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教师说课稿模板

高二语文教师说课稿模板,第1张

1高二语文教师说课稿模板

一、说教材

 《阿房宫赋》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课文。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是传诵千古的名篇。教学时,可参考“课文说明”和“有关资料”,分别在内容和形式上给学生做一些必要的提示。通过让学生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加深对这篇赋讽喻现实的思想意义的认识;通过讲解赋体的源流和特点,让学生将这篇“赋”和本单元学过的其他三篇“古文”做一些比较,掌握赋在描写、叙事、议论等方面的一些特点,为熟读背诵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

 基于文言文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本文的学习,应着重让学生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内容,从而更好地体会文章所要表现的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了解“赋”的文章体裁特点,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了解文言词语的活用现象和文言句式。

 2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3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学生掌握重点文言知识”为我的教学重点,“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为我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诵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2高二语文教师说课稿模板

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XX》的第XX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XX》是省编XX年级语文第XX册第XX单元中的第篇课文。它是作家的一篇什么文章。根据该单元教学目标;以及本篇课文特点,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2、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德育目标

 3、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二、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美读散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提出的疑问,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小结中赏析课文,理解本文中作者的感情。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三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第二课时通过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品析语言并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第三课时将本文与朱自清的《春》的比较,理解散文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五、教学程序

 教学要点:

 教学方法: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诵读法

 教学手段:课件

 教学步骤: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3分钟)——讲授新课(30分钟)——反馈练习(10分钟)——归纳总结(2分钟)"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我先对布置的预习作业进行抽查并明确生字词答案;然后以简洁的话语引入新课,用课件对作者及与课文有关的经历进行介绍。

 2、讲授新课:

 3、反馈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及自己的笔记,朗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语解答课后练习题或练习册,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领会作者的感情。

 4、归纳总结:在学生完成练习的基础上,针对课文标题讨论,理解中心意思,进行最后的。

 5、布置作业:依据课文练习或练习册来确定2—3点。

3高二语文教师说课稿模板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本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八课《词七首》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教材分析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全词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雨霖铃》是课内自读课文,但也可以做教读课文,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作为课内自读课文来处理,主要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三)鉴于以上两点,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领会唐诗、宋词的艺术特点;初步掌握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词中意象,具体领会唐代几位诗人和宋代几位词人的艺术风格;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以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作者当时的理想;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2重点:学习名句鉴赏的方法:易词造意法;

 3难点: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因为这是从鉴赏评价的层次来要求)。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1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诗词作品,因为诗词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很能吸引人,不喜欢的较少。但无论哪种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具体说说它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都是一些难题,更不能很好地把握。

 2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学过诗词,对诗词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

 3柳永是个的词作家,早已为同学们熟知。他的作品很多,但平时学生接触的不多,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

 4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近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

 (二)学法指导:

 把握整体察背景品味词语反复吟

 联想想象悟主旨再现意境体诗情

 易词造意赏名句求同辨异见风格

 熟读背诵常积累改写运用争创新

 学生主要运用:快速阅读法、圈点批注法、发现法、比较法、品析法以及讨论法。例如:

 1诵读法:朗读要注意语言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

 2揣摩语句法:主要是从句子所蕴藏的含义和情感入手;

 3比较阅读法:将要学的内容与已知内容进行比较,求同存异,加深理解。

4高二语文教师说课稿模板

一、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层层深入,离情别绪,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为了突破学习重难点,我将通过以下三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①诵读讨论法。②提问点拨法。③自主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我设计的导入语: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

 (二)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

 (三)具体赏析,揣摩名句。

 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这些景物(意象)所抒发的感情,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词中所弥漫的浓浓的离愁,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的典型景物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设计意图:情景交融这一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征和所包含的情感、赏析名句,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体会诗歌意境,更深刻地体悟到宋词婉约之美,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并教给学生以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并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使自己的赏析活动更活跃更丰富,更能体现出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独特个性。

 (四)背诵(在完成课文分析的基础上,我将组织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五)课堂练习,拓展延伸(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为强化学生对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就设置一道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读李华的《春行即兴》赏析这首诗的情景交融)。

 七、说板书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形成以下的板书,这个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完整的理解课文)

 上阙:冷清秋之景离情别绪归期渺茫

 下阙:伤离别之情前途黯淡命运难测

 八、课后作业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布置课外作业: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200字左右。

5高二语文教师说课稿模板

一、说教材地位和教师的主要任务

 《氓》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氓》这首诗语言障碍并不大,结合注释学生能够理解《氓》的基本意思,进而体味出诗歌的情感;所以我教授这节课的主导思想就是:以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领悟为主。尽力把新课改的精神融入到整个课堂中去。

 对《氓》这首诗歌,作为一名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带领学生去“倾听”那个两千多年前的声音,不断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思想和感情的空间,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平时极少可能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的事物情感,帮助学生努力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这种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发现文本本身的美。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课堂的讨论重点放在鉴赏层面:体会分析理解:

 (1)人物在特定处境下的复杂情感;

 (2)表达复杂情感时所采用的表达方式。

 3.深入挖掘,体察人物命运的偶然与必然,推测判断人物未来的人生命运,从而引发更深刻思考。

 三、说教学设想,从教师层面说

 我主要通过三个问题来组织课堂,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文本;发现和理解婚姻失败之后的严肃与冷峻,引导学生对我们自己现实人生的关照;产生对这个弱女子的同情,提升他们情感价值观。

 从学生层面说。

 引导学生一切从文本出发,自由读,整体读,个别读。实现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辩论、探究。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充分对话。在活动中让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把语文教学活动落实到学生的“学”上,从而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素质。

 从教学环节层面说。

 倡导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我要做的就是:努力构建一种开放、和谐、愉快的,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真正凸现的新型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知识的平台,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XX,从而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同时也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

 我是从这三个方面来设计我的课堂的,具体的课堂流程也会随着这些因素发生变化。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自古以来,爱情就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出了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jiānjiā)苍苍,白露为霜。所谓尹人,在水一方”,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那是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这些都是诗经当中描写爱情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经》,来继续感受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2、自由诵读,寻找称呼。

 自由朗读文章,寻找诗歌中女主人的对男主人公称呼的微妙变化,你会发现女主人公的情感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5分钟)

 第一章里,先是称“氓”,也就是一个陌生的小伙子,说明女子对他毫无认识;接着称“子”,“子”是对男子的尊称,这时,女子已经跟他很熟了,把男子当作朋友了看待而尊重他了。

 第二章就称“尔”了,这是两人感情很好以后的亲昵的称呼。

 第三、四章而称之为“士”,视其为一般的路人,感情上已经淡漠了。

 最后两章连“士”也不称呼了,心里积攒的怨气使她连提也不想再提这个人了。

 这是女子沉浸在自我的叙述中,由于感情的变化,不自觉地选择、转换指称,从她对男子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人感情的发展,很有意思,耐人寻味。

 板书:恋爱——婚变——决绝

 3、二读诗歌,关照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学习“比、兴”的艺术手法。

 思考淇水在这幕悲剧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在诗歌中淇水出现了几次?展现出女主人公怎么样的思想性格?运用了什么手法?(多媒体展示)

 明确:她在文中出现三次,她是婚姻悲剧的见证者,当初情意绵绵的送别,后来欢喜披着红盖头嫁过去,再后来带着受伤的心痛苦回来。她见证了这一场由美丽爱情开始最后以悲剧收场的失败婚姻。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第一次:甜蜜、期盼、依恋、幸福(板书)纯真痴情,活泼热情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第二次:痛苦、追悔、怨恨、伤心(板书)勤劳能干,任劳任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第三次:失望、委屈、愤恨、决绝(板书)冷静决绝,坚强果断

 在课堂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反应,我可能会适时的用下面琐碎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到2600多年前,走进女主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真正与主人公对话。

 导致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这场婚姻中我有没有责任?

 除了婚姻的不幸外,还有那些因素给了她痛苦?

 婚姻的不幸和娘家人的不理解、不支持哪个更能女主人公的悲哀和痛苦?

 女子从这场爱情中总结了哪些经验呢?她用什么艺术手法来阐述这个道理?

 女主人公最后做出了什么决定?反映她性格哪一面?

 女主人离婚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4、讨论、辩论分析婚姻悲剧原因。

 为什么如此一个集中国传统美德于一身的良家妇女为何会被休弃呢?(学生讨论辩论)

 1、性格决定命运

 2、女子容貌色衰

 3、男子变心

 4、社会原因

1高二语文优秀说课稿范例

一说教材

 《苏武传》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仍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根据我校的学生情况,我把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作为本课教学难点,把学习本文运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映衬的手法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方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

 二说教法

 教材虽然篇幅较长,个别字词生僻,但人物形象饱满,情节生动,文学性、观赏性较强,注释很详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敢于创新,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就能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我打算采用:

启发式教学,学案式教学,为达到化的教学效果,我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引导学生采用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过程

 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我安排三课时。

 第一、二课时:学案式教学,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

 第三课时: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1导入:展示年轻的苏武手拿符节准备出使匈奴的照片以及播放《苏武歌》,引导学生找出出现频率的是“节”字。“节”既表明了他是持符节出使匈奴的大汉的使者,也是指苏武在面对重大变故,对敌人的种种威逼利诱,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民族气节。

 (目的:为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采用展示的方式导入新课,能迅速地让同学们找出“节”是贯穿《苏武传》的一条主线,是苏武伟大精神的核心所在。)

 2浏览全文,梳理情节。

 《苏武传》是通过哪些内容展示苏武的崇高气节的请同学们分小组分角色朗读。

 总结:两次XX――刚烈豪壮之节,三次拒降,十九年坚守―忠贞之节。

 (目的:让学生走进历史,走进文本,直面人物,主动参与。在研读文本中探究角色,在角色进入中体验情感,让枯燥无味的文言文鲜活起来,让同学们在角色品评中回归主旨。)

 3重点探究。

 引导学生分析本文运用富有个性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映衬的方式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方法。

