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中秋水一篇的主旨是:讨论事物的相对性和不同角度得出不同结果的道理。
作品简介: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早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道教出现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其书与《周易》《老子》合称“三玄”。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
《庄子》与《易经》、《黄帝四经》、《老子》、《论语》,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典,她们不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后的智慧结晶。
内容简介:
《庄子》一书反映了庄子的相对主义和神秘主义哲学思想与人生观。分内篇、外篇、杂篇三大部分,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大小寓言二百多个。其中,内篇为庄子思想的核心,有七篇;外篇十五;杂篇十一。该书包罗万象,对宇宙、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价值等都有详尽的论述。
金色花的主旨:表现孩子对母亲的爱,表达纯真的母子之爱。
孩子和妈妈是诗中的主体形象,而一系列意象组合和高度凝炼的典型事例,便使得孩子和他的形象得到升华:美丽而伟大;也使得诗的生动有趣画面和深遂意境得到完美的统一。诗篇洋溢着真挚的母爱和纯洁的童心,是美与爱的结晶。
它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它是天真烂漫的稚童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后,对母亲的静静的诉说。通篇都是孩子活泼、浪漫的想象。这样,不仅巧妙地表现孩子们的心理,它的特殊的艺术魅力在于,把诗情画意融入其中,更将自己的灵魂穿织于诗章词篇中,使诗句充满了灵性的芬芳,显得浪漫而美好。
《金色花》散文赏析:
“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孩子?看到一位怎样的母亲?”很简单但很实在的问题。遗憾的是学生是很淡淡地很公式化地回答着“贪玩”“慈祥”,老师也不疼不痒地没有深入,更没有升华。泰戈尔说:“你看不见你自己,你所看见的只是你的影子。”
课堂上如果没有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课堂上老师看到的其实也只是自己的影子,或者你只看见泰戈尔的影子。金色花,不仅是金**的花,更是印度一种圣树的花,这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
诗人泰戈尔是比喻的高手,他竟取了金色花来喻一个孩子,其中应有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为什么要变成金色花?“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海底两万里》主旨是对正义的追求。
《海底两万里》描绘的是人们在大海里的种种惊险奇遇。美妙的海底世界充满了异国情调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人类自古以来渴望上天入地、自由翱翔的梦想。凡尔纳在小说中灌注了新奇的幻想,表现出强烈的探险兴趣和科学精神。
简介
凡尔纳为读者构造了一个奇幻的海底世界,在这里,有变幻无穷的奇异景观和各类生物。在尼摩船长的引领下,进行海底狩猎,参观克雷斯波岛海底森林,采集印度洋的珍珠,探访海底亚特兰蒂斯废墟,打捞西班牙沉船的财宝,目睹珊瑚王国的葬礼。
种种险险象环生的情节显示了人类顽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展现了人类不懈的开拓精神。他提出了开发深海的可能性,鼓励人们去探索深邃的海底世界。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呼吁人们更多的关注“建立一套新的伦理原则”以及引起人们对地缘政治斗争的注意。因为政治上的改变—一套新的理论原则可能更有益于人类社会。
当今世界,人们更多关注的是经济,技术等,而很少有人关注贫穷,饥饿和战争以及生态。
人们似乎不再相信和愿意去实现乌托邦式的社会梦。在文章中,作者通过五个例子来告诉人们突破人类伦理更有益于建立一个和平,公正,可持续的社会。而新技术,新经济的发展可能是奴役而不是解放人民。
怎样分析散文的主旨
分析归纳文章的主旨,既是我们阅读数学中的重点、难点,也是中考语文考查的热点、焦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考查分析归纳文主旨的题型主要有以下十种:l从文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启迪)?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文章写出了对象的什么特点?4文中人物有哪些品质(特点)? 5文章抒发了作者怎祥的思想感价?6本文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7作者的态度是什么? 8选出对文章主旨理解正确的项。
9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10联系时代背景,说说文中之物的象征意义。
散文如何理解中心主旨?
