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山歌两个矮女孩争一个高个子在树林里唱歌叫什么

云南山歌两个矮女孩争一个高个子在树林里唱歌叫什么,第1张

云南山歌剧《姐妹两个争矮郎》

云南汉族民歌可概括为山歌、小调、劳动歌曲和舞蹈歌曲四大类。汉族山歌在某些地区叫做“调”或“调子”,也有的叫做“腔”,山歌即所谓“山野之曲”,故,这类民歌主要在山野、田间演唱,由于演唱的环境,就形成这类民歌大都比较自由、舒展、高昂、奔放。

建国以来,著名民歌演唱家黄虹对云南汉族民歌的介绍、传播以及演唱艺术的提高,做出了较大的贡献。黄虹演唱的《猜调》、耍山调》、《小河淌水》演唱的《绣荷包》等云南民歌,赢得了国内乐坛的赞誉。30多年来,她曾随各种艺术团体,先后访问了前苏联、波兰、罗马尼亚、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朝鲜、日本、印度、印尼、缅甸等国,以她精湛而独具物色的民歌演唱艺术,为云南民族音乐绘上了浓重的一笔。

《唱支山歌给党听》

歌手:才旦卓玛

作曲:朱践耳

作词:蕉萍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

我把党来比母亲;

母亲只生了我的身,

党的光辉照我心。

旧社会鞭子抽我身,

母亲只会泪淋淋;

***号召我闹革命,

夺过鞭子揍敌人。

***号召我闹革命,

夺过鞭子,夺过鞭子揍敌人!

唱支山歌给党听,

我把党来比母亲;

母亲只生了我的身,

党的光辉照我心。

党的光辉照我心。

《唱支山歌给党听》是三部曲式结构。第一乐段充满深情和激情,表达了雷锋对党的热爱。

第二乐段体现了新旧社会的强烈对比,时而悲痛凄楚,如泣如诉,充满了对旧社会的仇恨;时而壮怀激烈,字字铿锵,具有部队歌曲的音调特点,表达了雷锋跟党闹革命的决心。

第三乐段再现第一乐段的主题,加深了旋律的印象,并把音乐推向高潮,再次强调了歌曲的中心思想。

才旦卓玛(19378),女,中国文联副主席,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

藏族民歌手,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西藏日喀则人。藏族。大专文化。

主要歌曲有《翻身农奴把歌唱》、《唱支山歌给党听》、《北京的金山上》、《阿玛列洪》、《酒歌》、《我们在相聚》等。录制有唱片《美丽的西藏,可爱的家乡》。

朱践耳(1922——2017)作曲家。原籍安徽泾县人,出生于天津。早年即自学音乐,1940年开始作曲。1945年赴苏北解放区,在苏中军区前线剧团工作,1947年任华东军区文工团军乐队长兼指挥。

再唱山歌给党听歌词如下:

再唱山歌给党听,我把歌儿献给你。

五十六个民族同唱一首歌,我们一起再唱山歌。

哟,五十六个民族再唱山歌。

哟,阿拉耶。

山歌给党听,哟。

再唱山歌给党听,幸福的歌儿献给你。

民族兄弟姐妹心连着心,我们携手和谐家园。

五十六个民族再唱山歌,哟。

阿拉耶,山歌给党听。

哟,再唱山歌给党听。

我把歌儿献给你,五十六个民族同唱一首歌。

我们一起再唱山歌,哟。

五十六个民族再唱山歌,哟。

阿拉耶,山歌给党听。

哟,五十六个民族再唱山歌。

哟,阿拉耶。

山歌给党听,哟。

阿拉耶,山歌。

给党听,哟。

再唱山歌给党听是才旦卓玛用藏、汉两种语言演唱。作品无论在歌词的情感表达,还是曲调的音乐意蕴,以及演唱的二度创作等方面都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给这首歌曲赋予了特别的时代性而引人注目,充分表达了各族人民对党的热爱。

苗族都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比较自由,青年男女通过“游方”、“跳花”等活动,借以认识,相互了解,建立感情,进而确定婚姻关系,再由男方托入向女方说亲,履行定婚、结婚仪式。

