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有没有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第1张

  孟姜女哭长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传说之一。据说在秦始皇的时候,有一对夫妇,男的叫范喜良,女的叫孟姜女。结婚刚刚三天,范喜良被征去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和劳累死去。孟姜女经历艰辛,万里寻夫到长城,得知丈夫已死,便放声大哭,哗啦一下就哭倒了长城八百里。从此,山海关就被指定为“孟姜女哭长城”之地,在那里盖起了“孟姜女庙”。这个故事流传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有人认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纯属虚构。因为山海关所存的长城是秦朝以后才修筑起来的,而秦始皇所筑长城距山海关北去数百里。历史上有过哭倒城墙的记载,但故事发生的事件比秦统一六国还要早得多,因此和秦始皇根本风马牛不相及。

  考证史籍,“哭城”一事见于《左传》:春秋初期齐庄公时代(前794—781),齐国人杞梁在攻莒(今山东莒县)战役中阵亡。杞梁没有儿子,他的妻子无依无靠,扑在杞梁的尸体上,在城下痛苦,哭了七天七夜,城墙也崩塌了。这大概就是“孟姜女哭长城”的原始资料了。其后,西汉刘向在《说苑》、《烈女传》中又增加了杞梁的妻子连哭“十日”以后,“赴淄水而死”的细节。晋人崔豹的《古今注》一书记载,内容与《左传》大体相似。但上述各书中指明杞梁姓范,更没有出现过“孟姜女”的名字。直至敦煌石窟发现唐朝曲子词,才见到最早记载孟姜女送寒衣赴长城,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增添了“送寒衣”的情节。

  唐末《杞梁妻》一诗,说杞梁妻子为秦国人,她去长城哭吊丈夫,“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到了宋代,被广泛流传的杞梁开始有了姓,不过说法不一,有说姓范,又说姓万,有说叫杞郎的,还有说叫喜良的。南宋郑樵曰:“杞梁之妻,与经传所言者,数十言耳,彼则演成万千言……。”(《通志·乐略》)看来孟姜女哭长城是由杞梁妻哭城演变而来的,而故事的最后形成时间大致是北宋年间。

  宋代以后,孟姜女的故事被编成评词话本,谱成歌曲杂弹,“孟姜女庙”里四时香火不断,前来立碑献匾、拜庙赋诗的上至皇帝,下至仕宦,孟姜女随之成为“贞烈女神”,被列入“二十四孝”中的二十一孝,神化成“七仙女下凡”。明代中叶,各地盛行为孟姜女立庙之风。

  孟姜女的故事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流传和演变,其故事本身的内容差异,说法不一,如何看待这一故事,则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的说,孟姜女哭长城是根据历代时势和风俗的不断变化而变更的。战国时期,齐都中盛行哭调,杞梁战死而妻迎柩便是悲剧的材料。西汉时,盛行天人感应之说,杞梁的妻子哭城便成了崩城和坏山的感应。六朝、隋唐间,乐府中有送衣之曲,于是又增加了送寒衣的内容。可见他的故事是顺应了文化演变而迁流,承受各时各地的时势和风俗而改变,凭借了民众的感情和想象而发展的。

  但也有人否定孟姜女即《左传》中的“杞梁之妻”。有的认为在封建社会的中国,战事连绵,民不聊生,哭夫的题材十分常见,《左传》中也不无记载,因此单凭哭夫这一论据,不能令人信服。有的说,好端端的长城,竟然被一位妇女哭塌了城墙,未免流于荒诞。再说,把齐国的孟姜捏造成秦国的孟姜女,把攻打莒城改为修筑长城,是有意往秦始皇身上栽赃。

  对于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的意义及其评价,也有过争论。有的认为,作为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反映了人民对沉重徭役的反抗精神,是秦始皇“为政不仁”的历史见证。可笑的是,在“四人帮”横行时,孟姜女也被列入“大批判专栏”,说这个故事是为了欺骗和煽动老百姓来骂秦始皇,名为“孟姜女庙”,实为儒家招魂庙;名为表彰孟姜女“贞德节烈”,实为攻击秦始皇“暴虐无道”,影射无产阶级专政。还说,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完全是孔孟之徒尊儒反法的需要。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的编造,实在令人地啼笑皆非。

  两千多年来,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从故事、歌谣、戏曲等多种形式流传于我国的广大地区,并为外国学术界所注目。顾颉刚先生二十年代发表的著名学术专著《孟姜女故事研究》,则是收集了大量文献上的记录、见解成熟、体系完整的论著。

1、六美图

(1)刘无双赠珠

王相柯去赴考场,其妻赠他宝珠,勉励他科考中榜。

(2)青云下书

书生赵序与王桂艳定亲,因科举落第,被王府驱赶,暂居客店。桂艳遣丫环青云下书,二人相见互生爱慕之情,相约科考得中后完婚。

(3)白美娘借伞

钱塘许仙,清明扫墓,经西湖与白蛇、青蛇幻化之二少女同舟相遇,因天下雨许仙将伞借与白美娘,订期往访送伞,喜结良缘。

这种三联画较少见,造型美好,具有东方女性的特点。

2、富贵花开

花瓶主体纹样是象征男女爱情的凤凰戏牡丹。瓶中插着牡丹花、菊花和百合花,象征富贵、吉祥、夫妻和合。果盘中的寿桃、佛手柑、葡萄和切开的多子西瓜,表示多子、多福、多寿等美好祝愿。还有取意配偶的“藕”和莲(连)子、莲(连)花(女),以及比喻“瓜瓞绵绵”的黄瓜等吉祥花果,体现了美好幸福的夫妇生活。

3、神荼、郁垒

最早的门神是神荼、郁垒,见于古本《山海经》的记载。

4、洛阳出土北朝宁懋石室门神

此年画中刻有两位顶盔贯甲的武士形象,环眼虬须,身躯粗壮,他们手执戈盾,相对而立,形象上富有夸张成分,全身披挂及饱满的构图都开始具有后世门神画的特点,是了解早期门神形象的重要遗存。这种类型的门神一直影响到后世的年画中。

5、秋庭戏婴图

是苏汉臣的巨幅名作,作品成功地刻画出幼儿对生活经验的探求和摹仿,环境的描绘占据了画面相当部位,庭院中假山耸秀,芙蓉盛开,野菊竞艳,不只点明季节,对孩子的优美形象也起着重要烘托作用。

6、岁朝图

描绘庆贺新年的一幅节令画,图中大门及厅门都贴有门神,门框上装饰桃符,正厅供有祖先牌位,门前院内及厅堂中皆有宾客,与主人揖拜贺节,院里还有婴儿嬉戏,洋溢着庆祝新春的欢乐气氛。

7、四美图

此画描绘民间熟悉的四位古代绝色美女:赵飞燕、王昭君、班姬、绿珠。 1、新排洋烟阵捉拿樱徐花

是中国近代史中的一个剧目,把**(鸦片原料)拟人化,喻为害人女妖“樱徐花”,被破阵的戒烟将士“地花丸”、“一狠心”“一口气”、“路引龙”等捉拿,形象化表现了戒烟的决心、药物和方法。它是反抗帝国主义用鸦片毒害中国人民在舞台上的反映,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都是很可贵的。

2、河间府演大操

画面取焦点透视法,构图匀称,阵容庞大,反映了中国历史上传统练兵的一大变化。

3、日德两军大战青岛

反映日德两军激战青岛的情形,弱肉强食,中国领土被列强侵夺。

4、同盟军新立协约大会

民国8年(公元1919年)以孙中山为大总统的南方军政府,派代表唐绍仪,和以徐世昌为大总统的北方政府代表朱启钤在上海开会议和。图为代表们骑马入场,仪仗队行举枪礼,马队打着青天白日旗,楼顶上插着五色旗为五族共和之意。国民要求和平,希望南北统一。结果协议未成,战祸依然不止。

