展了世亲和陈那的唯识学说,法称发挥了陈那的因明学说。瑜伽行派认为人所认识的一切现象都是由人们的认识主体即“识”所变现出来的,提出“万法唯识”、“三界唯心”。他们把识分为三类八识,而把第八识即阿赖耶识(藏识)看作是现象世界(现行)的根源(种子),个人所认识的一切现象都是由阿赖耶识所派生的(种子生现行),所以名之为“所知依”。他们又把一切存在现象分为“五位百法”。另外还阐扬五种姓说,认为有一种“无种姓”的人,毕竟不能成佛。

   小乘佛学所属论书的总称。又称小乘阿毗达磨、小乘阿毗昙等。相对大乘论而言。在小乘佛教兴起之后,各个部派对原始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的教说进行了种种的注释、整理和组织,进一步发挥了原始佛教的教义,出现很多阿毗达磨(即“法的研究”)的论书。据传小乘的各个部派都有自己的论藏。但目前流传下来的只有南传上座部和北传说一切有部的论典。  据觉音所编南传上座部论书有7种:《法聚论》、《分别论》、《界论》、《人施设论》、《论事》、《双论》和《发趣论》,另有颇多的注疏和复注。这7部论书常被认为是南传上座部佛学的基本理论著作。以后,还出现阐述上座部教理特别是修持方法的《解脱道论》;觉音又在《解脱道论》的基础上著《清净道论》,被誉为小乘佛教三藏典籍和义疏精要。北传说一切有部的基本论书有所谓“六足”与“一身”。“六足”指《集异门足论》、《法蕴足论》、《施设足论》、《识身足论》、《界身足论》、《品类足论》;“一身”即迦多衍尼子著《发智论》(异译《八犍度论》),因其论义广博,故称为“身”。  相传以后又有以胁尊者为首的五百论师在迦湿弥罗费时12年编集的《大毗婆沙论》,为详细解释《发智论》及破斥异部所执的著作。稍后,法胜著《阿毗昙心论》,对《大毗婆沙论》进行评释。把有部复杂多歧的学说组成为一个体系。而法救的《杂阿毗昙心论》又对《阿毗昙心论》作了解释和补充。《杂阿毗昙心论》之后,又有世亲所著《俱舍论》出,它以《杂阿毗昙心论》为基础,结合当时各种学说,对说一切有部《大毗婆沙论》作了批判性的总结。随后有众贤精心研究《俱舍论》12年,著《顺正理论》及《显宗论》,对世亲的《俱舍论》作了批判性的注解。另有诃黎跋摩所著的《成实论》,亦属小乘论书。因其内容讲到我法二空之理,被看作是小乘空宗走向大乘空宗的一部过渡性论书。属于小乘论书的还有:说一切有部世友所著的《异部宗轮论》(又名《十八部论》、《部执异论》),贤胄部世贤所著的《三法度论》,未详作者的《三弥底部论》,经量部鸠摩罗多著的《喻鬘论》、《痴鬘论》、《显了论》等。  汉译小乘论较多,《历代三宝记》卷十五载李廓撰魏世《众经目录》列有小乘论6部。《开元释教录》卷二十载有小乘论36部,698卷。《频伽藏》则列有46部,732卷。这些论书一经译出,许多佛教学者和僧人竞相研习。东晋时,道安、慧远等提倡毗昙之学,经几代传承,逐渐演变成为毗昙学派。后秦时鸠摩罗什译出《成实论》,宋、齐、梁、陈各代,弘传颇盛,最后形成成实学派。《俱舍论》在中国两次翻译,研习弘扬者尤众,多家为之作注疏释,如唐代普光《俱舍论记》,法宝和神泰分别作《俱舍论疏》,世称“俱舍三大部”。日僧道昭、智通、智达、玄昉也于唐代先后来中国向玄奘和智周学法,将《俱舍论》传入日本,形成俱舍宗,并著有疏钞多种。

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

小乘佛法就是自度,大乘佛法就是度人。佛是靠着自度度人,要先自度,才能度人,自度度人实际上就是佛法的经典。你自己不能度自己,你怎么去度别人?所以,自度度人就是先说小乘佛法。在小乘佛法中,“无我”两个字就有很大的讲究。你们不要以为做了大菩萨,才会有无我。实际上你们现在只要学佛,就必须要无我,这一点很重要

“无我”这两个字,在佛法当中是非常重要的。师父刚才讲了“无我”是学佛人的根基,想成菩萨的人,必须要无我。无我在小乘佛法中就要修了,无论是小乘佛法,还是大乘佛法,实际上用人间佛法来讲就是四个字:自度度人。小乘佛法就是自度,大乘佛法就是度人。佛是靠着自度度人,要先自度,才能度人,自度度人实际上就是佛法的经典。你自己不能度自己,你怎么去度别人?所以,自度度人就是先说小乘佛法。在小乘佛法中,“无我”两个字就有很大的讲究。你们不要以为做了大菩萨,才会有无我。实际上你们现在只要学佛,就必须要无我,这一点很重要。

