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对联的由来简写30字

贴对联的由来简写30字,第1张

历史

从秦汉时起便有悬挂桃符的习惯,五代时开始在桃符上刻字,后蜀孟昶命翰林学士辛寅逊在桃符板上题写吉祥词句。以后对联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三千年前,中国先民就已使用对偶句了。商周两汉以来诗人的对偶句及魏晋南北朝以来辞赋中的骈俪句,为后来对联的产生在文字上做了原始积累。汉语词义和汉字字形的特点决定了使用汉语、书写汉字的文人对于“对偶”的修辞手法情有独钟。

盛唐以后形成的格律诗、律赋,对偶严格精密,对偶句已经是诗文的组成部分,它们的独立性在渐渐加强。

对联就是由格律诗的对偶句和骈赋的俪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因此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开始把联语写在桃木板上。根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则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宋代以后,中国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北宋诗人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__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过年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

从此,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进入清代,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民国时,刘师亮讽袁世凯一联:“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年”。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华民国’四个字是“对不齐(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

扩展资料:

一、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古代汉语的词性分类与现代汉语不同),就是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3、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对联的平仄要求为“仄起平收”,即上联韵脚为仄声的话,那么下联韵脚便要平声收尾,谓之“仄起平收”。至于对联中,偶有“平起仄收”之现象,但应视为变格,不应视为对联的常例。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宜相互衔接,不宜重复。(无情对不在此列)

二、分类

1、按用途分

春联:新年专用之对联。如: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

贺联: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如:一对红心向四化;两双巧手绘新图。(喜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联)

挽联:哀悼死者用。如:著作有千秋,此去震惊世界;精神昭百世,再来造福人群。

赠联:颂扬或劝勉他人用。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自勉联:自我勉励之用。如: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行业联:不同行业贴于大门或店内之用。如: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屠户)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书店)虽是毫发生意;却是顶上功夫。(理发店)欢迎春夏秋冬客;款待东西南北人。(旅店)

言志联:道出志向之用。如: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杨邦_)大泽龙方蛰,中原鹿正肥。(袁世凯)

祝寿联: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有庆。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2、按位置分

楹联:挂于楹柱之上,住宅、机关、传统建筑等处所用。

门联:贴于大门之上

中堂联:挂于客厅、居室醒目处配合字画的对联。

3、按艺术特点分

叠字联:同一个字连续出现。如: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风风雨雨,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上海豫园)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秦皇岛孟姜女庙)

复字联:同一个字非连续重复出现。如:佳山佳水佳风佳月,千秋佳地;痴声痴色痴梦痴情,几辈痴人。(朱元璋)

顶真联:前一个分句的句脚字,作为后一个分句的句头字。如:无锡锡山山无锡;平湖湖水水平湖。(唐寅)

嵌字联:包括嵌入序数、方位、节气、年号、姓氏、人名、地名、物名(如药名)等。如:鸡鸣茅屋听风雨;戈盾文章起斗争。(老舍赠茅盾)

拆字联:将联中某一合体字拆成几个独体字;有人细分为“拆字、合字、析字”等。如: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

音韵联:包括同音异字、同字异音和叠韵。如:树上桐子,树下童子,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屋前园外,屋内员外,员外扫园外,园外净员外静。

谐趣联:取诙谐幽默之意。如: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乾隆);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纪晓岚)。

无情对:上下联意思毫不相干,但每一个字词却对仗工整。多数无情对都非常有趣,完全可以同时归入谐趣联。如:公门桃李争荣日,法国荷兰比利时。三星白兰地;六月黄梅天。(何淡如)

回文联:顺读,倒读,意思完全一样。如:马歇尔歇马,华来士来华。(事件报纸标题)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

最长的对联:作者是清末重庆府江津县的秀才锺云舫,于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在成都狱中为抒发愤懑而写的《拟题江津县临江城楼联》,上下联合计1612字。

参考资料:

-对联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238-250年)。在铁十字架上又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春联的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历史探源

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42章。)荀子则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荀子·礼论》)《黄老帛书》则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阴有阳。”这种阴阳观念,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

