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结婚风俗是怎样的 在云南结婚的彩礼是多少

云南结婚风俗是怎样的 在云南结婚的彩礼是多少,第1张

 云南这个地方的结婚风俗和别的地方有一些区别,特别是在云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他们的结婚风俗就更不一样了。关于彩礼,这里列举一下楚雄和玉溪的吧,每个地方的彩礼多少都是不一样的。

 1、云南结婚风俗——爱情信物

 “西卡”,是居住在临沧的彝族支系俐米人的表示结婚证物的意思的语言。让男女两方婚配,由男方去砍一段长约10厘米、直径约1厘米的樱桃树小木棒,还要在上面刻上些能说明男女属相婚配日期之类的图案,女方则要准备一根红丝线。在大喜的日子,将红线拴在小棒上并与新人一起送入洞房,他们就被视为“合法”夫妻了,这个小木棒便是“西卡”,由新人一直珍藏到白头。

 2、云南结婚风俗——谷种

 西盟山佤族青年的求婚方式是比较含蓄幽默、生动有趣,且和别的地方风俗不一样的。若男青年喜欢上了某个姑娘,便会请媒人去姑娘家提亲。媒人会先独自一人来到姑娘家,把男青年的人品、背景等情况都向姑娘的父母作详细介绍,然后告辞而去。第二天,媒人再带着男青年到姑娘家正式进行求婚。

 3、云南结婚风俗——千奇百怪的迎亲方式

 抢亲,抢亲顾名思义就是未婚男子将所爱的未婚女子抢到自己家去结婚成亲,这种习俗,云南的彝族、傣族、白族、傈僳族、阿昌族、景颇族、瑶族等都是有的,但这个都是男女双方家里商量好的一种结婚方式。

 4、云南结婚风俗——你情我愿的婚姻观念

 摩梭人被称为最后一块母系氏族“活化石”,至今依然保留着“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习俗。婚的形式是男不娶、女不嫁,男女终身都是在自己的母系家庭中生活的,是由男子的“走”而实现的婚姻。男方晚上就来到女方偶居,次日早晨再回到自己的家中,这样表示双方都不是对方家庭的成员。有走婚关系的男女都是彼此的“阿夏”。

 1、在云南结婚要给多少彩礼——楚雄

 楚雄彩礼多在一两万元。

 丈母娘:给小两口添置家电、汽车等。

 在楚雄,新婚时的彩礼根据双方的条件,给的数额也是不一样的,正常家庭都是在一万至两万元,家庭条件好一些的,也有给十万块彩礼的。女方父母在收了男方给的彩礼之后,会全都给女儿。也有一些是给他们小两口添置家具、家电等物品的。

 2、在云南结婚要给多少彩礼——玉溪

 玉溪彩礼礼金数必带6和8。

 丈母娘:多半用于装修房子。

 在玉溪年轻人中,不少人表示在时下彩礼一般都带有数字6和8,如:26000、36000或者26800、36800等等。结婚一般要看男方家的条件给彩礼的。

傈僳族读音:lì sù zú。

傈僳族属于蒙古人种南亚类型,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文字分为新老傈僳文,普遍信奉原始宗教。

傈僳族源于古老的氐羌族系,与彝族有着渊源关系,主要分布怒江、恩梅开江(伊洛瓦底江支流)流域地区,也就是中国云南、西藏与缅甸克钦交界地区,其余散居于中国云南其他地区、印度东北地区、泰国与缅甸交界地区。

傈僳族的名称,最早见于唐人著述,樊绰的《蛮书》称之为“栗粟”,被认为是当时“乌蛮”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和彝族、纳西族在族源上关系密切。根据民间传说和历史记载,公元8世纪时,傈僳族的先民居住在金沙江两岸,曾受“勿邓”“两林”两个强大部落的统治。

12世纪以后,傈僳族先后受元代丽江路军民总管府、明代丽江土知府木氏的统治。16世纪中叶,由于战争以及反对木土司的压迫和掠夺,大批傈僳族人在头人木必帕的率领下,渡过澜沧江,越过碧罗雪山,进入怒江地区。此后的两个世纪,陆续有大批傈僳族往西和往南,迁入德宏、临沧、耿马等地。

有的则沿金沙江南下,进入禄劝、大姚等地。19世纪20年代,清朝在靠近内地傈僳族分布的丽江、永胜、华坪等地,实行“改土归流”。一些世袭的纳西族和白族土司为流官所取代。

