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罗斯在历史上是确实存在的,只是各个地区的称呼不太一样。
以下是一些详细资料,供你参考。
一:
9世纪中叶—12世纪初,在东欧平原上建立的以基辅为首都的早期封建国家,又称古罗斯、罗斯国。862年诺曼人留里克率领亲兵队在诺夫哥罗德登上王公宝座,建立了第一个罗斯王国。同时,另外两个军事首领阿斯科德和迪尔也在基辅建国。斯拉夫人高大威猛,素以吃苦耐劳而著称于世。公元9世纪末,奥列格王公率诺夫哥罗德大军南下,一举征服了基辅,以它为中心建立了“基辅罗斯”。奥列格王公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第一位“罗斯大公”。此公崇武尚力,喜欢扩张掠夺,在他的努力下,基辅罗斯逐步发展成为欧洲著名的强国。
为何瓦里亚基人能够如此轻而易举地夺得宝座?还要有赖于当时纷乱频仍的局势。东斯拉夫部落间争斗不息,最后决定邀请勇猛善战的瓦里亚基人(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的日耳曼部落诺曼人)首领留里克到诺夫哥罗德平息争端。斯拉夫人是欧洲人数众多的一个民族。当西欧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时,斯拉夫人还只是些分散的部落。这些部落互相争斗不断,甚至没有一个部落强大到能够称霸。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古怪的事:这些互相争斗的斯拉夫人部落,也就是后来的俄罗斯人部落,请求北欧人(又称诺曼人)的头领留里克来统治他们。他们对留里克说:“尊敬的大王,我们的国家辽阔而富饶,但却没有秩序,请来管理和统治我们吧!”
瓦里亚基人的首领留里克欣然接受了邀请,偕同两个兄弟西涅乌斯和特鲁沃尔率领众亲兵来到诺夫哥罗德,自称王公,建立了留里克王朝。这就是著名的“瓦里亚基人应邀为王”的故事。这是一段看来有些荒谬怪诞的传说。它最早见诸于公元1113年基辅别彻尔修道院一位叫涅斯托尔的僧侣完成的《往年纪事》。该书是俄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一部编年史著作,基本按年代顺序记述了东斯拉夫人和古罗斯国家的历史,从传说时代起一直写到公元1110年,其资料来源主要依据拜占庭帝国的编年史、斯拉夫人的历史著述、一些关于罗斯编年史的手稿、王公贵族的档案以及民间传说等,是研究东斯拉夫人和古罗斯国最重要的文献。18世纪,在彼得堡科学院工作的德国学者根据《往年纪事》中所记载的这段传说和其他史料,得出结论:基辅罗斯国家起源于诺曼人。
留里克死后,奥列格继位。这个奥列格是个天生的北欧海盗,一天不打仗就不舒服。他率军南下,征服了斯拉夫人的又一个重要城市基辅。奥列格将基辅作为国家的中心。从此,北欧人建立的斯拉夫人国家,就以基辅为名,称为“基辅罗斯”。
基辅罗斯征服了周围各部落,包括波利安人、伊尔门湖地区的斯拉夫人、拉季米奇人和克里维奇人,其统治者开始称为大公。外来的留里克王朝并没有改变东斯拉夫人原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反而自己渐渐被同化,在血统上与东斯拉夫人相融合,并接受其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成为斯拉夫化的本地王朝,其王统绵延了600余年。留里克王朝初期,大公向各部落征收赋税,实行巡行索贡制。每年初冬时节,王公们率领亲兵队四处巡行,向居民们征收粮食、毛皮、蜂蜜、蜂蜡等物品,次年春天再运往君士坦丁堡出售,换取纺织品、酒、水果等物品。为了扩大领土,控制通往黑海的商路,基辅罗斯建国后不断进行对外战争。907年,奥列格率2000艘战船远征拜占庭,迫使拜占庭订立和约,缴纳96万格里夫纳贡银,并使罗斯商人获得免缴贸易税的权利。斯维亚托斯拉夫统治时期,罗斯的疆土不断扩大,先后征服伏尔加河中下游、北高加索,打通了通往东方的道路,后又联合拜占庭,打败保加利亚,将领土扩张至多瑙河口。988年,弗拉基米尔娶拜占庭公主安娜为妻,并宣布接受基督教(东正教)为国教强令基辅臣民接受洗礼,在罗斯建立大主教区,大量兴修教堂和寺院。
10至11世纪时,基辅罗斯的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铁犁得到改进,可以进行深耕;休耕制盛行,出现二圃制和三圃制;农作物的种类增加;不少森林被开发为牧场。生产水平的提高加速了村社农民的分化。少数富户兼并了破产农民的土地,丧失土地的农民则逐渐沦为依附农民。
从10世纪中叶起,王公贵族开始夺取村社的土地,建立大庄园,以征收租税的办法代替索贡巡行。教会也通过获取捐赠和兼并农民土地,获得大片地产。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形成。到11世纪时,罗斯约有80多个城镇。手工业开始得到很大发展,对外贸易也相当发达。大城市中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手工业行业,形成地方经济中心。但是社会分工还不固定,自然经济仍居于优势。智者雅罗斯拉夫统治时期,通过立法进一步巩固已形成的封建关系。
教会也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以神化封建统治。基辅罗斯封建制度至此确立起来。基辅罗斯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国家,它与东西方许多国家建立了通商关系,以通婚等方式与波兰、法国、匈牙利、挪威等国王朝建立了广泛的政治联系。基辅作为罗斯的行政和宗教中心建有富丽堂皇的王宫、都主教宫殿和圣索菲亚大教堂等建筑,其规模与华丽,可以和君士坦丁堡相媲美。
基辅地区的东斯拉夫人(主要是波利安人)很早就经营农业。随着封建关系的发展,新兴贵族成为封建田庄的经营者。从10世纪中叶起瓦里亚基人出身的王公和亲兵队也开始经营土地,建立起封建田庄。在智者雅罗斯拉夫统治时期封建大土地所有制有所发展,剥削日益加重,国内阶级斗争日趋激烈。农民犁去领主的田界、杀死王公贵族的管家、焚烧主人的田庄等反抗斗争不断发生。为保护封建主阶级的利益,雅罗斯拉夫于11世纪30年代编修《古罗斯法典》(又称《雅罗斯拉夫法典》),规定对于破坏田界、盗窃牲畜、纵火焚烧田庄者都要处以罚金,或抄家没收财产,或全家驱逐出境,或卖身为奴等。
基辅罗斯的城市出现得较早。首都基辅不仅是罗斯的政治、经济中心,而且建有拜占庭式的索菲亚大教堂和世界闻名的彼舍拉修道院,形成罗斯的文化中心。手工业有冶铁、金属加工、武器制造、制革、制陶等。第聂伯河和伏尔加河是罗斯内外贸易的重要商路。基辅罗斯与拜占庭、西欧北欧各国、东方各国有着频繁的贸易关系。
随着各地大贵族势力的增强及地方自然经济的发展,统一的国家政权日趋瓦解,逐渐分裂为许多独立的地方公国。12世纪初弗拉基米尔二世·莫诺马赫曾企图恢复基辅罗斯的统一,但未能实现。
由于受生产力比较发达的拜占庭的影响,生产力水平较高。因此,东斯拉夫人越过奴隶制社会,直接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12世纪30年代以后,统一的罗斯国家已不复存在,罗斯历史进入封建割据时期。
二:
俄罗斯的起源——古罗斯国家
俄罗斯著名历史学家波克罗夫斯基曾经说过,我们研究过去正是为了理解现在所发生的一切。
俄罗斯是当今世界上的大国之一,地跨欧亚大陆,领土约占欧洲的一半和亚洲的三分之一。1914年以前,俄罗斯领土面积为2,280万平方公里(其中殖民地面积1,74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7亿,有150多个民族。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是如何形成的呢?
