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善用什么在先秦文学独具一格

庄子善用什么在先秦文学独具一格,第1张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分为:外篇,内篇,杂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研究中国哲学,不能不读《庄子》;研究中国文学,也不能不读《庄子》。鲁迅先生说过:“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想象丰富,文笔流畅,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浪漫主义文学。

注:浪漫主义文学主要是指想象丰富,与现实主义文学相对而言,而不是体现爱情的浪漫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写作风格: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先秦两汉历史散文的嬗变

(一)源头

先秦文学发生和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先秦散文作为先秦文学的一部分,以其独特的魅力,昭示着中国文学强大的生命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回归原典,更能不断从作品中解读出最准确的内涵,传承并发扬中国优秀的古典文化。汉朝虽然在政治体制上沿袭奏朝,但在文化政策上有较大调整,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学发展的措施,加之国力增强,社会进步,汉朝文学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如果将中国文学史比作一条长河,那么先秦散文无疑是一片美丽的浪花,而两汉散文则是长河中不断流淌的活水。

(二)先秦两汉散文发展变化的原因

朝代更替,制度变化,只是导致文学变化的主要原因。真正推动文学本身变化的,更多的是创作主体的发展变化。在汉朝,已经有一大作家群体,专门负责写作。此外,作品思想内容、体裁、艺术手法的创新,也使得两汉散文较先秦散文有明显的区别,如汉赋,就是时代进步的产物。

(三)先秦散文的发展脉络

先秦散文的主要形式,是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历史散文是在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历史散文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尚书》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而且这些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的影响。《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据传是由孔子修订的。《春秋》维护周礼,贬斥邪说暴行。这种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为后代史传所继承。二书体现了早期历史散文的特征。

(2)第二阶段,以《国语》和《左传》为代表。《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由各国的史料汇集而成。《国语》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所记多为讽谏、辩诘、应对之辞。《左传》是中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为突出的著作。《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同时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和因果关系,还常有道德化和神秘化的特点,其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左传》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其中许多人物写得个性鲜明,叙事中人物的行为、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静态描写。以《秦晋肴之战》为例,《秦晋肴之战》和《左传》中的其他篇章一样,是以记叙事件为主的。本来,以记叙事件为主的文章不同于以写人为主、为人作传的文章,它不着重于哪一个人物的深入刻划,而只是对事件所涉及的人物作必要的较为简略的交代。但是《秦晋肴之战》却用简炼的笔法,生动地勾勒出如秦穆公、蹇叔、王孙满、弦高、皇武子、先轸、晋襄公、孟明、文嬴、阳处父等人物群象。虽然每个人都着墨不多,有的只是寥寥一两笔,但是却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如王孙满的年幼而聪明敏锐,弦高的爱国和机警应变,文嬴的人在晋而心在秦的特殊地位,阳处父解下左骖以诱捕孟明等,都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二书标志着历史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3)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战国策》还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象和细节来描写人物。《战国策》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华赡的文采,是当时纵横捭阖时代特征的体现,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风的新水平。以《鲁仲连义不帝秦》为例,秦师围赵,鲁仲连义不帝秦。邯郸解围,平原君欲封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 文章记叙完整,情节曲折扣人心悬。人物个性鲜明,突出表现了鲁仲连卓越的智慧,高尚的品德。辩言有理有节,比喻犀利深刻,逻辑缜密,具有说服力。

《尚书》中的记言文字,已初具说理文的论说因素。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 逐步形成,跟百家争鸣以及诸子散文的出现和发展相一致。《论语》创立的语录体,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了《孟子》的对话式论辩文。《庄子》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成为先秦说理文的瑰宝。《荀子》、《韩非子》中的专 题论文,则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

(四)两汉散文的发展(1)汉赋的兴起。汉赋的文体来源是多方面的,是一种综合型的文学样式,它巨大的容量和颇强的表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作品《子虚》《上林》以铺陈写物为中心,运用排比夸张渲染的手法描写事物,而且句法灵活多变,句式长短不一。(2)政论文,如贾谊的《过秦论》。政论文贾谊《过秦论》为代表,既继承战国散文纵横驰骋的气势,又具有战国散文所缺少的严谨风貌同时注重具体实际的政策方针,而不是一般地从理论上讨论政治的原则。(3)史传散文,如司马迁的《史记》。《史记》中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驾驭的叙事艺术;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的人物刻画;强烈传奇色彩的风格特征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东汉散文在西汉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史传散文中,班固的《汉书》和赵晔的《吴越春秋》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政论散文相继出现了以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为代表的一批积极参与现实的作品。别外,游记、碑文等新的散文样式也崭露头角,开始成为文体大家庭的一员。同时,不少语体散文家也着意追求通俗易懂、浅显明快的文章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对浮华文风有所矫正

天色已晚,爱人还没回家,又听着老柴的《悲怆》,心醉得都快碎了。最初听《悲怆》,是因为曲名让我产生崇高感,再听是因为音乐让我获得了莫名的认同,再后来我就把老柴当情人了,听他的音乐就象私底下分享情人的心事——忧郁并幸福着!

