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物理方向博士有什么课程

高能物理方向博士有什么课程,第1张

课程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理论物理基础:这部分课程包括量子力学、相对论、场论、粒子物理学等基础理论。

2、实验物理基础:这部分课程包括探测器设计、数据分析、实验技术等内容。

3、高能物理专业课程:这部分课程包括高能物理中的实验和理论课程,如高能粒子加速器、宇宙射线、强子物理等。

4、数学和计算机科学课程:高能物理需要运用大量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知识,因此博士课程中也会包括相关的数学和计算机科学课程,如微积分、数值计算、编程语言等。

5、学术研究方法:这部分课程包括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科学伦理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素质。

8杨振宁

杨振宁(1922—),美籍华人,理论物理学家,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今合肥市)。

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吴大猷指导下完成学士论文,1942年毕业后即入研究院深造,在王竹溪指导下研究统计物理学。1945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学做研究生,

受E�6�1费米熏陶,在导师E�6�1特勒的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1948年获博士学位。1948—1949年任芝加哥大学教员,1948—1955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5—1966年任该所教授,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

溪分校的爱因斯坦物理学讲座教授,并任新创办的该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美国总统授予他1985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章。1948年12月27日,北京大学授予杨振宁名誉教授授证书。

杨振宁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基本粒子、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对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贡献。

9邓稼先

邓稼先(1924—1986),中国核物理学家,1924年6月25日生于安徽怀宁,祖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其父是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七七事变后,全家滞留北平,16岁随其姐来到四川江津念完高中。1941—1945年在西南联大物理系学习,受业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1945年抗战胜利后,迁返北平,应聘于北大物理系任教。1948年到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念研究生,被选入“留美科协”总会干事会。新中国的诞生促使他决心尽早回到祖国。1950年8月,在他取得学位后的第九天,冲破重重险阻登上了回国轮船。1950年10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1958年8月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后历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是我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

1956年加入中国***,曾任中共第十二届中共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委员。

1985年7月患直肠癌,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986年7月29日卒于北京,终年62岁。

10李政道

李政道(1926—),理论物理学家。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上海。1943—1944年在浙江大学(当时一年级在贵州永兴)物理学系学习,得到老师束星北的启迪,而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1944年因翻车受伤停学。1945年转学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1946年受他的老师吴大猷的推荐,得国家奖学金,去美国深造,入芝加哥大学研究院,1948年春天,李政道通过了研究生资格考试,开始在费米的指导下作博士论文研究。

1949年底,在费米的指导下,李政道完成了关于白矮星的博士论文,获得博士学位。以后在该校天文学系半年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物理系一年任讲师并从事研究工作。

1950年,李政道和来自上海的大学生秦惠君结婚。他们有两个孩子,长子李中清,现任加州理工学院历史教授;次子李中汉,现任密歇根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1951年到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3年任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助理教授,1955年任副教授,1956年任教授,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60—1963年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教授兼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63年任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讲座教授,1964年任该大学费米物理学讲座教授,1983年任该大学全校讲座教授。他还是美国科学院院士。