草标-苗族民俗

  苗族民俗,流行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青年男女传递爱情用草标作纽带。草标形式各异,却很讲究,都传递着美好的愿望。有的用几根小草,表示几天后相会;有的将草扎成圆圈,表示团圆有望;有的青草夹黄,黄示称场再相会。传说以前有个苗族小伙子阿本和苗族姑娘阿贝相爱,不料,阿贝姑娘被寨主看上并被抢走,当阿本来到的约会地点时,却不见阿贝的踪影,只见路旁有个草标,知道大事不妙,便按草标指约方向,到寨主家救出了阿贝姑娘。从此,他们离开家乡过上了幸福日子。草标的妙用也就从此流传了下来。

 花带与抄带-苗族民俗

  苗族青年表示爱情的信物。云南昭通、大吴、彝良、永善等地的苗族男女青年相爱后,要互赠信物。姑娘送小伙子一根用彩线编织成的花带,长约1米,宽3-4厘米,上面绣着山川花草图案,寓意为“千里姻缘一线牵”。小伙子回赠姑娘一根线吊子。双方定情时,姑娘要送对方一根用雪白麻织成的长约150厘米、宽约30厘米的抄带,寓意为将纯洁的爱情献给对方,对方回赠一把梳子和一个圆镜,表示终身相爱,白头到老。

  坡会-苗族民俗

  传说很久以前,龙牙寨有个山清水秀的马蹄坡。每年春天都有许多姑娘、小伙子在这里放牧。一天,一个主官路过这里,见苗家姑娘漂亮,便叫随从去抢。小伙子见状,一齐吹响牛角,唤来了手握大刀、锄头的苗族人民,他们拥上马蹄坡,赶走了土官。为了庆祝胜利,他们在此唱歌跳舞。从此以后,便形成了传统的坡会。现在每逢节日,人民穿上节目的盛装,汇集在芦笙坪上赛歌、跳舞、爬竿、斗牛,利用这个盛会唱歌今天幸福的生活。

  半路“抓亲”-苗族民俗

  此风俗流行于湘西苗族地区。姑娘结婚时,由六个年轻姑娘和一位40多岁的中年妇女组成送亲队伍。迎亲队伍由六个小伙子和两个姑娘组成。两支队伍都在清晨五更相向出发,相会后,迎亲队伍把挑来的糯米饭交给送亲的大嫂,大嫂把盛新娘用品的竹篮交给迎亲的姑娘,然后起把糯米饭给大家吃。这时迎亲的一个姑娘说:“婆婆,谁是我家嫂嫂啊?”话音没落,送亲的姑娘将新娘紧紧围在中间保护起来。迎亲的小伙子和姑娘们就设法去“抓”新娘。最终新娘还是被“抓”走了,送亲的也便完成了任务。迎亲的带走新娘,双方道别而去。

  踩脚-苗族民俗

  也叫“踩妹脚”。是广西桂北大苗山一带的苗族男女青年表示爱情的一种方式。苗族青年在传统节日里,通过跳芦笙、踩堂舞、对歌等形式选择了意中人,但当众难以启口,男青年便趁人不注意时,脚尖轻轻踩女青年的脚,以试其态度,若女青年也如法回报,就表示接受求爱;否则,也不会责怪对方。经过“踩脚”确定了恋情,便可频繁幽会,互赠信物,然后就由双方父母商定婚期。

  掐指-苗族民俗

“掐指”就是在节假日赶圩时,小伙子对姑娘产生爱慕之情,轻轻地掐一下姑娘的小手指。姑娘真心实意的接受小伙子的爱慕,就背过手来轻轻地掐一小伙子的小拇指,不愿意的话,就不理会。

  相亲风俗-咬手定情。

在海南省苗族中流传着一首古老的歌谣,有这么一句歌词“伸手给哥咬个印,越咬越见妹情深,青山不老存痕迹,见那牙痕如见人。”"咬手"是海南苗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一种独特方式。

“咬手”是海南苗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一种独特方式。每逢节假日,特别是三月初三,在槟榔树下,芒果林中,小河溪边,山坡草地上,青年男女唱起美妙而动听的歌曲,抒发自己的理想、情趣和心愿,寻求自己的意中人。

随后,小伙子拿起弓箭、鱼叉到河 溪里抓鱼,姑娘们在溪边烤筒饭和煮鱼,直到太阳落山才散去。如果小伙子相中心爱的姑娘,晚上便用口弓、鼻箫、树叶吹着婉转动听的曲调,来到姑娘的"隆闺"(女青年自住的茅房)外唱开门歌。

