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围城》:从男主方鸿渐的情感悲剧浅谈婚姻

解读《围城》:从男主方鸿渐的情感悲剧浅谈婚姻,第1张

《围城》这本书相信全中国的人都不陌生。每每提及婚姻,我们都会想到钱老爷子那句著名的论断“婚姻是一座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带着对婚姻的疑问重读这本书才发现,我们其实对真实充满了误解。对于这本书,倘若带着两性小说的格局去读,恐怕钱老爷子会从坟墓里跳出来怒骂当代人活得狭隘了。

其实,他在书中描绘了男主方鸿渐留学归来择偶,结婚,就业,交友等一系列人生大事,生动地为读者展示出抗日战争初期知识分子的众生相,旨在批判当时社会的虚伪与知识分子的胆怯,所以才有了“新儒林外史”之称。

而书中最令人深刻的还属方鸿渐的感情世界了。虽然不知道他长得是否英俊帅气,可是全书中出现与之有交集的女子林林总总五六人之多,她们每一个都惟妙惟肖,各有特点,可是方鸿渐选来选去,却最终还是一地鸡毛,真是令人一声叹息。那么,那些女子都和方鸿渐有着怎样的交集呢?

1浪漫邂逅鲍**

鲍**“长睫毛下一双欲眠似醉、含笑、带梦的大眼睛,圆满的上嘴唇好像鼓着在跟爱人使性子”,她出国学的产科,还是未婚夫为她掏的钱。

在回国的船上,一个大浪把船身晃得厉害,鲍**站不稳,方鸿渐便勾住了她的腰,他们彼此吻在了一起。他们甚至在船舱里苟且发生了关系,还被房舱的阿刘瞧见,狠狠地敲诈了方鸿渐一笔,尴尬无比。

方鸿渐浪漫邂逅鲍**,谈不上心,更说不上灵魂,勉勉强强算是“吃肉”,本以为她会有些情谊,可惜鲍**只管排遣寂寞,她深知机会要自己找,快乐要自己寻。到了目的地出于自保,她主动与方鸿渐划清了界限,自顾自的下船寻未婚夫去了,再也没有出现。

要说“婊子无情”,也许有些过分,只是没有了道德约束的方鸿渐既不算吃亏有没有上当,他只是自尊心有些过不去,被损伤的骄傲暂时无法恢复,如此而已。

现实生活中,男人们自是不会娶鲍**这类女人做老婆,可是肉欲的诱惑又有几个人能抵挡呢?被骗被耍才幡然醒悟,却忘记了《围城》早早告诉过我们鲍**这类女子惹起来,只会惹得自己一身麻烦。

2精明世故苏文执

苏文执是方鸿渐的大学同学,一位留洋的女博士,长相清秀,却被时光辜负。少了挑选余地的她,心里暗想着尽快找个不错的归宿,便在归国的船上“盯”上了方鸿渐。

当鲍**自顾下船,方鸿渐成为“孤家寡人”的时候,她便迅速“补位”成功,再也不提风头被鲍**抢尽的沮丧。她给他洗手帕,替他缝扣子,甚至给他补袜子,善意的独裁里承担着女朋友承担的义务,却并未被领情。

方鸿渐始终对苏文执亲近不起来,甚至对她没有什么好印象,觉得这个女人不可爱。可是他对于苏文执的好意,又统统照单全收,心里想着拒绝,嘴上行动上处处都惹人误会,搞得全世界的人都觉得苏文执一定是方鸿渐的女朋友无疑了。

方鸿渐的软弱,造就了他与苏文执的误会。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月色照着苏**光洁美丽,方鸿渐全然丧失了抵抗媚力的决心,在她轻轻唤了一句“吻我”时,方鸿渐便没有推避了,轻轻的吻了她。

这个全然不会拒绝的男人,吻完才知事情不对,回家之后匆匆写了澄清的信件,可是已经太迟。苏文执本以为那是求婚的信件,拆开一看气急败坏,于是从中作梗,毁掉了方鸿渐的真正爱情。

3一生挚爱唐晓芙

方鸿渐从头到尾唯一爱过的人物便只有唐晓芙了,她“妩媚端正的圆脸,有两个浅酒窝”,是“摩登文明社会里的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

唐晓芙是苏文执的表妹,却与表姐个性大相径庭。方鸿渐初次见她,便喜欢得无法自拔了,听说她有很多男朋友,甚至气得拿手杖打道旁的树。

“他看她的信,临睡前要看一遍,搁在枕边,中夜一醒,就开灯看信,看完关灯,还想着信的内容,忍不住又开灯看一遍”。他想与她见面,“约着见一面就能使见面的前后几天都沾着光”。

可是越是心心念念,心便更加胆怯了。方鸿渐一面与苏文执暧昧不清,不敢拒绝,一面想着天真直率的唐**,与她通信,确实有些“渣男”作风。“亲吻”事件后,苏文执将方鸿渐在船上邂逅鲍**,玩弄自己感情的事迹添油加醋地全都告诉了唐晓芙,唐晓芙伤心欲绝。

当唐晓芙质问他时,他却也不敢给自己辩护一个字,只是站在雨里,“只等雨线像鞭子一样抽打着自己”。心软的唐**看着他,想他只要再等一分钟,便叫佣人去请他回来。可惜的是,方鸿渐连一分钟也没多等,“狗抖毛似的抖擞身子,像把周围的雨抖出去,开步走了”。

唐**不是全然的没有给他机会,担心他做傻事,还去了电话,只是方鸿渐误以为她是苏文执,不分青红皂白地骂了她一顿,一场姻缘便这样收尾了。方鸿渐随后便踏上了前往湖南三闾大学的教学路,而唐**也因伤心病了一场,而后同父亲去重庆了。

唐晓芙是钱钟书十分钟爱的人物,也许是偏爱才不舍得把她许配给方鸿渐吧,她是文中为数不多的正面人物,读起来令人喜欢。

美丽的爱情和职场的时机一样,一生能碰到一两次便是幸运。能够抓住需要非凡的勇气,以方鸿渐的性格,错过唐晓芙是注定的。

4稀里糊涂娶了孙柔嘉

美好的故事总有着美丽的开头,糟糕的婚姻多半夹杂着糟糕的开始。方鸿渐与孙柔嘉订婚,本来就是一场阴差阳错。

文中有一段暗示极是,孙柔嘉在船上偷听方鸿渐与好友赵新楣的对话,赵将其比喻成一只张着大口的鲸鱼,而方鸿渐便是等待被吃的船只了。

当同事们都在造谣方鸿渐与孙柔嘉交往的时候,孙**来了个将计就计,顺势伸手拉住了方鸿渐的右臂,这下子向来胆怯的方鸿渐只得顺从承认了。

可是他心中压根就没有喜欢过孙柔嘉。“结婚无需太伟大的爱情,彼此不讨厌已经够结婚资本了。”这句千古流传的话,未免断章取义,那是方鸿渐在安慰自己的时候想的。

他们莫名其妙地走在了一起,威逼利诱地订婚,简略地结婚。要说围城的围字,也好像是一个动词,好比精明的孙柔嘉逐步建起了一座围墙,把方鸿渐逐渐地包围了起来。

待到生米煮成了熟饭,孙柔嘉深知人已到手,便再也不用伪装自己,卸下面具,一切都和婚前不径相同了。“不管你跟谁结婚,结婚以后,你总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一个”,来自方鸿渐对孙柔嘉的吐槽。

糟糕的妻子势必会有两个天敌,一个是丈夫的好友,一个人是丈夫的家人。她离间方鸿渐与其唯一的朋友赵辛楣,又厌恶方鸿渐的家庭,搞得方与大家庭逐渐陌生。至此,她的围城终于建好了,可是只有两个人的孤岛上,整日都是喋喋不休的争执与谩骂,她真的幸福吗?

