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人间词话·诗词贵自然》经典解读

王国维《人间词话·诗词贵自然》经典解读,第1张

王国维《人间词话·诗词贵自然》经典解读

诗词贵自然

人能于诗词中不为美刺、投赠之篇,不使隶事之句,不用粉饰之字,则于此道已过半矣。

王国维所倾向的往往是自然之美。

他不喜欢诗词中用代字,滥用典故。

他厌恶为了赠送他人或者为了赞美 而作的功利性文章。

他厌恶歌功颂德做枪鼓手般的吹捧,他厌恶装作道德模范,讲一通人人都知道的大道理,并凭借这些正确的废话,站在道德的高度上沾沾自喜。

文章粉饰过重,恰恰说明它的内容是轻的,情感是贫乏的,粉饰过重,便是轻浮。

犹如一味强加妆饰的女子,如果不是不自信,那就一定是为了吸引别人的眼光,或者卖弄 。

真正的美是不和功利挂钩的,真情发自肺腑,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自然。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言论,实质上都是在围绕着自然清新而抒发自己的情感,包括他提出的境界之说,强调诗词的气象之说,实质都是指向文学的自然和真诚。

王国维本就是一个极其干净的人,这个人的干净在生活上是这样的,那么在思想上更是如此,只有纯净的文字可以打动王国维,或许这也是他之所以也沉迷于《红楼梦》之中的原因。

不少小说总是沉迷于暴力的美学,比如《水浒传》里面梁山好汉中的英雄,杀人不眨眼,并非只是对贪官污吏。武松去杀蒋门神的时候,几乎是进门看见谁就杀谁,马夫、丫鬟、老妈子杀得一个不剩,最后还要心满意足地在墙上写:“杀人者,打虎英雄武松也!”何等的豪迈,何等的意气风发!里面写杀人之多之狠,只是一个句子就足以寒人之心了,句子中说武松杀人的时候把刀都砍缺了。这样的暴力美学,更多的是对枭雄的崇拜,似乎谁有力量就去崇拜谁,那实质上也是皇帝的位置总是属于那些控制了力量的人。更何况,《水浒传》里的宋江也是个银样镴枪头的人物,反贪官却始终是归于皇帝,骨子里还是一个奴才,不过是凭借一个英雄的名号逞了自己的一时之快。

《三国演义》更是醉心于诡计多端、阴险狡诈的权术。《西游记》给我们讲述的还是一个富于反抗的英雄,但是这个英雄的反抗最后总会得到唐僧的收拾。唐僧的收拾法则有两个,一个是温情主义,为悟空缝补衣服,嘘寒问暖;另一个就是杀手锏,念紧箍咒,也类似于苦口婆心的教育还不行的话,只有执行不听 就枪毙的办法了。

王国维喜欢《红楼梦》,里面是女子的世界,尽是青春期真挚的情情爱爱,儿女情长,柔情蜜意,鄙视功利,崇拜女性,悲悯万物。

在王国维评论《红楼梦》的专著里就这样说:“宇宙一生活之欲而已,而此生活之欲之罪过,即以生活之苦痛罚之,此即宇宙之永远的正义也。”

这里的宇宙似乎不好定义,它好像是人生之漫漫,又可以认为是时光之无穷。人生看似漫漫,相比起无穷之宇宙,相比起无穷之时光,实则短暂。

如若人的现实生活过得干净,心灵必定是愉快的。

这人生的长度似乎在宇宙之中凝固了,或许漫长时光的流逝,它本身就是凝固的,消逝的时间无处停留,未来的时间抓捏不住。这样一种混沌的状态,将我们包裹其中,我们再在里面生成各式各样的欲望。本是一片混沌,这一牢笼的包裹,生成的欲望是人情感的反应,自然之欲望,得失之悲喜,无穷无尽之烦恼,终了之时了无意。

王国维的悲天悯人就在这里,他欣赏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个人之悲苦,却也是终生之悲苦,人人苦于自身之欲望,他的痛苦更多的是看清世事后的承载,他为自己承载,也为着所有人而承载。

这样的情感是纯粹的、自然的,乃是悲天悯人之真诚。

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多读书的好处有很多,趁年轻多读书,多学点知识才行,那么相关的 读后感 该如何写呢?以下是我和大家分享的关于《人间词话》读后感优秀范文,以供参考。

关于《人间词话》读后感优秀范文

  清代文学家王国维《人间词话》中采取宋词三首中各一句,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

  王国维选择三首词的三句话集在一起,选的很巧,集的很妙。我们每个人在确立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后,就要一往直前,勇于高攀,勤于探索,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就要有废寝忘食的精神,有专一不二的热爱,甚至为之消瘦憔悴也不动摇,不后悔,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就要刻苦学习,认真工作,遇到问题要不厌其烦,有不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的恒心,必须做到“踏破铁鞋无觅处”,才会有“得来全不费工夫”。曾经“为伊消得人憔悴”,曾经“众里寻他千百度”然后才可能“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才能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个求识的过程是经过千辛万苦、酸甜苦辣的,在顺境中勇往直前,在逆境中心志不衰,立下凌云志,勇猛向前,敢于拼搏,这个经过除非亲身经历了由淡到苦、由苦到甜的全过程,别人是无法真正体会到的。

