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前,接一来电。
“我要结婚了,我旅游…”
一时摸不清头脑,反问过去:“请问你是哪位?”
“我旅游!”
“啊?没听清…”
“我是吕游啊!!小志!我要结婚了,请你喝喜酒!”
“啊~恭喜!恭喜!我一定去,新娘是谁?”
“嗯~我也不知道?!”
呵呵,我俩都笑了,八年的恋爱,终成眷属。
挂了电话,思绪连篇。我与吕游两口子是八年前的高中同学。记得去年在车上卖票时见过两三次,对他们的这段八年抗战,同学间早已传成佳话,真的很不容易。
上高二那年,文理分科让我认识了吕游和她媳妇珠宝珍。两个人都是班里的佼佼者,当时谈恋爱的人就像玩潜伏,班主任老陈是个仁慈的老班,也算是网开一面。这段纯纯的爱情经历了残忍的高考、荒诞的大学、残酷的就业,顽强的拨云见日啊!往事不堪回首……
周五,和几个在淮北工作的同学集结在濉溪加油站,我们的目的地是——刘桥矿前吕楼。踏上熟悉而又陌生的4路车,大伙不约而同的坐在了最后一排,一路寒暄的有点扰民。不经意中半个小时过去了,吸引我的不是窗外陌生的风景,而是那几张眉飞色舞的面容和滔滔不绝的话语。大家都变了,可言语间还是能捕捉到当年的小毛病、小癖好、小把戏,那熟悉的瞬间亲切无比。我也不可幸免变得童心未泯,满嘴青涩无忌的语言,肆无忌惮的颐指气使。
下了4路车,对面是恒源社区,殊不知眼前就是平日里侃侃而谈的刘桥矿?“四路脏,刘桥都是煤灰!”这些从别人口中听到无数遍的描述,原来都是运用了些修辞手法,或是人云亦云。没那么夸张啊!怎么觉得比余庄菜市街干净多了。
大伙东张西望了一会,居然没有一个人认识路!电话联系半天,终于拦下一辆机动三轮,一窝蜂的钻个满满当当。
颠簸的路面,拉风的布帘,一路指指点点不亦乐乎。
“唉!过了,过了!应该是刚才那个路口。”
到了?!
此时已到傍晚,吕家大院门口早已搭起了戏台,听说一位姑娘在台上吹了一下午的喇叭刚下台休息,年纪轻轻这肺活量真让人佩服!
“欢迎!欢迎!先吃饭吧!”我们被一位五六十岁的大叔热情的招呼着进了院子。后来才知道是吕游的父亲。
村子里的酒席平日里真的不多见。院子里搭了一排土灶,五米长两米宽的桌子上放满了明日正席用的食材,大大小小的碗碟装的满满当当。我们老同学一个桌,十几个人刚刚坐稳吕游穿着一身西服,眉飞色舞的迎了过来。
“怎么现在才来啊!还有谁没到?”
“老鳖还没来呢!都是等他耽误了时间!他在后面打的赶过来呢!”
“哈哈,不等了!开酒!都满上!等他来了炸他没商量!”
吕游呷了一口酒,没等老鳖到就要去招呼其他客人。我们肯定不愿意,无奈之下,吕游的表哥当了替身,一场白酒车轮战迫不及待的展开。表哥被炸倒后我们瞬间军心大乱,喝着喝着便分成好几派,互相攻击,拼个不亦乐乎。此时老鳖赶到,还没坐稳酒已经满上了!目标再次出现!
“什么都不要说了!先喝了这杯!”
“你们这些没义气的!等我一会都不行!还天天兄弟长兄弟短的,全是假牙!”老鳖愤愤不平。
“少废话,灌酒!”
顿时一桌人乱成一团,嬉笑怒骂,口无遮拦!
表哥趁乱消失的无影无踪,大伙没了目标,喝的也恰到好处,一个个感慨万千,滔滔不绝。席间大家嘘寒问暖,纷纷道出离开校园后的坎坷。有人开始春风得意,有人变得愁容满面。03年非典至今8年的青春,让我们走出了一段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面对着老同学,大伙都撕下了生活中的假面具,酒过三旬,酒水、汗水、泪水交融着…
院子外面的戏台又热闹起来,一身白色西服的中年男人开始登台。他的号召力明显比不上吹喇叭的年轻少女。
“各位父老乡亲,在唱歌之前,我想问一件事,看看有谁知道!这刘桥有三个人最不要脸!第三的是XXX,第二的是XXX,谁知道排第一的事谁?”
大伙的注意力都被吸引了!
“这第一不要脸的就是我!我就是不要脸!”白西服中年男子说着跪在舞台上,一只手不停的拍着舞台的地板!此时周围响起了阵阵掌声和叫好声!我很诧异和不解!这难道就是中国人的劣根性么?我冷眼看着那白西服男人,已经记不清他唱的什么歌了!只觉得酒渐渐的醒了,一阵风刮过,我紧紧外套回到了休息的房间。
我们休息的房间竟然就是吕游的新房。我和两个同学横着躺在新床上,昏昏欲睡。不一会屋里烟雾缭绕。我睁开眼,同学们居然都来了,纷纷点起了烟。我起身打开窗户,刚让出这新床的大好位置,瞬间就成了一个牌场!两圈人围着,斗起了地主。
一晃,半夜了。屋外的戏台已经撤去,农家小院回复了往日的宁静。
“走!到院子里打去!”正在兴头上的一帮子同学转战吕家小院。此时吕游也送走了大部分的客人,回到了我们中间。夜晚阵阵的微风,夹杂着满院子的卤猪蹄、烧鸡、排骨、咸水鸭、四喜丸子…的味道和我们这帮夜猫子吆五喝六的笑声…
有点困了,上了小楼回到吕游的新房。哈哈,原来床上已经横着几个同学睡的正酣。真没注意什么时候跑上来的!算了,钻不到空了,到隔壁吧。
我摸着墙来到了隔壁房间,一盏台灯亮着,一个男人用被半遮着脸呼呼大睡。走进一看,原来是吕游的表哥!哈,估计从酒桌上溜走就直接奔这了!看样子还没醒酒,睡的跟死猪一样。我拉开表哥的被子,连鞋都没脱就索性睡在了一起。昏睡了一阵子,感觉有人拉被子。唉~原来表哥有裹被的癖好!不理他,方正也没脱衣服,天也不是很冷。又昏睡了一阵子,感觉真的不对了,床上怎么多了好多的手手脚脚!我睁开惺忪的睡眼,我的神哪!什么时候又多了三个熊孩子!此时我以被挤到床尾横在那,被子早被他们瓜分的一干二净!唉,索性起身下床去交水费。
从小楼上下来,院子里的牌局还在继续,看看手机已是清晨4点多,这帮牌迷打了一夜了!
伸个懒腰,想想床上横着四五个大老爷们顿时睡意全无。眼看着天亮了,吕游的父亲从屋里走了出来,看到我们乐呵呵的说:“你们晚上帮忙看菜辛苦了,快进屋睡回吧!”
啊?!是啊!一院子的菜,要是没人看非被野猫、老鼠糟蹋了!此时,原本让我嗤之以鼻的这帮牌迷们,顿时却让我肃然起敬。(有点夸张,也就刮目相看而已,呵呵)
“走!都去洗澡去!”吕游招呼着我们。
此时牌场散了,小楼上的同学也被喊了下来,一个个打着哈气、揉着眼。洗澡这个词太让人提神了!要是能再换身衣服就更让人惬意。
走过田间小路,穿行于新农村的一排排“别墅”区,感受着清新的乡土气息和心灵的自由释放。与城市里嘈杂蜗居的生活相比时,不经让我感受到“归隐”的真谛。
一切都慢了下来。
幸福是什么?
幸福就是一个关心的眼神,一个体贴的动作,一个温暖的笑脸,一朵绽放在田间的油菜花…
不知不觉中浴池到了,我搜索了一遍,最终还是没有找到这浴池的牌子。黑澡堂?呵呵~管他的我们这么多人,还不知道谁黑谁呢!
“老板!老板!”咚咚咚~冲这阵势,十有八九老板还没起。五点多跑来洗澡也够另类的。
又喊了一会,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开了门。
“那么早啊?”
“能洗么?”
“咋不能洗的!四点不到水就热了!今天矿上来洗的少,就没开门!你们多少人?”
吕游去付钱了,我们十几个冲进澡堂,环境还不错,更衣箱挺多的。脱吧!
没有毛巾、没有香皂、池子也是干的,淋浴头分不到一人一个!我们这帮大老爷们,光着身子在一旁秀着各自的身材!
一会吕游走了进来,领了一大包毛巾、香皂,居然还有牙刷!
“老板,池子放水!”
“来了!”女老板应了一声。
晕!不会是她来放水吧?躲…
只见她走到男浴池门口,打开旁边的一个门,喊出了她的老公。
汗…
热水缓缓的流进浴池,但流的很慢。我索性躺在池低,让那水流温柔的包围着我,慢慢的把我淹没…
洗漱完毕,穿好衣服,一身轻松。
上午吕游去接他的新娘了,我们留在家里瞎晃。院子外又搭起了戏台,估计还是老节目,上楼呆着吧。我直奔吕游新房里的笔记本去了。
这本子估计也有年头了,经过我的一番搜索除了结婚照和几部枪版**外真没什么内容。吕游还是很清淡的嘛!(后来得知,这电脑是她老婆的…)
我兴致勃勃的翻看着吕游两口子的结婚照。幻想着我和瑶拍照时摆什么样的造型比较入眼。
“这几张外景是在家天下拍的吧?”
