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查看我的收藏
0有用+1已投票
锁定
同义词贺丙炎一般指贺炳炎
贺炳炎(1913年2月5日-1960年7月1日),出生于湖北省松滋市第九区刘家场[1-3]。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 。在革命生涯中,历任红军连长、大队长、团长、师长,八路军120师716团团长、第120师独立第3支队司令员、358旅副旅长,江汉军区司令员,晋北野战军副司令员,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司令员、第1军军长。参加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经过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先后11次负伤,身上留下16处伤疤,失去右臂,被称为“独臂将军”。[4]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 第1军军长兼青海军区司令员、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四川省军区司令员、 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60年7月1日病逝。
中文名
贺炳炎
别名
向从炎、贺明炎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湖北省松滋市第九区刘家场[2]
出生日期
1913年(癸丑年)2月5日
逝世日期
1960年(庚子年)7月1日
职业
中国人民 著名将领
毕业院校
湘鄂西红军学校、军事学院、 中央党校
信仰
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
参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参加长征
指挥雁门关伏击战,参加百团大战
率部参加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榆林、沙家店、岔口、延清等战役
参加宜川战役、荔北战役展开
主要成就
参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参加长征
指挥雁门关伏击战,参加百团大战
率部参加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榆林、沙家店、岔口、延清等战役
参加宜川战役、荔北战役
率部解放青海收起
民国二年(1913年)2月5日,贺炳炎出生于湖北省松滋市第九区刘家场一个农家[2-3][5]。9岁丧母,11岁就给人家放牛,先后学过篾匠、杀猪、打铁等多种手艺。他秉性刚烈,每遇贫家小孩受欺,他总要挥拳相助,打抱不平。[3][6]
民国十八年(1929年)春,追随父亲参加贺龙领导的中国
贺炳炎
工农红军第4军,6月加入中国 。[7]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入湘鄂西红军学校学习并任区队长,毕业后任红3军手枪大队区队长、大队长。在湘鄂西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中,曾主动率部冲入敌包围圈,接应红8师突出重围,受到总指挥部嘉奖,所部被授予“模范大队”称号。10月,随红3军从洪湖苏区突围,向湘鄂边转移。途中受命组建襄北独立团并任团长,负责护送洪湖地方干部和灾民,并掩护主力转移。他在极端艰险的情况下,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在运动中打击敌人,不但圆满完成了任务,而且壮大了队伍,使独立团由200余人发展到1700余人。同年底率部与红3军主力会合,先后任第22、第25、第19团团长。[7]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肃反”扩大化时,曾被诬为“改组派”而遭关押。获释后任新兵大队大队长。[7]
1937年3月贺炳炎在红二方面军(前排左二)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起,任沿河独立团团长、黔东独立师师长、红6师第18团团长等职。[7]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参加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在后坪战斗中曾只身突破敌阵地,在板栗园战斗中率先冲入敌阵,被誉为“孤胆英雄”。同年11月,任红2军团第5师师长,率部参加长征。12月在瓦屋塘战斗中第6次负伤,在无麻药和止痛药的情况下,被用伐木的锔子锯掉右臂。[7]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7月,红二方面军成立后,改任第6师师长,担任全军后卫。在过草地时,野菜被前面的部队挖光了,他亲尝百草,寻找能充饥的草根,终于带领全师走出草地。[7]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0师第716团团长,
