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结婚比较合适?
一、女性最佳结婚年龄
1、从外表和生理上来说,女生20-25周岁是结婚的黄金年龄,过了25周岁之后就会一天比一天衰老,而男生和女生不同,他发育比较慢,所以,衰老的速度也比较慢。
2、从心理上来说,大部分女生都希望被疼爱和关心,所以,心理会比较被动,而男生有一种保护弱小的心理,所以,男女的年龄相差大一些,女人会很受宠,男人会很享受。
3、从生育子女的角度:孩子的健康取决于母亲,孩子的聪明来取决于父亲,所以父亲年龄大一点,后代会聪明很多。
4、若女生23-25岁的话,那最好的对象是27-30岁的男人,若女生是26-28岁的话,那最好的对象是31-35岁的男人。
5、从以上论述可以得出,女生最好在26岁前嫁给一个对自己大4-8岁的男人,这样的婚姻才是最合适、最幸福的。
二、男人最佳结婚年龄
男人最好在30岁左右结婚最好男人成熟时期一般都是在28岁之后,这个阶段男人开始事业小有成就,社交范围和关系网络相对固定。并且此时的男人也厌倦了单身的生活,对于组建家庭也有尝试的兴趣。他选择的人生伴侣是锅碗瓢盆上的浪漫,家庭的稳定系数比较高。所以,男人最适合结婚的年龄是27-29岁。
三、从医学和社会角度来说,
男性25至32岁,女性22至28岁才是黄金时期,不管是生理心理或其他各方面都处于最佳状态,生出来的孩子也比较聪明。
其实每一个人认为的最佳结婚年龄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有时候遇到自己的真爱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要去结婚,这也是正常的,不过如果我们打算在最佳结婚年龄结婚的话是比较好的,因为如果这样子的话,我们生孩子之后身材也可以得到最好的修复。
不少人对古代结婚年龄倍感好奇,着实想了解古代男人的结婚年龄。据了解,每个朝代的结婚年龄都有所不同,但唯有一点和现在不一样,那时候提倡早婚。
西周礼制规定,男子二十岁“冠而列丈夫”(将头发全部挽至头顶结为发髻,戴上保护发髻的小帽子“冠”),表示成年。女子则十五岁为“及笄”(也是将头发梳理为垂于脑后的发髻),是为成年(《春秋谷梁传·文公十二年》。男女未达到成年年龄不得成婚。
《周礼》记载: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女子因故晚嫁的,最多不超过二十三岁。有的史籍说女子十五而嫁。说法不一。但是,后来的结婚年龄显然是大大提前了。《韩非子》:男子二十而室,女子十五而嫁。据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记载,汉代结婚年龄是男子十五六岁,女子十三四岁,其后的情况也基本如此。历代法律也大都是提倡早婚的。
古代女子结婚年龄
历朝政府关于婚龄的法规,有两类:一是常规的,确定法定婚龄,规定男女到多少岁才可结婚;一是临时的,视当时社会情况而定,这种法规就一朝而言偶见,但纵观古代史可以发现它们的共性:为解决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而制定。
春秋时越王勾践宣布;“女子十七岁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国语·越语上》)把男20岁、女17岁定为最迟结婚年龄。
汉惠帝时,谁家要有女儿15岁以上至30岁还没有嫁人,罚款600钱。
西晋的晋武帝在泰始九年下令:“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晋书·武帝纪》)女儿到了17岁父母还不把她嫁出去,政府就要强行把她配人。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下诏:男20岁,女15岁以上无夫家者,州县以礼聘娶。
越王勾践的法令出现在春秋五霸争雄、吴越战争以越国惨败而结束的时候。汉惠帝、晋武帝、唐太宗则在大规模的长期战争之后,即都是长期战争或刚刚结束的时候,战祸使很多人死亡,造成人口锐减。
早婚不利于身心健康,也不利于生育,同时还代表着重大社会问题的出现。因此,“大爷法”还是不要出现为好。