 问题设置:

 (1)引导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你认为苏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的技巧和方法。

 ①文章详写卫律和李陵的劝降的目的。

 ②苏武XX的原因和XX时周围人的反应。

 ③苏武被囚禁和北海牧羊时的表现。

 五说教学反思

 文言文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一般学生对于文言文是不感兴趣的,所以课前我给大家讲述了苏武的故事,让学生们对苏武这个人感兴趣。根据我校的学生情况,我用了两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落实效果不太好,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够掌握。

 在分析苏武形象时,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因此我把学习本文运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映衬的手法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方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因为文意疏通得很完整,所以学生很容易找出来,效果不错。

2高二语文优秀说课稿范例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声声慢》。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必修四第二单元编选的是宋词,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的宋词单元。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词人的作品。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本单元教学课上努力做到学生、教师、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因必修五模块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学习内容,所以本单元的学习还应引导学生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文特点

 闺怨主题是唐宋诗词创作的一个传统题材,“闺怨词”是专门表现妇女生活和情感的一类词。但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男性替妇女表达情感,虽别有一番风味,但终归和妇女复杂、内隐的心理隔了一层。李清照是词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视角和笔触比男性词人更敏感、细腻。《声声慢》即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其艺术表现方式是独特的,李清照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她独有的寂寞心境。

 二、学情介绍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唐宋词,当时的学习要求只是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情感而已。进入高中阶段,这种要求显然是不够的,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要把他们放在整个宋词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还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高一的学生心理上摆脱了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可塑性极强。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如果在课堂上能帮助每一位学生习得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将是他们终身受用不尽的财富。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能力目标:通过“直觉感知——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地鉴赏诗歌。

 (3)情感目标: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情感的变化。

 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闲愁”与“丢家弃国之愁”的区别,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

 (2)教学难点:这首词选择的意象很符合传统的审美视角,挖掘词中意象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教学方法

 ①首先是诵读法。诗词教学,无论采取哪一种教法,都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作品背诵下来。因为背诵是鉴赏的前提,不能充分的诵读就谈不上深入的鉴赏。要对诵读给予充分的重视,那种先讲解再诵读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教师可以做示范背诵,让学生明白背诵的重要性。总之,能卓有成效地进行诵读训练,从中体验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就可以说完成了教学目标的一半,决不能等闲视之。

 ②“情境法”教学。借助、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③比较法。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多诵读、多分析、多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构想:通过多媒体和mp3的展示,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以对联“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贯穿全文,结合词人生平大事,比照前期代表作《一剪梅》中的愁,通过意象的解读领会此词的“愁”的内涵。

 四、学习方法

 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学法上我希望自己能把学生学习宋词的热情煽得旺旺的,能点燃他们兴趣的熊熊之火,使学生个个喜欢宋词,个个迷恋宋词,因为兴趣是的老师。

 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合作,在思想的碰撞中经历生疑、矛盾、挣扎、释惑的学习乐趣。

 ②朗读法。让学生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使难以理解的文字变为易懂的,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能力,从而感染学生,使他们更进一步的接受美的熏陶。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现在我们先来听一段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这首歌的歌词化用了哪位词人的哪首词(李清照《一剪梅》)那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中,李清照的情绪若用一个字概括,是何字(愁)如果在这个愁字前面加上定语的话,应是怎样一种愁(闲愁,闺愁)在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一剪梅》中,表现的是一种闲愁、闺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声声慢》,看看写的又是什么愁(板书:声声慢,李清照)

 设计意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学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激发学生的情感。

 2、朗读训练,初步感知。以朗诵为起点,在与录音的对比中寻找突破。通过学生齐读、录音朗读、个人朗读等形式,熟悉文本和领会情感。引导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轻重读音,注意感受朗读中的情感基调——哀婉凄凉。

 都说“一般愁字别样情”,多愁善感的诗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千般浓、万般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请同学们齐读此词,找出课文中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

 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人通过这句,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愁情。这次第,是指什么时候呢让我们走进李清照的生平,去了解她写此词时的情形。

3高二语文优秀说课稿范例

 一、说教材

 《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兼容并包,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诗歌本身的发展也趋于成熟,体裁扩大,诗体完备,诗家辈出,风格多样。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登高》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首代表性律诗。古人评价它是“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见其重要位置。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古诗如浩瀚之海,实现上述目标,让学生自己在诗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应是最理想的选择。

 1、叶圣陶先生曾说“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回地诵”,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是本课的着力点。掌握方法,分析得更准,理解得更透,读得会更动情,感悟会更深刻,受益会更多。因此,我把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作为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2、学生观决定教育观。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新课改的精神之所在。师生平等对话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我把教师主导下的多层对话作为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3、教育的本质就是塑造人。让学生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那种爱国爱民情怀中汲取一点精神养料,是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关注点。

 综上所述,本节课就是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让学生去感受诗之美,领悟诗之情,学习诗之法。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是教学重点,汲取诗人的精神养料是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会多处灵活运用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抓住朗诵,也就是抓住诗歌教学的“牛鼻子”。“以声达意”、“以声移情”、“以声传情”可带领学生较快地走近诗人,走进文本,感受诗情,触摸到融于诗歌中的诗人的情怀。

 2、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我在鉴赏诗歌意象,体会情景交融艺术手法时,会运用自主探究法。学生将分组讨论,抓描写意象的关键词并体会其作用,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3、在体会诗歌的悲情美环节,我会恰当运用提问点拨法,指导学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

 4、运用多媒体,展示、影像资料、背景音乐,变抽象为直观,变无声为有声,丰富教学内容。

4高二语文优秀说课稿范例

一、教材分析和教材处理:

 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博尔赫斯《沙之书》。它所处的单元是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的第八单元。这个单元是外国小说欣赏的虚构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理解“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了解“虚构”与心灵真实的关系。而《沙之书》是小说虚构艺术的典范之作。鉴于此,结合新课程标准对小说阅读的要求,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重难点:

 认知目标:了解博尔赫斯及其作品。

 技能目标:领会作品的内容;理解“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了解小说“虚构”的艺术。

 情感目标:把握小说题旨的多义性;能以积极健康的态度看待“无限”。

 教学重难点:“虚构”艺术的形式与内容。

 课时安排:

 二、学法的指导:

 1、借助学生大胆阐释,整合学生自由探究成果。

 2、深入研读文本,利用课堂讨论,探究教学难点。

 3、结合课文进行对多义性小说研究性学习。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一、博尔赫斯的简介:

 主要围绕的是:博尔赫斯是一个以书为生的作家,他一生都生活在图书馆中。读书是博尔赫斯生活中一项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活动,直至他的双目近乎完全失明,于是引到作者的一篇小说《沙之书》。

 (设计的目的:作者是一个嗜书如命的一个人,虚构以《沙之书》为题的小说,也就理所当然,也为了上课流畅性。)

 二、阐释《沙之书》:

 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沙之书》乍看题目,有些奇,单题目,想像《沙之书》是怎样一本书?

 (设计的目的:培养学生想像与虚构能力,引起学生兴趣,引起阅读全篇小说的兴趣。)

 三、通读《沙之书》:

 学生认真阅读《沙之书》全文同时,理清小说的结构,并概括小说的开端、发展、结局。(提示:以“沙之书”为宾语,组成动宾式的大意概括。)

 参考:初识沙之书(1--35);买下沙之书(36--45)。

 研究沙之书(46--50);逃避沙之书(51--52)。

 (设计的目的: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为深入研究课文打下基础。)

 四、认识《沙之书》:

 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博尔赫斯具有非凡的想像力。作者是怎样来描写这本奇书?

 (细读课文,找出“沙之书”的一些特点:比如“逢双的一页印的是40,514,接下去却是999”,“我把左手按在封面上,大拇指几乎贴着食指去揭书页。白费劲:封面和手之间总是有好几页。仿佛是从书里冒出来的。”,“现在再找找最后一页。我照样失败,”等等)

 (设计的目的:训练学生对作品的细读能力和对“虚构”的理解程度。)

 五、解读《沙之书》:

 主要分开两个步骤:

 第一步解决“我”的情感。我设计了一个问题:

 “我”对“沙之书”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参考:好奇—钻研—渺小(最后发现对它了解越多,则不了解的部分也越多,就越意识到自己的渺小)—(然后迷失于无法自拔的敬畏)敬畏—(然后是)恐惧(这几个步骤与人类科学探索是一样的,最后一步是)----逃避/坚持(相信科学万能的人会用积极进取的心态坚持,而对博尔赫斯这样的神秘主义开说,肯定会选择逃避。)

 第二步探讨《沙之书》主题的多义性: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或更多的阐释:

 “沙之书”代表“无限之物”,它可以看作对无穷无尽的存在的隐喻;它可以看作无间空间的模型;它可以看作是对人类浩瀚知识的象征;它可以看作是对文学的某种认识,等等等等。

 四、板书的设计:

 人类面对“无限”时无所适从的真实。

 “虚构”是最重要的心灵的真实。

5高二语文优秀说课稿范例

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的第21课《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师说》是第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论说文。文中韩愈批评了“耻学于师”的士大夫,提出以“道”,即以儒家思想为师。表现了他不顾流俗,锐意改革世风的进取精神。现依据教学大纲、考纲、教材、学情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制定及教学程序的设计等方面作如下说明。

 一、说大纲、考纲、教材和学情

 (一)关于大纲

 《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诵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的用法;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关于考纲

 据《大纲》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文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要求:

 ①理解(能力层级B级):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级):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级):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关于教材

 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是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上可明显看出来。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多诵读、多积累,培养语感,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

 (四)关于学情

 过初中和高一上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突破。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①掌握、积累实词“师”“传”“从”“道”、虚词“之”“其”“而”“乎”“所以”的意义和用法。(重点)

 ②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二)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有感情地、用多种语气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难点)

 ②培养学生自读注释、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点)

