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幼仪离婚后,前夫好友罗家伦寻来:打算谈场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

张幼仪离婚后,前夫好友罗家伦寻来:打算谈场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第1张

因为父母之命,18岁的徐志摩和15岁的张幼仪结婚了。而结婚之前,这对新人也仅是相互看过两张照片而已。

据徐志摩家中女佣的说法,徐志摩当初第一眼看到张幼仪的照片,只撇嘴嫌弃道:“乡下土苞子。”

由此可见,徐志摩并不是真正喜欢这个父母为他安排的妻子。事实上也是如此,自结婚之后,徐志摩从未给过张幼仪好脸色看。

不久之后,徐志摩离开了刚生下孩子的张幼仪,从上海乘坐南京号轮船赴美留学,入美国克拉克大学 历史 系学习。

1919年9月,徐志摩于克拉克大学毕业之后,又入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攻读硕士学位。一年后,徐志摩成功获得硕士学位,并于这年10月离开美国,去往了英国。

也是在英国,徐志摩遇到了那位令他日思夜想的女神林徽因

至于徐志摩为什么会在离开美国后去往英国,他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给出的答案是:

简单的说就是,徐志摩去往英国,其实是为了跟罗素学习。可事实正的如此吗?对于徐志摩的这种说法,学者刘洪涛提出了质疑。质疑点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徐志摩在去往欧洲之前,与罗素并不相识,也无直接联系。在这种情况之下,徐志摩千里迢迢跨海到英国师从一位没有事先约定的导师,是极其不符合常理的。

二,罗素是在1920年夏天接受中国的讲学邀请的,并且他是当年9月份才开始动身前往中国。而这个时候,徐志摩已经抵达了英国。因此,不可能出现《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的“鲁索来中国时,我已经在美国”这种情况。

所以说,徐志摩去英国其实不是为了去找罗素。

如此一来,事情就变得复杂了,徐志摩为何要去英国,为何要隐瞒去英国的真实原因呢?

对于这些问题,学者刘洪涛给出的答案是:

也就是说,徐志摩去英国并不是为了罗素,而是拉斯基。

确实,拉斯基当年的活动轨迹,与徐志摩基本一致。拉斯基1916年之时,曾在哈佛大学任教。到了1919年,他因为对波士顿警察罢工持同情态度,被校方警告,前程受到影响。1920年,他接受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讲席,离开美国回到英国,而这与徐志摩到达英国几乎是同一时间。

而徐志摩在英国师从拉斯基后,为了攻取博士学位,曾一口气注册了6门课程。只是徐志摩后来认识了林徽因,为了爱情而荒废了学业。也是因为徐志摩经常逃课,导致校方找拉斯基要人,这才有了拉斯基的这番话:我倒是不时见到徐志摩,却与读书事无关。

也是因此事,徐志摩与拉斯基之间闹得并不是很愉快。或许,这就是徐志摩在之后回避了他追随拉斯基,而改以追随罗素的原因吧。

之后,倾心于林徽因的徐志摩便向妻子张幼仪提出了离婚。

有一天,徐志摩在一个饭馆里同几位朋友吃饭闲谈。饭桌上,朋友们都对徐志摩表示:你单是吵离婚,而不去想办法把你太太安顿好,这婚是离不成的。

于是,天真的徐志摩居然真的向朋友们问起计来了。而对于徐志摩的求教,他们说:“最好你为你太太找一个替人。”可是找谁呢?徐志摩又问出了这样的问题。于是,大家想到徐志摩的好朋友金岳霖还没有结婚,最好交给他。

可没想到,金岳霖当时也正在他们隔壁桌吃饭,中间只隔了一层屏风。于是,金岳霖轻轻地把屏风推开,站到他们饭桌前叫了声“嘿”,满座大惊。

1922年3月,徐志摩与张幼仪在柏林签字离婚了。值得一提的是,金岳霖非但没有成为徐志摩的“替人”,反而和同在柏林的吴经雄成为了徐志摩和张幼仪离婚的证人。

更有趣的是,在1923年之时,离开美国来到德国柏林大学深造的罗家伦,居然闯入了张幼仪离婚后的寡居生活。

罗家伦是徐志摩的好友,如果我们看过他在《忆志摩》一文中谈及徐志摩与张幼仪离婚时的文笔,可以发现他当时是很伤神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大体是他喜欢张幼仪的缘故吧。

在张幼仪的回忆录《小脚与西服》之中曾写到:

以上这段话,摘抄自张幼仪的回忆录《小脚与西服》。《小脚与西服》,是由张幼仪口述,然后再由她的孙侄女张邦梅以英文写成。所以,以上这段文字其实是译文。也是因此,译者把“罗家伦”错译成了“卢家仁”。也是因为这次错译,使得大家并不这么熟悉张幼仪的这段爱情故事。

或许有人会说,罗家伦不是早就已经有女朋友张维桢了?

确实如此,早在1920年时,罗家伦就已经开始与张维桢谈恋爱了。但我们要知道,罗家伦当时是在德国,而张维桢又远在中国,两人又只能以书信的方式往来,而这对在热恋期的情侣来说,是致命的,更别说两人还经常会发生误会。

在所有误会之中,最为严重的是:罗家伦听说张维桢把他的信件全部给别人看过后,非常生气,导致两人有很长时间没有联系。多长呢?据现存的罗家伦写给张维桢的情书观之,在1922年9月以后,两人似乎就间断联系,一直到罗家伦到德国的将近一年后(1924年8月30日),两人才恢复通信。

恰巧,罗家伦追求张幼仪的那段日子,就是在张维桢与罗家伦断了音讯的这一年。后来也是因为张幼仪的拒绝,罗家伦恢复了与张维桢的通信,继续两人的爱情长跑,最后于1927年11月13日在上海举行了婚礼。

end。

徐志摩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诗社成员,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徐志摩18岁那年在家人的安排下娶了政治风云人物的妹妹张幼仪,他并不爱张幼仪,甚至很讨厌她,就连夫妻之事也是因为父母想抱孙子。

24岁那年,徐志摩在英国认识了貌美如花的才女林徽因,徐志摩与她交往甚密,随后谈起恋爱,并有谈论婚嫁之意。他觉得他不能继续这种没有爱情的婚姻,他要自由。于是,第二年他向张幼仪提出离婚,那时的张幼仪已经怀有次子两个月,但是依然没有阻止徐志摩离婚的意图。

在这期间这个被西方自由爱情填满的理想主义者为林徽因创作出大量的表现人生理想和自由爱情的诗歌,我想他肯定是很爱林徽因的,他觉得林徽因就像是他的诗,让他痴迷,让他感到自由和美好。英国康桥的生活让他沉醉,那是他理想中的天堂,后来林徽因经过理智的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志摩不辞而别。

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诗,体现了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直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就是世俗所难理解的一种纯情。

林徽因是理智的,但徐志摩是个完全的理想主义者,他只追求自由和美好的事物,不顾后果,更不要谈什么责任,对于这段感情林徽因觉得徐志摩爱的只是诗中的她,想象中的她,而现实中的自己并不是那样的,所以她觉得徐志摩并不爱他。

同年,徐志摩回到北京,并认识了好朋友的妻子陆小曼。陆小曼出身书香门第,是近代女画家,虽然只有18岁却精通英文和发文,参加外交部的舞会并担任翻译,父亲陆定原是财政部的赋税司司长。虽然陆小曼已嫁为人妇,但是依然没有阻止他们相爱,徐志摩在与陆小曼热恋之时,写下了《爱眉小札》,浓烈炽热的文字,吐露着爱人的缠绵深情。

三年后陆小曼同王庚离婚,次年徐志摩迎娶了陆小曼。徐志摩的父母对陆小曼有诸多不满,所以陆小曼的婚后生活并不如意,加之挥金如土,后来老两口直接断了徐志摩的经济来源。为了养家徐志摩到处奔波讲课,写稿子,但是依然不能满足陆小曼的物质要求,两人之间慢慢有了分歧,经常争吵。

