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与突厥有何历史源渊,契丹族与女真族又有何源渊

匈奴与突厥有何历史源渊,契丹族与女真族又有何源渊,第1张

匈奴在罗马被称为Huni或Huna, 他们最早大概于公元前10世纪前后就生活到了欧亚大陆的东北大草原上,并在那时候就为远古的中国人所得知。这群人是匈奴民族的直接祖先,并在日后分化成了亚欧平原上的两大种族,突厥和蒙古种族。

前9到8世纪,当时的周人称为“严狁”的胡人,被认为就是最早和中国人打交道的匈奴人。当时他们生活在今天的内蒙鄂尔多斯,山西和河北的北部。春秋时,被称为“北戎”的匈奴部落,开始对燕晋等边境国家形成了直接的威胁。

战国赵武灵王(大约在前320-295在位)为了对付北方胡人,,改他们的重车兵为灵活的骑兵(胡服骑射),并一举降服了山西大同地区和鄂尔多斯河套地区的胡人部落,从此这两个地区纳入中国版图,被中国人牢牢掌握至今。

战国时代,为了防御匈奴人,赵国及其邻近诸国包括秦,魏,燕的中国人开始沿其北部边境垒起最初的城墙,后来秦始皇统一和完成了城墙的建筑,成为了长城。

根据《史记》记载,大约在公元前三世纪后半叶,在中国完成统一的差不多同一时代,匈奴似乎也成为了一支统一的、强大的民族,他们由一位名叫单于的首领统帅着,并产生了自己的文字,其文字中可以明显发现和后世的蒙古和突厥词根的被继承关系。

统一的匈奴疆域广大,单于住在鄂尔浑河上游的山区,以后成吉思汗蒙古人的都城哈拉和林就建在这儿,左贤王(原则上是单于的继承人)住在东面,可能在克鲁伦高地。右贤王住在西面,在杭爱山区、今乌里雅苏台附近。这个游牧民族,所有的人员在行进时,被组织得像一支军队,所以他们的每一个游牧民,都是军人,而他们的行进方向,始终习惯性地朝南,于是,和中国的冲突不可避免。

匈奴人非常凶悍,据史记记载,他们的战术往往是,当他们被追赶时,他们会引诱中国军队深入大戈壁滩或是草原荒凉之地,然后埋伏起来,以雷雨般的箭惩罚追赶者,直到中国军人被拖垮,被饥渴弄得精疲力竭,他们才一举而消灭之。汉代中匈奴埋伏而遭屠杀的中国军人的数量惊人。加上匈奴的骑兵的机动性以及他们的弓箭技术相当先进,匈奴军队成为了中国军队的劲敌。

公元前公元前214年秦蒙恬把匈奴再次赶出了鄂尔多斯黄河河套地区。与此同时,匈奴头曼单于打败了甘肃的大月氏人。

头曼之子、继承者冒顿在约前209年打败了满洲边境上的另一支蛮族东胡,冒顿利用秦汉鼎革之际中国的楚汉内战于公元前201年入侵中国山西省,围其首府太原。汉高祖奔赴太原,驱赶匈奴,然而反被匈奴围困在平城附近的白登山,即今山西边境的大同地区。后经谈判,方得解围,协议中,汉高祖给予匈奴优惠。把一位中国公主或者是宫女嫁给单于为妻。这是匈奴对中国取得的第一次军事胜利。

大约在公元前177或176年,冒顿彻底征服了甘肃西部的大月氏人。冒顿之子,继承者老上单于在结束了大月氏人的威胁后,把大月氏人驱逐出甘肃,迫使他们向西迁徙,由此产生了发端于亚洲高原的有史记载的第一次各民族大迁徙。

大月氏人西迁的一个直接后果是,结束了希腊在阿富汗地区的巴克特里亚希腊王国,(该王国是由亚历山大的希腊王公继承者所建立的)。大约在在公元前140-130年间,游牧部落实际上已经从希腊国王赫利克勒斯手中夺取了巴克特里亚,建立了大夏国。而大夏国不久就臣服于大月氏人在“妫水”以北(即今阿姆河以北,和锡尔河之间)建立的大月氏国。并在前126年左右被大月氏吞并。在公元1世纪左右,大月氏人统一了各部落,在这些地方建立了古代历史上非常著名的贵霜王朝。其疆域从阿富汗扩张到了北印度的旁遮普。在这其中,值得一提的事件是公元前128年,汉使张骞访问了大月氏。

言归正传,继续讲匈奴。

公元前167年,匈奴老上单于进入陕西,直至彭阳(都城长安以西),放火烧了这里的一座皇宫。

公元前158年,他们返回渭河以北,直接威胁着长安。

公元前142年,他们进攻山西北部大同附近雁门方向的长城。

在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时,中国边境各处都遭受着匈奴的威胁

汉武帝即位后,立刻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要将匈奴赶回漠北去(所谓漠北,一般就是指匈奴的原住地(杭爱山,鄂尔浑河,克鲁伦河一线以北地区)。于是他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想联络大月氏一同对付匈奴。张骞两度出使西域,历时20年,遍历西域大月氏,大宛,康居,乌孙诸国,虽然未能说服西域国家对匈奴用兵,但对中国和中亚的联系,做出了很大贡献。

从公元前129年开始,汉武帝开始了对匈奴的持续用兵。

前129年,大将卫青从山西北部地区出发,穿过戈壁,远征至翁金河畔的龙庭,把匈奴赶跑。

公元前127年,中国在鄂尔多斯和阿拉善之间、地处黄河岸边的朔方进行了屯军,以保卫河套。

公元前124年,匈奴侵入朔方边境,卫青把他们赶跑。

公元前121年,少年英雄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1万骑兵把匈奴从原大月氏人和乌孙人占领的、离今凉州、甘州和瓜州不远的甘肃部分地区赶走。并完成了占领。

公元前119年,汉朝大军对匈奴取得了一次决定性的胜利。卫青和霍去病——前者从山西北部的库库河屯地区出发,后者从北京西北、今宣化附近的上谷出发——横穿戈壁,深入匈奴帝国的中心。她出其不意地袭击了伊稚斜单于,迫使匈奴人溃逃,卫青消灭或俘虏2万人。(这个数字可能要占当时匈奴总人口的5%)。霍去病进行了一次更大胆的远征,深入漠北2000里,一直到达鄂尔浑河上游。他俘虏匈奴头目80余人。霍去病回国后不久,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武将之一,于公元前117年去世。

此次战役,让匈奴在整个西汉时期再也没有对长城脚下和漠南地区产生过威胁,这次作战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对北方蛮族最成功的一次反击作战。汉武帝于是在前127-111年间,着手在甘肃建立了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和敦煌郡四个军郡,从此,从兰州到玉门关的丝绸之路正式建立,并永归中国所有。

以后西汉和匈奴的争夺基本上围绕这对西域的宗主权展开,汉宣帝时,前67年,大将郑吉降服吐鲁番,前65年,另一位大将军冯奉世收服叶儿羌,公元前60年,郑吉正式占领吐鲁番,从此西汉对塔里木盆地建立了绝对的控制权。

公元前60年,匈奴发生内战,呼韩邪和郅支两位单于互相争位,前51年,呼韩邪归顺汉宣帝,在西汉军队帮助下,打败郅支单于,占领了匈奴故地,被称为东匈奴。

郅支单于则向西攻击,在咸海流域打败乌孙人和康居人,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被称为西匈奴。然而这支不愿归顺中国的匈奴人依然没有逃脱中国的功击。公元前36年,西域校尉陈汤在一次异常大胆的袭击中直抵楚河畔,袭杀了郅支。西匈奴迅速瓦解,并向西逃循。

这支向西迁徙的匈奴人,由于缺乏和其他文明势力的接触,所以在以后的400年间,就此不为人所记录,直到公元4世纪末,他们渡过伏尔加河和顿河入侵欧洲时,这些匈奴人以及他们的首领巴拉米尔和阿提拉才再次让世人震惊。

再说说东匈奴。

由于西汉对于东匈奴的绝对优势,东匈奴非但无法对中国北方边境形成威胁,而且也无力与西汉争夺西域的控制。

可是当新汉更迭时,中国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匈奴乘机夺取了对吐鲁番和西域的控制。

可是匈奴的运气始终不太好,中国迅速从混乱中恢复过来,东汉政权的迅速稳定和强盛,对匈奴来说是相当致命的。

公元48年,东匈奴发生分裂,南方的8个匈奴部落在首领的率领下起来反对蒲奴单于,并归附中国。光武帝把他们作为盟邦安置在内蒙古,在戈壁南部边境,以及山西与甘肃的边境上。建立起了南匈奴国,南匈奴其实是东汉的保护领地,听命于东汉的边疆大员,对东汉已经没有威胁。

而北匈奴则继续与东汉为敌。 这时东汉政府开始扶持辽东的鲜卑部落,让他们来对付北匈奴,从此鲜卑人开始出现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

东汉从公元73年开始,开始了对北匈奴的全面出击,在西域,车骑将军窦宪的部将班超和耿恭,利用极少量的军队,纵横千里,深入虎穴, 破于阗,取喀什,灭库车,平车师,并不断打退了由匈奴策动的西域诸国的多次叛乱,十年间让东汉帝国在西域重新获得了绝对控制权。班超和耿恭不愧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出色的特种作战英雄。

而窦宪率领的东汉主力部队,则于公元89年,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又向北追击匈奴诸部,出塞三千余里,匈奴降者八十余部,命班固作铭记汉威德,刻石于燕然山(今杭爱山)而还。

公元91年,中国将军耿夔使匈奴再次遭到决定性的失败。他进军至外蒙古,很可能达到鄂尔浑河,在金微山,俘虏了单干的母亲及其家庭的全体成员,立单于的弟弟於除踺为继承人。

93年,当於除踺反叛中国时,中国派遣一支来自满洲边境的鲜卑人对付他,他们打败并杀死新单于,北匈奴再也没有恢复过来,并逐渐消亡,最终在公元2世纪年,完全被鲜卑人所降服。其作为一个民族和部落的历史基本结束。北匈奴败亡后,鲜卑各部占据了原来匈奴帝国的土地,但他们对中国远不能形成威胁,直到4世纪的民族大迁徙。