小乘佛法中有一个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个三法印实际上就是三足鼎立的一个基础,是学佛人的一个基础。其中佛说了,诸法无我,也就是说,我们把人间称为法界,在这个法界当中,你所做的一切,你所行的一切,你所想的一切,你必须要全部地无我,这叫诸法无我。诸行无常就是说,我们所有的行为,我们在人间所有做的一切事情,都是无常的,刚刚想好去做一件事情,突然之间改变主意了,无常。刚刚想做某一件事情,被人家说了一句话,又不去做了。想想看,是不是你所有的行动都是无常的?昨天还说,我应该怎么样,今天却是那样了,无常,道理就是这么简单。菩萨讲的三法印里面,每一句话都点出人生的哲理。师父问你们,你们现在做的哪件事情是能够长久的?你们很多女孩子长得比较胖,说从今天开始,我要天天锻炼身体、减肥,变得窈窕一点,结果呢,锻炼了一个礼拜后,早上躺在床上爬不起来了,呼呼大睡。这就是因为人没有一种韧性、没有一种恒心,这就是无常。为什么会离婚啊?结婚的时候都说,“我要永远跟你在一起”,永远了吗?没有永远,这就是诸行无常。

涅槃寂静,不要以为“涅槃”这两个字是一种结束,涅槃在梵文里是开悟的意思。涅槃开悟的人,他的心马上就静下来了,他马上什么都不想了,他马上什么都知道了,人间宇宙空间所有的一切他全明白了:哦,原来这个世界是这个样子啊。原来这个世界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来到人间什么都没带来,我走的时候能带走什么呢?没有,空空如也,连你的身体器官也带不走,只有业随身。你的感情能带走吗?一辈子爱你的人,你能把他带走吗?带不走的。无常,没有一样东西是属于你的。所以要懂得,只要开悟,什么都静下来了。一个人要死的时候,开悟了:原来这就要结束了?什么都带不走啊?一下子,寂静了,所以叫涅槃寂静。一切都静下来了,死了,没了,最后慢慢地一口气没了,边上哭的声音都听不见了,眼睛一闭走人了。不要以为死亡离我们很远,哪一天睡了醒不过来,你就寂静了。但是你不一定涅槃啊,只有高僧大德、完全开悟了悟的人,他才会涅槃。

师父把话拉回来讲, 佛说的诸法无我, 还是讲的 “无我”两个字,实际上“无我”着重讲的一点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讲诸法,不去讲人间的一切,在法界所有的一切,哪怕说得天花乱坠、说得再好,名利等都是诸法。如果你能在人间活着,把什么东西都看清楚,把什么东西都觉得没有“我”了,那你就是菩萨,你怎么会瞋呢?你怎么会贪呢?那些都不是你的东西啊,你知道这些东西是根本留不住的。

佛说,一切法均无自性。就是说,人间的所有一切东西都没有你从你的本性里带来的东西。你今天看了这个房子很好看,不是你本性带来的东西,只不过是人间法界的一个东西而已。今天我很爱的一个人,他是给你带来欢乐,也是人间法界的一个东西而已。所以,它没有自性,它没有一个让你能从真正本性当中得到来挽救你在人间的灵魂的,能让你明白道理的东西,这是有自性的东西。 师父问你们, 你们有这么多的钱, 能带走吗?钱有自性吗?自性就是本性当中带来的吗?本性中带来的是你们的良心,本性带来的是你们的感情,真诚的东西。所以,人间的一切全部无常的话,就根本不存在有自性的东西。

佛说,一切源自于本性,本性源。孩子生出来良心很好,看见妈妈出血了,他哭了,这是本性。后来长大当医生了,天天给病人开刀,看血多了,觉得很脏,他根本没有这种良心出来。所以师父跟你们讲,要达到一切法均无自性,什么意思啊?你要明白这个世界上,所有给你带来的一切思维,全不是你自己本性带出来的东西,是这个地球上本来就有的东西。所以,不是你从自性带来的东西,你一定不能把它带走。现在师父问你们,棺材里能带走什么东西啊?死的时候钱能带走吗?只能当遗产分掉。衣服烧掉了,连骨灰都烧出来了。骨头、头发、眼睛都不是你的,因为它不是来自于本性的东西,是你带不回去的。那么只有来自于本性的东西,你才带得走,那是什么?就是你的良心啊。但是很多人的良心被狗吃了,本性都找不到了,那就下地狱、做畜生去。师父叫你们修成佛性,修成菩萨性,就是叫你们提升境界啊。因为只有这个思维灵魂属于本性,是可以带走的。明白了吗?一切来源于本性。

师父跟你们讲,我们没有自性的东西,就是不是来自于本性的东西,你不要去把它当回事。举个简单例子,比方说,你对人间的看法、做法、想法,这些东西,因为你到了人间之后,你才会看到、想到,你才会去做这些事情,这个东西已经不是你本性的东西了。所以,当有一个难过的事情发生时,当一个烦恼的事情发生时,实际上这些是因为你经过人间的这些烦恼之后,反馈到你的自性当中,你才有这种感受。这都不是你的本性带来的,你根本用不着对它有什么怀念,有什么想法,因为它是带不走的啊。我们小时候被人家欺负了很难过,那种难过现在还有吗?不要说带走了,就说带到年纪大都没带到,不是本性的东西是带不走的,你们要好好体会。

你既然知道人间的一切都是带不走的,而且很多东西都是通过法界的事物和思维所反馈给你的一种意念体,意念是有一个形体的,这个时候你就要明白无我,不是你的就叫无我,菩提心就是从无我当中发出的。师父讲话你们仔细听啊!菩提心就是菩萨的心,这个人良心好从哪里开始啊?这个人为什么良心好啊?因为他没有自己,他一定帮助别人,他不会跟人家去争,不会跟人家去斗,因为他没有自己。一个妈妈怎么会跟孩子去吵呢?因为妈妈心中没有自己,只有孩子,明白吗?所以学佛人必须要无我,就“无我”这两个字,师父可以跟你们讲三个月。

