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女孩可以和汉族男孩结婚吗?

哈萨克女孩可以和汉族男孩结婚吗?,第1张

其实,妹妹,其实我认识与你有同样遭遇的人!大学时我们的感情是纯洁的,值得所有人尊重!但是,不用我说你也清楚两个民族文化差异,你也知道如何才不会让生你,养你的父母亲失望!大学恋爱就算是同民族的人百分之90以上都以分手告终!希望你理智看待,做出正确的决定!ALLA JAR BOLSIN OZINE!ALLA KUAT BERSIN!

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七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外国人结婚适用婚姻缔结地法律,离婚适用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法律。

因此,你和你妻子的婚姻效力适用哈萨克斯坦法律,如果在其国家是有效的,中国就因此承认你和妻子的婚姻有效 。但是一般需要你有哈萨克斯坦的相关证件。

哈萨克民族以热情好客闻名。凡客人来都要宰羊待客,如果客人辞行,主人要立即去马厩抚摩马的肚子,看是否吃饱了,然后在小心地牵出来,否则便为失礼。如果天色以晚,则一定要挽留客人住宿,否则会遭到左邻右舍的指责。

哈萨克族中还盛行相互济助的良好习俗。互相帮助被哈萨克人看作是美德,如果谁拒绝帮助有困难的,那么他就失去了被别人帮助的权利,同时还会被同部落的人看作是破坏礼俗的人。

哈萨克族在遇到喜事时,要撒奶疙瘩、方块糖、水果糖、包尔沙克等,让人们抢着吃,分享欢乐。哈萨克人将这种表示祝福和欢乐的仪式称之为“恰秀”,即“撒”的意思。

尊老爱幼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美德,年轻人见到老年人得主动打招呼问候,进门或行走时,要让老年人先走,吃饭喝茶时要请老年人坐上席。

“哈萨克”翻成汉语的意思就是“勇敢的自由人”。哈萨克族是世界著名的游牧民族之一,同时又是一个重要的跨国民族,总人口现已超过千万。哈萨克族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的汉代,他们分布很广,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欧亚大陆中心腹地,从阿尔泰山、天山向西直到里海约300多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地域,都有哈萨克民族活动的痕迹。目前仅在新疆的哈萨克族就有12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北部和东部地区。

一、文体娱乐

哈萨克族的娱乐活动,既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又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其娱乐方式与骑马、放牧、狩猎等生产活动密切相关,主要有赛马、摔跤、叼羊、姑娘追、马上角力等。据说叼羊活动起源于中世纪。当时,牧业上的狼害相当严重,牧民对狼特别仇视,一旦猎获了狼,大家便一涌而上争相抢夺,以此开心取乐。后来就逐渐由叼狼演变为叼羊的群众性娱乐活动。 在哈萨克族中,赛马不仅是参赛者个人的事,而且是关系整个氏族部落荣誉的事。赛马中得到的奖品,主人一般都不会占为已有,而是将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分给亲人、朋友,和大家一起分享。

姑娘追:“姑娘追”哈萨克语“克孜库娃”,是哈萨克族青年男女喜爱的一种马上体育活动;也是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特殊方式。青年男女通过“姑娘追”互相认识、互相了解,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姑娘追”一般在夏秋季节空旷、平坦的草甸上举行,远近牧民都骑马前来参观。据说很早以前,有两个哈萨克部落的头人结成了儿女亲家,在姑娘准备过门那天,来接亲的人有意夸赞他们新郎的马是最好的千里马。新娘的父亲听后便说:“我女儿骑的马才是最好的马,不信可以比一比,如果你们的马能追上我女儿的马,今天姑娘就过门,否则就改日再说。”于是比赛开始了。姑娘因为对小伙子早有好感,于是故意放慢速度假装让小伙子追上,借机进行交流和沟通,返回时她又让小伙子在前面跑,自己在后面追赶,结果把“追姑娘”变成了“姑娘追”。于是“姑娘追”就由此产生了。从此以后,哈萨克族有许多青年男女就是通过这种嬉戏式的相互追逐和交流产生了好感,萌发了爱情,并结为终身伴侣。如今的这种活动已不再拘限于青年男女,有时一些结了婚的成年男女也会参与其中,但一般要求男女双方要年龄相近,因为这样才可以随意的做游戏和开玩笑。 关于“姑娘追”有许多美丽的传说,从前有一只白天鹅化为女子,和一位猎人结为夫妻,成为哈萨克人的始祖。他俩结婚那天,骑着两匹白色的骏马,像白天鹅一样,飞来飞去,互相追逐。据说这就是“姑娘追”的由来。这个传说反映了“姑娘追”这种马上游戏是从古代沿袭而来的习俗。“姑娘追”多在喜庆节日举行,是民俗风情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热情好客的哈萨克姑娘会邀请远道而来的游客共同参加这种马上娱乐活动。

