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的婚礼习俗有哪些

哈萨克族的婚礼习俗有哪些,第1张

 哈萨克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那么哈萨克族的婚礼会有哪些习俗呢,下面我为大家介绍关于哈萨克族的婚礼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哈萨克族的婚礼习俗有哪些

 在过去,哈萨克人的婚姻大多数是由父母包办的,属明显的买卖婚姻。缔结婚姻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财礼的多少,在过去的哈萨克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话“美丽的`姑娘值八十匹骏马,一个人生下几个女儿,就可以成为一个大巴依”。

 如今,这种不良的习俗和观念已有了很大转变。现在哈萨克人的结婚择偶仍然十分讲究门当户对。另外,男方家庭还特别注意女方的母亲,他们有句谚语:“母亲是女儿的影子,母亲好,女儿也一定错不了。”按照哈萨克的习俗约定,同一部落特别是七代以内的近亲不能通婚。

 哈萨克族的结婚仪式十分隆重,结婚前都要举行一系列走访和喜庆娱乐活动,他们对氏族部落内的任何一家婚事都象自家办喜事一样热情参与、欢乐与共。婚礼这天,男女双方以及双方的歌手都要唱许多约定俗成的婚礼歌。其中新娘在最后离开父母家人时,要唱与父母亲人的哭别歌。

 姑娘出嫁后,第一次回娘家,娘家还要给姑娘送一份厚礼,有条件的一般要送100只羊,15匹马。条件差的也要尽力而为,有所表示。哈萨克族结婚后的男女在日常生产生活上的分工是十分明确的,属于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内”。

 哈萨克族在婚姻上有许多限制,其中一条是:同一部落的青年男女不能通婚,如果通婚必须超过七辈,联姻的人家也必须相隔七条河。这些限制防止了哈萨克人近亲结合,使其种族兴旺昌盛。

民族文化永远参不透,各民族的服饰就让你应接不暇了。新疆的哈萨克族大部分从事牧业生产,所以他们的服饰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下面一起来看看哈萨克族服饰的特点是什么。

哈萨克族服饰的特点是什么

1、哈萨克族是以畜牧业经济为主的民族,其服饰带有明显的牧区草原特色。其服饰的实用功能适应了哈萨克牧区的自然环境。

2、皮衣和布衣。哈萨克族的衣服主要有皮衣和布衣。皮衣主要在冬、春季穿用,布衣主要在夏、秋季穿用。皮衣大多是将发酵剂涂于羊皮上使其成为熟皮,染色后做成皮大衣、皮坎肩、皮裤子等,边上用黑布做成条纹,以为装饰。富有家庭还用羊羔皮、狼皮、狐狸皮、马驹皮等缝制布面、绒面大衣,即“依什克”,不带布面的叫“托恩”。还有一种用骆驼毛和羊毛制作的大衣叫“库普”。哈萨克男子冬天还穿一种厚布及条绒面里、内夹一层羊毛、驼毛,被称为“库朴”的宽大衣,雨天也是很好的雨衣。哈萨克族传统布衣为长马甲,是以平绒、丝绒、条绒为面料的无袖无领夏装。它比短马甲肥大,腰部以下渐渐加宽,长度及膝盖。18世纪至19世纪较流行,时下也有部分人着装。男式马甲贴花边,不绣花;女式马甲对开前襟上绣花,贴花边。

3、头巾。哈萨克族妇女的头巾花样繁多,色彩鲜艳。有“谢列克”花头巾,“克依米谢克”头巾,“齐拉吾什”头巾。“谢列克”头巾(一般用红绸子做的),婚后头一年戴,而克依米谢克头巾,是结婚一年后所披戴的一种套头巾,用绣花白布做的类似盖头巾,大而宽,遮住头肩和腰部,直达臀部以下,戴上后仅露出面颊、眼睛、鼻子和嘴。“齐拉吾什”是戴上“克依米谢克”之后要配披的一种披在肩上的大套头巾。年轻或中年妇女戴的克依齐拉吾什克头巾比较鲜艳,并绣有美丽的图案和花朵。所戴的“米谢”一般做工精细,绣有花朵或图案。哈萨克老年妇女所戴的克依米谢克和齐拉吾什色彩要暗淡一些。家里有人去世后一年内不能戴色彩鲜艳的克依米谢克和齐拉吾什套头巾,而要戴专门的头巾。

