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位于哪个省哪个市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位于哪个省哪个市,第1张

属于:陕西省咸阳市武功

武功地处关中平原西部,东迄兴平,西邻杨凌、扶风,北接乾县,南隔渭河与周至县相望,两县之间在渭河上有公路大桥连接,使得西宝高速公路可以直通周至、陕南等地。全县共有 8镇4 乡, 262 个自治村, 6 个社区居委会, 4114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374 万人。全县总面积 3978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 425 万亩,人均 11 亩,是我省人均土地面积较少、人口密度较高的县区之一。

境内以汉族为主,还有回、满、白、壮、蒙古、侗、傣、朝鲜、土家、锡伯、土族等11个少数民族。陇海铁路、 西宝高速公路、 西宝公路中线、北线和 107 省道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城区东距古城西安 70 公里,咸阳国际机场 50 公里,西距工业重镇宝鸡 80 公里,地势平坦开阔,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关中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行政区划

2006年,武功县辖8个镇、4个乡:普集镇、苏坊镇、武功镇、游风镇、贞元镇、长宁镇、小村镇、大庄镇、代家乡、河道乡、南仁乡、普集街乡。

历史沿革

武功建县始于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王莽新朝天凤二年(公元15年),改为新光县。东汉初,废入眉县。永平八年(65年),复置武功县。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置武功郡。建德三年(574年),废郡设县。五代后晋时,置武功郡,后周改郡为县。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改县名为武亭。元代复名武功县。

1949年5月19日武功解放,废保、甲制,设区公署、乡人民政府。全县划分为城关、杨陵、大庄、普集、薛固、长宁、贞元、魏公、三厂等9区,76 乡。9月将渭河三厂区(共5乡)划归__县。1951年5月,将杨陵区_河以北的上营、新寨两个乡,大庄区的南、北庙底、毛家嘴、赵家崖、王家窖5个村和贞元区的麻西寨两堡划归城关区。

1952年6月,将原71乡缩编为64 乡。1955年8月,县人民政府改称“县人民委员会”;乡人民政府改称“乡人民委员会”。将第八区(魏公)的贾晁乡划归第一区(城关)。1956年3月,撤区并乡,全县设城关、杨陵、普集三镇;上营、杜寨、李台、大庄、张寨、南仁、普集、薛固、北营、长宁、河道、戴家、贞元、蔚村、周村、牛台等16乡合并为7乡。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将7个乡改为7个人民公社,上游(城关)、红旗(杨陵)、跃进(普集)、卫星(薛固)、东风(长宁)、火箭(贞元)、中苏(苏坊)。同年11月,又将7个人民公社改设为武功、杨陵、普集、长宁、贞元5个人民公社,辖27个管理区。原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产大队。

1961年8月1日,武功县建制恢复,将原5个人民公社划分为14个人民公社,辖244个生产大队。1964年,将扶风县五泉公社的官村、周家村划归武功县杨陵公社。1965年4月设杨陵、普集、小村三个镇。1984年5月,撤销公社、大队建制,全县设三镇12乡,辖365个村民委员会(511个自然村),4个居民委员会。并改车站公社为北营乡;武功公社为武功镇;原车站公社的田家、桂家、东李家大、小堡和屈家划归普集镇;原薛固公社的仁村、成家、小村和薛村归小村镇。2001年11月,全县8镇7乡合并为8镇4乡,撤消原观音堂、薛固、北营三乡,分别并入大庄、小村、普集三镇。

自然资源

武功县地形由山前洪积扇前缘地带和黄土台原、河漫滩及河谷冲积阶地三种类型构成。耕地中川、塬平地占97%,士娄土和黄土等优质土壤占943%,全县土地总面积5892521亩,其中耕地面积4347411亩,水浇地面积3957845亩,占耕地面积的9102%。境内有三条河流,均属渭河水系。水资源可利用总量265538万立方米,已开发利用量为171698万立方米。干旱年亩均灌水253立方米,总计127亿立方米,加上工业用水共计134亿立方米,已开采16亿多立方米,总水量收、支平衡有余。地下水年均可利用量15988亿立方米,已开发利用量为9924万立方米,占可开采量的62%。地下水中有丰富的肥水资源,主要成分为硝态氮、亚硝态氮和铵态氮及少量磷、钾,分布在14个乡(镇)120个行政村,面积2258万亩。已开发利用的有肥水井含氮量为30克/立方米~100克/立方米,个别井含氮量最高达1200克/立方米~1500克/立方米。全县水利设施面积 43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96%,有效灌溉面积3936万亩,占耕地的894%,人均 105亩,其中旱涝保收田172576亩,人均046亩。

境内生物种类繁多,品种资源丰富。已被利用的植物中,农作物58种,果树10种,林木68种。农作物中,粮食作物11种,以冬小麦和夏玉米为主要品种;经济作物18种,以油菜为大宗;果树以苹果为主;林木树种有针叶用材树5种,阔叶用材树40种,庭院风景树7种,灌木11种。已被利用的动物中,饲养畜、禽15种,50多个品种。大家畜以奶牛、黄牛为主,小家畜以猪为主,奶山羊次之。家禽有5种,以鸡为主。鱼类有10种。

人口分布

武功是个农业县,人口分布以农村为主,城镇人口所占比例很小。1956年城镇人口25106人,占总人口的1201%;农村人口183894人,占总人口的8799%。1982年城镇人口31673人,占总人口的81%;农村人口359322人,占总人口的919%。1990年城镇人口 31530人,占总人口的846%;农村人口341174人,占总人口9154%。

武功县各乡(镇)人口密度也有较大的差异。小村镇、普集镇、大庄乡、北营乡人口密度最大。据1990年统计,每平方公里分别为44361人、 25023人、12023人、11615人。河道乡人口密度最小,每平方公里6695人。

河流川地

渭河是该县较大的过境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自扶风县入本县,经大庄镇、普集镇、普集街乡、小村镇东注兴平市,境内全长20公里,流域面积90平方公里。河床最宽处2000米,最窄处700米,境内年平均流量147立方米/秒,最大流量11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655立方米/秒,年均径流464立方米。

漆水河是第二大过境河,古称杜水、武亭水、中亭水。发源于麟游县,经乾县由游凤镇入境。经游凤、苏坊、武功镇,向南流入渭河。境内流长24公里,流域面积1572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432立方米/秒,最大流量265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03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36236万立方米。

