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过日子嘛,跟谈恋爱时不一样,以下仅供参考:
一、刀具类:及厨房用剪刀。
生熟要分开。我的个人建议:
1,熟用刀及刀板一:包括瓜果蔬菜/熟食。
建议刀3把、刀板可用塑料刀板。原因:你不需要用塑料刀板来剁肉末。
11 陶瓷刀:水果蔬菜类的,专用陶瓷刀,日本产的就行。因为比较水果蔬菜比较脆,用这种刀很好,不生锈。
12 剔骨刀:用于切熟食肉类的,双立人牌的小支的剔骨刀就好了。
13 西瓜刀:我发现,你买了一个完整的西瓜,缺了这支长长的西瓜刀,你还真的挺费劲,虽然一年用不了几次。
2生肉类及刀板二:
21 厨房用剪刀:用于剪断鱼腹、鸡骨等。厚重的。
22 大菜刀:剁肉丸时需要,或弄断鸡骨时。此时,需要一把中国产的大的、笨重的刀,用来剁肉或劈开小骨头(如鸡肋骨)。不必过于笨重,那种卖肉铺子的最大的刀,家里不需要,因为你可以让卖肉铺给你切好。
23切片刀:双立人牌的就行。为什么推荐双立人的,因为用过之后,才知道人家的刀口是真的好。无论是切冻过的肉(略化冻30分钟后的),还是切冷藏的猪肉,这一中等尺寸的切片刀是可以轻松搞定肉片、肉丝、肉丁的。
24 其他:一般不需要。例如,我家的双立人一套三把,我一般只用到剔骨刀、切片刀,而那个稍大一点的,中等尺寸的刀,几乎无用。
二、锅类:
普遍炒菜锅:便宜的就好,普通菜市或农贸市场去买一口,只要是不漏就一直用,用坏为止。用坏的意思是:它开始漏了。平时的保养:如果用油炒菜了,只要是蔬菜,一般不要用洗洁精一类的化学清洗剂,只需钢丝擦直接擦尽就好,流水洗干净,让它有一点剩下的油,OK的,有养护之用。除非你要炒葵花子,不得不更洁净时才需要再干净一些。偶尔 ,也可用猪油/肥肉,将锅加热后,用肥肉擦一遍锅。
高压锅,一
微波炉,一。有人说这东东不好。我个人认为它在冬天时是蛮实用的,加热迅猛。
汤锅,可以有2-6个,随便。如果 经常煮汤,可以多。例如:不锈钢锅(大、中、小)一套,砂锅(中)用于炖红烧肉/熬中药,砂锅(大)可以煮鸡汤。
平底锅(中):用于煎饼、做鸡蛋饼/卷等。
电饭煲。
烤箱:我个人不会烤东西,所以,没有。如果你不会用,不建议购买。或学会之后,多用几次,再考虑是否购买。
三、清洁类:
物理清洁用:
11 钢丝擦
12 百洁布
13 抹布若干——建议颜色不同,用于擦拭不同的地方。生熟分开,只用于水果或熟食的抹布不得用于其他。由于消毒柜要求将洗净的碗碟擦干,所以,我会要求专用抹布(它只用于这一用途,不得挪作他用)。有些是全棉抹布,有些是化纤的,我喜欢全棉的。
化学品:
洁尔亮:在香港超市中可以购买到,现在网上应该有。
洗洁精:仅用于比较油腻的餐具 。用法:先稀释30倍左右,即用300ml的水稀释15ml洗洁精,形成高浓度的液体,擦拭所有的碗碟,最后一次性用水冲净,如果过于油腻,则需用开水来帮助了。
其他。
四、洗菜类:
小的菜盆若干。
淘米LUO 3-4个,既用于淘米,也可用于蔬菜清洗过程中使用。
五、开水系列:
热水瓶一般一支就够用了,不行随时烧。
烧开水的壶,一。我1998年买 了一个不锈钢的烧水壶,至今 仍在用。原因:有几年用电热水壶,停止不用。后,它没烧坏的原因:正确地使用它,它有个鸣笛,提醒我水开了。
冷开水专用玻璃容器。长颈的就好。沃尔玛超市有售的,简单实用。
六、电器类:
抽油烟机
液化气灶或天然气灶。二者不同,只能用专属的。
消毒柜。
置物箱。
冰箱(可放在客厅中,减少油烟对冰箱的污染)
电酸奶机
厨房料理机、榨汁机、多功能料理机
厨余粉碎机:下水道用的。
电汤煲
七、杂类:
墙壁置物架
锅盖置物架:节省平台空间,直接将3个锅盖挂在墙上。
调料盒
小油壶:推荐特百惠的。目前为止,国产的塑料制品仍不如特百惠。
塑料米桶:能容纳15kg大米已足够。因为大多的米袋 现在都是5KG或10KG。
置物架(类似火锅店中放在桌边的):我在宜家发现一个东东,三层的,最下面一层我放大米(大米不必接触地面了),中间一层放常用的不锈钢锅、高压锅,最上面一层放漓水架。虽然它占用了一点空间,但,方便取用。