4、婴儿衬衣。哈萨克人专为婴儿缝制的较宽大的依提杰衣迭衬衣,系用白色绸缎或柔软的白棉布缝制。它将长方形布料一折为二,在折合处中间剪一个“t”形口子作领口,不缝针不钉扣子;再将布料剪成倒“凸”字形,手工缝合袖筒接合处和两肋部位接合处,穿时将有针脚的一面朝外。背心上缀满银色纽扣或银元。婴儿在满40日前都穿此衣。女儿服由女儿的干妈缝制。

5、现在农村和城镇中的哈萨克人,男子大都穿西装、制服,妇女摘下披巾,换戴彩色头巾,穿西式外衣或花裙及金丝绒的袷袢。

以上的就是关于哈萨克族服饰的特点是什么的内容介绍了。

婚俗 :在过去,哈萨克人的婚姻大多数是由父母包办的,属明显的买卖婚姻。缔结婚姻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财礼的多少,在过去的哈萨克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话“美丽的姑娘值八十匹骏马,一个人生下几个女儿,就可以成为一个大巴依(即大地主、大富豪)”。如今,这种不良的习俗和观念已有了很大转变。现在哈萨克人的结婚择偶仍然十分讲究门当户对。另外,男方家庭还特别注意女方的母亲,他们有句谚语:“母亲是女儿的影子,母亲好,女儿也一定错不了。”按照哈萨克的习俗约定, 同一部落特别是七代以内的近

亲不能通婚。哈萨克族的结婚仪式十分隆重,结婚前都要举行一系列走访和喜庆娱乐活动,他们对氏族部落内的任何一家婚事都象自家办喜事一样热情参与、欢乐与共。婚礼这天,男女双方以及双方的歌手都要唱许多约定俗成的婚礼歌。其中新娘在最后离开父母家人时,要唱与父母亲人的哭别歌。姑娘出嫁后,第一次回娘家,娘家还要给姑娘送一份厚礼,有条件的一般要送 100只羊,15匹马。条件差的也要尽力而为,有所表示。哈萨克族结婚后的男女在日常生产生活上的分工是十分明确的,属于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内”。

哈萨克姑娘手下有"情"

"姑娘追"是哈萨克姑娘、小伙最喜欢的一种传统民间游戏,也是他们寻求恋人,表白爱情的特殊方式。游戏开始时,一对对男女青年并辔向指定的目标徐徐进发,途中,小伙子可以任意向姑娘表白爱慕之情,姑娘不得有任何反对的表示,只能默默倾听。但在返回的路上,姑娘可用鞭子追打小伙。如果姑娘对小伙有意,那鞭子只是在小伙头上晃几下,或是象徵性地打两下。如果姑娘不中意,小伙子就难免要吃苦头

涉河定婚不反悔

订婚时,按照习惯,由新郎的父母或嫂子前往,仪式过程很独特风趣。公婆第一次见到未来的儿媳,要由婆婆取一块白色细碎花布料送给姑娘,作为见面礼,然后,上前亲一下,把一件带有几束猫头鹰毛的白色三角巾扎在新娘头上。接着,四五个妇女围过来争抢布料,作为订亲的喜果,大家都抢一点,是为了讨个喜庆吉利。这个仪式过后,还要举行一次"踏水礼",由男方家来的人同女方的哥哥或嫂子同时涉过一条河或溪流,以示双方都不能反悔。