让我们回到另一支匈奴人的命运,他们就是内附的南匈奴。

南匈奴作为东汉的臣属,除了在公元144年由过规模不大的叛乱,基本和东汉相安无事。但到了汉末,由于鲜卑人的进一步崛起,南匈奴不得不逃离内蒙草原,进一步内附,南下迁徙到了河套以内。甚至进入了长城以内定居,南匈奴的呼厨泉单于在官渡之战(202年)前后,山西腹地平阳居住下来,改姓刘。(大概是想跟了远祖的汉公主的姓吧)。并逐渐强大起来。

304年,在太原的匈奴首领刘渊,从西晋获得了五部落单于的称号,308年,他率领5万匈奴军,借口是汉朝的合法继承人在太原称帝,是为前赵。

311年刘渊子刘聪占领晋都洛阳,火烧帝国宫殿,俘获晋怀帝,然后向长安逼近,在长安屠杀了一半居民(312年)。匈奴人凶残的一面在蛰伏200年后,再次爆发。

被俘的普怀帝被送往刘聪驻地平阳,强迫他作为刘聪的斟酒侍者,直到313年被杀。

316年刘聪卷土重来,又包围了长安城,迫使晋愍帝投降。西晋灭,这位匈奴皇帝又一次地在平阳接见了被俘虏的中国皇帝,迫使他在宴会上洗刷碗碟,最后,于318年把他处死。

可是昙花一现的匈奴政权在329年被羯族后赵所灭。

但南匈奴部落依然存在,直到公元350年,后赵大将汉人冉闵立国,大肆屠杀胡人,见到高鼻深目的格杀无论,致使二十余万人暴尸于野(主要是匈奴人和羯族,以及部分鲜卑和氐、羌、巴氐人),残存的匈奴人几乎被灭族。从此,匈奴人在亚洲的历史和作为一个民族的历史结束了。

匈奴人的历史还没有完,而它的终结篇,却如同超新星爆发,眩目而残酷。

在亚洲的匈奴人被基本消灭后,还没来得及被世人遗忘。公元375年,一支更为强悍的匈奴人突然出现在顿河的左岸,从此走上了让欧洲震惊的征服之旅。

这支匈奴人的来源,我们现在基本上可以猜测是公元前36年被西汉征服的西匈奴郅支单于的后代,至于他们这400年间的历史,由于他们没有和任何一个当时的文明势力所接触而记录,所以已不可考。

匈奴人一进入欧洲,没有受到过欧亚平原的蛮族冲击的欧洲文明国家和半文明国家对他们几乎是束手无策。

公元375年,匈奴征服了顿河至捷列克河之间的阿兰人。幸存的阿兰人辗转流离到了高卢南部,成为了现代加泰罗尼亚人的祖先。

公元376年,匈奴打败了当时在第聂伯河以西的东哥特王国,使大多数东哥特人臣服。残存的东哥特部落,进入了巴尔干。

同年,西哥特人,为了躲避匈奴人的入侵,被迫放弃在中欧平原的土地,度过多瑙河南下,进入罗马帝国。

由于东西哥特人的离去,匈奴人到405年左右,已经完全占据了乌拉尔山和喀尔巴阡山之间的广大草原,并开始进攻欧洲。

406年,他们经喀尔巴阡山豁口占据了匈牙利平原,他们由此扩张到多瑙河右岸,成为了罗马帝国的邻国。

在随后的30年间,虽然匈奴帝国对罗马帝国的巨大财富充满渴望,但由于忙于自身内部的权利混战,所以基本上两大帝国的边境依然保持平静。

直到435年,阿提拉杀兄即位后,阿提拉统一了匈奴全境,恐怖的“上帝之鞭”开始了挥舞了。

441年,阿提拉东罗马宣战,他度过多瑙河,横穿今天塞尔维亚和保加力亚,然后劫掠了色雷斯,东罗马帝国强悍的重步兵方阵,在阿提拉的骑兵箭手冲击下,几乎不堪一击,(阿提拉的进攻基本上淘汰了罗马步兵方阵的作战方式)历时7年的不断进攻,让整个东罗马帝国几乎崩溃。448年,无力再战的东罗马帝国,隔地求和,将多瑙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割让给阿提拉,这块土地,包括了今天的塞尔维亚全部,马其顿和保加利亚的大部。除此之外,东罗马还承诺了高额的岁贡,并允许了阿提拉在希腊北部的劫掠。

451年,阿提拉对西罗马帝国的领土和联姻要求遭到拒绝后,阿提拉开始进攻西罗马帝国。阿提拉统领惊人的五十万大军进入高卢,1月度过莱茵河,4月,阿提拉火烧梅斯,接着围困奥尔良。7月,由于阿提拉担心东罗马帝国的援军,主动撤退。

452年春阿提拉入侵意大利,攻克并焚毁了阿奎莱亚。他还占领了米兰和帕维亚,进行了恐怖的大屠杀,并开始向罗马进军,罗马皇帝瓦伦丁三世从罗马逃走,7月,罗马主教利奥一世答应交纳贡赋,并把罗马皇族公主荷罗丽娜嫁给他。阿提拉于是撤退。

阿提拉的恐怖征服在453年他离奇身亡后,突然终止。

阿提拉的匈奴帝国,在他死后如同潮水一样退却了。归顺的东哥特人在后方立刻反叛,并在454年杀了他的长子。他的另外几个儿子,有的率部退到了黑海沿岸,有的归附了西罗马帝国,还有的继续向东罗马帝国进攻,468年,阿提拉的儿子顿吉兹奇在多瑙河下游被东罗马帝国击败,其本人兵败被杀,头颅被拿到了君士坦丁堡示众。

最后,就是那些残留在黑海北岸的匈奴人部落了。他们分为了在亚速海西北和顿河河口的两个部落,由于东罗马帝国的挑拨,两支部落不久成为敌人。自相残杀了几十年,其中还有进攻君士坦丁堡的举动,但被击败。两支匈奴部落,在内战中日趋式微,最后在6世纪来自俄罗斯平原的阿瓦尔人的征服中消亡。我们所知道的匈奴的最后一点踪影是,那支在亚速海的匈奴人,最后和当地人融合通婚后,形成了另一支游牧民族保尔加人,他们在阿瓦尔人的征服中,逃离了南俄平原,进入了巴尔干,是保加利亚民族的先祖之一。

在人类历史上神奇的匈奴民族,就此消亡了,这个民族给历史留下的最难忘的记忆是,他们居然可以纵横万里,对当时世界上的三大文明巅峰,汉,波斯,罗马,都造成极大的威胁,在巨大文明的笼罩下,依然不改其民族本色,其生命力之顽强,令人感叹。只可惜,匈奴人有点生不逢时,他们面临的对手,尤其是汉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朝气蓬勃的帝国,以匈奴的实力,是完全无法抗衡的,其失败毕竟还是有点悲剧色彩的。

突厥民族是世界历史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突厥民族在几乎所有的文明中心都留下了他们的历史,并至今生生不息着。他们曾是欧亚草原的霸主,他们在历史上首度在西域建立了统一的大帝国。他们做过中国的皇帝。他们主宰过伊朗高原,他们征服了神话般的罗马帝国,他们统治了半个欧洲。也是他们,是伊斯兰人民中的第一个觉醒的民族,开展了资产阶级的民主运动。

由于突厥民族的部落非常多,因而突厥人在历史上建立了非常多的国家,这里只能按照时间顺序,把一些重要的突厥国家历史介绍一下。

突厥民族可能是诞生于阿尔泰山和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在这一地区,出土过许多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3世纪的古代文物,包括青铜面具,匕首,动物饰片,铁制马具,以及棺木中的木雕等等,从这些文物的纹饰和风格看,他们应该是突厥人的早期文化,俄罗斯人将这一文化称为塔锡蒂克文化。

随着匈奴人的衰落,突厥人开始在欧亚平原崛起。

突厥人建立的第一个大国,根据突厥史家的观点,就是大名鼎鼎的拓跋部落国家,但中国历代史家拒绝承认拓跋氏是突厥部落,而认为他们属于拓跋鲜卑部,笔者无意介入这个讨论,这里姑且认为北魏君主不是突厥人。(这样也比较有面子,毕竟鲜卑人早已为中国人所同化,中国人带点鲜卑血统,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如果要中国人承认自己具有突厥血统,这恐怕就不太有面子了)

公元6世纪初,统治漠北的是蒙古柔然部,当时各突厥部落臣属于柔然汗国。6世纪中叶,突厥部在西域崛起,西魏为了拉拢突厥共同对付柔然,把一个公主家给了突厥首领土门(看来真有可能是同族的阿),552年突厥和西魏一起夹攻柔然,柔然阿拉瑰可汗自杀,柔然败亡,突厥于是占领了柔然故地,土门称可汗。建立了广大的突厥帝国。

土门可汗不久去世,他的庞大帝国,被他的儿子和弟弟继承,其子木杆可汗得到蒙古地区建立了东突厥汗国。其弟室密可汗,继承了西域的疆土,包括准噶尔、额尔齐斯河流域、、伊犁河流域、直到怛逻斯河流域,建立了西突厥汗国。

先来看看东突厥汗国。

从木杆可汗统治期间553-572年,东突厥开始迅速强大起来。

560年前后,木杆打败了契丹人,势力到达了辽河西岸。

565年,北周武帝为了全力对付北齐,谦卑地向木杆之女求婚。并向东突厥进献了大量财富。

581年,东突厥沙钵略可汗即位,西突厥达头可汗拒绝承认沙钵略可汗名义上的宗主地位,东西突厥正式分裂,并引发内战。达头联络辽西的契丹一起进攻沙钵略。当时隋文帝立国不久,在面临突厥有可能重新统一的关头,非常英明地排部队地支持了沙钵略可汗一同对付达头,并在达头退走后,在东突厥内部不断制造权力纠纷。