_河是第三条过境河,古称沮水,俗称后河。发源于凤翔县,自扶风县入境,东流武功镇南汇入漆水河,全长100公里,境内流长10公里。年平均流量057立方米/秒,最大洪流量413立方米/秒(1954年)。年径流量17852万立方米,天旱断流。

漠峪河发源于永寿县,自乾县南流入境,经苏坊至武功镇城东北处汇入漆水河。境内流长6公里。年均流量003立方米/秒,年径流量864万立方米。此河一年内多数时间无水。

清水河在县境内有渭北、渭南两条傍渭河西行的河流,均称清水河,源于境内河滩沙碛中。渭北清水河由西向东流至立节、布王村南汇入漆水河,清嘉庆年间已干涸,今无迹;渭南清水河于周至县下三屯以西东流,经武功三厂镇(乡)退入沙河。1949年随同三厂区划归周至县。

[川地] 武功在关中盆地西部,地貌形态简单:一是河谷冲积阶地;二是黄土台原;三是山前洪积扇前缘洼地。

河谷冲积阶地主要由渭河、漆水河、漠峪河、韦水河冲积形成。漆水河等比较窄小,形成的阶地不连续,较零散;渭河历史悠久,洪水规模大,在不同地质年代冲积形成了三级阶地,对武功县的地质地貌均有很大影响。三级阶地形成于距今约69万年,二级阶地形成于距今8万至10万年,一级阶地形成于距今一万年左右。一级阶地形成较晚,没有黄土覆盖,一般比河床高了3—5米,海拔417—454米;二级阶地比一级阶地高10—15米;三级阶地比二级阶地高15—25米。

黄土台原西起观音堂乡北部,东经贞元、河道南部,北与洪积扇前缘洼地衔接,南与渭河三级阶地相连。比三级阶地高20—80米,海拔480—560米。由于漆、韦 、 漠三条河流切割,分为武功西塬、金家塬和武功东塬。形成始于距今69万年,结束于8—10万年,表面覆盖一层10—20米厚的黄土,下层有冲积层,洪积层,风积层和湖泊沉积物。

山前洪积扇前缘洼地分布于苏坊镇的蔚村塬一带,南边与黄土台原相接,地势南高北低,海拔490—570米,其前缘与金家塬相接。地表覆盖10—20米厚的黄土,下层主要为冲积物。

民间习惯把县域分为头、二、三道塬。头道塬包括黄土台原和山前洪积扇。二道塬东部包括渭河二、三级阶地,西部只包括三级阶地。三道塬东部为渭河一级阶地、西部为一、二级阶地以及河漫滩。

土地资源

(一)土壤:

武功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在远古时期,当时的地面被茂密的森林和草原所覆盖,从而形成了以黄土为母质,森林、草原为植被栽培作物所取代,原来的自然土壤也由于人类的作用而不断演化。据1982年土壤普查,全县共有士娄土、黄土、潮土、沼泽土、水稻土和淤土六大土类。其特点是:士娄土包括红油土、黑油土、斑斑黑油土、黑涝洼土、褐士善土等,占总土地面积的767%。主要分面于渭河各级阶地上,该土具有土层深厚、上虚下实、保水保肥等优良特性,是本县最肥沃的农业土壤。黄土类包括黄士善土、淤土和淤士善土。面积仅次于士娄土,占总土地面积的176%,主要分布于原边梯田、沟坡及部分河谷地。其特点是属黄土母质上发育起来的一种幼年土壤,因而疏松易耕,通透性好。但蓄水保肥性能差。潮土、沼泽土和水稻土,属水成和半水成土壤,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57%。主要分布于渭河、漆水河沿岸的渍水滩地,主要种植水稻等水生作物。

(二)土地:

1951年春,本县土地改革结束后,为了对小农经济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做准备工作并处理土改遗留问题,于1951年冬成立武功县查田定产领导小组。从1951年12月18日开始至1952年1月25日,历时39天,出动干部488人,根据地形、土地多少、丈量难易等实际情况,将全县划分为310个责任区,逐村进行土地丈量。全县实有土地56754013亩,其中非耕地1297967亩。并将境内所有耕地分等定级,按等级规定产量指标,起到了平衡负担的作用。1980年4月,由省农委、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共同主持,抽调省、地、县有关单位13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教授,采取野外调查和采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县土地进行了全面普查。境内共有土地668998亩,其中生产用地573572亩,占857%,非农业生产用地95426亩,占143%。从1989年3月至1990年9月历时一年半时间,对全县土地资源进行了调查。这次调查采用1984年陕西省测绘局航摄放大的50×50cm的黑白晒印胶片,经过野外调绘、转绘、面积量算、编绘图件等工作,查清了全县土地的数量、利用类型、权属及其分布状况。自1996年开始,国土资源部门每年在10月31日之前,开展一次年度全县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工作。截止2006年10月31日,全县土地总面积5868258亩,折合39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103608亩,占总面积699%;园地102217亩,占总面积71%;林地43907亩,占总面积07%;其它农用地359363亩,占总面积61%;居民点工矿1042783亩,占总面积178%;交通运输44061亩,占总面积08%;水利设施用地7874亩,占总面积01%;未利用土地58702亩,占总面积10%。其它土地105743亩,占总面积18%。

水文气候

(一)水文:

地表水:武功县的地表水主要指引渭工程和过境河流,其中:引渭工程干渠3条。总干渠位于头道原,境内渠长187公里,流量40立方米/秒,灌溉面积19万亩。渭高干位于本县中部二道原地区,境内渠长21公里,流量23立方米/秒,灌溉面积123万亩。渭惠渠位于本县中部二道原南部的二级阶地上,境内渠长20公里,流量27立方米/秒,灌溉面积108万亩。过境河流主要有渭河、漆水河、漠浴河、氵韦 河。渭河从本县南部横穿而过,为本县最大河流。境内流长207公里,年平均流量300立方米/秒,水量季节性变化较大,6、7、8月为洪水期,最大流量达1100立方米/秒,10月至翌年4月为枯水期,最小流量655立方米/秒。其次是漆水河,流经本县西部,由北向南,流长24公里,从游风乡正北入境,经武功镇由大庄乡注入渭河。再次是漠浴河和氵韦 河,流程短,水量小,干旱季节常出现干谷。

