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的具体内容?

茶道的具体内容?,第1张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被誉为是道家的化身。茶道源于中国,之后又传入西方。

中华的茶道,就其构成要素来说,有环境、礼法、茶艺、修行四大要素。

(一)环境

茶道是在一定的环境下所进行的茶事活动,茶道对环境的选择、营造尤其讲究,旨在通过环境来陶冶、净化人的心灵,因而需要一个与茶道活动要求相一致的环境。茶道活动的环境不是任意、随便的,而是经过精心的选择或营造。茶道环境有三类,一是自然环境,如松间竹下,泉边溪侧,林中石上。二是人造环境,如僧寮道院、亭台楼阁、画舫水榭、书房客厅。三是特设环境,即专门用来从事茶道活动的茶室。茶室包括室外环境和室内环境,茶室的室外环境是指茶室的庭院,茶室的庭院往往栽有青松翠竹等常绿植物及花木。室内环境则往往有挂画、插花、盆景、古玩、文房清供等。尤其是挂画、插花,必不可少。总之,茶道的环境要清雅幽静,使人进入到此环境中,忘却俗世,洗尽尘心,熏陶德化。

(二)礼法

茶道活动是要遵照一定的礼法进行,礼既礼貌、礼节、礼仪,法即规范、法则。“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以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陆羽《茶经》“五之煮”)此为唐代煎茶道中的行茶规矩。

“童子捧献于前,主起举瓯奉客日:为君以泻清臆。客起接,举瓯曰:非此不足以破孤闷。乃复坐。饮毕,童子接瓯而退。话久情长,礼陈再三。”(朱权《茶谱》序)此为宋明点茶道主、客间的端、接、饮、叙礼仪,颇为谨严。礼是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是表示友好和尊敬的仪容、态度、语言、动作。茶道之礼有主人与客人、客人与客人之间的礼仪、礼节、礼貌。

茶道之法是整个茶事过程中的一系列规范与法度,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一些规定,如位置、顺序、动作、语言、姿态、仪表、仪容等。

茶道的礼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损益,与时偕行。在不同的茶道流派中,礼法有不同,但有些基本的礼法内容却是相对固定不变的。

(三)茶艺

茶艺即饮茶艺术,茶艺有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首先以习茶方式划分,古今茶艺可划分为煎茶茶艺、点茶茶艺、泡茶茶艺;其次以主茶具来划分,则可将泡茶茶艺分为壶泡茶艺、工夫茶艺、盖碗泡茶艺、玻璃杯泡茶艺、工夫法茶艺。再次则以所用茶叶来划分。工夫茶艺依发源地又可划分为武夷工夫茶艺、武夷变式工夫茶艺、台湾工夫茶艺、台湾变式工夫茶艺。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和载体,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道离不开茶艺,茶道依存于茶艺,舍茶艺则无茶道。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但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作为一门艺术,也可以进行舞台表演。因此说,表演茶艺或茶艺表演是可以的,但说茶道表演或表演茶道则是不妥的。因为,茶道是供人修行的,不是表演给别人看的,可表演的是茶艺而不是茶道。

(四)修行

修行是茶道的根本,是茶道的宗旨,茶人通过茶事活动怡情悦性、陶冶情操、修心悟道。中华茶道的修行为“性命双修”,修性即修心,修命即修身,性命双修亦即身心双修。修命、修身,也谓养生,在于祛病健体、延年益寿;修性、修心在于志道立德、怡情悦性、明心见性。性命双修最终落实于尽性至命。

中华茶道的理想就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证道是修道的结果,是茶道的理想,是茶人的终极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茶道的宗旨、目的在于修行,环境亦好,礼法亦好,茶艺亦好,都是为着一个目的--修行而设,服务于修行。修行是为了每个参加者自身素质和境界的提高,塑造完美的人格。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含茶礼、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茶艺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享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心养性、参悟大道。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和茶文化之间。

茶道的内涵大于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茶艺、茶道的内涵、外延均不相同,应严格区别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喝茶、品茶、茶艺的最高境界——茶道

喝茶:将茶当饮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

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

最高境界——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现在很多女孩都在讨论“男女相差几岁最合适结婚”,找比自己小的没安全感,差不多年龄的话,感觉生活要从新开始,比自己大的话虽然有一定的基础,但有不放心,到底找个多大的男孩做老公呢