面对婚姻,伴侣的匹配度占婚姻成功的百分之六十。很多人的婚姻不幸源于择偶不慎,如方鸿渐一般在没有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受不住威逼利诱,待到发现门不当户不对,彼此个性不合的时候早已为时晚矣。

结语:

婚姻是个神奇的东西,《围城》之所以如此出名,便是把婚姻的真相揭示的淋漓尽致,即便时光荏苒,他所表现的道理依然引人思索。

男人们该看看《围城》,看男主方鸿渐为何回国之后无论职场还是娶妻都高开低走。理性动物喜欢在有效的事情上投入精力,比如事业,对于感情多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所以男人们总逃不出心机女人为他们所建的围城,最后心里的不喜欢也都统统成了将就,还堂而皇之的安慰自己那叫缘分。

女人们也该看看《围城》,婚姻需要经营,但不需要算计,孙柔嘉假装温柔体贴留住了一个不爱自己的人,可是装的了一时却装不了一世。其次,小肚鸡肠的女人注定难以幸福。婚姻本就繁琐,很多女人的繁琐更是加重了这繁琐。书中孙柔嘉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给丈夫施压的环节比比皆是,光是看书便对这个女人极度厌恶了。

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情,一场失败的婚姻没有哪个人是单纯的受害者。方鸿渐与孙柔嘉都是围城里的人,书中结局并没有揭示他们是否会离婚,他们也许会干脆破了这城,也许会像全天下众多拥有不幸婚姻的人一样,最终在这城里阉割自我与彼此,学着妥协,学着忍耐,学着用持久的亲情去淡漠早已畸形的两性情感,在这围城里继续着,不折磨不成活。

《围城》中唐小芙显然是作者偏爱的人物,不愿意将她嫁给方鸿渐。其实作者如果让他们成为眷属,由眷属再吵架闹翻,那么结婚如深陷围城的意义就阐发的更透彻了。”(据杨绛记钱钟书与《围城》)钱钟书以无上的才情在围城中讽刺了一切,所以这一点如果是作者思维不够的说法不太合理,应该是保留唐小芙的不嫁与方鸿渐就是保留男性对女性的传统理想幻梦的潜意识流露。虽然书中也写道,方鸿渐失恋后,说赵辛楣如果娶了苏**也不过尔尔,又说结婚后会发现娶的总不是意中人。 这些话都很对。可是他究竟没有娶到意中人。那些话永远的使他在拿后来的刘**孙**和唐**比较时不由自主地让唐**占据绝对优势,也就可以永远在自己后来的漫长时光永远的聊以自慰。正如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娶了红玫瑰,那红变成墙上的蚊子血,那白的还如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那白变成餐桌的剩饭粒,红的却成了心口的一颗胭脂痣。唐小芙便是那永远的明月光和胭脂痣。

经典解读可参见杨绛先生为钱钟书《围城》做的序。

内容如下:

钱钟书在《围城》的序里说,这本书是他“锱铢积累”写成的。我是“锱铢积累”读完的。每天晚上,他把写成的稿子给我看,急切地瞧我怎样反应。我笑,他也笑;我大笑,他也大笑。

有时我放下稿子,和他相对大笑,因为笑的不仅是书上的事,还有书外的事。我不用说明笑什么,反正彼此心照不宣。然后他就告诉我下一段打算写什么,我就急切地等着看他怎么写。他平均每天写五百字左右。他给我看的是定稿,不再改动。后来他对这部小说以及其它“少作”都不满意,恨不得大改特改,不过这是后话了。 

钟书从他熟悉的时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会阶层取材。但组成故事的人物和情节全属虚构。尽管某几个角色稍有真人的影于,事情都子虚乌有;某些情节略具真实,人物却全是捏造的。 

方鸿渐取材于两个亲戚:一个志大才疏,常满腹牢骚;一个狂妄自大,爱自吹自唱。两人都读过《围城》,但是谁也没自认为方鸿渐,因为他们从未有方鸿渐的经历。钟书把方鸿渐作为故事的中心,常从他的眼里看事,从他的心里感受。

不经意的读者会对他由了解而同情,由同情而关切,甚至把自己和他合而为一。许多读者以为他就是作者本人。法国十九世纪小说《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福娄拜曾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那么,钱钟书照样可说:“方鸿渐,就是我。”

不过还有许多男女角色都可说是钱钟书,不光是方鸿渐一个。方鸿渐和钱钟书不过都是无锡人罢了,他们的经历远不相同。 

我们乘法国邮船阿多士Ⅱ(Athos Ⅱ)回国,甲板上的情景和《围城》里写的很像,包括法国警官和犹太女人调情,以及中国留学生打麻将等等。鲍**却纯是虚构。

我们出国时同船有一个富有曲线的南洋姑娘,船上的外国人对她大有兴趣,把她看作东方美人。我们在牛津认识一个由未婚夫资助留学的女学生,听说很风流。牛津有个研究英国语文的埃及女学生,皮肤黑黑的,我们两人都觉得她很美。

鲍**是综合了东方美人、风流未婚妻和埃及美人而抟捏出来的。钟书曾听到中国留学生在邮船上偷情的故事,小说里的方鸿渐就受了鲍**的引诱。鲍鱼之肆是臭的,所以那位**姓鲍。 

苏**也是个复合体。她的相貌是经过美化的一个同学。她的心眼和感情属于另一个;这人可一点不美。走单帮贩私货的又另是一人。苏**做的那首诗是钟书央我翻译的,他嘱我不要翻得好,一般就行。

苏**的丈夫是另一个同学,小说里乱点了鸳鸯谱。结婚穿黑色礼服,白硬领圈给汗水浸得又黄又软的那位新郎,不是别人,正是钟书自己。因为我们结婚的黄道吉日是一年里最热的日子。我们的结婚照上,新人、伴娘、提花篮的女孩子、提纱的男孩子,一个个都像刚被警察拿获的扒手。 

赵辛媚是由我们喜欢的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子变大的,钟书为他加上了二十多岁年纪。这孩子至今没有长成赵辛媚,当然也不可能有赵辛媚的经历。如果作者说:“方鸿渐,就是我,”他准也会说:“赵辛媚,就是我。” 

其实,褚慎明也是个复合体,小说里的那杯牛奶是另一人喝的。那人也是我们在巴黎时的同伴,他尚未结婚,曾对我们讲:他爱“天仙的美”,不爱“妖精的美”。他的一个朋友却欣赏“妖精的美”,对一个牵狗的妓女大有兴趣,想“叫一个局”,把那妓女请来同喝点什么谈谈话。

有一晚,我们一群人同坐咖啡馆,看见那个牵狗的妓女进另一家咖啡馆去了。“天仙美”的爱慕者对“妖精美”的爱慕者自告奋勇说:“我给你去把她找来。”他去了好久不见回来,钟书跑进那家咖啡馆,只见“天仙美”的爱慕者独坐一桌,正在喝一杯很烫的牛奶,四围都是妓女在窃窃笑他。

钟书“救”了他回来。从此,大家常取笑那杯牛奶,说如果叫妓女,至少也该喝杯啤酒,不该喝牛奶。准是那杯牛奶作崇,使钟书把褚慎明拉到饭馆去喝奶;那大堆的药品准也是即景生情,由那杯牛奶生发出来的。 

方遯翁也是个复合体。读者因为他是方鸿渐的父亲,就确定他是钟书的父亲,其实方遯翁和他父亲只有几分相像。我和钟书订婚前后,钟书的父亲擅自拆看了我给钟书的信,大为赞赏,直接给我写了一封信,郑重把钟书托付给我。这来很像方遯翁的作风。

我们沦陷在上海时,他来信说我“安贫乐道”,这也很像方遯翁的语气。可是,如说方遯翁有二三分像他父亲,那么,更有四五分是像他叔父,还有几分是捏造,因为亲友间常见到这类的封建家长。

唐晓芙显然是作者偏爱的人物,不愿意把她嫁给方鸿渐。其实,作者如果让他们成为眷属,由眷属再吵架闹翻,那么,结婚如身陷围城的意义就阐发得更透彻了。

方鸿渐失恋后,说赵辛楣如果娶了苏**也不过尔尔,又说结婚后会发现娶的总不是意中人。这些话都很对。可是他究竟没有娶到意中人,他那些话也就可释为聊以自慰的话。 

至于点金银行的行长,“我你他”**的父母等等,都是上海常见的无锡商人,我不再一一注释。 

我爱读方鸿渐一行五人由上海到三闾大学旅途上的一段。我没和钟书同到湖南去,可是他同行的五人我全认识,没一人和小说里的五人相似,连一丝影儿都没有。

王美玉的卧房我倒见过:床上大红绸面的被子,叠在床里边;桌上大圆镜子,一个女人脱了鞋坐在床边上,旁边煎着大半脸盆的鸦片。那是我在上海寻找住房时看见的,向钟书形容过。

范**、刘**之流想必是大家熟悉的,不必再介绍。孙柔嘉虽然跟着方鸿渐同到湖南又同回上海,我却从未见过。相识的女人中间(包括我自己),没一个和她相貌相似,但和她稍多接触,就发现她原来是我们这个圈子里最寻常可见的。

方鸿渐“兴趣很广,毫无心得”;她是毫无兴趣而很有打算。她的天地极小,只局限在“围城”内外。她所享的自由也有限,能从城外挤入城里,又从城里挤出城外。她最大的成功是嫁了一个方鸿渐,最大的失败也是嫁了一个方鸿渐。

她和方鸿渐是芸芸知识分子间很典型的大妇。孙柔嘉聪明可喜的一点是能画出汪太太的“扼要”:十点红指甲,一张红嘴唇。一个年轻女子对自己又羡又妒又瞧不起的女人,会有这种尖刻。但这点聪明还是钟书赋与她的。