587年,东突厥都蓝可汗即位,隋文帝支持突利反叛,599年突利失败,隋文帝立刻隆重迎接突利,承认他的可汗地位,并让他在河套地区做隋的盟邦,东突厥自此分裂。

600东突厥都蓝可汗死,西突厥达头可汗再次企图统一突厥,为了吓唬隋朝,西突厥于601年进攻长安,602年进攻内蒙的突利。可惜他们遇到的还是老辣的杨坚。随文帝不用军事手段,只是暗中利用小恩小惠在达头的后方策动西域各部落反叛达头,达头准备不及,偌大帝国居然被迅速瓦解,其本人也只能逃往青海。隋文帝确实是中国历代帝王中玩弄政治最娴熟的一个。其分裂鼎盛时期突厥的功绩,对于刚从大分列时期走出的中国来说,值得大笔称颂。

西突厥瓦解后,东突厥政权落到了亲隋的突利可汗中,隋文帝也被尊为了突厥的保护者和“天可汗”,突厥的威胁似乎已经要过去了。

可惜隋炀帝东征高丽的失败,使隋朝威信扫地,也大大鼓舞了突厥人,615年,突利的儿子东突厥始毕可汗叛乱,在山西雁门关大败隋军,隋炀帝本人几乎成为了俘虏,于是隋文帝的所有心血全部白费,一切都要重来了。

618年隋朝的覆灭,中国开始了大内战,东突厥的实力急剧膨胀,内战各派纷纷拉拢始毕和继任者颉利可汗。东突厥又迎来了一次复兴的机会。

624年,颉利可汗率突厥精锐骑兵,打到长安附近,京城一片震怖。对突厥来说,不幸的是,遇上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统帅李世民。这里允许我在介绍突厥历史的文字中,不妥当地来吹吹李世民的英勇事迹。

当时颉利可汗占据战场的绝对优势,李世民不仅力排众议,反对迁都,反而率少量部队直接来到颉利对面,与突厥大军对峙李世民以坚定的姿态,通过欺骗,威慑的手段,未发一箭,让对手慑服,颉利与各部首领在一起协商,他们被李世民的气势所震慑,认为唐军早有准备,居然决定退军了。正当颉利退军时,天降大雨,李世民鼓励众将 “突厥人众,如鸟铩翮”, 命令唐军“此而不乘,夫复何时?”,李世民身先士卒,唐军居然利用突厥不习水战,大破颉利,东突厥败退后乞和。李世民几乎以一人之力,挽救了大乱后的中国,不愧千古中华大帝。

继续说东突厥和李世民。

626年,李世民即位,东突厥颉利可汗以为唐朝政局不稳,有机可乘,再次发动骑兵远征,10万大军直抵长安城下,唐太宗似乎只有很少人马,他采取了大胆的行动。他召集了所有可用的人,打开城门,把他们置于各城门前,而他亲自率领小部分骑兵沿着渭水向敌军背后扑去。突厥诸首领见其不可思议的英勇,皆大惊,下马便拜。太宗纵马到突厥营前,训斥颉利可汗及众首领背信弃义,破坏停战协定。颉利可汗羞愧低头。次日,太宗与颉利按传统习俗,歃白马而盟。此役李世民恩威并重,其光辉形象如同天人。

为了继续削弱颉利可汗,唐太宗学习隋文帝,支持薛延陀部反叛(627年),随后在630年派出由李靖和李世绩率领的唐军猛攻颉利,击溃其部落。颉利本人被俘。在随后大约50年中(630-682年),东突厥汗国臣属于中国。突厥“贵族子弟,陷为唐奴,其清白女子,降作唐婢”。

李世民面对蛮族,不求和,不献金,决不妥协,偌大的东突厥帝国在十年间就被他征服,造就了一个史诗般的大唐王朝。但另一方面,对于刚刚崛起在欧亚平原的突厥民族来说,遇上了盛唐和李世民这样的人物,运气也是实在是太差了。

借东突厥汗国臣服之机,让我们把注意力从东突厥汗国转移一下,回头看看西突厥汗国。

前一节说道,突厥帝国的缔造者土门可汗死后,他弟弟室密可汗继承了西部地区,称为西突厥汗国。这时波斯的萨珊王朝日趋强盛,对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造成了很大威胁,于是拜占庭人看中了在波斯后方的室密,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二世与568年与西突厥结成反对共同敌人萨珊波斯的牢固联盟。接着,这位突厥王向波斯宣战。572年,拜占庭人也亲自向波斯宣战,这一战争持续20年(572-591年)。在此期间,西突厥与拜占庭人之间保持着亲密的关系。

575年,室密可汗去世,达头可汗即位。由于君士坦丁堡宫廷与柔然的残部,也就是阿瓦尔人达成了友好协定,达头非常不满,作为对该条约的报复(达头认为这一条约撕毁了两国之间的联盟),他派出一支由某个名叫波汗的统帅率领突厥骑兵去攻打拜占庭在刻赤附近(黑海沿岸)的潘蒂卡派(576年)。581年,突厥又兵临刻赤城下,直到590年,他们才完全撤出该地区。

西突厥与拜占庭之间的争吵没有妨碍前者继续对波斯的战争。在588至589年期间,他们入侵了巴克特里亚(今阿富汗),西突厥汗国完成了对兴都库什山以北的巴克特里亚的征服。630年,当玄奘途经该地时,巴克特里亚是昆都士的西突厥可汗儿子的封地。当时的西突厥从哈密一直延伸到威海和波斯。以阿姆河南岸为界与波斯相邻。

正如我们前节所述,如此强大的西突厥,由于达头可汗妄图重新统一突厥,被隋文帝动用政治手腕,鼓动西域的铁勒族(回纥的祖先)叛乱,抄了达头的后路,603年达头逃往青海,西突厥立刻瓦解。

达头之孙射匮可汗只获得了塔什干附近一小块地盘。但射匮可汗以此为中心,又开始了统一西突厥的事业。611年,阿尔泰地区的薛延陀部归降于西突厥。611至618年间射匮可汗统治着从阿尔泰山到里海和兴都库什山之间的地区。几乎恢复了西突厥全境

射匮之弟、继位者统叶护可汗进一步扩张势力。他已经征服了叛乱的铁勒部,重新获得了对阿富汗的统治,并取得了对塔里木盆地部分地区的霸权。

但西突厥的复兴依然是昙花一现,盛极一时的唐朝征服东突厥后,立刻把手伸向了西突厥。

630年,唐策动葛逻禄部反叛并杀害了统叶护,西突厥分裂为葛逻禄部和咄陆部两部互相混战,咄陆部可汗为了避免唐朝插手,统一西突厥,不惜进攻唐朝在哈密地区的屯军,但是唐将郭孝恪在今天的乌鲁木齐附近的博格达拉山附近打败了他(约642年)。逼其逃往阿富汗。唐朝获得了对西突厥汗国的宗主权。

651年,咄陆部贺鲁可汗得到葛逻禄部的承认,恢复了西突厥汗国。为了谋求独立,贺鲁可汗发动了反叛中国的宗主权的叛乱,为了镇压这次叛乱,唐和回纥突厥人(从前的铁勒部)结成联盟。

唐高宗派遣大将苏定方直入西北部不毛的荒凉之地。当时冬季来临,地上覆盖着两英尺厚的雪。苏定方对其部下说:“虏恃雪,方止舍,谓我不能进,若纵使远超,则莫能禽。” 于是,唐军冒着暴风雪袭击了敌人,在准噶尔地区艾比湖击败贺鲁,后来然后又在楚河流域再次打败了他,迫使他逃到西突厥的老巢塔什干(657)。而塔什干人民抓了贺鲁,把他交给了中国。此后,唐朝宫廷任命忠心为中国效劳的突厥人阿史那弥射为咄陆部新可汗(657),而立另一位依附于唐朝的突厥人阿史那步真为葛逻禄部的可汗(659)。

从此西突厥完全成为唐的殖民地,唐成为整个中亚的保护者。

写到半路,笔者想把匈奴和突厥史中可能出现的重要的历史地理名词总结一下。

漠南:主要指今天的内蒙地区,这一地区是蒙古高原边缘和长城之间的戈壁和戈壁草原地区,进入漠南地区的标志是雁门关和大同,根据双方军队在这一线的位置,可以判断双方的军事态势。

鄂尔多斯:指黄河河套地区,北起雁门,南到宁夏的朔方。这块地区,深入中国腹地,但由于土壤沙化严重,只长夏季牧草,基本上不能产生种植农业,所以这一地区,历史上也是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但由于鄂尔多斯地区离长安和洛阳都不远,所以在这里的游牧

现在没有任何权威史料上说huns就是匈奴,西方人介绍东方的匈奴时但有名词Xiongnu Empire,有的会说明Prabobaly were Proto-Hunic enthnicity tribes。而且东方的匈奴是黄种人,黄种游牧民族几乎没有分布在厄尔奇斯河以西,就算huns和匈奴有关系,经过中亚地区和里海北岸这些地方应该是被说一郎语的斯基泰,撒马尔特,马萨盖特,帕提亚这些伊狼语游牧民族,人种语言也变得跟东方的匈奴完全不同了。

背景及始源

过去匈人曾被一些学者认定是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游牧民族“匈奴”,但现代学术界对此有很大争议,没有确凿的证据显示入侵欧洲的匈人是匈奴的后代。根据秦汉时等文献记载,当时匈奴活跃于中国东北及中亚地区。其战斗力和机动性非常高,使他们在军事上经常占有优势,尤其在与一些高度文明的民族作战时。后来匈奴于东汉时期屡被打败后,匈奴的一分支北匈奴开始西迁。有人认为他们就是于公元350年左右进入了欧洲的匈人。

下面所介绍的就是匈奴族的两大骄子,不管两者之间有无联系,但一条是肯定的,他都给自己同时期的两大帝国带来了灾难,而且令两大帝国因他们的存在而恐惧。

“西汉的恶梦”冒顿大单于

冒顿(?-前174),冒顿是人名姓挛鞮,于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杀父头曼单于而自立。他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第一个雄才大略的军事家、统帅。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174年在位,挛鞮氏。