“那些20岁出头的小男生只能是和你玩玩而已,真以为能给你什麼生活保证和幸福吗?若干年后他只会使你受伤害,连他自己在30岁以前都没想著要结婚呢,他想结婚也不具备基本条件。”

调查研究表明:在现代,在我国的大中城市裏面,女孩儿24岁至26岁嫁给一个32岁至36岁的男人是较为合适的。

换一种说法,女孩儿最好25岁以前结婚,嫁给一个比你大5至14岁的男人是合适的。如果女孩儿25岁(最晚26岁)还不尽快把自己嫁出去,那以后就较难嫁得理想了。

但是男孩子没事,俗话说“男人40一枝花”,“女人40岁豆腐渣”了。

现在大城市里男孩儿越来越多的人,集中到30岁以后结婚了。为什么这么说,这里面有很多原因:

原因一:

从男女的容貌、体态变化来看,女孩儿一般是过了25岁,一天比一天衰,而且速度很快,到30岁就显得有点老了。

女人就像月亮,25岁达到满月。为什么女孩儿老得快,除了基因作用,还因为女人每个月都会来一次例假,成年累月的丧失身体的本元。

男孩儿不一样,男孩儿比女孩儿从小就生长发育得慢,大约到35岁才开始衰,而且速度比女孩儿慢得多。

一个50多岁的大姐说过,她20岁时与一个比她大16岁的男人相恋,后来父母说年龄差距大没成,但是30年后,她说那男人比她看起来还显得年轻。

俗话说“女人经活不经老,男人经老不经活”,这句话充分说明了男女生理上的不同。

我们说,男孩儿要比女孩儿至少大10岁以上,就是这个道理了,但是最佳差距是15岁左右。

原因二:

从遗传学、从生育后代来看,后代是否健康主要取决於母亲,因为婴儿要在母体裏成长,后代是否聪明主要取决於父亲,这是遗传。年轻的母亲能够保证后代健康,而只有年长的父亲后代聪明的几率才较大。

还是男女生理不同的原因,女人的智商发育到18岁基本就不再成长了,所以很多年龄很大的女人,看起来还很天真就是这个道理。

男人不同,男人发育比女人晚,但是男人的智商发展是不断成长的,有点像无止境的,年龄越大越显得聪明,我们说的聪明可不是记性好,而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现代的科学研究认为,后代的智商主要由父亲来遗传。

原因三:

从经济方面来考虑,30多岁的男人养家糊口的能力要强很多,无论钱多钱少,至少方向比较明确,工作相对稳定,这是24岁、25岁的小男孩儿不能相比的,24岁、25岁的男生,大学刚毕业,一切都是未知数。

原因四:

男人普遍上都有一种怜爱弱小的心理,所以年龄差距大些,女人会很受宠爱,男人普遍都喜欢疼爱弱小的心理。大家年龄一样大,就会有存在

原因五:

年纪大的男人成熟,有包容心,很少会和你激烈争吵,所以婚姻会更稳定。小男生正相反,没办法,大家都年轻气盛,谁都不让谁,谁都不服谁,凭啥经常会挂在嘴巴上。

原因六:

根据网上流行的统计资料,大学恋人毕业就分手的占85%,只有15%的会结婚,毕业年就是分手年。

根据我们看到的北京一份报纸上的资料,这个分手率是95%。不管85%还是95%哪个正确,反正大约占90%左右。

为什麼毕业即分手呢?原因也很简单,迫于严酷的现实压力。大家都工作不稳定,情志不稳定,很可能家也不在一个城市,观念想法随时在变,不分手等什麼。

理由七:

男人普遍不喜欢女强人,所以不要把自己变得太强,女人太强会给男人很大压力,导致没人要。

尽管官方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我国男性总数高於女性,但现实中似乎“剩女”总是多於“剩男”。

报告还说,性格相似者更容易相爱,“男强女弱”婚姻满意度高,结婚3年内两成多夫妻“悔婚”,妻子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丈夫的婚姻满意度,显著高於妻子是大专以下学历的丈夫;丈夫学历高与妻子学历的,婚姻满意度明显高於妻子学历高于丈夫学历的。

结婚要找条件差不多的才好,不要盲目拜金,学历不要相差太大,共同爱好多点好,生活习惯不要相差太大,对事物的看法相近最好,价值观家庭观相近。

总之是差别越小越好,婚姻越稳定。所有的离婚都是由於矛盾造成的,矛盾都是由於某方面的差距太大造成的。门当户对的确是结婚的要点。

其实,遇到对的人,多大差距都合适!

