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选 人物背景》(杜甫)诗篇全文翻译

《杜甫诗选 人物背景》(杜甫)诗篇全文翻译,第1张

杜甫诗选 人物背景 杜甫 系列:杜甫诗选|杜甫诗集 杜甫诗选 人物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官至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有《杜工部集》传世,纪念地有杜甫草堂、杜甫墓、杜公祠、杜甫公园、杜陵桥、杜陵书院等。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为开阔眼界,了解社会状况,结识名流墨客,开元十九年,年仅二十岁的杜甫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漫游。第一次漫游的地点主要集中于江南吴越一带。他寻访金陵、姑苏的古刹名山,畅游浙江,泛舟剡溪,直达天姥山下。开元二十三年,杜甫踌躇满志地返回洛阳参加进士考试,却不幸落榜。次年,他怀着落寞的心情开始了第二次漫游,这次的足迹主要集中在齐赵一带。这两次漫游让年轻的杜甫收获颇丰,他领略了大唐山川的秀美,受到了江南、山东两种不同文化的熏陶,见闻随之丰富,眼界也变得更为开阔。开元二十九年,他在洛阳附近的首阳山安家,与杨氏缔结良缘。天宝三载,杜甫在洛阳遇到了我国诗坛上的另一颗明星李白,并被李白卓尔不群的风采所折服。二人一见如故,谈诗论文,共游梁宋、齐鲁,结下了毕生的友谊。此后,杜甫写了大约十余首诗酬赠李白。天宝四年(745)秋,为了谋求官职,有所作为,杜甫决定西去长安,而李白则准备南下江东,他们不得不在兖州分手,没想到此后竟无缘再见。 长时间的南北游历,大大开阔了诗人的视野。一方面,祖国的秀丽山河、风景古迹以及当时盛唐的繁华,让年轻的诗人心情澎湃,意气飞扬,诗歌里充满了生机和豪情;另一方面,诗人也对社会民生的黑暗现实有了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这一时期,杜甫写得最多也最为成熟的是五言律诗,其次是五言古诗,其他的诗歌体裁都比较少,诗作的篇幅也大都很短,体制规模都不很大,这一时期,可以视为杜甫诗歌创作的准备期。 天宝五年(746)至十四年(755),为了网罗人才,天宝六年(747),玄宗下令征召天下有一技之长者到京应试,杜甫就在其中。但由于奸相李林甫的阻挠,杜甫求官报国的愿望再次落空。天宝十年,玄宗举行了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庙和天地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就三篇文辞华美的「大礼赋」进献,得到了玄宗的赏识。玄宗命宰相考试杜甫的才能,以便分配官职,但此事最终竟不了了之。无奈之下,杜甫只好不断地写诗给豪门权贵,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也未能如愿。就这样,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在长安化为泡影。就在杜甫到长安后不久,其父因病去世,他的生活随之变得十分拮据。为了求得一官半职,杜甫「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他在屈辱的生活中苦苦挣扎,挨饿受冻是常有的事。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时期,杜甫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样一个卑微的职务,而此时已是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的前夕。 这一时期,大唐帝国在日益走向衰弱,安史之乱正在酝酿,长安作为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汇集了一切最繁华、最精粹的东西,但同时它也是罪恶的渊薮,是权势豪贵作福作威、颐指气使之地。它既是天堂,又是地狱,各种矛盾都集中地体现和暴露在这里。杜甫在这里也经历了一段甚为蹇舛困顿的生活。随着天真幻想的破灭,积极昂扬理想的受挫,杜甫开始正视黑暗现实。既目睹了上层阶级的骄奢*逸,又接触到广大人民的困苦艰辛,唱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句。 在这十年中,杜甫写了一百一十首左右的诗。黑暗而丰富的生活,扩大了杜甫诗歌创作的领域,也拓展了他诗歌的篇幅,二百字以上的诗歌更是常见,甚至出现了五百字的长篇。在诗歌的体裁上,此时期他写了很多的七言古诗,这是第一期所没有的现象。也许这种不拘格律的「长句」更适合书写杜甫悲愤激动的心情。 十年的长安困守,折磨了杜甫,也造就了杜甫,使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下层百姓的生活,亲身体会人民的疾苦,这为他今后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指明了方向。在这十年间,他满含辛酸和热泪写就的《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作品,均反映了他对权贵的憎恶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杜甫沦陷于安史叛军中以及为官时期,这是安史之乱爆发的最为黑暗动乱的一段时间。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天宝十五年(756)六月,潼关失守,长安陷落,玄宗仓皇逃往蜀地。杜甫在长安陷落一个月前离开长安开始流亡。同年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杜甫便由鄜州投奔灵武,但不幸在途中被叛军所俘,押解到长安。至德二年(757)四月,杜甫从长安逃往肃宗处,被任命为左拾遗,但是上任后不久,又因房管事件触怒肃宗,几乎被定罪。同年八月,肃宗为了疏远杜甫,便准许他回鄜州探亲。九月长安收复后,杜甫便于十一月举家回到长安。乾元元年(758)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而就是在被贬期间,他写出了《三吏》、《三别》等著名的诗篇。乾元二年(759)七月,杜甫弃官客秦州,其后又客于同谷和成都,生活甚为艰难。在这四年的时间里,杜甫陷于安史叛军中的时间约有九个月,为官的时间则约有两年零两个月。 这一时期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年,但在杜甫的创作史上却很是关键。从作品的数量来看, 要比长安十年间创作的多到一倍以上,从作品的质量上看,内容也特别充实,是思想性和艺求性的高度统一,形成了他创作中的一个顶峰。 安禄山的叛乱,激化了民族矛盾,杜甫又一度身陷于叛军当中,亲眼看到了胡兵的凶残暴行,切身尝到国破家亡之痛,所以这一时期作品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杜甫的爱国精神。他的一喜一忧,都是和当时战局的一胜一败、城池的一得一失密切相关的。 在两年多的为官期间,正是因为唐肃宗对其贬斥和疏远,让他能够得以深入到现实、深入到民间,也就是因为这些切身的经历和体验,让杜甫在这期间写出了一大批辉煌灿烂的现实性极强的诗篇。 在诗的体裁上,除了五律以外,这一时期的五言古体诗写得最多,竟达九十首,其诗集中篇幅最长的五古《北征》便是写于此时。另外还有二十二首七言古体诗,诗集中篇幅最长的七古《洗兵马》同样也是写于此时。都是为了表现更为复杂的事件、事物和情感,在这一时期,杜甫更多地采用了古体诗这种诗歌体式。 杜甫的最后创作生活,是从四十八岁到五十九岁逝世前的十一年间的一段稍微安稳、但终又漂泊不定的时期,既是伤心回顾,也是乱世求安的时期,既是诗人晚年诗作大增也是其体弱多病的时期。从总体上可以划成为三个阶段:夔州以前应该算是第一阶段,一共六年多的时间(760~766),这其中住在成都草堂前后大概有五年的时间,在这个阶段里,杜甫一共写了五百八十五首诗。移居到夔州应该算是第二个阶段,大概有两年(766~768),时间虽然很短,这个时期的作品却是最多,一共写了四百三十七首诗。离开夔州以后,漂泊在湖北和湖南属于第三阶段,这一阶段为时近三年(768~770),此时的诗人杜甫已经是一个残废的老头了,但他还是写了一百五十首诗。 杜甫在这漂泊西南时期的十一年中,一共写了一千多首诗。这些诗作占存世作品总数量的百分之七十三还多一些,大部分是近体诗——绝句和律诗,还有长篇排律。这一时期是他的诗作成熟时期,其中又以夔州两年诗作四百余首数量惊人,而此时他体弱多病,诗人仿佛已感知命运多厄、时日无多,他能抓住的只有诗歌,只有写诗才能安慰他孤独困苦的心灵,只有诗作才是精神慰藉和生命寄托,因此,不管是夔州多病还是湘江漂泊,杜甫无一不用他羸弱的毛笔留下了他晚年的感怀、行踪和绝唱。可以看出,在诗歌创作中,杜甫是厚积薄发的。诗人的这种始终如一的执著的创作精神,非常值得我们肯定和学习。 因为时代、生活和年龄等许多的原因,杜甫这个时期的作品最主要的特征,是对诗歌的抒情特质极力弘扬。也就是抒情诗非常多,单纯叙事性诗很少。这些抒情诗的内容、题材,都是非常多的,有描写景物的抒情诗,有展现劳动生活的场景的抒情诗,有回忆往事的抒情诗,等等。这些诗里面有大声疾呼、直抒胸臆的;有回肠荡气、抑扬顿挫的。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这些抒情诗都浸透著现实。然而,最值得重视的还是他的政治抒情诗——主要是一些政治讽刺诗。杜甫一直是一个「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诗人,在杜甫漂泊西南的这十一年中,下层百姓一直处在悲惨的境地,国家也一直处在动荡中,因此这类政治讽刺诗也就始终贯穿着他这一时期的三个阶段。这些讽刺诗,有的是尖锐并且精辟的议论,例如杜甫的《有感五首》(其三)中「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有的是通过借用景物,出以比兴,像《病橘》、《花鸭》等诗。而杜甫其他直接反映现实的诗中,也往往在叙事中掺杂着议论或是感愤,带着有强烈的抒情气息。 杜甫这个时期的诗歌内容主要是抒情,所以诗的形式方面在这个时候也有了新的发展,律诗和绝句这两种近体诗的形式,被大量用在诗歌的创作上。杜甫一生的三十一首五绝,全是这个时期写的;他的一百零七首七言绝句,其中有一百零五首是这时所作。同时杜甫还写了四百八十一首五言律诗和一百二十五首七言律诗,五言排律在这一时期的数量也是最多的,最长的一首五言排律(《秋日夔府咏怀一百韵》)也是这个时期写的。律诗因为种种限制,不适合叙事而比较适宜于抒情,这就是为什么这一时期律诗比较多的原因之一。但是,律诗作为一种诗体,也有其独特之处,因为它本身具有音乐性和精练性,它要求更高的概括。所以用来作为一种讽刺的武器,显得非常有力,能够一针见血、出人意料、以少胜多。 综上所述,杜甫史诗般的叙事诗虽然具有很高的价值,但是他的抒情诗也需要同样的重视,并且更应该为我们所重视。我们要通过品味这些优美的抒情诗,更敏锐地把握这位诗人的伟大灵魂以及高尚人格。通过对作品的解读,真正进入诗人真实的感情世界,与诗人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感叹,一起哀伤。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咸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茎兰兰担i尘萱苎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jb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一夔州一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

