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辛弃疾的著名的诗词

求辛弃疾的著名的诗词,第1张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济南)人。他出生时北方久己沦陷于女真人之手。其祖父辛赞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纤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辛弃疾又常常亲眼目睹异族统治下汉人的屈辱与痛苦并感受到北方人民强烈的反金情绪,这一切使少年的他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1161年,二十二岁的辛弃疾聚众起事,加入耿京义军,共图恢复。在耿京被叛徒所杀、义军溃散后,他率五十多人突袭敌营,生擒叛徒。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宋高宗任命他为江阴鉴判,二十三岁的他抱忠仗义从此开始了在南宋的仕宦生涯。

初来南方,辛充满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他热情洋滋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如《美芹十论》、《九议》等,都为人们广为称诵。

他本“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可是,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却只让他治理荒政、整顿治安。南归几年,竟是“官不为边阔,手不掌兵权,耳不闻边议”,驰骋沙场、收复失地的理想始终未能实现,而他“刚拙自信”的性格也使他难容于当时的官场,多次被弹勃罢官。“南归后的四十五年中,他前后总共被弃置闲居了二十年之久。就是在任职期间,也总是进进出出,呼而来,魔而去,最终是“大仇不复,大耻不雪,平生志愿百无一酬。”

辛弃疾生当乱世,“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他以英雄自许,以恢复中原为己任,可却壮志难酬、报国无路。在晚年他含泪自嘲道:“不妨旧事从头记,要写行藏入笑林。”(《鹧鸪天。不寐》)残酷的现实一遍遍撕扯着词人那颗永不甘沉寂的心灵,他只能把他的壮志、他的热血、他的悲愤和无奈一起溶入他的词作,向世人表白。于是,他的词就更多地体现出一种英雄的豪情与悲愤。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个人理想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正如《四库总目提要》云:“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

因此,当宋词在苏轼手中开创出一种豪放阔大、高旷开朗的风格之后,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他善诗文,但以词明世,其《稼轩词》有六百二十余首,无论数量之富,质量之优,皆冠两宋。其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向来被人誉为“英雄之词”,词风慷慨悲壮,激情洋滋,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

一、豪壮慷慨里见忠肝义胆

辛弃疾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他们都是至情至性之人,词作都以境界阔大、感情豪迈开朗著称,但是辛词的这种豪迈与苏轼还是有不同之处。

苏轼一生坎坷,但他的忧郁多为个人的怀才不遇而慨叹,以旷达的脚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生长于被异族蹂嘴的北方,恢复故土的愿望比一般人更为强烈,而且他在主动承担民族使命的同时,也积极寻求个人生命的辉煌,他的词就表现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义精神。再者辛以报国为己任,却生不逢时,郁郁而终。他的忧郁多为国为民。他的词中也常作旷达语,但带上国家、民族及个人重负的心却让他无法把冲动的感情化作平静之语石政治理想和社会现实的矛盾决定了他的词没有也不可能有苏轼词的那种空旷洒脱的风致,而更多地是用他那摩天大笔抒写出英雄报国无门的悲愤与无奈,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如:“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水龙吟》)产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满江红》)等。

在他脍炙人口的《破阵子》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他的词作中哪种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扭结,所形成的大起大落,反差强烈的高崖瀑布般的冲击力:“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旅得生前身后名”,之后,突然一句“可怜白发生”,情绪陡转直下,梦醒了,理想落空了,人也老了:词至此收尾,如一首壮曲戛然而止,无声处更可见壮与悲、理想与现实强烈的反差,给人更多难以言表的苦闷与悲愤。

辛弃疾在他南归的第十二年重游当年南归的首站建康时,想起当年的满腔热血,南归后却投闲置散,不得一遂报国之志,感慨万端,写下了著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答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他胸怀壮志,所以起笔意境开阔,楚天千里,秋色无边。因人心中有愁有恨,似乎美丽的远山也在“献愁供恨”。愁恨为何呢北望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山河虽好,仅存半壁。而自己就如闲置身边的这把“吴钩”,空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不得一遂报国之愿。以物比人,怎不引起诗人无限感慨呢!北望故乡难归,南渡又遭排挤,孤独的游子看着空自佩戴的宝刀,一遍遍地拍打着栏杆,“无人会,登临意”,这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岁月无情流去,这种悲哀更显休目惊心。然而,即使词人在写他的孤独和悲哀,写他的痛苦和眼泪,我们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许、绝不甘沉没的心灵。辛弃疾表面上常常领略着山水田园风光的恬静之趣,但心灵深处却不停地涌起波澜,令他常常不能自己,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也因现实的无奈而悲愤,时而又作旷达之想,强自宽慰。辛词就在这种矛盾的交织和碰撞中形成了它特有的豪壮苍凉、雄奇沉郁的风格。了解了辛当时的境遇再来读他的这首词,让人在千百年后还能感受到这种发自肺腑的英雄的慨叹!