茶道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 ,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 煎茶。 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

在中国茶道的发展历程中,佛教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唐代《封氏闻见录》载:"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伽,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又 唐诗人杜牧的:"今日鬓丝禅塌畔,茶烟轻扬落花风"生动描写了老僧煮茶时闲静雅致的情景。

饮茶在大小寺庙的风行,僧人加强对茶叶采制的研究,于是出现历代名山大川寺庙出名茶的现象。

如碧螺春,产自江苏洞庭山的碧螺峰,原名"水月茶",首先又洞庭山水月院山僧制得。武夷岩茶,为武夷寺禅僧制作的最佳。君山银针产于君山白鹤寺。

饮茶与佛教的结合,极大的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古书记载唐宋的古寺都设有"茶堂"、"茶寮",僧人们都在这里讨论佛理禅道,切磋经论,招待施主宾客,啜饮香茗。

寺院崇尚饮茶、种茶的同时,将佛家清规、饮茶读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融为一体,"茶佛不分家"、"茶禅一体"、"茶禅一位"由此产生。

茶与佛有相通之道,均在主体感受,非深味而不可。饮茶需心平气静,讲究井然有序地啜饮,以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净、安逸。

中国茶道的发展历程中,涌现了许多茶叶著作。自唐代陆羽《茶经》到清末程雨亭的《整饬皖茶文牍》,专著共计100多种 。包括茶法 、 杂记 、茶谱 、茶录 、茶经、煎茶品茶、水品、茶税、茶论 、茶史 、茶记 、茶集 、茶书、茶疏、茶考、茶述、茶辩、茶事、茶诀、茶约、茶衡、茶堂、茶乘、茶话、茶荚、茗谭等。

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为唐代陆羽的《茶经》。陆羽,名疾,认真总、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创始之作《茶经》。因此被尊为茶神和茶仙 。 《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开中国茶道的先河。

自陆羽著《茶经》之后,茶叶专著陆续问世,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茶事的发展。代表作品有宋代蔡襄的《茶录》、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明代钱椿年撰、顾元庆校《茶谱 》、张源的《茶录》,清代刘源长《茶史》等。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茶不但对经济起了很好的作用,成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且逐渐形成了灿烂夺目的茶文化,成为社会精神文明的一颗明珠。

茶文化的出现,把人类的精神和智慧带到了更高的境界。茶与文化关系至深,涉及面很广,内容也很丰富。这里既有精神文明的体现,又有意识形态的延伸。无疑,它有益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欣赏水平。

1、茶书

我国悠久的茶业历史为人类创造了茶业科学技术,也为世界积累了最丰富的茶业历史文献。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有专门论述茶叶的书,而且在史籍、方志、笔记、杂考和字书类古书中,也都记有大量关于茶事、茶史、茶法及茶叶生产技术的内容。

2、茶刊

茶刊是指有固定名称,用卷、期或年、月顺序编号、成册的连续性茶叶专业出版物。据不完全统计,经整顿后的我国茶叶期刊共有22种,其数量之多是其他产茶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3、茶与婚礼

茶与婚礼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在婚礼中应用、吸收茶叶或茶叶文化作为礼仪的一部分。其实,茶叶文化的浸渗或吸收到婚礼之中,是与我国饮茶的约定成俗和以茶待客的礼仪相联系的。因为,婚礼不仅仅是向社会公布或要求社会承认婚姻关系的一种形式,实际也是通过宴庆,为新郎、新娘举行认亲拜友的一次“招待会”。所以,结婚喜庆的一天,一般也是缔姻两家至亲好友大聚会之日,客至献茶,这样,婚礼也就自然而然地和茶叶结下不解之缘了。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茶与婚礼的联系,最早可上溯到我国开始盛行饮茶的时代。但是,这里要说的还不是缔婚过程中以茶待客,而是婚礼中直接用茶为仪的各种礼俗。

4、茶与祭祀

茶作为祭品始于何时,我们的先人似未作过专门研究。一般都认为茶叶的利用,是由药用到饮用,由饮用再派生出一系列的茶叶文化现象的。这也即是说,只有在茶叶成为日常生活用品之后,才慢慢被用诸或吸收到我国礼制包括丧礼之中。我国随葬用的明器,《释名》称“送死之器”,主要是一些“助生送死,追思终副”的物品。至于祭礼,如东汉阮珞七在哀诗中所吟:“嘉肴设不御,旨酒盈觞杯”,都是死者生前享用和最喜欢吃的那些东西。在上引诗句中,可以约略看出,我国大致在东汉时,至少这时的北方,还没有用茶来作祭礼。