  王国维提到的三个境界,第二个境界是至关重要的,在确立了目标和奋斗方向以后,第二境界就是漫长的求学过程,肯不肯刻苦钻研,肯不肯下苦功,这就是成功与失败的两种结果,正如马克思说的“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怕劳苦,沿着它的陡峭小道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它光辉的顶点”。

   关于《人间词话》读后感优秀范文

  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堪称文学经典。读完这本精妙独到的词评,令人最有感触的,便是其中用三句宋词精妙概括的人生三境界了。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这第一境界便让我产生了共鸣。一夜萧萧,西风凄凉,意境似乎有些悲伤。独上高楼,极目远眺天涯路,这又是何等的坦荡!西风凋零了碧树,眼前的形势不容乐观,众多天涯路,我该走哪一条?这时就必须登上高楼,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站得高,才能排除干扰,不会被眼前飘忽不定的浮云所迷惑。这样,望尽天涯之路,看清人生的方向,才能确定好下一步做什么,决定好自己即将要走的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看清起点,找明方向,这将是一个成功的开端。

  第一境界所指的,是寻找天涯路的过程。而第二境界,则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心中有目标,眼前有方向,还缺什么?缺的是努力。好高骛远,光说不练,看清了路却懒得往前走,这算什么?没有实际行动,有再高的天赋,再好的计划又有何用?最后只能成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努力一天两天,不足为奇,一年两年,才是难能可贵。尽管遇到困难,尽管“衣带渐宽人憔悴”,也要坚持奋斗,继续前进,因为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如果能够一直眼看前方不改变方向,衣带渐宽终不悔,这难道不是一种伟大的境界吗?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第三境界最为耐人寻味。世事无常,实现理想之路的羁旅漂泊最能磨练一个人的心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历了上高楼,人憔悴,冲破了无数的难关与考验,我们就会逐渐变得成熟,对事物有自己的认识与见解,知道自己要什么。众里寻他千百度,正是有了千百度的苦苦追寻,才有那蓦然回首时的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俗话说,功到事成,追梦路上,我们心中应该不急不躁,耐心等待。即使千百度的追寻未果,也能安然面对,坦坦荡荡。淡泊间,真正想要的就稳稳地握在手里了。这就是经历了第一、第二境界后才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成熟与淡泊。我想,这也是人生真谛与价值的体现。

  人生苦短,境界有三。《人间词话》中的的人生三境界之说,仿佛就是从宋词这片泼墨山水中辟出的世外桃源,给人以旷达,明朗的人生感悟。相信这三境界会成为我成长之路的启明星,带领我走向成功,踏入那最高的境界。

   关于《人间词话》读后感优秀范文

  四言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又律、绝,律、绝敝而有词。此古往文学演化,先真朴而趋工巧,王国维先生对于古代诗词进化有着极深的了解,他直接道出了进化的本质:后人写作会泥于原有的风格与形式,而不能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于是就开拓了新的领域以自解脱。依我拙见,诗与词虽诗在前,词在后,却难以评价两者优劣,因文体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总各有千秋,未尝有文体能达到万事所具的地步,在我看来词之所以情感更为随性自然,与它的表现形式也是密不可分的,它不再拘泥字数的整齐划一,因而更为随性所欲。

  文学体裁之所以一代代的衰落、更迭,是因为当一种文体在文学界流行起来,有太多的文学作者去尝试和使用,这样的后果一方面可以使这种文体发展的越来越繁盛,产生许许多多的堪称瑰宝的优秀作品,但一段时间之后,几乎所有新奇的方式都被用尽,后人再也无法写出更加超越的作品,有新意的作品,所以这种文体会陷入衰落。与此同时一些善于创造的想要有更宽阔展示空间的文人,就创造了新的文体,以发挥更多的聪明才智,创造新文体的辉煌时代。以此类推,代代更迭。这种再平常不过的的文学界的更迭现象,王国维却能看到它的本质原因,并且分析得极为到位,这让我本人很佩服。同王国维一样我不赞同文学后不如前,我认为无论四言,楚辞,古诗,律绝还是词,它们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它们代表了每个时代每种文体中的最高水平。至于为什么会被取代,绝对不是因为文体本身有什么缺陷,而是因为它发展到了极盛极高的难以超越的完美水平,所以文人只好另辟蹊径罢了。所以我认为文体之间是不可以被比较的,他们只是形式不同,时代不同,“不以是而分优劣”。

