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人不会打歌跳舞怎么办

云南人不会打歌跳舞怎么办,第1张

从火遍全球的左脚舞

到千年回响的纳西民族歌舞

云南人,唱歌跳舞都是非遗的样子。

丽江

火把节

每到火把节,昆明街上都是穿着节日盛装,背着大三弦匆匆赴会、走亲访友的人

充满了欢喜和节庆的味道。

01

彝族(仆拉)祭祀舞蹈产生于原始先民的生产生活,在数百年的岁月中逐步形成。其器械舞中,融合武术和舞蹈的元素,在其他少数民族传统舞蹈中比较少见,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很多祭祀舞者把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作自己的责任,房顶就是拍两场,农闲就是排练时间,一家三代一起表演。

彝族舞者李登明在房顶排练

巍山彝族“打歌”起源于古代的部落战争,在长期农耕生活和稻作习俗中形成的以歌、舞、乐为载体的群众性、自娱性的歌舞艺术,早在2008年巍山彝族打歌就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巍山县也被文化部命名为“彝族打歌之乡”。打歌也称“踏歌”、“跳脚”、“打跳”。打歌的根在巍山,打歌枝叶却遍布全国,一些土生土长的打歌高手也因此有了发展的机遇,在日本,在北京等都能看到打歌人的身影。

彝族打歌场景

“跳菜”简单说来就是跳着舞上菜,是非常有特色的地方舞蹈。是南涧无量山、哀牢山一带彝族群众举行喜庆、婚丧等活动时必不可少的一种传统习俗和民间技艺。南涧县被称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民间跳菜艺术之乡”,据推测,从西汉“盘舞”至今已经有两千余年。

南涧“跳菜”

傣族是一个依水而居的民族,关于他的故事也和水密不可分。奇特的地理环境赋予了这个民族如水一样的品质。他有着如水的傣族姑娘,唱着跳着水边的歌舞。

孔雀舞是傣族一种古老的原生态舞蹈,和我们熟知的杨丽萍栩栩如生的孔雀舞不同,傣族以前只有男人表演孔雀舞,因为只有公孔雀才会开屏。舞者通过模仿孔雀的动作,化身成吉祥与幸福的象征。

傣族象脚鼓舞2008年被国务院列入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象是傣族的吉祥物,象征着力量,带来吉祥如意。每逢喜庆节日傣族小伙们便敲打象脚鼓,鼓声震天,洪亮的声音一下子就让人忍不住跳进节奏里去,透着阳刚和力量美。

元宵作为一种食品,原本是元宵节的专有节令食品。元宵成为一种节令食品,据说是从宋代一种名叫“饣追(dui)子”的食品发展而来的。饣追子,实际就是一种圆的薄饼,《玉篇》中说蜀人“呼蒸饼曰饣追”。《北齐书·陆法和传》记载说:“于是设供养,具大饣追薄饼。”这说明,“饣追”作为圆饼并不是宋代才出现的,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有了,只是在当时还没有成为节令食品而已。

另据唐人卢言的《卢氏杂说》记载,在宋以前,饣追子已经成为了宫廷里的主要食品。《太平广记》引录了《卢氏杂说》所记载的一位专为唐代宫中做饣追子的能手“尚食令”(专供膳食的官):“冯给事入中书祗候宰相,见一老官人衣绯,在中书这里记载的是造饣追子能手(“尚食令)在冯给事家做饣追子的过程。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唐代的饣追子已经不同于南北时期的“大饣追薄饼”了。南北时期的”大饣追薄饼”可能是蒸的或者是烙的,唐代的饣追子,已经是油炸的大圆饼了.看上去有点近于今天的油炸糕或油炸元宵了。

