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风俗之闹秧歌

家乡风俗之闹秧歌,第1张

文/大江

家乡的伞头秧歌历史悠久,普及率高。几乎村村落落、老老小小都是行家里手。在手机、电视还没有普及之前,从大年初一下午开始,爬上山头,听到远远近近都有锣鼓声。

一支秧歌队至少得有锣鼓队、腰鼓队、伞头、拉花子的和小节目组。秧歌队听伞头指挥,由锣鼓队号令。

大年初一中午吃过饺子,喜欢热闹的年青人就会聚到一起商量闹秧歌的事。如果大家伙愿意花几天时间活跃村民生活,营造和谐村风,又有人愿意跑腿经管,就会相跟着去找村干部商量。村干部感觉主事人靠谱的话,会答应他们只要请到伞头,就同意出面成立秧歌队。

于是,主事的几个就提着酒壶,装着好烟,登门去请村里的唱秧歌高手。这些人刚开始会推托一下,主事人就把他们夸上一阵,说他如何有才华,有威望,热心肠,同时又是发烟又是倒酒。那被请之人顺便询问一下他们的计划和做法,然后就答应了。

请到了伞头,就开始一边通告村民,一边拾掇秧歌队需要的所有道具。等到一些早已手痒心痒的积极分子到场后,就开始敲锣打鼓拍铲铲了。伞头到来后,把伞一撑,哨声一响,这支秧歌队就草创成型了。

等村民们来得差不多了,主事人会请村干部先讲几句话,宣告秧歌队成立,通告这几天的纪律,宣布各组成分队的负责人,并分发领取相关道具。之后,各就各位,伞头即兴唱几段秧歌,向村民拜年,安排各方面事宜。我们这里的秧歌一般是一首四句 围绕一个中心,句句押韵,朗朗上口,雅俗共赏。

接下来的几天,白天挨家挨户拜年贺喜;晚上,各小组以老带新,训练新手,排演新招。

等村里愿意让秧歌队去院里送热闹送喜气的都挨着走完后,就会商量出村去了。

出村闹秧歌,既能展示村里的秧歌水平,村民的精神风貌,还可以增进村与村的友谊。

秧歌队出村去闹,有一系列的程序仪式。

首先是送秧歌。大伙根据自己村里的人数和自家秧歌队的水平,在周边村子里确实一家为目标村。晚上派一名村干部和一名与目标村委有联系的人去送帖。送下后回家传达信息。当年村里“出门靠走,通讯靠吼”,送帖的人步行过去,步行回来,有时一晚上跑上几个村子百十里地才能送下。

第二天早饭后,村里能出了门的,愿意去的,都可以去,一些骨干分子是必须去的。

秧歌队到了人家村里,那边要找伞头来迎接,分村口、村中、场地接三次,每次两家的伞头都要对唱,主家问,客家答。对唱要求有礼,有节,有才。这个过程也是最显伞头实力水平的时候。

秧歌队从到了人家村边开始就是列队扭进去的。

最前面是两个虎背熊腰的大力士扛着写有“XX村秧歌队”的门旗;其后是威武气派的彩旗队,七色彩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再下来是锣鼓队,擂大鼓的抡圆臂膀,高举鼓槌,使劲砸向鼓面,发出如闷雷般的鼓声,他要尽量保证秧歌队从头到尾都听到鼓声,能踩着鼓点一展身手,拍铙钹的和打马锣的,也都和着节奏,大开大合,尽兴表演;锣鼓队后面是腰鼓队,几十个队员分列成二到四列,摆满路面,和着鼓点,整齐划一的摇头,摆臂,跳跃,翻转,头上流苏翻飞,脚下跃步腾挪,如猛虎下山般威武开道。

再下来是胸戴红花、身穿风衣把一把小伞转得如风车般飘转的伞头,远处望去,随着他们举伞的手臂的收放,上下翻飞的伞顶就像水面起伏的龙头。

伞头后面跟着拉花则的,她们左手捏着在腰里缠了一圏的彩绸的一端,右手拿着一把花扇,踩着鼓点,和着唢呐的节奏,扭着婀娜的身姿,翩翩起舞,彩绸飘飞,花扇翻飞,就像片片蝴蝶在一片随风摆动的花海上飞舞。

最后是小节目组,里面有一人扮出的周公背周婆,有去西天取经的唐僧师徒,有上八洞神仙,有坐旱船的,有拉毛驴唤亲家的,一个个憨态可掬,洋相抖尽,引来阵阵笑声。

接到场地后,秧歌队先闹大会则,也就是全体人在满场子扭秧歌,伞头把伞转得嗖嗖响,虎衬或哨声更响个不停,锣鼓队也是敲打得紧锣密鼓,全体队员,精神抖擞,扇子流苏,上下翻飞。这个环节我们叫挑大排子。

大排子花样繁多,简单的有四门兜底,里四外八等;中等难度的有蛇盘九颗蛋,八角楼等;高难度的有十二连城套八角等。大排子最能检验秧歌队的整体水平,伞头能不能根据场地特点挑出合适的花样,队员们能不能执行好伞头的意思,保证扭秧歌的过程中不走样不变样,懂行的一看便知。

接下来是垫场子。所有秧歌队成员走成一个首尾相合的圆圈,一次进场子一对人,一个打腰鼓的,一个拉花则的。他们在圈子里根据人数多少,扭着不同的花样,一对时蒜辫子,两对时剪子裤,三对时三环套,四对时四门兜底,五对时五角星……直到进入八对,然后逐渐走成里外两个小圈,就开始唱秧歌,差不多一人一首,内容大部分是夸赞这个村里富裕,条件优越,人们热情,生活美满。

