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走进陶行知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1“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的至理名言,也是他一生献身教育的忠实记录。陶行知是我国近代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他丰富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知行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爱满天下”的博大胸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谆谆教诲影响着无数的后来人。我们读陶、知陶、研陶、师陶,最关键的就是学习、传承、弘扬和践行陶行知的伟大精神。
陶行知无疑是一个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从以下这个实例就可以看出: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因此我认为一个智慧的班主任首先是一个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能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多了解学生、爱学生,让学生都生活在希望之中;应该有自己的魅力;也要善于用激励的方法去激励学生,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更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创造一个良好的班风、学风;最重要的是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下面我就这几点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班主任要有爱心、责任心和耐心
“育人先育心”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要爱自己的职业,首先要有一课爱心,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学生是一个复杂的群体,他们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思想,需要教师去引导。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因此我们要用自己满腔的爱去关心、去尊重每一个学生,耐心细致地去指导每个学生。“耐心”这词说说很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与学生接触越多就会越丧失耐心,每次同一个问题要说很多遍,同一件事情要叮嘱几十遍,我常常会跟学生开玩笑说:“老师就是一只喷火龙。”这个时候学生就说:“那我们帮你扇扇风。”真让我哭笑不得。有时候冷静下来,也常常会反思自己,应该多给学生一些耐心,看来我还要继续修炼自己。那如何能够更有耐心地对待他们呢?结合我自身陪小外甥女玩的经历,我知道了:我应该从心底里去爱他们。什么是爱学生呢?爱就是尊重学生,信任、理解、宽容和接纳学生的一切,充分地重视和欣赏每一个学生,倾听他的意见,接纳他的感受,包容他的缺点,分享他的喜悦。在这里我要补充一点,就是班主任的爱不能泛滥,我们常常会进入一个误区,就像我之前一样,我勤于跟班、经常与学生打成一片,弄到后来学生都不把我当老师看待了。因此,在这里我要强调的就是班主任工作需要爱,更需要的是我们通过爱的传递,把科学的思想、良好的品德传承给学生。
二、提高自身素质,具有人格魅力
“润物细无声”,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就要求班主任以身作则,在学生中树立一个实实在在的榜样。当然班主任还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丰富自身的知识涵养。我们经常会听到:什么样的班主任就会带出什么样的班级。班主任的影响可见一斑。我平时对学生要求严格,早读课要认真朗读,写作业的时候保持安静,作业不拖拉,上课不迟到,更要专心听讲等,要求学生的同时自己也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三、善于激励学生
陶行知认为“你的教鞭下难有瓦特,你的冷眼下难有牛顿,你的讥笑中难有爱迪生”。就拿爱迪生来说,他从小就喜欢动手动脚,常常把毒药带到学校来玩,先生不理解他,觉得厌恶,便以“坏蛋”之罪名,把仅学了三个月的爱迪生赶出了学校。然而他的母亲不以为然,她说她家的蛋没有坏,她便和她家的儿子约好,历史地理由她教他,化学药品由自己保管,将各种瓶子做记号,并且放在地下室里,他欣然接受了母亲的意见,于是这里那里地找东西,高高兴兴地玩起来。结果就由化学引至电学,成为世界有名的发明家,虽然那三个月的学校教育是他一生仅有的形式教育,但是由于他母亲深切地理解他,终能有此成就。因此,在教育学生时要少批评、惩罚,多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鼓励。另外,集体性的奖励应多应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都希望自己能置身在一个优秀组织,并且希望成为这个组织的优秀分子,集体性奖励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而且能教育和影响每一位学生。我在教育我班的时候就缺乏这种激励教育,可我有时候发现,只要我多激励他们,关心和爱护他们,他们其实都挺可爱的,其实也挺优秀的。通过研读陶行知,我觉得教育学生要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何为“正确的人生观”?就是“生活上知足常乐,同学之间助人为乐,学习上自得其乐,身体上健康快乐”。
四、营造良好的班风,提升学生能力
班风是一个班集体的整体风貌。在班风建设中,班主任既是一个组织者,设计者,又是一个引导者,同时还是一个参与者。班主任在进行班级建设的过程中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有效组织,正确引导,积极参与,在班级文化的营造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科学的审美观,提升学生的策划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
陶行知认为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确实如此。陶行知创办了一个晓庄学校,可惜的是后来被查封了。可他留下的精神是永存的,晓庄的小朋友自发创造了一个自动学校,淮安几个小光棍,居然在各大学大演其说,几乎把一两位教授的饭碗所依赖的传统信仰打破;山海的张建不但能帮助他的哥哥创造了一个濮家宅工学团,而且与非战的马莱先生舌战一时,使马莱先生印象深刻。从前六岁的小桃,曾教五十七岁的祖母,居然教完一册《千字课》。可见小孩子真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还有更神奇的一幕是大学生去听小学生的演讲,为此,陶行知还特意写诗
一群小光棍,数数是七根。
小的十二岁,大的未结婚。
没有父母带,先生也不在。
谁说小孩小,划分新时代。
五、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这么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习惯造就人生”。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人受益终生。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主要从这五方面入手:①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②课前准备好,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③回答问题响亮,朗读清晰的习惯;④培养学生课后自觉复习、背诵、记忆的习惯;⑤培养学生合理分配好时间的习惯。
六、走进学生的心灵,因材施教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活生生的、处于发展中的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总会在思想或行为上出现错误,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心理世界,作为教师,要想走进学生心灵,很好地因材施教。松树和牡丹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花,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免于枯萎。
身为教师的我们有时要放下师教威严,善于转换角色,调整心态,在与学生的相处中要学会宽容和了解学生。就像爱迪生母亲那样,宽容爱迪生,在爱迪生被开除回家的时候,把地下室让给他做实验;像利波老板那样宽容法拉第,法拉第在利波的铺子里做徒弟,订书订得最慢,但是利波了解他是一面订书一面读书,终于让法拉第在电学上造成辉煌的功绩。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思考,用心感悟,善于发现学生“那一点点光”,总会有那么一瞬间,一颗流星,一点流萤,在广袤的夜空中焕发光彩,成为亮丽的风景。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丰富而有创新特点,对我们班主任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我们要从中汲取营养,让自己成为更棒的班主任,更棒的教师。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2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这句话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读罢《陶行知教育文集》,掩卷沉思,我觉得获益匪浅。越是走近陶行知先生,越是感觉到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越是钦佩他的教育思想的深邃,越是感动于他人格的伟岸。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积极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他对教育事业的热诚与激—情,带给了我很深的触动。