1 写杜甫的作文

唐诗里少不了说李白杜甫。“诗仙”李白的咏月诗相当多,比如脍炙人口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是我更喜欢他的《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满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影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渺云汉。”在这首诗里,李白的豪放不羁,潇洒超脱的个性一面跃然纸上,而他奇妙的想象力构织的意境也让人陶醉。

诗歌作品更具有现实主义的“诗圣”杜甫的诗篇就更苍凉和沉重,比如他的咏月诗名篇《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在月色下是特别容易怀念故人的,何况远在边塞的诗人,于是思乡和想念弟弟之情都油然而生,只是在杜甫凝重的笔触下这些又混杂着对国家的忧思,显得格外苍凉。

相比而言,从鉴赏角度,唐代另一位大诗人王维的诗体现的“诗中有画”更值得细细品味。我特别喜欢他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在这首诗里,一幅月下山涧的幽静、安宁的山水画展现在读者面前,在这里飞起的鸟的叫声更映衬出空荡的山涧的安静。在这个与世隔绝的意境里,多少可以感受到诗人忘却尘世、怡然自得的心性,用现在的话说,有点儿“小资”。

2 写杜甫的作文

不知在哪年哪月,唐朝大诗人,人称“诗圣”的杜甫竟然想来现代参观参观。

由于杜甫天资聪颖,破格录取为高中毕业生。他苦读一年,参加了现代高考。

杜甫在这一年里,可是尝尽了苦头。杜甫的老师布置的作业非常之多,杜甫却是只会拿毛笔写字,写的特慢,每天的凌晨6点才做完,7点要到校,没有一天睡好觉!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了高考这一天,杜甫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没有那么多的作业了!

“丁零零” 响起,高考马上开始了,杜甫走进了考场。瞧他那得意的样,一定是十分自信了。

监考老师走进了教室,把卷子放在桌上,推了推眼镜:“咳咳,现在开始考试,不允许有抄袭行为,否则,分数为零!”

杜甫有点按奈不住了:“老师,快发卷吧!”

老师发考卷的时候,杜甫有点迫不及待了,终于等到了这一天,我杜甫一定是本届的高考状元,我杜甫在现代也不失为一个天才啊!

拿到了试卷,杜甫便开始答题,填空题(1)历史上“长平之战赵国士兵被坑杀了多少”?

杜甫心中一阵暗喜,呵!我这都不知道,何称诗圣啊!接着看下去,就目瞪口呆了,原来接下去的题目是——请写出这些士兵的名字。(另附纸)

杜甫抹抹额头的汗,小声嘀咕着:“啊?这题谁出的,谁会知道这啊!”

接着再看第二题,“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心里想,我自己写的诗,哪有不会之理啊?这题,真是为我而出啊!

担当杜甫把题目看完,一下子就呆了,顿时挥汗如雨——这是一个小学的老师写的针对学生习作的评语,请分析其中的含义。

我杜甫又不是什么写评语的老师,什么含义,只有他自己心中明白!

即将丧失信心的杜甫满怀期待的看到第3题“杜甫何年何月何日生”杜甫心中就要熄灭的希望之火又燃烧了起来。我就是杜甫,我还不知自己的生日吗?

就要提笔的杜甫一下了晕了过去——请写出与杜甫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的姓名。

杜甫休克了100小时后,终于睁开了迷茫的眼睛,重见天日了。

杜甫出院后,由衷的发出感叹:再也不来这现代了,去唐朝当我的“诗圣”去吧!

