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丸案:明光宗真的吃了红丸死了吗?

红丸案:明光宗真的吃了红丸死了吗?,第1张

光宗在明朝皇帝中很有名,但这不是因为神武有多聪明,而是因为他的离奇死亡。

光宗是明朝第十四任皇帝。当了多年王子后,他终于在39岁时登上了王位。登基时步履轻松,神情开朗,看上去身体很好,却在吃了所谓的红丸一个月后猝死,被称为一月皇帝。

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围绕光宗发生了许多怪事,汇集了各种戏剧元素:宫廷、阴谋、女色、疾病、药物、灵药可谓精彩纷呈,后人也常称之为红丸案,这也是明代最著名的公案之一。

光宗是明神宗的长子,但他不被上帝喜欢。主要原因是她的生母是一个卑微的宫女。年轻时,宗申有机会,但后来她有了光宗。在上帝的头脑,他总是把这当成丑闻,自然也无意做一个负责任的父亲。如果不是t为太后她渴望爱她的孙子和她的王子一次又一次的绝望挣扎,他的王子地位早就被受到上帝宠爱的郑贵妃所生的斧王取代了。然而,他的王子生涯总是充满风险。甚至在戒备森严的宫殿里,也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一个乡下人闯进了王子他拿着一根大棒来到王宫,试图用一根大棒杀死王子。他参与了明代三大公案,即邦案、妖书案和红丸案。

好在光宗在各方面都表现得比较公正,让万历皇帝一直无话可说。经过三十九年的惶恐,他终于在万历死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光宗即位之初,颁布了一系列新政,其中大部分是针对宗申时期的弊政。众所周知,在明神宗中后期,有一个长期未能主政,政纲松散,民的心是分裂的。光宗虽然只是颁布了一道法令,但并没有现在还看不到实际效果,但已经鼓舞了朝野的人心,呈现出新气象。看来,这位浸*已久的新皇帝似乎想有所作为,也初步表现出了勇气。

但他即位十天后,就莫名其妙地病倒了。起初,他不顾疾病坚持处理政务,但大臣们看到瘦弱憔悴的皇帝时都吓坏了不同的情况。

一方面,光宗的病是因为长期精神压抑,身体有些虚弱。他第一次身居大位,忙于国事,自然很累。另一方面,直接诱因与其对女性的放纵有关。光宗即位后,他的对手郑贵妃派了八个美女供他享乐。但是,好色的光宗没有t似乎有点戒心,但他愉快地接受了。白天,他筋疲力尽,从王朝退休后,他不能我抵挡不住玩弄女性的诱惑。他活了两年,身体垮了。

掌管御药局的太监崔文生负责给皇帝开药。不知怎么的,他开了大黄药。众所周知,大黄是凉药,主要作用在于清热泻火。服用广宗后,一天一夜腹泻三四十次,突然头晕乏力,卧床不起。

由于崔文生原本是郑贵妃的亲密助手,消息传出后,法庭上有许多评论,都指责他开的药不符合医学原则。有人怀疑他受郑贵妃指使,故意用泻药谋杀光宗。有些大臣写道,医生应该给吃得多的人拉肚子,给吃得少的人补肚子。光宗的症状明显是身体虚弱,他应该以滋补为主,但他却使用了抗侵犯剂。显然,这里面另有隐情。

光宗虽然不肯接受退兵,但身体明显垮了。甚至当他临终前召见大臣时,他已经把王储的手托孤给自己,和

这时,鸿胪寺的官员李向皇帝要一种能治百病的仙丹。事实上,大臣们都反对所谓的长生不老药。有大臣说见过两个人吃这种药,一个很健康,一个很痛苦。可见此药疗效因人而异。更多的大臣认为这种药既然叫仙丹,就不相信。这显然是一种更理性的态度。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然而明光宗此时已奄奄一息,却对长生不老药抱有最后一丝希望。他让李克快点吃药。因为这种药丸是红色的,所以叫红丸。据部长事后分析,所谓红丸主要是由红丹、秋石等制成的。是人间热物,据说有一定的壮阳作用。光宗接过手里的红丸,反复表扬他的忠臣,然后当着众臣的面把它取了下来。服下后,光宗觉得不错,温暖舒适,想着吃,吃的开心。这自然是一件好事,大臣们都很高兴。

可是到了下午,光宗怕药劲不够,又催要一颗药丸。这时候所有的医生都认为不合适,但是皇帝却频频催促。无奈之下,李只好给加了另一颗红色药丸。谁也没万万没想到,就在第二天,光宗突然去世,连遗言都没有留下。

看着明光宗这一个月的身体状况,真的可以用内忧外患来形容。我本来就担心国家大事,而郑贵妃的身体已经很虚弱了,但她还是接连吃了大黄和红丸。大黄是凉的,红丸是热的,两者都用在光宗太性的身体里。后果可想而知。

登基时还好好的皇帝,一个月就崩了,引起朝野舆论哗然。但由于此事涉及朝廷机密,疑点重重。虽然舆论大多指光宗被郑贵妃等人反击,但这毕竟只是怀疑,没有人有确切的证据。在当时复杂的形势下,这一事件的最终结果并不太严重,崔文生被发配南京,李被充军,草草收场。

最可怜的自然是明光宗。如履薄冰没他没有成为皇帝,但他在成为皇帝后没几天就去世了。因为突然发生了一些事情,皇陵已经来不及新建了。只有金荣院被金融魔镜曝光利用前朝废陵应急这个皇帝真的有点讨厌!