其他
宋淳祐年间(1241-1252),浙江畲族蓝姓始祖蓝敬泉支族由福建罗源迁徙至金丘驮磨庵,自此金丘村成了景宁畲族的聚居地和蓝姓畲民入浙的最早发祥地。因当年垦地掘得黄金数金,故取名金丘。
古老神奇的畲寨金丘村,自有着灿烂的畲族文化,其中的婚嫁习俗更是古朴、带有宗教色彩、极富浓郁的畲族风情。
畲族婚俗实行一夫一妻制,早先实行族内远房成婚,对歌找恋人,自许终身,后来逐渐演变为经媒人介绍,双方同意后聘礼成婚。
嫁妆是一些劳动工具和木质家具为主,还有一些稻、麦、豆、花生等种子,寓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婚嫁仪式有拦路、举礼、喝宝塔茶、脱草鞋、借镬、杀鸡、撬蛙、对歌、对盏、留箸、留风水、行嫁、拜堂、传代、回门等礼仪环节。
其中拦路对歌、借镬杀鸡等仪式极具趣味、富有特色。
结婚这天,迎亲队伍到女方大门时,有一个热闹的场面叫“拦路”,也叫“拦门”。意在让迎新队伍多放鞭炮、多递小红包,增添喜庆气氛。
媒人放三只响炮,报讯迎亲队伍的到来,女方也随即放两炮表示做好迎接。然后,便是女方的阿姨舅母姑嫂们拿着杉枝拦门要求对方多放鞭炮,并要求对歌,等亲家伯赤郎做出回应。
男方用右手折下三枝杉枝抛路边,再折一枝抛路下,递给“接礼包”,姨母姑嫂们接过红包才放行。此时鼓乐鞭炮齐鸣,喜迎迎亲队伍进门。收礼后,给迎亲队伍每人一碗肉丝面,吃过后,脱草鞋,洗脚,换上新鞋,叫“脱鞋礼”。
接着,便是在新娘家中堂举行的“捉田螺”仪式,即家族中较有威望的男女双方长辈分别排一排,两两一对,相互作揖,一躬到底,力求手掌碰地,以示尊敬,因为十分像捉田螺的姿势,所以也叫“捉田螺”仪式。
婚宴晚餐由男方宴请女方客人,感谢对新娘的养育之恩,叫“请大酒”,但必须在男方向女方借炊具后才能办酒席,借炊具的的仪式叫“借镬”。
借镬时,中堂祖宗香案上点上香烛,赤郎来到灶前,阿姨舅母端来一面盛着猪肉、豆腐、香烛的米筛,向赤郎作个揖,赤郎回礼后再向灶神作揖,将米筛放在灶台上,开始唱歌以对女方的赞美。然后,女方姑嫂们将能藏的炊具都藏起来,赤郎年“借镬”词,词中涉及各种炊具,念一样拿一样,如有遗漏也不会告诉少了什么,而是要赤郎重新“借”。
“借”齐炊具后,由赤郎执刀杀鸡。
杀鸡时,地上摆着碗,如果血滴到外面地上,就要罚酒,一滴罚一碗。爱耍的姑娘们会趁机故意推搡赤郎,使鸡血滴到碗外,罚赤郎喝酒,甚至把锅灰抹到他脸上,戏耍热闹。总之,整个借镬的过程是充满欢乐和情趣的,是畲族婚嫁中独特的习俗。
晚餐由“亲家”主位,请女方贵宾,如舅公、舅舅等坐中堂首席。婚宴中会有劝酒、敬酒、等活动。新娘手托木盘或米筛,上面放着一对银手镯,一只九连环银戒指,点一对红蜡烛,放三只酒杯,在赤娘的陪伴下逐桌唱劝酒歌。
歌毕,每人都给一个红包,畲语叫“撬蛙”。
宴后是热闹的对歌活动,长夜对歌,天将分晓时唱“催亲歌”,歌毕,新娘打扮完毕,对歌就此结束。接着就是“别亲上轿”,有“留箸”和“衔千金饭”的仪式。在中堂的方桌上摆好供品“三牲一付”,后面摆一大碗饭。娘家有几人就摆几双筷子,分成两把放在碗后面。请本族长老讲祝语后,新娘由其哥哥或弟弟抱入中堂,站在凳子上“溜筷子”:新娘拿起桌上的两把筷子交叉递给哥或弟,对方又将筷子从新娘腋下放回原来的位置上,如此进行三次,结束。接着新娘告别父母,低头衔三口饭,吐在准备好的手绢里,由哥或弟包好放进新娘的衣袋,由“带来娘家饭,养大夫家猪,年年兆丰年”的寓意。
事后,新娘接伞遮头动身起步到中堂要进二步、退三步,畲语叫“留风水”。然后“传代(袋)”出门。这时大小鞭炮齐响,“踏路牛”在前头开路,新娘上轿“行嫁”。三天后“回门”。
传统的畲族婚嫁习俗是畲族文化的经典之作,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异常名录。
在我们江南一带农村,尤其是在皖南山区我的家乡,乡亲们遇到婚丧嫁娶、庆生祝寿;还是上梁乔迁、金榜题名,都是在家里操办宴席,宴请答谢四乡八邻的亲朋好友以及左邻右舍。宴请的形式是一直沿袭下来的“流水席”。