1看标题:以散文的文体知识为依托,可以把散文大致分为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两大类。
2把握景或物的特点。
不同的人因为心情不同,看了同一景物感受也会不同,写出来的景物特点也不相同。
作者出于抒发不同感情的需要,也会给景或物赋予不同的特点,写这些特点都是为最后抒发感情作铺垫。
阅读时,把握住了景或物的特征就摸到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脉搏。
3推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抒情散文往往在篇末点题,但是优秀的散文艺术性较强,语言比较含蓄,所以并不是总能在文中找到点题的句子。
为了使把握主旨变得简单些,我主张对文章的主旨进行推断,反过来再回到前文推断句意词义,互相检验。
4以“神”统“形”:抒情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形散”指题材内容散,表达方式散,结构方式灵活;“神不散”指的是散文的每个材料、各种表达手法都必须围绕一个中心,都直接或间接为表现中心服务。
所以散文阅读最重要的就是用已经推断出来的主旨(作者要抒发的思想感情或要宣传的人生哲理)与文章的各部分挂钩,看个部分是否能够直接或间接为中心服务。
如都能挂钩,就证明自己的推断是正确的,从而就读懂了文章。
而与主旨貌似无关的内容,就起对比或衬托的作用。
文章解释如何准确理解文章的主旨
说说文中之物的象征意义。
10联系时代背景:l从文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启迪)? 5文章抒发了作者怎祥的思想感价。
9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主旨?6本文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7作者的态度是什么? 8选出对文章主旨理解正确的项,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4文中人物有哪些品质(特点)。
近年来?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文章写出了对象的什么特点,考查分析归纳文主旨的题型主要有以下十种、难点,也是中考语文考查的热点、焦点分析归纳文章的主旨,既是我们阅读数学中的重点
读散文散文的方法散文阅读怎样知道散文的主旨是什么?需要哪些
一、品味语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文中一些表示抒情,特别是议论的句子。
一般散文、记叙文都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
如果文中出现一些抒情、议论的语句必然就会有它的特殊作用。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意图,要传达给读者的思想感情,就是用这些句子来表达,也就是来点明文章的中心。
而且这种句子往往是精当的、要言不烦的、“画龙点睛”的!我们可以在平时阅读时一边读一边把这些语句都划出来,然后等全语段阅读完以后加以筛选和选择。
2其次,我们还要注意一些点明文章写作背景的句子、意在言外、含义丰富的句子,以及开头的总起句、结尾的总结句,每小节的起始句、文中的一些过渡句等。
这些都是我们打开文章主旨这扇牌的钥匙。
一般文章主旨有显隐直曲之分。
即使主旨比较隐曲的文章也可以用这些方法解决。
二、分析人、事、物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 散文的主旨一般是通过情、景、人、事、物的描绘来加以体现的,所以要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就必须了解文章叙了什么事,记了什么人,写了什么景,状了什么物。
具体说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1、抓住景物描写,理解文章中心。
文章写人记事离不开环境描写。
精当的景物描写能烘托任务的性格和情感,能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渲染某种特定气氛,自然也就能点出题意、揭示中心。
2、找出文章线索,领会作品主题: 一篇文章,不论其篇幅长短,也不论是写一人一事或多人多事,都有一条贯穿文章的线索,找到文章的线索,便可理清文章的脉络,进而领会作品主题。
3、抓住详略处理把握文章的主旨 文章中的详略处理总是服从于文章的主旨的。
和主旨密切有关的人、事物则要细致地刻画、详尽地描写、竭尽铺陈之能事,反之则可从略处理,一笔带过。
记叙文中的详略处理正隐含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指向。
所以抓住了详略处理,也是把握文章主旨的一条有效途径。
怎样概括文章主旨
语文如何概括文章主旨 1知识要点 1、文章主旨是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中心意思(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理解文章主旨,这是属于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方面的能力和要求,要求学生能从宏观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核心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中,文章主旨的表现形态是有差异议论文的主旨即是文章中心论点,在科技说明文中介绍的事物特征或所说明的事理就是文章主旨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写人叙事状物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认识或情感即为文章主旨 2、思维拓展 2归纳文章主旨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首先整体把握全文要能对所给材料作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这样才能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 3文学作品主旨的理解 (1)从文章标题入手有的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2)从分析文章开头结尾入手有的文章开篇点题,起到统领全文、点明或暗示中心思想的作用,有的文章在篇末点明或深化中心 (3)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句入手有的文中的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睛之功效,如《荔枝蜜》 (4)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作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中心 (5)从分析文章的背景入手分析文章的中心,有时还需了解、分析有关时代背景,弄清文章内容与时代背景的关系,了解文中的事件和人物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活动的,写作的意图是什么 4议论文主旨的理解 样板题解析 看看以前怎么考的 名师诠释 [考题1]读下列文章后做题 ①瑞士是个富国可是有谁知道150年前的瑞士,还穷得叮当响,壮年人都卖身去国外当兵十八世纪末,大教育家裴斯塔洛齐为了改变瑞士贫困落后的状况,提倡“手脑并用”,叫人们不要光动脑子不动手,要精练技术从此这个国家照此行事,重视和推行了教育与实际相结合的制度,于是在工业精密工艺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使国家逐渐富裕起来 ②瑞士儿童六岁之前要接受学前教育,从六岁起每个学生必须接受九年强制性的普通教育之后,约有12%~14%的学生进入正规的高级中学或教师训练学校,作为以后进入大学校门的台阶另有16%的学生获得一些基本职业训练后,进入社会工作约有70%左右的学生进入带有职业学校性质的普通高级中学或高级职业学校,学生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去挑选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课程,让学生能深入地掌握一门技术,同时也提供更多的进入大专院校的机会 ③瑞士大专学府为数不多,但学科门类齐全,有一所人文大学、一所师范大学、七所州立大学、两所联邦理工学院、三十七所工艺学院和职业专修学院,还有几所神学院另外,为工作中的职工也提供了深造的机会有名目繁多的进修课程可以挑选可以说,每个人都有充分的学习机会 ④正因为把教育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使绝大多数人学有所用尤其是在科技开发中,使不少科技项目的发展走在了世界的前端,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又由于国内语言多种化,更促使了学习的快速进步瑞士国富与其长期重视教育,重视培养高级科技人才是分不开的在瑞士,教育的力量功不可没 本文说明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写法,在第①自然段中可抓住一个关键句,“从此,这个国家照此行事,重视和推行教育与实际相结合的制度,于是在工业精密工艺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使国家逐渐富裕起来”把此句浓缩,可得该段的要点 第②~③段具体说明了瑞士学生(每个人)接受教育的情况 第④段总结了瑞士国富与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培养分不开 综合以上各段内容,该篇文章说明的中心是:瑞士教育使国家富强如果抓关键句,第1段中画线部分可归纳为文章的中心 [答案] “瑞士教育富国”或“瑞士重视和推行教育与实际相结合的制度,使国家逐渐富裕起来” (1)看标题议论文有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或含有中心论点有的标题提供了归纳中心论点的范围 (2)看开头和结尾有的议论文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在前面摆事实、讲道理,最后收篇时得出结论,这个结论便是中心论点,如《哨子》 (3)看议论过程有的议论文,出于说理的需要,在初步展开议论之后,才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5科技说明文主旨的理解 (1)看标题特别是标题中的修饰、限制成分往往就是说明对象的特征,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2)抓中心句(关键句)不少文章有集中陈述说明对象特征的语句,如《苏州园林》、《人类的语言》 也有不少文章的主旨贯穿于文章的内容中,因而没有集中而鲜明的表达形式,我们要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归纳文章的主旨阅读时,先把全文各段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态度、感情等,如《大自然警号长鸣》在归纳各段段意的基础上就可以概括出本文的主旨:我们的自然生态环境已遭到严重破坏,再这样下去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要坚决制止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防止生态环境的继续恶化 3综合创新 6格式法 归纳文章的主旨(中心),在语言表述上一般来说有一些格式,不同的文体归纳中心的格式不同了解一些这方
朝花夕拾 十篇文章主旨 内容梗概
内容梗概:《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
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
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可怜《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
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
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橱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