钧调学派3《红丸觉醒》,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打造你的人生。

1、红丸是区分奴隶路线和帝王路线的分水岭,并非帝王路线就比奴隶路线混得好,奴隶也可以做到大太监。红丸是乾道,适合想走帝王总裁路线的男人。

2、而现实大多数人都是随波逐流的羊群,是没有主线积累的,大多是碌碌无为,成果被老板收取。

3、男人红丸觉醒后才知道要做自己,也就是社会主流的裹小脚都是狗屁,并不是一定要遵守的,只是暴力压迫和奴隶洗脑下的主流道德,强大的人之所以跟着遵守主流道德,是权衡利弊下的暂时妥协。

4、时代高速发展变换,如果不断变更自己的核心权重是不现实的。每个个体企业积累行业优势,打造自己的核心权重,都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在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里,更积累效应的决策是聚集核心权重,以此为支柱,随着时代迭代更新。

5、行业周期总有寒冬,需要坚持熬死同行,迭代适应新生态,这需要有足够顽固的红丸心态,这样才有一个固定的标签一年一年地积累用户,对专注的领域领悟越来越深,走在行业领先水平。

6、两性情感方面的红丸理论,Chris和AB的异想世界已有论述,不再重复。Alpha的精神面貌是物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和富裕程度基本成正比。

7、基于6,红丸男要有客观的实权实力之后,才有基础,才能表现出真红丸,否则看上去就是霸道普信男。

8、男人自身财富地位不足,可暂时保持蓝丸,但虚拟出一个背后的权威靠山,以此弥补beta男软弱动摇的性格缺陷。

9、神其实是皇帝虚拟的正官,官比财体系中,皇帝靠自己压住下面很难,开国皇帝压住了,二代三代皇帝压不住,需要一个克皇帝的神,来授予皇帝权威,顺便把皇帝受到的压力推卸给神。

红丸恋爱时的自我催眠信念

1、女人的梦想就是找一个强大的主人,自己做一个受宠的仆人。

2、霸总整天忙着发展壮大,女人想的破事是包包口红。

3、她打开了开关进入可撩状态,你需要做些事情,打开更多开关,否则她的开关会关上。

4、别的男人秃头、肥胖、牙黑、恶臭、打呼噜、沉闷无趣、软弱beta、不解风情。女人如果遇到梦中的王子,可以奋不顾身。

5、如果社会的规矩是男人要留辫子,女人要裹小脚,那么那个不裹小脚的女人并不是异类,她是真正懂得爱惜自己的人。

6、而有裹小脚情节的男人,觉得女人不裹小脚就是不守妇道,他也不会在乎女人的痛苦和内心的想法。

7、男人想要性,不是整天求女人给你性,而是给女人对应的价值交换。

8、女人追求正官,正印。男人追求正财,食神。给女人正官正印是在拯救她们,让她们感受到人生的极致快乐,她青春一过就没有了。

9、思想不如你的其他人都是低等生物,蠢如猪,都可以做你功成名就的牺牲品。

明朝后期,围绕着皇帝宝座的争夺发生了3个疑案。这3个案子分别发生在神宗朱翊钧、光宗朱常洛和熹宗朱由校3个皇帝在位期间,3个疑案就是“梃击案”、“红丸案”和“移宫案”。

神宗的长子朱常洛是他和一个姓王的宫女生的。后来,他把这个王姓宫女封为恭妃,但他不喜欢王恭妃,当然也就连带着不喜欢大儿子朱常洛了。他最宠爱的是郑妃,而郑妃生的三儿子朱常洵也因此受到他的偏爱。所以,朱常洛20岁才被立为太子。公元1615年,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个中年汉子手拿一根木棍,跌跌撞撞打入太子的慈庆宫。这个汉子见人就打,一直往里闯,眼看就要进入太子的房间,幸亏门卫报警及时,大批卫士将这个中年汉子捆绑起来,押在牢里。闯太子宫,这还了得,而且还手拿凶器。

神宗十分重视,立即命令刑部官员严刑拷问,这个汉子熬刑不过,只得招供:“我真名叫张五儿,是无业游民。这次闯慈庆宫不是我自己要干,是庞保、刘成两位公公让我干的,并说事后给我重赏。”张五儿的供词送到神宗那里,他知道庞保和刘成都是郑妃宫里的太监,显然此事定与郑妃有关。神宗宠爱郑妃,没忍心处分她。第二天上朝,神宗在百官面前说:“我立长子常洛为太子是古今公理。现在却有人想谋害太子,我坚决不允许。”接着他就把张五儿、庞保、刘成三个人都杀了。这就是“梃击案”,“梃”是棍棒的意思。

光宗朱常洛继位时也快40岁了,只当了一个月的皇帝就死了。他这么早死,还得从“红丸案”这个迷案说起。一天晚上,光宗忽然肚子疼,头痛。一个名叫李可灼的官员手捧红丸进献皇帝,称这是祖传秘方,百病皆除。光宗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吃下去再说。第二天,光宗果然精神倍增,红光满面。他十分高兴,不仅大大称赞李可灼的忠心,并让他再献一颗。当晚,光宗吃完第二颗红丸后,却一命呜呼了。谁也搞不清皇帝怎么会忽然暴病死去,这个神秘的“红丸案”也就成为了千古之谜。

光宗一死,他16岁的儿子朱由校登上皇位,这就是熹宗。熹宗登基不久,又发生了著名的“移宫案”。这个“移宫案”是由光宗原来四个选侍之一李选侍引起的。光宗正妃郭妃病死,没有正宫皇后。熹宗登基,这个李选侍就想当太后。她在乾明宫中哭哭啼啼拖着小皇帝,一定要小皇帝封她为太后。乾明宫是皇帝的寝宫,李选侍依仗自己是先皇妃子,赖在乾明宫中不走,这该怎么办呢?熹宗身边有个太监叫王安,躬身跪倒说道:“皇上,可不能再这样下去,陛下可立即下诏,逼迫李娘娘搬出乾明宫。”熹宗沉思一阵,说:“好,朕马上下诏。这件事由你去办,办好了朕有重赏。”圣旨的威力果然巨大,李选侍只好灰溜溜搬出乾明宫,回到宫女住的地方,再也没出头之日了。这就是明史上的“移宫案”。