冒顿是匈奴单于头曼的长子。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头曼得少子,欲废太子冒顿而立少子,于是让冒顿做了月氏的人质。单于头曼却发兵急攻月氏,想借月氏人之手来杀冒顿。冒顿盗马逃归,头曼认为冒顿壮勇,让他统率一万骑兵。冒顿得到兵权后加紧训练部队。他制成了鸣镝,下令说:“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史记·匈奴列传》冒顿与部下出猎鸟兽,发现有不射响箭所射目标的人,就杀掉他。不久冒顿用响箭射自己的良马,左右的人有不敢跟着射的,冒顿立刻将他们杀掉。此后,冒顿又以响箭射自己宠爱的妻子,左右的人都感到很恐慌,不敢跟着射,冒顿又将这些人杀死。不久,冒顿出猎,用响箭射杀单于的良马,左右的人都跟着射。此时,冒顿知道他的左右都听从他的命令,可被他利用了。一次冒顿随其父头曼单于狩猎,用响箭射向头曼,他的左右也都随着响箭射向头曼单于。头曼死,冒顿诛杀他后母、弟弟和不听从他的众臣,自己作了单于。冒顿登位后,正是东胡强盛时期,东胡听说冒顿杀父登位,便派使者对冒顿说,想要头曼的千里马。冒顿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表示,千里马是匈奴的名马,不应给东胡。冒顿说:“柰何与人邻国而爱一马乎?”《史记·匈奴列传》于是把头曼的千里马送给东胡。东胡认为冒顿惧怕他们,不久又提出想得到单于的一个阏氏。冒顿又问群臣,左右大臣都愤怒地说:“东胡无理,竟然索要阏氏,请您派兵攻打他们。”冒顿说:“柰何与人邻国爱一女子乎?”《史记·匈奴列传》于是便把一位自己宠爱的阏氏送给了东胡。东胡得到单于阏氏后愈发骄横起来,欲向西侵略。东胡和匈奴之间有一千多里的荒芜地区,无人居住,双方各自在自己的边界地区建立了哨卡。东胡派使者对冒顿说:“两国之间的缓冲空地,我们想占有它。”冒顿询问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认为这是荒弃之地,给或不给都可。于是冒顿大怒,说:“地者,国之本也,柰何予之!”《史记·匈奴列传》便把主张给东胡土地的大臣都杀了。冒顿发兵向东袭击东胡,下令全国士兵,有后退的皆斩。东胡早先轻视匈奴,并无防备,等到冒顿引兵来犯,大败东胡军,消灭了东胡王,掳掠了他的人民和牲畜。回来后,向西打败了月氏,向南并吞楼烦和白羊河南王,又全部收回了秦将蒙恬所夺取的匈奴土地。以汉原河南塞为界,到达朝那,肤施,进而侵入燕、代两地。这时的汉军与项羽相持不下,中原地区被战争弄得疲惫不堪,无暇西顾,因此冒顿的势力得到了壮大,手下有能弯弓射箭的士卒达三十多万,设左右贤王二十四长,称雄于大漠南北。匈奴从其先祖淳维单于至头曼单于,已有一千多年了,但匈奴的地域时大时小,内部也别散分离,直到冒顿单于时,匈奴最为强大,尽服从北夷,而南与中国为敌,使其成为一代雄主。此后冒顿又率兵向北征服了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国,尽使北方各族服从他的统治。汉平定中原不久,为加强边防调韩王刘信去代郡,都马邑(今山西朔县)。匈奴大举进攻马邑,迫韩王刘信投降了匈奴。于是匈奴引兵向南,越过句注山,直攻太原,兵锋及于晋阳城(今山西太原西南),威胁西汉的统治。公元前200年,刘邦率兵前去抗击匈奴,时逢冬季,风雪交加,奇寒无比,有十分之二的士兵冻掉了手指。于是冒顿佯装败北,暴露自己的老弱病残之兵,掩藏起精锐之师,诱汉兵追赶。高祖果然将以步兵为主的全部三十二万汉兵用以北逐匈奴。高祖到先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其步兵还没有到齐。冒顿派精骑四十万围困高祖于白登山(平城东),七天七夜,被包围的汉军得不到军粮接济,情势十分危急。高祖用陈平计,暗中派使者厚赠礼物给冒顿的阏氏,阏氏对冒顿说:“两主不应相困。现在即使得到了汉朝土地,单于您也终究不能住在那里。况且汉王自有神灵保佑,请单于您仔细考虑。”冒顿原与韩王刘信的大将王黄、赵利相约共灭汉王,可王黄、赵利的军队未到,冒顿怀疑可能和汉军有密谋,就听取了阏氏的话,放开包围圈的一角。高祖刘邦下令所有士兵都拉满弓外向,从匈奴解开的一角直冲而出,终于和大军会合。冒顿这时已引兵离去,汉朝也领兵撤退。其后冒顿常结连汉朝叛将,引兵侵扰汉朝边地,使得汉朝深感忧虑。当时汉初定,国力弱,于是高祖便派刘敬前去缔结联姻和约。奉送皇族女儿冒称公主去做单于的阏氏,每年奉送给匈奴丝棉、绸绢、酒米食物各有一定的数量,汉匈结约为兄弟之国,冒顿才稍稍停止侵扰。高祖死后,孝惠帝、吕后时,匈奴骄横无礼,冒顿竟然在给吕后的信里有侮辱性言语,吕后想攻打匈奴,被诸将所劝未行,依旧实行和亲成策。文帝初年,冒顿又派右贤王进占了黄河河套以南地区,后消灭月氏,平楼兰、乌孙、呼揭等国。第二年冒顿到致信汉文帝愿意恢复过去的和约,文帝作了友好的答复,双方转向通好。公元前174年,冒顿去世。

“罗马的恶梦”阿提拉大帝

阿提拉(406年—453年),古代欧亚大陆匈奴人最伟大的领袖和皇帝,史学家称之为“上帝之鞭”,曾多次率领大军入侵东罗马帝国及西罗马帝国,并对两国构成极大的打击。他曾率领军队两次入侵巴尔干半岛,包围君士坦丁堡;亦曾远征至高卢(今法国)的奥尔良地区,最后终于在夏隆之战被停止了向西进军。然而后来他却攻向意大利,并于公元452年把当时西罗马帝国首都拉文纳攻陷,赶走了皇帝瓦伦丁尼安三世,使西罗马帝国名存实亡。由448年至450年,匈奴帝国在阿提拉的带领下,版图到了盛极的地步:东起自咸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罗的海。在这广大区域的一带附属国,都有自己的国王和部落酋长,平日向阿提拉称臣纳贡,战时出兵参战。在阿提拉死后,他的帝国迅速瓦解消失,使他在欧洲历史中更富传奇性。在西欧,他被视为残暴及抢夺的象征,但同时相对地亦有历史记载形为他是一个伟大的皇帝,尤见于古北欧的萨迦文献记载中。

