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衡量后来文明的不充分成就。
阿波罗(日神)原则讲求实事求是、理性和秩序,狄奥尼索斯(酒神)原则与狂热、过度和不稳定联系在一起。在这些戏剧表演中,合唱的作用至关重要,因为它使得孤立的阿波罗式的个人,成为整个欢乐的酒神群体的一部分,这个群体赞美生活,接受生命的反复无常。
希腊悲剧达到两种气质的平衡。通过这种调和作用,希腊悲剧使得希腊人和希腊文明格外与众不同。尼采往往用这个典范来衡量后来文明的不充分成就。
扩展资料:
狄俄尼索斯精神的相关内容:
1、对尼采来说,哲学思索是生活,生活就是哲学思索。尼采在他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就已开始了对现代文明的批判。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尽管物质财富日益增多,人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僵死的机械模式压抑人的个性,使人们失去自由思想的激情和创造文化的冲动,现代文化显得如此颓废,这是现代文明的病症,其根源是生命本能的萎缩。
3、要医治现代疾病,必须恢复人的生命本能,并赋予它一个新的灵魂,对人生意义做出新的解释。他从叔本华那里受到启示,也指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意志。
-酒神精神
摘 要 尼采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在瓦格纳音乐的诱发下产生形成的。在《悲剧的诞生》里,他突出强调酒神在审美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思想的一部分继承叔本华有关权力意志的哲学思想,另一部分充分肯定希腊悲剧艺术的前提之下,他站前所未有的高度上,重估了一切价值,形成了自己特殊体验之下的美学思想。解构着西方长达两千多年的围绕本质主义书写的美学发展史,强调艺术是人的生存意志的直接写照。
关键词 尼采 酒神精神 生存意志
尼采,作为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同时还是一名音乐家。尼采在少年时期曾经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他个人还创造过一些音乐作品。尼采自己承认他“终究是一位老音乐家,除了音乐没有别的慰藉。”尼采的音乐美学思想占他的哲学思想体系里很大的比重,因而我们梳理与研究他的音乐美学,是对学习他的哲学思想体系很有意义的。
一、尼采音乐美学思想产生的背景
从尼采当时生活的时代背景来看,资本主义走向垄断时期,许多中小资产阶级人士都被迫破产,有识之士在人欲横流现实面前找不到个人前途与希冀,所以传统意义上的对理性与科学的依赖并没有把人们带到摆脱了社会与个人危机的康庄大道上。因而人们悲观的情绪日益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尼采向传统的信仰与观念派发了宣战书。
尼采对音乐与作曲的热爱,要追溯到他早年和德国著名的作曲家瓦格纳的一段友谊。他的音乐里投射出的浪漫主义情怀孕育了尼采早期的悲剧精神。之所以对瓦格纳音乐美学有那么大的共鸣,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有着对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一致赞同的看法。尼采早年的思想继承了叔本华的唯意志论的哲学理论。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盲目的,不受理由律支配的。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出自生存意志,而人的生存意志是通过直觉而不是理性获得认识的。
然而,尼采作为一个极具有反叛精神的哲学家、诗人、音乐家,他后期在对一切价值重估之后,对瓦格纳的浪漫主义的本质中所带有的退化的生命以及毁灭的意志,亦或是对叔本华意志与表象的消极悲观哲学思想,都给予了无情的批判与摒弃。他以他对音乐的内在经验作为基础,对古希腊悲剧艺术做了一番研究之后,提出了独创性制的艺术的本源来源于酒神与日神的二元性的思想。他的思想一经推出就导致了音乐美学史上的一次重大的转折:浪漫主义音乐文化向现代主义音乐文化转变。 是所谓“从神化生命的希腊精神出发,既用日神肯定了表象,又用酒神肯定了意志。”然而,尼采把酒神状态的实质归结到人与世界最内在基础的统一,他认为“在酒神神秘的欢呼下,个体化的魅力烟消云散,通向存在之母、万物核心的道路敞开了。”因而酒神精神又是他在艺术审美中十分推崇与重视的。
二、尼采的音乐美学思想:权利意志与酒神精神
