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秧歌产生于何时,各地说法不一,有“大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到清代已广为流行”的说法。史书记载,清康熙年间,东北就已经有了“上元日”(正月十五)办秧歌的习俗。据史料记载,在清军进军中原之前,满族就有秧歌舞,俗称“鞑子秧歌”。东北地区是一个满汉杂居的居住地,汉族秧歌直接影响到满族的歌舞表演形式,在鞑子秧歌中,不仅糅进了汉族秧歌的表演形式,同时还保持了满族民间文化特有的风格。满族每逢上元夜或遇有喜庆之日,“便官兵一致,军民一体,同行歌舞”。所以在东北农村每年春节都有办秧歌的习俗,从正月初六一直扭到正月十六,很受百姓欢迎。
大秧歌别有风情
东北大秧歌的风格,以火爆热烈、欢快奔放而著称。老百姓把秧歌扭得好称之为“扭得浪”,这表现了关东人的豪爽热情的民风和自娱自乐的群体性民间文艺表演的特色。大秧歌的曲牌非常丰富,据说当今十分红火的“二人转”中的音乐是从大秧歌的三百余种曲牌中借鉴而来的。
扭秧歌不分男女老少,着上盛装,摆动彩扇,几十人或数百人排成队列,在锣鼓唢呐的伴奏下,在大街小巷或广场尽情扭跳。其场面宏大,气氛热烈,花样翻新,令人陶醉。有些观众受其感染,竟加入队伍扭跳起来,很有意思。有些秧歌队由漂亮的姑娘扮成摆旱船的,由小伙子扮成老汉推车,由小孩扮成大头娃,由老汉扮成唐僧、猪八戒等人物,还有倒骑毛驴的、挑花篮的等,活灵活现,生动有趣。
东北农村秧歌又扭又唱,又叫“唱秧歌”;农村秧歌游屯串村,又叫“跑秧歌”;城镇秧歌光扭不唱,又叫“扭秧歌”。由于东北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高跷等形式,又多在一起配合演出,因此也有人把它们统称为“秧歌”。
那时的秧歌队全是男的,二人一小组,一个“上装”(扮女的,又叫“包头的”),一个“下装”(扮男的,又叫“逗丑的”),叫作“一副架”。四人一大组(两副架),叫“一棒鼓”。在秧歌队中“头棒鼓”“二棒鼓”“三棒鼓”……排列有序,每人都有固定的位置。头棒鼓是全队扭唱技艺最高的,二棒鼓次之,三棒鼓更次之。秧歌队的领头带队的戴文生巾,披斗篷,持折扇,只他一人没有“上装”搭配,故称“傻公子”,又叫“拉衫的”。秧歌队的排尾叫“老坐子”,也是一副架;“上装”是一个扮相刁泼的老太太,手拿两根棒棰,耳戴红辣椒;“下装”是一个扮相滑稽的老头,驼背,拄拐杖。秧歌队中也有扮故事中人物的。秧歌队规模大的六七十人,规模小的二三十人。
清代秧歌图
秧歌场有开场、搭顶叠、跑大场、压场、柳青场、清场,有卷白菜心、龙摆尾等。一般的扮相有头跷、二首、渔、樵、傻柱子、丑婆等。扮故事的有《水浒》的一百单八将,《镜花缘》中的百花仙子,《三国》《西游记》《白蛇传》《西厢记》《红楼梦》里的人物形象,等等。
秧歌的动作分类也不单调,舞步有前踢步、跳场、走场、跑场、踉跄、高跷、颤步,还有翻跟头、叠罗汉等高难动作。手势花样也多,有杨柳、单臂花、交替花、蝴蝶花、抖肩、甩、捅、点、抖等无穷无尽的花样。大秧歌要扭在腰眼上,全身关节要和谐。是稳中闹、闹中俏、俏中艮、艮中撩,女的要扭得浪,男的要扭得狂。秧歌队里还穿插着拜年歌。拜年歌是即兴编词儿,看到什么唱什么。词虽然土些,但都是贺喜吉利,吉祥如意的喜词。大秧歌的伴奏是高亢的唢呐,响亮的锣鼓钹,合奏的铿锵效果极佳,可以声传数里。
大秧歌的突出特点是扭。扭得浪,扭得狂,扭臀扭腰扭腕,抖手踢腿,蹦蹿跳跃,地道地手舞足蹈,放肆地狂扭,热闹、火爆。激烈的动作足以能表现出北方男女剽悍、热烈、坦荡、豪放、爽快、大气的性格,北方的农民就爱这热闹有趣的大秧歌。
跑旱船