如果姑娘不唱闭门歌,便会开门走出来,一起到草地上或竹林里点燃篝火对歌跳舞,互表爱慕之情。这时,姑娘听了小伙子的求爱后,便羞答答地拉起小伙子的手咬一口,如果咬得很轻,而且很有礼貌,小伙子便明白姑娘是表示拒绝或暗示自己有了意中人;如果姑娘咬得很重,甚至咬出血印,则表示姑娘对他十分倾心,愿意接受小伙子的爱。

  讨糖-苗族民俗  

“讨糖”就是男女青年在“玩山走寨、行歌坐月”交往过程中,小伙子中意一个姑娘,就以“讨糖”为名向对方求爱:“听说小妹糖很甜,哥想吃糖没带钱。”姑娘如果同意,大都会答:“小妹有糖糖太酸,大哥吃了腰会弯。”小伙子答着说:“大哥想糖眼望穿,小妹糖酸心不酸。”通过几个回合的“讨糖”,姑娘就会给小伙子留下一句柔情的话:“大哥想糖跟妹来,酸坏牙齿莫责怪。”假若姑娘早已有了意中人,就会对小伙子说:“小妹有糖早卖完,大哥吃糖别处尝。”姑娘假如真的不同意,就回答说:“小妹人穷不卖糖,大哥要糖没望场。”

 新婚三晚不同宿-苗族民俗

  旧时,苗族人婚娶,新郎新娘三晚不同宿。姑娘出嫁之日,四邻姐妹相聚一堂,高唱苗歌,抒发离别之情。男方迎亲时,由女方“高亲”(男女各一直系亲属)送姑娘到男方,从侧门进入洞房。三日内由“女高亲”朝夕相陪,足不出新房,茶食均在房内。三日后,拜父母姑嫂,新郎新娘双双到娘家,称“回门”。“回门”返回后,请苗老师安“家先”,并在本“宗表”中写上新媳妇的名字,表示新娘已是本宗族的人了。当晚,新郎新娘方可同宿。

柳州山歌始于何时目前尚难定论。但根据大量的民间传说以及历代名流的记述,便足以见其源远流长、历史久远了。

有说柳州山歌始于唐代,这与柳州家喻户晓的刘三姐的传说故事有关。相传唐代有一壮族女子刘三姐为人刚直,机敏聪慧,口齿伶俐,善唱山歌。她用山歌与地主老财相斗,最后被官兵追杀,从鱼峰山跳入小龙潭骑鱼飞天。从此,柳州人民就把刘三姐视为自己的歌仙项礼膜拜,并以广唱山歌予以纪念。位于市中心的鱼峰山上曾有一石刻,上面刻有刘三姐画像并刻书山歌一首:“唱歌好,唱歌得耍又得玩;不信你看刘三姐,唱歌得坐鲤鱼岩。”至今,鱼峰山上仍保留有“三姐岩”、“对歌坪”等遗迹。

柳州人敬仰歌仙,崇尚山歌,民间山歌活动十分活跃。各地关于山歌的传说故事也十分丰富。“柳江人”遗址所在的柳州市柳江县穿山乡的龙吐山上有个歌庙,叫妲贡妲旷庙,庙里供奉的便是唱歌神。三位神像中一位身穿旗袍头戴圆边平顶帽,帽上还拖着一根带子的叫吒神。旁边各塑一姑娘神像,她们扎围裙,辫子盘两个圈,两朵花分别插在头的两侧,她们都张着嘴唱歌。这两位一个叫妲贡,一个叫妲旷,是两姐妹。据说穿山的山歌都是这两姐妹所传。传说古时候母亲生姐姐妲贡时难产,两天两夜生不下来,第三夜她家对面的山上突然亮起一盏大灯笼,红光照到母亲房里,妲贡便顺利呱呱落地了。第二年在同样的情况下生下妹妹妲旷。姐妹俩非常爱唱山歌。有一天,姐妹俩进山摘野菜不见回家,母亲找了五天五夜才发现她俩在山洞里攀肩唱歌。当母亲欣喜万分地呼叫女儿名字时,一股青烟飘过,姐妹俩化作两块石头。为了纪念她俩,乡亲们建起这座妲贡妲旷庙。解放前,这里香火很旺,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是庙会,敬朝者都在千人以上。每到秋后人们还抬神像出游,出游队伍甚是壮观。队伍前面有五六个道师戴面具打峰鼓引路,后面的人抬着神像跟随,一行五六十人浩浩荡荡一路由庙里出发,越陌度阡走村过寨。头宵住木山村,二宵住巴雅村,三宵住大塘村。唱歌神住在哪里,那村就变成相当规模的歌会,附近几个村寨的村民都闻讯赶来,通宵达旦对歌,热闹非凡。唱歌神三夜过后才返回庙中。如果说刘三姐是柳州的歌仙,那么妲贡妲旷则是穿山的歌魂(见潘宗亮主编《糖罐花》序,漓江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

