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言文伍子胥列传翻译
伍子胥是楚国人,名叫员。
他的父亲叫伍奢,他的哥哥叫伍尚。他们的祖上有个叫伍举的,是楚庄王的大臣,以敢于直言劝谏,声望显赫,所以他的后代在楚国也就很有名气。
楚平王的太子名叫建,平王派伍奢做他的太傅,费无忌做他的少傅。然而费无忌却不忠于太子建。
平王让费无忌到秦国去为太子建娶亲,那位秦国的女子长得很漂亮,费无忌跑回来报告平王说:“那位秦国的女子实在是绝顶的美貌,大王可以自己娶过来,另外再替太子娶个妻子。”平王便自己娶了那位秦国的女子,对她极为宠爱,后来生了一个儿子,名叫轸。
平王又另外给太子娶了一个妻子。 费无忌既然用那位秦国的女子向平王献媚讨好,因此就离开了太子而去侍奉平王。
他担心有朝一日平王死了而太子继位为王,会杀掉自己,所以就极力诋毁太子建。太子建的母亲是蔡国人,平王本来就不喜欢她。
渐渐地平王越来越疏远太子建,将他派去驻守城父,守卫边疆。 不久,费无忌又一天到晚地在平王面前讲太子的坏话。
他说:“太子建因为那秦国女子的缘故,不能没有怨恨,希望大王多少要自己防备着一点。自从太子到了城父,统领着军队,对外又与诸侯各国结交往来,他是准备着将要回都城来作乱呢!”平王就召来太子太傅伍奢审问。
伍奢知道是费无忌在平王面前说了太子的坏话,因此便说:“大王为什么竟要相信那心黑口毒、拨弄是非的小臣,疏远了至亲的骨肉之情呢?”费无忌说:“大王如果现在不制裁他们,他们的阴谋就要成功了。大王将很快被他们捉起来的。”
于是,平王大为恼怒,把伍奢关进了监牢,又派城父司马奋扬去杀太子。奋扬在还没有到城父之前,就派人先去告诉太子,说:“太子赶快走,不然将被杀。”
太子建便逃到宋国去了。 伍员费无忌对平王说:“伍奢有两个儿子,都很有本事,如果不把他们杀掉,将是楚国的祸害。
可以拿他们的父亲作人质,把他们召来,不然的话将是楚国的后患。”平王派人对伍奢说:“你要是能把你的两个儿子叫来,就饶你一命;要是不能的话,就把你处死。”
伍奢说:“我的长子伍尚为人仁慈善良,叫了他,他一定会来的。我的次子伍员为人坚韧不拔,忍辱负重,能干大事,他知道来了会一道给抓起来,势必是不会来的。”
楚王不听这些,派人去召伍尚、伍员,说:“你们来了,我就饶你们的父亲活命;你们不来,我现在就杀了你们的父亲。”伍尚准备要去,伍员说:“楚王之所以要召我们兄弟去,并不是真的让我们的父亲活命,只不过是怕我们逃脱了,以后留下祸患,因此用父亲作人质,把我们两个骗去。
我们两个一到,就父子一块儿处死。这对于父亲又有什么益处呢? 而去,只能使得我们无法报仇。
不如去投奔别的国家,借他们的力量为父亲报仇雪恨。现在一起去死掉,就什么也干不成了。”
伍尚说:“我也知道,我们即使去了也终究不能保全父亲的性命。然而现在父亲为了保全性命而召我前去,我却不去;以后又不能报仇雪恨,结果被天下人耻笑,这将使我非常痛苦。”
伍尚对伍员说:“你就逃走吧!你能够报杀父之仇,我就去死了吧!”伍尚已被捕,使者又要捕捉伍子胥。伍子胥拉开了弓,搭上了箭对准使者,使者不敢上前,伍子胥便逃走了。
他听说太子建在宋国,就到了宋国,和太子建在一起。伍奢听说子胥逃走了,就说道:“楚国的君臣从此以后将要为战争而吃苦头了。”
伍尚到了国都,平王便把伍奢和伍尚一齐给杀掉了。 伍子胥到宋国之后,正遇上宋国发生内乱,宋元公与执政大臣华氏等相互攻打。
伍子胥就和太子建一道跑到郑国。郑国对他们很好。
太子建又到晋国去,晋顷公说:“太子既然与郑国相友善,郑国也很信任太子,如果太子能为我作内应,我从外面来进攻,那我们一定能够把郑国灭掉。灭掉郑国,就封给太子。”
太子便回到了郑国,事情还没有准备就绪,适逢太子因为一件私事要杀掉他的一个随从。这个随从知道他们的密谋,就把这件事报告了郑国。
郑定公和子产杀了太子建。太子建有个儿子名叫胜。
事发后,伍子胥害怕了,便与胜一起逃往吴国。到了昭关,昭关的守吏想捉住他们。
伍胥只好与胜独身步行,几乎不能逃脱。追捕他们的人紧跟在后,伍子胥逃到江边上,江上恰有一位渔翁划船而来,知道伍子胥情势紧急,就将子胥摆渡过江。
伍子胥过江以后,解下佩剑说:“这柄剑价值百金,就送给您老吧!”渔翁说:“楚国的法令规定,捉到伍子胥的人赐给粟米五万石,封予执珪之爵,那又何止一把值百金的宝剑呢!”不肯接受伍子胥的剑。伍子胥还没有走到吴国都城就生起病来,只好半道上停下来,讨饭度日。
到了吴国都城,正是吴王僚在掌权,公子光做将军。伍子胥便通过公子光的关系求见了吴王僚。
过了较长的时候,楚、吴边境发生了冲突。楚国边境地方的钟离与吴国边境地方的卑梁氏,都以养蚕为业,两个女子采桑时相互争抢打了起来,楚平王对此大为气愤,以至于闹到两国动用军队厮杀起来。
吴派公子光进攻楚国,攻克了钟离、居巢两地,收兵回国。伍子胥对吴王僚说:“现在正可以一举攻破楚国,希望再派公子光率军伐楚。”
公子光却对吴王僚说:“那伍子胥因为父兄都被楚王。
2 伍子胥传及译文楚平王有个太子叫建,楚平王派伍奢做他的太傅。
费无忌做他的少傅。费无忌对太子建不忠心。
平王派无忌到秦国为大子建娶亲。因为秦女长的姣美,无忌就急忙赶回来报告平王说:“这是个绝代美女,大王可以自己娶了他,再给太子另外娶个媳妇。”
平王就自己娶了秦女,极度地宠爱她,生了个儿子叫轸,另外给太子建娶了媳妇。 费无忌用秦国美女向楚平王献媚以后,就趁机离开了太子去侍奉平王。
又担心有一天平王死了,太子建继位杀了自己,竟因此诋毁太子建。太子建的母亲,是蔡国人,楚平王不宠爱她。
平王也越来越疏远太子建,派太子建驻守城父,防守边疆。 不久,无忌又没日没夜地在平王面前说太子建的坏话,他说:“太子因为秦女的原因,不会没有怨恨情绪,希望大王自己稍微防备着点。
自从太子驻守城父以后,统率着军队,对外和诸侯交往,将要进入都城作乱了。”楚平王就把他的太傅伍奢召回来审问。
伍奢知道无忌在平王面前说了太子的坏话,因此说:“大王怎么能仅仅凭拨弄事非的小人之臣的坏话,就疏远骨肉至亲呢?”无忌说:“大王现在不制止,他们的阴谋就要得逞,大王将要被逮捕了!”于是平王发怒,把伍奢囚禁起来,同时命令城父司马奋扬去杀太子建。还没走到,奋扬派人提前告诉太子:“太子赶快离开,要不然,将被杀死。”
于是太子建逃到宋国去了。 无忌对平王说:“伍奢有两个儿子,都很贤能,不杀掉他们,将成为楚国的祸害。
可以用他父亲作人质,把他们召来,不这样将成为楚国的后患。”平王就派使臣对伍奢说:“能把你两个儿子叫来,就能活命,不叫来,就处死。”
伍奢说:“伍尚为人宽厚仁慈,叫他,一定能来;伍员人桀骜不训,忍辱负重,能成就大事,他知道来了一块被擒,势必不来。”平王不听,派人召伍奢两个儿子,说:“来,我使你父亲活命;不来,现在就杀死伍奢。”
伍尚打算前往,伍员说:“楚王召我们兄弟,并不打算让我们父亲活命,担心我们逃跑,产生后患,所以,用父亲作人质,欺骗我们。我们一到,就要和父亲一块处死。
对父亲的死有什么好处呢?去了,就叫我们报不成仇了。不如逃到别的国家去,借助别国的力量洗雪父亲的耻辱。
一块去死,没有意义呀。”伍尚说:“我知道去了最后也不能保全父亲的性命。
可是只恨父亲召我们是为了求得生存,要不去,以后又不能洗雪耻辱,终会被天下人耻笑。”对伍员说:“你可以逃走,你能报杀父之仇,我将要就身去死。”
伍尚接受逮捕后,使臣又要逮捕伍子胥,伍子胥拉满了弓,箭对准使者,使者不敢上前,伍子胥就逃跑了。他听说太子建在宋国,就前去追随他。
伍奢听说子胥逃跑了,说:“楚国君臣将要苦于战火了。”伍尚来到楚都,楚平王就把伍尚和伍奢一块杀害了。
伍子胥到宋国以后,正好遇上宋国华氏作乱,就和太子建一同逃到郑国去。郑国君臣对他们很友好。
太子建又前往晋国,晋顷公说:“太子既然跟郑国的关系友好,郑国信任太子,太子要能给我们作内应,我们从外面进攻,一定能灭掉郑国,灭掉郑国,就把它分封给太子。”于是太子回到郑国。
举事的时机还没成熟,正赶上太子因为个人私事打算杀掉一个跟随他的人,这个人知道太子的计划,就把它告诉郑国。郑定公和子产杀死了太子建。
建有个儿子叫胜。伍子胥害怕了,就和胜一同逃奔吴国。
到了昭关,昭关的官兵要捉拿他们,于是,伍子胥和胜各自只身徒步逃跑,差一点不能脱身。追兵在后。
到江边,江上有一个渔翁乘着船,知伍子胥很危急,就渡伍子胥过江。伍子胥过江后,解下随身带的宝剑说:“这把剑价值百金,把它送给你老人家。”
渔翁说:“按照楚国的法令,抓到伍子胥的人,赏给粮食五万石,封给执珪的爵位,难道是仅仅值百金的宝剑吗?”不肯接受。伍子胥还没逃到吴国京城,就得了病,在中途停下来,讨饭吃。
到达吴都,吴王僚刚刚当权执政,公子光做将军。伍子胥就通过公子光的关系求见吴王。
过了很久,楚平王因为楚国边邑钟离和吴国边邑卑梁氏都养蚕,两地的女子为争采桑叶相互撕打,就大发雷霆,以致于两国起兵相互攻打。吴国派公子光攻打楚国,攻克了楚国的钟离、居巢就回去了。
伍子胥劝说吴王僚说:“楚国是可以打败的,希望再派公子去。”公子光对吴王说:“那伍子胥的父兄被楚国杀死,劝大王攻打楚国,是为了报他的私仇。
攻打楚国未必可以打败它呀。”伍子胥知道公子光在国内有野心,想杀死吴王僚而自立为君,不可以用对外的军事行动劝说他,就向公子光推荐了专诸,离开朝廷,和太子建的儿子胜到乡下种地去了。
五年以后,楚平王死了。当初,平王从太子建那儿夺来的秦国美女生了一个儿子叫轸,等平王一死,轸竟然继平王即位,这就是昭王。
吴王僚趁着楚国办丧事,派烛庸、盖余二公子领兵袭击楚国。楚国出兵切断了吴国军队的后路,使吴军不能回国。
吴国国内空虚,公子光就命令专诸暗杀了吴王僚,自立为王,这就是吴王阖闾。阖闾自立以后,愿望实现了,就召回伍员,官拜为行人,和他共同策划国事。
楚国杀了它的大臣嚭宛、伯州犁,伯州犁的孙子伯嚭逃到吴国,吴国也用伯嚭做了大夫。先前,吴王僚派遣。
3 贾逵传后汉书文言文答案后汉书贾逵传 贾逵,字景伯,扶风平陵人。
九世祖贾谊,汉文帝时做过梁王的老师。曾祖父贾光,做过常山太守,汉宣帝时以吏二千石,从洛阳迁去。
父亲贾徽,从刘歆学习《左氏春秋》,还学习《国语》、《周官》,又向涂恽学习古文《尚书》,向谢曼卿学习《毛诗》,著有《左氏条例》二十一篇。贾逵完全继承父亲的学业,二十岁时能读《左氏传》和《五经》本文,用《大夏侯尚书》教授门徒,虽然是古学,兼通五家《谷梁》之学说。
从儿童时起,就常在太学,不了解外面的事务。 贾逵身长八尺二寸,一些儒生取笑他说:“问事不休贾长头。”
意思是说贾逵个头很高,但对外面情况不了解,喜欢问这问那。他性格快活,平易,很聪明,喜思考,与众不同,很大方。
他特别对《左氏传》、《国语》有研究,写有这两部书的《解诂》五十一篇,永平年间,上疏献给皇帝。显宗很重视,令人将它抄写一份藏在秘馆里面。
当时有神雀飞到宫殿官府,头上羽毛有五彩之色,皇帝很觉奇怪,问临邑侯刘复是什么原故,刘复答不上来,推荐贾逵说他知识很渊博,皇帝于是召见贾逵,问他是什么原故,贾逵答道:“从前周武王完成父亲的基业,凤凰出现在岐山,汉宣帝威信很高,戎狄归顺,神雀也连续出现过,这是胡人将降顺的预兆哩。”皇帝命令兰台史官拿出笔札,叫贾逵写一篇《神雀赋》,并拜贾逵为郎,与班固一道任校秘书,留在皇帝身边备咨询。
肃宗即位,推崇儒家学术,特别喜欢《古文尚书》、《左氏传》。 建初元年(76),诏进北宫白虎观、南宫云台讲学。
皇帝赞赏贾逵的讲法,要他发挥《左氏传》的大义比公羊、谷梁二传见长的地方。贾逵于是逐条奏明道:“臣谨挑选出《左氏传》三十事特别著名的地方,都是宣扬君为臣纲的正义,父为子纲的道理。
其余十分之七八与《公羊传》相同,有的文字简略,小有差异,无伤大体。至如写到祭仲、纪季、伍子胥、叔术等人,《左氏》深刻发挥君臣的大义,《公羊》多认为是通权达变,这就相差很确定,但是冤抑太久,不能分清是非。
“臣在永平年间曾经上书谈到《左氏传》中某些与图谶相合的地方,先帝没有遗弃刍荛之言,采纳了臣的话,由臣写出详细的讲解,藏在秘书处。 建平年间,侍中刘歆想立《左氏传》,但他不先摆出大义,而轻易地交给太常,自以为理由充足,能够挫败那些儒生,可儒生们内心不服,联合起来抵制。
孝哀皇帝又迎合众人心理,所以刘歆做河内太守。从此大家攻击《左氏》,成为众矢之的。
