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学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

英国文学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第1张

新古典主义推崇理性,强调明晰、对称、节制、优雅,追求艺术形式的完美与和谐。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 1688-1744)是新古典主义诗歌的代表,他模仿罗马诗人,诗风精巧隽俏,内容以说教与讽刺为主,形式多用英雄双韵体,但缺乏深厚感情。英国新古典主义时期的代表作家:约翰班扬 John Bunyan, 代表作《天路历程》(The Pilgrim's Progress)亚历山大蒲伯 Alexander Pope 新古典主义诗歌的代表,他模仿罗马诗人,诗风精巧隽俏,内容以说教与讽刺为主,形式多用英雄双韵体,但缺乏深厚感情。他出版了散文《论批评》(An Essay on Criticism),从此奠定了他在诗坛的地位。次年,他又出版了《夺发记》(The Rape of the Lock),一部极妙的讽刺史诗。丹尼尔笛福 Daniel Defoe 代表作《鲁宾逊漂流记》(Robinson Crusoe)乔纳森斯威夫特 Jonathan Swift 代表作《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亨利菲尔丁 Henry Fielding 代表作 《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The History of Tom Jones, A Foundling )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 编撰英文词典的第一个英国人,作品为《英文大词典》(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这部巨著是塞缪尔约翰逊花了七年时间独自完成的。理查德比谢立丹Richard Brinsley Sheridan 代表作《情敌》(The Rivals )和《造谣学校》(The School for Scandal)被认为是上承莎士比亚,下接萧伯纳的纽带,是真正的英国古典派喜剧。托马斯格雷Thomas Gray 代表作《墓园挽歌》(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 )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为繁荣时期。漫主义文学的先驱是18世纪中后期的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和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彭斯从苏格兰民歌中吸取养料,其《苏格兰方言诗集》(《Poems,chiefly in Scottish dialcet》)擅长抒情和讽刺,语言通俗;布莱克的《天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经验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则憧憬理想的社会秩序,清新奔放,富有独创性。然而,浪漫主义思潮中就形成两种对立的流派,即积极浪漫主义(Active Romanticism)和消极浪漫主义(Passive Romanticism)。积极浪漫主义是进步的潮流,敢于正视现实,批判社会的黑暗,它引导人们向前看,消极浪漫主义属反动的逆流,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反对现状,留恋过去,它引导人们往后看。英国浪漫主义第一批真正的大师则是被称为“湖畔派”(Lake Poet)的三位诗人,他们也是消极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sworth)(1770-1850)与萨缪尔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和罗伯特骚塞(1774-1843)。华兹华斯是湖畔派诗人中成就最高者,他与“湖畔派”另一诗人柯勒律治共同出版《抒情歌谣集》,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新崛起的诗人把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潮,代表诗人是拜伦(Byron)、雪莱(Shelley)和济慈(kates)。他们是积极浪漫主义者,和湖畔派诗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作品更具战斗意识和政治倾向。雪莱写有《钦契一家》、《 西风颂 》、《云雀颂》和《自由颂》等大量的诗篇和诗剧,以及著名的论文《诗辩》等。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 Unbounded》)是雪莱的代表作。

1、拜伦

乔治·戈登·拜伦,出生于1788年的伦敦,终年36岁。他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唐璜》等,并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

2、雪莱

雪莱出生于1792年英国萨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菲尔德·普莱斯的贵族家庭,他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色彩最浓的浪漫主义诗人。他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其一生见识广泛,不仅是柏拉图主义者,更是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

3、济慈

济慈,全名约翰·济慈,出生于18世纪末年的伦敦,他是杰出的英诗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派的主要成员。济慈很早就尝试写作诗歌,他早期的作品多是一些仿作,1817年,济慈的第一本诗集出版。

他在疾病和贫困中依然写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其中包括《圣艾格尼丝之夜》、《夜莺颂》和《致秋天》等名作。1821年2月23日,济慈于在意大利疗养时逝世。

4、华兹华斯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曾当上桂冠诗人。其诗歌理论动摇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有力地推动了英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

5、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

英国诗人、文评家,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一生作诗不缀,但中年时自称弃诗从哲,精研以康德、谢林为首的德国唯心论。他的“鸦片瘾”、他的个人魅力、他与华兹华斯的微妙关系,使他成为西方文学史上最令人注目的作家之一。