这声音是?我回过头,真的是她,她也来了!
“你也来了!”淡定。
“恩,刚到!你们昨天就来了吧?怎么睡的?”
“都挤在一起呗,呵呵”
她是我上学时玩成一片的女生,打打闹闹的,活像个小子!大学毕业后在一所学校执教。同学聚会时见过几次,自从去年情人节我在车上加班见过一次后,就没见了。言语中知道她还是老样子,还是一个人,还是在学校执教,空闲时和同事们去骑自行车。虽然我也喜欢骑,但是至今没去找过她。聊的还算投机吧,毕竟上学时纠结过一段时间,没有开始就结束了。青涩的岁月。
“看**吧!”我找出本子里的枪版**。
一部:孔子;一部:十月围城。
十月围城我看过了,没等她说话,我播放了孔子。唉~画面真够劣质的!模糊了发哥就算了!连周迅都看不清!罪过!
当屏幕上播放孔子与南子促膝而谈时,我木讷了。看到南子被毒箭射中,莫名的惋惜。这个在世俗眼中的坏女人…
“都来帮忙啦!”
吕游的表哥早把昨天的狼狈场景忘得一干二净,招呼着我们给吕游装点新房。
吹气球、钉拉花、摆照片…
鞭炮响了起来!车队回来了,带来了吕家的新娘——朱宝珍!
拜堂的场景我也见过很多遍,但每次还是辛酸的含着泪水。
吕游的父母坐着,看着两个孩子跪在面前,司仪说着千年传承的话语。我们手里拿着喜庆的喷雾,不停地喷洒,鼓着掌。父母们哭了,但表情是幸福而喜悦的。儿女们羞涩的说着誓言,目光却变得更加坚定,也许,这一刻,无形的责任和人生的价值已被重新的审视。
又是一天的吃喝,记忆最深的就是吕游两口子来给我们敬酒。此时我以不胜酒力,但还是被满上了一杯。
“喜酒不醉人!”吕游两口子含情默默地看着我。
喝吧,都喝了,我也不能例外!
喝完,目送吕游两口子离去,我便忘记了后来发生的事。记忆的短暂空白吧…
“走!去照相啦!”我被人推醒。发现自己睡在一楼的一间偏房。晕!怎么跑到这了!呵呵!居然还有人知道我在这。看来我是被送过来的!
三五个照相机啪啪的闪个不停,大伙借着酒劲摆出了各种POSS。你追我打,游弋在麦田里。
快到说再见的时候了,有几个同学是专程从上海赶回来的,离别时念念不舍。尽管吕游和朱宝珍一再挽留,但往往事与愿违。短短的两天时光匆匆结束,大伙又将回到各自的世界里。
回味这些记忆的片段,好似时光倒流。我们回到了过去,那纯纯的求学时光,青涩…
祝你们幸福,同学们…
道口西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正会,不知道流传了多少年,年年都逢,无论刮风下雨。
我是赶着二月十九会长大的。那时候逢会人山人海,十里八乡的人都来赶会,老少爷们,大姑娘小媳妇,即使外嫁的闺女在逢会前,娘家也会派人去请来听戏,约定成俗,没人更改。
二月十九会正会,二月十七是头会。十六下午戏班就得进场地,搭戏台,人员安排妥当。这得耗费大半天的时间,尤其是搭戏台。
正会当天,台下聚集着黑压压的听戏人群。他们全神贯注地盯着戏台,一边悉心地看戏,演员的一个动作,一个唱腔都不放过,一边小声地议论,这戏词人家为啥唱的这么好,唱腔为啥这般圆润,自己为啥就唱不好。戏场里热热闹闹,很有氛围。
那时候戏场搭在老面粉厂院内,附近的东西路,南北路虽是土路,但都摆满了各种小摊位。卖百货的,打把式卖艺的,卖各式吃食的,还有买卖牲口的牛马行。商品琳琅满目,吆喝五花八门,还真的好看好听呢。
我那时候最大愿望就是买支冰棍,买本心仪的小人书,躲在一旁一边贪婪地吮吸冰棍,一边静心地看书。那冰棍的香甜和书籍的有趣令我至今难忘。
后来慢慢长大了,读书上学,结婚生子,渐渐的我很少能赶巧在二月十九来听戏了。
今天刚好在家,我实在压抑不住想来听戏的冲动了,就回老家来了。
搭戏台的地方换了,原来的老面粉厂大院盖成了菜道口西村党群服务中心,铁门禁闭,红旗飘扬,成了村委会。现在的戏台在哪呢?我沿着脚下的南北路继续南行。
路两旁楼房林立,三层的,两层的,新盖的,原来的。再往前走,人就多了起来,宽宽的公路变成了窄窄的通道,两旁坐满了听戏的观众,有七八十人的样子。高高的戏台是用汽车的车厢连着车体搭建的,省时省力,干净美观,十分方便。演员在上面咿咿呀呀地唱,观众在下面绕有兴趣地听。只不过观众都是些老年人,坐三轮车上的,坐凳子的,应有尽有。但都聚精会神。
我驻足听了一会,向东拐去。这里是原来的集市街道,原先逢集时,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可这几年附近村庄陆续开了几个新集,这儿也就日渐萧条了。
今天逢会还是有几个人的,街道两旁有卖衣服的,有卖鞋子的,有卖油炸糕和油炸甜点的,有理发的,卖百货的,有打牌娱乐的。就那些生意,就那些人群查也查的清楚。我走在街上也有几个年龄大的认识我,热心地互相打个招呼。
结婚二十年来,我回家的日子太少了。好多人不认识我也很正常。
“多回来陪陪你爹,毕竟他年纪大了。”是好心的村里人在提醒我。
“是啊,有时间还是多回来看看,陪陪父亲吧。”我暗暗地对自己说。
你听,戏台上正在唱《辕门斩子》,那唱腔和前几年的确不一样了。
婚姻礼仪大致为以下几个阶段:
议婚
议婚,又称“议亲”,是商议男女婚姻之事的最初阶段,旧时包括“求婚”、“过帖”、“相亲”等几道程序,到准备定婚为止。
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是由男女双方父母根据对方的门第、家境及品貌等条件决定婚事成否,男女当事人是没有多大发言权的。
旧时,乡俗有“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婚”。
男女婚姻不能自主,悉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议婚讲究“身世田园,门当户对”,选择门户极为讲究。
在沁县,过去门第观念十分严重,社会上分三等,“诗书宦门者为上等,业农工商者为中等,唱戏乐户抬轿者属下等,上等不与中下等为婚姻,而下等亦难与中上等作嫁娶,各称世家,对其门阀”。
(《沁州志》)
议婚初始,一般是由男方家长委托媒人或托靠亲友、邻里前往女方家中求婚,又叫“提亲”。
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纳采”。
如果女方家长答允考虑结亲,男方便再次托人或由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名字和出生日期,以便“开八字”,请阴阳先生“合婚”,审看男女双方的命相是否相合。
长治一带称之为“取四柱”。
具体做法就是,把男女双方的生年、月、日、时“四柱”干支写在绢帛或麻纸上,然后请人卜算,看双方相互间命相有无克异。
民间一般认为,男女生肖犯“对冲”的不宜婚配。
所谓犯“对冲”,是指子、午相冲,丑、末相冲,寅、申相冲,巳、亥相冲,辰、戌相冲,卯、酉相冲,共“六冲”。
各地历来都有“白马怕青牛,兔、龙泪交流,猪、猴不到头,蛇、虎如刀错,羊、鼠一旦休”之类的俗语。
相生者可成,相克者须忌避,故乡俗有“男犯妻家三十六,女犯婆家一世穷”之说。
这些说法纯属无稽之谈,现在大部分地方都不再讲究了。
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问名”。
男女双方“八字”相合后,两家即择吉日传换庚帖,重新写明男女各方的生年、月、日、时等事项。
至此,亲事算初步定下。
按照长治的说法,是女方“有主了”,或说女方“问出去了”。
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纳吉”的前一部分内容。
由于现在不再时兴合婚,“过帖”这道手续自然而然也就免了。
在具备订婚条件的情况下,男女两家还要“相亲”,又叫“相门户”、“看屋里”,即男女两家约定时间见面,最后议定婚事成否。
现在长治各地仍有这种习俗,不过“相亲”的主角已由双方家长变为男女双方当事人,“相亲”的意义已不在于认亲家,而是通过面对面的接触,进一步加深相互了解。
男女双方初次见面时,一般由媒人或介绍人引见,两人对面而坐,互相窥视对方的形貌举止,正所谓“对象”是也。
定婚
经过议婚阶段,男女两家对婚事都持肯定意见,便可正式定婚,即“许亲”、“定亲”了。
男方往女方家中郑重地送去聘礼,数量多少,一般因时因地,视家境贫富而定。
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纳吉”的后一部分内容和“纳征”。
男女双方订婚,一般选择夏历三、六、九等吉日,双方家长要在选定的这一天分别设筵款待亲友,名为“定亲饭”。
主食一般是面条,表示男女两家已经成为情深谊长的儿女亲家,所以又称为“吃面”。
