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女子特别重视“厚嫁妆”,这是为什么?因为在夫家社会地位更高。宋朝女子嫁人,娘家都是要备上一笔十分丰厚的嫁妆。如果娘家姐妹众多,谁的嫁妆更丰厚,则侧面说明了谁在娘家的家庭地位更高,更受宠。这也直接影响了女子嫁到丈夫家之后的家庭地位。
嫁妆的数额可能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社会阶层等而异。但是在一个王朝,当一个女人结婚时,她必须准备一份丰厚的嫁妆,那就是宋代。宋代公务员的工资也是历代最高的。有很多学者。成为一名官员后,你的工资不仅可以养活整个家庭,还剩下钱为家庭购买土地和建造房屋。尽管公务员的薪水很高,但他们仍然负担不起娶女儿的费用。
订婚礼物使现代婚姻“合法”,妨碍人们家庭的正常形成,影响婚后的婚姻生活,并导致夫妻在分居时为“订婚礼物”捶胸顿足。我们回到宋朝,谈论了很多名人娶女人时给她们的丰厚嫁妆。在宋代的婚姻习俗中,这是不寻常的。当男人和女人结婚时,娶女儿的成本更高。就连娶女儿的嫁妆也往往比娶媳妇的新娘的价格高,甚至还有“十英里红钱”的奢侈场面。为什么呢?
据史料记载,宋代有一幅妇女结婚的画面:“不给钱……女人羞哭不嫁车。”由于嫁妆太少,妇女哭哭啼啼,甚至拒绝坐婚车结婚。根据宋朝的史料记载,如果一个大家庭生了一个女儿,从女儿出生的那天起,这个家庭就必须开始攒嫁妆娶她。否则,如果他们不关心女儿即将结婚的嫁妆,他们需要卖掉房子和土地来收集足够的嫁妆。
苏轼的弟弟苏哲为了给女儿准备嫁妆,卖掉了他在河南新乡买的一块好土地。他收集了“九千四百(旧计量单位)”并让女儿把他带到婆婆家。九千四百元是九千四百元。苏哲在日记中说,他正在“断家立业”,换句话说,为了给女儿嫁妆,他几乎失去了自己的财产。宋代人给女儿的嫁妆很丰富,但也对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比如杀子、晚婚、甚至终身不嫁,这也对儒家礼制产生了影响。
古代的婚礼,新娘不见客人,甚至直到第二天才见公婆
一桩婚姻的整个过程,从最初的订婚到婚后的交换,无不充满了象征性的符号。夫妻之间,毋宁说男女之间的不同得到极明确的彰显。新娘的头上盖着盖头,坐在遮蔽的厢式轿子里,入洞房以后坐在床边帘子的后面或关着门的房间里,但新郎此刻却走到客人中间,盼望着让众人看见。
婚礼一般的都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步。但在宋朝的时候只保留了纳采、纳吉、纳征、亲迎四个程序。
但是在宋朝出现了一些新的习俗,由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在议婚时,开始出现了相媳妇和通资财的做法。相媳妇就是相亲,由男女双方约定一个日期,双方见面,如果相中就在女子的发髻上插上金钗,成称为“插钗”,如果不中意,则要送上彩缎,称为“压惊”
通资财是在通婚书上除写明男女双方的姓名、生辰外,还要写明家中财产状况,嫁娶论彩的表现十分明显。在亲迎之前,南方要送花粉一类的东西“催婚”,女家要用帐幔,被褥之类的装点新房,称为“铺房”。
迎亲时,新郎领着花车或花轿来到女家,花轿迎亲由此开始。新娘上轿后还有讨吉利钱要喜酒吃的习俗。来到男方的家门口,新娘下来,有“撒谷豆”求吉利的做法。新娘入堂后又有“拜堂”活动。新婚夫妇手牵“同心结”,宋代称为“牵巾”。新人牵巾先拜天地、祖先,然后进入洞房,夫妻交拜。交拜后新人坐于床上,行“撒帐”、“合髻”之仪。合髻就是新婚夫妇各剪一缕头发,结成同心结的样子,作为婚礼的信物。
此后还有除花、却扇的仪式,直到灭烛为止。在灭烛的这一段时间里,前来的宾客无论老幼都可以恶作剧,刁难新人,这就是我们现在“闹洞房”的前身。
第二天早上,新婚夫妇拜过公婆,婚礼才算结束。