伴郎对歌接新娘

哈萨克族婚礼一般要举行三天,第一天,新郎带领伴郎前去娶亲,女方会以哈萨克族习惯招待他们。接受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的贺喜。第二天休息一天,第三天正式娶新娘。但调皮的伴娘会把新娘藏起来,伴郎要揭开毡房一角骑在马上,与伴娘逗趣对歌,蠃了方能进门接新娘。有时,其中的伴郎会乘其不备,从马背上跃进毡房,并从众伴娘围攻下夺门而出,如果跑不出来,就会招来嘲讽,没脸见人,还要向伴娘送礼。

酥油烟驱鬼祝福

新娘到男家时,几个女宾会拿红帐帏把新娘围起来,盖上一面面纱,由两个伴娘簇拥着走进毡房。新郎的父母坐在毡房的上首,前面点一堆火。新娘到火堆前,一个女宾把酥油倒进火里,并用冒起的烟烤手,在新娘脸上虚擦一下,意为替新娘驱鬼,祝她幸福。随后,一个小伙子手持系有红白布的鞭子,对着新娘逗趣,唱揭面纱歌。唱完歌,小伙子用鞭杆轻轻挑开新娘面纱,大家会一起拥上去看新娘或去抢鞭杆上的布,气氛会顿时沸腾起来。婚礼的夜晚会达到热闹的顶点,常常会一直歌舞到天亮。

吻别

新娘的车路经之处,常常有人用绳子拦车,以此索要喜果,图个喜庆。娶亲队伍只要给他们一块布料或者一条毛巾,一些炸果,拦车人就放行了,这也是哈萨克人一个独特的风俗习惯。

哈萨克族的婚事从说亲到完婚要经过一系列的仪式,哈萨克族称为“托依”。主要有说亲、订婚、吉尔提斯礼、送彩礼、出嫁、迎亲等仪式,这些仪式的规模大小,主要根据双方家里的经济情况而定。哈萨克人把结婚视为人生的头等大事,因此举行婚礼非常隆重,在这期间要举行赛马、刁羊、姑娘追、阿肯弹唱等活动。伊犁哈萨克族的婚礼有其独特的情趣,婚礼是在歌海中进行。婚礼上的歌只有曲调,没有因定的歌词,即兴编唱。

哈萨克族十分重视女儿的出嫁。在举行出嫁仪式的前一天晚上,女方家宰杀准备好的羊只,招待宾客。然后开始对唱活动,对唱者一般是青年男女。这种场面非常热闹,有时通宵达旦歌唱不停。举行婚礼的第一天,新郎和伴郎们穿戴一新,骑着骏马,簇拥着向女方家娶亲,这一行娶亲队伍边走边唱“萨仁”曲子。听到歌声,新娘就坐进床上的帐幔里,并搭上红色盖头,哭起嫁来。同时伴娘们也头顶盖头团团围坐在床帐下的花毡上,准备对歌。当娶亲队伍来到新娘的毡房跟前时,女方的主人们立即把新娘的毡房的一侧掀起一个口,伴郎们就在开口处对着新娘的床幔欢畅“加尔”曲调的劝嫁歌。

当伴郎们唱到这时,簇拥在新娘毡房前的老年长辈们就会不约而同的齐道“万福”。唱罢劝嫁歌,紧接着伴郎们和伴娘们对歌,对歌的形式多样,男女互相对唱,相互盘问,诙谐逗趣,一直到一方无歌以答,无词以对,才算对方赢了。

