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或称万历帝,为明朝第14任皇帝,年号万历,是明穆宗朱载_的第三子(实际上的长子),生母李贵妃。
2、隆庆六年(1572年),穆宗驾崩,九岁的朱翊钧登基,是为明神宗。在位48年,是明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谥号为“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3、明神宗在位前十五年,在首辅兼帝师张居正的领导下明朝一度呈现中兴景象,史称万历中兴,而在位中期亦主持万历三大征,保护藩属,巩固疆土。在张居正死后始亲政,因国本之争等问题而倦于朝政,自此不上朝,国家机器运转近乎停滞,征矿税亦被评为一病。
4、万历年间走向活泼和开放,利玛窦觐见明神宗,开始西学东渐,但同时朝廷内东林党争开始萌芽、塞外又有后金势力虎视眈眈,在其晚年占领了明朝东北大部分地区,使明朝退守山海关,终在气候变迁下,明朝连荒自乱走向灭亡的局面。
5、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去世,享年五十八岁,庙号神宗,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葬十三陵之定陵。死后由长子朱常洛继位,明神宗死后仅二十四年,明朝灭亡。
6、驾崩:萨尔浒之战后,辽东失陷,神宗郁郁寡欢,焦劳国事。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四月,皇后王喜姐病逝,明神宗在众大臣的催促下,已无心思为皇后操办葬礼。
7、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1620年8月18日),神宗皇帝驾崩于紫禁城弘德殿内,享年五十八岁。临终前遗诏指出大臣应勉以用心办事,以及废矿税,起用建言而得罪的官员,并要求册封郑皇贵妃为皇后等。
8、一国为此举哀。皇太子朱常洛立即发内帑(皇帝私房钱)百万犒赏边关将士。停止所有矿税,召回以言得罪的诸臣。
9、不久,再发内帑百万犒边。八月即位,改元泰昌,是为明光宗,光宗即位后,内阁先是为神宗拟上庙号显宗、谥号恭皇帝,后来,朝臣认为谥号的“恭”是晋恭帝,隋恭帝两位末代皇帝的谥号,先帝圣谟不可殚述,而帝尧运乃神之德,于是后改成为其上庙号神宗,谥号显皇帝。
10、九月,在位不足三十天的明光宗便在红丸案之中暴毙。因光宗即位不到一个月即告驾崩,孙子熹宗朱由校即位后,于十月丙午(10月27日)葬神宗于定陵。
明神宗去世之前,留下遗言一定要封郑贵妃为皇后,在他百年的时候与他合葬,但这受到了大臣们的一致反对,后来郑贵妃到死也没能获得皇后的封号,并且她死后被埋在煤山下,只有一座孤零零的坟墓。
郑贵妃天生貌美,聪明善解人意,她是明神宗最宠爱的妃子之一。她被封为贵妃主要是因为它为明神宗生下了三皇子朱常洵。在明神宗的三宫六院中她位于贵妃之首,她一生都向往着皇后的位置。
明神宗已经到了结婚的年龄,而且为明神宗海选皇后的工作也在进行的如火如荼。一天明神宗走进母后的寝宫问安,正好那天明神宗的母后不在宫中,明神宗母后身边的一个姓王的宫女热情的招待了明神宗,一时寂寞的明神宗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宠幸了这个姓王的宫女。事后明神宗并不想承认这件事儿,因为他对未来的爱情充满着憧憬。
没承想因为明神宗的一夜风流,却让这个姓王的宫女怀了孩子,太后后来知道了这件事儿,转怒为喜,可能是太后的年纪大了想抱孙子了,于是就逼迫姓给这个王姓宫女名分。在事实面前,明神宗只得封这个王姓宫女为恭妃。但是明神宗根本没有把王恭妃母子放在眼里,而是继续追求他心中的爱情。
海选皇后的事情结束后有一个姓郑的女子胜出,这个女子不但美丽、而且知书达理,又有才艺双全,明神宗被这个女子深深的吸引住了。明神宗虽然是皇帝,但他内心却非常孤僻。而且他的性格非常软弱,在处理事情上他经常受到了各方的摆布。这一切都被郑贵妃看在了眼里,她非常清楚明神宗需要什么,于是整天耐心倾听他心中的不快,并给他指点迷津。就这样郑贵妃逐渐得宠。
郑贵妃得宠后,明神宗都不愿看别的女子一眼,他整日和郑贵妃腻在一起。郑贵妃逐渐成为后宫实际的主人,但是她心中却有一个皇后梦,这折磨得她很难受。
郑贵妃得宠后不久,大臣们和太后开始对明神宗施压,要求他立王恭妃的儿子为太子,并且要立王恭妃为皇后,明神宗在巨大的,只能用沉默来对抗。十来过去了,明神宗仍然没有立太子和皇后。这场较量最终以太后和大臣们胜利而告知,但是被封为皇后的王恭妃仍然享受着冷宫的待遇,她成了皇帝与大臣权力争夺的牺牲品。
后来太子被陷害,大臣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郑贵妃,认为她就是幕后主使。再后来梃击案发生,郑贵妃宫中的太监受到了牵连,大臣们在一次将风口对准郑贵妃,明神宗害怕心爱的郑贵妃受到牵连,于是就草草结了案,并下令永远不会废除太子。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郑贵妃。
在明神宗去世之时,留下遗言一定要封郑贵妃为皇后,在百年后将它们两人合葬在一起,但这受到了大臣们的一致反对,后来郑贵妃直到死也没能获得皇后的封号。后来明朝亡国后,郑贵妃的孙子封郑贵妃为太皇太后,这也算满足她这一生的愿望了
郑氏(?~1630),明神宗朱翊钧贵妃。大兴(今北京大兴)人。她是一个嗜权如命的女强人,野心勃勃,为达到总揽大权的目的不择手段,诡计多端。她搅得朝廷内外不得安宁,腐败堕落,人心涣散;她搅得万历江山危在旦夕,致使万历一朝宫廷斗争波澜起伏,成为明末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她可谓是活跃于万历一朝的风流人物。
争立太子 费尽心机