李政道对近代物理学的杰出贡献是:1956年和杨振宁合作,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困惑的“θ�6�1γ”之谜,即后来所谓的K介子有两种不同的衰变方式,一种衰变变成偶宇称态,一种衰变成奇宇称态。认识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进一步提出了几种检验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不是守恒的实验途径。次年,这一理论预见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因此,李政道与杨振宁的工作迅速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并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结构与分子生物学领域结构与分子生物学以蛋白质三维结构为基础,结合分子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研究与重要生命活动相关的蛋白质及其复合物、组装体的结构,以及它们与功能的关系,探索蛋白质折叠的规律,发展生物信息学新理论新方法,为解决关系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关键问题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以“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核心,吸纳国内外蛋白质化学、分子遗传学、生物信息学、X射线晶体学、核磁共振波谱学、电子晶体学、生物质谱及其它谱学和分子细胞生物学等多方面优秀科学家,组建了结构与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 重点研究方向:重要生命活动相关蛋白质的三维结构与功能研究重要蛋白质三维结构与功能研究;重要膜蛋白功能与结构以及膜脂-膜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活细胞内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蛋白质折叠规律的研究蛋白质及新生肽链折叠;蛋白质聚集规律及其结构相关疑难病症发生的分子机理。计算生物学新理论、新方法研究蛋白质结构预测新方法研究;比较基因组学的研究;非编码区的信息结构分析。蛋白质与多肽药物研究蛋白质与多肽药物的发现;蛋白质与多肽药物的质量控制;蛋白质与多肽药物的给药系统。纳米生物学纳米生物材料的性质、有序组装技术及表征;纳米生物分子器件。分子神经生物学视觉信息处理、学习记忆、神经系统的发育等复杂脑功能的分子机制,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脑与认知科学领域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脑与认知科学以感知觉的神经基础为主要研究方向,在行为、细胞及分子层次上,研究感知觉信息的基本表达、感知觉信息加工的神经基础以及感知觉信息加工的分子基础,为认识脑、保护脑、创造脑奠定科学基础。研究所以“中国科学院视觉信息加工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认知科学重点实验室”为基础,吸纳国内外本领域优秀科学家组建了脑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 重点研究方向:感知觉信息的基本表达感知觉信息基本表达的认知科学实验研究;智力模块性的脑认知成像研究;高时空分辨率的脑认知成像方法的研究。感知觉信息加工的神经基础大脑皮层感觉区的功能组织;视听觉中注意的神经机制;感知觉信息加工的模型和模拟。感知觉信息加工的分子基础联想学习中脑对感知觉信息加工的分子机制;感知觉系统发育基因的调控。学习和记忆的细胞分子机制系统生物学领域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系统生物学是继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之后生物学的一门新兴学科,代表21世纪生物学的未来。系统生物学是要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将生物过程不是作为孤立的很多部分而是作为整个系统来定量研究。它借助和发展多学科交叉的新技术方法,研究功能生命系统中所有组成成分的系统行为、相互联系以及动力学特性,进而揭示生命系统设计与控制基本规律。为了顺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和发挥生物物理研究所多学科交叉的优势,我们及时确立了发展系统生物学,组建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的战略定位。 重点研究方向:系统生物学的方法学研究主要研发适合于系统生物学研究需求的大容量、高通量研究方法和技术,如高通量的细胞和细胞器分选、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和动力学特性研究等。模式生物系统研究主要选择合适的模式生物,如果蝇、小鼠等,研究其中诸如内分泌、免疫和神经等模式生物系统的全部系统构成成分和动力学特性,描述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信息流程,揭示其系统的设计和调控规律。生物信息学研究发展和完善适合于描述和模拟复杂生物系统的软件系统,研究复杂生物系统的算法和数学模型,收集、整合、维护海量级增长的实验数据,复杂生物系统的动态仿真等。功能结构基因组学研究以感染与免疫为切入点,系统地测定一批重要蛋白质、蛋白质复合物、蛋白质复杂体系的三维结构,深入研究其功能。膜蛋白质组学研究生物膜动态变化相关膜蛋白质组学研究;疾病相关膜蛋白质组学研究。感染与免疫科学领域感染与免疫科学以人类肝炎、艾滋病、SARS等传染性疾病等重大感染性疾病为研究对象,建立感染动物模型体系,在生理生化、组织细胞、遗传基因等不同水平上,对病原微生物的结构特性和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机体免疫细胞和效应分子的活化和表达、免疫应答过程的信号传导、免疫反应的分子调控等方面进行理论和应用方面的研究。研究所吸引多位海外与国内分子免疫学科学家为学术领导力量组建了感染与免疫中心,积极发挥多学科交叉综合的优势,作为研究所新的学术研究方向。重点研究方向:与病毒感染相关的T细胞发育、激活和效应的分子和细胞免疫机制研究感染引起的免疫记忆的细胞和分子免疫机理病毒感染的天然免疫与宿主限制的分子机制共刺激分子在T细胞激活和免疫耐受中的调控作用树突状细胞的发育和功能、Pre-DC2/IPCs在抗感染免疫中的作用TNF超家族成员淋巴毒素和受体LTβR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病毒和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与病毒感染的治疗与诊断细胞分化和凋亡的信号转导

国内清华、北大、中科大等一流名校博士也就只能进个省级重点大学或一般的211高校,要进985难度很大,到底是国内博士的含金量太低还是中国博士教育含水量太高,哈哈,教育部门自己培养的博士自己都不敢用了,还能指望别人放心用么?MIT、CMU、威廉玛丽等这类世界一流大学的博士才能进国内985高校担任教职了吧,汗死中国教育!

高校用人应唯才是举,论文要看,实际工作能力和经验、教学能力等都要综合考虑,不能片面以论文定高低,国内的论文评价体系也很不科学,严重挫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学痞学霸现象十分普遍和严重、年轻人机会很少,很多经费都被校长/院长等领导牢牢控制、科研经费落真正实到科研上的少、用于腐败和拉拢关系的多,浪费国家和纳税人很多资金,师生关系商业化,国内很多硕士/博士成为无良导师压榨对象和超级廉价劳动力,真T~m_`D 一言难尽;中国的教育像满身是蛆的病人,奄奄一息

中国人太重出身了,恶心要死的用人机制,高校招聘教师恨不得挖你祖坟刨根究底看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出身,就差没验处男膜了 很多用人单位招聘人才严重浪费,命名专科可以胜任却要招硕士博士装点门面,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哎,不说了,哈哈,这个垃圾的教育体系

这跟清华北大有什么关系,社会很现实,能为老板创造多少利润就分你多一份,要是国企,大单位是有一定学历要求基础,拿30万的基本也都是40,50十岁的领导班子,年轻人慢慢熬吧,技术类的就算清华北大毕业也是学徒起,也是结合实际工作学习成长,也干不过做过几年跳槽的在职通普通本科生,30万可以招3个熟练的设计人员,干嘛培养一个刚出来啥都不会的高学历者。我这边刚毕业的交大,哈工大的一年才6万多,以后么谁都一样,看个人能力了,人脉,有没有关系什么的,看造化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5494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7
下一篇2023-07-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