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日之女命行嫁大利月:新娘属龙大利月农历四月和十月;
农历十月初七,六合宜婚嫁,乙酉日,酉日与新娘属龙合,吉;酉日与新郎是虎无刑、无冲、无害,是你俩结婚办酒席旺家运良辰吉日,最佳时辰:11-13庚午时 冲鼠 煞北 时冲丙子 旬空 路空 长生 金匮 天赦 六合 宜:求嗣 订婚 领证 结婚 嫁娶 婚宴 移徙 入宅 开市 交易 修造 安葬 。
1、源自姬姓:
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有三种说法,其源均为周朝王室。
①源于周武王孙,叔虞次子,晋侯燮父之弟。晋武公(叔虞十一世孙)时,封次子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
②源于周宣王子长父。宣王时期,周宣王姬静将子长父封到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杨侯,春秋时杨为晋所灭,其后裔以杨为姓。
③源于晋武公子伯侨。晋灭杨后,封杨地为大夫羊舌肸(字叔向)的食邑。羊舌氏出于姬姓,因晋武公次子伯侨之孙突当时食邑于羊舌,故以羊舌为姓。至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晋灭羊舌氏,食我的儿子杨道逃到华山,居住在弘农华阴,以祖宗封地杨为姓,其后代开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
2、源自扬姓
古时杨扬不分,以邑为氏。
3、源于改姓而来:
改杨姓,主要由同源、避难、避仇、收养、过继、赐姓以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构成。
①赐姓:隋代杨义臣本姓尉迟氏,鲜卑族,为北魏勋臣八姓之一。义臣之父尉迟崇,隋初随行军总管达奚长儒与突厥交战,力战而死。隋文帝因对尉迟崇功业的追忆,下诏赐义臣国姓杨氏。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②收养:西晋氏族首领百顷氐王杨飞龙,收养外甥令狐茂搜,改其姓为杨氏。杨复光,本姓乔,少时养于内侍杨玄价家,遂转姓杨。杨守亮,本姓訾名亮,杨复光平定江西黄巢起义军时,得訾亮,养为假子,转姓杨,改名守亮。
③避难:今浙江省诸暨市的概浦杨姓,为倪姓所改。倪盈第八世孙倪炤,仕宋为龙图阁学士,因反对王安石的变法,遭流新州。当时,倪炤的幼子倪顺尚在襁褓之中,匿概浦外家。官府勾之,外祖母孟氏以幼舅同庚者易之,得以保全。及倪顺长大,力学皆优,念外家杨姓之恩,改为杨姓。
④少数民族改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政策,其中的莫胡卢氏改为杨姓。白族中,杨姓一直是主要姓氏,唐朝时为白族第一大姓。
扩展资料:
杨姓,中华姓氏之一,最早源于春秋时期的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隋朝、南吴的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杨伯侨为得姓始祖。
杨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16位。至2015年2月,杨姓总人口约有4270万,是中国人口第6大姓。其中,四川杨姓人口约有380万,是杨姓第一大省。
“杨”是太阳的意思,由“木”和“昜”组成。“木”指扶桑,也称杨树,生长在东方大海上的汤谷(在今连云港云合山),“昜”古同“阳”,是“日升汤谷”的形象描写。以此为图腾的始祖就是古老的杨氏族,由此产生了杨姓族徽,最终形成了姓氏。
宋朝时期,杨姓大约有2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7%,排在王、李、张、赵、刘、陈之后,为宋朝第7大姓。杨姓第一大省是四川。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陕西、山西,这三省杨姓大约占全国杨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河南、河北、湖南,这三省的杨姓又集中了20%。全国形成了以川湘、陕晋、冀豫为中心的三大块杨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杨姓大约有24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5%,为明朝第6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111%)、江西(107%)、江苏(103%)、山东(101%),这四省杨姓大约占杨姓总人口的42%;其次分布于山西(94%)、四川(78%)、福建(76%)、陕西(59%)、湖南(55%),这五省的杨姓又集中了36%。