  对于王国维阅世深浅论,大多数人持反对观点,认为诗人应该将事实与艺术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李后主不经过国破家亡之痛何来“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等佳句?哪能以血书词?但我个人认为,这其中的阅世并不一定特指参与世俗事务,有人生经历。阅世深者,即知识面广,所见人生更多元,接触各行各业的人物,其作品多反应世态众生,生动形象地刻画人间沧桑。而所谓阅世浅者,应是保持自己与生具来个性,用真性情写真感受,无所顾忌直抒胸臆的人。亦或阅世仅是一种创作取材的手段,阅世有时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阅世后是否对其进行进一步思考以“镌诸不朽之文字”。归根结底,艺术上没有绝对的事物,凡事都是相对的。

  王国维说“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此句话介绍的是由古而来的文体的转变。王氏在以后为我们解释文体“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为解脱而作他体。

  不难想象,文学的发展必经过三种境界:一为新起,二为繁荣,三为衰败。而此正是由于长期发展文体再无创新,文人再无乐趣于其中,所以后衰。这也体现了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某一方面的深入发展缺乏创新性。

  但话不能绝对。以宋代为例,宋词是这一时代文学的最高成就的体现,但你并不能就此否决宋代在诗的方面仍然有不可磨灭的成就。

  幸好王国维在最后总结中提到“就一体论”,表明了单个文体在自生发展历程中始盛中衰的现象。

  “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 “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王国维的这两句话颇具争议,且多集中于后一句话上。

  李后主是南唐亡国之君,如果没有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惨痛,怎能使他写出忧愤深广的词来?主观之诗人,正是要经历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磨难,才能有对人对事的深切之感,故能“真切如此”;而若阅世愈浅,那么性情之真就只是无痛呻吟而不能为世人千古传诵了。

  客观之诗人,更多的是对材料的整合,故需要多阅世,这样才能丰富材料内容。但对他们而言,就不需要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么?所以客观之诗人亦不可缺少真性情。

记得高中第一次听见人间词话这本书的时候,突然就想起了以前看的林徽因的人间四月天,后来觉得两本书并没有很大的关联,只是“人间”二字有所相同罢了,都给我极强烈的生活气息与浪漫色彩。后来就是作文写得翻来覆去的三境界,初听老师讲解时,一知半解,慢慢的在心里就有了一个大致的轮廓,忍不住去买了这本,我跟它的缘分,就拉开了序幕。 

王国维早年追求新学,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不同于鲁迅等人在新青年上的大白话,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这本书里都是古文,语言很传统,但好像经过他的手笔后,都感觉十分具有韵味,理想与现实、灵动与沉着、荒芜与壮美,在这本书里,淋漓精致,栩栩如生。 

“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当时读这本书时,这些句子都曾简单学过,略略一读只觉得是男女之间爱情语句,古人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查了很多翻译,只觉得很多都没有我想的意思。后来看了佛雏的《评王国维的“三境”说》,单从文艺上来讲,这三境讲的是艺术家创作的艰苦性、探索性,寥寥几笔,意境已经铺在纸面上了。 从一开始的酝酿,到中间的决心与毅力,最后用艺术的手法达成境界的大圆满,看到一个人说过,这个过程,叫“顿悟”与“渐修”。单单看这两个词或许有点难以理解,套进这三句诗词中,昨夜西风,望断天涯,衣带渐宽,都是一个“渐”的过程,用大白话来讲就是立定目标,努力追求,过程磨练;而暮然回首、灯火阑珊处则代表了一种“顿”,是苦尽甘来,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愉悦感。当然这些都只属于个人理解,若遇见相同的情况,代入进去,也会得到不一样的想法。

“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这一句是书中对主观诗人和客观诗人的描写,大家知道,诗人的流派分很多种,浪漫主义李太白,忧国忧民杜子美,优美华丽李后主,但这划分本也不太对,人的本身是个复杂多样的,诗也是,千奇百怪的思绪能激发出创造的乐章。人常说:“见字识其人”,或许有些以偏概全,但还是可取一二,诗人的阅历也能被人们从诗词中看出来。王国些维这里主客观诗人理论,来源于叔本华的文艺哲学观,当追根本源到叔本华这里去理解。叔本华曾说,歌咏诗,也即我们通常说的抒情诗;就主体来说,是“主观之诗人”。长篇小说、史诗和戏剧;就主体说,就是“客观之诗人”。简单来说,就是主观之诗人,抓住了自己内心某时的触动,才能写出动人灵魂的,触动心灵的文学作品,人的情感复杂,若是某一时刻的灵思能够在慢慢历史长河中敲击到某人的心灵,那就是很大的幸运了。客观之诗人要多多入世,关注周遭事物,那么创造出来的,或许就是画画中的写实派了。这些是我对书中的理解,记得当时我在旁边写的小批注是:无论是客观之诗人,还是主观之诗人,都需要从周遭学会创作,继而才能创造出也能碰到他人灵魂的滚烫的作品。现在想想又有了新的看法,人天生就是独立的个体,当触到心里柔软的角落时,非常热切的想记录下来,不需他人懂,只是后来自己看见时,手里能够抓住当时自己的心境。当初桃花源记记录下来的时候,陶渊明也会想到他人亦渴望里面的风光吗?无外乎是记录下当时的自己。 