无我之后,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战争了。战争是为了什么?为什么不和平啊?就是因为大家都有自我啊,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你对我不好,我对你不好,我、我、我……打起来了。如果大家都无我了,老公心中就想着老婆,老婆心中就想着老公,你说怎么会吵架呢?没有自己,只有别人,学佛人要把“无我”这两个字延伸出来。

小乘的意思是:

⒈ 佛教语。梵文Hīnayāna(希那衍那)的意译。指小乘佛教。早期佛教的主要流派,注重修行、持戒,以求得“自我解脱”。公元一世纪左右,佛教中出现了主张“普度众生”的新教派,自称“大乘”,而称原有的教派为“小乘”。

《百喻经·送美水喻》:“如来法王有大方便,於一乘法分别说三。小乘之人闻之欢喜,以为易行,修善进德,求度生死。”

鲁迅《朝花夕拾·无常》:“我也没有研究过小乘佛教的经典,但据耳食之谈,则在印度的佛经里,焰摩天是有的,牛首阿旁也有的,都在地狱里做主任。”

国语词典:

佛教用语。相对于大乘以成佛为最终的理想境界而言。大乘佛教徒称那些以证得阿罗汉果为终极理想的佛教宗派为「小乘」。如经部、正量部、说一切有部等。

造句:

1、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的二十七贤圣位,即前四向三果的“十八有学”与第四阿罗汉果的“九无学”。

2、缅甸是南传佛教三个主要国家之一,慈航入境随俗,从此改着小乘佛教**袈裟,过着严格、清苦的原始教徒生活。

3、大小乘兼学,显密双修,见行并重,并吸收了苯教的某些特点。

4、在一定程度上小乘佛教已经成为傣族人民的主要精神支柱。

5、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是小乘的三法印。

6、我修行与别人修行不一样,他们修小乘,我修大乘,他们修虚空,我修圆满。

7、你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浑俗和光而已。

8、第一天早晨出发,乘坐公共汽车到大勐龙参观云南最有名的小乘佛教建筑之一。

9、西双版纳的拉祜族信仰小乘佛教。

10、新疆克孜尔石窟是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其壁画内容主要有本生、因缘、譬喻等内容,从壁画内容上分析,是小乘佛教戒、定、慧三学在佛教实践中的反映。

所谓“活佛”就是[化身],佛菩萨为度化众生,以人的形象出现。在家的可以结婚,出家的不可以,戒律要求故。

如果是真正的在家活佛,妻子的要求很严。有三类女子可候选:天女;龙女;人女。当然前两者都化现成人的样子啦。

具体的具相女子的标准我记不太清了,好像有一个是海螺纹吧,就是全身皮肤纹络是右旋海螺的;身体散发香味(不是香水啦)……

这种女子也是佛菩萨化现,为协助活佛弘法利生事业的。她们自己知道自己是谁,真正的大德佛经中也是有记载的。时机成熟,二人自己都知道,相遇后就迎娶。

不过这个年代假的很多!假活佛,为满足自己的贪心骗傻女子,说你是我多少世的空行母啊什么的,然后没头脑的女糊涂就信以为真,再加上对他本来就有贪心,然后就……

其实真正的活佛空行母他们自己是知道的,问问自心就很清楚你自己是不是佛母啰~~~

真正的他自己不会有真正的贪心,何况凡夫认为的 心爱 ?

按严格的规定,结婚不是因什么爱情,是弘法利生!

汉族的女子如果是佛菩萨化身当然了,普通的女孩子当然不可以!

说了这么多,你还不明白吗?!别妄想啦,傻姑娘!!

问:为什么和尚不结婚?是否佛教一切人都出家?

答:和尚不结婚,是因结婚以后有子女的累赘,为家务事缠缚,不能荷担如来大法,到处宏扬佛法,普渡众生。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是教一切众生明白本有佛性,不受生死轮回的痛苦,不是教一切人都出家。

问:“研穷法理,以悟为则。”照我解释,一切宗教哲学都是有穷有尽的,惟有佛法说,佛性是无穷无尽的。我们研究佛理,为解悟,照着去修,见性之后,为证悟。是否?

答:是。

问:设使一切众生都信佛法,行三皈五戒,进而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在此情况下,再一世纪后,一切众生是否灭绝?因有人来问,不能答,故请问。

答:这个世界本是成住坏空、轮回着的。在世界未成以前世界乃空,而业识已有。所谓业识,乃一切众生共业之通称。在此业识内,佛性、无始无明、见闻觉知之性、六根、六尘等,均已共在。佛性、无始无明乃是人人一样的,见闻觉知以下是人人不一样的。由此一样的及不一样的共业,感成此宇宙山河万物,并感生而出六道(天、人、地狱、畜生、鬼、阿修罗)之轮回。一切六道众生,既皆有佛性,则六道中度脱一众生,即佛道中多一圆觉者。如斯一切众生皆尽,佛海大圆觉中无尽也。若照来问,只就人类众生而言,则人类中度去一人,则他道众生仍不时投生人类,非俟六道净尽,人类不尽也;若就国族来讲,若此一国人度去若干,他国人及他道众生均可来此投生,亦无一国一族单就灭绝人类,或减少人类之事。若因受戒,断*欲而绝人类,殊不知只比丘、比丘尼断*,至于优婆塞、优婆夷,则只断邪*,并不断正*也;且断欲出家,亦是听个人自愿,非勉强一切人为之。佛未曾教一切人出家,只教一切人修见佛性,如维摩诘居士、傅大士、庞居士等,悟道的居士,皆有妻孥。《华严经》云:“众生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执着”,故若要一切人皆断欲出家,实不可行。又《华严经》云:“以大悲故处在家属,以大慈故随顺妻子,于菩萨净道无所障碍”。又照六道来讲,因业识个个不同,故所感自然不同。一母所生五子,父精母血虽同,而五人个性不同,非能用勉强方法使之同也。佛法乃慢慢的用种种方法来度脱之,非必皆强使断欲出家也。

问:佛法与世间法,是二是一?抑可以并行?