叼羊:叼羊是哈萨克民族为祈祷祝福而举行的一种马上娱乐活动,同时又是一种对抗性强、争夺激烈、集勇猛、顽强和机智于一体的马背体育竞赛。叼羊是新疆各兄弟民族普遍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特别是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等牧民更是擅长这种马上运动。盛夏时节,牧场绿草如茵,草茂马壮之际,牧民在休闲时,成群结队自发地组织叼羊活动。

摔跤:摔跤是哈萨克族传统的体育活动之一,是一种力量和技巧的对抗性运动。每逢婚礼、割礼、周年祭祀都会举行摔跤活动。马上角力,又称马上摔跤。其方式是参加活动的人分成两组,一对一进行比赛,二人比力量、比技巧,看谁能把对方从马背上揪下来,或直接拉到自己马上,即算胜利。

赛马:赛马是哈萨克族人十分喜爱的一项传统的体育娱乐活动。赛马有赛走马和赛奔马两种。赛走马,是比马的速度耐力、稳健美观。一般用的是五岁以上的成年马,骑手也是成年人。赛奔马也多用五岁以上的马,参加赛马的骑手大多是十二三岁的男孩。在哈萨克族中,赛马不仅是参赛者个人的事情,而且是关系整个氏族部落荣誉的事。赛马往往在婚礼和重要的节日里举行,而且经常是最后的压轴节目,也就是说,赛马一结束,庆典也就最终收场。

马上角力:亦称马上摔跤,其方式是参加竞赛的人分成两组,一对一进行比赛。两人比力量、比灵巧,看谁能把对方揪离马背并扔在地下,或抱到自己马上即算胜利。比赛时有许多人围观,围观者都希望本部落的选手获胜,不时地为选手呐喊助威。

马背拔河:两个人骑在马上,拉一条两米多长的皮绳,中间地上划一长缍为界,谁骑的马配合得好,谁就可以把对方拉过界河。

骑马抢布:这是哈萨克族年轻人锻炼身体骑马本领的娱乐活动之一。布长一米左右,颜色或红或绿。开始时,先由一个小伙子拿着布骑马飞跑,其他人乘马尾追。被追上人发现快要被追上,必须迅速将布交给先追上自己的人,然后大家继续追赶第二次拿到布的人。这样连续不断,犹如接力赛车一样。骑手们跨过河流,越过高山,冲破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险阻,直玩到大家尽兴方罢。这种活动主要是锻炼年轻人骑马的本领和意志。

射元宝:射元宝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箭射元宝;另一种是用枪元宝。前者是自古相传的选拔神箭手的娱乐活动;后者是近代形成的。古时候用箭射金葫芦,后来改作箭射元宝。其方式是立一高杆,上端拴一横木,把用红绸布包着的元宝用细绳拴在横木的一头,用箭射断吊着元宝的绳子。比赛者从百余步外策马飞奔,到五十步左右处向目标射箭。如射断绳子,元宝落地,则可得元宝,并被人们称为“神箭手”,以后这一活动改为步枪射银币了。