终于,在一次激烈的争吵之后,陆小曼用烟袋锅子砸掉了徐志摩的眼镜,徐志摩负气而走,没多久,徐志摩去北京参加一个林徽因组织的中国古建筑的讲演,搭乘的飞机失事,届满36岁,时年陆小曼29岁。

纵观徐志摩一生中经历的三个女人,张幼仪虽然婚姻不顺,遭到抛弃,但是很快恢复,事业丰收,安享晚年。林徽因曾经被爱情迷昏双眼,却并没有踏入万劫不复的红尘,最终离开徐志摩,嫁给了梁思成,成就了一段佳话。

要说凄惨恐怕也只能是陆小曼了,第一段婚姻很被动,爱上徐志摩后,为了离婚偷偷打掉了前夫的孩子,却因手术失败终身不孕,身体也每况愈下,结婚时既不被亲友祝福还遭遇公婆嫌弃,最后丈夫死了,独自一人承受千夫所指。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坛上屈指可数的大诗人之一,20年代末到30年代盛极一时的“新月派”主将。他的诗,风格欧化,流动着内在的韵律和节奏,情感真挚充沛,有《再别康桥》等许多名篇传世。下面是我整理的徐志摩的 爱情 故事 ,希望大家喜欢。

徐志摩的爱情故事:张幼仪 & 徐志摩

徐志摩高中 毕业 后正计划进入大学的时候, 他父母已将他的婚姻大事定了下来 女方张幼仪, 是张润之之女, 是张家璈, 张君幼之幼妹 张家璈是当时中国金融界的巨子, 张君幼是当时中国政界的显赫人物 许申如能攀附这门贵亲, 当然是喜出望外, 而志摩却执直反对 父子俩因为这件事吵了好几次嘴皮

当时的志摩对张幼仪一点都不了解, 更不用说爱情 对于视爱情如生命的志摩,确这是怎么也无法接受的 志摩的父母百般劝说无效, 只得请来祖母 志摩挨不过祖母的哀求, 最终忍痛接受这门婚事 1915年10月29日, 志摩与幼仪结婚

婚后两个人没有一丝感情, 生活没有一点乐趣 他们见面时都是冷冰冰的 婚后不久, 志摩便收拾行李上天津读大选 两人联系甚少

1921年, 正当志摩与林徽音热恋时, 张幼仪从中国来英国寻找志摩 当时志摩一心爱着林徽音, 又苦于幼仪从中阻隔, 于是提出与幼仪离婚 幼仪见志摩并无爱她之心, 也无法忍受这种若即若离的夫妇生活, 于是答应了 1922年3月, 志摩与幼仪在柏林离婚 幼仪随后前往柏林 留学 幼仪共为志摩生下两个孩子, 大的那个叫作彼得

1926年志摩欧游时经过柏林, 再一次见到幼仪 此时的幼仪已是一位相当成熟的现代女性 志摩原本带了件礼物来给彼得, 却不幸的得知彼得去世的噩耗 此时志摩与幼仪都发觉彼此之间的友谊加深了

志摩死后, 幼仪抚子成人, 在经营方面颇有成就 幼仪于1988年逝世

徐志摩的爱情故事:林徽音 & 徐志摩

徐志摩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伦敦国际联盟协会上认识林徽音的 林徽音当时十六岁, 在伦敦一所女子中学读书, 正是花一般的年龄, 长得又像花一般娇艳, 文学修养又好 她既有中国传统闺秀的遗颜, 又有西方女子落落大方大方的风度 她与志摩一见钟情, 双双坠入爱河

他俩月下漫步, 花前谈心, 舞会上双双起舞, 宴会上频频起杯, 绿纱窗下共研文学 徽音被志摩渊博的学识,风雅的谈吐, 广泛的兴趣, 潇洒的举动, 英俊的外貌所吸引住 志摩也佩服徽音的博学多才与美貌

张幼仪的到来使这对热恋中的男女清醒了过来。志摩决定于幼仪离婚,而徽音却随父回国,留下志摩一个人。志摩随后也赶回中国找寻徽音。当志摩最终找到徽音时,她已是志摩老师梁启超的媳妇。徽音在志摩于梁思成之间犹豫了许久,最终选择了梁思成。原因是徽音不想作别人的二奶,而思成忠厚老实,是一个可以依靠的伴侣。志摩受到沉重的打击,他在极度的痛苦中度过了一段时间。

志摩虽知徽音不会再回到他身边,却仍苦恋着徽音,并设法接近徽音。而徽音总在他俩间保持一段距离。后来志摩于小曼结婚后,他仍暗恋着徽音。

志摩于徽音一直保持联系。志摩死的那天,徽音还在机场等候志摩。徽音是志摩一生中真正喜欢的女人。

志摩死后,徽音不忘旧情,提议设立志摩文学奖,建立志摩图书馆和志摩纪念馆来永远纪念这为伟大的诗人。

徐志摩的爱情故事:徐志摩和陆小曼

三十年代的著名诗人徐志摩和风流才女陆小曼的爱情故事,被传为佳话历尽艰辛之后,饱受磨难的一对有情人终于可以自由地相亲相爱了如鱼得水,如胶似漆,那一段时光,两个恨不能化到一起去白日里,他们可携手散步,或谐谑打趣,或共赏诗文黑夜里,便以无比的激情和力量将爱的乐章一次次奏响这时的他们忘记了世间的一切,信佛有了爱情就有了一切,然而生活并不像他们设想的那样

结婚之后,他们夫妇俩人曾回石硖石镇与徐志摩父母同住,谁知两位老人并没有完全谅解他们,想尽孝道却不成后来徐申如老夫妇竟拂袖北上,同张幼仪及孙儿住在了北京而且还断绝了对他们经济上的接济这样,在1927年1月徐志摩和陆小曼回到上海定居时,他们已经债台高筑了,而偏在这个时候,徐志摩竟觉得笔端生涩,灵感消渐,难以写出作品这样他烦恼、苦闷。而且在过了几个月神仙般的日子之后,徐志摩竟发现陆小曼这朵名花太难莳养了。

当初,徐志摩把白朗宁夫妇做为他与陆小曼的榜样。他不仅仅是要娶一个美丽的聪明的妻子,更希望妻子能成为他事业的一部分。结婚前,他多次向陆小曼谈及自己的理想抱负,并建议陆小曼提起笔,与他夫唱妇随,在文学事业上干出一番成就。至于小曼贪图享受,挥霍玩乐的弱点,他曾认为那是她反抗包办婚姻的一种发泄。他认为,完全可以凭借他们之间的爱情给陆小曼新的生命。可是,徐志摩估计错了,一贯养尊处优的陆小曼积习难改,依然故我,她终究没有成为中国的白朗宁夫人。婚后,陆小曼的物质需求有增无减。而徐志摩,由于失去了父亲经济上的接济,订婚、结婚花了大笔的钱,已经债台高筑了。回到上海后,他们的开销更是可观。为此,徐志摩在三家大学兼职,为的是多挣些钱以缓解经状况。然而月收入千余元。仍不够小曼的挥霍。

他们的寓所有三间卧室,一间吸烟室,一间会客室,一间书房,俱装修得富丽堂皇。

小曼爱玩,习惯夜生活,每天天亮上床,晚上活动。家中有三个丫头,另有司机、老仆,排场不算大。包汀剧院等娱乐场所更是经常的事。夜总会、豪华赌场、各大酒楼都是陆小曼经常出入的地方。

早已有“交际花”之称的陆小曼,常被请去参加摹捐义演。她不仅自己装扮登场,而且尤喜捧戏子。对于棒角,她一掷千金,毫不吝惜。不仅这样,她还要徐志摩看,她演戏,陪她捧角,甚至要徐志摩登台为她配戏。以至于厌倦又无奈的徐志摩写道:

”我想在 冬至 节独自到一个偏僻的教学里去听几折圣诞的和歌,但我却穿上了臃肿的袍服上舞台串演不自在的腐戏。我想在霜浓日澹的冬夜鲁自写几行从性灵暖处来的诗句,但我却跟着人们在涂蜡的跳舞厅去艳羡仕女们发金光的鞋袜。”