5、大战滦州

直鲁联军和奉军组成了安国军,张作霖于1927年6月在北京出任安国军大元帅。1928年春,南京国民政府部署北伐,征讨张作霖在沈阳黄姑屯站被日军炸死,安国军解体。9月,直鲁联军残部在滦州东部地区被奸。图为滦州激战。

6、四川真景全图

画面上汇有电灯、电车、汽车、飞机、西式楼房、竖起烟囱的工厂、大马路、警察站岗、人力车上坐着摩登女郎,都是城市的新变化,受西方科学文化的影响。还有戴礼帽穿长衫马褂的行路人和商贩等种种社会现象,构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都市风光,当时被叫做“西洋景” 的年画,打开了乡下人的眼界。  按画面和标题对照,画面没有体现出“四川真景全图”,或许画的是上海“四川路”真景全图。

7、女学堂演对图

废科举,兴洋务,女学堂习武,反映了中国教育的变革和社会的进步。

8、豆选

翻身农民在建立民主政权中认真行使自己的权力,使用豆粒做选票,选举自己信任的干部。以农村场院为背景,在选民中突出表现一位妇女的参选位置,更具有深刻的含义,具体地反映了社会的重大变革。构图丰满,色调鲜明,把严肃的主题表现得红火热闹,欢乐喜庆。

9、保卫我们的好日子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群众运动广泛展开,农村儿童积极参加和平签名,反对侵略战争。

10、劳动换来光荣

反映新社会尊重劳动,歌颂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1、天地全神

包括天神、地神、人神、鬼神,儒、释、道三教等民间诸神,大凡民间信奉者应有尽有,结成一个群体,各得其位,共享人间香火。因为大小开张不同,神位多少不等,又有“大全神”、“小全神”之称。

2、二佛头

此为天地全神祃中的一种。

3、六佛头

亦为天地全神神祃,此图风格古朴,形象突出,线条圆劲,构图排列有序,具有很强的乡土趣味,神祇中集道释两教于一体,亦可见民间信仰之庞杂。

4、观世音

观世音是大乘佛教中的菩萨,以大慈大百万普度世人救苦救难而获得信徒的尊崇,是中国民间影响最广信仰最众的神祗之一。

5、上关下财

此幅神祃上部为关羽,下部为增福财神,俗称上关下财,亦可谐音为(上官下财),可以带来官运和财运。

6、关公

此幅构图紧凑但人物不够完整,疑因印画纸型篇幅缩小而对画有所裁割所致。

7、财公财母

此幅财神与夫人并坐,俗谓之财公财母。

8、三人灶

此幅灶神两侧有两位夫人,俗称三人灶。全图显示出民间艺术的稚拙之美,为北方民间版画中的杰出之作。

9、灶神(鸡狗灶)

体现了民间百姓对灶王既敬又怕的两重性。

10、镇宅神判

此幅钟馗身躯壮伟,气势昂扬,内穿铠甲,外罩锦袍,须发飞动,执七星宝剑而舞,图侧有五雷神符,下方又画着珠宝,表示出驱邪降福的功能。以朱色印制,适应着朱砂驱邪的风俗,民间将钟馗俗称为“判官”,故称“镇宅神判”,因以朱砂印制又称为“朱砂判”。

11、上观下关

观音菩萨与关圣帝君合绘同一画面,观音在上,关公在下,故称上观下关。因观音的观与关公的关字都与升官的官字谐音,故又寓意上观下关,意谓官带传流,永世富贵。

12、张天师

五月天气渐热,痨疫灾病容易发生,民间习俗在端午节张挂张天师像,以辟瘟消灾,霹妖镇邪。

13、镇宅福神

此为单座门神,开张甚小,系供贫穷之家在单扇门上贴用。因只一幅,故作正面处理。将军细眉凤眼,红脸,五绺长髯,戴帅盔,穿鱼鳞甲,外罩战袍,左手捻须,右手执剑,威严端坐,意态轩昂,篇幅虽小但却显得威风凛凛气概非凡。飞舞的飘带使人物取得静中带动的效果。上边神牌中标有镇宅福神字样。 1、鞭锏门神

俗以腊月三十换贴新门神。而民间流行最普及的是《鞭锏门神》,民间根据神话传后说以秦琼、尉迟敬德为门神。武强年画中的门神构图丰满,造型夸张,威风凛凛,气势不凡。

2、文门神(五子登科 喜报三元)

出自五代后晋时燕山地方的窦禹钧“五子登科”的典故。

取自从前科举取仕,以取“喜报三元”之音义,体现生子成才的美好愿望。

3、五福临门(功名富贵、吉星高照)

两个童子各骑一只大公鸡,各持的条幅上分别写着“功名富贵”、“吉星高照”。借“公鸡鸣唱”的“公鸣”取“功名”之音义。童子头上戴的牡丹花象征“富贵”,结成吉语为“功名富贵”。另一童子头上戴的是菊花,取“菊”与“吉”音相同的吉祥含义为“吉星高照 ”,而且鸡在世俗观念中是辟邪的吉祥之物。几只蝙蝠,取“福”字之音义,象征幸福,故称“五福临门”,表现古人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4、打日本救中国  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人民奋起抗战。武强出版的传统门神加印上醒目的大字标语“打日本救中国”,把观念中保护家宅的门神变成保护国门的卫士,发扬了这一民间艺术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

5、保卫边区  这副集成创新大门画,当是1938年晋察冀边区政府成立后创作的。构图章法、人物和战马的姿态都是直接从武强古版门画脱胎而来,所谓“旧瓶装新酒”的抗战门神产生了,在中国年画史上掀开了新的一页,是更新换代的一个品种。

6、戳刀门神  此幅武门神,双双顶盔贯甲,执大刀相对而立,人物皆白面长髯飘洒,慈眉善目,然不失威武之气势。

7、四季平安  此对门童头梳双辨,衣着花衣,手捧元宝和金钱,肩抗莲花牡丹,面带喜色,边行边舞,活泼健壮。画上题“四季平安”的祝颂之词,反映了人们希冀连年喜庆富贵生财的愿望。

8、财连银汉 利贯金城  此对门画表现手托元宝和金钱的娃娃坐在元宝上,旁边放置着钱囤和聚宝盆,背侧则有挂着成串金钱的摇钱树。娃娃穿彩衣,梳小辫,戴长命锁,面庞丰满俊秀。画面突出堆积的财宝,并题以“财连银汉 利贯金城”,喻示财源茂盛,日进斗金,这也正符合了人们发财致富的愿望。

9、大戳锤门神  武强地区习惯将拄金瓜肃立的将军门神称为戳锤门神。并按照画面大小分为大戳锤门神和小戳锤门神。

10、福寿童子  此对门童戴紫金冠,佩项圈,穿虎头鞋,花衣上装饰喜寿字图案,他们一手托着莲花盘,上有福寿字,另手端着宝瓶,中插着三戟或谷穗嘉禾,谐音寓意为平升三级、平安丰登。该图虽彩色版已佚,但墨线版保存完好,朴质古雅,体现了北方小型门画的典型风貌,在武强门童中具有代表性。

11、麒麟送子

麒麟是传说中的神兽,出现麒麟是国家祥瑞的征兆,古代又常将麒麟和子孙贤德联系起来。此对门画中骑在麒麟上的婴孩戴紫金冠,穿花衣,一手捧笙,另手执桂花或牡丹,空中有蝙蝠飞翔,喻有连生贵子之意。