 (三)德育目标

 ①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

 ②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三、说学法、教法

 (一)学法

 ①诵读法

 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诵读法成功的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老师应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察语气,逐步读出“情味”来,揣摩文意。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

 ②圈点法

 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而句读无讹。”我从两方面指导:一是指导使用圈点勾画符号,二是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适当作一些批注。

 ③提问法

 这是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解等方式解读课文,学会向老师质疑。

 ④练习法

 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练”不求“多”,应求“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我设计了一套课堂巩固练习,重点巩固课文重要词语,当堂“消化”。

 (二)教法

 ①点拨法

 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此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我主要点拨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样准确理解一词多义的几种方法,通过比较,温故知新,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②归纳法

 从高一上学期开始,我一直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例如《师说》第一课时讲解重要实、虚词,我主要运用归纳法,归纳“传”“师”“道”等实词义项及“之”“其”“所以”等虚词用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总体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教学整体思路:通过诵读把握全文;通过质疑师生互动;通过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通过精练巩固知识,强化记忆。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师说》一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诵读,理清思路,积累实虚词;第二课时主要是诵读,归纳实、虚词,分析论证结构。

 (二)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及解题(2分钟)学生齐读注释;补充作者相关内容及文学常识(屏幕展示)

 2、整体把握(共21分钟)

 ①教师配乐示范朗诵(4分钟)

 ②难读、异读字读音点拨指正(屏幕展示)(1分钟)

 ③教师诵读指导(2分钟)

 ④学生自由朗读(4分钟)

 ⑤个别学生示范朗读(4分钟)

 ⑥齐读(4分钟)

 ⑦理清全文思路(板书)(2分钟)

 3、着重分析第一段(共13分钟)

 ①一学生示范朗读,其余学生看注释疏通文意(2分钟)

 ②学生质疑,教师点拔,师生互动(6分钟)

 ③师生归纳重点词语、句式(3分钟)

 ④学生试背诵第一段(2分钟)

 4、课内巩固练习(共4分钟)出题(屏幕展示)

 5、布置作业

 五、说板书

 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师说韩愈

 为师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一段:从师必要:“不从师,惑终不解”

 择师标准:“无贵贱、无长少,道所存,师所存”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二段:对其子——于其身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

 医、师、工——士大夫“智不能及”

 三段:师生,师道关系

 四段:写作缘由

 (三)第二课时我作如下安排:

 首先,用同第一课时的方法学习三四段,并检查课文名句的背诵情况。

 其次,进入课文的分析。本课从分析讨论课文的第二段开始。这一段中,对比论证使的手法是教学的关键。我设问[提问]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几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锻炼搜寻有效信息和归纳的能力。要求学生将几方面的对比关系一一列出,并用课文原文回答作者通过每一组对比得出的结论。从而在诵读与找寻中明确对比论证的使用效果,并鼓励学生在习作中使用。分析后,要求学生进一步朗读并背诵名句。

 在设计中,我设问[提问]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用文中原句回答。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明确所举例子背后所蕴含的道理,明确学习应该勤学好问、不耻下问。分析后,要求学生进一步朗读、背诵名句。最后一段是作者阐述写作原因的段落。不做重点分析,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风气和韩愈写作的原因即可。

 再次,全文讲解完要求学生再次朗读全文,并试着检查名句的记忆情况。加强诵读训练的力度,培养语感。第四步,提出一个思考题让学生讨论,问题是前面学过的《劝学》和今天学习的《师说》都是和学习有关的论说文,说明古人很注重学习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学者”与“师”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大家讨论一下。设这个问题,一是让学生将所学道理运用到实际的思考中,二是促进师生间相互学习关系的发展。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高中语文说课稿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1

  一.关于教材: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两千年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它是高中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册第一单元(古典诗歌)的第二篇。该单元所选中国古代古体诗8首,其中《诗经》中3首,汉魏晋五言诗3 首,《孔雀东南飞》并序以及《离骚》节选。在该单元中,《离骚》节选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一方面,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楚辞是继北方黄河流域出现《诗经》之后,在南方长江流域出现的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新诗体,其本身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楚辞作品,尤其是屈原的《离骚》从词句的角度看,地方特色鲜明,学生理解的难度较大。从作品的内容看,《离骚》是一首规模宏伟的政治抒情长诗,全诗373句2400余字,既具有诗人自传的性质,又具有某些幻想性的浪漫主义成分,整首诗歌感情回环激荡,撼人心魄。课文节选了长诗的第一节,内容主要是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二.关于教学方法结合作品特点,按照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在古典诗歌方面阅读能力的要求,我把《离骚》节选的教学目的确定为以下两点:

 一是了解屈原的生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是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评价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高中二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古代诗歌的评价能力,但对于时代久远的楚辞作品,评价的前提――读懂诗歌的内容方面,仍存在困难,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鉴赏重要的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

 关键词句的疏通。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教材特点和面临的具体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具体教学措施如下:

 第一,充分预习。要求学生课下预习,早读检查(内容包括:A作家作品;B写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词;D熟读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本课将分两课时进行,把教学难点,即词句的疏通安排在第一课时中,把教学重点,即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安排在第二课时,以确保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第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的内容确立课型。第一课时:诵读、讨论相结合;第二课时:讨论、训练为主。

  三关于学法指导:

 1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篇课文尽管难度较大,尤其是语言方面的障碍较大,但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上,仍以教师的引导为主,通过切合实际的引导和点拨,使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目标。2 检查学生的预习这一步必不可少,这是由我校的校情、学情决定的。我们华亭一中的具体情况是:高中学生中城镇多农村少,矿区学生多,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学习主动性不强,教师必须加强督促。 3 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积累,犹如堆沙一样,一层一层的积淀。课外的阅读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并做好示范作用。因此,本课的导入和课后作业均要体现教师的这一教学思想。 4.课文的背诵方面,教师要充分把握楚辞的语言特点,比如楚辞作品,包括《离骚》,两句一节,大量使用语音词“兮”以表达情感,调整节奏等特征,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特点的基础上,理解背诵。

  四.关于课堂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1导入要求学生列举自己掌握的《诗经》和《离骚》中的名句。明确我国文学“风骚”并举。

 2.感知、理解课文。鼓励学生充分挖掘利用课文注释,力求自己动手疏通词句。

 第一步,范读——让学生耳顺。教师范读,学生感受,正音。

 第二步,诵读——让学生口顺。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情感和节奏,逐步积淀语

 第三步,解难、疏通。这首诗古奥难懂,应当先扫除语言文字障碍,然后再欣赏诗句。课文注释较为详细,而且句句有翻译,这对学生读懂诗作是一大帮助。但学生在自习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可以提出讨论,老师作一些点拨。

 第四步,课堂练习。可让学生尝试背诵课文,并动手默写,记清楚难写难读的字。

  第二课时

 第一步,鉴赏课文。 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艺术手法和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理解诗人内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1.品味诗歌的艺术手法。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比喻用法,使全诗的形象化特点非常鲜明。另外,每两句都有“兮”字做停顿,抒情性也非常鲜明。(这一点对背诵的指导非常有用)

 2.分析诗中屈原形象。

 3.欣赏诗人内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课文节选部分的诗句,突出表现丁诗人的忧伤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恶如仇的品性。 第二步,进一步指导背诵前6节。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字句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熟读之后,获得了良好的语感再背诵。可以创设竞赛氛围,看谁背诵最快最好。 第三步,引申、拓展。赏析屈原名句,诸如——1.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一)课文分析

 《我的呼吁》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学习的是演讲词。

 《我的呼吁》是1952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法国著名的神学家、哲学家、医生史怀哲博士在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上发表的一篇演讲。史怀哲从三十八岁起一直到他90岁与世长辞,都在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非洲从事医疗服务事业,他从亲身的初中当中领悟出自己独特的敬畏生命伦理的思想,而他作为一名白人,甘愿放弃欧洲优裕的生活,条件艰苦的非洲为当地土人治病,几十年如一日的行为更是感动了无数的人,1952年,这位终身思索和爱的行动者自然而然地成了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史怀哲借授奖仪式的机会,向全人类阐述了他的敬畏生命伦理学思想。他首先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呼吁:全人类要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接着对这一伦理进行了具体阐释,然后结合威胁人类生存的一些危险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赋予尊重生命的伦理以现实的活力。本文逻辑严密、语言隽永、思想深刻、感染力强,是演讲词的名篇。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性质,我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史怀哲的生平、思想和创作概况等;

 2能力目标:培养领悟文章所蕴含的深刻思想的能力;

 3情感目标:领悟“尊重生命”的伦理的内涵,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领悟作者尊重生命的伦理学思想。尊重生命的伦理是作者贯穿整篇演讲词的思想,领悟好这一思想,是读懂这篇文章的关键,所以这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起引导和启发的作用。本课是自读课,应以学生自读为主,我通过设疑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老师进行适当的点拔和引导。所以本课的基本教法是提问法和点拔法。

 学法方面,学生应该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充分利用手中的参考资料,了解课文的相关内容。在课堂上应积极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加深对史怀哲的尊重生命的伦理学思想的理解,特别是对于文中提到的三大威胁人类生存的危险——暴行、疫病、战争,不仅要结合身边的事例,还要结合国际上一些相关的重大问题来思考。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拟定为一个课时。

 (一)导入

 导入的是引起兴趣,建立联系。对于这篇课文,由于它思想的深刻性,所以我在导入时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入手,引出现实社会的些对人类和平与发展不利的因素,如局部战争、恐怖主义、社会暴力等。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从思想的高度开始这篇课文的学习。整个导入过程控制在5分钟以内。

 (二)课文分析

 1整体感知

 我首先提出2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齐读课文。这两个问题是:(1)史怀哲向谁呼吁(2)呼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由学生集体回答,老师明确:史怀哲向全为类呼吁,呼吁的主要内容是“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

 2领悟提高

 “尊重生命的伦理”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中心词是伦理,伦理的含义是“人们之间相处所遵循的道德准则”。这个问题必须由教师向学生解释清楚。