也许我正像堂吉诃德那样,挥剑捣毁了木偶戏台,把《围城》里的人物斫得七零八落,满地都是硬纸做成的断肢残骸。可是,我逐段阅读这部小说的时候,使我放下稿子大笑的,并不是发现了真人实事,却是看到真人实事的一鳞半爪,经过拼凑点化,创出了从未相识的人,捏造了从未想到的事。

这几句话也许可作《围城》《重印前记》的笺注吧。 

我自己觉得年纪老了;有些事,除了我们俩,没有别人知道。我要乘我们夫妇都健在,一一记下。如有错误,他可以指出,我可以改正。《围城》里写的全是捏造,我所记的却全是事实。 

扩展资料:

杨绛其人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

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2]  2016年5月25日,杨绛逝世,享年105岁。

—《围城》(钱钟书小说)

—杨绛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1947年写就的一部以爱情、婚姻为主题的长篇小说,取意为“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围城》自1980年再版以来,赢得了读者的广泛赞誉,文中那些精妙绝伦的比喻和幽默辛辣的讽刺耐人寻味。小说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爱情婚姻遭遇和生存境遇深刻刻画了某些旧中国知识分子的基本根性,他们的懦弱、虚荣、自私、功利以及欺骗性被钱钟书一一嘲讽。

  方鸿渐在恋爱婚姻上的失败和他自身性格的懦弱是分不开的,他的好虚荣、爱面子的心理特性直接导致了他事业上的连连受挫。当他留学归来,凭从一爱尔兰人手里买来的假博士文凭受到地方小报记者的夸赞时,他“感觉身心庞然膨胀,人格也伟大了好些”,方鸿渐对文凭极为“认真”的功利性态度伴随着他的生活和工作愈演愈烈,他去大学教书、做名教授的美梦也因博士文凭被校方怀疑而破灭了。方鸿渐图慕虚荣之心被钱钟书先生刻画得淋漓尽致。三闾大学的生存环境让这个听来才高学富的方鸿渐备感失落,在假博士文凭“光环”的笼罩下,方鸿渐在生活工作中处处遭遇尴尬,从回国后给学生演讲到三闾大学的任教,这位尚有一定正义感、良知未眠的方鸿渐一直在维护自尊心和欺骗与反欺骗的境遇中挣扎着。

  方鸿渐无疑是旧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钱钟书对方鸿渐的爱情遭遇和生存困惑的描述,究竟想告诉读者什么?钱钟书对旧中国知识分子的打量、审视背后隐含了什么内容?鲁迅博物馆副馆长孙郁“从方鸿渐看钱钟书”,敬请关注。

  (全文)

  《围城》为什么这么受读者的欢迎,这里有一个现象之谜,就是说它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文本,是一个知识分子对知识分子自我生命的一种反顾、一种打量。那么它描绘了中国的读书人,特别是中国的文人的心理劣根状态和他们的生存困境,所以我说,这本书现在很多的高中生也非常非常愿意读它,因为他们在方鸿渐的身上,也看到了现在我们中国读书人的影子。现在的中学和大学的知识群落,这些文化人何尝不像当年那样,人们陷入在一种荒诞的文化困境里面。就是说钱钟书当年描述的文人的窘态,这种知识群落的思想的顾忌,在今天依然延续着,这是这本书畅销不衰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围城》主要描写了方鸿渐这个人,他从27岁那年从法国留学,从欧洲留学回到国内,然后两年之内的曲曲折折、坎坎坷坷的这样的一段生活。

  那么方鸿渐他从欧洲回国以后,他开始是失业,没有什么职业,后来就是在他丈人家居住,原来他属于父母给他找的爱人,还没有结婚就去世了,所以他住在丈人家,后来在银行里工作,在银行的工作过程当中他和几个女性就产生了恋爱的关系。钱钟书在描述方鸿渐在上海做职员的过程当中,那一段爱情的故事,写得非常地精妙,深切地展示了这样一个文化青年,他在恋爱场上、在情场上如何地受挫、如何地陷入了一种茫然的困境,这样一个过程。

  比如小说刚开始的时候,写从在巴黎到上海的船上,他和一个鲍**那个爱情,他追求鲍**,鲍**也对他眉来眼去,但最后到了岸上,他就被鲍**甩掉了。他被人骗,所以钱钟书眼里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那种温情的关系是非常非常之少的。最后呢,无意中他和孙柔嘉**,孙**结婚了,他那个结婚,本来对孙**印象非常非常之好的,是一个很文静的知识女性,但是结婚以后他们不断地产生冲突,他陷入了家庭的无边无际的矛盾之中,所以方鸿渐这个人,不论是在学业上、在家庭上、在社会上他几乎没有一个有亮点的地方,他陷入了一种悖论、一种荒唐的陷阱里边。比如他跟孙**结婚之后,他说的话。他说:“结婚以后,你总会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外一个,早知道这样,结婚以前那种追求,恋爱等等全可以省掉,谈恋爱的时候,双方本相全收敛起来,到结婚后,还没有彼此认清,倒是老是婚姻干脆,索性结婚以前谁也不认识谁”。方鸿渐这个人他在谈吐当中给人感觉非常儒雅,像一个读书人,但是钱钟书在描写的过程当中,觉得他呢,他其实是一个没有生活自理的人,是一个在高校不能够建立起自己的学术信心和学术地位的一个人。而在生活上、在婚姻上又一塌糊涂的人。

  他想要追求的他得不到,他不要的呢,偏偏要来,来了以后呢,本来以为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但其实又是一个悲剧的开始。所以我觉得钱钟书在《围城》里面对婚姻我觉得表现的是一种很悲观的态度,但是他自身的婚姻是很幸福的。

  钱钟书觉得人是无法预料自己的未来的,人必定要受到命运的一种捉弄。比如恋爱之前,他觉得他那么美好,最美好的东西,他想追求,但他得不到,反而你不想要的东西他倒来了,你追求到手以后,你突然发现你在一个尴尬的泥潭里边。方鸿渐这个人开始是想要追求什么,想要寻找什么,想要企盼什么,但最后你就感觉到,这种寻找、追求和企盼呢,慢慢地被一种麻木、痛苦、绝望所代替。最后我们读完之后,你就会感觉到方鸿渐这个人物其实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很重要的一个精神典型,他跟阿Q、跟觉新、跟好多作家笔下重要的一些形象一样,他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典型形象。我们在读他的时候,在看方鸿渐的命运的时候,我们就会想起钱钟书他自己,他的生活态度和他的美学追求。

  我们在分析方鸿渐这个人物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到,中国的读书人,往往他们是带着一种外套,就是学人身上穿的一个外套。就是说,没有真正地才学,但是呢,他们要炫耀自己的思想、炫耀自己的知识、炫耀自己的智慧,讲话经常讲一些哲理的语言,有一些对话是非常精彩的,但是这些对话又不是像方鸿渐这种人自己发明的,他不过是贩卖西方有些人的一些想法。你比如说,他和赵辛楣有一次对话就谈教育,他经常说一些非常精彩的话。觉得这个人很有思想,感觉到他好像是很有水平,比如他说:“从前的愚民政策,是不允许人民受教育,现代的愚民政策呢,是只许人们受某一种教育。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那么受教育的人,因为识了字上印刷品的当”。他经常说这样一些很有意思的话。

  方鸿渐他是在欧洲留学的时候,他其实没有学到更多的专业,钱钟书认为他是一个无用的人。所以在钱钟书的小说开始就说:“他是一个无用之人,学不了土木工程,在大学里从社会学系就转到了哲学系,最后又转入中国文学系毕业,学国文的人出洋深造,听来有些滑稽,事实上呢,没有学中国文学的人,非到国外留学不可,因为一切其他科目像数学、物理、哲学、心理、经济、法律等等都是从国外灌输进来的,早已洋气扑鼻,只有国文是国货土产,还需要外国的招牌,方可维持地位,正好向中国的官吏和商人在本国剥削来的钱要换成外汇,才能保持国币的原来价值。”就是说我们现在看中国当下很多到欧洲、到国外去留学的人,我们看他们写的文章,我们也能感觉到,当年钱钟书笔下的一些影子,很多留学的人,在外面不是真正的学习,而是在镀金。那么方鸿渐就是一个在欧洲几个国家留学镀金的一个文化人,他也没有学到一个真正的专业,可以说是万金油的这样一个人物。

  由于他没有真才实学,而且在恋爱上又不断地陷入到一种陷阱里边。所以最后在友人赵辛楣梅的推荐之下,就去了三闾大学。三闾大学在湖南省的一座国立的大学,那么到了这个大学以后,他因为也学无所长,所以他只是做了一个副教授,他做了一个副教授。他在国外因为没有拿到学位嘛,他当时为了满足他的家人的虚荣心,他就用了一个假文凭。到三闾学校以后呢,他也没敢说自己有假文凭,所以他当时只得到一个副教授,他本来想在这个学校好好工作,想做点事情,但是呢,这个学校教授们,从校长到普通的系主任、到一般的教员,种种行为跟官场和商界的那些人没有什么区别。