12、春回大地 万象更新

以春牛表示“春回大地”;取万年青和大象谐音以喻“万象更新”。牛和象都是象征美好的吉祥物,儿童代表着未来和幸福。

13、对鸡

鸡司晨,古代贴画鸡于门。这幅对鸡图口衔一副对联,题为“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祝愿风调雨顺,国泰年丰。

画面造型古朴,色彩鲜明,形成欢乐喜庆的节日气氛,表达了农民祈年求福的纯朴愿望,传递着农耕文化的古老信息。 1、福禄寿三星

三星是民间喜欢的吉祥神。福神源于福星,即木星、岁星,也就是“天官”,年画《天官赐福》即来于此;禄神出自民间,禄者富也,绘禄神多以富豪之家有钱人像为本,禄神即赐官与功名之神;寿即南极老人,古人说老寿星出现,国泰民安。

2、五路进财  这是一幅表现文武财神率其部属为人间进财降幅的年画。正中桌上摆着摇钱树和元宝,执如意的文财神比干和捧钢鞭的五财神赵公明坐于两侧。又有招财使者和利市仙官带领钱龙和宝马侍立于两厢,前方是和合与刘海扛着宝盒盒钱串,宝贝童子和进财使者推着满车财宝,洋溢这一片喜庆气氛。

3、群仙祝寿

此图正中画有聚宝盆,钟离权和吕洞宾为首的八仙形象排列两旁,上边出现了寿星骑鹤乘空而至的形象,构成八仙祝寿的情节,画中以祥云、蝙蝠等映衬,更使作品增强了吉祥喜庆的色彩。

4、大花瓶(耄耋富贵)

花瓶身上的图样是祥云丽日和福(蝙蝠)、禄(鹿)、寿(寿星老人)三星,是星宿崇拜的形象化反映。瓶中安插着长生的忘忧草和象征富贵的牡丹,取义“忘忧长寿,富贵平安”。花盆里长着万年青、鸡冠花,祝福万年常青,吉祥如意。

5、鲤鱼跳龙门

从前科举取仕,学生经过考试中选,方可进入仕途。传说鲤鱼跳过龙门则成龙,后人把科举考试喻为“鲤鱼跳龙门”。图为童戏鱼灯舞,表现的就是这一情节。

6、双喜对花瓶(窗旁)

在洞房的窗户两旁张贴,瓶身各有一个“双喜”字,是从前嫁娶的典型标志,表示双方都喜之意。一红瓶,一绿瓶,大红大绿喜幸吉利。“瓶”与“屏”谐音,瓶中插着鲜花,以喻“屏中生花”。还有佛手柑和摘下来的石榴、桃子,取意“榴开白子”、“福寿(佛手、桃子)双全”,祝颂生活美满,喜结良缘。

7、聚宝盆

人们追求致富发财的心理和愿望在一年之始表现得最为强烈,因此招财进宝形象也最为流行。此画面中聚宝盆中栽种的摇钱树上长满了金钱,也最为符合人们的心理追求。

8、八仙祝寿

老寿星南极仙翁过寿,八大仙人(即道家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曹国舅、吕洞宾、兰采和、何仙姑)齐来祝寿。老寿星居中,八仙各执法器站立两侧,此图民间在逢年过节或给老人祝寿时用。

9、八仙对联

相传在元代已有上八仙之说。这个群体的组合说法不一,保存有两种版本,一为横条,一为竖条,画的是:李老君、孙真人、杨戬、白猿、陈抟、东方朔、沉香、刘海。各有一个成仙的动人故事,但不及中八仙那样贴近群众生活。 1、水浒传

以富有变化的边框形式,分为六幅画面:急先锋东郭争锋,晁天王认义东溪村,公孙胜应七星聚义,武松起解十字坡,祝家庄箭射红灯,梁山英雄大战卢俊义。图画边框追求变化,人物虽依戏曲装扮,但特点鲜明,画面结构紧凑,能于不大的篇幅中画出复杂的情节及场面,使观者欣赏到丰富的内容,其中如十字坡店房之恢谐,索超与杨志争功比武之激愤,大战卢俊义之群雄亮相,皆鲜明生动,显示出武强年画之艺术特色。

2、金沙滩赴会

年画以舞台戏曲场面表现双龙会上韩昌观武,杨七郎上前与之比试,杨大郎识破阴谋准备放箭,辽天庆王大惊失色,辽、宋众将两厢列开,一场大战即将发生。该图人物众多,阵营鲜明,神情各异,耐人玩味。

3、铁弓缘

年画生动地表现了匡忠拉开铁弓,陈氏母女惊喜之状。

4、小五义拿白菊花

故事见《小五义》,并编演为京戏,年画中的卢芳、丁氏兄弟为一方,姚文、晏飞为另一方,两方相持不下,呈现鲜明之亮相,壁垒分明,生动而逼真的再现了舞台演出场面。

5、西游记灯方

该幅画面以灯方形式表现了西游记的故事片段。

6、呼延庆打擂

此图画呼延庆三次赴开封挂号打擂,力劈凶僧欧子英故事,为《呼家将》金鞭记故事发展之高潮。图中正中呼延庆在擂台上激战正酣,为兄报仇之卢凤英一旁观战,擂台两侧的芦棚中分别坐着包拯和厐文,台下又有孟强、焦玉、杨文广和王多嘴、李会说等人,双方对垒,忠奸分明,体现着群众的爱憎。

7、昭阳宫

明隆庆帝死后,李艳妃抱幼子万历帝临朝听政。其父李良谋朝篡位,李妃欲让,不听徐延昭、杨波等老臣劝阻。徐杨带兵二次进宫,并将先帝所赐徐延昭的铜锤出示,犯颜直谏。李妃感悟,遂托国于老臣,李良被拿下。

8、廿四孝图

传统绘画中宣扬孝道有着悠远的历史,汉代时即编纂有孝子传,且行之图绘,元代郭守征集古代孝行人物为二十四孝并绘为图画,传播甚广。此件孝行图采取分格小图形式,以简单明确的构图展示出故事情节,风格古拙淳朴,人物虽寥寥数笔但却生动传神,每图附以两句或四句韵文,如“恣蚊饱血”中题以“九岁小黄香,孝名天下扬。暑天扇凉枕,冬日暖被床”,明白易懂且能概括主题内容。

9、狐狸缘

书生张皂与狐妖幻化之美女名春燕者互相爱慕结合,后竟患病不起,其父请高僧林恩茂降妖,春燕被擒,哀求释放,愿以五花洞下天书赠林,并谓山下温泉能疗张疾,林遂放其归山,并携张皂前往。事为老狐所知而恼怒,拟幻成庄园设计加害,但妖狐春燕与张皂情笃意好,由林恩茂做媒成婚,老狐无可奈何,只好焚化庄园而去。

10、空城计

诸葛亮驻西城,所部精锐俱被遣出,惊悉街亭失守,司马懿大军已距西城不远,危急中令将城门大开,自坐城头,抚琴饮酒以待。司马懿大军兵临城下,见状大疑,火速退军。当探明确系空城急令回军时,赵云已被调回,拦路截杀,惊退司马。

这幅灯方,以黑白关系为设色基础,施以红黄蓝三原色。造型朴拙,流露着历史的古老神韵,具有版画的艺术特色。 1、十不足

以十二幅图画表现某些人的贪多无厌的行为。此图画风古朴,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乡土特色。

2、杠箱官

“杠箱官”是民间春节的花会节目。此画中坐杠上的官吏,由猴子扮演,身着补服,项带朝珠,应有很高的官阶。他手摇羽毛扇,洋洋得意,前面有猴子衙役扛着“禁烟”旗帜鸣锣开道。意在朝笑清廷喧嚣一时的“禁烟”不过是一场猴戏而已。讽刺手法大胆而泼辣,一针见血,可看作是早期的漫画。

