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有直系后代吗?现在世上有佛祖的后人吗?

释迦牟尼佛有直系后代吗?现在世上有佛祖的后人吗?,第1张

释迦牟尼佛的儿子:罗睺罗,耶输陀罗所生,后来随佛出家。

罗睺罗,旧作罗云,罗吼罗,罗睺罗,罗睺。新作曷罗怙罗,何罗怙罗,罗怙罗。佛之嫡子。在胎六年,生于成道之夜,十五岁出家。舍利弗为和上,而彼为沙弥,逐成阿罗汉果,在佛陀十大弟子中为密行第一。后于法华会上回于大乘。受蹈七宝华如来之记别。以生于罗睺罗阿修罗王障蚀月时,故名罗睺罗。又六年为母胎所障蔽,故名。罗睺罗为执月及障蔽之义。母有异说(见罗睺罗六年在胎往因项)。

注维摩经三曰:‘什曰:阿修罗食月时名罗睺罗,罗睺罗秦言覆障,谓障月明也。罗睺罗六年处母胎,所覆障故因以为名,明声闻法中密行第一。’同二十一曰:‘何罗怙罗或言曷罗怙罗,云障月,旧言罗睺罗,亦作罗吼罗,或言罗云,皆讹也。言罗怙罗阿修罗以手障月时生,因以名也。又言:覆障六年在胎,为胎所覆也。又七年在母腹中,一由往业,一由现在。往业者,昔曾作国王,制断独觉不听入境,独觉在山七日不得乞食,因堕地狱,余报七年在母腹中。又由现在者,瞿夷是怀罗怙罗,后太子出家,六年苦行,方得成道。于六年中瞿夷忧恼,四大羸弱,不能得生。至太子成道,瞿夷欢喜,四大有力,方乃得生。与阿难同时而生,故首尾七年也。如来还国七日,即度出家也。’法华玄赞一曰:‘梵云罗怙罗,此云执日。旧言罗睺罗,翻为障蔽,非也。’

佛教,禁止结婚和性欲

佛教距今三千多年由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佛姓新称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旧称瞿昙;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是释迦族首长之一;母亲是摩耶夫人,她回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在蓝毗尼园的无忧树下生悉达多。释迦诞生多有神话:他从兜率天下凡,摩耶梦见白象投胎;他从摩耶右胁生下,空中涌泉,一凉一温浇灌母子;他站立宣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相士进宫预言他将来成佛等等。

摩耶夫人生子七天后去世,他由净饭王续妃波阇波提抚育(大乘佛教传她是姨母;另说由乳母抚养 )。七岁开始受学,包括吠陀、五明、武术等。十六岁娶天臂城主之女耶输陀罗为妃(另说有三夫人),生一子名罗睺。释迦自述那时生活奢侈,有暖凉雨三时宫殿轮换居住,这是当时贵族阶层惯常的奢侈情况;但他因深深困扰于生死问题而出家。

扩展资料

传说佛陀在成道后,首先赶往婆罗奈城郊的鹿野苑,寻找曾随他一道出家的五个侍从,并向他们讲说“四谛”之理。由于从不同角度讲了三遍,佛史称作“三转法轮”。

佛陀还主张要坚持“中道”原则,即既要避免极端苦行,又反对性情纵欲,只有“中道”才是解脱的“正道”。这是佛陀首次宣讲佛法,所以也称为“初转法轮”。盘陈如等五人信仰了佛陀教义,成为他的首批僧侣,号“五比丘”。

佛陀一天的活动似乎很有规律,他黎明起床,坐禅静思,近中午时,外出乞食。有时在午饭前访问某些沙门。中午饭后,到聚落外的静寂处坐禅沉思。黄昏为弟子宣法,或到聚落里向俗人传教,一直到晚上。他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是漫游、布道,雨季停止旅行3个月,称为“伐沙”(坐夏)。

佛陀的这种生活方式,当是早期僧侣的生活缩影,后来就形成了佛教的某些生活规则、戒律的雏型。

-释迦摩尼

佛陀与科学家

身体(物质)的实相时时刻刻都在变化,这是佛陀由检视自身而体验到的。他以高度专注的心,深入自身的本质,发现整个身体(物质)的架构是由很小的次原子微粒组成的;而且这些微细的次原子微粒不断地生灭变化。佛陀说,在一弹指或一眨眼间,每个次原子微粒已经生灭几百万兆次了。

在任何只看到身体表象的人对佛陀的说法会认为“不可思议”,因为身体看似如此坚实、恒常。我过去总认为“数百万兆次”只不过是一种象征用语,并非实际如此。但现代科学已证实的确如此。

