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鲁迅对这个社会的洞察力透彻到可怕。今天读鲁迅,仍然是非常必要的,今天社会里的种种现象鲁迅的书里早就都写了。鲁迅一生创作最多的是杂文,不过毕竟杂文是应时而作,现在理解起来有些地方可能有些困难。鲁迅的诗成就很高,不管是古体诗还是现代诗。鲁迅的现代散文诗集叫《野草》,比较晦涩难懂,建议最后阅读。我觉得最值得读得是鲁迅的小说,鲁迅的小说并不多,只有三十多篇,且都是中短篇,只读情节的话一个半天就能读完,理解却需要一生。如果只打算读几篇的话,我推荐《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值得一提的是《故事新编》,以前人们不太重视,不过的今天对其评价越来越高。
茅盾:今天中国最权威的文学奖,叫“茅盾文学奖”,这个奖有一个小问题,就是只评选长篇小说。茅盾的一生都和政治密不可分,对于一个作家来说,真得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个人觉得茅盾最优秀的作品是《春蚕》,至于《子夜》,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不过不得不说,当时在长篇小说的技巧运用上还有很多不足,今天读起来多少还是有些无趣。我觉得读这部作品最大的意义在于教人怎么把一部模式化的作品写得好看。
巴金:强力推荐《寒夜》,我相信这会是一部不朽的作品。为什么说文学能超越时代,就是文学作品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表现人性。《寒夜》这部作品虽然有一个抗战的大背景,但其中让人感动的东西属于任何一个时代。早年的巴金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作品中充满激情,巴金这个名字就是取自两位无政府主义大师,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所谓爱情三部曲,《雾》《雨》《电》(还有个短篇《雷》),其实应该是革命三部曲(为了躲避当时的审查),读读这几本书有利于理解今天的恐怖主义。至于最有名的《家》《春》《秋》,我倒觉得今天读起来实在是没有什么共鸣。巴金晚年的作品《随想录》非常值得读,是巴老一生思想的结晶,其中充满了一个知识分子对文革的反思。
老舍:中国一百年间有两位白话语言大师,现代的老舍,当代的王小波。老舍最初是以写着玩的心态开始文学创作,就这么“玩票”玩出来个文学大师。老舍的作品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北京,比较书面化的口语,让今天的人读起来也绝对没有阅读障碍,这方面的佳作是《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小说有些时候是可以当历史读得,比如据说美国今天讲授20世纪初的美国,会让学生去读《了不起的盖茨比》,这远比干巴巴的历史书有趣得多。另外中篇《断魂枪》绝对是佳作,其中可见老舍功力之深。本来一定能成为名垂青史的杰作《正红旗下》,遗憾没有写完(小说创作于60年代初,未完成老舍即自沉湖底),完成的部分只有不到10万字,仍然很值得读读。
沈从文:读沈从文的文字是一种享受。几年前去凤凰古镇,特意去拜谒了沈从文的墓。和热闹的古城相比,那里冷清了不少。墓碑上刻着这样16个字,“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这是沈从文一生的写照。沈从文一生自称“乡下人”,他鄙夷城市中虚伪、匆忙的生活状态,向往纯洁、质朴的生命。沈从文刚成名的时候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其语言十分流畅、简练。想练习对语言的驾驭能力,读沈从文的作品是很好的选择。有散文集《湘西》、《湘行散记》。小说最有名的是《边城》、《长河》。短篇《三三》、《潇潇》、《丈夫》,我很喜欢。自传性作品《从文自传》可以说是自传文体的典范。另外,沈从文有一本《古人的文化》,了解古代文化的一本很好的书。
张爱玲:张爱玲说有人生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未完”。90年代大陆开始了张爱玲热,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张爱玲的书中有很多很惊艳的句子,让句子控们也是着迷不已。对人性的刻画始终是中国文学里缺少的一环,而这其中走得最远的可能就是张爱玲。张爱玲最有名的作品当属《金锁记》(被夏志清誉为中国自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和《倾城之恋》。她的作品大多是中篇小说,现在一般以结集的方式出版。不得不提一句,很多出版社都是打着“张爱玲全集”的旗号,其实根本不是,且不提书信不全,张爱玲离开大陆之后写过一些有敌视新政权倾向的小说,比如《赤地之恋》、《秧歌》,这些到今天还是不能正规出版。另外,张爱玲有自传三部曲《小团圆》《雷峰塔》《易经》。张爱玲的一生挺传奇的(她的最早的文集也叫作《传奇》),她的传记很值得读读。
曹禺:晚年的曹禺曾借用“王佐断臂”的故事说到“你也明白了,我也残废了。”文革后,曹禺非常想继续写作,却写不出好作品了。这是那一代人的悲剧。曹禺本能成为世界级的剧作家,要知道他写出《雷雨》的时候年仅23岁。曹禺的四大经典剧作,除了《雷雨》外,还有《日出》《原野》《北京人》。我觉得读剧本还是挺有意思,但是戏剧毕竟是用来演得,只看文本很多东西可能体会不到。现在除了大城市,想找个像样的地方看出像样的戏剧还是真挺难的。
郭沫若:不太想提,又不得不提。关于现代文学作家地位有一个经典的排序,叫“鲁郭茅,巴老曹”,即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今天看来,郭沫若的次席位置难免有些突兀,其中还是政治因素占得因素比较多。今天很多人喜欢讽刺郭沫若晚年的事迹、诗文,公平地说,评价一个人的艺术造诣,要以其水平最高的作品,而不是应酬之作(网上流传的据说是《郭沫若全集》中的作品多不实,应系编造)。郭沫若是一个多面型的天才,他的主要成就不在文学上,他的诗歌、戏剧,如《女神》《屈原》《王昭君》之类,今天看起来没什么意思。郭沫若在甲骨文、中国历史等方面颇有建树,对这方面学术感兴趣的话可以读读他的《李白与杜甫》《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之类的作品。
钱锺书:如果我写的这些现代作家作品里你只打算读两部的话,我推荐巴金的《寒夜》和钱锺书的《围城》。《围城》这部书可以说是生不逢时,出版在1947年,刚刚诞生就被新时代抛弃了,80年代后才开始受到重视。大一的时候初读《围城》,那时候最感兴趣的是方鸿渐与几个女人的感情纠葛以及书中的妙语连珠;考研前再读《围城》,最在意的是书中对大时代下知识分子命运的描绘和他们背后的虚伪;而今再回想这部书,才开始有点明白小说名字的含义——人生的困境,开始为书中人物的命运、遭遇而感动,尤其是小说结尾处方鸿渐雪中的漫游。至于钱锺书的学术集大成著作《管锥编》,是其用文言文写成的读书笔记,我是看不懂,学术方面有一定造诣的一定要读读,包罗万象。
郁达夫:郁达夫的《沉沦》出版的时候,青年们连夜坐火车去到上海去买,读得热泪盈眶。他们像小说里的主人公一样呐喊:“祖国呀祖国,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郁达夫留给后人的是一个多情才子的形象,感兴趣的可以去找找他和当年的杭州第一美人王映霞的故事读读。抗战时期,郁达夫曾在日军方面作中方卧底,抗战已经胜利,日军撤离之前被日军秘密杀害,让人扼腕叹息。郁达夫的作品多为中短篇小说及散文,风格多为颓废、憎恨、感伤,可以买一本他的精选集读读,重点推荐《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萧红:“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这是萧红的临终遗言,年仅31岁。**《黄金时代》的拍摄让今天的人们又开始关注这位传奇女作家的短暂的一生。现代的女作家里,张爱玲和萧红究竟谁的文学成就更高,是今天的人们乐于讨论的一个问题。萧红所秉持的民间立场写作,恰恰是她所处的那个时代最为缺少的。《呼兰河传》是一部杰作,而且这本书也很适合孩子读。此外,《生死场》和萧红回忆鲁迅的一些散文也很值得读读。