贺炳炎在延安
率部挺进同蒲铁路北段的宁武、神池、朔县一带,在敌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7]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指挥所部取得雁门关伏击战的胜利,歼日军500余人贺炳炎简介,获国民 通令嘉奖。[7]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起,任第120师独立第3支队支队长、第3支队司令员、第358旅副旅长等职,率部转战冀中、冀南、冀鲁豫等地,开辟了大清河北抗日根据地。[7]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参加百团大战,在米峪战斗中歼灭日军一个中队。[7]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赴延安,入军事学院和 中央党校学习。[7]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1月,奉命率数百名干部南下,到洪湖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7]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组建江汉军区并任司令员。[7]
贺炳炎1949年任一野一军军长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解放战争开始后,任晋北野战军副司令员、晋绥野战军第3纵队副司令员兼第5旅旅长。[7]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4月29日[2],任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副司令员。10月,任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司令员[2]。率部参加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榆林、沙家店、岔口、延清等战役。[7]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2月,在宜川战役中,果断指挥所部攻占瓦子街,及时堵住了友邻部队未能封闭的缺口,保证了战役的全胜,受到西北野战军司令部通令嘉奖。尔后出击黄龙,挺进西府,转战陇东。同年10月在荔北战役中,率部楔入 军防御纵深,大胆穿插分割,对战役胜利起了重要作用。[7]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任中国人民 第1野战军第1军军长,率部参加全国性战略反攻贺炳炎简介,连克三原、岐山、陇县、秦安等地。尔后进军青海,9月解放西宁后,兼任青海军区司令员。[7]
新中国建立后,因伤病缠身,长期接受治疗。
建国之后的贺炳炎(5张)
他有伤16处,并患有高血压、关节炎、支气管哮喘和肾脏疾病,但仍带病坚持工作。[7]
1952年,调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四川军区司令员、四川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7]
1955年5月,任 司令员。[7]
1959年4月,当选为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是第一、第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7]
1960年7月1日,在成都病逝。[7]
雁门关大捷
1937年10月16日,八路军120师716团团长贺炳炎率部经过3天急行军,直插到达雁门关西南10多里的才窝村,伏击日军。经过激战,716团共歼灭日军300余人,击毁日军汽车20多辆,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有力地振奋了民族精神,载入了八路军英勇抗战的光荣史册。[2]
试制新武器
1946年11月,贺炳炎建议改造迫击炮,加长迫击炮弹身子,炮弹头露在炮口外面,然后把炸药包绑在炮弹头外侧,用迫击炮弹来投递炸药包,迫击炮威力就增大了。为了让迫击炮既能平射又能高射,贺炳炎向炮兵排提出,看能否将击针改为扣动扳机。炮兵排在贺炳炎的督促下很快试验成功,改造了新的迫击炮:平射时可采取拉动击发,高射时又可撞击。贺炳炎的这一改变,使迫击炮的整个作战功能,得到了根本性的拓展,被载入军事教程。在贺炳炎的关心和领导下,部队又制作了“爆炸杆”、“爆破桶”、“坑道爆破绳”等新式武器。数月内连克朔县、宁武、崞县诸城。这些新式武器,对以后的蟠龙、清涧等地攻坚都起了很大作用,并成为后来西北战场攻坚作战中的有力武器。[2]
沙家店大捷
1947年8月20日,贺炳炎率领1纵和2纵在沙家店阻击 军前往榆林增援。到黄昏前,歼灭了胡宗南最精锐的3大主力之一的整编36师,成为西北战场的转折点,是西北战场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被军史家称为“沙家店大捷”。[2]
忍痛锯右臂
1935年12月21日,贺炳炎在瓦屋塘战斗中,
忍痛锯右臂 绘画