 然后,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作者对这种伦理的主要内容的表述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这种伦理,反对将所有的生物分为人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的”。

 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反对这样分类。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因为这种分类的标准是纯主观的,这样分类必定会造成我们对其他生命的任意糟蹋。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要求学生举出历史上这方面的例子,如南京大屠杀,还有二战时希特勒宣扬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最劣等的民族而大肆屠杀犹太人。所以作者要求我们平等地对待生命,尊重每一个有生存意志的生命。

 教师提问:当我们有了这种尊重生命的意识之后,会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善恶观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善就是爱护并促进生命,把具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恶就是伤害并破坏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这种善恶观是史怀哲尊重生命的伦理的核心内容。

 接下来明确作者呼吁的原因。我首先要求学生找出作者在文提到的威胁人类生存的危险:暴行、疫病和战争。

 然后重点讲解作者针对暴行提出的解决办法:追求良善。作者认为要消除暴行,追求良善是最有效的努力。因为现世的一切暴行早晚会产生超越它的对抗性暴力,冤冤相报,永无止境,与其以暴制暴,不如以德报怨,实现善的良性循环。学习这个段落时,可以要求学生就当前的国际恐惧主义谈自己的体会。

 要战胜大众疫病,作者认为全人类应该互相帮助,特别是对旧日殖民地的民众,因为昔日的殖民者在他们的土地上犯下太多的罪恶,现在是到了回报的时候了,所以应该采取一种赎罪的心情去帮助他们。教师用觉悟的

 语言向学生介绍史怀哲的非洲行医经历,引导学生体会史怀哲无私地为非洲人民服务的博大而仁慈的胸怀。

 拒绝战争,维护和平。可以让了解历史的学生来谈冷战其间美苏军备竞赛的情况,以及对当今的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伊朗核问题等事件的看法。

 3小结

 结合板书,进行归纳总结:

 作者开门见山提出呼吁的核心内容——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接着对这一伦理进行了阐述,再结合人类生存的现状具体论证,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方法,作者呼吁人们要追求良善、消除暴行,互相帮助、战胜疫病,拒绝战争、维护和平。文章的逻辑显得十分严密。

 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阅读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教师、课本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4拓展延伸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尊重生命。这样设计,引导学生走出文本,培养并提高学生尊重生命的意识,达到德育的目的。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3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语文说课稿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说课稿 篇1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苏教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二、素质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柳宗元的作家作品常识,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抑郁忧伤的感情;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其中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写作特色,这应是本文学习的重点。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应是学习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务,今天我说的是第二课时。主要采用诵读法、质疑法和讨论法。具体实施将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在第一课时我们了解了作者与背景资料疏通了文意。所以本课以检查字词句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落实基础知识。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2、整体感知 走近《小石潭记》

 朗读 读清文章线索;这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赏读 描绘一幅美景。要求学生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

 设计意图: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达到美育的目的。

 3、与柳宗元同游

 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主要是探讨写景的方法)

 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写的?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引导总结)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体会感情,与柳宗元对话

 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向学生质疑:前文的“乐”,后文的“忧”一乐一忧,为何?)

 第四段中的哪一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如此忧伤你能不能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忧郁从何而来呢?

 设计意图: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他是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在引导时我联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景“小桥流水人家”就是这么温馨的场景越发激起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柳宗元也是一样因美景而生感伤,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所以他有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感慨。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如果学生能通过对内容的分析,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来理解文中包含的情,这就是寓情于景,这样就突破文章的难点。

 2)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你能体会柳宗元当时悲凉的心境吗?请以“柳宗元,我想对你说”,与柳宗元对话。

 意图: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想听听学生们对柳宗元这一生活态度有什么看法,也想知道他们怎么看待生活中的逆境。这体现了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5、师生共同总结:(谈收获)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写作上借鉴本文描写景物的手法。

 6、 课外作业:(收集有关山水的名句)

 1、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欣赏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提高鉴赏能力,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写出,此板书设计将文章的写作顺序清晰地表现出来;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及写作方法,并较好的理解作者情感。

 七、反思

授完本课觉得成功之处是: 分析文章重点时,是引导学生在赏析词句的基础上来理解写景的手法。如第一段对一连串的动词的揣摩,第二段对“潭中鱼可百许头”中 “头”字的探讨,鱼的量词怎么能用“头”呢?引导学生用“条”、“尾”、等量词,联系课文语境进行比较阅读。得出用“头”字,写出了鱼的可爱之态,照应了怡然不动的特定镜头。又思第三段对“犬牙”一词也进行质疑,为何不用“猪牙”,或“猫牙”呢?这里要看哪种牙形容“岸势”最为形象。一比较还是原文最为精妙。

 通过揣摩、探讨与分析思考,学生对移步换景,特写镜头,侧面描写,运用修辞这几种手法写景就掌握理解了。本文的重点就迎刃而解了。

 不足之处:在难点的把握上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得不够好。

语文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成长》是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以成长为题材,写的是不同人物在成长过程中难以忘怀的事情,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讲述的事件,用心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成长》从一个意大利小孩卖报纸和买香肠的故事中,告诉人们约翰的父母从小培养他生活能力的做法,更有利于他的成长,这才是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使学生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并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是一篇记叙文,以“我”为第一人称使文章更亲切、自然,更易使读者产生共鸣。

  二、 说学情

 1、学生已有知识与技能

 进入中年段,学生自主分析、理解课文的能力有所提高。在上一学年运用批注的基础上,学生能针对重点字、词、句等方面记录自己的感悟。在生本理念的课堂下,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提升,课堂上学生乐于交流,他们愿意将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展示给其他同学,且交流的形式多样。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2、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问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章的理解不够深入,思维有局限性。也许只会关注到

 小男孩约翰的人物特征,不能很好的将文本与文章主旨联系到一起。因此,教师的引领就很关键。

  三、 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指导学生结合重点词句作批注,体会人物性格特征以及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 通过圈画描写人物外貌的句子,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 通过理解课文,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为:指导学生结合重点词句作批注,体会人物性格特征以及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而本课时的难点为: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 说教法和学法

 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分析与理解课文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继续运用生本的理念,结合单元训练重点以及教学目标设计出适合学生且具有导向性的前置作业(课件)。在课堂上,将课堂最大限度的交给学生。而教师只需在课堂上起到的倾听、点拨、引领的作用。

 在学法上,学生运用批注的方式圈画重点词句。再结合批注完成前置作业,记录自己的所感所悟。课堂上继续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同时要促进学生之间的朗读指导与评价。

  五、 说教学过程

 总述: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

 以下五个环节展开:课文回顾、小组探究、汇报交流、教师引领以及拓展生成分述:

 环节1课文回顾:我设计的导语是“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熟悉了发生在约翰身上的成长故事,有谁能为我们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此环节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巩固概括能力,二是带领学生回顾文本,唤起学生对课文的记忆。

 环节2小组探究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体现的是小组4人的合作与交流。学生在组内将围绕

 “请结合课文中描写约翰的语句,说一说约翰的父母做出了哪些有利于约翰成长的事?”这道前置性问题与同伴交流时。过程中学生可对自己的感悟进行补充,同时小组成员在倾听他人汇报时也可及时地质疑、补充、反驳。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巡视并参与到小组交流,对每个小组的汇报内容进行初步的了解。这样也为下一环节中教师的点拨与引领奠定基础。

 环节3汇报交流

 此环节是小组学习的展示过程,同时全班学生在倾听代表小组汇报时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

 在感悟文本时,学生可能会关注以下几处:

 1、 课文第8自然段“接着,一个穿着红大衣、戴着红帽子的男孩儿也下了汽车。男孩儿的肩上挂着一个大挎包。他走到每家每户的信箱前,投送着一份份报纸。投完这个居民点,汽车又往另一个居民点开去……”学生从这里也许会感悟到约翰是个做事尽职尽责的孩子,即使下着大雪,他也会完成自己的任务。

 2、 课文第9自然段“是我的妈妈。”他不等我说完,笑着回答,“雪太大了,妈妈不放心,一定要陪我送报……”他笑得那么甜,胖乎乎的脸颊上露出两个酒窝。学生会从约翰朴实的话语和表情中感受到约翰的妈妈对孩子的爱。而从约翰的话中,我们既可以看出妈妈对孩子雪天送报的担心,所以亲自陪同的本能的母爱。另一方面,更是教导孩子做事要有责任感,不能因为雪天就耽误工作。后者更是约翰妈妈在帮助约翰成长。如果学生不能说完善,教师要引领学生深入理解。以“既然约翰的妈妈担心约翰的雪天送报的安全,为什么不自己帮约翰送或者劝约翰放弃雪天送报?”“母亲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使学生逐步接近文章的主旨。

 3、 课文13、14段约翰的报酬与他花的2元钱形成对比,这也许是约翰的父母教育孩子不乱花钱,学会自己安排使用自己的劳动报酬。在13自然段中出现了“漫不经心”这个成语,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并加入朗读练习,使约翰的形象更加鲜明。同样的感悟还会出现在3、4、5段中。从“不要。两块钱买一根,还可以喝一听可乐。”这句话中学生会体会到虽然约翰是个孩子,但花钱很有节制。

 4、 最后学生可能还会捕捉到第2段约翰每次来面包房,总是亲昵地拖长声音,冲着我说:“您好——”这句话,从中推断出约翰的父母教导他做个有礼貌的孩子。虽然这与文章主要表达的思想联系不大,但这也是父母在自己成长道路上的教导。

 整个小组汇报环节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点拨、追问,将学生发言的中心紧紧地围绕课文的主旨。

 环节4教师引领:

 在学生汇报交流过程中,教师的点拨与引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发言也许只会围绕“约翰的父母教导约翰做个有责任心,坚持不懈,学会合理使用金钱的孩子”这些虽然都是约翰身上具有的优点,但还不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如果学生在汇报时没提到或是没说透,在此环节中教师要将问题引向深入,直入主题。 “这样更有利于他成长”中的“这样”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会更有利于他成长”。以这样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甚至如果有必要,在课堂上还可以进行二次讨论。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写出来,这样既是对本节课难点问题的解决,同时也会在课堂上形成文本的生成。