郑氏的父亲叫郑承宪,官至都督同知。初入宫时,郑氏位在淑嫔。她容貌艳丽出众,并且机智聪敏,爱读书、有谋略,更善于逢迎。因此,郑氏不久即得到神宗的宠爱,并在万历十一年(1583)超晋加封为贵妃,地位甚至跃居已生有皇长子的王恭妃之上。由于郑贵妃对神宗十分关心,鼓励他亲政,被神宗视为相见恨晚的知音。于是,无论于情于理,神宗对郑贵妃的宠爱和倚重便都是无以复加了。
万历初年,李太后为神宗娶的原配妻子是京师名门之女王氏。王皇后为人端谨知礼,伺奉太后用心周到,对神宗百依百顺。但是神宗并不喜爱她,加上她也没有给神宗生下一子,所以她对神宗寻花问柳之事并不介意,只求相安无事。
万历九年(1581年)的一天,神宗到太后处请安,发现服侍太后的宫女中有一个面容清秀的女孩,当时就临幸了这位姓王的宫女。不久,这位王氏宫女生下一子,即皇长子朱常洛(后来的光宗)。遵照李太后的旨意,神宗无奈只封了王氏宫女一个恭妃的名号。按礼,母以子为贵,已生有皇长子的王恭妃,地位仅可略次于皇后,除皇后之外,没有一个有资格可以位居其上的;而郑贵妃一入宫即受神宗宠幸,册封为贵妃,位于皇后之下、诸嫔妃之上,显然是于礼有违的。这是早已习惯封建正统礼法的朝廷百官们所不能接受的,于是为此闹得举国上下议论纷纷,奏章更是像雪片一样往京城宫中铺天盖地袭来,搞得神宗十分气恼,坐立不安,不知如何是好。此时郑贵妃却从旁说了句:何不把这些奏章一概留中,看看这些乡巴佬还能怎样?神宗一听转忧为喜,便采纳了郑贵妃的建议。就这样,时间一长,果然奏章上的越来越少,渐渐地居然平息了下去,很少有人再提起这桩事了。
可是一波稍平,一波又起。转眼间郑贵妃已有身孕,万历十四年(1586)生下一子,这就是三皇子朱常洵。母以子贵,随之郑贵妃又晋升为皇贵妃--皇贵妃是仅次于皇后的封号,在名分上高出皇长子母亲恭妃两级。这样郑贵妃在宫中地位更加稳固,其野心和私欲也就逐渐膨胀起来。在封建宫廷中,一个女子的最高愿望无非是争得皇帝的宠幸,当上皇后,从而光宗耀祖,显达门庭。郑贵妃明白,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把自己的儿子推上太子之位,然后母以子贵,自己再做皇后;而此时最大的障碍就是皇长子朱常洛。
当时,那些坚持封建正统“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朝中官员们,早已把皇长子朱常洛看作是未来的皇帝。郑贵妃一心想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时常鼓动神宗立其子为太子;神宗也一向偏爱郑贵妃和朱常洵,不喜欢朱常洛,又有立朱常洵为太子之意。但是因立其子不合礼仪,势必要遭到众人的反对,所以,神宗只好对立太子之事一拖再拖,以待时机,事见《明史·神宗本纪》:“储位久不定,廷臣交章固请,皆不听。”这也正符合郑贵妃的心计。然而,郑贵妃与神宗这种计谋瞒不过朝中大臣们。这一年,给事中姜应麟上书皇帝,提出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以避免朝廷中的流言飞语。神宗看过姜应麟的奏章后,顿时大怒,在郑贵妃的唆使下立举圣旨,降谕道:“立储自有长幼之分,姜应麟怀疑君主,显摆耿直,应该降级到边远地区任杂职。”御旨一下,姜应麟即被贬往大同境内,但旨中有“立储自有长幼”一语,这句话实际上等于肯定了皇长子的地位。神宗起初没有察觉有此一失,待诸大臣要求皇上实现诺言,按照“立储自有长幼”原则赶快立储时,方才感到竟然如此地失策。但因此时圣旨既下,已无法挽回,经过与郑贵妃的又一番密谋,决定还是使用惯常伎俩,拖拖看。于是神宗出面对群臣推说,皇长子方才6岁,年纪尚幼,这时候谈立储,实非所宜。神宗原以为,这么一说就能蒙混过去了,可反驳的奏章反而因此有增无减。这是因为神宗本人就是在6岁的时候被立为皇太子的,人们自然要以此为由来辩驳。此时,人多口众,神宗如何能抵挡得了。拖了两三年实在熬不过去了,最后神宗只好自己定出期限,让首辅传谕诸大臣,说立储一事应到万历二十年(1592)议行,要诸臣安心等待,不要再为此惊扰圣上。“如果大家能遵守,我后年即行册立太子;若再有人生事的话,就等皇长子长到15岁的时候再行大礼。”
此时皇长子已经11岁了,本来也等不了几年;但因此前神宗本人屡次失信于人,所以这次自定限期,仍有廷臣放心不下,惟恐他会忘记或者是装聋作哑。因此,就在限期“后年”临近的时候,工部主事张有德忍耐不住,便变了个法子进行试探,上疏请求把册立太子的仪注先行订出。没有此疏还罢,此疏一出,神宗果然抓住了把柄,怒道:“我早已有话在先,如若渎扰,便要延期。现在又来渎扰,只有延期,以向天下昭示大信。如再渎扰,还要再延。”
此时立太子之事虽然又延了期,但郑贵妃眼看形势对自己不利,于是左思右想,又想出一个“待嫡”之说,要神宗加以宣谕。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神宗在给朝臣的诏书中说他“想待嫡子”。因为抬出了嫡子,则其他所有的皇子便都成了平头弟兄,都不是嫡子,也都没有什么当立为储的特权。但因礼法上所谓“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皇长子之所以不同于诸子,正是由于他是符合于“无嫡立长”这一条的。所以这一说还没等公议,就被廷臣们推翻了。郑贵妃见此计不成,转眼又想出了一招,请求神宗来个“三王并封”。
所谓“三王并封”,就是在建储之前,先把皇长子朱常洛、皇三子朱常洵和另一个皇子朱常浩三人都封王,只要三人同时封王,彼此就都别无二致。郑贵妃让神宗交与阁臣拟旨,大臣们仔细一研究,认为这又是郑贵妃为抑制皇长子布下的一个陷阱,是郑贵妃为自己的下一步所做的铺垫,这道谕旨当然也就不了了之。而且在这之后,朝臣又坚持让皇长子朱常洛预教。万历二十二年(1594),神宗为朱常洛举行了预教典礼。
就这样彼此你来我往互相较量了无数个回合,皇长子朱常洛在这场马拉松赛中长到了20岁。神宗此时已被这场斗争搞得精疲力竭,终于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并于第二年给他完了婚。至此,前后闹腾了十几年之久的立太子风波,才算告一段落。郑贵妃在这一重大回合中终于惨败了下来。