有些地方,男家筵席上必备饺子,意取“捏嘴”,表示希望不要再讨财礼了;女家设筵则以“臊子面”回敬,取其长,表示财礼少了可不行。
定亲这一天,男家要送面粉给女家。
女家用所送的面粉夹上小米煎成油饼,再送给男家。
男方以之分送亲友、乡邻,称为“通知”。
上党一带,男方送给女方的东西要凑足十件,表示“十全十美”。
女方“回奉”给男方的东西中,还要有十包掺有盐末的麦麸。
这十包麸盐要分别撒在未来的公婆和妯娌头上,表示大家都有福(麸)、有缘(盐)分。
壶关、平顺县等地,男女双方还要互送“四色礼”。
男方送给女方“定亲衣”、戒指、耳环、手镯等物,女方回送男方文房四宝、扇子、荷包、裤带一类。
其中裤带尤不可少,隐喻“从今以后我把你拴住了”,或者“我将为你侍奉巾栉,脱衣解带”。
上党的许多地区,在定婚时还讲究互换“龙凤帖”,即一种印有龙、凤的大红纸贴。
男方给女方的“龙帖”上写有“求吉”字样,又叫“恳帖”,大致书写内容为:“愧乏玉田,仰祈舍诺。
×××鞠躬”。
女方给男方的“凤帖”上写有“允吉”字样,又叫“允帖”,大致书写内容为:“德愧比凤,愿切乘龙。
姻愚弟(兄)鞠躬”。
“龙凤帖”一般以大红销金柬制成,要叠成九折,以表示婚姻天长地久(九)。
有的则叠为对折式,男女的生年、月、日、时“八字”写在中缝左右,折起来正好合在一起。
在订婚后,武乡还有“请期”的规矩,即男方择吉日备礼纳彩,由媒人率领,用食盒两架抬送女家,并告迎娶月日。
女方还要由亲戚陪同去一次男家。
返回时,男家除送给姑娘一定数量的钱外,还要送一捆棉花,称为“沾亲棉”,又叫“粘亲花”,表示从此沾亲带故,情谊绵绵不断。
出嫁
定婚以后,如果男女双方都已到当地认可的结婚年龄,男方家长便设筵邀请女方家长和媒人,一块选定迎娶的日子,称为“会择”或“择期”。
早先一般要事先请阴阳先生看黄道吉日。
当地各种属相的迎娶月份分别是:“鸡兔正、七月,虎猴二、八月;猪蛇三、九月,龙狗四、十月;牛羊五、十一月,鼠马六、腊月”。
由于民间认为迎娶之期关系到男女双方的一生,所以非常慎重,双方家长往来磋商,往往从定亲到成婚要迁延一年以上,甚至更长时间。
迎娶的日子最后选定以后,男方要正式写帖通知女方。
屯留一带称为“送天气”,平顺等地则称为“下书”、“下帖”。
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请期”。
一些地方,到此时才正式送财礼给女方。
以前定婚行聘,为“小送”;现在临娶“纳币”,为“大送”。
男女双方准备婚嫁前,要举行送彩礼仪式。
男方要根据女方的要求给女方送衣服用品和聘金。
彩礼基本有六种:聘金、喜饼、喜面、插戴、成衣、喜红等。
喜红是红棉布,用来制新妇女裤。
彩礼其他五种不一定强求,但喜红必须有。
上党大多数地区在迎娶前夕,男女双方互赠“牲料”,婿家牲料有少许米面、一刀猪肉(约一斤)、一块生铜、一块熟铁。
女家牲料缺猪肉,有少许咸盐。
每种物品都象征一定的意义:米面,表示米面夫妻,祝愿夫妇勤俭持家;猪肉,表示死肉换活肉;生铜、熟铁,表示铜铁姻缘,祝愿夫妇终身相依,白头偕老;咸盐,表示有缘分,祝愿夫妇和睦相处。
男家牲料由新婿亲自送到女家;女家回赠,由新婿带回。
“回面”后,岳家要用红布包生铁小块,一双筷子和一把米面,含义是米面夫妻快生子。
至于新娘穿红,各地皆然。
结婚为大喜,人们总是想方设法求得吉祥如意,类如八音会、拜天地、枕头内装筷子(快生子)、点婚灯等,皆属此例。
出嫁前一天,女方要把陪送女儿的妆奁送往男家,称为“送嫁妆”。
嫁妆旧时一般为桌椅箱柜、衣服被褥及梳妆用具,都要贴上大红喜字或扎上红布。
武乡、黎城等地讲究在嫁妆中的面盆里放核桃和枣,然后用大红剪纸盖上;沁县、襄垣、长子的一些乡村则讲究在枕头里装上筷子、核桃,鞋里放上麸子,被子四角缝上枣和花生。
这些习俗都是表示希望新婚夫妻早生贵子,儿女双全及夫妻感情和美、有福有缘。
出嫁前夕,女家还要给女儿“上头”和“开脸”。
“上头”,即改变头发式样,把辫子盘成发髻。
“开脸”又叫“开面”,平顺则叫“皓脸”。
其实是新娘进行美容修面,并以此表示少女时代的结束。
一般是请一个“全福人”,即公婆、父母和丈夫俱在,儿女双全的年长妇女,由她用细丝线绞去姑娘脸上的汗毛,并修细眉毛,剪齐鬓角。
“上头”,“开脸”之后,女方要宴请本族尊长和邻里乡亲,同时款待即将出嫁的女儿。
民间认为,女儿一上头,就是人家的人了,娘家须以客相待,所以筵席非常丰盛,女儿也被安顿在筵席的首位。
尊长、邻里除对待嫁的姑娘表示祝贺外,还要嘱咐她一些尊敬公婆、侍候丈夫以及处理好妯娌、姑嫂关系的道理。
婚礼前一晚上到女方家商量第二天的日程,男方需要找一个能说会道者。
一般是议定第二天的时间、车辆的安排。
注意:男方需携带面一袋、肉五斤。
(不是玩笑)
迎娶
迎娶,又叫“迎亲”、“娶媳妇”,等于“六礼”中的“亲迎”。
通常是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
迎娶前夕,新房内要由几名男青年同睡,俗称“暖房”。
迎娶之日,婿家于大门两旁各置一捆谷草,叫作喜草。
喜草上张贴“喜”字斗方,内藏两响炮,俟迎娶临门点燃。
解放前,还要备一捆谷草放在天地神位前,同时备一把铡刀,夫妇俩铡草,只准七刀铡完,因此叫七刀草。
铡好的草一部分填充新枕头,一部分装入斗里,备阴阳使用。
启程后,在大门和新房张贴喜联。
迎亲的队伍,旧时讲究要用各种仪仗,从前到后,有炮手、开道锣、开道旗、“肃静”、“回避”朱牌、宫灯、金瓜、斧钺、朝天镫、龙虎旗、团扇、日罩……吹打鼓乐更是不能少的。
花轿一般为两乘,新郎、新娘一人一乘。
去的时候,新娘之轿例不空行,要放花糕、青馍作为镇物;有的地方则由一个与新娘属相相同、父母健在的小男孩坐着压轿,称为“压轿喜倌”。
迎娶之时,男方需选伴女婿1人、引新娘女2人,连同鞭炮手1人前往女家。
返回时,女方需1名跟新婆和1名夹礼单者(一般是新娘的弟弟),相送至男家。
有时女方的姑舅至亲也同往男家送闺女。
上党各地的迎亲队伍中,都要有陪伴新郎的人。
武乡一带,是从年长亲友中找两个人,称为“冰人”;再从新郎的子侄辈中找一个年龄与新郎差不多的,称为“引婿”。
有的地方讲究“女一男二”,要新郎的妗子和两个兄长随花轿同去同回;回来时,女方自然也以“一女二男”相陪送亲。
有的地方娶亲、送亲则专要双方女眷中娴熟礼仪的相陪。
对陪伴新郎的人,一般称为“伴客”;对女方陪伴新娘的人,则称为“送客”。
“送客”之外,女方再去人,便是“吃客”了。
女儿在出嫁前,上党各地大多有“哭嫁”的习俗,人称“媳妇哭,娘家富”。
据民俗学专家研究,这一习俗的起源与远古时代的“抢婚”有关,后来女子被掠夺时的哭诉才逐渐演化为婚俗中的“哭嫁”。
这不是乐极而悲,往往有其真实的内容。
一般是感叹无忧无虑少女生活的结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眷念兄嫂弟妹及与女友的友好相处之情,同时对为 、媳的人生转折甚感惶惑不安。
如果对婚事不太满意,感到委屈,更要借机发挥,大哭而特哭一场。
新娘的母亲、女友与家族中的女眷,一般都要陪哭。
迎娶的队伍到来后,女方的家门往往由新娘的妹妹或女友们紧闭、关锁。
一方面显示女方家族的尊严,另一方面是故意捉弄迎亲者。
迎亲者怕误了时辰,只有付“开门钱”了事。
新婿出门时,随带一块猪肉,叫作打虎肉,到了女家,将其扔到新妇居宅的屋顶上。
迎娶队伍进门后,女方设筵盛情款待。
新郎进入女家,也要先到祖先牌位前行礼,女家必须给新郎赠送拜礼。
女家设宴款待新郎及娶客。
饭后,女家一般要向新郎索要“离母盘”(钱财)。
有的家庭还索要梳头礼等。
女婿离开女家时需“偷”女方家一件东西带回,意为吉利。
偷的一般为酒盅、茶杯之类的小物件,由女方家人准备好并暗示给女婿。
当地人称为“得富贵”。
沁县等地,女儿临行前要吃鸡蛋饼,俗称“三颗鸡蛋一壶酒,打发闺女上轿走”。
襄垣一带还有“抓富贵”之俗:男女双方各在自家父母怀中抓几把预备好的钱钞,意在今后的日子里有钱花,但不能抓完,须给父母留下一些财源。
撤席后,新郎再次向岳父、岳母叩头辞行。
然后乐声大作,迎娶队伍再加上女方陪送人员,以更为盛大的气势起程了。
女儿出嫁离家时,上党各地都有不带娘家土的习俗。
民间认为“土能生万物,地可产黄金”,怕带走了土会带走娘家种庄稼的好运气。
这自然是农业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
女儿出嫁时,要在炕上换上新鞋,然后由哥哥或舅舅背上或抱上轿;或者坐在椅子上,由人抬上轿;有的地方是以红毡或红布铺地,女儿脱去脚上的旧鞋,进了轿再换新鞋。
不管怎样出门,反正是脚不沾地。
