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求婚只是一种形式,而两个人结婚是因为相爱,求婚只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这只是一种形式。爱可以用其它形式表达,不一定非要求婚后才能结婚,我觉得真正相爱的两个人是不会在乎这些小事情的。真正相爱的两个人甚至可以不举行婚礼,有些人只是简单的领个结婚证就行了。关于婚姻,男女双方可能有着不同的期望和观念,其中一个问题就是是否需要男方向女方求婚。事实上,随着社会的变化和观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女性能够接受男方不求婚就结婚的做法。那么,女人为什么会接受男方不求婚就结婚,又有哪些情况下女性会更愿意接受这种做法呢?
首先,女人能够接受男方不求婚就结婚,一方面是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和话语权不断提高。女性不再被看做是婚姻中的被动者,她们也有权利和能力去主动追求自己的幸福。另一方面,女性对于婚姻的期望和态度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有些女性更加看重婚姻的实际意义和效果,而不是形式和仪式。她们更在意的是两个人是否能够相互扶持,共同度过人生的点点滴滴,而不是是否有一场浪漫的求婚仪式。
其次,女性更愿意接受男方不求婚就结婚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男性的求婚仪式往往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和精力,这对于一些实际的女性来说可能并不是很重要。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年龄较大或已经谈过多次恋爱的女性来说,婚姻的实际意义更加重要,她们更加在意的是能够和伴侣一起经历人生的点滴,而不是是否有一场浪漫的求婚仪式。因此,对于这些女性来说,男方是否求婚并不是决定婚姻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而更加关注两个人的感情和互相扶持的能力。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女性是否接受男方不求婚就结婚,取决于具体情况。在一些传统观念较为根深蒂固的地区和家庭中,女性可能更加注重传统的婚姻仪式和男方的求婚。而在一些现代化和开放的地区和家庭中,女性更加注重婚姻的实际意义和效果,而不是形式和仪式。因此,男方是否求婚并不是婚姻成功的关键因素,重点还是要看两个人是否真正相爱,并且能够相互扶持,共同度过人生的点点滴滴。
综上所述,女人能够接受男方不求婚就结婚,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变化和观念的更新,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和话语权不断提高,而女性对于婚姻的期望和态度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同时,女性更愿意接受男方不求婚就结婚的情况,取决于具体情况,重点还是看两个人是否真正相爱并且能够相互扶持。
在现代社会,求婚已经成为了每对恋人们必经的一道重要关卡,而许多人选择在演唱会上给恋人惊喜地求婚。但是,这种做法却引发了许多争议。有些人认为这是一种浪漫的行为,而有些人则认为这是在演唱会上不礼貌地打扰别人。那么,演唱会上的求婚方式到底有没有不打扰别人的方式?我认为,演唱会上可以有适当的求婚方式,但是需要注意场合和方式。
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演唱会是一个公共场所,而每个人都希望在这里享受到音乐和表演的快乐。因此,在演唱会上进行求婚需要尊重其他人的权益,避免过度打扰别人。如果求婚方式过于热闹或者带有过多的骚扰性,会影响到其他乐迷的观看体验,也极易引起其他人的反感,所以必须谨慎策划和考虑。
其次,我们可以采取低调的方式来展开演唱会上的求婚行动。比如,在演唱会前就和工作人员联系,预定一个特别的座位,或者是安排在舞台前的某个区域。这样,就可以不打扰到其他人,并且更早地享受到求婚的浪漫氛围。
此外,还可以选择在演唱会结束后,在其他场所里进行求婚。比如,在演唱会结束后,可以带上恋人来到校园、游乐场等地方,找一个安静的角落进行求婚仪式,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打扰别人,也可以让恋人感受到更多的浪漫和意义。
最后,我认为,求婚需要考虑到事先是否得到了另一半的同意,并且尊重她的观点和感受。如果对方并不喜欢在公共场合受到关注,那么你就应该考虑其他方式去完成求婚,以确保对方能够真正地感受到你的爱和关爱。