明朝那件事:郑德和嘉靖无疑是引导晚明走向衰落的两位。到了万历时期,社会已经彻底衰落。:“有一个世界,代代相传十六年,毛泽东和成祖在外。可称为仁宗、玄宗、孝宗。”意思是明朝只有这16个人可以确定。《明史卷十五孝宗》鲁迅解释说,世人称《中国小说史略》为“*书”:“那时候,也是时髦的。成化时,方士李子僧曾在拂晓后向你献上了他的家法,到嘉靖时,陶闻仲已被世宗加持了红丹等。他的官职是光禄大夫支柱国少府少保礼部尚书龚。于是乎,没落之风逐渐蔓延到了士人身上,都是从士人做起,都是借“邱世芳”走上大位的。瞬间的辉煌,世俗的羡慕,幸运的人穷尽聪明才智寻求奇方,世人也渐渐不耻于谈论闺房药方。社会风气已经改变,这与林文教是和谐的。故方士自引以来,方子盛,妖心盛,而小说,多神魔之谈,床中所提之事也。”可见明末的颓废之风就是从这里来的。朱厚照是明末嘉靖以前、弘治以后的郑德皇帝。皇帝特别喜欢玩,把国家大事交给奸臣刘瑾,刘瑾一心一意玩。在中国的西门外建造了一座名为“豹房”的宏伟宫殿,在这里挑选世界各地的珍禽异兽和美女纵情声色。看到朱厚照玩腻了宫中的美女,护卫长告诉于勇,西域女子特别漂亮,皮肤白嫩,比汉族女子好一百倍。朱厚照,让于勇马上去做。于不负使命,果然成就了一批西域绝色女子。朱厚照喜出望外,把它们放在豹房的暗室里。朱厚照对性感的迷恋接近于一种天性。每天,他都叫焦芳分部的音乐家在他面前演奏,但他并不满意。他命令各部调动首席秘书,并从全国各地挑选艺术家前往北京接受召唤。每天去北京的男女演员数以百计。舞者们跳啊跳,朱厚照在倾慕之后渴望进入角色。她日夜练习,废寝忘食。果然,她学了点东西,还会唱歌。朱厚照在性方面的花费已经达到令执政党和反对党震惊的程度。短短几年间,豹屋的不断扩建花费高达242万两白银。郑德九年,清宫复辟,全国增银一百两。超过10万人在军事院校就业。朱厚照对女人的兴趣越来越大,每个向他介绍美女的人都会得到一大笔奖励。隋的总兵马昂,曾因犯罪被撤职。他的姐姐很漂亮,但是她已经结婚并且怀孕了。马昂把它从她丈夫的房子里拿了回来,交给了朱厚照。朱厚照喜出望外。不仅让她复职,还给了她豪宅和蟒蛇衣。在朱厚照豹房,让你的生命悄悄溜走,在豹房外没有延迟。先后修建了太素殿、凝翠殿、昭和殿、广济殿、崇智殿等。南海子码头也进行了扩建。这些项目都极其奢华,弘治皇帝传给他的银行积蓄全部挥霍一空。所以它增加了全国的税收。当增税无法满足时,工业部部长要求朱厚照卖掉官员,朱厚照同意了。卖政府官员就跟菜市场卖菜一样。一手交钱,一手发货。无论谁拿到钱都能当官,导致不识字的公务员和武官一枪都打不中的荒谬现象。来自全国各地的官员趁机为朝廷效力,增加了王室的收入

他担心朝中大臣会阻拦他,于是在没有易维的随从、随行大臣和胡建将军陪同的情况下,与蒋斌一行悄悄出京。守官拦住,众大臣苦劝,不得不回。几天后,我乘夜偷偷出了北京。蒋斌,我的亲密部长,已经修复了“宫”为朱厚照在长城,并把在旅途中掠夺的妇女。朱厚照喜出望外。在“宫”里,我不满足于享乐,夜以继日地抢女人,扰民。随行军士烧饭无柴烧,拆老百姓的房子烧饭,老百姓惨如贼。朱厚照纵情于过度的*荡,伴随着数十辆装饰华丽的马车和数百名僧侣和妇女,以便他们可以互相争斗取乐。德十三年三月,朱厚照乘太皇太后下葬之机,再次出巡。沿途劫掠数十辆女子汽车。之后,人们纷纷逃离。时隔一年,朱厚照又一次去长城,理由是他在北方打仗。该旅西渡黄河至陕西榆林,后至绥德,东渡黄河至太原。他们在路上看到的女人,不管已婚未婚,都被带走了。刘石,王宓太原音乐家杨腾的妻子,有着美丽的容貌。她被朱厚照骗了,并占有了自己。她开车回家了。回来后不到一个月,他就南征了。大臣们强烈反对,朱厚照将阻止他的大臣们进监狱,并把140多名反对他南巡的大臣们作为宫刑来惩罚。此时恰逢朱在江南谋反,的理由是“平叛”,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南巡京城。刚到涿州,南方平乱的消息就来了。读完新闻后,朱厚照把它藏起来保密,继续往南走。军队到了扬州,到处掠夺妇女。一时间百姓惶恐不安,家里有女儿赶紧嫁出去。被掠夺的妇女被囚禁尼姑,富人被赎回,穷人大多自杀,剩下的被送去“将军府”受用。回来的路上,我去了朱厚照江南钓鱼、射鹅,还去了清江浦,跟渔民学捕虾。撒网的时候不小心掉水里了,感冒了,病不起。于十六年死于豹子楼。31岁的时候。朱厚照没有孩子。同宗兄弟朱厚熙继位,也就是嘉靖皇帝。明朝有一次“换宫”,宫女杀了皇帝,这件事发生在嘉靖皇帝身上。嘉靖皇帝迷信僧道,吃药,做爱。嘉靖三年,江西道士邵元杰被召入宫。邵自称有长生不老的能力,与皇帝交谈,大为受宠若惊。他被命名为“一个真正的男人”,并在城里为他建立了一个真正的男人的豪宅。邵在宫中重新安排了斋戒。斋戒仪式中,需要写给“神灵”的奏折,大多是骈文,因用朱笔写在绿纸上,故称“清词”。嘉靖皇帝把能不能写好绿字作为衡量文官能力的一个标准,于是朝中文官把写绿字作为争宠的阶梯。邵病逝,另一炼丹师陶入宫。陶自称用初潮少女的经血制成“玄学纯红丸”,服用后可长生不老。嘉靖皇帝信以为真,吩咐地方官员挑选300多个少年宫和妇女宫,准备制药原料。陶以开药方见长,是少保官、礼部尚书、少傅。他拿着丰厚的薪水,然后他被命名为少师。陶的后代和徒弟都是提拔的。嘉靖皇帝吃了陶的药,得到了极大的乐趣。频繁到民间挑选美女,多达数千美女充实后宫。这些宫女除了性快感,还被他奴役。这就是为什么