 另外,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归纳。以“请你找找文章在描写约翰时,分别从哪几方面写的?”这个问题为切入点,逐步让学生理清写作方法。必要时,可让学生运用其中一种试着说一说。这部分内容将会以“课后练笔:运用本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片段即可)”课后作业的形式进行习作练习

 环节5拓展生成

 这一环节,结合前置作业中“请用三五句话写一写你的父母做出过哪些有利于你成长的事。” 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抓住本课的核心问题,“父母从小培养他生活能力的做法,更有利于他的成长,这才是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由课本拓展到课外,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六、 说板书设计

 生本理念下的课堂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课堂讲授交给学生,同时也鼓励学生围绕文本以及前置作业内容自主设计板书。学生的板书也许会呈现这样的效果(板书)。只要学生的板书能紧紧围绕本课时内容,突出主题即可。同时,板书介绍过后,全班可对板书进行交流。这样做意再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的。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本文是新课程标准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章。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课文通过一详一略的两件具体的事例,在事例中抓住了对人物语言的细节描写,叙述了两度当选为美国总统的林肯,虽然出身贫寒,但面对态度傲慢,自恃上流社会的所谓“优越的人”的嘲讽,凭自己的智慧与宽容,捍卫了尊严,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爱戴。

 全文共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当林肯成为美国总统时,那些上流社会的人,都有点尴尬,想要羞辱林肯。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写林肯面对参议员的嘲笑,以他出类拔萃的才华,赢得了大家的尊重。第六自然段写林肯坚定地反对国家分裂,***民维护了国家统一。

 在这一课中,作者写得最多的是人物的语言。要想品读林肯,那么就势必抓住这几处对人物语言的刻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文本去感悟人物形象。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林肯的三段演讲,从中感受林肯的优秀品质。

 2、通过对课文关键词句的理解,引导学生具有宽容大度、不卑不亢、谦逊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说教学重难点:

 《鞋匠的儿子》这一课的重点我把它落实在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宽容是一种力量,体会林肯具有平民思想、博大胸怀、聪明智慧、宽容真实的优秀品质上。

 难点在于能有感情朗读对话,理解林肯三番话的含义,体会林肯仁爱、宽容的人格魅力及从容自信的应对能力。

  四、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在教学中牢牢抓住林肯的演讲辞进行研读感悟是重点,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表面去挖掘深层的内涵是关键,看似平淡普通的语句,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那朴实的话语,只有从中读出人物的内心,才能读出人物的神来,真正读出人物的魅力所在。因此在教授时,层层推进,让学生抓住林肯的语言,逐句进行探讨。比如:三个“永远”,多次提及父亲与修鞋等。让学生对林肯有了实质性的了解,体会他深深地爱着父亲,深深地爱着人民,深深地爱着国家,不仅是鞋匠的儿子,还是美国人民的儿子,把林肯的平民思想与人格魅力完美统一起来。

 说学法: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以读促情、以思为重的方法理解我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从而体会林肯这一人物形象。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一位伟人,(出示头像)他就是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林肯是——(齐读课题:鞋匠的儿子)

 2、文章是如何评价林肯的?

 (板书: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

 3、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浏览全文,找出哪两件事能够体现他是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

 二)精读感悟

 A、第一次演讲

 1、请同学们找出第一次林肯演讲的内容。

 出示:

 我非常感谢你使我想起了我的父亲。他虽然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就我所知,我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

 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但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

 2、林肯面对羞辱时,他是如何做的?

 出示:我非常感谢你使我想起了我的父亲。他虽然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点红:非常感激)

 3、对于羞辱,他把它当成是一种忠告,请问忠告是什么意思?可见这是一个怎样的林肯?

 (板书:宽容大度)

 指导朗读,读出林肯的宽容大度。

 4、师:我发现你读“永远”时特别有感情,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点红:永远)

 第一个“永远”体现林肯的真诚,第二个“永远”体现

 林肯的自豪,第三个“永远”体现林肯的谦逊以及对父亲的尊重。

 指导朗读,齐读。

 5、把三个“永远”去掉,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6、过渡:在一片静默声中,林肯又说这样一段话,出示:

 就我所知,我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

 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预设a:“帮你改正”,我读出了林肯的乐于助人,不卑不亢(板书:不卑不亢)。

 预设b:“虽然……但”,我读出了林肯的勤劳。

 预设c:“艺术”,我读出了林肯对父亲的尊敬。

 指导朗读,齐读。

 7、然后,他对所有的参议院说了什么?

 出示:我非常感谢你使我想起了我的父亲。他虽然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师:依据学习第一、二两段演讲的方法,通过朗读,说体会,品析人物,请同学们试着自己学学第三段话。

 预设a:“任何人都一样”,平等待人(板书:平等待人)

 预设b:“尽可能地帮忙”,为人真诚,乐于助人

 预设c:“伟大”,对父亲的尊重和怀念

 预设d:“无人能比”,对父亲的崇敬

 师:父亲无人能比的仅仅是他的手艺吗?

 (还有父亲的人格,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的兢兢业业、勤勤恳恳)

 师结:正因为林肯的这些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了他们,震撼着他们,使得他们由一开始的羞辱、嘲笑变为赞叹的掌声。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林肯的第二次演讲。

 B、第二次演讲

 1、了解历史背景,出示相关资料。

 2、这正如林肯在一次演讲中强调的那样,出示:

 “一个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不希望这个房子塌下去”,“我所希望的是它结束分裂,它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3、师提问:

 (1)“裂开的房子”指的是什么?

 (2)“房子塌下去”指的是什么?

 (3)“完整的整体”指的是什么?

 4、这位总统又是如何做的?

 5、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林肯?

 仁爱(板书:仁爱)

 6、最后谁能来评价一下这位鞋匠的儿子?

 是呀,正因为林肯有着这些优秀的人格魅力(板书:人格魅力),难怪文章会这样评价他(引读)——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

 7、文章共写了两次演讲,第一次详写,第二次略写,这种手法叫做详略得当(板书:详略得当)

 三)作业布置

  六、说板书设计

 21、鞋匠的儿子

 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

 人格魅力

 宽容大度

 不卑不亢仁爱

 平等待人

语文说课稿 篇4

 教学目标:

 1 、学会生字“沿、际、信”。

 2、学习课文,初步理解成语的寓意,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想象,练习说话。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寓意,说话练习。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幻灯、纸筒。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学习生字。

 1、同学们,成语是个大王国,这个王国里有耍小聪明的狐狸,有拔苗助长的农夫,还有糊涂的国王。今天,老师来当导游,带领大家来参观成语王国里的一口古老的井。

 2、揭题,释题。

 3、认识井沿,学习生字,指导书写“沿、际、信”,重点指导写“沿、信”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的谁和谁的故事?他们为什么事而争论?” (板书:天有多大)

 2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用“{ ”画出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

 3、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三次对话。

  三、精读理解,揭示寓意。

 (一)学习第一次对话。

 1.师生读青蛙与小鸟的第一次对话。

 2.“一百多里”说明了什么?

 3、谁能用赞叹的语气来读读小鸟的话?自己先练一练。

 4.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来读小鸟的话,进一步理解“天很大”

 (二)第二次对话。

 1.学习第二次对话,理解“大话”和 “无边无际”的含义。练习用“无边无际”说话。

 2、同桌分角色读它们的话,试着争论一下。

 3、多种形式读第二次对话。读出青蛙的自以为是,鸟的诚恳。“天”“大”两个字要读重音,以突出“天很大”。

 (三)学习第三次对话

 1.讨论:为什么青蛙和小鸟都笑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笑”的不同含义。

 2、谁愿意做这只自信的青蛙也来和小鸟辩一辩?抓住重点词“天天,一……就”指导朗读

 3.实验,揭示寓意。

 4、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探究自悟生活中的“坐井观天”的人和事,从而让学生真正明白见多识广的道理。

 5、以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结尾,与学生共勉。

 (四)男女生分角色齐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启发思维。

 1.思考:青蛙听了小鸟的话,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

 2、用下列句式说话:

 青蛙跳出井口看见_,心想:__,说:“___”。

  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

 回家后把《坐井观天》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13、坐井观天

 天有多大?

 青蛙 小鸟

 井底 天上

 只有井口那么大 无边无际

 目光短浅 见多识广

  一

 一、说教材

 《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兼容并包,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诗歌本身的发展也趋于成熟,体裁扩大,诗体完备,诗家辈出,风格多样。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登高》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首代表性律诗。古人评价它是“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见其重要位置。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古诗如浩瀚之海,实现上述目标,让学生自己在诗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应是最理想的选择。

 1、叶圣陶先生曾说“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回地诵”,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是本课的着力点。掌握方法,分析得更准,理解得更透,读得会更动情,感悟会更深刻,受益会更多。因此,我把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作为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2、学生观决定教育观。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新课改的精神之所在。师生平等对话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我把教师主导下的多层对话作为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3、教育的本质就是塑造人。让学生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那种爱国爱民情怀中汲取一点精神养料,是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关注点。

 综上所述,本节课就是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让学生去感受诗之美,领悟诗之情,学习诗之法。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是教学重点,汲取诗人的精神养料是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会多处灵活运用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抓住朗诵,也就是抓住诗歌教学的“牛鼻子”。“以声达意”、“以声移情”、“以声传情”可带领学生较快地走近诗人,走进文本,感受诗情,触摸到融于诗歌中的诗人的情怀。

 2、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我在鉴赏诗歌意象,体会情景交融艺术手法时,会运用自主探究法。学生将分组讨论,抓描写意象的关键词并体会其作用,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3、在体会诗歌的悲情美环节,我会恰当运用提问点拨法,指导学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