  其实钱钟书他是一个书斋中人,他一生当中除了在大学,就是在研究室工作,后来搞过一段翻译,他没有更深入的社会底层人的这种体验。但是他的敏锐性,他对人性的洞悉力,使他具有了一种超凡的目光。他在感知周围人的生活的时候,他常常能够从细节,从人们的日常的一些生活里面,能够发现人性那些病态的、丑陋的东西。你比如钱钟书在写对话,写方鸿渐和这几个女性,他在希望引起别的女性注意的时候,写他的微妙的心理,都写得入木三分。这很像欧洲的一些讽刺小说家的一些作品,我想他也可能是受到了西方的一些东西的影响。赵辛楣和方鸿渐一起和高松年校长对白的时候,他们每个人内心不同的感受,他们的失落感,他们的吃醋,他们的狡诈,他都勾勒出来。所以给人感觉到钱钟书他是通过日常的生活细节,而不是通过曲折的情节,通过离奇的故事来展现人的。所以这是《围城》这部书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比如从上海到三闾大学那一段漫长地旅途当中,那一段描写是相当精彩的。那一段描写,钱钟书在《围城》当中,他通过这些衣食住行这个描述,来写这些文人的脆弱、文人的无聊、文人的荒唐。在整个旅途过程当中呢,他写了几个人,比如说赵辛楣,李梅亭,大学教授拿着自己的名片到处炫耀,比如他们坐不了车了,他拿这个名片他最后能坐上车了。李梅亭看到了很漂亮的一个寡妇,眉来眼去,互相斗情。在钱钟书眼里,这些人表面上他们不过是挂着一个学者的招牌,其实和市井上那些混混和流氓气的人没有什么两样。所以,我们在读《围城》的时候,能够感觉到,钱钟书他是把他内心的大的哀凉,深深地隐含在嘲讽画面的背后。他在画面上他以那样嬉笑怒骂的文风,他的文笔,来勾勒形形色色的人物。但是你读完后,你会觉得中国的读书人,原来是这样的一个群落。就是你会有一种非常无奈和悲哀的感觉,这也就是说我们过去常讲,鲁迅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那种思想。像方鸿渐、赵辛楣、李梅亭、苏**、汪处厚、高松年、韩学愈等等这些人物形象呢,都像他笔下一个玩偶,他可以任意揉捏,使他们成为自己的思想的一个符号、一个观念的载体。所以他用的是知识分子的一种笔法,是用象牙塔里的很有意思的这样一种很幽默的,这样的一种东西。还有一个就是说像中国的读书人,中国的读书人,钱钟书认为是无用的,特别是学了文的,文科的,就像我们这个专业的人,很多是无用的。鲁迅晚年也是说,希望自己的孩子,如果有本事的话,千万不要做空头的艺术家和文学家、美术家,要去找一点实事,干一点实事。因为鲁迅深深地觉得中国的文人无用,他们要么是官的奴隶,要么就是商的奴才,他们要么是依附于统治者,要么就是依附于老板和一个利益集团。那么在《围城》里面知识分子依附的什么呢?你们感觉到《围城》三闾大学,三闾大学是个官气很浓的一个大学,这个大学校长聘任系主任,哪个系、哪个系主任的时候,他要考虑到教育部官员的关系。而且教授们为了升官他要拍马溜须,要依附于什么。就是读书人、知识分子他没有自己一个独立的立场。

  方鸿渐的性格,其实看他的时候,我觉得我对这个人一点也恨不起来,甚至有很多同情。因为钱钟书也发现他内心的一些善良的一面,比如说他其实本不想骗人,他也有自尊心,他也有羞愧感,他看到别的大学教授在追逐名利的时候,表现得非常无耻的时候,他也有蔑视的那一面,他心里他有一种良知在里面。但是钱钟书在描述他的良知的时候,只是一闪而过,他并不把他自己的目光停留在这个地方,他只是更多地来描写他生活当中尴尬的那一面。比如钱钟书描写他吃相,他吃饭,吃饭,就没有那个按照一般的中国所谓高贵的贵族,留过洋吃饭是很典雅的。但是他吃饭,他的吃相就受到了小说里其他一些人物的嘲讽。比如说他到故乡,从欧洲刚回来演讲,他第一次演讲,人家叫他讲东西方文化,他其实没有那种很深切地体验,完全因为他镀金,所以他在谈到东西方文化的时候,他大谈鸦片、梅毒。其实学生是愿意听的,但是对那些士大夫们,那些正襟危坐的人,觉得他是胡闹,那么对于真正的学者来看,等于非常浅薄的皮毛之谈。所以钱钟书在描述这个人物的时候,处处让他表现出他那种尴尬和他的窘态,我们用普通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出丑的地方。比如说像那些教授,三闾大学也有个教授,他叫韩学愈,他也在克莱登大学弄了个假文凭,他骗人。方鸿渐在备课的时候,他那种心理,他就写道,钱钟书就写道:“有人肯这样提拔,还不自振作,那真是器物了,所以鸿渐预备功课,特别加料,渐渐做名教授的好梦,得学位是把论文哄过自己的先生,教书是把讲义哄过自己的学生,鸿渐当年没哄过先生,所以未得学位,现在要哄学生不免欠缺依傍,教授成为名教授也有两个阶段,第一是讲义当著作,第二,著作当讲义,好比粗学的理发匠,先把傻子和穷人的头作为练习本领的试验品,所以讲义在课堂上适用,没出乱子就作为著作出版,出版以后,当然是指定教本,鸿渐既然格外卖力,不免也起名利双收的妄想。” 钱钟书写道:“撒谎骗人该像韩学愈那样才行,要有勇气、坚持到底,自己太不成了,撒了谎还要讲良心,真是大傻瓜。假如索性大胆老练,至少高松年的欺骗可以避免,老实人吃的亏,骗子被揭破的耻辱,这两种相反的痛苦,自己居然一箭双雕地兼备了。”

  我觉得钱钟书写这些人呢,跟五四时期的很多作家不一样,鲁迅和巴金他们写读书人往往这些读书人具有深切的精神的痛感,他们痛不欲生,对现实处于一种不满的状态,他们要寻找出路、寻找民族和自我的出路,但是恰恰没有出路,于是呢,就陷入了一种苦难和绝望的大泽里边。但是钱钟书不是这样,钱钟书写知识分子呢,这些人是些什么人呢,他们是些混混,他们既没有对民族的使命感,也没有文化的责任感,他们不过是借着留洋、借着知识分子这个招牌来吃饭。用鲁迅的话讲,就叫“啖饭之道”,就是吃饭之道,所以这些是一些没有什么节操,没有什么操守,没有什么信念的一个群落。所以钱钟书他更多的是关注的是,他认为中国的读书人,更多的是这样的一些混混,一些混混。所以在读他的小说的时候,我就经常在想,钱钟书这个人,他在审视人生、他审视周围世界的时候,他是缺少鲁迅和巴金那样的作家的温情的,他过于残酷,他甚至于把人的那种人性当中最丑陋的东西,他都全面地还原了出来。比如说家庭,他写方鸿渐的家庭,方鸿渐家里父母还有妯娌之间,你感觉到每个人的形象都不是可爱的。他写大学的老师,他的同事,也没有几个可爱的,包括佣人,也写得面目可憎。就说他是对人性是非常失望的一个人,钱钟书,他不像有一些作家,他希望能够在人的身上打捞一种闪光的东西,比如像孙梨这种作家,孙梨他是一个内心很痛苦的人,但是他在写中国的乡间百姓的时候,他发现他们美的一面,发现他们身上那些迷人的、具有人性力量的东西。但是在钱钟书,包括他的夫人杨降他们的作品当中,你几乎看不到这样的形象。所以他们用一种很残酷的笔法来嘲讽了周围的世界,他认为,钱钟书认为人是陷入在一种二律悖反,是在一种荒唐的这样一种境地里边生存的,在这样荒唐的环境里面选择着、挣扎着。

  钱钟书他在书的前言里面写,他说:“写这类人,我没有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人能够反讽自己,能够嘲笑自己,是非常非常有意思的。作家能够在小说当中,那么如此从容地来反讽自己的生活呢,其实也就表现了他的一种自省力和他文化情怀,所以我经常在想,钱钟书他在写小说的时候,他是用的一种游戏的笔法,他写的不像有些作家那么累,有一些作家写完一部长篇小说以后,就觉得心力交瘁。他尽管也是在忧患之中写的这本书,但是你会觉得他写得很从容。就是说他在整个的写作当中呢,表现出他与当时主流的、流行的这种叙述模式呢,完全不同的这样一种风格。当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中国文学的主流是左翼文学,左翼文学主要是通过广阔的社会生活,通过阶级的斗争,不同的阶级矛盾和斗争,通过这个斗争来展示中国社会的一些本质性的东西。但是,钱钟书回避了这些,钱钟书似乎不相信仅仅用这种泛道德化和泛意识形态的这种叙述方式,就能够真正地表现出人的这种普遍性的东西,他不相信。所以钱钟书他开始,他就避开了流行色,避开了一切鲜艳的理念,他凭着自己的直觉,他生命的直觉和他的学识来展现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文人的生活。钱钟书这个文本,它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因为他超越了时代,他超越了意识形态,也超越了自身的一些有限性,他相信人是有限的,也恰恰因为他注重了这种有限,他也意识到自己的有限,那么也使他这个小说呢,获得了一种无限的阅读的可能性,获得了无限的读者。