傈僳族的文化艺术介绍:

傈僳族人民能歌善舞,凡遇结婚、盖房或收获时节,总要尽情歌舞。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大量富于民族特色和生活感染力的诗歌曲调,内容可分为生产调、盖房调、收获调及逃婚调等。傈僳族的诗歌通常都是七字句式,有严格的对仗。

诗歌和曲调形成了固定形式,所有的诗歌都可以吟唱。常见的曲调有“莫瓜”“由野”“掰史”等。曲调有的高亢激昂,有的低沉感伤。演唱时,往往配以琵琶、四弦、口弦等。

舞蹈的动作矫健有力,生动活泼,节奏性强。傈僳族民间流传着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作品。浩如烟海的民间故事,有神话传说、洪水泛滥、人类起源、大山大箸的来源等。

反映善良正直和凶残邪恶相斗争的如《绿斑鸠的故事》《阿普和阿邓的故事》《姐妹俩》等;在歌颂民族英雄和反帝斗争的故事中,“恒乍绷和木必扒”的传说家喻户晓。

以上内容参考 -傈僳族

僳僳族的风俗习惯:

  阔时节与澡塘赛歌会

  僳僳族节日众多,规模较大的有“阔时节”、“新米节”、“刀杆节”、“火把节”、“收获节”、“澡塘会”、“拉歌节”、“射弩会”等。 “阔时节”,亦作“盍什节”。“阔时”是僳僳语音译,“岁首”、“新年”之意。是僳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因过去多以对物候的观察来决定日期,故各地没有统一、确定的节期。一般多在公历12月下旬至第二年1月举行。1993年12月,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决定,每年12月20至22日为阔时节,以便让各地僳僳族同胞能同迎新年,共庆佳节。

  节日期间,一般都要酿制水酒、杀鸡宰猪、舂粑粑,准备各种丰盛的食品。还要采折与全家男人人数相同的松树枝插在门口,寓寄祛疾除病,幸福吉祥。同汉族的习俗一样,除夕之夜要吃团圆饭。即使有人身在他乡,家人也要为他留出席位、摆设碗筷。有的地方,从除夕开始,禁止到别人家里去,即使是分了家的父子兄弟也不能往来。直到初三后才解除限制,多数地方从初一开始,人们便聚集在晒场或开阔地,开展对歌、跳舞、荡秋千、射弩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怒江地区的僳僳族同胞有的还要前往泸水县登埂澡塘参加“澡塘赛歌会”活动。

  有趣的是,过阔时节时,僳僳族同胞谁家舂出的第一块粑粑都会先拿给狗吃。据说,这是为了感谢狗“给人间带来粮种”。僳僳族民间流传着不少狗与粮种的传说,如其中一则说,古代人类浪费粮食惊人,天神知道后大怒,下令将所有粮食收回天庭。人类面临灭顶之灾。在此危难时刻,一只狗奋不顾身,顺杆爬上天宫偷来粮种,拯救了人类。

  刀杆节在僳僳族农历二月八日,僳僳族农历二月八日的刀杆节,相传是纪念一位对僳僳族施以重恩的古代汉族英雄。僳僳族人民把这位英雄献身的忌日定为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并用上刀山、下火海等象征仪式,表达愿赴汤蹈火相报的感情。刀杆节这天,几名健壮男子先表演“蹈火”仪式。他们赤裸双脚,跳到烧红的火炭堆里,表演各种绝技。第二天,他们把磨快的36把长刀,刀口向上分别用藤条横绑在两根20多米高的木架上,成一刀梯。表演者空手赤足,从快刀刃口攀上顶端,并在杆顶表演各种高难动作。如今,这项惊险的传统祭奠仪式,已演变为僳僳族好汉表演绝技的体育活动。

  “澡塘赛歌会”,又称“春浴节”,也是僳僳族的传统节日盛会。现多于僳僳新年的正月举行。地点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首府六库市以北10余公里处的登埂、马掌河等温泉。届时,邻近各县、区的群众身着盛装。携带干粮、行李,甚至炊具纷至沓来。平时寂静的温泉,此时处处帐篷林立,人头攒动,欢歌笑语,热闹非凡。过去以洗浴治病为中心的春浴节,现在成了人们休闲度假、歌舞狂欢的节日。尤其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几十人一帮、数百人一伙,赛歌、对诗,寻找爱的伴侣,通宵达旦,乐此不疲。