总之,在演唱会上进行求婚可以是一种独特的经历,但需要注意场合和方式。我们应该尊重其他人的权益,采取低调的方式来展开演唱会上的求婚行动。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对方的意愿和观点,确保求婚过程能够顺利、愉悦地进行。
在现代社会,求婚已经成为了一种浪漫的仪式,很多人会在特定的场合,如演唱会、海边等地方进行。然而,有些人在演唱会上求婚却引起了别人的反感。这是因为演唱会是一个公共场合,人们在这里是为了享受音乐和娱乐,而不是为了目睹别人的私人行为。因此,如果没有得到主办方的允许,或者没有得到观众的充分理解和支持,那么在演唱会上求婚就很容易引起争议和不满。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为什么在演唱会上求婚会引起反感。一方面,演唱会是一个公共场合,人们在这里是为了共同欣赏音乐和表演,而不是为了成为别人求婚的背景。另一方面,在演唱会上求婚会打扰到其他人的观演体验,尤其是当求婚者高声喊叫或者使用闪光灯时,会让其他观众感到不适和烦躁。此外,如果求婚者的行为不得体或者过于炫耀,也会引起其他人的反感和不满。
其次,让我们来看看更好的求婚方式。首先,可以选择在私人场合进行求婚。例如在家里、花园或者公园里等地方,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打扰到其他人的观演体验,还可以更加浪漫和温馨。其次,可以选择一个特别的日期和时间进行求婚。例如在两人相识的日子、结婚纪念日或者生日等特殊时刻,这样不仅可以让求婚更加有意义,还可以表达出对另一半的深情厚爱。最后,可以选择一些特别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意。例如制作一份特别的礼物、写一封情书或者安排一次浪漫的旅行等等,这样可以让求婚更加难忘和有意义。
总之,在选择求婚方式时,我们需要考虑到场合、时间和方式等多个因素。只有选择合适的方式才能让求婚更加成功和有意义。同时,我们也需要尊重其他人的意见和感受
在现代社会,求婚已经成为了很多人在迈入婚姻前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同的人对于求婚这个概念有着不同的看法和期待。接下来,我将就“能否接受男方不求婚就结婚”的话题发表个人见解。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求婚作为一种仪式感的存在,有时候能够提升双方对于婚姻的珍视程度。通过精心策划的求婚仪式,可以表达出男方对女方的诚意和爱意。这样的仪式,无论简单还是奢华,只要用心去准备,都会让女方倍感被珍惜。同时,求婚的仪式也是在宣告两人即将步入婚姻殿堂,从而增强彼此对于未来婚姻生活的信心。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认为求婚是必须的。有些人认为,爱情本身就应该是简单和纯粹的,不需要过多的仪式感。这类观点认为,如果双方都真心相爱,并且已经在一起度过了很多美好时光,那么求婚的仪式或许并不那么重要。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可以选择直接注册结婚,共同开始新的生活。
事实上,能否接受男方不求婚就结婚,关键取决于双方的心理预期和价值观。如果双方都认为求婚仪式是必须的,并且对此充满期待,那么为了对方的幸福和尊重彼此的感受,进行一场真挚的求婚仪式是有意义的。相反,如果双方都觉得求婚并非至关重要,那么省去这个环节也无可厚非。
每一对情侣都有他们独特的爱情故事,以及对婚姻的理解和期望。因此,在求婚问题上,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最重要的是双方能够沟通好彼此的想法,达成一致的认知。只有这样,两人才能够走到一起,构建起一个幸福、快乐的家庭。
总之,能否接受男方不求婚就结婚,关键还是看双方的心理预期和价值观。对于有些人来说,求婚仪式是他们心中不可或缺的浪漫元素,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则可能认为实际行动和共度美好时光比仪式更重要。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尊重每一对情侣的选择,毕竟爱情的形式是多样的,关键是两人能够携手走向幸福的彼岸。
作者:秦金亮
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 2002年04期
中图分类号:C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57(2002)02-0005-06