山西方士王锦等人炮制了各种神仙方子和一本老年新书,与金石药一起赠送。嘉靖皇帝吃了之后,鼻孔流血,不省人事。被太医治疗后,他醒了,躺不起。死于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在这两位皇帝的带领下的明末衰风,在万历达到顶峰。隆庆在嘉靖之后在位六年,是一个一心想着后宫的皇帝。大臣石兴有一次去上书:臣以为陛下陷入了一场通宵宴会,纵情声色,没有在朝廷上过问什么重要的问题。几个太监狂妄自大,于是天下无望结果施星被法院打了六十年,为民罢官。徐阶太爱说话,被打发回家退休了。从此无人劝。身体强壮的隆庆皇帝在短短几年内就耗尽了精力,去世了。隆庆的下一任皇帝是万历皇帝。不读历史的也会听说明朝有个皇帝二十多年不看朝鲜。其实明朝有两个皇帝无视朝代长达20多年,一个是嘉靖皇帝,一个是万历皇帝。万历皇帝18年到43年25年没看朝。万历皇帝20岁当政时,有一个庞大的后宫,有数以千计的美女。万历皇帝日夜沉溺于饮酒作乐。大臣们有事要玩,却又急着半天见不到他。他们甚至一个月乞求三四次。万历皇帝觉得很可笑。世界属于我。我不着急。你急什么?任职一年多的严观于人只见过皇帝三次。看到皇帝纵欲成瘾,就去《金瓶梅》,希望皇帝觉悟。皇帝见他大怒,想判任人死刑,在大臣的劝说下,为民革职。从此,他干脆把国家大事放在明处不管,直到万历四十三年发生“打人案”,他才召见大臣一次。满清的文武百官用了25年才有幸长脸!之后就再也没上过法庭,直到去世。见皇帝比宫女见唐玄宗还难!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历朝历代都是养官不养民。每次官多,十羊九牧。但在万历三十年,大明政府出现了严重的缺官现象。北京和上海的大臣缺员,包括官员、大臣、官员、官员和官员、总督、首席秘书、司法部门、监督和行政部门,全国有25个政府缺治安官。9名中央官员职位空缺一半,一些政府办公室空着。连《尚书》都参加过的大学生朱庚,已经三年没见过皇帝了。到万历四十年底,内阁官员只有一人,大臣只有六分之一,全国半数以上的政府没有知府。柯文武新进学者、教职员工数千人,在北京待命。万历四十五年二月,有一天,一大早,100多人在长安门外围成一圈跪在地上,痛哭流涕。原来,被甄宓分部关押的囚犯的家属在哭泣。衙门里没有管事的官,犯人久久得不到判决。所有国家都荒芜到这种程度。想想公民社会会是什么样子?的读者无法理解那个时代怎么腐朽到这种程度,怎么会有西门庆这种人渣!其实是家常便饭。明朝的没落之风已经从寺庙渗透到了整个社会。是明末嘉靖至万历的社会风俗史。吃西门庆的和尚药,纵欲也不过是杯水车薪。评价万历皇帝:“燕在深宫,管教不严所以,善权利的小人贪图利,与名人为敌。于是,人多疑,贤奸诈,败破,不可救药。故论者谓明之死,实则死于神宗。」

此剧 以山西皇城相府为外景拍摄基地,将传统经典戏剧经典戏剧《三滴血》与明朝宫廷的“三大疑案”之一的“红丸案”与“滴血验亲”等民间传奇故事有机的结合,集扑朔迷离的公案戏与奇巧离奇的民间传奇于一体,形成“案中案”、“奇中奇”,使故事更具有悬疑色彩。独特而传奇的案情、浓烈而纠葛的情感、悲、喜剧化同时并存的人物命运、丰富的民间韵味是本剧的精华所在。在破案过程中,炽烈的爱情、浓烈的父子情、父女情交织其中;双胞胎兄弟相同的相貌使爱情和案情更加扑朔迷离;有为了财产杀死父亲、兄弟反目为仇的原罪,有追求真实却又违背真实,不畏权贵却又被权贵所利用,充满喜剧性格的悲剧人生。

万历四十八年,光宗皇帝患重病,服用第一颗红丸后病情好转,服用第二颗后却不治而亡。而进药的鸿卢寺卿李可灼在监狱中神秘失踪。熹宗皇帝即位,太监魏忠贤利用“红丸”案排除异己,残害忠良,独揽朝政,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九千岁。

崇祯皇帝即位,魏忠贤准备好了秘密武器要致崇祯于死地。崇祯也察觉到了魏忠贤的狼子野心,意欲除掉魏忠贤。恰逢此时七品县令金信书在山西五台县发现了红丸踪迹,上报至京,崇祯立即封金信书为钦差大臣,开始秘密调查“红丸”案。

金信书是位聪明睿智又倔强迂腐、凡事总不想按常理出牌的七品钦差。当时魏忠贤势力如日中天,东厂的势力遍布朝野,金信书查“红丸”无异于向魏忠贤挑战,江湖立刻搅起一片血雨腥风……

伴随着血雨腥风的还有一个接一个的传奇故事,周风尘(当年的李可灼)刚刚浮出水面便离奇死去,两个儿子周人瑞和周人祥各为自己利益互相指证对方。案件扑朔迷离,金信书为查清真相,用“滴血验亲”之法错逼死周人瑞。周天佑为报父仇誓杀金信书,却和金信书的女儿莲心患难与共,深深相爱……金信书追查周天佑到西安竟然发现了一个和周天佑长的一模一样的年轻人,再一次的滴血认亲却又证明这个叫李遇春的年轻人和周天佑毫无关系,但这个李遇春却要和自己的亲姐姐李晚春结婚……金信书第三次滴血拆散了这对“亲姐弟”夫妻,致使李晚春落入纨绔子弟阮自用之手,金却发现阮自用不但是自己的副手王纯的私生子,而且阮自用竟然有红丸药方……

案子再往下继续,莲心发现自己不是金信书的亲生女儿,李遇春发现自己和周天佑是孪生兄弟,金信书发现自己的助手是东厂的资深特务,而魏忠贤发现金信书竟然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崇祯发现魏忠贤有熹宗的遗腹子,大家发现光宗吃的红丸竟然无毒……君与臣、父与子,忠孝仁义孰真孰假,到底谁在利用谁,谁又置谁于死地?“红丸案”背后隐藏何等政治斗争,何以悬而不解?金信书先后五次“滴血验亲”正确与否,玄机何在?