阿提拉大约生于公元406年,对于他的童年目前所知甚少,只有假设说他于童年时已是一名良好的战士及领袖,但未有足够证据支持。在公元418年,年仅12岁的阿提拉,被作为议和条约中的人质之一送到罗马宫廷(时值荷诺里皇帝在位,西罗马帝国首任皇帝)。同时,匈人亦获得了埃提乌斯(后来指挥罗马军队,成功抵抗阿提拉进一步西进的将军)作为人质交换。在罗马的时候,阿提拉在宫廷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同时亦从那里学习到罗马人的传统和习俗,还有他们奢华的生活方式。罗马人希望藉此使他能把罗马文化在回到匈人领地时传扬开去,以增加罗马对周边民族的影响力。而匈人则希望透过人质交换,能使他们获取更多罗马内部的情报。阿提拉逗留在罗马时,曾经一度尝试逃跑但失败了。于是他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研究罗马内部结构上,并专注研究罗马的内政及外交政策。有时,他甚至会透过暗中观察外交官们举行的外交会议去研究这方面的资料。可以说,阿提拉于当时学习的一切对后来他对匈人的统治,以至于他对罗马的征服战役都有极大的帮助。公元432年,匈人各部落在鲁嘉的领导下完成了统一。公元434年鲁嘉死后,他的两个侄子阿提拉和布莱达便继承了他而统治著匈人。之后他们的势力快速扩展,并开始与当时的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二世相讨归还几个在拜占庭帝国庇护下的叛教部族。于翌年,阿提拉和布来达于马古斯(现波扎雷瓦茨,塞尔维亚境内城市)会见了拜占庭帝国的代表团,在谈判后并达成一个十分成功的条约:拜占庭承诺归还叛教部族(这些部族曾经恊助拜占庭对抗汪达尔人),并把以往每年对匈人的350罗马镑(约1145千克黄金)纳贡增加两倍,开放更多与市予匈人商人互市,并为每个被俘虏的罗马人支付8个金币的赎金。在签署条约后,匈人为著巩固和加强他们的帝国,便在拜占庭的边强撤向内陆地区。而狄奥多西二世便藉此机会,建立了君士坦丁堡的城墙,并沿多瑙河建立防御工事,增强了拜占庭帝国的防御能力。在接下来的五年,匈人未有再对拜占庭帝国进行大规模进攻,而是转而向波斯帝国进攻。但是,当他们在亚美尼亚遭到波斯还击打败后,阿提拉和布莱达便放弃征服波斯。公元440年,匈人再次把注意力放到拜占庭帝国,并屡次侵扰多瑙河北岸的商人市。阿提拉和布来达指责拜占庭人未履行他们的条约,更声称马古斯的主教亵渎了在多瑙河北岸的匈人皇家坟墓,要胁要再次进攻拜占庭。阿提拉率领匈人横渡了多瑙河,把伊利里亚地区(今巴尔干半岛西部地区)和色雷斯地区彻底摧毁,其中还包括了省会费米拉孔。匈人一直攻打到马古斯,在此当匈人正与拜占庭人相讨交出主教的条件时,该名主教出逃并放弃了此城。狄奥多西二世在汪达尔人的领袖盖塞里克占领迦太基以及萨珊王朝皇帝伊斯特格德二世入侵亚美尼亚后,决定撤除多瑙河沿岸的防御工事,使得阿提拉和布莱达更容易进攻巴尔干半岛。公元441年,匈人铁骑先后攻陷了马古斯,费米拉孔,辛吉度努姆(今贝尔格莱德)及塞尔曼等城市,直至翌年狄奥多西二世从北非调回他的军队,以及发行新金币支付军费,才暂时遏止了阿提拉的攻势。在此之后,他认为已有足够力量对抗阿提拉,便拒绝了匈人的要求。在要求被拒后,阿提拉和布莱达于公元443年再沿多瑙河沿岸发动大规模进攻,并侵占了军事重镇,在此战中,匈人首次使用了攻城槌及攻城车等重形装备。然后匈人军队再度横扫巴尔干半岛,攻陷了谢尔迪卡(今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菲立普波里斯(今保加利亚城市普罗夫迪夫),留莱布尔尬兹(今土耳其境内城市)等大城市,最后攻至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匈人虽然消灭了城外的罗马守军,但由于欠缺攻城器具,所以面对着君士坦丁堡的巨大城墙只能围困该城。在长期围困后,狄奥多西二世投降,命皇室使节亚纳多留斯与阿提拉相议和平条约。最终狄奥多西二世与阿提拉达成协议,签订一条更严厉的条约:拜占庭同意赔偿6,000罗马镑(约1963千克黄金)作为早前毁约的惩罚,而每年纳贡增加三倍至2,100罗马镑(约687千克黄金),至于每个被俘虏的罗马人支付的赎金亦增至12个金币。这些条款虽然为拜占庭帝国带来更沉重的负担,但亦暂时满足了匈人的欲望,使他们再次撤向内陆地区。根据约尔丹尼斯及普利斯库斯的著作记载,约于公元445年,即匈人撤向内陆地区后不久,布莱达便被阿提拉杀害。在杀害布来达后,阿提拉成为唯一统治匈人的君主,并再度将矛头指向拜占庭帝国。一连串的人为和自然灾害在阿提拉率领匈人撤走便接连降临在君士坦丁堡:竞技场上的大暴动,于公元445年至447年发生的严重瘟疫和饥荒,还有差少许令君士坦丁堡的巨大城墙被彻底摧毁的大地震。于是在公元447年,巩固了自己作为匈人唯一领袖地位的阿提拉便伺机而入,由默西亚行省入侵。一个哥德骑兵指挥官带领一支罗马军队进行抵抗但却被阿提拉打败。但罗马军队的损失仍不大,于是阿提拉便绕过了一些主要的军事重镇,横越巴尔干半岛直趋塞莫皮莱獈口(今希腊境内)。但当匈人军队再次到达君士坦丁堡后,面对著迅速重建后的新城墙却显得束手无策。阿提拉于是提出恢复“和平”的条件:“拜占庭人需继续履行纳贡的责任,以及把多瑙河以南5日骑程内的防御工事全部撤除”。 此后协商断断续续地持续了约三年。公元450年,阿提拉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西欧,并向西罗马帝国表示愿意与之结盟,共同对付图卢兹的强大西哥特王国。在此之前阿提拉与西罗马帝国,尤其与当时已成为大公的埃提乌斯(幼时被作为人质交换至匈人帝国,与阿提拉交情深厚)维持著一段良好的关系。在当时,匈人军队对巴斯克人和哥德人的节节胜利,使阿提拉在西欧已获得“大元帅”的称号。而汪达尔王成塞瑞克,在惧怕西哥特人的阴影下,对西欧其他各族的外交努力亦对提升阿提拉在西欧的影响力产生帮助。但是在罗马,当时的皇帝瓦伦丁尼安三世与他的姊姊霍诺利亚,就阿提拉提出的建议却持相反意见。霍诺利亚为了逃避与一名宫廷官员的婚约,竟于当年春季主动向阿提拉求婚。阿提拉在考虑过后,接受了她的提议,但却同时提出要以帝国的一半管治权作为嫁妆。瓦伦丁尼安三世得知后,断言拒绝了提议并以“提婚不合法”为由回复了阿提拉,并在摄政太后加拉普拉西提阿的建议下把霍诺利亚流放。但阿提拉却没有被说服,并派遣了使者到拉文纳要求进一步的解释,准备一旦无法获得满意的答覆便挥军攻打西罗马帝国。同年,在东部拜占庭帝国,执政长达42年的皇帝狄奥多西二世因堕马而丧生,继承其位的马尔西安停止了向匈人的纳贡,因为在经过长年累月被匈人和其他蛮族蹂躏后,作为支撑帝国经济命脉的巴尔干半岛已经无甚可剩了。同时间在阿提拉辖下统治的法兰克人王国,在国王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爆发了争夺王位的冲突,长子及次子分别向阿提拉与埃提乌斯求援。一些著名历史学家认为,阿提拉介入此举的最终目的,可能是为了把他的帝国跨越高卢扩展至大西洋海岸。在派遣到拉文纳使者得不到答复,以及加上法兰克人的求援后,阿提拉决定集结一支庞大军队攻向高卢。他从阿兰人,萨克森人,东哥德人,勃艮第人,赫鲁利人等服从匈人统治的民族中抽调军队,加上自己领导的匈人骑兵,组成一支混合军队攻打西罗马帝国于高卢的领地。公元451年,当阿提拉率领大军抵达罗马帝国比利时行省时,根据约尔丹尼斯的记载已达50万(虽然含有夸大成份)。于4月7日他攻陷了门次城,同时间罗马主将埃提乌斯正于凯尔特人,法兰克人和勃艮第人中抽调军队。当阿提拉进一步西进后,元老院议员阿维都斯便受命说服西哥特王狄奥多里克,使西哥特人与罗马人结盟,也构成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准备与匈人决战。这支军队抢先在阿提拉之前赶到了奥尔良地区,以阻止匈人军队继续前进。终于埃提乌斯于约现今法国的夏隆-香槟泉市追上了阿提拉的军队,双方爆发了著名的夏隆之战。 惨烈的战役最后以罗马和西哥特联军胜利结束,但西哥特王狄奥多里克在此战中战死,而埃提乌斯因为不能有效控制联军,而被逼将之解散。阿提拉在此战之后,离开了高卢并把目标指向意大利本土。在公元452年,当阿提拉重新向西罗马帝国要求对霍诺利亚的婚姻时,匈人的军队同时越过了阿尔卑斯山侵入了罗马帝国的核心—意大利本土。他的军队摧毁了许多城市,并且把意大利东北的军事重镇亚基利彻底摧毁,使之永久地从地图上消失。皇帝瓦伦丁尼安三世被吓怕,从拉文纳逃到旧都罗马,只剩下埃提乌斯留在北部死守,但所提供的支援却很少。最后匈人军队在意大利北部的波河停止了攻势,阿提拉并接见了由教皇利奥一世,元老院首席议员阿维努斯及禁卫军统领特里杰久斯等当时罗马帝国内身份最显赫的人所领导的议和使节团。在一轮相议后,阿提拉决定接受议和条款并撒走,但他也同时警告如果罗马帝国违反对霍诺利亚的婚约时,他会再次入侵罗马。对于阿提拉突然撒走的原因,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其中最可信的原因指出,阿提拉的军队当时可能受到军粮短缺或瘟疫困扰,或者被拜占庭帝国军队越过多瑙河侵扰后方所逼。而根据普利斯库斯的记载,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因为阿提拉害怕会重蹈公元410年,西哥特王亚拉里克一世入侵罗马城后不久暴毙的覆辙。这个由预言家阿基坦所发出的预言,经过画家拉斐尔的画笔与阿加第的凿子美化后,在右图形成了一幅由圣彼得和圣保罗保护著教皇,警告蛮族不得入侵“永恒之城”罗马的画像。无论如何,阿提拉率领著匈人军队离开了意大利,越过多瑙河回到了自己的皇宫。同时他亦筹划著再次攻打君士坦丁堡,使拜占庭皇帝马尔西安恢复中断了3年的纳贡。就于此时,他却在公元453年初突然逝世。对此,最常见的解释出自普利斯库斯的著作,当中记载道阿提拉在他新婚迎娶一个哥德或勃艮第裔的少女伊笛可的婚宴后,在睡梦中鼻腔血管破裂,血液倒流引致窒息而死。这血管破裂可能是由于阿提拉饮酒过多而引起。一个曾经狂言“被我的马践踏过的地方,都不会再长出新草”的征服者,就是这样怪异和反高潮地逝去了。他的侍从和战士在发现他的死讯后,以剪下自己一撮头发,和以剑在脸上刺伤口来哀悼他。约尔丹尼斯也这样地记载当时的情况:“最伟大的战士是不应以女性的哀号和泪水,而是以战士的鲜血来哀悼的”。在葬礼上,匈人骑士们排著队形,围绕著存放阿提拉遗体的大型丝绸天幕转圈,向这位他们最伟大的领袖唱著丧歌。仪式完结后,匈人们便依照传统,在阿提拉下葬的坟前饮酒作乐。 他的遗体分别被放在三个由金,银,铁所制成的棺木中,连同战利品,和那些负责发挖坟墓后被杀的俘虏一起埋葬。

冒顿与阿提拉有个同样的结果,都是后继无人。冒顿经过艰辛统一了整个匈奴,白登一战险些要了汉帝国高祖刘邦的命,令汉帝国数十年不敢与匈奴再战,可后世之人却一代不如一代,终到汉武帝时被彻底打垮。

阿提拉创造的帝国比冒顿要大,成就也比冒顿要辉煌,但他也是同样后继无人,他的指定继承人艾拉克、丹克玆克以及艾内克就帝国继承权互相攻伐,使匈人帝国四分五裂,如约尔丹尼斯所记载—“就好像那些好战的国王与他们的人民,应该被他们像家庭财产般摊分。” 于是在后来,在格庇德的国王艾达里克王领导下的反匈奴联盟,在尼达欧之战击败了匈奴,杀死了艾拉克,使匈奴帝国完全瓦解并开始从欧洲历史中淡出。