5、茶与佛教

佛教是公元前6~5世纪由古代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的王子释迦牟尼创立的。最初从西域传入我国。但佛教在我国的正式流传,还是东汉初年的事情。至魏晋特别是南北朝这一时期才有了较大发展。不过,佛教特别是寺院经济有突出发展,还是在隋唐尤其是盛唐时期。

6、茶与诗词

我国既是“茶的祖国”,又是“诗的国家”,因此,茶很早就渗透进诗词之中,从最早出现的茶诗(如左思《娇女诗》到现在,历时一千七百年,为数众多的诗人、文学家已创作了不少的优美茶叶诗词。

7、茶歌茶舞

茶歌、茶舞,和茶与诗词的情况一样,是由茶叶生产、饮用这一主体文化派生出来的一种茶叶文化现象。它们的出现,不只是在我国歌、舞发展的较迟阶段上,也是我国茶叶生产和饮用形成为社会生产、生活的经常内容以后才见的事情。从现存的茶史资料来说,茶叶成为歌咏的内容,最早见于西晋的孙楚《出歌》,其称“姜桂茶舛出巴蜀”,这里所说的“茶舛”,就都是指茶。在我国古时,如《尔雅》所说:“声比于琴瑟日歌”;《韩诗章句》称:“有章曲日歌”,认为诗词只要配以章曲,声之如琴瑟,则其诗也亦歌了。宋时由茶叶诗词而传为茶歌的这种情况较多,如熊蕃在十首《御苑采茶歌》的序文中称:“先朝漕司封修睦,自号退士,曾作《御苑采茶歌》十首,传在人口。蕃谨抚故事,亦赋十首献漕使。”这里所谓“传在人口”,就是歌唱在人民中间。

8、茶与戏曲

我国是茶叶文化的肇创国,也是世界上唯一由茶事发展产生独立的剧种——“采茶戏”的国家。所谓采茶戏,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一种戏曲类别。在各省每每还以流行的地区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来加以区别。如广东的“粤北采茶戏”,湖北的“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戏”、“蕲春采茶戏”等等。这种戏,尤以江西较为普遍,剧种也多。如江西采茶戏的剧种,即有“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武宁采茶戏”、“吉安采茶戏”等。这些剧种虽然名目繁多,但它们形成的时间,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这一阶段。

9、茶与美术

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是通过构图、造型、施色等手段,来创造可视形象的一种艺术。所以,它的范围或内容,除一般认为的绘画、雕塑以外,甚至还包括建筑在内。

10、茶与楹联

茶联,乃是我国楹联宝库中的一枝夺目鲜花。它字数多少不限,但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是诗词形式的演变。在我国,凡是有“以茶联谊”的场所,诸如茶馆、茶楼、茶室、茶叶店、茶座的门庭或石柱上,茶道、茶艺、茶礼表演的厅堂墙壁上,甚至在茶人的起居室内,常可见到悬挂有以茶事为内容的茶联。使人见之,不但有古朴高雅之美,而且有“公德正气”、情操高尚之感,还可以给人带来联想,增加品茗情趣。

11、茶叶谚语

茶谚,是我国茶叶文化发展过程中派生的又一文化现象。所谓“谚语”,用许慎《说文解字》的话说,“谚:传言也”;也即是指群众中交口相传的一种易讲、易记而又富含哲理的俗语。茶叶谚语,就其内容或性质来分,大致不外属于茶叶饮用和茶叶生产两类。换句话说,也就是茶谚主要来源于茶叶饮用和生产实践,是一种关于茶叶饮用和生产经验的概括或表述,并通过谚语的形式,采取口传心记的办法来保存和流传。所以,茶谚不只是我国茶学或茶叶文化的一宗宝贵遗产,从创作或文学的角度不看,它又是我国民间文学中的一枝娟秀的馨花。

-----------

茶作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国,茶被视为美容、养颜的饮料,形成了喝早茶、午后茶的时尚习俗,称茶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在法国人眼里,茶是“最温柔、最浪漫、最富有诗意的饮品。”在日本,茶不仅被视为是“万病之药”,而且在日本人在长期的饮茶实践中,使饮茶脱离了日常物质生活需要的范围,发展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文化艺能——茶道。