地下水:武功地处关中盆地,系断陷水系发育地区,这种结构给降水和地面水渗入储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且,这些富水区主要分布在渭河、高河漫滩,一级阶地为强富水区。水埋深2—4米,含水深度20—40米,影响半径260米,单位涌水量10~~20吨/时米,水质良好,矿化度小于1克/升。渭河二级阶地为中富水区,水埋深8~20米,承压水20~40米,影响半径200米,矿化度小于1克/升,单位涌水量1~5吨/时米。水稳性良好。渭河三级阶地和黄土台原区为弱富水区,地下潜水埋深50米左右,承压水70—120米,影响半径160米,单位涌水量05~1吨/时米,矿化度小于1克/升,含水性较差。

(二)气候:武功属温暖带半湿润性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春寒冷少雪,四季区别明显。

气温:本县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是从2月10日开始至12月15日结束,全年无霜期315天;稳定通过10℃的日平均气温是从4月5日开始至10月28日结束,历时206天;全年≥10℃的活动积温为4184℃,与全省2000~4900℃相比处于中间状态。

光照:武功县光能资源比较丰富,历年平均日照时数20949小时,年辐射总量11486千卡,其中生理辐射5743千卡,占年辐射总量的50%。目前,光能利用率一般为245%,高产田块为5%,生产潜力较大。

降水:本县地处关中偏西,年降水量6337毫米,最大降水量9797毫米,最小降水量3271毫米。而且降水的季节性强,多集中在6、7、8三个月,占年降水量的50%以上。每隔2—6年常出现一次干旱年份,9月份的连阴雨天气,几乎年年发生,常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

地形地貌

武功县位于关中盆地西部,属渭河地貌,形成于中生代末朝,由于在燕山等新构造运动和气候等多种应力作用下,造就了现今的不同地质结构和不同地貌类型。全县地形西北高、东南低,从北向南成阶梯跌落,分为一、二、三道塬。归纳起来,全县有下更新世时期风积黄土台原和山前洪积扇平原;中更新世时期渭河、漆水河三级阶地;上更新世时期的渭河、漆水河二级阶地;全新世时期的渭河、漆水河谷一级阶地及河漫滩。除一级阶地之外,普遍都被上更新世风积黄土(马兰黄土)所覆盖。整个地形走向西北高、东南低,成阶梯状向渭河倾斜。从北到南群众依次称之为头道原、二道原和三道原。

河谷阶地:指由渭河、漆水河、漠浴河、氵韦 河冲积而成的河谷阶地。距今约六十九万年的中更新世时期,形成了现在的三级阶地,海拔432—510米,包括长宁、南仁、观音堂三个乡,面积972561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65%;距今8—10万年的上更新世时期,形成了现在的二级阶地,包括薛固、北营、普集街、大庄北部及小村、普集两镇面积406509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9%;在距今约1万年的全新世时期,形成了现在的一级阶地,海拔411—450米,包括薛固、普集街、北营、大庄四个乡,面积1191519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02%。

黄土台原:系由黄土堆积而成的准平原,海拔500—600米,包括苏坊、游风、武功镇、贞元、代甲、河道等6个乡镇,面积3317794亩,占总土地面积的563%。呈西北东南走向,比降23—5‰。该原形成于中更新世和上更新世时期,上覆厚约10—20米的黄土,下埋洪积、湖积等沉积物。由于漆、漠、氵韦

水的分割,进而形成苏坊、金家和武功东西四个大原以及原坡、原间洼地等小地貌。原面开阔平坦,土层深厚。槽形洼地,避风涵水,唯独坡梁条件较差,但多辟为梯田。

山前洪积扇:由于洪积和坡积而成,分布于漆水河和漠浴河之间的三角原面,包括本县西北的苏坊一带,由南向北倾斜,海拔490—570米,坡降25—5‰,上覆厚约10—20米的黄土,下伏洪积物等。

民俗风情

[冠礼]

古代男子成年时,要举行加冠仪式,20岁左右称为“弱冠”。女子长到15岁笄年,表示到了盘发髻、插笄的年令。此礼俗在建国初已绝迹。

[婚嫁]

即结婚。男称取媳妇,女称起发。出稼前一天,由一位命相好的中年妇女给女子整容,用五色线拔头发周围的黄毛,欲称“开脸”。从此已不称“黄毛丫头”了。清朝至民国时期,除县城的官绅结婚用轿外,农村不论贫富一律用席棚大车。早晨三四点将车赶到女方家,并带上踩门钱、下炕钱、糖果等,到了女方家,先致其列祖列宗,吃过“长路面”,女方盘内端手帕,给娶亲的每人一条。然后由女方同辈兄长背女上车,女子哭声大放,将一把筷子抛掷在头门里边,娶亲的连放“起身炮”三响 ,车便起动,沿途抛洒红纸花。男方由一人骑一颈带串铃的马,名曰“报马”(传报情况),女方由一人骑马站在娶车前,名曰“压马”,等送亲的人坐上车后,骑马后行,娶车到男方村城门口外暂停,由新郎穿吉服、戴礼帽骑马绕车三周,娘家人给新郎搭红绫、红布、插金花,新郎再骑马到城门口预先摆好的桌前站定,由宾相唱念亲友住址称呼,依次搭红。在鞭炮声中,娶车赶到男家门口,先将女方亲友迎至客房坐定,男方一位中年妇女,拿出红布襄的柽子,上系一酒壶、一面铜镜,让新娘抱住(表示妇工和妇容,还含有皇上圣旨恩准结婚之意)下车,踏着布和苇席入门。男家一人,手端烧红的石头,放在铁铧内,另一人用醋浇灌,名曰“打醋坛”。新媳妇边走,宾相用碎谷草、五色粮食,撒在新娘头上、身上,名曰“撒豆瓣”。新郎在前,新娘在后,到“天地堂”举行婚礼,由宾相唱,新郎作揖新娘拜。先拜天地,再拜高堂,夫妻交拜,礼毕入洞房。进洞房门,新郎先上炕踩四角,下炕揭新娘盖头。中午新娘洗 面、梳妆、交钥匙,开衣箱换衣服。打扮毕,新婚夫妇行合卺礼,喝合杯酒,吃合碗面。后即拜灶爷,灶前扣摆一个馍碗、一个肉碗、一个钱碗,如揭个馍碗,表示终生不缺吃;揭个肉碗,表示嘴馋,揭个钱碗,表示一生有钱花。在宴席上,新郎、新娘向亲友敬酒叩拜,饭后娘家人要谢厨。女方客人回时,新郎送至村前,客人给新郎搭红(表示吉利和谢意)后,双方所有人相对行一揖辞别。下午新娘由嫂子引领先拜家族,后拜村邻,至此六礼全部告成。