嘻嘻~浪漫吧~~~
古代汉人婚礼程序讲究“六礼”。即:纳亲(提亲)、问名(问对方生辰八字)、纳吉(定亲)、钠征(送彩礼)、请期(确定婚期后先告知女方,征得同意)、迎亲(娶媳妇)。因地域差别,各地又大有不同,但实质大同小异。在碛口一带,自古流传下来大致有七个程序:提亲、相亲、定亲、送钱、娶亲、成亲、拜亲。
提亲:古时婚嫁,最讲究的是“明媒正娶”,任何婚事,都必须要有媒人撮合。当媒人接受一方任务后,即以“门当户对”为原则,进行物色、挑选,有合适对象后,就两头游说。如双方根据媒人介绍有意向的话,就进入“提亲”程序。提亲一般选在上午进行(意喻蒸蒸日上),由媒人引路,男方家父上门提亲,女方父母应酬(女儿不得露面)。双方在交谈中相互了解、权衡,一般以吃饭与否表达提亲结果。如男方对女方不甚满意,即谢绝进餐,婉言告辞;反之,女方态度则表现为敷衍了事,漫不经心,毫无准备做饭迹象,这时男方一般知趣而辞,意味着提亲失败。如彼此比较满意,在交谈过程中,女方母亲会悄悄退开,到厨房做饭,男方则欣然用餐,提亲就告成功。
相亲:提亲过后,女方也要择日在媒人的引见下登上男方的门,这叫“相亲”。女方主要看男方的家境、女婿的模样及居住环境等。男方则要张罗着炒菜、做饭,饭菜的主食一般是小拉面,意喻要把这门亲事拉住,如女方执意要走,就说明相亲不中;反之则说明相亲成功。
定亲:也称订婚。通过提亲、相亲后,婚事需要明确敲定了,这就有了“定亲”。一般定亲是要举行仪式的,定亲这天,女方家人众亲戚(俗成“七大姑八大姨”)集中到男方家,说是定亲也是认亲。男方同样由家人与本家兄弟等亲戚参加。饭菜一般是凉菜、热菜两种,主食是油糕(喜事席上不吃蒸馍,意喻带气的东西不吉利),席间,双方互相介绍各自亲戚。饭毕后,男方要根据女方不同的身份送些礼物,以示认亲。由于以前流传“嫁女未娶之前不得入男方家门”,所以定亲仪式上是见不到嫁女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定亲仪式多在饭店举行,既解决了嫁女不能同往问题,又能让男方早日见到未来儿媳。
送钱:也即送彩礼。定亲过后,男方根据儿女情况卜测良辰吉日,选定婚期。之后,由男方父辈及媒人带上聘礼到女方家。一是送彩礼;二是通达所定婚期,征求意见。如无异议,则轮到“娶亲”的程序了。
娶亲:俗称“引嫊子”,一般分“大引”、“小引”两种。
大引:男方备四抬花轿两乘,新郎坐轿亲迎,同去引客三人(多为新郎的叔、舅或姐夫、表哥等);女方则需派送客四人(送客辈分与引客相似),称之为“三引四送”。娶亲队伍有一班或两班八音队开道助兴。这种方式多为富贵人家所为。
小引:新郎不亲自迎娶,由姐夫或表哥等同辈长者代之,无八音队与花轿,穷苦人家多选“小引”。但事实上,多数人碍于脸面,多介于“大引、小引”间,自谓“不大不小”。一般多为备花轿一乘,引客二人,八音队或无或一班,新郎与引客或骑驴或骑马(多为骑驴)。
娶亲当天,新娘里里外外要换上新装,要盘头。迎亲队伍到之后,娘家人在招待新女婿一行的同时,也开始给出嫁女送饭,前后共送十次,种类不能重复,意喻十全十美。
娶亲走时,新娘要换上大红绸棉衣棉裤,盛夏亦然,意喻红红火火,活得厚成。出门时,由伴娘搀扶,其他同辈提拿陪嫁物品送行;男方引客则拿出准备好的红包(包有数量不等的钱币)相赠女方送行者。在新娘上轿前,娘家人要陪送一块新褥子折叠在花轿里,让女儿坐上(意喻娘家人永远是女儿的厚墩,谐音:后盾),当女儿上轿时,才由嫂子或姐们提着新鞋让新娘换鞋(意喻离别娘家水土)。