尼采的自我超越,超越了过去的自己,超越了卢梭,也超越了叔本华和瓦格纳。新的因素在尼采的思想中产生。他认为音乐应回到前苏格拉底时代的酒神狄奥尼索斯,音乐的美好应该是来自如诗一般的生命张扬与饱满的热情,应该要来自古典的和谐与宁静。尼采对那时音乐家的时代定位,对抽象、颓废、空洞的华丽的音乐思想的批判与反对,都是空前的。
尼采并不是看不到古典主义过渡到浪漫主义中的技术革新和思维转化,而是他站在更高的文化视野重新评估了音乐的价值定位。尼采所定性的下的审美,是一种关乎于人的现象,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自身的权利意志状况。艺术是“一方面是旺盛的肉体活力向形象世界和意愿世界的涌流喷射,另一方面是借助推崇高生活的形象和意愿对动物性机能的诱发;它是生命感的高涨,也是生命感的激发。”音乐是酒神精神的“代表作”。艺术就是在由权利意志支配的强烈生命冲动中获得了形式的力量的,正所谓艺术家都应是给予者。强调只有丰盈的生命力,强烈的得胜的意志的表现,加上对冲突的游刃有余地调和,美才被称为是至高无上的东西。之所以瓦格纳的音乐被称为浪漫悲观主义,原因一方面缺乏驾驭情绪冲动的能力,另一方面一味地陷入对形式美的追求,导致过分追求细节上的精致脱俗。
艺术审美上,尼采在他的著作《悲剧的诞生》中,清除了残存在艺术中的概念,留下了两个本源:日神与酒神。他认为“日神状态,酒神状态。艺术本身就像一种自然的强力一样借这两种状态表现在人身上,支配着他,不管他是否愿意。这两种状态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所表现,只是比较弱些:在梦中,在醉中。梦释放视觉、联想、诗意的强力,醉释放姿态、激情、歌咏、舞蹈的强力。”可以这么说,在世界的层次上,酒神与世界本质相关,日神与现象相关。在创作的层次上,音乐是酒神艺术,造型艺术则是日神艺术。并且日神的最终地位还是附属于酒神的。
所以,酒神精神才是艺术的灵魂与本质。那么什么是酒神精神?酒神艺术中最典型的就是音乐。他认为,音乐是艺术的最高形式。尼采认为在贝多芬与瓦格纳的雄伟宏大的音乐体系里,看到了德国的酒神精神的复苏与生长。酒神精神裹挟着人与人之间原来所树立的所有牢固而敌对的藩篱的瓦解而来,世界融为一体了。在酒神的醉里,音乐艺术融化了一切生命个体化的苦痛,世界变成了和谐的、美好的、欢乐的图景。此外,醉作为音乐的本性是很重要的,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都可归结于醉。而其中,日神不过是眼睛的醉,酒神是情绪的醉罢了。日神与酒神的醉合二为一就产生了作为音乐精神的悲剧。
三、对尼采音乐美学的评价
值得肯定的是,尼采试图用希腊悲剧的酒神精神唤起德国人重获面对现实与人生的勇气。他透过艺术的提升,将世界和人生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给予肯定。但是,不足之处在于它斥责理性,高举非理性的大旗,把音乐乃至整个艺术的美划分为人类的原始冲动。完全否定艺术要表现人类社会的观点是有偏颇的。
参考文献:
[1]周国平尼采美学详论[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7页
[2]尼采悲剧的诞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5页
[3]周国平尼采美学文选[M]北京:三联书店,第47页
[4]尼采权利意志[M] 北京:商务印书馆第801,802页
作者简介:
秦蕾(1989-),女,汉族,安徽省合肥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美学。
酒神精神(Dionysian)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运用这两个术语解释了古希腊文明发展的独特性。这两个术语在希腊悲剧中起着相当重要作用的原则与阿波罗神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相关联。
第三封信的题目是“谈人”,这题目太大,很难通过一封信谈清楚。这一封信的信息量很多,涉及美学史上很多流派和人物,没有相关背景,很难读懂。编者应该像《乡土中国》的编者那样,补充相关背景知识,以减少读者的阅读困难。
本文主要论述人的本质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不同学科,作出了不同的回答。
一、精神分析学家的回答