中国古代法定结婚年龄,明朝男16岁,女14岁我国古代其实是一个 “早婚国家”,按照《礼记》所规定的男女成年标准来理解,古代嫁娶年龄一般是男20岁、女15岁。但各朝代略有不同,比如唐代,男15岁、女13岁以上;明代,男16岁、女14岁以上。据《梁书·张缅传》和《周书·城冀传》记载,梁高祖的四女儿富阳公主和北周高祖女儿平原公主都是在11岁就出嫁了;汉昭帝8岁继位,娶了刚满6岁的上官安女为皇后。
媒人牵线 派对相亲
在古代,男女结婚大多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说文》称,“媒,谋也,谋合二姓者也。”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崔莺莺和张生在普救寺里的偶然相遇,一见钟情,私订终身,中间有一个红娘,这红娘就是媒人。
过去男女结婚,没有媒人是不成的,即便真是私下定情,也得请个形式上的媒人来说亲,叫“采媒”。早在先秦时期就是这样,如《诗经·南山》的《氓》中有一句:“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说的就是当时非媒人不可嫁的现实。
但实际上,古代男女之间的交往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封闭。先秦时,官府每年为单身男女提供一次交往机会。春秋时期的“仲春会”就是一个典型的男女交友的大派对,其主题是“奔”,意思是与所爱的人一起出走。《周礼》中的《地官·媒民》说,“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从周代这一规定来看,这项活动是由官方推动的,强制执行,如果到时有人不“奔”,不参加聚会,还会受到处罚。
仲春会为适婚男女、有生育能力男女的相处提供了一个特殊的交往平台,大大提高男女婚配成功率。仲春会一般设在每年阴历的“三月三”,后来的清明节男女“踏春”风俗,便受到了仲春会的影响。
除了这一天,古代正月十五、七月七,也都是单身男女觅偶的良机。七月七又叫“七夕节”,被现代男女戏称为“中国古代的情人节”。可以说,古代人为单身男女的婚配也想了不少法子,这对解决“剩男剩女”问题是有效的。
男大当婚 女大当嫁
古代人认为“男有室女有家”后,人们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稳定和谐。在周代,已到适婚年龄的男女的终身大事还被列入了官方议程,专门设置了管理男婚女嫁的政府官员。而在晋代,如果女子到了一定年龄还没有嫁人,官府就要强行给她找对象。《晋书·武帝纪》记载,司马炎在泰始九年冬十月诏令,“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意思是说,女子到17岁,如果父母不将闺女嫁出去,地方官府就要找个“剩男”逼其出嫁。
我国古代民间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扁担抱着走”的说法,且“好女不嫁二夫”,讲究从一而终。在这种陋俗的影响下,让寡妇再嫁在古代还是有难度的。为了使适婚男女比例平衡,在男多女少的地方,不论是民间,还是官府,对寡妇再嫁都持积极的支持态度,而不是强调三纲五常、从一而终。
当某种非正常婚姻行为被更多人接受后,就会慢慢演变成一种社会婚俗。在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中,便不以娶寡为耻,特别是在家族内部,弟娶嫂,嫂嫁叔等并不被认为有悖于常规伦理。
上有规定 下有处罚
古代对于适龄男女婚嫁问题,亦制定了相关法令:越王勾践规定男子20岁而娶,女子15岁而嫁;宋仁宗时期规定男子15岁而娶,女子13岁而嫁;明太祖规定男子16岁而娶,女子14岁而嫁。到了法定年龄不嫁人的女子,是要被处罚的。譬如南北朝时,如果女孩适龄仍未出嫁即为犯法,家里人都是要跟着坐牢,这也就是《宋书·周朗传》中说的“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而汉朝孝惠皇帝时,谁家要是有女儿15岁至30岁还没有嫁人,就要罚款600钱。唐朝对于男子20岁以上,女子15岁以上还没有结婚的也要处罚。这种强迫女子出嫁的初衷,虽然可能首先是出于增加社会人口的考虑,但在客观上确实解决了不少光棍娶不到老婆的问题。