所谓“流水席”,就是宴请客人的一种形式,在农村最为常见,是一种流传下来的民间习俗,也是一种乡土民俗文化的体现。“流水席”,说白了就是农家酒席,在自家的大院子里搭起顶棚,顺着墙角垒砌一溜排锅灶,请一至两位在当地手艺高超的乡厨烹饪菜肴。“流水席”的特点,比如婚宴,不像城里人在酒店几十桌一起开,他们通常是三四桌或者五六桌就开席。“流水席”每桌坐八人,陆续后到的来客,只要坐满八人,就马上端盘上菜。这一拨人吃完了,抹抹嘴走人,换另一拨人再吃,这样一轮接一轮,客人随到随吃。请来的乡厨手艺毫不逊色于专业厨师的水准,尤其是一些农村土菜,他们那带有乡土技术的烹饪方法做出来的美味比城里大饭店的还地道。
在婚宴的前几天,主人就与厨师联系好,家里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按照请来的厨师安排,购买宴席上所需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当然离不开鸡鸭鱼肉,其中蹄髈千万不可少,对于这个要求,我至今也没有弄明白,为什么婚宴非得要有猪蹄髈?外带香菇木耳,时蔬小菜等一系列配菜。婚宴上的事务庞杂,都有待客的主事安排,他们分工清晰明确:内外打杂、端盘上菜、倒茶递烟、散发杯筷、洗碗帮厨等,一应俱全。这些帮忙的人,除去家里的表姨二大爷外,大多是来自本村的姑娘小伙,他们纯属是尽一份义务。婚礼结束后,主人都会象征性地发给红包,一般包个百把块钱,再递上一盒香烟,大方一点的主家,再捧一些糖果就算完礼。往往在这种时候,就更能体现乡里乡亲、左邻右舍的和谐和那种深浓的乡情。相比现在的城市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淡漠,即使在一个楼道里居住,几年下来还不知对方姓甚名谁,家家都把大门紧闭,没有了邻里那种亲热的关系,更谈不上像农村那样,端一个饭碗跑遍好几家的恬适。
厨师在婚宴的前两天就要来到主家,开始婚宴菜肴的准备,垒砌的锅灶上放置一口口大铁锅,灶膛里红彤彤的栗炭火烧得正旺,锅里煮着特等五花肉;炖着大锅的猪蹄髈;那边一群妇女正忙着搓圆子、炸圆子,给婚宴“流水席”做着准备。
婚宴开席一般在中午一两点钟左右,那些早到的亲朋好友,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喜庆的时间,在一起叙叙旧,聊聊家常,仿若亲朋好友一次亲密的聚会,从而拉近彼此间的友谊。“流水席”那深浓的人情味,让你感怀之时,更是摇曳在心灵深处一抹深浓的乡情,让人感到无比亲切!
在婚礼的前一天下午,新郎带着红包,红包的多少,视当地标准,一般不少于伍佰元左右,外加三四斤连着的肋条肉,俗称“连耳肉”,前往月老家,请月老到主人家吃饭,主人家办一桌丰盛的酒席款待。月老被恭敬地安排在上座,旁边另有长辈相陪,表示对月老的尊重,更为重要的是对月老牵线的美满姻缘表示感谢!
今年春节年初六,应老家堂弟的邀请,去参加侄子的结婚喜宴。从省城驱车一路劳顿,到了家乡已是中午时分。大老远就看见堂弟家门前已经聚集了不少的来客,好不热闹。正中堂屋里已摆好了四桌,外加小客厅里一桌,首开宴席五桌,桌子四围都已经宾朋满座谈笑风生,外面还有暂时没坐上位子的来客在一起说笑着,等着下一轮的席次。每桌的中央,都放有果盘糕点,香烟茶水。看着宾客满座,主事一声“开席”,随后就有专门人员迅速撤走桌子上的果盘茶水,端来一只点燃的酒精炉。这时专门传菜的小伙子,两手高高举起红漆漆的托盘,走到桌前,将一个个热气腾腾的锅仔,放置在每桌的酒精炉子上。
在我的记忆中,原来乡下的婚宴一直是十个白瓷七寸大海碗,并且一齐上,称之为“十大碗”,象征着十全十美,如今盛菜的怎么变成了锅子?我正在纳闷之时,上首就坐的二大爷见我不解,就慢条细理地说:“姑娘,你不知道吧?现在乡下办喜事,都是用锅子,原先‘流水席’用大海碗已经是老黄历了。”哦!原来是这样。锅子比以前的海碗要大得多,清一色铜质材料做成,油光锃亮,铜锅两边各有一个耳朵,方便端着。看着铜锅的'大小,再加上农村人的实诚,锅仔里的菜满满的。故乡“流水席”不像一般的宴席那样,一次性上齐所有婚宴菜肴,而是很独特,一道一道菜上,仿佛吊人胃口,吃完一道撤盘,再上下一道菜,甚至于这道菜还没吃完,也照样撤下。