到了光武皇帝,有独特的见地,兴立《左氏》、《谷梁》两家,恰巧两家先师不通晓图谶之学,所以半途而废了。臣下认为凡是保存先王之道的书籍,要害在于安上理民。
现在《左氏》推崇君父之道,卑视臣子,这是强干弱枝,劝痒戒恶,道理极为明白切当,直接顺理成章。况且三代时不同事物,随时有所增减,所在先帝广泛观察各种学说,采取各家之长。
例如《易经》有了施、孟两家,又立梁丘氏;《尚书》有了欧阳一家,又有大小夏侯,现在三传各不相同,也是这个道理。又《五经》各家都不能用图谶来证明刘氏是尧帝的后代,而《左氏》独有明文能够说明。
《五经》家都说颛顼代替黄帝,而尧不得为火德。但《左氏》却以为少昊代替黄帝,就是图谶所讲的帝宣。
如果尧不得为火,那么汉就不得为赤,它所发明的见解,很能补充一些道理。“陛下通晓天然的聪明,建大圣的根本,更改年号,修正历法,为万代做出典范,因此,麟凤百数呈说,好兆头多次出现,陛下仍然早晚勤勉,钻研《六艺》,对细微之处,也无不审理核实。
如果再留心一些废弃的学问,增广一些见闻,那就没有什么遗失的了'。”书奏上去,皇帝十分嘉奖,赏赐布五百匹,衣一套,命令贾逵自己挑选《公羊》学派的严、颜诸生有高才的二十人,以《左氏传》作教材,给予竹简和纸写的经传各一通。
贾逵的母亲经常有病,皇帝想加赐一些财物,因为校书例多,特地拿了钱二十万,派颍阳侯马防送去。对马防说:“贾逵的母亲病了,他与外界没有什么交往,再穷困就会像伯夷、叔齐在首阳山那样做饿鬼了。”
贾逵多次给皇帝讲《古文尚书》与经传《尔雅》的诂训相呼应,皇帝下诏书命他著《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古文同异》。贾逵集中写了三卷,帝认为很好。
又叫他写《齐、鲁、韩诗与〈毛氏〉异同》,并作《周官解故》。提升贾逵作卫士令。
八年(96),下诏诸儒各选高才生学习《左氏》、《谷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从此四经便流行于世。都封贾逵所选弟子和门生作千乘王国郎,早晚在黄门署学习,学者都很羡慕。
和帝即位, 永元三年(91),任命贾逵作左中郎将。 八年(96),又作侍中,领骑都尉内备帷幄,兼管秘书近署,很被信用。
贾逵所著经传义诂及论难百多万字,又作诗、谏、书、连珠、酒令共九篇。学者很崇拜他,后代称他为通儒。
但是他为人不大注意小节,当代对此有些讥讽,所以没有做成大官。 永元十三年(101)死去,时年七十二岁。
朝廷怜悯他,封他两个儿子作太子舍人。
4 文言文:《伍子胥谏》原文及翻译怎么写1、原文 吴王夫差将伐齐,子胥曰:『不可。
夫齐之与吴也,习俗不同,言语不通,我得其地不能处,得其民不得使。夫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通属,习俗同,言语通,我得其地能处之,得其民能使之。
越于我亦然。夫吴、越之势不两立。
越之于吴也,譬若心腹之疾也,虽无作,其伤深而在内也。夫齐之于吴也,疥癣之病也,不苦其已也,且其无伤也。
今释越而伐齐,譬之犹惧虎而刺猏,虽胜之,其后患未央。』太宰嚭曰:『不可。
君王之令所以不行于上国者,齐、晋也。君王若伐齐而胜之,徙其兵以临晋,晋必听命矣,是君王一举而服两国也,君王之令必行于上国。
』夫差以为然,不听子胥之言,而用太宰嚭之谋。子胥曰:『天将亡吴矣,则使君王战而胜。
天将不亡吴矣,则使君王战而不胜。』夫差不听。
子胥两袪高蹶而出于廷,曰:『嗟乎!吴朝必生荆棘矣。』夫差兴师伐齐,战于艾陵,大败齐师,反而诛子胥。
子胥将死曰:『与!吾安得一目以视越人之入吴也?』乃自杀。夫差乃取其身而流之江,抉其目,着之东门,曰:『女胡视越人之入我也?』居数年,越报吴,残其国,绝其世,灭其社稷,夷其宗庙,夫差身为擒。
夫差将死曰:『死者如有知也,吾何面以见子胥于地下?』乃为幎以冒面死。夫患未至,则不可告也;患既至,虽知之无及矣。
故夫差之知于子胥也,不若勿知。 2、翻译 吴王夫差要去攻打齐国,伍子胥说:“不行。
齐国与吴国,习俗不同,言语不通,即使我们得到齐国的土地也不能与齐人相处,得到齐国的百姓也不能完全役使。而吴国与越国接壤,道路相连,习俗一致,言语相通。
我们得到越国的土地就能够与越人相处,得到越国的百姓就能够役使。越国对于我国是如此。
吴国与越国势不两立,越国对于吴国如同心腹之疾,虽然没有发作,但它造成的伤害深重而且处于体内。而齐国对于吴国只是癣疥之疾,不愁治不好,况且也没什么妨害。
如今舍弃越国而去讨伐齐国,这就像是担心虎患却去猎杀野猪一样,虽然打胜,但也不能除去后患。”太宰嚭说:“不能听信伍子胥的话。
君王您的命令之所以在中原行不通;是因为齐、晋两国的原因。君主如果进攻齐国并战胜它,然后移兵直压晋国边境,晋国一定会俯首听命。
这是君王一举而收服两个国家啊!这样,君王的命令一定会在中原各国得到推行。”夫差不听从伍子胥的话,而采用了太宰嚭的计谋。
伍子胥说:“上天想要灭亡吴国的话,就让君主打胜仗吧;上天不想灭亡吴国的话,就让君主打败仗。”夫差不听。
伍子胥提起衣服,大步从朝廷中走了出去,说:“唉!吴国的朝堂一定会成为废墟了!”夫差兴兵伐齐,与齐军在艾陵交战,把齐军打得大败。回来以后就要杀伍子胥。
伍子胥说:“我怎么才能留下一只眼睛看越军攻入吴国呢?”说完就自杀了。夫差把他的尸体扔到江里,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国都的东门,然后说:“你不会看到越军侵入吴国的!”过了几年,越人攻破了吴国的国都,夷平了吴国的宗庙,夫差本人也被活捉。
夫差临死时说:“死人如果有知的话,我有什么脸面在地下见伍子胥呢!”于是以巾盖脸自杀了。 一、伍子胥列传 1、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或前135年—?)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学问广博。汉武帝即位,谈为太史令。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司马谈在临终时嘱咐司马迁继续自己的事业,撰写史书。3年后,司马迁继父任太史令,开始在国家藏书处“金匮石室”阅读,整理历史资料。
20岁时,游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并到庐山和会稽考察传说中的“禹疏九河”等遗迹,经沅水和湘水流域,凭吊屈原沉水的汨罗江,在曲阜,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回长安后任郎中。
35岁时二次出游,广泛地接近下层人民。 武帝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李陵孤军深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意在待机报答汉朝,因此触怒武帝,致罪下狱,受宫刑。
司马迁为完成《史记》,隐忍苟活。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人称《太史公书》。
2、内容简介 一篇大传,以吴国、楚国为主,兼涉鲁、晋、郑、秦诸多国家,诸多重大历史事件;以伍子胥为主,又兼涉太子建、白公胜、太宰嚭、申包胥、夫概等诸多人物。其中光杀父之仇就有吴王夫差与越王勾践的一对不解之仇;伍子胥与平王的一对深仇大恨;郧公与平王的杀父之仇;白公与郑王、子西的生死之恨,相互穿插,节奏紧凑,有条不紊。
诚如太史公所说,怨毒对于人来说实在是太厉害了。 3、人物形象 伍子胥的性格是通过多角度刻画的。
他头脑清楚,看问题尖锐,深知应父之召必然俱死,故弃小义而雪大耻。 他有张弓拒捕,桀骜不驯的一面; 也有忍辱负重,含辛茹苦,虽困病交加、中途乞讨也不忘郢都仇恨的一面; 有把自己唯一的宝剑送给渔父的感恩报德的一面; 也有因时机不成熟,到乡下种地以韬光养晦的一面。
伍子胥是有政治眼光的。他多次规劝吴王伐越,分析形势,指陈利害。
4、史迁评论 太史公曰:怨毒之於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於臣。
5 专诸者阅读答案 专诸是一个怎样的人专诸(?~前515年)春秋时棠邑(今六合)人。
他以勇义闻名,被司马迁写入《史记·刺客列传》。专诸生得高额凹眼,虎背熊腰,异于常人。
伍子胥(即伍员,棠邑大夫伍尚之弟)见专诸体格雄伟相貌奇特,知为勇士,遂与结交。子胥逃亡吴国后,将专诸荐与吴公子光(阖闾)。
光待专诸甚厚,并告以王僚恃勇夺己王位,想谋杀王僚,请专诸相助。专诸感其知遇之恩,慨然相允。
王僚喜吃鱼,专诸乃往太湖从名厨师学烤鱼,三月而精此技。 公子光乘王僚派兵远征,在楚国被困之际,决定请王僚赴宴,以伺行刺。
王僚赴宴时,身穿铁甲,沿途布兵,席间卫士随身不离。酒过三巡,专诸将短剑藏入鱼腹中,乘进菜之机,仗剑刺死王僚。
专诸当场被卫士所杀。公子光称吴王后,为念专诸功劳,追封为上卿。
六合县城古有专诸巷,相沿至今。
87版聊斋电视系列片详细演员表及拍摄地点:
1《阿宝》 主要地点:粤西某城
阿宝……郑晖 孙子楚……熊大桦 李昌……李琦
老仆……汤元强 筠儿……蔡飞鹂 王员外……吴杰
王夫人……李爱莉 赵公子……厉宁 媒婆……徐子明
巫婆……裘永菁 阎王……张德义 赵知府……黄二彭
2《阿绣》 主要地点:明辽东都司海州、盖州、复州
阿绣……赵静 刘子固……万中良 刘安……虞桂春
刘母……史淑桂 狐仙……宦柳媚 舅父……乔奇
舅母……凤凰 店主……于明德 姚老板……安振古
账房……陆野 玲嫂……袁嘉兰
3《八大王》 主要地点:甘肃临洮
八大王……仲星火 冯权……王建为 冯妻……成梅
黄二娘……闵惠琴 肃王三公主……纪海英
肃王……陆野 阿福……高超 春兰……林霞
4《地府娘娘》 主要地点:山东沂州
锦瑟……李媛媛 王沂……张民权 春燕……鲁瑛
老醉头……夏天 瑶台……彭名燕 兰氏……屠茹英
贾中……刘印平 河老大……端木和林 秋生……唐国光
小翠……范小波 卖线女……唐洁
5《窦女》 主要地点:山西晋阳
窦女……茹萍 南三复……苏再强 许道长……黄景春
窦父……杨昌偕 冯甲……谢宝根 顾公子……温海波
刘嫂……刘文玉 金**……雷小风 县令……刘利民
金员外……张玉龙 姚氏女……胡玖 小厮……张辉
姚孝廉……江锦前
6《娥眉一笑》
连城……陈红 乔大年……阮志强 蔡三婶……温毓君
史孝廉……李又子 史凌云……章苏国 史夫人……何琼
西域头陀……张宝贵 宋县令……蒋正勤 顾正……崔正闽
乔忠……王庸 王化成……徐小帆 王天寿……胡久明
管家……欧存孝 宾娘……卢桦 掌柜……吴有熙
丫头……施建玲
7《封三娘》 主要地点:(田鹿)城(疑歘城之误,在湖南岳阳)
封三娘……金梦 范十一娘……陈莎莎 孟安仁……高亮
范祭司……娄际成 范夫人……周萍 二婶……朱莎
秋儿……何莉 春儿……苗蔚青 知府……周志青
王若虎……倪东海 随员……李斗 相面人……曹秋根
8《公孙九娘》 发生地:济南
公孙九娘……凌宗英 吕生……李虎城 朱生……李军
笙姑……刘洁 老和尚……韩焕松 书僮……赖海东
小沙弥……余兴兵 吴大娘……郑万彬 公孙婆……刘应碧
三婶……王鸣
9《鬼宅》 主要地点:陕西渭南
曹望三……夏军 小谢……孙继红 秋容……冯翎
蔡池碧……严蒴 姜部郎……章健 蔡由之……丁嘉元
孟皓天……蔡荣军 绿娘……郭元 孟至……陆野
道士……杨宝河 蔡子经……王志成
10《荷花三娘子》 主要地点:浙江湖州
宗湘若……蒲蔚林 荷花三娘子……张茜 狐女……王晓莉
红衣少女……葛樱 和尚……傅国祥 田二叔……罗亮
田二婶……袁楚萍 牛仔……江源
11《狐侠》 主要地点:直隶(河北)广平府
冯相如……张弓 红玉……叶丽燕 卫氏……叶蕾
冯松……汤元强 剑客……关德俊 福儿……廖方韵
小福儿……愈斯阳 仙翁……孙西岳 乞丐……何怡钟
宋子高……靳海涛 黄金龙……曹永祥 丁管家……张培田
钻天老鼠……齐忠坤 小妾……朱海梅
12《狐仙驯悍记》 主要地点:河北大名