3、猴抢草帽

这是大人教孩子说的一个童谣,启发智慧,生动有趣。图为猴子正在抢草帽。

4、尖头告状

此图以夸张的手法画出种种尖头,其中有两人在比尖中互不服气,遂诉之于官,岂料差役和县官也都是尖头,而且更尖。平配合画面内容题诗一首:“原告本尖头,被告头更尖。不若二差人,尖中带拐弯。尖上更带刺,还得数着官”,矛头的批判对象毫不掩饰的直指腐败官吏。在嘻笑怒骂中暴露其丑恶的本质,观之人心大快。

5、老鼠告状

这是一幅富有幽默情趣的年画作品,以连环画形式表现老鼠被猫捕食后到阴司告状的故事。图中提款作庚申年,时为民国九年(1920)由庆顺成画店绘刻,从中可见近代武强年画的绘刻水平。但此图因纸型的变化两旁经过裁割已经不完整,其裁割年代当更晚,以致无法得见全图原貌。

、老鼠嫁女

武强年画中的老鼠娶亲,其娶亲队伍仪仗皆为人间婚嫁风俗之写照,灯笼火把吹吹打打,新郎已经幻化成人形,以青蛙带马,新娘穿红衣坐花轿中,但前方狸猫已经捕捉了最前方的老鼠,看来全队都不免被猫吞食。整幅画妙趣横生,令人观之忍俊不止。

7、玩童闹学

在一私塾中,先生睡着了,天真顽皮的孩子们有的戴上老师的花镜、有的在模仿老师上课的模样等,表现的维妙维肖,把孩子们的性格刻画的淋漓尽致。

8、蛤蟆娶亲

此幅画青蛙成亲,颇有兴味的是其仪仗队列全仿民国年间新式结婚的面貌。新娘新郎皆成人形,他们打扮入时,新娘坐在花团锦簇的汽车上,新郎则以兔代马,其他西式鼓乐队吹奏极为欢跃。具有很强的童话色彩。

9、俏皮话

该图以生动的图画对俏皮话作形象的图释。观之际趣味横生,如“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相(像)人”,“未出阁的姑娘裁借子(即小孩尿布)——闲时指(置)下忙时用”,“武大郎玩夜猫子(即猫头鹰)——那样人玩那样鸟”等。图文对照,颇为风趣。 1、渊明爱菊

此图为灯方画,陶渊明和童子们在田野中兴冲冲的挑扛着菊花,表现了诗人对傲霜的菊花的挚爱和高尚的情操。

2、浩然寻梅

此图为灯方画,表现雪天郊野,孟浩然骑于驴背兴冲冲的出游,他肩扛一只梅花,前后二童子相随,构图与渊明爱菊相同,二者应为一套,推测还仍有《羲之爱鹅》、《周茂叔爱莲》等幅,合成为四爱图。已佚。

3、羲之爱鹅

图为王羲之正在观察思考鹅的动态,如何运用到书法中去。

4、周子爱莲

与王曦之爱鹅、渊明爱菊、浩然爱梅合称“四爱”。

5、洗砚图

此幅为成套灯方画中的一幅。表现文人学士于郊野据书案而坐,案上放置杯盂纸笔书籍等物。前方一童子在池边洗砚,引来一群游鱼,作惊喜状。画面上题句“洗砚鱼吞墨、预兆金榜题”。本画面以大片黑色表现天空,衬出题字,与人物形成鲜明对比,构图疏密相间,艺术上与明代书籍版画插图有一脉相通之处。

6、义犬救主

唐朝太和年间(公元827-835年),广陵人杨升养了一只犬。常常带在身边,喜爱的形影不离。一天,杨升喝醉了酒,睡倒在草丛中,冬天草枯,有牧童烧荒,风势很大。犬围着杨升大叫,杨升不醒。它就反复跑进附近的水塘沾湿身子,上岸来卧湿杨升身边的枯草。野火烧来,杨升幸免于难。画面题词写道:“杨升好犬传古今,狗有湿草报主恩。”

7、走雪山

绘刻以实景表现,造型古朴,刀情木趣,苍劲有力。具有浓郁的版画韵味和乡土气息。 1、打金枝

这套小窗花表现的是唐朝名将郭子仪之子郭暧因升平公主自恃高贵而不赴郭子仪之寿宴而殴之,公主愤然进宫,郭子仪绑子上殿请罪及皇帝与皇后劝和的故事情节。  2、锦上添花  画面绘有花瓶、花篮及梅、菊、莲及喇叭花等,附有柿子、葡萄、佛手、南瓜等果实,花团锦簇,果实丰盛,可谓锦上添花。  3、万事如意  左右两幅是古写的“寿”字,中间是佛家的吉祥物“盘长”。它无首无尾,无穷尽的回环,与“寿”字组合在一起,表示回环贯彻,万事如意,长寿吉祥。  4、名山胜景  四小幅的名字分别是:渐入佳境;秉烛夜游;深山访友;风雨同舟。  5、吉庆花鸟  《喜上眉梢》,俗以为喜鹊是报喜的吉祥鸟,认为它能感应人际关系,所以叫“喜鹊”。谚云:“喜鹊叫,喜事到。”喜鹊登在梅梢上,取意“喜上眉梢”。  《燕尔同栖》,两只燕子栖息在桃柳丛中,月圆如镜,象征生活美满。燕子知时守节,冬去春来,以喻爱情忠贞。  《荷花鸳鸯》,俗以为鸳鸯是同命鸟,常偶居不离,卧在美丽适意的荷花丛中,比喻夫妻恩爱,和合美美。  《富贵白头》,宋代周敦颐作《爱莲说》,以多种花作比较,称牡丹为花中之富贵者。画面上的两枝白头翁鸟栖息在牡丹枝上,以喻富贵白头,同心偕老。  6、小窗花  这是用窗花版制作的一组小,内容是爱情故事。  《桑园会》,鲁国大夫秋胡回乡,与分别多年的妻子罗敷不期在桑园相会,表现罗敷对爱情的忠贞。  《洛神》,三国时,魏国曹植在夜间有女神示梦,遂至洛水相会,缔结良缘。  《拾玉镯》,明代,陕西世袭指挥傅朋与少女孙玉娇偶遇,顿生爱慕,遂以玉镯为媒介,与玉娇定情。  《小放牛》,是根据河北民歌《小放牛》创作的村姑和小牧童载歌载舞的画面。  《陈妙常》,宋代,尼姑陈妙常在庵堂与潘必正相遇,产生爱慕之情。忽闻潘必正离庵,恳求老艄公渡她过江追赶。  《仙女窗花》  这是用窗花版套印在用笔描绘的四幅小,用祝女寿。内容是:  《麻姑献寿》,相传东汉时麻姑成仙,曾三次见沧海变桑田。她能掷米成珠,用灵芝酿酒向王母祝寿。世人祝女寿多用《麻姑图》进贺。  《何仙姑》,唐代零陵人,成仙后长生不老。是中八仙中唯一的女仙。  《嫦娥奔月》,传说古代嫦娥吃了她丈夫后羿从王母那里讨来的不死药,飞升到月宫成了永生的仙子。  《天女散花》,是佛经中的一个故事。释迦牟尼派天女给维摩诘散花,祝他康复。从此引申为祝贺“健康长寿”。 1、狮子