休弱多病的陆小曼在结婚之后身体时好时坏。徐志摩在《眉轩琐语》中写道:“曼的身体最中我愁,一天二十四小时,她没有小半天完全舒服,我没有小半天完全定心。”为陆小曼治病,又多了一笔不小的开支。

这一切让徐志摩感到很疲惫,精神上更是苦闷烦躁。夫妻关系也因此出现裂隙,而一个男人翁瑞午的介入,终于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事情是这样的。体弱的陆小曼连唱两天戏,旧病复发,得了晕厥症。翁瑞午一手好推拿,手到病去。徐志摩天性洒脱,他以为,夫妇的关系是爱,朋友的关系是情。所以,翁瑞午和陆小曼一边罗襦半解,妙手抚摩,一边 说说 笑笑,他亦视之坦然。

翁瑞午之你以画闻名,家藏颇丰。翁常袖赠名画于小曼,小曼自然极喜,翁进而又以治病为名,教陆小曼吸食卧鸦片。

于是,陆小曼与翁瑞午常常一榻横陈,隔灯并枕。而徐志摩对此的看法却是与众不同的:“男女情爱,既有分别,丈夫绝对不许禁止妻子交朋友。何况芙蓉软榻,看似接近,只能谈情,不能____。所以男女之间,最规矩最清白的是烟榻,最暗昧最嘈杂的是打牌。”所以,徐志摩不反对陆小曼吸食鸦片,而反对陆小曼打 麻将 。在徐志摩心里,只要陆小曼喜欢,他什么都能牺牲。但是陆小曼爱徐志摩,同时也爱上了翁瑞午了。

开始的按摩,渐渐变成了爱抚,开始听治病,后来成了瘾,事情一发而不可收拾了。于是徐陆开始了口角。徐志摩的劝诫无效,适得其反,陆小曼任性,固执,我行我素。她甚至以徐志摩与一话剧女演员交往甚密为由,同他大吵大闹。

徐志摩困惑了,痛苦了,他说他觉得世界如此冷漠。为了排解心中的烦恼与苦闷,也为了通过暂时的分开而使矛盾化解,使小曼回心转意,他再一次选择了欧游。然而,1928年底,徐志摩游历回来后,陆小曼依然故我,而且与翁瑞午的关系愈发暧昧了。徐志摩的希望破灭了。他的心如莲蓬一样,满是窟窿,他把精力放在了教书写作和办《诗刊》上。只有在做事时,他才能暂时忘却陆小曼带给他的无法语言的痛苦。

在种情形之下,胡适等好友都劝徐志摩换个环境。可陆小曼怎舍得离开灯红酒绿的十里洋场。无奈中,徐志摩竟在六个月内八次往返于京沪之间,他一直想让陆小曼北迁。然机,在徐志摩生前,陆小曼竟然没有离开上海一步。

当初,他置舆论、亲情不顾,想去实现一个美丽的爱情之梦,而这个梦在现实中破碎了,碎成一地瓦砾,怎能不让他愁肠百结,万念俱灰苦痛交织之际,不幸与灾难接二连三地降临。

先是与林徽因浮言再起,再是课重薪薄,负债累累。第二年春,母亲病逝。而他与父亲之间又因陆小曼而矛盾加深。尤其是与陆小曼的关系日渐恶化。他不愿公开吵闹,更不用说离婚了。那年11月上旬,陆小曼连发十几封电报急催徐志摩南返。

徐志摩回到上海后,见面伊始,夫妻二人便大吵一架。素来温婉的陆小曼,竟然一改常态,大发脾气。徐志摩为了排解愁闷,于18日乘车去南京,住在朋友何竟武家里。那天晚上,他到张歆海家,并见到了杨杏佛。

在张家,一群朋友讨论着人生与恋爱的话题。谈着谈阒,谈到了徐志摩为爱情节省开支,不坐客班航机,而托人搭乘邮政班机的这件事上。这时,张歆海的夫人韩湘眉开玩笑道:“志摩,明天出事怎么办”第二天,徐志摩是打算免费搭乘中国航空公司的邮政班机济南号返回北京的。

徐志摩也在开玩笑说:“你怕我死吗”

“志摩,正经话,总是当心点儿的好,司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

“不知道,没关系,我总是要飞的,我以为天气晴朗,宜于飞行。”

“你这次乘飞机,小曼说什么没有”

“小曼说,我若坐飞机死了,她作风流寡妇。”

杨杏佛接过话头就:“凡是寡妇皆风流!”

就这样,几个人谈到深夜,分别前,徐志摩极温柔的,像长史似的,轻吻了韩湘眉的左颊。万没想到,这一吻,竟成了诀别之吻。

19日晨,有雾,因要赶晚上林徽因的演讲,徐志摩毫不迟疑地踏上飞机。

灾难袭来——

济南号飞机于当天上午8时起飞,10时10分抵徐州,10时20分再进行北进。午后2时飞机失事坠毁。徐志摩遇难,年仅三十六岁。

第二天,北平《晨报》刑发了徐志摩遇难的消息。

徐志摩头破一穴,肋断一骨,脚烧糊。据说,飞机再高三尺,便不至于触山而毁。

遗体被送回上海后,停在万国殡仪馆,并在那里设大殡,吊丧的人极多。灵边哭倒两个人,一是陆小曼,一是张幼仪。吊唁者也无表中以二人为世界分为两班,似有鸿沟相隔。

陆小曼写下了这样一幅挽联:

“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

在《哭摩》一文中,陆小曼写道:“摩,你为我荒废了你的诗意,失去了你的文兴,受着一般人的笑骂,我也只是在旁默然内恨,再没有法子使你像以前的欢笑。”“事到如今,我一点也不怨,怨谁好恨谁好你我五年的相聚,只是幻影,不怪你忍心去,只怪我无福留,我是太薄命了。十年来受尽千般的精神痛苦,万样的心灵摧残,直将我这一颗心打得破碎得不可收拾。”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素服终身,再不去游宴场所。

爱情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是相互理解和包容,相爱容易,相处太难,年轻的人们在你们享受爱情的同时,是否想到要相互包容对方,相互付出,而非单方付出。如此方可长享爱情。

徐志摩的爱情故事_徐志摩经典爱情故事相关 文章 :

★ 徐志摩的爱情故事

★ 徐志摩的爱情故事

★ 徐志摩的爱情故事

★ 徐志摩的爱情经历

★ 徐志摩的爱情

★ 关于徐志摩的爱情文章

★ 徐志摩爱情诗集

★ 名人经典爱情故事

★ 徐志摩最美的爱情诗

★ 关于徐志摩的爱情文章大全

在诗人徐志摩的感情世界里,一生中与他有感情纠葛的三个女人是张幼仪、陆小曼和林徽因。

(一)张幼仪  

  张幼仪是诗人徐志摩的第一个原配夫人。徐志摩和张幼仪的离婚,是中国近世第一桩文明离婚案,当时可谓朝野震惊,舆论大哗。当时她和徐志摩搬到一个叫做沙士顿的小镇,那地方离康桥大学大概有六里远,徐志摩就要在这所大学的皇家学院当文科特别选科生。他们租了间有两个卧室和一个客厅的小屋,从客厅的大玻璃窗可以俯视一条都是灰沙的小路。徐志摩请了个女老师来家里教她英文,后来英文课半途而废,因为那个女老师埋怨她要走的路太远,当时张的字母已经学了一半,会读“早安”和一点点会话。那时候,她有太多事要忙的,如要买东西、打扫内外,还要料理三餐。

  徐总是回家吃午饭和晚饭,也许是因为他们太穷了吧,如果饭菜好吃,徐一句话都不讲;要是饭菜不好,徐也不发表意见。今天我们年轻人知道怎么样讨论事情,像你大概就会尝试和你先生商量大小事情,可是当年张没办法把任何想法告诉徐志摩,她找不到任何语言或词藻说出,她知道自己虽是旧式女子,但是若有可能,她愿意改变。徐总是骑着自行车往返于沙士顿火车站和康桥之间,有时候乘着公共汽车去校园。就算不去康桥,他每天早上也会冲出去理发,张完全不能理解他这个习惯,她觉得他大可以简简单单在家修剪头发,把那笔钱省下来,因为他们好像老在等着家里寄支票来。可是,徐志摩还是我行我素,做了好多令张无法理解的事情。