哈萨克族的“恰秀”:各个民族都有向人们表示祝福的方式,如藏族人献哈达、蒙古人敬奶酒,而哈萨克族在遇到喜事时,却要撒奶疙瘩、方块糖、水果糖、包尔沙克等,这种表示祝福和欢迎的仪式,哈萨克人称之为“恰秀”即撒的意思。哈萨克草原上遇到喜事,都要搞“恰秀”,让人们抢着吃,分享欢乐。草原上来了尊贵的客人,也要搞“恰秀”,表示尊重和欢迎。一般“恰秀”都是由妇女来搞,这位妇女必须是年纪较大、儿子齐全、丈夫健在、本人德高望重、深受群众爱戴者。人们相信由这样的妇女来搞“恰秀”,会给人们带来吉祥和幸福。 有些“恰秀”则由自己人来搞。如在夏季第一次挤马奶时,则要在挤马奶的地点喝奶茶,并要邀请邻居和亲友们一起来喝。同时还要在马驹头上和拴马驹桩子上抹些酥油,这时,由家里的年长的妇女来撒喜食,以祈求人畜两旺,吉祥平安。

阿依加勒克舞:阿依加勒克舞,即月亮舞,是一种广泛流行于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民间集体舞蹈,可由男女几人或多人列队成环形圆月状共舞。舞蹈特点是两人对跳,多为拍手、踮脚, 、互拍、自点、对点、双双旋转,并排旋转,换位旋转,交换舞伴。节奏欢快,动作幅度较大,颇具美感,感染力强,且动作简单易学,初学者十分钟内便可掌握要领,半小时后便可成为熟练的舞伴。 月亮舞是哈萨克青年男女传递感情的一种方式。每年草原上举办阿肯弹唱盛会时,经过一天的热闹,老人和小孩们都已疲倦,回毡房休息,成年人聚在毡房里举杯畅饮,情窦初开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的精力仍然充沛未尽,他们随着欢快的音乐在月亮下翩翩起舞,成双成对消失在朦胧月色之中……游人可和当地的青年男女在额尔齐斯河畔的篝火边,尽情地载歌载舞。

阿肯弹唱会:阿肯弹唱会是哈萨克民族古老的、最具有群众性的传统文化活动之一,逢年过节,红白喜事乃至有朋友来临,亦或在每年山花烂漫之际,能歌善舞的牧民,聚集在一起,怀抱冬不拉,即兴作诗,自弹自唱,这就叫阿肯弹唱会。它的形式与规模大小不一,有数十人,百人,乃至数千人,具有娱乐性和竞歌性两种,场面欢快热烈,形成草原上一道奇异、优美的民族风景线,若此时游客亲临其境,一定会体验到原始、浓郁的民族风情,流连忘返。

二、禁忌

哈萨克族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禁忌,比如不能骑着快马直冲主人家门,因为这会被认为是挑衅或是报丧和传送不吉利的消息;做客时,不能坐在主人放有食物的箱子或其它生活用具上,他们认为食物是上天赐予的,是圣洁的;在毡房内不要坐床,应盘坐在地毯上,最好不要把两腿伸直,也不要脱掉鞋子;在交谈和吃饭时,不要剪指甲和打哈欠,否则就是对主人的极不尊重;主人做饭时,客人不要动餐具,更不要用手拨弄食物或掀锅盖;主人割给客人吃的肉或是送给客人晚上住宿用的被褥一定不能拒绝,要愉快的接受,否则主人会认为你瞧不起他;饭前饭后,主人都会给客人倒水洗手,洗完后不要乱甩手,而应直接用毛巾把手上的水迹擦干;还有不能当面夸主人家的孩子尤其不能说他的孩子“胖”,也不能当面赞美主人家的牲畜和猎犬等;不能追打主人家猎犬和看门狗,也不要当面清点主人家的牲畜数量;不能跨越拴牲畜的绳子;走路时遇到羊群应绕道而行,更不能骑马直冲羊群;不能用手或棍棒指点人数,否则会认为你在把人当作牲畜清点;在哈萨克族家做客,一般不要超过两天;借用的马在归还时要卸下马鞍,否则会认为是不礼貌的。