整个右臂被炸成肉泥状,骨头全碎了,只留下一点皮连着肩膀。只有锯掉胳膊才能保住性命。在无医疗器械和麻药的情况下,用锯木头的锯子锯右臂。贺炳炎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医生的手在发抖,怎么也不敢使劲,贺炳炎鼓励医生说:“我自己都不怕,你还怕什么?来吧!”手术前后共用了2小时16分钟。贺炳炎嘴里的毛巾被咬得稀烂。[2-3][8]
1955年,贺炳炎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7]
父亲:贺学文[2],生于1878年[5],在大革命兴起
亲属成员(7张)
后参加农会。大革命失败后,他被迫背井离乡,在湘鄂交界四处躲藏。1928年秋,红军到达石门、宜都边境一带,贺学文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2]1933年春,转战鹤峰,不幸牺牲。[9]
母亲:晏兰儿[10],生于1882年,坟墓位于湖北省宜都市松木坪镇江家湾村1组柳林河向家茔山。[5]
姐姐(同母异父):向从秀,1903年1月4日出生,1980年去世。[5]
哥哥(同母异父):向从新,1905年4月18日出生,1959年去世。[5]
原配:兰良秀,1909年11月2日出生,乳名花儿,生有一个女儿,名叫庚秀,后取名贺雷珍。1935年,因生活没有着落而改嫁。[5]
夫人:姜平[5],开国少将姜齐贤的女儿。1942年在延安,贺炳炎和姜平结婚。
长子:贺雷生[10],转业后经商。[11]
次子:贺陵生[10],武警特警学院副院长。[11]
三子:贺京生[10],在国资委下属一家企业工作。
长女:贺北生[10], 某干休所干部。[11]
次女:贺燕生[10]
新华社:贺炳炎是中国人民 久经考验的优秀指挥员。在战争年代里,艰苦奋斗,英勇顽强,历次战胜艰险,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建立了卓越功勋。[12](贺炳炎上将逝世《人民日报》1960年07月03日)
元帅彭德怀:贺炳炎是个直性子人,执行命令从来都是不打一点折扣的。[2]
元帅贺龙:烧火棍到贺炳炎手上也能当机关枪使。[13]他从不怕死,冲锋在前,撤退在后。[14]
国务院副总理余秋里:贺炳炎被打成改组派,在他被怀疑、被冤枉的时候,革命信念仍然毫不动摇,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奋勇拼杀。只有真正的 人才能做到这一点。[14]他心里时刻装着革命、装着党、装着人民,偏偏没有装上他自己![15]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汉生:贺炳炎就是这样一个人,当你错整了他,他心里有气,有气就要发出来,他才不管你是谁呢!但是一旦你给他讲清楚,一旦党需要他站出来,他会把个人的冤屈统统抛到一边,坚决、勇敢地完成党的任务,就是掉脑袋他都干。[14]
人物墓址
贺炳炎墓位于四川省成
后世纪念(18张)
都市磨盘山公墓。[16-17]
百年诞辰
北京举行开国上将贺炳炎诞辰100周年纪念会。[18]
宜都市举行贺炳炎将军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19-20]
松滋市举行贺炳炎将军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21-22]
人物雕塑
雕像位于湖北省宜都市松木坪镇贺炳炎广场。[10][20]
铜像位于松滋市贺炳炎广场。[23]
校从将名
贺炳炎中学位于湖北省松滋市刘家场镇。1995年12月18日松滋县第五中学更名为贺炳炎中学,省长蒋祝平亲自题写校名。[24]
贺炳炎红军小学位于湖北省宜都市松木坪镇徐家湾村三组。[25]
建馆纪念
贺炳炎纪念馆位于湖北省松滋市博物馆,由聂荣臻元帅题写馆名“贺炳炎同志纪念馆”。[26]
《上将贺炳炎》[10][20]
《独臂将军》:传记文学,1985年5月, 武汉军区政治部
艺术形象(5张)
创作组梁立真等人撰写,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16万余字。[5]
《满江红·纪念独臂上将贺炳炎》:独臂将军,打铁匠,英雄年少。擒敌虏,菜刀神勇,小龙绰号。锯臂撼天一把手,长征血染红旗俏。雁门关,日寇赴黄泉,传捷报。跟党走,救国道。除黑暗,求温饱。踏大江南北,劲敌横扫。戎马一生图解放,丹心一片谋私少。为人民,纵使断肝肠,依然笑。(贺彩作)[27]
《太行山上》,香港**演员梁家辉扮演贺炳炎将军。[28]
《独臂上将贺炳炎》,中央电视台文献纪录片。[10][29-30]
《传奇上将贺炳炎》,凤凰卫视电视纪录片。[30-31]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陕北大红枣是驰名中外的陕西传统名优特产之一。其特点是果大核小,皮薄肉厚,质脆丝长,汁多味甜,甘美醇香,含糖量高,色泽鲜红,水分较少,贮藏期长,品质优良。真乃“味夺石蜜甜偏永,红迈朱樱色莫论”,是色、香、味、形俱全的红枣。平均单果重126克,大者达35克,鲜果含可溶性糖4348%,还原性糖4082%,蔗糖253%,核肉比为05:25,好果率达90%以上。在《中国枣树志》审定会上,陕北匕大红枣享有很高的评价。