也正是他两的独一无二,才让他们成为了匈奴的代名词,在东方提起匈奴人更多是想起冒顿,而在西方则是阿提拉。

欧洲的匈奴和中国大汉时的匈奴区别 论坛上经常看到大家谈到匈奴在东方和西方的征战,但很少有人谈论匈奴在东方和西方军事方面的差别,好象双方都是一样的打发,其实双方的从编制,战略,战术方面差很多,下面就谈一下个人的意见(为了区分把大汉时的匈奴称为东匈奴,西方的称为西匈奴)。

就军事力量上而言东匈奴无疑比西匈奴强大的多,冒顿单于时东匈奴号称控铉之士40万,这40万可是纯正的匈奴军队,而且都是骑兵,相比之下加泰隆尼亚平原上会战号称50万的西匈奴军队,骑兵只占了一部分,其中具有纯正的匈奴血统的骑兵更少,可能只有1万,步兵占的比例很大,50万人当中匈奴人比例很小,大部分都是征服来的其他民族,真正打起来50万不同民族,信仰,语言,习惯的军队光是组 织好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西匈奴和东匈奴相比感觉更西方一些,加泰隆尼亚平原会战双方投入100万人马,总共就打了几天,就死了几十万人,其中第一天就死了15万人,个人感觉西方喜欢搞这种大会战,集中所有力量找个地方一拼了事,相比之下,东匈奴从未搞过这种一次集中所有军队拼几天就完事的做法,东方军队也没有这种做法,战国时双方人数同是100万的长平之战可是打了好几年的。西匈奴的阿提拉被西方人称为上帝之鞭,但是依我看这为老兄缺乏战术战略眼光,与罗马帝国 军队相比,西匈奴军队骑兵占优,擅长机动作战以及大范围机动迂回包围,而不是当面冲击,事实上无论是东匈奴还是西匈奴单兵格斗并不强,任何一个匈奴单兵格斗都不是大汉士兵或罗马士兵的对手,匈奴军队专长是快速机动和骑射以及在艰苦环境下的适应性,要比当面冲击怎比的过当时西哥特铁骑和罗马步兵方阵,阿提拉这么做无疑是拿自己的短处去对敌人的长处,就这样还被西方那帮大老粗称为上帝之鞭,要是在东方十个阿提拉也玩完了。造成这么多差异主要是由于东匈奴和西匈奴在生活方式上的差异,西匈奴当时已经是一个半游 牧半定居的民族,但是定居的匈牙利平原面积有限,无法养活过多的战马,没有办法只有发展步兵,被征服的民族送来各种物品无须自己去抢夺,时间长了剽悍的性格变的温顺了,战斗力也下降了,相比之下东匈奴作为一个纯游 牧民族一直保持了剽悍的民族性格以及强大的战斗力。从血统上说东西匈奴也有不少差异,匈奴西迁几百年中,和一些民族通婚杂居,已经融合了一些其他民族的特性,西方历史记载西匈奴有在脸上蚊身的习惯,而东方从未有过这种记载。还有对手的影响也很大,交战双方打的时间长了,会染上对手的一些习惯,也就有了东匈奴和大汉作战的大范围迂回与西匈奴和罗马的大规模死拼硬拼不同的战法

匈奴是个历史悠久的北方民族,祖居亚洲北部寒温带森林和草原的交界地带,披发左衽。

匈奴属于中国历史上北狄一支,这一民族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统一强大起来,秦朝统一以后也曾征战匈奴,并修建长城防御。

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率领大军迎击匈奴,被围困于平城白登山,向冒顿单于的阏氏(冒顿妻)行贿,才得脱险。西汉到汉武帝强盛,开始进攻,匈奴逐渐衰落。

到公元48年,南匈奴呼韩邪二世单于地归降中国,请求保护,成为汉朝的臣属,被安置在河套地区。北匈奴则在东汉打击下难以立足,又遇到草原干旱,向西迁移。

西晋时期,南匈奴单于刘渊,趁西晋内部八王之乱而在并州自立,称汉王,建立汉国,历史上成为汉赵或者前赵。为了宣扬正统,刘渊自称是汉朝后代,尊崇刘邦。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境内匈奴的最后绝唱,此后一度称霸中国北方的匈奴民族,后来几经融合,现在已经不见踪迹。

西迁的北匈奴人

公元89至91年时,北匈奴在南匈奴与汉朝军队的共同打击下接连大败,只好西迁。

公元374年,一支号称匈人的强大骑兵队伍突然出现在欧洲东部,他们勇猛善战、所向披靡,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他们席卷了欧洲大部,并在匈牙利平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这一事件,被称为欧洲历史上第一次黄祸,也就是来自东方的黄种人入侵。

北匈奴西迁大致路线是蒙古高原;伊犁河流域;锡尔河流域;顿河以东、里海以北顿河以西、多瑙河以东;占据南俄罗斯草原。然后,匈奴乌尔丁单于带领下兴起建立匈奴帝国,后来历史上有名的阿提拉单于使匈奴帝国达到鼎盛,入侵高卢和西罗马。阿提拉死后,匈奴帝国的瓦解,这一民族在欧洲当地定居融合,形成了匈牙利民族。

匈奴,匈牙利人种关系

现代东方已经没有匈奴民族,考古发现也没有找到确切的匈奴人的生物学标本,东罗马时期欧洲人描述匈奴人“身材矮而粗壮,脑袋圆而硕大,宽脸,高颧骨,塌鼻子,胡须浓密,佩一只耳环。除了头顶留一束头发,其余部分都剃光。眉毛很厚,眼睛像突出的杏仁一般,瞳仁是活泼的。” 从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匈奴人是黄种人,风俗类似于北方游牧民族。

而现代的匈牙利人属于东欧白种人,在匈牙利,拥有黑色直发、黑色瞳孔以及偏深肤色的漂亮女郎很常见,当然,也有很多匈牙利人金发碧眼、鼻梁高挺,是典型的欧洲白人长相,相貌上的具有多样性。

这就奇怪了, 匈奴人是黄种人,匈牙利人是白种人,是同一个民族吗?

匈牙利人不同的学说

主流学说从匈牙利民族风情和历史传说分析,认为来源于匈奴。主要证据如下“

1 民俗民风有中国特色,如崇拜日月,歃血为盟等,婚俗也差不多,传统的结婚要经过求婚、定亲、迎娶三个阶段,婚礼上要大摆筵席,新郎新娘要喝交杯酒,有些地方节庆期间吹唢呐、贴剪纸等等。

2 虽然是西餐,饮食习惯与中国相近,喜欢在烹调过程中加调料。

3 文字音乐与东方类似,有800多个匈语词汇与突厥语相同,民间音乐与内蒙古民歌在曲调上惊人的相近般。

4 姓氏地址排序与东方一致,这种与亚洲人相同的思维习惯,在欧美地区是绝无仅有的。

5 黑眼睛黑头发很常见。

6 认同祖先来自东方,是游牧民族,匈牙利祖先最早的7个部落,其装束明显具有东方游牧民族“胡服骑射”的特点。

反对观点认为,匈牙利人来源于匈人,而不是匈奴人,二者并没有可以证明的血缘关系。匈奴西迁到匈人出现在欧洲中间有几个世纪的空白,是难以了解的。很可能是由于匈奴曾经在西迁过程中曾建立起强大的政权,这种强大在几个世纪之后仍然留存在当地人的记忆中。所以当某一种族崛起时,他们很自然地借用匈奴之名来威慑敌人。持不是匈奴人说的学者的理由如下:

第一,匈人存在人工颅骨变形的风俗,而匈奴人没有。

第二,匈人是鼻梁低,眼睛小,没有胡子,中国文献中的匈奴人是又高又大,相貌堂堂,并且有着大胡子,两者完全不同。

那么,匈牙利人是不是匈奴后代呢,后来欧洲出现的匈人是不是匈奴人,汉代的黄种匈奴人到了欧洲,怎么变成了白种人?这一切都成了疑团。

参考链接:网页链接

对于冒顿的这种行为,无论是当时的朝廷,还是后世学者们的分析,都认为这是冒顿想趁机霸占汉朝江山的做法。又因为当时汉朝军队的能力不强大,估计打不赢匈奴。所以吕后不得不委曲求全,回信说自己又老又丑,配不上冒顿,婉拒了这件事。

不过,这里有一个问题。冒顿向吕后求婚这事,吕后为什么不换一个角度考虑呢?比如把冒顿招赘上门。如果是招赘上门的话,那就不是匈奴吞并汉朝的领土,而是汉朝吞并匈奴的领土了。

(冒顿)

而且,招赘冒顿,实现汉朝吞并匈奴的目的,也不是不可能。

其一,自古以来,北方少数民族都被中原国家视为低人一等,司马迁写《史记》,也只是把匈奴写成“列传”,相当于一个侯爵的地位。这种观念,不只是中原国家是这么认为的,匈奴人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当年冒顿把刘邦围困在白登山上,为何最终不敢杀掉刘邦,其中有个重要原因,就是他认可刘邦是上邦大国皇帝,不敢轻易杀掉。

其二,冒顿想娶吕后,未必是图谋汉朝的江山。如果他真的是想图谋汉朝的江山,那么,他完全可以用吕后拒绝了他为借口,向汉朝发动战争。毕竟当时的汉朝,属于“主少国疑”的情况,打汉朝还是有一定把握的。至少,他可以出动军队试探一下。但事实上他连试探都没有,这说明他并不是,至少不完全是为了吞并汉朝土地。也有爱慕中原人物的目的。尽管吕后年老色衰,但是冒顿也就是要一个名义,他也并不是非要和吕后干什么。

其三,冒顿到汉朝来了,他的军队并没过来,他也完全在汉朝人的掌控之下。因此,冒顿想要在朝廷中占据主动当皇帝,显然是不可能的。再说了,当时汉朝的皇帝是刘盈。冒顿如果过来,最多让他当太上皇。刘太公当太上皇是有先例的,冒顿只能照着做,不可能干别的。

而且,只要冒顿在汉朝的手里,自然就可以控制匈奴,说不定还能把匈奴的领土,变成汉朝的领土。

(吕后)

总之,如果吕后同意了冒顿的请求,其实操作空间还是很大的。然而为什么吕后以及整个汉朝的大臣们都不这么考虑问题,反而觉得这是匈奴在欺负自己,因而一口回绝呢?