成亲:当娶亲队伍回到男方大门时,鞭炮、鼓乐齐鸣,女方送客由男方引领到大客接待处款待(一般不进男方院,多为男方向邻居借用房屋),新娘则由属水命、金命的伴娘(从嫂、姐中挑选)为其搭上红盖头,然后搀扶下轿,俗称“拖嫊子”。从下轿处到院内“天地会”(俗称“爷爷会”,传说是管天地的神,多数人家建屋时会在两孔窑洞的“中腿”上凹进一块长方体的小方格,供奉“天地会”,以求一生平安)的通道上,有钱人家铺红布,平常人家铺撒麦秸(意喻黄道。无论何种方式,都是为使新娘在进洞房前鞋不挨土),新郎新娘由此走到“天地会”前。常规是“天地会”下摆一张长桌,一边放一把木椅,在事筵总理的司仪下,新郎父母入座,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二拜父母,再夫妻互拜,即告成亲。然后步入洞房,按常理,这一段路也应铺红布或撒麦秸。但有好事者想取闹新郎,故意不铺撒,新娘的新鞋又不能粘土,无奈,在众人一片“抱上走”的喊声中,新郎只好把新娘抱回洞房。入洞房后,新郎的首要任务是亲手掀起新娘的红盖头,然后拿起木梳在新娘的盘头上发辫上连梳三下,俗称“破头”。从此,新娘的发型就由发辫改梳为脑后盘发,称谓“吊头”(这就是闺女与媳妇的区别)。到这时,看新娘的人们才可以进屋。晚饭时分,新郎新娘就在洞房内吃饭,饭的主食仅一种,叫“没头子拉面”,做法是把一根拉面的两头捏在一起,形成一个圆圈,意喻圆圆满满,相爱无尽头。
晚饭后,同辈的亲戚朋友陆续来到洞房,这就意味着“闹洞房”开始了,闹洞房方式多样,与亲戚朋友们的喜好、文化高低、见识多少有密切联系。在闹洞房中途,新郎新娘还要吃一顿饭,饭名叫拌汤(俗称疙瘩汤),意喻儿孙满汤(堂),大嫂在往锅里拌面疙瘩时同着新娘还要念念有词:“一搅两搅,儿多汝(指女儿)少(农村重男轻女思想);三搅四搅,儿能(方言:意聪明)汝巧;五搅六搅,越活越好;七搅八搅,儿孙满堂;九搅十搅,白头到老”。在半夜时分,新郎新娘又要吃第三顿饭了,这顿饭意味着闹洞房的结束。第三顿饭是水饺,水饺在包馅时,新郎的母亲会偷偷在馅中放一枚小铜钱,意喻“钱到福到”,新郎新娘谁吃到铜钱谁就是有福者。后有表兄弟们好事,在包饺子时,偷偷把盐、辣椒、调料面等分别包在饺子里,然后坐看新娘出洋相。饭后就寝,要好的朋友又悄悄来到洞房前守夜,即“听房”,俗称“听门子”。如真有守一夜者,清早,新郎的父母还要予以犒劳。如遇雨雪天,听门者无法上门时,新郎的母亲还得在半夜拿一把扫帚立在洞房门口,冒名“听门”者。据传说,新婚之夜,无人“听房”,有碍于后。
拜亲:俗称“见大小”,就是过门后新媳妇拜认婆家亲戚。一般拜亲仪式在婚后第二天早饭后举行,地点还是在院内“天地会”前,事筵总理先在“天地会”安排一张长桌,桌上摆放酒具一套、凉菜一盘,然后由其担任司仪,拜亲开始,司仪照单依序请被拜者,被拜者端坐正中,由新郎新娘上前满盅敬酒,再退后行礼。行礼是有规矩的,长辈坐上,行跪拜礼;同辈坐上,行作揖礼。而受拜者都要当场给新娘赠送或钱或物的见面礼。在内亲中,见面礼给多少和婚礼上一样,也是有讲究的,一般不能超出也不能等同与舅父的见面礼。因此娘舅上礼的多少就显的特别重要,特别引人关注。拜亲结束,标志着婚礼程序亦全部完成。但结婚的全过程,还有两道程序需走:
一是回门。婚日第三天,新郎偕同新娘一起回到新娘的娘家礼拜岳父母及妻室亲戚,俗称“回门”。按传统规矩,回门这天,不管路有多远,新郎新娘须当日返回。
二是回娘家,俗称“叫几”。回门过后,娘家人要就近择日(一般取三、六、九)叫新过门女儿回娘家小住几天,这就是“叫几”。一般“叫几”的任务由娘家的叔父或大哥担当。到达新郎家院后,通常不进新郎的洞房,而是径直到新郎的父母家中,之后由父母把小夫妻唤来会面,“叫几”启程也是从父母家动身。过门女儿“叫几”回到新娘家后,一般最多不能超过九天,因此,也有称“叫九”的。“叫几”过后,整个结婚过程才算圆满完成。
在宋朝,用扇子将脸遮住这在宋时被称之为却扇礼,扇子用来给新妇遮羞、祈福同红盖头是一样的。
却扇礼来源于古代传说,相传史前时曾有一场大洪水使人类灭亡,伏羲与女娲为了使人类历史得以延续,伏羲与女娲决定结婚生下后代使人类继续发展,因为二人是亲兄妹,女娲有些害羞,伏羲就做了一个扇子来给女娲遮羞,这样却扇礼就产生了,并且在古代流传下来。