电视剧《三滴血》将深刻的主题蕴于貌似荒诞、可笑的情节当中,使观众在艺术欣赏的同时获得对人生价值的感悟。本剧独特而传奇的案情,浓烈的情感纠葛,悬念叠生、情节曲折具有强烈的观赏性。

所谓红丸,是“红铅金丹”,又称“三元丹”,取处女初潮之经血,谓之“先天红铅”,加上夜半的第一滴露水及乌梅等药物,煮过七次,变成药浆,再加上红铅、秋石、人乳、辰砂(湖南辰州出产的朱砂)、松脂等药物炮制而成。

郑氏(?~1630),明神宗朱翊钧贵妃。大兴(今北京大兴)人。她是一个嗜权如命的女强人,野心勃勃,为达到总揽大权的目的不择手段,诡计多端。她搅得朝廷内外不得安宁,腐败堕落,人心涣散;她搅得万历江山危在旦夕,致使万历一朝宫廷斗争波澜起伏,成为明末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她可谓是活跃于万历一朝的风流人物。

争立太子 费尽心机

郑氏的父亲叫郑承宪,官至都督同知。初入宫时,郑氏位在淑嫔。她容貌艳丽出众,并且机智聪敏,爱读书、有谋略,更善于逢迎。因此,郑氏不久即得到神宗的宠爱,并在万历十一年(1583)超晋加封为贵妃,地位甚至跃居已生有皇长子的王恭妃之上。由于郑贵妃对神宗十分关心,鼓励他亲政,被神宗视为相见恨晚的知音。于是,无论于情于理,神宗对郑贵妃的宠爱和倚重便都是无以复加了。

万历初年,李太后为神宗娶的原配妻子是京师名门之女王氏。王皇后为人端谨知礼,伺奉太后用心周到,对神宗百依百顺。但是神宗并不喜爱她,加上她也没有给神宗生下一子,所以她对神宗寻花问柳之事并不介意,只求相安无事。

万历九年(1581年)的一天,神宗到太后处请安,发现服侍太后的宫女中有一个面容清秀的女孩,当时就临幸了这位姓王的宫女。不久,这位王氏宫女生下一子,即皇长子朱常洛(后来的光宗)。遵照李太后的旨意,神宗无奈只封了王氏宫女一个恭妃的名号。按礼,母以子为贵,已生有皇长子的王恭妃,地位仅可略次于皇后,除皇后之外,没有一个有资格可以位居其上的;而郑贵妃一入宫即受神宗宠幸,册封为贵妃,位于皇后之下、诸嫔妃之上,显然是于礼有违的。这是早已习惯封建正统礼法的朝廷百官们所不能接受的,于是为此闹得举国上下议论纷纷,奏章更是像雪片一样往京城宫中铺天盖地袭来,搞得神宗十分气恼,坐立不安,不知如何是好。此时郑贵妃却从旁说了句:何不把这些奏章一概留中,看看这些乡巴佬还能怎样?神宗一听转忧为喜,便采纳了郑贵妃的建议。就这样,时间一长,果然奏章上的越来越少,渐渐地居然平息了下去,很少有人再提起这桩事了。

可是一波稍平,一波又起。转眼间郑贵妃已有身孕,万历十四年(1586)生下一子,这就是三皇子朱常洵。母以子贵,随之郑贵妃又晋升为皇贵妃--皇贵妃是仅次于皇后的封号,在名分上高出皇长子母亲恭妃两级。这样郑贵妃在宫中地位更加稳固,其野心和私欲也就逐渐膨胀起来。在封建宫廷中,一个女子的最高愿望无非是争得皇帝的宠幸,当上皇后,从而光宗耀祖,显达门庭。郑贵妃明白,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把自己的儿子推上太子之位,然后母以子贵,自己再做皇后;而此时最大的障碍就是皇长子朱常洛。

当时,那些坚持封建正统“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朝中官员们,早已把皇长子朱常洛看作是未来的皇帝。郑贵妃一心想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时常鼓动神宗立其子为太子;神宗也一向偏爱郑贵妃和朱常洵,不喜欢朱常洛,又有立朱常洵为太子之意。但是因立其子不合礼仪,势必要遭到众人的反对,所以,神宗只好对立太子之事一拖再拖,以待时机,事见《明史·神宗本纪》:“储位久不定,廷臣交章固请,皆不听。”这也正符合郑贵妃的心计。然而,郑贵妃与神宗这种计谋瞒不过朝中大臣们。这一年,给事中姜应麟上书皇帝,提出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以避免朝廷中的流言飞语。神宗看过姜应麟的奏章后,顿时大怒,在郑贵妃的唆使下立举圣旨,降谕道:“立储自有长幼之分,姜应麟怀疑君主,显摆耿直,应该降级到边远地区任杂职。”御旨一下,姜应麟即被贬往大同境内,但旨中有“立储自有长幼”一语,这句话实际上等于肯定了皇长子的地位。神宗起初没有察觉有此一失,待诸大臣要求皇上实现诺言,按照“立储自有长幼”原则赶快立储时,方才感到竟然如此地失策。但因此时圣旨既下,已无法挽回,经过与郑贵妃的又一番密谋,决定还是使用惯常伎俩,拖拖看。于是神宗出面对群臣推说,皇长子方才6岁,年纪尚幼,这时候谈立储,实非所宜。神宗原以为,这么一说就能蒙混过去了,可反驳的奏章反而因此有增无减。这是因为神宗本人就是在6岁的时候被立为皇太子的,人们自然要以此为由来辩驳。此时,人多口众,神宗如何能抵挡得了。拖了两三年实在熬不过去了,最后神宗只好自己定出期限,让首辅传谕诸大臣,说立储一事应到万历二十年(1592)议行,要诸臣安心等待,不要再为此惊扰圣上。“如果大家能遵守,我后年即行册立太子;若再有人生事的话,就等皇长子长到15岁的时候再行大礼。”