“以诗论诗”

——对布莱克诗作《老虎》的新解读

安晓红

《老虎》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布莱克的一首脍炙人口、耐人寻味的著名诗作。《老虎》鲜活的诗歌意象、独特的铿锵节奏为读者所喜爱,“老虎”如谜的象征意义为文学批评者所关注。评论界一般倾向于认为《老虎》是写法国大革命的, 因为该诗出版于法国大革命之后不久,加上诗中充满了诸如“火”“铁锤”“锁链”“熔炉”和“矛”等和革命有关的意象。如果以传统批评中阶级分析的视角来解读,老虎理所当然被当作强大革命力量的象征。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它歌颂了造物主上帝的伟大。该诗确实对造虎者表示了敬畏:“什么样不朽的手和神眼/能够构建成你那么可怕的对称[1]?” 事实上,该诗文本为我们提供了第三种解读它的可能性。如果我们试图以新批评与原形批评更深刻地解读这首诗,会发现布莱克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关于诗歌创作的理念以及浪漫主义的诗风。

一、《老虎》吻合“老虎”形象

布莱克集铜板雕刻与诗歌创作为一身,在他为《老虎》做的版画摹本中,标题“老虎”占了画面的九分之一,其中每个字体是诗中字体的五倍,标题的底部又是老虎的画像,从而一个来势凶猛、令人生畏的老虎形象活脱脱地勾勒了出来。而标题“老虎”一词的拼写却用得是旧体拼写的“Tyger” 而不是“Tiger”。布莱克在当时两种拼写都可接受的情况下有意选择了前者,暗示诗中的老虎不仅是具体的实物,更是一个极具 “独特性和神秘性”[2](106)的形象,是一个象征。紧随陌生、可怕的老虎形象的就是诗歌第一行对称的、抒发强烈感情的两个“Tyger!Tyger!”。这样,标题、画与诗共同勾勒出了“可怕对称”的“老虎”形象。“可怕的对称”这个描述老虎外形的关键词在他第一诗节和最后一个诗节的最后一行均出现了,它成为揭开诗歌《老虎》象征意义谜团的一把金钥匙。很明显,“可怕的对称”是一对矛盾修饰语。“对称”一词是一个与视觉艺术相关连的词汇,指老虎的体形与花纹含有一种比例恰当的平衡美与形式美。而“可怕”一词则意在强调老虎均衡的美令人生畏,“老虎”的意象“内涵了一种惊涛骇浪的威力和燎原烈火的恐怖”[2](106)。总之,“可怕的对称”成为“老虎”形象的本质特征。

“老虎” 意象首先与《老虎》诗形一致。诗歌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几乎完全相同,只是在第一诗节中存在于想像中的、神秘的“Tyger!”“Tyger!”意象在最后一个诗节演变成了诗人的现实作品“Tiger”“Tiger”,暗示创作过程已经完成。另外,第一诗节的“能”(could)与最后一个诗节的“敢”(dare)对称的出现在了诗歌的开始与结尾,意在点明创造者要坚忍、勇敢地完成创作,这两种对立的状态与风格必需遥相呼应。至此,这一在意义与形式两个层面上的环行结构标志着《老虎》诗形上的“对称”。

其次,在《老虎》这个“对称”的诗形包裹下的是弥漫在《老虎》中间四个诗节的“可怕”的诗境。承接了第一诗节对“老虎”的揣度和玄想:“什么样的神手或天眼/造出了你这样的可怕对称?”,诗歌的第二诗节继续讨论第一诗节的疑问,“从何处取得你眼中之火?/ 凭什么敢攫取这火光?”,但进一步加深了与令人敬畏的老虎相对应的“火”的视觉意象。关于火这个原形意象,威尔赖特在《原形性的象征》一文中指出火的“非理性的突发性和蔓延性”[3],即火具有巨大的毁灭性。在极具可怕的火光中,在第三诗节创造者开始以巨臂“扭动老虎心脏的筋健”。“扭动”(twist)一词暗含“暴力”,在动作上回应第二诗节可怕的火,为第三诗节末出现的令人畏惧的“威猛的手脚”打下伏笔。“威猛”(dread)一词在英语中有“令人敬畏的”和“可怕的”双重意义。威猛”(dread)在第四诗节中已完全演变成了“可怕”:“可怕的握力”直至“死一般的恐怖”。在第五诗节中,创造者却对自己恐怖的作品报以微笑,创造者不但没有被极具致命威力的被造所吓倒,反而呈现满足的微笑,表明老虎的创造者比老虎更令人敬畏,“可怕”的诗境被推向了高潮。