尹氏……岳红 马介甫……祝新运 杨万石……沈伐
杨万钟……牛犇 杨父……高保成 刘氏……高英
王氏……巢萍 胖奴……姚二嘎 倩儿……林南
书僮……钱如鹤 喜儿……宗兴
13《花姑子》 主要地点:陕西华山
花姑子/蛇精……何晴 安幼舆……霍联华 花父……曲原
安母……王梅芬 阿二……段建军 阿四……叶孜()云
14《花仙奇缘》 主要地点:山东曹州,河南洛阳(两大牡丹产地。本篇的观点是:洛阳牡丹来源于菏泽牡丹)
常大用……楚宏伟 葛巾……邹熠熠 玉版……郭燕
桑姥姥……刘小兰 陶仁贤……黄力 常母……张启萍
常大器……迟涛 赵老汉……孙浩 书童小虎……杨虎
洛阳知府……王浚州
15《荒山狐女》 主要地点:河北永平,陕西凤翔,山西太原
张鸿渐……佟瑞敏 施舜华……周晓芬 方氏……施萍
施妈妈……康宁 恶少……施一强 解差甲……周嘉陵
解差乙……王敦耀
16《贾奉雉》 主要地点:甘肃平凉
贾奉雉……达式常 贾夫人……吴海燕 郎生……夏军
贾祥……曹铎 吴氏……童正维 秦氏……吴芸芳
贾士通……刘非 冯大人……铁牛 钱师爷……李斗
老神仙……袁之远 冯学台……倪东海 县官……杨柳亭
老渔翁……徐才根 贾杲……虞杰 贾彪……周达国
石榴……陈莎莎
17《娇娜》 主要地点:浙江天台
孔雪笠……黄国强 娇娜……王玉兰 香奴……李淑云
皇甫公子……宋立志 松姑……袁曼芬
18《金钏奇情》 主要地点:河北大名,江苏镇江
王桂庵……林康 孟芸娘……林俐 玉龙……张建刚
王福……李寿松 庭月……唐勇 孟江篱……陈尚志
算命先生/莫老汉……张捷 王夫人……李伟 徐太仆……赵献文
莫婆婆……郑秀芬 桂庵姐……胡宗萍 来寿……刘敏
王寄生……姜河
19《连琐》 主要地点:山东泗水
连琐……施萍 杨于畏……杨宁 王举……李国梁
薛公子……殷敦荣 老郎中……叶勇 皂隶……陈建军
20《莲香》 主要地点:山东郯城红花埠,沂州
莲香……薛淑杰 桑晓……熊大桦 李**……周晓芬
章员外……鲁林 章夫人……黎尚 章燕儿……方芳
霍公子……黄国强 霍三……钱如鹤 婆子甲……徐丰
婆子乙……赵玉华 丫环……吕蔷 家人……邱正保
21《良琴知己》 主要地点:山东济宁嘉祥县
程乘鹤……李西林 李自甘……何卫安 李妻……陈淑和
程夫人……郭玉华
22《鲁公女》 主要地点:山东招远萧寺,河北
张于旦……马广儒 鲁飞飞/陈**……张丽玲 王生……邱燕昆
铁拐李……关德俊 荷仙姑……陈爱武 陈员外……方茂林
陈夫人……王娟 王二嫂……杨亚琼
23《陆判》 主要地点:安徽陵阳
朱尔旦……王强 陆判……马戈 王氏/吴**……陈怡
朱兴……杨宁智 吴御史……刘非 吴夫人……王娟
张公子……于振寰 吴公子……邢丹 高秀才……岳红军
胖……韦志远 矮……边玉凡 李志鹏……王侃
菁儿……冯琴 香儿……何翠梅
24《骂鸭》 主要地点:山东淄川白家庄
周小妹……徐利丽 张三……陈彤 周阿伯……曲元
张三妻……李莉
25《梅女》 主要地点:太行,延安
封云亭……陈兵 梅女……瞿颖 容容……马晓晴
看庙老头……顾岚
其他演员:刘莉莉 王川宏 李耀华 郭峰 鲁非
26《冥间酒友》 主要地点:山东淄川(蒲松龄滴老乡)
许大……李国华 王六郎……许春林 许妻……凌宗英
店主……韩焕松 张大爷……李文斌 店小二……姚飙
27《翩翩》 主要地点:陕西邠州
翩翩……方青子 罗子浮……王耀晋 花城娘子……卢玲
雅云……刘波 老汉……曲原 鸨母……?
秋云……蔡飞鹂
28《乔女》 主要地点:山东平原县
乔女……赵凤霞 孟生/孟乌头……徐少华 县官……宋戈
一溜风……孙翠萍 林生……赵学贤 孟母……金文英
乌头妻……杨世华 乔母……赵秀荣 穆子……徐显辉
乔二妮……蓝香()萍 穆生……吴宏厚 老板娘……程淑华
29《瑞云》 主要地点:浙江余杭
瑞云……徐晶晶 贺生……何政军 嬷嬷……朱莎
白衣秀士……毛示范 和生……张强 小红……丽目
胖嫖客……李兰发
30《杀阴曹》 主要地点:江苏秦邮,镇江
王鼎……马崇乐 伍秋月……陈宇虹 王鼐……赵春明
店老板……丁茂森 柳夫人……杨佩婷 老板娘……樊爱莉
31《生死情》 主要地点:河南卫辉
戚生……丁嘉元 戚夫人……盛亚人 章阿端……石慧萍
男仆……牛犇 老鬼婆……舒金生 胖婆……乔郅
丁儿……沈勇 怪老头……王苏 杂役……徐鸣、陈同炯
32《书痴》 主要地点:江苏彭城
郎玉柱……谷亦安 颜如玉……黄超 郎母……孟谦
郎冬生……于明德 书仙姐姐……刘苏 郎父……孙吉祥
知县……任()广智 幕僚……陆野 郎福顺……许教靖
无赖……夏志祥
33《司文郎》 主要地点:京师(北京),江苏南京,山西平阳
宋生……王新民 王平子……冉平生 余杭生……陈力
瞽僧……陈尚志 试官……高永钦
34《田七郎》 主要地点:奉天(辽宁)辽阳
武承休……王熙岩 田七郎……姚祖福 武恒……高博
赵老爷……白穆 唐知县……夏天 田母……周谅量
武绅……唐国光 李应……王敦耀 林儿……王卫
狗儿……石磊 钱大爷……刘印平 贾二爷……王干一
李公子……陈玉臣 王氏……朱琪敏 田妻……张丽萍
师爷……韩芳春 管家……石安乐
35《佟客》 主要地点:江苏徐州
佟客……凌云 董壮士……杨鸣健 董父……糜曾
董妻……李颖
36《无头案》 主要地点:山东淄川(又是老蒲的老乡)
费县令……佟瑞敏 贾氏……徐玉兰 胡成……周嘉陵
周布仁……吴尔朴 冯安……张绶龄 钱氏……何彩霞
李福……周志俊 阿牛……王敦耀 王伍……陈荣华
白发老妇……周梦雷
37《西湖主》 主要地点:洞庭湖,西湖,燕地
陈明允……钟浩 西湖公主……孙立耘 陈妻……黄小韵
绿珠……马春慧 小二……侯华 小鱼女官……黄梅韵
贾平将军……方焕章 太妃……倪桂华 陈太公……李德权
陈太婆……胡世淼
38《细侯》 主要地点:浙江余杭
细侯……彭静 满文贞……李毅 贾盛财……韩焕松
昭儿……王亚玲 卖花嫂……温琼如 戚妈妈……张筱玲
刘秋孟……付驹 媒婆……乐原 顽童……杨帆
刘朝甄……李寿松
39《仙媒》 主要地点:山东莱州,杭州西湖,江苏扬州
彭海秋……康保民 彭好古……王志刚 娟娘……解蕾
邱生……杨树梁 彭母……周勇 通判……陈水金
彭姐……袁曼芬 吴衙内……喻国煌
40《香玉》 主要地点:崂山太清宫
香玉……高建华 黄明磊……陈健 绛雪……郑益萍
花神……唐乃芳 老道长……雷仲谦 兰御史……王建国
老管家……朱玉琛 武则天……兰瑛 老妪……崔志英
山神……毛百川 山妖……李进业 道童……吉来
41《辛十四娘》 主要地点:直隶(河北)广平府
辛十四娘……郑爽 冯子平……周野芒 楚公子……吕凉
鬼郡君……颜美怡 老家人……袁之远 禄儿……袁鸣
酒店老板……铁牛 辛父……周志俊 楚夫人……杨昆
梅儿……毕晓青 白衣少女……张琴 辛儿……李韡良
42《袖中奇缘》 山东兖州(明代鲁王府所在地)
巩道人……温海波 尚温如……张秋君 陈惠秀……毛琳
鲁王……刘玲玲 胖太监……吴逢春 张嫂……周勇
秀生……王凌霄
43《鸦头》 主要地点:山东东昌,江苏六合,燕京
鸦头……孙继红 王文/王孜……李建华 妮子……李倩
嬷嬷……黎尚 赵东楼……赵小元 僮儿……叶平
幼年王孜……朱旦婷
44《婴宁》 主要地点:山东莒县罗店
婴宁/狐母……王伶群 王子服……卢伟强 王母……段日丽
吴生……陈雪松 秦吴氏……王洪甫 老张……李如华
小梅……李豫萍 刘妈……徐丰 县官……王剑泉
胡二……李乐源 胡父……黄启荣 小荣……赵娟娟
45《鹦鹉奇缘》 主要地点:江西庐陵
阿英……张力 甘珏……李钢 甘玉……崔维宁
温氏……李建群 秦吉了……姬洁 红衣女子……陆玲
黄衣女子……唐世清 姜氏……蔡洁 甘父……鲍继宇
甘珏(童年)……夏军 黄媒婆……颜淑兰 恶汉……汤志江
46《雨钱》 主要地点:山东滨州
李生……段攻 毛姑……耿歌 老狐仙……张焕
仆人……张皆兵
47《云翠仙》 主要地点:山东济南,泰山
梁有才……吕凉 云翠仙……于慧 王海……丹宁军
小三……王杰 胡来……倪豪 小玉……钱素珍
云母……王梦云 舅母……童正维 舅父……薛沐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至春秋中后期,中原逐步形成了“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的局面,经过齐、晋、秦、楚等强大诸侯相继称霸后, 历史 之格局遂发生了质的变化:战火纷飞的地域由中原移至东南江淮地区;战争之政治目的不再是“尊王攘夷”、争夺霸主;战争之性质不再有仁义痕迹,而是攻城屠戮、夺地毁灭;战争之主角演变为吴、楚、越三国;战争主宰者亦不再是国君,而是大夫,郭沫若先生对春秋这段 历史 概括的很精辟:“天子倒霉了,诸侯起来;诸侯倒霉了,卿大夫起来;卿大夫倒霉了,家臣竟然起来杀戮君主 ”。周王室是“王子们争宠夺嫡为己任”:王子克之乱(前694年)、王子颓之乱(前678年~前673年)、王子带之乱(前655年~前635年)、周景王杀弟佞父事件(前543年)、王子朝之乱(前520年~前503年)更使周王室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各诸侯国状况又如何呢?国君被士大夫们架空:“三家分晋”、“田氏代齐”、“鲁国三桓”均酝酿并形成于这一时期(春秋晚期)。以上是中原之概况,接下来我们再次把目光聚焦于东南吴楚。
吴国崛起之几位关键人物。申公巫臣 :晋景公(前599年~前581年在位)时,晋初定争取吴国、孤立楚国之策。前584年,楚之亡臣申公巫臣奔晋,景公命之为邢邑大夫,巫臣向景公献联吴制楚之计,景公遂使巫臣赴吴,巫臣偕其子屈狐庸,并率晋军“乘之一偏两之一卒”以适吴,教吴人乘车、御射、战阵等车战、步战之法,更使其子屈狐庸留仕于吴,为吴国行人,吴国从此起用客卿官制,遂兴起东南而为楚之患。
伍子胥 :伍子胥又名伍员,其父伍奢为楚平王太子建太傅,因费无忌建议好色的楚平王“窃娶”为太子建迎娶的秦哀公长妹孟嬴(后为楚昭王生母)为夫人而受楚平王重用,任费无忌为太子少傅,费无忌由于担心太子建日后登基对己不利而于前523年建议太子建镇守楚一北方军事重镇——城父,伍奢与太子建一同前往,次年,费无忌诬告太子建与伍奢密谋以齐、晋为外援发动叛乱,楚平王信以为真,最终致太子建出逃,伍奢及其长子伍尚被杀,次子伍子胥先投奔在宋国的太子建,再同太子建一起奔郑,太子建被郑定公杀害后,伍子胥偕太子建之子公子胜逃奔至吴国,此时,吴王僚刚刚继位,公子光为将军,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有野心,于是将勇士专诸推荐给了公子光,后专诸刺杀了吴王僚,公子光自立为吴王,即吴王阖闾,赐伍子胥为行人,参与国政。
伯嚭 (pǐ):伯氏一族出身晋国公族,第一代伯宗,前595年,楚庄王派左司马申舟出使齐国,未知会宋国而擅自通过,宋文公一怒之下便杀了申舟,遂引发了“楚围宋都商丘之战”,宋文公遣使赴晋求援,晋大夫伯宗对晋景公道:“虽鞭之长,不及马腹”(此乃鞭长莫及之由来),商丘城被围半年,粮草断绝、易子而食、析骸以炊,宋文公被迫求和,因伯宗之主意,晋国阵营失去了宋国,霸主威信动摇;晋厉公(前580年~前574年在位)时,伯宗屡次向晋厉公进言压制郤氏一族,“三郤(郤锜、郤犫 、郤至)”
联名请晋厉公严查伯宗诽谤之罪,晋国遂杀伯宗,伯宗之子伯州犁逃到楚国,前576年,楚共王(前590年~前560年在位)任命伯州犁为太宰,受封钟离邑,楚灵王(前541年~前529年在位)时,伯州犁被杀,楚平王(前582年~前516年在位)推翻楚灵王后,伯州犁之子伯郤宛又得到了起用,为楚国左尹,郤宛为人耿直,贤明有能,深受百姓爱戴,因此受到了楚太子建之少傅费无忌忌恨进谗,被贪得无厌的楚令尹子常所杀,并株连全族,郤宛之子伯嚭得以侥幸逃脱,投奔在吴国深受重用的伍子胥,伍子胥与伯嚭虽无私交,但因遭遇相似,同病相怜,就将他举荐给了吴王阖闾,伍子胥与伯嚭从此联手“剑指”楚国,报仇雪恨。