狮子是一种猛兽。它的画像随着佛教绘画而传入中国,经过再创造,变成驯顺可亲的吉祥瑞兽。其造型蓬头大耳,巨目环睛,娇憨可爱,逗人喜欢,是意象化的艺术形象,与自然形态的狮子大不相同。在宫殿、庙堂或大宅门两旁往往摆着一对石狮子,作为守护装饰和辟邪之用,也是权势的象征。俗还以为它是赐子的神兽,凡画狮子必画绣球。绣球是古代女性向男子抛打的定情信物。因为它既辟邪又赐子,所以它的画像很受欢迎。有的地方还被当作小孩的守护神敬奉。

2、老虎

虎在民间被尊为百兽之王,能威镇山林。虎在古代又被视为神兽《山海经》中谓神荼、郁垒以苇索缚鬼以馆虎,汉应劭《风俗通义》中亦认为虎能噬食鬼魅,故古代流行画虎于门冀以卫凶驱除邪崇。武强年画流行将虎刻印成中堂、门画等挂于室内,起着镇宅保平安的作用。

3、小女婿

此画是为配合《婚姻法》颁布,提倡婚姻自由而创作的。

4、刘巧儿

此画是为配合《婚姻法》颁布,提倡婚姻自由而创作的。

5、指日高升

这张古版画刻有明确的创作年月(中华民国癸丑,即1913年),可以准确地获知这一时期武强年画的时代风格。

6、虫精

图中的昆虫,都是拟人化的“虫精”,从头顶冒出一股“灵光”现出原形,是为祈祷丰收祭祀用的神马。在周朝就有祭昆虫的记载,为的是庄稼避免虫害。后世各地建有八蜡庙、虫王庙,供奉虫王刘猛。

7、猴演杂技

图为动物耍的什样杂技,以猴子的表演最为有趣。从它们的表演中可以看到当时多种杂技节目表演的情形。画上词写道:“叫声众猴你听言,猜拳打马心不乐,延(沿)绳跑羊狗钻圈,杂耍小猴顽(玩)的好,耍盘耍碗上刀山。”是一件形象的杂技史料。

8、卧美人

9、纺织图

农村妇女除协助田间耕作及操持家务外,纺织成为其劳动的主要方面。本图将妇女从事的弹花、纺线、浆线、凉线、络线、织布等全部纺织过程表现的井然有序,人物虽寥寥数笔,但神情动态相当生动,其中还穿插着小儿玩鸟逗狗及两鸡相斗等有趣情节,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为了解那一时代农村纺织生产留下了形象的资料,是一幅独具特色的农村民俗图画。