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锁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
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
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
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总主旨的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
主旨 《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噑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
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阿长与(山海经)》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
散文探究的主旨和主题有什么区别?作业帮
是指在文章中通过有组织的文字表现出来的目的性,能反映出作者的某种思想、观点和倾向。
在不同的文体的文章中,主旨有不同的习惯叫法:在记叙文中叫中心思想,在说明文中叫说明中心或中心意思,在议论文中叫中心论点或基本观点,材料是文章的“血肉”,两者是有机统一的,其中主旨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也叫文章的主题。
所谓文章的“主旨”主旨是构成文章内容的两个基本要素之一(另一个是材料)
如何区别文章主题,中心,主旨
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各种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意思它贯穿着文章的“全部内容”,体现着作者写作的主要意图,包含着作者对文章中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基本认识、理解和评价x0d例如《藤野先生》主题是终生感激和怀念有的,文章的主题是是一扇门 你得认得这扇门是属于谁家的 是什么门 你才能了解文章的中心 文章的中心就是门内的主要风景 前面设计的门都是为了 中心服务的只要了解了主题与中心 才能把握 文章的主旨 从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说希望不是很模糊 还有就是 阅读文章的语感也很重要~希望你成绩进步词目:x0d主题1、也叫“主题思想”文艺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心思想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x0d2、(狭义)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社会生活现象时,通过文章或作品的全部内容表达出的基本观点x0d3、(广义)广义指题材概念,是社会生活或现象的某一方面,如改革主题、战争主题等x0d4、主题指作者通过文章的全部材料和表现形式所表达出的基本思想[编辑本段]基本解释x0d1文艺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 有足够的材料来阐明这些主题x0d2文艺创作的主要题材 它正成为我们的文艺创作的重要主题x0d3音乐中重复的并由它扩展的短曲;主旋律(如奏鸣曲或交响曲中者)x0d4∶题目 主题卡 谈话的x0d主题[编辑本段]详细解释x0d1文艺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它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是文艺家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评价和理想的表现老舍 《四世同堂》五一:“每个演员都极卖力气的表演,而忘了整部戏剧的主题与效果”x0d2指文艺创作的主要题材周恩来 《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一:“[工人阶级]也正在一天比一天成为我们的文艺创作的重要主题”x0d3泛指主要内容巴金 《里昂》:“友谊一直是我们谈话的主题”x0d4音乐术语指乐曲中具有特征的、并处于显著地位的旋律;它表现一完整或相对完整的音乐思想,为乐曲的核心,亦为其结构与发展的基本要素有些乐曲往往含有若干主题[编辑本段]基本概念 主题在不同的文艺题材作品中有不同的称谓,一般在记事、抒情类文章和作品中称作主题,而在论述类文章中称作中心思想有时也称作主旨一部作品可以有一个主题,也可以有多个主题主题的来源:大约从本世纪三十年代起,用在文章写作中的“主题”开始获得了另一种涵义——作品的中心思想随后,文坛上逐渐形成了主题是作品的题材和主题是作品的中心思想两说并存的局面直到七十年代初期,后一说才终于取代前一说;至此,文章主题内涵的转意过程宣告基本完成现在,国内流行的写作教科书上一般都把文章主题理解为中心思想,也就是通过文章的内容大意、具体材料抽象、概括出来的观念性结论(节选自《应用写作》杂志1987年第5期《从主题、意说到“意在笔先”与“主题先行”) 主题的产生:主题是作者从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对题材的加工、提炼中产生的,是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各种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意思它渗透、贯穿于文章的全部内容,体现着作者写作的主要意图,包含着作者对文章中所反应的客观事物的基本认识、理解、和评价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说,主题是读者对文章中心内涵的一种独特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旨还有主题是不一样的,主旨和中心思想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互换