上述对歌完毕后,新娘唱“森斯玛”(辞别歌),以哭嫁的形式辞别父母、家人。

新娘唱罢歌曲后,由两位青年媳妇搀扶新娘去父母兄弟姐妹跟前,一一施礼哭别,同时也以哭声向送行的众亲友告别,唱完“阿吾加尔闹尔斯”(哭别歌)这支歌后,哥哥或弟弟就将新娘扶上银鞍坐骑,缓缓送往婆家。当送亲队伍来到婆家,几位受尊敬的大娘把新娘搀扶下马,在亲戚、朋友、邻居的簇拥下举行结婚仪式。先是揭面纱,主持婚礼的人(一位能歌善语的年青人)腕缠五彩缤纷的布条,手执彩色马鞭,唱揭面纱仪式的开场白,歌词即兴而发,随编随唱,曲调欢快,词义含蓄、幽默、滑稽,目的是逗人发笑,造成热烈欢乐的气氛。歌词大意有:

百花齐放,多么芳香,百灵鸟歌唱,多么欢唱,新嫁娘来啦,多么漂亮!美丽动人的新娘啊,快把心扉敞开,让香甜的“夏什吾”为你撒下吉祥。然后再唱“别它霞尔”(揭面纱歌),之后主持人用彩色马鞭挑起新娘的面纱,新娘向公婆和长辈们一一行礼。至此婚礼仪式结束,主人端上各种食品佳肴盛情款待宾客。

哈萨克族的婚姻习俗,主要是在草原游牧的独特环境下形成的,有些是古突厥民族遗留下的婚姻现象。后来在哈萨克民族信奉伊斯兰教后,也融入了一些宗教习俗。哈萨克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历史上也有过一夫多妻制,但这些现象主要存在于贵族和富户中。哈萨克族旧时的婚姻具有浓厚的买卖婚姻性质,所以以女为贵,注重门第,彩礼也因门第差别悬殊,富者赠骆驼百峰,相当于500匹马或者1000只羊。贫穷人家,男方也要给女方送“吃奶礼”、“成婚礼”以及衣物等等。贫穷人家有“换门亲”的习惯,以抵消彩礼。哈萨克的婚姻制度一般是终生的,通常不允许离婚。旧时还有“安明格尔”的婚姻制度,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遗俗,妇女死了丈夫之后,如果要求改嫁,一定要嫁给亡夫的兄弟或近亲,或在本部落中为其选择一人,若此人不同意娶她,才可以自由改嫁,通常中年妇女丧夫之后,大都不再改嫁。不愿改嫁的寡妇,被认为是有德行的,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社会的称颂。

哈萨克人注重部落外通婚,这是哈萨克人为繁衍人口自然形成的优生制度。同一部落的人一般不得通婚,如果通婚必须在七服以上,还须征得部落的长者同意,联姻的两家人还需有七水之隔。不管是否同父母所生,只要吃过同一女人的奶水,就如亲兄妹,不能结婚。

哈萨克青年男女的恋爱方式充满诗情画意。如在各种聚会活动中,在生产劳动中,相互结识,或通过“姑娘追”等饶有风趣的文娱活动,逐步建立感情。于是 ,成双成对信手放缰纵马驰骋于草原上,寻找俩人约会的小天地,当一对哈萨克青年男女选中了一块幽静之处,就翻身下马,将男女双方的马鞭交叉插在附近人们容易看见的地方。于是,有了这种独特标记的地方就成了哈萨克青年男女相互倾吐炽热感情、追求幸福和爱情的“伊甸乐园”。路过此地的哈萨克人看见它,都心领神会地绕道而去,默默祝福草原上又一朵盛开的爱情之花。

哈萨克人对自己后代的婚姻大事非常重视,家长都要对男女青年双方进行严格周密的调查了解,经过考验,双方家长允许后才能定亲事。

哈萨克的婚事总的讲要经过订婚、聘礼、婚礼等三大程序。但各地也不尽相同,有些还要增加许多道程序,如实访、观察、看门、订亲、送吃、看彩礼、过彩礼、喜礼、出嫁等,这些仪式通常都是女方作出决定,办或不办。

 说到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很多都是在草原游牧的独特环境下形成的,包括他们的饮食方面,服饰方面,以及婚俗和葬礼,这些都是很有特点的。朋友们,你们知道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吗