结婚每一年都叫什么婚?下面我们一起去了解不同地方对于婚姻的每一年的叫法有什么不同,结婚每一年分别代表了什么。
1、中国叫法
1年纸婚;2年棉婚;3年皮婚;4年花果婚;5年木婚;
6年糖婚;7年手婚;8年古铜婚;9年陶器婚;10年锡婚;
11年钢婚;12年丝婚;13年花边婚;14年象牙婚;15年水晶婚;
45年蓝宝石婚;50年金婚;55年绿宝石婚;60年金钢钻婚;70年白金婚;80年钻石婚
2、法国叫法
1年棉婚;2年皮婚;3年麦婚;4年蜡婚;5年木婚;
6年铜婚;7年羊毛婚;8年虞美人婚;9年陶婚;10年锡婚;
11年珊瑚婚;12年丝婚;13年铃兰婚;14年铅婚;15年水晶婚;
16年蓝宝石婚;17年玫瑰婚;18年绿松石婚;19年印花婚;20年瓷婚;
21年乳白石婚;22年青铜婚;23年绿玉婚;24年萨丁婚;25年银婚;
31年羊皮婚;32年紫铜婚;33年斑岩婚;34年琥珀婚;36年梅斯林婚;
37年纸婚;38年水银婚;39年绉纱婚;40年祖母绿婚;41年铁婚;42年珠质婚;
43年法兰绒婚;44年黄玉婚;45年朱红婚;46年薰衣草婚;47年开斯米婚;48年紫晶婚;
49年雪松婚;50年金婚;60年钻石婚;70年白金婚;75年白石婚;80年橡树婚。
50-60年代
结婚时大都是单位借了张木板床、木柜和2-3把木椅、一张木桌。请两边的同事和朋友坐坐,向邻居分发了喜糖,简单地就把婚礼办了。
70-80年代
结婚时,百姓的生活好些了,人们手头上有点钱了,婚姻大事可以准备的好些了。有的单位结婚可以分到新房。自己准备好缝纫机、洗衣机、电风扇等,把洞房衬托起来,那种感觉就很知足了。
有条件的托人买来木料,请木匠自己打家具了,大衣柜、梳妆台等十几样家具把房子里塞得满满当当,为此感到很美好了。
90年代以后
随着生活条件的逐渐改善, 结婚时大都是自己贷款买了新房,与之配套的家具也在不断更新,真皮沙发、电脑等应有尽有。北京人的家开始讲究家庭气氛了,在这方面也舍得投资。青年伴侣把家看成爱的港湾,家要布置得温馨有个性和创意。百姓的生活更充盈,幸福指数也会不断地上升。
我们在以下照片中可以看到婚姻的变迁,它从一个侧面映衬出祖国60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可以看到在婚姻背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婚姻在每个人的生命中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六十年来,中国的婚姻家庭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产生了巨大变化。
1951年,北京市第十四区农民袁荣和本区杨淑英在新婚姻法的保障下举行了正式结婚典礼。1952年,湖南省醴陵县白兔潭村农民全裕盛(中)和孙桂华(右)向区政府登记结婚,司法干部把结婚证书递给他们。1953年,北京西单区贯彻婚姻法委员会召开街道宣传婚姻法群众大会。这是和睦家庭中的许德贵老大爷对大家讲他过去打骂子女的情形。1953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骑兵通讯班班长董世贵和河北省劳动模范高桂珍在朝鲜前线某地举行结婚典礼。1957年,辽宁沈阳风动工具厂的工人鞠复海(新郎)和俞凤仙(新娘)在婚礼仪式上接受朋友们的祝贺。1959年,北京一对青年工人的婚礼。他们收到的彩礼全是日用品。1975年,浙江省桐乡县坝桥大队农民社员俞阿良送他的儿子俞新元到女方张建华家结婚安家。1979年,共青团武汉市委为59对青年男女举行集体结婚典礼,并向他们赠送了纪念品。1981年,在首都的一辆公共汽车上,新娘吴树润在新郎李长乐陪同下,换乘三次公共汽车由女家到男家举行婚礼。1990年,那个年代,用自行车接新娘曾经一度成为流行的结婚方式。2005年,北京的一对新人,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2017年一场婚礼现场,中国60年间结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能说哪个时代更好,只要有纯纯的幸福就是好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