萧军:萧红萧军,连起来是“小小红军”的意思,萧红的光辉,实在是掩盖了萧军的存在,他只能甘当绿叶。不过在当时的东北作家里,萧军的名气实不小于萧红。他的代表作是《八月的乡村》,不过在我看来,对于萧军,不如去了解一下他的一生。萧军是个很有骨气的作家,延安时期他面对毛泽东的邀请,敢于说“很忙,不见”,延安整风文人们纷纷明哲保身,他依然故我,以至于被罚去东北挖了几年煤。萧军不愧于鲁迅学生之名。顺便说一句,萧军一生花边新闻也是不少。
周作人:关于周作人当汉奸有一个专用词,叫下水附敌。在当时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周作人的地位是仅次于其兄鲁迅的。鲁迅与周作人的兄弟失和也是文学史上的一桩公案。鲁迅死后,人们都希望周作人扛起文坛大旗,可惜他一个没想开,作了汉奸(这个问题很复杂,感兴趣的话可以读读钱理群的《周作人论》)。周作人的散文写得是非常好的,“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用一个字形容其风格是“涩”,就是话不直说,反反复复、啰啰嗦嗦。周作人还有一大特点就是知识渊博,这一点上不亚于钱钟书的《管锥编》。可以买一本周作人的散文选集读一读。
张恨水:大概是民国时期最有钱的文人,他靠自己写书养活了一大家子七八十口人。张恨水有多有钱呢?据他自己说,别的不说,光养菊花他每年就得花一千个大洋。大洋和今天人民币的比例,有人说1比200,有人说1比300。有人曾问鲁迅先生的母亲,您读不读您儿子的书。回答是,不读,我读张恨水的。现代文学的通俗文学中,张恨水是天字第一号人物。张恨水的作品多,水平高,一生创作了中长篇小说120余部,其作品可以说是打破了雅俗的界限。公认其最优秀的作品是《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
林语堂:我眼中的林语堂首先是一个翻译家,其次是散文家,最后才是小说家。林语堂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上,“幽默”是他作品的散文的主要风格,这个词也是他翻译成中文的。林语堂是可以用英文写作的,他专门写了一套书给美国人介绍中国,其中的《吾国与吾民》《苏东坡传》今天仍然很值得读读。林语堂的散文主张是闲适、轻松、幽默,《人生不过如此》是一本散文集,也挺有意思。至于小说《京华烟云》,名字取得是挺好听,其实水平一般,同样的题材远不如张恨水。
梁实秋:同样的风格,在散文上,相较于林语堂,我还是更喜欢梁实秋。在今天,梁实秋名气不大,原因在于在那个时代他的主张与多数人格格不入,加上解放后,他去了台湾,影响了今天大陆对他的评价。不过,也因为这个原因,1949年之后,他得以继续写作。梁实秋一生留下了大量作品,为散文家之最,最推荐他的《雅舍小品》,很有感觉。最喜欢他那句“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所多大风多大雨,我也要去接你。”
以下作家的名字可能今天的人们听起来有些陌生了,不过他们的作品也有不少佳作,今天仍然很值得读读。
师陀:现代文学史里少有的北方作家。电视剧《潜伏》里有这么个情节,中共地下党有一个联络站是书店,他们表示有消息需要传递时的暗号,是挂出“《师陀文集》到货”。师陀,人如其名,不是靠才情写作的作家。师陀的作品不受当时的意识形态论争左右,这在那个大时代是很难得的。推荐他的《果园城记》、《结婚》。
张天翼:讽刺文学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学中稀缺的一部分。张天翼虽然是位意识形态非常强烈的作家,其故事依然写得很好,其讽刺幽默的功力堪比狄更斯。有部作品叫《洋泾浜奇侠》,用今天的话说,这是一部高级黑的作品。《华威先生》是其力作。值得一提的是,晚年的张天翼创作了很多儿童文学。
卞之琳、戴望舒:民国是个出诗人的年代,这里只提这两位。民国时候的很多新诗,即使今天拿出来,一样能得个中国20XX新诗榜之类的奖。卞之琳就是那位“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戴望舒的《雨巷》,今天的人也是喜欢到不行。有本书叫《现当代诗歌精选集》,里面选的诗都还不错,可以买本读读。至于徐志摩,据说80年代的中文系说“这人喜欢徐志摩”是讽刺人的话,随着读诗的增多和个人阅历的丰富,会越发觉得徐志摩的诗没什么意思。
许地山:还记得中学课本里的《落花生》吗?作者就是许地山。他的作品饱含一种宗教情绪,他的作品中可以读出超越世俗、慈爱宽容的感情。“我像蜘蛛,命运就是我的网。我把网结好,还住在中央。”这是《缀网劳蛛》中的一句话。《空山灵雨》是其散文集。
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他们的作品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现代派小说。他们在小说里注入了意识流、心理分析等因素。如果你喜欢福克纳、乔伊斯的作品,相信你也会喜欢这三位作家。
无名氏:这就是他的笔名…是位通俗小说作家,他的《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在40年代是第一畅销书。这种情况可能类似于今天读过莫言、余华的人可能不多,读过南派三叔、韩寒、郭敬明的很多很多。对于小说而言,好看始终是硬道理。《无名书》是一部宏大的作品,共七卷,洋洋将近300万字,内容包含社会、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生命、人类,可谓包罗万象。
还珠楼主:民国时期的武侠小说代表人物。《蜀山剑侠传》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长的长篇小说,长到它到底有多少到今天也没统计出来,最近出版的完整版大概是500万字,鲁迅一辈子连日记都算上都没写这么多字。这几十年不少影视剧都对这部作品作了改编,比如徐克的《蜀山》。《蜀山剑侠传》到建国的时候还没完结,之后作者仍然暗中创作,不过稿件好像有遗失,最后也没写完。好在今天有人补写了结尾,已经出了一套完成版,可以买到。
白羽、郑证因、王度庐、朱贞木:加上前面的还珠楼主,被称为武侠小说的“北派五大家”。我国的武侠小说不是只有“金古温黄梁”,这些民国时期的武侠作家可以说是他们的前辈。今派武侠和老派武侠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民国时期的武侠小说作家往往都是真懂武术的,有不少人就喜欢这种老派的风格(近年来表现民国时期的功夫片增多可见一斑)。王度庐可能是其中比较有名的,那部有名的**《卧虎藏龙》就是改编自其同名小说。
附一些简评:
苏曼殊的古体诗我很喜欢,“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胡适是现代文学开先河的人物,但在文学方面成就不高,入门可读《胡适文存》。
叶圣陶擅长写知识分子,暴露过不少当时教育界的黑暗(现在也一样),代表作《潘先生灾难中》《倪焕之》。
废名(冯文炳)风格和沈从文类似,质朴、典雅,写田园,写乡村,有《桃园》《竹林的故事》,是小说,也是散文。
朱自清:家喻户晓的散文家,《欧游杂记》值得读读。
丁玲早期的作品值得读读,《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
庐隐、凌叔华、苏青、梅娘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女作家,尤其是苏青的《结婚十年》《续结婚十年》依然不少人在读。
台湾方面,吴浊流的《亚细亚的孤儿》影响至今不息。
最后补充几点:本文的推荐有一条最高标准,就是今天仍然值得读的作品。现代文学毕竟距今已经半个多世纪,有些作品今天的人已经读不下去了,可能文学史意义大于其文学意义,不过仍有很多作品是能够超越时代的。
关于现代文学的分期,学界一般认为是1917至1949,即新文化运动到建国,不过这种界定往往经不起推敲,1917年之前也有白话小说,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政治事件,以政治界定文学并不严谨,何况还有港澳台文学的存在。现在学界有一种倾向,就是把现代文学的时见上限往前推,有推到清末的,最早的还有推到晚明的,即与世界同步。本文不纠结这些,还是采用一般标准。
大多是人不会,40岁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正是需要奋斗爬坡的年龄,很多人都会为了温饱发愁哪有闲功夫后悔着后悔那的。有一部分人肯定会吧!
我想我不会后悔的,深爱的人其实不一定适合结婚,适合结婚的人其实不一定是深爱的人。如果我们没有把这一点想清楚就匆忙结婚,那40岁以后才真要后悔呢?