读人间词话,不可不提“有我无我”之境,这是一种对物对世界的观念与态度,“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对比着看,两者就是个程度的区别。“有我之境”是诗人的感情比较外显,比较奔放,抒情色彩特别浓重。“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就是说诗人强烈的想用写境来抒情,以至于景物有明显的诗人自我的色彩。 

这本书让我觉得王国维的内心是很重“真”的一种状态,芸芸众生,世事百态,而能从百态中取其中熠熠,也能看其灰白,王国维在自尽前,留下一封遗书: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众人对他的死因众说纷纭,查资料看到时有四种解释,但我最赞同的是先生死于自己的信仰,他评作品,我们也可从他评作品的文字中感受到他信仰,据说当时辛亥革命后,王国维仍留着辫子,是满清王朝的忠实拥护者,,具体原因是什么,还是得当事人知道。王国维一生所受的教育,历来的经历,我能从《人间词话》里感觉到的,最真挚也最热切的,就是他做学问的纯粹。  王国维评诗,不仅仅是单纯的翻译,也不是简单的对比,而是穿插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人们常讲凡事有大有小,一般情况来说大小都是不平等的状态,但境界是不一样的,青色烟雨,鱼儿畅游的景色一定不如塞外马鸣,落日孤烟吗?江南水乡和塞外胡曲,各有各的美,各有各的意境,秀美是美,壮美亦是美。古往今来,女子对美的追求的脚步就没有停过,或是杨柳之姿,细眉红唇,又或是丰美匀称,皓腕霜雪,事实上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味,美学的至高无上,也意味着它没有止境,与其观摩着万物,努力琢磨自己的劣势,不如睁开眼睛,发现自己美的独特那一面。 

王国维对学问同时也是很自负的,宋代很多词人都被他批判过,当然一个人去评判其他人的时候,要么是逞口舌之快,要么就是有真正的实力,王国维显然是后者。王国维外出求学,与新婚妻子分别多年,一朝见面,写下了"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其文笔可窥一二。 

《人间词话》是一本极佳的书,书中的每一笔都有独特的韵,耐人寻味的道理,它关于人生和美学,理想与现实,以及其浪漫的描写手法总结,都值得细细摸索。读词话,阅百态,什么是人间,我想大概是一切诗意与爱意的总和。我是无数个小小的心里爱着人间的人,人间也大爱着我们。

                        《 境界》

                  古曲《春江花月夜》

蒋勋 - 品味唐诗-春江花月夜

出错啦! - bilibilicom

清末民初的王国维先生深受康德和叔本华的影响,他所写的《人间词话》对中国的美学思想的发展影响深远。在书中,王国维借鉴了康德和叔本华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建构并阐释了他的审美“境界”说,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他将“境界”分类为“造境”和“写境”:“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继而,王国维阐释了“造境”的重要特征“有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有我之境宏壮”。

而“写境”的重要特征就是“无我之境”:“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故无我之境优美。

我对王国维以上所说的理解是:“有我之境”是创作者或审美者对审美对象施予了强烈的“喜怒哀乐”的“我”的个人情绪和情感元素,而自觉或不自觉地创造出超越时空和现实的,充满动感的理想(可理解为崇高的情感)之境,它具有“宏壮”之美”;而“无我之境”是对审美对象本身的现实的和谐的形式美进行静观式的描写或欣赏,它具有“优美”之美。

但王国维也并非那么绝对地将“造境”与“写境”二分,他说:“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舍弃)其关系限制之处。故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律。故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王国维的意思可以说是“写境”与“造境”、“无我”与“有我”、“写实与抒情”、“形式”与“内容”的统ー。

他非常强调ᅳ个“真”字,“写真景物真感情”,“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王国维这里所说的“有境界”,我理解为是ᅳ种基于真挚的情感之上的“情景交融”的境界。

(造境——自然景色虚构、夸张、运动化、拟人化;情境崇高美,有我。写境——自然景色白描、静观;情境优美,无我,物我合一)

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作《春江花月夜》就是这样ᅳ首“有境界”的不朽名作!

蒋勋老师在《品味唐诗-春江花月夜》的访谈节目中特别谈到,《春江花月夜》诗中的“春.江.花.月.夜”五个主题之间的“对话”和“变奏”与交响乐的结构形式相类似,我们可以把此诗当作是一首宏大的交响乐来欣赏。

那么,欣赏《春江花月夜》的音乐时会是怎样的?当我用心聆听这首曲子时,脑海里出现的是ᅳ幅美丽的诗画。

或许一首“情景交融”诗本来就是一曲美乐,一曲“情景交融”的美乐本来就是一首诗!