许多年前,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美国科学家,花了很长的时间研究,并做了许多实验以了解组成物质宇宙的次原子微粒。原先只知道这些次原子微粒以极快的速度,不断地生灭变化。这位科学家决定要发明一种可以测出次原子微粒一秒中生灭多少次的仪器,他很适切地把所发明的仪器命名为气泡室(bubble chamber),而且测量出次原子微粒一秒之内生灭了十的二十二次方(即一后面加二十二个零。

这位科学家所发现的真相和佛陀一样,但他们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我有一些美国学生在印度上完课程后,回到美国去拜访这位科学家,事后他们告诉我,这个人虽然发现了这个真相,但他和一般人一样有着一大堆的烦恼,并没有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是的,这位科学家并没有成为觉悟者,没有从烦恼中解脱,因不他没有亲身体证真理。他所获得的只是知性上的智慧,他相信这个真相,是由于他对自己所发明的仪器有信心,但他并没有亲身体验这个实相。

最令人震惊的不在于“人具有什么”,而在于“人没有什么”。无论是西方人或东方人,是基督教徒、犹太教徒、回教徒、印度教徒、佛教徒、无神论者、或是任何人,每个人都与生俱来地认为:有个“我”存在,一个恒存不灭的自我。我们不假思索地认定,十年前的那个人,基本上和今天的这个人是同一个人,十年后也还是一样,或许死后还会继续存在于来生。无论我们相信何种哲学、理论或信仰,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带着根深蒂固的信念在过日子:“过去的我,现在的我,未来的我”。

佛陀对于这种出于本能的自我认知提出质疑。他这样做,并不是提出另一种思考观点,来与其他各家的理论抗衡,佛陀一再强调,他并不是提出一种观点,而仅是叙述他亲身经历的真理,这真理是任何人都可以亲证的。佛陀曾说: 觉悟者已舍弃所有理论,因为他已亲见物质、感受、辨别、习性反应、认知(色、受、想、行、识)的真相,以及它们的生起和灭去