俄罗斯起源于古罗斯国家。八、九世纪之交,东欧平原出现了3个斯拉夫人的准国家组织——库雅巴、斯拉维亚和阿尔塔尼亚。库雅巴以基辅为中心,包括整个第聂伯河中游地区,是以波利安人为核心的大部落联盟。斯拉维亚在诺夫哥罗德地区,是以伊尔门斯拉夫人,即斯洛温人为主的大部落联盟。阿尔塔尼亚的位置大约在东部,是以维亚吉奇人为中心的大部落联盟。
九世纪时,居住在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瓦良格人入侵东欧并对东斯拉夫人进行了征服,这一过程加速了东斯拉夫人第一个国家的建立。在俄国古代编年史《往年纪事》中,称瓦良格人为罗斯人,其建立的国家以基辅为中心,所以古罗斯国家史称“基辅罗斯”。其疆域东起喀尔巴阡山,西迄顿河,北起波罗的海南岸,南到黑海北岸。公元1000年左右,领土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统治者奥列格被尊为“大公”,为巩固统治,他制定了一部《罗斯法令和法律》,把居民分为自由人和奴隶,自由人分为富人和穷人。明文规定抢劫富人财产的穷人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奥列格的后人弗拉基米尔为了巩固正在形成的封建关系和大公政权,禁止了东斯拉夫人的多神教,宣布基督教为国教。988年,他通过与拜占庭皇帝的妹妹安娜公主结婚,加入希腊正教派的基督教。只是做礼拜时,不用希腊语而是用本族语言。基督教的传入一方面巩固了大公的权力,发展了文字和教育,加强了基辅罗斯和拜占庭的经济文化交流;另一方面,还提高了基辅罗斯的国际地位,使它跻身于欧洲文明国家的行列。
由于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各地封建割据势力的加强,到了12世纪,基辅大公的政权已名存实亡,形成许多独立的公国。13世纪,蒙古人入侵罗斯,在伏尔加河下游草原地带建立了金帐汗国对罗斯进行统治。蒙古人的统治延缓了罗斯社会的发展,扩大了罗斯同西欧的差距。如果说,11至12世纪的罗斯具有拜占庭文化的色彩,那么,13至15世纪的罗斯则深深地打上了蒙古文化的烙印。蒙古人的入侵结束了基辅罗斯的历史,基辅罗斯被分为东北罗斯和西南罗斯两部分。西南罗斯为了抵御金帐汗国的侵略,归附了当时比较强大的立陶宛公国,而东北罗斯则形成了罗斯人民反抗蒙古统治的中心——莫斯科公国。
1480年,莫斯科公国军队在乌格拉河打败蒙古军队,结束了延续近两个半世纪的蒙古人统治。1505年,瓦西里三世继位,完成了东北罗斯的统一,始称“俄罗斯”。从1462年到1533年,俄罗斯国家的领土从42万平方公里扩大到280万平方公里,北达白海,南至奥卡河,西抵第聂伯河上游,东到乌拉尔山脉的支脉,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国家。
三:
基辅罗斯和俄罗斯统一国家的建立
每当人们看到现代历史中有许多辉煌的成就属于斯拉夫人的姓氏时,就会产生许多疑问,斯拉夫民族是怎样形成的?为何称之为斯拉夫?为何会产生如此众多、诸如柴科夫斯基、肖邦和托尔斯泰这样的艺术家和文学家?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回溯斯拉夫人的历史。
现今生活在维斯瓦斯流域的人们都知道斯拉夫始祖的故事:据说,远古时代斯拉夫人的始祖名叫潘诺,他有三个儿子:列赫、捷克和罗斯。孩子们长大成人后,便告别家乡潘诺尼亚,出外闯荡。
列赫在西北地区自立门户,形成现在的波兰人。
捷克则在西南部娶妻生子,他的后代就是今天的捷克人。
罗斯到了北方,于是有了后来的俄罗斯人。
尽管关于斯拉夫起源的传说在斯拉夫各民族中不尽相同,但是,种种传说世世代代支持着斯拉夫人同祖同宗这一理念。
然而,最新考古学的材料却表明古代斯拉夫人的发源地在第聂伯河、维斯瓦河流域即今天的波兰、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境内。当时也不叫作“斯拉夫人”而是维内德人、斯克拉文人和安特人。
公元一至二世纪,罗马历史学家普林尼已经在史书中提到了维内德人,其中以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最为著名。塔西佗提到的维内德人,居住在喀尔巴阡山脉东南到德涅斯特河之间的地区。斯克拉文人居住在西起萨瓦河、东到德涅斯特河、北抵维斯瓦河的地区。安特人在第涅伯河与德涅斯特河流域之间。
公元六至七世纪,斯克拉文人发展迅速并向巴尔干半岛迁移。
五至六世纪是一个尚武的时代,由于民族迁移引发的占端频繁,维内德人、斯克拉文人和安特人的部落同盟,开始对拜占廷进行掠夺。他们虽然武器落后,只有盾和标枪,但是,作战时勇猛顽强、灵活机智。在逃避敌人追赶时,潜入水中,嘴上衔根芦苇杆帮助呼吸令拜占廷人很头痛。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副研究员 葛新生)“随着外部世界对维内德人、斯克拉文人和安特人的了解愈深,那么维内德和安特人的称谓逐渐被斯拉夫所代替。那么斯拉夫是斯拉夫人的自我称谓,来源于斯拉夫语CΛOBΛ,即说话和语言的意思,那么斯拉夫就是斯拉夫人自认为相同的人。”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征战,斯拉夫人几乎占据了整个原来由君士坦丁堡控制的巴尔干半岛。
到了公元七世纪,斯拉夫人已经分成了东、西和南三支,西部斯拉夫人的第一个国家萨莫位于今天的波希米亚,持续了大约35年,据说是由一个法兰克商人于623年建立的。
约在公元830年时,大致在原萨莫国土上又诞生了一个新的国家大莫拉维亚。西部斯拉夫人的另一个早期国家是波兰,该国初建于十世纪后期,史称大波兰公国。梅什科当选为大波公国的第一任大公。
南部斯拉夫人建立起来的第一个国家是保加利亚王国,公元680年定都普利斯卡,国王是阿斯巴鲁斯。这个国家是由来自亚洲的突厥族保加尔人和斯拉夫人共同建立的,后保加尔人被斯拉夫人所同化。
南部斯拉夫人建立的第二个国家是塞尔维亚王国,850年时建立,费拉斯蒂米尔为开国元勋。
与此同时,东部斯拉夫人在东欧平原建立起一个早期的封建国家,当代人称它为罗斯。罗斯最初可能是居住在罗斯河一带的古斯拉夫部落的总称,因罗斯河而得名。传说罗斯人的首领叫做基伊,他在第聂伯河右岸建立的都城叫做基辅。到九世纪初几乎半数的东斯拉夫部落以基辅为中心实现了联合。此时,建立东斯拉夫人国家的条件已经成熟。
来自北欧的瓦良格人的参与,加快了国家的形成。东斯拉夫人称来自斯堪地那维亚的日尔曼部落为“瓦良格人”。
九世纪中叶,罗斯部落间互相争斗不休,最后大家都厌倦了,于是互相妥协,他们派代表渡海到瓦良格人那里,请他们来管理和统治。瓦良格人的首领留里克接受邀请,到诺夫属罗德当了王公。加冕之后他把自己的亲信派到各地,向居民征收贡赋。留里克之后继承他的奥列格在882年南下征服基辅,并把统一国家的中心移到这里,这一年被认为是基辅罗斯的建国之年。
瓦良格人介入的同时,也把他们的管理方法带到了这块土地上,这是一种完全依赖贡赋的方法。这一时期罗斯对拜占廷的贸易和战争促进了罗斯本身经济的发展和拜占廷文化对罗斯的渗透。
十世纪末,在罗斯与拜占廷关系中的一件大事,便是罗斯接受基督教为国教。
957年,基辅大公伊戈尔的贵孀奥丽加前往君士坦丁堡拜访拜占廷皇帝。奥丽加的美丽使拜占廷皇帝一见倾心,他向奥丽加求婚,但奥丽加回答说,她还是一个异教徒,要成为基督徒还需要洗礼。洗礼后,通过引用基督教教义,她又巧妙地摆脱了婚姻。
奥丽加是接受基督教的第一个基辅大公,她还让自己的儿子斯维亚托斯拉夫也皈依了基督教。斯维亚托斯拉夫的儿子费拉基米尔当上了基辅大公之后考虑将基督教作为国教。
涅斯托尔在《往年记事》中记载了这样的传说:费拉基米尔专门派出了一个使团去考查信奉不同宗教的国家,使团回来后向他报告说“伊斯兰教徒没有欢乐,还是禁酒主义者。而罗马天主教的仪式中,看不到荣耀等等。”费拉基米尔对伊斯兰教徒说,喝酒是罗斯人的乐趣,没有酒他们就活不下去。他也拒绝了犹太教,因为他觉得犹太教的神不够强大,甚至不能保护自己的子民留在耶路撒冷。而罗马天主教和希腊正教也有不足,它们都需要一定时间的斋戒。相比较而言,一个使团成员说,拜占廷的东正教教堂里能见到人间罕见的光辉和壮丽。于是,费拉基米尔决定以基督教为罗斯国教,并娶拜占廷的安娜公主为妻。
拜占廷帝国信奉的基督教,主张政教合一。帝国皇帝就是最高政治首脑,也是最高的宗教首脑。教徒们被要求敬畏上帝同时崇拜大公。接收基督教是罗斯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因为共同的宗教把罗斯与拜占廷紧密地联系起来。随着大批拜占廷神父的到来和罗斯的基督教化过程,拜占廷文化涌入罗斯。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副研究员 葛新生)“在罗斯接受了基督教以后,罗斯已经就被纳入欧洲文明之中。但是在1054年,基督教会发生东西教会的分裂以后,欧洲文明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以使用拉丁文为主的西方罗马天主教文明和以使用希腊文字为主的拜占廷东正教文明。随着拜占廷东正教神职人员的大批到来,拜占廷文化涌入罗斯。”
最先在罗斯得到传播的是拜占廷的宗教艺术,到处建起了拜占廷风格的教堂。到十一世纪,众多葱头式的圆顶在罗斯的天空下金光闪闪。当时一个编年史家把基辅称为东方的饰物,君士坦丁堡的匹敌。
罗斯统一文字的使用也是与接受基督教密不可分的。罗斯接受基督教后,一种在希腊字母基础上创造的文字所翻译和编撰的文献、以及宗教著作被引入罗斯,同时传入罗斯的还有标点符号,书写材料如兽皮纸、墨水、颜料的制造技术以及书籍的装订技术。这些都对罗斯积累文化知识、发展民族语言起到了推动作用。
采用统一的文字后,罗斯人自己编写和创作的历史、宗教、政论、文学作品也大量涌现。
基辅罗斯的政治制度,并没有依照拜占廷的模式形成中央集权。基辅大公把土地分给封邑王公,对于大公之位的继承问题,也没有明确的制度,因此到十二世纪时基辅罗斯已分裂为许多独立的公国。