(由于本人对中国古诗词认识不多,对于王国维先生也只是闻其大名,对他的思想研究不多,以上只是参考了几篇介绍王国维的文章,凭直觉根据文本而说,错误应该不小。之后在看了以下视频讲座后,觉得还行,偏差不会太大。)

讲座视频

叶嘉莹+人间词话七讲

出错啦! - bilibilicom

人间词话讲座

出错啦! - bilibilicom

人间词话,武大公开课

出错啦! - bilibilicom

彭玉平合集

出错啦! - bilibilicom

由于《》目前只能插入腾讯、优酷视频,且容量有限,因此其它视频只有链接,若在手机上点击其它视频的链接,出现“即将跳转到外部网站时,点“继续前往”即可。若戴上耳机收听音乐,效果绝佳!(欢迎转发)

                      《赤子之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品评价非常高,在<十六>中评价:“ 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在<十七>中评价:“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 也”。在<十八>中评价:“  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生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南唐是五代十国时期经济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国家,对后世宋朝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南唐最盛时幅员三十五个州,大约地跨今江西、安徽、江苏、福建、湖北和湖南等省的一部分。

李煜是南唐最后ー位君主,他在位时,正是南唐国势衰败、北宋强势崛起之时,他坚持十五年后,终被北宋所灭,成为亡国之君,被俘至汴京(今河南开封)。至于亡国原因,由于“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思维,人们首先会将责任追到李煜的治国无能上。但史载,赵光义曾问南唐旧臣潘慎修:“李煜果真是一个暗懦无能之辈吗?”潘慎修答道:“假如他真是无能无识之辈,何以能守国十余年?”徐铉在《吴王陇西公墓志铭》也写到:李煜敦厚善良,在兵戈之世,而有厌战之心,虽孔明在世,也难保社稷;既已躬行仁义,虽亡国又有何愧!

在此不论李煜的治国才能如何,而说说李煜的词,特别是在他被俘的日子中不忘故国,心系故土所写下的词,确是不同凡响,有些已成千古名篇,以下列举几首。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译文: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译文: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译文: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娱。独自一人在太阳下山时在高楼上倚靠栏杆遥望远方,因为想到旧时拥有的无限江山,心中便会泛起无限伤感。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译文摘录自网络)

读了以上几首词,特别是大声朗读其中的千古绝句,你是否对“赤子之心”、“真性情”、“ 以血书者”、“ 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的评价有ᅳ个直观的认识,或者你同不同意王国维这样对李煜词的评价。

 我的诗词造诣非常高的老同学认同王国维《人间词话》论述之“赤子之心”的观点:失败的亡国君王,成功的“千古词帝”!人生之大起伏,促使词人之大成就。赵佶也是类似,不适合做皇帝,艺术成就斐然。能写出好词,都需要“真性情”,但要写出伟大的传世之作,更需“以血书者”。

王国维非常强调“真”,在《人间词话》之六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从ー国之君沦为“阶下囚”在异乡过着受“监控”的生活,但在言行上,不说违心话,不做违心事;在情感上,更是不失其本真之心,思故国恋故乡,情不知所起故ᅳ往情深,情到深处人孤独,并将这种情感淋漓尽致地在词中表达出来,也许这就是“赤子之心”、“真性情”、“以血书者”吧。而李煜的这种情感表达,从内容上,超越了个人情感的恩恩怨怨的局限,上升到普遍的“博爱”的价值层面,也许这与李煜笃信佛教有关;在遣词造句的形式上,其精妙刺激起人们在审美上的“共鸣感”,也许内容表达和形式表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就是李煜“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吧。

在《情到深处人孤独——音乐审“美”漫谈(五)》中,我曾介绍了伟大的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的第二乐章,《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是德沃夏克1892年应邀赴美担任美国纽约国家音乐学院院长将近三年的期间内完成的,其中的第二乐章被认为是最动人的思念故乡的乐章。我听这段乐章的感觉是“美丽的忧伤”和“情到深处人孤独”,如果我们对乐曲进行“再创作”,将“思念”主题进行再抽象,将“思念”的对象的外延扩展至所有值得你去思念的人和事,再用心听ᅳ听这段乐章,是否你也有这种感觉?

尽管李煜和德沃夏克生长年代、生长的地方和人生经历大不同,但两人的“赤子之心”、“真性情”、“以血书者”却是相同的,他们作品中的“博爱”的内涵也是ᅳ致的。

而孟庭苇在《经典咏流传》第9期演绎的歌曲《春花秋月何时了》,以流行歌曲的形式,将李煜的词进行了大众化的普及,让更多的现代的年轻人感知古代李煜的词,感知他的“赤子之心”、“真性情”、“以血书者”和“博爱”情怀。

[经典咏流传]孟庭苇演唱《春花秋月何时了》 唱出诗人李煜的凄美人生 !