释迦牟尼佛所发五百大愿

愿我以种种难行之行,持清净戒律,行净戒波罗蜜多。

愿我于难忍对境中,行坚韧、安忍波罗蜜多。

愿我以无为法寂灭之方式行精进波罗蜜多,观一切有为法为空性。

愿我能行菩萨道永不退转,为断一切障碍修持空性,以此行禅定波罗蜜多。

愿我能接受一切无生空性,行智慧波罗蜜多。过去、未来诸菩萨以欢喜、坚定心难行此智慧波罗蜜多,愿我能行之。

愿我能使一切众生生大悲心,从初发愿乃至得菩提之间,皆得具足殊胜大悲心。

愿从今乃至涅槃间,为使众多菩萨生起稀有感叹,我布施、持戒等无有丝毫傲慢与执着心。

我为远离七圣财、诸佛未调化、舍法、造诸恶业、趋入恶道等众生发愿,不希求自己安乐果位,以欢喜、坚定心利益此等众生。

为播植善根于一众生心相续中,我愿十大劫中以欢喜心感受无间地狱痛苦。

为播植善根于一众生心相续中,我愿于旁生、饿鬼、贫穷夜叉、困苦众人中感受各种痛苦。

为播植善根于一众生心相续中,我愿利益一个众生乃至所有众生。

愿我能圆满行持,达于赤手空拳或烧坏心相续般调柔境界(原意不明,藏文中亦不甚明了,请深思!)。

愿我除了为成佛而在兜率天变成天子、成为最后有者菩萨外,生生世世不希求天人安乐。

愿我于漫长轮回中,能供养微尘数如来,一一如来前能以微尘数供品供养。

愿我能证悟微尘数如来刹土功德。

愿我能使微尘数刹土众生皆发菩提心。

愿我能使声闻乘众生按自己意愿行各自之道。

愿我能于佛未出世时,以仙人禁行使众生行十善道,使众生具足禅定、神通等。

……

人寿一百二十岁时,整个世间众人陶醉于安乐、地位、美妙身相中。相续中有吝啬心、趋入五浊黑暗之众生,增上贪心等烦恼众生,互相损害、毁谤圣者、舍弃正法等增上不善业、毁坏善法、无惭无愧、现种种疾病、相貌丑陋、持各种恶见、邪见之众,遍满世间。恒时听闻老、病、死、杀害、怨敌、寒热、饥渴、疲劳等不悦意音声,毁坏善根之众充斥世界,他们都已被善知识舍弃。心相续中充满嗔恨之众生,亦已被遍知如来及善知识舍弃。这些众生漂泊于黑暗轮回中,虽以各自业力感召偶或能转生于人寿一百二十岁时之贤劫,但因业力所感,具善根之众也舍弃他们。他们多转生于寸草不生之盐碱等荒凉粗糙之地,此等不毛之地多为微尘覆盖,肮脏污秽、充满蚊蝇、毒蛇、猛兽,并常起暴风骤雨,腥臭恒久不散。污水恣肆纵横,凄凉冷雨难停。庄稼不能成熟,药物、果实、饮食、受用皆不如愿,且多已变成染污、粗糙、与毒药相和之物。众生享用此类物品后,性情粗暴,易生嗔心、吝啬心。他们会憎恨对方并致互相残害;渴求血肉、兽皮;常执兵器杀害有情。众人会以赛马、剑术为乐,并喜握各种兵器。也有众生乐行毫无意义之苦行、丑陋禁行……当此之时,为调化如上种种浊世众生、成熟他们善根,愿我能从兜率天降临人间,入于转轮王种姓父王之贤慧王妃胎中。此时,上至色究竟天,下至金刚大地以上,愿遍满大光辉。愿此光辉于一切时照耀,三恶趣及人天众生皆得以亲睹。愿所有见者能对轮回痛苦生厌离心,能希求涅槃,至少生熄灭烦恼心,最初圣道种子应播下。

  愿我以精通一切诸法等持之一法门,亦能于随后劫中宣说佛法,并于母胎中入定十月。

  愿我成佛以后,从轮回中所度化众生皆能见我于母胎中以跏趺坐入于摩尼宝般等持之相。

  十月期满,以我所积真实福德等持力,愿整个娑婆世界从色究竟天至金刚大地六次震动,众生皆当苏醒。

  愿我从母亲右肋降生人间后,此娑婆世界有大光辉遍照,所有众生均得以了知。善根未成熟众生能因之播下涅槃菩提种子;善根种子已成熟众生,能生起等持苗芽。

  愿我出生后,脚掌接触大地时,娑婆世界金刚大地以上之大地六次震动,所有四生、五道众生,水里、虚空中众生皆得苏醒。愿此等众生心相续中,尚未生起等持苗芽者,我能使之生出;等持苗芽已生起者,我应使之稳固,使他们于三乘法中获不退转果位。

  愿我降生于娑婆世界中后,大梵天、魔王波旬、帝释天、日、月、世间怙主、龙王、非天天王、具神变之夜叉王、罗刹王、龙、非天诸众,为供养故而现在我前。

释迦牟尼佛,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父为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佛为太子时名叫“乔达摩·悉达多”,意为“一切义成就者”(旧译“义成”)。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是其种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释迦牟尼合起来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逐创立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逝世。

  他弟子很多,据传有五百人,其中著名者有十人。

2500多年前,古印度境内诸国林立,其东北部恒河边有个迦毗罗卫国,国王叫净饭, 王后叫摩耶。

  一日,摩耶夫人在睡眠之际,梦见一头白象腾空而来,从右肋进入自己身体,她顿时觉得体安快乐如服甘露,反视自身如日月光照,醒来后她就去见净饭王,告诉他梦中之事。

  净饭王立即召集大臣们询问王后之梦是何预兆,一名婆罗门占卜者回答说:“此梦甚佳!王后已怀孕,必生王子,这王子是个千古圣人,定能光显释迦族”净饭王听后,不胜欢喜。

  摩耶夫人自梦白象受孕后,百病不染,身体十分健康〔《杂宝藏经·卷第二》、《大壮严论经·卷第十四》载,释迦牟尼前生曾为六牙白象。

摩耶王后怀孕已满10月,一日率众宫女漫游兰毗尼花园。那时正是四月初旬,风和日丽,生机畅达。花园里芳草萋萋,百花争妍,行树耸翠,莲蕖送香,充满吉祥喜庆的气氛。

  游历花园一周后,摩耶王后在一棵无尤树的绿荫下休息。她见这无尤树枝叶茂盛,柔软低垂,树上花果鲜丽,芬芳可爱,便举手攀摘花果,于是,王子就生了下来。

  佛经上说,王子刚生下来就能说话,无人扶持即能行走。他身上发出光明,目光注射四方,举足行了七步,每步地上都出现一朵莲花。一时间,香风四散,花雨缤纷,仙乐和奏,诸天神人齐声赞颂。地上也自然涌出二泉,一冷一暖香冽清净。

  净饭王得子后,喜悦非常,替他取名悉达多,就是说他生时即有许多奇异祥瑞的意思。

释迦牟尼诞生刚七天,他母亲摩 耶王后就因病去世了。净饭王悲从中来,悼痛不已,回顾年幼的王子,更是怆恻。于是他把摩耶王后的妹妹摩诃波闍波提接进宫中,托付她抚养王子。

  摩诃波闍波提贤淑仁慈,视王子悉达多为己出,十分钟爱。净饭王又令三十二名宫女协助抚育,八女抱持,八女洗浴,八女喂乳,八女带领玩耍。后来摩诃波闍波提与净饭王结婚,抚养王子更为尽心。