十一世纪中期以来,频繁不断的封建战争对经济生活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十字军东侵,引起世界贸易主干线的改道,又使罗斯特别是基辅丧失了往昔的有利地位。但对于罗斯来说,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1206年,在亚洲的腹地,一个蒙古国家诞生了,于是一个在人类历史上产生巨大影响的事件,蒙古人的征服以最为迅猛和激烈的方式,突然登上了世界舞台。
1223年5月,蒙古军同罗斯军决战于卡尔卡河畔,结果罗斯人战败,蒙古人进军伏尔加河东岸。1236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率军侵入罗斯东北部,接着又占领费拉基米尔,并向诺夫哥罗德进军。1240年,率军攻占了基辅,并准备远征西欧。1242年远征波兰、匈牙利和捷克。在捷克战败后,率军返回伏尔加河下游,建立起一个伊斯兰教国家,金胀汗国,定都萨莱,从此开始了蒙古对罗斯长达240多年的统治。金胀汗国对罗斯的统治只保留各公国的封建政权,给各王公颁发封造,即治理公国的证书,各公国必须向金帐汗国称臣纳贡,并负担军役。金帐汗自以为这样一来统治很得意,实际上,反抗蒙古人统治的斗争不断发生。蒙古入侵后,罗斯经济遭到了破坏,十四至十五世纪罗斯经济逐渐恢复,并进入发展阶段。
经济的发展要求政治统一,逐渐强大的莫斯科公国成为完成统一的中心。莫斯科周围农业发达,莫斯科河河运便利。在过境贸易中,不仅可以征收大批捐税,而且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使城市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成了莫斯科公国的首都。莫斯科大公在领导罗斯争取独立和统一的过程中,按照蒙古的方式发展其军事、税收、土地和政治制度。十四至十六世纪,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逐渐形成。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副研究员 葛新生)“十四到十六世纪是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逐渐形成的时期,罗斯在莫斯科的领导下,争取独立和统一的过程,加强了它的东方化趋势。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斗争,要求集中一切力量,于是形成了绝对服从君主和忠于东正教的信仰的社会意识,而莫斯科的大公和沙皇不但继承了金帐汗的绝对权力,而且还将全部领土或者土地作为自己的财产,同时作为控制军事领导力量和建立政权基础的手段,军工领地制和劳役制开始兴起,逐渐形成了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终于成为对罗斯国家历史发展具有决定作用的因素。”
1328年,莫斯科王公伊凡•卡利达从金帐汗那里得到了费拉基米尔及全俄罗斯大公的册封,他一面贿赂讨好金帐汗以获取信任,一面用武力和征税削弱其他公国,他的那些继承者们也如法炮制,使得莫斯科公国的势力不断增长。在伊凡三世统治时期,罗斯最终摆脱了外族奴役的羁绊。
瓦西里三世完成了东北罗斯的统一,此时,罗斯的疆界已是北达白海、南到奥卡河、西抵第聂伯河上游、东至乌拉尔山脉分支,面积为230万平方公里,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形成。瓦西里三世死后,伊凡四世继位。1547年伊凡四世举行加冕典礼,自称沙皇。
三个资料,有重合的,但不矛盾。
仅供参考,
如果觉得满意,记得采纳噢。
匈奴在罗马被称为Huni或Huna, 他们最早大概于公元前10世纪前后就生活到了欧亚大陆的东北大草原上,并在那时候就为远古的中国人所得知。这群人是匈奴民族的直接祖先,并在日后分化成了亚欧平原上的两大种族,突厥和蒙古种族。
前9到8世纪,当时的周人称为“严狁”的胡人,被认为就是最早和中国人打交道的匈奴人。当时他们生活在今天的内蒙鄂尔多斯,山西和河北的北部。春秋时,被称为“北戎”的匈奴部落,开始对燕晋等边境国家形成了直接的威胁。
战国赵武灵王(大约在前320-295在位)为了对付北方胡人,,改他们的重车兵为灵活的骑兵(胡服骑射),并一举降服了山西大同地区和鄂尔多斯河套地区的胡人部落,从此这两个地区纳入中国版图,被中国人牢牢掌握至今。
战国时代,为了防御匈奴人,赵国及其邻近诸国包括秦,魏,燕的中国人开始沿其北部边境垒起最初的城墙,后来秦始皇统一和完成了城墙的建筑,成为了长城。
304年,在太原的匈奴首领刘渊,从西晋获得了五部落单于的称号,308年,他率领5万匈奴军,借口是汉朝的合法继承人在太原称帝,是为前赵。
311年刘渊子刘聪占领晋都洛阳,火烧帝国宫殿,俘获晋怀帝,然后向长安逼近,在长安屠杀了一半居民(312年)。匈奴人凶残的一面在蛰伏200年后,再次爆发。
被俘的普怀帝被送往刘聪驻地平阳,强迫他作为刘聪的斟酒侍者,直到313年被杀。
316年刘聪卷土重来,又包围了长安城,迫使晋愍帝投降。西晋灭,这位匈奴皇帝又一次地在平阳接见了被俘虏的中国皇帝,迫使他在宴会上洗刷碗碟,最后,于318年把他处死。
可是昙花一现的匈奴政权在329年被羯族后赵所灭。
但南匈奴部落依然存在,直到公元350年,后赵大将汉人冉闵立国,大肆屠杀胡人,见到高鼻深目的格杀无论,致使二十余万人暴尸于野(主要是匈奴人和羯族,以及部分鲜卑和氐、羌、巴氐人),残存的匈奴人几乎被灭族。从此,匈奴人在亚洲的历史和作为一个民族的历史结束了。
匈奴人的历史还没有完,而它的终结篇,却如同超新星爆发,眩目而残酷。
在亚洲的匈奴人被基本消灭后,还没来得及被世人遗忘。公元375年,一支更为强悍的匈奴人突然出现在顿河的左岸,从此走上了让欧洲震惊的征服之旅。
这支匈奴人的来源,我们现在基本上可以猜测是公元前36年被西汉征服的西匈奴郅支单于的后代,至于他们这400年间的历史,由于他们没有和任何一个当时的文明势力所接触而记录,所以已不可考。
匈奴人一进入欧洲,没有受到过欧亚平原的蛮族冲击的欧洲文明国家和半文明国家对他们几乎是束手无策。
公元375年,匈奴征服了顿河至捷列克河之间的阿兰人。幸存的阿兰人辗转流离到了高卢南部,成为了现代加泰罗尼亚人的祖先。
公元376年,匈奴打败了当时在第聂伯河以西的东哥特王国,使大多数东哥特人臣服。残存的东哥特部落,进入了巴尔干。
同年,西哥特人,为了躲避匈奴人的入侵,被迫放弃在中欧平原的土地,度过多瑙河南下,进入罗马帝国。
由于东西哥特人的离去,匈奴人到405年左右,已经完全占据了乌拉尔山和喀尔巴阡山之间的广大草原,并开始进攻欧洲。
406年,他们经喀尔巴阡山豁口占据了匈牙利平原,他们由此扩张到多瑙河右岸,成为了罗马帝国的邻国。
在随后的30年间,虽然匈奴帝国对罗马帝国的巨大财富充满渴望,但由于忙于自身内部的权利混战,所以基本上两大帝国的边境依然保持平静。
直到435年,阿提拉杀兄即位后,阿提拉统一了匈奴全境,恐怖的“上帝之鞭”开始了挥舞了。
441年,阿提拉东罗马宣战,他度过多瑙河,横穿今天塞尔维亚和保加力亚,然后劫掠了色雷斯,东罗马帝国强悍的重步兵方阵,在阿提拉的骑兵箭手冲击下,几乎不堪一击,(阿提拉的进攻基本上淘汰了罗马步兵方阵的作战方式)历时7年的不断进攻,让整个东罗马帝国几乎崩溃。448年,无力再战的东罗马帝国,隔地求和,将多瑙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割让给阿提拉,这块土地,包括了今天的塞尔维亚全部,马其顿和保加利亚的大部。除此之外,东罗马还承诺了高额的岁贡,并允许了阿提拉在希腊北部的劫掠。
451年,阿提拉对西罗马帝国的领土和联姻要求遭到拒绝后,阿提拉开始进攻西罗马帝国。阿提拉统领惊人的五十万大军进入高卢,1月度过莱茵河,4月,阿提拉火烧梅斯,接着围困奥尔良。7月,由于阿提拉担心东罗马帝国的援军,主动撤退。
452年春阿提拉入侵意大利,攻克并焚毁了阿奎莱亚。他还占领了米兰和帕维亚,进行了恐怖的大屠杀,并开始向罗马进军,罗马皇帝瓦伦丁三世从罗马逃走,7月,罗马主教利奥一世答应交纳贡赋,并把罗马皇族公主荷罗丽娜嫁给他。阿提拉于是撤退。
阿提拉的恐怖征服在453年他离奇身亡后,突然终止。
阿提拉的匈奴帝国,在他死后如同潮水一样退却了。归顺的东哥特人在后方立刻反叛,并在454年杀了他的长子。他的另外几个儿子,有的率部退到了黑海沿岸,有的归附了西罗马帝国,还有的继续向东罗马帝国进攻,468年,阿提拉的儿子顿吉兹奇在多瑙河下游被东罗马帝国击败,其本人兵败被杀,头颅被拿到了君士坦丁堡示众。
最后,就是那些残留在黑海北岸的匈奴人部落了。他们分为了在亚速海西北和顿河河口的两个部落,由于东罗马帝国的挑拨,两支部落不久成为敌人。自相残杀了几十年,其中还有进攻君士坦丁堡的举动,但被击败。两支匈奴部落,在内战中日趋式微,最后在6世纪来自俄罗斯平原的阿瓦尔人的征服中消亡。我们所知道的匈奴的最后一点踪影是,那支在亚速海的匈奴人,最后和当地人融合通婚后,形成了另一支游牧民族保尔加人,他们在阿瓦尔人的征服中,逃离了南俄平原,进入了巴尔干,是保加利亚民族的先祖之一。
在人类历史上神奇的匈奴民族,就此消亡了,这个民族给历史留下的最难忘的记忆是,他们居然可以纵横万里,对当时世界上的三大文明巅峰,汉,波斯,罗马,都造成极大的威胁,在巨大文明的笼罩下,依然不改其民族本色,其生命力之顽强,令人感叹。只可惜,匈奴人有点生不逢时,他们面临的对手,尤其是汉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朝气蓬勃的帝国,以匈奴的实力,是完全无法抗衡的,其失败毕竟还是有点悲剧色彩的。