闹上十来出,到吃饭时了。这个村的村委干部会把秧歌队的所有成员都分配到村民家里去吃饭。分配前,一名伞头会把吃饭时需要注意的礼节,包括进门前要拍去身上的土,进门后向主人要问好,吃饭时不要挑碗筷,吃完后赶紧来这里,等等的内容,都用秧歌唱出来。

队员们吃完饭后,又是大排子,垫场子,然后伞头主持,表演小节目,路灯亮起,等到月亮升起,这个村里就点燃马灯,准备送秧歌队回家了。

送的程序和接时差不多,不过是“三接两送”。第一送时(秧歌队表演处),主家的伞头唱感谢秧歌队传经送宝,道歉对大家招待不周;客家的伞头唱感谢盛情款待,遗憾秧歌队水平有限。第二送时(村口外),主家唱路途难行注意安全,马灯护送平安归家;客家唱骚扰麻烦一整天,期盼明年早点来。然后客家伞头就地给打马灯的唱两首感谢秧歌,主客分手,各回各村。

出村闹秧歌,可以加强村际交往,增进两村友谊,甚至促成两村年青人结为婚姻,拉起永久的关系。

一般情况,出门闹上一天,去乡政府所在地拜望一下各机关和学校,回来再在村里闹上一两天就可以收场了。因为有的人要去走亲戚,有的人要去工作,好多人也累得呛不住了。但也有例外,有一年我们村的秧歌队一直出村去闹,直到正月十五晚上回来顺便在山上祭拜了山神土地,才结束。

那个年代闹秧歌,除了伞头一天能抽一盒香烟之外,其余人最多就是在给所有队员发烟时能吸几支。但大家尽心卖力,毫无怨言。

几天秧歌闹下来,老年人喜笑颜开,不光不用出村就观看到了红火热闹,而且看到自己的儿女甚至孙子辈们的精彩表现,感到颜面大增。小孩子欢天喜地,村里一闹秧歌,就会有亲戚来观看,一来就发岁数钱,而且还会来卖吃的和玩的东西的小商贩。

小伙子大姑娘都喜在心头,他们有了看人和被看的机会,碰到心上人的机会大增。中年人,特别是中年女人更高兴,她家那个挨千刀的,一吃了饭就往打牌处钻,有时晚上也不回去,生气吧,刚过年,不生气吧,他把给孩子准备的学费也输了。现在好啊,一吃饭就往活动场地走,省了沤气,多了开心。

简单的闹秧歌活动,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活跃了村中的气氛,和谐了各方关系,涌现了各种人才,凝聚了一村的精气神,留下了诸多美好的回忆。

这样的仪式感是非常喜庆的。而且也让很多人在观看之后,都觉得哥哥在结婚的过程中是比较幸福的。

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家庭里面成员在进行结婚的过程中其他的家庭成员都会拥有一种特别喜悦的心情。而且也会选择通过一些合理的方式进行烘托结婚当天所拥有的气氛。

双胞胎弟弟庆祝哥哥结婚。

9月12日山东海阳有一对双胞胎弟弟携秧歌队进行扭秧歌的视频在网络上拥有比较高的热度。而且双胞胎的弟弟之所以会这样做,主要是因为想要通过这种方式庆祝自己哥哥结婚。所以在进行扭秧歌的过程中,双胞胎弟弟所拥有的状态是非常努力的。而且也让很多人在观看了这段视频之后,都觉得现场所营造出来的气氛是非常热闹的。

这样的仪式感非常的喜庆。

其次就是这样的仪式感真的能够给人带来一种特别喜庆的感觉。因为这对双胞胎从小就比较喜欢跳海洋大秧歌,而且而且每一次在听到扭秧歌的歌曲之后都会主动扭秧歌。所以在婚礼现场两个人扭秧歌的状态,给人的感觉是非常专业的。而且加上秧歌队的存在让人觉得非常的喜庆。

我个人觉得哥哥非常的幸福。

最后就是我个人觉得在这件事情中进行结婚的哥哥是非常幸福的。因为在婚姻当天能够得到自己弟弟的祝福,而且自己弟弟祝福的方式相对来说也是非常拥有诚意的。所以我个人觉得在以后的生活中,这对双胞胎也一定能够保持比较好的关系。毕竟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兄弟两个人之间的情感是比较深厚的。不管对方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另一方都会给予最大的帮助进行解决困难。

唢呐一响全剧终的意思是事情也该结束了。

因为唢呐是乐器之王,大多用于民间的丧礼之上,唢呐一响就意味着有人去世了,代表了曲终人散的意思。

在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百般乐器,唢呐为王,不是升天,就是拜堂,千年琵琶,万年筝,一把二胡拉一生。唢呐一响全剧终,曲一响,布一盖,全村老小等上菜,走的走,抬的抬,后面跟着一片白”。

意思是说,在民间一旦有人去世,在丧礼上人们就会奏响唢呐,曲调悲情沉重。不管是谁,生前从事着什么工作,有什么头衔,都会有生死病死的一天,人一旦死去生前所有的一切荣誉与不幸也会随之而去,代表了所有的事情都结束了。

扩展资料:

唢呐声音清亮响亮,嘹亮嘹亮,有柔中有刚,柔中有刚,是人们喜爱和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广泛用于民间婚庆、丧葬、婚庆、婚庆、仪式、音乐、仪式、祭祀和秧歌仪式的伴奏。

传统的管体唢呐有八个孔,分别按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右手,拇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左手(可以改变不同主导的左和右的手)来控制。

发音的方法是通过在口中用力吹簧笛(又称簧笛),使木管体和金属碗振动放大,发出唢呐的声音。

-唢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7356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3
下一篇2023-11-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