  张白天很少看到徐志摩,他总是在学校。徐志摩一向是这么快活又随和,他是个文人兼梦想家,而张却完全相反。有天早上,徐志摩对她宣布:“今天晚上家里要来个客人,她是从爱丁堡大学来的一个朋友,我要带她到康桥逛逛,然后带她回来和我一道吃晚饭。”后来住沙士顿的时候,看到徐每天一吃完早饭就赶着出门理发,张就猜到他这么早离家,一定与那女朋友有关系。几年以后,张才从郭君那儿得知徐志摩之所以每天早上赶忙出去,的确是因为要和住在伦敦的女朋友联络。那时伦敦和沙士顿之间的邮件送得很快,徐志摩和他女朋友至少每天都可以鱼雁往返。他们信里写得是英文,目的就在预防张碰巧发现那些信件。当时张并不知道有这回事,只晓得徐志摩要带个年轻女子回家吃晚饭。她只猜他有朋友事实上也是如此,而且想知道徐会不会对张吐露这事实。那一整天张都面临着徐志摩女朋友的威胁,张料想她会讲流利英文,也可能和徐志摩一样雅好文学。有一会儿,张想到徐志摩女朋友说不定是个洋女人。徐认识不少洋妞,说不定迷上了她们豪放的举止,大笑时把头往后一甩的姿态,还有穿着露出脚踝的裙子的模样。可是张很快又打消这念头:不,那不可能,没有外国女人会同意以二太太的身份嫁进一个家庭的。张从早到晚不得不一再向自己保证,她在徐家的地位是不会改变的:替他生了儿子,又服侍过他父母,永远都是原配夫人。于是张发誓,要以庄重高贵的姿态超脱徐志摩强迫她接受的这项侮辱,对那女人的态度要坚定随和,不要表现出嫉妒或生气。说也奇怪,张竟然想不起那女人的名字,干脆叫她明**。张惟一真正记得的一件事,是她的外表。她非常努力想表现得洋里洋气,头发剪得短短的,擦着暗红色的口红,穿着一套毛料海军裙装。徐的女朋友来时,张顺着她那穿着长袜的两条腿往下看,在瞧见她双脚的时候,惊讶得透不过气来,那是双挤在两只中国绣花鞋里的小脚。原来这新式女子裹了脚!张差点放声大笑。他们四人(连郭君在内)坐在一起吃晚饭的时候,明**说她也是在上海市郊长大的,她父亲在外交部任职。张只有一个想法:如果明**家里这么新潮,肯让她单身到海外求学,为什么还把她的脚缠了。

  徐志摩把张给弄糊涂了,这难道就是他从两年以前到伦敦以后一直约会的女人吗?为什么是她?他老是喊张乡下土包子,如今他带回来这么个女人,光看她那双脚,就显得比张落伍了。吃过晚饭以后,徐志摩把明**送到火车站,郭君回房休息。张那个晚上被搞得心烦意乱,笨手笨脚慢吞吞地洗着碗盘。徐志摩回到家的时候,张还在厨房洗碗。他一副坐立难安的样子,在张身边转来转去,张对他气愤、失望、厌恶之至,差点说不出话来。张洗好碗盘以后,徐志摩跟着她走到客厅,问她对明**有什么意见?虽然张已经发誓要采取庄重随和的态度,可是因为脑子里有太多念头在打转,就冲口说出心里出现的第一个想法,张说:“呃,她看起来很好,虽然小脚和西服不搭调。”徐志摩不再绕着客厅走来走去,他把脚跟一转,好像张的评语把他的烦躁和挫折一股脑儿宣泄出来似地突然尖叫说:“我就知道,所以我才想离婚。”这是徐志摩头一次对张提高嗓门,他们那间屋子骤然之间好像小得容不下他们了。于是张从后门逃了出去,感觉到夜晚冰凉的空气冲进了张的肺里。

  这样大约过了一星期,有一天,徐志摩就像他当初突如其来地要求离婚那样忽然消失了。他第一天、第二天,甚至第三天没回家,张还以为他可能去伦敦看朋友了。这时候,怀孕的身体负荷让张害怕。她要怎么办?徐志摩哪里去了?张没法子睡在与他共枕过的那张大床上,也没办法在觉得自己不会尖叫失声的情况下,穿过一个个房间。就在这个时候,张考虑要了断自己和孩子的性命,她想,我干脆从世界上消失,结束这场悲剧算了,这样多简单!她可以一头撞死在阳台上,或是栽进池塘里淹死,也可以关上所有窗户,扭开瓦斯。徐志摩这样抛弃我,不正是安着要我去死的心吗?后来她记起《教经》上的第一个孝道基本守则:“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岂毁伤,孝之始也。”于是张打断了这种病态的想法,这样的教诲好像一辈子都挥之不去。

  张知道徐志摩不会回来了,徐要离婚,见不答应,竟一走了之,将张一人撇在沙士顿。产期临近,无奈之际张给二哥写信求救,她先到了巴黎,后来在柏林生下孩子。徐明知这些,却不予理睬。只是在办理离婚手续时,才找到柏林。产后,张幼仪很快振作起来,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回国后办云裳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储蓄银行,均大获成功。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张回国后仍服侍徐志摩的双亲(认作寄女),抚育她和徐志摩的儿子,《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划下出版的。每当提到“爱不爱徐志摩?”这个问题,张幼仪总是说:“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是最爱他的。”

  

  (二) 陆小曼 

  徐志摩与陆小曼的交往,用“爱得轰轰烈烈”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陆小曼的丈夫王赓时任哈尔滨警察厅长,虽不在北京,但侯门如海,徐志摩要用钱来贿赂门房(每次500元)才有可能与陆小曼见面,而陆小曼给徐志摩写情书不但要用英文,连寄信也只能自己抽空出去寄。几经波折,徐陆二人的恋情愈演愈烈,弄得满城风雨,王赓甚至还拔出枪来威胁陆小曼,但这一切都遏止不住二人的热情。对于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爱情,郁达夫的看法颇为中肯:“他们的一段浓情,若在进步的社会里,有理解的社会里,岂不是千古的美谈?忠厚柔艳和小曼,热烈诚挚如志摩,遇合在一起,自然要发放火花,烧成一片了,哪里还顾得到纲常伦教?更哪里还顾得到宗法家风?”1926年10月3日,徐志摩与陆小曼举行婚礼,梁启超为证婚人,胡适为介绍人。他们的婚礼,真可以算得上是“别开生面”,梁启超作为徐志摩的老师,在婚礼上进行中引经据典地来了一通训词,训斥这一对新婚夫妇:“你们都是离过婚,重又结婚的,都是用情不专,以后要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最后还来了一句“祝你们这次是最后一次的结婚!”但徐志摩这样的历尽千辛万苦去追求,去试验梦想中神圣的爱的境界,虽有“不顾一切,带有激烈的燃烧性”且“不管天高地厚,人死我亡,势非至于将全宇宙都烧成赤地”的热情,终于还是落个失败的结局,思之令人感慨。

与徐志摩的命运相关的女人中,陆小曼是让人眼红的,在未嫁之前已是社交界首屈一指的名流,素有“南唐(唐瑛)北陆(陆小曼)”之誉,凡见过陆小曼的人无不被其风采倾倒。那时真是追的捧的数不胜数,怎料一嫁与徐志摩之后,那些平日里对她怜香惜玉的人全部倒戈相向了,正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在这人言可畏的社会里,一人一口唾沫都能把人淹死。这恐怕也是个性醇厚的陆小曼始料未及的。这其中是什么缘故呢?当是爱之深恨之切?从追慕时的追捧到得不到之后的嫉妒种种大同小异的微妙的心理变化吧。男人的心胸实在大不到哪里去,很多的表面现象从常规逻辑上找不到原因时,往往从深层心理上却能得到答案。在婚恋生活中,陆小曼很难不让人失衡。陆小曼一生所嫁二夫皆是极其出色之男子,有家世,有学问,有地位,有品貌。不论前夫王赓还是后来的徐志摩都为之神魂颠倒。如此堂面上的光彩全让陆小曼一个人给占了。树大招风,一个人太过招摇了,怎不让人嫉妒?只是,不管男人或者女人,一旦心理失衡,便极愿意做那些落井下石,踹上一脚的事,这也正是陆小曼最失败的地方,因为她太天真憨傻了,太缺乏城府和心计了,所以她不懂得世俗中阴暗面的力量。过于率性的她不懂得藏锋纳芒的道理。