黄侃(1886~1935年),初名乔鼐,后更名乔馨,最后改为侃,字季刚,又字季子,晚年自号量守居士。湖北省蕲春县人。国学大师,语言文字学家,一生放浪形骸,名士风流,留了下许多「 ”江湖传闻”。 讨论学术,一言不合,就要提刀决斗…… 下雨不来、降雪不来、刮风不来,人称「 ”三不来教授”……老师章太炎给弟子封「 ”五大天王”,黄侃为「 ”天王”居首……跟学生上课,开口就骂:「 ”你们是何等动物?非要我来上课?你们出去只管甩我的牌子,就说是我的学生,还怕没得饭吃?看哪个不派你事做?” 狂戾 黄侃去访王闿运,王是当时的文坛领袖,他对黄侃的诗文激赏有加,不禁夸赞道:「 ”你年方弱冠就已文采斐然,我儿子与你年纪相当,却还一窍不通,真是盹犬啊!”黄侃听罢美言,狂性立刻发作,他说:「 ”您老先生尚且不通,更何况您的儿子。” 黄侃与号称「 ”两足书柜”陈汉章同为北大国学教授,有一回,两人碰头胝足地凑在一起研讨《小学》的心得,然而「 ”言小学不相中,至欲以刀杖相决”,据说当时,黄侃与陈汉章的辩论相持不下。黄侃的豪爽血气陡然间就冒了上来!他拈了一根手杖递给莫名其妙的陈,自己则执了一把短刃跳出门外,招手让陈汉章到外面去决斗!后来在同事们的劝说下,才结束了这场因学术之争而引起的决斗。不过,黄、陈二人「 ”后又善遇焉”。 著名词章家吴梅是黄侃在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的同事,两人关系不错。黄侃某日邀请吴梅赴蟹宴。两人蟹足酒迷,不能自已,忽而吴梅激辩己理正确,黄不认为可。盖此时他也醉酒,就一个巴掌打过去,吴梅也回手相敬。两人转而跳出座位,拟角斗,为同事拉开。酒醒后,两人和好如初。 大学生每届毕业,照例要印制精美的同学录,将师生的 、履历汇为一集。印刷费用不低,通常都由教授捐助资金。惟独黄侃对这种常例不以为然,他既不照相,又不捐钱,待到学谱印出,学校一视同仁,照样送给黄侃一册,留作纪念。黄侃收下册子,却将它丢入河中,忿然骂道:「 ”一帮蠢货,请饮臭水!” 北大的另一位怪物辜鸿铭则与黄侃的做法不同,学生找他索要照片,刊于同学录,他同样感到生气,说:「 ”我不是娼妓者流,何用照片?你们要是不吝惜经费,何不铸一座铜像作为纪念?”他这句话足可令阮囊羞涩的学生退避三舍。 黄侃和黄菊英婚后不多时,他转到南京中央大学任教,在九华村自己建了一所房子,题曰「 ”量守庐”,藏书满屋,怡然自乐。他和校方有下雨不来、降雪不来、刮风不来之约,因此人称他为「 ”三不来教授”。每逢老天爷欲雨未雨、欲雪未雪时,学生便猜测黄侃会不会来上课,有人戏言「 ”今天天气黄不到”,往往是戏言成真。 中央大学规定师生进出校门要佩戴校徽,黄侃偏偏不戴。门卫见此公不戴校徽,要看他的名片,他说:「 ”我本人就是名片,你把我拿去吧。”争执中,校长出来调解、道歉才算了事。  私立中华大学聘黄侃为该校教授,黄侃是个拿干薪的伙计,根本就不到学校去上课。学生就找校长陈时吵,说学校课表上列了黄季刚先生的课,为什么这年把时间了,我们连他的人影都没有见到?是不是学校没有把钱给他?如果学校没有把钱给他,那要退我们的学费,因为就是有鼎鼎有名的黄季刚先生给我们授课,我们才交这么多的学费的。 陈时说,我每个月是几百块现洋给他,哪没给钱呢?没有办法陈时多次到黄季刚家中去做工作,请他去给学生上堂把课。黄侃上了课堂开口就骂:「 ”你们是何等动物?非要我来上课?你们出去只管甩我的牌子,就说是我的学生,还怕没得饭吃?看哪个不派你事做?”这就是他在中华大学上的唯一一次课。 伐异 1919年,胡适海外学成归国,任教北大,发起新文化运动,暴得大名。胡适横空出世,黄侃生平最得意的、寄予厚望的高足傅斯年很快就倒向了新文学的阵营。据说黄侃每次上课,总要先骂一通胡适,这才正式讲学。 黄侃一有机会便对胡适冷嘲热讽。一次,黄侃当面责难胡适:「 ”你口口声声要推广白话文,未必出于真心?”胡适不解其意,究其故。黄说:「 ”如果你身体力行的话,名字就不该叫胡适,应称‘往哪里去’才对。”胡适十分尴尬。 又一次,黄侃给他学生讲课兴起之际,又谈起胡适和白话文。他说:「 ”白话文与文言文孰优孰劣,毋费过多笔墨。比如胡适的妻子死了,家人发电报通知胡某本人,若用文言文,‘妻丧速归’即可;若用白话文,就要写‘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呀’11个字,其电报费要比用文言文贵两倍。”全场捧腹大笑。 黄侃曾与胡适同在北大讲学。京剧名伶谭鑫培风靡北京城,各大学多有好之者。某日,北大课间休息,教师们闲话谭鑫培之《秦琼卖马》,胡适插话道:「 ”京剧太落伍,甩一根鞭子就算是马,用两把旗子就算是车,应该用真车真马才对!”在场者静听高论,无人做声。黄侃却立身而起说:「 ”适之,适之,唱武松打虎怎么办?”一时为之哄堂。 黄侃在北大课堂上大骂胡适,说:「 ”胡适之说做白话文痛快,世界上那有痛快的事,金圣叹说过世界上最痛的事,莫过于砍头,世界上最快的事,莫过于饮酒。胡适之如果要痛快,可以去喝了酒再仰起脖子来给人砍掉。” 周作人说黄侃「 ”攻击异己者的方法完全利用谩骂,便是在讲堂上的骂街”。黄侃和钱玄同曾同受业于章太炎门下,但黄侃素来轻视钱玄同,常戏呼钱玄同为「 ”钱二疯子”。1926年,钱玄同因妻子患病请假,临时请黄侃来师大国文系任教授。当时系主任是吴承仕,后吴黄二人因小事发生龃龉,黄写了一首讽刺诗,其中有「 ”芳湖联蜀党,浙派起钱疯”之句,无端迁怒钱玄同。 据说,有一次黄侃与钱玄同相遇于章太炎住处,与其他人一起在客厅等章太炎出来。黄侃忽然大呼:「 ”二疯!”钱玄同一贯尊重黄侃,但在大庭广众之下被黄侃如此戏弄,先已不悦。黄侃继续说:「 ”二疯!你来前!我告你!你可怜啊!先生也来了,你近来怎么不把音韵学的书好好的读,要弄什么注音字母,什么白话文……”钱玄同忍无可忍,拍案厉声道:「 ”我就是要弄注音字!要弄白话文!混账!”两人就大吵起来,章太炎闻声赶快出来,调解一番,两人才算作罢。 对这件事,钱玄同后来在文章中是这样写的:「 ”与季刚自己酉订交,至今已二十有六载,平时因性情不合,时有违言……二十一年之春,于余杭师座中一言不合,竟至斗口。” 黄侃反对白话文,所以骂胡适、沈尹默和钱玄同。黄侃骂钱玄同尤为刻薄,开着门大骂对面正在上课的章氏同门钱玄同,称钱玄同教学的音韵讲义是他的「 ”一泡尿”,谓其共同留日时,钱乘其小解离座时窃其笔记所得,而钱听了满不在乎,也不回应,关门了事。 黄侃骂钱玄同窃其学问还有另一种版本:黄侃说,他一夜之发现,为钱玄同赚了一辈子生活。他说他在上海穷一夜之力,发现古音二十八部,而钱在北大所讲授之文字就是他一夜所发现的东西。 对于黄侃在课堂上骂钱玄同之事,当时北大学生的王昆仓先生的回忆文章里曾有记载:教文字学的有两位老师,一位是新派的钱玄同,一位是老派的黄侃。我选的是钱玄同的课。一天,我正在课堂听钱老师讲课,不料对面教室正在讲课的黄侃大声骂起钱玄同来了。钱听了也满不在乎,照样讲课。后来,我既听听钱玄同的课,也听听黄侃的课,以便两相对照。 不过黄侃和鲁迅两个文化观截然相反的人倒是相处融洽。黄侃、鲁迅和梁启超曾经联手开列一份最低限度国学书目;黄侃曾说过,在五四新文学作家中,鲁迅的作品最能见出汉字文化的根基和格局。鲁迅也曾经称赞过黄侃的学识。 趣闻 黄侃在北大任教时,慕其名,从其学者甚多。人称黄门子弟为「 ”黄门侍郎”。傅斯年在结识胡适之前,曾为「 ”黄门侍郎”中的侍郎之一。 黄侃行事颇怪,在北大授教时,很是喜欢一名叫郑奠的学生。每次黄出门,郑常常为其拿皮包。郑奠毕业后,留任北大。一日,北大讲授诗词的黄节教授在家里请客吃饭,黄侃和郑奠同时是被邀请的对象。见面后,黄见郑穿一件皮袄,便大为不悦地说:「 ”我还没有穿皮袄,你就穿皮袄了?”郑回答:「 ”我穿皮袄,你管不着我。”黄听了很是生气,从此便与形同陌路。 在中央大学兼课的名流颇多,教授们大都西装革履,汽车进出,最起码也有黄包车。