3 关于写杜甫的作文咋写

草堂·诗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

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

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观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

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

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

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

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

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

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一夔州一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

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

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

4 以:“走进杜甫”为题写一篇作文,600字

LZ你好,以下是我为你找的

走进杜甫

草堂,远远的向我走来

承认,我更喜欢的李白的潇洒豪放,可杜甫也是我非常敬重的诗人时代造英雄,生活在盛唐到衰唐过渡时期的杜甫,是不会潇洒如李白的杜甫的诗既有"感时花渐泪,恨别鸟惊心"这样的诗句,又不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如此厚重的诗句但总的来说,杜甫是伤感的他忧国忧民,他借古咏今,他奋力入仕想为大唐王朝尽一份薄力……

然而,命运是如此的不知眷顾,仕途的不顺利逼迫我们的诗人不得不隐居山野也许选择隐居,过一种闲云野鹤般的神仙日子是杜甫最好的归宿可当我推开柴门,走进草堂遗址的刹那,我知道自己错了这位忧郁的诗人并没有真正的出世,他无时无刻不在痛心劳苦大众的困苦,吟咏着"三吏三别";他关心老百姓的生活,看到丝丝细雨,竟酣畅地高歌《春夜喜雨》他心里想着念着的都是许许多多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但是,他忘记了自己不,有一首是写给他自己的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大风无情地掀翻了唯一可以为我们诗人挡雨的茅草屋顶大雨肆意地打下,他愤怒了,于是提起笔愤然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不知道这里面仅仅是对自然的一种宣泄,还是包含着对自己生活,甚至对社会的一种控诉

杜甫的晚年是贫苦的随时都有倒塌可能的茅草屋,破烂的桌椅,不能叫做床的床……这就是他晚年的全部可是,我们的诗人不管自己的生活多么的潦倒,自己多么的瘦弱嶙峋,他还是义无返顾的把自己给了诗他和诗紧密地融合为一体可是,他又不是为作诗而作诗,他的诗就是他的心,一种最生活的流露那不是奔放的美,而是实实在在的美---这种美不能让你陶醉,却会叫你去思考如果说李白是超不现实的,那杜甫就是超现实这样的美,这样的人,怎能不让人尊重?

走进草堂,走进杜甫,我感动于他的种种……

5 我心目中的杜甫 作文(800字)

小时候,常常听大人们谈起杜甫,说他是诗写得最好的一个人。

从此幼小的心灵中就对他留下绝对的信任和崇拜。觉得他是那么神秘,那么伟大。

终于我也仰着小小的头,扬起嫩嫩的嗓音,像一波山草在飘动:“国破山何在,城春草木深”。整日与山花野草结伴的我,蓦地闯进这诗的国度,觉得眼前事物样样新奇,件件可爱。

我如饥似渴地啃着这些诗句,逐渐地也慢慢有所领悟。别人告诉我杜甫没有我想的那么神奇,他只是个苍老憔悴的“瘦老头”,心中似乎只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悲叹。

我长大了,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悄悄冒出新芽,虽还嫩生生的,但终于敢大胆步入成年人的内心深处,敢于评论他了。 然而,杜甫这个一度被他人蒙上灰色的诗人,却以他伟大光明的照射强烈震撼了我的心灵。

杜甫生活维艰,“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他甚至还遭受小儿子饿死的奇惨变故。在杜甫的后半生,生活无论怎样困难,他都勇于严肃正视事实,始终关注着民族命运和民生疾苦,在他的后期创作中始终贯穿着“穷年忧黎元,叹息热中肠”的精神。

安史叛军的残酷屠杀,统治阶级的腐朽荒*,劳动人民的痛苦 ,总之有关军事、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都在他的诗中得到深刻反映。当他为命运多舛而倍感凄凉时,国家忧患、人民疾苦随即以更悲凉的色彩横到心上。

他那种抛弃“小我”而关心大众的人格升华,是同时代诗人所不可比拟的。更让人俯首长叹的是,在那凄风苦雨人难寐之夜,杜甫非但说有顿生对天下人怨愤冷漠之心,反而以己及人,甘心牺牲自我而筑起“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厦,这是怎样一颗满溢着赤诚和慈爱的心灵!但遗憾的是,杜甫很少有欢快的诗句,即使有,体现的总是凄凉,可能是当时历史背景的影响太深了吧! 对童年的我而言,杜甫是梦;对现在的我而言,他是真;或许他是真正的梦,而这是我用自己的眼看他。

我崇拜杜甫的江河才华,更敬慕杜甫那颗悲天悯人、包容一切的魂灵。

6 关于杜甫的作文

肩膀

2006年高考辽宁考生

常常会想,要怎样一副铁肩才扛得起一个朝代由盛转衰的剧变产生的心理落差?才扛得起夹缝中的芸芸众生的声声叹息?才扛得起中国诗歌在社会剧变中的大课题?

所以,不敢想象杜甫是怎样用他并不健壮的躯体承载着一切。驾一叶平平仄仄搭起的小舟,穿梭于暗流涌动的江水中,我能想象杜甫逆流而上的艰难。他走在唐朝的下坡路上,注定要弓着腰,低着头,一点一滴地细数着黎民百姓的苦难,然后蘸着浓于墨的悲哀,含泪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使命决定了他不可能过得轻松。“穷则独善其身”,多少人用这句话安慰自己,摇摇头,屈服于黑暗的社会现实,从此只为个人和家庭的前景奔走。可是,杜甫的心是与千千万万劳苦大众连在一起的,所以不管多艰难,他都要用自己的肩膀撑出一片天地,容纳他们的叹息。于是有了破旧茅屋中的那声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有了那句又恨又悲的诗: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而咸阳桥上“直上干云霄”的哭声也从此被后人深深铭记。他是真正的人民“代言人”,以自己的肩膀扛起一段属于百姓的“诗史”。

翻开杜甫的人生,不由得让人想起这句话:“文章憎命达”。他仕进无门,困顿十年,方得小职,安史之乱中又流亡颠沛,为人所俘,直至最后,贫病交加而死。当他幼年在自己的枣树上爬上爬下,把笑声洒满整个庭院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命运之神已给他安排下这样一条坎坷异常的人生之路。幼时身体赢弱的他也一定没有想到自己将用这一副肩膀扛起自己人生的不幸和整个时代的悲哀。

而杜甫竟然扛住了。尽管生活已是“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可他从没把自己的目光拘囿于个人的得失与悲喜,就在他即将撒手人寰,在他为自己举行告别仪式的时候,还在关心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他总是放眼大众,深入到人们的心中,体察最底层人民的苦难。然后聚焦,酝酿,提炼,挥洒。杜甫是大儒,可他分明又是高于传统的儒家。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杜甫却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儒家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是不管在不在位,都要谋其政。那些为时代而泣,为百姓而歌的叙事诗中少见直接的抒愤与哀喊,他总是从局外人客观平静的视角冷眼旁观,从一种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进发出更为沉重和浓郁的愤懑。这样的诗不知使后代的多少人怒火胸中烧,泪水眼中噙。西川的一句诗也许是杜甫最好的写照:在一个晦暗的时代,你是唯一的灵魂。

都说“男人铁肩担道义”,那么杜甫就是古往今来真正的大男人。一副肩膀,看似柔弱,却撑起了中国历史上一座文学与道义的高峰,让人远远观望,赞叹不止。

7 以描写杜甫为中心的作文

认识杜甫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读起《属相》,想起繁华到衰败的唐朝,心中就泛起一阵阵涟漪!杜甫,盛唐衰败的见证,一个永远的诗圣。

悠悠岁月,满载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平静下来的硝烟,涌现出的志士仁人,多已成为装扮历史画廊中令人荡气回肠的精美画卷:当你驻足观赏是,是否发现有一幅发光的画卷,那便是杜甫!