出错啦! - bilibilicom

歌曲《Going Home》(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第二乐章)

挪威歌坛天后西丝尔 Going Home(恋故乡)-音乐-高清完整正版视频在线观看-优酷

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第二乐章阿巴多指挥

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第二乐章_土豆视频

                《著一字境界全出》

孟庭苇谁的眼泪在飞

出错啦! - bilibilicom

王国维《人间词话》之七: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按照我对 王国维的“境界说”的理解,这“闹”和“弄”是造境,是“有我之境”。

“红杏枝头春意闹”出自宋祁《玉楼春·春景》:“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译文大意是:信步东城感到春光越来越好,皱纱般的水波上船儿慢摇。条条绿柳在霞光晨雾中轻摆曼舞,粉红的杏花开满枝头春意妖娆。总是抱怨人生短暂欢娱太少,怎肯为吝惜千金而轻视欢笑?让我为你举起酒杯奉劝斜阳,请留下来把晚花照耀。(译文摘自《》)

根据与大学老同学在大学群对这首词的探讨和《》的白话译文,我对这首词的理解是:作者在上阕“写境”,描写了春天的好风光的种种景象,湖上泛舟,绿柳轻摆,红杏妖娆,从而受到感悟,而在下阕“造境”,感叹自己人生欢娱太少,以后不要舍不得用金钱换取欢快的生活,并且举杯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此词的“词眼”就是ᅳ“闹”字,这里“闹”字可理解为受春天美好景象的触动从而对人生有所感悟,通俗点说是“心闹”,通过这ᅳ“闹”字,由“写境”转向下阕的“造境”,由“景”转“情”,注入了自己强烈的情感色彩。

“云破月来花弄影”出自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译文大意是:手执酒杯细听那《水调歌》声声,午间醉酒虽醒愁还没有醒。送走了春天,春天何时再回来?临近傍晚照镜,感伤逝去的年景,如烟往事在日后空自让人沉吟。鸳鸯于黄昏后在池边并眠,花枝在月光下舞弄自己的倩影。一重重帘幕密密地遮住灯光,风儿还没有停,人声已安静,明日落花定然铺满园中小径。(译文摘自《》)

由于我对“云破月来花弄影”这ー句,猜测有可能作者为了迁就平仄,而将“云破月来弄花影”写成了“云破月来花弄影”。是解作“月弄花影”?还是解作“月下花弄影”?我将我的疑问放到了大学群请教老同学,引起了同学们热烈讨论,发表了不同的观点。亚东同学和老左同学赞同“月下花弄影”,亚东同学说:“应该通篇去体会张先的伤春情怀,否则就会出现违和感。不能随意改动原词,‘花弄影’恰恰表现出‘顾影自怜’的伤春情怀”,谭宁同学则认为是“月弄花影”:“云破月来弄花影,弄的主角是月。可意译为: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给大地洒下片片花影。与上句的鸳鸯并眠构成一幅静夜美景。这样比较符合原意。而‘花弄影’,弄的主角是花,译意如百度译文,与上句一静一动,不够切合”,老袁同学则给岀了自己的回答:“云裂月出纱如罩,轻风花晃影稀疏。两句所述合一句,是一弄一破的妙用,情随字蕴”。

综合老同学的观点和百度译文,我对这首词的理解是:前面部分主要是在“造境”伤怀,酒醒愁未醒,持杯听歌伤春去,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如烟空记忆。后面部分主要“写境”,写自然景色,但是这时的“自然景色”已带有很浓重的“伤怀”色彩,这种“景中有情”主要是通过“弄”字体现出来,将本来是人的动作“弄”放在“月”(“月弄花影”)或“花”(“月下花弄影”)身上,注入了很强的作者本人“我”的情感色彩。无论是“月弄花影”或者“月下花弄影”,这个“影”都给人ᅳ种伤感、孤独、飘忽的视觉影像感。这种视象感影响到了人们对后面“写境”部分的景色描写和人物行为的描写的理解,也带上了情感的色彩。这个“弄”字,似乎隐约让我们看到作者“与影作伴”或“顾影自怜”。

总结概括ㅡ下,张先这首词的主题是“伤春”,在春天里伤怀; 宋祁的词的主题是“悟春”,感悟春天。

由这两首词,我想到了孟庭苇演唱的流行歌曲《谁的眼泪在飞》。

现代流行歌曲ᅳ般来说,主要由“主歌”和“副歌”构成,“主歌” 是对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叙述的部分,“副歌”是对歌曲表达的内容进行概括的部分,抒情的成分居多,ー般是歌曲的高潮所在,而且通常会反复吟唱。我们可以将“主歌”类比为“写境”,将“副歌”类比为“造境”。