同时,他的微笑因为他在创造象征邪恶和毁灭的老虎的同时也创造了象征善良温顺的绵羊,使这个世界在“可怕的对称”拥有了永久的原动力。就象布莱克在《天堂与地狱的婚姻》中指出的那样:“没有对比的事物就没有前进。吸引与排斥、理性与活力、爱与恨,这些都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4]。”《老虎》的主题,“可怕的对称”从而也被点化。

我们解读出了《老虎》诗形、诗境与诗歌主题均与“老虎”“可怕对称”的形象吻合。至此,我们可以确定《老虎》与诗歌创作有关。

二、“老虎”的形象蕴涵诗学主张

在得出 “老虎”形象是关于诗歌创作的结论之后,我们慢慢走进“老虎”的创造过程,试图进一步细致解读其中蕴涵的诗学主张。首先,破解《老虎》中“老虎”的创造者。在第一诗节“什么样的神手或天眼/造出了你这样的可怕对称?”(“What immortal hand or eye / Could frame thy fearful symmetry)这一全诗的中心句中寻找突破点。“immorta”一词既表达了对“老虎”本质的追问,也有对老虎创造者不朽性的沉思。同时,我们知道“老虎”在诗画中的形象都出自布莱克的的“手”与“眼”,那作为雕刻家与诗人的他是不是这个“不朽者”呢?接着看下一行的“frame”,它有“定型”(shape)与“构想”(conceive)两个内涵意义。如果把前后两行连贯起来,也就是说“老虎”的画像经神手造就(shape),诗歌《老虎》由天眼灵视(conceive),而把诗画统一在一起的独创者恰恰非布莱克莫属。第二诗节继续了对创造者特征的探究:“凭怎样的翅膀他敢于奋力拼搏?”(On what wings dare he aspire)英文词“aspire”暗含热切盼望、勇于追求难以实现的伟大抱负。具有这种特质的创造者不应是上帝,因为在基督教中的上帝无所不能、无所不在、无所谓是否勇于追求高不可及的事物。而这一“敢于奋力拼搏”的精神不恰恰是布莱克作为英国浪漫主义先驱者形象的最好概括吗!诗歌《老虎》对于“老虎”创造者的追问一直持续到第五诗节:“是制造羔羊的人制造的你吗?”在这里,羔羊除了使人想到上帝之子外,也使人联想到诗人的《天真之歌》,与此同时,它也可以指当时的读者[5](43)。在19世纪,诗人一般将读者也认为羔羊面对自己的作品,因为他们把阅读当作一种宗教活动。依此推理,“你”则可以理解为收在《经验之歌》里的《老虎》这首诗了。另外,整首诗中的“他”(he)都是小写的,“他”指的不是上帝,而是象上帝的诗人布莱克。对于《老虎》中“老虎”的创造者的确认明晰布莱克对于诗人的界定:诗人不是无所不能的上帝;但他确是象上帝一样的不朽者。

而诗人布莱克为什么能有象上帝一样的“神手或天眼”(immortal hand or eye)呢?“凭怎样的翅膀他敢于奋力拼搏”?布莱克在《书信集》中写到:“在沙粒中看到宇宙,在野花中看都天堂,在栎树里看到天使大军在欢唱[6](1576)。”对于别人狭窄的肉眼所看到的东西,布莱克的视野却可以无限地伸延,“把其灵光和尖锐抛向万物,它穿透隐藏的事物,搜寻复杂的本质,不需要其他任何借以观看的光亮,只是凭借它自身的灵光”[7](55)这就是“布莱克由想像力左右的灵视世界”[7](56)。作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先驱的布莱克,视想像为文艺创作的源泉和人类生活的原动力,把想像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在《没有自然宗教》和《一切宗教皆为一体》中,布莱克宣称“把诗的或创造的能力与预言的力量等同视之” [6](1576),而这种包罗万象、洞察一切的力量就是布莱克所谓的想像力。这里,“想像与布莱克宗教中的上帝合二为一”[7](54)。基于这样的诗歌理念,布莱克在《老虎》第三、四、五诗节才有了《创世纪》中上帝创造万物的创作灵感。插上想像的翅膀,诗人布莱克具有了神性,具有了象造物主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力。“什么样的臂力、什么样的神工,/把你的心脏拧制成功”。在在第三诗节创造者擒住被造后,第四诗节创造者又把自己想像成了一个“铁匠”:“什么样的铁锤?什么样的铁链?/ 什么样的熔炉把你的脑子烧炼?这里的“心脏”(heart)与“脑筋”(brain)象征了想像力发挥时感知与理智的并存与对立,他的《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中“天真”与“经验”两种哲学信条的并存与对立。至此,布莱克完成了“老虎”的创造、《老虎》的创作过程,把浪漫主义诗歌理念蕴涵在了“老虎”的形象中。