量化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与质化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是社会科学进 行事实性研究的两种基本范式,近年来引起了社会科学诸学科的广泛关注。本文旨在从 方法学的视角对国外社会科学的这两种研究范式间的关系进行梳理与评析。我们在讨论 二者的关系之前有必要明确各自的基本内涵。量化研究就是采用实验、调查、测验、结 构观察以及已有的数量化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客观的研究,将所得结果作相应的统计 推断,使研究结果具有普遍的适应性。质化研究就是在自然的情境下采用无结构访谈、 焦点访谈、参与型观察、实物分析、文献档案等,对社会现象进行详细的描述,并从当 事人的视角理解其对现象的意义或对事物的看法,不对研究结果作普遍的推演。可以看 出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都指的是相关的一类研究方法(或称一类研究范式),而不是指称 某一具体的研究方法。
一、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兴起
方法学家布瑞曼说:“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有一个长期孕育的过去,但其形成系统的 方法体系却是近几年的事”[1](P28)。事实上量化研究的历史可追溯到奥古斯特·孔德 (Auguste·Comte)、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Spencer)的实证主义时期,而真正从技 术层面推动量化研究进程的是统计学家威廉·配弟(William·Petty),配弟在《政治算 术》中明确提出将数理方法运用于社会科学研究,开数量化运动之先河。20世纪初世界 科学中心由欧洲移向美国,社会科学数量化运动才成为一种潮流。社会学家斯托哥(SS tauger)在问卷设计、抽样设计的基础上提出了问卷和抽样的数量分析方法,社会学家 拉扎尔斯费尔德(PLazarsfeld)一生致力于建立社会统计分析的数学模型,在社会学中 形成了同芝加哥学派相抗衡的哥伦比亚数量学派。在政治学中普遍使用概率论、游戏论 等数量方法进行竞选分析,在教育学中运用实验方法推动了实验教育学的发展,在心理 学中行为主义所推行的严密实验方法,力图使心理学成为像物理学一样的实验行为学科 。上述学科的量化研究运动发展了实验法、测量法、问卷法、数学模型法等量化研究方 法。
质化研究的兴起也是多学科发展的产物,质化研究的概念有不同的称谓,在中国大陆 人们惯称为定性研究(陈向明,1996),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将它译为“质的研究” 、“质化研究”、“质性研究”(陈珀璋,1989;胡幼慧,1996;高敬文,1996)。质化 研究源于人类学的民族志研究(ethnography),ethno意指一个文化群体、一个民族,gr aphy意为描绘、描述。因而民族志就是对特定文化的人群进行详细的、生动的、情境化 的描述,以探究特定文化中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样式、价值观念等。民族志的兴起在 于西方殖民地对异文化原始部落的极大兴趣,早期人类学家主要使用探险家、航海家、 贸易商、传教士、殖民官员所记录的文字资料作为研究异文化的素材,而很少自己亲自 搜集第一手资料,他们认为整理分析资料更重要[1]。最早倡导实地调查研究的是美国 人类学家博厄士(FBoas),他带领学生经常到美国西北海岸的印第安部落进行实地调查 ,人类学称其为田野工作(fieldwork)。真正开创长期田野工作的是英国人类学家马林 诺夫斯基(BMalinowski),其内容主要包括以深度访谈、参与观察的方式对调查对象的 所言、所行、所思进行详细的描述和辨析,他并于1922年写就了《西太平洋的航海者》 和《安达曼岛民》两部经典性的民族志专著。在社会学领域,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 乔治·米德(GeorgeMead)创立了以符号互动论为指导的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在上 世纪二三十年代深入到城市、农村、社区、组织,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社会调查,这些 研究不仅成为之后社会学的精典之作,而且为质化研究积累了宝贵的技术方法。在社会学中推动质化研究兴起的另一场革命性的运动是H·加芬克尔(Harold Garfinkel)领导 的常人方法学(ethnomethodology)运动。在心理学中直接推动质化研究发展的是布伦塔 诺(FBrentano)开创的现象学心理学研究。布伦塔诺认为心理学不应研究意识的内容, 而应是“意动”,实验的内省法只适合于心理内容的研究,对“意动”的研究应是一种 反省性的内部知觉,这种反省性内部知觉的方法就是后来现象学方法的雏形。