三、毡房

哈萨克族长期以来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很早就发明创造了适合游牧生活便于搬迁近似于蒙古包式的流动房屋——毡房。哈萨克族的毡房主要由骨架、围墙、房顶、房毡、门5个部分组成,其中毡房的骨架是由柳木做成的圆栅和顶圈构成,围墙用横竖交错相连的柳木栏杆构成,可以自由拆合,圆形顶圈既是屋顶又是窗户,外观与蒙古包相似,白天揭开用来通风透光,夜间盖上以防风寒,房门通常都面朝东南。毡房里布置有一定特色,中间是火塘,右半部摆放食物、炊具,右上方是床铺,毡墙上有各种图案的挂毯,地上铺着地毯,毡房正上方摆放箱子等,左侧毡墙处放置垫桌,垫桌上放被褥、枕头。城镇居民都喜欢在卧室或客厅墙上布置挂毯,喜欢色彩鲜艳的饰物,在享受现代化生活同时,仍保留着哈萨克族传统文化。

四、葬礼

在哈萨克民族中,存在着灵魂不灭的观念,他们认为人死后,灵魂会离开人体而独立存在,所以特别注重死后的葬礼。葬礼基本上是按照 教规进行的。与其他一些民族有所不同的是,每当有人前往吊唁与遗体告别的时候,通常由死者的女亲属相互拥抱,一起哀唱挽歌,并通过这种哭唱的方式,告诉人们死者的生平。吊唁结束后,按规定由宗教人士依麻木用清水为亡者净身,再用白布裹身,最后举行祷告仪式进行土葬。

五、宗教

哈萨克族曾经信仰过原始宗教、佛教、景教等,后来才信奉了 教。即使在信奉 教以后,他们仍然还保留着不少原始宗教的遗迹。如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祖先崇拜和萨满教等。公元8世纪, 教开始传入哈萨克草原,到15世纪以后逐步占据了统治地位。在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中,带有较浓厚 教色彩的节日主要有两个:肉孜节和古尔邦节。

六、礼仪

哈萨克族的人生礼仪独具一格,别有特色。他们主要有诞生礼、摇篮礼、满月礼、割礼、婚礼和葬礼等。与汉族人的满月礼有所不同,哈萨克族的满月礼是在婴儿出生后的第四十天举行。在这一天,要专门给洗净后的婴儿全身擦上羊油并剃发。

在基层牧区的哈萨克家庭中,至今还保留着一种被称为“还子”的习俗。“还子”是指每对新婚夫妇要把婚后所生的第一个孩子送给男方的生身父母。祖父母会把这个孩子当作自己亲生的最小的儿女来对待。从小到大,不论在家里还是在外面,彼此之间都以父(母)子相称。孩子对他(她)真正的亲生父母则以哥嫂(或姐)相称。父母对自己的这个儿女也同样要以弟妹相称。这种习俗在其他民族当中实不多见。

哈萨克人热情好客,不分彼此,在他们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祖先的遗产中一部分是留给客人的。只要沿途有哈萨克,那怕你走一年的路,也用不着带一粒粮、一分钱。”当然在喀纳斯这种旅游服务区内,所有人从事的都是一种商业经营活动,这种感觉你可能体会不到。但如果有时间去走访一下其它边远的牧区,哈萨克人那种先天固有的热情好客和乐善好施你就可以真切的体会到了。

哈萨克人见面时总要相互问候一番。特别是遇有远方的贵客光临时,主人不仅会拿出香喷喷的奶茶、油果子、奶酪、糖果等家里现有的上好食品,还要专门宰上一只肥羊招待客人,以示尊敬。哈萨克人吃抓肉,特别是吃盛有羊头的抓肉时,有很多约定俗成的规矩。当主人把盘子放到桌上后,所有在座宾客,先行祈福,再由主客把盘中的羊头拿起,并割下羊头右颊上的一片肉给座中年长的主人表示接受主人的盛情,然后再割下一只羊耳给主人家的小孩或座中年幼者。意思是让他们听长辈的话,之后就把羊头还给主人。以上礼仪结束后,大家才开始动手割肉吃。