首先端上来的锅仔是炖肉,内有香菇和木耳。炖肉,它风味独特,是故乡婚宴喜庆及节日必备的名菜之一。先将整块带皮的夹层五花肉拔去猪毛刮洗干净,冷水下锅焯水,撇去浮沫煮至六七成熟,待之晾凉,再切成大小适中的肉块,肉块稍大一些,不然被人说是主家小气。然后放入早就熬制好的卤汁大锅里慢慢搅拌,让肉块紧紧裹满汁液,同时加进清洗干净已经浸泡好的香菇,再倒进适度自家酿制的糯米酒,少许精盐,最后把装满肉块的大铁锅放置木炭火上,以文火慢慢炖,直至肉块软烂绵柔,最后放入少许煮熟好的木耳配之。开席时,揭开大锅盖,一股浓香立刻夺锅而出,金**的炖肉烂而不碎,方块整齐,肉味浓郁醇厚,再有那淡淡养眼的香葱碎,怎不令人垂涎欲滴,食而不厌。软烂味美的肉香里,氤氲着淡淡香菇的清香,再配以浓稠的肉汁,简直是舌尖上美味。
就在我碍于面子羞于下箸之时,传菜的小伙撤走还没吃完的炖肉,紧接着换上了一锅仔捶肉。看着那清澈的汤汁,鲜嫩的肉片,还有那乳白色的豆腐皮,一下子就勾起了肚子里的馋虫,竟然不顾自己的斯文,筷头伸进锅仔里夹了一筷头,旁边的大嫂还帮我小碗里舀了一些汤汁,我抿了一口,真是鲜美。那天我来时,去了乡厨忙碌的厨房,亲眼目睹了厨师捶肉做汤的过程:在一个餐盘子里倒入农家纯山芋粉,先将猪里脊肉切成小片状,然后将切过的小块肉片,在山芋粉里裹蘸,致使肉片两边都沾满了山芋粉,然后厨师用小木槌轻轻敲打,用劲要恰到好处,继而使肉片被捶成一层透明的薄片,然后把捶好的薄片放在篾子里。这边锅里加入水,烧制沸腾,迅速将捶好的肉片下到沸水锅里,紧接着将撕碎的豆腐皮放入,待肉片浮起,再加入生抽、鸡精、精盐,撒入少许白胡椒粉,最后碧绿的芫荽沫点缀,滴入点点麻油,一锅捶肉汆汤就大功告成了。这肉片色入白雪,又透着点点绿,既有肉片的鲜美,又有豆腐皮的浓香,入口绵软滑嫩,那口感令你过喉不忘,让你含在嘴里,有不忍心吞下肚去的感觉。现在这道菜,故乡很少有人做,因为麻烦,既费时又费劲,但在喜庆的“流水席”上,还是少不了这道人人爱吃的捶肉汆汤。
三锅仔是鸡(丝),第四是水煮鱼。宾客们大快朵颐,喝酒行令,犹如行云流水,热闹非凡。
接下来的是肚丝,这上来的几道菜,都离不开汤汤水水,因为有汤水,又有将锅仔里的汤水舀到小碗里的习俗,所以故乡将这称作“小碗汤菜”,这也是“流水席”的经典所在,有汤水做伴,淡水夫妻之说。每一道菜肴上菜顺序有深奥的讲究,一定要按照这个顺序严格把关,千万不能把顺序颠倒了。故乡有顺口溜为证:一炖(肉)、二捶(肉)、三鸡(丝)、四鱼、五肚、六圆、七蹄、八汤(和粉)、九红烧、十时蔬。若是上错了菜,那将被宾客们耻笑,说主人家没做过事,不懂规矩!眼看十道菜已经过半,下面的第六道将是圆子。圆子历来都是吉利的象征,是农家婚宴上不可缺少的菜品,所谓“无圆不成席”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圆子上桌,寓意婚姻美满,欢喜团圆。
我自小就喜欢吃圆子,对圆子情有独钟,记得小时候盼过年,就是盼着能吃到母亲做的糯米圆子。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能吃到一口圆子那可是奢侈的食物,尤其是在那让人刻骨铭心的三年困难之时,幼小的我们想都不敢想,只能在梦中吞咽着口水,奢望着能吃上一顿饱饭。那时的圆子仅仅是糯米饭揉捏而成,加点盐放入葱姜就这么简单,不像现在,圆子里还要掺入上等的五花肉馅,配以香菇冬笋粒,品尝起来外层松脆,一股肉香在舌尖上缠绕,让你吃过欲罢不能。现如今,家乡人更是把圆子发挥到了极致,圆子的品种也呈多样化,什么荤菜圆子、素菜圆子、山芋圆子、绿豆圆子、挂面圆子应有尽有,一种圆子一种风格,一种圆子一种美味。乡亲们由品味圆子而图得好彩头盼个好事成真,来追求事事圆满的美好愿望!