经历的事情多了人们越来越发现,有些人适合同甘,有些人适合共苦。既能同甘,和我们在阳光下欢笑 ; 又能共苦,和我们在风雨中跋涉,这样的人才是和我们携手一生的人,而这个人经常不是那个深爱的人。 我们说要找有爱的婚姻,这当然很正确,但这是建立在这样的前提下:两人有爱情,更容易抵御婚姻中的各种磕磕碰碰,更容易长久走下去。但是,在婚姻中,更重要的是相互理解,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陪伴支持。深爱的人多了去了,但有多少不能互相理解,深爱的人多了去了,但有多少性格严重冲突,以至于相爱容易相处难?深爱的人多了去了,但有多少中间阻力太大,以至于一直在对抗阻力?
爱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应该给我们锦上添花,或者雪中送炭更好。如果为了爱情而放弃生活,那才是本末倒置,得到了芝麻却丢了西瓜。 而且一般人也不是为了生活放弃爱情,只是放弃那个最深爱的人罢了。
次贵的商品没有最贵的商品那么好,但性价比却很高,更为划算一些。况且那个你以为深爱的人真的是最深爱吗?不是我们对记忆的美化吗?不是我们对现在不满才导致的吗?不是我们因怀念青春而爱屋及乌吗?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我们普通人的人生更是千疮百孔不圆满。抓大放小算总账才能获得幸福,否则即使拥有天下也还会觉得不满意。
与此同时,茅盾积极参加社会革命活动。 1921年初,茅盾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同年7月,中国***成立,他成为中国***最早的党员之一。 1922年后,曾以《小说月报》编务为掩护,从事党中央联络员工作。这时期,也曾先后在党所办的平民女校、上海大学任教,为革命事业培养干部。 1925年5月10日,沈雁冰在《文学周报》第127期发表长篇论文《论无产阶级艺术》。本月17日,31日和10月24日出版的《文学周报》第173、175和196期继续刊载,这是1924年提出革命文学的口号之后沈雁冰为了对无产阶级艺术的各个方面试作探讨,同时也清理自己过去的文学艺术观点而写的。 文章共分5节。第一节探讨无产阶级艺术的形成;第二节论述无产阶级艺术产生的条件;第三节探讨对无产阶级艺术的范畴;第四节苏联的文艺现象讨论无产阶级艺术的内容;第五节讨论无产阶级艺术的形成。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茅盾直接投身于群众革命运动。6月,和郑振铎等创办了《公理日报》,不久被迫停刊。8月,作为职工代表,参加了商务印书馆的罢工斗争。国民党召开西山会议后,茅盾和恽代英奉中共中央之命在上海组织了国民党左派的上海市党部。 1925年底,茅盾和恽代英等被选为左派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代表,赴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留广州工作,在毛泽东任代理部长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作秘书。 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茅盾返沪。10月,北伐军占领武汉,成立国民政府。茅盾赴武汉,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官 1927年春,出任汉口《民国日报》主编。从4月至7月间,为该刊撰写社论、述评30余篇。7月,汪精卫组织“分共会议”,公开叛变革命,茅盾撤离武汉,准备参加南昌起义,抵九江后因路途阻塞,经牯岭回上海。这时,又遭国民党反动派通缉。从此,他以茅盾为笔名,开始创作和其他文学活动。 1927年9月,发表《幻灭》, 1928年6月,又先后完成《动摇》《追求》──即三部曲《蚀》的创作。同年7月,离上海去日本,先住东京,后迁京都。客居日本期间写有长篇小说《虹》(未完)和一些短篇小说、散文诗作;以及《神话杂论》《西洋文学通论》和《北欧神话ABC》《中国神话研究ABC》等著作;《从牯岭到东京》《读〈倪焕之〉》等论文。 1930年4月,茅盾从日本回到上海。不久,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一度担任“左联”执行书记。从此,茅盾和鲁迅在一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和社会斗争。 1931年,抗议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鲁迅和茅盾等发表了《为国民党屠杀大批革命作家宣言》 1932年2月,发表《上海文艺界告世界书》和《为日军进攻上海屠杀民众宣言》;5月,日本革命作家小林多喜二被害的消息传来,鲁迅、茅盾等8名作家发起《为横死之小林遗族募捐启》;7月,致电南京政府营救被监禁的国际工联的牛兰夫妇。 1934年9月,茅盾协助鲁迅创办《译文》杂志,为进步文学的翻译事业开拓了新路。 1936年2月,当获悉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消息后,鲁迅与茅盾发出致中共中央贺电:“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同年10月,茅盾和许多文艺工作者发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号召建立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年,十年来,是茅盾创作的成熟和丰收的阶段。这期间,完成的有中篇《路》《三人行》和长篇《子夜》。《子夜》是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状貌的小说。它的出版,显示了左翼文学的实绩,是“五四”以来新文学发展历史途程上的里程碑。瞿秋白评价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子夜〉与国货年》)。与此同时,还完成优秀的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等的创作;翻译了丹钦科的《文凭》和吉洪诺夫的《战争》等书;此外还在《申报·自由谈》《太白》《文学》等刊物上写下了大量的杂文、文艺短评和作家研究专论。 1937年抗战初期,他参加了《救亡日报》的工作,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上海沦陷后,茅盾辗转长沙、武汉、香港、广州等地。 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茅盾被选为理事。4月,他主编的《文艺阵地》在广州创刊,同时又为在香港复刊的《立报》编辑副刊《言林》。长篇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原名《你往那里跑?》),便是这时完成的。12月,应杜重远的邀请,经海防、昆明去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 1939年3月抵新疆。在新疆学院任教。4月新疆文化协会成立,茅盾被推举为委长。 1940年,新疆的统治者盛世才反动面目日益显露,茅盾被迫于4月底离开新疆,经兰州、西安于5月末抵达延安。在延安期间,曾在鲁迅艺术文学院、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讲学。在《中国文化》《大众文艺》等报刊撰文多篇。10月,从延安到达重庆,任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委。这时,陆续完成了优秀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的创作。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统治区政治逆流日趋严重,茅盾和大批进步文化人士离开重庆到香港。5月,邹韬奋主持的《大众生活》周刊创刊,茅盾为编委;并在该刊连载了长篇小说《腐蚀》,这是茅盾的又一力作。9月,主编《笔谈》半月刊,计7期。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日军攻占香港,茅盾等在中国***领导的东江游击队的帮助下,离开香港辗转达桂林。在桂林的9个月期间,写下了长篇《霜叶红似二月花》和《劫后拾遗》等作品。 1942年底再赴重庆。 1943年8月起,长篇《走上岗位》陆续发表(未完成) 1945年,完成了第一个剧本《清明前后》的创作,并于9月在重庆上演。这一年的6月,进步的文艺界为纪念茅盾创作活动二十五周年,举行了庆祝会,并发起茅盾文艺奖金征文。 1946年3月,抗战胜利后,茅盾离开重庆,经广州、香港,5月到达上海。主编《文联》杂志;并参加呼吁和平、争取民主的活动。在香港期间,曾连续发表《应走和平民主路线》《认清国情》等讲演。6月,和上海进步文化界一起呼吁和平,发表《上书蒋主席马歇尔及各党派》;7月,李公朴、闻一多惨遭国民党特务杀害后,茅盾等致电国际人权保障会,揭露国民党罪行;10月,沈钧儒、茅盾等发表《我们要求政府切实保障言论自由》等文章。同年,翻译的苏联小说集《人民是不朽的》《团的儿子》《苏联爱国战争短篇小说译丛》出版。同年末,茅盾夫妇应苏联对外文化协会邀请,离上海赴苏联访问。
