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邢台一浚县路程地图2、浚县在哪?3、知道浚县的详细历史介绍下邢台一浚县路程地图
驾车路线:全程约1689公里
起点:邢台市
1邢台市内驾车方案
1从起点向正西方向出发,沿红星街行驶500米,过右侧的西门子助听器约120米后,左转进入新华北路
2沿新华北路行驶510米,进入新华南路
3沿新华南路行驶62公里,直行进入京深线
4沿京深线行驶118公里,直行进入京广路
5沿京广路行驶72公里,朝邯郸方向,直行进入京深线
6沿京深线行驶103公里,直行进入中华大街
7沿中华大街行驶44公里,直行进入中华北大街
8沿中华北大街行驶340米,直行进入中华大街
9沿中华大街行驶11公里,直行进入中华北大街
10沿中华北大街行驶109公里,过左侧的阳光大厦约100米后,直行进入中华南大街
11沿中华南大街行驶50米,直行进入中华北大街
12沿中华北大街行驶690米,稍向右转进入中华南大街
13沿中华南大街行驶160公里,左转进入S315
14沿S315行驶330米,左转上匝道
2沿匝道行驶590米,直行进入京港澳高速
3沿京港澳高速行驶621公里,在安阳南(汤阴/S302/内黄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4沿匝道行驶670米,左转进入人民路
5沿人民路行驶100米,左转进入光华路
6沿光华路行驶25公里,左前方转弯进入永定线
7沿永定线行驶190米,直行进入众品大道
8沿众品大道行驶15公里,右转进入兴隆路
9沿兴隆路行驶790米,左前方转弯进入永定线
10沿永定线行驶228公里,稍向右转进入永定线
11鹤壁市内驾车方案
1沿永定线行驶52公里,左前方转弯进入黎阳路
2沿黎阳路行驶18公里,调头进入黎阳路
3沿黎阳路行驶3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终点:浚县
浚县在哪?
你的位置在哪里呢?浚县在鹤壁市的偏东南方向。你要是从南面去的话,可以从新乡做直达车到浚县,他在新乡的东北角方向。要是从北面去的话,可以坐车到鹤壁再倒车。要是从东面去的话,可以坐到滑县,有直达车。多问路不迷路!(你是看山还是找学校?
知道浚县的详细历史介绍下
浚县是河南唯一一座县级历史文化名城。
浚县历史沿革
夏代,浚地处冀、兖、豫三州之交。商代称黎,迁都殷后为畿内地。周武王克殷,分其畿内为邶、_、卫,浚地属邶、卫,后康叔封卫,领浚地。_
春秋时,浚地有牵城、雍榆、顿丘,分属晋、卫。战国时,属魏国。秦置郡县,分属东郡、河内郡和邯郸郡。_
西汉高祖年间(前206——前195年,始置黎阳县、顿丘县。黎阳县治在今大_山东北,属冀州魏郡;顿丘县治在今屯子乡蒋村附近,属兖州东郡。王莽时(9——20年,改黎阳曰黎蒸,改顿丘曰顺丘。东汉复原,隶属依旧。_
三国时,浚地属魏国,黎阳县属冀州魏郡,顿丘县属兖州东郡。_
西晋泰始二年(266年,黎阳县改属司州魏郡。置顿丘郡,辖顿丘、卫国、临黄、阴安四县。东晋时,浚地先后属晋、后赵、冉魏、前燕、前秦、翟魏、后燕。永和七年(351年,置黎阳郡,辖黎阳县,属司州。太元十一年(386年,丁零族翟辽袭据黎阳,太元十三年(388年在此称王,号大魏天王,辖七郡。后迁滑台。太元十四年至二十一年(389——396年间,废黎阳郡,黎阳县属汲郡。_
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废顿丘郡,顿丘县属汲郡(郡治在朝歌城。孝昌年间(525——528年,分汲郡置黎阳郡,辖黎阳、顿丘二县,属司州。永安元年(528年,分黎阳县置东黎县,县治在今善堂乡临河村南,属黎阳郡。_
东魏天平元年至武定八年(534——550年间,置黎州,辖黎阳郡。移朝歌县治于今卫贤集,置汲郡,辖朝歌、获嘉、汲县、北修武、南修武、山阴六县。后郡治移至枋头城(今新镇乡前枋城。天平(534——537年年间罢顿丘县。
北齐天保元年至承光元年(550——577年间,废黎州,黎阳郡属司州,废东黎县。_
北周宣政元年(578年,复置黎州,辖黎阳郡。改汲郡为卫州,仍治枋头城。_
隋开皇三年(583年,黎州、黎阳郡俱罢,黎阳县属卫州。开皇六年(586年,于原东黎县置临河县。十六年(596年,置黎州,辖黎阳县、临河县。于枋头城置清淇县,属卫州。大业二年(606年,废清淇县。改朝歌县为卫县。改卫州为汲郡,移治卫县。废黎州,黎阳县、临河县属汲郡。_
唐武德二年(619年,置黎州总管府,治所在今大_山北麓,辖殷、卫、澶、洹四州,领黎阳、临河、内黄、汤阴、顿丘、观城、繁阳、澶水八县。武德四年,又置清淇县,属卫州。六年,罢黎州总管府,黎州属相州都督府。贞观元年(627年,设道,黎州属河北道,辖黎阳、临河、澶水、内黄四县。卫州治由卫县迁至汲县,卫县仍属卫州。十七年(643年废黎州,黎阳县属卫州,澶水县并入临河县,临河、内黄二县属相州。清淇县并入卫县,属卫州。长安三年(703年复置清淇县,县治在枋头城,神龙元年(705年废,入卫县。_