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步施教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如果缺少对学生的爱,那么教学也会缺少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但是,若教师只爱一部分学生,就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这种爱是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师应当具有的真正的爱。所以,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爱。教师爱学生,才有教育,学生爱教师,才能教育产生效果。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当怎样实践爱的教育呢?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认为,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但是,尊重不是放纵,爱里要有严,尊重里要有教育。当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教师要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让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正确前进的路。由此我认为,我们现代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不仅成为学生的知识传授者,更是成为学生心灵的慰藉者,成为学生的“心灵鸡汤”。
当然,教师也会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冷静下来,本着爱学生的心态,想想这些学生或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给他们撑起一片蓝天时,也给我们的教育工作打开了绿色通道。
陶行知先生正是怀着对教育事业不懈的执着与满腔的热爱,在他从事教育事业的三十多年中不断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生动的教育思想。在陶行知先生的众多教育思想中,“生活即教育”可以说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是力的表现或变化。世界是力创造的,所以解决困难也必须拿力来才行。”“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这些陶行知亲自阐述的教育思想,读来耐人寻味,让我明白了教育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需要挖掘的',教学生死的知识,不如让学生自己从实践中去领悟……
不仅如此,陶行知还将“教学做合一”,这可以看作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的说明,即教育现象的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自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的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3陶行知,这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在上学的时候就认识了,但对于他的教育理念却不曾了解,当拿到《走近陶行知》教育读本,看到“一个不知陶行知、不学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这句话的时候,就觉得自己真的要认真的去学习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了。认真拜读了这本书后,顿觉获益匪浅,它不仅囊括了生本教育的教与学,还强调了做,与我们的新课程标准不谋而合。陶行知先生不愧为中国现代大教育家,他的学识与为人,随世推移,其伟大至今与世人共识。
陶行知认为,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法、学法、做法应当合一,教师既教又学,学生既学又做;教学不只是教人学,而更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
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师的教应该根据学生的学来定,而学生的学要看这件事该怎么做,所以一切都归根于“做”这个字上面。
例如,在跑步过程中,一年级的小朋友跑步的时候经常不能跑成直线,老师要求他们跑直线,小朋友们就学习怎么跑成直线,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小,小脑发育不完全,对空间的感知能力不强,老师就要教他们沿着地上的直线先走后跑,慢慢的让他们形成直线跑的空间感觉。所以学生要做到一个怎样的水平,就要采用相应的方法去学,学还得根据学生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定,学情不一样,学的方法也就不一样,教师教的方法也跟着变化。这也就是教法、学法、做法应当三者合一。所以教师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教会学生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在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学会做人做事的方法。
因此教师的教学不能忽视学生的学,先生的责任不在教书,也不再教学生,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学和一的精髓
教学“做”字当头,没有学生的参与、行动、思考、探索、创造,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在教学相长的同时,陶行知还认为,“做”非常的主要,教和学都应落在“做”字上面,没有做,就没有实践,没有经过实践而得出的真理不是真正的真理,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积极参与、行动,思考,然后探索、创造出来的,才是真理。但教师实施的这个过程才叫做教育。教师用嘴告诉学生,没有学生自己动手参与而获得知识的传统教育,就好比人类吃维生素片代替吃蔬菜,吃各种营养剂代替食物,虽然营养一样的吸收了,但是人的消化系统却没有发挥他应有的功能,久而久之消化器官便会退化。如果学生没有经过自己实践探索,直接从教师那里拿来已成型的知识,他们的大脑没有思考,就慢慢的会退化,就会变成一个生锈的转不动的机器。
比如学生在学习弯道跑时,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整个身体向内倾斜,左膝稍向外展,左前脚掌外侧着地,右脚脚掌内侧着地,同时摆臂时,左臂摆动幅度稍小,靠近体侧前后摆动;右臂摆动的幅度和力量稍大。学生便只知道模仿这样的技术动作,如果让学生先体验直线跑,然后体验弯道跑,让学生自己谈谈两种跑的区别,让学生在思考与探索中自己总结出弯道跑的方法,他们学到就不仅仅是弯道跑的技术动作了,学到更多的是一个思考与分析的方法,得到的更多的是一种思维的锻炼。
这就和陶行知先生认为的“教学不能忽视学生的学,先生的责任不在教书,也不再教学生,而在于教学生学”的理念一致了,那我们的教育应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相互尊重、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始终处于自由、安全、宽松、积极的状态,使学生的学习思维能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教育与生活要高度一致。想要受什么教育,就要过什么生活”。
那么在当下的学校中,我们的教育是否脱离了生活,我们是不是通过生活来实施教育的呢?我们在教室里和学生说,不要乱丢纸屑,垃圾要丢进垃圾桶,见到老师、长辈要礼貌的问好,可出了教室,出了校园,学生还记得不能乱丢垃圾吗?在校外见到老师还记得要问好吗?我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校外,一学生和妈妈逛街看到对面的老师迎面走来,瞬间把头偏向一方装作没有看见。
那我们的这些来自生活的教育,这些超出课堂、学校以外的时间,才是更好的教育时机。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4说起陶行知,我们一定熟悉不过。他是近代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传承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作为一名爱看书的学生,为了更好的学习陶行知的各种精神,各种生活方法,我在寒暑假里认真阅读了《走进陶行知》这一本书。从中,我受益匪浅。
最令我深感的是《点石成金》这篇文章。《点石成金》的情节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位很有本领的道人,只要他用手一指,面前的乱石立即会变成黄金。一天,他让徒弟们坐在他四周,自己用手指点着地下一堆石块,石块立刻都变成了黄澄澄、亮闪闪的金块。徒弟们看了又惊又喜,个个拍手叫好。道人对土地说:“没人选一块金子,拿去买点东西吧!”徒弟们纷纷扑到黄金堆里去翻拣,只有一个徒弟没有去拿金块,而是静静地站在道人旁边,两只眼睛紧盯着师傅点石成金的手指看,边看边思考。道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挑选一块金子呢?”徒弟回答说:“金子虽好,但总会用完的,我看中了师傅那个点石成金的指头。”看到这里,我抬头看着天花板,心里想到:这世上有多少人被闪闪发光的金子迷惑,而忘记了点石成金的指头。作为学生,在学校求学,可不能光想要得到现成的知识,这些只是虽好,但仅仅是知识的一部分,随着年代的发展,这些现成知识会不够用的,有的会用不上了,有的会显得陈旧了。我的有些同学拼命把老师和书本上的知识死记硬背,即使能一一背出,但在追求学问的大道上还会碰到许多新事物、新问题,到那时就能责怪老师们没有教过、书本上没有见过吗?死记硬背不思考,是书呆子的学习方法,这些同学,老师“教多少”,他就“记多少”,这是赶不上时代、超不过老师的……
是啊,我们学习不能像书呆子一样,所以,我每天写完作业后,都会拿出在学校借的课外书,或者做一些有用的习题。吃过晚饭后,我就会和邻居家的同学一起玩数字游戏,这个游戏可好玩了,不仅能锻炼我们的数学口算,还能放松我们的心情呢!