传统的秧歌有讲究,舞时手中不能没家什。扇子、手绢、鼓鞭花等都是不可缺少的道具。舞队有不同类型,有高跷队、地蹦队、舞龙队、舞狮队、跑旱船队、花车队等,打头的叫“头跷”,披风持棒,次首的备马挂鞭叫“二鞭子”。头跷是总指挥,次首是助手。舞队只需看指挥的棒就知道此刻走什么步,走什么场。民国初年,沈阳大秧歌艺术有了进一步发展。据文献记载,当时“大抵前导者反穿皮袄,斜披串铃,手执长鞭,前行开路。继其后者为一参军,靴鞋袍褂,挎腰刀。继为沙公子,汉装文生,手执折扇。继为老叟,伛偻执杖。继为老妪,耳佩红椒,手持蒲扇。继则丑旦相匹偶,或十数卖膏药者殿其后,行列环形,错综歌舞,间以科陈白,鼓钹和之,或加鼓吹”。
—、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
1、上身动律:东北秧歌的身体韵律主要是左右摆动和前后扭动。横摆身是身体的左右两侧胸腰交替提压,形成上半身的左右横摆。前后扭身是以腰为轴,以肩为主身体左右两侧交替前后扭身,肩与上身扭动形成一体,胯不要扭动,如肩的交替前后划圆即右肩带动上身后走上弧线到前方,同时左肩走下弧线到后方。如提压韵:正步位,双手叉腰。腰部为轴,身体一肋带动胸腰交替提压,形成上半身动律,重拍在下;划圆韵:正步位,双手叉腰。腰部为轴,左右两肩交替由1点向后面8字立圆,胯保持不动,重拍在下。(此动作在东北秧歌中即常用的“稳相”动律);前后韵:正步位,双手叉腰。头有节奏、干净、利索地向斜上方甩头,要求有停顿,眼神先到。同时,压脚跟随动。(前后韵也称向阳式,表示迎着太阳)。
2、双膝屈伸:不同特点的双膝活动。硬屈伸时双膝快速屈伸并富有弹性;软屈伸时膝关节的屈伸要有内在的柔韧感,音乐重拍身体重心向下;挺膝时双膝挺直以示动作艮、俏特点。如快屈快直:双膝快速屈伸,并富有弹性;快屈慢直:快屈,有韧性的慢直,重拍在下;慢屈快直:膝关节的屈伸要有内在的柔韧性,音乐重拍重心向下,双膝快直。
3、 压脚跟:不同脚位的压脚跟。如正步、小踏步、大八字步、弓箭步等。压脚跟时后半拍双脚跟提踵,前脚掌着地,双腿挺膝。前半拍迅速双脚落脚跟,提起脚跟的时间要短,落地的时间要相对的长一些。所以,在进行压脚跟的训练中,脚跟要抬得低,压得快,压在正拍上,要有艮劲,即“踩在拍上,扭在腰上”。
二、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
东北秧歌的动律风格可概括为“稳中浪”,具有泼辣火热,质朴浓烈的情感特征,是汉族民间舞中最具北方特色的舞蹈,而舞蹈中的艮劲儿、美劲儿给这一舞种增色不少。由于特殊的地域环境与习俗,东北秧歌行成了稳中带艮,艮俏相融的审美特征。东北秧歌的“浪”,体现在身上的动律;“艮”表现在踢步的“出急落稳”中,“踢步”的节奏感特别强,单一的踢步在一拍里有三种不同的变化,踢出的那一瞬间是非常快的用力过程,这一过程犹如一个快吸气,落脚时仿佛突然呼吸的顷刻,但很快地又转化为一个长叹似的重心移动。在这三种变化中,踢出的一刹那体现了艮、俏、泼辣、爽快、干脆的特点,落地与重心移动充分地体现了稳、美、浪的动律风格特点,由此可见,踢步不仅表现了“艮”,同时也表现了“浪”。“浪”使人联想起弧线。东北秧歌的重心移动其实就是一个小弧线,做前踢步重心移动是下弧线;做后踢步与侧踢步,重心移动的感觉是上弧线。把这些弧线连贯起来,就是“浪”的弧线型动感了。而音乐的特殊性又使舞蹈动作突出“点”,延伸“线”,动静相宜。节奏明快富有弹性鼓点,则激发出泼辣的情绪,使东北女性特有的“稳中艮”得以更充分的表现。花样繁多的“手巾花”是东北秧歌富有表现力的重要因素。手巾花与舞姿,动态结合,细致地刻画出女性性格的不同侧面。“里外片花”带着内在的秀美;“出手花”的抛接体现出东北女性的泼辣果断。秧歌的核心动作“扭”,有扭腰之意,即扭在腰眼上,扭,最能反映出东北人的奔放、欢快、乐观、豁达、浪俏、幽默的性格。扭之稳,是指流动的稳,即流动中的动作突然静止,它不是绝对的静止,应是这一动作的延续和下一动作的起式;是流动中的动作的戛然停顿,它应是这一动态中的情感延续和下一动态的情感转换。至于稳也是应踩在稳上。艮、俏、幽、稳、美的韵律风格及脚快、落脚稳、膝盖关节屈伸、富有弹性等,形成了东北秧歌特有的风格及动作特点。如在手巾花的训练中,为强化和烘托出东北秧歌火爆热烈的艺术气质,在基本动态恒定的前提下,加强手巾花的技巧训练,从而扩大这一道具的使用范围,拓展了缘物寄情的手段,增强了表现力。