  童年时代的悉达多王子,聪明伶俐,无出其右。他得到了姨母的小心将护,寒暖得时,饮食得时,饮食有节,身体异常健康,发育也非常迅速,就如同尼拘陀树,得种肥沃之土,正与日俱长。青年时期的悉达多王子,性喜清净。他对于宫庭中的声色喧嚣生活,甚感厌烦,常思出门游赏大自然景物。

  一日,他乘坐七宝轮车,从东门出游,看见一老人,伛偻曲背,手扶竹杖,举步艰难,有如蚁行。悉达多王子顿时有感于人生老苦,心生尤郁。

  又一日,他从南门出游,见一病人,面色痿黄,形容枯槁,气喘呻吟,痛苦万状。悉达多王子怜悯病人,心自尤怖。

  又一日从西门出游,见一死者,直挺僵卧,淤血流溢,臭积难闻,一家老小,号哭送之。悉达多王子又有感于心,惶恐苦闷。

  又一日,悉达多王子出北门游玩,看见一出家之人,圆顶缁袍,相貌不俗,精神朗澈,威仪有度。那出家人告诉他修行解脱之道,王子听后,决计弃绝富贵享乐,刻意修行,以求解脱“老”、“病”、“死”苦。

悉达多王子请求父母允许出家修行,净饭王和摩诃波闍波提夫人涕泣不许。他又向父母请求四愿:一不老,二不病,三不死,四不别。说若能满四愿,便不出家。净饭王一听,知其意仍要出家,重增尤戚。

  无奈之下,净饭王苦心孤诣,令人建造春夏秋三时都百花盛开的宫殿,增设诸般妙乐歌舞,以悦王子耳目,又令人警戒守护,不许稍离,想使王子去掉出家之念。

  释迦牟尼丝毫不为五欲的享乐所打动。二月八日的半夜,月色明朗。他消消起身,凝望着熟睡的妻子耶轮陀罗和儿了罗睺罗,默默地向他们告别,然后便出了房间。他看见宫女们和守卫之人都呼呼熟睡,犹如木石,又生感慨。 悉达多王子别了妻儿,唤起马夫车匿备马。车匿高声泣谏,想惊醒宫中之人,不料却都鼾睡不醒,他只得替王子备马。

  王子跨上白马,取道北门逾墙而出,车匿也紧随其后。佛经上说,马初举步,大地震动,四大天王捧承马足,梵天帝释执幡引路。

  王子出城之际,发下誓愿:“我若不了生死,终不还宫;我若不成佛道,终不还见父王;我若不尽恩爱之情,终不还见姨母妻儿。”

  于是,悉达多王子与马夫车匿,一骑一步,乘着茫茫夜色,横渡清溪。到天明的时候,已达百里之外,走到了阿拔弥河边的深林,就是古跋伽仙人修苦行的地方。悉达多王子见这里山林繁茂,寂静无哗,心中欢喜,便命车匿牵马回宫,车匿不肯,涕泣相劝道:“王子生长宫中,安享尊荣,今到山林,伴随荆棘虫兽,怎经得住这诸多苦患险难呢?”王子回答说:“你不必多言,须知我在宫中,虽能免有形的荆棘虫兽,却不能免无形的荆棘虫兽,我现在正欲解除老病死苦,而得永久真实的安乐。”

  说罢,悉达多王子心中思忖;若不剃除须发乃非出家,即拔金刀,手自削发,且发誓言:“我今剃除须发,愿与一切众生断除烦恼习障。”这时来了一个猎人,身著袈裟,王子就以身上的华丽服饰相换,完全成了僧人形象。

  马夫车匿见此情形,知不能挽回,只好牵马拜辞,寻路回宫。 释迦牟尼出家后,曾多方寻访明师,以求大道。他见众多修行之人,或以草为衣,或不食自饿,或翘一足,或卧尘土荆棘之中,或拜日月,或事奉水火,心中大不以为然,知其皆为外道。

  后来,释迦牟尼从师隐居山洞的阿罗逻迦罗摩和乌陀迦罗摩学习禅定。前者教他“追随沉思默想步骤”,就能得到“空寂王国”;后者对他宣读“既非心理作用也非心理作用的状态”。

  于是释迦牟尼独处一山洞之中,盘膝趺坐,面壁静心,以求觉悟。春去秋来,终无所得,他明白了这不可能得到启迪,于是改变主意,决定去体验禁欲苦行,以求解脱。释迦牟尼来到尼连禅河边伽闍山苦行林中,独自在树下结跏趺坐。他身无覆盖,不避风雨,目不瞬动,心不恐怖,摒除一切,全体放下,或限制呼吸,头脑发怵,如针刺骨;或牙舌顶颚,强压内心,汗如泉涌,据说,由于他净心守戒,不卧不起,乃至一只大雕在他头一结巢哺雏,粪污其身也听之由之。