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庄子和《庄子》一书 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 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 虚构 形象恢诡的论辩 富有诗意的语言
先秦说理文,最有文学价值的是《庄子》。《庄子》33篇,分为内、外、 杂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出于庄子后学。庄子的身 世不可确考,从《史记》本传和《庄子》一书的记述中,可以大略知道一些。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曾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但却鄙弃荣 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 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 最高范畴,既是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至人的认识境界。庄子人生就 是体认“道”的人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精 神上冲出渺小的个体,短暂的生命融入宇宙万物之间,翱翔于“无何有之乡” (《逍遥游》),穿越时空的局限,进入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 界(《大宗师》)。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与艺术家所达到的 精神状态有相通之处。这种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
《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天下》)。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人们习惯于以“我”为是 非标准,为避免主观片面,把道理讲清,取信于人,必须“藉外论文”(《寓言》)。 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己说于长 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 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庄子》一书,大 都是用“三言”形式说理。这三种形式有时融为一体,难以分清。“三言”之中, “寓言十九”(《寓言》),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庄子》内篇及外、杂 篇中的许多篇目,都以寓言为文章的主干。大量运用充满“谬悠之说、荒唐之言、 无端崖之辞”(《天下》)的寓言,使《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 以捉摸。如《逍遥游》前半部分,不惜笔墨,用大量寓言、重言铺张渲染,从鲲 鹏展翅到列子御风而行的内容,并非作品的主旨,只是为了用他们的有待逍遥来 陪衬、烘托至人的无待逍遥,而“至人无己,圣人无功,神人无名”这个题句, 却如蜻蜓点水,一笔带过。《庄子》结构线索上的模糊隐秘,并不意味着文章结 构缺乏内在联系,而是深邃的思想和浓郁的情感贯注于行文之中,形成一条纽带, 把看似断断续续的孤立的寓言与寓言之间,段与段之间联结在一起,融为一个有 机体。《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无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文章先为 主题作铺垫,然后是主题的阐发,最后结束在至人游于无何有之乡的袅袅余音之 中。内篇中的其他作品,也是在明确的内在主旨的统领之下,以各种各样的寓言,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形象的展示,最后完全避开逻辑推理下判断,而以 抒情诗般的寓言作结。《庄子》内篇,可以说是哲理抒情散文。
《庄子》一书的文学价值,不仅由于寓言数量多,全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 集,还在于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 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庄子》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深奥玄妙, 具有高深莫测、不可捉摸的神秘色彩,用概念和逻辑推理来直接表达,不如通过 想象和虚构的形象世界来象征暗示。同时,从“道”的立场来看待万物,万物等 齐一体,物与物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而且,庄子认识到了时间的无限,空间的无 限,宇宙的无穷,他不仅站在个人的立场看待世界万物,也站在宇宙的高度看待 世界万物,因而,《庄子》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 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北溟之鱼,化而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逍遥游》)任公子垂钓,以五十头牛为 钓饵,蹲在会稽山上,投竿东海,期年钓得大鱼,白浪如山,海水震荡,千里震 惊,浙江以东,苍梧以北之人,都饱食此鱼。(《外物》)宏伟壮观,惊心动魄, 写尽大之玄妙。杯水芥舟,朝菌蟪蛄(《逍遥游》),蜗角蛮触(《则阳》), 曲尽小之情状。而骷髅论道(《至乐》),罔两问影(《齐物论》),庄周梦蝶 (《养生主》),人物之间,物物之间,梦幻与现实之间,万物齐同,毫无界限, 想象奇特恣纵,伟大丰富,“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汉文学史纲 要》第三篇“老庄”)
作者:西汉时候刘向重新编校,定名为《战国策》 。
解读
这篇文章写的是战国时齐国的国相邹忌巧妙地劝说齐威王纳谏的故事,具有浓厚的寓言性质和故事性。文章成功地刻画了见微知著、善于讽谏