三、布莱克“以诗论诗”

布莱克是反对新古典主义的。新古典主义所张扬的典雅、适度、理性的诗歌创作标准是布莱克所不齿的。他认为这“无疑于对白痴讲很清晰的东西”。他抛开理性,视灵感与想像为“永恒的安身之处”。《老虎》中的“老虎”如谜般的丰富象征意义使这首18世纪的诗歌酷似20世纪的意象派诗歌,就凭这一点就充分表明了布莱克与充满警言格句的新古典主义的彻底决裂。同时在艺术上他更是大胆打破古典主义诗歌的清规戒律。《老虎》从头到尾使用的四音部抑扬格或扬抑格双行体取代了新古典主义所规定的五音部抑扬格英雄双行体。不仅如此,绝大部分诗行的四音部还不完整,以额外的一个重读音节结尾,这在新古典主义看来是明显不符合规范的。

Tyger! /Tyger! /Burning /bright

In the/forests/ of the/ night,

What im/mortal/ hand or /eye

Could frame/ thy fear/ful sym/metry

另外,新古典主义追求和谐、对称、富有美感的价值观念,而布莱克似乎更钟情于一种崇高的情感。这种情感源于一种恐惧,这也就是为什么《老虎》中跃然纸上的是一个令人望然生畏的老虎形象。在伯克(Edmund Burk)的《对崇高与美的哲学思想探源》一文中认为:“未经驯服的力量是崇高的,因为它从阴郁的森林中来,从充满吼声的荒野中以狮子、老虎、豹或犀牛的形式向我们走来[8]。”

“以诗论诗”并不为布莱克所独有,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中的确存在着一个“以诗论诗”的现象[5](43),只是长期以来我们对它一直视而不见。因为它作为一个隐含的主题并不象诗人们所关注的自然、民主和自由等问题那么明显,又不是任何一个诗人永恒关注的话题,所以恐怕只有细心的读者才能发现它。比如,华兹华斯的《丁登寺》,柯尔津治的《抑郁颂》,雪莱的《西风颂》和济慈的《希腊古瓮颂》等,都堪称诗人们诗学理论的载体。

本文只是以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布莱克的《老虎》为例,解读其中的“以诗论诗”的现象。当然,诗歌超越时间与空间,超越固定和有限的释义,本文所作的解读只是许许多多解读中的一种罢了。

参考文献

[1] 布莱克布莱克诗集[M] 张炽恒,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45

[2] 唐梅秀布莱克的二元对立运思方式与反传统意识[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2003,(5):106

[3] 叶舒宪神话与原形批评[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87

[4] 王守仁英国文学简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00

[5]] 杜维平以诗论诗: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解读[J]外国文学,2003,(4):43

[6] GEBentley Wiliam Blake’s Writings[M] London: Picking &Chattto,1978:1576

[7] 袁宪军布莱克的灵视世界[J]国外文学,1998,(1):55,56,54

[8] Maurice Cranston The Romantic Movement[M]Liphook: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4:49

给你篇论文自己看吧

说起史蒂文森,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发明火车的英国发明家乔治斯蒂芬森,而不是《金银岛》的作者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

至少在我的印象中,史蒂文森可能在英语文学的奥林匹斯山上有一席之地,但称他为“19世纪下半叶伟大的英国小说家和诗人”似乎有些“破格提拔”的意思。只是随便翻翻书,很好奇看到纳博科夫在美国教文学史的时候特别推崇史蒂文森。毕竟除了《金银岛》我没看过他的其他作品。