却扇礼起源于晋代,到了唐代已经是一个普遍的礼数,这在《资治通鉴》中就有提到,却扇礼因此在宋朝被使用也并不是什么特别的情况。
在古代对于子嗣是十分重视的,新妇出嫁就意味着新的传承,新妇出嫁前家中长辈会让女子明白应该做些什么,在出家时一方面为了不让他人看见新妇的脸,另一方面为了避免新妇见人害羞用来遮羞。
却扇礼之所以可以用作祈福同样是因为伏羲与女娲的传说,首先女娲与伏羲的结合使人类没有面临灭绝,在后世被认为是一个度过浩劫的象征,由此却扇礼在当时也是有祈福的象征意义。
并且在古时女子不便抛头露面,尤其是宋代,对于女子贞洁上的要求就更高,抛头露面本身在当时就不是一个被认同的行为,那就更别说让女子在婚礼当日抛头露面了。
却扇礼在现今已经不再被使用了,对于却扇礼我们更多的是在现代的影视剧中看到的。
宋代婚姻形态的几个特点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大概弄清了不平等是封建婚姻制度的共同本质之后现
在所要探讨的问题是:封建婚姻制度发展到宋代,究竟呈现出了哪些与前代不尽相
同的新特色
(一),禁止族际婚
我们知道,宋朝的江山是不完整的宋从开国以来,就受北方民族的威胁,
与其并立的政权就有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因而这样的社会背景反
映在宋代的婚姻制度上就是禁止汉族同其他民族通婚也就是禁止族际婚这也是
宋代民族矛盾突出的重要表现
宋代禁止族际婚据《宋史·太宗本记》记载,宋太宗至道元年(公元995
年)八月的诏令为凭,这道诏令的内容是:"禁西北缘边诸州民与内属戎人昏娶"
值得注意的是,这道族际之间不得通婚的禁令不仅施行于西北沿边,而且在原则上
适用于东南沿海在这方面,朝廷身体力行,断绝了自汉唐以来与少数民族首领"和
亲"的惯例如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辽屯兵幽蓟,声言南下,并派遣大臣出
使宋朝,在提出割地的同时,要求把宋公主嫁与辽兴宗之子宋朝廷则宁肯增加岁
币,也绝不实行和亲,结果"罢结婚之仪"但在北方的辽朝和金朝则均无此禁
辽开国初,辽太祖阿保机在如何对待族际通婚的问题上,便接受了谋臣韩绍芳的建
议,实行"许婚"政策会同三年(公元940年),辽太宗又专门下诏:"契丹人接
汉官者从汉仪,听与汉人婚"后来,辽道宗为了对付境内各族人民的起义,才改
变了这一政策,在大安十年(公元1094年)规定:"禁边民与蕃部为婚"[6]可是,
这已经是辽朝末年的事情了至于金朝,对于族际通婚,比辽朝放得更开不仅从
未禁止,而且予以提倡大定十七年(公元1177年),金世宗为了防范在他统治下
的契丹人民的反抗,曾经采取措施鼓励契丹族"与女直人相为婚姻"[7]明昌二年
(公元1191年)四月,尚书省为了缓和迁移到中原地区的女真屯田户与当地汉族人
民的矛盾,提出建议:"齐民与屯田户往往不睦,若令递相婚姻,实为国家长久安
宁之计"金章宗当即批准这项建议,鼓励族际之间"递相婚姻"由以上可知,女
真族在金代是可以同汉族,又可以同契丹族通婚的因而,在如何对待族际通婚的
问题,宋朝同辽金等朝所推行的政策差别十分明显
我国自第一个朝代——夏建立以来,在婚姻问题上,都不曾明文限制过汉族与
少数民族不能通婚在汉,唐两代还大力提倡从而减少了许多民族矛盾但在宋
朝,有了明文规定禁族际通婚,与其之前的所有朝代都不同因此,我们可以说禁
止族际通婚是宋代社会特有的婚姻制度
(二),禁止异辈婚
宋朝是一个十分重伦理的朝代这反映在婚姻问题上,则表现在宋代社会严禁
婚姻**,反对异辈婚所谓反对异辈婚,是指宋代十分注重辈分辈分不可混淆
这一观念在婚姻制度上得到充分体现为了防止"尊卑混乱,人伦失序"颁布于
北宋初年的《宋刑统》,就严厉禁止异辈为婚,在《名例律》,《户婚律》,《杂律》
中反复申明此禁后在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八月,又将其中有关禁止异辈为婚