  释迦牟尼独修苦行转眼已六年之久,他由最初每日食一麻一麦,渐渐至七日食一麻一麦以至于不饮不食起来。终于,他身体变得极度消瘦,有若枯木,手摩胸腹,能触背脊。

  有一日,他忽然觉悟到:过度享受固然不易达到解脱大道,但是一味苦行,也是没有办法进趋大彻大悟的法门于是他决定重新进食,再参玄道。

尼连河边有两名牧牛女子,一名难陀,一名波罗,常赶牛在苦行林边放青。素日里看母牛,入河洗浴干净,挤取乳汁,蒸成乳糜,盛了满碗,捧到他面前,礼拜奉献。

  释迦牟尼接受了供养,发愿说:“今食饮食,得充气力,以保留智慧年寿,为度众生。”遂即服食。

  自此,释迦牟尼每日皆受牧女供献乳糜。一月之后,体力强健,已回复了昔日的壮实。他又去尼连河中沐浴洗衣,更觉得遍体清凉,光彩焕发。迦牟尼放弃苦行生活后,来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密的毕波罗树(又译菩提树,即无花果树)下坐了下来。他发下誓愿:“我如果不圆成正等正觉的佛果,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他重新调整修行的方法,端身正意在菩提树下结跏趺坐,静思默想。他的思维追忆着过去的经历,用大智慧观照宇宙人生的缘起本心,经过长时间的思索,进入一种“明白”或“醒悟”状态,达到“既不知道满意又不知道失望”的情况,似乎错误消失,智慧涌现,黑暗过去,光明到来。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升座之后即圆成菩提道果祥光照跃天地,菩提道果是大乘佛教的出世圣果,凡一面自度以求成佛,一面普度众生脱离苦海的就称为菩萨。

释迦牟尼即将成佛,祥光上冲死亡与欲念之魔的魔宫,魔王波旬想阻挠他圆成佛果,便命令三个魔女前去蛊惑他。

  三魔女一名特利悉那(爱欲),一名罗蒂(乐欲),一名罗伽(贪欲)她们盛装严饰,罗杀临风,兰麝馥郁,凌波微步来到释迦牟尼身前,殷勤献媚,桃面嫣然。但释迦牟尼深心寂定,视而不见,犹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

  三个魔女不肯死心,竭尽种种妖娆之态,*蝶之状,释迦牟尼训诫她们道:“你们形体虽好,心不端正,好比精美的琉璃瓶贮粪机,不自知耻,还敢来诳惑人吗?”又使法力,使魔女得见自身恶态,只见骷髅骨节,皮包筋缠,脓囊涕唾,丑状鄙秽,魔女看后,意念一转,羞耻惭愧,匍匐而遁。魔王波旬见魔女无功,十分震怒。他自恃神通,召集所属全部魔将魔兵毒虫怪兽,带上毒雷毒箭,如蜂如蚁杀向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端坐金刚宝座之上,毫不恐惧惊动。魔王的毒雷毒箭,射到近处皆纷纷散落。他告诉魔王道:“我所以得成菩萨道是因为从三僧祗无央数劫以来,积集了无量福德智慧,圆满了六度万行。你来攻我,不是以卵击石,自取破灭吗?”

  魔王不听劝告,一味蛮横,率众向前,释迦牟尼身放净光,魔众尽皆跌扑。天帝又请菩萨相助,菩萨使法,洪水滔滔汹涌而出,恶魔怪兽尽淹其中,狼狈败退。〔佛教认为,世界自成至坏叫一劫。〕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趺坐四十八天,已是十二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他默坐金刚座上,示现种种禅定境界,遍观十方无量世界和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一切事情,洞见三界因果,十二月八日凌晨,明星出现天上,他豁然大悟,得无上大道,成为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成佛之时,大地震动诸天神人齐赞,地狱饿鬼畜生三道的许多苦厄,一时体息,天鼓齐鸣,发出妙音,天雨曼陀罗花,曼殊沙花,金花、银花、琉璃花、宝花、七宝莲花等。

  至此,释迦牟尼已成就菩提道果,遂开始教收徒,传授他所证悟的宇宙真谛。释迦牟尼成佛后,即从事说法传教。他知道曾追随伺侯过他的五名侍从,其时正在贝拿勒斯鹿野苑中力修苦行,正待化度,便前往鹿野苑。

  在鹿野苑中,释迦牟尼向憍陈如等五人说法道;欲求大道应防止两个极端,一分享乐纵欲的生活,这是堕落,一为禁欲的苦行生活,这是痛苦。避开这两个极端,行于中道,能导致智慧觉悟,即可修“八正道”,脱出生死的苦海。五人听后,顶礼拜服。他又向五人说了生灭四谛之法,憍陈如等五人便皈依了释迦牟尼,同时被度为比丘,成为最早的信徒。