俄文本茅盾文集(20张) 1947年1月起《游苏日记》陆续发表。4月,从苏联归国到达上海。这次访问,著有《苏联见闻录》《杂谈苏联》两部书。这时,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愈加残酷地实行法西斯统治,茅盾被迫于1947年末再赴香港。 1948年5月,茅盾等发表《致国内文化界同人书》在同年6 月,茅盾和香港各界爱国人士联名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号召,吁请海内外同胞团结起来,促成新政治协商会议早日召开。7月,参与了《小说》月刊的编委工作,9月,主编在香港复刊的《文汇报·文艺周刊》。长篇小说《锻炼》便是在该刊连载的,此外还写作了一些短篇,并完成了《脱险杂记》。同年底,应中国***的邀请,茅盾夫妇离香港,经大连、沈阳,于1949年2月到达和平解放后的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7月,茅盾出席了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并在会上作了《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国统区文艺》的报告。会上,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茅盾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长职务,主编《人民文学》杂志,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和第四届、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在“文化大革命”的严重考验中,茅盾始终与党和革命人民站在一起。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全国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茅盾的著述计有《鼓吹集》《鼓吹续集》《夜读偶记》《关于历史和历史剧》和《茅盾诗词》(包括建国前的部分),晚年,经受着病衰的苦痛,仍致力于回忆录的撰写工作。 茅盾的著作,经人民文学出版社及其他出版社印行的计有:《茅盾文集》10卷集,《脱险杂记》《茅盾论创作》《茅盾文艺杂论集》《茅盾文艺评论集》《茅盾译文选集》《世界文学名著杂谈》《神话研究》、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以及长篇《锻炼》等。人民文学出版社自1983年起陆续出版的40卷本的《茅盾全集》收录了他的全部文学著作。 1981年3月14日,沈雁冰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吐露出心声,他是李汉俊介绍入党的,应当是***最早的党员,因战争原因与党失去了联系,盼望死后仍承认他是党员之一。这年的8月31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恢复他的党籍的决定,明确指出:“1921年沈雁冰在上海先后参加了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国***,是中国***的最早的一批党员。”这一正确结论,也是对李汉俊革命功劳的肯定。 1981年3月27日,茅盾病逝于北京。临终前,他恳切地向党提出:“如蒙追认为光荣的中国***员,这将是我一生最大荣耀。”中共中央根据茅盾的请求和他一生的表现,决定恢复他的中国***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他以自己的积蓄设立文学奖金(后定名为“茅盾文学奖金”),奖励优秀的长篇小说创作。他的作品《森林中的绅士》被选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1896年7月4日茅盾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著作。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
茅盾的启蒙教育开始较早。小学前便读过家塾、私塾。8岁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在这里,他不仅读到了国文、修身和算术教科书,并且对绘画发生了兴趣。那时,在一般守旧人的眼光里,小说之类被称为诲*诲盗的“闲书”,是不准孩子们看的,但茅盾竟得到明达的父母的允许。《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等,都是他这时爱读的书。从茅盾小学时代留存的作文中得见,当时便流露出忧国忧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绪。
茅盾的中学时代,是在浙江的三所中学度过的。1909年,他考入浙江湖州第三中学堂插班二年级读书,1911年秋季转入嘉兴中学堂。不久,辛亥革命爆发,茅盾热情地迎接了这次革命,做起革命的义务宣传员来。在学校里,由茅盾和几个同学发动,抨击了一个不得众望的学监,而被学校除名。于是,他便转入杭州安定中学校学习,并在那里毕业。在中学时代的生活中,固然有些师长,给茅盾以深刻的印象和积极的指导,但整个的学习空气是陈旧的。“书不读秦汉以下,骈文是文章之正宗,诗要学建安七子;……气度要清华疏旷”(《我的中学时代及其后》)。这一切曾给茅盾以古典文学的修养,但在他的回忆里更多的却是平凡、灰色和令人窒息的东西,他几乎把课余时间都消磨在看小说上。古典小说启迪了他的文思,同时也在他的作文格调上显露出印迹。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预科毕业后,由于家庭经济的窘迫,便开始工作谋生。1916年8月,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开始在英文部修改英文函授生课卷,继之和别人合作译书。这样,便有最初的翻译《衣食住》(卡本脱著)问世。不久,又到国文部编写《中国寓言》,一面也参与《学生杂志》的编辑工作。1920年初,“五四”文学革命深入开展中,茅盾开始主持大型文学刊物《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的编务工作。这时连续撰写了《小说新潮宣言》、《新旧文学平议之平议》和《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等论述,表露了茅盾早期的文学见解。同年11月,茅盾接编并全部革新了《小说月报》;12月底,与郑振铎、王统照、叶绍钧、周作人等联系,并于1921年1月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当时,茅盾主要从事文学理论的探讨、文学批评和外国文学的翻译工作。据不完全统计,1921年度,茅盾发表的译著约130余篇。他以充沛的精力,致力于文学革命活动。两年后,由于商务印书馆守旧派对《小说月报》的革新不满,茅盾辞去了该刊的主编职务,转到国文部工作。
与此同时,茅盾积极参加社会革命活动。1921年初,茅盾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同年7月,中国***成立,他成为中国***最早的党员之一。1922年后,曾以《小说月报》编务为掩护,从事党中央联络员工作。这时期,也曾先后在党所办的平民女校、上海大学任教,为革命事业培养干部。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茅盾直接投身于群众革命运动。 6月,和郑振铎等创办了《公理日报》,不久被迫停刊。8月,作为职工代表,参加了商务印书馆的罢工斗争。国民党召开西山会议后,茅盾和恽代英奉中共中央之命在上海组织了国民党左派的上海市党部。1925年底,茅盾和恽代英等被选为左派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代表,赴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留广州工作,在毛泽东任代理部长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作秘书。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茅盾返沪。
1926年10月,北伐军占领武汉,成立国民政府。茅盾赴武汉,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官;1927年春,出任汉口《民国日报》主编。从4月至7月间,为该刊撰写社论、述评30余篇。 7月,汪精卫组织“分共会议”,公开叛变革命,茅盾撤离武汉,准备参加南昌起义,抵九江后因路途阻塞,经牯岭回上海。这时,又遭国民党反动派通缉。从此,他以茅盾为笔名,开始创作和其他文学活动。
1927年9月,发表《幻灭》,至1928年6月,又先后完成《动摇》、《追求》——即三部曲《蚀》的创作。同年7月,离上海去日本,先住东京,后迁京都。客居日本期间写有长篇小说《虹》(未完)和一些短篇小说、散文诗作;以及《神话杂论》、《西洋文学通论》和《北欧神话ABC》、《中国神话研究ABC》等著作;《从牯岭到东京》、《读〈倪焕之〉》等论文。
1930年4月,茅盾从日本回到上海。不久,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一度担任“左联”执行书记。从此,茅盾和鲁迅在一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和社会斗争。1931年,抗议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鲁迅和茅盾等发表了《为国民党屠杀大批革命作家宣言》;1932年2月,发表《上海文艺界告世界书》和《为日军进攻上海屠杀民众宣言》;5月,日本革命作家小林多喜二被害的消息传来,鲁迅、茅盾等8名作家发起《为横死之小林遗族募捐启》;7月,致电南京政府营救被监禁的国际工联的牛兰夫妇。
1934年9月,茅盾协助鲁迅创办《译文》杂志,为进步文学的翻译事业开拓了新路。1936年2月,当获悉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消息后,鲁迅与茅盾发出致中共中央贺电:“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同年10月,茅盾和许多文艺工作者发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号召建立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27至1937年,是茅盾创作的成熟和丰收的阶段。这期间,完成的有中篇《路》、《三人行》和长篇《子夜》。《子夜》是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状貌的小说。它的出版,显示了左翼文学的实绩,是“五四”以来新文学发展历史途程上的里程碑。瞿秋白评价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子夜〉与国货年》)。与此同时,还完成优秀的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等的创作;翻译了丹钦科的《文凭》和吉洪诺夫的《战争》等书;此外还在《申报·自由谈》、《太白》、《文学》等刊物上写下了大量的杂文、文艺短评和作家研究专论。