二、婉约含蓄中显赤子丹心

都说辛词豪壮,但他的婉约细腻也一样搜长。他的《菩萨蛮》:“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是一个典型。上片由眺望青山开始引出对知己叶衡的称赞和对青山的联想。辛词的想象总是离不开他渴望报国杀敌的战场。青山连绵,如纵横疆场的战马无数,能让他挥戈跃马,实现多年的梦想。可是烟雾迷蒙中,青山隐没了,一个“终”字写出了他的盼望之久,含蓄中更隐隐透出了深切失望。下片由望青山转为挪愉沙鸥。由人愁才发白引出对沙鸥全身白色的嘲解。表面上愁的是沙鸥,但隐约感到鸟愁是虚,人愁是实,作者想用幽默洒脱来强自解愁,但带着上片隐隐的失望,在他不能自解的痛苦的痴笑中,让人在淡淡的恍悟中情不自禁地为之落下辛酸的眼泪。

他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常怕花开早,况且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这首词表面写充满哀怨愁情的深闺女子,实际是作者落寞怅惘的内心写照。辛弃疾南渡十几年可抗金主张一直未被朝廷采纳,如今却要被调到离抗金前线更远的湖南,内心失望惆怅可想而知,“作者发泄刚强之气,不是振臂疾呼,而是“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将感慨寄寓于美人香草的具体形象描述当中”,以一女子的身份层层抒写哀怨落寞怅惘之情,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在婉约含蓄的外衣之内,有一颗火热的心在跳动,那是他渴盼国家强盛的一颗耿耿忠心啊!

三、挥洒纵横中透真性真情

辛弃疾不仅沿续了苏词雄放阔大的气势,而且以其蔑视一切陈规的豪杰气概、丰富的学养和过人的才华,在词的领域中“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进行极富于个人特色的创造。

从中唐起,词一直是以“诗余”的角色出现,即“作诗之余偶而为之”。到苏轼,虽将怀古、游仙、咏怀几类题材入词,但大多是歌酒应酬、迎来送往、赠妓遗诗、留连光景之作,政治斗争、社会生活等多只在苏轼的诗中出现,而“真正使豪放词达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还待稼轩”。“前人曾说杜甫每饭不忘君,那么辛弃疾则可说是每饭不忘抗金了。“词在辛弃疾手中,无论是赠别、祝寿,也无论是酬答唱和,都把民族的灾难、抗金的情怀、现实的苦闷·“·注入词中”。如《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本为友人韩元吉祝寿,却又批评了投降派,抒发了自己“整顿乾坤”的壮志豪情;如《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本是宴别,可又是由怀想刘邦伟业写起直至现实“胡尘未断,塞马空肥”,极尽慷慨悲凉。而他的抒情述志、登山临水、怀古咏史的词作,则更加自如地抒发其抗金豪情与感慨。如《永遇乐·千古江山》《南乡子·何处望神州》《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等。

词发展至此,只有到辛的笔下,才将大量的时事、政事、国事、军事和生活琐事融为一体,写入词中,至此,词彻底摆脱了“诗余”地位,辛开拓词境范围的功续,在文学史上光照千古。除了内容,在形式上辛词还呈现出一种极度率真自由的风格。都说苏轼以诗为词,辛是以文为词,在辛的手中,词的语言变得更加自由奔放,变化无端,他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在辛词中,有严整的对句,形式整齐,内容相对,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如“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用简洁明了的语句刻划出战斗迅猛快捷的场景,尤其“的卢~霹雳”还能给人带来明显的音响效果,使人如临其境。也有许多随手可拾的古书中现成理语,使词具自然流畅的散文美。如“八百里分庵下炙”(破阵子》)、“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水调歌头》)。还有夹杂许多语气助词的文言句式,如“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苑羹妒脍哉”(《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意即厌倦了官场就应急流勇退。难道是因为家乡味美的妒鱼和纯菜羹而弃官还乡吗用了“岂为。,哉”的反问句式加强了“不是”的语气,强调了退隐之因是“倦”和“早”。他用形式不拘的语言形式,有对话、问答乃至呼喝,如“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南乡子》),自问自答,即引出悬念又自己强化了答案。又如“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沁园春》),起始就以“汝”呼杯,责怪酒杯紧随自己,自称“老子,’(老夫),将酒杯人格化,用对话的形式让它和自己上演了一出喜剧,使全词富有谐趣,成为辛词中很独特的一种类型。在辛词中,还有大量俗语、口语也揉入词中,如“些底事,误人那。不成真个不思家”。(《鹧鸪天》)、“七十古来稀,人人都道,不是阴功怎生到”(《感皇恩》)、《消平乐村居》全词等,纯粹的口语,自然清新、朴素活泼。