我们求学必须学会寻找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这就是要拿到开发文化宝库的金钥匙,也就是这只点石成金的指头。这样,我们自己就可以一辈子永无境地去探求知识,我们就能超过老师,我们的国家就能一代跟比一代强。
分类: 文化/艺术
问题描述:
我想知道这首诗
解析:
陶行知是一位集大众诗人、大众教育家、社会家于一身的行动理论家。他在他的“中国性、平民性是很丰富”的基础上,随着西学东渐的大潮,以民主与创造去追求、探索全球现代化的崇高愿望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他激励人们并和人们共同肩负着光荣的历史使命:“这使命就是运用我们的全副精神,来挽回国家厄运,并创造一个可以安居乐业的社会交与后代,这是我们对于千万年来祖宗先烈的责任,也是我们对于亿万年后子子孙孙的责任”他的一生正像他自己所预料的那样:“经过一番觉悟,我就像黄河决了堤,向那中国的平民的路奔流回来了”。一部1~12卷本的陶行知全集,洋洋21191页822万字,就将陶行知经过一番觉悟后奔流回来的历程和行动中的学术成就,作了翔实的记载,这是陶行知及其生活教育今为止最为齐全,最为珍贵的历史记录,也是我们学陶师陶活动必须具备的教科书。随着第十二卷与2002年9月出版,1~12卷本的陶行知全集就出齐了,自1989年到2002年总共经历了十三年的艰辛,前两年到1991年七八月间,一次出版了前十卷,占全集总量的80%,速度很快。后两本补遗卷,占全集总量20%,却花费了十一年的时间。可见,补遗的难度大的很多。当然,编辑人员的大大减少和现有编辑的逐年衰弱是其中部分缘由,但主要还是搜集和考证的难度越来越大,其中的酸甜苦辣可以想见。尽管如此,我们仍感到十分欣慰。因为陶行知的著述,却如他在一首诗里所说的那样:“不写客气语,但传心消息”。他对学术乃至人生的赤诚令我们深受感动。一切艰苦都不在话下,反而乐在其中。所有稿件都来之不易,都有如获至宝的快乐。如第12卷卷首插图第6页的两张照片,是收藏在胡适1916年6月16日和7月5日的日记中,6月16日的照片,题为:“杜威先生与胡天 ”,系陶行知的摄影作品。图前,胡适还附有两行文字:“杜威(Joho-Dowey)为今日美洲第一哲学家,其学说之影响及全国之教育心理美术诸方面甚大,今为哥伦比亚大学哲学部长。胡陶二君及余皆受学焉”。7月5日的照片,题为:“陶行知与张仲述”,图后,胡适附有一行文字:“上图为县陶文(知行),左为天津张彭春(仲述)。两君皆今日留学界不可多得之人才也”。这说明胡适、胡天、张彭春与陶行知同与1916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同时师丛杜威。回国以后又都参加中华教育改进社,从事新教育的传播。这两张照片虽已是八十六年前的,但对了解他们四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胡适与陶行知的干系还是有益的。又如插图第4页陶行知与陆璀的那幅照片,是1937年他俩分别代表救国和全国学联从事抗日宣传和募捐活动。照片是在美国一个大学图书馆里所保存的华文报纸中发现的。这张照片已经过了六十五年了,他俩的神态和服饰正如陶形容他自己1914~1917年在美国留学时一样:“我的中国性、平民性是很丰富的,我的同事都说我是一个‘最中国的’留学生”。陶、陆二人虽身在异国他乡,却仍然是两个‘最中国的’旅美华人。这三幅历史性照片重新显露,怎不叫人高兴。
1991年8月13日,我们曾经讲过:“遗憾的是:陶行知尚有不少的文章、演讲、书信来搜集到,只得留待未来以竞全功”。我们虽尽了全力,却未能实现以竞全功。我们仍然感到遗憾。这只有留待未来弥补了。1994年12月,我们曾编有《陶行知留学美国的活动线索》,1998年4月——11月,我们又编制了《陶行知访问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的活动线索》。这里面提了三百余条线索,曾经委托上百出访人员根据线索去找。但终因没有那么多时间慢慢去查,又无图书专业技能和陶研情况不熟,因而没有多少效果。只是有位热心的美籍华人,凭借她担任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的专业能力,花了三小时工夫替我们找到了一些材料。这些材料仅及线索的10%,还有90%的尚待查实。陶晓光保存的遗物,有将近200个文件袋的英文稿件待清理。《备忘录》的外文手稿,我们也只清理少许。这些材料尚待花大力气才能重新显现。关于诗歌,按方与严的预料至少还缺250首。书信、教材更是多数未搜集到。因而仍然殷切希望海内外的有识热心人士都能来搜集,把佚著和线索提供给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在他们的主持下共同完成这有益于人类的善举。我们相信会成功的。
补遗二卷收入1919年至1946年间的陶行知著作185篇及相关附文115篇。陶行知的著作主要是两部分:一是有关中华教育改进社的三次年会的书面社务报告,可惜第四次年会上的报告没有找到,否则,有关改进社的历史情况,也就补充齐全了。改进社是陶行知随着新教育思潮向中国的平民的生活教育运动奔流的转折点。不能忽视这段历史。二是西旅期间写的诗文。这些诗文的特点是充分体现了:“政治贯彻在生活之中,笼罩在生活之上”。例如,1936年12月25日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得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26日陶行知就在纽约华文《先锋报》上发表文章,大声疾呼:“这次西安事变是最不辛,……惟有采取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主张,方能避免内战,把枪杆一齐对外,以保障中国 领土的完整”。27日陶又在纽约主持召开关于西安事变和抗日救国的时事谈话会。参加会议也有 人士。陶行知在作结论时讲:“在抗日联合中,国共合作是很重要的,为 起见,为 起见,为中国民族起见, 与 应该合作”。他主张全面抗战,“中国抗日运动必须四管齐下:(一)军事抵抗,(二)经济抵抗,(三)文化抵抗(四)政治抵抗”。1937年2月18日陶行知、陆璀与在监狱里的救国会七君子互通音讯,陶自称是“监牢候补犯”。除住在女牢的史良以外的六君子3月19日复信,对监牢候补犯什么时候回国答复说:“如果我们还是要继续坐牢,那么我们认为你无回来候补之必要,你们还是在国外做救国工作为好”这封信也是发表在纽约《先锋报》上的。
陶行知的诗文在12卷中有两个方面至为重要,一是对他在1945年提出的创造的民主与民主的创造有所补充和充实。这个命题有三个必不可少的内容:1民主化的全球意识,1937年11月19日在加拿大国会演讲讲到“民主力量联合起来”时的第五项提出“World is one”即“世界一体”。2民主是人生以及社会生活方式的最高原则,他提出“民主第一,民主至上”3做的最高境界是创造,依据民主原则共同创造。“让我们与民主结婚”,“创造新中国!创造新世界,创造新民主”。民主与创造结为一体才是实现全球现代化的关键,他还极为简明地用二十四个字表述了生活教育过程的实质:“观察世界,/说明世界,/变化世界。/感觉困难,/迎接因难,/解决困难”。用以促进全球现代化。二是有关生活教育理论的探讨。第12卷中有四篇文章是从四个不同的方面探讨的:1陶行知1939年7月3日在重庆北碚温泉讨论生括教育会的发言提纲。2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李 1942年2月27日在延安陶行知教育讨论会上的总结发言。3教育学专家陈友松1956年10月16日在上海文汇报上发表的文章。4中国民主同盟负责人邓初民1957年7月在《人民教育》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从而可以了解当时陶行知及其生活教育理论的概貌。
相关附文是指本卷的附文,和其他各卷附文一样,基本上是生活教育运动史料。本卷有两个特别的地方,从518至622页,全是陶行知逝世时保留下来的信件,其中多为最后100天在上海收到的信件,从中可以看出他的社会服务工作多么广泛,多么繁忙!他真正是一位社会学的行动家。另一特点是纪念陶行知逝世的多不为人们熟知而又很重要的文章。这是根据一些读者的建议搜集的。
除以上论著和附文外,本卷第二部分为“全集附录”,有642页433350字,占全卷总量48%。内分三个小部分。一为1927年到1996年生活教育缩影,收入前十一卷未收的能反映生活教育发展历程的可贵资料。二是陶行知西旅长编,这是根据《备忘》1~24册及有关材料,将陶行知1936年4月23日至1938年9月26日的活动按时序详细列出,并将这一时期发生的两广事件、西安事件、第二次国共合作等历史背景作了动态式的交代。其中还有一篇余受之老先生1996年从美国加州寄来的文章,回顾1937年8月至9月陶行知在墨西哥期间,与他一道进行华侨救国运动的情况,对阅读《备忘》10~11册颇有助益。三为陶行知用过的名字,举凡全集上的文章署名按出现先后列出。这对引导查阅陶著及了解署名旨意是有益的。