女儿临行时,沁县一带,母亲要含着眼泪绕轿两圈,默默祝愿女儿幸福吉祥;父亲则象征性地护送“百步”,然后由其舅、叔、兄、弟等4人伴行送亲。
迎娶路线一般讲究走大回环,回时不走来时路。
迎娶队伍要随带红毡或红布,除了供新娘上下轿踩踏外,路经寺庙、井台或石碾、石磨时,还要用来遮掩轿窗和新娘,意在防止白虎星等鬼祟邪怪相扰。
路遇别人家的嫁娶队伍时,双方要互换“针线”,即新娘的女红消灾。
现在迎亲队伍相遇时互赠手帕,即此遗风。
迎娶旧时多用轿或轿车,除此而外,平顺山区有些地方新娘出嫁骑驴;长治、屯留等地,新娘、新郎都要骑马。
迎娶这一天,新郎、新娘的妆束因时因地而异。
新郎旧时头戴宽边黑色硬礼帽,身穿马褂长袍,后来改为制服,现在则大都是西装革履了。
个别地方,还能见到新娘着装头戴凤冠,身穿蟒袍,腰扶玉带,宛似戏台上皇后娘娘的形象。
后来 蟒袍了,改套红棉袄,不戴凤冠了,改戴茶色眼镜,一律改穿时装。
婚礼当天男方派尽量多的车辆到女方迎娶,头一辆必须是红车。
最后最好有容积较大的车辆(如面包车),以便饭后送女方众多的亲戚。
男方最好在11点左右到女方家,以应付女方亲朋好友的刁难。
(一般是善意的,上头商量不充分容易搞成真的。
)较重要的是女方会有人讨要梳头钱等小款项,男方要给女方穿鞋。
婚礼
迎娶队伍回到男家以后,鼓乐大作,鞭炮连声,男方亲友、邻里一拥而出,迎接新娘。
新娘到了男家后,男方要给“下轿礼”,新娘才下车(马)。
女方嫁妆随新娘送男家后,男方查收嫁妆毕,要给持礼单者、跟新婆及运送嫁妆的帮手开付赏钱。
然后举行结婚典礼仪式:一拜天地、再拜高堂、夫妻对拜、交换礼品(多为结婚戒指)、进入洞房。
有男方总管主持,大致有以下内容:介绍婚恋经过、拜天地、拜父母高堂(女方这时要正式地喊爸妈)、夫妻对拜(这时会有小的暴力行为,女方须警惕,不过一般都是善意的,不会搞成刑事犯罪。
)
然后男方需要身背新娘上楼,男方最好于婚礼前一个月开始体力训练,否则尴尬。
到家门口时,门上一般悬挂一件难以触及之物,需要男方肩抗新娘尽全力努力。
在郊区一带,娶媳妇的花轿到门庭,新娘头蒙花布,红毡铺地,有人搀扶,音乐齐奏,鞭炮齐鸣接到彩棚下,新郎立左,新娘站右,父母长辈坐在正中,此时宾朋高唱:
“男女才貌配一双,相亲相爱拜花堂。
五年生下三贵子,状元榜眼探花郎。
恩爱夫妻花花转,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同入洞房”。
尔后夫妇互拜,喝交杯酒,并且有对酒歌。
沁县一带,新娘花轿讲究落在一床红被上,新娘索取“下轿钱”后,由一“全福人”相搀,踩着红毡进门。
婆婆随后用笤帚在轿内象征性地扫三下,并取土一把,拿回家放在新房炕角席子下。
这叫“扫轿土”,大约是和“不带娘家土”的习俗针锋相对,你怕带来娘家的土,影响娘家种庄稼,我偏要想方设法扫一些,以有利于自家的农事。
上党有些地方在新娘出轿后,要把谷草秆、麸皮、瓜子、花生、核桃、栗子等物大把大把地往新娘身上撒,同时念诵赞辞。
这一习俗叫“撒草”或“撒喜果”,起源甚为古老,相传早在汉代即已流行。
早先叫做“撒谷豆”,意在压避青羊、乌鸡、青牛三煞神。
后来逐渐演化,从赶煞神转为求吉利。
拜堂
新郎、新娘进门后,接着就要“拜堂”,又称“拜天地”。
拜堂的地方一般在洞房门前,设一张供桌,上面供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供桌后方悬挂祖宗神幔。
新郎、新娘就位后,由两位男宾唱导,行三跪九叩礼,参拜天地、祖宗和父母。
然后女东男西,行夫妻对拜礼。
婚宴时一般需要新娘新郎给来宾敬酒,新郎需要有一酒量大者替自己完成。
宴后最好有男方车队送女方来宾回家。
洞房
拜堂完毕后,新郎、新娘在众人簇拥下进入洞房。
要在洞房门前或门槛上事先放一马鞍,等新娘前脚刚跨过去,便立即将马鞍抽去。
入洞房时,由大伯子铺床,小叔子或婿家外甥提便盆。
洞房内除了有一些生活用品外,窗户贴大红双喜字,屋内点大红花烛。
沁县一带,洞房里摆着斗,斗内装有五谷、铜镜等镇物,用于照妖避邪。
灯烛悬挂高墙,通宵不灭,俗称“长命灯”。
夜半,男女新人要举行“敲升子”仪式,二人倒坐门槛喝疙瘩汤,俗称“儿女汤”。
汤中放枣、花生、草节等,边拌碗里的疙瘩汤,边念诵一段民谣:“左手拌疙瘩,儿女一扑摊。
”同时还敲梆子念:“邦邦邦敲升子,明年就生乖孙子,男的会念书,女的会扎花,坐下一板凳,起来一海楞。
”体现了沁人对子女未来生活的憧憬。
过去,从举行婚礼时就期待生子,在潞城一带,洞房门上常用的对联是:“喜今日银河初渡,贺来年玉树生枝”。
新娘一进洞房,就有人把红枣、花生撒在床上,意味着早生贵子。
早先新郎、新娘入洞房后,还要用同一器皿饮食,行“合卺礼”。
一般是新郎、新娘先各端酒杯稍饮一点,然后将两杯酒搀兑,两人换杯饮完。
在壶关一带流行洞房酒歌:
女:这盅酒,我敬你,当家主事全凭你。
男:这盅酒,我敬你,管米管面待亲戚。
女:这盅酒,我敬你,出门遮风又挡雨。
男:这盅酒,我敬你,叫你生儿又育女。
女:这盅酒,我敬你,出门不要忘了妻。
男:这盅酒,我敬你,尊老爱幼守家底。
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新娘回门;第九天,新娘还要再次回娘家并小住几日,叫作“住九”。
大凡男女新婚,房事必然频繁,若不找点借口让他(她)们分开几日,岂不对身体有害。
看来,“住九”还真有些科学道理。
壶关将住九叫“接九”,有“新婚不接九,死后不如猪和狗”的俗语。
上党和全国各地一样,都有“闹新房”的习俗。
洞房之夜,热闹非凡。
俗语说:“不闹不发,越闹越发”。
民间还有“新婚三日无大小”的习惯,婚后三天,宾客、乡邻、亲友不分辈份高低,男女老幼都可以汇聚新房参与逗闹新郎、新娘。
人们认为,闹新房不仅能增添新婚的喜庆气氛,还能驱邪避恶,保佑新郎、新娘婚后吉祥如意,兴旺发达。
回门
新婚次日上午,新人向户族及亲戚长辈行跪拜礼,受礼者向新妇赠送拜礼。
家族中的平辈和晚辈也要来见新娘,俗称“分大小’或“见大小”,其意义是确认新娘在男方家族中的地位。
这天,女家家长随带糕点和面食礼品,前来婿家向翁婆致贺,俗称“道喜”。
婚后第3天,上党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招嫁”,又叫“圆饭”的古 俗。
这一天,女家及其姻亲前来女婿家送饭,并来看闺女,生怕女儿初到婆家拘谨,吃不饱饭饿着。
圆饭意味着确定与婿家的来往关系,如果不愿与婿家来往,便不来圆饭。
沁县等地则叫作“看3日”或“打听三天”。
“回门”,即新婚夫妇双双回女方家省亲的习俗,也流行于上党各地,基本上是在婚后第五天的,也有在婚后第3天的,或在婚后第6、7、9、10以至12天的,因地而异。
新妇回娘家,当日返回,叫回门,又叫走5日。
若娘家专门派人来接,叫接5日。
民间把新娘从娘家嫁到婆家称为“进门”,所以才把新娘从婆家回娘家省亲称为“回门”。
新婚夫妇一块回门,成双成对,又称为“双回门”。
这一习俗从女婿方面来说,有感谢岳父、岳母恩德,拜会、结识女方亲友等意义;从女儿方面来说,则表示了出嫁成家后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心情。
不过,深受初离家门、乍别父母的新娘欢迎的这一习俗,对于新郎来说,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且不说在女方亲友面前,新女婿要备受“品头论足”,单单是新娘的妹妹们,他就招架不住。
这些放肆的女孩,把烟灰、黑漆往姐夫脸上抹,让姐夫吃包有辣椒、花椒的饺子,无所不用其极。
新女婿在被戏闹的过程中不能发怒,即使手足无措,备极尴尬,也还得满脸堆笑,听凭发落。
上党一带回门时流行请女婿,即女家宴请新婿,此后,新婿方可择便到女家。
过去,请新婿必须具请贴通知婿家,新婿还要在女家住九天,叫作住九。
此间新婿“会亲”,不仅两亲家加深了了解,联络了感情,就是双方亲友也初步结识,为今后的往来打下了基础。
“回门”在上党大多数地方即算婚姻礼仪中的最后一项内容。
然而这一带还有“住满月”一种习俗,婚后满一个月,新媳妇要回娘家住够一个月才返回婆家。
至此,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人生大礼才算落下了帷幕。
新婚第一年,逢一定节日女家到婿家探望女儿,叫追节。
追节一般两次。
第一次是临近八月十五,随带礼品有成套的月饼和时鲜水果。
第二次在临近春节,传统的礼品是花样面食,有灯糕、豆枕、面兔、剪箍等。
现在普遍改用糕点。