《周易·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措。”《易传》中,分别以各种具体事物象征阴阳二爻。阴代表坤、地、女、妇、子、臣、腹、下、北、风、水、泽、花、黑白、柔顺等;与此相对应,阳则代表乾、天、男、夫、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黄、刚健等。这种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了中华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而阴阳观念表现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以“两”、“对”的形式特征出现的事物的执着和迷恋。对联格式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语言寻根

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语言对仗的含义是什么呢?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这里的字数相等,不同于英语的“单词数”相等,其实质上是“音节”相等。即一个音节对应一个音节。在英语中,单词“car”与“jeep”在数量上是相等的,但音节不相等。而汉语“卡车”与“吉普”,数量相等又音节相等。汉语之所以能实现“音节”相等,是因为汉语是以单音节为基本单位的语言。音节、语素、文字三位一体。汉语每个音节独立性强,都有确定的长度和音调,音调古有平、上、去、入四声,今有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四声,皆分平仄两大类。平对仄即谓相拗。这样,汉语的语素与语素之间(即字与字之间)就能建立起字数相等、平仄相谐的对仗关系。而英语中,即使事物的名称、概念能够相对,单词的数量和词性能够相对,两个句子的句式能够相对,但其音节长短不一,独立性弱,可自由拼读,又无声调,故无法相对。

楹联大多数是写成文字,并且很多时候还要书写、悬挂或镌刻在其它建筑物或器物上。因此,楹联对仗的第二层即是所谓文字相对。文字相对意味着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又是装饰艺术。作为装饰艺术的一副楹联,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对称之美。汉字又恰好具备实现整齐对称的条件,它是以个体方块形式而存在的,方方正正,整整齐齐,在书写中各自占有相等的空间位置。它具有可读性,又具可视性。其方块构形,既有美学的原则,又包含着力学的要求。它无论是横写与竖排,都能显得疏密有致,整齐美观。而英文呢,它是拼音文字,每个单词长短不一,只表音,不表义,更无可视性,只能横排,不能竖排,无法从形体上实现真正的对称。下面试举两个意思相同的中英文对偶句进行比较,以进一步说明为何只有汉语才有真正的对仗,而英文和其他拼音文字则不能。

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关于中国最早的楹联,谭蝉雪先生在《文史知识》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国最早的楹帖出现在唐代。他以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卷号为斯坦因0610号敦煌遗书为据:

岁日: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福庆初新,寿禄延长。

又:三阳回始,四序来祥。

福延新日,庆寿无疆。

立春日:铜浑初庆垫,玉律始调阳。

五福除三祸,万古□(殓)百殃。

宝鸡能僻(辟)恶,瑞燕解呈祥。

立春□(著)户上,富贵子孙昌。

又:三阳始布,四猛(孟)初开。

《声调谱》作者赵执信明确指出:“两句为联,四句为绝(句),始于六朝,元(原)非近体。”王夫之说,对联源于律诗的说法,好比“断头刖足,残人生理”——《清诗话》

对联源于中国文字语音的对称性,出现应该在周朝以前,造纸术和书法的发展,使对联成为独立文体。

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最早的春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具史料记载,后蜀广政二十七年(公元九六四年)的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来到之际,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幅,耐心等待审查。孟昶一一看过,均不满意。于是他就亲自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

对联的格式精巧玲珑的对联,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习惯,而且在群众广泛运用的基础上还有一种统一点要求,固定的格式。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是我国民间文化遗产中讲究较多、要求较严的一种特殊文体。从格式上看,它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间有两个门框和一个门楣道特点相应地由三部分组成:上联:第一句,也叫出句;下联:第二句,也称对句;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上、下联是对联的主体,有和壁之妙,缺一不可。另外,对联主实际运用中,上、下联文字不管多长,一般都没有标点,这也是格式上的一种特殊讲究。但也有例外。

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楹联,系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这个发展过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对偶阶段

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三国、两晋至南北朝。在中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觞。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易经》卦爻辞中已有一些对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视,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明夷》卦“上六”)《易传》中对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见,如:“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系辞下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则各从其类也。”(乾·文言传)