我们的女班教学就是以“风格”为基础,围绕基本动律、手巾花、步法,鼓相四个重点部分作为训练脉络加以展开。从基本步伐出发,借助动态素材的背景提示,内心的体验和感受便有了较为可靠的依据。要求从最基本的体态开始,进入心理暗示,通过具体化,物质化的精神力量,去体会基本体态,节凑特点 并延伸至动律之间的点线关系。发力点,运动轨迹等诸多动态特征处理方法,在进入“以情带动”的诱导训练中,只有做到“动中有静”,才能把握东北女性的心理,从而表现出其舞蹈的风格特点。
另外,东北秧歌的产生和发展,是受社会变迁直接影响的。由于历史时期不同,秧歌的表演内容、形式和伴奏音乐也有所区别。因此我们要灵活的运用其表演形式来表现不同的内容,在不失去原有风格和艺术魅力的前提下,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东北秧歌舞蹈表演风格
1、东北秧歌的舞蹈风格研究
东北秧歌是东北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相传在康熙三十年,现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中记载的“上元夜,好事者辄扮秧歌”和“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妇女,又三四人扮参军,各持尺许两圆木,戛击相对舞,而扮一持镫(伞灯)卖膏者为前导,傍以锣鼓和之,舞毕乃歌,歌毕乃舞,达旦乃已”,说的就是当时当地人民扭秧歌的情景。
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诙谐、柔美、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得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同时,绚丽的手绢花融合秧歌本身带有的节奏使舞蹈更加有味道,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东北秧歌哏、俏、幽、稳等特点。在原生心态的制约下,对于体态、韵律、节奏与步法进行调整,积极地表达内心情感是东北秧歌的主要特征。
11、东北秧歌的体态特征
东北秧歌在表演过程中对体态具有一定的要求,例如身体必须保持微微前倾的状态,下颚向里收,进而保证每一个动作都干净利落,以此展现出女性身体上的三道弯,更好地表达出情绪的变化,每一个动作都应当蕴含充沛的情感。因此,东北秧歌的表演应当准确把握东北女性的心理活动特点;而东北男人则应当强调“逗哏”,也就是洒脱和情趣性,释放男性的阳刚之气。东北秧歌在很多情况也被称之为“扭秧歌”,根据这一词汇可知,在秧歌表演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腰部的扭动,通过“扭”这一体态充分展现出东北人民奔放、欢乐、热情和幽默的性格特征。
12、东北秧歌的节奏特征
通过分析发现,东北秧歌的传统节奏以2/4拍尾数,混合有少量的1/4拍以及4/4拍。且节拍的重音并不是一定存在于每一节的第一拍,偶尔会在小节的中间或是最后部分出现。这就意味着东北秧歌的节奏变化较大,尤其是大量运用附点音符,使表演中的节奏韵律非常丰富。在慢速或者中速的乐曲中应用较多。受到这种节奏特征的影响,东北秧歌的舞蹈动作特征表现出“落脚稳、出脚快”的特点,旋律和韵味协调,具有非常独特的味道。
13、东北秧歌的步法特征