词是一种 音乐文学 ,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 燕乐 ,又叫 宴乐 ,其主要成分是 北周 和 隋 以来由 西域 胡乐 与民间 里巷 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于娱乐和宴会的演奏, 隋代 已开始流行……词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 张志和 、 韦应物 、 白居易 、 刘禹锡 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到 晚唐 五代 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 晚唐 词人 温庭筠 以及以他为代表的“ 花间派 ”词人,以 李煜 、 冯延巳 为代表的 南唐 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词终于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 体裁 之一。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 风格 、 流派 。后人便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与唐代诗歌并列,而有了所谓“ 唐诗 、宋词”的说法。()

也就是说,古词和歌曲有着密切的关联。而在现代,歌词在歌曲的构成中的重要性是无庸置疑的。孟庭苇演唱的《谁的眼泪在飞》,歌词对于歌曲的流行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悲伤的眼泪是流星,快乐的眼泪是恒星。满天都是谁的眼泪在飞,哪一颗是我流过的泪。”

“谁的眼泪在飞?是不是流星的眼泪?是不是流星的眼泪,变成了世界上每一颗不快乐的心”

“每天都有流星不断下坠,飞过我迷濛的眼睛,不要叫我相信,流星会带来好运,那颗悲伤的逃兵,怎么能够实现我许过的愿。”

在整首歌词中,“谁的眼泪在飞”是用在副歌旋律部分并用作了歌名,而其中的“飞”字是这首歌词的“词眼”,著ᅳ“飞”字,整首歌词甚至整首歌曲境界全出。

歌词作者不用人们通常所用的“眼泪在流”的“流”,而用了“飞”,将失恋的“悲伤场”扩展至广阔的宇宙空间中,不局限于个人具体哀怨伤感的的情绪表达,给人ᅳ种超越的抽象化的“忧郁美”的感觉。“飞”的用法类似于宋祁词中“闹”和张先词中“弄”的用法,也就是说,类似用了“造境”的手法,将整首歌的情感表达上了ᅳ个层次。而在所要表达何种情感上,《谁的眼泪在飞》更接近张先的《天仙子》。

有对比就会有差异处,然而有分析也会有共通点!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你不去对比分析它,它就那样;你一对比分析它,哦,原来世界是这样的!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的一本美学著作,我们从中学到什么知识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一起来看看。

篇1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经历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边路。晏同叔《蝶恋花》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永叔《蝶恋花》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辛幼安《青玉案》此第三境界也。——王国维。

记得当初中语文老师对我们讲起这三种境界的时候,我们都是似懂非懂,懵懵懂懂。对于境界一词也不是很了解,尽管那时已经读背了不少的诗词。直到后来,读了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之后,才意识到原来诗词之中有着丰富的情感,深远的意境。

王国维,字静安,晚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是我国近现代的著名学者,王国维一生在考据、哲学、文学评论等多方面成就俱佳。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是王国维文学批评的代表作,在清代众多的词话中,《人间词话》以其见解之新奇,理论之独创熔中西美学、文艺思想于一炉,突破清代文坛某些学派的门户之见,独树一帜,为中国美学、文艺理论研究开创了一条新路,在中国学术思想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虽为论词而作,但涉及的方面很广泛,不限于词,“可以作为王氏一家的艺术论读”夏承焘《词论十评》,它突破清代词坛浙派、常州派的门户之见,独创一派。这《人》是在探求历代词人创作得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自己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的切身经验,提出了“境界”说,为王国维艺术论的中心与精髓。境界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一个观点,即文学作品的意境是由作品所描写的生活实际和它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是主观和客观,理想和现实,情感和理智的统一所谓境界,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有造境,有写境,即有创造的境界,有写实的境界。在此,对境界的含意作了明确的说明,继而又对境界的构成作了具体阐述,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虽写实象,亦理想家也,这就是说,境界是诗人模写自然又表现理想构成,成功之诗必然是理想与写实的密切结合。王国维先生在书中对于境界的阐释有:

词以境界为最上。-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能 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纵观古今诗词,能够流传千古的名片名句,哪一句不是有独特的境界呢我们先来讨论有我之境界,有我之谓在境界之中有作者,重点在于以我观物。即从自我感情出发,借助自己所观之物抒发自己的情感。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诗人借助眼前之花,表达出自己的悲伤之情。一般而言,花是一种美好的食物,但是正是这样美丽的东西也会触动诗人的伤心之处,可谓乐景衬哀情。这就说明是从自我本身的情感出发的,不管是多么美好的事物,都能引起诗人的伤感。因为有我,此之谓有我之境界!