孙武 :孙武本陈国国君之后,陈桓公时,陈国发生了内乱,陈厉公之子完因内乱不得立,而奔往齐国,改陈氏为田氏;前672年,齐桓公(前685年~前643年在位)封陈完为齐国工正,陈完是孙武的直系祖先,陈完死后,谥号为敬仲,陈完被称为田敬仲;前532年,田敬仲四世孙田无宇联合鲍氏打败了执政的旧贵族栾氏、高氏,田氏一族从此登上齐国政治舞台,为后来的“田氏代齐”打下了基础;至田氏陈完五世孙田书时,已官至齐大夫,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前547年~前490年在位)赐姓孙氏,食邑乐安,田氏与国氏、高氏、鲍氏一起称为齐国四大家族;孙书(田书)生冯,为齐卿,封生武;因齐国内乱不断,孙武幼年之时与其家人避乱于吴中;孙武先祖累世为齐大夫,对齐之始祖姜尚之用兵谋略当深有耳闻,在吴隐居数十年潜心钻研兵法,撷取春秋二百余年(前770年~前506年,共264年)之战争经验及教训,著成《孙子兵法》十三篇;前512年,经伍子胥推荐,孙武带上兵法十三篇晋见了吴王阖闾,阖闾封孙武为将军。
吴王阖闾为人精明英武、素孚众望,及即位,更志在制楚,以争夺江淮之霸权。史称其刻苦图强,勤恤人民,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器不雕镂,宫室不观,舟车不饰,衣服食用,均极节俭;伍子胥与伯嚭对楚有杀父之仇,灭族之恨,攻楚破国当竭尽全力;孙武乃伍子胥所荐,是时约为四十五十之年(按所谓“田鲍四族之乱”,前545年冬庆封之乱,四族逐之,孙武幼年随家人避乱离齐,至前506年冬吴破楚入郢,孙武年龄在四十五十岁不虚),正处英雄无用武之地境遇,出人头地、施展抱负、名垂千古,孙武更不会错失此良机,司马迁有言:“阖闾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坡强楚,入郢;北威齐晋,名显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吴王阖闾、伍子胥、伯嚭、孙武当属强强联手,齐心协力共谋楚国,岂有不胜哉!
吴、楚两国发展概况 :前584年州来之战~前525年长岸之战,吴、楚两国为争夺淮河流域土地展开了六十余年之大小十八次战争,虽然吴国是胜多败少,可并未达到其目的;前529年,吴国占领了州来,但六年之后,即前523年,楚国又收回州来,并筑城以防吴国,吴军若要踏上楚国国土,拿下州来首当其中,于是,前519年,吴王僚率公子光等,再次进攻州来,吴军大获全胜,并乘胜攻占了州来;州来是楚之东方防御战略要地,吴迈出了控制淮河流域之关键一步,吴在战略上有了“进可攻,退可守”的地域资本,楚国自此进入消极防御阶段,极少主动出击吴军。楚之州来、钟离、居巢三邑尽归吴国,楚东方防线顿时尽失,淮南地区主导权牢牢为吴国所掌握,为日后吴国覆楚打下了基础。
吴破楚入郢战前准备 。楚国经历代君主开疆扩土、兼并小国,逐渐拥有了广袤的领地和众多的百姓,成为南方第一大国。在楚国北侵东扩、参与中原争霸之一系列战争中,极少有别国侵入楚国本土,即使长期以霸主自居的晋国,也不得不采取“联吴制楚”之策来牵制楚国,晋悼公之时,荀 以“三分四军轮回作战”方“三驾胜楚”,今吴以楚为敌,仅兵力众寡言,殊非易事,只能智取,不可强攻,于是伍子胥献“三分疲楚”之策:即前512年十二月,吴分三分之一兵力北上灭钟吾国、徐国二国;前511年秋,吴又以其军之一南伐楚之灊邑及六邑;吴军之另一部又围楚东北之弦邑,并攻克楚之养邑,杀吴公子掩余与公子烛庸,至此,伍子胥“三分疲楚”之计宣告完成。吴连年侵扰楚境,致楚军来往奔波,精疲力尽,钟离、徐国、灊邑、六邑、弦邑、养邑尽归吴,楚之北方防线被吴攻破,下一步就是防止吴之“后院”起火了:前510年,吴兴兵伐越国,克越还师后,吴王阖闾令伍子胥增筑都城,借以巩固吴都之防务;第三步是孤立楚:前508年夏,吴诱使桐国叛楚,再诱使楚令尹囊瓦来伐吴之桐国驻军,囊瓦果然中计,是年秋,吴陆师于舒鸠掩袭楚公子繁所率陆师,公子繁逃奔于巢邑,十月,吴师以桐人之舟大败囊瓦,尽夺楚舟而归,于巢邑之南登陆,围攻巢邑,俘获楚公子繁,史称“巢邑之战”,此战后,楚国豫章山以东诸邑及其属国为吴国所有。
吴破楚入郢之战是吴倾全国之力旨在“灭楚”的一场硬战,不容闪失,吴王阖闾正在犯愁兵力不足之时,楚北方遭受到了中原十八国诸侯联军入侵,即著名的“召陵之会”:
前509年,楚令尹子常因索蔡侯玉佩及裘、唐侯之马不成而将二侯囚禁三年。前507年,蔡侯赴晋请求伐楚,次年(前506年),晋定公会周卿刘子、鲁、宋、蔡、卫、陈、郑、许、曹、莒、邾、顿、胡、滕、薛、杞、小邾各国诸侯及齐大夫夏之军于召陵,谋以伐楚,之后,晋卿士鞅再次与十八路诸侯同聚皋鼬,史称“皋鼬之盟”,会盟中,士鞅将楚国的贪婪丑陋行径公之于众,并宣布:前546年,晋楚双方曾经签署的弭兵之会的盟书从此作废,只有晋国才是中原的合法霸主。随后,诸侯联军迅速攻破了楚方城,此战史称“晋破楚方城之战”,正当联军继续向楚国境内推进之时,晋国国内发生水灾和瘟疫,北境亦遭鲜虞侵扰,晋士鞅优柔寡断,罢兵而返,使这场声势浩大的战争以半途而废的结局宣告结束。但是,召陵之会的夭折,使唐、蔡二国倒向了吴,对吴而言可谓雪中送炭,战争性质演变为吴、唐、蔡三国联军伐楚,于是,吴进军号角正式吹响:孙武为将,伍子胥、伯嚭副之,公子山为先锋,夫概从征。
柏举之战 。前506年,吴军分南、北两路大军向楚都郢方向进军,南路为主力军。北路军进至淮汭,登陆以救蔡(“召陵之会”,中原十八路诸侯联军撤退后,楚令尹囊瓦围蔡),围蔡之楚军撤入邓境,在汉水西岸构筑工事,等待楚左司马沈尹戌起方城之军(楚方城、城父、叶邑是北方三座军事重镇,以防卫其北疆境界)来夹击吴北路军,此时,囊瓦忽闻柏举以东山区有吴之大军侵入,囊瓦恐沈尹戌大军来后居功,乃听从楚军先锋武城黑建议,东进击破吴由潜侵入之南路军,于是,囊瓦令楚军东渡汉水,与吴军三遇三战,楚军三战三败,楚军退守柏举,十一月庚午,吴、楚两军对峙于今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东南八十里龟山镇之龟头山附近,吴夫概率所属五千人直向囊瓦处进攻,囊瓦从卒四散奔逃,楚军阵形大乱,吴大军随而攻之,楚军大败,楚大夫薳射被俘、史皇战死,囊瓦畏罪奔郑,柏举之战暂告结束。
清发之战 。楚军柏举战败后,薳射之子薳延率楚军残部退至清发水东岸(当在今湖北省孝感市安陆市与云梦县附近),当楚军半渡清发水时,吴军击之,楚军溺毙及被俘者甚众,楚溃逃之军至雍澨,正做饭就食时,吴军至,楚军弃食而逃,吴军食之追之,薳延率仅存败卒向西逃奔,此时,楚沈尹戌率援军至雍澨,立即猛攻追击薳延溃军之吴军,初战获胜,但沈尹戌军长途跋涉,已疲惫不堪,难敌吴师,沈尹戌在与吴连续作战中,三次负伤,不能再战,恐被俘受辱,要求部下割下了其头颅,楚军遂亦终败亡。
柏举之战、清发之战、沈尹戌战败,吴以五战皆捷之威于十一月二十九日兵临楚都郢,楚昭王以火烧象尾之计方阻止住吴之追兵,乘舟溯江西遁,辗转至郧邑、随邑,吴兵追至随邑,原随国侯君姬姓曾氏拒不交出楚昭王,吴军终不获而还。
战后之政局 。前506年冬十一月末,吴军进入郢都,吴君臣“君居其君之寝,妻其君之妻;大夫居其大夫之寝,而妻其大夫之妻”;伍子胥以擒昭王不得,掘平王之墓,鞭尸三百,以报其杀父灭族之仇恨;夫概与公子山为争夺囊瓦之宫,几相攻战;吴君臣贪恋楚之宫室妻妾与财帛之际,久而不归。转眼到了前505年夏,吴军面临局势急转直下:一是吴东南越国乘吴军留恋于楚,国内空虚之际,举兵侵入吴境;二是楚大夫申包胥来到秦国求助,在秦城墙外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进,终于感动了秦国君臣,史称“哭秦庭”,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楚邦有壮士,鄢郢翻扫荡。申包哭秦庭,泣血将安仰。鞭尸辱已及,堂上罗宿莽。颇似今之人,蟊贼陷忠谠”;秦哀公以子蒲、子虎为将,出车五百乘(三万余人)救楚,由于吴军在楚之奸*掠夺,全面激起了楚之民愤,薳延与子西击败吴军于军祥,《左传·定公五年》:“(前505年)吴人获薳射于柏举,其子帅奔徒以从子西,败吴师于军祥”,薳延与子西所率楚军与秦军相会于稷,《左传·定公五年》:“(前505年)使楚人先与吴人战,而自稷会之”,秦楚联军大败夫概军于沂,《左传·定公五年》:“(前505年)(楚)大败夫概王于沂”。秦楚遂分兵灭唐,再败吴军于雍澨,吴军退兵至麋,《左传·定公五年》:“(前505年)(吴师克郢后)吴师败楚于雍澨,秦师又败吴师,吴师居麋”。
前505年六月,夫概被秦楚联军击败于沂后,遂自率所属回吴,于九月自称吴王。吴王阖闾闻国内有变,乃急撤兵东归,秦楚联军乘机反攻吴军,吴师大败于公婿之溪。吴王阖闾既回吴,引兵攻夫概,夫概败奔楚,楚昭王复回于郢,封夫概于堂溪,号为堂溪氏。
吴破楚入郢之战以吴先胜后败、楚先败后胜而结束,但吴以寡击众、以弱抵强,不失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经典战役,战争从谋划到计策,可谓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徐国与钟吾南下有截断吴军后路之危险,故先灭之;越国北上有直捣吴都之危险,故先伐之;选择险僻无人之路以行奇袭进攻,可谓“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此乃皆出自孙武之杰作,然吴王阖闾沉溺于声色,志虑短浅,其一世英武,终不能以高远之志节,致功业败于垂成,洵足使后人扼腕慨叹也。
注释
楚都郢:今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之楚皇城。
邢邑:今河北省邢台市境内。
乘之一偏两之一卒:即车九乘,卒一百二十五人。
行人:官名,掌管朝觐、聘问、出使等事务。
城父: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城父镇城父村。
钟离:今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东临淮关。
陈国: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一带。
工正:官名,掌管工匠营造。
莒国: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
乐安:今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
州来:今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
长岸: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西南长江岸边东、西梁山一带。
钟离:今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东临淮关。
居巢:今安徽省合肥市西北。
钟吾国:范围大致包括今江苏省新沂市,宿迁市宿城区、宿豫区,国都为司吾城,今新沂市马陵山镇新宅村。
徐国:今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
灊(qián)邑:今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衡山镇上元街一带。
六邑:今安徽省六安市。
弦邑:古弦国,今河南省光山县西北部。
养邑:古养国,今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东杨桥镇。
掩余、烛庸:皆吴王僚之弟。
阖闾都城:始建于前514年,位于今江苏省常州市雪堰镇城里村与无锡市胡埭(dài)镇湖山村之间,做了三十几年的国都。
桐国:今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