  在钱钟书的眼里呢,中国的文人是缺少创造性的,科举时代,中国文人依附的是八股,中国开化以后,留洋以后,中国人渐渐有了洋奴的一种心理,所以读书人真正地能够,他们的心灵深处能够感知到西方文化的精髓,又能够从中国东方文化当中能提炼出一种新的文化元素的这样的学者非常非常之少。我们举个例子,当年鲁迅他到日本留学,当时他们有二百多人,其实当时回来以后,也就是只有几个人非常非常优秀,大部分都是非常平凡、非常普通、非常平庸,甚至于非常荒唐的一些人。那么就是说,普普通通的没有专业知识而有沾染了中国传统读书人的恶习的这样的知识分子,这样的文人非常非常之多。那么钱钟书也就恰恰是捕捉到了这样一个人物的群落,来分析来形象地展示他们内心的世界,以此来透视我们国内内心的一些基本元素,就是劣根性的一些东西。钱钟书描写的三闾大学的各种各样的教授,他们的嘴脸都带有漫画式的,带有嘲讽的口吻。所以这个小说呢,它总体来讲,它就展示了无用、无力、精神无缘这么样的一个人物的形象,一个读书人的形象。在钱钟书的眼里,像方鸿渐这样的人,他是一个被社会所遗弃、没有任何用处的一个人,是一个知识上的废人、是一种精神上的垃圾。

  方鸿渐这个形象我觉得他至少他表现了钱钟书的这样的几个想法:第一,就是说钱钟书通过方鸿渐这个命运,尴尬的命运,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失落、失业、失恋、失态、失宠,他展示一个什么道理呢?第一我想他展示了人的有限性。中国五四以后的很多作家,他们在描写一个很动人的形象的时候,他们要把他写得非常圆满、非常感人、非常崇高、非常伟岸。但是钱钟书不相信圆满,方鸿渐我们就会感觉,他在学生面前,他是个老师,但是他是一个不称职的老师,他自己都搞不清楚。第二点呢,钱钟书我觉得他在方鸿渐这个形象上,他通过方鸿渐命运的苦运的出现,他表现了人性恶的这样的一个思想。钱钟书似乎不相信人之初性本善这样的一句话,所以他在《管锥编》和《谈艺录》里边,他经常揭露那些我们所认为那些很伟大很重要的一些学者和作家的短处,他看到了他们的丑陋的一面。

  钱钟书其实他在他的学术著作里边,也容下了他的这些思想。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钱钟书经常讲,他不相信有纯而又纯的东西,他不相信纯粹的东西。他说真理是存在的,但是真理要想实现必须附之于庶地,用很庸俗的办法才能操作,很美好的东西你不能用很美好的方法来操作,你必须用非常庸俗的方法来操作,才能够成功。这个大家可以去想一想,况且不美好的东西用什么办法来操作的呢,所以钱钟书在小说里面他不断地发现知识界的奥妙。比如在报馆里、在银行里、在大学里边都是这样,特别是在大学里面,他写的这几个读书人,这几个教授,从国外回来的,就是说在国内的土生土长的教授,写他们都是这样。在五四以后呢,可以说鲁迅、钱钟书他们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现代讽刺文学的这样一个基础。那么鲁迅呢,他是以战士的、战斗的,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加上一种反讽和幽默的口吻,他建立了自己的一套叙述语言和叙述语码。那么钱钟书呢,是靠着自己的聪慧,他的才识,为我们编织了一个虚幻的,这样的一个世界,但是我们就会感觉到,尽管他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他却是我们现实生活的反映。第三个呢,在人物身上他处处展示了人存在的二律悖反,就是同样一个命题,也会有一个相反的命题和它相对,就是说人无往不在一种枷锁当中。当你获得了什么的时候,同时你就失去了什么,所以《围城》这个书名它本身就有一种哲学的意向,就是说城里的人想要出去,城外的人想要冲进来。人呢不断地在选择,但是不断地进入一种陷阱,不断地进入一种灾难。开始人们所想像的,和最后收获的是不一样的。所以方鸿渐这个人物形象,那么在这几点上呢,就使我们感觉到钱钟书他的精神世界,他内在的悲凉感和孤独感。钱钟书晚年几乎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拒绝媒体的采访,电视台要找他去录像,他坚决不出现的,因为他也知道人一说话一表现,上帝就会发笑,说不定也就变成方鸿渐,骗骗人或者怎么样,因为人都是有限的。他处处看到了人的有限性和尴尬性,他对人的这一点他是非常绝望的。我觉得钱钟书他表现了这样的一种思想。

  方鸿渐最根本的意义,预示着我们现代教育的一种失败,现代某种文化的一种失败。他在看似神秘艰深的外表的背后,他隐含着一种空虚,无力、灰色、荒诞这样的一种深切的隐含,隐含这样一种意义。中国所谓的文化人,很多的文化人他们现在被名利所驱使,他们远离了学问,他们也是在做一些和学术没有关的一些东西。所以我就经常想,如果鲁迅和钱钟书他们现在很年轻的话,他们可能还会写出更精彩的文章来嘲讽这样的一些现象,所以一个民族最可怕的腐败是文化和教育的腐败,因为只有大学才能够生长精神,才是纯洁的精神的园地,才是思想的源力。你看很多西方的国家,很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重要的一些思想,他是在大学里面产生的,因为这个大学里面应当是一种超功利的,它是不应当有功利理念的,不是为了追求一个外在的什么东西,它是一种自由,一种完全是心灵和上苍进行交流,才会产生一种学说。你比如古希腊,古希腊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多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样的人呢?因为当时古希腊的人,他们是处在一种游戏的状态,他们强调文化的无功利,那么无功利他就会想到心灵和上苍直接进行交流。想到月亮为什么是这样的,星星为什么是这样的,大海的浪潮怎么产生的,然后他就出现了逻辑学,出现了自然科学,各种各样学说都出现了。但是我们中国呢,是从孔夫子开始,我们开始的文化,孔夫子告诉我们一切要有用,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为统治者服务,要为谁谁服务。中国的文化人一直是依附在别人身上,为谁谁服务的,而不是独立的思考,不是独立的思想。所以钱钟书在《围城》里面就写了一些没有思想、浑浑噩噩的一些文化人,一些丑陋的文化人。他们根本没有独立之精神和独立之人格,没有那种超功利的文化情怀,哪怕对我们民族文化的那种忧患,对当下生活的这种感怀、伤世都没有。所以三闾大学呢,其实就是中国当时现代教育腐败和黑暗的一个缩影。我觉得它的警示意义非常之大,因为当中国的大学都像三闾大学这样存在的时候,中国是不会产生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哲学家,和伟大的科学家的。所以我想钱钟书之所以我们说他伟大,就是因为他发现了这些问题。他用自己那种反讽的语言,那种颠覆性的、叙述语序,他描述了这个生活,他把这种可怕性,和那种令人不寒而栗的黑暗性展示给读者,使我们意识到,中国的文化人,中国的知识分子,必须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洗心革面,就是说要进行思想上的革命,要改造国民性,要从根本上来改造中国人的思想。我们现在很多人在谈到中国文化悲剧的时候,经常讲到社会,讲到民众,其实社会民众的叙述者是文人,那么文人自身不能够解放,成为一个很委琐的,非常奴性的这样的人物的时候,那不可能产生一个健康的文化。所以《围城》给我们的启示实在是太巨大和深远了。

  所以我想,我们今天呢,我们重新来看《围城》,我想它一方面使我们可以还原到历史,重新回溯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知道那一段人的生活,同时我们也可以重新来反省我们当下的知识界和读书界的情况。我们就会感觉到,中国文人的劣根性,它的存在,它是有它的一段历史,它是有自己的源头的,它有流脉的。所以它具有了很深刻的文化标本的意义。所以我想我们通过方鸿渐,通过《围城》,通过钱钟书,我们可以深深地来反省我们人类自己,反省我们今天人的生活。我们是不是,也在以虚幻的以一种欺骗人的、或者被别人骗的方式,存在一种尴尬的文化境界里边。我们是不是成为了社会上一个多余的、无力的、无援的、无助的一个孤苦的存在,我们是不是一个充满了幻想而又实际上永远是在痛苦和绝望中挣扎的一个可怜的人物,它给我们带来的联想,和给我们带来的启示都是非常非常之深远的。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用两年时间完成的平生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一九四七年在上海首版发行,刚一出世便广受欢迎,到一九四九年已发行三版。文学界对其评价甚高,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