  他们遵循释迦牟尼倡导的正道修行,不久就修成阿罗汉果。〔阿罗汉是小乘佛教的出世圣果,已了脱生死,不再来三界受生,故亦无灭。〕

兰毗尼花园(今尼泊尔境内)。释迦牟尼的诞生地。离此地西边14公里就是释迦族的古都迦毗罗卫城(现已不存任何建筑物。近年考古证明该地为迦毗罗卫城的遗址)。图上的白色建筑物是为纪念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王后而建的“摩耶堂”。堂右侧枝叶茂盛的无忧树,传说摩耶王后就是抚该树枝动了胎气生下了释迦牟尼。堂前的水池,传说摩耶王后产前和生下的太子都曾在池中沐浴。二千五百多年前,在古印度的西北部,喜玛拉雅山脚下,有个叫迦毗罗卫(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国。这里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平原盛产稻米,草原适合畜牧业,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国王姓乔达摩,名字叫首图驮那。这名字的意思是纯净的稻米,所以称他为净饭王,属于释迦族。王后叫摩诃摩耶,是邻国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 净饭王与摩耶王后之间的感情非常好,但结婚多年都没有生育儿女。净饭王为没有王位继承人而十分苦恼。直到净饭王年已50岁,摩耶王后45岁的时候才第一次怀孕。

据佛教传说,摩耶王后这次怀孕,是由于睡眠时梦见一头六牙白色大象腾空而来,从右肋进入王后的腹中。王后自从怀孕后,心情非常愉快,再没有忧虑与烦恼,从此也再没有发过怒气,断绝了贪欲和虚伪心情,每天只是喜欢到幽静树林和水溪旁散步。 按当时印度的风俗,妻子回娘家分娩,丈夫不可同行。图中只有象轿上坐着的摩耶王后,没有净饭王。

按当时古印度的风俗,妇女头胎分娩,必须回到娘家去。摩耶王后怀孕期满,净饭王为摩耶王后备了由两头大象载的轿子,并派了许多宫女、侍臣,护送摩耶王后回娘家天臂城去。 图中抱着小太子的是传说中的天王,天王身后是诸梵神。寓意上天将释迦牟尼赐给人间。手扶树枝站立的是摩耶王后。佛经上说:太子是从摩耶王后的右肋出生的。摩耶王后夜梦中的白象也是从右肋进入体内而怀孕的。

摩耶王后在回娘家天臂城分娩的途中,经过迦毗罗卫城和天臂交界处的兰毗尼花园时,感到有点旅途疲乏,就下轿到花园中休息。当摩耶王后走到一棵葱茏茂盛的无忧树下,伸手去抚树枝时,惊动了胎气,就在树下生下了太子。

太子诞生的时间是公元前565年,中国农历的四月八日。佛教将这一天定为“佛诞节”,也称“浴佛节”。 图中左侧跪在太子身边的是闻太子诞生而赶到兰毗尼花园的净饭王(绿衣者),单腿跪在净饭王身边的是净饭王的大弟弟白饭王(红衣者)站在净饭王身后举手欢呼的是其二弟甘露王。站在画面中间的是摩耶王后,两侧空中是为太子祝福的梵神。

佛经上说:太子降生的时候,天空仙乐鸣奏、花雨缤纷,诸天神拱卫。一时间宇宙大放光明,万物欣欣向荣。天空直泻下两条银链似的净水,一条温暖,一条清凉,来为太子沐浴(这也是佛教定为浴佛节的典故)。太子刚生下来就能自己行走7步。太子每走一步,他的脚下就涌现出一朵莲花。并且太子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大声宣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佛教徒在“佛诞节”举行“浴佛法会”时,就是要在大雄宝殿上用净水香汤沐浴太子像,这太子像是数寸高的,右手指天,左手指地的童子像。但是中国汉地佛教徒供奉的太子像是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这是因为中国古代崇尚左,以左为尊。其实这是不符合佛经的。

佛经上说:摩耶王后生下太子之后,迦毗罗卫全国不断出现吉祥的事情。浑浊的江河水变得清澈了,五谷丰登,花木繁茂,人与人之间也变得和睦了。与太子同日降生的孩子,母子都十分健康。产生的牛、马也都十分健壮,连一根杂色鬃毛都没有。