[说媒]

建国前,本县男女婚姻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需先由男方或女方父母请邻居、乡里、亲友向对方提亲,俗称“说媒”。1953年,《婚姻法》颁布实施后,婚姻以双方自愿为主,男女双方经介绍人介绍,先是背地里观看、了解,再见面,谈话、相互认识,双方都同意后,男方携带礼物到女方家订亲,介绍人(即媒人)必须参与。

[定婚]

女方先把庚贴(写有女方生辰、属相的单子)交媒人带给男方,如果双方“命合”、“属相合”,双方父母同意,即可商议彩礼。清末至民国初年,一般全礼为24两银子,另外还有“春礼”,作为女方母亲养育之钱。抗日战争开始以后,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彩礼便以实物(小麦或玉米)代之。订个媳妇,一般男方需出五石到十石(每石150公斤)小麦,有的高达36石。穷人比富人彩礼更高,除正礼外,还有10—20公斤棉花、鞋脚钱、衣料钱,统称“押彩钱”。彩礼商定后,男方托媒人给女方一张贴,叫“撒贴”,即定亲贴。女子接贴后,择定吉日(一般为双日),男方陪同媒人到女方家送礼,女方盛宴款待,始算订婚。

[开脸]

女子出嫁前一天,由一位命相好的中年妇女给女子整容,用五色线拔头发周围的黄毛,谷称“开脸”。从此,已不算黄毛丫头了。

[闹洞房]

结婚后三天新房内灯不能熄灭,名曰“长命灯”。三天内每晚闹洞房,除父母辈及兄长外,本家和村人,不论男女老少都可以耍闹。半夜在洞房窗、门外偷听,名曰“听房”。还有趁新娘熟睡之机,拿走袜、鞋等物,次日新娘用手帕挽回,名曰“偷房”。

[回门]

结婚后择吉日(一般双日),新郎与新娘带圆蒸馍40个,四样礼物,去岳父家,叫“回门”。岳父必须给女婿衣料、鞋袜及文房四宝等物。

[送十六]

先年农历腊月或正月结婚的新媳妇还必须在正月十六日前回娘家,到正月十六日这天,由娘家父母陪同,带上20个馍(10个空的、10个实的)、一包糖果及核桃、大枣、葱、青菜等礼物回婆家。晚上“送娃”,由两个中年妇女扮成老翁、老婆,怀抱用麦草或稻草绑扎的“假娃”送给婆母,然后进新房高喊:“双双核桃双双枣,要下娃子满院跑”、“儿媳孝、孙子闹,乐得阿公胡子翘”、“芹菜芫荽满罐罐,引上孙子命蛋蛋”等,与新娘耍闹中,将“娃”、核桃、枣放在炕席背后,吃过招待饭辞去,耍闹新媳妇又重新开始。

[送百子] 男女新婚之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之前,娘家要给女儿送核桃、花生、梨子、枣等果品,俗称“送百子”。

[看月婆]

媳妇产后10天,娘家、婆家的所有亲戚要给产妇送小米、挂面、鸡蛋、红白糖等,称“看月婆”。半月时,娘家要携带鸡蛋、挂面、__馍再次看望,称“看半月”。

[过满月]

孩子出生后20天或满月时,娘、婆家所有亲戚要带上白馍、鸡蛋、包单、衣帽、绸缎披衣、尿布等来看望,婆家要盛宴招待,产妇要给公公、婆婆、亲戚送鞋、袜、布枕等,称“满月活”。大家以钱酬劳,午饭后由父亲抱上孩子,去街上拾小块土,再到书桌前转转,取一本书与一小土块放在孩子的胸前,祝愿娃长大后勤耕苦读。后又给孩子胸前放一大馍,抱在街上走,叫“碰干大”。凡第一个被碰上的男人,都要送件小礼物或钱币,孩子家则以白馍奉送。最后抱进祖父母房内停一会儿,叫“挪窝窝”(表示孩子长大后不忘报本)。

[过生日]

庆寿诞习俗在县境内较为普遍,通常称为“过生日”。建国前,一般富裕人家,年满60岁即开始做寿,每年一次,到辞世为止。寿辰日,要大宴亲朋,晚上唱戏助兴。建国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般人家都要为老人庆寿,晚上多演**助兴。近年来,为孩子过生日也较普遍。

土特名产

[辣椒]

亦称“秦椒”,属本县特产,有辣味浓烈、皱纹均匀、角型修长、色泽鲜红,入汤不沉等特点。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记载,年行销外地八九万斤。建国前,辣椒种植多分布于下塬,中、上塬种植量较少,以自食为主。建国后,面积逐年扩大,品种有当地土种、耀县“一窝蜂”、“西农20—7”、“8212”、“8819”等。1975年,改直播与白茬地纯种为套种和育苗移栽,八十年代后育苗移栽较为普及。1979年全县种植1500亩,1990年发展到16650亩。最高年份出口量450吨,1989年,省政府确定武功县为辣椒 种植基地县。

[大蒜]

建国前,境内种有生产蒜苗或早蒜苔的当地豁蒜及蔡家坡紫皮豁蒜,以自食为主,零星种植,一年一料。建国后,由于坚持“以粮为纲”的政策,大蒜种植仍不多。主要产区有薛固、普集街、长宁、北营、大庄、小村等乡(镇),二道塬也趋于发展,上塬各乡(镇)亦有零星小块种植。1972年,全县种植130亩,1974年,蒜头出口以后,相继引进“上海嘉定蒜”、山东“苍蒜”和“改良蒜”、河南“宋城白蒜”。由于改进工作制度,实行套种,变歇茬地纯种一年收一料为一年收二料、三料,经济效益提高。1984年以来,大蒜生产发展较快,1989年种植25691亩,总产16500吨,平均亩产642公斤,总产值1731万元,亩均产值创673元的历史记录。1990年种植29980亩,总产23250吨,亩产平均776公斤。提供商品量2万多吨,其中蒜头12万吨,蒜苔8000吨,出口蒜头供货量4500吨,在欧美等国际市场备受欢迎。

[晒烟]