随心所欲 腐化无度
郑贵妃不仅野心勃勃,一心想当皇后,而且对金银财宝等财物也贪得无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以后,神宗派出大批矿监税吏,赋予种种特权,到各处去搜刮金银财宝。一方面,这些臭名昭著的矿监税吏如陈奉、马堂、梁永等都是郑贵妃的心腹宦官,他们知道郑贵妃受宠幸,无不极力巴结她。他们把从各地搜刮来的金钱和各地进贡的税银,进贡神宗与郑贵妃大肆挥霍。仅供郑贵妃和其他嫔妃使用的胭脂费,每年就支用白银10万两,而万历初年全国的田赋收入每年才400万两。另一方面,这些宦官称郑贵妃为“内主”,他们倚仗着这个后台在各地搜刮掠夺,杀人抢劫,无恶不作。虽然各地百姓群起反抗,一些正直的地方官员也纷纷上疏要求惩办这些宦官,但是神宗与郑贵妃都极力为他们开脱,使他们逍遥法外。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朱常洛立为太子后,朱常洵随之被封为福王。按规制,福王朱常洵受封藩王后应该立刻到藩国就任,但他却迟迟不肯前往。直至万历四十年(1612年),在群臣的一再呼吁和坚持下,郑贵妃知道无法让福王留在北京了,便以此为借口,提出了种种条件,想大捞一把。
郑贵妃提出要为福王在洛阳修建好藩邸方才就任。神宗一看大势所趋,这次福王是非去不可了,只好命朝廷拨款28万巨资在洛阳为朱常洵修建福王藩邸。然而,全部完工后,在郑贵妃的纵容下,福王坚决不到洛阳就任。借此,郑贵妃又要求划给福王庄田4万顷。按照明初规定,藩王明太祖朱元璋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同时,还把他的24个儿子和一个重孙分封为王,称为藩王。他们一部分授以兵权,另一部分则驻于内地各省。在诸王中,以北方诸王势力最大。除岁禄外,划给的草地牧场多不过千顷,而郑贵妃要求给福王的土地大大超过了此数。后来因群臣的坚决反对,神宗不得已只好减半。
至此,郑贵妃还是不满足,又开始为儿子准备去洛阳的挥霍。如索要大学士张居正被籍没的财产及四川盐税和茶税,并要朝廷给淮盐300引,让福王在洛阳开店卖盐,并垄断洛阳的卖盐权。神宗不仅答应了这些要求,又在福王临行之时,把历年来税吏、矿吏所进献的珍宝,大都交给福王带走。福王到洛阳后,横征暴敛,胡作非为,造成黄河南北、齐楚河淮骚动,河南数年大荒,人民相食。而福王藩库有金钱百万,竟然超过了大内仓储。
郑贵妃自得宠后,其家族也大沾其光,飞黄腾达者前后有三代。神宗对郑贵妃家人的赐封更是随心所欲,超出常制。郑贵妃的父亲郑承宪横行地方,骄奢*逸,为非作歹。然而神宗不仅不加过问,反而将他晋升为都督同知。郑承宪死后,他的儿子郑国泰超出父死子袭的常例,竟被神宗破格授予他都指挥使。对此,遭到朝廷中的许多官员表示反对,大臣们提出:“妃家蒙恩如是,何以优后家。”语见《明史·外戚列传·郑承宪》: “给事中张希皋言:‘指挥使下都督一等,不宜授任子。妃家蒙恩如是,何以优后家。’”显然是怀疑郑国泰兄妹阴谋篡权。果不其然,郑国泰利欲熏心,后来竟策动宦官收买张差,企图杀害皇太子朱常洛,但因为是郑贵妃之兄,未受任何惩处,不久反而升迁为左都督。郑贵妃的伯父郑承恩更是一个惯于挑拨离间、诬陷贤良的小人。当郑承恩得知给事戴士衡和全椒知县樊玉衡与礼部侍郎吕坤有矛盾,并对贵妃专权不满,便上疏皇帝说戴、樊二人离间皇室,攻击皇帝和贵妃,应予严惩,结果使戴、樊二人不仅遭受庭杖之苦,而且还被流放边地。
神宗宠幸郑贵妃后,就经常不上早朝。郑贵妃见朝廷中有许多官员攻击自己,也害怕神宗被这些官员说服,与己不利,便极力唆使神宗尽量少和朝廷中官员见面,于是神宗从万历十八年(1590)开始,不再上朝理政,终日与郑贵妃厮守在一起,或是与太监、宫女做游戏,寻欢作乐。他们除了关心废长立幼外,其他任何事都不愿与大臣商量处理,诸如地方和中央官员补缺、有关国计民生的措施,甚至到了宫廷失火都懒得过问的地步。
明宫三案 祸首郑妃
皇长子朱常洛被立为太子,福王朱常洵被迫迁往洛阳就任,这对郑贵妃来说,不能不算是沉重的打击。但就是这样,这个女人也一刻都没有因此放松对目标的追求,反而更加猖狂,狼子野心有增无减,致使新的宫廷斗争愈演愈烈。郑贵妃和她的父亲郑承宪、伯父郑承恩、哥哥郑国泰狼狈为奸,互相勾结,比以前更起劲地在暗中搬弄是非,挖空心思要把已册立的太子给废掉。他们的心里都清楚:只有废了太子,他们才会有救,于是制造了“妖书”一案。
所谓“妖书”案,还是在皇长子朱常洛被册立以前发生的一件案子。当时刑部左侍郎吕坤写了一本名叫《闺范图说》事见《明史·吕坤列传》:“坤撰《闺范》,独取汉明德后者,后由贵人进中宫,坤以媚郑贵妃也。坤疏陈天下忧危,无事不言,独不及建储,意自可见。”的小书,书中所载是历代一些有贤德淑名女子的故事。这本图说以汉明帝马皇后为首,而马皇后又是从宫女逐渐被晋封为皇后的,吕坤的用意很明显是在向郑贵妃献殷勤,为郑贵妃以后当皇后找个说法。神宗偶尔翻见到此书,也就把它赐给了郑贵妃。赐者无意,可受者有心。郑贵妃看过这本小书以后,觉得可以利用它来做点文章,于是自己又另外加上了12个人的图说,并且为之作序,又印了一些散发以扩大影响。事见《明史·后妃列传·郑贵妃》:“侍郎吕坤为按察使时,尝集《闺范图说》。太监陈矩见之,持以进帝。帝赐妃,妃重刻之,坤无与也。”郑贵妃之所以要刻此书,其意在于为自己的儿子朱常洵能立为太子找个先例,加以宣扬罢了。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大学士朱赓又发现京城流传着一部名为《续忧危竑议》的书,其核心是说太子虽然已立,但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被废掉,因为皇上是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不得已勉强册立太子的,暗喻郑贵妃的爱子福王必会成功之意。事见《明史·后妃列传·郑贵妃》载:“帝于东宫不得已而立,他日必易。其特用朱赓内阁者,实寓更易之义。”不料此书的出现触痛了郑贵妃的心病,她哭闹着要神宗追查写书的人,于是大朝廷兴冤狱,许多朝臣、百姓为此无辜受害,死于非命。然而,此案最终却不了了之。