  在个人风采上,陆小曼更具备让人嫉恨的资本,她聪颖过人,才华横溢,不仅能诗会画,还兼擅京昆,法语和英语。看过陆小曼的几幅山水,才发现陆小曼是个富于艺术天赋的女子。能画好山水的女人凤毛麟角,能作毫无匠气的山水在人群中更不多见。不过也难怪,不是才艺俱佳又如何能赢得如此众多男子的迷恋呢?陆小曼的悲剧当然与她的性格有关,陆小曼是感性的,她具有艺术家典型的率性特征,却理性不足(而她所欠缺的这点正是林徽音所具备的)。她的敦厚,率性而为,“才艺有余,毅力不足”,任性,敢爱敢恨,敢于离经叛道的种种宽仁和前锋的性格在当时的社会却成了潜藏的祸根。尤其是身上富家**的弱点是导致她悲剧的主要原因,而社会环境则是导致她悲剧下场的根本原因,换做现在这个比较开明的社会,人们应该不会如此看待她的个人问题了,但是太过招摇的行为在中国任何时代都会是一样的下场。

  关于婚后的陆小曼,人们更多的议论是她穿梭社交界花钱如流水,简直就是徐志摩的“克星”,尽管这也是事实。大概就因为此,作为才女的陆小曼,流传得很少。她到底有什么才气呢?要说陆小曼的“才”,若不论口才,可以算为“诗、文、画、艺”四方面。旧时无诗不才,首先是诗。请看她的一首《哭志摩》:“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合君心。”几乎能让人一笔勾销因徐志摩之死对她的责难,最让人留记称道。能诗自然善文,陆小曼能让徐志摩倾倒裙下,恐怕除诗外便是文笔清秀散文生动,还写过中篇小说,此所谓“文才”。她的外文水平也不错,懂英法文学,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甚至翻译过英文《泰戈尔小说集》。

  陆小曼之才,最少为人知的要算是“画”。在解放后不久,一次陈毅市长在上海的国画展览馆中见到陆小曼的画作,就惊讶地问:“这画很好吗!她的丈夫是不是徐志摩?徐志摩是我的老友。”她也由此获得了新生,最早的公职就是50年代参加了上海国画院和美术家协会。其实陆小曼自幼能诗会画,学过油画又改国画,30年代在女画界已经小有名气。中国的第一个女子美术家团体“中国女子书画会”,1929年在上海酝酿成立时,她就是最初的发起人之一。

  在余生末年,陆小曼其实做过一件极有价值极富意义的大事,就是为整理编辑《志摩全集》倾尽了全力,充满她才气和心血的八册清样纸型至今保存在北京图书馆中。好一句《哭志摩》“遗文编就合君心”,让才子佳人共上九天。

  

  (三)林徽因  

  在近现代文学史上,“林徽因“这三个字似乎因“徐志摩”这三个字而存在,而响亮。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浙江硖山镇巨富,经营银行,是有名的银行家。按照父亲的意愿,徐志摩应该子传父业,因此,到西方留学时,他读的是经济系。但不久他就觉得经济学与他无缘,他经常与文学家交往,渐渐荒疏了经济学,不久即辍学到欧美各国游历。在伦敦,听说著名的书法家兼诗人林长民来了,即上门求教,不意竟因此邂逅林徽因,当即坠入爱河,且为后世文学史研究者们提供了更多一个研究课题。

  与林徽因相见之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二十四岁的他与林徽因相比大了八岁,是大哥哥辈的人物了。当时,他的妻子张幼仪与孩子都来了伦敦。在徐志摩发动多次猛烈攻势之后,林徽因看似牢固的防线最后差点决了堤,她是这样对他说的:我不是个感情随意的女子,你必须在我与张幼仪之间作出抉择。浪漫的徐志摩即回家告诉张幼仪,准备离婚。张幼仪虽然感到太突然,但仍理智地对待这件事,随即带着孩子往德国留学去了。(徐申如听说儿子如此对待妻子,气愤之下宣布断绝父子关系,并停止供粮,且将银行业务及财产交由张幼仪主管。)此后这位徐家大公子就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了,徐志摩做了第三者,因为林徽因当时已经许配了梁思成。

  然而,林、徐好景不长,因为不久后林长民游欧时间结束,她只得随父亲归国,等徐志摩赶回国时,林徽因已与梁思成订婚了。徐志摩是梁启超的学生,在老师面前,除了克制自己外,还能做什么呢?但在遇到陆小曼之前徐一直怀念着林,且总是梁、林家里的常客。梁、林到美国留学后经常有矛盾,激烈的时候,林就给国内的徐志摩写信,因为这样,徐志摩对林一直心存幻想。不久,徐在北京的舞会上认识了有夫之妇陆小曼,徐再次插足并与陆结婚。徐婚后并不幸福,甚至很不幸福,又常向朋友倾诉,对象主要是胡适、林徽因和凌叔华等,直到1931年遇难身忘。徐飞机失事遇难后,林找到飞机残骸,一直放在卧室内,表达对徐的思念。林在1931年和1934年分别写过两篇纪念徐的文章,可谓真情流露。

  应该说,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没有徐志摩,林徽因是不会搞文学创作的。徐写过很多诗送给林,最有名的是《偶然》,其原文如下:“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是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林徽因从30年代初开始写作新诗,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徐志摩的影响。她写于1931年的《仍然》,可以看作是对徐志摩《偶然》的应答之作,也是她自己心迹的坦陈:“你舒伸得像一湖水向着晴空里,白云,又像是一流冷涧,澄清,许我循着林岸穷究你的泉源:我却仍然抱着百般的疑心,对你的每一个映影!你展开像个千瓣的花朵!鲜妍是你的每一瓣,更有芳沁,那温存袭人的花气,伴着晚凉:我说花儿,这正是春的捉弄人,来偷取人们的痴情!你又学叶叶的书篇随风吹展,揭示你的每一个深思;每一角心境,你的眼睛望着,我不断的在说话:我却仍然没有回答,一片的沉静,永远守住我的魂灵。”当然,如果没有徐的影响,林也不会写诗的,她兴趣大广,在文学和建筑方面留下了传世之作。

文/大熊飞罐

徐志摩是诗人,他的感情肯定比一般人更充沛、更丰富、更细腻,也就是说,更有爱的能力。陆小曼和林徽因,他肯定都是爱的。徐志摩在第一位妻子张幼仪怀着他的第二个孩子的时候,断然提出离婚,可以看出他一旦发现真感情,在婚姻这方面绝对不能将就,所以他一直追求林徽因,并和陆小曼结了婚,从这两点可以证明,这两位女子都是他爱恋的对象。

如果比较一下徐志摩更爱哪一个,我觉得更爱的是林徽因,陆小曼多少有些“备胎”的感觉。为什么这么判断?可以看看徐志摩为两个人都做了什么。

1离婚

1920年在英国,徐志摩先认识了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其后才认识林徽因。当时林徽因只有16岁。徐志摩很快为林徽因倾倒,经常去林家和林徽因聊文学。两人有共同的爱好,林徽因年轻美貌有才华,还善谈,都是吸引徐志摩的优点。

1921年,徐林两人发展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林徽因在给徐志摩的信中说自己“不是那种滥用感情的女子,你若真爱我,就不能给我一个尴尬的位置,你必须在我与张幼仪之间作出选择。”徐志摩由此打定主意要离婚。虽然后来林徽因主动斩断情丝,离开英国,但徐志摩显然并未死心,还是坚定地离了婚。

2 写诗

向林徽因求婚遭拒绝,这是徐志摩成为诗人的直接原因。在后来的《猛虎集序》(1931年)中,徐志摩提到,他在24岁以前,与诗“完全没有相干”,是与林徽因的相遇,激发了他的新诗创作。