这种近于今天的油炸糕或油炸元宵的“饣追子”,到了宋代又有很多称谓,而且发展为元宵节的节令食品了。例如北宋人陶谷撰《清异录》就把这种饣追子称之为“上元油饣追”了,说明在北宋时饣追子就已经成为了元宵节的专门食品。可能因为“上元油饣追”又圆又光又好吃,所以又得名“油画明珠”。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元宵节的食品,就有这种饣追子。但并不称“油饣追’,而是称“焦饣追”。《东京梦华录·十六日》介绍汴京所卖元宵节食品时写道;“市人卖玉梅、夜蛾、蜂儿、雪柳、菩提叶、科头圆子、拍头焦饣追。唯焦饣追以竹架子出伞上,装缀梅红缕金小灯笼子,架子前后亦设灯笼,敲鼓应拍,团团转走.谓之‘打旋罗’,街巷处处有之。”从这段记载看,‘焦饣追’乃是元宵节的重要节令食品,所以售卖时还要”打旋罗”。《东京梦华录》中提到的“圆子饣追拍”.也是“焦饣追”,是“焦饣追”的另一种称谓。

宋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元宵节的食品时写道;“节食所尚,则乳糖圆子、科斗粉、豉汤、水晶脍、韭饼,及南北珍果,宜利少、澄沙团子、滴酥鲍螺、酪面、玉消膏、生熟灌藕、诸色花缠、蜜煎、蜜果、糖瓜蒌、煎七宝姜豉、十般糖之类,皆用镂装花盆架车儿,簇插飞蛾红灯彩益,歌叫喧阗。”这里记载的食品是元宵节街上售卖的节令食品。“乳精圆子”、“饣追子”居首位。“乳糖圆子”和‘饣追柏”即后来的元宵,“乳糖圆子”可能是水煮的,“饣追柏”可能是油炸的。

元宵节食品油饣追之所以被称为“圆子”(“浮圆子”、“乳糖圆子”),主要因为这种食品的形状是圆的。“圆子”之所以逐渐被人们选定为元宵节食品,可能也主要是因为它的形状是圆的。元宵之夜,天上的月亮圆圆的.人们食“圆子’”有拜月和祭月的意思;“圆子”圆圆的,象征着天上的月亮。另外,元宵夜,全家人团聚一起,吃着圆圆的“圆子”,仰望着天上圆圆的月亮,寄托着人们希望团圆幸福的情思。宋代一些诗人颁”圆子’,也寄托着诗人希望团圆的情思。

宋诗人周必大《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坐间成四韵》写道:

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

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

星烂乌云里,珠浮浊水中。

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诗中的“团圆事事同”,似是在说元宵夜里月是圆的、圆子是圆的、人是团聚的等意思。诗中描写的水煮圆子的情况,很像今天的水煮元宵的情况。圆子浮在水里,像珠子一样翻滚,盛在碗里又白白的、圆圆的,很像天上的月亮,这可能也就是后来圆子又称“汤圆”的原因。元人伊士珍在《郎环记》中还记载了一则用以解释元宵节吃圆子的传说:“嫦娥奔月之后,异昼夜思惟成疾。正月十四夜忽有童子诣宫求见,曰:“臣,夫人之使也。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耳。’如期果降,复为夫妇如初。”这是元宵节食圆子的风俗形成之后附会出来的传说,但传说中的“团团如月”的思想,耳实地反映了人们元宵之夜追求团聚的理想。元宵节的食品油饣追、圆子被称为元宵始于清代,清代可以说是“元宵”、“汤圆”、”圆子”多种名称并存的时代。这从清代诗人的一些诗中可以得到证明。从当时诗中的描写看,清代已经把圆子称作元宵了,而且做法已经基本与今天的做法一样了清代的文学家李调元在《元宵》诗中描写元宵道:“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格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圆。”元宵夜里,人已散去,可是那卖元宵的小饭还在叫卖“汤圆”。这说明,“汤圆”一词,在清代已出现了,而且一直相沿到今天.今天的南方仍把元宵称作汤圆。清代的时候已经把圆子称作“汤圆”了,可见那种认为“汤圆”之始于袁世凯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据清人顾禄的《清嘉录》记载,苏州一带的元宵食品还有“圆子”和“油饣追”的区别。记载说:“上元,市人簸米粉为丸,日‘圆于’。用粉下酵裹馅,制如饼式,油煎,曰’油追’,为居民祀神、享先节物。” 这里的“圆子”即元宵,这里的“油饣追”有点像今天的烙饼,是近于宋代所谓“油饣追”的元宵食品。