其一,“男尊女卑”的思想。

虽然中原人对北方少数民族有优越感,但是,中原女人对北方少数民族男人,可就不一定有这种优越感了。因为女人的地位很低,就算是冒顿入赘过来,一旦和吕后结婚,他必然对吕后有地位上的优势。

本来冒顿是少数民族,地位很低,现在地位突然抬高的,中原人显然是无法接受的。所以,只有不答应冒顿的请求,才不会抬高冒顿的地位。

其二,吕后嫌弃冒顿。

尽管吕后已经年老色衰了,尽管冒顿贵为单于。但是在吕后的眼中,冒顿依然是低贱的,甚至是肮脏的。所以,如果嫁给冒顿,她认为这是玷污了自己。

而且,她认为冒顿写来这封信,实际上是对自己的羞辱。如果当时汉朝军队势力强大,就打过去了。只不过军队实力不强,又没有很好的将领,所以才只能忍气吞声。

(刘邦)

其三,冒顿的野心明显。

我们前面分析了,如果把冒顿招赘到汉朝来,冒顿未必能做什么。但其实,冒顿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动议,其野心是表露无遗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在匈奴,老单于去世后,其弟弟或者儿子,不但可以继承老单于的王位,还能继承老单于的老婆。王昭君后来嫁入匈奴以后,老单于去世了,王昭君就被迫嫁给老单于的儿子。当时王昭君还向汉朝来信,提出反对意见,希望汉朝为她做主。但是汉朝却回信说,请她遵守人家的规矩。

既然匈奴有这样的规矩,那么,冒顿这样的做法,也就是以刘邦的弟弟或者儿子自居。因此他过来,必然要争夺继承权。那样的话,刘盈可不是他的对手。

其四,冒顿的女人很惨。

冒顿曾经为了杀他的父亲,借此夺位,造出一种“鸣镝”。“鸣镝”指向哪儿,士兵们的箭就必须射向哪儿。如果士兵们不愿意这样做,就会受到惩罚。为了让士兵们一切都听从指挥,他曾经拿他的妻子做实验。把“鸣镝”指向妻子,结果有些士兵不敢下手,冒顿立刻杀掉那些不敢下手的士兵。再接着把“鸣镝”指向自己妻子。士兵们这才果断射杀他的妻子。后来,冒顿把“鸣镝”指向他的单于父亲,而士兵们也果然射杀了他的父亲。

这样一个禽兽不如的人,其心比吕后黑多了。吕后要是让他入赘,很可能吃不定他,最终被他干掉。

吕雉是古代有史料记载以来的第一位临朝称制的女性,此后又有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之后临朝称制的皇太后不少,也只有宋朝刘娥能得一句: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可见吕雉和武则天给人们的印象是一致的,卓越的政治才能,心狠手辣又有统治天下的魄力。但是两个人还不一样,武则天是心狠,是因为她亲手捂死了自己的女儿。吕雉是狠毒,因为她把戚夫人做成了人彘,还强迫自己的儿子刘盈观看,导致刘盈惊吓过度,一病不起,没几年就身亡了。

吕雉一生,与刘邦共定天下,为他出谋划策,吃过很多苦,又将天下打理的井井有条,百姓衣食富足,为文景之治打下来良好的基础。她是个优秀的统治者,但是唯有这一件事,成为她“狠毒”的象征,成为她一生洗不掉的污点。这件事就是在刘邦驾崩后将戚夫人做成人彘。

刘邦驾崩后,他留下的后妃都受吕雉管辖,就连他最爱的戚夫人也不例外。这些后妃里,有像薄姬这样安安稳稳的跟着儿子去封地的,也有留在后宫作为要挟的,似乎只有戚夫人的下场最惨。先是当成犯人一样让她日夜舂米,后来又把她做成人彘扔到厕所里吊着一口气不许她死。

戚夫人让刘邦迷恋的,不仅仅是出色的容貌,还有其动听的歌喉、曼妙的舞姿。美女不可怕,可怕的是美女还有才艺,因此刘邦称帝后在后宫众多佳丽中,对戚夫人情有独钟。

在戚夫人生下儿子刘如意后,刘邦多次萌生废掉原来的太子——吕雉所生的嫡长子刘盈,改立刘如意为太子的念头。不过,在吕后为首的太子党的强烈反对下,在张良献计让商山四皓前来相助之下,刘邦最终打消了换太子的念头。

刘邦在世时,可以保护他的爱妾爱子的安全,但汉高祖一旦驾崩,戚夫人母子的命运就由不得刘邦了。刘邦死后,太子刘盈继位,是为汉惠帝,但真正掌权的却是吕雉吕太后。

此时的吕后,已成为大汉朝真正的主人,是最高权力统治者,她开始疯狂报复刘邦生前宠幸的妃子。吕后把戚夫人的头发全部剪光,戴上手铐脚镣,命令她日夜不停地舂米。

戚夫人受尽折磨,本来想有机会自杀的,但她心里放不在远在封地的儿子赵王刘如意。戚夫人一边舂米,一边悲愤地唱起歌谣: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相伍!相离三千里,谁当使告汝!

吕雉命人砍掉戚夫人的四肢,挖去双眼,将铜灌进耳朵里让她变聋,将毒药灌进喉咙里,割掉舌头让她不能出声。将眉毛、头发等身体上的毛发全部剃掉,包括眼睫毛,涂抹一种药让毛囊脱落,毛发不能再生长出来。最后将她放进一个大罐子里,抬到厕所,让人每天看着不能让她死掉。这样一来,戚夫人就只能清楚的感觉到自己没有四肢,看不见也听不见,移动一下都艰难,知道自己曾经的美貌不在,还要待在厕所里,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史记》记载: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

这是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的,而班固的《汉书》中记载的,是“居数月”。由于时代不同,到底活了几天不能确信,虽然从古代的医疗手段出发,伤成这样一个小感染就能要命了,理论上应该是活了几天。

其实戚夫人的家族,并非一点势力没有。她的父亲戚鳃,也是中途跟随刘邦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刘邦登基后,戚鳃被封为临辕侯。

汉初之时,有两支禁卫军负责都城长安以及皇帝的安全,分别为南军和北军。为了防止权力的集中,两支禁卫军互不隶属,达到权力制衡的作用。其中南军两万多人,北军五万多人,而戚鳃正是北军的首领。

既然戚鳃手握重兵,那么他在目睹女儿遭受折磨、外孙被杀的过程中,为什么毫无反应、没有一点行动呢?

其实一开始,吕雉并没有这么狠,她只是把戚夫人罚去舂米。是戚夫人的那首歌提醒了她。

“儿子为王,母亲为奴,一天到晚舂着米,常与死亡相伴!相隔三千里,谁能告诉你?”

恰逢吕雉召刘如意进京,刘如意抗旨不从。戚夫人这个时候又唱了这首歌,很快流传开来。戚鳃手里还握着兵权,这样的情况下,造反太容易了。

所以吕雉毒杀了刘如意,又将戚夫人做成人彘。这一方面,她是在发泄,另一方面,也是在试探戚家的态度。如果戚家就此反了,吕雉就站在了有理的一方,且她十几年来和刘邦一起打理朝政,笼络了一批大臣,未必没有剿灭戚家的能力,还顺便拔出了她的一根心头刺。

再者,将戚夫人做成人彘,命刘盈前去观看。这种狠绝的做法也能保证她日后在朝堂上能令行禁止,没有人敢看轻她。这是借戚夫人之事为日后立威。

不过最后,戚鳃忍住了,他什么动作都没有,安安分分做一个臣子。直到吕雉去世之后,朝堂开始肃清吕家人,戚鳃这才有所动作,也算是为戚夫人和刘如意报仇了。周勃、陈平一举铲除了吕氏诸王,而跟随周勃诛杀诸吕的主力军,正是戚鳃当年统领的禁卫北军。

两汉王朝对匈奴的战争诉求

西汉初年少数民族中又以匈奴势力最为强悍,因此,如何处理与匈奴之间的利益冲突,是怀远以德还是武力震慑成为朝堂上争论不休的政治问题,而历代帝王也都根据当时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综合国力做出属于那个时代的独特判断。

一、西汉前期

(一)双方发展状况

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自刎于乌江口,刘邦取得了楚汉战争的全面胜利,结束了自秦二世以来动乱割据的局面。

战争改变了刘邦的个人命运,却将副作用加之在整个社会身上,受到秦末农民起义、楚汉相争的长期战乱影响,百姓流离失所、农田荒芜、生产生活也遭到了严重破坏。

西汉初年,民不聊生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改善,普通百姓甚至到了卖子求生的地步,天子出行都很难找到四匹颜色相同的马。

与汉朝的国力衰弱、百废待兴不同,匈奴的默默发育终于在这时惊艳了所有人,在新即位的冒顿单于的带领下,匈奴统一了北方的蒙古草原、东部的东胡、西部的月氏和南部的楼烦等国,甚至收复了秦始皇时期丢失的中原北部的部分地区,可谓是“威震百蛮,臣服诸羌”,建立起一个实力强大的匈奴帝国。

(二)战争与诉求

公元前201年,匈奴出兵攻占马邑,接着又率兵攻占了太原附近的领土,韩王信兵败归降。

次年,匈奴再次起兵,攻打到太原郡的晋阳地区,刘邦率30万大军御驾亲征,却被困于平城白登山,后用计脱困。此次兵败使刘邦对匈奴的军事实力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