 4、运用多媒体,展示、影像资料、背景音乐,变抽象为直观,变无声为有声,丰富教学内容。

 四、说教学程序

 (一)用对联导入。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学生借助对对联的赏析,回味杜甫穷年漂泊的一生,体会杜甫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读书人,忠君念阙,心系苍生的伟大情怀。

 (这一设计理念源于孟子所云:“诵其文,读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二)研读课文

 1、初读,朗读吟诵,感知韵律美。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懂句意,体会律诗的节奏、押韵的顺畅之美。

 2、再读,披词入情,感受感情美。

 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这首诗的情感内容。(此教学设计是从新课标要求的文学作品应先整体感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出发进行的设计。)

 其答案是一个“悲”字,由此辐射出两个问题:诗人因何而“悲”如何写“悲”(此问题设计顺势而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三读,展开想象,感悟意境美。

 诗的意境由多个意象构成。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引导学生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体验意象,是诗歌鉴赏的关键。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意象(急风、天高、哀猿、飞鸟、落木、长江)分别用什么词描写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诗中所弥漫的悲情,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突破了教学重点。)

 4、四读,品评词句,领悟悲情美。

 诗中有景有情,学生在入境之后,引导学生抓住颈联、尾联的关键词如“悲”“客”“病”“苦恨”“酒杯”等来领悟诗人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怀,突破教学难点。

 5、五读,感悟朗读,品悟音乐美。

 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诵读是涵咏陶冶情操的途径。我将其分三步完成:先自由诵读,用心感悟,借声传情;再配乐朗诵,在悲凉的背景音乐中个别诵读,互相点评,互相欣赏;最后,播放名家范读,在倾听中将诗情融入心田,完成背诵。

 (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三)归纳赏诗之法。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运用的诵读读法、意象分析法、知人论世法等诗歌鉴赏的方法做一归纳总结,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四)课堂练习、拓展延伸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因此我设置一道课堂练习题,用多媒体展示《旅夜书怀》:

 1、分析首联“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细草”和“孤舟”两个意象的作用。

 2、怎样理解“月涌大江流”的内容和意境

 (鉴赏程序相类似,旨在让学生学以致用,不再赘言。)

 五、说板书设计与课外练习1、(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形成以下的板书,这个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完整的理解课文。)

 2、“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布置了课外作业:

 任选一角度,对《登高》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200字左右,完成在周记本上。

 二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2、初步培养学生品味意境和情理的能力。

 3、对作品进行比较性阅读。

 教学重点

 理解《错误》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等特色。

 2、准确把握《错误》的情感和主题。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的诵读,感悟诗歌情感意蕴。

 2、比较性阅读:通过同一主体诗歌的比较性阅读,深刻理解《错误》的艺术特色。

 教具准备

 CAI课件,录像,录音机,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1课时

 预习提示

 1、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

 2、学生利用所学的分析和鉴赏知识,反复诵读,并讨论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步骤

 教学要点

 学习《错误》这首诗歌,体会其优美深婉的意境,掌握比喻修辞手法刻画人物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思妇闺怨,是中国传统诗词中历咏不衰的一个主题,而做得最多的又往往是须眉之士。他们或是以己度人描摹体恤女子情怀;或托物言志,抒发自己的失意与惆怅。思妇入诗,最早是从《诗经》中开始,《诗经·召南·殷其雷》中有“殷其雷,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感或惶振振君子,归哉归哉。”而入词则有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菩萨蛮》“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一千年后,台湾诗人郑愁予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短诗《错误》,今天我们就从内容、意象、结构等几个方面来解读这首诗。

 二、教师范背《错误》,听录音,学生朗读。

 三、分析

 1、内容分析

 思考:通过阅读,这首诗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明确:描写的是痴情的女子在漫长的等待中一次次的希望又一次次的失望乃至绝望的故事。

 这个故事又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哪这就是我们曾学过的意象。

 2、意象分析

 意象是传情达意的载体,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都有哪些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还能想起来哪些(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错误》的所有意象我们都似曾相识,都可以在唐诗宋词中找到大量的使用这些意象的句子,如李商隐的《乐游原》中的“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等。那么在这首诗中有哪些中国式的意象

 明确:(多媒体展示)

 莲花(的开落)女子芳洁、封闭而又寂寞的心灵

 东风(不来)

 柳絮(不飞)

 跫音(不响)

 春帷(不揭)

 小小的寂寞的城

 小小的窗扉紧掩感情执着、专一

 青石的街道向晚

 3、结构分析

 既然短短90多字就有如此多的意象,如果不精心安排,只是随意的堆砌在一起,也不会有美的意境;也不会将女子执着专一的感情封闭而又寂寞的心灵描摹得如此的酣畅淋漓。所以我们来分析一下诗歌的结构,找一找诗歌的线索,试着将本诗的各个镜头按照正常的顺序来拼接一下,看一看郑愁予的时空转换艺术。

 明确:本诗歌由纵横两条线索,是整个故事呈现环式结构。

 横线——第一节两句是故事的结局,中间五句是对女子的漫长等待的想象,最后两句是写实。

 纵线——从大景(广阔的江南)到小景(小城、街道、帷幕、窗扉和马蹄声)像从一条幽僻的小巷,从大的背景伸向寂寞的向晚的青石街道。

 全诗按照:“实—虚—实”的思路来倒装的。

 4、“错误”分析

 错误都是大家要改正或摒弃的,那么作者为什么给“错误”冠以“美丽”二字呢仔细的玩味“错误”是怎么样产生

 (1)我们先看一下“错误”产生的过程:(多媒体展示)

 制造者:女子制造者“我”

 失之交臂漫长等待

 紧掩心扉、令有所盼可能是“归人”

 无视“我”回眸难以停留,是“过客”

 眼中“我”是过客伤心、失望、绝望

 美丽的邂逅情节“达达的马蹄”带来美丽的期盼

 “美丽的错误”

 (2)产生的原因:(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明确:因为“我”这“达达的马蹄”打开了“你”“小小的寂寞的”心,打开了“你”“紧掩”的心扉,“你”一定误以为“我”回家了,于是,一阵惊喜,一片欢心,然而,“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当“你”一旦意识到这一点时,“你”也许更惆怅,更痛楚吧!“惊喜”是美丽的,但却是虚无的。马蹄本身是美好的,它能带给那位女子以希望。所以这个错误的美丽,是种痛苦的美丽。但这种错误毕竟能给女子带来希望,总比什么也等不到要好,所以也可以说是美丽的。

 四、课堂小结

 面对这样一位含蓄隽永、情深义重的女子,诗人抱愧和解释是“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读完全诗,它表面看是由于一场误会而引起女子心中的波动和失落。但实际上,这首诗在无形之中对千古吟唱的思妇主题做了一个男人最隐衷而又最诚实的回答。为什么千年以来女子“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从而“肠断白苹洲”只因为她们所等待的男人在她们的生命流程中,多半是“过客”,而不是“归人”。

 五、比较性阅读(多媒体投影)

 思考:下面都是“倚楼望归”的三首诗,郑诗与白、温、柳都沿用了“倚楼望归”的主题和意象,但给人的感觉又是迥异的,试着做以说明。

 白居易《长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汴水,泗水日夜流淌,直到瓜州古渡。吴山点点,隔江相望,而行人在思妇的眼中渐行渐远,身影融入水天之间,而后杳无音讯,词不言别而言归,只言悠而未及休,

 最后借“月明人倚楼”一句兀现,令人怅然长叹,低回久之。

 温庭筠《梦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草堂诗余别集》:赞此词“痴迷、摇荡、惊悸、惑溺尽此二十余字。”我们看到伫望归人的女子,从清晨“梳洗罢”,便“独倚望江楼”,可是之夕阳垂金,依然“过尽千帆皆不是”。其希望、失望乃至绝望,怎不令人柔肠寸断哀婉欲绝

 柳永《八声甘州》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明确:在女主人公的处理上:白、温、柳词中,女主人公都以明确的倚楼姿态出现的,无论是“思”“恨”还是“肠断”,都是直抒胸臆,敞开心扉,但《错误》中的女子,郑愁予将其处理得十分的含蓄矜持,心理活动也十分的曲折微妙,层次跌宕,从而为全诗平添了富于古典气息的哀婉和惆怅。

 六、课后作业

 1、课外阅读推荐

 《郑愁予诗选集》台湾志文出版社1988年版

 《新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

 2、根据白词、温词、柳词及郑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一篇《不朽的失眠》的抒情散文,不少于800字。

 附板书:

 错误

 中国式的意象:

 女子芳洁、封闭

 而又寂寞的心灵

 感情执着、专一

 郑愁予

 “错误”产生的过程:

 女子“我”

 编织着美丽的梦带来美丽的期盼

 “美丽的错误“

1高二语文下册说课稿

一、说教材

 《氓》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关照女性命运”中的一篇文章,节选自《诗经》,是一首的弃妇诗。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婚姻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深刻地揭示了我国古代妇女在婚姻问题上的悲惨命运。我想借助这一文本让学生了解女性的处境和心声,通过对这首诗的诠释,完成对女性命运的初步关注。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对高中文言文教学要求是:“重视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的学习和文化传统的继承”依据此要求,我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2)背诵课文,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思考古今爱情观的不同,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1)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

 (2)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领会比兴手法的艺术效果

 三、说教法

 1、运用诵读法,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在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运用问题法、讨论法

 联系诗歌中人物的言行,抓住关键诗句,让学生讨论明确文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及诗歌的比兴手法。

 3运用多媒体丰富课堂容量,加强直观性,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四、说学法

 新课标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本课教学要继续提高学生的感受、分析判断能力,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让课文的学习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求未知领域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在语文的诗歌学习中,应注重诵、读、记、析、探等具体的学习方法。

2高二语文下册说课稿

一、说教材

 《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兼容并包,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诗歌本身的发展也趋于成熟,体裁扩大,诗体完备,诗家辈出,风格多样。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登高》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首代表性律诗。古人评价它是“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见其重要位置。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古诗如浩瀚之海,实现上述目标,让学生自己在诗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应是最理想的选择。