的条文予以重申,并对起其禁止范围作了某些扩大
异辈不婚的原则不仅适用于普通人,即使士大夫和皇帝也不例外宋代禁止异
辈婚,比唐代严格得多且卓见成效我们知道,在唐代尽管禁止异辈通婚的法律比
前代严密得多但是,唐代异辈婚的现象并不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少那是因为,唐
朝的最高统治者便立法犯法,带头实行异辈婚皇帝与后妃辈分不合的事情简直不
胜其举如徐坚的"长姑为太宗充容,次姑为高宗婕妤"[9]徐氏两姐妹居然分别
嫁与太宗,高宗两父子而高祖女常乐公主,肃宗女郜国公主,代宗女升平公主的
女儿分别做了中宗,肃宗,宪宗的皇后则是姑奶奶把女儿嫁与侄孙子这3位皇
后分别比中宗等3位皇帝高了一辈而在民间,唐代异辈婚的事例也不少如据《太
平广记》卷160《秀师言记》条记载,崔昭与李仁钧是表兄弟,但崔昭竟把自己的
亲生女儿嫁给李仁钧做妻子又据当代史学大师陈考证大诗人白居易的父母是舅
舅与亲甥女结为夫妻
然而,在宋代异辈婚是绝对不行的不但普通人不可以,即使士大夫,皇帝也
不行因而,在宋代的官场斗争中,只要抓住对方这方面的把柄,即可将其置于尴
尬的境地仅以欧阳修为例,他先后遭到过两次这样的攻击一次是在庆历五年(公
元1045年)八月,欧阳修的政敌诬告他与其外甥女张氏有不正当关系这还了得,
仁宗立即下令追查,后来尽管查明并无此事,但欧阳修任然被贬官另一次是治平
四年(公元1067年)三月,神宗即位之初,欧阳修的政敌又诽谤他与其大儿媳妇
吴氏有苟且行为,建议朝廷将他"贬窜"这一次,欧阳修可不答应,他立即杜门
不出,躺倒不干,并接连上了三道奏疏,请求朝廷一定要把这件事弄个水落石出
大臣吴充作为吴氏的父亲,欧阳修的亲家,也把这件事视为奇耻大辱,"上章乞朝
廷力与辨证虚实,明示天下,使门户不致枉受污辱"[10]结果很快查明,此事纯属
捏造,欧阳修的政敌因此被贬官上述事实表明,在宋人看来,长辈与少辈关系暧
昧尚且是个十分严重的问题,更不用说异辈为婚了因此,宋人是十分反对异辈婚
的,不只是朝廷限制,就连民间的舆论也不允许,在这一点上唐朝与宋朝是有很大
的区别的
(三),废止收继婚
宋代社会重伦理,还有一点重要的表现是"废止收继婚"收继婚指的是儿子在
父亲死后娶后母为妾,弟弟在哥哥死后娶寡嫂为妻,哥哥在弟弟死后娶弟媳为妻
当然,这是原始社会群婚习俗的残留,有着防止家庭财产不分散,劳力不外流的用
意这种风俗风行于某些地区,与那些地方男多女少的人口构成,可以节省一笔嫁
娶费用等情况有关然这一婚姻习俗早在先秦时期,就遭到了人们了指责,被轻蔑
的称为"蒸报",并采取了"叔嫂不通问"[11]一类的防范措施到了汉代,法律明
文禁止收继婚,倘若违犯,便属于"禽兽行,乱人伦,逆天道,当诛"[12]魏晋南
北朝时期,后赵的建立者石勒也曾经"不书禁国人不听报嫂"[13]可是在实际生活
中,收继婚未见其止就汉代而论,燕王刘定国,江都王刘建,南利侯刘宝无不与
其父亲"争妻"当然,在中国历史上最负臭名的"蒸母"者,要算隋炀帝当隋
文帝弥留之际,"姿貌无双"的宣华夫人陈氏"为太子所逼,夫人拒之得免"文帝
得知此事,气急败坏:"畜生何足付大事"!可是,他已病入膏肓,力不从心,文帝
死的当天晚上,陈氏即被"太子蒸焉"此后,"容仪婉嫕"的容华夫人蔡氏"亦为
炀帝所蒸"[14]
禁止收继婚的法令,待到了唐代已经相当严密但是唐代社会的实际情况与法
律的有关规定相差很远最高统治者实行收继婚的事例就不少如唐太宗便收继了
其弟李元吉的妃子杨氏而尽人皆知的武则天14岁时就做了唐太宗的才人唐高
宗在其父死后,居然把武则天封为昭仪,最后武则天还坐了皇后的位置可在宋代,
禁止收继婚的法律规定虽与唐代完全相同但是,宋代谴责收继婚的社会舆论之强
烈,绝非唐代可比北宋时,程颐就指斥唐朝的最高统治者"其妻则娶不正"抨