舒鸠:前548年,楚康王命令尹屈建率师灭舒鸠。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
巢邑:古巢国,疆域广袤,大约包括今安徽省巢湖市、合肥市、六安市、安庆市、滁州市、南京市江北地区在内的方圆几千里的原野、水泽、山林,都于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凌家滩村。巢邑指今安徽省巢湖市。
豫章山:即大别山。
召陵: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
皋鼬(gāo yòu):今河南省临颍县。
公子山:吴王阖闾之子。
夫概:吴王阖闾之弟。
淮汭:淮水弯曲处。《左传·定公四年》:“蔡侯、吴子、唐侯伐楚,舍舟於淮汭,自豫章与楚夹汉”,淮汭、豫章皆在江北淮南。
邓:邓国南临汉水,北接南阳盆地,战略地位重要,今河南省南阳市邓州一带。
楚方城:非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今考古在湖北省襄阳市老河口市北三尖山大山寨朱连山二劈山杏山鄂豫省界之间。
城父: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城父镇。
叶邑: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城西部,古应国(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以东、鲁山县东南及平顶山市区、叶县、郏县,许昌市襄城县一带)之都。
柏举:指柏子山和举水河,柏子山在今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东北三十里;举水河发源于大别山南麓,自北向南流经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武汉市新洲区、黄冈市团风县,在团风县境内注入长江,全长1657公里,素有鄂东第一河之称,是长江主要支流之一。《春秋》:“吴、楚陈于柏举,盖合此山及举水而名”。
潜:即潜邑,今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东北三十里故潜城。
清发:即清发水,今湖北省府河,又称涢水。
雍澨(shì):今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市石龙镇境。
郧邑:原郧国,今湖北省孝感市安陆市。
随邑:原随国,今湖北省随州市。
子西:楚平王庶弟。
军祥:春秋楚邑,今湖北省随州市随县境。
稷:春秋楚邑,今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市境。
沂:春秋楚邑,今湖北省鄂州市东。
唐:今湖北省随州市随县西北唐县镇。
麋:古麋国故都,今湖北省宜昌市当阳市麋城村一带。
公婿之溪:今湖南省岳阳市东北。
堂溪:春秋楚地,今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西。
周平王
周幽王之子,名宜臼,幽王正妻申后所生。初立为太子,后为幽王废而改立宠妃褒姒子伯服为太子。幽王死后,宜臼在申侯、鲁侯与许文公拥立下即王位,是为周平王。公元前770年,平王迁都洛邑。「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平王在内外交困中度过五十年,于公元前720年死去。
秦襄公
秦国列为诸侯的第一代君主。幽王之乱时,犬戎进攻镐京,秦襄公以兵救周。平王东迁,秦襄公出兵护送,以功封诸侯。东迁后,平王又把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东的土地赐予秦国,为日后秦国强大打下了基础。
郑庄公
郑武公之子,名寤生,是春秋初年的郑国国君,公元前743年至公元前701年在位。他曾平定其弟共叔段的叛乱,继武公之后,为周平王的卿士。后来,周平王为了削弱郑的力量,分政于虢,任虢公忌父为右卿士,由郑庄公为左卿士,于是周、郑之间发生了矛盾,双方互派人质。不久,周平王死去,继之者周桓王打算让虢公单独执政,结果双方发生争执,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罢了郑庄公左卿士之职,郑庄公进行报复,不去朝见周王。于是桓王率领蔡、卫、陈三国之师伐郑,战于葛,被郑军打得大败。到了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居然召齐、卫、宋会盟于恶曹(今河南延津西南),几乎当上的春秋初年的霸主。
周桓王
周平王之子,名林,东周初年第二代周王,公元前719年至公元前697年在位。桓王即位之初,秉承平王之志,继续削弱卿权,以加强王权,依然保持「宗周」之余烈。是时,卫国定君,必假王室之威;晋国内乱,必借王室力量干涉,以至于王室尚能自由取易郑国之田。到了公元前707年,桓王夺郑伯政,郑庄公不朝。桓王还能率诸侯之师伐郑,双方战于葛,但被郑军打得大败。从此,王室转衰,虽一度得志于虢,但桓王已无力振作,「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业已形成。
齐桓公
春秋五霸之一,名小白,其兄齐襄公在位时,昏庸暴乱,诸弟出逃,小白也逃往莒国。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被杀,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在齐国高氏帮助下,取得君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任用管仲,在内进行行政改革,发展生产,使齐国经济、军事力量大增,对外 「尊王攘夷」,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又顺应了当时戎狄内侵、中原各国关注如何抵御的态势。齐桓公在诸国间获得了极高的威信,最终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宋襄公
春秋五霸之一。宋桓公之子,名兹甫,公元前650年即位。齐桓公死后,诸子争位,宋襄公用武力护送齐太子昭回国,夺取君位,是为齐孝公。宋襄公自以为立孝公有功,企图以此为资本继齐而霸。但宋国毕竟实力不足,加之宋襄公本人又迂腐固执,其霸业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晋文公
春秋五霸之一。晋献公之子,名重耳,晋献公宠爱骊姬,骊姬为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陷害太子申生,重耳受到连累,被迫逃亡。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直到公元前637年,才在秦国的帮助下返回晋国,登上君位,是为晋文公。晋文公对内任用贤能,改革军政,国力增强;对外尊奉周王,帮助王室平乱,取得「尊王」美誉。晋文公最终灭曹却楚,成为中原霸主。
秦穆公
秦德公之少子,成公之弟,名任好,春秋时秦国的国君,公元前659年至公元前621年在位。他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芮两国。后在崤(今河南三门峡东南)之战被晋军袭击,大败,转而向西方发展,「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对秦的发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是有所作为的政治家。
楚庄王
楚穆王之子,名侣,春秋时楚国的国君,公元前613年至前591年在位。他曾整顿内政,兴修水利,任用平民出身的孙叔敖为令尹,发展经济,使农工商贾各守其业。政治上遵循「楚国之令典」,注意选用旧贵族,「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加强了贵族的力量。军事上重新提倡楚武王制定的阵法,使兵士之间团结一致。这些有力措施,为楚庄王的霸业奠定了物质基础。公元前611年,楚庄王攻灭庸国(今湖北竹山西南),国势大盛,继而又进攻陆浑之戎,陈兵周疆,派人询问象徵天子权威的九鼎之轻重。后在(今河南荥阳北)之战大败晋军,陆续使鲁、宋、郑、陈等国归附,当上了中原的霸主。
管仲
春秋时齐国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亦称管敬仲。据说,他早年经营商业,后从事政治活动。在齐国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君位的斗争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纠。小白取得君位后,经鲍叔牙的推荐,不计前嫌,重用管仲为相,实施改革。他在政治上,推行国、野分治的参国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齐国,并在国中设立各级军事组织,规定士、农、工、商各行其业;在经济上,实行租税改革,对井田「相地而衰徵」,并采取了若干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政策。
在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得到稳定和改善的基础上,管仲积极促使齐桓公采取尊王攘夷、争取与国的方针,以建立霸权。从公元前681年北杏(今山东东阿)会盟开始,管仲辅佐齐桓公先后「存邢救卫」,伐蔡、伐楚,观兵于召陵,制止了楚向中原的深入,同时,又多次为王平戎难,甚至徵集诸侯派军队帮助周王戍守成周。公元前651年,齐桓公把周王的代表周公以及宋、卫、郑、许、曹等国召来葵丘(今河南兰考)开会,使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甙。
管仲作为齐国的政治家,其对内、对外政策,将守旧与革新结合为一体,具有明显的两重性、过渡性。但是,他毕竟辅佐齐桓公成就了霸业,孔子说:「(无)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当是事实。
鲍叔牙
春秋时齐国的大夫,以知人著称。少年时和管仲友善,后因齐乱,随公子小白出奔莒,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任命他为相,他辞谢,保举管仲。后来齐国经管仲改革,日渐富强,齐桓公也成为春秋时期的首霸。
狐偃
春秋时晋国的卿,字子犯,公子重耳(即晋文公)的舅父,亦称舅犯。曾随从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游历各国,并且帮助重耳回国即位。回国后任上军之佐,帮助晋文公改革内政,以「尊王」相号召,平定王子带之乱,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战胜楚军,使晋文公当上了霸主。
介之推
一作介子推、介推,春秋时晋国的贵族。他曾从晋文公流亡国外,文公回国后赏赐随从臣属,他和母亲隐居绵山(今山西介休东南)山中而死。文公找寻不到,还曾以绵山作为他名义上的封田,后世遂称绵山为介山。又传说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他因不愿出来而被烧死。
赵衰
即赵成子,字子余,亦称成季、孟子余,春秋时晋国的卿。他曾随从公子重耳(即晋文公)流亡在外十九年,并助重耳回国即位。回国后,任原(今河南济源北)大夫,亦称原晋。后任新上军之将和中军之佐,还曾推荐先轸、栾枝等人,帮助文公创建霸业。