宋代周去非的《岭外代答》有如此描述:“广西诸君,人多能乐,城郊村落,祭祀喜葬,无不用乐,虽耕田亦必与乐相之”。他在文中感慨道:“迭歌相合,含情凄婉……其间乃有绝佳者”(见广西博物馆《据知不足斋丛书》复印本)。历来柳州都是周边广西各县乡山歌活动的中心,据此,周去非文中所叙广西的山歌当然也包含柳州山歌了。

明代官员岳和声的旅行日记《后骖鸾录》里则具体记录了当时柳州山歌的盛景。岳和声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受命到广西庆远(今宜州)为官,他赴任经过柳州时,有机会看到并记录了柳州歌圩的情景:“遥望松下,搭歌成群,数十人一聚。其俗女歌与男歌相答,男歌胜而女歌不胜,则父母以为耻。又必使女先而男后,其答而相当,则男女相挽而去……”(见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出版的《笔记小说大观》)。明代冯梦龙的《童痴二寻》中也对柳州山歌作过记叙,云:“山歌乃民间歌谣,内容多云男女私情,偶有讽世之作”(见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明清杂记》)。 这些记载证明柳州山歌在明代时就已经十分盛行。

清代乾隆年间,《柳州府(县)志,风俗篇》载:“**于春时三五为伴,采芳拾翠于山间水湄,歌唱为乐;男女亦三五成群,歌以赴之。一唱一合,竟日乃已。”柳州山歌载入地方史志,足见其在当时的地位与影响了。

民国年间,柳州城厢和县、郊农村民间自发举办的山歌活动亦十分频繁。1932年,时任广西省建设厅厅长的桂系军阀伍廷飚,带领调查组到柳城县调查风土民情,对该县民间山歌王黄三弟赞赏有加,称其“平生未尝读书,不识字,但天资敏慧,颇有平民文学天才”(见黄勇刹、杨钦华、方寿德编著《歌王传》附录,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出版)。新文化运动时的著名人物胡适曾于1935年1月19日游过柳州,第二天由柳州飞桂林。在其所著《南游杂记》一文中有如下记载:“漓水的一日半旅程,还有一件事足记,船上有桂林女子能唱柳州山歌,我用铅笔记下来,有听不明白的字句,请同行的桂林县署文泉科长给我解释。我记了三十多首,其中有些是绝妙的民歌”(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胡适文集》)。1944年抗战时期,著名红学家吴世昌流落柳州,对柳州歌圩有如下记录:“其地质朴,俨若古风。两岸圩落之间,男女歌声相对,响彻云霄,萦回山谷,此乡之人谓之‘对歌’”(见吴世昌《罗言室学术论著》,中国文联出版社1991年出版)。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柳州山歌历史悠久,千百年来,它如溪水长流,一直都盛行于民间,没有中断过。