武功烟叶种植及烤制加工

张仲景第一任妻子名叫凌烟。张仲景约公元150到154年,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人口:约4114万人

人口密度:1034人/km2

武功地处关中平原西部,东迄兴平,西邻杨凌、扶风,北接乾县,南隔渭河与周至县相望,两县之间在渭河上有公路大桥连接,使得西宝高速公路可以直通周至、陕南等地。全县共有 8镇4 乡, 262 个自治村, 6 个社区居委会, 4114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374 万人。全县总面积 3978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 425 万亩,人均 11 亩,是我省人均土地面积较少、人口密度较高的县区之一。

境内以汉族为主,还有回、满、白、壮、蒙古、侗、傣、朝鲜、土家、锡伯、土族等11个少数民族。陇海铁路、 西宝高速公路、 西宝公路中线、北线和 107 省道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城区东距古城西安 70 公里,咸阳国际机场 50 公里,西距工业重镇宝鸡 80 公里,地势平坦开阔,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关中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行政区划

2006年,武功县辖8个镇、4个乡:普集镇、苏坊镇、武功镇、游风镇、贞元镇、长宁镇、小村镇、大庄镇、代家乡、河道乡、南仁乡、普集街乡。

历史沿革

武功建县始于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王莽新朝天凤二年(公元15年),改为新光县。东汉初,废入眉县。永平八年(65年),复置武功县。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置武功郡。建德三年(574年),废郡设县。五代后晋时,置武功郡,后周改郡为县。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改县名为武亭。元代复名武功县。

1949年5月19日武功解放,废保、甲制,设区公署、乡人民政府。全县划分为城关、杨陵、大庄、普集、薛固、长宁、贞元、魏公、三厂等9区,76 乡。9月将渭河三厂区(共5乡)划归__县。1951年5月,将杨陵区_河以北的上营、新寨两个乡,大庄区的南、北庙底、毛家嘴、赵家崖、王家窖5个村和贞元区的麻西寨两堡划归城关区。

1952年6月,将原71乡缩编为64 乡。1955年8月,县人民政府改称“县人民委员会”;乡人民政府改称“乡人民委员会”。将第八区(魏公)的贾晁乡划归第一区(城关)。1956年3月,撤区并乡,全县设城关、杨陵、普集三镇;上营、杜寨、李台、大庄、张寨、南仁、普集、薛固、北营、长宁、河道、戴家、贞元、蔚村、周村、牛台等16乡合并为7乡。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将7个乡改为7个人民公社,上游(城关)、红旗(杨陵)、跃进(普集)、卫星(薛固)、东风(长宁)、火箭(贞元)、中苏(苏坊)。同年11月,又将7个人民公社改设为武功、杨陵、普集、长宁、贞元5个人民公社,辖27个管理区。原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产大队。

1961年8月1日,武功县建制恢复,将原5个人民公社划分为14个人民公社,辖244个生产大队。1964年,将扶风县五泉公社的官村、周家村划归武功县杨陵公社。1965年4月设杨陵、普集、小村三个镇。1984年5月,撤销公社、大队建制,全县设三镇12乡,辖365个村民委员会(511个自然村),4个居民委员会。并改车站公社为北营乡;武功公社为武功镇;原车站公社的田家、桂家、东李家大、小堡和屈家划归普集镇;原薛固公社的仁村、成家、小村和薛村归小村镇。2001年11月,全县8镇7乡合并为8镇4乡,撤消原观音堂、薛固、北营三乡,分别并入大庄、小村、普集三镇。

自然资源

武功县地形由山前洪积扇前缘地带和黄土台原、河漫滩及河谷冲积阶地三种类型构成。耕地中川、塬平地占97%,士娄土和黄土等优质土壤占943%,全县土地总面积5892521亩,其中耕地面积4347411亩,水浇地面积3957845亩,占耕地面积的9102%。境内有三条河流,均属渭河水系。水资源可利用总量265538万立方米,已开发利用量为171698万立方米。干旱年亩均灌水253立方米,总计127亿立方米,加上工业用水共计134亿立方米,已开采16亿多立方米,总水量收、支平衡有余。地下水年均可利用量15988亿立方米,已开发利用量为9924万立方米,占可开采量的62%。地下水中有丰富的肥水资源,主要成分为硝态氮、亚硝态氮和铵态氮及少量磷、钾,分布在14个乡(镇)120个行政村,面积2258万亩。已开发利用的有肥水井含氮量为30克/立方米~100克/立方米,个别井含氮量最高达1200克/立方米~1500克/立方米。全县水利设施面积 43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96%,有效灌溉面积3936万亩,占耕地的894%,人均 105亩,其中旱涝保收田172576亩,人均046亩。

境内生物种类繁多,品种资源丰富。已被利用的植物中,农作物58种,果树10种,林木68种。农作物中,粮食作物11种,以冬小麦和夏玉米为主要品种;经济作物18种,以油菜为大宗;果树以苹果为主;林木树种有针叶用材树5种,阔叶用材树40种,庭院风景树7种,灌木11种。已被利用的动物中,饲养畜、禽15种,50多个品种。大家畜以奶牛、黄牛为主,小家畜以猪为主,奶山羊次之。家禽有5种,以鸡为主。鱼类有10种。

人口分布

武功是个农业县,人口分布以农村为主,城镇人口所占比例很小。1956年城镇人口25106人,占总人口的1201%;农村人口183894人,占总人口的8799%。1982年城镇人口31673人,占总人口的81%;农村人口359322人,占总人口的919%。1990年城镇人口 31530人,占总人口的846%;农村人口341174人,占总人口9154%。

武功县各乡(镇)人口密度也有较大的差异。小村镇、普集镇、大庄乡、北营乡人口密度最大。据1990年统计,每平方公里分别为44361人、 25023人、12023人、11615人。河道乡人口密度最小,每平方公里6695人。

河流川地

渭河是该县较大的过境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自扶风县入本县,经大庄镇、普集镇、普集街乡、小村镇东注兴平市,境内全长20公里,流域面积90平方公里。河床最宽处2000米,最窄处700米,境内年平均流量147立方米/秒,最大流量11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655立方米/秒,年均径流464立方米。

漆水河是第二大过境河,古称杜水、武亭水、中亭水。发源于麟游县,经乾县由游凤镇入境。经游凤、苏坊、武功镇,向南流入渭河。境内流长24公里,流域面积1572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432立方米/秒,最大流量265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03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36236万立方米。

