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唯心主义和现实主义有联系吗?

浪漫主义、唯心主义和现实主义有联系吗?,第1张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是相对的,比如说唐朝的俩位大诗人,李白和杜甫。他们就是非常典型的相对。浪漫主义就是比较不切合实际,爱空想,天马行空。现实主义就是比较注重民间疾苦,包括时事喜欢就事实说话。而唯心主义是与唯物主义相对的。听到这可能感觉到耳熟,没错,唯物主义正是我党的主义方针。历史上很多著名的哲学家都是唯心主义者,像我们熟知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中国古代的朱程理学。(来不及了 明天再编辑)

想解决这个问题,最好采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原理之一——辩证法,即在现实中寻找浪漫,在浪漫时不回避现实。

我表述得很抽象,但实际生活中是有很多实例可以说明的。我特别不赞同有些人为了所谓的对浪漫人生的追求而逃避自己在现实中的责任,不赡养父母,不抚育孩子。不符合社会公共道德的浪漫主义行为我认为并不可取,毕竟我们作为社会人,倘若你不是特立独行到“无我”这一境界,大部分都还是在尘土中浮沉,所以该承担的道义、责任必须完成,这是浪漫的底线。

但是单调乏味的生活似乎也确实让人也觉得呼吸困难。怎么去调剂补充?在于你如何看待自己的浪漫需求。我建议,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为自己找一个独立的空间,不需要很大,把你喜欢的书籍、影片寄存在这里,有你自己的爱好,有你自己的思想存于此便好。只要有闲暇时间,你可以在这属于你自己的地方尽情自由,你能够暂时远离喧嚣、远离那些你可能觉得并不适合你的柴米油盐,享受独处的浪漫。又或者,如果你在意的是两个人的浪漫,那就更加简单,你可以在特殊的日子里制造一些特别的浪漫,一束鲜花、一瓶红酒、一次烛光晚餐都能营造浪漫的气氛。还可以寻到好的季节、好的场景,来一次浪漫旅行。花间一壶酒,月下影成双,岂不妙哉?

总之,生活就在那里,浪漫在你心中,不要把它们对立起来,愉悦而自在地徜徉在岁月长河。

1924年秋天,梁实秋进入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选修了白璧德教授的“十六世纪以后的文艺批评”,这一年的学习,奠定了梁实秋的思想基础,“我受他的影响不小,他使我踏上平实稳健的道路,”“我读了他的书,上了他的课,突然感到他的见解平正通达而且切中时弊”。从此,梁实秋渐渐远离了年少轻狂,开始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说体系稍嫌大了些,起码在他的世界观、人生观方面,逐渐坚定起来,而不再是林中观花,随意撷取 。

那么,白璧德到底提出了什么样的主张呢?

欧文·白璧德(1865—1933),美国评论家,新人文主义文学批评运动的领袖。1894年起,欧文·白璧德即在哈佛任教,创办了比较文学系,直至去世。他的父亲生长于中国的浙江宁波,因此,他“对中国有一份偏爱”,每每引用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来阐释自己的哲学。他特别提倡人类的负责精神,认为一个人的权利只有在其他人能负责保证这些权利得以实现的条件下才能实现,故而在索取自身权利的同时,必须负起保证他人权利得以实现的责任。这些看法与卢梭等人的浪漫主义与自然主义相冲突,在学界引起了激烈的论争。当时从学于白璧德的中国学生,除了梁实秋外,还有吴宓、梅光迪和汤用彤等。他们把新人文主义与东方的儒学进行比较、融通,在国内大肆宣扬。1934年,梁实秋应施蛰存之邀,为《现代》杂志写了一篇《白璧德及其人文主义》,全面介绍和评价白璧德其人其思想。

梁实秋将其归纳为八条:

1标准的人性是完整的,需要各个部分的涵养,不要压制任何部分;2但人性各个部分的发展需要均衡,要各个部分都是和谐的。不无条件的“承认人生”,而要有价值的衡量;3完整的均衡的人性要在常态的人生里去寻求。常态的人生是固定的,普遍的;4完整均衡的标准人性也许是从来没有存在过,但是在过去有些时代曾经做到差不多的地步。例如希腊的人生观,基督教的传统精神,东方的孔子和佛教等等,这里面都含着足以令人效法的东西;5浪漫主义重情感,人文主义则信仰理性;6人文主义异于由科学演变出来的人生观,因为人文主义者除了理性之外还要运用伦理的想像,乃是透视人生的一种直觉;7伦理的基本原则是节制。“自然律”是完全物质的,若适用于人生则流于紊乱放浪,一方面变成定命主义的唯物论,另一方面变成浪漫主义;8人文主义异于宗教,因为人文主义没有“禁欲”的趋势,也没有形式的“神学”,但有一点又同于宗教,因为他反对“自我的扩张”而主张对于“普遍的理性”的遵从,即宗教中所谓之humility。

梁实秋的总结,不如说是梁实秋对白璧德的理解。以之为本,取己所用,所有的哲学体系都逃不开这种宿命。“自从听过白璧德的演讲,对于整个的近代文学批评的大势约略有了一点了解,就不再对于过度浪漫以至于颓废的主张像从前那样心悦诚服了”,“觉得他很有见解,不但有我们前所未闻的见解,而且是和我自己的见解背道而驰”。在白璧德的基础上,梁实秋形成了克己内敛、以人为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文艺观上,则公开申明不赞同“浪漫主义”,主张智慧、理念、典雅,也就是所谓的“新古典主义”。在他眼中,浪漫主义不求最好,但求标新立异,这本是文艺的大敌。

梁实秋推崇白璧德,一点都不突兀,并不像他说的那样“背道而驰”,实际上他本来就是白璧德理想中的社会人。生活上衣食无忧,家庭生活波澜不惊,骨子里涌动着典雅、缓慢、平和的气质,对大起大落、大悲大喜怀着与生俱来的警惕,只是当初只能接触到世界的另一面,无法为自己的存在找到理论基础而已。遇到白璧德,这一切都被激发了出来,并借此得到提升。梁实秋之信奉白璧德,如同徐志摩、冰心之崇敬泰戈尔,胡适之膜拜杜威,均其来有自。先是自有风骨,再借用泊来之外衣。可惜,在那样如火如荼的时代,民智刚刚开启,风气为之震荡,社会矛盾、政治矛盾都日益紧绷,由梁实秋等人宣扬的内敛和自省,注定与群情激奋的情绪相对立,人们需要的是大破大立,砸烂、打碎,白璧德主义受到抵制也就不足为奇了。林语堂和鲁迅曾先后作文反驳梁实秋。

可以想象,白璧德的思想,在任何时代都不会受到欢迎。动荡时,人们需要热烈的理论来策应;平静时,需要勃发的理论来鼓动。唯在剧烈折腾以后的某个短暂时段,或许可以用其“内敛”来疗伤和自我安慰。但过后马上就要进入下一个高潮,白璧德主义免不了再被抛弃。而白璧德本人的命运似乎也证明了这些。他的人文主义思想,当时虽有不少信徒为之奔走呼号,但实际影响并不大,反而被视作反动的,守旧的,迂腐的怪物而受到奚落。后来,白璧德也被哈佛大学解聘了。

梁实秋所鼓吹的白璧德主义,终究没有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家雨果的代表作品之一,其语言之绚烂,其义之深刻,其人物刻画之境界,让人领略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独到之处。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源远流长,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光辉依然令人无限神往。浪漫主义文学偏爱忧郁之美,宣扬个性主义和自我意识。作为一种有着特殊历史背景和特定哲学思想基础的文学,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精神、个人主义和批判意识。一方面,浪漫主义文学是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之一理念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僵化的法国古典主义的有力反驳;另一方面,浪漫主义文学早就了19世纪西方文学盛极一时的繁荣局面,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深渊的影响。《巴黎圣母院》一书情节紧张生动,人物变幻莫测,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表现了雨果对封建政府和教会的强烈憎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其中完美的表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精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902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