答:是一。世间法即是佛法,佛法即是世间法。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自性遍满世间,出世而言,菩提心为本,大悲心为用。至于不故杀、不邪*、不妄语、不饮酒、不偷盗,五戒等,都是佛法也是世法。

问:有人说:“发愿往生东方,见药师佛,闻法明心见性后,再回入娑婆世界,普渡众生。”假如在东方明心见性,证常寂光净土,不受后有,那处还有轮回投胎之事。如释迦佛、阿难、马鸣、龙树及我国悟道者数千人,并无有言某人是从东方世界降生,某人从西方世界降生。唐朝有个梵僧,从空而至,见仰山和尚,师曰:“近离甚么处?”曰:“西域。”师曰:“几时离?”彼曰:“今早。”师曰:“何太迟生?”曰:“游山翫水。”师曰:“神通游戏,则不无阇黎,佛法还须老僧始得。”曰:“特来东土礼文殊,却遇小释迦。”后人始号仰山曰小释迦,此亦梵僧称赞仰山之语,非谓仰山乃释迦应世也。又有说莲池大师是阿弥陀佛应世,《云栖法汇》之中,并无其说,都是后人附会的话。如唐朝新罗国(即今朝鲜)有个僧人,俗姓金,法名乔觉,外国僧人普通皆一手杖锡,一手托钵,制度如此,来在中国,住锡安徽九华山,因从前画地藏王菩萨像,乃一手杖锡,一手持钵者。众人既见此僧,以为乃地藏王菩萨化身。该僧老时,即在九华逝去,于是众人皆附会其说。如是殊不可信。此等辩论不知是否?

答:是。

问:宇宙山河是为我们有的?或是我们为宇宙山河有的?

答:宇宙山河不能离开我们,我们不能离开宇宙山河。用田来比,假如我们不去种种子,他不会生长的;假如有种子而没有田,我们也无米食。如有地而不盖房,我们也无往处;如有工料而无地,我们也无由兴盖房屋。我们死了,房子地也带不去,活着都不可少的。宇宙是我们过度的东西。照佛法来解释,自性遍满虚空,充塞宇宙,自性即宇宙,宇宙即自性。

问:太原孚上座,初在扬州光孝寺讲《涅盘经》。有禅者阻雪,因往听讲,至三因佛性,三德法身,广谈法身妙理,禅者失笑。师讲罢,请禅者吃茶,白曰:“某甲素志狭劣,依文解义,适蒙见笑,且望见教。”禅者曰:“实笑座主不识法身。”师曰:“如此解说,何处不是?”曰:“请座主更说一遍。”师曰:“法身之理,犹如太虚,竖穷三际,横亘十方,弥纶八极,包括二仪,随缘赴感,靡不周遍。”曰:“不道座主说不是,只是说得法身量边事,实未识法身在。”师曰:“既如是,禅德当为代说。”曰:“座主还信否?”师曰:“焉敢不信。”曰:“若如是,座主辍讲旬日,于室内端然静虑,收心摄念,善恶诸缘一时放却。”师一依所教,从初夜至五更,闻鼓角声,忽然契悟,便去扣门,禅者曰:“阿谁?”师曰:“某甲”。禅者咄曰:“教汝传持大教,代佛说法,夜来为什么醉酒卧街?”师曰:“禅德自来讲经,将生身父母鼻孔扭捏,从今已去,更不敢如是。”禅者曰:“且去,来日相见。”师遂罢讲。依我见解,为什么上座以后不讲经?是否“无法可说,是名说法。”随拈一物,皆是佛法?

答:如是,如是。

问题一:皈依佛门就意味放弃家庭了吗 皈依的意思是:身心归向它、依靠它。

佛曰:佛门是一扇门,家门也是一扇门。

佛曰:一花一草一世界。

佛曰:普度众生。

为什么阪依佛门就是放弃家庭?严重违反佛经

问题二:皈依是怎么情况?皈依后,有什么禁忌吗? 皈依(guī yī)的意思是:身心归向它、依靠它。皈依三宝的人是佛教徒或称佛弟子。“皈依”也可以写成“归依”,“皈”与“归”的读音和意义相同。

皈依就是皈依三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为什么要皈依呢?因为我们要成就佛道,彻底解脱,所以我们要皈依三宝。世间人结婚很重要,它是个仪式,透弧这个仪式他们生活在一起,是世间人最重视的。但是我们佛弟子,这个皈依三宝是成佛的开始。今天我们有来进入皈依三宝,我们要成就佛道就指日可待。如果我们没有皈依三宝,我们根本就没有任何机会解脱

皈依因心态的不同可分为上、中、下三士道。下士道的皈依心态,是为自己能从三恶道及今生所有的痛苦与死亡的恐惧中得到保护与解脱。中士道的皈依是指声闻众与阿罗汉们的皈依心态而言,他们的心态是为自己今生能自六道轮回的痛苦中解脱、得到安乐而求皈依。上士道的皈依在心态上,不但自己要求解脱,而且是为了利益所有一切众生而皈依。 至于皈依后有什么禁忌,引用五明佛学院慈诚罗珠堪布(校长)的开示来回答你的问题。

皈依的学处

顶礼文殊上师

受了皈依戒以后,就有三条必须放弃的行为,以及三条必须遵守的戒律,总共有六条戒。《普贤上师言教》中讲得比较详细,于此我们只简单地介绍一下。

首先要遵守的三条戒是什么呢?