突厥民族是世界历史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突厥民族在几乎所有的文明中心都留下了他们的历史,并至今生生不息着。他们曾是欧亚草原的霸主,他们在历史上首度在西域建立了统一的大帝国。他们做过中国的皇帝。他们主宰过伊朗高原,他们征服了神话般的罗马帝国,他们统治了半个欧洲。也是他们,是伊斯兰人民中的第一个觉醒的民族,开展了资产阶级的民主运动。
由于突厥民族的部落非常多,因而突厥人在历史上建立了非常多的国家,这里只能按照时间顺序,把一些重要的突厥国家历史介绍一下。
突厥民族可能是诞生于阿尔泰山和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在这一地区,出土过许多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3世纪的古代文物,包括青铜面具,匕首,动物饰片,铁制马具,以及棺木中的木雕等等,从这些文物的纹饰和风格看,他们应该是突厥人的早期文化,俄罗斯人将这一文化称为塔锡蒂克文化。
随着匈奴人的衰落,突厥人开始在欧亚平原崛起。
突厥人建立的第一个大国,根据突厥史家的观点,就是大名鼎鼎的拓跋部落国家,但中国历代史家拒绝承认拓跋氏是突厥部落,而认为他们属于拓跋鲜卑部,笔者无意介入这个讨论,这里姑且认为北魏君主不是突厥人。(这样也比较有面子,毕竟鲜卑人早已为中国人所同化,中国人带点鲜卑血统,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如果要中国人承认自己具有突厥血统,这恐怕就不太有面子了)
公元6世纪初,统治漠北的是蒙古柔然部,当时各突厥部落臣属于柔然汗国。6世纪中叶,突厥部在西域崛起,西魏为了拉拢突厥共同对付柔然,把一个公主家给了突厥首领土门(看来真有可能是同族的阿),552年突厥和西魏一起夹攻柔然,柔然阿拉瑰可汗自杀,柔然败亡,突厥于是占领了柔然故地,土门称可汗。建立了广大的突厥帝国。
土门可汗不久去世,他的庞大帝国,被他的儿子和弟弟继承,其子木杆可汗得到蒙古地区建立了东突厥汗国。其弟室密可汗,继承了西域的疆土,包括准噶尔、额尔齐斯河流域、、伊犁河流域、直到怛逻斯河流域,建立了西突厥汗国。
先来看看东突厥汗国。
从木杆可汗统治期间553-572年,东突厥开始迅速强大起来。
560年前后,木杆打败了契丹人,势力到达了辽河西岸。
565年,北周武帝为了全力对付北齐,谦卑地向木杆之女求婚。并向东突厥进献了大量财富。
581年,东突厥沙钵略可汗即位,西突厥达头可汗拒绝承认沙钵略可汗名义上的宗主地位,东西突厥正式分裂,并引发内战。达头联络辽西的契丹一起进攻沙钵略。当时隋文帝立国不久,在面临突厥有可能重新统一的关头,非常英明地排部队地支持了沙钵略可汗一同对付达头,并在达头退走后,在东突厥内部不断制造权力纠纷。
587年,东突厥都蓝可汗即位,隋文帝支持突利反叛,599年突利失败,隋文帝立刻隆重迎接突利,承认他的可汗地位,并让他在河套地区做隋的盟邦,东突厥自此分裂。
600东突厥都蓝可汗死,西突厥达头可汗再次企图统一突厥,为了吓唬隋朝,西突厥于601年进攻长安,602年进攻内蒙的突利。可惜他们遇到的还是老辣的杨坚。随文帝不用军事手段,只是暗中利用小恩小惠在达头的后方策动西域各部落反叛达头,达头准备不及,偌大帝国居然被迅速瓦解,其本人也只能逃往青海。隋文帝确实是中国历代帝王中玩弄政治最娴熟的一个。其分裂鼎盛时期突厥的功绩,对于刚从大分列时期走出的中国来说,值得大笔称颂。
西突厥瓦解后,东突厥政权落到了亲隋的突利可汗中,隋文帝也被尊为了突厥的保护者和“天可汗”,突厥的威胁似乎已经要过去了。
可惜隋炀帝东征高丽的失败,使隋朝威信扫地,也大大鼓舞了突厥人,615年,突利的儿子东突厥始毕可汗叛乱,在山西雁门关大败隋军,隋炀帝本人几乎成为了俘虏,于是隋文帝的所有心血全部白费,一切都要重来了。
618年隋朝的覆灭,中国开始了大内战,东突厥的实力急剧膨胀,内战各派纷纷拉拢始毕和继任者颉利可汗。东突厥又迎来了一次复兴的机会。
624年,颉利可汗率突厥精锐骑兵,打到长安附近,京城一片震怖。对突厥来说,不幸的是,遇上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统帅李世民。这里允许我在介绍突厥历史的文字中,不妥当地来吹吹李世民的英勇事迹。
当时颉利可汗占据战场的绝对优势,李世民不仅力排众议,反对迁都,反而率少量部队直接来到颉利对面,与突厥大军对峙李世民以坚定的姿态,通过欺骗,威慑的手段,未发一箭,让对手慑服,颉利与各部首领在一起协商,他们被李世民的气势所震慑,认为唐军早有准备,居然决定退军了。正当颉利退军时,天降大雨,李世民鼓励众将 “突厥人众,如鸟铩翮”, 命令唐军“此而不乘,夫复何时?”,李世民身先士卒,唐军居然利用突厥不习水战,大破颉利,东突厥败退后乞和。李世民几乎以一人之力,挽救了大乱后的中国,不愧千古中华大帝。
继续说东突厥和李世民。
626年,李世民即位,东突厥颉利可汗以为唐朝政局不稳,有机可乘,再次发动骑兵远征,10万大军直抵长安城下,唐太宗似乎只有很少人马,他采取了大胆的行动。他召集了所有可用的人,打开城门,把他们置于各城门前,而他亲自率领小部分骑兵沿着渭水向敌军背后扑去。突厥诸首领见其不可思议的英勇,皆大惊,下马便拜。太宗纵马到突厥营前,训斥颉利可汗及众首领背信弃义,破坏停战协定。颉利可汗羞愧低头。次日,太宗与颉利按传统习俗,歃白马而盟。此役李世民恩威并重,其光辉形象如同天人。
为了继续削弱颉利可汗,唐太宗学习隋文帝,支持薛延陀部反叛(627年),随后在630年派出由李靖和李世绩率领的唐军猛攻颉利,击溃其部落。颉利本人被俘。在随后大约50年中(630-682年),东突厥汗国臣属于中国。突厥“贵族子弟,陷为唐奴,其清白女子,降作唐婢”。
李世民面对蛮族,不求和,不献金,决不妥协,偌大的东突厥帝国在十年间就被他征服,造就了一个史诗般的大唐王朝。但另一方面,对于刚刚崛起在欧亚平原的突厥民族来说,遇上了盛唐和李世民这样的人物,运气也是实在是太差了。
借东突厥汗国臣服之机,让我们把注意力从东突厥汗国转移一下,回头看看西突厥汗国。
前一节说道,突厥帝国的缔造者土门可汗死后,他弟弟室密可汗继承了西部地区,称为西突厥汗国。这时波斯的萨珊王朝日趋强盛,对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造成了很大威胁,于是拜占庭人看中了在波斯后方的室密,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二世与568年与西突厥结成反对共同敌人萨珊波斯的牢固联盟。接着,这位突厥王向波斯宣战。572年,拜占庭人也亲自向波斯宣战,这一战争持续20年(572-591年)。在此期间,西突厥与拜占庭人之间保持着亲密的关系。
575年,室密可汗去世,达头可汗即位。由于君士坦丁堡宫廷与柔然的残部,也就是阿瓦尔人达成了友好协定,达头非常不满,作为对该条约的报复(达头认为这一条约撕毁了两国之间的联盟),他派出一支由某个名叫波汗的统帅率领突厥骑兵去攻打拜占庭在刻赤附近(黑海沿岸)的潘蒂卡派(576年)。581年,突厥又兵临刻赤城下,直到590年,他们才完全撤出该地区。
西突厥与拜占庭之间的争吵没有妨碍前者继续对波斯的战争。在588至589年期间,他们入侵了巴克特里亚(今阿富汗),西突厥汗国完成了对兴都库什山以北的巴克特里亚的征服。630年,当玄奘途经该地时,巴克特里亚是昆都士的西突厥可汗儿子的封地。当时的西突厥从哈密一直延伸到威海和波斯。以阿姆河南岸为界与波斯相邻。
正如我们前节所述,如此强大的西突厥,由于达头可汗妄图重新统一突厥,被隋文帝动用政治手腕,鼓动西域的铁勒族(回纥的祖先)叛乱,抄了达头的后路,603年达头逃往青海,西突厥立刻瓦解。
达头之孙射匮可汗只获得了塔什干附近一小块地盘。但射匮可汗以此为中心,又开始了统一西突厥的事业。611年,阿尔泰地区的薛延陀部归降于西突厥。611至618年间射匮可汗统治着从阿尔泰山到里海和兴都库什山之间的地区。几乎恢复了西突厥全境
射匮之弟、继位者统叶护可汗进一步扩张势力。他已经征服了叛乱的铁勒部,重新获得了对阿富汗的统治,并取得了对塔里木盆地部分地区的霸权。
但西突厥的复兴依然是昙花一现,盛极一时的唐朝征服东突厥后,立刻把手伸向了西突厥。
630年,唐策动葛逻禄部反叛并杀害了统叶护,西突厥分裂为葛逻禄部和咄陆部两部互相混战,咄陆部可汗为了避免唐朝插手,统一西突厥,不惜进攻唐朝在哈密地区的屯军,但是唐将郭孝恪在今天的乌鲁木齐附近的博格达拉山附近打败了他(约642年)。逼其逃往阿富汗。唐朝获得了对西突厥汗国的宗主权。
651年,咄陆部贺鲁可汗得到葛逻禄部的承认,恢复了西突厥汗国。为了谋求独立,贺鲁可汗发动了反叛中国的宗主权的叛乱,为了镇压这次叛乱,唐和回纥突厥人(从前的铁勒部)结成联盟。
唐高宗派遣大将苏定方直入西北部不毛的荒凉之地。当时冬季来临,地上覆盖着两英尺厚的雪。苏定方对其部下说:“虏恃雪,方止舍,谓我不能进,若纵使远超,则莫能禽。” 于是,唐军冒着暴风雪袭击了敌人,在准噶尔地区艾比湖击败贺鲁,后来然后又在楚河流域再次打败了他,迫使他逃到西突厥的老巢塔什干(657)。而塔什干人民抓了贺鲁,把他交给了中国。此后,唐朝宫廷任命忠心为中国效劳的突厥人阿史那弥射为咄陆部新可汗(657),而立另一位依附于唐朝的突厥人阿史那步真为葛逻禄部的可汗(659)。
从此西突厥完全成为唐的殖民地,唐成为整个中亚的保护者。
写到半路,笔者想把匈奴和突厥史中可能出现的重要的历史地理名词总结一下。
漠南:主要指今天的内蒙地区,这一地区是蒙古高原边缘和长城之间的戈壁和戈壁草原地区,进入漠南地区的标志是雁门关和大同,根据双方军队在这一线的位置,可以判断双方的军事态势。
鄂尔多斯:指黄河河套地区,北起雁门,南到宁夏的朔方。这块地区,深入中国腹地,但由于土壤沙化严重,只长夏季牧草,基本上不能产生种植农业,所以这一地区,历史上也是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但由于鄂尔多斯地区离长安和洛阳都不远,所以在这里的游牧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我在假期中已经看了好几遍了,它是我最喜欢的课外读物之一,其中有关人生意义的段落,我还能把它给背诵出来呢!