正在我遐思缕缕乡愁怀想之时,传菜的小伙子擎举托盘来到桌前,轻轻地从托盘里端下一个雪白蓝边磁碟,碟子里放有四个滚圆的糯米肉圆,上面覆盖着“囍”字红纸,再看看其他几桌,都是这样,经仔细一看,那四个圆子竟然是没有经过烧煮的生圆子。正在我一头雾水纳闷之时,坐在桌子上首的二大爷又说话了,别看二大爷已经是耄耋之年,可精神矍铄,面色红润,说话声音朗朗:“这是厨房的厨师及帮厨人员,向主家素要喜钱了。”呵!原来是这样!只见主家的主事笑盈盈地从随身的包里掏出好几个红包,放进蓝边白瓷碟里,看来这是早有准备。至于红包里到底包有多少喜钱,大家都不知情。传菜小伙喜滋滋地将磁碟放进托盘,小步如风地端回厨房。可没过一会,又同样端来覆盖有“囍”字红纸的生圆子,看来端去的喜钱太少不够分,主家的主事又在蓝边磁碟里放进多个红包,额外又添加了一包中华香烟。这样接连重复了三次厨房才罢休。满满一锅仔糯米肉圆子端上了桌,眼望着那一颗颗滚圆饱满,色泽金黄的圆子挺立在锅仔里,仿若金灿灿的小山,让宾客们看着都舒服。不要说一口咬下去,那软糯绵柔在舌尖上的享受,单就是厅屋里氤氲的圆子的肉香和香葱味,就足以让你垂涎欲滴。
接下来想必就是蹄髈了。看着宾客们跃跃欲试的样儿,我在文章开头提出的疑虑,为什么婚宴上非得要有蹄髈?就已经猜出八九不离十了,原来这道菜是乡亲们的最爱!只见传菜的缓缓从托盘里端下锅仔,呵!猪蹄清炖黄豆!一股浓香,一种艳丽。这盘锅仔就像一场戏里饰演的主角,在人们渴盼的眼神和呼号声中精彩亮相。那白嫩嫩的蹄皮上,散散的香葱碎碧绿诱人,更是给人一种万山丛中一点绿的美好,又透着一抹金灿灿的黄,仿佛是深秋里那变换的景致,令人怀想!清澈的蹄汤在炉火的蒸腾中热气腾腾,皮肉晶莹光洁,整个锅仔里的蹄髈都在微微颤动,没有任何杂七杂八的调料,尽显猪蹄原有的本色。肉汁酥软香味扑鼻,浸满蹄汤的黄豆更是有着特殊的美味,既有肉的浓郁,又不失黄豆本真的豆香味。这时大家没有丝毫的客气,所有的筷子都伸向它,大有不歼灭“敌人”决不罢休的气势!不一会功夫,这一锅仔的蹄髈就风卷残云被扫荡一空,有的宾客似乎意犹未尽,还在残羹里寻找着什么。
在江南故乡的小镇,每到除夕那顿丰盛的年夜饭中,几乎家家都少不了这道猪蹄髈,主妇们各尽其能身手不凡,不是红烧就是清炖,要不卤制。对于这,故乡民间还有一种流传的说法,说是除夕年夜饭多吃猪蹄可以发财升官、吉祥如意!记得还在家做姑娘时,每到吃年夜饭,母亲总是要夹起一小块猪蹄,放进我的碗里,并且还笑嘻嘻地唠叨着:“看我姑娘吃了这块肉,将来一定会找个好婆家。”引得哥嫂们一阵嬉笑,每当这时,我的脸就像火烧似得,羞红了面颊。虽然这只是人们对美好愿望的祈盼,但却体现了故乡人对蹄髈的喜爱。这是一种抹不去的丝丝乡愁和情怀。
临到八汤(和粉)上场,此汤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汤,而是有腊肉丁、小朵木耳片、香菇丁、冬笋丁,用鸡汤慢火烹煮,熬制汤色浓稠为好,再用湿淀粉勾芡,起锅前,将打散的鸡蛋液倒入搅拌,这时,大铁锅的汤里便浮起丝丝黄白色的蛋花,最后再撒上一小撮葱绿,滴入数滴小磨麻油装锅上席。这道颜色悦目,清淡鲜嫩的“和粉”,家乡人都啧啧称它为“鲜羹”。舀一勺轻放嘴里是那样的润滑爽口,精细、雅致,充溢着民间烟火味,是地道的故乡舌尖上的风味,尤其是“和粉”里溢出的那一股农家土猪腊肉的浓香,更是勾起童年的记忆,不经意间想起母亲做这道菜肴的鲜美,是定格在心灵深处那一股永远的温暖。
九红烧,,我猜想应是故乡宴席上引人注目的“门槛肉”浓重出场了。所谓“门槛肉”,说白了就是肉块敦厚实在。这种大肉,我还是小时候哥哥结婚时,家里举办宴席时看到过,但我从不伸筷子,也许是肉块大,大都又肥腻,看着就够了。但在那六十年代中期,农民生活刚刚有所改善,宴席上能有这大块头肉,已经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是用上等五花肉,加上繁杂的工艺烹制而成。将带皮猪五花肋条肉刮洗干净,放入锅内煮至六七成熟捞起,用上好酱油均匀地抹在猪皮上,然后将五花肉猪皮朝下,放入油锅里炸至金黄,猪皮起皱呈小泡状取出晾凉,切成十厘米长二厘米厚的长薄片,然后碗里放入花椒、葱段、当然姜片不能少,将切好的肉片皮朝下放入碗中,再淋入酱油、腐乳汁、五香豆豉,少许精盐,上大蒸笼蒸透两小时取出,到开席时,再入蒸笼温热,一碗碗反扣在铜锅仔里,去掉垫在碗底的葱段、花椒、姜片,颜色红润油亮,汤汁粘稠鲜美,那码放整齐的一块块“门槛肉”在锅仔里高高隆起,一排排肉皮上搁置一两根香菜点缀。轻轻夹起一块,亮晶晶的透明状,入口软糯而不失其形,让你大开胃口。故乡人因了它的形状仿佛乡下的大门槛,肥瘦相间,敦实滑爽而得名,犹如故乡淳厚辛劳的乡亲们那样为人实在!这道大菜,是我们皖南地区传统宴席上不可或缺的十锅仔里的名菜。