1937年抗战初期,他参加了《救亡日报》的工作,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上海沦陷后,茅盾辗转长沙、武汉、香港、广州等地。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茅盾被选为理事。4月,他主编的《文艺阵地》在广州创刊,同时又为在香港复刊的《立报》编辑副刊《言林》。长篇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原名《你往那里跑?》),便是这时完成的。12月,应杜重远的邀请,经海防、昆明去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
1939年3月抵新疆。在新疆学院任教。4月新疆文化协会成立,茅盾被推举为委长。1940年,新疆的统治者盛世才反动面目日益显露,茅盾被迫于 4月底离开新疆,经兰州、西安于5月末抵达延安。在延安期间,曾在鲁迅艺术文学院、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讲学。在《中国文化》、《大众文艺》等报刊撰文多篇。10月,从延安到达重庆,任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委。这时,陆续完成了优秀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的创作。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统治区政治逆流日趋严重,茅盾和大批进步文化人士离开重庆到香港。5月,邹韬奋主持的《大众生活》周刊创刊,茅盾为编委;并在该刊连载了长篇小说《腐蚀》,这是茅盾的又一力作。9月,主编《笔谈》半月刊,计7期。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日军攻占香港,茅盾等在中国***领导的东江游击队的帮助下,离开香港辗转达桂林。在桂林的9个月期间,写下了长篇《霜叶红似二月花》和《劫后拾遗》等作品。1942年底再赴重庆。1943年8月起,长篇《走上岗位》陆续发表(未完成);1945年,完成了第一个剧本《清明前后》的创作,并于9月在重庆上演。这一年的6月,进步的文艺界为纪念茅盾创作活动二十五周年,举行了庆祝会,并发起茅盾文艺奖金征文。
抗战胜利后,茅盾于1946年3月离开重庆,经广州、香港,5月到达上海。主编《文联》杂志;并参加呼吁和平、争取民主的活动。在香港期间,曾连续发表《应走和平民主路线》《认清国情》等讲演。6月,和上海进步文化界一起呼吁和平,发表《上书蒋主席马歇尔及各党派》;7月,李公朴、闻一多惨遭国民党特务杀害后,茅盾等致电国际人权保障会,揭露国民党罪行;10月,沈钧儒、茅盾等发表《我们要求政府切实保障言论自由》等文章。同年,翻译的苏联小说集《人民是不朽的》、《团的儿子》、《苏联爱国战争短篇小说译丛》出版。同年末,茅盾夫妇应苏联对外文化协会邀请,离上海赴苏联访问。1947年1月起《游苏日记》陆续发表。4月,从苏联归国到达上海。这次访问,著有《苏联见闻录》、《杂谈苏联》两部书。这时,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愈加残酷地实行法西斯统治,茅盾被迫于1947年末再赴香港。
1948年5月,茅盾等发表《致国内文化界同人书》在同年6 月,茅盾和香港各界爱国人士联名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号召,吁请海内外同胞团结起来,促成新政治协商会议早日召开。7月,参与了《小说》月刊的编委工作,9月,主编在香港复刊的《文汇报·文艺周刊》。长篇小说《锻炼》便是在该刊连载的,此外还写作了一些短篇,并完成了《脱险杂记》。同年底,应中国***的邀请,茅盾夫妇离香港,经大连、沈阳,于1949年2月到达和平解放后的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7月,茅盾出席了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并在会上作了《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国统区文艺》的报告。会上,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茅盾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长职务,主编《人民文学》杂志,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和第四届、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在“文化大革命”的严重考验中,茅盾始终与党和革命人民站在一起。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全国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茅盾的著述计有《鼓吹集》、《鼓吹续集》、《夜读偶记》、《关于历史和历史剧》和《茅盾诗词》(包括建国前的部分),晚年,经受着病衰的苦痛,仍致力于回忆录的撰写工作。
茅盾的著作,经人民文学出版社及其他出版社印行的计有:《茅盾文集》10卷集、《脱险杂记》、《茅盾论创作》、《茅盾文艺杂论集》、《茅盾文艺评论集》、《茅盾译文选集》、《世界文学名著杂谈》、《神话研究》、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以及长篇《锻炼》等。人民文学出版社自1983年起陆续出版的40卷本的《茅盾全集》收录了他的全部文学著作。
1981年3月27日,茅盾病逝于北京。临终前,他恳切地向党提出:“如蒙追认为光荣的中国***员,这将是我一生最大荣耀。”中共中央根据茅盾的请求和他一生的表现,决定恢复他的中国***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他以自己的积蓄设立文学奖金(后定名为“茅盾文学奖金”),奖励优秀的长篇小说创作。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汉族,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是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毗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里成就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茅盾于1981年3月27日辞世。
茅盾(沈德鸿)简介
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继母养育长大。7岁时,茅盾随父亲进了家塾,由继母亲自指导,学习新学。8岁时,父亲病重,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值材高级小学,从 毛泽东主席与周扬、茅盾、郭沫若
他的留存作文中就可见得他流露出忧国忧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绪。13岁时,在母亲帮助下,踏上到湖州的火车,结束童年时代,开始了中学生活。16岁时中秀才,通晓中医,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新学。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也是“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积极开展革命文艺运动,在鲁迅及其作品研究方面有开创性贡献。他的学识和才能被总经理和编辑所所长发现,被调到国文部,帮助老先生孙毓修合作译文。茅盾在一个月内译完面向青年的通俗读物,取名《衣》,后又译了《食》和《住》,后又帮他编《童话》一刊,这是茅盾开始文学创作的第一站,1918年,写出了童话《寻快乐》,他的童话作品还有《大槐国》《负国报恩》《树中饿》《驴大哥》《金龟》《飞行鞋》《怪花园》《风雪云》。就在这时候,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的工作,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处女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左联期间他写出了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创造》、《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长篇小说《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和剧本《清明前后》等。他还创作了《白杨礼赞》、《风景谈》、《森林中的绅士》等散文,以象征手法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感。文艺界为他庆了五十寿辰,他的声名日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很难分身创作。
茅盾笔名