此时皇长子已经11岁了,本来也等不了几年;但因此前神宗本人屡次失信于人,所以这次自定限期,仍有廷臣放心不下,惟恐他会忘记或者是装聋作哑。因此,就在限期“后年”临近的时候,工部主事张有德忍耐不住,便变了个法子进行试探,上疏请求把册立太子的仪注先行订出。没有此疏还罢,此疏一出,神宗果然抓住了把柄,怒道:“我早已有话在先,如若渎扰,便要延期。现在又来渎扰,只有延期,以向天下昭示大信。如再渎扰,还要再延。”

此时立太子之事虽然又延了期,但郑贵妃眼看形势对自己不利,于是左思右想,又想出一个“待嫡”之说,要神宗加以宣谕。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神宗在给朝臣的诏书中说他“想待嫡子”。因为抬出了嫡子,则其他所有的皇子便都成了平头弟兄,都不是嫡子,也都没有什么当立为储的特权。但因礼法上所谓“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皇长子之所以不同于诸子,正是由于他是符合于“无嫡立长”这一条的。所以这一说还没等公议,就被廷臣们推翻了。郑贵妃见此计不成,转眼又想出了一招,请求神宗来个“三王并封”。

所谓“三王并封”,就是在建储之前,先把皇长子朱常洛、皇三子朱常洵和另一个皇子朱常浩三人都封王,只要三人同时封王,彼此就都别无二致。郑贵妃让神宗交与阁臣拟旨,大臣们仔细一研究,认为这又是郑贵妃为抑制皇长子布下的一个陷阱,是郑贵妃为自己的下一步所做的铺垫,这道谕旨当然也就不了了之。而且在这之后,朝臣又坚持让皇长子朱常洛预教。万历二十二年(1594),神宗为朱常洛举行了预教典礼。

就这样彼此你来我往互相较量了无数个回合,皇长子朱常洛在这场马拉松赛中长到了20岁。神宗此时已被这场斗争搞得精疲力竭,终于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并于第二年给他完了婚。至此,前后闹腾了十几年之久的立太子风波,才算告一段落。郑贵妃在这一重大回合中终于惨败了下来。

随心所欲 腐化无度

郑贵妃不仅野心勃勃,一心想当皇后,而且对金银财宝等财物也贪得无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以后,神宗派出大批矿监税吏,赋予种种特权,到各处去搜刮金银财宝。一方面,这些臭名昭著的矿监税吏如陈奉、马堂、梁永等都是郑贵妃的心腹宦官,他们知道郑贵妃受宠幸,无不极力巴结她。他们把从各地搜刮来的金钱和各地进贡的税银,进贡神宗与郑贵妃大肆挥霍。仅供郑贵妃和其他嫔妃使用的胭脂费,每年就支用白银10万两,而万历初年全国的田赋收入每年才400万两。另一方面,这些宦官称郑贵妃为“内主”,他们倚仗着这个后台在各地搜刮掠夺,杀人抢劫,无恶不作。虽然各地百姓群起反抗,一些正直的地方官员也纷纷上疏要求惩办这些宦官,但是神宗与郑贵妃都极力为他们开脱,使他们逍遥法外。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朱常洛立为太子后,朱常洵随之被封为福王。按规制,福王朱常洵受封藩王后应该立刻到藩国就任,但他却迟迟不肯前往。直至万历四十年(1612年),在群臣的一再呼吁和坚持下,郑贵妃知道无法让福王留在北京了,便以此为借口,提出了种种条件,想大捞一把。

郑贵妃提出要为福王在洛阳修建好藩邸方才就任。神宗一看大势所趋,这次福王是非去不可了,只好命朝廷拨款28万巨资在洛阳为朱常洵修建福王藩邸。然而,全部完工后,在郑贵妃的纵容下,福王坚决不到洛阳就任。借此,郑贵妃又要求划给福王庄田4万顷。按照明初规定,藩王明太祖朱元璋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同时,还把他的24个儿子和一个重孙分封为王,称为藩王。他们一部分授以兵权,另一部分则驻于内地各省。在诸王中,以北方诸王势力最大。除岁禄外,划给的草地牧场多不过千顷,而郑贵妃要求给福王的土地大大超过了此数。后来因群臣的坚决反对,神宗不得已只好减半。

至此,郑贵妃还是不满足,又开始为儿子准备去洛阳的挥霍。如索要大学士张居正被籍没的财产及四川盐税和茶税,并要朝廷给淮盐300引,让福王在洛阳开店卖盐,并垄断洛阳的卖盐权。神宗不仅答应了这些要求,又在福王临行之时,把历年来税吏、矿吏所进献的珍宝,大都交给福王带走。福王到洛阳后,横征暴敛,胡作非为,造成黄河南北、齐楚河淮骚动,河南数年大荒,人民相食。而福王藩库有金钱百万,竟然超过了大内仓储。

郑贵妃自得宠后,其家族也大沾其光,飞黄腾达者前后有三代。神宗对郑贵妃家人的赐封更是随心所欲,超出常制。郑贵妃的父亲郑承宪横行地方,骄奢*逸,为非作歹。然而神宗不仅不加过问,反而将他晋升为都督同知。郑承宪死后,他的儿子郑国泰超出父死子袭的常例,竟被神宗破格授予他都指挥使。对此,遭到朝廷中的许多官员表示反对,大臣们提出:“妃家蒙恩如是,何以优后家。”语见《明史·外戚列传·郑承宪》: “给事中张希皋言:‘指挥使下都督一等,不宜授任子。妃家蒙恩如是,何以优后家。’”显然是怀疑郑国泰兄妹阴谋篡权。果不其然,郑国泰利欲熏心,后来竟策动宦官收买张差,企图杀害皇太子朱常洛,但因为是郑贵妃之兄,未受任何惩处,不久反而升迁为左都督。郑贵妃的伯父郑承恩更是一个惯于挑拨离间、诬陷贤良的小人。当郑承恩得知给事戴士衡和全椒知县樊玉衡与礼部侍郎吕坤有矛盾,并对贵妃专权不满,便上疏皇帝说戴、樊二人离间皇室,攻击皇帝和贵妃,应予严惩,结果使戴、樊二人不仅遭受庭杖之苦,而且还被流放边地。