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经》,其对偶句式已十分丰富。刘麟生在《中国骈文史》中说:“古今作对之法,《诗经》中殆无不毕具”。他例举了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双韵对等各种对格的例句。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郑风·子衿》)、“山有扶苏,隰有荷花。”(《郑风·山有扶苏》)《道德经》其中对偶句亦多。刘麟生曾说:“《道德经》仲裁对之法已经变化多端,有连环对者,有参差对者,有分字作对者。有复其字作对者。有反正作对者。”(《中国骈文史》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八十一章)、“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二十二章) 再看诸子散文中的对偶句。如:“满招损,谦受益。”(《尚书·武成》)、“乘肥马,衣轻裘。”《论语·雍也》)、“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等等。辞赋兴起于汉代,是一种讲究文采和韵律的新兴文学样式。对偶这种具有整齐美、对比美、美的修辞手法,开始普遍而自觉地运用于赋的创作中。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有:“击灵鼓,起烽燧;车按行,骑就队。”

骈偶阶段

骈体文起源于东汉的辞赋,兴于魏晋,盛于南北朝。骈体文从其名称即可知,它是崇尚对偶,多由对偶句组成的文体。这种对偶句连续运用,又称排偶或骈偶。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评价骈体文是“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一段为例: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全都是用对偶句组织,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千古对偶名句。这种对偶句是古代诗文辞赋中对偶句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对偶不再是纯作为修辞手法,已经变成文体的主要格律要求。骈体文有三个特征,即四六句式、骈偶、用典,此其一。二是对偶字数有一定规律。主要是“四六”句式及其变化形式。主要有:四字对偶,六字对偶,八字对偶,十字对偶,十二字对偶。三是对仗已相当工巧,但其中多有重字(“之、而”等字),声律对仗未完全成熟。

律偶阶段

律偶,格律诗中的对偶句。这种诗体又称近体诗,正式形成于唐代。但其溯源,则始于魏晋。曹魏时,李登作《声类》十卷,吕静作《韵集》五卷,分出清、浊音和宫、商、角、徵、羽诸声。另外,孙炎作《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创始人。一般的五、七言律诗,都是八句成章,中间二联,习称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句式、平仄、意思都要求相对。这就是标准的律偶。

举杜甫《登高》即可见一斑: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的颌联和颈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对仗极为工稳。远胜过骈体文中的骈偶句。除五、七言律诗外,唐诗中还有三韵小律、六律和排律,中间各联也都对仗。

律偶也有三个特征:一是对仗作为文体的一种格律要求运用;二是字数由骈偶句喜用偶数向奇数转化,最后定格为五、七言;三是对仗精确而工稳,声律对仗已成熟。

  贺词:

  天作之合

  心心相印

  永结同心

  相亲相爱

  百年好合

  永浴爱河

  佳偶天成

  白头偕老

  百年琴瑟

  百年偕老

  花好月圆

  福禄鸳鸯

  天缘巧合

  美满良缘

  郎才女貌

  情投意合

  夫唱妇随

  珠联壁合

  凤凰于飞

  琴瑟合鸣

  相敬如宾

  同德同心

  如鼓琴瑟

  花开并蒂

  缔结良缘

  缘订三生

  鸳鸯壁合

  文定吉祥

  姻缘相配

  白首成约

  终身之盟

  盟结良缘

  对联:

  爱心已合

  结婚情更浓

  百年恩爱双心结

  千里姻缘一线牵

  芝兰茂千载

  琴瑟乐百年

  皓月描来双影雁

  寒霜映出并头梅

  祥云绕屋宇

  喜气盈门庭

  红妆带绾同心结

  碧树花开并蒂莲

  香掩芙蓉帐

  烛辉锦绣帏 一对璧人留小影

  无双国士缔良缘 百年歌好合

  五世卜其昌

  杯交玉液飞鹦鹉

  乐奏瑶池舞凤凰 笙箫奏凤凰

  鼓乐迎佳宾 比飞却似关睢鸟

  并蒂常开边理枝

  堂开蓬莱景

  人醉武陵春 琴韵谱成同梦语

  灯花笑对含羞人 才高鹦鹉赋

  春暖凤凰楼

  一岭桃花红锦绣

  万盏银灯引玉人 吹箫堪引凤

  攀桂喜乘龙

  眉黛春生杨柳绿

  玉楼人映杏花经

  花灿银灯鸾对舞

  春归画栋燕双栖 凤翔鸾鸣春正丽

  莺歌燕舞日初长 绣阁昔曾传跨凤

  德门今喜近乘龙

  红梅吐芳喜成边理

  绿柳含笑永结同心

  梧桐枝上栖双凤

  菡萏花间立并鸳 下玉镜台笑谈佳话

  种蓝田玉喜缔良缘

  银镜台前人似玉

  金莺枕侧语如花 白首齐眉鸳鸯比翼

  青阳启瑞桃李同心

  文窗绣户垂帘幕

  银烛金杯映翠眉

  春暖花朝彩鸾对箅

  风和月丽红杏添妆

  方借花容添月色

  欣逢秋夜作春宵

  槐荫连枝百年启瑞

  荷开并蒂五世征祥

  欢庆此日成佳偶

  且喜今朝结良缘 秋水银堂鸳鸯比翼

  天风玉宇鸾凤和声

  紫箫吹月翔丹凤

  翠袖临风舞彩鸾

  海枯石烂同心永结

  地阔天高比翼齐飞

  春窗绣出鸳鸯谱

  夜月捍斟琥珀杯 碧岸雨收莺语暖

  蓝田玉暖玉生香

  白首齐眉鸳鸯比翼

  青阳启瑞桃李同心

  杯交玉液飞鹦鹉

  乐奏瑶笙舞凤凰 碧岸雨收莺语暖

  蓝田日暖玉生香

  并蒂花盛开长征路上

  比翼鸟双飞四化途中

  并肩同步长征路

  齐心共谱幸福歌 不须玉杵千金聘

  已有红绳两头连

  不愿似鸳鸯嬉戏浅水

  有志象海燕搏击长风 才高鹦鹉赋

  春暖凤凰楼 成家当思创业苦

  举步莫恋蜜月甜

  窗前共议四化业

  灯下同攻百科书 吹箫堪引凤

  攀桂喜乘龙

  春窗绣出鸳鸯谱

  夜月香斟琥珀杯

  春风堂上初来燕

  细雨庭前乍开花 春暖花朝彩鸾对舞

  风和丽月红杏添妆

  大地香飘蜂忙蝶戏相为伴

  人间春到莺歌燕舞总成双

  当门花并蒂

  迎户树交柯 东风入户

  喜气盈门

  方借花容添月色

  欣逢秋夜作春宵

  风暖丹椒青鸟对舞

  日融翠柏宝镜初开

  凤翔鸾鸣春正丽

  海枯石烂同心永结

  地阔天高比翼齐飞

  皓月描来双影雁

  寒霜映出并头梅 红梅吐芳喜成连理

  绿柳含笑永结同心

  红妆带绾同心结

  碧树花开并蒂莲 花灿银灯鸾对舞

  春归画栋燕双栖 花月新妆宜学柳

  芸窗好友早栽兰

  花烛光中连开并蒂

  笙簧声里带结同心

  花烛下宾客满堂齐赞简朴办事

  洞房中新人一对共商勤俭持家

  槐荫连枝百年启瑞

  荷开并蒂五世征祥

  欢庆此日成佳偶

  且喜今朝结良缘 婚姻必须自主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爱情岂容买卖让人间相思者早结良缘 婚姻自主恩爱重