_河是第三条过境河,古称沮水,俗称后河。发源于凤翔县,自扶风县入境,东流武功镇南汇入漆水河,全长100公里,境内流长10公里。年平均流量057立方米/秒,最大洪流量413立方米/秒(1954年)。年径流量17852万立方米,天旱断流。

漠峪河发源于永寿县,自乾县南流入境,经苏坊至武功镇城东北处汇入漆水河。境内流长6公里。年均流量003立方米/秒,年径流量864万立方米。此河一年内多数时间无水。

清水河在县境内有渭北、渭南两条傍渭河西行的河流,均称清水河,源于境内河滩沙碛中。渭北清水河由西向东流至立节、布王村南汇入漆水河,清嘉庆年间已干涸,今无迹;渭南清水河于周至县下三屯以西东流,经武功三厂镇(乡)退入沙河。1949年随同三厂区划归周至县。

[川地] 武功在关中盆地西部,地貌形态简单:一是河谷冲积阶地;二是黄土台原;三是山前洪积扇前缘洼地。

河谷冲积阶地主要由渭河、漆水河、漠峪河、韦水河冲积形成。漆水河等比较窄小,形成的阶地不连续,较零散;渭河历史悠久,洪水规模大,在不同地质年代冲积形成了三级阶地,对武功县的地质地貌均有很大影响。三级阶地形成于距今约69万年,二级阶地形成于距今8万至10万年,一级阶地形成于距今一万年左右。一级阶地形成较晚,没有黄土覆盖,一般比河床高了3—5米,海拔417—454米;二级阶地比一级阶地高10—15米;三级阶地比二级阶地高15—25米。

黄土台原西起观音堂乡北部,东经贞元、河道南部,北与洪积扇前缘洼地衔接,南与渭河三级阶地相连。比三级阶地高20—80米,海拔480—560米。由于漆、韦 、 漠三条河流切割,分为武功西塬、金家塬和武功东塬。形成始于距今69万年,结束于8—10万年,表面覆盖一层10—20米厚的黄土,下层有冲积层,洪积层,风积层和湖泊沉积物。

山前洪积扇前缘洼地分布于苏坊镇的蔚村塬一带,南边与黄土台原相接,地势南高北低,海拔490—570米,其前缘与金家塬相接。地表覆盖10—20米厚的黄土,下层主要为冲积物。

民间习惯把县域分为头、二、三道塬。头道塬包括黄土台原和山前洪积扇。二道塬东部包括渭河二、三级阶地,西部只包括三级阶地。三道塬东部为渭河一级阶地、西部为一、二级阶地以及河漫滩。

土地资源

(一)土壤:

武功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在远古时期,当时的地面被茂密的森林和草原所覆盖,从而形成了以黄土为母质,森林、草原为植被栽培作物所取代,原来的自然土壤也由于人类的作用而不断演化。据1982年土壤普查,全县共有士娄土、黄土、潮土、沼泽土、水稻土和淤土六大土类。其特点是:士娄土包括红油土、黑油土、斑斑黑油土、黑涝洼土、褐士善土等,占总土地面积的767%。主要分面于渭河各级阶地上,该土具有土层深厚、上虚下实、保水保肥等优良特性,是本县最肥沃的农业土壤。黄土类包括黄士善土、淤土和淤士善土。面积仅次于士娄土,占总土地面积的176%,主要分布于原边梯田、沟坡及部分河谷地。其特点是属黄土母质上发育起来的一种幼年土壤,因而疏松易耕,通透性好。但蓄水保肥性能差。潮土、沼泽土和水稻土,属水成和半水成土壤,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57%。主要分布于渭河、漆水河沿岸的渍水滩地,主要种植水稻等水生作物。

(二)土地:

1951年春,本县土地改革结束后,为了对小农经济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做准备工作并处理土改遗留问题,于1951年冬成立武功县查田定产领导小组。从1951年12月18日开始至1952年1月25日,历时39天,出动干部488人,根据地形、土地多少、丈量难易等实际情况,将全县划分为310个责任区,逐村进行土地丈量。全县实有土地56754013亩,其中非耕地1297967亩。并将境内所有耕地分等定级,按等级规定产量指标,起到了平衡负担的作用。1980年4月,由省农委、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共同主持,抽调省、地、县有关单位13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教授,采取野外调查和采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县土地进行了全面普查。境内共有土地668998亩,其中生产用地573572亩,占857%,非农业生产用地95426亩,占143%。从1989年3月至1990年9月历时一年半时间,对全县土地资源进行了调查。这次调查采用1984年陕西省测绘局航摄放大的50×50cm的黑白晒印胶片,经过野外调绘、转绘、面积量算、编绘图件等工作,查清了全县土地的数量、利用类型、权属及其分布状况。自1996年开始,国土资源部门每年在10月31日之前,开展一次年度全县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工作。截止2006年10月31日,全县土地总面积5868258亩,折合39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103608亩,占总面积699%;园地102217亩,占总面积71%;林地43907亩,占总面积07%;其它农用地359363亩,占总面积61%;居民点工矿1042783亩,占总面积178%;交通运输44061亩,占总面积08%;水利设施用地7874亩,占总面积01%;未利用土地58702亩,占总面积10%。其它土地105743亩,占总面积18%。

水文气候

(一)水文:

地表水:武功县的地表水主要指引渭工程和过境河流,其中:引渭工程干渠3条。总干渠位于头道原,境内渠长187公里,流量40立方米/秒,灌溉面积19万亩。渭高干位于本县中部二道原地区,境内渠长21公里,流量23立方米/秒,灌溉面积123万亩。渭惠渠位于本县中部二道原南部的二级阶地上,境内渠长20公里,流量27立方米/秒,灌溉面积108万亩。过境河流主要有渭河、漆水河、漠浴河、氵韦 河。渭河从本县南部横穿而过,为本县最大河流。境内流长207公里,年平均流量300立方米/秒,水量季节性变化较大,6、7、8月为洪水期,最大流量达1100立方米/秒,10月至翌年4月为枯水期,最小流量655立方米/秒。其次是漆水河,流经本县西部,由北向南,流长24公里,从游风乡正北入境,经武功镇由大庄乡注入渭河。再次是漠浴河和氵韦 河,流程短,水量小,干旱季节常出现干谷。

