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的结婚年龄

各国的结婚年龄,第1张

我国法定结婚年龄男22周岁,女20周岁。之后就算晚婚 世界主要国家法定结婚年龄如下:伊朗法定结婚年龄9岁;荷兰法定结婚年龄12岁;俄罗斯法定结婚年龄14岁;法国法定结婚年龄15岁;菲律宾法定结婚年龄16岁;韩国法定结婚年龄16岁;日本男18岁、女16岁;巴西16岁;中国香港16岁;中国台湾16岁;美国各州不一,部分州规定,如双方未满成年人年龄,须经父母同意方可结婚,有的州规定男子不满18岁、女子不满16岁者,即使父母同意也不能结婚。爱达荷、密西西比、新泽西和华盛顿等州则允许年满14岁的男孩、年满12岁的女孩结婚;

全世界的婚姻都有一个共同的趋势:晚婚,或者根本不结婚。不过,虽然婚姻大趋势是统一的,但各国各地之间仍然存在明显差异。

上面的地图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联合国,它揭示了不同国家人们的平均结婚年龄。因为数据是联合国对各个国家进行不同的调查而得来的,所以这些数据并不一定都是同一年的。

结婚年龄最显著的区别角度似乎在于一个国家的收入水平,发达国家的人们结婚更晚。北欧和西欧国家的平均结婚年龄最高,都在30岁以上。阿富汗的平均婚龄是202岁,是几个婚龄最低的国家之一。

如果按照整个国家的人口基数来算平均年龄的话就掩盖了男性比女性更晚婚的事实,每个国家都是如此。在欠发达国家,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婚龄差距更大。比如阿富汗,平均来说,女性比男性早结婚83岁,而法国这个性别婚龄差异只有18岁。再看下图,过去35年里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婚龄差距只是稍微缩小了一点而已。

在某些发展中国家,女性早婚这一现象依然普遍。有39个国家的数据显示他们国家20%的女性18岁就结婚了。有20个国家,10%的女性15岁就嫁人。但只有2个国家有10%的男性在18岁前结婚。从七十年代到21世纪中期,女性的平均婚龄从218岁增大到了247岁,男性平均婚龄的增幅跟女性差不多。

于是美国出现了一些非常戏剧性的结果。在今天不到一半的美国成人走进婚姻殿堂,而1960年的比例则高达72%。另外,私生子的人数几乎跟已婚夫妻一样多。

不过就全世界范围来说,大多数人还是结婚的,即使晚点儿。但总共大约有12个国家的80%的男性和女性直到49岁才结婚,甚至有更多的人选择“协议结婚”或类似的方式。撇开全球范围的差异和变化不谈,同居仍然是常态。

以上资料中,印度和土耳其的数据分别是从2000年和2001年开始统计的,其他国家是从2005年或2005年后开始统计的。

  ---简单回答:

  国家民政部5月发布的2006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指出,去年共办理结婚登记945万对,比上年增加1219万对,其中,涉外登记结婚比例比上年有所增加,尤其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越来越多的“洋女婿”、“洋媳妇”开始融入中国家庭。上海民政局的最新统计数据,上海的涉外婚姻数量正在稳定增长。 2006年,上海市共办理涉外婚姻登记2960例,比上一年增长2297%。然而,2006年的涉外婚姻离婚数也增加到了355例。 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的涉外婚姻共涉及5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中日、中加(加拿大)结合的离婚率最高。

  -----参考

  中国涉外婚姻的最新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涉外婚姻日渐增多,“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经济需求在早期大多数涉外婚姻中得到充分印证。近几年涉外婚姻的经济色彩正在褪去,感情成了重要结合因素。

  据悉,中国的涉外婚姻正在发生变化,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也日渐正常。据报道,二十年前上海的涉外婚姻绝大部分是“沪女外男”,而近几年平均每年有三百位上海男性迎娶外籍新娘。在广州,涉外婚姻中新郎是中国人的比例已接近百分之三十。一九九九年到二○○一年,新郎是中国人的涉外婚姻,占全国涉外婚姻总数的比例从百分之八点五上升到百分之十一点三。

  另一个变化是“老夫少妻”越来越少。据上海民政局统计,二○○二年上半年,上海涉外婚姻夫妻双方年龄差平均为五岁。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婚后与配偶双双留在中国。

  前些年的涉外婚姻,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主要是中国的女性嫁给外国以及台港澳的男性,也就是说中国的多是新娘,对方的多是新郎,而且,中国的多是年轻的新娘,对方多是年长新郎,甚至是年迈的新郎。