东北秧歌的基本步法有前后踢步、顿步、侧踢步、颤不、跳踢步等,并且在做踢步动作的过程中,表演者膝盖部分的全身动作必须要有弹性,这一过程非常短促,要求踢腿的动作小、速度快,两腿的交换力度集中、身体稳健,在踢步过程中保持体态不变,也就是上身要微微前倾,将腰胯适当上提,真显出“重心慢移”,但是落脚稳和出较快的反差,从而体现出东北秧歌的“稳中浪”以及“浪中哏”。这一系列特征都与东北踩高跷活动具有密切的联系,强烈的收放、动静和强弱的对比也能够展现出东北人民心理活动的起伏特点。
14、东北秧歌的动律特点
东北秧歌的动律通常分为前后动率、上下动律以及划圆动律,这三种动律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每两个动律的连接都应当通过腰部下弧线的缓慢移动而完成,进而形成快速、稳健的舞姿。有人总结,东北秧歌最为基本的动律是走相、稳相以及鼓相。首先是“走相”,指的是流畅的步伐,在走动的过程中保持膝盖松弛,后位的脚腕微微向上勾起。在落地的时候对力度进行控制,产生有劲的感觉,而步伐的大小不受到拘束;二是“稳相”,具体指的是静态动作,但是强调静而不止,意思是稳相并不是绝对的静止,而是连接前后动作的相对状态,强调延续和开端;三是“鼓相”,主要构成部分有连鼓、叫鼓、鼓相和翻身,需要对每一个层次进行精细的处理,保持利落、一气呵成、层层递进。
2、东北秧歌表演形式的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传统东北秧歌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和改造,前后最大的不同就是现代秧歌的动作幅度较大。动作幅度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舞蹈的表现能力,尤其是展现在舞台上的时候,新鲜元素的融入促使东北秧歌能够更好地展现出舞者的内心,整体上增强了观赏性与艺术性。例如在重心转移的过程中,增加原有步伐的动作幅度,表演者在保持稳健的基础上,还要尽可能最大化动作幅度,进一步体现出人们对于自由的追求以及东北人的热情与奔放。
3、结论
根本秧歌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东北人民的审美心态及艺术情趣,是情感、信仰和文化的综合体。通过本文分析,东北秧歌的主要特征有“逗”和“哏”,舞者在表演之前应当充分了解这些特征,感受东北人们的生活气息,才能够表达出东北秧歌蕴含的文化内涵。
正月里来是嘛新年啊
村里村外锣鼓喧天啊
小佳人房中巧打扮啊
时兴头
戴金簪
瓜子脸
赛粉团
通红的胭脂点唇边
身上穿小花衫
得儿那呼咳儿呼咳儿呀
嘴说是看秧歌
哼
其实是会情郎
王呀嘛王海山啊哎嗨呀
打扮起来多么苗条
欢天喜地人群里蹽
大秧歌扭得真热闹哇
]耍龙灯
跑旱船
扭秧歌那个踩高跷
]龙灯盘玉柱
船象水不漂
秧歌辫蒜辫
高跷打飞脚
]得儿那呼咳儿呼咳儿吆号
那边的狮子还会抖搂毛啊哎嗨呀
喇叭吹来锣鼓也是敲
大人小孩拍着手笑
狠心的情郎哥为啥还不到哇
]我翘着脚也看不着
净看人家的后脑勺
]得儿那呼咳儿呼咳儿呀
埋怨自己个个头不够高哇哎嗨呀
]猛瞧见情郎哥摆手把我叫哇
乐得我心乱跳脸儿发烧
有心喊他怕别人听到哇
我摆摆手叫他等着
挤挤擦擦往外蹽
一只乌拉脚呦呦踩得我火燎
一只鞋踩丢了
光脚丫多难瞧
得儿那呼咳儿呼咳儿呀
情郎哥看到
]我的小脸往搞哇哎嗨呀
近日北京迎来了大雪,虽然在大雪之下相关气象部门已经发布了许多的暴雪预警以及路面的结冰预警,但是还是没有淹没大家对于冬雪的热忱。北京这座城市,一旦下了雪,就成为了另外一幅美丽的景象。而为了迎接这纷然而至的大雪,北京京郊更是推出了许多的冬季活动,希望大家可以度过一个愉快而又特比的冬天哦。
北京京郊冬季民俗活动河北村民俗园
民间花会展演和非遗绝技等