篇幅有限,只能简略介绍以上这些。愿以七十年前一首陶诗与大家共勉。
做人只做自由人,
敲钟只敲自由钟,
众生共走自由路,
海阔天空路路通。
2002年12月31于于成都
1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陶行知全集第8卷40页。
2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陶行知全集第8卷41、42页。
3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陶行知全集第8卷41、42页。
4月夜,陶行知全集第12卷32页。
5转引自《胡适作品集37·胡适留学日记(四)》36页。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6年版。
6转引自《胡适作品集37·胡适留学日记(四)》43页。
7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陶行知全集第8卷40页。
8编后,陶行知全集第10卷1475页。
9纽约时事谈话讨论西安事变及抗日救国,陶行知全集第12卷246页。
10十二月运动一周纪念,陶行知全集第12卷236-238页。
11纽约时事谈话讨论西安事变及抗日救国,陶行知全集第12卷247页。
12救国六君子狱中来信,陶行知全集第12卷494页。
13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陶行知全集第4卷573-574页。
14在加拿大国会的演讲提纲,陶行知全集第12卷245、256页。
15让我们与民主结婚,陶行知全集第12卷415页。
16让我们与民主结婚,陶行知全集第12卷415页。
17教育过程,陶行知全集第12卷。
18这四篇文章见陶行知全集第12卷371-375、830-837、931-936、937-946页。
19献给自由世界之创造者——申报六十周年纪念,陶行知全集12卷。
1 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而要做手边清楚的事。
2 一份耕耘,份收获,努力越大,收获越多,奋斗!奋斗!奋斗!
3 让我们将事前的忧虑,换为事前的思考和计划吧!
4 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间最不费力。
5 不管现在有多么艰辛,我们也要做个生活的舞者。
6 奋斗是万物之父。——陶行知
7 上帝制造人类的时候就把我们制造成不完美的人,我们一辈子努力的过程就是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的过程,我们的一切美德都来自于克服自身缺点的奋斗。
8 不要被任何人打乱自己的脚步,因为没有谁会像你一样清楚和在乎自己的梦想。
9 时间不在于你拥有多少,只在于你怎样使用。
10 水只有碰到石头才能碰出浪花。
经典奋斗励志的句子50句
11 嘲讽是一种力量,消极的力量。赞扬也是一种力量,但却是积极的力量。
12 在我们成长的路上也会遇到一些挫折,一些困难,那韩智华就是我们的榜样,永不认输,因为我知道挫折过后是一片晴朗的天空,瞧,成功就在挫折背后向我们招手,成功就是在努力的路上,“成功就在努力的路上”!让我们记住这句话,向美好的明天走去。
13 销售世界上第一号的产品——不是汽车,而是自己。在你成功地把自己推销给别人之前,你必须百分之百的把自己推销给自己。
14 不要匆忙的走过一天又一天,以至于忘记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生命不是一场速度赛跑,她不是以数量而是以质量来计算,知道你停止努力的那一刻,什么也没有真正结束。
15 也许终点只有绝望和失败,但这绝不是停止前行的理由。
16 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17 我颠覆了整个世界。只为了摆正你的倒影。
18 好的想法是十分钱一打,真正无价的是能够实现这些想法的人。
19 伤痕是士兵一生的荣耀。
20 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
21 多对自己说“我能行,我一定可以”,只有这样才不会被“不可能”束缚,才能不断超越自我。
22 人生本来就充满未知,一切被安排好反而无味——坚信朝着目标,一步一步地奋斗,就会迈向美好的未来。
23 回避现实的人,未来将更不理想。
24 空想会想出很多绝妙的主意,但却办不成任何事情。
25 无论什么思想,都不是靠它本身去征服人心,而是靠它的力量;不论靠思想的内容,而是靠那些在历史上某些时期放射出来的生命的光辉。——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26 上帝助自助者。
27 你的爸妈正在为你奋斗,这就是你要努力的理由。
28 有很多人都说:平平淡淡就福,没有努力去拼博,又如何将你的人生保持平淡又何来幸福
29 当事情已经发生,不要抱怨,不要沮丧,笑一笑吧,一切都会过去的。
30 外在压力增加时,就应增强内在的动力。
31 我们每个人都应微笑面对人生,没有了怨言,也就不会有哀愁。一个人有了希望,就会对生活充满信心,只要你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总是以乐观的精神面对人生。
32 勇敢的人。——托尔斯泰《袭击》
33 昨天下了雨,今天刮了风,明天太阳就出来了。
34 是的,成功不在于结果,更重要的是过程,只要你努力过,拼搏过,也许结果不一定是最好的那也走过了精彩的过程,至少,你不会为此而后悔。
35 每一天的努力,以后只有美好的未来。每一天的坚持,换来的是明天的辉煌。
36 青年最要紧的精神,是要与命运奋斗。——恽代英
37 高峰只对攀登它而不是仰望它的人来说才有真正意义。
38 志不可立无可成之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何所底乎?--王守仁
39 拿望远镜看别人,拿放大镜看自己。
40 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狄更斯
41 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曾国藩
42 在我们能掌控和拼搏的时间里,去提升我们生命的质量。
43 我们不是等待未来,我们是创造未来,加油,努力奋斗。
44 人生如画,一笔一足迹,一步一脚印,有的绚丽辉煌,有的却平淡无奇。
45 脚跟立定以后,你必须拿你的力量和技能,自己奋斗。——萧伯纳
46 一个能从别人的观念来看事情,能了解别人心灵活动的人,永远不必为自己的前途担心。
47 不是境况造就人,而是人造就境况。
48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屠格涅夫
49 成功的时候,都说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峄
50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都会经历不少的挫折,一个人的一生中,绝对不会是一帆风顺,人生的路就如小河一样弯弯曲曲。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是逃避或投降还是视而不见这样都不行,我们需要的是——勇敢的奋斗。
生于1891年10月18日(清光绪十七年九月六日)安徽歙县的一个清苦农家。他自幼聪明好学,邻村的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塾读书。有一天下大雪,当他赶到塾馆时老师已经开讲,他硬是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塾馆里的每一个人。1906年,他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在这里学习英文、数学、理化等课程,开始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但由于他一直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底层,所以从童年时代起就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他尤其关注中国的农村,立志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和广大中国农民受剥削压迫的悲惨处境去奋斗。因此,在崇一学堂读书的时候,就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