  家庭和睦幸福多

  吉人吉时传吉语

  新人新岁结新婚 嫁女婚男处处从简

  移风易俗事事当先

  江上渔歌白鸥同舞

  舟中春暖紫燕双飞

  结成平等果

  开出自由花

  节约办婚事亲友皆欢喜

  勤俭建家庭夫妻更和睦

  结婚筵前共饮合欢酒

  劳模会上同唱胜利歌

  景丽三春天台桃熟

  祥开百世金谷花娇

  今日新婚礼一杯香茶酬宾客

  来年颁奖会两朵红花赞英雄

  锦堂双璧合

  玉树万枝荣

  劳动夫妻革命红花开并蒂

  长征伴侣爱情罗带结同心 立新风只生一个是男是女皆好

  破旧习有利两家嫁女嫁男都行 联戚攀亲何必门当户对

  交结情侣只求道合志同

  缕结同心日丽屏间孔雀

  莲开并蒂影摇池上鸳鸯

  满架蔷薇香凝金屋

  依槛芍荭花拥琼楼

  眉黛春生杨柳绿

  玉楼人映杏花红

  男女并肩为锦绣江山添异彩

  夫妻携手向伟大祖国献青春

  男尊女女尊男男女平等

  夫敬妇妇敬夫夫妇相亲

  且看淑女成佳妇

  从此奇男已丈夫

  琴瑟调和多乐事

  亲友团聚溢欢心 琴韵谱成同梦语

  灯花笑对含羞人 秋水银堂鸳鸯比翼

  天风玉宇鸾凤和声

  笙箫奏凤凰

  鼓乐迎佳宾 双飞却似关睢鸟

  并蒂常开连理枝 堂开蓬莱景

  人醉武陵春

  同谋革命千秋业

  共建勤劳百世家 同心同德参加四化建设

  相亲相爱创造幸福家庭 同心同德革命伴侣

  互敬互爱美满夫妻

  文窗绣户垂帘幕

  银烛金杯映翠眉 梧桐枝上栖双凤

  菡萏花间立并鸳 下玉镜台笑谈佳话

  种蓝田壁喜缔良缘

  相敬如宾莫道妇随夫唱

  情深似海休言女卑男尊

  祥云绕屋宇

  喜气盈门庭 香掩芙蓉帐

  烛辉锦绣帏

  箫引凤凰春生斑管

  杯斟鹦鹉香溢梅花

  携手结伴侣眼角眉梢添喜色

  并肩话长征灯前月下有知音

  新人办新事新风传梓里

  春日耀春晖珍色满园庭`

  新社会新人物新婚嘉礼

  好政策好光景好合百年

  幸福时代春常在

  革命夫妻情谊长 绣阁昔曾传跨风

  德门今喜近乘龙

  雪案联吟诗有味

  冬窗伴读笔生香 一对壁人留小影

  无双国土缔良缘 一对红心向四化

  两双巧手绘新图

  一对青年要为四化添彩

  两颗红心誓给祖国增光

  以优异成绩双登红榜

  为宏伟目标同献丹心 一岭桃花红锦绣

  万盏银灯引玉人

  银汉双星蓝田合壁

  人间巧节天上佳期

  银镜台前人似玉

  金莺枕侧语如兰 莺歌燕舞菊花吐艳

  水笑山欢丹桂飘香 又红又专两情鱼水

  同心同德百岁鸳鸯

  鱼跃鸢飞滚滚春潮催四化

  月圆花好溶溶喜气入人家 玉律鸣秋鹊桥路近

  金风涤暑鱼水欢谐

  云拥妆台和风正暖

  花迎宝扇丽日方长

  芝兰茂千载 琴瑟乐百年

  志同道合革命新伴侣

  互敬互爱美满好婚姻

  紫箫吹月翔丹凤

  翠袖临风舞彩鸾 紫燕双飞迎春舞

  红花并蒂朝阳开

  自由恋爱两朵红花并蒂开绽

  计划生育一代新人茁壮成长

  自由恋爱双方如意

  民主持家百事称心

  自愿自由情投意合

  相亲相爱花好月圆

  恋爱心已合 结婚情更浓

  芝兰茂千载 琴瑟乐百年

  祥云绕屋宇 喜气盈门庭

  香掩芙蓉帐 烛辉锦绣帏

  百年歌好合 五世卜其昌

  笙箫奏凤凰 鼓乐迎佳宾