击唐太宗"其恶大",而"娶元吉之妻"即是重要证据之一,并由此发出浩叹:"唐
之有天下数百年,自是无纲纪"[15]
与前代情况不同,宋代最高统治者绝无收继婚后母,寡嫂之例皇亲国戚并不
享有突破这一婚姻禁忌的特权如仁宗时,洪州别架王蒙正"与其父婢霍私通",
尽管他是真宗刘后的哥哥刘美的亲家,而霍氏又并非他父亲的妻妾,仅仅是侍婢而
已可是,朝廷发现此事,立即作为要案,进行严肃处理不仅王蒙正本人被"除
名,配广南编管,永不录用",而且他的女儿和亲属也受到株连又如,孝宋时,
徽宋郑后的侄子,保信军节度使郑藻"娶嫂"[16]这一奇闻一经传出,满朝大臣莫
不惊诧,纷纷上书弹劾因此,在宋朝社会舆论与政府法令相结合,在社会上形成
一股禁止收继婚的强大约束力而正是这样,宋代社会才会出现了"事继母孝","事
寡嫂谨"的美德
上述种种不仅对当时的社会有影响,对后世的婚姻习俗也都产生了不忽视的影
响在今天,汉族居住的地区,异辈婚早已成为历史,而收继婚也仅局部地存在于
某些边远地区,并被看成是"奇俗"我想,这些改变要从历史上找原因的话,大
多与宋朝的严格禁止有很到的关系吧!
(四),寡妇再嫁问题
在本文刚开头时,曾说过在封建社会男女地位十分不平等反映在婚姻上,讲
的是单方面的"一夫一妻"制,有的只是"夫休妻"的制度而女子不管在怎样的
情况下,都是不可再婚的如若不然,就会被社会舆论谴责,认为不守妇道而每
当提到宋代婚姻制度的又一大特色时人们立即想到的便是:男子可以再娶,女子
不可再嫁虽然男尊女卑,夫主妻从由来已久从总体上说,整个中国封建时代已
无疑是封建礼教居于统治地位的时代不过,礼教束缚毕竟有个由松而紧的发展过
程,贞节观念终究有着从宽到严的前后演变问题在于,这一过程的转折点何在
人们通常把它确定在唐宋之际:认为唐代礼教束缚不严,宋人贞节观念颇重而其
主要依据是:唐代妇女改嫁者甚多,宋代极少;唐代法律准许妇女再嫁,宋代不许;
唐代社会舆论并不谴责妇女再嫁,而宋代提倡死守贞节但是否真的如此,值得更
进一步的推敲
其实,关于宋代妇女再嫁的事例很多如大诗人陆游的妻子唐婉,在和陆游离
婚后而改嫁又如,北宋名臣范仲淹的母亲谢氏,王安石的儿媳庞氏,岳飞的前妻
刘氏等等而这些都是有史料可查的而人们之所以大都认为唐代的妇女改嫁较多,
宋代较少都是从这样一些数据来看的,唐代共有公主210人,除幼年早死,出家
入道,情况不明的外,已婚公主130人其中二嫁者27人,三嫁者3人,改嫁公
主共30人占全部已婚公主的23%;而宋代共有公主88人,已婚公主41人,其
中改嫁者不过2人,仅占全部已婚公主的5%并以次作为典型材料,作出唐代妇
女改嫁多而宋代少的结论 但是,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只是皇室,而是整个社会
就整个宋代社会而言,宋代妇女再嫁者不是极少,而是较多当然,这样的结论并
不是无史料可寻的这是有现存的洪迈所撰的《夷坚志》一书为例这本书虽然取
材传闻,有似小说家言,未必事事有据,但从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上说,其价值未
必没有正史高这本书中所载的妇女改嫁的事竟达61例之多,其中再嫁者55人,
三嫁者6人,而改嫁的时间可考者有41例从这也说明,宋代妇女再嫁者并不少
而关于唐代社会上妇女再嫁也有一本书《太平广记》,其性质与《夷坚志》相似,
这本书记载的唐代妇女再嫁的事例不过41例,比之宋朝要少了许多
然在法律上,如果不允许妇女再嫁的话何以宋代妇女再嫁者这么多而且宋
皇室中公主也有改嫁再我们来看一些宋代法律条文实行中的一些例子如在仁宗
时,参知政事吴育的弟媳"有六子而寡",寡后多年未嫁御使唐询抓住此事,大
做文章,竟向皇上控告吴育:"弟妇久寡,不使再嫁"[17]还有在绍兴初年,鼎州
士兵周的妻子向政府报告:"夫死无以自存",请求居丧"改嫁""令行禁止","政