种种阴谋伎俩均未奏效,郑贵妃曾一度绝望过。但还有一个可能存在,那就是王皇后早日去世;如果王皇后真的死了,正宫一席非郑贵妃莫属,到时候“子以母贵”,母正位中宫,其子自然成为嫡子,皇长子的东宫太子也就当不成了。此时的郑贵妃在绝望中看到了一线希望,于是又开始实施新计划。只是王皇后虽说身体欠安,但却因生性清心寡欲,对人对事都抱一种超然的态度,又加上李太后多方保护,居然熬了一年又一年,最终到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与神宗同一年去世。郑贵妃一个个手段都用尽了,一个个幻想都破灭了,绝望之余,她要铤而走险。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的二月,李太后去世,郑贵妃再也没有了顾忌,决定放手一搏。于是郑贵妃等人采取了非常手段,这就是次年发生的“梃击”案--此乃万历年间发生的明宫三大案之首案。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初四傍晚,有一个不知姓名的汉子,手持枣木棍,悄悄地闯进了皇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打伤守门太监,直到大殿前檐下才被内侍抓获。扰攘多年的明末三大案以此为起点,终于发生了。
第二天,皇太子急忙把夜里发生的一切向神宗启奏。神宗得奏以后,就命先将罪犯交由近处法司先行审问。审理此案的巡皇城御史刘廷元审问之后,向上奏报初审的大致情况:罪犯名叫张差,是蓟州(今天津蓟县)人,自称靠乞讨为生,语无伦次,如同疯癫,但是察看他的相貌,又像很狡猾的样子。因为此人有谋杀太子的嫌疑,所以,此案接着又移交到刑部由御史刘廷元与刑部郎中胡士相等会审。此时郑贵妃兄长郑国泰密访二人,经过一番协商,刘、胡二人便顺着郑国泰的意思上疏说:这个男子叫张差,患有精神病,应速处决,神宗也就同意了。然而,提牢主事王之寀对此事甚为怀疑,就私下询问张差,张差承认是受内侍指使。王之寀深感事关重大,立即告诉了刑部侍郎张问达。一时间,有人要谋害太子的消息在京师迅速传开。由于郑贵妃蓄谋夺权已久,其兄郑国泰又有秘密行动,朝议都指向郑贵妃兄妹。神宗也察觉到此事非同小可,于是下令十三司会审。张差经此一审,又供出自己谋害太子的行动是郑贵妃的心腹宦官庞保、刘成所指使,庞、刘二人曾许诺张差事成之后给以厚赏,此案终于真相大白。
此时,最紧张、最害怕的莫过于郑贵妃了,她越想越害怕,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得不使出了女人的最后一招。于是到神宗面前,连哭带嚎地要神宗给她做主,不然的话,就要死在神宗的面前。经她这么一闹腾,果然神宗心酸起来,叹息着对自己的爱妃说道:“现今既然已经闹成这个样子,恐怕是难解了,我出面恐怕反倒会坏事,现在只有一人能救你母子性命。”语见《明史·后妃列传·郑贵妃》:“帝曰:‘外廷语不易解,若须自求太子。’”郑贵妃一听连忙收住眼泪,急切地问道:“是谁?”神宗答道:“就是你要害掉的皇太子。”郑贵妃一听,不禁倒吸一口冷气:“这如何使得?”神宗说道:“以他的出身、地位和目前的处境,我想也许会饶过你的,你去好好说说吧。”郑贵妃低下了头,迅速盘算着:看来也只能有这一招了。于是把心一横,转身亲自去求太子。
到了东宫,郑贵妃先是装出十分可怜的样子,抽泣着,一见太子便俯身下拜。太子一见,受惊不小,连忙回拜。郑贵妃顺势拉着太子的手,伤心地哭诉着,说她是如何如何地冤枉,只有太子能救她的命,给她辨明是非。太子毕竟年纪还轻,对宫廷这种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缺少经验,对郑贵妃还一向胆怯几分,因而尽管深知郑贵妃常欲加害自己,也无可奈何;再加上郑贵妃有求于自己,倒认为这是缓和矛盾的好机会。经过郑贵妃的这一番表演,皇太子很痛快地让手下草拟了一道旨意,要朝中大臣们不必再为此事多加纠缠,既然凶手早已抓到,即刻正法就是了,不要再牵扯他人。郑贵妃见此连连称谢,又把太子好夸了一顿,才高兴地离去。本来群臣认为必须揪出幕后指使人郑贵妃一家,否则国无宁日、民无宁日;可是经太子这么一处理,大臣们看到连被危及生命的当事人对此都不加追究,当然也不便再追究到底。随后,朝臣按旨意将张差处死,又把刘成、庞保秘密处决。这场兴师动众、人命关天的梃击案就这样草草了结了,自始至终导演这场闹剧的郑贵妃却有惊无险地度过了一场危机。
五年后,也就是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明神宗去世。皇太子朱常洛在八月初登上皇位,是为明光宗。可他在位仅30天。为什么在位只有这么几天呢?这还得从明末三大案的第二桩大案--“红丸”案说起。
梃击案了结以后,郑贵妃眼见皇太子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了,因而对自己的前途感到了担忧:一旦神宗去世,自己该如何自处?为将来着想,现在必须讨好皇太子。于是郑贵妃索性来个顺水推舟,借着感激皇太子在梃击案中的搭救之恩,极力接近皇太子,以改变长期的紧张关系。皇太子自幼不得宠,长年受到皇父及郑贵妃的冷遇,生性懦弱,精神上受到压抑,身体也欠佳。郑贵妃就此抓住皇太子的弱点,使出一条妙计,暗想:此招一则定会使皇太子更加信任我、亲近我,二则最主要的是能致皇太子于死命。果然不出郑贵妃所料,这位皇太子真的掉入了圈套。郑贵妃先是把自己最喜爱的珠宝献给皇太子。皇太子得到郑贵妃的礼物,又见郑贵妃态度转变,也就忘记了过去的私怨。李选侍是皇太子最宠爱的妃子,皇太子听信李选侍的话,还要礼部为郑贵妃加封。但终因遭到以礼部侍郎孙如游为首的一些官员的抵制而未能实现。