神宗宠幸郑贵妃后,就经常不上早朝。郑贵妃见朝廷中有许多官员攻击自己,也害怕神宗被这些官员说服,与己不利,便极力唆使神宗尽量少和朝廷中官员见面,于是神宗从万历十八年(1590)开始,不再上朝理政,终日与郑贵妃厮守在一起,或是与太监、宫女做游戏,寻欢作乐。他们除了关心废长立幼外,其他任何事都不愿与大臣商量处理,诸如地方和中央官员补缺、有关国计民生的措施,甚至到了宫廷失火都懒得过问的地步。

明宫三案 祸首郑妃

皇长子朱常洛被立为太子,福王朱常洵被迫迁往洛阳就任,这对郑贵妃来说,不能不算是沉重的打击。但就是这样,这个女人也一刻都没有因此放松对目标的追求,反而更加猖狂,狼子野心有增无减,致使新的宫廷斗争愈演愈烈。郑贵妃和她的父亲郑承宪、伯父郑承恩、哥哥郑国泰狼狈为奸,互相勾结,比以前更起劲地在暗中搬弄是非,挖空心思要把已册立的太子给废掉。他们的心里都清楚:只有废了太子,他们才会有救,于是制造了“妖书”一案。

所谓“妖书”案,还是在皇长子朱常洛被册立以前发生的一件案子。当时刑部左侍郎吕坤写了一本名叫《闺范图说》事见《明史·吕坤列传》:“坤撰《闺范》,独取汉明德后者,后由贵人进中宫,坤以媚郑贵妃也。坤疏陈天下忧危,无事不言,独不及建储,意自可见。”的小书,书中所载是历代一些有贤德淑名女子的故事。这本图说以汉明帝马皇后为首,而马皇后又是从宫女逐渐被晋封为皇后的,吕坤的用意很明显是在向郑贵妃献殷勤,为郑贵妃以后当皇后找个说法。神宗偶尔翻见到此书,也就把它赐给了郑贵妃。赐者无意,可受者有心。郑贵妃看过这本小书以后,觉得可以利用它来做点文章,于是自己又另外加上了12个人的图说,并且为之作序,又印了一些散发以扩大影响。事见《明史·后妃列传·郑贵妃》:“侍郎吕坤为按察使时,尝集《闺范图说》。太监陈矩见之,持以进帝。帝赐妃,妃重刻之,坤无与也。”郑贵妃之所以要刻此书,其意在于为自己的儿子朱常洵能立为太子找个先例,加以宣扬罢了。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大学士朱赓又发现京城流传着一部名为《续忧危竑议》的书,其核心是说太子虽然已立,但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被废掉,因为皇上是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不得已勉强册立太子的,暗喻郑贵妃的爱子福王必会成功之意。事见《明史·后妃列传·郑贵妃》载:“帝于东宫不得已而立,他日必易。其特用朱赓内阁者,实寓更易之义。”不料此书的出现触痛了郑贵妃的心病,她哭闹着要神宗追查写书的人,于是大朝廷兴冤狱,许多朝臣、百姓为此无辜受害,死于非命。然而,此案最终却不了了之。

种种阴谋伎俩均未奏效,郑贵妃曾一度绝望过。但还有一个可能存在,那就是王皇后早日去世;如果王皇后真的死了,正宫一席非郑贵妃莫属,到时候“子以母贵”,母正位中宫,其子自然成为嫡子,皇长子的东宫太子也就当不成了。此时的郑贵妃在绝望中看到了一线希望,于是又开始实施新计划。只是王皇后虽说身体欠安,但却因生性清心寡欲,对人对事都抱一种超然的态度,又加上李太后多方保护,居然熬了一年又一年,最终到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与神宗同一年去世。郑贵妃一个个手段都用尽了,一个个幻想都破灭了,绝望之余,她要铤而走险。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的二月,李太后去世,郑贵妃再也没有了顾忌,决定放手一搏。于是郑贵妃等人采取了非常手段,这就是次年发生的“梃击”案--此乃万历年间发生的明宫三大案之首案。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初四傍晚,有一个不知姓名的汉子,手持枣木棍,悄悄地闯进了皇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打伤守门太监,直到大殿前檐下才被内侍抓获。扰攘多年的明末三大案以此为起点,终于发生了。

第二天,皇太子急忙把夜里发生的一切向神宗启奏。神宗得奏以后,就命先将罪犯交由近处法司先行审问。审理此案的巡皇城御史刘廷元审问之后,向上奏报初审的大致情况:罪犯名叫张差,是蓟州(今天津蓟县)人,自称靠乞讨为生,语无伦次,如同疯癫,但是察看他的相貌,又像很狡猾的样子。因为此人有谋杀太子的嫌疑,所以,此案接着又移交到刑部由御史刘廷元与刑部郎中胡士相等会审。此时郑贵妃兄长郑国泰密访二人,经过一番协商,刘、胡二人便顺着郑国泰的意思上疏说:这个男子叫张差,患有精神病,应速处决,神宗也就同意了。然而,提牢主事王之寀对此事甚为怀疑,就私下询问张差,张差承认是受内侍指使。王之寀深感事关重大,立即告诉了刑部侍郎张问达。一时间,有人要谋害太子的消息在京师迅速传开。由于郑贵妃蓄谋夺权已久,其兄郑国泰又有秘密行动,朝议都指向郑贵妃兄妹。神宗也察觉到此事非同小可,于是下令十三司会审。张差经此一审,又供出自己谋害太子的行动是郑贵妃的心腹宦官庞保、刘成所指使,庞、刘二人曾许诺张差事成之后给以厚赏,此案终于真相大白。

此时,最紧张、最害怕的莫过于郑贵妃了,她越想越害怕,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得不使出了女人的最后一招。于是到神宗面前,连哭带嚎地要神宗给她做主,不然的话,就要死在神宗的面前。经她这么一闹腾,果然神宗心酸起来,叹息着对自己的爱妃说道:“现今既然已经闹成这个样子,恐怕是难解了,我出面恐怕反倒会坏事,现在只有一人能救你母子性命。”语见《明史·后妃列传·郑贵妃》:“帝曰:‘外廷语不易解,若须自求太子。’”郑贵妃一听连忙收住眼泪,急切地问道:“是谁?”神宗答道:“就是你要害掉的皇太子。”郑贵妃一听,不禁倒吸一口冷气:“这如何使得?”神宗说道:“以他的出身、地位和目前的处境,我想也许会饶过你的,你去好好说说吧。”郑贵妃低下了头,迅速盘算着:看来也只能有这一招了。于是把心一横,转身亲自去求太子。