  以上海为例,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新娘和海外新郎的年龄差为十岁半,其中百分之十三的夫妻几乎是两代人,相差二十来岁。一九九六年结婚的一对夫妇,美国新郎八十一岁,上海新娘仅二十七岁。

  这样涉外婚姻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有没有感情。婚姻中男方似乎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外籍身份和经济条件。中国的老话“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在过去的涉外婚姻中得到充分的印证。

  有人指出,近几年中国发展,同发达国家贫富差距的缩小。中国人的婚姻观发生了变化,经济条件、外籍身份不那么诱人了,有感情又有生活保障的婚姻包括涉外婚姻,在中国越来越多。

  国家民政部5月发布的2006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指出,去年共办理结婚登记945万对,比上年增加1219万对,其中,涉外登记结婚比例比上年有所增加,尤其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越来越多的“洋女婿”、“洋媳妇”开始融入中国家庭—— 涉外婚姻面面观

  五湖四海靠得更近

  35岁的李莉是北京某翻译公司的德语翻译,8年前在德国留学期间结识了比自己年长3岁的德国小伙贝德恩,缘分把两颗心连在了一起。结婚之后他们定居在北京,贝德恩在一家电子有限公司任职。

  “北京是个好地方,我要把事业放在中国,努力适应中国的风俗。”说话时,贝德恩的眉宇之间洋溢着幸福之感。李莉说:“与什么地方的人结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双方能否互敬互爱,能否给彼此带来幸福。婚姻是一门艺术,美好的婚姻生活需要用心经营,用爱浇灌。”

  中国社会科学院家庭与性别研究室主任李银河认为,随着国门打开,追求浪漫的跨国婚姻越来越普遍,这种现象折射出了社会的进步,反映了中国人身份和社会地位的提高,涉外婚姻就像是“润滑剂”,让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家庭结成姻亲。双方本着对彼此文化、宗教、语言各个方面的理解,融洽地生活在一起,这对于国与国之间的互通往来以及社会的稳定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感情化音符在跳跃

  起初,涉外婚姻多为中国女性嫁给外国男性,其中一些中国女子以婚姻为跳板达到了出国、享受高物质生活待遇的目的,具有一定的功利性。现在,涉外婚姻中自由恋爱的多了,更多的感情元素注入了婚姻,双方在经济实力、年龄、文化素质上的差距明显缩小,不再是几十年前清一色的“外男中女”型。“外女中男”型亦逐渐呈上升趋势,“老配少”现象悄然下降,有感情又有生活保障的婚姻越来越多,这也凸显出新时代的中西合璧婚姻正向着爱的方向回归。

  以上海为例,2006年,全市涉外结婚登记涉及逾50个国家,其中以涉日人数为最多,其次是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据上海市统计局去年9月发布的统计年鉴,涉外婚姻中中国男性的人数已经由1985年的91人上升至2005年372人。2002年上半年,上海涉外婚姻夫妻双方年龄差平均为5岁,越来越多的人婚后与配偶双双留在中国。

  婚前还需多思量

  2005年12月29日,中国一代健美皇后赵巧玲在新加坡香消玉殒。由于年长她20岁的新籍丈夫不喜欢健美装束的暴露,婚后她很少参加健美活动,直至离开了心爱的体育事业。再加上没有高学历,结婚多年一直拿不到永久居留权,和丈夫经常分隔两地,婚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使她患上了忧郁症,最终选择了一条不归路。

  据广东省民政厅统计,2005年,该省涉外婚姻中离婚人数达到2330人,比2004年增加了1174人,翻了一倍多。北京律协婚姻家庭研究会律师郭自牧说:“涉外婚姻的破裂,除了感情因素之外,主要是价值标准、生活习惯及理念没能最终融合;或者在工作的地点及创业的取向上不能统一。”同时,他还提醒那些想拥有一段浪漫跨国婚姻的人,除了要求对方提供婚姻状况证明外,最好聘请涉外律师调查一下对方的工作、治安等相关背景信息,婚前多思量,以避免婚后的不幸。

  李银河认为,经营一段幸福的婚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双方要有包容心。对于涉外婚姻来说,彼此要保持一颗好奇心,喜爱接受对方的异域文化和价值观。异国婚姻的和谐与否就好比胃口的适应性,北京人喜欢喝豆汁,以西餐为主的老外就得花些时间来习惯和适应。(武雪梅 何鑫)

  目前,我国的涉外婚姻数量不断增多,但与此同时,此类婚姻的离婚率也在不断上升。

  据上海民政局的最新统计数据,上海的涉外婚姻数量正在稳定增长。

  2006年,上海市共办理涉外婚姻登记2960例,比上一年增长2297%。

  然而,2006年的涉外婚姻离婚数也增加到了355例。

  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的涉外婚姻共涉及5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中日、中加(加拿大)结合的离婚率最高。