是一部冒险小说,台词单一,叙述直白,结构清晰。堪称优秀的儿童冒险故事。对于成年读者来说,它相当幼稚无趣,远不如马克吐温的两次冒险那样童趣和惊心动魄,蕴含着丰富的现实意义。

,以海盗寻宝为主题,自然可以算是一部海洋探险小说。但他对大海航行的壮阔背景和水手生活的描写几乎为零,既没有《爱伦波》的细腻恐怖,也没有《梅尔维尔》的恢弘大气和深刻的哲学思考;与有着20年水手和船长经历的康拉德相比,史蒂文森更像是在闭门讲故事,只有脸书上的人物,却没有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但说到讲故事,就没有笛福、斯威夫特、儒勒凡尔纳那么有趣有意义了。

查阅了一些资料,我的判断是合理的。史蒂文森生前是个名人,但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现代文学的兴起,他的作品被归为儿童文学和恐怖小说。史蒂文森受到弗吉尼亚伍尔夫和伦纳德伍尔夫的批评,他逐渐被排除在学校教授的文学经典之外。这种情况在1973年达到顶峰,当时《金银岛》页厚完全无视史蒂文森。然而,在20世纪后期,对史蒂文森的评价开始发生变化,他被视为与约瑟夫康拉德和亨利詹姆斯平起平坐。

史蒂文森是英国新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一,也是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令我惊讶的是,史蒂文森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探索短篇小说这一体裁的作家。在他之前,司各特和狄更斯都认为短篇小说不如长篇小说,所以作为长篇小说的副产品来写。在《金银岛》一书中,评论家比奇克拉夫特指出:“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大概是英伦三岛第一个短篇小说有分量的人。不提他的短篇小说,这位作家不能轻易评论。”

许多现代主义作家不同意他的观点,因为史蒂文森很受欢迎,但他也受到许多作家的称赞,包括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博尔赫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海明威等文学大师。感谢大师的加持,让我忍不住忽略了这位著名作家。然而,最引起我注意的是史蒂文森,他一生都在为一个理想的国家而徘徊。他44岁在南太平洋的小岛上去世,这让人们想到了高更和毛姆的小说《牛津英文文学选集》。仅此一点,史蒂文森就值得作为一个传奇故事被铭记和铭记。

史蒂文森的父亲、祖父和曾祖父都是著名的灯塔设计师和工程师。史蒂文森于1850年11月13日出生在爱丁堡。他从他的前任那里继承了冒险和热爱海洋的个性。这里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像荷兰、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这些有着海外殖民辉煌历史或者孕育了伟大海洋冒险家的国家,没有培育出像样的海洋文学作家?似乎经验和脱胎于经验的文学创作不能简单地划等号。

年轻的史蒂文森肺部虚弱,冬天经常卧床,夏天被鼓励到户外玩耍。这时,他又变成了一个活泼、无忧无虑的孩子。史蒂文森17岁进入爱丁堡大学,但在25岁时,他通过了律师入学考试,但没有实践。

在接下来的4年里,史蒂文森频繁地长途旅行,寻找有利于他健康的气候。1876年,史蒂文森在巴黎遇到了他的爱人范妮。几个月后,得知已经回到旧金山老家的范妮生病了,史蒂文森乘火车穿越大陆经纽约到了加州,不得不下车休养。

“从1880年到1887年,史蒂文森一直在寻找一个理想的住所。1888年6月,他租下了快艇卡斯柯,然后和家人从旧金山出发,踏上了伟大的冒险之旅。在将近三年的时间里,他漫游在东太平洋和中太平洋,参观了一系列岛屿,然后在夏威夷多待了一段时间,并与卡拉卡瓦国王成为了朋友。除了夏威夷,史蒂文森还参观了吉尔伯特群岛、塔希提岛和萨摩亚群岛。史蒂文森于1890年在萨摩亚的乌波卢岛购买了400英亩的土地。在两次返回苏格兰的计划失败后,史蒂文森做了很多努力,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庇护所,并将其命名为Vailima。”

1894年12月3日晚上,史蒂文森在和妻子谈话时打开一瓶酒,他可能中风了,突然倒下,被埋在一个可以俯瞰海洋的地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203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