以猛闻"的知州程昌寓,不止"与之钱,使殓死者",并且"从其情,准许她提前
于服丧期间另嫁"[18]不只是这些例子,在宋代的法律,《宋刑统》中,禁止的只
是居丧改嫁,强迫改嫁,背夫改嫁以及嫁娶有夫之妇,但这些条文基本上抄自《唐
律疏议》这些怎么能说唐代法律准许妇女再嫁,而宋代不许呢
再说在宋代社会的舆论上,宋代的社会舆论是否真的谴责妇女再嫁我们也可
举例说明在宋代所谓"节妇"当中不乏再嫁的妇女"节妇"是封建时代的道德
楷模,改嫁妇女在宋代不会因其改变而被另眼相看只要他们做出了某种符合封建
道德规范的行为仍然完全有资格推崇为"节妇"如当时著名的"淮阴二节妇",
便是两位再嫁妇女一位是张生的妻子卓氏,她在绍兴末年被金军头目俘获之后,
"即与之配"不久金军溃败,卓氏趁机拔刀斩其后夫,再寻访前夫,破镜重圆
另一姓氏无可考,只知她夫死改嫁,"居三年,生二子"后方知后夫竟是杀害前夫
的凶手于是马上"走投保正,擒盗处官"这两位妇女,不但未被谴责,还受到
人们的称赞,赞许"此二女相望于百年间"[19]其次,在宋代业已改嫁的母亲仍然
是儿子尽孝的对象相反,如果事之不恭,倒要遭社会舆论的非难如在乾道年间,
孝宗还为一再嫁妇女亲自举行葬礼试想,如果社会舆论果真普遍谴责妇女再嫁的
话又何以有以上的事,又何以,宋代妇女再嫁不是我们想的那么难,而是较容易
因此,不管是从宋代的法律上,还是宋代社会的舆论上,都并非人们常说的宋
代妇女再嫁是受法律限制,舆论谴责的但是,说宋人贞节观念颇重者也并非纯属
虚构那是因为在宋代出了一大批的理学家他们提出了许多不利于妇女的观点
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程颐的那句名言:"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20]可是,
就我们所知,理学似乎并不是宋朝政府的官方哲学和主要统治思想众所周知,宋
代学派林立,各有各的思想,是互不相让的理学只是其中的一个派别,它的思想
并未能在宋代独霸社会而对我国明,清时期的制度较了解的人都知道理学的那
些说法似乎在明,清时期更为流行而宋只不过是其兴起的时期
(五),榜下择婿
宋代是个文人辈出的时代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从来就认为,只有习武之人
才能威胁到赵家天下,而习文之人再厉害也不可能推翻一个政权因此,他大量重
用文人不但文官用文人担任,就连武官也用文人担任这样可以说宋朝是文人的
天下,是读书人得志的黄金时代,这也是为何宋代社会文人辈出的原因而宋代婚
姻的"榜下择婿"就与这些文人有关
以上说过,宋朝是个重文轻武的时代朝廷大量使用文人做官文人的地位可
以说是空前提高文人做官的途径,便是通过科举考试宋代的科举制度比前代更
为完善因此,文人只要通过了科考便可平步青云而宋代所谓的"贤才","良婿",
通常指的就是考上科举的进士,只要中了进士,那就是"一日成名天下知"[21]了
宋代是婚姻不问阀阅的时代,再加上朝廷所实行的政策使得当时的达官显贵,富
室豪商在选择女婿时"一不问家世","二不问人品","三不问婚否"只要是考中
了进士就是他们选择的对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使得考中进士的人十分抢手有时,
有的大家族由于晚了,而未能招得进士为婿,后悔不已因此,后来每逢到科举考
试揭晓的那天,官僚地主家庭一大早便纷纷出动"择婿车",到"金明池上路",争
相选择新科进士做女婿,一日之间"中东床者十之九"[22]在宋代史籍中,不乏这
类记载,如真宗时,范令孙"登甲科,人以公辅器之"宰相王旦立即"妻以息女
";[23]仁宗时,翰林学士胥偃初会到欧阳修,便"一见奇之",认为"子当有名与
天下",待欧阳修"登弟,及以女妻之";[24]神宗时,蔡卞"登科"宰相王安石马