王公人家,高官显宦的堂会,多演大戏。小一些的宅门和梨园行,办个生日满月,多唱些皮影戏或杂耍。小宅门限于经济条件,梨园行则是因为自身是唱京戏昆曲的,想换一换口味。
临时搭戏台,必须具备并列的正院和跨院。至少有五六十间房屋,才能在不妨碍平时家庭居住使用的情况下,选择一个最大的院落搭台。临近戏台的房屋则作后台,另外还要有为男女宾客分别摆席的大厅。摆席的大厅可以不在演戏的院落内。演戏院落的正厅作寿堂,东西厢房为女宾看戏的地方。院中搭棚,是男宾看戏的地方。这棚和戏台都用的是正规建筑材料,搭得像一座富有装饰性的剧场。来宾进入这座临时剧场,先到寿堂拜寿,主人照例在旁陪着还礼,然后招待入座看戏。院中来宾席的陈设方式是这样的:一张方桌,正面并列两把官帽椅,两侧各有两张大方凳。这一桌、二椅、四凳,合称一份“官座”。在正厅台阶下,左右对称各摆若干份“官座”,中间留出一条过道。桌有大红绣花桌围,椅有大红绣花椅垫、椅披,凳有大红凳套。在若干份“官座”的前面陈设若干排春凳(又名二人凳,相当于两张大方凳的面积),一排一排地一直摆到台前,也有大红羽纱凳套,但不设桌子。午前开戏,晚饭后如果继续演出,习惯上称为“带灯”或“灯晚”。凡“带灯”则午晚两宴之外,还招待一次点心,称为“灯果”。不另设席,只是在看戏的地方每桌摆若干碟甜包子、肉包子、黄糕、小八件之类。茶则随时更换。
1、甜蜜期
刚刚收获了爱情的你们,对彼此充满了美好的幻想,你觉得他是你的真命天子,他也觉得你就是他一直苦苦寻找的那个姑娘。你们会无意识的美化对方在你们心中的形象,这个时候的你们看不到彼此的缺点,都觉得对方就是最适合自己的人,你们会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恨不得每天都腻在一起,有着聊不完的话题,有着走不完的路,只要能和对方在一起,就觉得心里无比满足与快乐。
这段时期我称之为甜蜜期,这也是情侣之间最幸福的时刻。
2、依赖期
已经处于热恋中的你们,对于彼此的感情慢慢加深,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肢体接触。你们在相处时,在荷尔蒙的旺盛分泌下,会对彼此产生更强烈的兴趣,如果两个人感情相处达到如胶似漆的地步,也很有可能逾越最后一步发生更深层次的关系。在感情与身体接触的双重影响下,大部份男人会产生一种保护她爱护她一辈子的责任感,会期待下一次的邂逅,而女孩则更会对男孩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会觉得自己的身心都是属于这个男人的了,自己已经是他的人了。
男孩子们要记住,放荡的女人毕竟还是少数,所有愿意把身体给你们的女孩都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做下的决定,是她在爱你爱到可以把自己交给你的时候做出的决定,这种女孩都值得你们好好去珍惜,无论她是不是第一次。
依赖期是情侣之间相处感情达到最巅峰的时刻,这个时候都把彼此当成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3、反依赖期
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当你们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谈恋爱和互相依偎享受自己的小幸福的时候,外界会有一些变化让你们手足无措。例如,你们忽略了你们身边彼此的朋友,忽略了学习和工作,忘记了自己的梦想,只想守着眼前的人过一辈子。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当你发现你因为谈恋爱而开始变的身边朋友越来越少的时候,你会有一种下意识的恐慌,还有你的学习,和工作,都在受到影响,而这个时候你们会产生一种埋怨对方的心理,会想要更多的时间处理自己的生活,因为你们的生活中并不只有谈恋爱一件事需要做。当有一方开始处理自己的其他事情,另一方就会感受到被冷落,如果两个人都如此,那好了,人都是喜欢胡思乱想的动物,就会怀疑对方是不是移情别恋或者是不爱自己了。
这个时期是很微妙的,很多情侣在这个阶段产生矛盾而最后分道扬镳,觉得对方不爱自己了。其实这个时期是每对情侣都必须要经历的,只要选择正确的处理办法很容易度过。你们应该坦承相待,恋爱不一定非要整天腻在一起,你有见到过你的父母每天都黏在一起吗?没有吧,难道他们都是搭戏台子凑活过日子的?不可能吧。所以两个人要协调好,不要冷落自己的朋友,不要荒废自己的学业,不要影响自己的工作,两个人共同进步,共同努力,这才是最重要的。
4、独立期
已经度过热恋状态的你们,会迫切需要更多自由独立的时间与空间,不希望另一半时时介入自己的生活,你们会觉得很累。而这个时候,有上进心的男孩在忙着自己的事业,女孩也在学着投资自己,互相忙着自己的事情,如果协调不好两个人的关系就会开始冷漠,甚至时不时的会用冷暴力来解决问题,你们会反感对方过多的干涉自己的生活,曾经他无微不至的关心你,时不时的问你在哪,问你在干嘛,你会觉得很甜蜜,而这个时期你只会觉得他好烦,会觉得他是不是不信任你了。你们有时候会渴望自己一个人的生活,但是有因为感情的原因舍不得放手,更有甚者会出现移情别恋的状况,这对于两个人来说是最可悲的,只能使两个人矛盾加深,互相伤害。这是恋爱必经的阶段,每个人都需要经历,但是这也是恋爱中很危险的一个阶段,很多情侣都是因为觉得累了就放手了,到最后追悔莫及。
这个时期的情侣应该多体贴对方,多一点点包容,少一点点套路,不要觉得他不理你了,那好,我也不理他,我也玩失踪,也不要觉得对方没以前那么黏着你就是有了情人了,要找恰当的时机两个人多谈谈心,否则这只会更加激化矛盾,并不解决问题。如果女孩很优秀有很多人追求,一定要坚守住立场,因为这个时候的你很容易动摇,其实你并不是不爱你的男朋友了,这只是感情的必经阶段,时间久了就会产生一种想要自由,或者下一个会遇到更好的这种感觉,而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你对他也有好感他也喜欢你的人出现,很容易就会产生感情,可这种感情却是十分不牢固的,谁能肯定你会不会这么幸运遇到一个更好的?所以终生大事千万要慎重,不要最后追悔莫及。这个阶段只要合理的处理好你们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圆满的度过。有很多人都栽在这里,最后想回头的时候发现已经晚了。劝诸君谨慎行事,不要为人生空留遗憾。
5、未来迷茫期
绝大部分的爱情都夭折在了这个时期,未来与现实一直以来都是非常沉重的话题,有很多不可抗拒的原因会让你们走向陌路。完成学业之后,走向天南海北,如果不在一个城市工作,那么对于情侣来说这种孤寂与想念来说是很残酷的,时间久了感情就会走到尽头,这也是很多异地恋情侣最后分手的原因,两个人在一起需要交流,如果只能通过冷冰冰的手机交流,真的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还有金钱这个问题,很多女孩并不是拜金,只是每个人都想过好的生活,而在现在的社会生存压力下,无论是创业还是工作都不是那么容易的,有很多女孩子都是因为等不及了而选择放弃。
这个时期是恋爱过程中最危险的时期,一旦处理不好,注定了要分开。所以男孩子们一定要努力奋斗,虽说每个人能力有限,但是一定要保证你有养活这个女孩给她幸福的能力才行,总是觉得赚钱养家离你很遥远等到真正准备结婚的时候会措手不及,因为你什么都没有准备好。女孩子们也要多给男孩一点耐心,你要鼓励他,相信他,给他动力,用你的温柔和体贴给他最好的陪伴,你要坚信你的男人就是最好的,你要相信他可以给你幸福,并且你也要有自己的事做,不能让你的男人一个人来承担所有的生活压力,这样感情才会长久。
6、稳定期
度过了前五个阶段,这个阶段也就是水到渠成了,这个时候的你们即将步入婚姻的殿堂,开启幸福的生活,这个时候你们不会再彼此猜忌,不会再彼此过于依赖,你们会很好的很恰当的给对方留出独立的空间与时间,真正做到相知相爱,你们之间会有超乎寻常的默契,他的一举一动,她的一个眼神,你们都会懂对方想要表达的含义,慢慢的你们会发现你们有些地方越来越像对方,性格,语气,习惯,甚至是相貌,这个时候的爱情不像白开水那样平淡,也不像糖果一样甜,但却是最温馨最幸福的。
戏台简介
戏台从其木结构看,多在四根角柱上设雀替大斗,大斗上施四根横陈的大额枋,以形成一个巨大的方框,方框下面是空间较大的表演区,上面则承受整个屋顶的重量,这种额坊的建筑形制,对需要开间较大的舞台是十分有利的。