  虽然我国历来不提倡离婚,但从上世纪80年代起,离婚数量迅速增长。随着涉外婚姻离婚数量的增加,如今为离婚后生活提供帮助和咨询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维情离婚俱乐部所做的一项在线调查发现,俱乐部中的很多会员都经历过不幸福的涉外婚姻。

  俱乐部会长舒心说:“孤独、文化差异、及适应新的生活方式被认为是婚姻不幸福的主要原因。”

  维情离婚俱乐部主要为离婚人士提供离婚手续及如何再婚等一系列的咨询服务。此外,俱乐部还举办如何筑就幸福涉外婚姻的相关讲座。

  据介绍,这家位于上海的俱乐部共有约100万名在线会员,其中的大部分都来自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近10%的会员是大陆以外人士,包括华侨、美籍华人及港、澳、台人士。

您想问的是中国2022年涉外婚姻数量吗?截止目前2023年1月31日4、5万左右。

2022年涉外婚姻数量在4、5万左右。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内地居民涉外婚姻人数维持在4、5万左右,占全国登记结婚比重百分之02。

全年离婚预约登记31349对,实际办理离婚登记16807对,降幅达百分之47。涉外婚姻42对。

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离婚登记为1643万对,去年同期为1584万对,较去年增加59万对,同比增加37%;结婚人数方面,今年前三季度结婚人数5445万对,去年同期为5886万对,较去年减少441万对,下降75%。

12月9日,财经评论员张雪峰对时代财经指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人类受教育水平的逐渐提高,离婚率数据慢慢提高有一定的客观规律支撑。

张雪峰称,婚姻是一把双刃剑,大多数人的婚姻关系其实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离婚群体年轻化趋势显著。郑州市民政局统计显示,2020年,90后离婚人数已占全市总离婚人数的两成以上。湖北省十堰市民政局也在2019年的数据中提到,离婚夫妻中,35岁以下的占比达45%。

对离婚时间进行约束性规定成普遍做法

时代财经梳理2021年常住人口排名前十的省份发现,广东、江苏、湖南、浙江、安徽已公布今年前三季度的结婚与离婚人数。

2022年前三季度,广东结婚登记433万对、离婚登记12万对,去年前三季度结婚登记431万对,离婚登记105万对。结婚人数上升,离婚人数也上升,但结婚人数增速(04%)远低于离婚人数增速(142%)。

江苏今年前三季度结婚登记316万对、离婚登记97万对,去年前三季度结婚登记35万对,离婚登记99万对,结婚和离婚人数都在下降。

湖南今年前三季度结婚登记231万对、离婚登记79万对,去年前三季度结婚登记238万对,离婚登记72万对,结婚人数下降,离婚人数在上升,增速为97%。

浙江今年前三季度结婚登记227万对、离婚登记59万对,去年前三季度结婚登记192万对,离婚登记 56万对。结婚与离婚人数同时上升,但结婚增速(182%)高于离婚增速(54%)。

安徽今年前三季度结婚登记276万对、离婚登记82万对,去年前三季度结婚登记341万对,离婚登记84万对。结婚和离婚人数均下降,但结婚增速为-191%,离婚增速为-24%。

2021年是离婚冷静期实施的第一年,离婚人数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民政部数据显示,2016年-2021年,中国每年离婚数分别为4158万对、4374万对、4461万对、4701万对、4339万对、2839万对。

所谓30天“离婚冷静期”的法律根据是《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七条,“自婚姻登记机关收到离婚登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任何一方不愿意离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撤回离婚登记申请”。

法学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杨立新曾对媒体表示,“离婚冷静期”设立的目的之一是为了降低离婚率。“我国目前的离婚程序过于简单,在实践中,存在很多的草率离婚、冲动离婚的现象。”杨立新表示,“离婚冷静期”的设立,就像是给离婚增加了一个“门槛”。

据悉,对离婚时间进行约束性规定,提高离婚门槛,增加离婚成本,以此减少冲动离婚,是国际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普遍做法。例如,韩国与德国,都有类似的规定。

人口与未来网主编何亚福12月9日对时代财经指出,“2021年是实施离婚冷静期的第一年,所以离婚率比2020年进一步下降。2022年是实施离婚冷静期的第二年,离婚冷静期效果不如第一年,所以离婚率又上升了。”

婚姻对于两性关系的束缚作用逐渐降低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离婚登记对数从2003年的133万对增长到2019 年的470万对,直至疫情出现的2020年有所回落,我国离婚率已经连续15年上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3144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7
下一篇2023-11-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