上"妻以女"[25]凡此种种,举不胜举
榜下择婿既然风靡一时,达官显贵之间势必为此展开激烈争夺如洪皓"登政
和五年弟",正红得发紫的王黼,朱腼二人"皆欲婚之"但洪皓"力辞",[26]一概
予以拒绝这时,软的不行,有的达官显贵便来硬的据《宋史·冯京传》记载,
外戚张尧佐在仁宗时就对状元冯京采取过极其粗鲁的行为另据《皇朝名臣言行录》
卷三《太师徽制傅忠肃公(察)》记载,徽宗时还发生过蔡京强逼进士傅察为婿是
事这两件事虽然冯京和傅察最后总算是推脱了可这样择婿,哪里的择,分明是
抢,是捉由此,南宋人朱域干脆把榜下择婿,叫做"榜下捉婿"
宋代榜下择婿之风的盛行,无疑是直接地被当时的政治制度所决定的与其时
中上层社会的心理状态,也关系极大如果说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严格的门阀政治下,
形成了"崇尚阀阅"的社会心理婚姻"重其门第"即是"尚姓"的表现那么两
宋时代在典型的官僚政治下,便形成了"崇尚官爵"的社会心理,而榜下择婿即是
"尚官"的反映宋代也确实是个"尚官"的时代,宋人把宋代社会称为"官人世
界"[27]可谓一语道破
(六),婚嫁失时
宋代出现了结婚年龄增大的趋势从某种角度上说,榜下择婿之风的盛行,多
多少少对其有些影响由于宋朝对读书人的优待,使读书人都把考中科举作为自己
的目标读书人都讲"先立业,后成家"因为只有考中了进士,便什么都有了
即如宋真宗写的这首诗一样:"富家不用卖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
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
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就造成了许多男子"壮年未
娶"
据陈师道《后山诗话》记载,有个杭州举子中弟时年逾古稀,以致友人风趣地
祝贺道:"应是穷通子有时,人生七十古来稀如今始觉为儒贵,不著荷衣便著诽"
而像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又如,在宋高宗时,有个叫陈修的"年七十三"才登科,
"尚未娶",实在是个"老大难"他本人束手无策,只能"凄然出涕"宋高宗乃
"出内人施氏嫁之,年三十",以致好事者大开其玩笑:新人若问郎年几 五十年
前二十三[28]司马光在讲到婚龄时,曾经指出:"男不过三十,女不过二十耳,
过此则为失时矣"[29]可见,男性读书人假若坚持"榜下娶妻",难免造成婚姻"失
时","壮年未娶"
男子婚嫁失时是由于"先立业,后成家"的原故而女子婚嫁失时,大多是因
为婚嫁之费猛增的原因在"风俗奢靡,日甚一日"[30]的宋代,婚嫁之费项目繁
多光大摆酒宴一次,花费就十分惊人榜下择婿之风,使进士"娶妻论财"如
淳熙年间,太学生黄左之登第后,做了汝阳王生的女婿,便"得奁具五百万",顿
时"花穷薄为富豪"[31]可见,在宋代要得一"佳婿",要付出多么大的代价
在当时就连神宗的弟弟杨王赵颢"有女数人,婚嫁及期,私用不足",[32]不得不
不向神宗伸手,预借俸料钱因此,"有生一女而种杉万根者,待女长则鬻杉以嫁
资"[33]如不早种杉作准备,事到临头不是债台高筑,便是嫁女失时
总之,宋代社会婚姻制度的现象还是由当时的政治决定的宋代社会的婚姻
制度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制度不只影响了当时的社会,也对后面的社会造成
了一些影响我们通常说到宋朝,对于这个朝代的认识,大多也只鉴于宋词,而并
非对这个时期的其他方面有更深的认识其实说来,宋代社会的魅力不只限于宋词
上,也不只是在婚姻制度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