百里奚
春秋时秦国大夫。他原为虞大夫,虞亡时被晋俘去,作为陪嫁之臣送入秦国。后出走到楚,为楚人所执,又被秦穆公以五张黑羊皮赎回,用为大夫,称为五 大夫。他与蹇叔等大臣共同辅佐秦穆公,建立了霸业。
蹇叔
春秋时秦国大夫。有贤名,为百里奚所推荐,秦穆公任为上大夫。公元前628年,秦穆公欲袭郑,他加以谏阻,认为长途偷袭,军易疲劳,郑亦会有备,穆公不听,仍派孟明东征。时其子亦在军中,他泣送其子,断言秦军定在崤山为晋所败。结果,秦军至滑(今河南偃师东南),知郑已有防备,返途到崤山被晋军所伏击,全军覆没,主帅孟明等被俘,穆公深悔不听其言。
晏婴
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时齐国大夫。公元前556年,其父晏弱死后,继任齐卿,历任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曾奉景公之命,与晋联姻,曾预言齐国政权终将为田氏所取代。传世有《晏子春秋》一书,当是战国时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编辑而成。
吴王僚
吴王余之子,或说庶兄,名州于,春秋时吴国的国君,公元前526年至公元前515年在位。曾屡次兴兵伐楚,后被公子光(即吴王阖闾)求助勇士专诸所杀。
专诸
一作设诸,春秋时吴国堂邑(今江苏六合西北)人。吴公子光(即吴王阖闾)欲杀王僚自立,伍子胥把他推荐给公子光。公元前515年,公子光乘吴内部空虚,与专诸密谋,以宴请吴王僚为名,藏匕首于鱼腹之中进献,当场刺杀吴王僚,专诸也被吴王僚的侍卫杀死。公子光自立为王,是为吴王阖闾,乃以专诸之子为卿。
吴王阖闾
吴王寿梦死后,子诸樊即位,诸樊死,其弟余祭、余依次继位,到四弟季札,季札让位不受,本应将王位回传于诸樊之子公子光,但继位为王的是余子州于,即吴王僚,公子光极为不满。公元前515年,吴王僚派兵伐楚,吴军陷入包围,进退不能,公子光趁机夺权,派专诸刺死王僚,登上吴王宝座,是为吴王阖闾(又称阖庐)。吴王阖闾任用孙武、伍员等贤臣,国力大振,数败楚国,并攻入楚郢都(今湖北江陵北),盛极一时。后来在对越的作战中,阖闾负伤而死。
越王勾践
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96年,勾践即越王位,同年在李大败吴师。公元前494年,被吴军败于夫椒,被迫向吴投降,勾践做了吴臣仆。此后二十年间,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任用贤臣,繁息人口,发展生产,重建武装,越国重新强大起来。从公元前482年起,越开始攻吴。前473年,灭掉吴国,统一了东南一带。后来勾践又北上争霸,横行江淮,号称霸王。
吴王夫差
吴王阖闾之子。阖闾死后,夫差继位。夫差不忘父仇,立志报复。数年后,夫差大举伐越,越军大败,向吴降服。夫差不听伍员灭越的劝告,却听信佞臣太宰与越议和,失去了统一东南的时机。服越以后,夫差日渐骄横,北上争霸中原,连年用兵,导致国力空虚。此时越经过多年积聚,力量增强,不断攻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吴王夫差自杀。
伍子胥
楚大夫伍奢之子,名员,字子胥,春秋时吴国的大夫。公元前522年,其父伍奢被杀,他逃亡经过宋、郑等国入吴。后帮公子光(即吴王阖闾)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整军经武,国势日盛。不久攻破楚国,以功封于申,又称申胥。后吴王夫差时,劝王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吴王不听,渐被疏远,最后吴王赐剑命他自杀。
孙武
齐国人,字长卿,春秋时兵法家。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经伍子胥的推荐,被任命为将,率吴军攻破楚国。他主张改革图强,认为当时晋国六卿所进行的土地制度改革,其中亩大而税轻者可以成功。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注重了解情况,全面地分析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等矛盾双方,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以克敌制胜。他还提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谓之神」,强调了战略战术上的「奇正相生」和灵活运用。著作有《孙子兵法》一书,为中国最杰出的兵书,并深受世界各地所重视。
申包胥
楚君冒的后代,申氏,名包胥,也称王孙包胥,春秋时楚国贵族。他和伍子胥为知交,公元506年吴用子胥之计,攻破楚国。他到秦国求救,在宫廷上痛哭七天七夜,终使秦国发兵救楚。
伯
楚大夫伯州犁之孙,伯氏,名 ,字子余,春秋时吴国的大臣。初,楚诛伯州犁,其孙伯 出亡奔吴,后以功升任为太宰。因善逢迎,深得吴王夫差的宠信。吴破越后,他受越之贿赂,许越媾和,并屡进谗言,谮伍子胥。吴亡后,降为越臣。一说他被越王勾践所杀。
文种
楚国郢人,字少禽,春秋末年越国的大夫。公元前494年,越被吴击破,困守会稽(今浙江绍兴)。他献计越王勾践,到吴贿赂太宰,得免亡国。勾践回国后,授以国政,君臣刻苦图强,终于灭亡吴国。后勾践听信谗言,赐剑命他自杀。
范蠡
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字少伯,春秋末政治家。初,为越大夫,越为吴王所败时,曾赴吴为质二年。回国以后,帮助越王勾践刻苦图强,灭亡吴国。后游齐国,称鸱夷子皮,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改名陶朱公,以经商致富。他认为天时、气节随着阴阳二气的矛盾而变化,国势的盛衰也不断在转化。对付敌人要随形势变化制定计策,强盛时应戒骄,衰弱时要争取有利时机,创造有利条件,使转弱为强。他又认为物价贵贱的变化,是由于供求关系上的有余和不足,主张谷贱时由官府收购,谷贵时平价售出。《汉书·艺文志》著录《范蠡》二篇,己佚。其言论见于《国语·越语下》和《史记·货殖列传》。
西施
一作先施,春秋末年越国人。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夫差最宠爱的妃子。传说吴亡后,与范蠡偕入五湖,见于《吴越春秋》、《越绝书》等。明梁辰鱼据此故事,编为传奇《浣纱记》。
吴破楚入郢之战的经过是什么?
公元前506年,吴攻打楚时,此役楚军大败,吴军一举打进楚国都城楚昭王四处逃亡。楚国申包胥前往秦国求救,秦国拒之申包胥痛哭秦庭感动秦王发兵相救,帮助楚国复国。楚王为复仇进攻吴,遭接连兵败,不得已迁都。历史上此事件称为吴破楚入郢之战。
首先,我们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开始介绍,公元前506年,春秋时期中原十八个国的诸侯汇于召陵,由晋国为盟主准备攻打楚国。联盟军内部意见不一,孙武觉得楚国已被孤立,实力不大如前,之后并定下了“涉淮逾泗,越千里而战”的战略方针,吴国和楚国打响了决战,吴国的联合军队柏举大败楚国的主力军队后,乘胜追击,仅仅只用了短短的10天时间便达到了楚国的城都郢城。
其次,了解一下两国的战争过程。公元前519年,吴联军与楚军的战争开始爆发,在鸡父大决战吴国大败楚君后,楚国在战略进入了被动局面。公元前516年,楚平王去世,子昭继承了王位。由于楚昭王年幼,尹囊瓦扶政,囊瓦宠信费无极,杀害能臣邻宛、阳令终、晋陈等,导致楚国内部朝政一混乱。
公元前515年,吴公子光杀王僚自立为王,招揽天下人才,重用伍子胥、孙武等能人异士,国家得到日益富强。公元前518年,吴国为了尽快能消灭楚国,歼灭了巢、灭钟离,将淮河中游进行了控制,大举西进,一并将吴国的方国徐国和钟吾国。吴王阖闾接受了伍子胥的建议将军队分为三路,不间断的攻打楚国吗,轮番攻楚慢慢有所见效,楚军被搞得疲惫不堪。
楚国把持朝政的囊瓦看吴军的轮番攻打如此得凶猛,不能再攻打蔡国,立即班师回城。楚国司马沈尹戌给囊瓦提出建议:将楚军的主力布防在汉水沿岸,再令沈尹戌率一路精兵直捣准汭,去破坏吴军的船只,之后在扼守大隧、直辕、冥阨等险要关门阻击,切断吴军的后路。
囊瓦采纳意见依计行事,但沈尹戌帅兵离开后,大夫武城在囊瓦面前挑唆道:按照之前计划攻破吴军后,将是沈尹戌司马独获大功,而不是令尹大人,并建议囊瓦要速战速决。
愚蠢的囊瓦觉得很对,便今全军渡江直击吴军,交战一开始便接连败退。囊瓦见没有胜券便准备后侧,却被史皇劝阻了。楚军退至柏举处,与吴军在此排开了决战架势。吴军夫概王率精兵五千人直击囊瓦的中军,楚中军抵挡不住导致楚军大乱。而后吴军发起全面攻击,打败楚军,楚军一路逃奔,吴军继续追击楚军。
再次,接下来楚左司马沈尹戌这方面,他来到准汭,准备去捣毁吴军乘船,接到楚军主力已被吴败,便立即回撤救楚军,在雍澨攻击吴军追击部队,但自己却受了重伤,沈尹戌继续带伤作战最后还是败亡。
吴军高歌猛进一路追杀到楚都郢都。楚昭王带着家属和亲信乘船往西逃忘,楚昭王逃亡至随国,吴军紧追不放。王子綦将自己装扮成楚昭王对付吴军,楚昭王乘机藏起来。吴兵还是没有擒获楚王,只好退兵。
楚都被占领后,楚大夫申包胥前往秦国求发兵相救,开始秦国并不答应。申包胥便在秦王的宫殿上,痛苦七天七夜,秦王为楚国有这样的臣子而感动不已,于是令大夫子蒲、子虎领五百战车去救楚国。一开始吴军在雍击败了楚国的反攻的部队,却被秦军打败。
吴军退兵至麇。楚军与秦军在军祥回合一同击败了吴军,越国抓住吴军在外攻打楚国,国内必定空虚,乘势发兵攻打吴国。最后,楚军顺利打退吴军后,楚国君主记恨吴军柏举、破郢的侵略,决定向吴国进行报仇。令水师沿江而下,攻打吴国,却被吴太子领兵打败。
楚军的水师统帅潘子臣、小惟子等都被俘连通,楚国派出陆军部队也败于吴军。楚国兵败后,朝野上下君臣恐惧,为避免吴军锋芒,决定迁都都邑,称之为郢。这都是吴破楚入郢之役的余波。
楚国春秋战国时期是四强之一,论领土和军事都是当时的强国,竟被实力远不及自己的吴国大败,这并不是偶然。从以下点分析:“首先,楚国在当时称霸时间较长期,总是对周边附属国恃强凌弱,造成众叛亲离;其二,楚国囊瓦把持朝政后内部矛盾激化,君臣不一,将帅不合;其三,吴国是新兴国家,国力也得到了有效发展,正步入鼎盛时期,由于楚的众叛亲离,让吴伐楚时得到了附属国的支持。”
是。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下称《通谱》),曹玺生两子,即曹寅与曹宜。《丰润县志》所载曹玺名下的二子亦为寅、宜。叶燮在其《巳畦文集》卷五《楝亭记》里也说:“今司农荔轩及弟筠石先生,公(按:指曹玺)之贤嗣也”。稍晚的材料如翁方纲的《复初斋诗集》,在卷四十六有一首诗的题目里也说:“筠石,楝亭弟也”。
如此看来,曹玺生曹寅、曹宜二子,二人的字分别是子清、子猷,荔轩、筠石则是他们的号;也就是说,曹寅的这位令弟曹宜,字子猷,号筠石,当属无疑。
但《通谱》将曹寅、曹宜二名并列相连并附载:“曹锡远正白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来归年分无考,其子曹振彦原任浙江盐法道,孙曹玺原任工部尚书,曹尔正原任佐领,曾孙曹寅原任通政使司通政使,曹宜原任护军参领兼佐领,曹荃原任司库…”。这段话里,忽然冒出个“曹荃”来,事情有些蹊跷。
查《五庆堂谱》:“玺生二子:长寅,次荃。”又:“荃,玺次子,原任内务府司库,诰授奉直大夫”。有学者断言:宣之改荃,盖避玄烨嫌讳也。此条前人多予采信,显然,曹宣(荃)与曹宜不是同一人。那么,对于这些自相矛盾、漏洞百出的材料,我们该相信谁呢?笔者倾向于《五庆堂谱》的说法。
疑窦之二:曹子猷究竟是曹宣还是曹宜?