非遗文化绝技是我国的国粹文化,这些文化一场没有通过固相的方式进行保留,而是通过大家口口相传,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历练传承,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联系,发展至今,这些非遗文化绝技的展示绝对能够让大家拍案叫绝,震惊不已。
地址:顺义区南彩镇河北村东路12号
联系电话:13801192519
柳庄户村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小小红军亲子一日游
新中国的成立离不开曾经的革命先烈血与泪的付出,我们在享受如今歌舞升平,社会和谐的成果的同时,也不能够忘记曾经革命先烈打下江山的艰难,我们要学习的是先烈们绝不服输的顽强,因此了解我们的革命历史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地址:顺义区龙湾屯镇柳庄户村
联系电话:13260201410
康陵村正德春饼宴,扭秧歌等
扭秧歌和春饼宴是北方地区的传统节日习俗了,对于很多的北方人民来说,精心准备的好吃的春饼宴还有热闹非凡的扭秧歌活动,将整个冬日的节日气氛都烘托的十分热闹而又隆重,整个活动过程中都是一片喜气洋洋的感觉呢。
地址:昌平区十三陵镇康陵村
联系电话:13716301987
仙人洞村养生素食宴、楹联文化等
贴对联是新年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进行的一件事情,这新春对联代表了我们对新的一年的迎接以及美好的憧憬过程。在昌平区将举行盛大的楹联文化活动,届时大家将会再次献上自己精心准备的楹联,一番评比切磋下来,进行友好的交流哦!活动结束以后大家还可以参加养生的素食宴,没有任何荤腥的素食宴,品尝起来也是十分的美味啊~并且还能够起到养生的功效哦。
地址:昌平区十三陵镇仙人洞村
联系电话:18519949311
灵之秀山茶园品茶、抚琴、赏书画
琴棋书画可谓是华夏民族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习俗,品茶、听琴,在这个冬天里我们也将在这样一种美好的氛围之中,“慢慢的听,雪落下的声音。”想一想是不是非常美好的一种画面呢!各类的传统文化习俗都将在这个冬日伴随着您一起,看大雪纷至,漫天的雪花飘落,这北京仿佛又回到了曾经的那个紫禁城。
地址:门头沟区雁翅镇大村机关路17-18号
联系电话:13810569345
北京京郊冬季民宿推荐爨舍
特色:爨文化与四合院文化,四合院可以说是老北京的一个十分显著的特质了,住在这四合院中体验一番老北京风味也是相当不错的哦。
地址: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
联系电话:13810759878
有关民宿
特色:一家文火慢炖的民宿,优哉游哉的冬日生活,才是这个冬天最享受的一件事情呢~咕咚咕咚的小火锅在这里滚着,不仅能够享受温暖舒适的居住环境,这美味的火锅涮羊肉,是不是非常舒适呢。
地址:门头沟区斋堂镇黄岭西村77号
联系电话:13466645515
朗诗_乡居
特色:原民居风貌+绿色建筑科技,绿色天然的生态环境,让你的居住犹如生活在天然的氧吧之中,那么的清新自然。民居风貌让你享受犹如在家一般的舒适。
地址:门头沟区斋堂镇白虎头村
联系电话:13601291617漫山庭(爨底下店
特色:满足您对山水隐居的追求,山水田园的隐居生活,相信是很多都市繁忙劳碌之人的梦想,来到这里就满足大家的追求哦~
地址:门头沟区斋堂镇白虎头村村口
联系电话:13910503726
白虎头_味庭
特色:饮食、酒、茶。赏白雪枝头,品一杯茶,喝一口酒,暖一次身,温暖而又舒适的度过这个冬天,休闲而又自在的生活。
地址:门头沟区斋堂镇白虎头村
联系电话:13810088875
庭前院后
特色:由小学改造而成的一间民俗,让你在居住的时候还能够感受到校园的青春乐趣哦。