地下水:武功地处关中盆地,系断陷水系发育地区,这种结构给降水和地面水渗入储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且,这些富水区主要分布在渭河、高河漫滩,一级阶地为强富水区。水埋深2—4米,含水深度20—40米,影响半径260米,单位涌水量10~~20吨/时米,水质良好,矿化度小于1克/升。渭河二级阶地为中富水区,水埋深8~20米,承压水20~40米,影响半径200米,矿化度小于1克/升,单位涌水量1~5吨/时米。水稳性良好。渭河三级阶地和黄土台原区为弱富水区,地下潜水埋深50米左右,承压水70—120米,影响半径160米,单位涌水量05~1吨/时米,矿化度小于1克/升,含水性较差。

(二)气候:武功属温暖带半湿润性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春寒冷少雪,四季区别明显。

气温:本县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是从2月10日开始至12月15日结束,全年无霜期315天;稳定通过10℃的日平均气温是从4月5日开始至10月28日结束,历时206天;全年≥10℃的活动积温为4184℃,与全省2000~4900℃相比处于中间状态。

光照:武功县光能资源比较丰富,历年平均日照时数20949小时,年辐射总量11486千卡,其中生理辐射5743千卡,占年辐射总量的50%。目前,光能利用率一般为245%,高产田块为5%,生产潜力较大。

降水:本县地处关中偏西,年降水量6337毫米,最大降水量9797毫米,最小降水量3271毫米。而且降水的季节性强,多集中在6、7、8三个月,占年降水量的50%以上。每隔2—6年常出现一次干旱年份,9月份的连阴雨天气,几乎年年发生,常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

地形地貌

武功县位于关中盆地西部,属渭河地貌,形成于中生代末朝,由于在燕山等新构造运动和气候等多种应力作用下,造就了现今的不同地质结构和不同地貌类型。全县地形西北高、东南低,从北向南成阶梯跌落,分为一、二、三道塬。归纳起来,全县有下更新世时期风积黄土台原和山前洪积扇平原;中更新世时期渭河、漆水河三级阶地;上更新世时期的渭河、漆水河二级阶地;全新世时期的渭河、漆水河谷一级阶地及河漫滩。除一级阶地之外,普遍都被上更新世风积黄土(马兰黄土)所覆盖。整个地形走向西北高、东南低,成阶梯状向渭河倾斜。从北到南群众依次称之为头道原、二道原和三道原。

河谷阶地:指由渭河、漆水河、漠浴河、氵韦 河冲积而成的河谷阶地。距今约六十九万年的中更新世时期,形成了现在的三级阶地,海拔432—510米,包括长宁、南仁、观音堂三个乡,面积972561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65%;距今8—10万年的上更新世时期,形成了现在的二级阶地,包括薛固、北营、普集街、大庄北部及小村、普集两镇面积406509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9%;在距今约1万年的全新世时期,形成了现在的一级阶地,海拔411—450米,包括薛固、普集街、北营、大庄四个乡,面积1191519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02%。

黄土台原:系由黄土堆积而成的准平原,海拔500—600米,包括苏坊、游风、武功镇、贞元、代甲、河道等6个乡镇,面积3317794亩,占总土地面积的563%。呈西北东南走向,比降23—5‰。该原形成于中更新世和上更新世时期,上覆厚约10—20米的黄土,下埋洪积、湖积等沉积物。由于漆、漠、氵韦

水的分割,进而形成苏坊、金家和武功东西四个大原以及原坡、原间洼地等小地貌。原面开阔平坦,土层深厚。槽形洼地,避风涵水,唯独坡梁条件较差,但多辟为梯田。

山前洪积扇:由于洪积和坡积而成,分布于漆水河和漠浴河之间的三角原面,包括本县西北的苏坊一带,由南向北倾斜,海拔490—570米,坡降25—5‰,上覆厚约10—20米的黄土,下伏洪积物等。

民俗风情

[冠礼]

古代男子成年时,要举行加冠仪式,20岁左右称为“弱冠”。女子长到15岁笄年,表示到了盘发髻、插笄的年令。此礼俗在建国初已绝迹。

[婚嫁]

即结婚。男称取媳妇,女称起发。出稼前一天,由一位命相好的中年妇女给女子整容,用五色线拔头发周围的黄毛,欲称“开脸”。从此已不称“黄毛丫头”了。清朝至民国时期,除县城的官绅结婚用轿外,农村不论贫富一律用席棚大车。早晨三四点将车赶到女方家,并带上踩门钱、下炕钱、糖果等,到了女方家,先致其列祖列宗,吃过“长路面”,女方盘内端手帕,给娶亲的每人一条。然后由女方同辈兄长背女上车,女子哭声大放,将一把筷子抛掷在头门里边,娶亲的连放“起身炮”三响 ,车便起动,沿途抛洒红纸花。男方由一人骑一颈带串铃的马,名曰“报马”(传报情况),女方由一人骑马站在娶车前,名曰“压马”,等送亲的人坐上车后,骑马后行,娶车到男方村城门口外暂停,由新郎穿吉服、戴礼帽骑马绕车三周,娘家人给新郎搭红绫、红布、插金花,新郎再骑马到城门口预先摆好的桌前站定,由宾相唱念亲友住址称呼,依次搭红。在鞭炮声中,娶车赶到男家门口,先将女方亲友迎至客房坐定,男方一位中年妇女,拿出红布襄的柽子,上系一酒壶、一面铜镜,让新娘抱住(表示妇工和妇容,还含有皇上圣旨恩准结婚之意)下车,踏着布和苇席入门。男家一人,手端烧红的石头,放在铁铧内,另一人用醋浇灌,名曰“打醋坛”。新媳妇边走,宾相用碎谷草、五色粮食,撒在新娘头上、身上,名曰“撒豆瓣”。新郎在前,新娘在后,到“天地堂”举行婚礼,由宾相唱,新郎作揖新娘拜。先拜天地,再拜高堂,夫妻交拜,礼毕入洞房。进洞房门,新郎先上炕踩四角,下炕揭新娘盖头。中午新娘洗 面、梳妆、交钥匙,开衣箱换衣服。打扮毕,新婚夫妇行合卺礼,喝合杯酒,吃合碗面。后即拜灶爷,灶前扣摆一个馍碗、一个肉碗、一个钱碗,如揭个馍碗,表示终生不缺吃;揭个肉碗,表示嘴馋,揭个钱碗,表示一生有钱花。在宴席上,新郎、新娘向亲友敬酒叩拜,饭后娘家人要谢厨。女方客人回时,新郎送至村前,客人给新郎搭红(表示吉利和谢意)后,双方所有人相对行一揖辞别。下午新娘由嫂子引领先拜家族,后拜村邻,至此六礼全部告成。