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使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茶被人们视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药,提神的饮料,友谊的纽带,文明的象征。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这两个基本点,在唐人陆羽 《茶经》中都明显得到体现。

古代众多的茶道专著,尽管年代不同,流派不同,在泡饮技艺上却有一个共同点,即一切外部表现形式都是为反映茶的大自然美,反映茶的“鲜香甘醇”,绝非为表演而表演。因此中国茶道要求:(一)茶具必须清洗洁净;(二)主张用轻清之水煎茶,有条件时用泉水、江水,甚至用松上雪,梅花蕊上雪化水煎茶;(三)讲求水沸适度。(四)要求使用名贵优质茶具,并规定首先要将茶碗烫热或烤热,以便于茶汤香气充分升扬。

茶俗是民间风俗的一种,它是 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也是人们心态的折射,它以茶事活动为中心贯穿 于人们的生活中,并且在传统的 基础上不断演变,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内容丰富,各呈风 采:①茶与婚礼:茶与婚礼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在婚礼中应用茶 作为礼仪的一部分。由于茶性不二移,开花时籽尚在,称为母子 见面,表示忠贞不移。

②茶与祭腌:我国以茶为祭,大致是在南北朝时逐渐兴起的。古代用茶作祭,一 般有这样三种形式:在茶碗、茶盏中注以茶水;不煮泡只放以干茶; 不放茶,久置茶壶、茶盅作象征。 祭祀活动中的以茶作祭品,可以说是茶文化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 的一种带封建迷信的副文化。但真实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现象。

③饮茶习俗: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众多,其饮茶习俗 千姿百态,各呈风采。

“茶有各种茶,水有多种水,只有好茶、好水味才美”。它说明茶与水的关系至深,谈茶就要论水。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 “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清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也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说在茶与水的结合体中,水的作用往往会超过茶,这不仅因为水是茶的色、香、味的载体;而且饮茶时,茶中各种物质的体现,愉悦快感的产生,无穷意会的回味,都是通过水来实现的;还有茶的各种营养成分和药理功能,最终也是通过水的冲泡,经眼看、鼻闻、口尝的方式来达到的。如果水质欠佳,茶叶中的许多内含物质受到污染,人们饮茶时既闻不到茶的清香,又尝不到茶味的甘醇,还看不到茶汤的晶莹,也就失去了饮茶带来的好处,尤其是品茶给人带来的物质、精神和文化享受。 近代,不少茶学工作者曾对宜茶水品作过分析测定和试验比较。以浙江杭州为例,经理化检测和开汤审评,结果表明: 以虎跑泉水和云栖水最好,西湖水、钱塘江水次之;城市天落水和自来水再次之,城市井水最差

西湖龙井茶

西湖龙井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因产于浙江杭州市西湖“龙井”而得名。它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闻名于世外。

西湖既是游览胜地,又是茶叶的主要产区。这里产茶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唐代陆羽著的《茶经》中已有“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到了宋朝,宝云山出产的宝云茶、下天竺香林洞出产的香林茶和上天竺白云峰出产的白云茶,都被列为“贡茶”。清乾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到杭州狮峰胡公庙品饮龙井茶,赞不绝口,并以“览乡民采茶焙制之法,御制观采茶作歌”为题吟颂道:

村男接踵下层椒,假售雀舌还鹰爪。

地炉文火徐徐添,乾釜柔风旋旋炒。

漫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

西湖龙井茶产地遍及西湖周围的群山,其中又以狮峰、龙井所产的茶叶品质最佳。这里峰峦起伏,溪流涓涓,林木葱郁,气候怡人;四季分明、雨量均匀,特别在春茶期间经常细雨蒙蒙,漫山遍野云雾缭绕,营造出茶树生长发育特别需要的“天时地利”。

西湖龙井茶的采摘和加工技艺相当讲究。每年春天,茶农分四次按档次采摘青叶,“清明”前三天采摘的称“明前茶”。此茶的嫩芽初迸,如同莲心,故又叫“莲心茶”,一斤干茶有三万六千颗嫩芽,是西湖龙井茶中的珍品。清明后到“谷雨”前采摘的叫“雨前茶”,这时,茶柄上长出一片小叶,形状似旗,茶芽稍长,形状似枪,故又称“旗枪”。“立夏”时采摘的叫“雀舌”。再过一个月采摘的茶,谓之“梗片”。西湖龙井茶的加工炒制,因原料等级不同,加工技术也不尽相同,产品各有特色。特级西湖龙井茶全是采取手工炒制。鲜嫩的条芽,在八十度的温度下加工,要求保持茶叶的颜色、香味和美观。炒茶每锅一次只能炒二两,一个熟练的炒茶能手,一天只能炒二斤多干茶。