4月28日。根据查询南涧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官网得知,2023年4月28日,南涧县首次举办的“跳菜长街宴”盛大开宴,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齐聚跳菜步行街,共赏跳菜表演,共享长街宴美食,地点在南涧县城跳菜步行街。

27名。截至2023年,南涧有跳菜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 1名、省级5名(已故1名)、州级7名、县级14名(已故1名),州级跳菜大师9名。南涧跳菜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南涧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天下第一跳”。

在其他城市大雪纷飞的时候,大理南涧无量山却早已花开成海,11、12月的冬天,就是大理无量山樱花盛开的时间,一下子就成为了中国冬日最美樱花谷,详情见下文。

游玩指南

南涧,大理南端一个低调的小县城,但却拥有云南唯一一座开满樱花的山谷。

这里,是金庸笔下的清幽秘境

白雾锁谷的悬崖峭壁,玉龙悬空的滚滚瀑布,岩洞密室内的神仙姐姐塑像。

金庸笔下的无量山,是一片深谷秘境,段誉一时误入便改变余生。

书中的武林江湖并不真实,清幽静谧的无量山也太过飘渺,以致于很久之后,当人们踏入这里,看到这座山真实的样貌,才恍然,原来它不止存在于小说中。

这里,是春天最早到达的地方

古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如今,冬雪飘飘正当时,南涧樱花开满园。

每年11月下旬到12月中旬,植于无量山樱花谷中的上万株冬樱花竞相开放,这里是春天最早达到的地方,始终被淡淡的粉色包围,宛若仙境!

漫山的樱花,在暖风的吹拂下,迫不及待的从沉睡中苏醒,花开成海,宛若仙境。

可惜的是,春日早早到来,也匆匆离开,樱花的花期只有短短25天,或许也正是因为短暂,南涧的樱花才更加美好珍贵。

这里,是冬日里的人间四月天

日本的樱花娇嫩,圆通山的樱花锦簇,而南涧的樱花,在百亩茶园的映衬下,配合冬日的蓝天白云,演绎着一场风花雪月的极致美丽。

淡粉的樱花,散布在翠绿的茶园中,星星点点连成一片,一高一低,一明一暗,透露着相得益彰的美。

从高处看去,层层茶田像一页五线谱,粉嫩的樱花就是跳动的音符,共同谱写着,绿茶与红樱相爱相守的冬日乐章。

清晨的无量山,笼罩着层层薄雾,樱花谷的花早已苏醒,等待着第一缕晨光透过水雾洒下。

呼吸一口晨间的空气,山雾的柔润,夹杂着缕缕花香,沁人心脾。

远远望去,此时的山谷,犹如一位身披薄纱的少女,粉色的花海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午后漫步在茶园中,行走在樱花树下,享受着冬日发暖阳,嗅着空气中淡淡的花香、茶香。

微风划过枝头,带下一片纷飞着的、飘散着的、转瞬即逝的樱花雨,心中亦泛起波澜。

如果说清晨的山谷是娇羞的,午后的山谷是烂漫的,那日落时分的山谷就是灿烂的、耀眼的。

夕阳缓缓滑落,整个山谷笼罩在落日余晖下,金黄的光晕散落在花枝上。

天空和白云也被染成了橘色、金色、红色,如同缎带浮在半空,景致绮丽梦幻,仿佛置身油画。

夜晚,也可来到茶园间漫步,看星空与樱花交相辉映。

这里的美好,其实是场意外

“有心种茶茶万亩,无心栽花花千树”是对无量山樱花的最佳诠释,其实这里的主角并非樱花,而是山上种植的棵棵茶树。

只因为给茶树遮阳而种下冬樱,无意间造就冬日的满园浪漫,这里的美好,其实只是场意外。

摄影攻略

樱花谷的摄影点主要就是在1、2号观景台附近,1号观景台附近是下午逆光拍摄日落时候的好地方。2号观景台主要是早上逆光拍摄日出的地方。

还有个拍摄的好地方是1-2号观景台之间,上午侧光拍摄樱花谷在这里最好。

1号景区内茶庄园后面最适合观日出。冬季大理日出时间为7点40-8点之间,出行前提前查好日出时间,运气好还会遇到云海。

日出后在茶庄园后山上拍半坡的茶园,配上雾气胜似仙境。早上8点-10点是太阳照在2号景区的最佳拍摄时间,但拍2号景区的全景是在1号景区的1号看台拍过去。

粉红的星星点点的樱花配上光线柔和的日落,真的感觉原来时光可以特别美好,想找那么一个人一起站在山头静静的看着夕阳慢慢溜走。

来南涧樱花谷享受一趟摄影发烧之旅,是多少摄影师的梦想!