的邹忌和从善如流、锐意改革的齐威王两人的形象,其他几个次要任务虽然都只寥寥几笔,但也都写得十分传神。
赏析
这一主题思想显然是《战国策》的作者总结了封建社会初期统治阶级在政权的得失方面的经验教训而得出的结论。从文章的思想性看,值得肯
定的地方正在于此。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用以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艺术手法。过去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是现实主义的,我不大同意
。我以为,毋宁说它近于浪漫主义还更为确切些。因为文章本身固然对齐威王君臣不无美化之处,但也反映了作者对新兴的封建统治阶级寄以
希望,这才用齐威王和邹忌作为纳谏和敢言的典型人物,并把他们理想化了。这就是文章之所以用浪漫主义表现方法的思想基础。
《繁星》是诗集,由164首小诗组成。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她认为“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在《繁星》里,她不断唱出了爱的赞歌。她最热衷于赞颂的,是母爱。除了挚爱自己的双亲外,冰心也很珍重手足之情。她爱自己的三个弟弟。她在后来写作的一篇散文《寄小读者·通讯十三》里,还把三个弟弟比喻成三颗明亮的星星。冰心赞颂母爱,赞颂人类之爱,赞颂童心,同时她也赞颂大自然,尤其是赞颂她在童年时代就很熟悉的大海。歌颂大自然,歌颂童心,歌颂母爱,成为冰心终生创作的永恒主题。
《春水》是《繁星》的姐妹篇,由182首小诗组成。同样是在《晨报副镌》上最先发表,不过《春水》的问世要比《繁星》晚三个月。
在《春水》里,冰心虽然仍旧在歌颂母爱,歌颂亲情,歌颂童心,歌颂大自然,但是,她却用了更多的篇幅,来含蓄的表述她本人和她那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烦恼和苦闷。她用微带着忧愁的温柔的笔调,述说着心中的感受,同时也在探索着生命的意义和表达着要认知世界本相的愿望。
月明的园中,
藤萝的叶下,
母亲的膝上。
——《繁星·七一》�
阶边,
花底,
微风吹着发儿,
是冷也何曾冷!
这古院——�
这黄昏——
这丝丝诗意——
绕住了斜阳和我。
——《繁星·一四四》�
柳条儿削成小桨,�
莲瓣儿做了扁舟——
容宇宙中小小的灵魂,
轻柔地泛在春海里。
——《春水·一五四》
这几首诗展示了冰心小诗基本的情调。冰心的诗情属于黄昏和夜晚。她几乎没有歌咏过蓬勃的日出,没有赞叹过明朗的白昼,就连高山、大海这些在别人眼里雄健阔大的景色,到了冰心的笔下,也会幻出一种温柔的女性色彩。她缺乏那种喷薄炽热的感情,她的内心过于均衡,她的诗情过于和谐了。这种和谐的诗情,驱使她寻找着最适合于表达它的意象,于是,她自然而然地将目光投向了渐浓渐近的黄昏和愈深愈厚的夜晚。在她的笔下,不厌其烦地反复出现深深的树影,临照着夕阳的池水、清云淡月、晚风星辰……这种柔静的景色,最适于寄托冰心那种静穆的情感。她诗中的自然景象不是背景,而是一种糅合着自我意识在内的主体形象。你看,窗外飞进的一缕琴音犹如来自天外的仙乐;在久久不散的余音里,她的心与晚风中悠悠的树声、天幕里朗朗的月辉不知不觉地融和了。在这种忘我的境界里,她体会到大自然无限的伟力;月夜,幼年的冰心偎在母亲怀里,静静地透过藤萝枝叶的间隙,眺望着如水的月光洒落在花园中,也洒落在母亲爱抚的话语里。人与景交融得那么和谐,透出一种静穆的诗意;在暮色笼罩的古院旁边,在只剩一抹余辉的夕阳之下,这种诗意增添了苍凉的色彩,而在明媚的春色之中,圣洁的莲舟载着轻灵的梦想,则又使一切显得多么圆满!……诗人与自然结合得这样紧密,以至于我们无法分辨,她笔下的景色究竟是外在自然的人化,还是内在人格的景化�
情绪是诗歌的生命。情绪的独特性决定了诗人及其作品的独特性。冰心诗情的独特性是什么呢她笔下的树声、月色、夕照、莲舟,在其他现代诗人笔下也曾出现过;幽静的意境,在其他诗人笔下也可以找到。然而,冰心对于幽静的感受却是独具的——她能够在幽静中感受到庄严。她选择的意象大多具有一种舒缓的静雅的美,她成功地表现了这种美,同时又从中挖掘出了那潜存着的崇高。读过上述几段诗以后,那一个个凝立不动的意象会给人留下一种圣洁的印象,诗人轻柔的笔触会把人带入一个圣者居住的仙境,使人屏住呼吸,惟恐破坏那种神圣的静态。这,就是“静穆”在冰心诗情中的内涵,也正是冰心诗歌的独特性。依靠这种诗情,冰心得以在日常生活的纷扰之上架构起一个理想化的世界,成为其中的子民。
古典诗人如陶渊明,王维,其作品中不乏清雅飘逸的意境。在欣赏自然中寄托对人世纷争的厌恶之情,已凝成了古来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冰心的诗情也有这种传统色彩。但是,与古典作品相比照,冰心的静穆没有幽冷的出世情调,却增添了温暖的入世色彩。在她对黄昏、月夜的描写中,追求的不是孤独的情绪,而是朦胧之中所显现的和谐。这里体现的,正是不同时代赋予诗人的不同的审美理想。
冰心的个人生活极为平静,极为温暖。这些小诗杀青的时候,她才刚刚二十二岁,是燕京大学的学生。小诗所体现的静穆,不是感情上经过千锤百炼之后的产物,而是源于她自身气质的诗情;在那些微雨、红墙、古柏、晓月之后,隐藏着的不是一番内容丰富的感情经历,而是一种稳静地承受全部生活的人生态度。
冰心是幸运的,她赶上了一个历史上最伟大的时代。她目睹了中国古老的封建文化所受到的最全面、最猛烈的冲击,也看到了新思潮所带来的民族精神的变化。尽管冰心并不是无条件接受这一切的,但她依然意识到:“青年!/只是回顾么/这世界是不住的前进呵。”(《春水·八七》)于是,她采取了积极的人生态度,不逃避生活,而是积极地迎接将要来临的一切。
冰心用她的小诗来思考生活。在她的问题小说里,我们看到的是对社会的理解,在她的小诗中,则随时可以见到她对人格的理解。她欣赏幽静典雅,崇拜自然纯真,赞美奋发有为,称颂谦逊坚贞。这一切构成一种坚忍的生活态度,促使她沉静地承受生活中属于她的一切。她说:“我以为领略人生,要如滚针毡,用血肉之躯去遍挨遍尝,要他针针见血!”(《寄小读者·一九》)有了这种“遍挨遍尝”的态度,冰心才能在她的小诗中表现出那样一种坦然的静穆之情。也正是由于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冰心虽没有成为她那个时代的先驱,我们仍旧能够认为,她不是个落伍者。
二�
感情经过千锤百炼之后才能获得崇高的超越,而冰心的诗情却没有经历这种痛苦的情绪。
��
残花缀在繁枝上;�
鸟儿飞去了,
撒得落红满地——
生命也是这般的一瞥么
——《繁星·八》
将离别——
舟影太分明。
四望江山青;
微微的云呵!�
怎只压着黯黯的情绪,
不笼住如梦的歌声
——《春水·一六四》
我的心忽然悲哀了!