在元初的魏村、王曲戏台上,两侧后部三分之一处,设辅柱一根,柱后砌山墙与后墙相连,两辅柱间可设帐额,把舞台区分为前台和后台两部分,前台两边无山墙,可三面观看。
这类戏台,在山西稷山县马村金墓和侯马金墓中的戏台模型中可为佐证。
至于前后台分割的帐幕,在洪洞广胜寺水神庙明应王殿的元代壁画中可以看到。
但这种建造方式,在元代中后期的东羊、曹公戏台上发生了变化,将两面山墙全部砌起,而观众也就从三面观看变成一面观看了。
这种构造方式在明清以后的戏台上基本上得到了沿袭,只是把前台台面加宽,台口分为三开间。
各地戏台江西宁都戏台始建于光绪二年,与“老官庙”南北相对,戏台为木质结构,分前后两台,前台为戏子唱戏时用的,后台为戏子化妆和住宿用的,总长约10公尺,宽15公尺。
前台门柱上,有一木刻的阳体朱漆镏金楹联:“或为君子小人,或为才子佳人,出场便见;有时风平浪静,有时惊天动地,转眼皆空”。
戏台的顶上,悬有一朱漆描金的横匾:“声满歌楼”。
戏台每年一般用三次,即演三次戏,一次是二月花朝节;一次是四月老官生日;一次是八月禾苗戏。
每次演出多则一个月,少则半个月。
演戏期间,四周的群众都会赶来,有的纯粹看戏,有的做生意,有的赌博,有的嫖娼,有的走亲戚无花八门,应有尽有,人山人海,酒店饭店天天客满,非常热闹。
这每年的三次戏又叫“行份戏”,戏价来源于生男孩的,结婚的,生意发财的,各店摊派捐献的,赌博桌上的等等。
唱戏的内容大都是湖南戏,每年都相同。
有时,也会联合其它的地方举办一些活动,如,八月初,请宁都的戏班来唱采茶戏,纪念许旌真人。
江西景德镇乐平市素有中国古戏台博物馆之称。
这里共有412余座古戏台,散布于全市各乡村,建筑时间从明清至当代,跨越500余年。
乐平古戏台大致分为宅院台、庙宇台、会馆台、祠堂台和万年台五种,其中最多见的是祠堂台和万年台。
管是哪种戏台,他们都具有相同的格局:均为传统的砖木结构,正面均为牌楼式,三楼五楼不等。
屋脊中央一律插有方天画戟,有的方天画戟插在彩瓷宝顶上,屋脊的两端分别饰有造型优美的鳌鱼,正面上方都有极挺拔的飞檐翘角,檐下悬挂着风铃铁马;戏台天棚中央是华丽的藻井。
台上几乎所有的木构件上都雕刻有精美浮雕:琼花瑶草、祥禽瑞兽,游梁、随枋、三架梁、抢头梁、穿插枋上及牌楼各层之间,则雕刻了许多戏文。
在这些戏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魁星点斗》、《九老天宫》、《八仙过海》、《麻姑献寿》等几种。
浙江宁波城隍庙戏台过去庙中的除中大殿、后大殿各有一大戏楼外,两旁厢楼还各有两小戏台。
今存的中大殿戏楼,为城隍庙的精髓。
整个建筑的大小部件都饰有传统的朱金木雕,内容以戏曲故事为主。
温州古戏台作为“戏曲故里”、“南戏发祥地”的重要佐证,历史悠久,数量众多。
仅永嘉县就有236处,其数量远多于仅存120座古戏台有“中国古戏台文化之乡”美称的宁波市宁海县。
日前,《温州古戏台》一书作为“温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丛书”之一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也是温州第一本专门介绍古戏台的著述。
山西省高平市王报村二郎庙金代戏台。
该戏台创建于金世宗大定二十三年(公元1183年),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的戏台。
高平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隶属晋城市,距太原市三百多公里。
境内多崇山峻岭,海拔均在1500米左右,高者逾2000米,著名的有太行山、王屋山和中条山等山脉。
悠久的历史给山西东南部地区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精粹部分是大批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古代寺庙道观,使山西东南部地区成为山西省现存古寺最多的地区。
牛王庙戏台位于山西临汾市西北25公里魏村牛王庙内。
戏台建于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大德七年(1303年)平阳大地震损坏,至治元年(1321年)重修,明、清两代屡有修茸。
现存戏台建筑为元代原构,余皆明清所建。
戏台建在高1米余的砖砌台基上,面宽745米,进深755米,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顶。
梁架结构独具特色,既有荷载能力,又具装饰效果。
大斗分置于四角柱上,斗口设十字雀替承大额枋,额枋上四周施斗栱12攒,分补间和转角两种,五铺作,重昂重栱计心造,承托檐出与上部梁架,斗栱里转角处设抹角枋、抹角梁。
井口枋之上施梁架斗栱,上承抹角枋组成斜方框形,抹角枋中心处设一垂柱,架起小型阑额,形成平面八角形屋架,中心悬雷公柱一枚,别扵藻井之趣。
戏台周身三面敞朗,仅后檐与两山后部砌墙,山墙约为山面总长的1/3。
前檐和两山前部均露明,为早期戏台的固有形式。
江西会馆坐落在会泽县城江西街中段北侧,至今已有280多年历史,戏台、正殿、后殿三点连一线,构成会馆的主体。
其中,古戏台堪称云南古建筑中的精品。
门窗共计22扇,精雕细刻,结构严谨,上百年风风雨雨,依旧结实坚固。
戏台上方的福、禄、寿三星相传是用三节火柴雕凿而成。
其次,会馆内的真君殿、东西偏殿、观音殿等建筑的木雕、石雕、砖雕等工艺也均堪称一绝。
整座会馆是会泽县城内会馆寺庙建筑的代表,堪称会泽戏台之最。
云南沙溪古镇古戏台始建于清代,为三层楼魁星阁带戏台结构,前台后阁,结构独特,飞檐叠角,14个飞角凌空射出,屹立在蓝天白云之下。
真想不到在这交通闭塞的乡间,竟有这般华美精致的戏台。
古戏台占据着四方街正东的位置,正对着西面的兴教寺。
登上古戏台沿着陡峭的木楼梯,二层有剑川出土的文物展览,三层魁星阁。
安徽祁门古戏台,在中国戏曲舞台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明清以来各个时期遗存的11座古戏台是一部完整的徽州舞台史及实物例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徽州建筑艺术的造诣和成就。
祁门古戏台主要分布在城西新安乡、闪里镇汪家村、文闪河流域,历史上这一带文风昌盛。
古戏台作为一种演出场所,不仅有娱乐功能,更有宗族教化功能:一方面可以维系宗族的血缘关系,徽州人讲究忠孝节义、尊祖敬上,演戏时打开享堂的隔门,可与祖宗同乐,使人感到宗族的荣耀;另一方面体现出宗族的威严。
祠堂是执法的场所,通过演戏既处罚了违法和触犯村规民约的族人,由他们出资请戏班演出,又教育了全村人,起到警世的作用。
古戏台主要设置在祠堂内前部,与享堂相对,这是有别于其它地区戏台设置的典型特征之一。
戏台分前台和后台。
前台明间为演出区,次间为文、武场乐间,稍间为回廊,两侧廊庑设有观戏楼,戏台正立面及构件上均雕刻精美的纹饰,使人感到优美、恬静。
安徽较典型的古戏台为:馀庆堂古戏台、会源堂古戏台、敦典堂古戏台、嘉会堂古戏台。
馀庆堂古戏台位于新安乡珠林村,约建于清咸丰初期(1851-1853年),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古戏台为赵氏宗祠馀庆堂的组成部分。
馀庆堂前进建成戏台,祠堂的大门就是戏台的后台,人若进祠,须低头从台板下穿过。
天井两侧是观戏楼,与主戏台连成一体。
戏台的建筑工艺非常讲究,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祠堂坐西朝东,戏台则坐东朝西,祠堂面积504平方米,其中戏台和观戏楼占地面积136平方米。
戏台的墙壁和板壁上,留有各个时期的戏班艺人到此演出的题壁墨迹。
会源堂古戏台坐落在闪里镇坑口村。
会源堂乃竹源陈氏宗祠,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由戏台、享堂、寝堂三部分组成,总面积600平方米。
戏台坐南朝北,面积97平方米,两厢看台及天井206平方米。
台前基础以砖石砌成,台面以木柱支撑,上铺台板。
戏台后壁即祠堂南墙,不设大门,是该祠的一大特色。
前台明间为演出区,两侧各有厢室一个,为乐队伴奏处。
台前设有石雕拦板,两侧有楼梯与看台相连。
戏台正中央顶部有穹形藻井,梁架结构为硬山搁檩式,额枋、月梁、斜撑、雀替等雕饰各种浮雕图案及立体木雕,整个戏台雕梁彩宇,装饰性较强。