曾经有人说,无量山樱花谷,是一个每年只能旅行一次的地方,错过了,只能等待下一年的相遇。

来的早了,它含苞待放,没有绽放时那千姿百色的娇嫩颜色,到得太晚,寒风肆虐,花瓣零落成泥,樱花谷也随之归于沉寂。

其实不然,来南涧,除了樱花还有很多值得体验的地方,例如“南涧跳菜”。

南涧跳菜,一品当地美食

近几年南涧都会举办“无量山樱花节”,除了赏花还能体验非遗传承,南涧跳菜。

跳菜,即跳着舞上菜,是南涧彝族特有的饮食文化,在当地流传了1200余年,堪称“东方饮食文化之一绝”。

跳菜动作繁多,形式各异,步履复杂,有人甚至认为,金庸先生在《天龙八部》中虚构的凌步微步,就源于跳菜。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专属的味道,南涧也不例外。

锅巴豆粉咸酸麻辣,火腿色泽鲜艳,瘦肉香咸带甜,肥肉香而不腻,再喝上一口香浓的土鸡汤,回味无穷。

南涧土林,群山环抱中流动的油画

南涧土林,自然风化形成的奇特地貌,位于南涧县城东南部总府庄背后,这里的一切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土峰与土柱高低错落,纵横相连,阳光下的土林,光影交错,色彩变幻,仿若一幅流动的油画。

穿梭其间,又像是走进一座艺术迷宫,一会儿钻进了深不可测的洞穴,一会儿走进幽暗狭窄的谷底,一会儿又登上巍峨险峻的高峰。

虎街,遗失的茶马古道

虎街,在南涧人口中,又叫猫街,虽然叫做“街”,但其实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之一,遗失的古道,留下深深的马蹄印。

早上起的早一点,走进小镇街巷,看晨光洒落,跟着土生土长的马帮后人走街串巷,听他们讲一讲那辉煌的传说。

打开尘封的岁月,古道车水马龙的昨天,像一幅画卷徐徐展开,山间铃响马帮来,南来北去只闻茶香。

交通攻略

自驾线路:南涧县城至樱花谷交通极为便利,沿S224可直达,路面为三级柏油路,可通行各类车辆。沿S224线可到达漫湾水电站、临沧市等地。昆明-祥云-南涧-无量山,全程360公里,路况良好。

班车线路:大理汽车客运站东站(火车站对面往东)乘坐下关-南涧,7:00-19:30每15分钟发一班,32元;转乘景区直通车或南涧-沙乐中巴车,樱花谷下车即可。

动车线路:从昆明火车站乘“昆明-大理”的动车,可分别在祥云站或大理站下车,在祥云站或大理站转车,到达南涧县城后,再转乘景区直通车或南涧-沙乐中巴车到无量山樱花谷景区门口下车。

飞机线路:大理机场有发往昆明、西双版纳、腾冲、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航班。从机场可乘车到达大理汽车客运东站,然后乘车到达南涧县城,再转乘景区直通车或南涧-沙乐中巴车到无量山樱花谷景区门口下车。

游玩贴士

自备运动鞋:沿着游步道才能真正欣赏到樱花谷的美景,边走边看大概需要两三个小时,所以选择一双便于行走的运动鞋是很重要的。

注意防寒保暖:樱花谷气候湿润、海拔相对较高,早晚温差较大。

自备相机:自备相机才能捕捉美景,樱花谷的日出、云雾、晚霞、日落、星空都是非常美的,摄影发烧友可以选择下榻当地有特色的民宿客栈,适时捕捉美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2900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2
下一篇2023-11-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