地址:密云区河南寨镇宁村北顺街39号
联系电话:18543547789
日光山谷
特色:田园墅落,田园生活,总是引得无数的人心生向往,在这里没有都市的霓虹喧嚣,四处都是清新自然的空气,我们放松的身体使我们得到了极大的宽慰和舒适。
地址:密云区穆家峪镇阁老峪村黑大路1号
联系电话:15102111150
文/大江
家乡的伞头秧歌历史悠久,普及率高。几乎村村落落、老老小小都是行家里手。在手机、电视还没有普及之前,从大年初一下午开始,爬上山头,听到远远近近都有锣鼓声。
一支秧歌队至少得有锣鼓队、腰鼓队、伞头、拉花子的和小节目组。秧歌队听伞头指挥,由锣鼓队号令。
大年初一中午吃过饺子,喜欢热闹的年青人就会聚到一起商量闹秧歌的事。如果大家伙愿意花几天时间活跃村民生活,营造和谐村风,又有人愿意跑腿经管,就会相跟着去找村干部商量。村干部感觉主事人靠谱的话,会答应他们只要请到伞头,就同意出面成立秧歌队。
于是,主事的几个就提着酒壶,装着好烟,登门去请村里的唱秧歌高手。这些人刚开始会推托一下,主事人就把他们夸上一阵,说他如何有才华,有威望,热心肠,同时又是发烟又是倒酒。那被请之人顺便询问一下他们的计划和做法,然后就答应了。
请到了伞头,就开始一边通告村民,一边拾掇秧歌队需要的所有道具。等到一些早已手痒心痒的积极分子到场后,就开始敲锣打鼓拍铲铲了。伞头到来后,把伞一撑,哨声一响,这支秧歌队就草创成型了。
等村民们来得差不多了,主事人会请村干部先讲几句话,宣告秧歌队成立,通告这几天的纪律,宣布各组成分队的负责人,并分发领取相关道具。之后,各就各位,伞头即兴唱几段秧歌,向村民拜年,安排各方面事宜。我们这里的秧歌一般是一首四句 围绕一个中心,句句押韵,朗朗上口,雅俗共赏。
接下来的几天,白天挨家挨户拜年贺喜;晚上,各小组以老带新,训练新手,排演新招。
等村里愿意让秧歌队去院里送热闹送喜气的都挨着走完后,就会商量出村去了。
出村闹秧歌,既能展示村里的秧歌水平,村民的精神风貌,还可以增进村与村的友谊。
秧歌队出村去闹,有一系列的程序仪式。
首先是送秧歌。大伙根据自己村里的人数和自家秧歌队的水平,在周边村子里确实一家为目标村。晚上派一名村干部和一名与目标村委有联系的人去送帖。送下后回家传达信息。当年村里“出门靠走,通讯靠吼”,送帖的人步行过去,步行回来,有时一晚上跑上几个村子百十里地才能送下。
第二天早饭后,村里能出了门的,愿意去的,都可以去,一些骨干分子是必须去的。
秧歌队到了人家村里,那边要找伞头来迎接,分村口、村中、场地接三次,每次两家的伞头都要对唱,主家问,客家答。对唱要求有礼,有节,有才。这个过程也是最显伞头实力水平的时候。
秧歌队从到了人家村边开始就是列队扭进去的。
最前面是两个虎背熊腰的大力士扛着写有“XX村秧歌队”的门旗;其后是威武气派的彩旗队,七色彩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再下来是锣鼓队,擂大鼓的抡圆臂膀,高举鼓槌,使劲砸向鼓面,发出如闷雷般的鼓声,他要尽量保证秧歌队从头到尾都听到鼓声,能踩着鼓点一展身手,拍铙钹的和打马锣的,也都和着节奏,大开大合,尽兴表演;锣鼓队后面是腰鼓队,几十个队员分列成二到四列,摆满路面,和着鼓点,整齐划一的摇头,摆臂,跳跃,翻转,头上流苏翻飞,脚下跃步腾挪,如猛虎下山般威武开道。
再下来是胸戴红花、身穿风衣把一把小伞转得如风车般飘转的伞头,远处望去,随着他们举伞的手臂的收放,上下翻飞的伞顶就像水面起伏的龙头。
伞头后面跟着拉花则的,她们左手捏着在腰里缠了一圏的彩绸的一端,右手拿着一把花扇,踩着鼓点,和着唢呐的节奏,扭着婀娜的身姿,翩翩起舞,彩绸飘飞,花扇翻飞,就像片片蝴蝶在一片随风摆动的花海上飞舞。
最后是小节目组,里面有一人扮出的周公背周婆,有去西天取经的唐僧师徒,有上八洞神仙,有坐旱船的,有拉毛驴唤亲家的,一个个憨态可掬,洋相抖尽,引来阵阵笑声。