两侧廊式看台前檐柱为方形石柱,柱台上设有菱形装斗拱。
檐枋、柱台、斜撑均雕有精美纹饰和人物饰件。
天井以青石板铺地,十分规整。
敦典堂古戏台是村中陈氏宗祠敦典堂的一部分。
宗祠坐北朝南,由门楼、戏台、天井、享堂、寝堂组成。
建筑总面积340平方米,戏台、天井、廊庑面积170平方米,其中戏台面积86平方米。
戏台底层以活动短柱支撑台枋,上覆以台板,为可拆活动式戏台。
二层前台为演出区,正中顶部设有穹形藻井(作用相当于今天的扩音设备),后台两侧各设一厢室,为乐队伴奏区域。
明间额枋上刻有“五福捧寿”及其它装饰,柱头、斜撑、雀替、梁驼、平盘斗、柱础浮雕极尽雕刻之能事。
嘉会堂古戏台坐北朝南,共三进三开间。
祠堂建于清同治年间,现存前进古戏台及后进寝堂部分。
祠堂占地面积为505平方米,由门厅、戏台、边廊楼上厢房、前天井、耳门、享堂、后天井、寝殿、楼上堂等组成。
该祠属于徽州传统的祠堂与戏台相结合的范例之一,整个地坪除天井及阶沿石地坪外,其余的大部分为方砖地坪或大地板。
该祠主门从南面入内,前檐柱外用砖墙封护,大门设在檐柱中列护砖墙上,并有水磨砖及青石门框,设门楼。
从大门进入即为戏台部分,也即门厅部分。
台柱除借用祠堂本身结构主柱外,另根据台面设置需要附加了短柱支撑台板。
整个建筑朴素大方,马头墙高翘,显得端庄怡人,充分体现了徽派建筑独有的特色,有着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东坝戏楼,位于南京市高淳区东坝镇胥河北岸。
原系东岳庙的前进建筑,砖木结构,单檐歇山式,三面环墙,一面观戏。
该戏楼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戏台,下层供戏班住榻。
戏楼平面呈“凸”字形,面阔三间,高115米,硬山顶。
面积为159平方米。
台上中间,利用立柱隔成前后台,前台演戏,顶设八角形藻井,后台化妆。
天壁朝外上悬“柱岳擎天”横匾一方,两旁有墨绿色的楹联,横匾及楹联均系晚清解元、高淳著名书法家王嘉宾所书。
正台两侧,靠倚柱用木板隔出两个子台,左台供乐队演奏,右台供上宾观戏。
前台柱左右枋下之“斜撑”,雕成倒置的凤凰及太狮少狮图,造型栩栩如生,精美异常。
戏楼前有前低后高的斜坡式广场,占地面积为一千六百余平方米,可容观众数千人。
明清两代,苏州地区由于昆剧的兴起和发展,演出场所除上述瓦舍勾栏外,凡行宫官署、园亭山庄、会馆公所、第宅厅堂、神祠庙宇、茶肆戏园和船舫田头,都有戏曲班社的演出活动。
演员活跃在红氍毹上、固定戏台或临时性、半临时性戏台上,众采纷呈,盛况空前。
康熙、乾隆南巡,驻跸织造府,在行宫中建有歇山顶戏台、看戏殿、内外戏房。
太平天国忠王府内亦设有戏台多座。
李鸿章付其弟鹤章书中云:忠王府内“花园三四处,戏台二三座,平生所未见之境也”。
忠王府内梨园小班曾于此开台。
官署宴会演剧亦成常例,除织造府设有戏台外,大都在厅堂平地演出。
名士大吏宴乐,也经常由家乐或延戏班在厅堂演出。
据明刊剧本插图,主席设在屏门前面,厅堂中铺上红毡作为演出区,音乐场面设在红毡侧面或轩前,脚色上下仍保持着左上右下的上下场门,后人称舞台为“红氍毹”即源于此。
向负盛名的苏州园林山庄,亦时有演出活动。
如明范长白家班即活动于天平山庄。
清初拙政园为吴三桂婿王永宁所居,筑有戏台,尤侗等曾赴宴观剧。
晚清拙政园西部归张履谦所有,除在遗存的明代大厅内备有临时搭卸的戏台外,并筑有额为“十八曼陀罗花馆”和“卅六鸳鸯馆”的鸳鸯厅,常于此拍曲演唱。
厅四角设有耳室,兼具出入通道和更衣、侍应之用,殊为罕见。
闽浙两省交界的福鼎叠石乡拥有多座古戏台。
由于位处两省交界,所以这里的古戏台既留有福建戏台的特征,亦受邻省浙江的影响,它们向我们展示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戏曲文化“移步不换形”的靓丽俊美。
其脉脉风韵,让人们为之陶醉酩酊。
叠石乡现存的几座古代戏台均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均建在宫庙之中,至今还没有发现建造在宗祠中的戏台。
究其原因,与当时家族财力薄弱有很大的关系。
在古代浙江省泰顺,具有比较强的经济实力的家族,往往单独拥有戏台。
而毗邻的叠石乡由于经费不济,只好多个家族共同出资,将戏台营建在公共建筑——宫庙之中。
这样,不仅能建起一座比较像样的戏台,而且常年请戏班演出的经费也可以得到保证。
叠石现存的古代戏台共有的另一个特点是:乡间戏台的修建,台口多与村里的本主庙相对应。
这是源于一种风水观:台口面对神庙,可以避免风雨侵扰神台,也隐喻演出的娱神功能。
经过时代的变迁,戏台的功能已衍化成了乡村礼俗与民间歌乐互融共生的文化空间。
建在宫庙内的戏台与宗教也有着割不断的血缘关系。
叠石乡苍边、库口、车头村古戏台均坐落在杨府宫中。
大凡民俗节令,这些地方就成了欢乐的海洋:听戏、观灯、对调子,热闹非凡。
早些时候,一般都要在杨府爷五月十八生日这天邀戏班演出,目的是请杨府爷看戏,通过“娱神”来祈求风调雨顺。
叠石乡古戏台的屋檐均做成歇山式,显得很庄重。
细部装饰主要表现在柱头斗拱和藻井上,柱头科斗拱大多有纹饰,多为吉祥花草和瑞兽。
叠石乡古戏台藻井有两种做法,苍边村、库口村古戏台的藻井是运用八面斗拱层层叠涩,斗拱多达八层。
苍边村古戏台藻井,在其中四井首层方位,出露的四个斗拱柱头上雕有八仙形象图案,每个柱头各雕两个一组,雕刻精美、形象栩栩如生。
库口村古戏台藻井一、二层斗拱连接处嵌有一对花篮瑞草木雕。
而车头村古戏台的藻井是叠五层斗拱,然后顶上做成平顶式,平顶略施花格。
据传车头戏台的藻井上还施有精致的“八仙”彩绘,虽经文革破坏,但至今仍有部分彩绘隐约可见。
其中部分花格中还发现书有苏轼《前赤壁赋》的残词片段,但多数花格人物、花草形象已模糊不清。
你要问那种的 红白喜事下面的也全,如果缺的话在问我
福州传统宴会的礼俗和禁忌
福州传统宴会中的许多礼俗和禁忌,因都有一定意义,且并不繁杂,稍加讲究就能做到,现时进行了许多革新,这些礼俗和禁忌仍能保留下来。
语言上的客套:设宴请客,客人来了,主人多说“劳驾,劳驾”,客人遇寿庆抱拳说“拜寿”,时髦的说“健康长寿”;其他的喜庆均统说“恭喜”,唯丧宴,客人以肃然不语表示哀痛为佳,低头紧握主人的手,至多说一声“保重”,千言都在一言中,甚至“无声胜有声”。在宴会上,主人劝酒说“请重酌”,“没好菜,给侬骗啦”(因为收人家红包,只好谦说“骗”了);客人说“吃好了”,不说“吃完了”(不吉利)或“吃饱了”(粗鲁)。
宴中的待吃和不吃:福州的寿宴和其他喜宴必有一碗太平燕。太平燕谓大菜,出大菜要放鞭炮,放过鞭炮还要等待主人敬酒,在这之前是不能动筷的。有小孩不懂规矩的,大人就会制止,这是待吃。不吃是最后一道“全头鱼”。全头鱼“有头有尾”且象征有余,岂能吃掉?不吃,最后由主人收起,作喜庆后期的“饭配”(下饭菜)或送邻里亲友共享。
盘碗碟的重与不重:婚丧两种宴席,吃完一道菜,盘碗碟皆不能重迭,工作人员来收时也不能重,这是怕触“重丧”和“重婚”的彩头。除此以外,其他的大多可以重。
菜肴中宜与不宜:婚宴和添丁“弥月”宴等不能上鲳鱼,不论桔汁鲳、炖鲳都与“娼”谐音,故不宜,丧宴必须有一碗羊肉,俗称“羊肉袋”,因羊懂哺乳之恩,有跪着哺乳的举动,所以食羊肉表孝心。
“依奶”(母亲)不能“做八十”:福州有一句骂人的话叫“依奶做八十”,所以为母亲做生日不是79岁就是81岁;即使每年都做的,八十岁这一年也不做。因为福州话中八十与“拔直”(死亡)谐音,做了八十便意味着“拔直”。
拗九节与二月二