当陶行知1914年以名列第一的优异成绩在南京金陵大学文科毕业后,便远渡重洋赴美国留学。最初攻读市政,后来觉得没有真正的大众教育,就不能有真正的新共和,于是便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主攻教育,期望通过教育来救国救民。
当陶行知于1917年学成归国的时候,正值国内发起了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陶行知满怀热情地在这场运动中奔走呼号,积极提倡新教育,改革旧教育。为此,他一方面介绍西方的教育理论,另一方面也反对盲目“仪型他国”,提出要以科学方法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为实现中国教育的普及化和近代化踏出一条新路。
最初,陶行知以主要精力从事平民教育。这期间他深切感到中国教育改造的根本问题在农村。他说:“中国以农立国,住在乡村的人占全国人口85%。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要想普及教育,就必须使平民教育下乡,开展乡村教育运动。
但是,开展乡村教育决非易事,它需要有一批有志之士全心全意地为之奋斗。因此,陶行知号召人们加入这个运动,“一心一意地为中国乡村开创一个新生命。”他还立下宏愿,要排除各种困难,筹措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他为了建立一支合格的乡村师资队伍,1926年与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等人一起筹建乡村师范学校,校址选在南京远郊偏僻荒凉的晓庄(原名小庄)。这就是后来驰名中外的晓庄师范,由陶行知亲自担任校长。
晓庄师范诞生于北伐战争节节胜利的炮火声中。在晓庄师范,陶行知脱去西装,穿上草鞋,和师生同劳动、同生活,共同探索中国教育的新路。也就是在晓庄师范,陶行知把杜威的教育理论加以改造,形成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其要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做中学”。根据生活教育的理论,晓庄师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开荒,自己建茅屋,做什么事,就读什么书,还走出校门参加村里的农协会和打倒土豪劣绅的斗争。这样就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生产劳动结合在一起。其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才干和创新能力,把学生培养成有农夫的身手,有科学的头脑,有改造社会精神的乡村教师。由于生活教育理论基本符合中国国情,所以在当前我国进行的教育改革中仍然可以作为借鉴。
1932年,陶行知通过总结晓庄师范的经验,在上海创办了上海工学团。工学团是一个社会教育组织,它既是学校,又是工厂,也是一个小社会。它制定了“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的宗旨,招收当地农民子弟入团,上午学习文化知识,下午参加生产劳动。晚上由儿童团员请当地农友到工学团办的茶园里谈论天下大事,还由儿童团员讲故事,当小先生。后来这种“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在全国的二十多个省市中广泛推行,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普及教育和扫除文盲运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二九运动的爆发,标志着抗日救国新高潮的到来。这时候,陶行知以饱满的爱国热情参与发起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国难教育社,还与宋庆龄、邹韬奋等著名人士发起成立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1936年7月,他受救国会的委任,担任“国民外交使节”,出访欧亚非二十六国,争取各地华侨和国际友人支持中国的抗日救国斗争。出国前夕途经香港时,与沈钧儒、章乃器等联合发表《团结御侮宣言》,赞同中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呼吁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这个宣言震动国内外,对全国人民是极大的鼓舞,受到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热情支持。
抗战开始后,陶行知发现,许多有特殊才能的孩子因为陷于贫困和屈辱的境地得不到培养的机会。在周恩来和许多***员的支持下,1939年7月他创办了育才学校。这所学校设在重庆附近,学生都是择优选拔的有特殊才能的优秀儿童。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条件,聘请大批专家学者担任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他们不仅教学生学习文化课,而且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和革命的思想教育,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革命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就把生活教育的理论运用在培养“人才幼苗”的实践中,使育才学校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株奇葩。
抗日战争胜利后,陶行知以更大的政治热情投入反内战、争和平、反独裁、争民主的群众斗争。他在重庆创办的社会大学成了一座民主革命的堡垒,成为在国民党统治区向青年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他作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民主教育委员会的主任,发表了《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民主教育之普及》、《社会大学运动》等文章,无情地揭露和抨击国民党推行的法西斯教育,提出了生活教育的四大方针,这就是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创造的教育。
1946年4月,陶行知来到上海,继续奋不顾身地进行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并为在上海创办社会大学和育才学校的迁址问题多方奔波。不久,著名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消息传来,陶行知异常激愤,他到处演讲,发出了“和平最急,民主第一”的呼号。后来听说国民党特务已经把他列为下一个暗杀对象,他无所畏惧,作好了“我等着第三枪”的准备,仍然一次次发出正义的呐喊,始终站在民主运动的最前列。7月25日,陶行知因为劳累过度和受刺激过深,突发脑溢血不幸逝世。
陶行知逝世后,全国开展了广泛的悼念活动。今天人们仍在研究他的思想,学习他的品德。目前,已经在北京成立了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他的著作也被辑为《陶行知全集》出版,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专著和论文已大量涌现。事实上,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已经成为建立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础之一。陶行知贡献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对我国的教育建设和教育改革是极好的参
商鞅!