这种内容和形式上的自由率真,究其原因,首先因为辛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作事行文都较为奔放自由。其次他不是以一个文人来给自己定位,而是作为一名武将或是政治军事家,在他的词作中没有那种文人难以摆脱的媚俗之风;再次辛弃疾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只是用语言表达自己最真实的心绪和状态,因此辛词在内容和形式显得更加自由奔放,无拘无束;最后是因为辛弃疾始终把他个人施展才华的渴望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他的情绪的感染力也因此被充分扩大了,他词中的欢喜、哀愁、愤怒等种种情绪才更加强烈,更能打动人心。这样,辛将豪放一词的创作风格发展到了一个极致,“前人固无可企及,后人接踵亦无复达到其高峰”。

辛弃疾的词,是发自英雄心灵深处最真切的呐喊,穿过千年的时空,至今依然强烈地震撼着每个读者的心灵。这种永远不忘民族国家、永远不能在平庸中度过人生的英雄本色,伴随了辛弃疾的一生,也始终闪耀在他的词中。辛弃疾虽然最终没有实现他的英雄之梦,但他慷慨激昂的呼号和悲歌却在后人的心中塑造了一个永远不朽的英雄形象,并以此感染和激励着一代代的后来人!当然辛词中也有许多的弊端,比如用典繁复,在格律上不甚在意,豪放中带有粗放之疑,不过也无损其词作所散发出的高尚爱国情操及人格魅力,也许这就是读辛词给我的最大的震撼,吾辈当共勉之!

抒发了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情感。 因为他善于运用奇特的想象,夸张和比兴寄托手法,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以特殊的精神和性格,寄托自己雄伟壮美的理想。一般很少采用传统词作中常见的兰柳花草及红粉佳人为点缀;与所要表达的悲凉雄壮的情感基调相吻合,在他的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借以柔美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强烈感情。

这首词大约写在他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之后。全词着力描写了元月十五夜元宵节观灯的热闹景象。先写灯会的壮观,如大地千树银花,天上星落人间。接写观众之多,特别是贵人多得“满路”。再反复渲染灯会的丰富多彩,姑娘们欢声笑语。“元夕”的热闹与欢乐占全词十二句。“众里”一句方始出现主人公活动,而他仅是线索人物,最后要写的人却只未两句。奇怪的是“那人” 赏灯却不是“宝马雕车”也不在“笑语盈盈”列中,她远离众人,为遗世独立,久寻不着,原来竟独立存在“灯火阑珊处”,岂不奇怪。如果联系作者的遭遇,便可知道,全词用的是对比和以宾衬主的手法,烘云托月地推出这位超俗的女子形象:孤高幽独、淡泊自恃自甘寂寞、不同流俗。这不正是作者自我的写照?梁启超评曰:“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是很有道理的。可见含蓄之深。是宋词中“婉约”类名作。

  赏析一

  众所周知,辛弃疾是宋代豪放派词作家的杰出代表。他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从这首词的内容看,此词可能是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任江东安扶司参议官任上所作。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收复中原。但他的建议根本不被人理睬,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词人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 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因为由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这一巨大的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 总之,辛弃疾的这首词,无论是从它的艺术境界,还是从它的气象和风格看,他都与运用神话传说的浪漫主义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作者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来解决现实的苦闷与实现理想的浪漫主义手法的特点,是一首富于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词章。[4]