有过辛酸苦辣;有过流离街头;有过感叹人生,有着传奇色彩的杜甫正向完美走来。

美丽的春色陶醉着所有人的心,诗人独自走着,那盛开的花朵,那游戏的蝴蝶,那吟唱的娇莺,洗涤了诗人忧伤的心,融入自然,不仅咏出“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还呤出了“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每每看到了春天,我就会想起那令人陶醉的诗句!

一江怅然的江水,一盏无眠的渔灯,一个忧郁的诗人。我想起了他,他在蜀都草堂。一颗流离的心在这里得到了丝丝慰藉,得到了暂时的闲适!避开了“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尘嚣,也避去了“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孤独!诗人坚硬的生命,让我感到敬畏!四年后,杜甫有踏上了征程,但他给巴蜀文化留下的,永远还在。

当国家灭亡后,杜甫有开始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他爱国,爱得惊天地,泣鬼神。

杜甫,永远的杜甫,历史上的杜甫,我心中的圣人!

8 以杜甫印象为话题写300——400字小作文

杜甫一生很悲惨,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 至天宝四载(745) 。

杜甫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带,他到过金陵、姑苏,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

开元二十三年回洛阳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次年在齐赵一带开始了第二次漫游,他晚年回忆当时的情景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壮游》)他在这两次漫游里,看到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开元二十九年,筑居于洛阳与偃师之间的首阳山下,可能在这时与夫人杨氏结婚。

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畅游齐鲁,访道寻友,谈诗论文,有时也议论时事,结下深厚的友谊。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此后没有再会面,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怀念李白的感人诗篇。

他在这时期写的诗,其中虽有象《望岳》那样不同凡响的作品,但总的说来,还没有超越杜审言那一时期名诗人的水平。 长安时期 从天宝五载至天宝十四载,杜甫在长安居住10年,他的生活、思想和创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天宝六载,玄宗诏征文学艺术有一技之长的人到京都就选,杜甫参加了这次考试,但由于以“口蜜腹剑”著称的中书令李林甫阴谋破坏,应试者没有一人被选。天宝十载,玄宗举行三个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庙和天地。

杜甫写成三篇“大礼赋”进献,得到玄宗的赞赏,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等待分配,又没有下文。他不断写诗投赠权贵,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也都毫无结果。

最后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职务,这已经是杜甫在长安的末期,安禄山叛乱的前夕。玄宗晚年完全改变了他在开元时期励精图治的优良政风,一任宰相贪污骄横,人民受到的租税与征役的残酷剥削日益加剧。

杜甫“尝困于衣食”,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出入贵族府邸,充当“宾客”,也结交一些与他同样贫困的朋友,也比较广泛地接触劳动人民。天宝十一载以后,他写出《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等不朽的名篇,开始给当时的诗歌增添新的内容和新的表达方法。

天宝十四载冬,杜甫探视寄居在奉先的妻子,写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表达了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深情,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概括了社会上尖锐的矛盾,这是他十载长安生活的总结,也标志着唐朝盛世最后的总结。这时期流传下来的诗约一百余首,其中优秀的诗篇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

任职左拾遗与流亡时期 从肃宗至德元载(756) 至乾元二年(759)。安禄山起兵后,杜甫听到唐玄宗逃往西蜀,肃宗在灵武即位,便把家属安置在城北的羌村,只身北上,投奔灵武,不幸被叛军截获,送往长安。

杜甫陷贼中将近半年,看着庄严整饬的京城一片荒凉,生灵涂炭,听着唐军两次反攻,先后在陈陶、青坂两处都全军覆没的消息,满腔悲愤,写出《悲陈陶》、《悲青坂》、《春望》、《哀江头》等诗。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奔赴肃宗临时驻地凤翔,受任为左拾遗。

不久因为触怒肃宗,竟遭到审讯。八月,他探视妻子,完成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先后媲美的长诗《北征》,描绘了旅途上凄凉的惨景和家境的贫穷,表达了对于当前局势的意见。

这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十月收复洛阳,肃宗于十月底返京,杜甫也在这时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次年五月,杜甫受到朝廷内肃宗新贵与玄宗旧臣相斗争的影响,外调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与长安永别。

乾元二年春,杜甫往河南探视旧居,归途上亲眼看到人民在官吏们残酷的压迫下蒙受的苦难,写出著名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六首,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杜甫回到华州,已是初夏。

这时关辅大饥,朝廷内李辅国专权,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毅然弃官,西去秦州。在秦州不满四月,又在初冬赴同谷;在同谷停留一月,走上艰难的蜀道,在年底到了成都。

漂泊西南时期 从肃宗上元元年(760) 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8年,在荆、湘3年。

杜甫在夔州时说自己“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实际上他在成都先后住过5年,生活还是比较安定的。上元元年春,他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筑了草堂,结束了四年流离转徙的生活,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

他离开了干戈扰攘、哀鸿遍野的中原,眼前呈现出一片田园美景,花鸟虫鱼都好象对他表示殷勤,使他多年劳苦忧患的生活,暂时得到休息,他也怀着无限的爱写出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歌。但他并不曾忘记流亡失所、无处安身的人们,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唱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名句。

上元二年末,严武来成都为成都尹兼御史中丞,给过杜甫不少帮助。代宗宝应元年(762)七月,严武 入朝,成都少尹兼御史徐知道在成都叛变,杜甫流亡到梓州、阆州。

宝应二年春,延续七、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惊喜欲狂,以为有希望回到洛阳,脱口唱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七律,迸发出内心的欢悦,这是杜甫生平一首最快乐的高歌。但快乐只。

9 有关杜甫的作文怎么写啊

还在小学时,我读到了杜诗《江畔独步寻花》,从此开始一位叫杜甫的诗人就进入了我的视线。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杜甫和李白不同,李白在世时已经扬名天下,而杜甫在他过世一百余年后才为人们所知。他的“死而后生”源自韩愈、白居易等文人的赞赏与宣扬。杜诗对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诗风有很大影响。后来,他被王安石、苏轼、陆游等人所崇拜,文天祥甚至以杜诗作为爱国精神的典范学习。

“我本良家子,出师亦多门。”