人应该怎样地活着才有意义呢保尔·柯察金用行动回答了这一问题保尔他残废后,毫不灰心,还要顽强的学习,努力工作,并且开始了文学创造后来双目失明了,这对于已经瘫痪的人来说,要是一场多么沉重的打击呀!可是他却毅然拿起笔来,摸索着,坚持写作,每写一个字,他都需要付出极其艰苦的劳动经过顽强的努力,他终于成功的写出了小说《在暴风雨里诞生》的前几章读着,读着,我也禁不住热泪盈眶,心潮澎湃保尔·柯察金那坚毅的脸庞,仿佛就在我的眼前保尔这样一个普通的战士,竟有比钢铁还要坚强的意志,这是什么力量在鼓舞着他呢我读完这本书,在书中我终于明白了,这是那最伟大,最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在召呼着他创造奇迹,这就是他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的动力
保尔·柯察金,可敬可佩的共产主义战士,您为我们树立身残志不残的伟大榜样,我原来也有一个同学也是残疾人,他的名字叫吴伟:从他生下那一天起就得了先天性心脏病十几年来,病魔缠着他,使他不能像同学们那样活泼在操场上,球台前,参加集体活动也就更不用提啦因为他稍微活动一下,就脸色苍白,嘴唇发紫,上学校读书全靠他爸爸用自行车来回接送在学校里,他将吴伟从一楼背到四楼,放学后再由四楼背到一楼,中饭由同学们送到教室吃自从,吴伟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也就这样坚强的站了起来
对于我来说,我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人,我的智力不差,能够学好自己的社会主义文化课,我长大后,我一定比吴伟强虽然,我不能背起钢枪保卫祖国,也不能战斗在烈火熊熊的战场上,但我可以把我所学的知识,贡献给人民,为了祖国的建设做出一份力量,有了奋斗的目标,有了学习的榜样,我的梦想一定会实现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可真好啊!我还要不断的学习,从这本书中吸取更多更大的精神力量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暑假里,我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不禁备受启迪。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饱尝人间疾苦,二十岁参加了***员,因积劳成疾导致全身瘫痪,后双目失明,辗转病榻长达九年,然而卧病期间,在令人难以想象的困境中,他并没有心灰意冷,而是把笔作为武器,把文学创作当作自己新的工作岗位,开始新的奋斗,并以惊人的毅力写出了这部不朽的名著。
文中,奥斯特洛夫斯基所塑造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同样也鼓舞着千千万万的读者。
保尔·柯察金——一个双目失明,身体瘫痪的人,在重重的人生道路障碍前,凭自己钢铁般的意志及亲友的鼓舞,勇敢地与疾病搏斗,终于创作了《暴风雨利索诞生的》这部著作。
我被保尔的坚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试想一下,一个人若双目失明,他便看不到周围的朋友,看不到这个多彩的世界。他,只能靠耳朵来生存,一个意志平凡的人怎么可能做到?更何况保尔双腿瘫痪,且左手不能动弹?!
保尔是正直的,十几岁的他,因为正义,敢出手教训市里的无赖;
保尔是机灵的,身处牢中的他,能抓住机会,轻而易举地使愚昧的敌人中计而躲过魔爪;
保尔是勇敢的,刚参军的他,纵马挥刀地向前猛冲,完全进入奋不顾身和忘我杀敌的精神境界‘
保尔是坚强的,作战的他,在头部严重烧伤后,在坚定的革命信念的支持下,奇迹般的活了下来,以继续抗战;
保尔是伟大的,他几次与死神进行生死搏斗,最终以胜利而回到亲人的身边,回到战友的身边;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学习保尔不怕困难、刻苦钻研的精神;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习保尔勤奋进取、不怕挫折的精神;
在劳动中,我们应该学习保尔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
当我们失败时,我们应该以保尔为榜样,分析原因,鼓起勇气,重新开始;
当我们成功时,我们应该以保尔为榜样,严肃认真,谦虚谨慎,继续努力;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英雄在岁月的风雨中成长,生命在时代的洪流中放歌。愿生命永远都能放出核能,愿生命永远都光芒闪烁,愿生命焕化为友谊的磁场,愿生命放射出情感的电波。英雄的灵魂永不朽,生命的歌声永不落!
今天,我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书中的主人公——保尔使我油然而生敬意。
保尔被老师神甫赶出学校后,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他与冬妮亚结为朋友。他在装配工朱赫来的引导下,懂得了布尔什维克是为穷人争取解放的革命政党。他依依不舍得告别了冬妮亚,逃离了家乡,加入了红军,成为了一名坚强的布尔什维克战士。但是他的身体状况每况俞下,右腿变成残废,脊椎骨的暗伤也越来越严重,最后终于瘫痪了。但他并没有不此而沮丧,而且开始了他的艰难的写作生涯,从此有新生活的良好开端。
我非常敬佩保尔不畏病魔侵扰和不怕命运挫折的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他时刻都在为革命事业而奋斗。他有一次不幸染上了伤寒,他凭他那坚强的毅力,奇迹般地从死亡线上走了回来了,重新义无反顾地走向火热的工作岗位。
最使我感动的是下面的故事。
索络面卡区的团组织几乎全部全上阵了。团省委去了三个人——杜巴瓦、潘克拉托夫和保尔。这三个人是朱赫来同志亲自选定的。铁路抢修工作开始了,谁也没想到条件会有那么艰苦,寒冷的秋雨浸透了人的衣衫,沉甸甸、冰凉凉的;四周荒凉一片,几百个人晚上只能睡在四间破房子里的水泥地板上,穿着淋湿了而又沾满泥浆的衣服,紧紧地挤在一起,尽量对方的体温取暖。早上,大家喝点茶就去干活,午饭天天是素扁汤和一只煤球一样的黑面包。但他们凭着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坚强的革命毅力,出色完成了任务。
我想,我国的创业者和建设者与他们的情况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无数辛劳的劳动者和革命者用血汗换来的,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好好学习,炼好本领,为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奋斗。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饱尝人间疾苦,二十岁参加了***员,因积劳成疾导致全身瘫痪,后双目失明,辗转病榻长达九年,然而卧病期间,在令人难以想象的困境中,他并没有心灰意冷,而是把笔作为武器,把文学创作当作自己新的工作岗位,开始新的奋斗,并以惊人的毅力写出了这部不朽的名著。
文中,奥斯特洛夫斯基所塑造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同样也鼓舞着千千万万的读者。
保尔·柯察金——一个双目失明,身体瘫痪的人,在重重的人生道路障碍前,凭自己钢铁般的意志及亲友的鼓舞,勇敢地与疾病搏斗
保尔是一个苦孩子,他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压迫受欺侮,处在饥饿和死亡线上。但是,他敢于向不公平的屈辱的社会地位挑战,敢于起来改善自己和劳苦大众的命运。他在朱赫等老一辈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帮助下,积极投身于捍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保尔一生的经历实际上是向不公正的命运挑战,向困难挑战,向自身的残疾和不幸挑战的过程。可是,一个人究竟能够承受多大的苦难和打击呢?一天之中冒着枪林弹雨向敌人发起17次冲锋,身患伤寒饿着肚子踩着冰冷刺骨的泥浆修路,从死神那里挣扎出来,躺在病榻中受尽伤痛的折磨。双目失明后,他回到家乡,只求能听见母亲的声音,然而亲爱的母亲却已化作了一堆黄土,即使是这样,直到最后,他还要把自己的经历经过升华之后变成精神财富献给人类:
保尔是正直的,十几岁的他,因为正义,敢出手教训市里的无赖;
保尔是机灵的,身处牢中的他,能抓住机会,轻而易举地使愚昧的敌人中计而躲过魔爪;
保尔是勇敢的,刚参军的他,纵马挥刀地向前猛冲,完全进入奋不顾身和忘我杀敌的精神境界‘
保尔是坚强的,作战的他,在头部严重烧伤后,在坚定的革命信念的支持下,奇迹般的活了下来,以继续抗战;
保尔是伟大的,他几次与死神进行生死搏斗,最终以胜利而回到亲人的身边,回到战友的身边;
……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学习保尔不怕困难、刻苦钻研的精神;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习保尔勤奋进取、不怕挫折的精神;
在劳动中,我们应该学习保尔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
……
当我们失败时,我们应该以保尔为榜样,分析原因,鼓起勇气,重新开始;
当我们成功时,我们应该以保尔为榜样,严肃认真,谦虚谨慎,继续努力;
……
突厥人是匈奴的别种。
匈奴在罗马被称为Huni或Huna, 他们最早大概于公元前10世纪前后就生活到了欧亚大陆的东北大草原上,并在那时候就为远古的中国人所得知。这群人是匈奴民族的直接祖先,并在日后分化成了亚欧平原上的两大种族,突厥和蒙古种族。
前9到8世纪,当时的周人称为“严狁”的胡人,被认为就是最早和中国人打交道的匈奴人。当时他们生活在今天的内蒙鄂尔多斯,山西和河北的北部。春秋时,被称为“北戎”的匈奴部落,开始对燕晋等边境国家形成了直接的威胁。
战国赵武灵王(大约在前320-295在位)为了对付北方胡人,,改他们的重车兵为灵活的骑兵(胡服骑射),并一举降服了山西大同地区和鄂尔多斯河套地区的胡人部落,从此这两个地区纳入中国版图,被中国人牢牢掌握至今。
战国时代,为了防御匈奴人,赵国及其邻近诸国包括秦,魏,燕的中国人开始沿其北部边境垒起最初的城墙,后来秦始皇统一和完成了城墙的建筑,成为了长城。
根据《史记》记载,大约在公元前三世纪后半叶,在中国完成统一的差不多同一时代,匈奴似乎也成为了一支统一的、强大的民族,他们由一位名叫单于的首领统帅着,并产生了自己的文字,其文字中可以明显发现和后世的蒙古和突厥词根的被继承关系。
统一的匈奴疆域广大,单于住在鄂尔浑河上游的山区,以后成吉思汗蒙古人的都城哈拉和林就建在这儿,左贤王(原则上是单于的继承人)住在东面,可能在克鲁伦高地。右贤王住在西面,在杭爱山区、今乌里雅苏台附近。这个游牧民族,所有的人员在行进时,被组织得像一支军队,所以他们的每一个游牧民,都是军人,而他们的行进方向,始终习惯性地朝南,于是,和中国的冲突不可避免。
匈奴人非常凶悍,据史记记载,他们的战术往往是,当他们被追赶时,他们会引诱中国军队深入大戈壁滩或是草原荒凉之地,然后埋伏起来,以雷雨般的箭惩罚追赶者,直到中国军人被拖垮,被饥渴弄得精疲力竭,他们才一举而消灭之。汉代中匈奴埋伏而遭屠杀的中国军人的数量惊人。加上匈奴的骑兵的机动性以及他们的弓箭技术相当先进,匈奴军队成为了中国军队的劲敌。
公元前公元前214年秦蒙恬把匈奴再次赶出了鄂尔多斯黄河河套地区。与此同时,匈奴头曼单于打败了甘肃的大月氏人。
头曼之子、继承者冒顿在约前209年打败了满洲边境上的另一支蛮族东胡,冒顿利用秦汉鼎革之际中国的楚汉内战于公元前201年入侵中国山西省,围其首府太原。汉高祖奔赴太原,驱赶匈奴,然而反被匈奴围困在平城附近的白登山,即今山西边境的大同地区。后经谈判,方得解围,协议中,汉高祖给予匈奴优惠。把一位中国公主或者是宫女嫁给单于为妻。这是匈奴对中国取得的第一次军事胜利。
大约在公元前177或176年,冒顿彻底征服了甘肃西部的大月氏人。冒顿之子,继承者老上单于在结束了大月氏人的威胁后,把大月氏人驱逐出甘肃,迫使他们向西迁徙,由此产生了发端于亚洲高原的有史记载的第一次各民族大迁徙。
大月氏人西迁的一个直接后果是,结束了希腊在阿富汗地区的巴克特里亚希腊王国,(该王国是由亚历山大的希腊王公继承者所建立的)。大约在在公元前140- 130年间,游牧部落实际上已经从希腊国王赫利克勒斯手中夺取了巴克特里亚,建立了大夏国。而大夏国不久就臣服于大月氏人在“妫水”以北(即今阿姆河以北,和锡尔河之间)建立的大月氏国。并在前126年左右被大月氏吞并。在公元1世纪左右,大月氏人统一了各部落,在这些地方建立了古代历史上非常著名的贵霜王朝。其疆域从阿富汗扩张到了北印度的旁遮普。在这其中,值得一提的事件是公元前128年,汉使张骞访问了大月氏。
言归正传,继续讲匈奴。
公元前167年,匈奴老上单于进入陕西,直至彭阳(都城长安以西),放火烧了这里的一座皇宫。
公元前158年,他们返回渭河以北,直接威胁着长安。
公元前142年,他们进攻山西北部大同附近雁门方向的长城。
在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时,中国边境各处都遭受着匈奴的威胁
汉武帝即位后,立刻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要将匈奴赶回漠北去(所谓漠北,一般就是指匈奴的原住地(杭爱山,鄂尔浑河,克鲁伦河一线以北地区)。于是他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想联络大月氏一同对付匈奴。张骞两度出使西域,历时20年,遍历西域大月氏,大宛,康居,乌孙诸国,虽然未能说服西域国家对匈奴用兵,但对中国和中亚的联系,做出了很大贡献。
从公元前129年开始,汉武帝开始了对匈奴的持续用兵。
前129年,大将卫青从山西北部地区出发,穿过戈壁,远征至翁金河畔的龙庭,把匈奴赶跑。
公元前127年,中国在鄂尔多斯和阿拉善之间、地处黄河岸边的朔方进行了屯军,以保卫河套。
公元前124年,匈奴侵入朔方边境,卫青把他们赶跑。
公元前121年,少年英雄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1万骑兵把匈奴从原大月氏人和乌孙人占领的、离今凉州、甘州和瓜州不远的甘肃部分地区赶走。并完成了占领。
公元前119年,汉朝大军对匈奴取得了一次决定性的胜利。卫青和霍去病——前者从山西北部的库库河屯地区出发,后者从北京西北、今宣化附近的上谷出发—— 横穿戈壁,深入匈奴帝国的中心。她出其不意地袭击了伊稚斜单于,迫使匈奴人溃逃,卫青消灭或俘虏2万人。(这个数字可能要占当时匈奴总人口的5%)。霍去病进行了一次更大胆的远征,深入漠北2000里,一直到达鄂尔浑河上游。他俘虏匈奴头目80余人。霍去病回国后不久,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武将之一,于公元前117年去世。
此次战役,让匈奴在整个西汉时期再也没有对长城脚下和漠南地区产生过威胁,这次作战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对北方蛮族最成功的一次反击作战。汉武帝于是在前 127-111年间,着手在甘肃建立了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和敦煌郡四个军郡,从此,从兰州到玉门关的丝绸之路正式建立,并永归中国所有。
以后西汉和匈奴的争夺基本上围绕这对西域的宗主权展开,汉宣帝时,前67年,大将郑吉降服吐鲁番,前65年,另一位大将军冯奉世收服叶儿羌,公元前60年,郑吉正式占领吐鲁番,从此西汉对塔里木盆地建立了绝对的控制权。
公元前60年,匈奴发生内战,呼韩邪和郅支两位单于互相争位,前51年,呼韩邪归顺汉宣帝,在西汉军队帮助下,打败郅支单于,占领了匈奴故地,被称为东匈奴。
郅支单于则向西攻击,在咸海流域打败乌孙人和康居人,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被称为西匈奴。然而这支不愿归顺中国的匈奴人依然没有逃脱中国的功击。公元前36年,西域校尉陈汤在一次异常大胆的袭击中直抵楚河畔,袭杀了郅支。西匈奴迅速瓦解,并向西逃循。
这支向西迁徙的匈奴人,由于缺乏和其他文明势力的接触,所以在以后的400年间,就此不为人所记录,直到公元4世纪末,他们渡过伏尔加河和顿河入侵欧洲时,这些匈奴人以及他们的首领巴拉米尔和阿提拉才再次让世人震惊。
再说说东匈奴。
由于西汉对于东匈奴的绝对优势,东匈奴非但无法对中国北方边境形成威胁,而且也无力与西汉争夺西域的控制。
可是当新汉更迭时,中国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匈奴乘机夺取了对吐鲁番和西域的控制。