昨夜梦见,
独自穿着冰绡之衣,
从汹涌的波涛中
渡过黑海。
——《春水·一七七》
读到这里,我们对冰心小诗的最初印象深入了一步。她不再只是个静穆的女神了。在她的目光里,流露出淡淡的哀伤和深深的惆怅。面对永恒的宇宙,尽管她有万物合一的企望,但也时时为个体生命的渺小感到悲哀。人生短暂而柔弱,人的智慧战胜不了大自然的威力,命运是那么威严不可抗拒;就是在有限的人生当中,人们又将失落多少、艰难地付出多少呢于是,在静穆之中,弥漫着一股轻灵的哀愁,像淡淡的晨雾,不沉重,不深厚,却无法排遣。
在《遥寄印度哲人泰戈尔》中,冰心说过:“泰戈尔!谢谢你以快美的诗情,救治我天赋的悲戚;谢谢你以超卓的哲理,慰藉我心灵的寂寞。”谈到冰心的小诗,不能不提及泰戈尔的影响;而谈到泰戈尔的影响,又不能不注意他们之间的差异。
泰戈尔也有一个以诗情建造的世界。但是,与冰心的诗境不同,它不是凌驾于尘世之上,而是建造在尘世之中的。泰戈尔那种博大沉厚的爱,拥抱了他的祖国,他的恋人,他的儿童,拥抱了纯洁与美好的一切。他以“快美的诗情”净化了世俗的生活,使尘世间潜藏的美在瞬间放出了光彩。泰戈尔的诗情不属于黄昏,它属于清晨花瓣上的阳光,充满着光明和希望。
冰心的气质和教养使得她同泰戈尔的博爱纯真之情发生了强烈的共鸣。但与泰戈尔不同,她把这种感情寄托在对童年生活的追忆上。
“造物者——/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我要至诚地求着:/
‘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春水·一�五》
冰心的这个请求,包含了她童年生活的全部内容。这是一个与社会相对的血缘世界,以感情的法则来维系;在这里,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没有争斗,和谐地融为一体。冰心认为,只有在这里,爱才能真正实现。与泰戈尔相比,冰心这个世界显然狭窄、单纯得多,这是由她个人的生活环境决定的。冰心生在一个海军军官的家庭里,从小生活得安逸悠闲。和谐沉寂的童年生活养成了她静穆的性情,也养成了她以家庭来推论社会的眼光。当她真正走向社会以后,面对的是意想不到的冷酷与动乱,这时,冰心便用她“爱的哲学”解释世界,用对童心的赞美构筑理想社会。但这毕竟与实际生活相去甚远,于是,她感到一种莫名的苦闷。冰心尽管愿意“遍挨遍尝”地体验人生,但她没有能力生活在泰戈尔那种净化了的尘世之中,她的全部热情存在于自己构筑的那个幻想的王国里。当这个王国与现实世界相交时,冰心便不知所措了。冰心自认的“天赋的悲感”与“心灵的寂寞”,正是从这种不知所措的状态中生发出来的。在她的小诗里,我们感受到的悲哀和寂寞并没有实际的社会内容。童年的失落、宇宙的深奥,使冰心眼中的人生变成一个带着诗意的谜。泰戈尔解开了这个谜,冰心却没有解开。她的悲哀不是由某种具体事物触发而生的,而是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束手无策。所以,她能够提出的只是宇宙、人生这些极笼统的问题,她的悲哀之情的内涵也就变得极为抽象。恰恰因为这种情绪所具有的概括性,冰心才得以“普遍地表现了那时代的青年的一般烦闷。”(黄英:《谢冰心》,见《冰心论》)“五四”时期,“人生观”问题比任何时代都显得突出,处在两种文化冲突之中的青年一代恰恰又无法解答这个问题。于是,“五四”过后,中国文坛上弥漫着苦闷彷徨的气氛。冰心的小诗和她的其他作品获得了众多的青年读者,她作品中的悲感不能不说是原因之一。
三
�
从内容和情调上看,《繁星》和《春水》很难说是有机的整体。它们不是一气呵成之作,读来自然有零碎之感。但是,寻求其中的内在联系,却有助于我们对冰心的小诗创作得出一个较为完整的印象。
冰心自己曾说过:“我的‘诗的女神’只是一个,‘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的,就让她这样的抒写也好。”(《寄小读者·二七》)这个诗的女神不仅出现在她的诗作之中,而且也支配着她的散文和小说。她的小诗虽然零碎,但也并未离开这个诗的女神的领地。可以说,糅合着悲哀的静穆是冰心小诗的基本情绪,沿着这条情绪线索,便能追寻到冰心诗神的脚踪。
冰心是一个不断需要诗意又不断创造诗意的人。她不愿意陈述现实,而愿意架构理想;不愿意寻找现象,而愿意挖掘情绪。像春蚕一样,她把自己和读者都用闪闪的银丝包裹起来,织出一个安静的美丽的天地,只让外部世界的痛苦化成一道暗影投射进来,却并不搅扰人们安详的梦。冰心的诗神不同于泰戈尔的诗神,也不同于郭沫若、闻一多的诗神,它的轻柔和安静竟然使人怀疑到它的存在。冰心的同时代人梁实秋就曾认为冰心是“一位冰冷到零度以下的女作家”,断言她“理智富而感情分子薄”。的确,冰心的有些小诗是写得很冷的,如《繁星》的二九、三二、四�,《春水》的八五等。但能够举出的毕竟也只是这几首。冰心的弱点在于她缺乏诗的想象力与表现力,而不在于她缺少感情。静穆不等于冰冷,感情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诗的国度里并非只能容纳喷薄奔放的热情,它需要阳光,也需要月色,需要热烈,也需要静穆。冰心不缺少诗情,谁能说在她的黄昏和夜色之后隐藏着的,不是心灵的悸动呢