有人考证,曹子猷大约卒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乙酉,年仅四十八岁。子猷一死,曹寅悲痛无已,康熙四十八年己丑,还特别作了《思仲轩诗》来纪念他。康熙四十九年庚寅秋天,曹寅又有一首题作“渔湾夜归,忆子猷弟句,凄然有作”的诗,起首就说:水动渔舟出子猷句,题诗人已无。若然,曹子猷绝非曹宜。
查曹宜身世,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八旗画
录》三十二页云:“曹宜:字子猷,号筠石”。《通谱》:“曹宜:原任护军参领兼佐领。”《八旗通志》卷五《旗分志》:“第二旗鼓佐领亦系康熙三十四年编立,初以马虎管理;后以郎中四黑管理;四黑故,以护军参领曹宜管理。”雍正十三年之诰命云:“尔曹振彦,护军参领兼佐领加一级曹宜之祖父”。这些材料足以证明:曹宜并非卒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乙酉,而是更晚。
另一条史料佐证了上述事实。曹寅在康熙四十七年四月初三日有一道折子内中说:“佛船于前月二十八日过扬州,臣会同李煦迎接,……今本月初三日臣家人先回,报称孙文成与臣弟曹宜送至南海,于闰三月十四日到普陀山”。同年三月二十九日李煦也有一道折子云:“二月十八日曹宜奉佛自张家湾开船,于三月二十八日到扬州”。证明曹宜在康熙四十七年还活得好好的,死去的“子猷”则应为另外一个人。
周汝昌先生依据《诗经·大雅·荡》·《桑柔》第八章里“秉心宣犹,考慎其相”;以及《晋书》里“伯考景王,履道宣猷,缉熙诸夏”之文字关合,最终坚信子猷即曹宣。曹宣:字子猷,号筠石,为曹寅胞弟。而曹宜系曹尔正之子,曹寅堂弟,字号不详,此人高寿,至雍正十三年,疑似仍然活在人世。
至此,曹寅、曹宣(荃)、曹宜三个人的关系大致理清:原来他们是三个人,曹寅、曹宣(荃)是曹玺之子,曹宜是曹尔正之子,是曹寅的堂弟。曹宣(荃)字子猷,号筠石。曹宣是否为曹寅胞弟,后文探讨。
至于“宣之改荃,盖避玄烨嫌讳”一说,最近有人研究表明“宣之改荃”根本不存在;因与本篇旨意无涉,先搁置不论。周汝昌以为宣、宜为同一人,认为“宣”与“宜”乃形似而误,这一观点显然不靠谱。
疑窦之三:曹寅与曹宣谁长谁幼?
别看这么简单不过的问题,依然是笔糊涂账。
曹寅的诗里经常提到的“芷园弟”,就是子猷,二人感情超过亲兄弟,《楝亭诗钞·别集》卷三七页有《闻二弟从军却寄》一诗,开头两句是:“与子坠地同胚胎,与子四十犹婴孩”。周汝昌先生最初据此怀疑他们是一对孪生兄弟。后见《楝亭诗钞》卷三有“支捧金铸酒枪一枚寄二弟生辰”一诗注云:“生辰同花生日”(二月十二),显然与九月出生的曹寅不同月,“孪生”说最后由周汝昌先生自己否定了。
“孪生”说既然不成立,二者必有长幼之分。依据诗题中“二弟”及其他诗题的“芷园弟”称呼,以及尤侗在《曹太夫人六十寿序》中直云:“逮公(按指曹玺)即世,仍命长子寅继之,旋移节于姑苏”。似乎可以肯定曹寅居长,但实际情形令人生疑。
曹宣的出生年份有两个,其一是依据康熙二十九年四月初四日《总管内务府为曹顺等人捐纳监生事咨户部文》(下称《户部文》)推定,曹宣(荃)出生于康熙元年(1662)。《户部文》奏称:
三格佐领下苏州织造郎中曹寅之子曹顺,情愿捐纳监生,十三岁;
三格佐领下苏州织造郎中曹寅之子曹颜,情愿捐纳监生,三岁;
三格佐领下南巡图监画曹荃,情愿捐纳监生,二十九岁……
其二是依据曹寅诗中称子猷为“卯君”(恕不举例)。推定曹宣康熙二年(1663)癸卯生人。“卯君”典出苏轼《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为寿》诗句“东坡村里寿卯君”,苏轼自注云:“卯君,子由也,子由己卯生,故名”。按:笔者认为如此推定欠严谨,曹寅称弟为“卯君”,或许只因苏辙字“子由”与“子猷”发音相同而已。
然而,如果确信曹宣生于康熙元年,则有更多疑窦难以释怀。
首先,曹宣生不出曹顺。内务府《户部文》所奏“苏州织造郎中曹寅之子曹顺”,这是古今治红学者公认的史料与现实不符的记载,其实曹顺并非寅子,本为曹宣嫡长子,父子相差16岁,曹宣最晚须15岁结婚,16岁才能生曹顺,然而这几乎不可能。
其次,曹母孙氏生不出曹宣。曹玺的妻子孙氏,是康熙皇帝幼年的保母。尤侗《艮斋倦稿》卷四《曹太夫人六十寿序》云:“曹母孙太夫人者,司空完璧之令妻,而农部子清、侍卫子猷两君之寿母也奇怪,为何不言“生母”?。于今辛未腊月朔日,年登六表”。“辛未”为康熙三十年(1691年),逆推孙氏生于天聪六年(1632年)。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十八日玄烨诞生时,孙氏已二十三岁。有多条史料显示,孙氏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初玄烨继位之后,即二十九岁时,才离开宫廷嫁与曹玺做续弦夫人。也就是说,孙氏在1654年至1661年这七年时间里,绝不会怀上曹玺的孩子,就算他嫁给曹玺后很快有身孕,也要到1663年才能生孩子,而从曹顺的年龄推算,曹宣不可能出生在这一年。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分析《户部文》的错误,显然是人为的。康熙二十九年,曹寅在出任苏州织造之前,给29岁的曹荃和13岁的曹顺捐纳监生,考虑到曹宣父子年龄差异反常,为避免世人疑惑,曹寅在申报资料上做了“手脚”,一是满报曹荃年龄,二是故意将侄子曹顺纳入自己子女名下,如此一来,看似天衣无缝,却反而露出了新的“马脚”。
当时曹寅可能没有考虑到,将曹宣出生年改为康熙元年,而忽略孙氏不可能在康熙元年生下曹宣,所以后来才想出一个补救之法,在诗歌里称曹宣为“卯君”,让世人相信曹宣生于康熙二年(1663)癸卯二月十二日。孰知这样“撤东墙补西壁”,弄巧成拙,因为这样一来,曹宣生曹顺的条件又成了问题,如果曹宣康熙二年生人,他就得13岁结婚,14岁生曹顺,显然更加荒唐。
疑窦之四:曹宣的生母是谁?
孙氏不可能是曹宣的生母,还有尤侗在康熙三十年(1691)的《艮斋倦稿·曹太夫人六十寿序》(下称《寿序》 为证。《寿序》称:“曹母孙太夫人者,司空完璧先生之令妻,而农部子清、侍卫子猷两君之寿母也。……难弟子猷,以妙才为朝廷筦册府……”注意“寿母”二字,何不称“生母”?又“难弟”何解?满纸都是疑问。
既然孙氏非曹宣生母,那就考察曹寅生母顾氏吧。依据曹寅《闻二弟从军却寄》一诗开头两句:“与子坠地同胚胎,与子四十犹婴孩”,“同胚胎”三字,暗示二人同母所生,殊不知,这又是一个弥天大谎。
曹寅生母非孙氏,而是庶母顾氏所生,这是学界早已认同的事实。如果曹寅曹宣兄弟俩“同胚胎”,则曹宣也应是顾景星之甥,可是顾景星《白茅堂全集》并无片言只语涉及曹宣。曹寅写《舅氏顾赤方先生拥书图记》,也未顺带一笔在京任职的曹宣。曹寅舅家文人辈出,而在他们的文集笔记里从来只提曹寅不提曹宣,这些都可以旁证曹宣非顾氏所生。那么,曹宣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只好到《红楼梦》里去寻找答案。
欲还原曹宣真实身世,首先还得借助史料,破解五个疑团。
一、曹宣在二十三岁以前,一直未曾正式任职,这不符合清代律例。清代惯例:内务府包衣子弟成丁后即须当差;清廷严格禁止旗人从事其他职业,甚至规定旗人不得离旗居住,即使外任旗员,其子弟满十八岁后,也要遣回京师当差。这说明曹宣身份特殊,身世不凡。
二、曹寅在曹宣生前所写诗文情感真挚,而曹宣死后连一篇悼念的文字都不见。直到康熙四十八年曹寅才写有怀念曹宣的《思仲轩诗》二首,兄弟二人以梦中相会来叙阔别之情,曹寅前后反差令人费解。
三、从康熙于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第三次南巡时,驻跸曹家并亲自接见孙氏,并赐“萱瑞堂”匾额。且劳之曰:“此吾家老人也”。到曹寅曹顒死后命李煦在曹荃诸子中找一位适合侍奉曹寅遗孀李氏,康熙如此干预曹家“家政”的举动,颇为反常。一般人归咎于孙氏对康熙的哺乳之恩,笔者觉得还另有隐情,曹宣可能是从宫中抱出来的某皇子。
四、阎若璩《潜邱剳记·赠曹子猷》:“骨肉谁兼笔墨欢”下注云:令兄子清织造有“恭惟骨肉爱,永奉笔墨欢”之句。曹寅的这十个字疑似暗语,可谐音读作恭惟孤肉爱,永奉陛脉欢。阎若璩重提这两句,暗示曹子猷系皇帝骨肉,曹寅一直谨慎的侍奉着他。
五、康熙廿四年(1685乙丑年)五月,曹寅要离开南京,杜岕送曹寅,并写了一长篇诗相赠,诗中以古代二贤比曹寅曹宣兄弟俩,其中曹植比喻曹寅,而以吴公子季札比曹宣。杜岕居然以“季子让国”之典故来隐喻曹宣(按:诗是送给曹寅的,但“季子让国”与曹寅不合),可见曹宣本来是可居王位之人。
破得上述五大疑团,离事情真相估计不远。现在回到《红楼梦》文本,看这部被许多人视为小说的巨作,能告诉我们什么?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贾环的灯谜,谜底是枕头和兽头,但按笔者的读法,可以读出顺治、康熙与顺治第四子和硕荣亲王相互之间的关系:
大哥有角只八个——大哥有骄子八个,此句“大哥”指顺治帝,他生了八个儿子,与史实对应不爽。
二哥有角只两根——二哥叫子猷,两庚,此句“二哥”指荣亲王,他有两个生庚八字(一个假的公开,真实的隐藏),他叫子猷,即曹宣。
大哥只在床上坐——大哥旨在桌上创。此句“大哥”指康熙皇帝,他当上了皇帝,可以大笔一挥下达圣旨。
二哥爱在房上蹲——二哥哀在上房等。此句“二哥”指和硕荣亲王曹宣,他只能在上书房等待康熙皇帝驾到,隐曹宣康熙二十四年(1685)担任宫廷侍卫时的经历与感受。
此谜最大的价值在于告诉人们,曹宣的真实身份就是顺治第四子,当年他并未夭折,而是被孙氏从宫廷抱到曹家抚养长大,成为后来的曹宣,他是康熙皇帝的同父异母弟。那么,《红楼梦》还有那些文字记载曹宣呢?请看书中关于林如海(原型曹玺)的出场文字:
书中写道:今如海年已四十“今”指曹玺40岁那年,即1660年,只有一个三岁子猷一哥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终无戊子,亦无可如何之事。
这段话隐语道出曹宣(子猷)的生卒年。曹玺万历四十八(1620)生人,到40岁那年(1660),子猷三岁,证明曹宣生于1657年,他“命终戊子”,证明他死于康熙四十七(1708)年戊子,享年51岁,比曹寅反而大一岁。记得2012年初,网友“卷单行”先生有《曹宣卒年新论——有关曹宣卒年的一个新发现》博文一篇,提出并论证过这一观点。现将博文中的一段话转录如下:
基于这几点,我们则有理由相信王煐所说“令弟芷园于戊子岁先逝”或可是真实可信的,曹宣死于康熙四十七年也是值得关注的。
曹宣的出生年为1657年,结合书中贾环的灯谜,在顺治的八个儿子中去寻找1657年降生的皇子,满足这一条件的唯有四子和硕荣亲王。皇四子当时居然没有夭折,但正史对此讳莫如深,笔者不妨带领读者再翻检相关史料,“回放”一下顺治第四子当时“夭折”的情形。