第一、要发自内心地恭敬佛。如果你们的环境不允许从行为上恭敬也没有关系,只要心里有恭敬之心就可以。当然,在方便的时候,见到佛像就应当顶礼、合掌等等。还有就是不但要恭敬佛像,包括佛像碎片都应当恭敬。比如说:如果发现在不干净的地方,有一块佛像碎片,就要拿起来先搁在自己的头顶,然后找一个干净地方,恭恭敬敬地将其放在那里,这是第一。

第二、要发自内心地恭敬法。不论是大乘小乘,凡是佛法都要恭敬,不能毁谤法。恭敬法就必须恭敬法本,要将经书放在干净的地方,而不能放在地板上、 下面、凳子底下,或者不干净的地方,脚不能在法本上踩跳,不能有任何不恭敬的行为。不但要恭敬法本,哪怕经书上的一个字,也都要象佛像的碎片一样恭敬。总而言之就是要恭敬法本。

第三、要发自内心地恭敬僧众。无论大乘小乘,凡是僧众都要恭敬。不但恭敬僧众,对僧众的衣服,都不能有任何不恭敬的行为。

这就是要做到的三条戒。其次,不允许做的三条戒:

第一、皈依佛以后,不允许皈依世间的鬼神。世间的所谓护法以及外道的一些造物主、万能神等等,都属于世间鬼神的范畴。不能将他们作为我们的依怙,也不能对他们磕头。

第二、皈依法以后,不允许伤害众生。做为一名凡夫,要完全不伤害的确很困难,但是要尽量减少伤害,最起码也不能故意伤害众生的生命。要杜绝随便伤害昆虫,踩死蚂蚁等行为。如果无意或者是有意地伤害了其它众生,就必须忏悔。

很多人对佛法的认识不够,以为佛法就是念咒、磕头、烧香之类形式上的佛事活动。其实,这些都不是佛教的核心。佛教的核心是什么呢?就是慈悲和智慧,不伤害众生。不伤害众生有两个层次的含义:

一、小乘佛教的不伤害众生,只是单纯地不伤害其他众生。比如:不要去杀人,不要去偷别人的东西等等,但没有提到要去度化众生,这是小乘佛教不伤害众生的含义。

二、大乘佛教却是以不伤害众生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还要去饶益众生,度化众生。要帮助所有的人从轮回中解脱出去。最关键的就是要告诉他们,怎么去离苦得乐,这就是大乘佛教最关键的核心。当然,从见解上来说,大乘菩萨已经证悟了空性,虽然从空性的角度来说,不存在佛与众生,也不存在慈悲与伤害。但是众生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还一无所知,还需要大乘菩萨的帮助。所以,作为菩萨就有义务去帮助他们,让他明白真理的涵义,这是佛教的中心思想。

第>>

问题三:带仙缘的人能皈依吗对仙家有影响吗 有仙缘吗? 佛教所注重的是‘缘分’‘坚持’。如果有缘分学佛但无法坚持佛陀的教导,那么也是无用了。 在下不理解‘仙缘’为何物。但如果是用非佛教思想去解释佛法的话,那么在下觉得这已经不是能不能学的问题,而是没有意义。到最后也只会与原本的佛法不同。如果是觉得能坚持佛陀的教导,那么可以学佛。 而‘仙缘’有没有是无意义的。

问题四:皈依与出家有什么区别 每一个学习佛法的人。如果发誓皈依。那就是真正成为佛陀的弟子。我们一般说成为三宝弟子。所谓三宝,就是佛法僧。佛就是本性佛。不是摆在那里的装饰的佛。法就是佛法。僧就是佛法传承的代表。简单地说,皈依,归属于佛法僧三宝。

出家。他的反义词就是在家。我们都有自己的家。父母生我们的家。结婚后自己成立的独立的家。家,就意味着自己,私的象徵。出家,就是为了弘扬佛法,而放弃自己的小家,成为弘法,护法的僧人。

在家修习佛法的人,可以皈依。皈依不意味着一定要出家。可以有自己的家庭。可以结婚。出家,就是离开自己的家,到寺院成为僧人。出家人没有固定的“家”-寺院。在一个寺院一段时间,根据需要,还会到其他寺院里一段时间。就好比我们说的四海为家。就是为了普度众生。