佛洛依德和荣格都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佛洛依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荣格在佛洛依德的基础上创立了人格分析学派。他们两个分别从心理学的不同角度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人的本性有两个,一个是动物的本能,这个概念来源自于佛洛依德。这个动物本能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食和色。食物解决的是人的生存问题,即求生本能;色解决的是种的延续问题,即性本能。为了生存,人学会了掩饰自己;为了延续,人学会了表现自己。掩饰和表现的需求和能力便催生了艺术。为了交流经验,部落成员之间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表演,掩饰得好或表现得巧妙的人,就成了艺术家,他们的表演就成了艺术。
另一个是集体无意识,就是朱光潜说的社会习性,这个概念是荣格提出来的。解决了温饱之后,人们对饮食的要求就会提高,比如饮食的烹制,营养的搭配,饮食的礼节,于是发展出一套饮食文化,后人遵循着这一套饮食文化规范,但又不知道为什么,这就是集体无意识。为了解决种的延续问题,起初是血缘关系内的**,比如中国神话里的女娲和伏羲是兄妹关系,希腊神话中的大地之母盖亚与天神乌拉诺斯是母子关系;后来,为了避免这种**带来的种的延续上的不良后果,在部落之间实现抢婚;文明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婚丧文化。婚丧期间的各种祭祀活动,祭司的专业化表演就发展成了艺术。
因此,从佛洛依德的角度看,艺术起源于动物本能,即人的动物性;从荣格的角度讲,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即人的社会性。
二、社会学家的回答
马克思、谷鲁斯(格罗塞)、普列汉诺夫都是社会学家,他们分别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人的本质进行了论述。
从人的社会性方面讲,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因此艺术起源于劳动。这样的例子也很多,比如鲁迅说的“杭育杭育”派,经过发展就成了《诗经·豳风·七月》;比如拉纤时喊的号子,经过发展,就成了《纤夫的爱》。
谷鲁斯(也翻译为格罗塞)的《艺术起源》与普列汉诺夫的《没有地址的信》,都和马克思持同样的观点,即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普列汉诺夫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而非游戏,是功利的,实用的,这是为了反驳艺术的非功利的、游戏的、娱乐的观点。格罗塞也认为艺术与生产劳动密切相关,但他认为艺术的目的是为了造成民族的统一。这个观点很有启发,我们当下所面临的社会的撕裂状态,与经典艺术的影响力下降有关。普通大众被流行文化所塑造,而流行文化是短命的,很难持续地对民众精神进行塑造;而国家意识形态因其缺乏经典的艺术魅力,也很难真正实现民族精神的统一。民族精神的统一,从根本上讲,还是要回到经典艺术中去。或者说,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创造出伟大的艺术。
蔡元培是一个留学德国的美学家,应该受到了格罗塞的影响,因此提出了美学代宗教的主张。宗教具有凝聚人心的力量,但在中国这个缺乏宗教信仰传统的国家,很难通过宗教来凝聚人心,促成民族的统一。但是我们是一个具有诗教传统的国家,用美学代替宗教,促成民族精神的统一,就是必然的统一。只不过最后,我们走的不是蔡元培的美学教育路线,而是政党的意识形态路线而已。在政党的意识形态影响乏力的现状下,重提审美教育是合适的。
以上关于格罗塞对蔡元培的影响仅仅出于猜想,后来在网上查阅证据,于是发现这么一条:
蔡元培不止一次提到的德国学者格罗塞以及瑞典的希耳恩等人在对艺术的起源与发展的研究上都有不可忽视的重大成就。蔡元培的《美术的进化》一文明显是吸取、综合这些成就而写成的。虽然今天看来过于简单,但终究是中国学者论述艺术起源与发展的第一篇文章。大约就是在蔡元培的影响之下,蔡慕晖从英文转译了格罗塞的名著《艺术的起源》一书,于1937年出版。到了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美学及艺术理论研究者中,不少人对艺术起源的研究产生了很大兴趣。 ——刘纲纪《德国美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回答
刺激反应理论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提出的关于人的本质——学习的认识,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桑代克、华生、斯金纳、赫尔等人。他们重视研究人的外部行为,用刺激—反应模式来解释一切行为,进而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