净饭王听到摩耶王后在兰毗尼花园生下了太子,高兴万分,立即带领众多的宫女侍臣,车马和特制的华丽的大轿,赶到兰毗尼花园,将王后和太子接回皇宫。

太子诞生后的第5天,净饭王请来许多全国有名望的学者来为太子取名字。经过几番讨论,大家一致同意太子应取名叫乔达摩·悉达多。悉达多的意思是“吉祥”和“成就一切”。

摩耶王后生下乔达摩·悉达多太子7天之后就因病去世了。幼年时代悉达多太子就由姨母摩诃波阁波提王妃抚养。波阁波提王妃是在姐姐摩耶王后去世后续嫁给净饭王的。波阁波提王妃容貌端庄秀丽,性格温柔、娴静。她对悉达多小外甥精心抚育,十分钟爱。

佛经上说:悉达多太子出生不久,一位很有名望的预言家,号称阿私陀的仙人来到王宫给太子占相。阿私陀看到太子,先是非常惊喜,转而又悲伤地流下了泪水。净饭王问他为何又喜又悲阿私陀仙人回答:太子的相貌太好了,人间找不出第二人来!将来如果继承王位,一定是位“转轮王”(印度古代称能以威望统一四方天下的君主),因此我为国王高兴。但据我的观察,太子必定要出家学道,并能得到最高成就,成为人天至尊的导师,拯救世人离苦海。可惜我已经老了,听不到太子的教诲了,所以我为自己悲哀。 净饭王听到占相仙人的话,也是又喜又忧。他当然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统一天下的转轮王,国王从此千方百计防止太子出家修道。

悉达多太子在幼年的时候,就有沉思的习惯,世间许多现象被他看到之后,都容易引起他的感触和深思。在传统的“王耕节”时国王要在这一天亲自耕种土地,净饭王带领悉达多太子来到田野,太子看见在田地里的农夫赤背裸身在烈日下吃力地劳作,耕田的牛被绳索鞭打皮破血流,被犁铧翻出来的小虫蚯蚓,被鸟雀竞相啄食,鸟雀又被蛇、鹰吞食。这一幅幅生存斗争,弱肉强食的情景,使王子感到很痛苦,他无心游玩,就走到一棵阎浮树下静坐沉思。佛经上说:悉达多太子坐在树下沉思,有时能自然升空许久,净饭王和太子的姨母波阁波提王妃十分惊奇,不由得就朝太子礼拜。

乔达摩·悉达多太子越长相貌越奇伟,天资十分聪慧。他的父亲净饭王对他期望很大,希望他继承王位后,建功立业,成为一个转轮王。从太子7岁开始学习当时王族应具备的一切学问和技艺。太子学到12岁,就已经掌握了印度当时最高的学术,即五明和四吠陀。五明即是:①语文学的声明。②工艺学的工巧明。③医药学的医方明。④论理学的因明。⑤宗教学的内明。四吠陀即是:①养生之法的梨俱吠陀。②祭祀祝词的搓马吠陀。③兵法研究的夜柔吠陀。④咒求文献的阿闼吠陀。四吠陀是当时婆罗门教的经典,被奉为至高无上,贵族必读。

悉达多太子又向武士们学习武术,练成了一个骑马、射箭、击剑的能手。 净饭王举行一次武艺竞赛大会,释迦族的王子们都参加比赛。悉达多太子骑射出众,夺得冠军,万人敬仰。

净饭王发觉自己的儿子对人世间的苦难情景思虑太重,深怕太子产生厌世出家念头,就为他建造了三座豪华的冬天防寒,夏天避暑,雨季防潮的宫殿(称三时殿),又选来上百名美丽的少女随时为太子歌舞。在悉达多太子16岁的时候,便为他娶了他的表妹耶输陀罗公主为妃子。企图从生活的享乐上束缚太子,让他放纵情欲,沉迷娱乐。但是这一切并未能引起悉达多太子的兴趣,反而使他感到太喧嚣,太骚扰人,使他很厌烦。更引起他深远的思考:“人世间有数不尽的苦痛和忧虑都未能解决,一味的追求享乐就能解脱吗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享乐又能到几时呢”因此,悉达多太子经常躲避开喧哗的歌舞,独自到幽静的树林和河边去散步思考。

世间凡是做父亲的人,不管是国王还是平民百姓,都是怕自己的儿子贪图享乐,放纵情欲。可是,净饭王却怕太子清心寡言,产生厌世,出家的念头,因此,除了为太子修建豪华的宫殿,为太子娶了美丽的妻子外,还时刻关心太子情绪变化,一见到太子沉默寡言,闷闷不乐时,就要设法让太子高兴起来。当净饭王发现太子对宫里的歌舞感到喧骚烦嚣时,就让太子坐马车去游玩,并告诉驾车的驭者,一定要带太子到有欢乐的人群和有美丽的景色的地方去。可是,悉达多太子喜欢幽静的环境,他叫给他驾车的名叫车匿的驭者,把他带到城外去。