在魏特著、杨丙辰译的《汤若望传》中,有如下一段记载:
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这位军人于是乃因怨愤致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皇帝遂即将这位军人的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这位贵妃于一六六○年产生一子,是皇帝要规定他为将来的皇太子的,但是数星期之后,这位皇子竟而去世,而其母于其后不久亦然薨逝。
据陈垣先生考证,这位军人的夫人就是被封为皇贵妃的董鄂氏,而这位军人则是董鄂氏前夫即顺治的弟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只是贵妃这年所生一子,作传人记述有误,董鄂妃所生皇四子和硕荣亲王,生于1657年10月7日,死于1658年1月24日(阳历2月25日),只存活了三个半月。此事《皇室玉牒》和《世祖实录》均有记载。而顺治十七年(1660年)四月生的是皇七子纯靖亲王爱新觉罗·隆禧,母为庶妃钮氏,隆禧活到二十岁才死,不属于夭折,作者将两件事扯到一起了。
董鄂妃丧子之后内心痛苦不堪,不久,心力交瘁的她终于病倒,最后于顺治十七年八月初八辞世,享年22岁。《世祖实录》卷140载:“己巳,遣官初祭端敬皇后,是日,以二十七日期满,众官及命妇俱释服。”这是官吏命妇们服一月丧服的记载。当时,顺治还下了一道御碑制文曰:“和硕荣亲王,朕之第一子也。生于顺治十四年十月初七日,卒于十五年正月二十四日,盖生数月云。爰稽典礼,追封和硕荣亲王,于八月二十七日葬于黄花山”云云。众所周知,和硕荣亲王并非顺治第一子,而他偏说“朕之第一子也”,给人的感觉顺治似乎只承认“荣亲王”为自己亲生,其器重之心溢于言表。无论皇四子诈死后的葬礼规格,还是事件本身,无不折射出当时顺治与母后孝庄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汤若望,原名约翰亚当沙尔冯贝尔,1592年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科隆城,1618年从里斯本启程,于1619年到达澳门,他用了一段时间学习汉文化之后,于1623年抵达北京,受委托从事撰写崇祯历书等工作。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汤若望留守在北京的教堂中,守护教堂和历书刻版。
顺治元年(1644年),八旗兵入关之后,汤若望获新朝信任,掌钦天监信印;终顺治一世,汤若望深受皇家赏识,当时的孝庄皇太后和年轻的顺治皇帝都对他非常尊敬。后来顺治皇帝感染天花而英年早逝,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在皇二子和三子之间徘徊不定,汤若望提出选择生过天花而具有免疫力的皇三子为帝,即此后的康熙大帝。
皇四子诈死一事,曹家孙氏是知情人。曹寅长大之后,这个秘密他是知道的,所以他在初创《红楼梦》时肯定会笔之于书。笔者呕心沥血经多年研判,书中贾赦就是曹宣之“替身”,这可以从贾赦的起名用意分析出来。
“宣赦环”三字的关联,均有出处。刘禹锡《望赋》:望如何其望最伤!俟环玦兮思帝乡;龙门不见兮,云雾苍苍。元典章·礼部一·迎送》:“外路官员如遇圣节、元日诏赦、并各官受宣赦礼数王建《宫词》:“楼前立仗看宣赦,万岁声长再拜齐”。由此可知,曹宣、贾赦、贾环或指同一人。这个人是谁呢?从“兮思帝乡,龙门不见兮”分析,他是一个离开帝都的人,“龙门”指皇宫,他曾经从那里出来,现在思念回去,却万万不可能了。
此外,贾琏有心腹小童隆儿,贾珍有心腹小童喜儿,二人之名合在一起则为“隆喜”,作者通过隆、喜二小童在马棚相遇一段场景的描写,借用唐高宗皇七子李显和皇八子李旦“二马不同槽”之典故,影射康熙帝与四子兄弟不能相容。可见作者给书中人物起名不仅讲究与史接榫,而且寓意深远。
再看王熙凤对贾环的评价,一语双关。凤姐儿笑道:“环儿更是个燎毛的小冻谐音“小董”猫子,只等有热灶火坑让他钻去罢。真真一个娘肚子里跑出这样天悬地隔的两个人”。这里所说的“两个人”,以往研究者均认为指贾环和探春,非也,实指宝玉(原型康熙帝)与贾环兄弟俩。表面看来,凤姐言贾环猥琐可怜,实际作者借她之口点穿贾环身份。“燎毛”比喻他失去本来面目,身世被掩盖;“小冻猫子”谐音小董(抛)锚子,暗示他是董鄂氏抛弃的儿子,即顺治第四子。
这一隐情曹寅和康熙皆心知肚明,在织造接班人选问题上,康熙表现出的破例关心,皆因此故。只因受康熙压制,曹宣一直不敢以皇弟相认,与康熙对比之下,二人才显得地位悬殊,兄弟俩“天悬地隔”,表明康熙与荣亲王分离日久,难得一见。
有一个奇怪的问题多年困扰红学界:身为荣府第一老爷的贾赦,不仅不住在荣国府的正屋内,甚至也不住在荣国府内,而是在荣府荣国府之名,抑或为“荣亲王府”之简称,即曹家大院东面的“一黑油大门中”,房舍是与荣府花园隔断的。现在,这个疑问很好解释通了,因贾赦原是“袭了官”歇了棺的人,他只能住在“黑屋子”里。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红楼梦》写成时,曹宣已故,反过来说,《红楼梦》的成书时间,必在康熙四十七(1708)年之后。
就笔者目前研究的情况看,《红楼梦》有两支曲提到曹宣。先看“聪明累”原文: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谐音文:
《记》观拴紧,胎从命犯,算聊清。庆幸命剩前,心意遂,死后行孔林。贾府人陵中,有个假亡人,三哥本疼王,妃撂一宣,宣半世心好,以俟档由猷删,更《梦》虎拿了,俟大(“大”指曹顒)杀青。昏惨惨寺灯将尽,伢异常欢喜虎倍欣,贪人史,终男订。
谐音文中“贾府人陵中,有个假亡人,三哥本疼王,妃撂一宣,宣半世心好”,为《红楼梦》作者对曹宣的评价;再次强调他是皇宫里的假死之人。曹宣在世时,康熙皇帝是痛爱他的,无奈母后狠心抛弃了他。再比照史料,笔者觉得此话颇为中肯。
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皇帝第三次下江南,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六十八岁高龄的孙氏趋前觐见,四月初十那天,康熙挥毫写下了“萱瑞堂”的大匾相赠,当时冯景写了《御书萱瑞堂记》以记其事。历来的红学家,为了弄清康熙与曹家这种特殊情结的渊源,试图从冯记中“会庭中萱花盛开”寻找答案,居然提出“萱花那时是否真的盛开了”这样幼稚的问题。殊不知,这“萱瑞堂”的“萱”字,即指曹宣。康熙御题此匾,寓意深刻,他当然知道当年“夭折”的皇四子还生活在曹家,但再让他回归皇宫是绝对不行的。他题匾的用意无非是:您老人家就好好养着他吧,曹宣会给你们曹家带来好运的。当时康熙担心的是,一旦曹宣皇子身份暴露,必然朝野震惊,那么他继承皇位是否合祖制,难免引起世人各种猜测与质疑。
梦曲“晚韶华”中那句“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笔者谐音读为兄宣今应威赫赫,绝路高遁,意思说曹宣兄今天也应该是赫赫威灵的大人物,却被逼上绝路躲藏起来了。从侧面披露了曹宣康熙四十四年之后隐居林泉的一段经历。
文本中涉及贾赦的文字,比比皆是。在元春省亲一回里,贾府在热火朝天地修建省亲别墅,而贾赦“只在家高卧谐音“槁卧”,指死,有芥豆谐音“盖斗”,指盖棺,亦指死之事”。第四十六回:“却整日和小老婆喝酒,“小老婆”即妾,谐音“窃”,“喝酒”谐音“活舅”,“窃活舅”言因舅(费杨古)暗里相救而活命放着身子不保养仿作孙(氏之)子布(织造)抱养。意思为:假装孙氏生的儿子,抱到织造府曹家抚养,官儿也不好生去做”。“官儿”谐音“倌儿”,指曹宣父皇顺治,“不好生”,暗示顺治不珍惜生命;“去做”谐音“出走”,指顺治出家。
至于第七十五回,贾赦在褒扬贾环作的诗时大发一番读书观:“像我们这样的人家,原不必读什么书,只要认识几个字,不怕没有一个官儿做”。此番言论书中直言为“酸论”宣论,再证曹宣自暴皇室纨绔身份。
再谈曹宣的生日。曹宣“生辰同花生日”,唐以二月十五日为花朝,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宋时东京以二月十二日为花朝,各朝代所指不一,曹寅在诗中,或故意将曹宣生日模糊化,或他并不知道董鄂妃生皇四子具体是哪一天。曹寅成年后才从孙氏口中听来曹宣身世来历,而孙氏或者晚年失忆,或原本弄不清,故只依稀记得是二月下旬的某日将皇四子抱入曹府。官方史料记载的皇四子死亡日期是1658年正月24日(阳历2月25日),正是花朝节之后,与曹寅记忆中的曹宣生日相当。曹寅对曹宣生日的模糊记忆,反证“曹宣非孙氏所生”,如果真的记得清清楚楚,则反而说明曹宣是孙氏亲生的。
最后剩下的问题,是皇四子因何抱出宫外抚养。纵观《红楼梦》文本、官方史料和曹家相关资料信息,笔者认为,这是有人一手精心策划的。当时为顺治册立皇后,孝庄母子感情出现裂痕。先是,福临即位不久,孝庄就册立自己的侄女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但福临却不能容忍,坚决要求废后另立,尽管大臣们屡次谏阻,仍然坚持己见,毫不退让。顺治十年(1653)八月,孝庄见儿子实在没有回转余地,只好同意皇后改居侧宫,孝庄又为他选择博尔济锦氏进宫为妃,但福临对这位蒙古族出生的漂亮姑娘同样不感兴趣,反而如痴如醉地恋上了同父异母弟博穆博果尔的福晋董鄂氏。
孝庄察觉了这一危险苗头,立即采取措施,表面上顺从儿子的选择,将董鄂氏接人宫中,封为贤妃,而暗地里,性格坚毅、政治经验丰富的孝庄却使用阴毒手段,阻扰福临亲近董鄂妃。母子间为这场政治婚姻由隔阂导致怨恨。为了大清帝国的基业不致因后宫的倾轧而发生动摇,顺治产生私藏转移董鄂妃所生孩子的念头,在妻弟费扬古的安排下,制造了皇四子染上天花而夭折的惊天假案,授意孙氏将皇四子抱出宫外抚养。以避免爱子遭祖母荼毒暗算。当然,这应当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推测。
至于曹宣的死因,至今没有任何蛛丝马迹可寻,我们只好沿着书中贾赦的结局寻找线索。甲辰本第二回独有的一条评语看,说贾赦为人“平静中和”;在后四十回,曹顒、曹沾给他安排了一个罪有可赦的结局,显然带有草率处理的虚构成分,但丝毫没有偏离曹寅写这个人物的主题与初衷。“盖作者实因鹡鸰之悲、棠棣之威,故撰此闺阁庭帏之传”。康熙皇帝与皇四子天悬地隔的命运反差,已将兄弟不和、自断手足的那种炎凉世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