可是匈奴的运气始终不太好,中国迅速从混乱中恢复过来,东汉政权的迅速稳定和强盛,对匈奴来说是相当致命的。
公元48年,东匈奴发生分裂,南方的8个匈奴部落在首领的率领下起来反对蒲奴单于,并归附中国。光武帝把他们作为盟邦安置在内蒙古,在戈壁南部边境,以及山西与甘肃的边境上。建立起了南匈奴国,南匈奴其实是东汉的保护领地,听命于东汉的边疆大员,对东汉已经没有威胁。
而北匈奴则继续与东汉为敌。 这时东汉政府开始扶持辽东的鲜卑部落,让他们来对付北匈奴,从此鲜卑人开始出现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
东汉从公元73年开始,开始了对北匈奴的全面出击,在西域,车骑将军窦宪的部将班超和耿恭,利用极少量的军队,纵横千里,深入虎穴,破于阗,取喀什,灭库车,平车师,并不断打退了由匈奴策动的西域诸国的多次叛乱,十年间让东汉帝国在西域重新获得了绝对控制权。班超和耿恭不愧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出色的特种作战英雄。
而窦宪率领的东汉主力部队,则于公元89年,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又向北追击匈奴诸部,出塞三千余里,匈奴降者八十余部,命班固作铭记汉威德,刻石于燕然山(今杭爱山)而还。
公元91年,中国将军耿夔使匈奴再次遭到决定性的失败。他进军至外蒙古,很可能达到鄂尔浑河,在金微山,俘虏了单干的母亲及其家庭的全体成员,立单于的弟弟於除踺为继承人。
93年,当於除踺反叛中国时,中国派遣一支来自满洲边境的鲜卑人对付他,他们打败并杀死新单于,北匈奴再也没有恢复过来,并逐渐消亡,最终在公元2世纪年,完全被鲜卑人所降服。其作为一个民族和部落的历史基本结束。北匈奴败亡后,鲜卑各部占据了原来匈奴帝国的土地,但他们对中国远不能形成威胁,直到4世纪的民族大迁徙。
让我们回到另一支匈奴人的命运,他们就是内附的南匈奴。
南匈奴作为东汉的臣属,除了在公元144年由过规模不大的叛乱,基本和东汉相安无事。但到了汉末,由于鲜卑人的进一步崛起,南匈奴不得不逃离内蒙草原,进一步内附,南下迁徙到了河套以内。甚至进入了长城以内定居,南匈奴的呼厨泉单于在官渡之战(202年)前后,山西腹地平阳居住下来,改姓刘。(大概是想跟了远祖的汉公主的姓吧)。并逐渐强大起来。
304年,在太原的匈奴首领刘渊,从西晋获得了五部落单于的称号,308年,他率领5万匈奴军,借口是汉朝的合法继承人在太原称帝,是为前赵。
311年刘渊子刘聪占领晋都洛阳,火烧帝国宫殿,俘获晋怀帝,然后向长安逼近,在长安屠杀了一半居民(312年)。匈奴人凶残的一面在蛰伏200年后,再次爆发。
被俘的普怀帝被送往刘聪驻地平阳,强迫他作为刘聪的斟酒侍者,直到313年被杀。
316年刘聪卷土重来,又包围了长安城,迫使晋愍帝投降。西晋灭,这位匈奴皇帝又一次地在平阳接见了被俘虏的中国皇帝,迫使他在宴会上洗刷碗碟,最后,于318年把他处死。
可是昙花一现的匈奴政权在329年被羯族后赵所灭。
但南匈奴部落依然存在,直到公元350年,后赵大将汉人冉闵立国,大肆屠杀胡人,见到高鼻深目的格杀无论,致使二十余万人暴尸于野(主要是匈奴人和羯族,以及部分鲜卑和氐、羌、巴氐人),残存的匈奴人几乎被灭族。从此,匈奴人在亚洲的历史和作为一个民族的历史结束了。
匈奴人的历史还没有完,而它的终结篇,却如同超新星爆发,眩目而残酷。
在亚洲的匈奴人被基本消灭后,还没来得及被世人遗忘。公元375年,一支更为强悍的匈奴人突然出现在顿河的左岸,从此走上了让欧洲震惊的征服之旅。
这支匈奴人的来源,我们现在基本上可以猜测是公元前36年被西汉征服的西匈奴郅支单于的后代,至于他们这400年间的历史,由于他们没有和任何一个当时的文明势力所接触而记录,所以已不可考。
匈奴人一进入欧洲,没有受到过欧亚平原的蛮族冲击的欧洲文明国家和半文明国家对他们几乎是束手无策。
公元375年,匈奴征服了顿河至捷列克河之间的阿兰人。幸存的阿兰人辗转流离到了高卢南部,成为了现代加泰罗尼亚人的祖先。
公元376年,匈奴打败了当时在第聂伯河以西的东哥特王国,使大多数东哥特人臣服。残存的东哥特部落,进入了巴尔干。
同年,西哥特人,为了躲避匈奴人的入侵,被迫放弃在中欧平原的土地,度过多瑙河南下,进入罗马帝国。
由于东西哥特人的离去,匈奴人到405年左右,已经完全占据了乌拉尔山和喀尔巴阡山之间的广大草原,并开始进攻欧洲。
406年,他们经喀尔巴阡山豁口占据了匈牙利平原,他们由此扩张到多瑙河右岸,成为了罗马帝国的邻国。
在随后的30年间,虽然匈奴帝国对罗马帝国的巨大财富充满渴望,但由于忙于自身内部的权利混战,所以基本上两大帝国的边境依然保持平静。
直到435年,阿提拉杀兄即位后,阿提拉统一了匈奴全境,恐怖的“上帝之鞭”开始了挥舞了。
441年,阿提拉东罗马宣战,他度过多瑙河,横穿今天塞尔维亚和保加力亚,然后劫掠了色雷斯,东罗马帝国强悍的重步兵方阵,在阿提拉的骑兵箭手冲击下,几乎不堪一击,(阿提拉的进攻基本上淘汰了罗马步兵方阵的作战方式)历时7年的不断进攻,让整个东罗马帝国几乎崩溃。448年,无力再战的东罗马帝国,隔地求和,将多瑙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割让给阿提拉,这块土地,包括了今天的塞尔维亚全部,马其顿和保加利亚的大部。除此之外,东罗马还承诺了高额的岁贡,并允许了阿提拉在希腊北部的劫掠。
451年,阿提拉对西罗马帝国的领土和联姻要求遭到拒绝后,阿提拉开始进攻西罗马帝国。阿提拉统领惊人的五十万大军进入高卢,1月度过莱茵河,4月,阿提拉火烧梅斯,接着围困奥尔良。7月,由于阿提拉担心东罗马帝国的援军,主动撤退。
452年春阿提拉入侵意大利,攻克并焚毁了阿奎莱亚。他还占领了米兰和帕维亚,进行了恐怖的大屠杀,并开始向罗马进军,罗马皇帝瓦伦丁三世从罗马逃走,7月,罗马主教利奥一世答应交纳贡赋,并把罗马皇族公主荷罗丽娜嫁给他。阿提拉于是撤退。
阿提拉的恐怖征服在453年他离奇身亡后,突然终止。
阿提拉的匈奴帝国,在他死后如同潮水一样退却了。归顺的东哥特人在后方立刻反叛,并在454年杀了他的长子。他的另外几个儿子,有的率部退到了黑海沿岸,有的归附了西罗马帝国,还有的继续向东罗马帝国进攻,468年,阿提拉的儿子顿吉兹奇在多瑙河下游被东罗马帝国击败,其本人兵败被杀,头颅被拿到了君士坦丁堡示众。
最后,就是那些残留在黑海北岸的匈奴人部落了。他们分为了在亚速海西北和顿河河口的两个部落,由于东罗马帝国的挑拨,两支部落不久成为敌人。自相残杀了几十年,其中还有进攻君士坦丁堡的举动,但被击败。两支匈奴部落,在内战中日趋式微,最后在6世纪来自俄罗斯平原的阿瓦尔人的征服中消亡。我们所知道的匈奴的最后一点踪影是,那支在亚速海的匈奴人,最后和当地人融合通婚后,形成了另一支游牧民族保尔加人,他们在阿瓦尔人的征服中,逃离了南俄平原,进入了巴尔干,是保加利亚民族的先祖之一。
在人类历史上神奇的匈奴民族,就此消亡了,这个民族给历史留下的最难忘的记忆是,他们居然可以纵横万里,对当时世界上的三大文明巅峰,汉,波斯,罗马,都造成极大的威胁,在巨大文明的笼罩下,依然不改其民族本色,其生命力之顽强,令人感叹。只可惜,匈奴人有点生不逢时,他们面临的对手,尤其是汉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朝气蓬勃的帝国,以匈奴的实力,是完全无法抗衡的,其失败毕竟还是有点悲剧色彩的。
突厥民族是世界历史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突厥民族在几乎所有的文明中心都留下了他们的历史,并至今生生不息着。他们曾是欧亚草原的霸主,他们在历史上首度在西域建立了统一的大帝国。他们做过中国的皇帝。他们主宰过伊朗高原,他们征服了神话般的罗马帝国,他们统治了半个欧洲。也是他们,是伊斯兰人民中的第一个觉醒的民族,开展了资产阶级的民主运动。
由于突厥民族的部落非常多,因而突厥人在历史上建立了非常多的国家,这里只能按照时间顺序,把一些重要的突厥国家历史介绍一下。
突厥民族可能是诞生于阿尔泰山和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在这一地区,出土过许多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3世纪的古代文物,包括青铜面具,匕首,动物饰片,铁制马具,以及棺木中的木雕等等,从这些文物的纹饰和风格看,他们应该是突厥人的早期文化,俄罗斯人将这一文化称为塔锡蒂克文化。
随着匈奴人的衰落,突厥人开始在欧亚平原崛起。