雪莱曾这样评价诗情:“它驯服了一切不可融和的东西,使它们在它轻柔的羁扼之下结成一体。诗使它所触及的一切都变形;每一形相走入它的光辉下,都由于一种神奇的同感,变成了它所呼出的灵气之化身;……”(《为诗辩护》《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一集)冰心缺少变形的能力,这使她的小诗始终没有达到雪莱所说的那种艺术高度;但是,冰心却能够驯服不可融合的情感:在她的小诗里,有乐观进取的旷达,也有怀疑失望的惆怅;有天真烂漫的纯真,也有苍凉深厚的沉郁;有善良纯朴的热情,也有高傲矜持的冷漠。它们分属于不同段落,却又同属于一个抒情主人公。冰心把这些不相协调的感情揉在一起,构成了她小诗中情绪的和音——和谐。在这种和谐气氛的统领之下,冰心笔下出现了她特有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是个极为节制的形象。我们在诗中的冷处见到热,热处见到冷,在希望处看到失望,又从失望中看到希望,这一切都是因为她的诗神过于和谐了;容不得任何极端的感情。这种种不相协调的感情被融铸成静穆之后,便产生了一种和谐之美,它把人带进平和而不消沉的境地,促使你平静地思考生活;它能使你在幽静和感伤中体会到崇高,使心灵得到净化。
冰心的小诗不是时代的号角。在那个激烈动荡的年代里,喊出最强音的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歌。冰心的小诗缺乏郭沫若诗中那种人本主义的反抗精神,它忠诚地守候着古老的忍耐的文明。我们从冰心小诗中感受到的那种以理节情的和谐,根源就在于此。冰心接受了现代文学,也未放弃传统文化,她从感情的角度把二者兼收并蓄了。在她轻柔的诗境中,不存在两种文化的矛盾冲突,只有微带不安的心灵的悸动,而那是平和的。
茅盾说过:“在所有‘五四’期的作家中,只有冰心女士最最属于她自己。”(《冰心论》,见《文学》第3卷第2期)这个评价是颇有见地的。冰心生活在现代文明兴起的时代,但她始终没能像郭沫若那样,和这个时代血肉相依;相反,她却以自己静穆而忧伤的诗情吟唱出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眷恋之情。当工业文明打破平静的田园生活,当瞬息万变的生活节奏打破从生下来被安排好的生活秩序,这时,社会忽然变得那样陌生。冰心没有去表现这个陌生的社会,她生活在回忆之中。童年的家庭生活对她的影响,要大于青年时期社会的影响,冰心毕竟未能跨出她自己的天地。然而,谁也无法否认,冰心那种静穆而忧伤的诗情,却有着那么深刻的时代基础,中国人在新时代的阵痛之中所获得的失落感,在冰心的诗情中得到了何等具体、何等优美的体现!
任何一个时代的社会思潮都是多层次的。如同一部庞大的交响乐,它必须由不同的音部奏出完整的和弦。而文学,这一精神现象中最为复杂的现象,恰恰最充分地表现了时代思潮的这种多层次性。仅仅用革命——反动、进步——落后这些范畴,不能说明文学现象的全部。我们必须承认,没有唱出主旋律的那些音部,只要不是噪音,就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事实上,冰心小诗的价值,不仅在于它们透露出积极进取的精神,也不仅在于它们代表了五四时期文学所特有的对理性的尊重和思考精神;如果仅止于这些,冰心充其量不过是个毫无特色的末流诗人。冰心小诗无可替代的独特之处,恰恰在于它们暗示了五四时期人本主义精神之外的另一个层次,即在批判封建制度的同时所表现出的对于传统文化的眷恋。在“五四”时期,这个层次显然不是时代的主调,不足以代表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然而,它却使我们得以更准确地理解现代“文明”在五四时期实际占据的位置。冰心用她的小诗,更用她的散文和小说。向我们暗示了东方文明强大的生命力,和当时介绍西方先进学说、讨伐旧礼教等等各种社会思潮一起,显示着我们的民族在“五四”时期所特有的丰富的文化心理结构。从这一点上看,冰心的小诗为我们提供了可贵的研究材料。
遗憾的是,冰心的语言虽清新流利,却不够凝炼,句法过于散文化;冰心的感情虽细腻深挚,却缺乏想象的能力。这一切决定了冰心虽有诗情,却不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诗歌这个轻骑。她把自己的诗情在散文里发挥到了极致,却没能在诗歌中取得同样的效果。冰心申明她的小诗是“零碎的思想”,原因恐怕就在这里。
但是,透过这些“零碎的思想”,我们仍然清晰地看到了她——静穆、忧伤的诗的女神,这已经足够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