我是个纯粹的浪漫主义者,无论音乐、艺术、文学还是哲学,浪漫主义最能撩动我的心扉。我深爱着肖邦,老柴,还有李斯特,每次走进他们的音乐,心情都极为复杂,一方面迫不及待地想聆听,就象查泰莱夫人迫不及待想拥抱她的守林人一样;另一方面又害怕卷入音乐的莫名惆怅中,害怕那种惆怅会让我陷入纯净高贵掩埋的孤独深渊里!

听音乐需要合适的环境和心情,我很不情愿跟别人共享我最爱的音乐就如同我不能忍受跟别人共享爱情一样。我喜欢偷偷地在家里独自享受,四周万籁惧静,仿佛全世界只有我和音乐共存,我们可以肆无忌惮的私语交融,任凭她柔软的小手轻轻抚摸慰藉我的灵魂。

音乐确实过于抽象,当你感动得热泪盈眶时,是没有分析音乐结构的心情的,更不会管她用了何种作曲技法。我还清楚地记得大学时的作曲理论老师,给我们分发大堆没有音响的谱例,要求我们对无声音乐逐个进行分析。真难以想象一个把音乐当成科学来研究的人,心中能拥有多少音乐!现在我们那位勤奋的曲式老师大概还在重复着同样的音乐研究吧,但我敢肯定他难以创作出动人心弦的上乘音乐。

古今中外,没有哪位音乐评论家敢冒天下之大不违,批评莫扎特的音乐。的确,正如赵鑫珊先生在他的著作中所提到的,莫扎特音乐有一种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这正是古希腊艺术最显著的特征,对西方艺术略知一二的人都知道文艺复兴是对古希腊艺术的伟大复兴,古典时期的音乐正是文艺复兴的伟大产物。莫扎特音乐单纯高贵典雅,有如他清明纯净的灵魂,所以我听他的音乐总是诚惶诚恐,怀有无限的崇敬和景仰,否则就是对他音乐的亵渎和不敬。

某些音乐评论家评议贝多芬音乐蕴涵着深刻的哲学意义,我个人却不怎么喜欢,倒不是因为他的音乐太形而上,而是因为他的形而上意识中有太多英雄主义、太霸气,男性气质过于浓郁,跟我心性不投。不象浪漫时期的音乐,尤其是肖邦,老柴的音乐,能使我矛盾焦躁的内心暂时回归沉静。音乐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良药,当我心情极度沮丧或浮躁时,总渴望在音乐世界中获得认同而后解脱。沮丧时听《悲怆》,会为自己肤浅的小资惆怅而羞愧,浮躁时听《悲怆》,会为自己狭隘的世俗观念所不齿!

尼采的日神酒神理论一直令我感激不已,每一位有着道德崇高感的人都期望自己象日神阿波罗那样典雅高贵,但这种人往往同时具有酒神浪漫痴狂的内心。怎样让日神和酒神在自己的灵魂里找到平衡法则呢?尼采用了一辈子时间,不惜以精神崩溃为代价,在哲学世界里不懈探寻,虽然最终也没有找到明确的标准法则,却给了我们一段很有名的启示录: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就算人生是幕悲剧,我们要有声有色地上演这幕悲剧,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他认为“真理并非最高的价值标准,艺术比真理更有价值。为了生存,我们需要用艺术的‘谎言’去掩盖某些可怕的真理”。我不得不感叹,在物欲横流的实用主义占绝对优势的今天,有多少人能理解先哲的这种智慧?不管怎样,他是我心中一位真正的浪漫主义者!

李白十五最喜欢的诗人,在他42岁那车,初进长安,访谒文坛名流贺知章,拿出《蜀道难》来请教。受到贺的称赞,为"谪仙″。从此诗名大振,后人因沿称诗仙。还有他的诗作善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给人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李白富于想象,超然洒脱的诗句,不称诗仙才怪。李白的诗句豪放,也留下了千古佳句。比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我最喜欢的一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代著名的浪漫诗人,他的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飘逸若仙的情境,似乎象天上神仙写的诗境。

不论是唐朝诗人还是后世墨客,都不约而同的将李白和“仙人”联系起来。众所周知,李白好酒、善诗、习剑、学仙。从李白自己看,他相当一部分的诗歌中都包含着自己对于成仙的渴望,而后世也有关于李白乘鲸升天的传说。我喜欢李白。李白是集诗人、隐士、纵横家、游侠、剑客于一身的伟大天才。他像一座火山,喷射出万丈光芒,燃烧着自己的生命,照亮了历史的长空。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李白一辈子热衷于学仙求道,他一生“沾仙气”的地方可不少。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李白具有强烈浪漫主义色彩的一千一百多首诗歌,雄奇奔放,想象丰富,成为唐代诗歌的一座高峰。如果没有李白,唐诗将失去一半的光彩,我特别喜欢李白的诗歌,他用自己傲岸、独立、自由的性格魅力,诠释了人性中最光辉、最珍贵的品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233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