悉达多太子乘马车出城。他刚来到京城的东门,看见一个须发全白,弯腰驼背,行走艰难还不断呻吟的老人。悉达多看到这个情景就想到:衰老是人人都逃避不了的命运啊!人在儿童时受父母宠爱,青年时英俊萧洒,壮年时精力充沛,但是到了晚年,人就要在许多痛苦中度日了。 悉达多看到老人后心情难过,就叫车匿调转马车,驱车向京城南门走来。刚到南门,又见到一个满身生疮流血的病人。病人一边走,一边不断痛苦地呻吟着。悉达多太子想到:疾病也是每个人都不能避免的。人的一生要害多少次疾病,要遭受多少痛苦,真是难以想象的啊! 接着,悉达多太子又调转车来到京城的西门,看见两个人抬着一个死人迎面走来,随行的亲属悲痛地嚎哭着。悉达多太子叹息地自语:死亡是可怕的,每个人又都难免一死,当死亡来临时给每人带来的恐惧,使人多么难以忍受啊!自己的死亡又造成许多亲朋的无限悲痛。这些痛苦,永无休止,任何人都摆脱不了,这叫多么苦闷,多么烦恼啊!他立即又离开西门。 最后,悉达多太子驱车来到了京城的北门,看见一个出家修道的人(印度当时称出家人为“沙门”)从对面走来。这沙门身穿袒右肩的**法衣,一手持法杖,一手托钵,态度严肃安详。悉达多太子想道:这出家人是一定不会有俗人那么多的痛苦和烦恼的。

悉达多太子美丽的王妃耶输陀罗,为太子生下了一个儿子。净饭国王十分高兴,命全国举行庆贺。但悉达多太子的内心却感到沉重。他给自己的儿子所取的名字叫罗侯罗。这名字的意思是“覆障”,就是潜伏的一种障碍。这时的悉达多太子已经有了出家修行的念头,他怕因为有了儿子而增加他留恋家庭的感情。“罗侯罗”这个名字的意思也有解释为“圈子”,就是说有了儿子要受到束缚,就像被圈子套住了一样。

终于,在悉达多太子29岁(也有说19岁)时的某一天,他郑重地恳求父亲净饭国王允许他出家修行。净饭王听到儿子要出家,如同霹雳轰顶,他流着泪要求悉达多打消出家的念头,将来好继承他的王位。悉达多就向父王提出:如能满足他的四个要求,他就不出家。一是没有衰老的现象,二是没有疾病的痛苦,三是没有死亡的恐怖,四是所有的东西不损不灭。净饭王看到儿子出家的决心已坚定,没有能力说服儿子,只好多派人看护悉达多太子,防止他离开皇宫。

净饭王命令宫女时刻不离太子,演奏着美妙的音乐,跳着优美的舞蹈,竭尽媚力讨太子欢心。有一天半夜里,悉达多太子醒来,他见到歌舞一天的宫女们都疲倦地睡在周围,每个人都是披头散发,脂粉残脱,袒胸露胯。有的在说着梦话,流着涕涎,有的发出鼾声,姿态丑陋,平时妖艳姿容荡然不见了。太子不由心中一惊,感叹道:这世界上有许多事物都是虚假的啊!我要解脱掉这一切,我不可再踌躇、再犹豫了。太子现在的心情,就如同这整个宫殿燃起了熊熊大火,他必须立刻逃出去一样。

在二月初八日(中国农历)的午夜,悉达多太子起身先来到妻儿的卧室,他凝视着熟睡中的耶输陀罗公主和儿子罗侯罗默默地向他们告别后,毅然转身离开了父亲为他修建的豪华的宫殿。

悉达多太子又来到马厩,唤醒了名叫车匿的马夫,叫他牵出一匹名叫犍陡的白色骏马,备上马鞍,太子跨上马背,由车匿伴随,在整个皇宫里的人都在梦乡的时候,太子跃马出了京城的北门,在白茫茫的月色中,朝山林奔驰而去。

拂晓时分,悉达多太子已来到了离京城百多里路的阿拨弥河边罗摩村山林中,他拔剑斩断了自己的头发,改扮成出家人的模样,然后命车匿回王宫去告诉父亲净饭王说自己已经出家修行去了。 悉达多太子毅然决然地舍弃王位出家修行,究其原因,有社会方面的影响,也有他个人的认识。悉达多太子所处的时代正是古印度各国之间互相讨伐、并吞,阶级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他所属的释迦族是一个较为弱小的民族,受到邻国强权的威胁,朝不保夕,时有被灭亡的危险。因而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和概念都在生与灭中变化着,没有永恒的幸福,而种种痛苦却是无休止的。另外,他又目睹人自有生以后,接踵而来的老、病、死的情景,联想到自己也摆脱不了同样的命运,从而产生了人生难脱苦难的烦恼。他为了在精神上获得解脱之道,终于出家修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9431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8
下一篇2023-11-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