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公元六世纪,哈萨克部族的咄陆部就在塔城、额敏一带活动,十三世纪后,居住在额敏河流域的哈萨克部落有乃蛮、克烈、乌克斯、咄陆等部。十七世纪末,西部蒙古族准噶尔部与哈萨克各部因争夺草场发生战事,县境内哈萨克人被迫向西迁移,哈萨克人口剧减。

 以前的哈萨克人过着游牧生活,逐水草而居,流动性较大。

 十九世纪中叶,一部分居住在塔尔巴哈台山以北的俄国哈萨克人迁入塔城额敏一带,和丰、阿尔泰的哈萨克人先后迁至额敏所属的玛依尔、加依尔一带居住。1929年,苏联境内居住在塔尔巴哈台山以北的哈萨克人又一次大批迁入中国境内,一部分在额敏定居。1943年,额敏县内哈萨克人达32222人。

 新中国成立前,哈萨克族主要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居无定所,受文化教育的机会几乎没有,少数贵族及宗教上层掌管着经文,他们把子女送往外地读书,大多数牧民与教育无缘。新中国成立后,哈萨克族的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现有哈语中学9所,在校生4085人,小学17所,在校生5522人,通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到100%。

 哈萨克人信奉伊斯兰教,定居的教民建有清真寺,成年男子按时进寺礼拜。哈萨克人崇拜太阳和月亮,所以所住毡房和清真寺的门都是开向太阳升起的地方。

 哈萨克族过去主要从事牧业生产,饮食带有明显的牧区特点,以牛羊肉和奶制品为主,肉食有手抓肉,红烧肉、灌肠肉、熏肉等。经腌制、风干的肉和马肠不但味道鲜美,而且便于储存。主食有炒米、馕、馓子、包尔沙克、抓饭、面条、油饼等,奶制品有奶疙瘩、奶酪、奶油等。喜喝用砖茶加牛奶和适量的盐煮成的奶茶,奶茶醇香且营养丰富,是每个家庭中必备的饮料。

 过去的哈萨克族主要用牲畜的皮毛做衣料,布衣主要在夏秋天穿用。男子多穿用白布做的衬衣和长裤,冬天套以坎肩、短大衣,再套袷袢(棉衣),戴狐皮尖顶四棱皮帽。妇女喜穿连衣裙,年轻女子的连衣裙下摆有二到三层褶子,色彩艳丽,领口袖子绣有花边,胸襟上饰有银元等饰物。少女喜戴小花帽,以珠子玛瑙作装饰。新中国成立后,年轻人服装紧随潮流;男子穿西装、夹克衫,妇女穿西装套裙,只有节日时才穿传统服装。

 哈萨克人在婚嫁上,提倡本民族通婚,但血缘须隔七代以上。婚姻有浓厚的买卖婚姻色彩,男方须交足够的彩礼,方能迎娶,新中国成立后,这种现象有所好转。近几年,索要彩礼现象又有所抬头。

 哈萨克族的丧葬习俗按伊斯兰教礼仪进行,一般是人死后隔天埋葬,葬前要请毛拉、阿訇为其诵经,尸体洗浴后用白布包裹,不用棺木,抬到墓地挖穴土葬。葬后7天、40天和周年都要举行祭祀活动,称过“乃孜尔”,进行缅怀和悼念。

 哈萨克族的小男孩一般5-7岁要举行割礼仪式,即割除少部分生殖器的包皮,并大宴宾客。

 哈萨克人的节日主要有古尔邦节、肉孜节和纳吾热孜节。哈萨克人传统的娱乐活动有刁羊、姑娘追、阿肯弹唱、赛马和摔跤活动。

哈萨克族舞蹈

 黑走马

 卡拉角勒哈是哈萨克语,意为“黑色的走马”。哈萨克族有一句古老的谚语:“歌和马是哈萨克的两支翅膀”。马是哈萨克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伙伴,而“黑走马”更是马中尤物,它形象剽悍雄壮,通体黑亮,走时步伐平稳有力,姿势优美,蹄声犹如铿锵的鼓点。骑上黑走马,犹如进入一种艺术境界,人在舞,马亦在舞。由此而形成了以卡拉角勒哈命名的民间舞蹈和同名乐曲。