同时,郑贵妃又在自己的宫中选出八名最有姿色的美女,送给皇太子,让她们尽心尽力服侍未来的皇上,使他心满意足。皇太子开始放纵,整日耽于酒色之中,年纪尚不足四十,却早已垮了身子。等到即位称帝时,已病得很重了,没过几天就病入膏肓、卧床不起了。内医太监崔文升开了一服泻药,光宗服后腹泻不止,一天要拉三四十次。后来,鸿胪寺丞李可灼献上一颗红丸,自称是仙丹,光宗服后觉得精神大有好转。过了半日,李可灼又献上一颗,光宗再服之后,睡到次日凌晨,竟然再也没有起来。这就是所谓“红丸案。”
光宗死后,内外官员首先将其死因归咎于李可灼,事见《明史·熹宗本纪》:“光宗崩,遗诏皇长子嗣皇帝位。群臣哭临毕,请见皇长子于寝门,奉至文华殿行礼,还居慈庆宫。丙子,颁遗诏。时选侍李氏居乾清宫,吏部尚书周嘉谟等及御史左光斗疏请选侍移宫,御史王安舜疏论李可灼进药之误,‘红丸’、‘移宫’二案自是起。”后来又知道进泻药而使病情骤然加重的崔文升,竟是郑贵妃属下的人,而李可灼又是方从哲带进宫中的。原本二人都应处以极刑,但最后却都从轻处理:李可灼充军,崔文升贬放南京;方从哲和郑贵妃也都躲了过去。“红丸”案也就这样收了场。
光宗一死,郑贵妃顿感搬去了挡在自己面前多年的一块石头,轻松了许多,认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又有了希望,于是唆使光宗爱妃李选侍(西李)霸居乾清宫,酿成“移宫”一案。
光宗死后,郑贵妃企图当太后垂帘听政。她一面把皇太子暂时隔离起来,不让他登基与群臣见面,一面又唆使李选侍不要搬出乾清宫,以便向朝臣发号施令。但朝中官员们不买她们的账,联名上疏指责李选侍“既非嫡母,又非生母,俨然居正宫,而殿下(指熹宗朱由校)仍居慈庆宫,这种名分倒置的作法,是借抚养之名,行专政之实,武后之祸将见于今日”。并安排太监王安从宫内秘密接出太子,突然在文华殿升殿,接受群官朝拜。新皇帝即位,是为明熹宗。第二天,群臣又簇拥着新皇帝齐聚乾清宫,逼李选侍搬迁。李选侍见生米已成熟饭,只好离开乾清宫。不久,群臣又以熹宗名义宣布削去李选侍封号,对郑贵妃也不予理睬。在东林党人控制朝政的几年,郑贵妃勾结李选侍企图垂帘听政的美梦遭到了破灭。这就是所谓“移宫”案。
明熹宗年间,郑贵妃的权力欲望虽不减当年,但毕竟已年过六旬,力不从心了。崇祯三年(1630年)七月,这位一生享尽荣华富贵,连做梦都想做皇后的女人,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而结束了颇富传奇色彩的一生。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阴险、毒辣的贵妃,把大明江山搅得天昏地暗,竟与大明一朝相始终,遗祸之深为历代罕匹;而她本人却屡次有惊无险,竟安然地度过了余生,这种结局也算是“一奇”了。郑贵妃死后,被谥“恭恪惠荣和靖皇贵妃”,埋葬在银泉山。
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1620年),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第三子。隆庆六年(1572年),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朱翊钧在位初之十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政务,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亲政后,励精图治、生活节俭,有勤勉明君之风范,开创了“万历中兴”局面。期间主持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巩固了汉家疆土。执政后期荒于政事,使大明王朝逐渐走向衰亡。
明神宗朱翊钧一共有10个女儿:
长女荣昌公主朱轩k,神宗第一女,母孝端皇后王喜姐,万历九年十二月生。万历二十四年下嫁杨春元。四十四年,春元卒。久之,主薨。
次女云和公主朱轩姝,神宗第二女,母郑皇贵妃,生于万历十一年十一月乙巳,七岁病薨。
三女静乐公主朱轩妫,神宗第三女,母荣妃,两岁夭折。
四女云梦公主朱轩,神宗第四女,母孝靖皇后王氏,明光宗同母妹,四岁病薨。
五女仙居公主朱轩,神宗第五女,母李德嫔,万历十二年薨,年不足半岁
六女灵丘公主朱轩姚,神宗第六女,母郑皇贵妃(一说为李德嫔),生于万历十六年八月甲午,万历十七年五月庚申薨。
七女寿宁公主朱轩W,神宗第七女,母郑皇贵妃,二十七年下嫁冉兴让。主为神宗所爱,命五日一来朝,恩泽异他主。崇祯十六年薨,年六十。崇祯时,洛阳失守,毅宗命兴让同太监王裕民、给事中叶高标往慰福世子于河北。都城陷,兴让死于贼。
八女泰顺公主朱轩姬,神宗第八女,母李德嫔。早夭。
九女香山公主朱轩浚神宗第九女,母李德嫔,万历二十七年正月庚戌赐名轩,六月庚寅即薨,年不逾岁。
十女天台公主朱轩,神宗第十女,母李顺妃。早夭。
人物简述 卫子夫(?-前91年),名不详,字子夫。中国汉代平阳(今山西临汾)人,汉武帝的第二任皇 后。卫子夫原是平阳侯曹寿和平阳公主的讴者,后汉武帝到访平阳公主家时临幸了她,并把她和卫青一同带入宫中(建元二年春即前139年春)。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卫子夫由于怀了汉武帝刘彻的骨肉而被封为夫人(夫人是仅次于皇后的嫔妃,当时窦太后尚在世)。
元朔元年(前128年)卫子夫生下皇长子刘据,由是被立为皇后。
元狩元年(前122年)皇长子刘据被立为太子。
征和二年(前91年),奸人江充、宦官苏文等刻意制造巫蛊案陷害太子刘据,太子被迫起兵反抗,兵败自杀。
卫子夫由于支持太子,被汉武帝迁怒,不能自明而自杀。其时葬于桐柏,十八年后她的曾孙刘询登基为汉宣帝,于是以皇后礼重新厚葬她,追谥号曰 “思”,建园置周卫。史称孝武卫思后。
思者,《谥法》曰:道德纯一曰思。道大而德一。
大省兆民曰思。大亲民而不杀。
外内思索曰思。言求善。
追悔前过曰思。思而能改。
卫子夫为武帝皇后38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第二长的皇后,第一位是明神宗王皇后。