  堂开蓬莱景 人醉武陵春

  才高鹦鹉赋 春暖凤凰楼

  吹箫堪引凤 攀桂喜乘龙

  百年恩爱双心结 千里姻缘一线牵

  皓月描来双影雁 寒霜映出并头梅

  红妆带绾同心结 碧树花开并蒂莲

  一对璧人留小影

  无双国士缔良缘

  杯交玉液飞鹦鹉 乐奏瑶池舞凤凰

  比飞却似关睢鸟 并蒂常开边理枝

  琴韵谱成同梦语 灯花笑对含羞人

  一岭桃花红锦绣 万盏银灯引玉人

  眉黛春生杨柳绿 玉楼人映杏花经

  凤翔鸾鸣春正丽 莺歌燕舞日初长

  花灿银灯鸾对舞 春归画栋燕双栖

  绣阁昔曾传跨凤 德门今喜近乘龙

  梧桐枝上栖双凤 菡萏花间立并鸳

  银镜台前人似玉 金莺枕侧语如花

  文窗绣户垂帘幕 银烛金杯映翠眉

  方借花容添月色

  欣逢秋夜作春宵

  欢庆此日成佳偶 且喜今朝结良缘

  紫箫吹月翔丹凤 翠袖临风舞彩鸾

  春窗绣出鸳鸯谱 夜月捍斟琥珀杯

  碧岸雨收莺语暖 蓝田玉暖玉生香

  红梅吐芳喜成边理

  绿柳含笑永结同心

  下玉镜台笑谈佳话

  种蓝田玉喜缔良缘

  白首齐眉鸳鸯比翼

  青阳启瑞桃李同心

  春暖花朝彩鸾对箅

  风和月丽红杏添妆

  槐荫连枝百年启瑞

  荷开并蒂五世征祥

  秋水银堂鸳鸯比翼

  天风玉宇鸾凤和声

  海枯石烂同心永结

  地阔天高比翼齐飞

  横 披

  燕尔新婚 百年嘉偶

  珠联璧合 鸾凤和鸣

  笙磬同谐 心心相印

  龙腾凤翔 玉树琼枝

  福缘鸳鸯 喜成连理

  百年好合 五世其昌

  情真意切 幸福美满

  莺歌燕舞 花好月圆

  永结同心 喜气生辉

  新婚对联的传说:---------

  每当听到有人家要结婚,最不可缺少的就是一副红对联。把红对联贴在新房门框边上,看上去既漂亮又鲜艳。听老人们说,关于红对联还有一个小小的故事呢!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某县的一位书生要去京赶考,在路过一村庄时,他感到有点口渴,便走上桥去想找点水喝。他走上桥以后,看到桥下边有一位女子正在洗衣服,不好意思去打扰,边坐在桥头上,想歇一会。等那女子把衣服洗完,站起来刚要走,一眼便看见了桥上的书生,朝他看了一下,边害羞的低下了头。书生被女子的一笑弄得莫名其妙,他不知道那女子为什么要冲他笑,便找来一片很大的枫叶,在枫叶上面写了一幅对联的半边,然后抛向水中。枫叶在河水中流淌着,一直漂到女子洗过衣服的地方。女子看到了枫叶,捡起了一看,上面写着一幅对联的半边“诗题红叶成佳偶”。女子看过后,很快就在枫叶的另一面写上了“玉种兰田结良缘”这七个字,然后放在水中。书生看到了女子在枫叶上写着什么,觉得很有必要看看,便跑向桥下,在水中捞起枫叶,一看,不由得惊呆了,他所写的那幅对联,竟然被一位女子对上了!可知,那女子一定是不凡的。书生于是走到女子跟前,与那女子谈了起来。才知道女子是这庄子的地主家的大**。她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读过诗书,是一位很有学问的女子。书生与那女子谈了片刻后,并与女子约定了下次相会的时间和地点,便继续上路了。

  书生本来就信心十足,加上那女子对他的支持,更是有把握。果然不出所料,书生考取了头等状元。当皇上要给他赐婚时,他拒绝了,而是请求皇上让他自己去找伴侣。皇上恩准了,书生便辞去,开始上路了。