浙江一跃成为杨姓第一大省。宋、元、明600余年中,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杨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慢些,杨姓人口总增加率仅为13%,净增加了30万。杨姓人口的分布总格局也发生变化,人口主要向东南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苏鲁、赣闽、晋陕、川湘四大块杨姓人口聚集地区,重心由西部传到了东南部。
当代,杨姓总人口已超过4000万,为全国6大姓之一,约占全国人口的3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南、云南三省,大约占杨姓总人口的30%;其次分布于山东、湖北、湖南、贵州、河北,这五省又集中了30%。四川为当代杨姓第一大省。
全国形成了云贵川湘、豫冀鲁鄂两块杨姓聚集区。在人群中,分布在云贵、四川大部、重庆南部、湖南西部、广西北部,杨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45%以上,有的达13%,占了国土面积的136%,居住了大约23%的杨姓人口。
在晋冀豫、京津、陕宁、甘肃大部、青海东部、新疆北端、内蒙古中部和东北部、黑吉西部、湖北大部、湖南中部和北部、安徽西北部、广西中部,杨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3%-45%,其覆盖面积占了国土面积的273%,居住了大约34%的杨姓人口。
杨姓向海外比较大范围的移民,是在元末以后,尤其是在明代郑和下西洋以后,这是中国南部特别是福建、浙江、广东等省的杨姓人士向海外迁移的发轫时期。主要是为了避免天灾人祸而向海外谋生的。移居的主要地区是在今天东南亚一带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斯里兰卡、孟加拉、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
在鸦片战争以后直到 20世纪初叶,或因政治避难,或为追求西方科技,或为寻找革命真理,杨姓人士迁居的主要地区则面向西方欧美一带,这也是杨姓人士飘洋过海的第二个重要时期。
参考资料:
鄂温克族简介
鄂温克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其他散居在陈巴尔虎旗、额尔古纳左旗、莫力达瓦旗、阿荣旗、扎兰屯市和黑龙江省讷河县等地。多与蒙古、达斡尔、汉、鄂伦春等民族交错杂居。鄂温克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大部分鄂温克人以放牧为生,其余从事农耕。驯鹿曾是鄂温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誉为“森林之舟”。
鄂温克族有自已的语言但无文字。鄂温克牧民大多使用蒙古文,农民则广泛使用汉文。鄂温克族信奉萨满教和喇嘛教,口头创作有神话、故事、歌谣、谜语等,还善于用桦树皮刻剪成各种工艺品。
鄂温克族历史