 卡拉角勒哈是一种比较古老的'舞蹈,关于它的来源,在哈萨克族民间有这样的传说:很久以前,草原上有一位哈萨克族小伙子发现了一群野马,他挥动套马索套住了一匹非常剽悍的黑色野马。小伙子历尽种种艰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将它驯化成一匹上好的走马。当他骑着黑走马回到阿吾勒(家乡)时,乡亲们闻讯纷纷前来祝贺。小伙子在马上和马下,用各种动作自豪而诙谐地表演了他捕捉和驯化黑马的整个过程。从此,以骑马为题材的表现草原上骏马奔驰时矫健姿态的卡拉角勒哈舞蹈便在哈萨克族民间流传。

 卡拉角勒哈男性的动作轻快有力,刚健苍劲,模仿黑走马的走、跑、跳、跃等姿态,在全身一张一弛的律动中表现狙犷、剽悍和豪放的风格。女性的动作优美舒展、活泼含蓄,如显示姑娘美丽而自豪的“花儿赞”,窥视恋人的“羞窥”,前俯后仰的“展裙吊花”等。男女的这些动作,都包含着特定的内容,与表演者的内心情感和幽默诙谐的面部表情融为一体,并根据舞者自身水平可以自由发挥,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和动作。表演者时常把劳动和生活中具有浓厚特色的各种动态揉进舞蹈之中,使卡拉角勒哈的舞蹈语汇和表演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并由此衍化出诸如“擀毡舞”、“挤奶舞”、“绣花舞”、“拉面舞”等舞蹈。

 卡拉角勒哈既可以在欢乐的大型集会中,也可以在小小的毡房里进行表演。可以由一人单独跳,也可以双人对跳或多人集体表演。舞法亦可以因人、因地而异。视当时的气氛和环境,有轻松愉快的表演,有刚强有力的表演,也有幽默滑稽的表演,从而得到各种不同的艺术效果。哈萨克族人在放牧、劳动之余,常常伴着冬布拉的琴声跳卡拉角勒哈,高歌欢舞达旦。

 卡拉角勒哈以同名乐曲伴奏。这种乐曲的节奏感极强,明快活泼,旋律宛如骏马在草原上驰骋。它由哈萨克族的传统乐器冬布拉弹奏,按照舞蹈的快慢来变换节奏,并形成了大同小异的地方特点和个人演奏技巧。

 卡拉角勒哈可以随时随地即兴起舞表演,即兴表演时不需要专门的服饰和道具。在民俗活动等演出时需要戴毡帽,穿衬衫和带彩色图案的坎肩,穿长裤和靴子,扎牛皮腰带。

 阿嘎加依

 “阿嘎加依”是哈萨克语,故乡的意思,哈萨克族人只要一提到“阿嘎加依”就会想到阿勒泰。大型哈萨克民族歌舞诗《阿嘎加依》以诗的抒情方式表达哈萨克族歌舞,以现代艺术手法演绎草原文化,反映了新疆大地上哈萨克族的历史与传统、生活与梦想,是一部美轮美奂、有灵魂、充满想象力的作品。

 《阿嘎加依》演出阵容庞大。作品演出时间为90分钟,分《序幕》、《生命达斯坦》、《英雄达斯坦》、《爱情达斯坦》、《狂欢达斯坦》和《尾声》6个部分,在所涉及到的节目内容中,80%以上都是哈萨克民族传承下来的受国家或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典文化元素。独特的民族服饰、原生态的歌舞文化、优美的音乐和超凡的舞美给观众带来了无与伦比的艺术享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7090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