问题五:皈依佛门对工作有什么影响么? 影响不大~~~

努力精进修心性才是重点(要先他后我)~

问题六:皈依的人家里必须设佛堂吗? 有的人说我想皈依,但是我家里不能设佛堂,所以我不敢皈依。家里设佛堂和你皈依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家里设佛堂、供佛,这不是皈依,皈依是对上师三宝的四种决心:以佛为导师、法为道、僧为道友、上师为真正怙主。家里没有这个条件可以不设佛堂,也可以不供佛,心里有佛就行,把佛堂设在心里,把佛供在心里。如果条件允许,就应该设佛堂、应该供佛,因为你是佛门弟子,应该把佛像当做真佛供在家里。你有家,有住的地方,佛堂也代表佛住的地方,所以应该把佛像请过来。自己有什么好东西应该先供上,什么时候都不忘记上师三宝。 愿意供佛就供佛,愿意供菩萨就供菩萨,愿意供三身佛就供三身佛,愿意供西方三圣就供西方三圣,这都没有什么区别。家里有条件,佛堂设大一些,多供几尊,供品也多一点。如果家里没有这个条件,佛堂就小一点,供一尊佛,这都是根据自己的条件。 还有的人说,上午可以供佛,下午不能供。上午和下午有什么区别?佛菩萨过午不食吗?真是笑话。持斋时为什么过午不食?是怕你昏沉。佛菩萨哪有昏沉的时候?佛没有无明,没有烦恼,没有昏沉,永远是清醒的。另外,也不是佛菩萨把你供的东西直接拿去吃,这是你对佛菩萨的心意,自己的心到位了,佛菩萨心领了,就行了。早上、晚上都可以供佛,任何时候都可以供佛。 还有的人说,我不能天天供佛,所以我不敢设佛堂。没有关系,你可以初一、十五、二十五,或者是有时间的时候供,这样也不是舍弃,也不是不恭敬。不要轻易忘掉供佛的事情,不能懈怠,不能懒惰,尽到自己的心,就行了。佛是圆融的,佛是容纳的,佛无所不在、无所不知,佛菩萨的心胸像大海一样,我们不要用凡夫的思想和行为来衡量。 有的人说“请佛容易送佛难”,所以家里就不供佛了,不能那么说。请佛的时候你的心到位了,你的行为也到位了,一切都圆满了。后来家里不方便要送走,那个时候你可以把佛像送到寺院或者是其他清净的地方,送佛像别送佛。真正的佛堂在心里,真正的佛在心里,真正的供养也在心里。请的时候是从心里请的,送的时候是表面上送的,心里没有送,不会有任何的罪过。我说过,每时每刻都管住这颗心,调整好这颗心,什么事都没有。 上香也是,上多少柱都行。一柱香,代表一切;三柱香,代表佛法僧三宝;四柱,代表上师、佛、法、僧,也可以代表佛、法、僧、护法。没有固定的数目,也没有固定的时间。礼拜也是,有时候三拜,有时候四拜,越多越好,不是固定的,你实在不方便不拜也行,对上师三宝有恭敬心就行。 既不能小看形式,也不能有贡高傲慢的心。

问题七:皈依的人都要注意些什么? 一起学习 三皈依

三皈依 是一切佛子的基本戒律和要求 也是一个居士归入佛门最基本的誓言

在优婆塞戒经中世尊开示道:

善男子。优婆塞戒极为甚难。何以故。是戒能为沙弥十戒大比丘戒及菩萨戒。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作根本。

如果不能正确的认识了解三皈依 也不可能清静的皈依 可以说连一个真正的优婆塞都算不上

下面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三皈依

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呢?下面我们来看看三皈依的重要性

《优婆塞戒经》是戒能为沙弥十戒大比丘戒及菩萨戒。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作根本。

为什么要受三皈依呢

《优婆塞戒经》净三归品第二十

善生言。世尊。如佛先说有来乞者。当先教令受三归依然后施者。何因缘故受三归依。云何名为三归依也。善男子。为破诸苦断除烦恼受于无上寂灭之乐。以是因缘受三归依。如汝所问云何三归依者。善男子。谓佛法僧。善男子。谓佛法僧。佛者。能说坏烦恼因得正解脱法者。即是坏烦恼因真实解脱。僧者。禀受破烦恼因得正解脱。

善生问世尊:以什么因缘要受三皈依呢 为什么要三皈依呢?怎样才能叫做三皈依呢?世尊告诉善生说 善男子。为破灭诸苦诸如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等一切苦的原因。为断除烦恼无明(这些都是诸苦之因)的原因。 为受于无上寂灭不生不死的涅盘之乐的原因。以这样的因缘(获得究竟解脱)

所以要受三皈依。如你所问的什么才叫三皈依呢?善男子。就是皈依佛法僧:

佛者:能说坏烦恼因得正解脱法者。

法者:即是坏烦恼因真实解脱。

僧者:禀受破烦恼因得正解脱。

大方便佛报恩经卷第六(节录)失译人名在后汉录 优波离品第八

问曰。若不受三归---得五戒不。若不受三归---得八戒不。若不受三归---得十戒不。若不白四羯磨得具戒不。

答曰。一切不得。若受五戒。先受三归。三归既竟乃得五戒。

注意:如上经文所述:各位师兄如果要受五戒等戒律的话的话。必须如法的先受三皈。三皈是一切戒律的基础非常重要。

当然也有特殊情况:

优婆塞戒经 净三归品 第二十

若有说言。先不归依佛、法、僧宝。当知是人不得戒者。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我先说善来比丘。是竟未得归依三宝。而其戒律悉得具足。

(注:如太虚大师所言:如法而住,即如三归依法而住。依通常受戒义,须先归三宝,但有善根已熟,经佛一呼比丘而即得须陀洹乃至阿罗汉果而具是戒律者。此种利根,当下即得道共戒,不必经三白羯磨。---------大般涅经卷中:“佛即唤言。善来比丘。须发自落。袈裟着身。即成沙门。得阿罗汉。”)

或有说言。若不具受则不得戒。八戒斋法亦复如是。是义不然。何以故。若不具受不得戒者。求有优婆塞云何得戒。实是得戒。但不具足八戒斋法。若不具受虽不名斋。可得名善。

注:有特殊情形,利根者,当下具足“三归”及“戒”。

简单说,“三归依”是“佛戒律基本”!(此段经文感谢yammcoi补充)