西湖龙井茶的特点是:形状扁平挺直,大小长短匀齐,象一片片兰花瓣,色泽嫩绿或翠绿,鲜艳有光,香气清高鲜爽,滋味甘甜,有新鲜橄榄的回味。冲泡于玻璃杯中,茶叶嫩匀成朵,一旗一枪,交错相映,茶汤清碧,悦目动人。

、=、

西湖龙井茶

所属菜系:地方特产

菜肴口味:咸味

涉及食材:丸子,盐,……

产地:中国浙江杭州。

成因:西湖龙井茶产地遍及西湖周围的群山,其中又以狮峰、龙井所产的茶叶品质最佳。这里峰峦起伏,溪流纵横,林木葱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而均匀,特别在春茶期间经常细雨蒙蒙,漫山遍野云雾缭绕,构成了茶树生长发育特别需要的“小气候”。

历史:西湖产茶已有1200多年历史。唐代陆羽著的《茶经》中有“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到了宋朝,宝云山出产的宝云茶,下天竺香林洞出产的香林茶和上天竺白云峰出产的白云茶,都被列为“贡茶”。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到杭州狮峰胡公庙品饮龙井茶,赞不绝口。并“览乡民采茶焙制之法,御制观采茶作歌”。

品种:西湖龙井茶的的采摘相当讲究。每年春天,茶农分四次按档次采摘青叶,“清明”前三天采摘的称“明前茶”。此茶嫩芽初迸,如同莲心,故又叫“莲心茶”。一斤干茶有三万六千颗嫩芽,是西湖龙井茶中的珍品。清明后到“谷雨”前采摘的叫“雨前茶”,这时,茶柄上长出一片小叶,形状似旗,茶芽稍长,形状似枪,故又称“旗枪”。“立夏”时采摘的叫“雀舌”。再过一个月采摘的茶,谓之“梗片”。

特点:形状扁平挺直,大小长短匀齐,像一片片兰花瓣,色泽嫩绿或翠绿,鲜艳有光,香气清高鲜爽,滋味甘甜,有新鲜橄榄的回味。冲泡于玻璃杯中,茶叶嫩匀成朵,一旗一枪,交错相映,茶汤清碧,悦目动人。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闻名于世。

工艺:西湖龙井茶的加工炒制,因原料等级不同,加工技术也不尽相同,产品各有特色。特级西湖龙井茶全是采取手工炒制。鲜嫩的茶芽,在80度的温度下加工,要求保持茶叶的颜色、香味和美观。炒茶每锅一次只能炒二两,一个熟练的炒茶能手,一天只能炒二斤多干茶。

结婚回门也是婚礼的一部分,回门的礼节也是少不了的,新人需要带一些礼品回去,毕竟两手空空也不像样子。回门要带的东西虽然很多地方有一些风俗限定,但现在不少人已不太在意了,大家都会选一些常见的礼物带回去孝敬父母,有的更注重礼品的实用性了。

烟酒

结婚回门时一般需要新人携带烟酒,烟酒是不会出错的礼品之一,可以给新娘的父母带来好印象。注意烟酒的档次需要在中高档次,以便在回门当天招待女方家的客人,能使新人较有面子。有些家庭的父母可能都不抽烟,但是可以捎带一点名贵的烟。按照不同地方的习俗,赠送香烟只是一种心意的表现,所以不要觉得不抽烟就不买,这会让岳父岳母觉得不礼貌。

酒的话一般选择白酒就好。

特产

若是新娘嫁的地方较远,则可以在回门当天携带男方家乡的特产,可以将男方家乡的文化带往女方家中,具有纪念意义。注意特产最好女方亲戚每家都给,以便给女方家人带来好印象。可以带一些男方家的土特产,可能会更深得岳父岳母的心。

茶叶

如果妻子家没人喝酒,那就带上一些好茶,比如:西湖、龙井、铁观音都可以,中国很注重茶文化,送礼送茶也是一种比较高的礼仪,所以回门礼品选茶叶也显得男方比较懂礼节。

风俗礼品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结婚习俗,因此回门需要带的东西也不一样。新人可以询问一下家中的长辈,看看回门有哪些讲究。比如部分地区有这样的回门习俗,新人回门需要带上猪肉、鱼肉、大葱等礼品。