解放以后,柳州山歌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焕发出新的光彩。五十年代初,在政府文化部门的组织辅导下,柳州市许多老歌手纷纷参加山歌培训,学政策,学时事,编新歌,积极配合政府中心工作,用山歌来宣传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宣传《婚姻法》、《宪法》等等。后来又形成了黑板报结合山歌演唱进行宣传的独特形式——柳州黑板报演唱,受到群众热烈欢迎,得到国家文化部的表扬。1954年、195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文化部门试办了两次鱼峰中秋山歌会,于1956年正式举办了全市第一届万人中秋山歌会,以后几乎每年都举办一次。柳州山歌在保留传统特征的基础上增添了时代气息,逐渐形成群众自发与政府组织相结合的山歌会形式并迅速发展开来。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刘三姐传说和民间山歌为素材创编的彩调剧《刘三姐》风靡全国,后被拍成**,把柳州山歌推向了世界,特别是在东南亚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63年3月22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郭沫若先生到柳州视察了鱼峰山的山歌活动,欣然作诗:“立鱼峰半歌声发,应是刘三姐再来,驾驭龙鱼飞九有,神州到处是歌台” (见1988年《广西柳州市文化志史料汇编》第一辑)。文革时期,山歌被当作“封资修”而遭到禁锢,许多歌手被批判,山歌活动曾一度萧条。文革结束后,柳州山歌重获新生,群众演唱山歌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改革开放以来,柳州山歌活动更是如火如荼。由市里统一组织的山歌会与群众自发的山歌演唱活动十分频繁。各种山歌擂台赛也不断举办,使柳州山歌空前兴旺发展。1991年,柳州市柳城县山歌手方寿德第一个荣获广西政府授予的“广西歌王”称号。至今,柳州市(不含新加入的四县)已有5位歌手获此殊荣。中央电视台、《中国日报队香港亚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山东电视台等众多新闻媒体都对柳州山歌作过专题报道,柳州山歌在全区甚至全国都颇负盛名,成为柳州市一张响亮的名片。

创意主题:甜歌蜜情

寓意:愿新人的爱情像情歌一样甜蜜、浪漫、永恒!

要求:参加人员要有基本的音乐细胞,婚礼前要有练习对歌时间;需要两台烟雾机(摆放在主席台两侧)。泡泡机一台(摆放在主席台前中间位置)。

入场前准备:4个兄弟团(可统一服装或四种服装)站在主席台前男方宴席中,4个姐妹团(可统一服装或四种服装)站在主席台前女方宴席中;新郎藏在主席台兄弟团一侧后面,新娘藏在主席台姐妹团一侧后面。

入场流程:主持人上主席台介绍自己,介绍来宾,宣布婚礼庆典仪式开始——开始对歌(主持人退场),兄弟团或姐妹团谁先唱都可以,要求唱山歌或情歌,集体清唱。演唱一首或联唱都可以——兄弟姐妹团对歌结束,新人对歌开始。音乐起,新郎在主席台后演唱,演唱一句歌词后新郎一侧烟雾机开始喷雾,新郎出场(演唱中)——新娘同样在主席台后演唱,演唱一句歌词后喷雾、出场——两人在主席台中间会合、牵手(演唱中),泡泡机开始吐泡泡——演唱结束,新郎新娘面对面站立,含情脉脉的看着对方,新郎问新娘:(新娘爱称)你愿意嫁给我吗?让我照顾你一生一世。新娘:我愿意。(新郎爱称)你愿意娶我吗?让我与你相守终老。新郎:我愿意。——相互拥抱中(现场掌声响起)——主持人边讲话边走上主席台。婚礼仪式进行中

备注:

兄弟团和姐妹团的对歌必须无伴奏清唱,不需要使用麦克;

新人对歌必须要有伴奏、有使用麦克,如果新人唱功不过关可以选择假唱,但表演必须到位;

新人对唱必须要新郎先出场;

新人对唱出场位置可按现场来分配,比如新郎在主席台附近出场,新娘在宴会厅入口出场,但烟雾机必须跟着新人出场位置走;

新郎和新娘的对话可以按新人自己的想法进行对话;

程序节奏和烟雾、音乐播放时间要掌握好。

希望能够帮到你

祝福你们 幸福一生!快乐永远!

“歌词有一半是唱山歌的歌词,一半不是的”广场舞曲有《再唱山歌给党听》。现上传这首舞曲给你听一下。

歌曲:《再唱山歌给党听》 

演唱:索朗旺姆 

舞曲制作:三毛

歌词:

呀哎

亚拉索 嘿

亚拉索 嘿

亚拉索

再唱山歌给党听

我把歌儿献给你 

五十六个民族同唱一首歌 

我们一起再唱山歌 

五十六个民族再唱山歌 

阿拉耶 山歌给党听 喽

亚拉索 嘿

亚拉索 

再唱山歌给党听

幸福的歌儿献给你 

民族兄弟姐妹心连心 

我们携手和谐家园 

五十六个民族再唱山歌 

阿拉耶 山歌给党听 喽

亚拉索 嘿

亚拉索

山歌给党听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7486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