徐志摩为林徽因写了不少情诗,比如下面这首流传很广的《偶然》:

1931年,林徽因发表了她的代表作之一《那一晚》,可以看出是对上述徐志摩的诗的回应:其中有这样的句子:

3找机会接触

林徽因回国后,徐志摩又继续了一段时间学业,之后也回国了。徐志摩回国后组织了“新月社”,拉林徽因进社。后来又一起接待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都是为了增加接触的机会。可惜的是,林徽因此时已经下了决心,选择了梁思成。1924年,两人一起去了美国留学。

4  念念不忘

林徽因去美国之后,徐志摩与她仍有联系,比如徐志摩日记中记载的发电报事件。林徽因因为梁思成的家人反对他们在一起而心生郁闷,便求徐志摩发电报给她,让她“宽宽心”,徐志摩立即照做。

1926年,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两人虽然都结了婚,但仍然来往较为密切。林徽因在沈阳东北大学任教,因不耐寒冷而患病,就是听了徐志摩的劝告,离开梁思成去了北京养病生子。

徐志摩之死与林徽因也有直接的关系,1931年11月19日,正是为了赶回北京参加林徽因的演讲会,徐志摩才坠机遇难的。

从1920年相识到1931年去世,11年时间内,可以说,徐志摩对林徽因一直念念不忘。

1 婚后也未中断与林徽因的往来

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第一任丈夫王赓同为梁启超弟子,因为王赓忙于公务,让徐志摩陪伴陆小曼,两人因此相识、相熟。

1924年,徐志摩与林徽因排演泰戈尔的诗剧时,徐、林分别为男女主角,而陆小曼只是演出时站在门口招呼观众的导引员。林徽因与梁思成一同赴美留学,徐志摩才彻底绝望,转而追求陆小曼。所以,从一开始,陆小曼就有“备胎”的性质。

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后,并未中断与林徽因的来往,这从上述林徽因一段文字中即可以看出。

2 亲口告诉陆小曼去妓院的事

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后,徐志摩曾不止一只告诉陆小曼,他与某某人一起去了妓院。就在遇难前几个月,徐志摩还曾告诉陆小曼,他和胡适等人一起去了妓院,并详细讲述了同去朋友的有意思的事。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妻子是女神一样存在的林徽因,徐志摩会讲这种事给她听吗?

3 相爱的时间不长

徐志摩与陆小曼相识的时间没有与林徽因相识的时间长,相恋的时间则更短。

不能说徐志摩没有爱过陆小曼,从徐志摩死后陆小曼整理出版的《爱眉小扎》等书可以看出来,两人确实曾经热恋过。要不然,陆小曼也不会冲破重重障碍,毅然离婚再嫁徐志摩。但是,两人爱情维持的时间并不长。

陆小曼与徐志摩结婚前后差别非常大。结婚后,陆小曼几乎天天中午起床,晚上出去过夜生活到很晚。这样的不上进,与徐志摩的观念肯定是格格不入的。

而陆小曼的奢侈生活,也让徐志摩过得很辛苦。当时陆小曼不仅花钱大手大脚,家里还养着佣人、厨师、车夫共十几个家仆,徐志摩不得不同时在几所大学任教——当时大学教授的工资是非常非常高的。

徐陆结婚后没有多久,大概在1928年,翁瑞午就出现在他们两人的生活中。翁瑞午和陆小曼有共同的戏曲爱好,给陆小曼推拿按摩,教陆小曼吸鸦片。

这样的陆小曼,徐志摩对她能爱到什么程度是可以想见的。

因此,若问徐志摩更爱陆小曼还是林徽因,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从无数的爱情故事中也可以看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一生真正投入的爱情也许只能有一次。

应该是2个

第一次婚姻与张幼仪

张幼仪,1900年出生在江苏省宝山县,祖父为清朝知县,父亲张润之为当时知名医生。张幼仪排行兄弟姐妹第八,曾就读于苏州师范学校、德国裴斯塔洛齐学院幼师教育专业。1915年嫁给徐志摩,1918年生长子徐积锴(阿欢),1922年生次子彼得,遂与徐志摩于德国柏林签字离婚,1925年痛失爱子彼得。

1988年张幼仪去世。

第二次婚姻与陆小曼

陆小曼1903年出生,江苏常州人。1915年就读法国圣心学堂,1920年和王庚结婚,1925年离婚.1926年与徐志摩结婚.建国后担任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1965年病逝.

1965年4月3日,陆小曼在上海华东医院因病逝世。陆小曼火化后的骨灰,一直无人认领。直到1988年,陆小曼 侄儿才远从台湾进行认领,并在苏州建立了一座陆小曼纪念墓。

说起陆小曼,一直饱受争议,这个有着超常才华的女子,最后竟然落得如此下场,令人唏嘘不已。人们都说这个女人实在太作、太败家,将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这些表面现象最容易被人看见,也最容易深入人心。

人们时常在想:如果这个前半生风光无限,后半生坎坷暗淡的名媛,当初没有那么矫情造作,是不是也能活得挺好?

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家女

陆小曼,1903年11月7日,出生于上海市孔家弄,名眉,别名小眉、小龙,江苏常州人,父亲陆定是晚清举人,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弟子。陆定在国民党南京政府任职参事、赋税司长。陆小曼母亲是吴曼华,名门出身,大家闺秀,多才多艺,并且陆小曼是独生女。

陆小曼的出身放在什么年代,都是佼佼者,她自小在父母的宠爱下长大,幼时在上海幼稚园度过,6岁随母亲赴京依父度日,7岁时进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读书,9岁到14岁在北京女子中学读书,15岁转入北京女子圣心学堂,16岁已精通两国文字,能弹钢琴,长于画油画,当时曾被推荐参加接待外国使节的工作。3年外交生活,屡次显现她的机警、爱国的一面,18岁,就闻名于北京社交界,性格又大胆果敢,自由浪漫,热情奔放,当时整个北平的社交圈都为她倾倒。

同时陆小曼师从刘海粟、陈半丁、贺天健等名家。陆小曼擅长戏剧,谙昆曲,也能演皮黄,写得一手好文章,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实的文字修饰能力。

可以说,陆小曼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家闺秀。

正是这份骨子里的优越使这个大家闺秀做事任性不羁,最后落得了悲凉的下场。

第一段婚姻

陆小曼19岁的时候离开学校,便在父母的包办下结婚了,丈夫是王赓。

王赓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后家道中落,但是王赓有志气,发愤图强,学业突出,在北京安定中学和清华留美学堂受到早期中国教育,被选中以全部公费派到美国进一步接受教育。王赓曾在密歇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学习,后入西点军校学习,与美国名将艾森豪威尔同学。1918年毕业回国,任职于北京政府陆军部,也是梁启超的学生。另外王赓长相英伦,在当时的北京社交圈也很有名气,被称为“民国第一帅哥”。

年少的陆小曼刚开始对王赓是有一定好感的,于是便在父母的安排下嫁给了这个青年才俊,但是由于两个人婚前并没有任何感情基础,所以当蜜月的激情过后,她渐渐发觉自己与王赓三观不合,王赓是军人,不苟言笑,务实严肃;陆小曼,爱浪漫,爱热闹,爱交际,民国夜店咖,最喜欢的就是夜夜笙歌的交际舞会,以及活在众人艳羡赞叹的眼神中。

王赓难以忍受她这种生活方式,两人时常争吵。结婚第三年,王赓被任命哈尔滨警察局局长,要求陆小曼一起同往,陆小曼就到哈尔滨住了一段时间。但是陆小曼在哈尔滨住不习惯,不多时,与王赓两地分居,因此与丈夫的感情更加淡漠。

王赓专注于工作和前途,陆小曼想去玩时,他就叫徐志摩陪她一起去,王赓根本就不会想到这样处理会产生婚姻危机。就这样,徐志摩与陆小曼朝夕相处,日久生情。他们感情越陷越深。两人经常感叹“相见恨晚”。