接到场地后,秧歌队先闹大会则,也就是全体人在满场子扭秧歌,伞头把伞转得嗖嗖响,虎衬或哨声更响个不停,锣鼓队也是敲打得紧锣密鼓,全体队员,精神抖擞,扇子流苏,上下翻飞。这个环节我们叫挑大排子。
大排子花样繁多,简单的有四门兜底,里四外八等;中等难度的有蛇盘九颗蛋,八角楼等;高难度的有十二连城套八角等。大排子最能检验秧歌队的整体水平,伞头能不能根据场地特点挑出合适的花样,队员们能不能执行好伞头的意思,保证扭秧歌的过程中不走样不变样,懂行的一看便知。
接下来是垫场子。所有秧歌队成员走成一个首尾相合的圆圈,一次进场子一对人,一个打腰鼓的,一个拉花则的。他们在圈子里根据人数多少,扭着不同的花样,一对时蒜辫子,两对时剪子裤,三对时三环套,四对时四门兜底,五对时五角星……直到进入八对,然后逐渐走成里外两个小圈,就开始唱秧歌,差不多一人一首,内容大部分是夸赞这个村里富裕,条件优越,人们热情,生活美满。
闹上十来出,到吃饭时了。这个村的村委干部会把秧歌队的所有成员都分配到村民家里去吃饭。分配前,一名伞头会把吃饭时需要注意的礼节,包括进门前要拍去身上的土,进门后向主人要问好,吃饭时不要挑碗筷,吃完后赶紧来这里,等等的内容,都用秧歌唱出来。
队员们吃完饭后,又是大排子,垫场子,然后伞头主持,表演小节目,路灯亮起,等到月亮升起,这个村里就点燃马灯,准备送秧歌队回家了。
送的程序和接时差不多,不过是“三接两送”。第一送时(秧歌队表演处),主家的伞头唱感谢秧歌队传经送宝,道歉对大家招待不周;客家的伞头唱感谢盛情款待,遗憾秧歌队水平有限。第二送时(村口外),主家唱路途难行注意安全,马灯护送平安归家;客家唱骚扰麻烦一整天,期盼明年早点来。然后客家伞头就地给打马灯的唱两首感谢秧歌,主客分手,各回各村。
出村闹秧歌,可以加强村际交往,增进两村友谊,甚至促成两村年青人结为婚姻,拉起永久的关系。
一般情况,出门闹上一天,去乡政府所在地拜望一下各机关和学校,回来再在村里闹上一两天就可以收场了。因为有的人要去走亲戚,有的人要去工作,好多人也累得呛不住了。但也有例外,有一年我们村的秧歌队一直出村去闹,直到正月十五晚上回来顺便在山上祭拜了山神土地,才结束。
那个年代闹秧歌,除了伞头一天能抽一盒香烟之外,其余人最多就是在给所有队员发烟时能吸几支。但大家尽心卖力,毫无怨言。
几天秧歌闹下来,老年人喜笑颜开,不光不用出村就观看到了红火热闹,而且看到自己的儿女甚至孙子辈们的精彩表现,感到颜面大增。小孩子欢天喜地,村里一闹秧歌,就会有亲戚来观看,一来就发岁数钱,而且还会来卖吃的和玩的东西的小商贩。
小伙子大姑娘都喜在心头,他们有了看人和被看的机会,碰到心上人的机会大增。中年人,特别是中年女人更高兴,她家那个挨千刀的,一吃了饭就往打牌处钻,有时晚上也不回去,生气吧,刚过年,不生气吧,他把给孩子准备的学费也输了。现在好啊,一吃饭就往活动场地走,省了沤气,多了开心。
简单的闹秧歌活动,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活跃了村中的气氛,和谐了各方关系,涌现了各种人才,凝聚了一村的精气神,留下了诸多美好的回忆。
陕西扭秧歌象征着人内心深处精神信仰的体现,也是陕西人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陕西秧歌是流传于陕西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传统舞蹈艺术形式,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
2、秧歌一般分为“大场”和“小场”两种。大场是整个舞队在伞头的统一指挥和带领下扭出变化丰富的队形,有“龙摆尾”“卷白菜”“十字梅花”“二龙吐水”“十二莲灯”等数百种队形,参加表演的人数少则二三十人,多则一二百人,小场表演包括“水船”“跑驴”“高跷”“霸王鞭”等。