陕北大红枣主产于陕北黄河、洛河沿岸的延川、清涧、绥德、延长、神木、吴堡、佳县等县。特别是绥德的枣林坪、清涧的舍峪里等地,早已是“陕北大红枣”的著名产区。据考证,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清道光十一年编的《延川县志》记载:“红枣……沿黄河一带,百里成林,肉厚核小,与灵宝枣符。成装贩运,资以为食”。道光年间的《吴堡县志》有“枣甚盛”和“枣为多,居民以此为业”的记载。《佳县志》记载:“唯黄河一带土壤肥沃,最适枣梨,居民种植因以为利”。境内泥河沟等村,有几百年树龄的枣树。清康熙十九年的《延安府志》有:“红枣,出清涧”的记载。据清代《清涧县志》记载,历史上自店房坪直抵黄河,百里都是枣林。该县老舍古乡王宿里村有一株古枣树,据测定是1000多年前的遗物,是著名的“红枣之乡”。目前,陕北大红枣栽植面积30万亩以上,年产枣15~2万吨,已成为陕西的大宗土特名产,除畅销国内市场外,还大量出口,销往朝鲜、港澳等地,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地位。1982年9月,朝鲜人民领袖金日成访问西安时,品尝了陕北延川大红枣,赞不绝口,次年即从延川买回枣树苗5000株,引种朝鲜。 为什么陕北大红枣的品质出众呢这得从枣树的生活习性说起。红枣的适宜生态条件是干燥少雨,阳光充足的气候,它适应能力特别强,耐寒(一30℃),耐高温(43℃),耐盐碱,耐瘠薄,是名副其实的“铁杆庄稼”。早在公元6世纪的《齐民要术》中就有记述:“旱涝之地,不任耕稼者,历落种枣,则任矣”。无论山区、丘陵、平原、河滩、碱地,都是枣树的家。特别是在干旱地区的枣树,结出的枣,果品质尤佳。陕北黄河、洛河沿岸一带,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干燥少雨,温差大,土地肥沃,日照时间长。全年降水量约450毫米左右,年日照时数约2700小时左右,日照百分率为60%。这些气候、土壤条件,也就使枣树的生长,正适得其所,自然成了红枣“安居乐业”,“繁衍生息”的乐园。并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栽培选育,形成了众多优良品种和商品产量。如绥德的木枣、团枣;延川的脆枣、狗头枣;清涧的牛奶脆枣。此外,还有玲枣、婆枣、尖枣、小枣等等,既是鲜食枣的佳品,又是加工“醉枣”、“蜜枣”、“干枣”的上好原料。 陕北大红枣营养相当丰富。鲜枣含糖量为35%左右,干枣含糖量为70%以上,因而发热量大,鲜枣每百克为103千卡,干枣为309千卡,与米、面相近,被誉为“木本粮食”、“铁杆庄稼”。此外,枣果还含有蛋白质12%~35%,脂肪04%。每百克干枣肉中含钙1毫克、磷55毫克、铁1,6毫克,维生素ct2毫克。鲜枣中维生素c的含量居百果之首,达380~600毫克,比鸭梨高134倍,比苹果高70~80倍,比柑橘高14倍,并且人体吸收率也高,可达863%。含维生素a70毫克,维生素po6毫克。故鲜枣有“活维生素丸”之称。陕北有“一斗枣,二斗粮,里面还加二斤糖”的俗语,足见人们把枣当成粮食一样宝贵。 经常吃枣,大益身心。特别是徘徊爱河的未婚大女,能够维持肌体的青春长驻,光彩动人。宋代孙光宪《j匕梦琐言》里,记载有一则富于浪漫色彩的故:事:“河中永禾县出枣,世传得枣无核者可度世。里有苏氏女获而食之,不食五谷!年五十余,颜如处子”。 试想,一个年已半百,待字闺中的老姑娘,在人们的视觉中,却还是亭亭玉玉“颜如处子”的丽人。原因就在于她的家乡“出枣”,而她平时所吃的,又是营养特别丰富的“无核”枣。可见大枣的功效。所以民间流传的谚语说:“一日三枣,一辈不老”,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红枣还是祖国医药宝库里具有独特功能的良药,是滋补健身的佳品。古人认为它具有“死者生,病者起”的神效。我国药典对红枣的性能和功用有较多的记载。《申农本草经》说:枣“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本草求真》:“大枣甘,能补中,温能益气,……甘能解毒,故于百药中得甘则协,且于补药中,风寒散发药内,用为导向,则能于脾助其升发之气”。《神农本草》称大枣有“补五脏、治虚劳、健脾、滋阴”的功效。《药品化义》、《本草从新》和《名医别录》中,说大枣具有“养血补肝”、“补中益气,滋阴暖胃”、“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和百药”的功效。《本草纲目》记载:“大枣甘、平、无毒”,“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气,平胃气,通九窍,助十二经,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年延年”。清代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写道;“枣鲜者甘凉,利肠胃,助湿热。多食患胀泻、热渴,最不宜人。小儿尤忌。干者甘温、补脾养胃、滋营充液、润肝安神、食之耐饥。”现代医学认为枣补血,可治疗肝炎,贫血、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妇女更年期情绪烦躁等症,亦有抗菌防癌作用。近年发现枣中含有治疗高血压的有效成分,故有大枣配芹菜根,水煎服的配方,可降低血清胆固醇。所以《清异录》说:“百益一损者枣,故医生视为百益红。” 