写到这“门槛肉”,故乡还有个传说:相传唐代有一个朝中的宰相段文昌,他不光是官宦之人,更是远近闻名的美食家。他对美食颇有研究,同时自己还是烹调高手,不时地亲自下厨烹制美味。这道“门槛肉”就出自于他的首创。唐穆宗年间,段文昌回老家省亲,宴请亲朋好友时,厨师做了满桌子菜,其中有一道形如门槛,块大肉肥的菜肴,一看就使人腻得慌,整个宴席下来,几乎无人下箸。宴席过后,段文昌找到这位做菜的厨师,对他提出了改进措施:他让厨师将肥膘肉换成上等猪五花肋条肉,脂肪与瘦肉层层交织,色泽粉红且嫩,将胡椒换成豆豉,又额外添加几种调味料,亲自操刀做示范。
数日后段文昌要离别家乡,为了答谢家乡父老的盛情,再次设宴宴请乡亲,厨师按照他的指点重做了这道大菜。此菜色泽金黄,肉质松软,味道鲜美,肥而不腻,虽说与上次的大相径庭,但味道大有改观,此菜一端上桌,客人们便争相品尝。宾客们纷纷问道,这道是什么菜名,段文昌见此菜形如门槛,便随口取了个名字:“门槛肉”。至此,这道菜便渐渐走进了大小餐馆以及民间老百姓家的餐桌,并经不断改进,流传至今,成为一道大众美食,深受欢迎。
百合象征着爱情,这最先不知是哪位先人想到这绝妙的浪漫语言?简直是太恰当不过了。我想也许是因为百合洁白的缘故吧!那么最后一道锅仔,当然是时髦的时蔬,西芹炒百合了。那西芹的碧绿与百合的纯白相配,那是绝配!这道菜典雅委婉,寓意深情,翠绿里透着玉般的白,仿佛江南女子,骨子里都蕴含着婉约,还有那丝丝惆怅之美!令人似有不忍下箸的怜悯。这是婚宴上常见的一道菜,城里也一样!寓意百年好合!给这婚宴上的十锅仔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也祝愿新郎新娘夫妻恩爱!幸福百年!
回望故乡婚宴“流水席”上的十锅仔,有荤有素荤素搭配,有汤有水清淡可口,品尝起来油而不腻,口感柔和,是舌尖上令人难以忘怀的美味,更是一缕浓淡恬静的乡愁,是心灵深处烙下的不可磨灭的,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家乡厚重的情节。
坐帐 “拜天地”后,领亲人分持花烛将新人导入洞房。临时在洞房墙上挂上一盏用植物油点燃的油灯,称为“长命灯”。一会儿,会有人上去拨亮,边唱道:“拨拨灯,拨拨灯,来年生个闹人精”。新娘端坐喜床上,称为“坐帐”。这时,新郎上前用秤杆挑去新娘头上的“蒙头红”,意为“新人见面,称心如意”。然后坐在新娘左边,新人同饮交心酒。 分大小 待亲朋满座、宾客盈庭之际,新郎新娘同回案桌前,依序向长辈一一跪拜。姑、姨受头拜,拿头礼。所有受拜者均送给“磕头礼”,称为“分大小”。礼毕,酒宴开始,亲朋欢聚一堂,开怀畅饮。 酒宴 安排酒宴是办喜事的主要工作。一直到现在,乡村还都是自家买菜,请厨子。厨子一到,就给开刀礼,多少不限,并送两条毛巾。支锅,买菜,赁桌子。物资匮乏的年代,多为拌面过油,俗为“油炸面粘”。一般乡村没有炒菜。一律合碗席,三顿停,盖着蒸。红事情,好的制十个盘子八个碗,也有八个盘子八个碗,称二八席;后来逐步发展,又加四个炒碗、四个大件,称三八席。盘子多是四荤四素,如猪肝、猪血、炸酥鱼、热豆腐,凉调藕片、菠菜、豆角,萝卜、绿豆芽都有;碗为整个的鸡鸭鱼肉,另加粉几、丸子、海带之类,最后上个鸡蛋汤。男家的婚宴,过去是三顿饭,头天中午一顿,娶亲那天早、中各一顿,以中午的那顿饭最为丰盛。女家一般两顿,头天过轿一顿,第二天发嫁早晨一顿。 酒宴上,新郎新娘挨桌挨个给客人敬酒。俗话说:“喜酒不醉人”,新人端起来的酒,不能不喝。找清的实在不能喝的长辈,免了也就算了。有脾气欢的亲友,早已喝了八九分,被新人最后一灌,烂醉如泥,闹出不少笑话,为喜事平添气氛。 开脸 酒宴后,由两个儿女双全的妇女为新郎新娘铺床,将早已准备好的红枣、栗子等物置于铺盖之下,意为“早立子”。