  赏析二

  咏月抒怀,早已成为古今中外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词中篇什,缠绵悱恻,伤怀念远,幽情寂寂者多;思与境谐,景与情会,“飘飘有凌云之气”(王闿运《湘绮楼词选》评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词语)者少。而像辛弃疾这样情思浩荡,神驰天外,异彩纷呈,爱国壮志隐含其中者,尤不多见,宜乎陈廷焯称其为“词中之龙也”(《白雨斋词话》卷一)。 据词题知作于淳熙元年中秋夜,时稼轩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吕叔潜字虬,余无可考,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破题写中秋的圆月皎洁,似金波,似飞镜。“转”而“磨”,既见其升起之动势,复见其明光耀眼,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苏轼《洞仙歌》词:“金波淡,玉绳低转”。“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甘子布《光赋》:“银河波曀,金颸送清,孤圆上魄,飞镜流明”。李白《把酒问月》诗:“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因明月而思及姮娥,遂有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高诱注说,她后来“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白发欺人,壮志难酬,正是稼轩此时心情的写照。他南来至今已十二年。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侄赵眘(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眘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1165年(乾道元年),稼轩上赵眘《美芹十论》;1170年(乾道六年),上宰相虞允文《九议》,七年之内,连同另两篇,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写于同年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云:“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所以这“问姮娥”是含有无限凄凉意的。虽用薛化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却决不是一己之哀愁。 下片陡转,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突变为奋发激扬之音:“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豪情胜概,壮志凌云,大有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三首其三)之势。此是勉友,亦是自勉。一结更发奇思异想,把这股“英雄语”(周济语)、“英雄之气”(陈廷焯语)推向高峰:“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杜甫对明月怀念家人云:“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一百五十日夜对月》)。如此“可照见家中人也”。后来他漂泊夔府孤城,离家千里,此时对月,想像又不同:“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月》)。由于自己的孤寂,想象姮娥也会孤寂。稼轩襟怀高阔,他斫却婆娑摇曳的桂枝,是为了使洁白、清纯的月光,更多地洒向大地、人间!《酉阳杂俎》称: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词源自传说故事,前人诗句,但内蕴丰厚多了。周济《宋四家词选》眉批谓此词“所指甚多,不止秦桧一人而已。”夜宴中秋,对客把酒,词人抒发他的“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只是点到而已。他准确地把握了“诗亦相题而作”(瞿佑《归田诗话》)的道理,由首至尾未离中秋咏月,只是意在月外,出之于飞腾的想象,使“节序”之作更上一层楼。

辛弃疾诗词最佳十首如下:

1、《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4、《西江月·千丈悬崖削翠》

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熔金。

白鸥来往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

别浦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

千年往事已沈沈,闲管兴亡则甚。

5、《西江月·宫粉厌涂娇额》

宫粉厌涂娇额,浓妆要压秋花。

西真人醉忆仙家,飞佩丹霞羽化。

十里芬芳未足,一亭风露先加。

杏腮桃脸费铅华,终惯秋蟾影下。

6、《西江月·人道偏宜歌舞》

人道偏宜歌舞,天教只入丹青。

喧天画鼓要他听,把著花枝不应。

何处娇魂瘦影,向来软语柔情。

有时醉里唤卿卿,却被傍人笑问。

7、《西江月·秀骨青松不老》

秀骨青松不老,新词玉佩相磨。

灵槎准拟泛银河,剩摘天星几个。

奠枕楼东风月,驻春亭上笙歌。

留君一醉意如何,金印明年斗大。

8、《西江月·画栋新垂帘幕》

画栋新垂帘幕,华灯未放笙歌。

一杯潋滟泛金波,先向太夫人贺。

富贵吾应自有,功名不用渠多。

只将绿鬓抵羲娥,金印须教斗大。

9、《西江月·风月亭危致爽》

风月亭危致爽,管弦声脆休催。

主人只是旧时怀,锦瑟旁边须醉。

玉殿何须侬去,沙堤只要公来。

看看红药又翻阶,趁取西湖春会。

10、《西江月·贪数明朝重九》

贪数明朝重九,不知过了中秋。

人生有得许多愁,惟有黄花如旧。

万象亭中殢酒,九江阁上扶头。

城鸦唤我醉归休,细雨斜风时候。

辛弃疾的《满江红·敲碎离愁》最“妩媚”的一首词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

当时韩胄起用辛弃疾准备抗金北伐。作者由此想起历史上的人物孙仲谋,既有对自己青春流逝的慨叹又有对自己老当益壮的期许。如《永遇乐》开首:“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结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中连用几个典故,寄意遥深,充分展示出作者的豪情与担忧。《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也是借孙权咏个人心事,并感叹朝中无名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510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