立木取信
法令已详细制订但尚未公布,公孙鞅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有人能把它搬到北门去就赏给十金。百姓们感到此事很古怪,没人动手去搬。公孙鞅又说:“能搬过去的赏五十金。”于是有一个人半倍半疑地拿着木杆到了北门,立刻获得了五十金的重赏。这时,公孙鞅才下令颁布变法法令。
变法令颁布了一年,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计。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出现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这时,那些当初说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来说新法好,公孙鞅说:“这些人都是乱法的刁民!”把他们全部驱逐到边疆去住。此后老百姓不敢再议论法令的是非。
华歆以诚待人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逃难。有人想与他们一起逃走,华歆立即拒绝了他。 王朗说:“幸好船上还宽裕,有什么不可以呢?”后来强盗追到了,王朗想丢下那个人。 华歆说:“既然已经答应了他怎么能因为情况紧急就扔掉呢?”于是仍带着那个人逃跑。� 彭德怀为民请命
彭德怀为人刚正耿直,敢说真话。1959年,他因反对“大跃进”的盲目冒进而遭到错误的批判。一次,他指着茄子秧对侄女说:”茄子不开虚花,小孩不说假话 。我这个老头子就像小孩一样不说假话。”�
陶行知教子
陶行知的儿子陶晓光22岁要到成都一个无线电修造厂学习工作,需要一份资 格证明书。晓光写信给马副校长要了一张晓庄学校的毕业证书。在重庆工作的陶行知知道此 事后非常生气,打电报要晓光将证明书立即寄回。他说:”我们必须坚持’宁为真白丁,不 做假秀才’之主张。’追求真理做真人’,决不向虚伪的社会学习和妥协。”
故事五�
曾子杀猪
曾子为人很诚实。一天曾子的妻子上街,孩子闹着要与母亲同去。曾妻哄孩子 说:”我上街回来杀猪给你吃。”她上街回家,见曾子准备杀猪,急忙劝阻说:”我只是哄 哄孩子。”曾子说:“怎么能说谎呢!”说着便把猪杀掉了。
(一)
有这样一则故事:古时候,有两位书生在赴京赶考途中相遇,一见如故。不巧,甲书生突然病倒,乙书生就留下来照顾他。眼看考期临近,甲书生担心乙书生误了考期,劝他赶快上路。乙书生不肯,说:“舍弃朋友而追名逐利,非君子之所为也。”于是,继续在病榻前服侍乙书生,端汤送水,煎药喂饭,无微不至。及至病愈,考期已过。甲书生深受感动,相约明年端午节请乙书生务必到家中一聚,乙书生慨然应许,不见不散。第二年五月初五,甲书生杀猪宰羊,备下盛宴,专等乙书生的到来。可是从早上等到晚上也没见乙书生的影儿,不免失望,这天夜里,甲书生忽见乙书生大汗淋漓而至,说:“兄长,实在对不起,因琐事繁杂,竟忘了约定,突然想起已迟了,无论如何赶不到兄长处。听说鬼魂行路极快,就自尽化作一缕幽魂来见兄长,幸好如期而至,没有负约”。甲书生听罢大惊,继而大恸,心想,兄弟已死,从此阴阳相隔,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心一横,也自杀身忘,与乙书生相聚去了。
故事是虚妄的,却也感人心魄。为了实践一个约定--在今天的人来说毫无法律效力的口头约定,宁可舍弃生命而决不食言,看出古人把诚信看得何等神圣,神圣得令“万能”的金钱也黯然失色。
(二)
诚信意味着付出,意味着牺牲,也意味着回报。有时候,其回报之丰厚也是无法用金钱来计算的。
沈阳市有一位女会计,大学学历 ,却下岗了。为了生存,她同一群下岗女职工搞起了编织,引起了外贸部门的重视,并为她们争取来了一份韩国订单--编织毛线帽。客户把价格压得很低,质量要求极为严格,时间也很紧。为了赢得信誉,进而获得更多更好的订单,她们宁肯吃亏,还是答应下来。可是,当她们交第一批货时,客户又改变了图纸,从原材料到花色品种都要调整,交货时间却不能拖延一天。这简直是毁约,是刁难!可客户是“上帝”,上帝永远都是对的。--你们做不做?韩国女老板的眼神是挑衅的。她们狠狠心,豁出去了,签约!她们知道这个承诺的风险有多大,搞不好,人人都要倾家荡产!她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工作得几乎到了“疯狂”的程度,终于如期保质保量完成了订单。苛刻的韩国女老板感动了,向下岗女工们鞠躬致敬。接着,一批又一批订单接踵而来,她们的编织队伍也一扩再扩,竟发展成浩浩荡荡的万人大军!上万名下岗女职工打开了新的就业之门,生活有了着落,或许,从创收的角度可以计算出他的经济价值,然而,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一夜之间改变了模样,重燃信心,重塑自我,其社会价值谁算地清呢?而这一切皆来自当初那背水一战的慨然一诺。
(三)
池莉是读者十分熟悉的小说家。作家出版社与它签约创作长篇小说《**,你早》,离交稿日期只差不到10天时,由电脑突然出了故障,完成的10多万字文稿顷刻间化为乌有。它呆坐在电脑签前,脑子一片空白。怎么办?向出版社说明情况,争取延缓交稿时限?特殊情况嘛,料想编辑会理解,也能谅解。池莉没有那样做。既然答应人家,怎好失信于人?失信无异失节,不能小看。于是,它把休息时间压缩到最限度,宁可“蓬头垢面”、衣裙不整,也要昼夜不停地赶写书稿,硬是如期完成了。仅仅一周多时间,人瘦了一圈,两只敲击键盘的手几近麻木。出版社得知内情后深受感动,为池莉的守信,更为它的人格。一个深受读者喜爱的著名作家,不摆名人架子,言必行,行必果,其人格魅力是用金钱可以估价的吗?当然不能。
●爱情之酒甜而苦。两人喝,是甘露;三人喝,是酸醋;随便喝,要中毒。 ----陶行知
●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 ----陶行知
●听过,听过,就是听完就过去了。我们要用宽容的态度去面对别人无心的过错,甚至没必要把它们放在心里,更不必就着别人的过错不放。 ----陶行知
●有发明之力者虽旧必新,无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 ----陶行知
●天也欢喜,地也欢喜,人也欢喜欢喜我遇到了你,你也遇到了我
当时是你心里有了一个我,我心里也有了一个你,从今后是朝朝暮暮在一起
地久天长,同心比翼,相敬相爱相扶持偶然发脾气,也要规劝勉励
在工作中学习,在服务上努力,追求真理,抗战到底
为着大我忘却小己,直等到最后胜利
再生一两个孩子,一半儿像我,一半儿像你 ----陶行知《陶行知吴树青结婚证书》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多么朴实的八个字,却是对教师道德示范作用的最好评价。