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7年,黎阳县改属滑州。九年(944年,临河县改属澶州。_
北宋雍熙四年(987年,黎阳县改属河北道澶州。端拱元年(988年,于黎阳置通利军,治所在今县城东大_与居山之间,辖黎阳县,县治仍旧。至道三年(997年,改道为路,通利军属河北路。天圣元年(1023年,改通利军为安利军,军治迁至浮丘山西。四年,卫县属安利军。天圣七年(1029年,地震,军城陷为湖,移治浮丘山颠。熙宁三年(1070年,废军,黎阳、卫县属河北路卫州。熙宁六年,废卫县为镇,入黎阳县,改属河北西路卫州。元年(1086年,复置通利军,分黎阳县复置卫县,属卫州。政和五年(1115年,军升为浚州,号浚川军节度,旋又改平川军节度,州治在浮丘山颠,辖黎阳县、卫县。崇宁四年(1105年,临河县镇宁军,隶河北东路。宣和二年(1120年,汤阴县属浚州,旋复属相州。_
金天会七年(1129年,河北路分为东西两路,浚州属河北西路。皇统八年(1148年,嫌与宗峻音同,改浚州为通州。天德三年(1151年复名浚州。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临河县治没于黄河水患,县废。_
元初,设省辖路,浚州属中书省(腹里真定路,省黎阳县、卫县入州。至元二年(1265年,改属中书省大名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路为府,浚州属中书省大名府。是年十月,改属河南行中书省(简称河南行省大名府。二年三月,改属直隶(京师大名府。四月,州降为县,始称浚县,县治徙浮丘山东北平坡。永乐元年(1403年,改属北直隶(简称北直大名府。_
清顺治元年(1644年,浚县属直隶省大名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属河南省卫辉府。_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三月,废府设道,浚县属河南省河北道。十六年(1927年废道设行署(行政公署,浚县属河南省第三行署(驻安阳。_
抗日战争时期,浚境三权鼎立。1938年7月,国民党河南省政府重划政区,浚县属第十三行署(驻辉县平罗镇。1939年2月,浚县日伪政府建立,属日伪河南省豫北道(道尹公署驻新乡。1940年秋,中共浚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属冀鲁豫边区行署。1941年6月,国民党河南省政府撤销第十三行署,国民党浚县政府改属第三行署(驻安阳。1945年8月,日伪浚县政府投降告终。_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浚县民主政府隶属仍旧。1947年7月,国民党浚县政府改属第四行署,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浚县处于“拉锯”战争局面,两个政府驻地及辖区变动频繁。1949年5月,浚县全境解放,国民党浚县政府不复存在。_
1949年10月中旬,浚县民主政府改为人民政府,隶属平原省安阳行署。1952年10月撤销平原省,浚县改属河南省安阳行署。1957年11月,安阳行署并入新乡行署,浚县随之改属。1962年12月,复置安阳行署,浚县复属安阳行署。1983年10月,撤销安阳行署,浚县改属安阳市至1986年1月8日,后划归鹤壁至今。
浚县历史
商代称“黎”。西周属邶、卫。春秋属晋。战国属魏。秦分属河内郡。西汉高祖年间始置黎阳县,东汉、魏、晋沿袭。东晋永和七年置黎阳郡,墨守成规黎阳县。东魏置黎州,延至隋。唐初置黎州总管府,辖4州8县。宋代置通利军,后改安胜军、平川军、浚川军,政和五年升浚州。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为县,称谓浚县至今。
保存至今的黎阳古城,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初时城垣只有东、南、北三面,西以卫河作阻。弘治十年(1497年,在原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全面整修。后又屡经修缮,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已形成今黎阳古城之规模。
黎阳古城的布局有其独特的风格,她既继承了中国早期筑城的传统,却又不是在有完整规划和设计下,按规则布局营造起来的,而是从防御、防洪的角度出发,因地制宜,这些都对黎阳城的布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古人云:“浚城如舟在水中,则所谓舟居非水矣,虽然天如倚,盖地若浮舟,宁惟此城哉。”