杜甫出生在信奉儒家学说有为官传统的书香门第,是当时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他7岁开始写诗,15岁小有名气。也许这样的早慧也注定了他日后不太顺利的生活,他的诗风因而沉郁顿挫、悲壮愤慨。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年轻时杜甫与李白相遇,当时他们两人都在漫漫游历之路上漂泊,“诗意的栖息”恐怕也不过如此。当“诗圣”遇到“诗仙”,他们欣喜异常,痛饮狂歌,互相切磋,但不久后便永别。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二十岁以后杜甫像杜家的祖祖辈辈、所有保守着中国人传统思想的人们一样走上了“学而优则仕”的必然之路,但他多次应试从政均未成功,只能穷困潦倒地待在好称“歌舞升平”的故都长安。此间他不断地投献权贵,为了走上仕途,他曾经连续六年应试科举却没有结果,就这样,直到多年后“安史之乱”前一个月他才得到了一个很小的职位。从政的失意和生活的苦闷使他深切地体会到了平民百姓的疾苦,这段时间里,他写出了很多政治讽刺诗,例如《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名篇和大量流芳千古的名言警句。这一时期他写了大约100首诗。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4岁,杜甫开始了流亡生涯,当时正值安史之乱的高峰。杜甫在国家危机中创作出很多诗作,因而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去灵武投奔肃宗,但不料半路被俘,半年后才得以脱身。这样,他与长安永别。一系列的事件令杜甫对世态炎凉的认识更深刻了,写出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价值很高的名作。后来,他不再对仕途报有任何希望,他辞了官,又开始了流浪生活。

“世乱怜渠小, 问头风。”

与众多为人高傲的诗人相比,杜甫是平易近人的,他写了很多赞美爱情的诗给他所爱的妻子,歌颂她高洁、智慧的美。他爱子女,常常与他们一起玩耍。他爱邻里,写了不少幽默生动地诉说友情的诗。他是一个会爱的、广博的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在杜甫人生最后的十一年中,他写下了1000多首诗,是他诗歌创作量最大的时期,他欣赏“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行文风格,他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更善长用最精练、最生动的语句将它们表达出来。

同时这段时期也是杜甫充满悲剧性的一生中最贫困的十一年,他在四川住了八年,成都城中至今仍然有他建的草堂,并在那里居住了五年。尔后他漂泊在湖南、湖北,有相当多的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与他一生牵挂的知音李白一样,他伟大的灵魂最终在充满了灵气却有点悲凉的水流之上走向了天堂。

《绝句二首》[唐]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

《春远 / 春运》[唐] 杜甫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

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

--------------------------

《江畔独步寻花》[唐]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

  《曲江二首》[唐] 杜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伴莫相违。

通常,我们会将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杜甫在成都寓居时所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为诗人对相同处境下广大劳苦大众居无定所这状况的间接反映。诗歌的最后一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是作者情感的一种升华,由自身处境想到了“天下寒士”,这因为这个原因,杜甫被认为是诗人中,最早为住房问题这一刚需大声疾呼的第一人。

杜甫的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过不同版本流传,最明显的差异就是在最后一段的结尾几个字。但不同版本并不影响整首诗表达的情感。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公元760年(大唐乾元三年)春天,杜甫在多方友人的帮助下,终于在成都浣花溪旁边边盖了一座茅屋,算是一个栖身之所。

次年秋天,茅屋被猛烈的秋风吹破——屋漏偏逢连夜雨,现实的处境,加上当时安史之乱尚未最后平息,杜甫又是辞官后辗转至此,他由自身遭遇而联想到战乱以来国家和人民遭受的苦难,不由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忧国忧民的著名诗篇。

杜甫草堂遗址,就是现在成都市中心的杜甫草堂公园。不过“草堂”已经是砖瓦结构的房屋,是成都地标式建筑和享誉国内外的旅游景点。作为原籍非成都的大诗人,成都却因为杜甫曾在这里居住过而引以为豪,并且以杜甫的第二故乡骄傲。可以说自杜甫在成都居住开始直到现在,成都都将这位大诗人作为本地的文化符号。这是成都这座“诗歌之城”对包括杜甫在内诸多前辈诗人的敬重之情。

大诗人杜甫一生坎坷,虽然他大声疾呼着“安得广夏千万间”,而自己的一生却总是颠沛流离——他生命的最后时光是在湖南耒阳耒水中的一个小岛(洲)上度过的。由于涨水之故,杜甫被困小岛数日,县令携带酒肉冒险泛舟前往,结果我们的大诗人却因噎食不治。对于杜甫辞世的原因和地点,史学界至今仍有争论,但以上观点被湖南耒阳人民所坚信不疑。在这里引用出来不作为论点,只是作为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的某种描述。

如今,耒阳将此小岛辟为“杜甫公园”,更早的时候在耒阳一中校园内保留有“杜甫书院”古建筑。对这位四海为家的大诗人而言,他每经过的一个地方,都会被当地人民容纳,视作乡里亲友,不论是生前身后。足见杜甫人格魅力所在。也只有这样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才能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的疾呼,他被人民记住也是情理所致。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虽然杜甫在当朝不为世人所知,但经过后世的研究,他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别名: 杜陵野老,杜陵布衣

出生地: 河南巩县(今巩义市)

出生日期: 712年2月12日

逝世日期: 770年

主要成就: 现实主义诗歌创作

代表作品: 《杜工部集》

字: 子美

号: 少陵野老

世称: 杜少陵,杜工部

尊称: 诗圣

流派: 唐代现实主义

目录

基本信息

杜甫生平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杜甫死因一、病死说

二、溺死

三、自沉于水而死

四、食物中毒而死

五、消化不良而死

个人影响

杜甫思想

三吏三别

杜甫年谱

杜甫著作

《龙门》

代表名句

名作鉴赏

解读杜甫1、贫困交加的诗人

2、杜甫的诗

贴吧相册 基本信息

杜甫生平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杜甫死因 一、病死说

二、溺死

三、自沉于水而死

四、食物中毒而死

五、消化不良而死

个人影响

杜甫思想

三吏三别

杜甫年谱

杜甫著作

《龙门》代表名句名作鉴赏解读杜甫

1、贫困交加的诗人 2、杜甫的诗贴吧相册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自号少 杜甫

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杜甫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下辖的巩义市),死于耒阳市(今湖南省西南部),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初唐名诗人杜审言之孙。因曾长居于长安城南少陵塬,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其代表作为《三吏》、《三别》。并与李白并称为“李杜”[有时候也称为“大李杜”,以区别于“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杜公祠堂凡有数处,自成都、夔州、耒阳外,又存四祠。"四祠指江原、鄜州、同谷、剑门诸祠。今耒阳有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杜甫墓、杜工部祠、杜陵桥、杜陵书院等遗址,在杜甫遗址的基础上辟有杜甫公园。杜甫遗愿要归葬首阳山,但其次子宗武因穷困无力做到,只好暂时掩埋于耒阳,死后四十三年方由其孙杜嗣业扶柩归葬于河南洛阳偃师首阳山下,在首阳山下也有杜甫墓。今陕西省西安城南长安少陵塬有"杜工部祠",为明代创建,解放后全面修整,辟为"杜甫纪念馆"。还有成都杜甫草堂,现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历代仅杜甫墓、杜公祠题咏多达六十余首。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工部。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 杜甫诗选

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曾祖父杜依艺曾任巩令一职。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官至膳部员外郎且有自己的自传。父亲杜闲有奉天令一职。青年时期,杜甫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编辑本段杜甫生平

府锁匙的小官)的职位。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玄宗在751年正月8到10日接连举行了三个盛典。杜甫借此机会写成了三篇《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疏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注:“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编辑本段杜甫死因

多少年来,杜甫给后人留下的最大疑惑是他的死因。 文学、史学界针对杜甫的死因提出了五种死因,而且各执一词,发人深思。

一、病死说

翻阅莫砺锋、童强著《杜甫传》,关于杜甫的死,书中是这样写的:“冬天到了,诗人病倒了。病倒在行往岳阳的舟中。……一颗巨星就在这无限的孤独、寂寞中陨落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316页)。

二、溺死

此说最早出自于假冒唐朝李观的名义写的《杜抬遗补遗》。这种说 李白和杜甫

法自提出后,后来历朝历代的学者对此说进行批驳,并明确指出此段文字中的“硬伤”,唐玄宗死于宝应元年,也就是公元762年,怎么能又在770年去思子美杜甫呢?