父母之爱,让我们感受到养育的艰辛;朋友之爱,让我们体会到互助的温暖;教师之爱,让我们享受到了不求回报无私关爱的博大。
教师是爱的传播者
教师为什么令我们难忘,是因为我们的心田里倾注了教师的爱。教师为什么令我们感动,是因为我们的灵魂深处凝结了教师的真情。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教育家陶行知的真挚感言。教师的爱是一种无私的爱,他们对学生的爱从不求回报。在工作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不理智和被误解的事情,他们决不因此而影响到对学生的教诲和关爱,他们决不会把对学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英雄好汉。 ----陶行知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陶行知
●我以为世界上最有贡献的人只有一种,就是头脑能指挥手指行动的人。中国人都是用头脑的人不用手,用手的不用头脑。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箴言》
●“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造飞艇造不成一样的郁闷;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样的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恼火;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摸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得着,仿佛候选总统落选了一样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会儿而你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 ----陶行知
●人生为一大事来 ----陶行知
●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陶行知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陶行知教育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陶行知教育故事一一次别开生面的演讲
陶先生非常善于演讲,他的语言幽默风趣,生动形象,谁听了都会被他深深吸引,为他演讲中强大的逻辑力量所折服。在他一生无数次的演讲中,有一次别开生面的演讲,更是令人拍案叫绝,直到今天仍然令人回味无穷。
那是陶行知1938年在武汉大学做的一次演讲。那一天,大礼堂里挤得满满的,不仅全校师生都来听,连附近学校的师生和各界人士都闻讯赶来。他们都知道,陶行知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都想来一睹他的风采,并听他说些什么。
会议开始后,有几位先生先后上台作了演讲。轮到陶行知时,会场上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只见他不慌不忙地夹着一个皮包走上了讲台。他戴着眼镜,穿着西服,未曾开口,先向全场扫视了一遍。大家屏息凝神,都望着他,等他开口说话。有的人还打开速记本,准备把陶行知讲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
出乎大家意料的是,陶行知并没有讲话。他从包里抓出一只活蹦乱跳的大公鸡。公鸡喔喔地乱叫。台下听众一个个目瞪口呆,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接着,陶行知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他左手按住鸡的头,逼它吃米。鸡直叫不吃。陶行知又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塞进去。鸡挣扎着仍不肯吃。接着,陶行知轻轻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只见大公鸡抖了抖翅膀,伸头四处张望了一下,便从容地低下头吃起米来。
这时,陶行知说话了:‚各位,你们都看到了吧。你逼鸡吃米,或者把米硬塞到它的嘴里,它都不肯吃。但是,如果你换一种方式,让它自由自在,它就会主动地自己去吃米‛
陶行知又向会场扫视了一圈,加重语气说:‚我认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因硬灌给他们,他们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去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么,效果一定会好得多!‛
陶行知讲完,把公鸡装进皮包,又向大家鞠了一躬,说:‚我的话讲完了。‛便退下场去了。
听众们一时还没有反应过来。但只是过了一会儿,会场上便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很多人边鼓掌边喊:‚好!陶先生讲得好!讲得好!‛
陶行知教育故事二学校里谁也无权搞特殊
南京晓庄师范开办时,学校聘请了一位高姓校工。陶行知很喜欢这位校工,觉得他虽不识字,却耿直率真,颇有诗人气质。当时曾有人建议解聘该校工,对这一提议,陶行知断然拒绝,并说‚他也是我们当中一个,决不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但是,当听说这位校工不听调度后,陶行知即刻写一信给他,真诚地奉劝他要尽本份、守职责。
陶行知说道:‚我们主张人类平等:校长和校工一律看待,吃一样的饭,一样的要尽本分。校长不尽本分,校长的饭碗便要打破;校工不尽本分,校工的饭碗也是要打破的。‛又说:‚您倘若诚实到老,尽本分,听调度,帮人忙,和气待人,那您便是我们晓庄理想的校工,也可以说是校工中之圣人,保您有个铁饭碗,永远打不破。您要不信我的话,那便是瓷器饭碗,随时可以打破的。‛
在主张人人平等的同时,陶行知很重视培养学生的互助品质,引导学生在说话做事中学习如何商量合作。‚自己要说话,也让别人说话,最好是大家商量。自己要做事,也让别人做事,最好是大家合作。‛互助即自助,一个人如果没有互助的习惯,他在社会上也是断难生存的。陶行知曾在他所创作的一部引人入胜的寓言小说《古庙敲钟录》中,诗意地表达了他对平等互助重要性的认识。‚你若是办一个工场,如果你同时注意到工人之长进的机会与平等互助的关系,便立刻变成一个有意义的工场了。你若是办一个学校,如果你同时注意到师生之生产的机会与平等互助的关系,便立刻变成一个有意义的学校了。你若是在改造一个社会,如果你同时注意到各分子之生产与长进的机会,便立刻变为一个有意义的社会了。‛