七、婚俗

在过去,哈萨克人的婚姻大多数是由父母包办的,属明显的买卖婚姻。缔结婚姻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财礼的多少,在过去的哈萨克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话“美丽的姑娘值八十匹骏马,一个人生下几个女儿,就可以成为一个大巴依(即大地主、大富豪)”。如今,这种不良的习俗和观念已有了很大转变。现在哈萨克人的结婚择偶仍然十分讲究门当户对。另外,男方家庭还特别注意女方的母亲,他们有句谚语:“母亲是女儿的影子,母亲好,女儿也一定错不了。”按照哈萨克的习俗约定, 同一部落特别是七代以内的近亲不能通婚。哈萨克族的结婚仪式十分隆重,结婚前都要举行一系列走访和喜庆娱乐活动,他们对氏族部落内的任何一家婚事都象自家办喜事一样热情参与、欢乐与共。婚礼这天,男女双方以及双方的歌手都要唱许多约定俗成的婚礼歌。其中新娘在最后离开父母家人时,要唱与父母亲人的哭别歌。姑娘出嫁后,第一次回娘家,娘家还要给姑娘送一份厚礼,有条件的一般要送 100只羊,15匹马。条件差的也要尽力而为,有所表示。哈萨克族结婚后的男女在日常生产生活上的分工是十分明确的,属于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内”。

有关能否与其他民族通婚的问题,其实这里不但是民族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宗教信仰的问题和饮食习惯的问题。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一般的都比较真诚。而不理解他们的人就认为他们比较固执或者说比较保守。其实大度的宗教都是在教化人们要与人为善。尤其是伊斯兰教都在宣传凡是信仰伊斯兰教的人都是亲兄弟,要互相帮助。在饮食上比不信教的人更加的注意饮食的卫生和饮食的安全。所以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不认同非穆斯林人的生活和饮食方式。所以他的家人一般不愿意接受非穆斯林的人嫁入他家。

其实民族与宗教是两个概念,在中国任何民族的公民都有权利选着自己的宗教信仰,或不信教。还有美国的现任总统奥巴马的父亲是穆斯林信仰伊斯兰教,而他本人却信仰基督教,是基督徒。

关于你能否与哈萨克族的男人结婚主要取决于你们两个人。

1、他若不太理会家里人的意见,愿意与你结婚,并愿意生活一辈子就可以。

2、你为了迎合他的家人,你可以先清洗肠胃然后遵守伊斯兰教的教规加入穆斯林的行列。

6月29日至30日,台湾姑娘李咏平与新疆哈萨克牧民夏力哈尔结束了一年的相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在果子沟牧场赛里木湖畔开始了为期一周的哈萨克族传统婚礼。女方父母为女儿在新疆伊犁州首府伊宁市购买了一套价值53万元的楼房,还为女婿购买了100多只羊,希望他们发展养殖业自食其力。图为台湾姑娘李咏平与新疆哈萨克牧民夏力哈尔。

姑娘追和啃羊胸骨

“姑娘追”是哈萨克族青年男女之间表达爱情的一种传统活动。活动开始时,姑娘和小伙子骑马并肩而行,小伙子可以向姑娘倾吐爱慕之意、开玩笑,姑娘无论是否愿意,都不能生气,任由小伙子说。到了折回时,姑娘有权用鞭子抽打小伙子,小伙子只能逃不能还手。因此一到折回的路程时,小伙子就策马逃窜,姑娘在后门紧追不舍。如果姑娘对小伙子有意,她高高举起鞭子,轻轻落下,或者只是假装在小伙子头上晃动鞭子。如果姑娘对小伙子无意,那么小伙子就要挨上狠狠几鞭子了。

在哈萨克婚俗中还有一个“登门”仪式,在女方举行。登门时,未婚女婿和姑娘坐在帐篷中共同啃吃一块羊胸骨肉,因为骨肉相连,象征一对新人永远相亲相爱。

哈萨克举行婚礼有用绊脚绳绊新娘和新娘往炉火中浇油的风俗。新郎领新娘回家时,男方亲友在路上扯起一根根绳子,新娘想要顺利通过,就要给摆绳者一一赠送礼物,或是让伴娘唱歌,以歌代物。

新娘到新房后,一位小伙子会唱起“揭面纱歌”,在风趣的歌声中,小伙子揭开新娘的面纱,向新娘介绍男方长辈和亲友。新娘向公婆行鞠躬礼,将一勺煤油撒向火炉,象征以后的生活红红火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2735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6
下一篇2023-11-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