  在书生和女子结婚的那一天,他们在一张红纸上写下了他们初次见面时写过的那幅对联,然后剪下来贴在新房门框边,把它当作他们的证婚人。

  从此,结婚贴红对联的风俗就在民间流传开了。

对联是汉民族文化艺术的独特产物,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下面是我整理的,一起来看看吧。

 一、结婚对联大门用联

红莲开并蒂 /彩凤乐双飞

红莺鸣绿树 /对燕舞繁花

万里长征欣比翼 / 百年好合喜同心

一世良缘同地久 / 百年佳偶共天长

映日红莲开并蒂 / 同心伴侣喜双飞

日丽风和桃李笑 / 珠联璧合凤凰飞

三千珠履光门户 / 一对青年结风俦

大驾光临门第耀 / 良辰聚会主宾欢

蓬门且喜来珠履 / 侣伴从今到白头

连理枝喜结大地 / 比翼鸟欢翔长天

碰杯邀客开巨集量 / 举箸筵宾表至诚

天喜地喜催得红梅放 / 主欢宾欢迎将新人来

席上愧无鱼贵客来临弹铗唱 / 门中能引凤愚男正喜弄箫吹

 二、结婚对联头门用联

扫净庭阶迎客驾 / 携来笙管接鸳舆

严父开怀观凤舞 / 慧儿合卺学梅妆

拴马不教宾客返 / 碰杯漫听凤凰鸣

头上青霄鸾比翼 / 门中珠履客谈心

 三、结婚对联厨房门用联

酒肴味淡惭无理 / 主客情浓幸有缘

厨无美酒殊惭主 / 席乏佳肴强宴宾

自愧厨中无盛馔 / 却欣堂上有嘉宾

客有隆情来庆贺 / 厨无美味实怀惭

门外移来皆玉步 / 厨中捧出尽金瓜

厨内精心调五味 / 堂前聚首会三亲

 四、结婚对联重门用联

绿蚁浮杯邀客醉 / 蓝田得玉喜婚成

愧乏茅台酬上客 / 喜烧花烛映重门

喜溢重门迎凤侣 / 光增陋室迓宾车

父喜子喜重重喜 / 友欢戚欢个个欢

六礼周全迎凤侣 / 双亲欢笑看儿婚

 五、结婚对联侧门用联

宜把欢情联左右 / 愧将薄席款西东

鞠躬致迓嘉宾至 / 侧耳遥闻彩凤鸣

左右逢源君赐驾 / 东南溢美我倾樽

淑女迎来蓬门添异彩 / 佳宾驾到筚户倍生辉

燕席重闻雅爱亲朋来似雨 / 鹿车今挽多情姐妹送如云

 六、结婚对联中堂用联

子媳早相知同德同心密室 / 岳翁原旧友有情有意明堂

合欢偕伴侣 / 新喜结亲家

婚事近新年倒履迎宾椒酒 / 姻缘原夙世肯堂接媳姜汤

连斟酬客意 / 渴望解吾心

稚子结良缘喜事从心慈母 / 嘉宾援百赐感怀雅意亲朋

欣然开笑口 / 相聚叙衷情

 七、结婚对联宴厅用联

三杯淡酒酬宾客 / 一席粗肴宴懿亲

客溢篷门家有幸 / 席陈淡酒主怀惭

几杯淡酒难称宴 / 一意留宾莫说归

陋室摆筵酬厚意 / 嘉宾上座叙欢情

节值仲冬迎淑女 / 时逢吉日款良朋

青梅酒熟凭君醉 / 红烛春浓任客谈

 八、结婚对联后门用联

后话慢谈留客住 / 复邀相聚叙亲情

后槽关马留佳客 / 门第惭蜗宴上宾

 九、结婚对联祖台用联

光前振起家声远 / 裕后遗留世泽长

乔木千枝思已本 / 长江成派溯清源

祖功宗德流芳远 / 子孝孙贤世泽长

燕翼贻谋承后裔 / 凤毛齐美耀前人  

关于结婚对联如下:

上联:不须玉杵千金聘;下联:已有红绳两头连。对联的含义:你不需要一个玉杵或是一千两黄金作为与新娘结婚的聘礼。也就是说,两人的婚姻是天作之合,远比千两黄金更重。

上联:成佳偶花好月圆;下联:结良缘地久天长。对联的含义:新人会结成一对像花开月圆一般圆满的夫妻,结下的美好姻缘会天长地久,寓意两人的婚姻美满永恒。

上联:幸福佳偶同心结;下联:美满良缘百年合。对联的含义:这幅对联是说即将结婚的一对新人心心相印,永结同心,两人感情是极好的,寓意两人的婚姻美满幸福,祝福新人百年好合。

上联:万载良缘此日成;下联:百年佳偶同心结。对联的含义:说明这对新人步入婚姻殿堂的来之不易,其中必定有着两人的相互扶持,相濡以沫,希望新人结婚后能够珍惜这份感情,永结同心,不离不弃,白头偕老。

上联:双星牛女窥银汉;下联:并蒂芙蓉映彩霞。对联的含义:这个对联与上一幅意思大致相同,通过牛郎织女这个神话故事来比喻这对新人的感情历程,一路走来,坎坷不断,虽然有酸涩和苦辣,但是也有甜,两人相互扶持,最终经历住了爱情的考验,一起走向了幸福。

上联:不劳鸿雁传尺素;下联:且喜秋声入洞房。对联的含义:意思是以后不用再麻烦鸿雁为两人互相传递书信了,因为两人已经步入了洞房,成就了喜事。

对联的历史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很好吧?这样的形式就是对联。

大家都知道:过春节时家家户户贴在大门两侧的,人家结婚时贴在大门和新房门侧的,都是对联。至于对联究竟是什么,对联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对联是由五代时期后蜀国君孟昶(chǎng 会意字,“永日”意,即白天特别长)开创的。在新春时,他将自创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贴在门口。于是,中国的第一副对联诞生了。

在此之前,春节时,人们“总把新桃换旧符”,只是把表示吉庆的桃木挂在门侧。当然,也有在门板上贴门神的——最早的门神应为钟馗,后为神荼、郁垒,再为秦琼、敬德,也有采用“四大天王”之二的。所谓王羲之贴春联,因书法漂亮、内容优雅而多次被人揭走,三十晚上被迫贴出“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年初一早上各添三字成“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而终得贴成的传说,纯属附会。

对联得到大的发展和普及,立功至伟者当属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相传在他登基后的第一个春节,曾要求全国上下都贴对联以示喜庆。年前微服私访时,还在民间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锥锥锥锥出穷鬼去;拉拉拉拉进财神来”等佳联。

此后,对联便大面积地开花结果,成为中华的瑰宝了。

对联,也叫对子,喜子,联句等,可以写在纸上,布上,竹子上,木板上,柱子上,或者刻在木头上,石头上。总之,只要是成双的,对仗工整的,都是对联。

参考资料:

http://wwwfengkaicn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485

每逢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有贴对联的习俗,这个习俗的历史也很悠久了,那么对联的由来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对联的来源

对联的最早起源于我国秦朝时期,那时的人们称其为“桃符”。对联在历史上的正式记载是在五代时期,而明清时期则是最兴盛的时期。史料记载为:岁除,命学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张春。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238-250年)。在铁十字架上又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对联的格式精巧玲珑的对联,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习惯,而且在群众广泛运用的基础上还有一种统一点要求,固定的格式。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是我国民间文化遗产中讲究较多、要求较严的一种特殊文体。

对联的特点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以上就是小编的分享了,希望能帮到大家。

有可能是代表家中当年有父母之一去世。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现在比较少见了。古人云,“父母丧,居三年”,也就是要守孝三年,如遇春节,不贴红色春联,而以白、黄、绿三色寄托哀思的对联代替,即第一年白色(也可不贴),第二年**,第三年绿色(没有蓝色一说,会不会是褪色了,绿的看成蓝的)。这个习俗至今在陕西农村还有保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5228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2
下一篇2023-12-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