枣树是我国特有的最古老的果树之一,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在距今8000年前的河南新郑裴李岗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曾发现过枣的遗物。《诗经·幽风》中有“八月剥枣”的诗句,说明枣已列入当时的重要农事活动。黄河流域的陕西、山东、河南、河北一带,远在3000多年前就有枣树栽培。到秦汉时期则已普遍种植。《战国策》中有苏秦说燕文侯:“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矣”。可知当时的枣,已是有战略意义的重要物资。汉代更有以枣树而成巨富者。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云:“家有千树枣,富比千户侯”。《韩非子》记有:“秦饥,应侯谓王曰,五苑之枣栗,请发与之。”可见,枣曾解救过饥馑的人民。 枣树原产我国华北、西北一带。这些地方,至今还生长着很多枣树的野生种--酸枣。据研究,我国的枣树大约在公元l世纪沿“丝绸之路”带到西亚、波斯及地中海沿岸,再到欧洲各地。公元8~9世纪经朝鲜传入日本及东南亚。19世纪,美国从中国引进中国枣树,迅速传到南北美洲。因此,我国是世界上惟一的枣的起源中心。 目前,我国枣的分布已遍及黄河两岸,大江南北。尤以河北、陕西、山东、山西、河南产量最多,约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经过历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培育,长期驯化,枣树品种不断增加。在《尔雅·释木释草》中,曾记录有u个品种。元代柳贯的《打枣谱》记载了枣树品种达72种之多。清代的《植物名实图考》中,已记载有87种枣树品种。与此同时,在《齐民要术》、《便民图纂》、《王祯农书》、《群芳谱》等古农书中,都记载了枣树选种、栽种、嫁接、促进座果等方面的技术。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清初的《花镜》和《陕西通志》都对枣有过详尽的论述。可见,我们的祖先对枣树生产已十分重视。而今,枣树品种已达300-400种以上。枣子枣孙,济济一堂,洋洋大观。 在众多的枣树品种中,最著名的有:肉多味甘果大的山西稷山板枣;山东乐陵的金丝小枣,其果肉拉开,银丝不断;陕北大红枣;陕西彬县晋枣;北京密云小枣;河南灵宝大枣;浙江兰溪蜜枣;浙江义乌大枣;安徽歙县的琥珀枣;河南新郑灰枣、广洋大枣以及甘肃的敦煌枣等等。 中国自古以来,对红枣极为珍视,列为“五果”之首,是我国人民的传统果品。《周礼·天宫》云:“馈食之笾,其实枣栗”,就是说用枣作祭祖宗的供果。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中有许多果晶,红枣就是其中一种。在秦汉时代的古墓中,以枣作为陪葬品的事也屡见不鲜。《礼记·曲礼》和《左传》中都记载说,儿媳初见公婆时,所带的礼品中便有枣,以取同音“早”字之意,表示她今后要天天早起,勤勤恳恳地操持家务。周时,人们就有以枣作为男女订婚信物的习俗了。后世,男女结婚时送枣,又表示“早生贵子”的意思。枣形似人们火红的心,枣色红润,象征吉祥如意,美满幸福。世代相传,至今红枣及其制品,仍是人们走亲访友、喜庆礼仪和招待亲人的上上礼品;以及寓意粒粒红枣如颗颗红心,抗逆流,顶恶浪,迎接光明前途的借慰。憨厚好客的陕北人,接待客人,首先是用大红枣盛情款待。选大而红的圆枣串起来,长长地挂在门、窗前,以示呈祥。还将红枣串成两串挂在孩童的肩膀上,以示亲昵、疼爱。旧时,皇家贵族奢侈糜费,还以枣作上厕所时堵鼻孔的用品。《世说新语·纰漏》记载,东晋大臣王敦初为晋武帝武阳公主驸马,去厕所见一油漆箱子里装满了许多干枣。他不知这是专为塞鼻而用的,还以为是厕所旁树上落下来的,因而取之便大嚼起来,弓[得婢女们个个掩口而笑。人们还观察出它与田禾收成有一定关系。民谚说:“杏熟当年麦,枣熟当年禾”。 枣树为鼠李科(rhamnaceae)、枣属,落叶小乔木或灌木,高可达10米。枝具有细长的针刺,嫩枝有微细毛。单叶互生,叶片椭圆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先端稍钝,基部偏斜,边缘有细锯齿,基出三脉。花较小,淡黄绿色,聚伞花序,丛生于叶腋。核果卵形至长圆形,鲜嫩时**,熟时深红色,果核两端锐尖。花期4~5月,果期7~9月。“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两年就见钱。”收益快,适应性强,易栽培,好管理,靠分株、嫁接等方法繁殖。
1、大龙王庙也叫黑龙王,建立西门外南下方,现叫龙王庙湾,庙宇宽大,有戏台,庙内塑一尊黑龙王很威武,天旱时群众祈雨许愿,年年唱戏,曾记民国33年(1944)天旱无雨群众着急,抬龙王爷祈雨,堡人梁升领头,当雨师祈雨,几天滴雨未下,人们都很灰气,我那时14岁,招集了我的一些同年伙伴,照大人样绑龙王楼子祈雨,大人用柳捎,木楼、木神牌位、木卦、敲锣打鼓,有旗有伞喊号令,很有派头。我用蒿草、板橙、贴纸神位也抬起板橙、抬楼子,引我的小兄弟,喊声价天的开始祈雨,记得当时有刘外外(叫刘世贤,解放后参军,打宜川阵亡,后来传说投胎转人,还回波罗城认原住地方。)韩五信、董还贵、曹海生、康思节(这几人都70岁以上的人健在。)下午起动身抬上满街跪,我是雨师(回庙楼子的活,实际雨师说话楼子左右前后移动表示神意。)用小木做卦,卜问指挥行动。真灵,我抬的楼子半天时间,下午西方黑云密布,不到天黑,就开雷声,千里闪电,一会大雨倾盆,雨下的满街大流,晚上转成普雨,久旱的禾苗,得了甘露,第二天一早,各类庄稼精神倍争,焕发容颜,生长茂盛,人们欢天喜地说,娃娃们祈雨真心,感动天地,施雨普救万民,我也很傲气,自觉有功。晚上把我的神楼同样和大人的楼子放进大龙王庙内。晚上回家安息。第二天早饭后到庙上,我们两支楼子抬起奔向无定河示威游泳。楼子游到深处,(我们叫油锅哨眼)这时梁升红眼跑来抓我的头,按往深处喝水。我见势不妙,一个屈水蒙子攒进水里抢出险境,梁升瞎心眼制服我。自觉没有祈下雨叫娃娃们把功抢走了。