注意:关于善来比丘:佛陀对比丘称‘善来比丘’时,该比丘即得具足戒,此谓‘善来得’ ,为十种得戒缘之一,系限世尊一人特授之作法。即由彼人之愿力与佛陀之威神力,佛向欲出家之人称‘善来比丘’,彼人即为沙门,具备剃发与著袈裟之相,得具足戒。

如优婆塞戒经的定义:

三皈依即是皈依佛 法 僧 , 佛 法 僧 亦称三宝 为什么叫做三宝呢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诠释道:

世尊,我等今日闻佛法音,得悟三宝利益世间,然今不知以何义故,说佛法僧得名为宝,愿佛解说显示众会及未来世敬信三宝一切有情,永断疑网得不坏信,令入三宝不思议海

佛陀告诸长者:‘譬如世间第一珍宝具足十义,庄严国界饶益有情,佛法僧宝亦复如是。

一、者坚牢―如摩尼宝无人能破;佛法僧宝亦复如是,外道天魔不能破故。

>>

问题八:皈依后家里原来供的才神怎么处理 还可以继续供养啊!财神爷属于六道众生的天众,境界不及佛菩萨,也是愿意亲近佛法的,可以和佛一起供养。

我给你解释一下佛理:这个问题要从十法界讲起。佛陀告诉我们,娑婆世界也就是包含我们地球的空间由十个不同的能量空间组成,其中分为六凡界和四圣界,六凡界就是我们常说的“六道轮回”,分别为天道(神仙界)、阿修罗道(半人半神)、人道(我们)、旁生道(动物)、地狱道、饿鬼道,这里面的生命体因为都存有爱欲烦恼的缘故,都在反复转世轮回,逃不出六道轮回。而四圣界则由彻悟宇宙真相、没有烦恼爱欲的修行者组成,分为声闻道(听闻佛法而悟道)、缘觉道(没有听闻佛法的机会但能凭借自己的经历悟道)、菩萨道、佛四个层次的生命体。

所以财神爷是六凡界的最高一层:天道里面的众生;佛则是四圣界的最高一层

问题九:皈依三宝后家里可以供仙家吗 仙家也是皈依三宝的 不过有的仙家是皈依道家 有的是皈依佛教的

问题十:南无阿弥陀佛,皈依后给家人做饭,家人要我杀生,怎么办? 我想问学佛与素食的关系问题。我家是双职工,孩子的姥姥做饭,我们每天下班较晚,回来饭已做好了,假使我要吃素的话,就要麻烦姥姥每天多炒个素菜,做为学佛的人,应该让大家生欢喜心,我却麻烦了老人家。如果不让姥姥炒素菜,她做菜总会放些肉,那样又有伤慈悲心了,这不就矛盾了吗?怎么解决呢?

净慧法师答:我觉得不要把吃素和学佛必然地联系起来,特别是在家学佛,没有这个必要。要知道我们中国的汉传佛教提倡素食,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佛教徒基本上是吃三净肉的。三种净肉,所谓不见杀、不闻杀、不为已杀。当然我们非常赞叹吃素,但是并不要勉强每位在家佛弟子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都必须吃素。所以我刚才讲,不要一学佛就在家里摆一个佛堂,然后就是我要吃素,你看看我现在学佛,我有慈悲心了!其实不见得。还是家里做什么菜,你就吃什么,你不要给孩子姥姥提要求,更不要让她明天杀只鸡,后天买点海鲜,你遇到什么就吃什么。然后你可以慢慢告诉她,希望她不要买活的鱼回来宰,不要买活的鸡回来杀,逐渐地影响她,培养慈悲心;在吃的时候,不要以贪心去吃这餐饭,没有贪心,你是以无记心去吃这餐饭,你的慈悲心才不致于受到伤害。如果说这东西好吃,希望明天做得更多一些,这就是恶业了。不要生贪心,而要以惭愧心去吃这餐饭。等待家里人都认同你了,老人、妻子、孩子都觉得你现在学佛了,更爱他们了,更关心他们了,你的言行他们都愿随喜,你怎么做他们也怎么做,那时你就有影响力了,你再和他们商量,可不可以吃素啊?可不可以隔七天吃两天素?慢慢来,大家容易接受。

我给你们讲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故事。香港某大学的校长是信佛的,而他的太太却信天主教,因为他太太的家庭是一个天主教的家庭。他自己信佛,但他却每个星期日都陪他太太去天主教堂,长年如此,由于他太太没有改变信仰,所以他就没有受皈依,他只是在修行、学佛,却没有受皈依,他的太太看到他信佛非常虔诚,而且表现非常好,受到感化,他太太也就慢慢不去天主教堂了。都六十多岁的人还改变了信仰,后来在征得太太的同意后才皈依了三宝。看看人家是怎样做工作的?所以我们不能一意孤行,要重视教化人的方式方法。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在理解、尊重的前提下慢慢达到认同和一致。

楼主 您好

一般人也许会认为修行在於心就好,可是问题是,心不只一个,生理的变化与心、业种、烦恼障的程度是息息相关的,不可以说,我只单单注重心的起伏就好,那其实还是在外门: 只偏重在意识(第六识)的感受、了知、烦恼上作观察,而忽略了我们众生是由色身、七识心王、还有这背后的真如佛心第八识整个和合运作,才有所谓的众生。