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刑天、刑风、沈余、微明、东方未明、石萌等,都是他用过的笔名,他还有许多笔名,有几十个。不过,茅盾和蒲牢是他最常用的笔名。 “茅盾”由来
茅盾生前照片(11张)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武汉的汪精卫和南京的蒋介石实行了臭名昭著的宁汉合流,对革命人士大肆屠杀,国内形势急转直下,非常险恶。沈雁冰由于参加革命活动,不得不离开武汉,最后到了上海,住在景云里。恰好,这时鲁迅和叶圣陶也住在这里。沈雁冰不便出门,又没有工作,生活上便出现了问题,于是就动手写起小说来。可有许多的报社都不登他的文章,于是他写文章的时候内心十分矛盾,所以他在手稿上署的笔名是“矛盾”。后来,他把写好的小说手稿给叶圣陶看,叶圣陶看后非常高兴,就决定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可叶圣陶认为“矛盾”是个哲学名词,不像一个人的名字,且“矛”不像是姓氏,并且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使用如此尖锐的笔名不太好,就自作主张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改作“茅盾”。沈雁冰对这一改动也很满意,以后就一直以此为笔名了。 茅盾当时写的这部小说,就是著名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和《追求》。
编辑本段茅盾的生平
1896年7月4日茅盾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著作。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
茅盾的启蒙教育开始较早。小学前便读过家塾、私塾。8岁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在这里,他不仅读到了国文、修身和算术教科书,并且对绘画发生了兴趣。那时,在一般守旧人的眼光里,小说之类被称为诲*诲盗的“闲书”,是不准孩子们看的,但茅盾竟得到明达的父母的允许。《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等,都是他这时爱读的书。从茅盾小学时代留存的作文中得见,当时便流露出忧国忧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绪。 茅盾的中学时代,是在浙江的三所中学度过的。1909年,他考入浙江湖州第三中学堂插班二年级读书,1911年秋季转入嘉兴中学堂。不久,辛亥革命爆发,茅盾热情地迎接了这次革命,做起革命的义务宣传员来。在学校里,由茅盾和几个同学发动,抨击了一个不得众望的学监,而被学校除名。于是,他便转入杭州安定中学校学习,并在那里毕业。在中学时代的生活中,固然有些师长,给茅盾以深刻的印象和积极的指导,但整个的学习空气是陈旧的。“书不读秦汉以下,骈文是文章之正宗,诗要学建安七子;……气度要清华疏旷”(《我的中学时代及其后》)。这一切曾给茅盾以古典文学的修养,但在他的回忆里更多的却是平凡、灰色和令人窒息的东西,他几乎把课余时间都消磨在看小说上。古典小说启迪了他的文思,同时也在他的作文格调上显露出印迹。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预科毕业后,由于家庭经济的窘迫,便开始工作谋生。 1916年8月,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开始在英文部修改英文函授生课卷,继之和别人合作译书。这样,便有最初的翻译《衣食住》(卡本脱著)问世。不久,又到国文部编写《中国寓言》,一面也参与《学生杂志》的编辑工作。 1920年初,“五四”文学革命深入开展中,茅盾开始主持大型文学刊物《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的编务工作。这时连续撰写了《小说新潮宣言》《新旧文学平议之平议》和《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等论述,表露了茅盾早期的文学见解。同年11月,茅盾接编并全部革新了《小说月报》;12月底,与郑振铎、王统照、叶绍钧、周作人等联系,并于1921年1月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当时,茅盾主要从事文学理论的探讨、文学批评和外国文学的翻译工作。据不完全统计,1921年度,茅盾发表的译著约130余篇。他以充沛的精力,致力于文学革命活动。两年后,由于商务印书馆守旧派对《小说月报》的革新不满,茅盾辞去了该刊的主编职务,转到国文部工作。 与此同时,茅盾积极参加社会革命活动。 1921年初,茅盾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同年7月,中国***成立,他成为中国***最早的党员之一。 1922年后,曾以《小说月报》编务为掩护,从事党中央联络员工作。这时期,也曾先后在党所办的平民女校、上海大学任教,为革命事业培养干部。 1925年5月10日,沈雁冰在《文学周报》第127期发表长篇论文《论无产阶级艺术》。本月17日,31日和10月24日出版的《文学周报》第173、175和196期继续刊载,这是1924年提出革命文学的口号之后沈雁冰为了对无产阶级艺术的各个方面试作探讨,同时也清理自己过去的文学艺术观点而写的。 文章共分5节。第一节探讨无产阶级艺术的形成;第二节论述无产阶级艺术产生的条件;第三节探讨对无产阶级艺术的范畴;第四节苏联的文艺现象讨论无产阶级艺术的内容;第五节讨论无产阶级艺术的形成。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茅盾直接投身于群众革命运动。6月,和郑振铎等创办了《公理日报》,不久被迫停刊。8月,作为职工代表,参加了商务印书馆的罢工斗争。国民党召开西山会议后,茅盾和恽代英奉中共中央之命在上海组织了国民党左派的上海市党部。 1925年底,茅盾和恽代英等被选为左派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代表,赴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留广州工作,在毛泽东任代理部长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作秘书。 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茅盾返沪。10月,北伐军占领武汉,成立国民政府。茅盾赴武汉,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官 1927年春,出任汉口《民国日报》主编。从4月至7月间,为该刊撰写社论、述评30余篇。7月,汪精卫组织“分共会议”,公开叛变革命,茅盾撤离武汉,准备参加南昌起义,抵九江后因路途阻塞,经牯岭回上海。这时,又遭国民党反动派通缉。从此,他以茅盾为笔名,开始创作和其他文学活动。 1927年9月,发表《幻灭》, 1928年6月,又先后完成《动摇》《追求》──即三部曲《蚀》的创作。同年7月,离上海去日本,先住东京,后迁京都。客居日本期间写有长篇小说《虹》(未完)和一些短篇小说、散文诗作;以及《神话杂论》《西洋文学通论》和《北欧神话ABC》《中国神话研究ABC》等著作;《从牯岭到东京》《读〈倪焕之〉》等论文。 1930年4月,茅盾从日本回到上海。不久,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一度担任“左联”执行书记。从此,茅盾和鲁迅在一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和社会斗争。 1931年,抗议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鲁迅和茅盾等发表了《为国民党屠杀大批革命作家宣言》 1932年2月,发表《上海文艺界告世界书》和《为日军进攻上海屠杀民众宣言》;5月,日本革命作家小林多喜二被害的消息传来,鲁迅、茅盾等8名作家发起《为横死之小林遗族募捐启》;7月,致电南京政府营救被监禁的国际工联的牛兰夫妇。 1934年9月,茅盾协助鲁迅创办《译文》杂志,为进步文学的翻译事业开拓了新路。 1936年2月,当获悉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消息后,鲁迅与茅盾发出致中共中央贺电:“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同年10月,茅盾和许多文艺工作者发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号召建立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年,十年来,是茅盾创作的成熟和丰收的阶段。这期间,完成的有中篇《路》《三人行》和长篇《子夜》。《子夜》是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状貌的小说。它的出版,显示了左翼文学的实绩,是“五四”以来新文学发展历史途程上的里程碑。瞿秋白评价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子夜〉与国货年》)。与此同时,还完成优秀的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等的创作;翻译了丹钦科的《文凭》和吉洪诺夫的《战争》等书;此外还在《申报·自由谈》《太白》《文学》等刊物上写下了大量的杂文、文艺短评和作家研究专论。 1937年抗战初期,他参加了《救亡日报》的工作,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上海沦陷后,茅盾辗转长沙、武汉、香港、广州等地。 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茅盾被选为理事。4月,他主编的《文艺阵地》在广州创刊,同时又为在香港复刊的《立报》编辑副刊《言林》。