《围城》主要讲述的是以方鸿渐为中心的中国新知识分子,在封建王朝灭亡之后,中国被迫地开放,并接收国外思想,在封建旧思想和进步新思潮的碰撞下,一大批中国青年选择出国留学,期待回国后光宗耀祖,报效国家。但等他们学成归来,面对的是一触即发的中日战争,只好在颠簸流离的夹缝中求生存。

这本书描写的是一副近代中国新知识分子的画卷,针对各类人士对功名利禄的不同表现,讽刺了一批虚荣、狡诈、软弱、无奈、庸常的知识分子形象。

第一次看《围城》,还是十年前,那时尚在象牙塔里,读完只觉得方鸿渐实在是个一无是处、说谎、轻浮、自欺欺人而又无立业之本的浪荡男人,可笑至极。如今工作多年,再读竟然产生了一种同情、心疼方鸿渐这样一个角色,继而反思自身,乃至整个社会,如方鸿渐懦弱而平庸的人随处可见,受尽领导的冷眼和无视,甚至因为不懂为人处世被同事们排斥,游离在集体之外,没有强大的靠山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又不足以支撑,只能碌碌无为的活着。而那些精于处事、善于钻营,甚至溜须拍马、欺下瞒上的人却混得如鱼得水。杨绛曾为由陈道明、英达、吕丽萍、李媛媛、葛优等领衔主演的电视剧《围城》作序:“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这也是整本书的意义。

我们从学业、婚姻、工作三方面来分析,围城是如何让人想冲进去,又想逃离的:

一、学历是敲门砖——但并不是你事业成功的保证

出国留学,如同一个五光十色的肥皂泡

方鸿渐资质平庸,大学期间,学不了土木工程,只好学些文科类专业,从社会学系转哲学系,最后转入中国文学系毕业。大四时,家里定的包办婚姻周**不幸早亡,听父亲的建议,给未来岳父周经理去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慰唁信,周经理感其知礼,将女儿的彩礼和嫁妆一共2万元,资助方鸿渐毕业后出国留学。方鸿渐在国外学国文博士,但在校期间生活懒散、荒芜学业,四年中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第四年因为资金马上用尽,计划回国。可见,方鸿渐在学问上是没有什么追求的,包括出国,也是为了赶时髦,镀金,因为没有目标,生性懒散,最终学无所成。由于父亲和岳父的督促,问是否取得博士文凭,希望他得“洋进士”,学成归来,光宗耀祖,这时,他才意识到文凭的珍贵,于是慌不择路,花了四十美元,买了一个假文凭,得以瞒天过海,顺利回家。刚回老家几天,就被父亲的老友,省立中学的吕校长请他去给学生们做演讲,方鸿渐推辞不掉,只好埋头搜集演讲材料,等上台后才发现演讲稿不见了,只好现场随机发挥。他的演讲内容是西洋东西只有两件在中国长存不灭,一件是鸦片、一件是梅毒。后被乡邻们嘲笑和传播,留学回来的方家大儿子公开提倡抽烟狎妓,连之前想把女儿嫁他的人家都收回成命了。刚回国时自以为志酬意满,而此时,只觉得:懦弱,渺小,职业不容易找,恋爱不容易成就。理想中的留学回国,好像地面的水,化气升上天空,又变雨回到地面,一世的人都望着、说着。现在万里回乡,祖国的人海里,泡个大肥皂泡,未破时五光十色,经不起人一搠就不知去向。方鸿渐错把岳父给自己的资助当成他的平台,挥霍、不学无术、浪荡度日,在本该学习知识的时间选择了安逸和放纵。以为回国就可以得到好工作,受到别人的崇拜和羡慕,没想到最后,他只能先在岳父周先生的点金银行上班,当个普通的小职员。学业如同一座城,包括上大学和出国留学,在外面的人觉得进城就是天之骄子,挤着头皮往里冲,而城里的人却觉得文凭如同一张废纸,并无多大用处。学历不等于能力,知识不等于智慧,学历是敲门砖,但不是你事业成功的保证。混日子、拿文凭是不可能有所收获的,只有虚心学习,真正掌握可立于世的本领,才是真正的学问。

二、恋爱结婚——和对方的优点谈恋爱,和对方的缺点结婚

婚前婚后发现娶的不是一个人

方鸿渐和四个女人都产生了联系,性感放荡的鲍**,学历和家世都很好的苏文纨,美丽聪颖的唐晓芙,表面柔弱的孙柔嘉。他一生最爱的是唐晓芙,但求而不得,因误会失去,受伤害颇深。后来,在去三闾大学的旅途中,他遇见了孙柔嘉,初始只觉得她温柔似水,人畜无害,与世无争,每处理一件事情总要先征求方鸿渐的意见,并带给他一种聊得来的错觉。他并不爱孙柔嘉,但却一步步踏入孙柔嘉织好的圈套,稀里糊涂地就定亲结婚了。婚后他才发觉,孙柔嘉有脾气,独立,还很有主见,和婚前那个柔弱的小女生完全不能相提并论。两人时常因生活中的一地鸡毛而争吵,吵完也没个结果。虽然每次都是方鸿渐求和道歉,但他是有自尊的,“本事不大,脾气不小”,伤到他的自尊,他就会触底反弹,不会再主动求和。最后他和孙柔嘉关系破裂,是合是分虽是个开放的结局,但他并没有找到和妻子相处的技巧,也不清楚婚姻的本质,两人前途堪忧。

方鸿渐曾说过这么一段话:“现在想想结婚以前把恋爱看得那样重,真是幼稚。老实说,不管你跟谁结婚,结婚以后,你总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一个。早知道这样,结婚以前那种追求、恋爱等等,全可以省掉。相识相爱的时候,双方本相全收敛起来,到结婚还没有彼此认清。”

婚姻如同一个围城,没结婚的时候想进去,结婚了又想出来。方鸿渐喜欢唐晓芙的时候,很想踏入婚姻,如今娶了孙柔嘉,又想逃离。就算方鸿渐真的和唐晓芙结了婚,难保唐晓芙婚后不会变成另一个伶牙俐齿的孙柔嘉。婚姻是需要智慧的,学不会包容、体谅和感恩,是经营不好婚姻的。

三、工作事业——频繁跳槽无以立业

如果没有目标,没有职业技能,工作只能四处碰壁。

方鸿渐第一份工作,是在岳父周经理的点金银行上班,吃住都在岳父家里,因为刚从国外留学回来,尚没有更好的工作,作为暂时的落脚地。因为和丈母娘闹矛盾,方鸿渐又不会道歉服软,正好三闾大学给他发了邀请信函,周家待不下,银行的工作也没办法做了,于是一气之下收拾包裹回家。周经理为人处世还是很合体的,给他多结了四个月工资,让他充当路费和暂时的花销。接着他跳槽到三闾大学任教,是赵辛楣给他介绍的工作。因为在国外留学没获得学位,只是一个在国外浪荡的学生,高校长看在辛楣面子上,让他做了副教授,开了他不低的工资。但因为看不惯校长,韩学愈以及李梅亭等虚伪投机的人,又没有过硬的教学本领,没有为人处世的智慧,最终被排挤,只教了半年,就成为全校唯一没有续聘的老师。方鸿渐再次跳槽,仍然是赵辛楣给他介绍的,上海报馆的工作,但因为上级领导王先生的辞职,他也盲目地离开,根据赵辛楣一封并不确定的信,决定辞职,投奔赵辛楣,以便留在重庆。方鸿渐一直很盲目,毫无目标,他没有一技之长,所幸还有前岳父和好友赵辛楣的帮忙,才让他在国难当头,颠簸流离中还有不错的收入,但他得罪了前岳父,那条路已经断了。现在只有赵辛楣的帮忙,假若有一天,他把赵辛楣再得罪了,凭他败落乡绅儿子的家世,虚假的国外博士身份,以及不会为人处世的性格,都将不会有好结果。如果只是一味的得到又放弃,找到工作又辞职,而不会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那么,方鸿渐仍然会像一只无头苍蝇,没有目标,四处碰壁,事业会越来越走下坡路。

最后小结

围城不仅是对婚姻来说,对求学、工作亦如此。在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去。人永远不会满足于现状,达到了目标,发现不过如此,这山望着那山高,再次想跳出去寻找下一个目标。反反复复,无法满足。

作家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个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因为没得到,所以要不断的追求,因为得到了,又产生了不满足和厌烦。人的一生都在这种得到与失去的挣扎中度过,如同一座围城,进与不进,出与不出,都是一种智慧,亦是人生。

  

咱们上期说到方鸿渐那短暂的甜蜜真爱结束了,脚踩两只船也让他尝到了失败的滋味,那个神秘的电报究竟是谁发来的呢?又能给方鸿渐带来什么呢?