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为“ 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历史上异地而居的鄂温克族人曾经分别被称为“ 索伦” 、“ 通古斯” 、“ 雅库特” 等,1957 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民族名称为鄂温克。鄂温克族人的祖先原住在贝加尔湖以东和黑龙江上游的山林中,从事渔猎生产和饲养驯鹿。后来他们向东发展,现在鄂温克族人人口少但分布较广,多与蒙古族、达斡尔族、汉族、鄂伦春族等民族人交错杂居于大兴安岭西侧缓坡和草原地区。新中国成立前,居住在额尔古纳左旗的极少数鄂温克族人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父系家族公社阶段,生活在原始森林中,住在简陋的帐幕---- 撮罗子中,往往漂泊不定。因为他们饲养驯鹿,常被称为“ 使用驯鹿的鄂温克人” ,过着共同狩猎、平均分配的原始社会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建起了一批鄂温克新村,实行定居放牧,彻底改变了逐水草而居的状况。
鄂温克族音乐
鄂温克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 约有一万九千多人, 主要分布在 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没有文字, 通用蒙语和汉语文, 他们信仰萨满教。
『敖包会』 , 『那达慕』是鄂温克族的主要节目,在喜庆的日子里,人们唱起悠扬的山歌,仿佛让人们感受到草原和森林的气息。
鄂温克族礼仪
鄂温克族好客并讲究礼节,到鄂温克族家里做客,主人把皮垫摆在哪,客人就在哪落座,不得随意挪移皮垫。客人落座后,女主人随即端上奶茶,然后煮兽肉,肉煮好后,女主人拿出猎刀切一小块肉投入火堆里,然后再给客人们吃。如果来者是贵客,通常还要献上驯鹿的奶。鄂温克族待客必须有酒,除饮用白酒外,家家都能自酿野果酒。敬酒时主人要高举酒杯先往火中倾注点滴,自己先呷一口再请客人喝。鄂温克族认为:外出的人谁也不会背着房子走,如果自己不招待别人,自己出门后也不会有人照顾。
鄂温克族庆节
敖包会
鄂温克族民间传统祭祀节日,每年农历四月至六月择日举行。敖包多设在草原的山头上,用石块或土块堆成的圆锥形祭坛,上面挂五颜六色的彩布或彩纸。
相传,从前一个夏天的夜晚,有一个女人乘一辆套骡子的轿车来到村子里,她招来了一场暴风骤雨,使全村人遭了灾难;是年冬天,人们去凿冰洞取水的时候,洞口里又出现了一个披头散发的女人头,就在这个时候,天突然刮起大风,下起大雪,搞得人心惶惶。村里人便去请来九位喇嘛念经驱妖,喇嘛凭借佛法,捉住了这个女妖,把她压在石块和土堆下面。人们深恐日后她再出来兴妖作怪,于是,凡经过那里的人们,都自动地添上一块石头,以增加重量,防止她再出来。即使这样,人们还是不放心,便定期给她祭祀,祈求她不要兴风作浪,要保佑人们平安、人畜两旺。四月至六月间,前往添加石块的人最多,日久岁深,慢慢地成了传统的节日。
旧时,敖包分氏族的、毛洪的、索木的、旗的和盟的等不同规模的类型,不同类型的敖包在不同的范围内祭祀。例如氏族敖包只在本氏族内行祭,祭物及费用都在本氏族内摊派;盟敖包则由全盟祭祀,祭物及费用要在全盟范围内摊派。也有自愿捐赠的,富裕人家一次可赠数只羊。当年用不完的祭物,主要是牲畜,则指定专人放养,留作来年作用。
节日那天,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到附近的敖包参加祭祀。祭祀开始,先举行赛马,然后摆上供物,由喇嘛念经行祭,参加祭祀的人们纷纷往敖包上添加石块。事毕,进行摔跤、唱歌、跳舞等文体活动。
鄂温克族婚俗
鄂温克猎民的婚姻一般包括求亲、订婚、结婚几个阶段。临近婚期,男方家不管离女方家多远,都要迁到女方家附近。结婚之日,新郎在父母亲友的陪同下,带上送给女方的1 0 只驯鹿到女方家去,女方也以同样的队伍到路上来迎接。双方相遇后,新郎新娘拥抱接吻,并互赠礼物。然后大家进撮罗子喝喜酒,直到晚上酒宴结束,举行婚礼。有趣的是,他们的婚礼不在室内,而是在野外举行。届时,他们在清理过的河滩谷地上燃起一堆被称为“ 欢乐之火” 的篝火,然后人们把新郎新娘从撮罗子里簇拥到篝火边,并以火为中心围成一个半圆圈,由一位主持婚礼的长者宣布婚礼开始。主婚人用桦皮杯斟满两杯酒,交由新郎新娘泼在火里,表示对火神的尊敬,接着再向双方父母敬酒。然后新郎新娘互相拥抱接吻,手挽手和所有参加婚礼的人拉成一圆圈,载歌载舞,欢度良宵。
鄂温克族服饰
鄂温克族主要居住在我国的内蒙古和黑龙江。我国东北的大兴安岭,是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它为鄂温克族提供了丰富的天然财富—木材和野兽。
内蒙古大兴安岭以南从事农业的鄂温克人以长袍为主。男袍素雅,女服华丽。领下、双肩、前后胸及前胸襟、下摆、开等处多饰花边,少女袖口处囊及荷包饰花卉、故事等。