那后学接著就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来略谈此问题:

首先,众生总是有颠倒妄想,以为身体就是由意识来支配控制,但其实意识只能感知身体种种的状况,而且一次也只能局部,不能同时遍全部,所以,我们才会因为坐久了,有时感到眼酸了,有时感到腰酸了,有时感到腿麻了,其实这些都是同时在进行,可是感受偏强偏弱不一,而意识只能一次领受一种(虽然可以很快切换),所以不可能同时感受。

这在其中,其实身体是由第七识---意根为先导,意根无始劫以来,就不断透过意识薰习,对於污染的行、业,薰染的很厉害,而所谓习性,就是意根的心行。

举例来说: 譬如走在路上,看到美色、听到悦耳声,就会很直接的让眼睛、耳朵去专注在这些境界上享受,或者是遇到与美食相应的境界时,就因此分泌口水,这些身体的行为并不是由意识控制,如果真由意识控制,那应该每个人都很有自制力,那工作、学习的时候,意识只要专心领受、薰习、思维就好了,可是等一段时间后,一定会开始心烦,然后一些举动如浏览网页、看看杂七杂八的、想要闲聊等行就会开始出现了,这就是因为意根耐不住了。

总而言之,意根是行为的主导,而意识只能领受、感受、分别思维,并无法作主,楼主或其余同修如果能在这个智慧上观察清楚,其实对於佛道上的修证是很有帮助的,因为烦恼的断除、般若、解脱智慧的发起,都与意根息息相关,而这个心其实是大家几乎不曾注意的。

=====================================================

已上略说意识与意根的分界,接著在进入主题之前,还必须谈最后一个心:

真如佛心----第八识。

众生本来就具有此心,可是这个心很特别、也很平实,它从来就不曾知道世界是什麼,因为它对於影像、声音等六尘境界从来不去了知,但是它还是有其分别性,只是不在世界中。譬如,真如佛心具有大种性自性,能执持、摄取物质,因此才能让我们在母胎时,藉由母胎的四大、血液养分等,长养我们的受精卵;此外,真如佛心也具有集性自性,能收藏我们造作的一切善恶染净业种,因此能藉由这些业种、四大,而形成我们这一生该有的体质、身体相貌结构、大脑、智能程度、某些技能等。

那,一切众生,其实主要就这三心和合运作,只是意识只有一生而已,下一世的意识,必须藉由下一世的大脑、身体才能现起运作,而第七识意根也是必须依真如佛心才能运作,而真如佛心除了分别业种、物质四大外,也会了知第七识意根的心想,而配合无间,众生就是这三心与身体和合运作下,而称之为众生,否则,即如同死尸。

============================================================

好,那接著谈谈楼主的提问:

首先,结过两次婚的人,这多少是往昔邪*的果报而感招而来的,所谓邪*,即是跟配偶已外的众生发生关系,不论是透过口、肛门、或正常体位等,都是邪*。而这些行为,都会由真如佛心如实收藏起来,除之此外,意根第七识也会藉由性交的过程,增长对於*欲的执著,对於这样的觉受、感官刺激也会爱乐不疲,未来只要有造成邪*机会的恶缘来时:

譬如男朋友要求女朋友发生关系、或结婚后受到诱惑,都容易使意根无法抗拒,这就是由於往昔对於*欲薰染的结果、以及往昔与配偶行*的业种而导致的。

而邪*当然也会导致来世不可爱的果报,不论是将来出生的环境、色身的状况、智能的发展等,都会有影响的。

除了这个以外,单从这一生来讲,其实就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了:

真如佛心从来不分别、从来一直是平等性的,你造了什麼,它都会如实反应,这就是真正的平等性、随缘性,但也是很可怕的。

譬如某些人爱乐男女情欲,婚前就发生了邪*,两人性的接触、体液的接触后,两人的真如佛心是会分别这些物质的质变,在加上两人当时都是有*心,真如佛心也会了知、鉴机照用的,那麼这业种被真如佛心收藏后,而*行也就薰染完毕,身体、大脑的结构一定会因此而改变:

大脑结构的转变,会让众生越来越倾向於男女情欲、*欲的喜乐、执著、越来越不断想去追求这样的境界,这就是集性自性,或称邪行真如(请参阅楞伽经),这是由於众生颠倒执取,让真如佛心一直收藏、集藏恶业种的缘故。

而身体也会发生质变,这世间的怪病,其实很多跟邪*是息息相关的,单单就内地来说好了,很多年轻女性都有性器官疾病的困恼,而需要买药来洗,这就是邪*的缘故,造成身体的质变。

那以上种种,对於修行有何影响呢

第一: 结过两次婚的人,多半是与往昔邪*业有关,而这一生在婚姻感情上,多半也是风风雨雨,疲惫不堪,而经过了这些感情、婚姻的薰染,薰习,大脑的结构也跟没有性经验的人,差异极大了。 他的习气、思维的倾向,就会容易与感情、男女相应,这样一来,不论是定力、慧力的培养,都会比较难,这也是所谓的业障。

第二: 没有性经验,或者只有跟单一配偶发生关系的人,身体其实是比较清净的、轻安的;大脑结构来说,也比较不容易与*欲相应,所以修习禅定、智慧的观行都会比较容易成就。

毕竟,佛法虽然是平等法,人人本具,可是不是齐头式的平等,人人往昔的业缘、烦恼障轻重、修行善根的不同,都会导致色身、大脑的结构不同,对於佛法上智慧的观行、定力都会有影响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1461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30
下一篇2023-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