电报是从湖南的平成发来的,意思是邀请方鸿渐为教授,月薪340元,发件人是三闾大学的校长高松年。方鸿渐从没听说过这个学校,不知道好运就这样从天而降了。

说起三闾大学的应聘,方鸿渐还应该感谢赵辛楣这个“情敌”呢。高松年是赵辛楣的老师,本来想请赵辛楣去当主任。

可赵辛楣正热衷于追求苏**,不愿意离开,就恶作剧般想让方鸿渐疏远苏**,歪打正着,方鸿渐失恋加失业,真是雪中送炭。

今天咱们的故事就说说这位赵辛楣。

赵辛楣从小算过命,相面的女相示称赞他:“火星方,土行厚,木声高,牛眼,狮鼻,棋子耳,四字口。正合《麻衣相法》所说的南方贵宦之相,将来名位非凡,远在老子之上。”

赵辛楣也曾去美国留学,但他不同于方鸿渐,他在国外研究的是政治学,二十多岁就在外交公署当处长,后来因身体原因没有随政府部门迁移内地,就在华美报社做政治编辑,是个名副其实、年轻有为的人才。

不过赵辛楣虽然身材高大,但心却不大,同学们爱称他空心大萝卜。可他却是个用情专一的主。

从小就偷偷喜欢苏**,这次苏**回国,他本想把儿时的友谊重新温起,等待时机成熟再像苏**表白。

谁知,苏**自从回来张口闭口都是方鸿渐,这让赵辛楣心里很酸楚。赵辛楣觉得要想得到苏**的喜欢,必须要扫除这个障碍。

赵辛楣与方鸿渐第一次见面,方鸿渐就闻出了火药的味道。赵辛楣一再表现出的傲慢无礼,再三对方鸿渐的打压,方鸿渐心里明白,赵辛楣的误解,就选择躲避,保持对他的善意。

可惜赵辛楣完全没懂得方鸿渐的用意,而是变本加厉想让方鸿渐在苏**面前出丑。于是邀请几个好朋友喝酒吟诗谈论哲学。

方鸿渐对诗词的一窍不通让苏**很没面子。作诗不行要罚酒,可叹这酒量也是差得很,两杯下肚,就吐的上气不接下气,鼻涕眼泪胃汁全都出来了,让人好生恶心。

方鸿渐在群人面前丢尽了面子,可苏**并没有嫌弃不理,而是亲自要送他回家。这下,赵辛楣的肚里所有的酒水都化成醋了。

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赔了夫人又折兵。

方鸿渐与苏**的断交并没有让赵辛楣得到机会,反而离苏**越来越远了。

苏**与曹元朗的闪婚让这两个同病相怜的情敌不打不相识了。赵辛楣向方鸿渐坦白了三闾大学的邀请事件,两人摒弃前嫌,相约同去三闾大学。

赵辛楣不管是学问,还是交际能力都很出色。方鸿渐也曾说赵辛楣:“出路很多,进可以做官,退可以办报,去教书。”

这也就是能力强的人选择的机会就大,可以选择不同的职业,而且,无论做什么都能做得风生水起。

高松年创办三闾大学,首先想到的就是赵辛楣,再三极力邀请他。可见能力强的人是根本不用为职业发愁的。

三闾大学十月初开学,赵辛楣招呼大家商定日期。赵辛楣是个对朋友慷慨大方的人,喜欢动不动就上馆子,仿佛他在外国学政治和社交,只记着两句,拿破仑的“请客菜要好”和斯多威尔侯爵的办事原则“请吃饭能使事物滑溜顺利”,可每一次都让赵辛楣破费,方鸿渐等人觉得都有点不好意思了。

从上海一路艰辛到三闾大学,一路上多亏了赵辛楣从中周旋。船票,赵辛楣本想买五张大菜间,谁知自告奋勇有熟人的李梅亭却只买了三间。赵辛楣知道李梅亭为省钱暗中捣鬼。

也只是笑了笑说:“鸿渐,我在路上要改变作风了。我比你会花钱,贪嘴贪舒服,在李和顾眼里,咱们也许是一对无知小子,不识物力艰难,不体谅别人。从今以后,我不做主了,膳宿一切,都听他们支配。”

“老赵,你真了不起!真有民主精神,将来准做大总统。”方鸿渐的夸奖是发自内心的。一般人做不到赵辛楣这般大度。

方鸿渐对赵辛楣是真心地佩服:“你真爱到三闾大学去啊?我佩服你的精神,我不如你,你对结婚和做事比我有信念。苏**和曹元朗结婚了,苏**父亲为曹元朗谋得了一个体面的差使,如果你娶了苏**,这差事可就是你的了。”

“呸!靠关系得意,那人就没骨气。我一点儿也不羡慕嫉妒,我告诉你罢,苏**结婚那天,我去观礼了。”赵辛楣讲起来没有丝毫伤心的表情。

“我那天去的用意就是试验我有没有勇气,去看十几年自己心爱的女人跟旁人结婚。咦!去了之后,我并没有触景伤心。说心里话,我没见过曹元朗,以为苏**赏识的他会比我强,我不如他,我会伤心。可没想到苏**竟会看中他!眼光如此的女人就不配嫁我赵辛楣,我也不稀罕她。”

一行人雪窦山游玩回来,却为买公共汽车票为难,旅店的主人说,票难买得很,除非有证件的机关人员,否则天不亮去挤也抢不到。这五个人都没带证件,还是赵辛楣有办法。

换了一身干净得体的衣服,和李梅亭拿着他的一张名片去交通站,李梅亭的名片印的精美又高大上,“三闾大学主任”“新闻学研究所所长”。

一个多钟头,赵辛楣笑容满面的回来了,看来票是买成了。李梅亭却绷着脸,一脸地不开心。

原来公交站的站长看了名片,把赵辛楣当成“李所长”了,也难怪站长势利眼看人,一个仪表堂堂,玉树临风的赵辛楣,一个外表猥琐而又邋里邋遢的李梅婷,任谁都会认错人的。

可赵辛楣却一再谦虚地给大家解释:这次,多亏了李先生的名片了。我们大家可要好好谢谢他。

经历千辛万苦来到三闾大学,可一切并不如人愿。

因为战事的影响,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三闾大学招收学生的人数并不如人意,可一下来了四位教授,这让校长高松年发愁了。

赵辛楣是高松年的红人,自己的职位当然不会变,可李梅亭、方鸿渐和孙柔嘉都是同自己一起来的。他不能坐视不管。

费尽心思安慰李梅亭,为他和高松年周旋;苦劝方鸿渐,为方鸿渐谋个好职位;还要替孙柔嘉争取旅途费用。

看来赵辛楣真是难得的热心人。

赵辛楣在三闾大学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不,麻烦的事来了。

人人敬仰的大学并不非是一方净土,人人也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搬弄是非,也是浊流涌动的染缸。

汪处厚,就是那个顶了李梅亭主任职位的人,在官场失意后退到学术界。汪处厚两口子也许是为了拉拢赵辛楣和方鸿渐,也许是太闲得无聊,两人竟邀请他们去家作客,为他们牵线搭桥做媒。

汪处厚的家与学校仅隔一条小溪,房子是这一代最好的建筑,屋子里布置得很精致。

汪太太年轻美貌,比汪处厚小二十多岁,老夫少妻看起来很是不般配,王太太喜欢音乐和画画,也曾是个大学生,真不知道汪太太怎么就嫁给了她?