注:桐柏正对长乐未央宫,即是后来宣帝登基之后重新厚葬的长安城覆盎门外南北大道之东。宣帝后来的“改葬”只是以皇后礼仪重新安葬,并起高大的墓冢置陵园,设置周卫,并没有迁葬。 [编辑本段]生平详述 卫娘清歌 卫子夫本是袭封平阳侯曹时府中的讴者,服侍曹时的夫人平阳公主。
汉武帝即位后,他的第一位皇后,也就是野史中(志怪小说《汉武故事》)武帝幼年时戏言要藏于金屋的阿娇。两人婚后十一年无子(根据资治通鉴汉武帝卷资治通鉴建元二年条记载,陈后在建元二年卫子夫入宫前已经失宠,结合汉书可知刘彻陈后在武帝7岁立为太子后不久即结婚 注1),所以平阳公主就把邻近大户女子收买来,养在家中,准备让汉武帝选取为妃。
适逢汉武帝在霸上祭扫后来到平阳侯家中,平阳公主就将这些美女装饰打扮起来,供汉武帝选择。但汉武帝看后,觉得都不满意。在武帝与平阳公主一起饮酒的时候,又让歌女献歌助兴,汉武帝便在众女中一眼看中了卫子夫。
(《汉书 外戚传》:帝祓霸上,还过平阳主。主见所偫美人,帝不说。既饮,讴者进,帝独说子夫。)
随后,汉武帝起坐更衣,卫子夫便来服侍,一见倾心。这样,平阳公主送卫子夫入了宫。
入宫一年多来,由于陈皇后的妒忌,被贬为宫女,再也没有得到汉武帝的宠幸。
建元三年汉武帝准备在后宫选上自己喜欢的人,释放一批不中用的宫女,卫子夫才又见到他,并哭泣着请求放她出宫。汉武帝怜爱她,便不予她出宫并再度临幸了她,不久卫子夫就有了怀孕。
陈皇后知道卫子夫怀孕后,十分妒忌。馆陶大长公主(刘嫖)于是派人绑架了给事建章未知名的卫青,企图杀了卫青。卫青的朋友公孙敖带人将卫青救出,事发之后武帝大怒,于是召卫子夫的兄长卫长君、弟弟卫青入宫为侍中。
卫家大姐卫君孺嫁给太仆公孙贺,二姐卫少儿嫁给开国功臣陈平曾孙陈掌。其后卫家开始显贵,卫子夫被封为夫人,卫青为建章监、太中大夫。
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卫子夫生下皇长子(刘据),遂被立为皇后。
元狩元年(前122年),刘据被立为太子。由于他是汉武帝29岁才得来的皇长子,十分得父亲宠爱。刘据刚刚出生武帝便命人为他做《皇太子赋》,等于提前就昭告天下这个刚出生的婴儿就是太子,同时建立神祠感谢上苍赐他皇长子。
刘据长大后,武帝除了派德高望重的太傅辅导他学习《觳梁春秋》、《公羊春秋》外,还为他建了一座苑囿接待宾客,称为博望苑。
皇太子的确立,自然更加巩固了皇后的地位,因此,卫皇后的荣宠也达到了极点。然而,作为宫廷妇人,随着容颜的衰老,卫皇后尊宠程度也在逐渐下降。
元朔元年后,卫子夫在汉武帝面前的宠幸地位被王夫人所代替。之后又有李夫人、尹婕妤、赵婕妤(钩弋夫人),在她立为皇后的第38年,也就是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因遭巫蛊之祸陷害,不能自明而自杀。 [编辑本段]巫蛊冤案 千古扼腕 所谓巫蛊之祸,即汉武帝末年,年老多疑,适有周围一些心怀奸恶之人,乘机制造事端,挑拨他与太子、大臣之间的关系。
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群臣宽厚长者皆附太子,而深酷用法者皆毁之。邪臣多党与,故太子誉少而毁多。卫青薨后,臣下无复外家为据,竞欲构太子。”
太子素行宽仁,与爱好使用酷吏的武帝有分歧。同时在后宫,苏文在勾弋之子出生后,频频诬陷刘据,在武帝识破之后杀死诬告太子的小黄门之后苏文才稍有所收敛。
当时,有一些胡人巫婆作俑,诅咒武帝死亡的事被发觉。于是汉武帝在朝廷内外大加搜索,受牵连的人很多。专门主持处理此事的是素与太子不和的酷吏江充,他得到汉武帝的命令调查,便故意带着桐木人在卫皇后和太子刘据居住的地方掘地搜索,假意将早已准备好的桐木人拿出陷购太子,即把巫蛊之事加在了太子头上。
当时,汉武帝深居简出,居住在甘泉宫,外间人怀疑他是否还在人世。太子刘据起初并无惧怕,认为没有做过不怕江充诬陷,打算去向武帝解释。但车马被江充拦下。刘据惟恐不得自明,就请教他的师傅石德,石德以扶苏的例子警示他,怀疑武帝是否像秦始皇一样已经死亡被小人操纵。于是刘据决定先杀掉江充绝不做第二个扶苏。
因为太子能指挥到的车马有限,刘据在决定起兵后报母亲卫子夫,动用了皇后宫的车架,并以武帝已死奸臣作乱的名义征兵,与江充等人在长安城中展开激战,终于杀死了江充。他起兵后,一度得到民众的支持。但后来调兵不利,护北军使者任安接受了太子的符节却没有出兵,汉武帝派去了解情况的使臣不敢入京,谎报太子造反。武帝派丞相刘屈髦讨伐并亲临前线证明自己尚在人世,太子兵败后逃到湖县隐藏。后行迹被发现于是自缢而死。卫皇后因不能自明也自尽身亡。
因此,后代史学界对戾太子刘据都 持同情态度,否认他与卫皇后与巫蛊之祸有关。武帝晚年也深有悔意。
西汉班固在写到太子蒙冤这一节时点评:江充造蛊(诬陷太子),太子杀。太子逃亡时期,茂陵三老上疏,明确指出太子无辜,前不能见君王申辩,后被奸人逼迫,才子弄父兵,但这也不过是打一段板子就能结束的事,希望武帝能赦免太子。
唐睿宗李旦时期,太府少卿韦凑向皇帝上书,提到刘据起兵,性质是“非称兵诣阙,无逆谋于父”,可见历代的史家和当时的百姓都认为刘据起兵性质的无辜。
事后武帝查出太子受人诬陷,于是族灭江充,苏文被绑在桥上活活烧死,去追捕太子的人也被武帝灭族,深表后悔的武帝建思子宫,于太子被害的湖县造“归来望思”之台。天下闻而悲之。
巫蛊之祸中,丞相公孙贺一家被杀,诸邑公主与阳石公主、卫青长子长平侯卫伉皆坐诛,卫子夫、太子刘据自杀。也许是上天眷顾,值得庆幸的是,虽然刘据妻儿都被害死,但刘据之孙刘病已,因巫蛊之乱时尚是襁褓中的婴儿于是幸免于难,后继昭帝之位,改名刘询,是为汉宣帝。所以汉宣帝继位后,为卫子夫改葬,并定谥号为“思”,置园邑三百家,长丞周卫奉守焉。史称孝武卫思后。
卫子夫是最早的有独自谥号的皇后,自她之后,历代皇后在丈夫的谥号之后也开始有了形容自己的独立的谥号。
注1:《资治通鉴汉武帝建元二年目录》
建元二年冬十月,淮南王安来朝。上以安属为诸父而材高,甚尊重之,每宴见谈语,昏暮然后罢。
安雅善武安侯田鼢,其入朝,武安侯迎之霸上,与语曰:“上无太子,王亲高皇帝孙,行仁义,天下莫不闻。宫车一日晏驾,非王尚谁立者!”安大喜,厚遗鼢金钱财物。