长篇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原名《你往那里跑?》),便是这时完成的。12月,应杜重远的邀请,经海防、昆明去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 1939年3月抵新疆。在新疆学院任教。4月新疆文化协会成立,茅盾被推举为委长。 1940年,新疆的统治者盛世才反动面目日益显露,茅盾被迫于4月底离开新疆,经兰州、西安于5月末抵达延安。在延安期间,曾在鲁迅艺术文学院、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讲学。在《中国文化》《大众文艺》等报刊撰文多篇。10月,从延安到达重庆,任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委。这时,陆续完成了优秀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的创作。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统治区政治逆流日趋严重,茅盾和大批进步文化人士离开重庆到香港。5月,邹韬奋主持的《大众生活》周刊创刊,茅盾为编委;并在该刊连载了长篇小说《腐蚀》,这是茅盾的又一力作。9月,主编《笔谈》半月刊,计7期。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日军攻占香港,茅盾等在中国***领导的东江游击队的帮助下,离开香港辗转达桂林。在桂林的9个月期间,写下了长篇《霜叶红似二月花》和《劫后拾遗》等作品。 1942年底再赴重庆。 1943年8月起,长篇《走上岗位》陆续发表(未完成) 1945年,完成了第一个剧本《清明前后》的创作,并于9月在重庆上演。这一年的6月,进步的文艺界为纪念茅盾创作活动二十五周年,举行了庆祝会,并发起茅盾文艺奖金征文。 1946年3月,抗战胜利后,茅盾离开重庆,经广州、香港,5月到达上海。主编《文联》杂志;并参加呼吁和平、争取民主的活动。在香港期间,曾连续发表《应走和平民主路线》《认清国情》等讲演。6月,和上海进步文化界一起呼吁和平,发表《上书蒋主席马歇尔及各党派》;7月,李公朴、闻一多惨遭国民党特务杀害后,茅盾等致电国际人权保障会,揭露国民党罪行;10月,沈钧儒、茅盾等发表《我们要求政府切实保障言论自由》等文章。同年,翻译的苏联小说集《人民是不朽的》《团的儿子》《苏联爱国战争短篇小说译丛》出版。同年末,茅盾夫妇应苏联对外文化协会邀请,离上海赴苏联访问。
俄文本茅盾文集(20张) 1947年1月起《游苏日记》陆续发表。4月,从苏联归国到达上海。这次访问,著有《苏联见闻录》《杂谈苏联》两部书。这时,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愈加残酷地实行法西斯统治,茅盾被迫于1947年末再赴香港。 1948年5月,茅盾等发表《致国内文化界同人书》在同年6 月,茅盾和香港各界爱国人士联名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号召,吁请海内外同胞团结起来,促成新政治协商会议早日召开。7月,参与了《小说》月刊的编委工作,9月,主编在香港复刊的《文汇报·文艺周刊》。长篇小说《锻炼》便是在该刊连载的,此外还写作了一些短篇,并完成了《脱险杂记》。同年底,应中国***的邀请,茅盾夫妇离香港,经大连、沈阳,于1949年2月到达和平解放后的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7月,茅盾出席了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并在会上作了《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国统区文艺》的报告。会上,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茅盾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长职务,主编《人民文学》杂志,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和第四届、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在“文化大革命”的严重考验中,茅盾始终与党和革命人民站在一起。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全国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茅盾的著述计有《鼓吹集》《鼓吹续集》《夜读偶记》《关于历史和历史剧》和《茅盾诗词》(包括建国前的部分),晚年,经受着病衰的苦痛,仍致力于回忆录的撰写工作。 茅盾的著作,经人民文学出版社及其他出版社印行的计有:《茅盾文集》10卷集,《脱险杂记》《茅盾论创作》《茅盾文艺杂论集》《茅盾文艺评论集》《茅盾译文选集》《世界文学名著杂谈》《神话研究》、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以及长篇《锻炼》等。人民文学出版社自1983年起陆续出版的40卷本的《茅盾全集》收录了他的全部文学著作。 1981年3月14日,沈雁冰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吐露出心声,他是李汉俊介绍入党的,应当是***最早的党员,因战争原因与党失去了联系,盼望死后仍承认他是党员之一。这年的8月31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恢复他的党籍的决定,明确指出:“1921年沈雁冰在上海先后参加了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国***,是中国***的最早的一批党员。”这一正确结论,也是对李汉俊革命功劳的肯定。 1981年3月27日,茅盾病逝于北京。临终前,他恳切地向党提出:“如蒙追认为光荣的中国***员,这将是我一生最大荣耀。”中共中央根据茅盾的请求和他一生的表现,决定恢复他的中国***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他以自己的积蓄设立文学奖金(后定名为“茅盾文学奖金”),奖励优秀的长篇小说创作。他的作品《森林中的绅士》被选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原名沈德鸿,真名闫冰。汉族,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伟大的***员。
1916年夏,沈雁冰毕业于北京大学预备学校。之后经亲戚推荐,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部,也从事文学创作。沈雁冰的杰出才能很快受到商务印书馆领导层的重视。在上海的报刊杂志上,年轻的沈雁冰也首次亮相,引起了文学界的注意。
在1918年的春节,23岁的沈雁冰和孔德?结婚吧。沈雁冰,一个新的年轻人,非常爱他不识字的妻子。他教她识字,给她起名,用自己的行动践行自己倡导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理念。
1921年,中国***诞生。成为沈雁冰第一批党员后,他利用在商务印书馆的有利条件,担任中央联络员,并成为中国第一个文学协会——文学研究会的骨干。1925年,孔德?在妻子杨之华等人的介绍下,他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
大革命时期,沈雁冰和毛泽东一起在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工作,是毛泽东的副手。1926年底,沈雁冰来到刚刚被北伐军征服的武汉,任中央军政学堂武汉分校政治指导员、《汉口民国日报》主编。大革命失败后,被南京国民政府通缉,在武汉避难,后逃回上海。
1927年8月下旬,沈雁冰住在京云巷11号半的三楼自己家里,足不出户。不能接待访客,不能参加活动,又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苦闷、担心、困惑纠缠着沈雁冰的整个心灵。“中国革命究竟向何处去?”在探索的痛苦中,沈雁冰拿起了他的笔。对此,沈雁冰曾说:“我真的去生活了,在动荡的中国经历了人生最复杂的一幕,终于感受到了幻灭的悲哀,人生的矛盾,心情抑郁,生活孤独,但仍在生命执着的支配下,想用我生命力的余烬从其他方面在这混乱的灰色生活中闪耀出一丝光芒,于是我开始了创作。”
中篇小说《幻灭》写于1927年9月初。一股强烈的、快吐槽的创作冲动击中了他,促使他迅速动笔。只用了四个星期就完成了。当时在白色恐怖下,夫妻两人都不能工作,只能呆在家里。幸运的是,沈雁冰的稿费收入仍能维持全家人的生活。
写完《幻灭》后,沈雁冰接着又写了中篇小说《动摇》和《追求》,并以茅盾为笔名发表。同时也写了一些随笔和评论,第一篇短篇《创造》。1928年6月的一天,我来看茅盾。和茅盾谈了一会儿写作的事,陈望道看着茅盾苍白的脸,突然想起了什么。他对茅盾夫妇说:“天这么热,在这小楼里呆久了,会生病的。为什么不去日本换换环境,呼吸点新鲜空气呢?”
茅盾夫妇一听,觉得有道理。但茅盾不无忧虑地说:“这是个好主意,只是我不懂日语,在日本生活不方便。”
“这很容易。吴已经在东京呆了半年了。她可以照顾你。”吴是陈望道的女朋友,茅盾也认识她。
“这个可以考虑。”茅盾同意了。这时,孔德?插话说,“我什么时候可以离开?”
“雁冰老师弄好了,我就去订机票,拿到后就走。还有日元兑换等。让我来吧。”陈望道说。
陈望道兑换完日元并订好票后,让茅盾去他家取票。当晚,茅盾来到陈望道家,发现几年前上海平民学校的学生秦德君也在陈家。聊天中,茅盾知道秦德君也去了日本,只是和自己同行。陈望道请茅盾照顾秦在日本的生活。茅盾