三、自沉于水而死

此说源于伪托唐朝韩愈名义撰的《题杜子美坟》提出“三贤(指屈原、李白、杜甫)同归一水”的说法。三人怀沙自沉,这显然是一种没有丝毫根据的想象。

四、食物中毒而死

提出此说的是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郭老的这种说法同样具有猜测性,几乎没有文献作为依据纯属于个人的文学创作。

五、消化不良而死

此说较为可信。杜甫的死和饥饿有着斩不断的联系,离开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围困,连续饿了9天。当地县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来,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难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因许久未进食,肠胃难以承受,最终因消化不良而死。

编辑本段个人影响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〇。 杜甫虽然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是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编辑本段三吏三别

“三吏”、“三别”分别为《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是杜甫到成都后的住所。 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杜甫由湖北入湘,登岳阳楼,游洞庭湖,溯湘江而上,至耒阳,次年四月病故。据《旧唐书杜甫传》记载, 杜甫在耒阳游岳庙,“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馈送牛肉白酒,甫饮过多,一夕而卒”,葬于杜甫墓。 史传论述《新唐书·杜甫传》作者:欧阳修 宋祁 摘自《艺文传》

编辑本段杜甫年谱

玄宗先天元年,壬子(公元712年)。杜甫生于河南巩县。 玄宗开元五年,丁巳(公元717年),六岁。尝至郾城,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 开元六年,戊午(公元718年),七岁。始作诗文。 玄宗开元八年,庚申(公元720年),杜甫九岁。始习大字。 开元十三年,乙丑(公元725年),十四岁。壮游诗曰:“习年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从,以我似班扬。”原注:崔郑州尚,魏豫州启心。 开元十四年,丙寅(公元726年),十五岁。百忧集行曰:“忆昔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开元十八年,庚午(公元730年),十九岁。游晋,至郇瑕(今山西猗氏县),从韦之晋、寇锡游。 开元十九,辛未(公元731年),二十岁。游吴越。 开元二十年,壬申(公元732年),二十一岁。游吴越。 开元二十一年,癸酉(公元733年),二十二岁。游吴越。 开元二十二年,甲戌(公元734年),二十三岁。游吴越。 开元二十三年,乙亥(公元735年),二十四岁。自吴越归东都,举进士,不第。 开元二十四年,丙子(公元736年),二十五岁。游齐赵。交苏源明。 开元二十五年,丁丑(公元737年),二十六岁。游齐赵。 开元二十六年,戊寅(公元738年),二十七岁。游齐赵。 开元二十七年,己卯(公元739年),二十八岁。游齐赵。 开元二十八年,庚辰(公元740年),二十九岁。游齐赵。 开元二十九年,辛巳(公元741年),三十岁。归东都。筑陆浑庄,于寒食日祭远祖当阳君。 玄宗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三十一岁。在东都。姑万年县君卒于东京仁风里。六月,还殡于河南县,公作墓志。 天宝二年,癸未(公元743年),三十二岁。在东都。 天宝三年,甲申(公元744年),三十三岁。在东都。五月,祖母范阳太君卒于陈留之私第。八月,归葬偃师,公作墓志。是年夏,初遇李白于东都。秋,游梁、宋,与李白、高适登吹台、琴台。尝渡河游王屋山,谒道士华盖君,而其人已亡。 天宝四年,乙酉(公元745年),三十四岁。再游齐、鲁。是时李之芳为齐州司马。夏日,李邕自北海郡来齐州,公尝从游,陪宴历下亭及鹤山湖亭。旋暂如临邑(属齐州)。秋后至兖州,时李白避归东鲁。公与同游,情好益密。公赠白诗所云“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者是也。俄而工将西去,白亦有江东之游,城东石门一别遂无复相见之日矣。 天宝五年,丙戌(公元746年),三十五岁。自齐、鲁归长安。从汝阳王琎、驸马郑潜耀游。 天宝六年,丁亥(公元747年),三十六岁。在长安。 天宝七年,戊子(公元748年),三十七岁。在长安。屡上诗韦济,求汲引。与书家顾诫奢订交,约当此时。 天宝八年,己丑(公元749年),三十八岁。在长安。冬日,归东都,因谒玄元皇帝庙,观吴道子所画壁。 天宝九年,庚寅(公元750年),三十九岁。来长安。初遇郑虔。 天宝十年,辛卯(公元751年),四十岁。在长安。进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秋,病疟。友人魏君冒雨见访,因作秋述贻之。病后过王倚,王饷以酒馔,感激作歌赠之。是年,在杜位宅守岁。 天宝十一年,壬辰(公元752年),四十一岁。在长安。召试文章,送隶有司参列选序。暮春,暂归东都。冬,高适随歌舒翰入朝,与公暂集,俄复别去,公有诗送之。 天宝十二年,癸巳(公元753年),四十二岁。在长安。首夏,同郑虔游何将军山林。次子宗武约生于此年秋。 天宝十三,甲午(公元754年),四十三岁。在长安。进封西岳赋。自东都移家至长安,居南城之下杜城。因田梁丘投诗河西节度使歌舒翰。岁中,张自卢溪召还,再迁为太常卿,公复上诗求助。又进雕赋,表中词益哀激。秋后,*雨害稼,物价暴贵,公生计益艰,遂携家往奉先,馆于廨舍。 天宝十四年,乙未(公元755年),四十四岁。安禄山反。杜甫在长安。岁中往白水县,省舅氏崔十九翁。九月,同崔至奉先。十月,归长安,授河西尉(河西县故城在今云南河西县境),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十一月,又赴奉先探妻子,作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岁暮,丧幼子。 肃宗至德元年,丙申(公元756年),四十五岁。七月改元,安禄山称大燕皇帝。玄宗奔蜀。杀杨国忠、杨贵妃。杜甫岁初在长安。五月,至奉先壁难,携眷来往白水,寄居舅氏崔少府高斋。六月,又自白水取道华原,赴鄜州(今陜西鄜县)。