突厥人建立的第一个大国,根据突厥史家的观点,就是大名鼎鼎的拓跋部落国家,但中国历代史家拒绝承认拓跋氏是突厥部落,而认为他们属于拓跋鲜卑部,笔者无意介入这个讨论,这里姑且认为北魏君主不是突厥人。(这样也比较有面子,毕竟鲜卑人早已为中国人所同化,中国人带点鲜卑血统,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如果要中国人承认自己具有突厥血统,这恐怕就不太有面子了)
公元6世纪初,统治漠北的是蒙古柔然部,当时各突厥部落臣属于柔然汗国。6世纪中叶,突厥部在西域崛起,西魏为了拉拢突厥共同对付柔然,把一个公主家给了突厥首领土门(看来真有可能是同族的阿),552年突厥和西魏一起夹攻柔然,柔然阿拉瑰可汗自杀,柔然败亡,突厥于是占领了柔然故地,土门称可汗。建立了广大的突厥帝国。
土门可汗不久去世,他的庞大帝国,被他的儿子和弟弟继承,其子木杆可汗得到蒙古地区建立了东突厥汗国。其弟室密可汗,继承了西域的疆土,包括准噶尔、额尔齐斯河流域、、伊犁河流域、直到怛逻斯河流域,建立了西突厥汗国。
先来看看东突厥汗国。
从木杆可汗统治期间553-572年,东突厥开始迅速强大起来。
560年前后,木杆打败了契丹人,势力到达了辽河西岸。
565年,北周武帝为了全力对付北齐,谦卑地向木杆之女求婚。并向东突厥进献了大量财富。
581年,东突厥沙钵略可汗即位,西突厥达头可汗拒绝承认沙钵略可汗名义上的宗主地位,东西突厥正式分裂,并引发内战。达头联络辽西的契丹一起进攻沙钵略。当时隋文帝立国不久,在面临突厥有可能重新统一的关头,非常英明地排部队地支持了沙钵略可汗一同对付达头,并在达头退走后,在东突厥内部不断制造权力纠纷。
587年,东突厥都蓝可汗即位,隋文帝支持突利反叛,599年突利失败,隋文帝立刻隆重迎接突利,承认他的可汗地位,并让他在河套地区做隋的盟邦,东突厥自此分裂。
600东突厥都蓝可汗死,西突厥达头可汗再次企图统一突厥,为了吓唬隋朝,西突厥于601年进攻长安,602年进攻内蒙的突利。可惜他们遇到的还是老辣的杨坚。随文帝不用军事手段,只是暗中利用小恩小惠在达头的后方策动西域各部落反叛达头,达头准备不及,偌大帝国居然被迅速瓦解,其本人也只能逃往青海。隋文帝确实是中国历代帝王中玩弄政治最娴熟的一个。其分裂鼎盛时期突厥的功绩,对于刚从大分列时期走出的中国来说,值得大笔称颂。
西突厥瓦解后,东突厥政权落到了亲隋的突利可汗中,隋文帝也被尊为了突厥的保护者和“天可汗”,突厥的威胁似乎已经要过去了。
可惜隋炀帝东征高丽的失败,使隋朝威信扫地,也大大鼓舞了突厥人,615年,突利的儿子东突厥始毕可汗叛乱,在山西雁门关大败隋军,隋炀帝本人几乎成为了俘虏,于是隋文帝的所有心血全部白费,一切都要重来了。
618年隋朝的覆灭,中国开始了大内战,东突厥的实力急剧膨胀,内战各派纷纷拉拢始毕和继任者颉利可汗。东突厥又迎来了一次复兴的机会。
624年,颉利可汗率突厥精锐骑兵,打到长安附近,京城一片震怖。对突厥来说,不幸的是,遇上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统帅李世民。这里允许我在介绍突厥历史的文字中,不妥当地来吹吹李世民的英勇事迹。
当时颉利可汗占据战场的绝对优势,李世民不仅力排众议,反对迁都,反而率少量部队直接来到颉利对面,与突厥大军对峙李世民以坚定的姿态,通过欺骗,威慑的手段,未发一箭,让对手慑服,颉利与各部首领在一起协商,他们被李世民的气势所震慑,认为唐军早有准备,居然决定退军了。正当颉利退军时,天降大雨,李世民鼓励众将 “突厥人众,如鸟铩翮”,命令唐军“此而不乘,夫复何时?”,李世民身先士卒,唐军居然利用突厥不习水战,大破颉利,东突厥败退后乞和。李世民几乎以一人之力,挽救了大乱后的中国,不愧千古中华大帝。
继续说东突厥和李世民。
626年,李世民即位,东突厥颉利可汗以为唐朝政局不稳,有机可乘,再次发动骑兵远征,10万大军直抵长安城下,唐太宗似乎只有很少人马,他采取了大胆的行动。他召集了所有可用的人,打开城门,把他们置于各城门前,而他亲自率领小部分骑兵沿着渭水向敌军背后扑去。突厥诸首领见其不可思议的英勇,皆大惊,下马便拜。太宗纵马到突厥营前,训斥颉利可汗及众首领背信弃义,破坏停战协定。颉利可汗羞愧低头。次日,太宗与颉利按传统习俗,歃白马而盟。此役李世民恩威并重,其光辉形象如同天人。
为了继续削弱颉利可汗,唐太宗学习隋文帝,支持薛延陀部反叛(627年),随后在630年派出由李靖和李世绩率领的唐军猛攻颉利,击溃其部落。颉利本人被俘。在随后大约50年中(630-682年),东突厥汗国臣属于中国。突厥“贵族子弟,陷为唐奴,其清白女子,降作唐婢”。
李世民面对蛮族,不求和,不献金,决不妥协,偌大的东突厥帝国在十年间就被他征服,造就了一个史诗般的大唐王朝。但另一方面,对于刚刚崛起在欧亚平原的突厥民族来说,遇上了盛唐和李世民这样的人物,运气也是实在是太差了。
借东突厥汗国臣服之机,让我们把注意力从东突厥汗国转移一下,回头看看西突厥汗国。
前一节说道,突厥帝国的缔造者土门可汗死后,他弟弟室密可汗继承了西部地区,称为西突厥汗国。这时波斯的萨珊王朝日趋强盛,对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造成了很大威胁,于是拜占庭人看中了在波斯后方的室密,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二世与568年与西突厥结成反对共同敌人萨珊波斯的牢固联盟。接着,这位突厥王向波斯宣战。572年,拜占庭人也亲自向波斯宣战,这一战争持续20年(572-591年)。在此期间,西突厥与拜占庭人之间保持着亲密的关系。
575年,室密可汗去世,达头可汗即位。由于君士坦丁堡宫廷与柔然的残部,也就是阿瓦尔人达成了友好协定,达头非常不满,作为对该条约的报复(达头认为这一条约撕毁了两国之间的联盟),他派出一支由某个名叫波汗的统帅率领突厥骑兵去攻打拜占庭在刻赤附近(黑海沿岸)的潘蒂卡派(576年)。581年,突厥又兵临刻赤城下,直到590年,他们才完全撤出该地区。
西突厥与拜占庭之间的争吵没有妨碍前者继续对波斯的战争。在588至589年期间,他们入侵了巴克特里亚(今阿富汗),西突厥汗国完成了对兴都库什山以北的巴克特里亚的征服。630年,当玄奘途经该地时,巴克特里亚是昆都士的西突厥可汗儿子的封地。当时的西突厥从哈密一直延伸到威海和波斯。以阿姆河南岸为界与波斯相邻。
正如我们前节所述,如此强大的西突厥,由于达头可汗妄图重新统一突厥,被隋文帝动用政治手腕,鼓动西域的铁勒族(回纥的祖先)叛乱,抄了达头的后路,603年达头逃往青海,西突厥立刻瓦解。
达头之孙射匮可汗只获得了塔什干附近一小块地盘。但射匮可汗以此为中心,又开始了统一西突厥的事业。611年,阿尔泰地区的薛延陀部归降于西突厥。611至618年间射匮可汗统治着从阿尔泰山到里海和兴都库什山之间的地区。几乎恢复了西突厥全境
射匮之弟、继位者统叶护可汗进一步扩张势力。他已经征服了叛乱的铁勒部,重新获得了对阿富汗的统治,并取得了对塔里木盆地部分地区的霸权。
但西突厥的复兴依然是昙花一现,盛极一时的唐朝征服东突厥后,立刻把手伸向了西突厥。
630年,唐策动葛逻禄部反叛并杀害了统叶护,西突厥分裂为葛逻禄部和咄陆部两部互相混战,咄陆部可汗为了避免唐朝插手,统一西突厥,不惜进攻唐朝在哈密地区的屯军,但是唐将郭孝恪在今天的乌鲁木齐附近的博格达拉山附近打败了他(约642年)。逼其逃往阿富汗。唐朝获得了对西突厥汗国的宗主权。
651年,咄陆部贺鲁可汗得到葛逻禄部的承认,恢复了西突厥汗国。为了谋求独立,贺鲁可汗发动了反叛中国的宗主权的叛乱,为了镇压这次叛乱,唐和回纥突厥人(从前的铁勒部)结成联盟。
唐高宗派遣大将苏定方直入西北部不毛的荒凉之地。当时冬季来临,地上覆盖着两英尺厚的雪。苏定方对其部下说:“虏恃雪,方止舍,谓我不能进,若纵使远超,则莫能禽。” 于是,唐军冒着暴风雪袭击了敌人,在准噶尔地区艾比湖击败贺鲁,后来然后又在楚河流域再次打败了他,迫使他逃到西突厥的老巢塔什干(657)。而塔什干人民抓了贺鲁,把他交给了中国。此后,唐朝宫廷任命忠心为中国效劳的突厥人阿史那弥射为咄陆部新可汗(657),而立另一位依附于唐朝的突厥人阿史那步真为葛逻禄部的可汗(659)。
从此西突厥完全成为唐的殖民地,唐成为整个中亚的保护者。
写到半路,笔者想把匈奴和突厥史中可能出现的重要的历史地理名词总结一下。
漠南:主要指今天的内蒙地区,这一地区是蒙古高原边缘和长城之间的戈壁和戈壁草原地区,进入漠南地区的标志是雁门关和大同,根据双方军队在这一线的位置,可以判断双方的军事态势。
鄂尔多斯:指黄河河套地区,北起雁门,南到宁夏的朔方。这块地区,深入中国腹地,但由于土壤沙化严重,只长夏季牧草,基本上不能产生种植农业,所以这一地区,历史上也是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但由于鄂尔多斯地区离长安和洛阳都不远,所以在这里的游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