  “江沙埋情人”,是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福贡县一带僳僳族青年的传统节日娱乐、求偶活动。每年正月初四、初五左右举行。届时,男女青年们欢聚怒江河畔,歌舞嬉戏。还要在同伴的帮助下,在沙滩上挖出沙坑,将意中人抬入“埋葬”,并装出非常悲伤、痛哭流涕的样子,唱丧歌,跳丧舞。取闹过后,才将意中人拉出。他们认为,通过这一活动,一来表示恋人间感情的真挚与深厚,二来可以将附在意中人身上的“死神”埋掉,使意中人健康长寿。

  “嚼烟与“贴面酒”

  僳僳族男女都有嚼烟与饮酒的习俗。客人来了,要敬送烟丝;男女寻求伴侣要丢烟丝盒为信物。可见烟丝在僳僳族人生活中的位置。

  嚼烟时,先将烟丝放入口中,然后放点由槟榔根、李子树皮,栗树叶一起熬成的黑色胶状物质和熟石灰慢慢咀嚼。不久,口唇就象抹了椰子红。如今,一些妇女认为,嚼烟有失大雅,戒烟逐渐成了她们的自觉行为。

  “贴面酒”,也叫双杯酒和同心酒,是僳僳族男女社交场面的一种嬉戏趣闹的方式。他们常把自己酿的浓度高的酒藏与家中,留作款待客人。至于宴会歌舞较大的场合,则往往饮临时酿制的水酒,以免喝醉。僳僳族饮酒时所的盛器,较原始的是竹筒,现在有时用陶瓷器皿。饮酒时,主人取一竹筒酒,与客人脸贴脸地一同喝光,不得有酒溢流滴地,否则就要从头来过。饮“贴面酒”是绝对不避男女之嫌的,夫妻同宴,丈夫与其她女子贴面而饮,妻子也与其他男子来个“双杯尽”,这都是正常的现象。

  初来乍到的外界人,往往被当地人灌得脸热腹胀,而主人却若无其事。原来,主客双方喝“贴面酒”时,主人怕酒溢出,筒口稍向客人方向偏斜,客人怕酒溢出,自然“咕嘟咕嘟”的张嘴迎酒,主人却少饮了酒量。不过,这种喝酒场面确实奇特难得,常给客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温泉“春浴”

  怒江峡谷的僳僳族人民至今仍保留着“春浴”的风尚。凡沿江两岸有温泉的地方,都是人们欢聚沐浴的场所。春节期间,人们带着年食、行李在离温泉不远的地方塔起竹棚,或找岩洞歇宿。在温泉住上三五天,进行沐浴。温泉分上池和下池,一般情况下男子在上池,妇女在下池,但距离较远。有的每天洗五六次,他们认为只有反复洗浴,才能消除疾病,增强免疫力,才能有充沛的精力投入新的一年的劳动生产。在六库附近的温泉地区,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形成了群众性的“温泉赛诗会”。届时,数公里外的歌手们都要赶来赛歌对诗。每当这个时刻,温泉附近点点白色的帐篷,日夜不熄的篝火边摆着甘凉的米酒和香喷喷的年食,歌手们一面吟诗对歌,一面品尝各自带来的美酒佳肴。新老歌手们,就是在这种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传统文化娱乐活动中,为新春佳节增添欢乐气氛。借助“春浴”赛诗对歌潜移默化的影响,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培育团结友好的社会风尚。

  除此活动外,福贡一带的僳僳族青年还要举行“头顶射鸡蛋的”射弩比赛。比赛时,男青年身背箭包,手持弩弓,自己的心上人头顶扣一碗,碗底上置鸡蛋一枚(或头顶一木碗,碗中盛米、置鸡蛋)为靶,站于几米之外。比赛开始,男青年不慌不忙,拉弦搭箭,扣机击发,只听“啪”的一声,蛋花飞溅,心上人则安然无恙,顿时,场上爆发出一片热烈的掌声。这是一项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比赛,是比技术、赛胆量、见真情的活动。当然,技术不精的小伙子,宁可射不中鸡蛋,也不会伤了心上人的。