到了东宫,郑贵妃先是装出十分可怜的样子,抽泣着,一见太子便俯身下拜。太子一见,受惊不小,连忙回拜。郑贵妃顺势拉着太子的手,伤心地哭诉着,说她是如何如何地冤枉,只有太子能救她的命,给她辨明是非。太子毕竟年纪还轻,对宫廷这种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缺少经验,对郑贵妃还一向胆怯几分,因而尽管深知郑贵妃常欲加害自己,也无可奈何;再加上郑贵妃有求于自己,倒认为这是缓和矛盾的好机会。经过郑贵妃的这一番表演,皇太子很痛快地让手下草拟了一道旨意,要朝中大臣们不必再为此事多加纠缠,既然凶手早已抓到,即刻正法就是了,不要再牵扯他人。郑贵妃见此连连称谢,又把太子好夸了一顿,才高兴地离去。本来群臣认为必须揪出幕后指使人郑贵妃一家,否则国无宁日、民无宁日;可是经太子这么一处理,大臣们看到连被危及生命的当事人对此都不加追究,当然也不便再追究到底。随后,朝臣按旨意将张差处死,又把刘成、庞保秘密处决。这场兴师动众、人命关天的梃击案就这样草草了结了,自始至终导演这场闹剧的郑贵妃却有惊无险地度过了一场危机。

五年后,也就是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明神宗去世。皇太子朱常洛在八月初登上皇位,是为明光宗。可他在位仅30天。为什么在位只有这么几天呢?这还得从明末三大案的第二桩大案--“红丸”案说起。

梃击案了结以后,郑贵妃眼见皇太子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了,因而对自己的前途感到了担忧:一旦神宗去世,自己该如何自处?为将来着想,现在必须讨好皇太子。于是郑贵妃索性来个顺水推舟,借着感激皇太子在梃击案中的搭救之恩,极力接近皇太子,以改变长期的紧张关系。皇太子自幼不得宠,长年受到皇父及郑贵妃的冷遇,生性懦弱,精神上受到压抑,身体也欠佳。郑贵妃就此抓住皇太子的弱点,使出一条妙计,暗想:此招一则定会使皇太子更加信任我、亲近我,二则最主要的是能致皇太子于死命。果然不出郑贵妃所料,这位皇太子真的掉入了圈套。郑贵妃先是把自己最喜爱的珠宝献给皇太子。皇太子得到郑贵妃的礼物,又见郑贵妃态度转变,也就忘记了过去的私怨。李选侍是皇太子最宠爱的妃子,皇太子听信李选侍的话,还要礼部为郑贵妃加封。但终因遭到以礼部侍郎孙如游为首的一些官员的抵制而未能实现。

同时,郑贵妃又在自己的宫中选出八名最有姿色的美女,送给皇太子,让她们尽心尽力服侍未来的皇上,使他心满意足。皇太子开始放纵,整日耽于酒色之中,年纪尚不足四十,却早已垮了身子。等到即位称帝时,已病得很重了,没过几天就病入膏肓、卧床不起了。内医太监崔文升开了一服泻药,光宗服后腹泻不止,一天要拉三四十次。后来,鸿胪寺丞李可灼献上一颗红丸,自称是仙丹,光宗服后觉得精神大有好转。过了半日,李可灼又献上一颗,光宗再服之后,睡到次日凌晨,竟然再也没有起来。这就是所谓“红丸案。”

光宗死后,内外官员首先将其死因归咎于李可灼,事见《明史·熹宗本纪》:“光宗崩,遗诏皇长子嗣皇帝位。群臣哭临毕,请见皇长子于寝门,奉至文华殿行礼,还居慈庆宫。丙子,颁遗诏。时选侍李氏居乾清宫,吏部尚书周嘉谟等及御史左光斗疏请选侍移宫,御史王安舜疏论李可灼进药之误,‘红丸’、‘移宫’二案自是起。”后来又知道进泻药而使病情骤然加重的崔文升,竟是郑贵妃属下的人,而李可灼又是方从哲带进宫中的。原本二人都应处以极刑,但最后却都从轻处理:李可灼充军,崔文升贬放南京;方从哲和郑贵妃也都躲了过去。“红丸”案也就这样收了场。

光宗一死,郑贵妃顿感搬去了挡在自己面前多年的一块石头,轻松了许多,认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又有了希望,于是唆使光宗爱妃李选侍(西李)霸居乾清宫,酿成“移宫”一案。

光宗死后,郑贵妃企图当太后垂帘听政。她一面把皇太子暂时隔离起来,不让他登基与群臣见面,一面又唆使李选侍不要搬出乾清宫,以便向朝臣发号施令。但朝中官员们不买她们的账,联名上疏指责李选侍“既非嫡母,又非生母,俨然居正宫,而殿下(指熹宗朱由校)仍居慈庆宫,这种名分倒置的作法,是借抚养之名,行专政之实,武后之祸将见于今日”。并安排太监王安从宫内秘密接出太子,突然在文华殿升殿,接受群官朝拜。新皇帝即位,是为明熹宗。第二天,群臣又簇拥着新皇帝齐聚乾清宫,逼李选侍搬迁。李选侍见生米已成熟饭,只好离开乾清宫。不久,群臣又以熹宗名义宣布削去李选侍封号,对郑贵妃也不予理睬。在东林党人控制朝政的几年,郑贵妃勾结李选侍企图垂帘听政的美梦遭到了破灭。这就是所谓“移宫”案。

明熹宗年间,郑贵妃的权力欲望虽不减当年,但毕竟已年过六旬,力不从心了。崇祯三年(1630年)七月,这位一生享尽荣华富贵,连做梦都想做皇后的女人,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而结束了颇富传奇色彩的一生。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阴险、毒辣的贵妃,把大明江山搅得天昏地暗,竟与大明一朝相始终,遗祸之深为历代罕匹;而她本人却屡次有惊无险,竟安然地度过了余生,这种结局也算是“一奇”了。郑贵妃死后,被谥“恭恪惠荣和靖皇贵妃”,埋葬在银泉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3872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1
下一篇2023-10-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