黎阳古城的布局是以中心阁为中心,县署设在距中心阁二百余米处的西北位置。设东西与南北两条中轴线,以两条中轴线为东、西、南、北主要街道,并分别连接四城门。在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上设有许多规则的直角相交的大街、小巷,住宅区均分布在巷道内,采用临街设店的规则结构。为了古城经济的繁荣,在水路交通的城西门外建立码头,大小船只来往于南北,货物装卸不停,客商川流不息。有金石记
曰:“浚城西有卫河环带,河与城相距咫尺,河向东北而逝于天津,直至燕都,商人借此以通贸易,得息不啻三倍此利也。”许多商店、茶楼、酒馆、旅店等布满大街两旁,手工业作坊到处可见。由于南北经济交流,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城内及城周先后增修和重修了许多亭、台、楼、阁及各种庙宇,既点缀了市容,又迎合了市民心理。
黎阳古城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军事上十分重要。由于社会动荡、战争频繁,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就以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古城采取了完善的军事防御措施,她西以卫河为池,南抱浮丘于半。从西门向南沿山崖而筑,背山面水,地势险要,内稍平而外陡峭,易守难攻。
黎阳古城的建置规划和管理制度,沿袭了传统的封建“礼法”。她是古代政权的象征,军事防御的要塞,又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同时也体现了古代黎阳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艺术水平。
黎阳有古庙会,据传始于明代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前后,当时主要以浮丘山为中心,朝拜的是东岳大帝黄飞虎之女碧霞元君。随着时间的推移,庙会发展越来越大,逐渐扩展到南关、大_山。两山香火日盛,到清代便形成了浩大的庙会。
每到农历正月初九、十六两日,当旭日初生之际,县城、两山已笼罩在一片淡紫色的烟雾里。一对对花船、高跷、狮子、秧歌、背阁,扭着跳着争向观众献艺。粗捍彻底鼓手,挺胸曲背,手落处“咚咚咚”一阵暴风雨般的鼓点掠过人们的心头。布棚小摊、泥玩书画、刀枪剑戟、南北佳肴、风味小吃等,将两山间的道路遮了个风雨不透。“山水簇仙居,仰碧榭丹台,一阙清音半天绕;香火酬众愿,看酒旗歌扇,千秋盛会里中传”。这幅清代楹联生动地描绘了黎阳庙会的盛况。
新石器时代(约前1万年—约前2000年)
母系氏族晚期(约前6000年)先民在淇河下游以东地带定居,繁衍生息。
在今大赉店、刘寨、前公堂、北纸坊、卫李庄、前草店等地发现仰韶文化遗存。
父系氏族时期(约前4000年)先民开发火龙岗东、西两侧沃土,从事原始农牧业。
在今姬屯、大八角、小艾庄、冢儿章、大碾、亮马台等地发现龙山文化遗存。
五帝末期(约前二十二世纪末)部落间商品交换活动具一定规模。
《尸子》载:舜“顿丘(今屯子乡蒋村附近)买贵,于是贩于顿丘;传虚卖贱,于是债于传虚。”
夏(前2070-前1600)
夏初大禹治水到大伾山。
《尚书·禹贡》载:禹疏河,“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大伾山始著于世。
商(前1600—前1047)
商末浚地称黎,属畿内地。
西周(前1047—前771年)
周初武王克殷,分殷畿为邶、鄘、卫三国,浚地属邶、卫 。
春秋(前770—前477年)
周敬王三十九年晋国筑顿丘城(今屯子乡蒋村附近)。
战国(前476—前222年)
周元王元年晋在大伾山北设邑,称黎。
秦(前221—前207年)
始皇三十三年始皇东巡经黎地,于今白寺山祭祀西岳,立无字巨碑。
此山遂名白祀山,后改今名。
西汉(前206—24年)
高祖初年置黎阳县,属魏郡。
县治在大伾山东北。
此为浚地设县之始。
东汉(25—220年)
建武元年刘秀镇压河北王郎农民起义军后,返军经黎阳,在大伾山筑青坛祭告天地。
后人曾一度称大伾山为青坛山。
今大伾山仍留有青坛路。
是年光武帝于黎阳县设黎阳营,并以谒者监管。
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绍还军攻白马(今滑县东北)。
四月,曹操遣关羽迎战,斩袁将颜良于白马坡(今善堂乡朱村南),袁军大败,遂解白马之围。
建安六年(201年)袁绍进军黎阳。
建安七年(202年)正月曹操再克黎阳。
五月,袁绍卒,长子袁谭自称车骑将军,屯兵黎阳。
秋,曹军渡河攻谭,袁尚出兵助谭,曹、袁两军在黎阳激战。
袁谭兵败,退守邺城。
操留贾诩守黎阳。
建安八年(203年)曹丕从征自邺城至黎阳,写《黎阳作》诗四首。
西晋(265—316年)
咸宁四年(278年)九月蝗灾。