行为是人的认识在环境的刺激下进行的反应。人根据自己的认识,对环境的刺激进行反应,如果反应带来正面的结果,人的认识就会得到强化;如果反应带来负面的结果,人就会调整自己的认识。无论正面结果,还是负面结果,都会给人带来情感上的反应,这就是感性认识;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反思、总结,人会更加客观地认识正面或负面的结果,找到导致结果的真实原因,这就是理性认识。
审美活动就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实践—认识(感性的和理性的)—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朱光潜先生是赞同这一派的主张的,在这个基础上,他提出了审美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观点。
四、哲学家的回答
从柏拉图到笛卡尔,这一派哲学家都主张人的本质是理性,而且人的理性是先验的。所谓先验,就是在人出生之前就具备的本性,而不是从经验中产生的,也不受经验的检验。
理性主义哲学家们普遍排斥人的感官和感性认识,认为感性认识都是虚假的、靠不住的。
但经验主义哲学家却不同意理性主义哲学家们的观点,他们“把理性认识移置到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理性认识看作是感性认识的进一步发展”。
经由对费尔巴哈的批评,马克思提出了自己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费尔巴哈强调感性的直观,就是客体之美的直接呈现,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认识能力。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基础上,提出了主客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人作为主体,可以认识和改造客体,在认识和改造客体的过程中,作为主体的人也改造(或说塑造)了自己。一言以蔽之,劳动创造了人自己。
当然,劳动创造了原始的人,但现代人却不是劳动创造的。这是阿伦特在《人之境况》中提出的观点。阿伦特从人的自由的角度区分了三种活动,即劳动、工作和行动。劳动依附于土地,完全没有自由;工作依附与单位,是一种雇佣关系,人有一定程度上的自由,即可以自由选择依附于哪个单位,这个时期,人的自由的敌人是体制,体制提供安全感,但以自由为代价;行动是完全自由的,它是超越生存依附和关系依附的真正的自由。这也是我们现代人应该追求的一种最高的自由。
康德和克罗齐对朱光潜先生的影响最大,如果不是后来的时代变化,可能朱光潜一辈子都会是康德、克罗齐的信徒。康德主张审美是一种主体的不带功利性的快感,是对象所具备形式带来的。康德将美分为纯粹的和依存的两种类型,他主要论述的是纯粹的美,也就是美是一种形式,它带给人的是一种纯粹的非功利的愉悦感。
根据主客体的关系,康德把艺术分为三类,即古典的艺术、象征的艺术和浪漫的艺术。古典的艺术是主客体的和谐一致,象征的艺术是主客体的疏离,浪漫主义艺术则是主体的精神凌驾于一切客体,一切客体都是主体精神的外化。我们称李白、郭沫若为浪漫主义,根本原因就在于此。中国古典诗歌讲究温柔敦厚,追求和谐,这就是古典主义的风格。象征主义讲究诗歌的形式,让形式说话,而将情感隐藏起来。
对康德进行了有力反驳的是叔本华和尼采。叔本华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尼采是权力意志的创始人。尼采的美学代表作是《悲剧的诞生》,在这本书中提出了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艺术就是在这两种精神形成的张力下产生的。酒神是非理性的,日神是理性的,艺术是理性对非理性的节制。
在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上,还有一个重要的哲学家和哲学观点朱光潜先生没有提及,这就是卡西尔。卡西尔认为,人是符号的动物,发现和使用符号是人的本质属性,人通过符号认识世界,并和世界进行交流。离开符号,人连思考都变得艰难,就别说认识和改造世界了。从这个哲学观点出发,一切艺术都离不开符号,符号的起源,就是艺术的起源。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提出“酒神与日神的兄弟联盟”,日神阿波罗创造了具体的形象,耀眼的形象艺术:而酒神最为其内在的本源体现在个体化的痛苦之中
随着众神的隐退,日神精神逐渐的消失了,而酒神精神却长久的孕育着,在尼采的一生中,酒神精神对其影响最大。
在自传《看哪这人》中,尼采抛弃了早期的悲观情节,并在《自我批判的尝试》中告诉读者要“热爱生命,肯定生命,即便在其异常艰难的时刻”,我想这句话是对问题的最好回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