在政治上,匈奴趋向奴隶化的政治体系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统一思想、集中力量的作用,军民一心只想着入主中原,而汉初刘邦实行的郡国并行制,导致宗族势力、异姓诸侯王日益强大,形成割据势力,为其统治埋下了不小的隐患;

在经济上,匈奴在中原战乱之时韬光养晦,游牧业发展处于鼎盛时期;

在军事上,匈奴人弯弓饮羽,剽悍善战,骑兵兵种也较之汉朝的步兵更具冲击力;在地域环境上,匈奴南下中原如猛虎下山,汉军要想讨伐匈奴,不仅要面临粮草补给的问题,还要在长途跋涉的同时适应北方的恶劣气候。

刘邦也正是基于多重因素的考量,采纳了谋士和亲的建议,选择宫女或宗室女嫁往匈奴,双方开通互市,汉朝每年还要向匈奴缴纳大量的物产作为岁供,此举虽然延缓了战争的爆发为西汉王朝赢得了喘息的时间,却也一种在胡强汉弱背景下的不平等条约。

此后近70年间,惠帝、文帝、景帝也均沿用和亲的政策来谋取边疆和平,同时也为中原地区经济发展争取到了充足的时间。

二、汉武帝时期

(一)发展状况

经过汉初数十年的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加之文景时期的政通人和,形成了“京师之钱累巨万,太仓之粟陈陈相因”的太平盛世。

公元前156年,汉武帝继位之初仍实行和亲政策来应对边疆问题,一是他刚继承皇位,威信不足,且朝中外戚干政,他此时北伐匈奴势必会引起内乱,二是匈奴势力依旧不可小觑,讨伐之计只可徐徐图之。

匈奴的存在就如同肉中刺一般,时刻触痛着汉武帝的内心,而在和亲政策粉饰下匈奴屡犯边疆的问题,更是给汉武帝一种不期而遇的痛。要知道,汉王朝的天下,岂容他人在卧榻旁骚扰挑衅。

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颁布“马复令”建立严格的马匹驯养和管理制度、“盐铁官营”促进了冶铁行业的发展,几年时间下来,汉朝战马数量有着惊人的增长,武器装备愈发精良,军事实力更为强悍。

(二)战争与诉求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通过金银财物笼络西域诸国以断匈奴右臂,同时记录地理环境为讨伐匈奴奠定基础,五年后,汉武帝发动“马邑之围”拉开了与匈奴战争的序幕,此后大大小小的战争数十场,河南之战卫青“得右贤裨王十余人,众男女万五千人,畜数十百万”;河西之战霍去病千里奔袭杀敌数万,打开了汉通西域的道路;漠北之战卫青、霍去病等将领歼敌近十万,迫使匈奴北上逃亡,自此出现了“漠南无王廷”的局面。

与匈奴的战争充满未知,因此当时的朝堂上也存在着主战与怀柔两种声音,但无论双方论述的如何精彩,汉武帝却已然打算好北伐匈奴,他主战的原因有三点。

一来匈奴等蛮夷之邦始终在汉朝边疆活跃,匈奴以这种独立政权的形式不断骚扰汉朝,既是国家边防的一大隐患,也深刻表明了汉朝大一统仍未完成,所以,汉武帝一改和平发展的政策,采用武力讨伐匈奴,就是想要将匈奴彻底征服,解决这个西域最大的隐患,成就四方来朝,八方来贺的盛世局面

二与汉武帝个人性格有关,汉武帝即位初期,就利用田氏与窦氏相争消耗双方实力来巩固皇权,通过卫子夫以此维系卫青等外戚的势力,其帝王心性与权谋手段可见一斑。

此时汉朝兵精将广、国库充实,匈奴依然寇边掠夺物资并借和亲之名对汉朝进行威慑,这自然引起了汉武帝的怒火,加之高、惠、文、景四代受匈奴威逼蒙受的屈辱和损失,汉武帝想通过对匈奴的战争一并讨回,宣扬国威。

三是讨伐匈奴成功后的收获远大于失败的风险,首先,匈奴实际统治的地域面积极为辽阔,东尽辽河、西至葱岭、南达长城、北抵贝加尔湖,讨伐匈奴不仅可以扩充汉朝疆域,还可以利用塞北畜牧业的资源优势补充中原地区农业发展的不足。

其次,匈奴对西域的小国来说威胁性更强,汉朝以正义之师讨伐匈奴的蛮横暴虐,既可取得西域诸国的信赖,还可以收获匈奴数十年来积累的财富。

最后,匈奴的存在可以看做上天给予汉武帝的一份政绩大礼包,讨伐匈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也使得汉武帝得以青史留名。

三、昭宣到西汉后期

(一)发展状况

汉武帝时期,数次战争虽重创匈奴,扭转了胡强汉弱的局面,但连年征战使得汉王朝国库空虚、人口锐减。

到昭宣二帝时期,人口减少了约400余万,皇帝与辅政大臣霍光清晰的认识到,当务之急在于减轻赋税,休养生息,汉朝因此进入了长达38年之久的稳定发展时期。

史称昭宣中兴的这段时期也使得汉朝“稍复文景之业焉”,西域诸国在看到汉朝发展的繁荣景象后,也都纷纷向汉朝示好。

与此同时,匈奴的发展却是不容乐观,公元前71年上半年,汉与乌孙联合出兵20万攻打匈奴,匈奴损失惨重;下半年匈奴遭遇雨雪天灾的同时受到丁零、乌桓、乌孙三国围攻,死伤数以万计。

这之后,匈奴连年内乱,先是握衍朐鞮谋权篡位,紧接着五单于争位,呼韩邪与郅支大战败北等事件接连发生,自此匈奴分裂为以呼韩邪为首的南匈奴以及郅支为首的北匈奴,整体实力大不如前。

(二)汉朝政策与诉求

宣帝时期,在霍光的不懈努力下,汉朝在构建边塞军事屏障的基础上主动出击,最终匈奴单于呼韩邪在内外交困的处境下选择归附汉朝,此时宣帝采纳了萧望之“辅其微弱,救其灾患”的羁縻政策,宣帝对呼韩邪“宠以殊礼,位在诸侯王上”,这使得呼韩邪大为满意,也就自然心悦诚服,后期汉朝还帮助呼韩邪统一匈奴。

元帝时期,汉朝与匈奴有了更加紧密的合作,呼韩邪求婚于汉庭,元帝将宫女王嫱嫁给他,这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典故“昭君出塞”。王嫱的出嫁为匈奴带去了大量中原农业、手工业品。

要知道,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在粮食、布匹等资源上是相当匮乏的。汉朝初年,匈奴可以通过武力震慑和寇边压迫汉朝妥协,从而在和亲、朝贡中获取大量的农业、手工业制品。

在汉朝中后期,匈奴同样需要这些物资,但却明显需要仰仗汉朝的封赏,汉朝此时对匈奴的战争诉求也有所转变,从汉朝初期的求发展到武帝时期的大一统。

到了汉中后期,汉朝在与匈奴的关系上掌握了绝对的主动地位,即对于那些敌对势力虽远必诛,北匈奴郅支单于的覆灭就是最好的例子,对于臣服的属国,汉朝则展现出大国的胸襟与豪迈,给予其帮助。

据《后汉书·匈奴传》记载“南单于奉藩称臣,次年,汉赐黄金、锦绣、缯布万匹,絮万斤,又赠河东米粮二万五千斛。”

四、东汉时期

(一)发展现状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引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虽然光武帝最后统一了东汉王朝,但他要面临更为复杂的边境形势,西汉时期攻占的诸多西域战略要地也都随着两汉相交的动荡时期不复存在了,再加上北方匈奴势力与战乱时期的割据一隅的军阀相勾结,烧杀抢掠使得北方无复宁岁。

此外,东汉年间辽东地区的乌桓鲜卑以及西部地区的羌族都制约着东汉王朝对匈奴的政策制定。

匈奴在东汉年间的发展与西汉类似,因自然灾害加上内部的互相攻伐,匈奴再次分裂为南北匈奴,南匈奴依附东汉,活跃在河套平原地区,北匈奴选择继续对抗东汉王朝,但其生存空间远不如西汉时期,北匈奴不仅要注意汉军的动向,还要提防乌桓、鲜卑等族,还有邻居南匈奴的频繁骚扰

(二)战争诉求

光武帝时期,北匈奴请求和亲遭到拒绝,此后数十年间时常侵扰东汉渔阳至河西走廊的边塞地区,对于北匈奴的小打小闹,光武帝仅分派少量军队依托边防之险对抗北匈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应对军阀割据、恢复经济发展上来。

时间证明了光武帝内安则外定想法的正确性。北匈奴的骚扰并未对汉军造成威胁,而随着时间的发展,东汉政权越来越稳固,经济发展也愈发繁荣。

公元73年,明帝联合南匈奴、羌胡鲜卑等族分四路大军讨伐北匈奴,匈奴死伤数千余人,大败而逃。同年云中太守廉范率兵对抗北匈奴的入侵,大破匈奴。

等到和帝继位后,对匈奴的战争诉求从明帝时期的重创维系和平演变为彻底歼灭敌军,使匈奴从不敢犯到无力再犯。在窦宪、耿夔等将领的联合追击下,北匈奴逃亡不知所踪,自此东汉彻底杜绝了匈奴寇边问题。

总的来看,在秦朝与西汉历史的基础上,东汉统治者对待匈奴问题更理智,应对措施也更多维化。

从“攘外必先安内”的防御政策积蓄力量,到本固邦宁后的大军围剿,再到“趁他病要他命”的深入歼敌。

总结

两汉王朝对待匈奴的战争诉求因时代而变化,因双方领土内政治经济发展而不同,因统治者对局势的判断而异。

因此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导致两汉期间出现了和亲的绥靖政策与武力讨伐两种不同的行为模式。而无论时期、发展态势、帝王决断,其总的战争诉求一定是基于帝王个人巩固统治与加强集权的需要出发的,其次才是什么帝室尊严、国家威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6650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8
下一篇2023-07-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