咸宁五年(279年)六月雹灾。
太康四年(283年)七月大水,秋禾淹没,房舍多被冲毁,人有被淹死者。
东晋(317—420年)
约在大兴二年至永和七年(319—351年)后赵主石勒依印度僧人浮图澄之言,在大伾山东麓依崖凿大石佛一躯,高227米余,以镇黄河。
太和五年(370年)前秦王苻坚率军攻邺城,擒燕主慕容后返长安至枋头,宴诸父老,免百姓徭役,改枋头城为永昌县(亦名昌水县,北魏曾为汲郡治所)。
太元十三年(388年)翟辽杀太守滕恬之据黎阳称王,僭号“大魏天王”。
南北朝(420—581年)
太和年间(477—499年)于大伾山东麓建大山寺(今天宁寺),置高阁遮护大石佛。
孝昌年间(525—528年)分汲郡置黎阳郡,辖黎阳、顿丘二县,编户11980,人50457口,属司州。
永安元年(528年)分黎阳县置东黎县,县治在今善堂乡临河村南,属黎阳郡。
天平元年至武定八年(534—550年)间置黎州,辖黎阳郡。
移朝歌县治于今卫贤集。
置汲郡,辖朝歌、获嘉、汲县、北修武、南修武、山阴6县。
后郡治移至枋头城(今前枋城)。
北齐天保元年至承光元年(550—577年)间废黎州,黎阳郡属司州,废东黎县。
北周宣政元年(578年)复置黎州,辖黎阳郡。
改汲郡为卫州,州治在枋头城,后迁至汲县。
隋(581—618年)
开皇三年(583年)黎州、黎阳郡俱罢,黎阳县属卫州。
开皇十六年(596年)置黎州,辖黎阳、临河二县。
于枋头城置清淇县,属卫州。
大业二年(606年)废清淇县。
改朝歌县为卫县。
改卫州为汲郡,移治卫县。
废黎州,黎阳县、临河县属汲郡。
唐(618—907年)
武德元年(618年)六月宇文化及于江都杀杨广后,拥兵十余万至东郡,留辎重于滑台,引兵北攻黎阳。
徐世盇(懋功)据黎阳,避其锋,弃黎阳城以固守仓城。
七月李密受东都杨侗之封,放弃与王世充之争,悉力以对付化及。
化及攻仓城屡败,密伪与和,以痹其众。
化及识计后,大怒,与密大战于同山下。
密中流矢,屯兵汲郡。
化及力竭粮尽,部下多叛逃,乃败走魏郡。
密还巩洛,留徐世盇守黎阳。
十一月徐世盇收到魏徵劝降信后,派人到长安请降。
高祖李渊准魏征奏议,于黎阳设黎州总管府,辖四州(殷、卫、澶、洹)、八县(黎阳、临河、内黄、汤阴、观城、顿丘、繁阳、澶水),委徐世盇为黎州总管,封上柱国,莱国公,赐姓李。
贞观十七年(643年)废黎州,黎阳县改属卫州。
是年在浮丘山巅始凿石窟造像。
此后,开耀、永淳、如意等年间又有续雕,窟内雕佛像990余个,后人称之“千佛洞”。
五代(907—960年)
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后周世宗柴荣令天下废除佛寺,寺僧还俗。
相州节度掌书记马去非与大伾山寺僧众具表请求保留大伾山寺。
柴荣下诏敕准保留。
次年,镌石记其事。
今存《准敕不停废记》碑,为国家级文物。
北宋(960—1127年)
端拱元年(988年)宋廷于黎阳置通利军,属河北道。
军中设“宣毅”、“威武”、“静戎驽手”、“清塞”、“保节”、“广济”、“装发”、“安胜”等军,戍守黎阳津,以抵御契丹南攻。
后通利军改为安利军、平川军、浚川军。
政和五年(1115年)置浚州,州治在浮丘山巅,属河北路。
金(1115—1234年)
皇统八年(1148年)改浚州为通州,州城仍在浮丘山巅。
天德三年(1151年)又改通州为浚州。
明昌五年(1194年)八月黄河大决,河道南徙数十里。
自此,黄河在浚州境内断流。
元(1206—1368年)
元初浚州改属中书省真定路,至元二年(1265年)改属大名路。
至正十七年(1357年)红巾军攻破浚州城,杀知州王士元及其子致微,捣毁府衙,火烧清白堂,焚大伾山大佛阁。
至正年间(1341—1368年)东张庄村民恨官府谒祭子贡墓之扰,夜平子贡墓,砸其碑,移子贡石像于大伾山脚下墓冢处。
之后,地方官误祭假冢达二百余年。
明(1368—1644年)
洪武三年(1370年)浚州人口不满五千,改浚州为浚县,编户50里,属北直隶省大名府。
洪武八年(1375年)首次迁太原、平阳、洪洞、蒲、绛等地民众来浚。
之后,洪武二十一年、二十五年和永乐三年(1405年)又三次向浚县迁民。
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阳明于大伾山讲学。
所作《游大伾山赋》和《登大伾山诗》镌刻于大伾山巅。
王讲学处后人称“阳明书院”(又名东山书院)。
嘉靖三年(1524年)从南京天宁寺移南藏经6053卷于大伾山寺。
后因此改大伾山寺为天宁寺。
清(1644—1911年)
顺治初(1646年前后)行绿营兵制,于浚县设汛,置把总1员、马兵10名、弓箭守兵14名、鸟枪守兵16名、字识1名。
雍正三年(1725年)七月河南巡抚田文镜奏请以河南省磁州换直隶省内黄、浚县、滑县以利漕运事获准,浚县改属河南省卫辉府。
中华民国(1912—1949年)
民国二年(1913年)三月废府设道,浚县属河南省河北道。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 二月二十九日黎明日军拥入县城,大肆烧杀*掠。