在藏区生活了那么久,大大小小的婚礼参加了好多次。

即使如此,还是会觉得,每年最喜庆最热闹的时刻,就是去村子里参加婚礼的那些时光。

有时候,恍惚会有种错觉,高原的冬天就是结婚的季节。

每到冬天,高原的天空,蓝的没有一丝云层。土地变成光秃秃的焦**。阳光照在身上,有种懒洋洋的舒适感。

这时,仿佛万物休眠。

在大自然的作息中,人们开始迎来生活的狂欢。

印象最深的婚礼,是第一次做伴娘的那场。

那次,中场的时候,新郎新娘的朋友开始起哄,让伴娘上去唱歌。于是,在新娘爸爸的邀请下,我大无畏的上台去献唱了一首《青藏高原》。

在我声情并茂并十分投入的唱完之后,还自己带头给自己鼓掌。然后,就看见,全场的人都笑趴在桌子上,甚至有些还在边笑边捶桌子。

于是,我就一战成名了。

要知道,新郎新娘可是香格里拉最专业的歌手啊!

传统的藏族婚礼,通常是三天的时间。

第一天,为“相帮”,亲朋好友帮忙准备第二天婚礼上的一切琐事。

第二天,为正客,也就是结婚之日。

这天会有一系列的传统礼仪,同时大宴宾客。

婚礼当晚,还会通宵跳舞到天亮。

第三天,基本上就是亲朋好友帮忙收拾。

在藏区参加过的婚礼,无论是什么民族,藏族、纳西族、傈僳族等等,最欢快的时刻都是跳舞。

然而,每个地区跳舞的时刻不同,有些在婚礼当天的上午,有些在婚礼的中午,有些在婚礼当天的晚上。

跳舞的时候,大家手牵着手围成一圈儿,男士一边,女士一边,边跳舞边对歌。

男女双方各有一个领唱的人,基本上是对各种小调都很熟悉的老者。

一方先唱出一首小调,另外一方在对方唱副歌部分的时候,就得想出来如何对唱。否则,就算输了。

有时候,会一直跳舞到天亮。

如果说,最欢快的时刻是跳舞的话,那最让人感动的时刻,肯定是长辈为新婚夫妇献上哈达的瞬间。

每场婚礼,中间有个仪式是必不可少的,就是长辈对新婚夫妇的告诫和祝福。

新娘接到新郎家之后,长辈们会向新婚夫妇献上哈达,在献哈达的同时,会说一些祝福的话。

婚礼上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应该就是吃。

在正客那天,流水席从早晨到晚上,几乎从未冷场。

村里的人能帮忙的几乎都过来帮忙,分工明确,准备宴席需要的各种食物。

流水席,一般有四场,早餐、午餐、晚餐和宵夜。

早餐,都是传统的藏式早餐,酥油茶、油炸粑粑、手工饼子等。

每次和婆婆们一起吃饭喝酥油茶的时候,虽然语言不通,不过,婆婆们总是会连比带划的说,“吃、吃、吃"

午餐、晚餐、宵夜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都是村里自己养的猪、牛、羊做成的各种炖菜。

有时候,在婚宴上,还能吃到各种前所未见的食物。譬如说,树胡子。树胡子,名字特别形象,就像是一颗年岁特别高的大树长出的胡须。我本来以为是大树的树干长出的蔓藤一样的东西,后来才知道是某种树根,它经过采摘、浸泡而成。树胡子和海带一起凉拌,吃在嘴里的瞬间,仿佛瞬间吃下了整个森林和海洋。

婚宴上,除了山珍,最少不了的就是各种肉类。几乎每场婚宴都有火腿。每到冬天,家家户户都开始请杀猪客。请客当天,会杀掉养了几年的猪,除了大宴宾客之外,剩余的部分会制成血肠、腊排骨、火腿等等,最好吃的就是火腿。火腿无论是蒸还是煮,都带有独特的乡野气息。有时候会想,火腿为什么好吃?除了它本身食材原始新鲜之外,更重要的也许是,这些东西都是整个村子,整个家族,所有人一起做的。在整个制作的过程中,不仅有着某种传统的工艺,还累积着人的智慧和亲情。

我想,自己那么喜欢参加婚礼的原因,除了唱歌跳舞喝酒,就是所有的这一切所展现出来的浓浓的人情味儿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8534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3
下一篇2023-10-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