节日礼品

如果回门的时候刚刚好碰上节日,你就得带礼节性礼物,比如:中秋节送中秋月饼、端午节送粽子等。

在一些地区,结婚的茶钱和改口费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并没有区别。敬茶和改口环节一般是在结婚当天,新人在给双方父母敬茶时,父母会在给红包的同时,喝下新人敬的茶,并改口称呼新人。

在一些地方,茶钱和改口费是分开的。茶钱是指在结婚当天,新郎新娘向男方父母和女方父母分别上茶后,父母给予的红包。而改口费则是在结婚仪式上,新郎新娘向对方父母行跪拜礼后,对方父母给予的红包。

无论是茶钱还是改口费,都是代表着一种传统的礼仪和祝福,具体形式和金额可能因地区、家庭习惯和经济水平而异。

我先说第一种简单的。

婚礼仪式上敬茶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之一,特别是茶叶和茶具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结婚敬茶茶杯最好是只多不少;一般来讲,盖碗杯是向近亲敬茶,如父母、爷爷奶奶等,其他亲戚则使用普通茶杯敬茶。

婚礼敬茶的茶具必须避免寿字、独龙、青松翠柏等图案,素雅及喜庆的单色才是最佳的选择。

除了茶具的准备,敬茶的材料准备也非常重要。其实六大茶类都可以选,选用红色汤色的更佳,例如红茶、普洱茶、大红袍一类的,只要不是大麦茶、减肥茶一类是就行

如何给双方父母敬茶:

1、男左女右跪下,新郎跪于父亲面前,新娘跪于母亲面前;

2、先敬新娘父母,再敬新郎父母;

3、新郎新娘先后给父母敬茶;

4、长辈喝过茶后,会送上红包或首饰之类的,作为对新人的祝福,新人应双手承接。

  注意:

民间以茶待客要注意“茶满欺人”、“七茶八酒”之说,给父母斟茶时也不能过满,七分满为佳。

要注意敬茶的姿势,特别是要注意意双手持盖碗杯的杯托,给自己的父母敬茶的时候上半身成鞠躬状。

以茶为聘礼,将茶作为吉祥物,寄托人们的祝愿。现今,浙江、江苏、安徽等地区,男女青年订婚、受聘、婚宴、婚礼等,仍离不开茶,分别称之为订亲茶、受聘茶、新娘子茶、传茶等。茶与婚姻相联,在中国北方少数民族边远地区更为常见

结婚茶钱是什么意思

结婚茶钱,是指男女举行婚礼时,新娘子要端茶给亲朋好友喝,这茶可贵了,都要给钱的。但是一般都是敬长辈的。

结婚茶钱怎么算

@凌寒雪

我家湖南,湖南某些地方有个乡俗,就是男女举行婚礼时,新娘子要端茶给亲朋好友喝,这茶可贵了,都要给钱的。首先是娘家父母,一般是上万,再是兄弟姐妹,也是成千;然后婆家这边,娘家亲戚出多少,婆家一定要跟上(有钱要面子的)。双方父母、兄弟姐妹大比拼。尤其是现在,普通新婚夫妻都可以进茶钱7、8万。有的可以进二三十万。

@leo酱的

湖南叫茶蛋钱。是客人随礼之外另外给新娘子的,按习俗这个钱是给新娘子自己拿着的,我婆婆全部没收,我虽然本来也不想要,但心里一直有个疙瘩。

@有毒却

民间婚姻中的茶俗

在浙江德清地区婚姻中的茶俗,则更为丰富多彩,列举如下:

"受茶":男女双方对上"八字"后,经双方长辈同意联姻,由男方向女方赠聘礼、聘金,如女方接受,则谓之"受茶"。

"订亲茶":男女双方确定婚姻关系后即举行定亲仪式。这时双方须互赠茶壶十二把并用红纸包花茶一包,分送各自亲戚,谓之"定亲茶"。

"大接家茶":女子结婚后,由娘家备发芽蚕豆、茶点分送双方亲邻,谓"大接家茶"。

"毛脚女婿茶":未出"阁",待字闺中的姑娘家里,来串门的小伙子特别多。因此姑娘家往往要备上好茶,以招待来客中的"未来女婿"(即俗称"毛脚女婿")。

"亲家婆茶":女子出嫁后第二天,父母看望女儿时,要随身携带一两茶叶(最好"雨前"茶),并半斤烘豆、二两橙子皮拌野兰麻,称之谓"亲家婆茶"。

"新娘子茶":望朝之后,新媳妇的婆婆要至女方家请"亲家公"、"亲家婆"及亲家面上的近亲至自家喝"喜茶",称为"新娘子茶"。在我国湖南地区,男子去女方上 门相亲,姑娘需给男子递上清茶一杯。男子饮后,置贵重物品或钱钞于杯中回赠姑娘,如姑娘当即接受,即示"心许"。在结婚入洞房前,要以红枣、花生、桂圆、龙眼等泡入茶中,再拌以冰糖以招待宾客,寓取"早生贵子"、"跳龙门"之意。

合枕茶:新人入洞房前,夫妇要共饮"合枕茶"。这时,由新郎捧茶,用双手递一杯清茶,先给新娘喝一口,再自己喝一口,意味着完成了人生大礼。婚礼过后的第二天,新郎新娘需捧着盛满香茶的茶盘,向长辈们"献茶"行拜见礼。长辈们喝了茶,即摸出红包放于茶盘上作为"见面礼"。

闹茶:在我国云南地区举行婚礼时,有"闹茶"的习俗。"闹茶"于新婚三天内,每天晚上,由新郎新娘在客堂的中间,向亲朋好友们敬茶。茶内必须加放红糖,取其"甜蜜"之意。闹茶时,可由宾客出题,要新郎新娘以绕口令、猜谜语、咏诗歌等形式回答考题。若新郎新娘不从,宾客们则不饮茶,而若文不对题,众皆哄堂大笑。闹茶取"越闹越热"之意。

开门茶:江苏地区旧俗,大户人家联姻,新郎至新娘家迎亲,进女家的一重门,要作揖一次,一直至堂屋见岳丈岳母时止。然后再饮茶三次后,才能暂至岳母房中歇息,耐心地等待新娘上花轿,谓之"开门茶"。

谢媒茶:男女举行婚礼后,新婚夫妇或双方家长要用茶来谢媒,因在诸多谢礼中,茶叶是必不可少之物,故称"谢媒茶"。

喝新娘茶:我国南方地区历来有喝"新娘茶"的习俗。新娘成婚后的第二天清晨,洗漱、穿戴后,由媒人搀引至客厅,拜见已正襟危坐的公公、婆婆,并向公婆敬茶。公婆饮毕,要给新娘红包(礼钱),接着由婆婆引领新娘去向族中亲属及远道而来的亲戚敬茶,再在婆婆引领下挨门挨户拜叩邻里,并敬茶。敬茶毕,新娘向敬茶者招呼后,即用双手端茶盘承接茶盏,这时众亲友或邻里乡亲饮完茶,要随着放回杯子的同时,在新娘托盘中放置"红包",而新娘则略一蹲身,以示道谢。在喝新娘茶时,无论向谁敬茶,都不能有意回避,否则被认为"不通情理"。

退茶:有趣的是,"茶"在我国的婚礼中,不但与订婚、结婚关系密切,且与"退婚"也有关联。茶不但是联姻的使者,也是断亲的表示。旧时贵州地区,姑娘往往被父母包办婚姻(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订婚后女方若对亲事不满意,想断亲时,姑娘即用纸包一包茶叶,选适当时机,在高度"机密"的情况下,带至未婚夫家,借故与男方父母客套一番后,即放下茶叶包迅速离去,意谓退了"订亲礼",称为"退茶"。但上男方家放"茶叶包'对,如事先给男方知道"退婚"的用意,那末女方一旦被男方或男方家人抓住,则男方可立即杀猪设宴与该女成婚。故退茶时,一要保密,选好时机极为重要,一切由姑娘在绝密中进行。一要率先探查去男家的路线,又要探明未来的公婆在家,而又无其他人在场时,才能确保退茶成功。敢于退茶,又退茶成功的姑娘,会得到大众的称赞。退茶后,父母免不了打骂女儿,但过后女方家长,还得正式去男方办理具体退婚手续。

中国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个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饮茶始于中国。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点。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冲泡技术不一,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茶的冲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泡好茶,要了解各类茶叶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冲泡技术,使茶叶的固有品质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搭设茶室,让人们小憩,意趣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争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更详细资料请点击链接!

http://wwwzhmznet/Article_Class2aspClassID=20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4473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3
下一篇2023-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