2、黑虎庙,城西新寺沟过去,一座山上,建黑虎灵官庙是明代建修。内塑灵官赵公明,身旁一只黑虎很威风,进庙首先下你一跳,栩栩如真,庙座很高,人们叫黑虎庙洼,夏秋连阴雨时能收地软菌生植物很好吃。即木耳雨后沃地生长,色青绿似木耳,拌上鲜豆腐,做馅,吃饺子,包子最美,该地生一种野生植物叫“摘蒙”的调食之花。七月开淡紫红白色花。人采油炸调羹味辣香美。我小时和小男女伙伴同去刁:“摘蒙”。现该庙香火旺盛,每年说书唱戏。
3、堡城南五里白连沟村的永福寺,传说先有永福寺,后有波罗堡,大约庙建宋元时代,庙院正殿塑一尊弥勒古佛,稳健大方,笑容满面,姿态活泼。有一付对联:
大肚能容了劫人间多少事,
满腔欢喜笑开天下今古愁。
右殿建九天圣母娘娘,左殿建马明王宫、北建土地庙,南建关帝圣君庙。中建卫陀,药王等塑像。布局十分有序。底沟建五海龙王庙。相传白莲沟生长一棵白莲树,被“南蛮”人盗走了,破了风水,四面生沙,耕地淹埋,无地可种,人口疏流,明清时常住僧人,香火很旺,现存两桶石碑,是大清康熙、雍正时立,碑文中写有庙内主持和和尚,傅德、傅徼会首石生印,杨有智刘迁佐、张文智等人。捐布施波罗城各商号的名字,如波罗城四大当铺名,天顺当、永远当、和合当、恒顺当,商号有复兴号、长兴号、恒太馆、义盛馆等20几家。庙院有会首石生印字魁吾,手植槐树两棵,已经300多年,树大几围,现两树光树皮生长,枝叶茂盛,花开雪白,结子生根。是波罗地方有生命力的活古迹了。白莲沟永福寺有19份半军头信士入会,(每份粮373石)上至无定河上游鲍渠塞城梁,下至烂泥湾驼雁沟村。河北沙涧海子,。可见地域之大,信士之广,古刹名胜一时。我小时方园祈雨的老百姓,都到白莲沟五海龙庙取神水。
我查横山旧县志中著有怀德关在波罗堡南。我考白莲沟地处波罗城正南,藏梁墕有一个叫磨旗墩的烽火墩,高出方园群山,海拔1500米以上。站在墩顶能直视方园几十里。能看到榆林影形。隔沟有一山名曰大王山。墩前有一山名曰总兵官,墩底面积几里的涧地,是天然草场,传说当年的寸草滩。放马的好地方,怀德关当年是否在这里,是我的推测了。
4、堡南玉龙山法云寺:五龙山原属波罗堡营现殿市乡。建在唐代,殿阁峥嵘,高接云霄,古雷音寺。今昔香火旺盛,每年三月十八定期为会日,招来四方游客前来敬香。清时有僧人名曰普庆,侨僧法云寺,少年受戒,为人聪明机警,风仪雅度,凛然有儒者襟怀。其参禅礼璨清净,训徒悉本,释教奥谛,寺禅宇殿,经营巍峨,为一方胜景。
5、清风寺波罗堡南原属波罗堡管,黑木头川,王树卯沟后沟,塑无量祖师一尊,山高地险,解放前庙内常住“童真女”如尼姑不结婚。横山县养蜂能手王子和原为该庙善士,(道人)。婚烟法实行后与童真女结婚成家。后沟陈兴庄有个叫陈老道,修庙化缘遍走四方,见人求钱,把自己的头磕起一个圪塔,为修庙献出自己生命。
6、宝山寺,建在波罗城东十里地,上泥湾,拐渠沟内、寺建唐代,寺院修建宏伟,香火旺盛,庙内有名人题匾等古迹。现建一塔,高23米多,是我县一个奇景,登塔瞭望环绕群山,方园景物,尽收眼内,实系波邑一大配景。
7、波罗堡娘娘庙建在城外小西门对面,城墙脚下,庙塑有精致的九天圣母像,三霄良娘娘,送子娘娘,摧生娘娘,院内一对铁旗杆高大美观铸有图案文字,每根都在一吨以上,正殿对正,建戏台一座。戏台坐一幢石窑上。院内两旁有厢房数间,供庙内尼姑居住。常住尼姑两三人。民国年间住老王姑子。胡五驻波罗时,老爷庙和尚搬到娘娘庙和姑子住在一个院内。娘娘下方有石崖流淌泉水冬暖夏凉,供波罗人民吃水,又有边建汉菜地供城内军民吃菜。娘娘庙背石崖上有名人提刻四个斗大的字“固若金堂”为泉水提句。波罗人叫水门沟,生到波罗的人从会担水,先用小罐,后用水桶,长大了,用大柏木桶,爬水门沟洼,这是波罗人担水练就是基本功。这段路很艰苦,任你什么门户的人,都要过这一关,大家闺秀,新媳妇都得担水。
每年四月初八,唱戏办庙会,有送纸做鞋,红绸子大袍给娘娘穿。大匾布账,方园信士,特别妇女们,乔装打粉,引自己的儿或女,完关的续身的争先巩后怕误事,惹下神灵,怪罪下来吃不消。
卖吃喝的,要玩艺的,算命的,人山人海,挤的水泄不通,庵内尼姑更忙,给来庙敬神信徒祝祷念经,布油施药,供水供食忙的不可开交,收入自然丰足。
8、火神庙坐城东,外罗城上,石峻处,制高点、供火地真君、老君炼丹炉、塑像宏伟,院落较大,下面就是乌瓦窑了,瓷匠最信火神,常年供奉,每烧一窑瓷必先上庙敬神,保佑出好瓷,没破烂,好销售多赚钱。故波罗瓷远销内蒙,靖定西花池,延安等地。产品玲巧,美观耐用。
9、无定河河神庙,建在城外东山上,是康熙年间,邑人合资修建,因无定河河面宽,无固定渡口,泥沙淤集,行人往往溺入河中,每年人畜伤亡很多,所以到波罗来的南北两岸渡河群众,没有桥通行,只有祈求河神保佑,是唯一办法求无定河神爷保佑,渡河的人,背河的人,都提前到庙内敬神,保佑平安渡过,“渡到彼岸梵语波罗的意思”。