太皇窦太后好黄、老言,不悦儒术。赵绾请毋奏事东宫。窦太后大怒曰:“此欲复为新垣平邪!”阴求得赵绾、王臧奸利事,以让上。上因废明堂事,诸所兴为皆废。下绾、臧吏,皆自杀。丞相婴、太尉鼢免,申公亦以疾免归。
建元二年春三月,乙未,以太常柏至侯许昌为丞相。
初,堂邑侯陈午尚帝姑馆陶公主嫖,帝之为太子,公主有力焉,以其女为太子妃,及即位,妃为皇后。窦太主恃功,求请无厌,上患之。皇后骄妒,擅宠而无子,与医钱凡九千万,欲以求子,然卒无之。后宠浸衰。皇太后谓上曰:“汝新即位,大臣未服,先为明堂,太皇太后已怒。今又忤长主,必重得罪。妇人性易悦耳,宜深慎之!”上乃于长主、皇后复稍加恩礼。
朱翊钧的哥哥和朱翊钧
朱翊钧是明朝第十三任皇帝,被称为明神宗或万历皇帝。朱翊钧的父亲,明穆宗,生了四个王子,朱翊钧是第三个王子。因为朱翊钧的两个兄弟都死了,所以轮到朱翊钧继承皇帝的位置。朱翊钧只有一个弟弟,名叫朱,与同母异父。
朱翊钧的肖像
朱翊钧的弟弟朱,生于1568年,卒于1614年。1571年,他被命名为王陆,比明神宗的朱翊钧小5岁。朱在住了二十年,深受好评。万历皇帝曾赐给他几千亩土地。王典和王庄,都属于他,位于两个首都。1589年,22岁的他成为卫辉府的封臣。二十六年,即位三十五年。封地时,王店、王庄全部由官员掌管。此后,又有了更多的黄店、黄庄。易昌要求他有深田盐,万历皇帝什么都做了,连田地都有四万顷。王陆朱一昌擅长祭祀。他经常把年收入出口到朝廷,帮助工人,帮助边疆。1964年,孝丁太后崩,讣告送至卫慧,朱一禅悲痛欲绝,不久病逝。他47岁就去世了。谥号简国王。葬于新乡市。据说朱一松擅长书法,喜欢音乐,却玩世不恭,英年早逝。
明神宗的生母,慈禧太后李晟,对小皇帝朱翊钧非常严格。有一次,小皇帝朱翊钧犯了个错误。慈圣皇后立即穿上没有首饰的绿布衣,命内阁大臣告诉太庙废掉小皇帝万历。小皇帝吓坏了,急忙认罪。王太后说:“天下最大的事,是你能继承的吗?”这意味着改变上帝的兄弟王陆,他住在朱翊钧。神跪在地上哭了很久,慈禧太后才愿意原谅。
揭示万历皇帝明神宗多年不理朝政的原因。
万历皇帝是明朝一个有争议的皇帝。究其原因,虽然他在执政前期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是在后期却30年不上朝,那么为什么国家最高统治者明神宗会多年不理朝政呢?
明神宗**公司
万历皇帝明神宗多年不理朝政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大概有三点:第一,他对明朝的‘文官集团’表示不满,而这种不满来自于文人集团对皇帝的阻挠和权力斗争。皇帝虽然是国家的最高***,但是就算是皇帝也不能为所欲为,就算是想下诏,也要得到那些文官的同意才能实施,那时候还小。第二,为避免官员的谏阻,明朝政坛实行“谏”,即出谋划策。不管你是什么人,即使你对皇帝有意见,也可以提出来。而且当时的谏书大多都很夸张,尤其是对皇帝。皇帝哪怕犯一点小错误,都会被谏臣写出来,甚至有折子直言万历皇帝昏庸。但皇帝还不能对付他们,最狠的就是把他们拖出去打,于是万历皇帝明神宗选择了以问、问、不听的方式来逃避官员们的‘谏’;第三点是,当时万历皇帝明神宗已经被酒色掏空了,他的软弱使他对国家大事越来越不感兴趣。
虽然以上三点并不是万历皇帝明神宗多年不理朝政的全部原因,但它们也占了很大一部分。
明神宗和王皇后分别统治了多少年?
明神宗统治了多少年?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和王分别在位多少年,或者王在在位多少年。这里按照第一个意思解释。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在位48年,是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而他的皇后王皇后在位42年,是世界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后。
王皇后画像
明神宗是他父亲明穆宗在他六岁时建立的。当明神宗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明穆宗去世了,明神宗继承了他的王位,成为万历皇帝,也就是历史上的明神宗。作为一个尚未成年的皇帝,明朝皇帝穆宗任命了一位辅政大臣,这就是当时的辅政大臣。明神宗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在他10岁之前,他是王储。从10岁到20岁,象征性的最高统治者时期,一切按大学士张做;20岁后勤政一段时间。后期虽然不上朝,但掌握着明朝的最高权力。明神宗死于58岁,他从10岁继承王位开始统治了48年。
1578年,14岁的明神宗女王与明神宗结婚,并被任命为女王。到她1620年去世时,她已经坐了42年的皇后宝座,成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后。在权倾朝野、皇帝宠信的后宫里,她能保持42年的地位不变,是需要一些智慧和手段的。因此,尽管历史书上声称女王性情温和,然而,
四位
明神宗朱翊钧为明朝第十三代皇帝,年号万历,是明穆宗朱载垕的第三子,隆庆六年(1572年),穆宗驾崩,十岁的朱翊钧登基,是为明神宗。在位48年,为明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明神宗朱翊钧曾立过四位皇后及诸多妃嫔。
一:孝端显皇后
孝端显皇后王氏(1564年—1620年):神宗原配,名王喜姐,万历六年册为皇后,四十八年病逝,谥:孝端贞恪庄惠仁明媲天毓圣显皇后,合葬定陵年,祔庙;生嫡长女荣昌公主朱轩媖。
二:孝靖皇后
孝靖皇后王氏(1565年-1611年):光宗朱常洛生母,初为宫女,封恭妃、皇贵妃,谥温肃端靖纯懿皇贵妃。熹宗谥:孝靖温懿敬让贞慈参天胤圣皇太后,迁葬定陵,祀奉慈殿;生明光宗朱常洛、四女云梦公主朱轩嫄。
三:孝宁皇后