二、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对峙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从其形成之日起,就存在着各自鲜明的风格,这是科学精神与人 文精神在研究方法上的具体表现。方法学者库亨(Cohen)在《实证主义终结了吗》一文 中认为:“任何研究不管研究者是否自觉意识到与否,必然有研究的方法学前提,实证 主义哲学虽已经消亡,但它对社会研究方法的影响却是持续的。”[2](P149)克瑞斯威 尔(Creswell)则详细分析了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在选择研究问题、研究中的方法学前提 的对立。[3]下面我们结合上述两位学者的观点,对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方法学前提 对立作一分析。
量化研究的本体论假定是,社会现象是独立于研究者之外的客观存在,因此,对社会 现象的研究必须采用客观的观察、测量,目的是实现研究的客观化。质化研究的本体论 设定则是将社会现象看作是主体涉入的生活世界,它绝对不同于客观的物理主义世界, 客观化必然使生活世界退化为物理主义世界,生活世界的鲜活性将不复存在,人文世界 就变成了原子式的“砖瓦泥”实体世界。
量化研究的认识论假定是研究者独立于被研究者之外,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是一种 主客关系,研究者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局外人,远离被研究者,同被研究者保持距离,避 免主观价值的涉入。质化研究的认识论假定则是,研究者与被研究者是双主体的互动过 程,因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及其关系,它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有着本质的区别 ,因而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不是保持一定的距离,而是最大限度地缩小 “我—他”人际距离,深入到被研究者的内心世界,获得真切的体验和认同。
量化研究的价值论假定是,在量化研究中保持价值中立,研究者在研究设计、选择被试、研究控制、操作化过程、结果形式化表达等方面都力图以局外人的方式保持价值无 涉。质化研究则认为涉及人的双主体研究保持价值中立是不可能的,因而量化研究标榜 的价值无涉犹如掩耳盗铃一般,是方法论的幼稚表现。且不说对人的研究,行为主义者 对动物的研究还犯有拟人论的错误,因此质化研究认为,与其价值涉入难以避免,还不 如老老实实地承认价值涉入的存在。在表达方面,量化研究讲求精确、形式化、可操作 化、数量化,质化研究则强调研究者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和意义的发现。从研究方式来看 ,量化研究一般是从已有(或前人)的假设出发,通过实验、调查等方法来验证(或证伪) 已有的假设,因而是一种演绎性的验证。量化研究要对变量操作化定义,通过测量以发 现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在选择被试方面,要求按随机化原则来抽样,目的是要得出可概 括的、可推广的结论。质化研究则是从当下发生的事实出发,直接面对事实,以归纳的 方式获得本质属性,尽力避免受已有理论或假设的干扰或污染,直接面对事实本身;质 化研究不重视概括,并认为越是概括的东西,对具体现象越缺乏解释力,因而重视研究 的个别化。
三、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融合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上述方法学前提的对立,并不是不可以弥合的。社会科学研究 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研究方法不应是单一的,而应是多样的。国外学者近年来在诸多 学科讨论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融合[4][5][6],其中“多情境一多方法”、“多特征 —多方法”是讨论的热门主题。这种方法学理论认为,从社会科学某一学科的整体来 说需要多样化的方法,因为研究问题的情境不同、特征不同,方法也就不应相同。[7] 当代美国著名方法学者克莱斯万(DKrathwohl)认为,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的两极对立 ,仅是方法学表达的需要和实践中人们的极端所为,事实上,从质化到量化是一个连续 的过程,纯描述的归纳与纯数量的演绎仅是连续中的两个极点,大多数的研究方法如调 查、评估研究、纵向研究、行动研究等则是两极之外的中间。创造性地吸收各自的优点 ,是每位研究者须予考察的问题。这些方法中依据研究问题的不同,可能某一问题采用 此极(指质化)的多些,另一问题采用彼极(指量化)的多些,重要的是研究问题决定最适 宜的方法取向。[8]