有史以来,波罗人和周边的蒙汉各族人民,多么想在波罗这里渡口有座桥,让他们平平安安回家,和家人团聚,众亲放心。如波罗九台村肖锦如爷爷肖登魁跑蒙地,发了财成南油房的东家,有一年冬天,十月天,冻冰河过河时失踪了,第二年春三月消冰时,芹河口发现尸体。谁也不知肖掌柜如何跌入无定河,到现在后人还是个谜,如冻河消河夏天发洪水,有天大的事也办不成。俗话:“隔山不化远,隔河不算近”。特别二八月冰凌河冬天的满河印水,水冷入骨,冰凌刺肉,血流两腿,还不平安,旧县志“嘉庆25年夏霪雨,波罗沙涧海子溃决口成沟十里。”“咸丰5年大雨,波罗堡硬条梁河洪水,横溃两月余天”。历史上的水推波罗西门滩,关厢街可能就在这两次发生的。传说关厢街商号林立,各族人民交易场所,住有五六百户人家,2000余人。由于暴洪经常发生。波罗城外不设市场,部户商店全部搬入城内经营。波罗堡在无定河岸渡口上放一小船,供过往行人和牲畜渡河便用。在河将要冻时,消河时,河水拢窄才能放船,有专人负责搬船,多数捎翁是杨沙畔人,杨永昌波罗边建汗、柳四、李招海等人,收取过河人付的报酬作为工资。船是地方上公有财产,有一些人疏财丈义,给船工工资,行人可以免费不出钱过河,叫做行善做好事,积阴德保子孙平安加福长寿。
自1979年有了桥不用船了,现船也不知去向了。波罗堡于1976年,文化革命后期,波罗公社张永新党委书记,代头倡导波罗渡口建桥,解决千百年来波罗堡齐河两岸及过往行人的愿望,张书记亲身组织建桥指挥部,动员群众投入建桥运动。请横山县水利管理技术员郭志和(关中人)设计报县委县政府王汉昌书记批准,组织副书记杨思智一线指挥,脱产干部王成发,任俊业为施工员,民工领导有张殿银、杨万山、高步强、李得才、郭子英(女)。成立民工连男连、女连,李得才、郭子英分为两连连长,张殿银、扬万山为指导员,又成立石工连,爆破排,运输排等,请有名石匠刘宏雄为技术指导,当时买不起炸药用硝安制炸药,我的儿子张新年为司号员,又是造炸药的技术员,负责装药点炮等工作。炸河槽近500余米,宽近50米,暴破用硝安700余吨,每日民工补助二角伙食费,半斤红高梁(在救济粮中付)投入人工平时不少350人。大会战时民工达到1200余人,于1976年3月初六日开工,79年工程结束,历经3年时间,桥建两孔每洞10米,桥建石壕中间,投资材料资金115万元,申请上级拔款10万元。下余款项,大桥俊工时,唱戏3天,发动各方面投资100多万元。施工暴破时,炸死奕河民工奕月明(小名收成)炸伤蔡家沟大队女民工两人,张义琴、张玉琴。原计与河北临近乡社合修,动工后河北人不干。只得波罗公社自己动手,去完成这一历史使命。24个大队建桥时农业产量歉收了,受到损失,但这一大工程,在无定河上成功了。原来估计无定河身不固定,泥沙底子,桥难建。可是***领导下,发挥群策群力,没有办不到和做不成的事。河槽固定了,洪水训服了,两岸造成无边水地,种上插秧稻子,各类五谷杂粮,把原来俗话说:“有钱不治河湾地、有钱不治半年闲”的说法没人去信了。现在杨沙畔人发了财家家喂大猪,也卖新鲜蔬菜赚钱,你看杨沙畔户户建砖窑,瓷砖门面;地板砖,坑上有地毯,地下有电视,轻年人骑摩托车身带手机。真是美而乐乎。波罗城原来没地种,现在有固定大面积的稻田,城西关铺面林立。家家以人口分配,修出街产, 自己不住,租给别人一年几千元收取房赁钱乐在其中。昔日的官厢街又复活了,比原来官厢街气派的多。
杨沙畔原来河身拉到沙丘根底,沙畔下方,根本不住人,人们把房屋建在沙梁上,现在都倒建在沙梁下河滩上。横山吃糠窝窝时代过去了,大蒸馍、白稻米屯屯不断。杨沙畔大棚菜、云梁的大西瓜、还有八台界林场的滩羊,名利全收,无定河上建起永定桥,这个千年愿望在***领导实现了,这个功应记在***的领导下,人民的天下,张永新同志倡导,杨思智同志亲临现场指挥,波罗人民的血汗换来的幸福,民工奕月明走了,但奕收成确实使两岸人民收到利益了。无定河河神庙无存了,也没有敬河神爷了,无定河以固定变成永定河了。
1987年,改革开放以后,在镇党委书记郭玉山同志倡导下,西门滩官厢街回复了原来风貌、建筑更为雄伟。
10、离城10里路,大川沟的娘娘庙,新盛峁村的龙泉寺。地处无定河南岸一条支流中,从小咀水磨沟流入无定河,沟源于10里地的新盛峁村,现有石窟三穴,原有石凿佛像,估计石穴出至北魏,传说庙建洪化年,清嘉庆年间重修,庙窟凿在悬崖上,庙下方是大石畔。形势险要环境独特,窑大宽敞是一石窟古迹的遗留,曾记1947年5月间,天旱无雨,群众祈雨求神,谣言新盛峁石畔出了蛇精,桶粗几丈长,蛇精作怪,造成老天不下雨,当时波罗镇长郭振华带兵丁,去新盛峁打蛇精。我也随去看热闹。没有看到蛇精,只见兵丁们持枪对准石畔乱放枪,没有出现蛇精,见对面石崖上被枪击起尘烟,算蛇精跑了。传说蛇精尾巴带伤,蛇精不知去向,天仍然不下雨,当年跌下大年馑遭了灾年,人民的苦难加重了。
大川沟口,左上方是大川沟娘娘庙,庙殿坐南向北,正殿塑一尊立马关王像,关公玉泉山显圣图岸,塑马踩云头,关羽提刀立马很显威风,旁塑周仓关平二人跟随,观者敬仰。每年三月十八日定为会期,唱戏三天,无定河南北两岸的信徒都来烧香完愿。祈保一年四季大吉大利,都数量不等地上布施,称大川沟是活娘娘,妇女们托儿带女,新装艳服来庙敬神给娃娃过关完愿续身等(续身许下入庙当姑子的孩童满12岁,拿上羊或鸡送到庙上,表示续回家了)近年庙塑更好除正殿关帝庙,左殿塑三霄娘娘催生送子等娘娘站像,右殿是菩萨像,游人很多香火十分旺盛。
大川沟下方十里塘,有烽火墩,从三捷关出一道关口,旧县志记载,距波罗城十里有石门岩,可能就在此处,因北隔无定河对面黑沙墩,是一座很大的烽火台墩。大川沟现由邑人叫思文国等,开出煤矿远销四方。
11、离城西十五里,顺无定河上经大川沟鲍渠村到寨城梁,现存土塞遗址,是当年守兵巨敌之所,寨城梁上方黄蒿峁西山上,马家西山处,有双墩焉,高出群山,有座峰火台,和寨城梁相对配合。