从早至晚,杀害男女老幼4500余口,焚烧房屋1000余间,毁坏抢掠各种财物无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
10月中旬浚县民主 改名人民 ,李参之任代理县长,隶属平原省安阳专署。
全县有503个行政村(602个自然村),划为8个区。
1949年内黄县五区(今善堂)划归浚县,为第七区。
1950年八区道口镇、军庄、白庄、程文庄、河西街划归滑县。
县 于卫贤周围设新八区,区 驻卫贤集。
1952年10月撤销平原省,浚县改属河南省安阳专署。
1953年崔马湖、前屯、张徐庄、王渡、双鹅头5个区办农场划归县农业试验场,改名地方国营浚县农场。
1954年调整基层行政机构,改9个区人民 为区公所,区下设88个乡 。
1955年撤销一、三、八、九区,88个乡(镇)合并为55个乡(镇)。
延津县两个乡(14个自然村)划归浚县。
全县辖5个区,57个乡(镇),617个自然村。
1957年调整行政区划:保留新镇区,其余4个区撤销。
将57个乡(镇)合并为19个乡(镇)。
11月安阳地区与新乡地区合并,浚县划归新乡行署。
1958年将原乡、镇改为10个人民公社。
1963年7月河南省第一个县级博物馆——浚县博物馆在浮丘山碧霞宫建立。
1979年4月8日联邦德国德中友好协会访华团一行24人来浚县游览大伾山。
这是浚县首次接待外宾。
1981年11月新华影院破土兴建。
1982年底竣工。
1983年河南省人民 决定开辟浚县大伾山风景旅游区。
10月撤销安阳地区,浚县归属安阳市。
1986年国务院批复省 ,将浚县由安阳市划归鹤壁市管辖。
1987年经省 批准,浚县大伾山风景区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1994年1月4日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37个),浚县名列其中。
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18、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19、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21、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22、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23、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24、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25、绍剧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26、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27、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 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28、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29、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30、梨园戏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31、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32、赣剧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33、采茶戏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34、汉剧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35、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36、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37、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38、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39、潮剧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