至三川县同家洼,寓故人孙宰家。闻肃宗及位灵武,即留妻子于三川,孓身从芦子关奔行在所。途中为贼所得,遂至长安。九月,于长安路隅遇宗室子弟,乞舍身为奴,感恸作哀王孙。 肃宗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四十六岁。安庆绪杀禄山。张巡、许远战死。郭子仪复东京。史思明等降。春,杜甫陷贼中。在长安时从赞公苏端游。四月,自金光门出,间道窜归凤翔。五月十六日,拜左拾遗。是月,房管得罪,公抗述救之。肃宗怒,诏三司推问,张镐、韦陟等救之,仍放就列。六月,同裴荐等四人荐岑参。闰八月,墨制放还鄜州省家。于是徒步出凤翔,至邠州,始从李嗣业借得乘马。归家卧病数日。作北征。十一月,自鄜州至京师。 肃宗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四十七岁。二月改元,复以载为年,史思明反。杜甫任左拾遗。春,贾至、王维、岑参皆在谏省,时共酬唱。时毕曜亦在京师,居公之邻舍。四月,玄宗亲享九庙,公得陪祀。六月,房管因贺兰进明谮,贬为邠州刺史。公坐管党,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是秋,尝至蓝田县访崔兴宗、王维。冬末,以事归东都陆浑庄,尝遇孟云卿于湖城县城东。 乾元二年,己亥(公元759年),四十八岁。史思明称燕王。春,杜甫自东都归华州(陜西华县),途中作三吏、三别六首。时属关辅饥馑。遂以七月弃官西去。度陇,赴秦州(甘肃天水)。是时有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寄李白二十韵。又有寄高适、岑参、贾至、严武、郑虔、毕曜、薛据及张彪诗。时赞公亦谪居秦州,尝为公盛言西枝村之胜,因作计卜居。置草堂,未成,会同谷宰来书言同谷可居,遂以十月,赴同谷。途经赤谷、铁堂峡、盐井、寒峡、法镜寺、青阳峡、龙门镇、石龛、积草岭、泥功山、凤凰台,皆有诗。至同谷,居栗亭。贫益甚,拾橡栗,掘黄独以自给。居不逾月,又赴成都。以十二月一日就道,经木皮岭、白沙渡、飞仙阁、石柜阁、桔柏渡、剑门、鹿头山。岁终至成都,寓居浣花溪寺。时高适方刺彭州,公甫到成都,适即寄诗问讯。 肃宗上元元年,庚子(公元760年),四十九岁。闰四月改元,杜甫在成都。春,卜居西郭之浣花里。表弟王十五司马遗赀营造,徐卿(疑即知道)、萧实、何雍、韦班(应物侄)三明府供果木栽,开岁始事,季春落成。时韦偃寓居蜀中,尝为公画壁。初秋,暂游新津,晤裴迪。秋晚至蜀州,晤高适。冬,复在成都。 上元二年,辛丑(公元761年),五十岁。史朝义杀史思明。杜甫居草堂。开岁,又往新津。二月,归成都。秋,至青城。旋又归成都。是时多病,生计艰窘。始有迁地吴楚之念。冬,高适至成都,尝同王抡过草堂会饮。 肃宗宝应元年,壬寅(公元762年),五十一岁。四月改元,帝及玄宗崩,太子豫及位。诗人李白死(701-762)。杜甫自春至夏居草堂。与严武唱和甚密。武时有馈赠。七月,送严武还朝,以舟至绵州,抵奉济驿,登陆,遂分手而还。会徐知道反,道阻,乃入梓州。秋末,回成都迎家至梓,然颇有东游之意。十一月,往射洪县,到金华山玉京观,寻陈子昂读书堂遗迹。又访县北东武山子昂故宅。旋复南之通泉县,访郭元振故居,于庆善寺观薛稷书画壁。又于县署壁后观稷所画鹤。 代宗广德元年,癸卯(公元763年),五十二岁。七月改元,李怀仙杀史朝义。杜甫正月在梓州,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便欲还都,俄而复思东下吴楚。间尝至阆州(四川阆中),因游牛头、兜率、惠义诸寺。既归梓,又因送辛员外,至绵州。自绵归梓。又往汉州。夏,返梓州。初秋,复别梓赴阆。九月,祭房管。秋尽,得家书,知女病,因急归梓。十一月,将出峡为吴楚之游,于是命弟占归成都检校草堂。 广德二年,甲辰(公元764年),五十三岁。春首,自梓州絜家东荍出峡,先至阆州。会朝廷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以行程既定,不赴召。二月,离阆东去,闻严武将再镇蜀,大喜,遂改计却赴成都。三月,归成都。六月,严武表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秋,居幕中,颇不乐,因上诗严武述胸臆。遂得乞假暂归草堂。是时,曹霸在成都,公作丹青引赠之。弟颖往齐州。岁晚,因事寄诗贾至。是年与严武唱和最密。 代宗永泰元年,乙巳(公元765年),五十四岁。正月三日,辞幕府,归浣花溪。自春徂夏,居草堂。五月,携家离草堂南下。至嘉州(四川乐山)。六月,至戎州(四川宜宾)。自戎州至渝州(重庆)。候严六侍御,不到,先下峡。入秋,至忠州(重庆忠县),居龙兴寺院。九月,至云安县(重庆云阳)因病,遂留居云安,馆于严明府之水阁。 代宗大历元年,丙午(公元766年),五十五岁。十一月改元,春杜甫在云安。时岑参方为嘉州刺史,寄诗赠之。春晚,移居夔州(重庆奉节,即刘备托孤地白帝城)。初寓山中客堂。秋日,移寓西阁。秋后,柏茂琳为夔州都督,公颇蒙资助。是年多追忆旧游之作。 大历二年,丁未(公元767年),五十六岁。在夔州。春,自西阁移居赤甲。三月,迁居瀼西草屋。附宅有果园四十亩,蔬圃数亩,又有稻田若干顷,在江北之东屯。弟观自京师来。秋,因获稻暂住东屯。适吴司法自忠州来,音以瀼西草堂借吴居之。是时,始复动东游荆湘之意。十月十九日,于夔州别驾元持宅观李十二娘舞「剑器」。本年冬,仍复多病。秋,左耳始聋。 大历三年,戊申(公元768年),五十七岁。正月中旬,去夔出峡。临去,以瀼西果园赠南卿兄。三月,至江陵。夏日,暂如外邑。留江陵数月,颇不得意。秋末,移居公安县。遇顾诫奢、李晋肃(贺父)及僧太易,留憩公安数月。因公安治安太差,遂移衡州。 大历四年,己酉(公元769年),五十八岁。正月,经岳州至衡州(衡阳),游南岳道林二寺,观宋之问题壁。宿青草湖,又宿白沙驿。过湘阴,谒湘夫人祠。更溯流而上,以二月初抵凿石浦,宿之。又过津口,次空灵岸。三月,抵潭州(湖南长沙)。发潭州,次白马潭,入乔口。至铜官渚,阻风。发铜官,宿新康江口。次双枫浦,遂抵衡州(湖南衡阳)。然故人衡州刺史韦之晋任潭州刺史,杜甫又奔潭州,希望在他手下谋一份差事。但韦之晋忽然病卒。时苏涣居江侧,忽一日,访公于舟中,公请涣诵诗,大赏异之,遂订交焉。 大历五年,庚戌(公元770年),五十九岁。正月二十一日,检故帙,得高适上元二年人 草堂

日见寄诗,因追酬一首,寄示汉中王瑀及敬超先。暮春,逢李龟年。四月,避乱入衡州(今衡阳)。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欲往郴州依舅氏崔伟,因至耒阳。耒阳令知之,自棹舟迎杜甫而还。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

 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下面是我分享的关于杜甫的纪念建筑,欢迎大家阅读!