黄蒿峁下方建龙王庙。人称寨城梁是活龙王。如天旱无雨,方远的农民都到活龙王庙上求神施雨;黄蒿峁、寨城梁的农民,每年三十晚都到庙上守夜敬神,守至鸡叫打龙眼纸,用纸一塌放在磨眼上,用铁“纸钉”等到鸡第一声开始打,打出有眼的纸,就是龙眼纸,在夏秋天能止住冰泡侵击。同时杀公鸡祭老龙王。龙眼纸烧了能止雷雨冰泡,还能避邪镇妖,百病不生,百魔不侵,驱恶除邪。
传说很早以前,南方广西某地,活龙王要来塞城梁上任和一个赴任怀远县就任知县的人,同行结伴,拜为朋友,北上相随,活龙王给赴任县太爷送了一顶伞,作为一路不受太阳照晒之苦,后来走到怀邑不见送伞的朋友,只在头顶上有一朵乌云相随到了怀远县就任知县是位清官,能体贴民情,很好的一位县太爷,传说这位县太爷是广西直隶郁林州人,姓苏名其绍,字临九、号灵堂。雍正任子科举人,癸丑科进士。乾隆三年任怀远知事。到县既恤民艰,兼筹兵食,招抚流亡,多方赈贷。复建仑储、兴学校、置官署、改祠宇十余年间,教隆养溢,剔弊厘奸,百姓殷实,士风丕振。创纂县志24篇,后升邠州直隶州知州。
12、二石磕娘娘庙,无定河北,距堡十里,二石磕娘娘庙建在明代,庙院宽大,正殿供娘娘塑像,催生送子三霄娘娘,左建观音菩萨,右有眼光菩萨,院内北建几处尼姑住处,还建香客来庙敬神住地。原常住尼姑六七人,因他们都是从由小到老许愿入庵的,终身到老,敬神祝祷,祈保一方平安,二石磕姑子没有文化,口授经卷代代相传。他们被神权剥夺了生育自由,失去了人生最大乐趣的性生活,不能公开结合。据说也有私勾,怀上孕,养下私生孩子,只有作溺婴处理。她们都很善良,解放后还有五六人,因有庙产、有业、有地,政府给订了成份为中农,她们都很爱人,广积阴德,多行善事,普济众生,比如无定河桥没建起,河北地没煤窑,草地人民要来河南驮炭,来往住宿二石磕娘娘庙上,隔宿驮炭。每天人畜几十住在庙上,遇上无定河发洪水,住下几天不走,没吃的庙给供吃供喝,人走了,人畜拉屎拉尿,都要姑子们打扫。从不说累也不嫌人。那时无定河南的群众每年二石磕推水磨,当年横山人吃糠窝窝,都在冬天去二石磕水磨加工成粉面,因为水磨是当时进步的工具了,用木轮子水打,转动石磨就比人快的多了,照样住在二石磕娘娘庙,姑姑们同样相待,无定河南乡亲。因此无定河两岸群众都喜欢二石磕姑子。每年秋冬到南北各庄化缘群众们都乐意给粮食钱物,帮助送到庙上。
改革开放以前住的姑子,庙内主持老杨姑子,老诚稳健,说话有份量,实事实办,从不诳言,傅姑子大而胖爱说爱笑,人很忠厚待人热情,王姑子善良老者对人殷勤热心。奕姑子人年轻生的俊俏,是青年当家姑子,人有责任感,入社被选成,生产队妇女队,生产队长等职,做事勤快,待人周到热情,薛姑子年轻,人傻些,但很卖力。寺内笨重活都由她去干。总之这些人都受方园来庵打扰者爱戴尊重。
中国的贫困山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以及西南地区,包括湖北、四川、广西、甘肃、贵州等省份的部分山区。
贫困地区的特点如下:
1、面积广
2011年,国家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覆盖我国680个县,覆盖的面积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2%左右,覆盖人群大概2亿多人口。
2、在贫困地区中,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生态脆弱地区、边疆地区占主体,这些地区在国家整体发展当中相对脆弱。
3、贫困地区往往人口贫困与生态脆弱相交织
沿用传统的以开发为主的方式发展,可能会影响我国的整体生态结构。
贫困人口的特征如下:
1、分布广
从建档立卡的情况来看,贫困人口分布在2200多个县,128万个村。
2、既相对集中,又分散
所谓相对集中,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832个片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所谓分散,是指除了这些集中区域外,还有1000多个县也有贫困人口。
3、在现有贫困人口当中,中西部占了大约93%,东部占百分之六点多。
4、贫困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比大,老年人贫困问题突出,个体特征致贫的情况也越来越凸显。
扩展资料
全国共有485个国家贫困县(包括县级行政单位区、旗、县级市)。
国家为扶持贫困地区,设立国家级贫困县标准,资格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认定,审批工作共进行过三次。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有不同评定标准,称民族自治地方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
国家级贫困县分布于中国22个省级行政区内,在所有省份中,贫困县数量前九均分布在西部地区,其中以西藏自治区最多,其后分别为贵州省、甘肃省、云南省、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012年3月,国家级贫困县调整名单出炉,调出38区县,但总数不变。2014年10月17日是我国第一个扶贫日。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国家贫困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