[说媒]

建国前,本县男女婚姻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需先由男方或女方父母请邻居、乡里、亲友向对方提亲,俗称“说媒”。1953年,《婚姻法》颁布实施后,婚姻以双方自愿为主,男女双方经介绍人介绍,先是背地里观看、了解,再见面,谈话、相互认识,双方都同意后,男方携带礼物到女方家订亲,介绍人(即媒人)必须参与。

[定婚]

女方先把庚贴(写有女方生辰、属相的单子)交媒人带给男方,如果双方“命合”、“属相合”,双方父母同意,即可商议彩礼。清末至民国初年,一般全礼为24两银子,另外还有“春礼”,作为女方母亲养育之钱。抗日战争开始以后,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彩礼便以实物(小麦或玉米)代之。订个媳妇,一般男方需出五石到十石(每石150公斤)小麦,有的高达36石。穷人比富人彩礼更高,除正礼外,还有10—20公斤棉花、鞋脚钱、衣料钱,统称“押彩钱”。彩礼商定后,男方托媒人给女方一张贴,叫“撒贴”,即定亲贴。女子接贴后,择定吉日(一般为双日),男方陪同媒人到女方家送礼,女方盛宴款待,始算订婚。

[开脸]

女子出嫁前一天,由一位命相好的中年妇女给女子整容,用五色线拔头发周围的黄毛,谷称“开脸”。从此,已不算黄毛丫头了。

[闹洞房]

结婚后三天新房内灯不能熄灭,名曰“长命灯”。三天内每晚闹洞房,除父母辈及兄长外,本家和村人,不论男女老少都可以耍闹。半夜在洞房窗、门外偷听,名曰“听房”。还有趁新娘熟睡之机,拿走袜、鞋等物,次日新娘用手帕挽回,名曰“偷房”。

[回门]

结婚后择吉日(一般双日),新郎与新娘带圆蒸馍40个,四样礼物,去岳父家,叫“回门”。岳父必须给女婿衣料、鞋袜及文房四宝等物。

[送十六]

先年农历腊月或正月结婚的新媳妇还必须在正月十六日前回娘家,到正月十六日这天,由娘家父母陪同,带上20个馍(10个空的、10个实的)、一包糖果及核桃、大枣、葱、青菜等礼物回婆家。晚上“送娃”,由两个中年妇女扮成老翁、老婆,怀抱用麦草或稻草绑扎的“假娃”送给婆母,然后进新房高喊:“双双核桃双双枣,要下娃子满院跑”、“儿媳孝、孙子闹,乐得阿公胡子翘”、“芹菜芫荽满罐罐,引上孙子命蛋蛋”等,与新娘耍闹中,将“娃”、核桃、枣放在炕席背后,吃过招待饭辞去,耍闹新媳妇又重新开始。

[送百子] 男女新婚之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之前,娘家要给女儿送核桃、花生、梨子、枣等果品,俗称“送百子”。

[看月婆]

媳妇产后10天,娘家、婆家的所有亲戚要给产妇送小米、挂面、鸡蛋、红白糖等,称“看月婆”。半月时,娘家要携带鸡蛋、挂面、__馍再次看望,称“看半月”。

[过满月]

孩子出生后20天或满月时,娘、婆家所有亲戚要带上白馍、鸡蛋、包单、衣帽、绸缎披衣、尿布等来看望,婆家要盛宴招待,产妇要给公公、婆婆、亲戚送鞋、袜、布枕等,称“满月活”。大家以钱酬劳,午饭后由父亲抱上孩子,去街上拾小块土,再到书桌前转转,取一本书与一小土块放在孩子的胸前,祝愿娃长大后勤耕苦读。后又给孩子胸前放一大馍,抱在街上走,叫“碰干大”。凡第一个被碰上的男人,都要送件小礼物或钱币,孩子家则以白馍奉送。最后抱进祖父母房内停一会儿,叫“挪窝窝”(表示孩子长大后不忘报本)。

[过生日]

庆寿诞习俗在县境内较为普遍,通常称为“过生日”。建国前,一般富裕人家,年满60岁即开始做寿,每年一次,到辞世为止。寿辰日,要大宴亲朋,晚上唱戏助兴。建国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般人家都要为老人庆寿,晚上多演**助兴。近年来,为孩子过生日也较普遍。

土特名产

[辣椒]

亦称“秦椒”,属本县特产,有辣味浓烈、皱纹均匀、角型修长、色泽鲜红,入汤不沉等特点。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记载,年行销外地八九万斤。建国前,辣椒种植多分布于下塬,中、上塬种植量较少,以自食为主。建国后,面积逐年扩大,品种有当地土种、耀县“一窝蜂”、“西农20—7”、“8212”、“8819”等。1975年,改直播与白茬地纯种为套种和育苗移栽,八十年代后育苗移栽较为普及。1979年全县种植1500亩,1990年发展到16650亩。最高年份出口量450吨,1989年,省政府确定武功县为辣椒 种植基地县。

[大蒜]

建国前,境内种有生产蒜苗或早蒜苔的当地豁蒜及蔡家坡紫皮豁蒜,以自食为主,零星种植,一年一料。建国后,由于坚持“以粮为纲”的政策,大蒜种植仍不多。主要产区有薛固、普集街、长宁、北营、大庄、小村等乡(镇),二道塬也趋于发展,上塬各乡(镇)亦有零星小块种植。1972年,全县种植130亩,1974年,蒜头出口以后,相继引进“上海嘉定蒜”、山东“苍蒜”和“改良蒜”、河南“宋城白蒜”。由于改进工作制度,实行套种,变歇茬地纯种一年收一料为一年收二料、三料,经济效益提高。1984年以来,大蒜生产发展较快,1989年种植25691亩,总产16500吨,平均亩产642公斤,总产值1731万元,亩均产值创673元的历史记录。1990年种植29980亩,总产23250吨,亩产平均776公斤。提供商品量2万多吨,其中蒜头12万吨,蒜苔8000吨,出口蒜头供货量4500吨,在欧美等国际市场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6139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7
下一篇2023-10-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