她是秦德君四川忠县人,是五四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新女性。1920年在成都读书时,因提倡女子理发和男女平等,被学校开除。在陈玉生等人的支持下,她走出四川,先后到武汉、北京等地,结识了邓中夏等中共***,并经李大钊介绍到上海工作。1922年,她经邓中夏介绍加入中国***,成为上海和南京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的通讯员。1925年,她奉命在西安女子模范学校任教,从事秘密工作。大革命失败后,她与组织失去联系,移居上海,与好友陈望道相依为命。当她要去苏联时,陈望道想让她去日本找他的女朋友——吴,然后设法联系中国***去苏联。1928年7月初的一天,32岁的茅盾化名方宝宗,22岁的秦德君化名徐方,登上了一艘去日本的小商船。在船上,除了茅盾和秦德君是中国人,其余都是日本人。日本人认为他们是一对。这时,茅盾和秦德君面对大海,都有一种漂泊的感觉。他们经历了大革命的洗礼,却找不到组织。两人一起流亡,自然有很多共同语言,所以聊得很好。渐渐地,彼此心中产生了不一样的感觉,感情发展很快,也可以理解。船抵达日本神户,他们登陆了。日本宪兵例行检查。茅盾和秦德君站得很近,他们的行李互相靠着。日本宪兵误以为他们是一对夫妇,指着秦德君问茅盾:“她是你妻子吗?”茅盾随口用英语回答:“是的,她是我亲爱的妻子。”秦德君没有认罪。在日本,他们的感情日益加深。茅盾亲切地称秦德君为他的“救世主”和拯救他的“北欧命运女神”。
到达东京后,茅盾住在一家中型旅馆——本相馆,而秦德君住在东亚预备学校的女生宿舍。两人关系密切,交往密切。那个时候,苦闷孤独的茅盾需要情感上的慰藉。这一年冬天,“岛国冬季漫长,早晨浓雾奔涌,晚上冻雨打屋檐,西风半强时,远寺有钟,迫以火盆眠。”在这种心情下,茅盾和秦德君住在一起,并决定搬到京都。到达京都后,茅盾和秦德君对朋友杨贤江帮忙找到的一套公寓非常满意。茅盾晚年对这套公寓有一段回忆:我的公寓离杨贤江的公寓只有一箭之遥。这是小池附近的四间平屋,每间大概有八个地垫那么大;那时我住在高兄弟的隔壁,他们每人住一个房间,另外两个是免费的。房东就住在附近,一箭之遥。这里,真的很安静。从房子的后窗可以看到远处的山峰,不是高山,但并排有五六座,最西边的山峰上有一簇房子。夜晚,这一簇簇房屋的灯光有三层楼高,在青翠的山峰间,犹如钻石的皇冠。小水池边还有一排樱桃树。明年春天,你可以坐在房子里欣赏著名的樱花。想到这,感觉自己的新房子真的很有诗意。对写作很有好处。“在那里,茅盾写了一本小说《虹》,还有许多游记散文,作品源源不断地寄回国内出版,换取稿费维持生计。秦德君帮助他抄写手稿,并经常给他一些建议。比如她向茅盾建议,把“幻灭、彷徨、追寻”三部曲合二为一,叫《蚀》。如日月食,既是暂时现象,也是必然现象。难道不是现实主义吗?茅盾非常欣赏并采纳了秦德君的建议。不久茅盾被批判“幻灭、动摇、追求”,下定决心再写一部有分量的小说来扭转舆论,但找不到合适的素材,写不出来。他说,
秦德君自己的故事激起了茅盾强烈的创作欲望。他赞叹道:“这些都是极好的小说素材!啊,就像手里拿着一把铜钱。如果你只是用一根线穿上它,它就是一部好的文学作品。”茅盾开始寻找这条线索,构思主题和情节,以此来反映广阔而复杂的时代和社会生活。
构思完成后,茅盾于1929年4月开始写这部小说。这是茅盾的第一部小说。在写作过程中,茅盾总是先把情节告诉秦德君,等考虑成熟了再动笔。秦德君帮忙抄写,偶尔提出一些修改意见。小说《虹》也是由秦德君命名的。她说:彩虹是在某种天气变化中形成的。它妖娆、神奇、美丽。秦德君的故乡四川的天气很容易出现五颜六色的彩虹,对人们有着无限的吸引力和迷惑。茅盾愉快地接受了秦德君的建议,说:“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姐姐才是好的!”1929年4月至8月,他将小说分段寄往上海,在《小说月报》上连载。这部小说原计划写在大革命时期,但在1929年8月,秦德君因意外怀孕不得不回上海堕胎而停止了写作。后来,秦德君回到了日本。
茅盾和秦德君同居的消息也不胫而走。茅盾到日本后,孔德?我通过党组织找到了工作,成为了一所女子学校的教务长。孔德什么时候?当我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刚开始我是不相信的,但是得到证实的时候,我痛哭流涕。直到婆婆劝我,我才不哭了。婆婆说:“茅盾会变心的。”
我婆婆的估计没有错。1930年4月初,茅盾和秦德君回到上海,住在杨贤江的家中。茅盾带秦德君去访问,并帮助秦德君加入“左翼作家联盟”。我还带秦德君去看望我的母亲,和茅盾旧商务印书馆的朋友聚会。在此期间,秦德君再次怀孕并堕胎。但是很快,因为一系列的家庭纠纷,政治威胁,经济拮据,他们分手了。此时,《虹》这部小说还没有写完。两人分手时,茅盾带着秦德君去照相馆拍了一张6寸照片,两人各持一张纪念暂时分离的照片,相约四年,相守百年。茅盾还让秦德君写一份简历,打算替她联系中国***。两人约定四年后共同撰写《虹》的后半部分。
然而,从那以后,两人分开了,再也没有在一起过。毛敦忠回到妻子孔德身边?方,但他恢复中共组织关系的希望并没有实现。当秦德君回到四川时,这场风波终于平息了。
此后,茅盾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写出了《子夜》等名著。1949年后成为文化部第一部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他于1981年去世,享年85岁。然而,在他晚年写的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中,由于某种原因,他没有提到他和秦德君在东京生活的两年以及他共同创作的《虹》。
自1930年8月中旬与茅盾分手后,因病住进上海富民医院,后在侄子秦的协助下,回到四川忠县老家休养。他在那里住了4年,病后在四川刘向的军队中担任参议官。1945年,她加入NLD,成为妇女运动的一员,并担任妇女文化公司的总经理和常务董事。1946年至1949年,她在上海从事中共地下运输工作,参加了反抗国民党军队的起义。1949年5月17日,秦德君被国民政府逮捕并判处死刑,但在上海解放后得以幸免。
解放后,秦德君被调到北京。1954年起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至第六届委员。1985年4月,年近80岁的她在香港《广角镜》月刊上发表了《我与茅盾的一段情》,披露了上述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同一天在日本的熟悉茅盾和秦德君生平的作家胡风也在回忆录《回忆参加左联前后》中对此事作了简要描述。
一对夫妻在恋爱阶段,看对方优点多,而结婚以后,在一起生活时间长了缺点逐渐暴露出来,另外,夫妻双方来自不同的家庭、文化背景、社会关系。
例如一位丈夫原来的家庭是父亲说了算,母亲只是做家务,他从小就认为大男子汉是干事的,不应该做家务,他掌握家中的财权也是应该的。而他的妻子原来的家庭中父母较平等,父亲也经常帮助母亲做家务,所以好认为丈夫也应该帮自己做家务,这对夫妻对住应该干家务的事有不同的看法和要求,因此经常驻发生矛盾。
有不同的看法没关系,夫妻之间如果能够很好的沟通。就能互相适应。
夫妻沟通有三种功能
1、相互传递信息,让对方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双方共享和面对所发生的事情,而感到夫妻是一体的。
2、征求、表达意见,商量解决处理事情的办法。
3、夫妻间的沟通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随时让对方知道你对他的感情,表白你的欣赏、喜爱与专情这样才能去维持和巩固夫妻间感情。感情上的表达,并非靠口头说话,从表情、动作或其他非语言的表达,但是有时候直接称赞自己的配偶,表示爱幕也是很重要的。
最常见的夫妻沟通困难在于彼此认为用不着说对方应该明白,只要能心神领会即可,其实越是自己人越需要常交谈,表明意思,分享感受。
有时两人缺少沟通与两人性格有关,有人生来不喜欢用语言来表达,再加上害羞,没信心坚持自己的意见,特别是两人性格一强一弱,性格弱的一开口就被对方住。久而久之就不愿开口表达意见了。还有的夫妻对方一开口就批评和指责,马上变成带火气的争论,没办法沟通,这常常与夫妻沟通混乱有关。
夫妻关系应该是成人对成人的平等的关系,互相尊重,能理智的讨论问题。
例一:
夫:今天晚饭吃什么?
妻:我想去吃一次肯德基,你不是也说过想尝尝它的味道吗?
这是一次相互以成人意识对成人意识的交往,丈夫的话是探索性的,也体现了对妻子的意见和喜好的尊重。妻子的回答把丈夫的愿望和自己的意图统一了起来,既坦率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也表达了对丈夫的体贴,丈夫过去说过的话妻子是记在心上的,这种交往是成功的,它对双方良好的关系起着积极的作用。
例二,夫:你知道我的蓝色衬衣在什么地方?
妻:你呀,衣服总是乱扔,什么都不知道。
丈夫的话是探索性的,但妻子并不回答他的疑问,只是指责,以父母意识指向丈夫,是不成功的的交往。
如果妻子首先告诉他的衬衣在什么地方,或表示愿意帮他寻找,或我现在正忙着做某件事情,过一会帮他找。说?“对不起”一类的,妻子的反应也就同样是以成人意识对成人意识了。
在交往中,要注意说话的艺术。
(1)、在对别人提要求时,首先对对方的感受表示理解,如:我知道你很累,但是你是否把自己的衣服放在固定地方。
(2)、要就事论事,不要把对其他的事情的不满一起说出来,不能说:“你这个人就是一贯如此”“你总是这样”
(3)、表达感受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不是想吵架,在表示不满的同时,要提出你对下一步的建议,如:“你回家晚了也不打电话,家里人很不放心,下次最好能事先通知家里一声。”把埋怨变成希望。
(4)、不要提高嗓音,不用讽刺的腔调,更不要拉长了脸,用手指责对方。
(5)、如果你坦诚的讲了自己想说的话,对方生气了,态度很恶劣,你不要反球“踢回去”别以为忍让就是自己吃了亏,过后他会后悔的,待他冷静下来后,你再平静的与他交谈不晚,“当一个人大吼的时候,另一个人就应该静听,加为当两个人都大吼的时候,就没有沟通可言了。有是只是噪音和震动,你无法赢得争论。十之八九,争论的结果会使双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绝对正确。
夫妻之间过多的争论,只会伤害感情,你指责对方,假使你指责的是对的,但是这种指责,往往伤了对方的心,你还是错了。
最好不要指责,要多赞扬,多建议,把满怨变成希望。
唠叨为婚姻挖掘坟墓,批评令人心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