40、桂剧
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
41、彩调
彩调,原名“调子”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地区。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1955年定名为“彩调”。其表演自由活泼,富于生活气息。最为著名的剧目是《刘三姐》。
42、壮剧
壮剧,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前者源于当地的“板凳戏”,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后者源于“双簧戏”,主要剧目有《宝葫芦》。
43、川剧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
44、黔剧
黔剧,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剧种,由曲艺“文琴”发展而成,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剧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剧
滇剧,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来的丝弦、襄阳调和胡琴戏三种声腔组成,经丝弦腔为主。剧目有《牛皋扯旨》、《闯宫》等。
46、傣剧
傣剧,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区,形成于清中叶,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并吸收京剧、滇剧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古朴,载歌载舞。剧目有《娥并与桑洛》等。
47、藏剧
藏剧,即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用藏语演唱。形成于十七世纪,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表现内容。演员表演时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场,名为“顿”;第二部分为戏,称为“雄”;第三部分为结束时的祝福,称为“扎喜”。剧目以《文成公主》最为有名。
48、皮影戏
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影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发展成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
说起咱家乡的习俗,那可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就拿春节来说吧!
春节,就是每年的第一天,家乡人叫大年初一。大年初一这天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让人们感觉到欢愉和吉利。
春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吃饺子。为驱邪恶、求吉利,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年年有余。一旦煮烂饺子,不可说“破了”,要改说“挣(赚)了”。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是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
春节还有拜年的习俗,大家互相拜年,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还有用手机发短信拜年、打电话拜年。美好祝福:吉祥、平安、发财、健康之类的让人们开心的话!。……
我觉得家乡的这些习俗蕴含了一个千古不变的含义:希望辛苦了一年的人们能开心的好好休息几天,调整好心情,再准备开始下一年的奋斗。人们都希望过上幸福、平安的好生活!
法定节假日不办公,每周星期一至星期五办理业务。上午800-1130,下午1330-1700,离婚需带双方户口本或者户籍证明,身份证,结婚证。离婚协议提前写好一式三份。希望能够帮助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