之后为新娘“开脸”,就是为新娘美容,如修细眉毛,剪齐鬓角等,意为“别开生面”。妯娌们用红线将新娘脸上不规则的毛发揪掉,边揪边唱: “揪脸人不怠慢,揪脸还得红鸡蛋。 红鸡蛋,满脸转,今年喝喜酒,明年吃喜面。” “开脸”表示女子已婚,一生只举行一次。 闹洞房 古称“谑亲”、“戏妇”,俗称“暖房”、“闹房”、“闹新媳妇”、“戏新郎”等,特指新婚当夜在新房内举行的以戏谑新娘、新郎为主要内容的一种庆贺形式。人们认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闹洞房能驱邪避祟,保佑新郎新娘婚后生活吉祥如意,兴旺发达。宾客、亲友、邻里、村人,特别是表兄、表弟、表侄,不分辈份高低,男女老幼,均可参加闹房,乱,谓之“新婚三日无大小”。如故意念一些拗口的诗词、歌谣,让新娘学着念,或出上联要新娘接下联等。新娘不能令众人满意,就会被罚糖果饼食或酒。或让新娘讲一些具有性的隐喻的谜语或笑话,使她难以出口。有的闹房,要新郎新娘做出一些动作来,像当众拥抱、接吻,或接近于此的事,如将一根筷子放在油瓶里,只露出一点头来,要新郎新娘用舌尖将其舔出,或吊起一只苹果,要两人同食等等,花样百出。也有人作极不雅观的“闹喜”言行,使新人不堪入目。甚至直接对新娘百般戏谑,动手动脚。 听房 闹房活动的自然延续是“听房”,即贺婚的亲友散去,新婚夫妇闭户休憩后,又有人悄悄转回,躲在窗外窃听或偷窥房内动静,以新婚夫妇的亲昵语言动作甚至于性行为取乐谈笑。一般情况下,听房以新郎的表嫂子等女性眷属或表亲男性朋友为多。更为出格者,还有乘人不备潜伏在婚床下听房的。非常喜闹。 有的深宅大院,外人进不去,或刮风下雨无人听房,长辈便一把扫帚靠在新房的窗户外当作人。趣味讲究。 认祖 拜三朝 新婚第三天,一早拜三朝,即新郎新娘由妯娌们(大多是近房老嫂子)领着陪同去男家祖坟祭拜,谓之“认祖”,也叫“烧喜纸”。回来后嫂子领着,拿块二尺见方的红布,铺在家族长辈的堂屋当门磕头问安,受拜者均须给新娘“磕头钱”,称“拜三朝”。讲究的人家,溜门子磕头,一房人家家都磕。其意义在增进新娘与男方家族成员之间的了解,确认新娘在男方家族中所占据的地位。是日,新娘兄弟多前来会见,晓知回门日期。回门见到爹娘问起时,好说婆家门户大,人头胜。稀里糊涂几乎拜了半个村。 新娘在新婚二日或三日后入厨房做饭,洗手做糕汤。 回门 婚后新郎新娘同去拜见岳父岳母或女方亲友,有的带些粉丝、糖果、点心等礼品,谓之“回门”。旧时在大年初四回门的多。慢慢地,三朝后,就有新郎、新娘在婚后第六天,同往女家拜见岳父母和女方亲友。女家盛宴招待“贵客”和三亲六戚及八方朋友。新女婿的宴座必须设在正堂首席上坐。饭前女方弟弟给姐夫端洗脸水,姐夫须给小舅子掏钱。午后则回,不在娘家过夜。娘家给女儿带上一块圆饼馍,说是给婆婆吃,堵住嘴,日后少嫌弃,不要比鸡说狗。 回门婚俗,从新娘方面说,表达出嫁后不忘父母养育之恩;对新郎来说,除感谢岳父岳母恩德外,还有拜会结识女方亲友的意思,带有认亲的性质。 现在社会交流广了,发达了,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婚后两天三天就有回门的。 分家 分家时,父母要给买锅碗瓢勺,置新灶。一般小锅挨着大锅,锅门不能朝南,意思是烧的难,吃的难,难做饭。只有庙里的和尚支锅门朝南。要刷新房,留燕路,祈望“燕子不进愁门”。选好日子,父母买上很多菜,儿媳妇锅上做饭,婆婆烧锅,一家人吃饭庆贺。 乡下,父母要分米分面分田地等;城里,要给一定的生活费。旧时有的还立有分家单。 无论城乡,青年人婚后都要和父母在一个灶上同吃一段时间。往后,城里人因工作关系多嫌不方便,乡下人因各种原因(大多是兄妹多,妯娌间不好处),便另起炉灶,分家单吃。开伙的那天,请亲朋好友来吃头顿饭,称为“燎锅底”。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颁布《婚姻法》,废除包办婚姻、买卖婚姻及“童养媳”、“纳妾”等封建婚姻制度,“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择偶方法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单位工作人员率先移风易俗,实行恋爱婚姻,订婚自主,不择生时,不要聘礼,双方到民政部门履行结婚登记手续,举行简单仪式。