孝宁皇后郑氏(1565年~1630年)即郑贵妃,明神宗朱翊钧之皇贵妃,大兴(今北京大兴)人,明万历初入宫,是万历皇帝最宠爱的妃子。生皇三子朱常洵后,进封皇贵妃,因太子久不立,外廷疑郑氏有立己子谋,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太子册立。万历四十一年,奸人孔学为陷害太子,牵连郑贵妃,梃击案又有郑贵妃之太监参予其事,明神宗崩,遗命封郑贵妃为皇后,以大臣反对乃止。崇祯三年七月,郑贵妃薨,谥曰恭恪惠荣和靖皇贵妃,葬银泉山,崇祯十七年秋七月戊子,明安宗追尊皇祖妣贵妃郑氏曰孝宁温穆庄惠慈懿宪天裕圣太皇太后。
四:孝敬皇后
孝敬皇后李氏(---1597年)即李敬妃:万历二十二年册封敬妃,二十五年三月薨,追封皇贵妃,谥恭顺荣庄端靖。生六子惠王朱常润、七子桂端王朱常瀛。明朝灭亡后她的孙子朱由榔登基为南明永历皇帝,追尊“孝敬恭顺荣庄瑞靖敬天光圣太皇太后”。
皇帝1578年的婚礼并不令人震惊。当时皇帝只有十四岁,皇后只有十三岁。王皇后是一个平民的女儿,万历皇帝完全遵照她母亲的意愿娶了她仁慈和神圣。她渴望她的孙子孙女,越快越好,越多越好。一旦皇后被任命,皇帝任命其他妃子是合法的。他们都可以为皇帝生孩子。
王皇后是一个不幸的维基女子,名叫陈光诚,后来被封为孝皇后。她享受着宫廷里的一切荣誉,却缺少一个普通妻子能得到的幸福。其实她只是一个系统的附属品。按照传统习俗,她有义务或权利侍候皇帝氏先母,仁王太后,如扶王太后下轿子;皇帝娶了别的妃子,她会带领这些女人去祭拜祠堂。各种礼仪,她都能按部就班地做到,所以叫孝顺。但是,她也给人们留下了另一种记忆,那就是她经常折磨女仆,很多人都死在了工作人员的手下。
万历不仅对皇后不感兴趣,对其他妃子也不感兴趣。在他生命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女人,要在若干年后才会遇见他。这时,他感到空虚和烦躁。宫殿很大,但很单调。即使有宫廷绘画、雕梁画栋和其他奢华的装饰,故宫也不过是千篇一律的重复。每到某个季节,成百上千的太监和宫女就把自己的皮毛换成绸缎,再换成面纱。按照时间表把花从温室里拿出来,或者清理落叶,疏通沟渠,这些都可以改变不了精神世界的空虚和孤独。在按照固定节奏流逝的时间里,既没有激动人心的事件,也没有令人羡慕的冒险。这种冰冷的气氛笼罩了一切,即使你是天子,也很难改变。
婚礼后,年轻的皇帝脱离了王太后日夜监视。没过多久,他发现婚礼这件事不仅让他感到无聊,也给了他一个打破单调和空虚的绝佳机会。他完全有可能过上更有趣的生活。事情就是这样开始的。有一个叫孙海的太监,在皇城的别墅里引导皇帝。西举行了一个非常快乐的宴会。有湖,有石桥,有佛塔,景色宜人。雍和宫周围点缀着数千只白鹤,让在圣贤教条和太后严明管教下长大的皇帝仿佛置身蓬莱仙境。如今打开了人生的新世界,万历皇帝更加厌倦了紫禁城里的日月。西夜游安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穿着紧身的衣服,腰间挂着一把珍贵的剑,经常带着一股酒气在花园里横冲直撞,身边围着一群太监。1580年,万历17岁。在一次宴会上,他高兴地叫两个女仆唱一首新歌。宫女说不行,皇帝马上大怒,说他们违抗圣旨,要砍头。结果两个丫鬟的长发都被剪掉象征砍头。当时就有随从给皇帝进言这个人被拖出去殴打。整个故事就像一场闹剧。
王太后通过她的大伙伴鲍锋知道了这场闹剧。太后以异常的悲痛责备自己没有监督教育好皇帝。她摘下发簪,准备向祠堂献祭,废除这个不道德的国王,代之以皇帝他的弟弟王陆。年轻的皇帝跪下来乞求他母亲的宽恕。这不是直到他跪了很久,王太后才答应给他一个新的机会,并叫他和张老师商量,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
元石良命令皇帝检查自己的错误。把皇帝引入歧途的宦官被勒令向军队报到接受处理。与商量后,张再次拒绝了这个皇帝大批的美国随从,尤其是那些年轻的积极分子。他还自愿去照顾皇帝的私生活,每天派四个翰林招待皇帝在燕居住时的神圣感情。
但无论张有多聪明能干,皇帝的私生活里有一样东西是他绝对不能干涉的,那就是女人的颜色。宫中数以千计的宫女都是皇帝私人所有,皇帝与其中任何一个发生关系都是合理合法的。作为合法的妻子,天子有一个皇后,往往是一个皇家妃子,和更多的妃嫔。鉴于郑德死后,朝廷内外一致认为皇帝应该有许多妃子,以便有更多的孩子。一万天九妻是由张赞助的。
大量的宫女出生在北京及其附近郊区干净的家庭里。经过多次筛选和淘汰,被选中的人被轿子抬进了宫门,从此再也难以踏出宫门一步。这些女孩的年龄在九岁到十四岁之间,她们的外貌和生活常常是诗人和诗人的主题。其实就外貌而言,一般来说只是正确,惊艳的美貌并不是评选的标准。至于他们的生活,确实值得同情。宫里真正的男人只有一个,皇帝,而且是皇帝宠信的。像慈禧太后的经历,这种机会不是没有,但毕竟是极其难得的。大部分宫女的青春都是在做仆人的职业生涯中度过的,中年以后可能会被分配给一个太监做陪侍。
所谓对说yes,还有可能被发配到故宫西北去养老打杂。经过这种悲凉而又懂事的生活,我终于老死不相往来,家属也不准收尸。他们的尸体被火化,埋在没有标记的坟墓里。
1581年出现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这年冬天,慈生太后面前的一个宫女意外被皇上看中。这个年轻的宫女,后来被称为孝靖皇后,万历皇帝称之为恭王公主。她和万里发生关系后不久就怀孕了。万历没有起初他不敢让他的母亲知道这件事,所以到了1582年阳历的第三个月,当他在一天之内娶了他的第九个妻子时,她已经不在了。t在他的选择里。后来王太后知道了这件事,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很高兴,因为有机会抱孙子了。王在七月被立为公主,八月生下孩子,完全合法。这个儿子名叫常洛,是万历的长子。当时朝廷内外都是喜气洋洋,一封信送到了与朝鲜关系友好的朝鲜国王那里,要求减免赋税。但在各种官方文件中,常罗的头衔只是皇帝的长子,不是太子。王子或任何这个头衔必须通过正式的仪式庄严地授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