3、也可根据动作风格和内容划分为“文场子”“武场子”“踢场子”“丑场子”等。其中“踢场子”为表现男女情爱生活的双人舞,有许多较高难度的动作。
4、陕西秧歌是一种在广场、场院、街道等场合表演的集体舞形式,主要在春节期间和祭春日、祭秋日时演出。
扭秧歌的发展:
陕西秧歌历史悠久,经历了宋代中期的孕育期,形成于明代中期的转型期,繁盛于清代中期的成熟期,从清末民初起进入低潮期。
1942年,在延安兴起的新秧歌运动中,陕西秧歌被赋予新的精神风貌和时代内容,并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而传遍全国。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秧歌更加受到重视,绥德县收集了大批文字、、录像资料,并编撰成书。
1984年召开了陕西秧歌讨论会;编撰的《陕西秧歌》入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陕西卷》,获国家科研一等奖。
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秧歌舞步基本走法如下:
1、压脚跟:不同脚位的压脚跟。如正步、小踏步、大八字步、弓箭步等。压脚跟时后半拍双脚跟提踵,前脚掌着地,双腿挺膝。前半拍迅速双脚落脚跟,提起脚跟的时间要短,落地的时间要相对的长一些。
2、双膝屈伸:不同特点的双膝活动。硬屈伸时双膝快速屈伸并富有弹性;软屈伸时膝关节的屈伸要有内在的柔韧感,音乐重拍的动作身体重心向下;挺膝时双膝挺直以示动作的哏、俏特点。
3、上身动律:东北秧歌的身体韵律主要是左右摆动和前后扭动。横摆身是身体的左右两侧胸腰交替提压,形成上半身的左右横摆。前后扭身是以腰为轴。
以肩为主身体左右两侧交替前后扭身,肩与上身扭动形成一体,胯不要扭动,如肩的交替前后划圆即右肩带动上身后走上弧线到前方,同时左肩走下弧线到后方。
秧歌舞又称扭秧歌,历史悠久,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汉族民间舞蹈,因扭秧歌舞姿丰富多彩,深受农民欢迎以热闹非凡。
一、秧歌的起源:
1、古代农民在插秧、拔秧等农事劳动过程中,为了减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之苦,所以唱歌曲,渐渐就形成了秧歌。
2、“秧歌”起源于抗洪斗争。
古代黄河岸边的百姓,为了生存,奋力抗洪,最后,取得胜利,大家高兴地拿起抗洪的工具当道具,唱起来,跳起来,抒发高兴的心情,随着参加人数的增多,有了舞蹈动作和舞蹈组合,逐渐就形成了秧歌。
二、意义:
传承价值
秧歌是中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既有表演性的,也有自娱性的,自娱娱人,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各地均出现过一些有代表性的民间秧歌艺人,很多民间艺人对新中国舞蹈事业的建设发挥过重要作用。
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文化环境随之发生变化的今天,能够掌握传统秧歌技艺和纯正舞蹈风格的民间艺人已寥若晨星,保护和传承工作亟待进行。
扩展资料
社会影响——
每逢重大节日,例如新年等,城乡都组织队,拜年问好,互相祝福、娱乐。另外,不同的村邻之间还会扭起秧歌互相访拜,比歌赛舞。秧歌是中国农村流行的一种汉族民间舞蹈。
它在色彩的运用上,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扭秧歌时人们所穿的服装色彩对比强烈,有红蓝黄绿。大家在锣鼓的伴奏声中,边歌边舞,以此抒发愉悦的心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