另一些方法学者如迈克思威尔和克瑞斯威尔,则从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优势与缺陷 方面探讨两类研究范式融合的可能性,在此我们作一总括。质化研究的优点主要表现在 :(1)质化研究能对微观的、深层的、特殊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描述与分析,能 了解被试复杂的、深层的心理生活经验。(2)质化研究适合于对陌生的、异文化的、不 熟悉的社会现象进行探索性研究,为以后建立明确的理论假设奠定基础。(3)质化研究 更适合于动态性研究,对社会现象的整个脉络进行详细的动态描述。(4)质化研究采取 自然主义的研究范式,重视在自然情境下研究人的经验世界,因而研究的结果更切合人 们的生活实际,研究结果的运用更具有针对性。(5)质化研究采用归纳的方式建立自下 而上的理论,适合于扎根理论或小型理论的建立。(6)质化研究重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 之间的互动过程,重视在互动中建构理论和知识体系,可避免教条主义和机械主义。质 化研究的缺点主要表现在:(1)质化研究不适合于宏观研究,质化研究通常采用个案、 深度访谈、参与性观察收集资料,因而不适合对大量被试进行大样本的宏观研究,也不 宜发现某一社会现象趋势性的特点。(2)质化研究不适合对社会现象进行数量的因果分 析和相关分析,不利于发现社会现象间的因果规律。(3)质化研究结果不能作概率上的 推断演绎,研究结果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和可推广性。(4)质化研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人为性、经验性、情境性。(5)质化研究过程缺乏具体的操作化程序和技巧,在实施 过程中更多的是靠研究者的知识经验、文化背景、个人悟性等主观因素,同量化研究相 比其知识体系不利于学习、传播和推广,对于初学者和天赋不高者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 。(6)质化研究的结果和评估标准具有一定的模糊性,由于质化研究重视的是研究过程 中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知识建构,质化研究一般没有明确的结论,更不能盖棺定论;同 时质化研究的评估标准不像量化研究有客观、明确的标准,质化研究的质量主要通过“ 读者”的主观认可。
量化研究具有以下优点:(1)适合于宏观研究,发现趋势性的特征,如一般人群的智力 呈正态分布,反应时呈正偏态分布等。(2)适合于对社会现象进行数量化的因果分析和 相关分析,发现趋势性的因果规律与相关规律。(3)研究结果可作概念上的推断演绎, 只要测量尺度、数据类型符合数学模型的要求,推断就是正确的、有代表性的、可推广 的。(4)量化研究可证实或证伪已形成的理论假设,并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已有的理论假 设。(5)量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客观性,量化研究方法有具体、明确的操作程序,结果的 检验有具体的检测手段和系统的评估标准,上述特点基本能保证研究操作和结果的可 重复性。量化研究的缺点表现在:(1)量化研究主要是对社会现象的表层进行量化测量 ,然后以“黑箱”的方式推知其内在过程,不能揭示深层的内在的结构。(2)量化研究 测量的是行为事实,不能测得行为的意义,行为的意义需要质化研究的体验和理解。(3 )量化研究重视的是对社会现象进行静态的横向研究,虽然也有纵向的时间系列设计, 但依然难以描述社会现象的动态过程及其作用机制。(4)量化研究习惯以资料趋中的平 均水平,反映某一行为事实,因而它代表的是总体的平均状况,而对总体的特殊个体不 仅不具有代表意义,而且会扭曲特殊个体的实际状况。(5)有相当量化研究很难达到理 想数学模型的约束条件,但仍用该数学模型,结果得出不真实或错误的结论。
从上面我们对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优缺点的讨论可以发现,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可以 优势互补。在相当的情况下,量化研究的优势却是质化研究的不足,而质化研究的长处 却是量化研究的短处。因而将这两类方法加以融通可以实现宏观与微观结合,静态与动 态结合,控制情境与自然情境结合,事实与意义相统一,建构假设与验证假设相统一, 客观度量与主观体验相统一,实现多层面、多角度、多方法研究某一主题。