但由于传统婚姻观念和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农村大多还是强制与自由结合的半自主婚姻,即媒人搭桥,父母作主,当事人点头。20世纪60年代,青年男女效法外地,实行“旅行结婚”、“集体结婚”,不宴宾客。现时,自由恋爱、自主婚姻早已普及。很多人是靠父母、亲戚、同学、好友、老师、师傅等人的介绍或工会、团组织举办的联欢会、游艺会、舞会、茶话会相识相恋结婚的。通过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媒体征婚和婚姻介绍所寻找恋爱对象的人也越来越多。 建国初,物资匮乏,青年男女只要感情成熟,往往两只单人床一并就成家了。有的知识青年结婚,邀请亲友吃点喜糖,无所谓婚礼。即使在农村,多数青年男女也不刻意追求物质条件,而讲究思想感情。20世纪60年代,盆桶家具乃至衣料棉线要凭结婚证才能适量供应,以敷喜事所需。20世纪70年代以来,农村逐渐出现女方索要彩礼的不良风气。什么“毛头羊、盖子猪,三转一响大瓦屋”,“三转”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一响”即收音机,还有“过河干”(的确良等化纤衣料)等等。后升格为“四礼不缺塞手中,三间瓦房有电灯”,四礼就是见面礼、优质衣料、上车礼、下车礼。20世纪80年代,女方要求男方准备电视、冰箱、洗衣机、自行车、家具等大部分甚至全部结婚用品。农村的嫁女开始讲究生活质量,什么“两棚楼,四合院,打轧井好浇菜,不与老的一个院。”这话也不是不孝顺老的,是说现在条件好了,想单住,图利索。有的男方事先将一些大件新婚用品送至女家,权作女儿出嫁之日的嫁妆。有的还要求男方送数额较大的人民币。城市,青年男女互相攀比,要求越来越高,婚事开支名目繁多,费用节节攀升。当前,婚房、喜宴已是“老礼儿”,首饰礼服、婚纱照,包括婚车、摄像等在内的婚庆服务和蜜月旅行成了结婚过程中的重要开支。婚宴规模越办越大,少则二三十桌,多则四五十桌,甚至上百桌,迎娶车队由以前的一两辆,增至四五辆,近年有的十几辆,几十辆,而且一色的高级小轿车,组成长蛇阵似的迎娶车队。结婚全套费用在5-8万的占相当比例,10万元以上操办一个婚事的也不乏其人。说明群众生活日渐富裕,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实际上,多数新人往往工作不久,手头积蓄有限,大操大办所需开支几乎都是父母多年的积蓄,甚至是他们的“养老钱”。目前,妇联、文明办、工会等社会组织大力倡导移风易俗、婚事新办的文明新风,引导举办集体婚礼、旅游婚礼、植树婚礼等,既隆重、热闹,又喜庆、节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 现时,婚礼多选择元旦、春节、五一、国庆等节假日举行,新人在饭店准备酒席招待亲友。席间,新郎、新娘向来宾依次敬酒,客人和长辈们回说祝贺的话。宴后散发喜糖。而且内容、习俗呈现出中西合璧、传统和现代相互渗透、紧密结合、丰富多彩的特点,如赠送结婚戒指,新娘着白色婚纱,新郎着西服,设置伴娘,拜堂后新郎抱(或背)新娘上楼进洞房。汽车(轿车)迎娶已成为普遍现象。迎娶汽车漂漂亮亮,喜气洋洋,车身上缀满鲜花,车窗玻璃上贴上大红的“喜”字,称为“花车”。花车在大街上疾驰而过,吸引行人驻足观望,成为一大景观。还有的追求婚礼的新颖独特,以给宾客及自己留下难忘的记忆,以三轮车迎亲,长长的三轮车队在街市缓缓驶过,新娘新郎的风采路人尽睹。沿用的习俗也有所变异。撒帐多用糖果和彩色纸屑抛撒。拜堂行鞠躬礼。喝交杯酒搬到了婚宴上。闹新房主要是向新人表祝福,也包括喜宴上的闹喜,如让新郎新娘接吻、吊吃果糖,年轻人搂抱新娘与之合影,要求新郎新娘介绍恋爱经过。集体婚礼的新人们有的还向贫困学子捐献爱心善款,将爱的真谛升华;有的种植象征爱情长存的“爱情树”,以铭记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昭示着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