内蒙古敖鲁古雅狩猎鄂温克人服饰特殊,男多对襟皮短袍,女多大衣领、前对襟皮长袍,大衣领、前对襟处及下摆以各种颜色皮条缀边饰,一、二层不等。都穿长筒靴,登软靴。女软靴前饰对称鹿角纹,男靴素面。
放牧鄂温克服饰,以蒙古式长袍为主,饰纹不同,在衣领下、双肩、前后胸有15厘米左右的云卷纹饰圈,比赫哲族云卷纹肩圈饰繁密多变。
男女服皆纹边,多金银线缀饰。衣袍下摆开衩等处也饰云卷纹,男简雅,女艳丽。另一种服装与布里亚特蒙古部落相似。女袍上部似旗袍,下为百褶筒裙式的联体型。前胸及前腰有宽饰带。少女流肩,妇女起肩向上。男女均戴近菱形折叠帽,叠法多种。
过去主要为兽皮,服装式样主要有大毛长衣、短皮上衣、羔皮袄、皮裤、皮套裤、皮靴等。大毛长衣斜对襟、衣袖肥大,束长腰带。短皮上衣、羔皮袄,是婚嫁或节日礼服。无论男女衣服,衣边、衣领等处都有用布或羔皮制作的装饰品镶边,穿用时束上腰带。喜爱蓝、黑色的衣服。皮套裤制作讲究,外面还绣着各种花纹,既美观大方,又防寒耐磨,天冷时穿在皮裤的外面。男子夏戴布制单帽,冬戴圆锥形皮帽,顶端缀有红缨穗。
鄂温克族饮食
纯畜牧业生产区的鄂温克族以乳、肉、面为主食,每日三餐均不能离开牛奶,不仅以鲜奶为饮料,也常把鲜奶加工成酸奶和干奶制品。主要奶制品有:稀奶油、黄油、奶渣、奶干和奶皮子。最常见的吃法是将提取的奶油涂在面包或点心上食用。
肉类以牛羊肉为主。过去每户每年平均要食用二十来只羊和两头牛。冬季到来之前是鄂温克族大量宰杀牲畜储存肉类的季节。食肉的方法有:手把肉、灌血肠、熬肉米粥和烤肉串等。
居住在北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的鄂温克族,完全以肉类为日常生活的主食,吃罕达犴肉、鹿肉、熊肉、野猪肉、子肉、灰鼠肉和飞龙、野鸡、乌鸡、鱼类等,食用方法也与牧区略有不同,其中罕达犴、鹿、子的肝、肾一般都生食,其他部分则要煮食。
鱼类多用来清炖,清炖鱼时只加野葱和盐,讲究原汤原味。
鄂温克族很少食用蔬菜,仅仅采集一些野葱,做成咸菜,作为小菜佐餐。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主食渐被面食如:面条、烙饼、馒头等所代替。
鄂温克族都以奶茶为饮料,饮用时根据个人的口味再加黄油、奶渣。此外,还饮用面茶、肉茶。林区的鄂温克族还饮用当地特有的驯鹿奶。
鄂温克族建筑
鄂温克族习俗
鄂温克族好客并讲究礼节,到鄂温克族家里做客,主人把皮垫摆在哪,客人就在哪落座,不得随意挪移皮垫。客人落座后,女主人随即端上奶茶,然后煮兽肉,肉煮好后,女主人拿出猎刀切一小块肉投入火堆里,然后再给客人们吃。如果来者是贵客,通常还要献上驯鹿的奶。鄂温克族待客必须有酒,除饮用白酒外,家家都能自酿野果酒。敬酒时主人要高举酒杯先往火中倾注点滴,自己先呷一口再请客人喝。鄂温克族认为:外出的人谁也不会背着房子走,如果自己不招待别人,自己出门后也不会有人照顾。
产妇未满月前,忌外人带枪或钥匙进屋,以防产妇断奶。父母在世时,儿子不得蓄胡须;下午忌理发、刮脸,带孝者尤忌;忌说“死”,若老人死,要说“成佛了”;小孩死,要说“小活了”;搬家时,忌在曾死人的地点留下不洁之物,如指甲、头发、破布包、包脚布等;忌谩骂牲畜;忌抛撒奶类食品,若不慎撒落,应将所撒的奶少许于前额;忌宰杀或出卖未停奶的母畜;禁止夫妻互换衣帽穿戴,否则以为狩猎将无所获;禁止女人摸男人的头,俗信男人头上有佛,摸男子头是对佛的亵渎。除此之外,该族还有诸多狩猎禁忌以及火神忌、入门忌等 。
鄂温克族宗教
鄂温克族多信萨满教,牧区居民同时信藏传佛教,大部分人信仰多神教。
鄂温克人敬火如神。无论在家中还是野外,均不用有刃的东西拨火,不用水泼火,不能将污秽之物扔进火中。吃肉、喝酒时也要先敬火。
每年的1 2 月2 3 日,牧区的鄂温克人还要举行祭火神仪式:在火位的正面放一桌子,摆上多种供品。在火架的四周点上灯,挂上五种彩色布条,火架里面用木条搭一个框,上放羊的胸骨,撒上羊油,然后将火点燃,把各种供品投入火中。与此同时,主祭火神的妇女还要跪在火前,口中念叨着请求火神宽恕这一年中家人对火的失礼之处。之后,全家人向火磕头。祭火后3 天内禁止拨火、掏灰。他们之所以如此敬重火,除了火在他们生产、生活中的重大作用外,还因为他们认为火的主人是神,每户的火主就是自己的祖先,如果失去了火主,这户人家也就香火难续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