唯黄侃进出,每着一件半新不旧的长衫或长袍,一块青布包几本常读之书。 黄侃曾在中央大学开设「 ”文学研究法”课程,用《文心雕龙》作课本。他平时只管讲课,一向不给学生布置作业。临到期末考试,他又不肯看考试卷子,也不打分数。此做法在教务处那儿可过不了关,一再催促。最后,黄侃被逼急了,就给教务处写了一张纸条,上书「 ”每人八十分”五个大字。他的意思是学生总想得甲等,给九十分嫌多,七十分又非甲等。八十五分正合适。教务处也无可奈何,就不再提起这事了。 黄侃处处维护国故。他认为木板书便于批点、执持和躺着阅读,讥讽精装的西式图书为「 ”皮靴硬领”,又说中装的文明和舒适远胜西装,一边说一边将脚上的布鞋脱下来又穿上,并指着一位同学说:「 ”看,你穿皮鞋,就没有这么方便!” 黄侃才华横溢,文思敏捷过人,凡领教过的人都为之佩服。有一次,有人请他代写一篇碑文,约好五六天以后来取。等一连过了四天,他都没有动笔。直道第五天,取碑文的人来了,他才让弟子研磨铺纸,并吩咐把纸打好格。格打好之后,他挥毫一蹴而就,连上下款带正文刚好写到最后一格,一字不差。 黄侃在北京时,借住在吴承仕(简斋)的一所房子中,二人本来都是章太炎的学生,相交甚厚。黄侃恃才傲物,在课堂上经常放言无忌,一次被女生告到系主任吴承仕那里。吴知道黄的脾气,委婉地请他注意,一言不合,两人便闹翻了。不幸的是,这年七月,黄侃在北大读书的长子念华突然病逝,念华年仅十九,「 ”性行和厚,能读父书”,黄侃闻讯后悲痛欲绝。 后来黄侃搬走时,不仅不付房租,还在白色墙壁上用毛笔写满了许多带鬼字旁的大字,画了许多黑色叉叉,爬到房梁上写了一行大字:「 ”天下第一凶宅”,然后掷笔而去。吴向他索要房租时,他不仅拒不支付,还理直气壮地说,再要房租,须还我儿来!吴见他如此不讲理又有丧子之痛,只得作罢。 黄侃珍视图书,胜过他物。某日整理书籍,发现《古书丛刊》第二函不见,便怀疑是某人所取。便在当天日记中记道:「 ”此儿取书,从不见告,可恨可恨!”并写一贴条,粘于书架之上。其辞曰:「 ”血汗换来,衣食减去。买此陈编,只供蟫蠧。昼夜于斯,妻孥怨怒。不借而偷,理不可恕。”第二天,《古书丛刊》第二函在别的书架上找到了,黄才怒气全消。 刘成禺在《世载堂杂忆·纪黄季刚趣事》中写道:「 ”黄季刚侃平生有三怕:一怕兵,二怕狗,三怕雷。”其中怕雷更是怕到「 ”蜷踞桌下”的地步。黄侃留下了八十万字的《日记》,从中看出怕雷、怕兵、怕狗之说乃是千真万确的。黄侃还交代了他怕雷的原因,主要是受了《论衡·雷虚》和文学书的影响,因而落下了心悸的病根。 嗜欲 武酉山曾概括黄侃的课余消遣为:喝酒、抽烟、喝浓茶、听清唱昆曲、游山玩水。 黄侃好吃。一日,他听说一些相识的同盟会会员在某处聚餐,席间有不少好吃的,但他并不在被邀请之列。他知道自己没有被邀请的原因是因为自己过去曾骂过其中一些人,可是怎奈挡不住美食的诱惑,于是不请自来。设宴者见黄侃进门,吓了一跳,旋即装作很热情的样子邀他入座。黄侃二话不说,脱鞋坐下,就挑好的吃。吃完之后,他一边提鞋,一边回头冲他们骂道:「 ”好你们一群王八蛋!”说完,就赶紧跑了。 冯友兰回忆,黄侃在北大任教时,常常穿一件蓝缎子团花长袍,黑缎子马褂,头戴一顶黑绒瓜皮帽,腰间露出一条白绸带。给学生讲课时,他讲到关键的地方,突然停下来不再继续,并说,这里有个秘密,专靠北大这几百块钱的薪水,我还不能讲,你们要我讲,得另外请我吃饭。 陈祖深亦回忆黄侃让学生请客吃饭之事:「 ”(黄侃)真正学问,不传普通弟子。欲得其真传者,必拜师门。既入其门,凡有酒食,必先生馔,与先生偕,一切费用,必为代储。则大乐矣。” 黄侃在北大开设《说文解字》课程时,学生都觉得此门功课晦涩难懂。因此,每次期末考试,这门课都有学生不及格。后来,学生们知道黄侃好吃,投其所好,凑钱宴请黄侃,他欣然前往。这年期末考试时,学生们果然都及格了。校长蔡元培知道这件事情后,责问黄侃为何违反校规,接受学生们的吃请。黄侃不以为意,答道:「 ”他们这帮学生还知道尊师重道,所以我不想为难他们。” 杨伯峻拜在黄侃门下后,黄侃常带他和其他弟子一起出游。游罢,便找一家有名的饭馆吃晚饭。黄侃每饭必饮好酒,且酒量极大,学生中酒量最好的也不能及。黄侃说:「 ”饮君子要浅斟细酌,用大杯咕噜咕噜喝下去,纵使喝得多,算不得饮君子。”所以每次吃饭都要花上两三个小时。饭罢,还要拈韵,或作诗,或填词,限第二天下午课前交卷。他自己也作,拿来和学生们的比较。 黄侃爱吃花生米,据说他爱居南京,是因为南京的花生米太好的缘故。 黄侃爱喝酒吃蟹。卞孝萱回忆黄侃,「 ”群贤雅集,联句作诗,(黄侃)一手持酒,一手持螯,谈笑风生。” 黄侃好饮。堵述初回忆,黄侃午餐时总要饮酒,下午上课走进教室时,他清癯的脸上微带红色,酒意并未全消。当时女学生们上课总喜欢坐在第一排,但每逢黄侃来上课,她们都自动改坐到第三排的座位上,以避酒气。 黄侃常与学生一起郊游、吃饭、喝酒,畅谈学问,于闲谈中给学生莫大启发。他讲学也是天马行空,没有章法,讲到哪里算哪里,但又处处都是学问,非一般人能理解。黄侃在北京时,经常陪同他游玩的「 ”黄门侍郎”有孙世扬、曾缄二人。孙世扬曾说:「 ”先生好游,而颇难其侣,惟扬及慎言无役不与,游踪殆遍郊坼,宴谈常至深夜。先生文思骏发,所至必有题咏,间令和作,亦乐为点窜焉。” 黄侃的学生中,他对陆宗达极为器重。原因是陆能喝酒能抽烟,故深得黄侃喜爱,两人常一边吃喝一边论学,有时一顿饭要吃四五个小时,陆从中学到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获益良多。 黄侃的侄儿黄焯曾在回忆文章中说,黄侃「 ”每餐豪饮,半斤为量”。黄侃对酒不挑剔,黄酒、茅台酒、白兰地、糟醴、麦酒、啤酒等,他来者不拒,经常喝到「 ”大醉”、「 ”醉甚”、「 ”醉卧”。 黄侃好饮,不知节制,但他却劝别人喝酒要节制。有一次林公铎「 ”自温州至,下火车时以过醉坠于地,伤胸,状至狼跋”,黄侃认为「 ”似此纵酒,宜讽谏者也”。 黄侃说他自己身体不好,如果不是学过拳术,身体恐怕要更坏。但他牢骚满腹,无从发泄,所以只能寄情于杯中物了。他每日早晨要喝四两酒,才出来上课,冬季常患咳嗽,吐血症从来就没断过根。他喜欢吃蟹,螃蟹上市时,喝酒便更多了。 黄侃爱书如命。黄侃一生最大的家私,便是书籍。章太炎在为他作的墓志铭中说:「 ”有余财,必以购书”。一次,黄侃跟他学生聊关于他买书的趣事,说他的太太,常常责备他拼命去买书,有时把钱汇到外埠去买,钱寄出后,天天盼望包裹,等书真的寄来了,打开包裹,匆匆看过一遍后,便把书往书架上一放,甚至从此便不再翻阅,这实在是太浪费了。黄侃却回答道:「 ”要知我买书的快乐,便在打开包一阅之时,比方我俩结婚吧,不也就在新婚燕尔之时最乐吗?” 由于黄侃藏书甚多,如何放置这些「 ”珍宝”及搬家时怎样装书便时常困扰着他。黄侃的书全是散放在架上的,甚至地板上几案上也一堆一堆的放着。有一次,广州中山大学请他去教书,无论校方怎样苦劝,开出的待遇多么优厚,黄侃都不答应。别人问他为何不去中大教书,黄侃淡淡地答道:「 ”我的书太多,不好搬运,所以就不去了。”然而,黄侃辛辛苦苦收藏的书籍最终却横遭他人糟蹋。「 ”一·二八”事变的时候,黄侃举家搬迁,仓促中装了八卡车书,运到采石矶暂存,不料被当地居民盗出,成筐论斤地当作废纸卖了。 黄侃年仅50岁就逝世。有说他精神超常,在于饮极浓之茶,茶水几黑如漆,工作之前,必狂饮之,屡屡饮之。虽精气激发,却大伤身体。 师徒 黄侃与章太炎相识于日本。当时黄侃住楼上,章太炎住楼下。一天夜晚,黄因内急,不及上厕所,便从楼窗中解裤洋洋直泻。章太炎此时夜读正酣,蓦地一股腥臊尿水瀑布般往下飞溅,禁不住高声怒骂。黄侃本系贵公子出身,且正年轻性躁,盛气凌人,也报以回骂。不骂不相识,待双方互通姓名后,彼此都熟知对方大名,遂将话锋转到学问上,两人越谈越投机。 章太炎是渊博绝伦的朴学大师,黄侃便折节称弟子。自此,黄侃师从章太炎问学经年。