正月廿九日是福州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拗九节”又称“后九节”、“孝九节”和“送穷节”。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红糖,再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已出嫁的女儿,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还要加上太平面、蛋、猪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此外,凡是人的岁数逢九,如九岁、二十九……(称“明九”),或是九的倍数,如十八岁、二七岁、三十六岁……(称“暗九”),也要像过生日一样,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在福州人的传统观念中,“九”是不好过的,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认为“九”是厄难的岁月,所以,凡逢“九”岁数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儿,也要给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拗九节”过后三天,便是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也是福州特有的传说节日,简称“二月二”。二月二这天,福州人不吃糖粥,改吃咸粥。咸粥是以糯米、芹菜、葱、蒜、虾米、海蛎、肉丝等为原料,煮成的咸味稀饭。二月二之后,又开始了平常百姓粗茶淡饭的日子。由于二月二源于清理、烹调正月富余下来的食物,所以,有的人家有富余食物的就煮,没有富余食物的就不煮。二月二弘扬了福州人不铺张浪费、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
除夕“避债戏”
福州民间剧团过去有一个传统的班规习俗,即每年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开始按例要“封箱”(即用红纸条将戏箱封住),表示戏班人员放假回家过年,要到来年正月初一才正式开堂演出。
福州台江坞尾古建筑万寿尚书庙里的戏台每年除夕之夜锣鼓喧天,热闹异常。在古代,台江商贸发达,贫富不均。有钱人家除夕之夜灯红酒绿,满桌佳肴。而贫苦人家最怕年关到来,债主临门逼债。有些慈善家出于同情,便募捐筹款,以高酬金聘请闽剧班社,特定在除夕之夜破例到万寿尚书庙里演戏,并规定要通宵达旦,好让穷苦的负债者聚集到庙中看戏。当晚如有债主进庙逼债,一来人群拥挤难以找到人,二来会遭到穷人们群起而轰之。所以万寿尚书庙除夕演戏免费专供穷人看,被俗称为“避债戏”。到了第二天天亮已是正月初一,便算是过年了,债主又不便开口向穷人讨钱,否则自己也会感到不吉利。
福州民间丧葬习俗
福州早年民间对于丧葬有一套不成文的规例,一直延续下来,到现在有许多已经逐渐革新简化,但还有残留痕迹。
办丧事,人死了要“做七”,每七天叫一七,七七四十九天,每一七都要请道士做道场,或是请和尚尼姑念经,要设灵前桌,每日早晚要唱汤、唱饭、点塔香。
其次,男子在父母亡过之后,就要服丧。古时谓父死曰孤子,母死曰哀子,父母俱死曰孤哀子。在服丧中是十分狼狈的,所以福州有句讽人其貌不扬的话叫“真像孤哀子”,就是这个意思。
上寿的人死亡,有发素帖(即讣告)及企“屏风”的规矩,在素帖及屏风上自称为“不孝男”,戴孝一般都是首七开始,这日叫做“上孝”。在上孝之前,男人要去理发,刮胡须,否则要等到七七四十九日终七时才能理发,孝男穿麻衣带麻帽穿草鞋,腰扎草绳,麻帽上挂两个棉球。出葬时孝男要手执“孝儿杖”,杖长三尺,糊以白纸絮。孝儿杖,父死用木杠,母死用竹竿。这就是所谓“柴娘罢(父亲)、竹娘奶(母亲)”。
“做半段”
福州郊县的乡村早已有约定俗成的村庆活动——做半段。这村庆日多在每年夏收夏种或秋收秋种之后的农闲时间里,且皆定在农历七月以后。村庆日恰在农历年过了一半以后,这一年的时间已过“半个阶段”了,所以村庆活动就被称为“做半段”。所有相邻乡村的做半段日子都错开来,每村一年一次,为的是各村可以互相邀请,村庆活动不停,节庆气氛热闹,历久不歇。
村民十分重视做半段,为了使村庆办得隆重而体面,他们早在上半年做好宴请的物资筹备工作,养肥了鸡鸭猪等禽畜、酿好了米酒;路上相遇,也总在相互提醒或转告,村里的孩子们更是巴望着做半段。
届时,全村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划拳喝酒声此落彼起。亲戚朋友聚在一块,畅叙亲情友谊。宴席上,或商谈买卖生意,或话桑麻,庆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好年景,筹划明春农事,期盼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酒过数巡,皓月当空,客人酒足菜饱尽了兴要告辞了,远道的客人则留宿。
请回门和“撮食”
女子出嫁之后,有的翌日,有的第三天,女家派出新娘的弟侄一辈的人,到男家“请回门”。这时,新娘新郎便在晚辈代表引路下,偕行“回门”。如果双方家庭相隔较远,就要坐轿、扛兜、骑车、坐船。现在交通方便,选坐汽车。
请回门古称归宁。只来一天,当晚便回男家的,叫“请赶烛”,定在烛明夜黑时分返回夫家;要是路远,或女家场面热闹,可逗留三五天,既可会见女家的亲戚朋友,又可在热闹场面,人们对新郎(俗称姑爷、姐夫)进行有趣的乐和滑稽的调笑。作为新女婿定要礼貌待人,举止文明,婉转答对,避免被圈入合谋计算的“圈套”,弄得既要受罚,又要被人取笑。稍有差错,都要被“处罚(罚钱)。从单项罚钱,买了礼饼等分给在场亲戚朋友,叫做小“撮食”;到几项罚钱集中起来,办起酒宴请在场亲戚朋友,叫做大“撮食”。一般岳父母出面干预过重的“撮食”,只要不属于新女婿本身智力低下或洋相百出的。
清明节与“菠菠粿”
福州每年清明节前后,家家户户都要去郊外踏青,为祖先扫墓、压纸。扫墓主要为祖先的坟地锄草、培土,有的人还会在坟边种一棵长青松柏或其它树木。扫墓最后一道程序是压纸,就是在墓头上压一些冥钱纸,表示此墓已由后人祭扫过,或向路人表示:在此安息的前辈后继有人。
扫墓毕,必须折松枝带回,插在家门口,向人们说明本户已履行了为祖宗祭墓的责任。扫墓的供品并不复杂,只有光饼、豆腐和面点等,但有一主味是绝对少不了的,即福州特制的“菠菠粿”,也叫“清明粿”。清明节前后,福州家家户户都要做菠菠粿,如今,街上“米时”粿店也大量出售菠菠粿。
菠菠粿是用菠菠菜(生长于南方的一种野菜,可食,味甘,性凉,捣烂压成汁成青绿色)压榨成汁,渗入米浆内揉成粿皮,以枣泥、豆沙、萝卜丝等为馅捏制而成的,造型比较简单,菠菠菜的青绿色赋予菠菠粿以春天的绿意。扫墓后回家的路上,菠菠粿就是很好的点心。
正月乡村的迎神活动
游神、迎神是福州乡村正月里举行的一种习俗活动,具有道教色彩。农历的正月初三至十五,便是游神的时间,成为乡村“做年”(春节)的重要活动之一。游神常以村为单位,有时数村联合,用敞篷大轿抬着当地供奉的神祗塑像,分别由人顶着,在锣鼓和鞭炮声中结队巡游村境,百姓夹道观看、迎接,场面热烈。
十五元宵夜,游神迎神活动达到高潮。主神已安坐神位,几尊示进庙的小神分别由男青年抱着,从数里外的田头地边争着往庙里跑,最先到者会得到人们最多的祝福。等到所有的神祗都入庙安坐后,庙前焰火四起,锣鼓震耳,直到深夜。
早年,福州还有许多迎神活动,如迎吴颜爷、迎泰山、迎城隍、迎尚书等。因此种活动封建迷信色彩浓厚,遂逐渐地淡化,唯春节期间被称为“迎年”的游神还能看到。
送三旦和满月酒
生男生女,外公外婆家都要“送三旦”。“送三旦”是指分娩三天,定为“三朝洗儿”日,作为娘家人,就要为产妇送来了鸡、面、蛋、油糯米、红糖等礼品,以供哺乳育儿期间的食用。有的娘家殷实,还送来桂圆、羊、鸭以及幼儿的衣服、兜衣、小棉被、毯等,甚至金银饰品、贺礼。娘家的亲戚也有“赠安”的礼品,一般为鸡面或太平面,宽绰的还赠送高档东西。这些都集中娘家,分娩后第三天,挑担或驾车送来。“送三旦”,多是产妇的弟侄辈挑来,也有地方是外婆领担送来。福州民间十分重视分娩后的调养,要吃若干只鸡,三餐食线面或糯米饭,忌吃海鲜之类东西,保元养身,以期喂乳不乏。到了婴儿满一个月,喜家要请喝“满月酒”。大家合饮一堂,酒毕,来宾都分别看看婴儿,赠送“弥月之庆”红包。这是礼尚往来的,收了人家的,到了人家添婴,也要还应人家。
现在,分娩多住医院妇产科调理,“送三旦”例俗也不大流行,多改为“送满月”。所有亲戚“赠安”的,也在这时,送来的,聚集一堂饮满月酒,合第庆喜。这样,已把繁琐的事,集中一天办了。
冬至与搓“米时”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但福州俗定这一天为冬节。旧时,人们在此节日前夕,合家聚在一起,在祖先牌位前搓“米时”。“米时”是大米和糯米按一定比例混合,磨成浆,压成半干后搓成的圆形丸子,煮熟,外粘豆粉、糖即可食用。福州人搓“米时”时,桌上置竹箩,箩中放红桔数粒、红筷一双、纸花一对等。搓“米时”也称“搓圆”,寓意团圆;“米时”则象征“时来运转”。搓“米时”由全家人围坐在圆桌周围,边搓“米时”,边唱歌,许多歌词都寓有和睦、添丁、增寿的含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