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有二处,分别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和甘肃省成县,前者较著名。

 杜甫墓,在河南巩义康店邙岭。

 少陵台,位于山东省兖州市。

 杜工祠,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少陵原畔。

 杜公祠堂凡有数处,自成都﹑耒阳、夔州外,又存四祠。"四祠指江原﹑鄜州﹑同谷﹑剑门诸祠。今耒阳有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杜甫墓、杜工部祠、杜陵桥、杜陵书院等遗址,在杜甫遗址的基础上辟有杜甫公园。杜甫遗愿要归葬首阳山,但其次子宗武因穷困无力做到,只好暂时掩埋于耒阳,死后四十三年方由其孙杜嗣业扶柩归葬于河南洛阳偃师首阳山下,在首阳山下也有杜甫墓。今陕西省西安城南长安少陵塬有“杜工部祠”,为明代创建,解放后全面修整,辟为“杜甫纪念馆”。四川成都杜甫草堂,最初为杜甫所建草堂,后经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杜甫草堂是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而成,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是在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博物馆。历代仅杜甫墓、杜公祠题咏多达六十余首。

 杜甫江阁,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湘江中路二段,属于园林仿古建筑,为纪念唐朝诗人杜甫所建。与橘子洲、岳麓山隔江相望,距天心阁不足一千米。江阁园林区占地6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800多平方米,主阁共分四层,高18米。2002年长沙市政府决定正式修建,2005年9月19日整个建筑全面建成并通过专家验收,随后向市民进行试开放。

与耒阳

 杜甫晚年穷困潦倒,代宗大历三年(768年),全家经今湖北入湖南,沂沅湘以登衡山,溯湘江而上,大历五年继向郴州探亲,因耒水暴涨遇阻,寓居耒邑,耒阳聂令礼为上宾。是年,杜甫因贫病交加,死于耒阳至衡阳湘江舟中。聂令治葬筑墓,背经向南,墓周砌石栏,正面有南宋石刻横贴有“唐工部杜公之墓”。

 唐天佑四年(907)环墓建杜公祠,背北面南,四合院式封山楼房,土木结构。正中主殿设杜甫檀香木雕像,东、西廊房10数间,供祭祀守墓用。宋代在杜公祠旁建杜陵书院。

 1940年,湖南省政府重修杜甫墓,省政府主席薛岳重修杜工部墓石碑于墓前。

 1956年7月墓祠定为湖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5年,耒阳一中建校,将祠主殿拆除,仅后栋西廊房及清人彭而述残碑。

 1996年,耒阳市政府对墓及下残房进行了维修。今耒阳留有杜甫墓、杜公祠、杜陵桥、杜甫书院等遗址。

巩义故里

 杜甫故里位于巩义市城区西北5公里处的康店镇康店村西部邙岭上。占地34亩,座北向南,主体建筑有大门楼、杜甫大型雕像、双层亭、诗圣碑林、杜甫墓、吟诗亭、望乡亭、草亭、献殿等组成。整个景区种植花木3000余株,奇花异草点缀、绿树成荫、松柏辉映,巍伟庄重,各种设施具有园林建筑风格,已成为邙岭上闪闪发光的一颗明珠。

 杜甫故里建有纪念馆,陈列历代杜诗版本和研究杜诗的论文,杜甫世系表以及“三吏”、“三别”诗意画等。每年接待游客2万人次,门票收入10万元。1963年6月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的杜甫草堂和过去相比,显得有些冷清,没有了游客的喧闹,多了一些宁静和闲适。这样的环境和氛围更符合山寨的本质。现在五一假期快到了,大家可以去杜甫草堂看看。

成都西郊有府草堂。一千多年前,大诗人杜甫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来到成都。他在浣花溪旁建了一座小屋,四年写了240首诗。

经过后人的修建扩建,现在的草堂已经成为占地近300亩的公园。除了明清时期的寺庙,还有傲霜迎春的梅园和香兰园。许多美丽的风景让游客流连忘返。

三月,百花盛开,正是欣赏春光的好时候。

一进大门,就感受到了浓浓的春意。没想到,当年游人如织的茅草屋,今天几乎冷清了。毕竟当时是疫情期间。透过面罩,我可以清晰地闻到新鲜的青草和松树的味道。

草堂里古柏参天,香林楠遮天,竹松密如云。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沿着石板路走,前面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占地约30亩,为独立院落,由古建筑、正殿、方形禅房组成。禅堂与正殿由长廊相连,具有浓郁的中国古典气息。

现在这个大厅是文物书画展厅,但五十年前,这里是成都五七艺术学校(简称成都艺校)的旧址。

当时这个平台和后厅是杂技班学生蹬坛子、翻瓷盘、坐杯垫的场地。

京剧班的练功房现在是书法馆。

久而久之,现在的草堂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一个休闲、怀古的好去处。

穿过大厅,钻进一个拱形的石门,呈现在眼前的是小桥流水、繁花盛开的景象。

池子里的锦鲤很有灵性。当他听到声音时,他立刻高兴地聚集在一起,一池安静的水因为他们而变得更加美丽。

走过一座小竹桥,这里就是杜甫草堂故居。这座古色古香的草堂,是按照杜甫的不朽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明代的建筑格局修复重建的。

小屋建在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周围小溪环绕,绿树成荫。这里竹篱柴飞,草青青,完整地诠释了杜甫“我之北,我之南,春水泛滥”、“野老篱畔背”等诗句所描绘的田园风光。

推开柴门,左边种“四棵松”,右边种“五棵桃”。顾南连着毛婷,绵竹披着绿云,菜园是绿的,药吧是灰暗的。

这一切都让人感受到诗人生活在这里时那种浓浓的田园情趣。

我们在小屋旁合影,不自觉地背诵了杜甫《江村》首诗:“但对米露有故人,我又能要求什么呢?”

参观杜甫草堂,还有其他值得一去的地方,红墙、翠竹掩映的花道、美丽迷人的梅园、碎瓷镶嵌、古朴典雅的草堂屏风。

说起“花径”的来历,据说是一条两旁都是花木的小路通向杜甫草堂,诗人称之为“花径”。

目前,花径东端入口处悬挂着一块牌匾,上面有著名书法家萧龙友题写的《花径》一书,门框两侧有郭沫若题写的对联:花学红绫舞,径开锦里春。

至于草堂的影壁,这是游客来到草堂必看的景点。这是一件古朴别致的碎瓷镶嵌照壁。1958年毛主席参观草堂时,久久凝视着这两个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9717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2
下一篇2023-07-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