近年来社会科学界的方法学者力图超越两种研究范式的方法学前提设定和研究风格的 差异,进一步探讨了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具体融合的途径,形成了Maxwell、Ragin、Si eber、Trend、Vidich、Fine等不同的具体融合模式。在此我们总结如下:
1次序式融合。次序式融合就是指在一项研究中,首先使用一种方法,以后再使用另 一种方法,两种方法的使用存在前后次序。在研究的探索时期,适宜用质化研究;在研 究形成理论框架和理论假设后,可采用量化研究来验证理论。[9]对此费纳等(Fine)提 出三种次序式融合方式:(1)通过参与观察发现理论,然后以实验检验理论;(2)通过访 谈建立理论,再以实验检验理论;(3)通过隐蔽式非参与观察构建理论,后以实验法来 验证理论。[10]
2平行式融合。平行式融合是指一项研究中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方法同时使用,而不 是根据不同的研究阶段,分先后次序使用。对于大型的研究课题可采用平行式融合,即 同时采用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方法,这样的研究一般有血有肉,点面融合,研究结果能 够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但这样的研究方式也可能会出现结论的不一致,在这样的情况 下要容忍研究结果分歧,因为在有的情况下结果没有对错之分,我们可以修正整体的理 论框架,使不同的研究结果整合到一个更高的概括水平。[11][12]
3交叉式融合。交叉式融合是指在一项研究中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交替进行,它适合 于对一项课题进行深入的扩展性研究。社会科学有不少课题需要向纵深发展,在研究中 一般先用质化研究建立理论假设,然后再同时采用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进一步扩展理论 ,再形成新的研究假设,再采用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验证假设和修改假设。通过量化研 究与质化研究的交叉进行,可使一项研究逐步深入并逐步扩大。交叉式融合在使用时要 求研究者同时对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有精深的方法学训练。否则在研究设计中使用不当 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比使用单一方法效果还差。[13]
4同步主辅式融合。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确定将一种量化研究或质化研究的方法作为 主导方法,而将其他方法作为辅助方法同步进行。如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研究起 初以交谈法为主,辅以实验控制研究,后以实验控制为主,辅以交谈观察获得资料。主 辅同步式融合一般在某一主导方法下,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这样不仅可以多方位认 识研究对象,且方法间可以相互补充。[14]
5主辅嵌入式融合。这种融合方法的特点是确定一种量化或质化研究的方法作为主要 方法,然后将其他方法融入主导方法中去。如在社会心理学中著名的米尔格拉姆(SMil gram)权威服从研究,该研究的主导方法是实验法,通过控制实验情境,进行实验干预 ,获得实验资料,同时该实验也将参与观察、访谈嵌入实验中去,既获得了量化的数据 资料,也获得了质化的描述资料,使该实验研究的资料更加丰富、详实、充分。[10]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融合的方式和途径还会有多种,因为法无定法、法无定则,只要 某种融合方式更加切合研究问题的要求,这种融合就是可行的、成功的。对于社会科学 研究来说,大量的研究属于复杂的社会文化研究,因而采用多方法的量化研究与质化研 究的融合是非常必要的。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不是在对立中相互抑制,而是在融合中发 挥各自的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勃发融合的整合效应。
收稿日期:2002-01-15
作者介绍:秦金亮(1966-),男,山西原平人,山西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院院长,副教授,心 理学哲学博士,主要从事方法学、元科学研究。山西师范大学 教育与心理科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