举止谈话间让人觉得汪太太非同一般人,绝对是个人物。她的山水画看起来还不错。只是上面题的字像是老汪写的。

老汪夫妇把本校的范**介绍给赵辛楣,刘**介绍给方鸿渐。范**比刘**老,还比刘**难看,但她是个讲师,配赵辛楣的系主任应该是够格的。刘**是个助教,嫁给方鸿渐这个副教授已经是很好的。

他们这两对能成功结婚,就像汪处厚计算的,于公于私都是一件大好的事。

可惜的是,赵辛楣和方鸿渐对这二人甚感失望。不过赵辛楣的心却被汪太太勾住了。

赵辛楣第一次见到汪太太后,对方鸿渐吞吞吐吐道:“你注意到么——汪太太的神情里有一点点像——像苏文纨。”

看来这赵辛楣还真是个痴情的人,虽说对苏**放下了,可骨子里还是挂念着二十多年的情谊的。

赵辛楣望着汪太太出神,眼睛像胶粘在了汪太太的脸上。有句话说的,深爱一个人,便会觉得周围的环境,即便空气里都弥漫着这个人的样子和味道了。

赵辛楣不自知地陷入了泥潭中。方鸿渐取笑他:“小心汪处厚吃醋。”

辛楣一本正经地说:“他不像你这样小人的心理,——并且,我去,他老不在家,只碰到一两次。这位老先生爱赌,常到王家去。”

赵辛楣嘴里虽然硬,可是心里知道鸿渐的话很对,自己应该避嫌。

他很喜欢汪太太,因为她有容貌有才华,能理解自己,在这里只有她一个女人跟自己是属于同一个精神世界里,赵辛楣自信自己是个有道德的君子,绝不会闹出笑话。

假日里,寂寞无聊的他晚饭后散步,鬼使神差地又来到了汪太太家门口,正想回去,忽然,汪太太的家门开了,汪太太走了出来。

“天气很好,我出来散步,走过府上,就来看看你——和汪先生。”

“处厚打牌去了,我也正想出去走走,咱们同走。”

两人一路谈得甚是高兴,聪明的汪太太把赵辛楣从前的恋爱底细全套了出来。赵辛楣也懊悔自己太不含蓄了,竟把自己的一切和盘托出了。

便有点不好意思了“汪太太,你听的厌倦了,我这种恋爱故事,本人讲得津津有味,旁人只觉得平常可笑了。”

“我听得津津有味的,不过,赵先生,我想劝告你一句话。”话说一半,汪太太不肯说下去了,想抽身进门回家。

赵辛楣急切地想知道,就用手拦住,求她说。

“你记着,切记对一个女人说另一个女人的好——尤其是当着我这样一个脾气坏、嘴巴快的人,称赞你那位**如何温柔,如何文静——”

赵辛楣感觉自己像被打入了十八层地狱。想转身就走,可是已经晚了。

高松年和汪处厚已经来到了近前。高松年一把抓住了他的肩膀。

汪处厚异常愤怒,赵辛楣窘的不知所措,想解释些什么,被汪太太打断了。

“你要我老实说,好!我劝你还是别问了,你已经亲眼看见。心里明白就是,还问什么?反正不是有面子的事,何必问来问去,自寻烦恼?真是!”

汪处厚发疯似的扑向太太,汪太太仰脸哈哈大笑,像神经失常一样的尖笑,让人不寒而栗。

遭遇尴尬困境的赵辛楣该如何处理眼前的狼狈呢?一念之差让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他该何去何从呢?

更多的精彩故事,欢迎明天继续关注。

这位女士就是曾在电视剧《围城》当中饰演“唐晓芙”的史兰芽!史兰芽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因此史兰芽对于影视方面的发展,也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她的父亲是一位优秀的导演,曾经执导过《洞房》以及《罪与罚》等经典影视作品。

虽然史兰芽在自己的从艺生涯中,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经典角色和作品,但是外界还是最关注史兰芽的感情问题,因为史兰芽在自己短短几十年的人生当中,却经历过三段婚姻。

一、史兰芽的第1任丈夫是演员刘斌!

刘斌曾在**《大太监李莲英》当中饰演过“崔永贵”这个角色以及在《阳光灿烂的日子》当中饰演过刘思甜。

虽然刘斌大多数都以配角形象出现,但是刘斌自身拥有着极为扎实的演技功底,所以每一次刘斌的出现,都会给观众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史兰芽和刘斌两个人虽然都是演员,但是两个人并非是因戏结缘。由于史兰芽和刘斌两个人都是十分狂热的摄影爱好者,在那个年代喜欢摄影,本身就是一件极为稀缺的事情,所以史兰芽和刘斌两位摄影爱好者在认识之后,自然也成为了相当要好的朋友。

正是由于史兰芽和刘斌两个人经常因为摄影的事情泡在一起,所以两个人之间也产生了暧昧的情愫。很快史兰芽和刘斌就走进了婚姻殿堂。不过让人感到可惜的就是,史兰芽和刘斌在短短相处一段时间之后,就宣布了离婚。

在与刘斌离婚之后,史兰芽也并没有忙着“缅怀”自己的感情,而是把自己的全部心思都放在了事业发展上,并且在一次聚会上,史兰芽也巧遇了自己的第2任丈夫。

二、史兰芽的第2任丈夫是一位海归!

虽然史兰芽第2任丈夫是一位彻彻底底的“圈外人”,但是第2任丈夫的精明强干,还是给史兰芽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因此在相处不久之后,史兰芽就和自己的海归丈夫走进了婚姻殿堂,并且在不久之后,史兰芽也给丈夫生下了一个儿子。

不过“上天并没有让史兰芽的婚姻从此幸福地走下去”,在史兰芽和第2任丈夫结婚没几年之后,史兰芽的第2任丈夫就查出了癌症。虽然史兰芽的第2任丈夫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IT精英,并且也有着不错的收入,但是由于丈夫患有的是不治之症,所以史兰芽的第2任丈夫离开人世,只是一个早晚的问题。

在第2任丈夫在患癌期间,史兰芽也尽心尽力的照顾自己的丈夫,这让史兰芽的第2任丈夫十分感动,因此史兰芽的丈夫也做出了一个十分大胆的决定,那就是和史兰芽离婚。

史兰芽的第2任丈夫不愿让史兰芽继续照顾自己,因为史兰芽的第2任丈夫对于自己的病情十分了解,就算是史兰芽照顾的再好,自己也不可能完全康复,所以为了让史兰芽不再为自己操心,史兰芽的第2任丈夫也决心和史兰芽结束婚姻关系。

史兰芽最终也接受了丈夫的离婚请求,而史兰芽花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才在这段婚姻当中走了出来。正当史兰芽对婚姻丧失信心的时候,史兰芽的第3任丈夫也出现了在她的面前。

三、史兰芽的第3任丈夫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幼斌!

出生于1958年的李幼斌比自己的妻子史兰芽大整整13岁,虽然李幼斌和史兰芽两个人是名副其实的“老少恋”,但是这并没有影响李幼斌和史兰芽两个人的婚后感情。

李幼斌和史兰芽两个人是在2003年因为电视剧《江山》认识的,虽然当时李幼斌和自己的前妻还保持着婚姻关系,但是李幼斌自从看到了年轻漂亮的史兰芽牙之后,也一眼笃定史兰芽才是自己的真爱。

为了和史兰芽在一起,李幼斌很快就结束了自己与前妻的婚姻关系。虽然在外界看起来是史兰芽介入了李幼斌和他前妻的感情,但是李幼斌却曾不止一次说过,自己和前妻离婚是因为感情不和,并非是因为史兰芽的介入。

虽说李幼斌和史兰芽的感情存在着很多的争议,但是在2008年,史兰芽和李幼斌还是成为了正式的合法夫妻。如今已经47岁的史兰芽也和李幼斌过上了十分幸福的生活。

不过史兰芽和李幼斌并没有属于两个人的孩子,因为史兰芽和李幼斌在结婚之前,都和各自的前任有过孩子,为了不让孩子之间的关系出现问题,史兰芽和李幼斌也决心一辈子不要孩子。

四、在她47岁的时候,史兰芽过上了真正的幸福生活!

在与李幼斌结婚之后,史兰芽也把主要的重心转移到了照顾家人和孩子上面,虽然史兰芽也从多次客串过影视作品,但是大多数都的都是自己丈夫李幼斌主演的作品。虽然曾经历过两段失败的婚姻,但是李幼斌在遇到李幼斌之后,却真正感受到了婚姻的幸福感。

李幼斌是国内影视圈当中的一位顶级实力派演员,可以说史兰芽和李幼斌两个人有着明显的人气及知名度差距,但是史兰芽却甘心做李幼斌“背后的女人”。

正是由于史兰芽为李幼斌解决了后顾之忧,李幼斌才能够把大部分的心思都放在事业发展上,所以李幼斌才能够给大家带来一部又一部的经典作品。

很多人都因为李幼斌和史兰芽没有属于两个人的孩子这件事情,替李幼斌和史兰芽感到可惜,但是在史兰芽看来,自己现在已经过上了非常幸福的生活,如果再因为孩子问题,影响到自己和李幼斌的感情的话,那么确实会有些得不偿失。

总结

虽然大家对于史兰芽的关注并不算太多,但是由于她是李幼斌的妻子,所以当史兰芽有作品上映或者播出的时候,都能够引起很多观众的关注。

当然史兰芽在作品当中,注定不会成为最出彩的一个,但是史兰芽选择继续留在影视圈发展,并不是因为生计问题,而是希望为了满足自己的演员梦想。

虽然只能够在作品当中,出演一些小配角或者是小角色,但是史兰芽却总能够用尽全部心思,来打磨诠释角色。

作为观众,当然希望李幼斌和史兰芽能够一直幸福下去,虽然由于年龄问题,大家看到李幼斌和史兰芽的作品机会已经越来越少,但是还是希望李幼斌和史兰芽能够在以后,给大家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3363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0
下一篇2023-10-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