 1、叶圣陶先生曾说“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回地诵”,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是本课的着力点。掌握方法,分析得更准,理解得更透,读得会更动情,感悟会更深刻,受益会更多。因此,我把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作为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2、学生观决定教育观。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新课改的精神之所在。师生平等对话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我把教师主导下的多层对话作为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3、教育的本质就是塑造人。让学生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那种爱国爱民情怀中汲取一点精神养料,是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关注点。

 综上所述,本节课就是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让学生去感受诗之美,领悟诗之情,学习诗之法。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是教学重点,汲取诗人的精神养料是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会多处灵活运用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抓住朗诵,也就是抓住诗歌教学的“牛鼻子”。“以声达意”、“以声移情”、“以声传情”可带领学生较快地走近诗人,走进文本,感受诗情,触摸到融于诗歌中的诗人的情怀。

 2、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我在鉴赏诗歌意象,体会情景交融艺术手法时,会运用自主探究法。学生将分组讨论,抓描写意象的关键词并体会其作用,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3、在体会诗歌的悲情美环节,我会恰当运用提问点拨法,指导学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

 4、运用多媒体,展示、影像资料、背景音乐,变抽象为直观,变无声为有声,丰富教学内容。

 四、说教学程序

 (一)用对联导入。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学生借助对对联的赏析,回味杜甫穷年漂泊的一生,体会杜甫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读书人,忠君念阙,心系苍生的伟大情怀。

 (这一设计理念源于孟子所云:“诵其文,读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二)研读课文

 1、初读,朗读吟诵,感知韵律美。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懂句意,体会律诗的节奏、押韵的顺畅之美。

 2、再读,披词入情,感受感情美。

 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这首诗的情感内容。(此教学设计是从新课标要求的文学作品应先整体感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出发进行的设计。)

 其答案是一个“悲”字,由此辐射出两个问题:诗人因何而“悲”?如何写“悲”?(此问题设计顺势而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三读,展开想象,感悟意境美。

 诗的意境由多个意象构成。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引导学生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体验意象,是诗歌鉴赏的关键。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意象?(急风、天高、哀猿、飞鸟、落木、长江)分别用什么词描写?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诗中所弥漫的悲情,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突破了教学重点。)

 4、四读,品评词句,领悟悲情美。

 诗中有景有情,学生在入境之后,引导学生抓住颈联、尾联的关键词如“悲”“客”“病”“苦恨”“酒杯”等来领悟诗人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怀,突破教学难点。

 5、五读,感悟朗读,品悟音乐美。

 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诵读是涵咏陶冶情操的途径。我将其分三步完成:先自由诵读,用心感悟,借声传情;再配乐朗诵,在悲凉的背景音乐中个别诵读,互相点评,互相欣赏;最后,播放名家范读读,在倾听中将诗情融入心田,完成背诵。

 (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三)归纳赏诗之法。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运用的诵读读法、意象分析法、知人论世法等诗歌鉴赏的方法做一归纳总结,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四)课堂练习、拓展延伸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因此我设置一道课堂练习题,用多媒体展示《旅夜书怀》:

 1、分析首联“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细草”和“孤舟”两个意象的作用。

 2、怎样理解“月涌大江流”的内容和意境?

 (鉴赏程序相类似,旨在让学生学以致用,不再赘言。)

 五、说板书设计与课外练习

 1、(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形成以下的板书,这个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完整的理解课文。)

 2、“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布置了课外作业:

 任选一角度,对《登高》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200字左右,完成在周记本上。

3高二语文下册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语文XX号。

 我今天说的课题是______________(板书:课题、作者)。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_______中语文必修_______第_______单元_______课《_______》,是一篇_________________的文章,本单元是_______单元,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_______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三、说学法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真理。"让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高二语文下册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XX》,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一、说教材

 《XX》选自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课,这是一首具有自传色彩的现代诗,诗人通过对儿时被寄养在乳母家的回忆,展开了对情似母亲的乳母——大堰河的追忆。本诗运用反复和排比相结合的手法,将作者的情感回环往复的突显在我们面前,同时也充满了韵律美。

 二、说学情

 我们常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本首诗在内容理解上难度不大,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对诗人浓烈的情感加以引导,并且结合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诗歌的诵读方法,体会排比反复修辞的好处和诗歌抒发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和揣摩诗歌语言,锻炼朗读能力,培养鉴赏能力,体会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尝试着自己动手写一写自己心中的情愫。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体会作者对大堰河的感情和文中排比、反复等修辞运用的好处,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五、说教学方法

 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关键词句赏析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5高二语文下册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XX》,现在我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说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教材分析

 《XX》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层层深入,离情别绪,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为了突破学习重难点,我将通过以下三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①诵读讨论法

 ②提问点拨法

 ③自主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我设计的导入语: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XX》,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

 (二)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

 (三)具体赏析,揣摩名句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这些景物(意象)所抒发的感情,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词中所弥漫的浓浓的离愁,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的典型景物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设计意图:情景交融这一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征和所包含的情感、赏析名句,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体会诗歌意境,更深刻地体悟到宋词婉约之美,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并教给学生以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并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使自己的赏析活动更活跃更丰富,更能体现出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独特个性。

 (四)背诵(在完成课文分析的基础上,我将组织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五)课堂练习,拓展延伸(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为强化学生对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就设置一道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读李华的《春行即兴》赏析这首诗的情景交融)

 七、说板书

 上阙:冷清秋之景离情别绪归期渺茫

 下阙:伤离别之情前途黯淡命运难测

 八、课后作业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布置课外作业:请任选一角度,对《XX》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教案# 导语说课稿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鸿门宴》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必修5本书共有文言文单元5个,17篇文章。涉及了5个方面的文章类型:古代记叙散文、山水游记散文、议论性散文、人物传记和古代抒情散文。《鸿门宴》属于古代记叙散文,也是学生进入高中所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

 编者希望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既可以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希望学生在反复朗诵中体会古代叙事散文特有的简洁美,在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叙事脉络中,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材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

 1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

 2了解文言实词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的一些规律,理解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省略的一些知识。

 3学习本文紧凑地安排故事情节、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写法。

 4感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述精神,树立正确的读史观,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三)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少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三、说教法

 新课程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共享资源,创设互动平台,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决定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即:目标导学、自主合作、迁移创新。

 “目标导学”即根据相应的学习内容设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如关于朗读、积累的教学。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分组归纳和小组讨论交流等。

 “迁移创造”是将阅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如让学生创编课本剧《鸿门宴》等。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我设计运用录音带、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并印发课文翻译等文字资料。

四、说教学过程

 (一)翻译理解部分

 我设计的是两个环节。

 一是让学生粗读原文,借助工具书和书释翻译大意,重点完成三个内容:依据文脉推断不懂的词义,点出重点的实词,框出通假字并归纳规律;

 二是让学生细读原文,进一步落实字句的翻译,主要完成两个任务: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及其规律总结。两个环节是由简入难的过程。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文字浅易,并且是典范的记传性文体,因而对高一学生来说大部分内容比较易于理解和翻译。对那些不易懂的字词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前后涉及的情节加以推测、判断,以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好方法。要求学生点出重点实词、框出通假字,主要是为帮助学生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异读现象、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的词语,并进一步得出规律,指导今后的文言文学习。

 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文言文翻译中难度较大,也是本文教学的两大难点。要求学生标出有活用现象的字和划出句式特殊的句子,是基于两点考虑:

 1积累一定数量的第一手例句;

 2引导学生加以分类,找出每类的相同特征,并抽取出来形成规律性的东西,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能由学会一个到会学多个。

 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养成用符号法表示重点字句的好习惯,如点、框、圈、划线等符号应约定一致,便于突出翻译中的重点、难点及复习。

 我的提示着重归纳了实词“幸”“如”“举”“谢”等,名词活用、使动用法、宾语前置、被动句和省略句,全部采用表格的形式,可由学生填充相关内容,既是训练又是归纳。

 (二)分析人物部分

 分析人物是本文的一大重点。为更好地使学生了解史传文学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我设计了四个问题:

 1项羽是怎样一步步地由主动走向被动的?刘邦又是怎样一步步地由被动走向主动的?

 2项羽、刘邦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问题1是对内容的把握,可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通过对比讨论分析,学生会看到这是一个矛盾不断转化的过程,即沿着战与不战、杀与不杀、追与不追三组连贯的矛盾,项羽由主动转向被动,刘邦由被动转向主动。而其中根本原因则在于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由此导入问题2对项刘性格的概括。这样,问题1成为问题2的铺垫,并可以使学生感到人物性格是在矛盾中刻画的,这也为人物刻画方法的总结埋下伏笔。

 概括项羽性格时,学生可能对他“为人不忍”的性格有不同认识,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就这一点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争论,挖掘出项羽性格的弱点,及其在这场斗争中埋下的祸根,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认清项羽的悲剧绝非偶然,可以说是性格悲剧。

 我将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用表格形式进行提示,由刘项双方的转化推出人物不同的性格,既有相应的概括,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如果刘邦不去鸿门向项羽谢罪,会有怎样的结局?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又会有怎样的结局?