后来王赓听到有关陆小曼和徐志摩之间的传闻,想尽力挽回,给陆小曼写了一封信“ 如果你还念及我们的夫妻情分,就南下来团聚。如果你的心另有所属,我也绝不加以拦阻。”

此时,陆小曼已经有孕在身,但是为了那份所谓的自由的爱,毅然冒着生命危险选择了流产,为此,彻底失去了做母亲的权利。

不久,陆小曼和王赓又发生了一次大的争执。王赓当众辱骂陆小曼,陆小曼声称今后再不回王家,陆定听后此事也非常气愤,表示支持女儿的行动。最终,于1925年与王赓离婚。

浪漫的爱情

徐志摩说陆小曼:她一双眼睛也在说话,睛光里荡起,心泉的秘密。”

对于陆小曼,他有一种被激发的热情和担当。徐志摩出现在陆小曼婚姻出现裂痕之时, 他们两个同时对父母包办的婚姻感到不满,然后惺惺相惜,不顾世俗反对轰轰烈烈走到一起,他们两人的爱情有一种“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心心相惜,又有一种“瘦影自怜秋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的自我沉浸。

在这段婚姻面前,他们遭到了双方父母极大的阻力,一方面陆小曼母亲徐曼华反对,她还是很认可王赓这个乘龙快婿,瞧不上徐志摩,另一方面,徐志摩父亲徐申如坚决反对。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的一个富绅,他认为儿子离婚已是大逆不道,再娶一个有夫之妇更是有辱门风。说徐志摩离婚必须张幼仪同意才行,没想到心如灰死的张幼仪同意了,但是徐申如还是坚决反对,甚至后来徐志摩母亲去世,陆小曼穿着丧服回家都被他赶了出来。后经胡适、刘海粟等人出面周旋,徐申如最后勉强答应。

徐志摩与陆小曼婚礼上,梁启超的证婚词又空前绝后:“ 志摩、小曼,你们两个都是过来人,离过婚又重新结婚,都是用情不专,以后要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愿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

这样的爱情炽热,浪漫,自由,火光电石般的爱情平静之后,徐志摩看到的,是供养这样一个头牌名媛背后的艰辛。

陆小曼的奢靡

陆小曼从小便在奢侈的环境中成长,造就了她的爱好就是 锦衣玉食,莺歌燕舞,觥筹交错

陆小曼生活奢靡,要住洋楼别墅,在家需要十几个仆人,厨师、裁缝、车夫很能花钱。此时,徐志摩的父亲对陆小曼不满很深,就断绝了对他们的资助。徐志摩为了养陆小曼,同时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三所学校讲课,课余还赶写诗文,赚取稿费。

当时,徐志摩一年年薪是几百块大洋,而当时人均年薪是五块大洋,是当时人均年薪的几十倍。可是这些开支,仍然不够陆小曼的开销。 庞大的开支让徐志摩苦不堪言,他奔波上海北京两地,挣来的钱扔不够陆小曼花

1930年秋,为了满足陆小曼奢靡的生活,徐志摩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任北京大学教授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陆小曼太过任性,坚决就在上海,徐志摩就开始两边来回跑,1931年的上半年,徐志摩就在上海、北京两地来回奔波了8次。

陆小曼还有哮喘和胃痛的毛病,疼痛时难以忍受,徐志摩为她找了很多名医,都没能治好。经朋友推荐,有一手绝活的翁瑞午,成功地将昏厥的陆小曼救治。后来,经徐志摩允许,翁瑞午经常出入陆小曼住所。为了缓解陆小曼的病痛,翁瑞午推荐陆小曼抽上鸦片烟。 此后,陆小曼一发而不可收,终身没有离开阿芙蓉。

徐志摩同时在几所大学兼职授课,业余时间赶写诗文赚取稿费,四处奔忙,仍不能满足陆小曼的无度挥霍,债台高筑。徐志摩在信中也多次提到因为钱的问题焦急不眠,并叮嘱陆小曼“家里的车也绝对不能再养了”,徐志摩几次要求陆小曼戒烟,陆小曼态度强硬,曾大吵一架,陆小曼将烟枪狠狠摔在志摩脸上,把他脸上的金丝眼镜都摔碎了,徐志摩也负气出走。

徐志摩去世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为了赶上林徽因晚上在北京协和小礼堂向外宾作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讲演,为了省钱搭乘了一架邮政机飞往北京。

登机之前,徐志摩给陆小曼发信息:“徐州有大雾,头痛不想走了,准备返沪。”但最终他还是走了。路过当飞机抵达济南南部党家庄一带时,忽然大雾弥漫,难辨航向。机师为寻觅准确航线,只得降低飞行高度,不料飞机撞上开山(现济南市市长清区崮云湖街道办事处境内),当即坠入山谷,机身起火,机上人员(两位机组与徐志摩)全部遇难。此时,徐志摩34岁,陆小曼29岁。

徐志摩遇难之后,徐申如悲痛万分,认为是陆小曼害死了徐志摩。而陆小曼此时究竟悲伤到什么程度,连郁达夫都觉得难以描写。

徐志摩的遗体从济南运回上海后,陆小曼见到了现场唯一的一件遗物——一幅山水画长卷。这幅画是陆小曼于1931年春创作的,堪称陆小曼早期的代表作,更为珍贵的是它的题跋,徐志摩把这张手卷随带在身,是准备到北京再请人加题,只因手卷放在铁箧中,故物未殉人。陆小曼看着这张画卷,想到徐志摩的种种好处,自此,她一直珍藏着这幅画。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不再出去交际。她默默忍受着外界对她的批评和指责。正如她在致志摩挽联中说: “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 。”

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姻是冲破封建束缚的自由结合,其间虽也曾彼此伤害,但也深深相爱

陆小曼此后几十年与翁瑞午同居

翁瑞午出生在官宦家庭,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擅长书画诗文,京戏昆曲也唱得不错。后来随丁凤山学习中医推拿。正是这手绝活让翁端午认识了陆小曼。

陆小曼体弱,徐志摩请翁端午为其推拿,效果甚佳,陆小曼在翁瑞午给她推拿治病的时候曾问他:“瑞午,你给我按摩确实有效,但你总不能时时刻刻在我身边啊,你不在的时候万一我发病的话,有什么办法呢?”翁瑞午想了一下,对陆小曼说:“有是有办法的,但这个办法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不到万不得已是不好采用的。”陆小曼连问是什么办法,翁瑞午就说:“吸鸦片。”陆小曼一听是这个馊主意,就大骂瑞午害人。但是,后来看到翁瑞午一直在吸,而且很有味道,自己又老是犯病,一时控制不住,慢慢地吸上了。她自己也知道这是一个坏习惯,可一旦上瘾,就无法控制自己了。她和翁瑞午两人,常常一起在客厅里的烟榻上隔灯并枕,吞云吐雾。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便失去了经济来源,她又要吸食鸦片,于是便跟翁端午搞在了一起,说起来翁端午也是渣男一枚,自己家里有老婆孩子,然后还跟陆小曼同居,两头奔跑照应。

彼时的陆小曼已然不是以前那个笑语盈盈,俏丽灵动的那个交际花了。当时许多朋友不赞成她和翁瑞午的这种关系,要她与翁断交。胡适便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他向陆小曼提出,只要她与翁瑞午断交,以后一切由他负全责。陆小曼委婉地拒绝了他的要求,她当时对人说:“瑞午虽贫困已极,但始终照顾得无微不至,二十多年了,吾何能把他逐走呢?”陆小曼与翁瑞午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有一些感情,但也有烦恼。因为翁瑞午没有抛弃发妻,就得两头照顾。

翁瑞午家有妻子和五个子女,在养家糊口的同时,还要不间断地供养开销甚大的陆小曼,经济负担很重,后来靠不间断的变卖家里的藏品来维持生活开销。

“陆小曼从来不事生产,全赖翁一直是黑白供应无缺。”

才女的陨落

1961年,陆小曼依赖半生的翁瑞午去世,陆小曼也因为身体及吸食鸦片原因,牙齿全部掉完,牙龈发黑。最终在1965年4月3日去世,享年62岁。死后的陆小曼穿着一件破烂的棉袄,赵清阁于心不忍,送了一套新的绸衣衫裤给陆小曼让其能够体面离开。火化后,由于多种原因,加上陆小曼虽然经历几段感情,但是并没有留下子女,陆小曼的骨灰二十多年一直无人认领。