章太炎清高孤傲,对近世文人极少嘉许,惟独对黄侃刮目相待。  章太炎 黄侃与其师章太炎的相识还有一种版本,一次黄侃随众人往章太炎住所拜谒,看到章在墙上用大字写着东汉戴良的四句话:「 ”我若仲尼出东鲁,大禹长西羌,独步天下,谁与为偶?”黄觉得章为人太狂,恐难接近,萌生退意。后章在报上看到黄的文章,惊为奇才,投书约见,二人遂得以相识。 章太炎曾对几位高足一一封号:蕲春黄侃(季刚)为天王,吴县汪东(旭初)为东王,海盐朱希祖(逖先)为西王,归安钱夏(中季)(即钱玄同)为南王,歙县吴承仕(检斋)为北王,合称「 ”五大天王”。世人又称黄侃、汪东为「 ”章门二妙”。几大天王中黄侃最得章氏青睐,章称其「 ”清通之学、安雅之词,举世罕与其匹……” 章太炎《新方言》出版时,不请同辈,却请黄侃为他写《后序》,也足见其对黄的看重。 黄侃虽自视甚高,目中无人,但对老师章太炎却执礼甚恭。这一对师生惺惺相惜,留下许多趣闻。「 ”前中大教授黄季刚先生,为章氏最得意弟子,季刚先生事章氏恭谨又倍于他人,黄有弟子陈君,亦能传其衣钵,主章家为西席,章氏以西席礼待之。每逢新年,季刚先生必诣章宅叩贺,至必行跪拜礼,黄叩章,陈又叩黄,章又向陈行礼。坐定,陈举茶敬黄, 章,章又敬其西席,如此循环不绝,家人传为笑谈。” 黄侃对恩师章太炎执礼甚恭,汪辟疆说他「 ”二十余年间执弟子礼始终甚谨”。「 ”‘于并世老宿多讥弹’,惟于太炎先生,则始终服膺无间。有议及章先生者,先生心盛气争之,犹古道也。”章太炎也称他「 ”性虽俶异,其为学一依师法,不敢失尺寸”。 黄侃平时爱写诗,经常请章审阅,黄侃对章的字纸都特别珍视,每获得章信,便裱起来珍藏。章知道黄有此爱好,有时还特地为黄写几幅字,写几首诗,黄每有所获便如获至宝。一九二九年一月十二日,章太炎六十大寿。当时章住上海,为祝贺老师生日,黄侃特地提前几天赶往上海做准备,可见其至诚之心。 黄侃英年病逝,章太炎不胜悲痛,亲为弟子撰写墓志铭,称其「 ”尤精治古韵。始从余问,后自为家法,然不肯轻著书。余数趣之曰:‘人轻著书,妄也。子重著书,吝也。妄不智,吝不仁。’答曰:‘年五十当着纸笔矣。’” 黄侃在北大几乎骂遍同列,连师弟钱玄同也不放过,惟有一人,他以礼相待,这人就是与章太炎齐名的国学大师刘师培。别人问黄侃何故对刘师培特殊优待?他回答道:「 ”因为他与本师太炎先生交情很深。” 传道 黄侃在北大授课时,他讲《文选》和《文心雕龙》十分传神,吸引了大批其他系的学生。黄善于咏诵诗章,阴阳顿挫,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所以,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唱和,成为北大校园一种流行的调子,被师生们戏称为「 ”黄调”。  黄侃有次与学生讲《说文》,说了「 ”荠”字之字形、音韵、训诂,最后忽然说:「 ”你们记着,荠菜馅的饺子最好吃!”全班大笑,于是对这个「 ”荠”字印象深刻。 学生都称黄侃是一个「 ”特别教授”,在堂上对《说文解字》一个字一个字地讲,一不带原书,二不带讲稿,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口若悬河,头头是道。学生对引用的经典论据,下课以后去查书,一字不漏,一字不错,引起了全班同学啧啧称羡。有一天,黄的学生为他拿皮包时发现内有许慎的《说文解字》,打开一看,那书上画得太特别了:书头蝇头小字,密密麻麻,有墨笔写的,有朱笔写的,还有各种各样的符号,全书9300字,每个字都有自己的讲法;别人的讲法,有的他肯定,有的他否定,也都记在了上面。 据说,他对《说文解字》读了五次,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新的体会。他去讲授的时候,也每一次有新的内容,同学们说:听黄先生的课,百听不厌,常听常新。一个学生看了黄侃所读的那本《说文解字》后,对他说:「 ”黄先生,你这批在书头上、书边上的东西,颜色各异,字又那幺小,谁还认得呢?”黄侃半开玩笑说:「 ”我要人认得干什么呢?别人要知道了上面的内容,我就不是第一了。”大家都哄地笑了。 著名的古典文学学者程千帆回忆老师讲课:「 ”老师晚年讲课,常常没有一定的教学方案,兴之所至,随意发挥,初学的人,往往苦于摸不着头脑。但我当时已是四年级的学生,倒觉得所讲胜义纷纭,深受教益……”程千帆还说:「 ”老师不是迂夫子,而是思想活泼、富于生活情趣的人。他喜欢游山玩水,喝酒打牌,吟诗作字,但是有一条,无论怎样玩,他对自己规定每天应做的功课是要做完的……” 黄侃弥留之时,他说不得话,手却指向架上一书。学生们将书拿来,他翻到一页,手一点,人已逝去了。送走老师之后,学生们想起那书,大家翻开一看,顿时觉得,雷电之光,激荡天地:前几日学生们争论的一个问题,老师没能作答。原来,老师最后手之所指,正是答案所在。 绝命 黄侃曾说「 ”不满五十不著书”。1935年,黄侃五十大寿,章太炎十分高兴的赠他一副对联:「 ”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成好著书。”上联以孔子「 ”五十读《易》”的典故,称赞他50年来都在勤奋学习;下联用蔡邕《曹娥碑》的古典,希望黄侃今后可以潜心著述。黄侃见联大为恐惧,因为章太炎联中嵌有「 ”黄绝命”三字。殊不知,章太炎的联句竟成谶语。 1935年10月5日,黄侃因饮酒过度,胃血管破裂,经抢救无效于八日去世。就在去世前一天,虽吐血不止,黄仍抱病点毕《唐文粹补编》,并披阅《桐江集》五册。章太炎听到噩耗后,恸哭不已,连呼:「 ”这是老天丧我也!这是老天丧我也!” 赞誉 1920年,陈独秀在武汉高师演讲时,感叹道:「 ”黄侃学术渊邃,惜不为吾党用!” 周作人谈到这位大师兄时,颇有微词:「 ”他的国学是数一数二的,可是他的脾气乖僻,和他的学问成正比例,说起有些事情来,着实令人不敢恭维。”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其《文心雕龙讲疏·序》中说:「 ”吾游学京师,从蕲州黄季刚先生治词章之学,黄先生授以《文心雕龙札记》二十余篇,精义奥旨,启发无遗”。 贵州大学教授张汝舟回忆民国十七年就读于南京中央大学时的情景说:「 ”黄先生讲声韵学的确是很别致的,他的教材教法,不守常规,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使听者忘倦。” 1934年12月17日,钱玄同在师大月刊上发表《古韵二十八部音读之假定》的论文,认为论古韵「 ”截至现在为止,当以黄氏二十八部之说为最当”。 钱玄同在黄侃去世不久,特地撰写挽联一首,以示惋惜痛悼之情: 小学本师传,更䌷绎纽韵源流,黾勉求之,于古音独明其真谛; 文章宗六代,专致力沉思翰藻,如何不淑,吾同门遽失此异才。 罗常培上世纪四十年代就把黄侃与章太炎并称,认为「 ”周秦古音之研究导源于宋,昌明于清,至章炳麟、黄侃乃总集前人之大成”。 程千帆评价黄侃:「 ”老师是中外学术界公认的大师之一。……大师之大,大在何处?……我觉得季刚老师的学问是既博且专的。无论你用经、史、子、集、儒、玄、文、史,或义理、考据、词章来分类,老师都不仅有异常丰富的知识,而且有非常精辟的发明。他在文字、音韵、训诂诸方面的成就是空前的……” 学界统一的看法是:黄侃憾50岁即去世,虽未出版任何著作,却无庸置疑是海内外公认的国学大师。 文章来源网络 更多精彩请关注必记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5863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4
下一篇2023-1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