1931年,陶行知在《中华教育界》上发表长文,明确指出中华民族及其教育的出路在于平等互助。‚不但我们民族的出路是平等的互助,即世界人类的出路,也在平等的互助‛,‚教人建设平等互助的世界‛是学校组织必须履行的重要使命和责任。陶行知对我国文化传统中根深蒂固的‚等级‛意识予以批判,提倡人人平等,每个人都享有同样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我们应当知道民国只有人中人,没有人上人,也没有人下人。‛学校里的一切成员,无论教师、学生,还是行政管理人员、后勤人员,都是平等的,谁也无权搞特殊。
陶行知教育故事三伍豪事件
1932年2月,国民常特务在上海炮制了一个所谓《伍豪等脱离***启事》,并强令各报必须刊登。当时《申报》总经理史量才也收到了这份启事。他知道伍豪是周恩来先生的化名,事关重大,他一时难以决定,便立即找来陶行知先生商议。这时陶先生应史量才之聘正担任《申报》总管理处的顾问,协助《申报》实行革新计划。史量才说:‚这启事来头大,不登恐怕不行。‛
陶先生将启事反复看了几遍,发现这个启事称‚二百四十三人脱党‛,而具名只有‚伍豪‛一人,有明显的漏洞。陶先生果断地说:‚压两天再说,你看如何‛史量才点头同意。上海各报都被迫登了这份启事,人们争相传说,一时议论纷纷,莫衷一是。特务见《申报》不登,气势汹汹前来责问,再三施加压力,史量才左右为难。这时陶行知先生已经从上海地下党负责人潘汉年处得悉,周恩来先生其实早已离开上海到达中央苏区根据地瑞金,反动派炮制假声明,完全是为了混淆视听,扰乱人心,妄图瓦解地下党组织。
为了揭穿这个阴谋,地下党巧妙地拟了另一则启事,交陶先生送《申报》作为广告刊出。陶先生又立即与史量才商议,在登出《伍豪等脱离***启事》的同时,把地下党拟的一则启事一并刊出,这则启事的内容是:‚伍豪先生鉴:承于本月十八日送来启事一则,因福昌公司否认担保,致未刊出。‛细心的读者由此可以看出,所谓脱党启事中的伍豪并非伍豪本人,乃另有其人。
过了几天,地下党组织又托人请《申报》常年法律顾问法国巴和律师,代表周少山(周恩来的别名)发表重要启事,交陶先生送《申报》以醒目大字标题刊出:‚兹据周少山君来所声称:渠撰投文稿曾用别名伍豪二字,近日报载伍豪等二百四十三人脱离***启事一则,辱劳国内外亲戚友好函电存问。唯渠伍豪之名除撰述文字外,绝未用作对外活动,是该伍豪之名除撰述文字外,绝未用作对外活动,是该伍豪君定系另有其人,所谓二百四十三人同时脱离***之事,实与渠无关。……至此,国民党反动派阴谋遭到彻底破产。
陶行知教育故事四诚挚的友谊
翦伯赞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抗战期间他困居重庆,贫病交迫。陶行知先生向他伸出援助之手,请他担任育才学校的历史老师,生活上也对他非常关心。翦伯赞住在一间斗室里,天天埋头写《中国史纲》,经常写到深更半夜。为了提神,他有了吸烟的嗜好。但生活贫困,买
不起好烟抽,劣质烟呛得他拚命的咳嗽。夫人关心他的身体,一直劝他戒烟。为此,夫妻俩还闹了别扭。有一次,翦伯赞夫人淑婉要求陶行知先生来劝他戒烟,陶先生深知翦伯赞的脾气,委婉地说:‚都这么一大把年纪了,我看就不必逼着他戒烟了,就让他抽吧,不过要尽量少抽点。‛翦伯赞非常感激陶先生的体谅,高兴地说:‚知我者行知也!‛陶先生自己是从不抽烟的,也谢绝朋友敬烟。但为了能让朋友翦伯赞抽上几支好烟,他开始接受别人的敬烟。有一次,一位外国朋友敬了陶先生一支烟,陶先生一看,是大名鼎鼎的骆驼牌香烟,他高兴极了,立即用白纸包好,并写了一首小诗,托人送给翦伯赞先生。这首诗写道:
抽一支骆驼烟, 变一个活神仙。
写一部新历史,流传到万万年。
翦伯先拿起这支骆驼牌香烟,心里非常激动,他由衷地感激陶行知对他的关心和鼓励。以后陶等待经常给他送来香烟,目的是希望他能好好工作,为人民多写出一些好文章。抗战胜利后,两人约好一起到上海,陶先生对他说:‚上海的民主气氛浓厚,上海的青年也富有朝气,我们还是大有可为的。‛陶行知先回到上海,讲好第二天派学生到车站接翦伯赞夫妇。但当翦伯赞夫妇到达上海北站时,在出口处迎接的却是陶行知。陶先生亲自领他们到一个朋友家里暂住,这里的房子宽敞舒适,翦伯赞很满意。过了几天,翦伯赞夫妇去看望陶行知时,却见他住的那间小房子才十几平方米,摆了一张大铁床和一张方桌后,剩下的空间已很狭小。加上窗户朝西,房间闷热,实在让人难以久留。但陶先生对此毫不在乎,只一个劲问翦伯赞夫妇住的地方是否称心。陶先生心里只想着朋友,唯独没有自己,翦伯赞的眼睛不由的有一点湿润了。不久,夏天到了。翦伯赞夫妇觉得住在别人家里总有点不方便,怕给人家带来难处,便一起想办法找房子。但手头没有资金,哪里找得到合适的房子!这时的翦伯赞由于贫困,缺少营养,已得了黄疸病,心情十分烦躁。一天,翦伯赞夫妇去看陶行知先生,想诉诉苦,解解闷气。到了那里,翦伯赞一坐下就大发牢骚:‚我们在上海简直是多余的人,上海人不需要文化,只需要黄金!‛陶先生笑着问:‚你是不是为了房子的事不耐烦‛翦伯赞夫人淑婉把最近找房子的情况说了一通,陶先生说:‚其实你在我朋友家中多住几天也没有关系。‛淑婉又说:‚主要是天气热了,总有些不方便,怕人家讨厌。‛陶行知开始说笑话了:‚没有结婚以前,一加一等于二,结婚以后,一加一等于一,你们虽然是两个人,不是等于一个人吗!‛接着陶先生又说:‚不要着急,房子会有的。时局好了,当然会有房子住;时局坏了,也会有房子住。‛翦伯赞感到奇怪,问:‚时局坏了,怎么也有房子给我们住呢‛陶先生笑着说:‚时局坏了,你和我都要去坐牢,不是也有房子给我们住吗‛翦伯赞听后‚扑哧‛一声笑了出来,心头的愁闷也烟消云散了。后来,翦伯赞终于病倒了,第一个打电话问候的是陶行知;住进医院后,第一个派人来看望的,又是陶行知。从住院到陶行知逝世的前一天,陶行知每天都打电话给翦夫人淑婉询问病情,而且每隔两天,总要派人到医院看望翦伯赞。当他听说翦伯赞没有蚊帐,便将自己用的一顶旧蚊帐和‚滴滴涕‛送去当听说没有钱交医药费,又先后送去法币40万元(其中20万元是冯玉祥和一些朋友捐助的),一直到陶行知逝世前两天,还派自己的二儿子陶晓光送去十包‚幸福牌‛香烟。陶行知突然去世后,翦伯赞怀着沉痛的心情买了一个花圈,在夫人和医生的搀扶下,赶到殡仪馆,他哭倒在陶行知灵前……
1 陶行知的教育理论有什么
2 名人学习励志故事
3 成功教育家的故事
4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体会3篇
5 名人励志学习的小故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