陆小曼-尘世间带血的玫瑰

陆小曼,一个前半生高傲,后半生凄凉的女人。她的理想是一辈子活在风花雪月里面。她出生优渥,一切来得太过容易,便学不会珍惜二字。她所受的教育,也让她不懂得自我反思和精进,饱食终日,颓靡不振。

悲哉,惨兮!(附这个才女作画一张)

徐志摩的爱情故事里,总共有三个女人: 第一夫人张幼仪。这是一个典型的父母包办之下的婚姻。可它是徐志摩一生中真正意义上的婚姻。因为他跟张幼仪才真正具有家的概念:上有高堂,下有子女,中有世人的普遍的认可。从常人的眼光来看,他们俩的的婚姻应该算是美满的。虽说是包办婚姻,可他们的关系却非同寻常。特别是他们离婚之后所保持的那种深厚的友谊,更是在当今开放的时代也是难能可贵的。 不过,有着美满婚姻的徐志摩和张幼仪最终是离婚了。 因为徐志摩的理想是:"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徐志摩觉得这个婚姻,虽然是个好婚姻,却仅仅是个婚姻而已。而不是他想要的爱情。 徐志摩生命中就有了第二个女人:林徽音。 这是导致徐志摩与张幼仪离婚的原因之一。据说《再别康桥》即是为她所做。徐志摩认为他有幸而找到了他的"唯一之灵魂伴侣",于是,他离了婚,要找他的"灵魂件侣"去了。可不幸的是,林徽音却并不是徐志摩那一类人,她是那种为婚姻而婚姻的那类。对她来说,婚姻比爱情重要。林徽音并不想为爱情做什么,她不想介入徐志摩的婚姻(这是为婚姻做出杰出贡献者),所以她选择了离开徐志摩,并在父母的安排下,与徐志摩的恩师的儿子定下了婚约。也许他们的爱情如故(徐志摩死后,林徽音哭得最为悲切。),可林徽音却选择了婚姻,并没有选择爱情。这自然也在常理之中。选择爱情而放弃婚姻的,古往今来,都是稀有之物。 徐志摩的"唯一之灵魂伴侣"的梦想看来是还没有实现了。这令立志追寻爱情(而不是婚姻)的徐志摩万分的痛苦。 他还得继续寻找他的"唯一之灵魂伴侣"。 于是出现了他生命中的第三个女人:陆小曼。 陆小曼与徐志摩可以说是志同道合:同样有着对爱情的共同追求。陆小曼的丈夫可以说也是一个相当出色的丈夫,作为婚姻的角色,无疑也是最称职的了。这从他同意离婚这件事上就可看出一二。在那个年代,肯放另有所爱的妻子出去的男人并不多见。我记得陆小曼请求他丈夫同意离婚时的谈话是这样说的:"我已经把生命的躯壳给了你,你就让我活一回吧。"(大意如此) 最终陆小曼活了:她终于离婚成功。 这回,徐志摩可算是完成了平生夙愿了。并举行了时人不认可、电视观众却欢欣鼓舞的婚礼。婚姻和爱情总算合而为一了。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故事结局啊! 然而,高兴似乎仍然为时尚早:因爱情而成的婚姻却并不幸福。浪漫与现实总是相距甚远的。陆小曼改变不了她好玩、挥霍的性格。徐志摩因她而与父母不和、因她的挥霍而疲于奔命,也因生活的种种不快而常常吵架。 为爱情而婚姻的结局,并没有得出我们想要的结果。 于是,我们不得不感叹: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也! 不过这话,也只是我们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说。对徐志摩来说可不一样。他是个彻头彻尾的爱情主义者。婚姻的不快,被他看作是因为"为爱情所受的折磨还不够"。所以仍然是爱情的一部分。 徐志摩的爱情故事,既然拍成了电视,大概总有它感人的东西的。我看的很少,但我却没感觉到它打动过我。在我看来,这样的故事实在是太平常了。 婚姻,作为人长成之后的第一要件,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都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一到结婚年龄,家长就开始着急了;再过一两年,朋友们也跟着催了;再过几年还不结婚,自己也开始着急起来。 那么,跟谁结婚好呢?于是,身高、身材、皮肤、脸蛋、眼皮、头发、家庭、工作单位、文凭、性格、能力…………一项一项的条件比照着选。最后总算将就着选上一个吧,还得天天低三下四地讨好人家,送花、写情书、吃夜宵、看**,必须做到无微不至,这就是所谓的"追"。最后,她总算是勉强答应了跟你结婚。(一结婚外面的好男人就全是别人的了,她可真不情愿呀,所以只能算是勉强答应,不过她必然要装出十分满意的样子来的。)于是开始要认真地讨她(他)的父母大人的欢心了,这回送得最多的就是食物了,水果、补品、好酒好烟,不一而足。然后是婚礼,彩礼不能太少,饭店档次不能太低,婚车数量多多益善,家用电器一样不能少……, 所以,最终决定婚姻的,其实是爱情之外的东西,跟爱情的关系很小很小。现在也依然如此。 也许有人很不服气,以为自己是自由恋爱结的婚,就是为爱情而结婚的。 自然,这也是有的,但那是极少极少数。因为这世上,爱情本就不多。能够在短短的几年内寻找到自己"唯一的灵魂伴侣"来作"躯壳的伴侣"的,那实在是幸运儿之中的幸运儿。 爱情是不容易得到的。 你可以很容易找到你所喜欢的,也很容易找到喜欢你的。 但爱却不能用喜欢来形容。因为喜欢,只是人之常情。谁都会喜欢好的东西。 你可以很容易找到待你很好的,也很容易待她很好。 但爱却不能用待人好来描述。因为待人好,也只是人之常情。人品还过得去的人,就会待很多人好,无论是夫妻还是朋友。 爱情是什么?爱情是冥冥之中的一种缘份,一种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缘份。它就象是两颗四溢的流星,在相遇的一刻碰撞出来的灿烂绚丽的、闪电般的火花。 而以徐志摩的话来说,就是"唯一之灵魂伴侣"。 所以,爱情是一种灵魂深处的东西。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情感。 这种情感,不是你殚精竭虑追来的,也不是你的男俊女貌赢来的,更不是你天天十封情书求来的。它是发自内心的一种相互的渴求。 无为而爱,才是真的爱情。 所以,徐志摩说:"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爱情是如此稀有之物,但婚姻却是人生必须,所以人们是必须接受非爱的婚姻的。 但接受非爱的婚姻,并不表示拒绝接受真爱。 所有有很多的爱情故事是在婚后发生。因为就算是从时间上来说,婚后几十年的时间要比婚前几年的时间长得多,自然能找到自己真爱的机会也就多得多了。 所以,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爱情故事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爱情与婚姻在表现形式上却又有不同。 婚姻,是男女之间及其相关的人员所构成的一种社会关系。它就象是一个合伙开办的公司,只要各方齐心协力地经营它,是很容易结出幸福的果实的。 而恰恰相反,如此神圣的爱情,带给人们的却往往是痛苦。无论是思念也罢,误会也罢,与世俗的冲突也罢,都只能带给双方无尽的痛苦,因为爱情对双方的要求是如此的苛刻。 哭,永远比笑能证明爱! 这就是为什么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姻并不美满的原因。 婚姻和爱情,在本质上其实就是两回事,可大家都喜欢把它们看作是同一回事。没有爱情的婚姻和没有婚姻的爱情,向来是作为悲剧故事的结局,枉费了世人大把大把的泪水。 其实,负责任地对待自己的婚姻,你定会得到充分的幸福; 而爱情,是永远只能令你痛苦的! 但白菜辣椒,各有所好。 喜欢婚姻的幸福的,去追求美满的婚姻; 喜欢爱情之痛苦者,去追求神圣的爱情! 只是,你最好不要奢望自己有将婚姻与爱情合二为一的能力。 这就是徐志摩的爱情故事所给我的启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6783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31
下一篇2023-07-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