 这是两个假设性的问题,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想象和思考,推想可能的历史,学生设想的结局可能是多样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合乎一定的逻辑就可以,不求答案一致。借此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刘邦、项羽的不同性格可能造成的结局,进而启迪学生多样的思维,锻炼语言表达。

 4文中还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简略说说他们的性格。

 设置这道题目的有二:一是全面把握本文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的需要;二是突出四组人物的对比塑造,为总结人物刻画方法作伏笔。

 (三)刻画方法部分

 由于前一部分的铺垫,学生会比较容易地归纳出在矛盾中和对比映衬中刻画这两条,而在初中学过的《孔乙己》等小说中刻画方法也会使较多的学生联想到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是使人物栩栩如生重要方法这一条,所以学生自己就可以很快归纳出来。

 (四)课堂延伸部分

 我引用列宁的比喻——有时历史的发展就像一个人想要进入一大串房间中的一间,却阴差阳错地进入了另一个房间——对全文进行总结,给学生以更多的思考和借鉴。

 作业布置:

 一联系情节背诵第三、四段;

 二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从“鸿门宴”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篇二 《荷塘月色》

一、说教材

 《荷塘月色》是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本部分学习的重点是鉴赏散文的意境美,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中通过“读”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领悟作者所蕴含的情感,在“读”中品味语言之妙,从而主动探究本文的魅力所在。

 二、说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学生情况分析

 这篇文章的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初中的学习已经使学生有了一定的散文知识的积累,也有了一定的鉴赏和品味散文的能力,但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审美的技巧和能力上,还有待加强。

 2教学目标制定的理论依据

 本单元是现当代散文单元,学习重点是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者所描绘的美景,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3制定教学目标

 依据以上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为:

 ①知识与能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中揣摩重要词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三个目标的要求我设计了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通过品读语言,尤其是精彩语段4—5段的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复杂的感情。

 三、说教法

 散文的本质是审美的,因此散文教学很适合鉴赏活动的展开。尤其是,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往往是作者心灵的絮语,很适合于朗读。根据本文的特点和《大纲》要求,在教学时要加强诵读指导,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作者心灵的律动,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说学法

 1朗读法:形式多样的读、大量的读。

 2讨论法:通过提问思考讨论,引导自己思考。

 3质疑法:引导学生从无疑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五、教学设想

 由于《荷塘月色》是篇脍炙人口的美文,读是解读文本的途径。授课中我始终贯穿了“朗读”。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听读和学生自己的朗读来走近文本。初读感受画面美;二读领略语言美;三读体会情感美;四读投入学生生命体验。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依靠“文本”本身来说话,让学生自己来与文本对话,得出自己的结论。

 作者本来就是因为心绪不宁,才出来排解内心苦闷的,作者到底为什么心绪不宁,我们无法知晓,但他把他笔下的景描写的那么美,那么细。可见作者在克制自己,努力让自己专注于眼前的景色,无论是看荷叶还是荷花都是那么精工细描。作者本来是在看景,但美丽的荷塘景色吸引了作者,作者忘我的开始赏景了,随风飘来的荷香,使作者好像听到了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此时的作者已经和景物合二为一了,达到了一种无我之境。由看景到赏景,引导学生达到无我之境,和学生一起陶醉在这美景之中,永远留在美丽的荷塘,不再回到纷繁杂乱的现实。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

 播放《荷塘月色》Flash片头: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高悬,静静的荷塘中,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伴着轻柔的音乐,从一片荷叶中探出头来,慢慢绽放。从盛开的荷花花蕊中现出《荷塘月色》的文题及作者。

 (二)提问

 看到我设计的篇头了吗?看到花儿盛开,心情怎么样?

 有一个成语是形容人很高兴的,与花开有关,是什么?心花怒放。

 花儿开放是写什么?写景。

 你们看到花儿开放,很开心是写什么?写情。

 写景是为了什么?抒情。

 (导出本课主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板书)

 (三)诵读四五段,感知画面美

 引导学生诵读第四五段。

 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美文,充分的朗读是让学生体验这篇文章的办法。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读”就是“自主”学习方式的最直接体现。放手让学生读吧,只有读,才会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这一部分大约分这样几步:

 (1)学生自由读,之所以不要学生齐读,是因为我觉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每个学生的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他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是不一样的。

 (2)第二步,抽学生起来朗读。教师予以适当的评点、指导。

 (3)教师适时的范读一部分。“美读吟诵”是“回归语文教育的诵读之本”,诵读的关键“在于走入作者文字之心”。而且,老师的诵读,很容易感染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容易和文本达成共鸣”,使冷冰冰的文字活了起来,使听课的学生在情绪上达到一个。

 (4)再次动情朗读。听完范读后,竞读交流。分组竞赛,各组推举优秀者在班上朗读表演。通过多形式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四)仔细品读,体验感情美

 经过几次诵读之后,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感知。再次请学生起来朗读四五段,这次是请学生挑出自己最有体会的语句段,带着感情来读。

 (五)诵读品味,领悟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多媒体出示问题:第四五段都写了哪些景,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这与作者的情感有何关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是怎样的?

 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作必要的启发指点,尤其是在那些容易被忽略之处,以下仅举几例:

 1、第四段有哪些演员上场?第五段是给演员制造气氛的,是哪些景物?(引导学生找出四五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2、第四段写荷塘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理解作者动静结合的写法)

 3、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领会通感手法的运用)

 4、作者为什么要突出荷塘的动态呢?是为了表现什么?(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明确:毛泽东在他的《沁园春·长沙》中有一句词“万类霜天竞自由”,他由自然景物的自由自在想到了什么?那么朱自清看到荷叶荷花的自由自在,生机勃勃会产生什么样的愿望呢?追求自由。

 5、第五段写月光突出了动态还是静态?(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分析)

 6、心里不宁静朱自清在荷塘月色的美景中暂时获得了宁静。作者对眼前美景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把握感情,体会借景抒情)

 7、荷塘的一动一静与作者的情感有何关系?

 (六)走近作者,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夹杂淡淡的忧愁

 假如你是六个孩子的父亲,妻子儿女一大家全指望你养活,你工资又不高,你有什么感受?假如你生在七八十年前,经历了四•一二政变,看到国民党疯狂***和进步革命青年,你会参加国民党还是***?可是那时***的力量很小,随时都可能被杀。那你还要参加***。朱自清那时候作何选择呢?他选择了逃避,不参加任何一方。你能理解他的心情吗?

 同样是白色恐怖下,不同性格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鲁迅会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他的语言象投枪,象匕首,时时体现他的疾恶如仇的性格。而朱自清的性格相对来说较平淡,平和。他从荷塘月色中获得喜悦,他的喜悦是——淡淡的。淡淡的喜悦中还掺杂着哀愁,哀愁也是——淡淡的。

 (七)学以致用,活用鉴赏方法

 八、作业:任选校园中一景,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题目自拟。

篇三 《荆轲刺秦王》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的名篇。在“新课标”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被选入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二单元。通过荆轲刺秦王的过程,抒发了对荆轲的赞美。认识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的精神和正义行为。学好这篇文章,可以感受荆轲这一悲剧英雄的人格魅力,还可以利用古今视界差异,激发学生读出新意,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并在这方面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二)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1知识与技能

 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断句和翻译的能力。

 ②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依据:课标指出“阅读浅近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中举一反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设疑、自主探究、合作解决,培养学生的能力。

 依据:目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使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刻骨铭心在自己的脑海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依据:“理解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的方的要求:历史眼光与现代观念的统一。”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对话、动作、神态的角度入手,认识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的精神和正义行为。

 依据:课标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难点: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

 依据: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很可能在这个问题的看法上失之偏颇,无法认识到刺秦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

 利用影视资源,通过多媒体进行文稿演示。尤其是“易水送别”和“刺秦”两个精彩片段。展示历代文人对荆轲刺秦或褒或贬的诗词。

 语文新课程认为学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老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是最主要的语文课程资源,要能利用教科书,进行再创造,把教科书变成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内容,赋予教科书内容以生命的活力。因此,老师应创设一种情景,点拨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由于本文主人公所置深的特定时代背景,学生已经习惯接受传统赞赏荆轲的观点,甚至形成思维定势,因此作为老师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形成个性化的认识。

 (二)心理调节的方法分析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难题,学生往往视为畏途。老师应该少作一些脱离语文语境的、所谓梳理规律的、机械操练性的客观化、标准化练习,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点到即可,重在提高学生古文能力。学习的动机是来自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三)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

 “新课标”旨在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设计了:

 (1)朗读法——只有反复读才能让学生领会作者的情感。

 (2)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本节课,我以语文学习普遍规律“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么写”为指导而设计教学,以教给学生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为目的而推进教学,以“情”为突破口,以“读”贯穿始终,期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说教法

 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依据:对于教师的作用,“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点拨是重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因此,这堂课我将借助多媒体的手段,运用朗读法,启发探究法,启发学生思考、探究,期望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上新课《荆轲刺秦王》,关于荆轲,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这种评价。相信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也会对荆轲有更深入的了解。(用多媒体展示上边内容)

 同学们已经做过预习工作了,那该文选自哪里?

 1交流同学们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我,始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具有重要的地位。

 2了解本文的背景。可让同学们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来谈一谈。

 战国末期,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秦灭韩,又破赵,统一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行刺秦王。为此,他找来了荆轲,精心侍奉。(肯定学生的预习)

 二、研读课文

 (一)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要求划出疑难词句。整体把握作品的故事情节:(板书)

 1开端(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缘起。

 2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行刺准备。

 3(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廷刺秦王。

 4结局(末段):荆轲被斩。一幕惊雷乍起、剑拔弩张的活剧,以秦王「目眩良久」告终。

 (二)提问

 1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

 2“怒叱太子”表现了荆轲性格的那个侧面?

 3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问题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利用文本从对话、动作、神态等角度入手,分析悲剧人物形象,认识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的精神和正义行为。

 4如果荆轲把秦始王刺死呢,那将会怎样,中国将会出现怎样的局面?

 问题设计意图:以往的课堂,总是老师预设好课堂教学流程,预设好问题,甚至预设好问题的答案。本课教学既有预设的内容和流程,同时也注意课堂的生成。如学生会提出类似的质疑:这是笔者在预设内容里没有的,然而,一发现问题,老师便即时对问题进行整理,把问题摆出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如何能让人人都“动”起来,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

 (三)讨论并小结: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荆轲刺秦王,是反抗的正义行动,而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荆轲刺秦王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发展过程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局限性。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但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四)布置作业

 把你对“荆轲刺秦王”的看法整理成一篇文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605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