篇2

王观堂在人间词话中阐述了他关于词的理论,语言往往短小精辟。如“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一切景语皆情语”、“诗词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鸣也”;读之,似乎也如入境界,在慢慢细品中由“独上高楼”而至“人憔悴”,最终达到“蓦然回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在阅读中有了点滴收获——与观堂先生一起读词,词之差别与境界豁然开朗。

一、有境界与无境界

“能 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真情最为动人。没有真实情感的赋予,再华丽的辞藻也显得肤浅虚伪,再精巧的构思也显得空洞无味。境界,原来全在一个“情”字上。写词如此,写诗、散文、小说,不都是如此吗文学如此,做事、为人,不都是如此吗真情的道理都是相通的,秉著一颗真心,才能打动别人的真心。

二、造境与写境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现实二派之所由分。然而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中国文学自古就有现实主义的《诗经》与浪漫主义的《离骚》。《诗经》虽然写实,却不觉得其晦涩或枯燥无味;《离骚》虽然想象,也不觉得其怪诞而不可理喻。我们不可能将真正伟大的作品完全归于哪一派——它们在主体上属于某一派,然而在另一方面,另一种风格的补充又使其具有自然之美,而不是僵死在某一个框架里。诚如王观堂先生所言,一个诗人往往既是理想家又是写实家,因为他活于物质的世界中,必然心存实物;而只有当他人储存著不竭的想像之泉,他才能掌握文字的灵性。

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巨集壮也。”

有我和无我之境并无高下优劣之分,只是为写诗的心态和情感所决定。无我之境如佛家,置身事外,写景得以淡然悠远;而有我之境便是一个感情丰富的歌者,随心吟咏之中使得情景交融,人与景交相呼应。

四、境界之大小

“境界有大小,不以事而分优劣。”

同样,“写什么”往往决定了境界的大小。然而并非写大场面、颂大事业就是境界高人一筹。婉约派们写来写去也总是伤春悲秋,相思高楼,依旧是有着李煜、晏殊、柳永、李清照之类的词之大家。小境界更能写出点点滴滴的离愁别绪,百转愁肠。

五、赤子之心与阅世

“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客观之诗人必须多阅世,这是必然的;而主观之诗人无需阅世,只需保留着赤子之心吗阅世当然是必不可少的,我想观堂先生是认为“阅世少”造就了这些浪漫主义的诗人——我以为不然。屈原阅尽世间污浊和不平,性情不是仍然真到了极点吗李太白仕途不顺,云游天下,阅世少了吗李后主身负亡国之痛,从词中固然可窥见其赤子之心,然阅世大概也是并不少的。阅世是对这个世界的深层理解,是情感和心灵的体验和碰撞。真正的诗人绝不会回避直面生活的现实,赤子之心也不会在阅世中逐渐消失。

六、词品与人品

观堂先生花了大量的笔墨点评各家之词,如欧阳修、秦少游、李后主、冯正中……他分析各家特点,具言长处。然而对于张玉田、吴梦窗之辈,又语言犀利,甚至曾有“白石尚有骨,玉田则一乞人耳。”此言批评其词砌字而浅薄,意竭于模拟;评价白朴,既有《秋夜梧桐雨》的“元曲冠冕”,亦有《天籁词》粗浅到“不足为稼轩奴隶”。观堂先生的评价抓住要害,可谓解颐。又提到赒济、刘熙载的观点:“梅溪词中,喜用‘偷’字,足以定其品格”、“周旨荡而史意贪”,原来词品连于人品,此二者不可分。

《人间词话》,我仍是没有读完的。也许,直到某一天我得以熟悉观堂先生提到的每一词家,我才可能有一些真正的领悟。

篇3

《人间词话》卷上云:

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

其实,这里的意境一词,依旧是沧浪所谓的兴趣,阮亭所谓的神韵,只不过说法不同而已。而王氏的境界说,以为词之有无境界的关键,便是自然,也就是真。

前人有言:论词者之所谓自然,盖有二义。如王灼《碧鸡漫志》所主的自然,是不待锤炼之自然,他举《敕勒歌》和《易水歌》为例来说明自然是“变征换羽于立谈间”,是出口成章,挥笔成文的;这和刘勰的“感物吟志,莫非自然,”钟嵘《诗品序》所标举的“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等说法较为近似,这是一类;另如彭孙遹、王鹏运、况周颐等所主张的自然,而是绚烂之极复归平淡的自然。前者主吟咏情性,不待雕饰,故特别注重天才;后者因主“自然从追琢中来,”所以除了天才,他们还重视学识,甚至于认为学识可以弥补天才之不足。而王静安的境界说,可肯定是属于前者,是重视天才,主创造而不主因袭的,即“其辞脱口而出,无娇柔妆束之态,”“不使吏事之句,不用粉饰之字。”

王国维《人间词话·后主之情调》经典解读

后主之情调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为颠倒黑白矣。“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

王国维认为词到李后主的手中才真正变得灵性起来,真情实感,却毫不虚伪,感慨深切。词本是乐工们弹唱的曲子,李后主写词,却是将只具娱乐性质的词变成了士大夫文人抒情达意的文体。可以说后主为北宋词繁荣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王国维在此节里提到了周介存,还说到了周介存对温飞卿、韦端己和李后主的评价。

周介存是晚清的词人,他在《介存斋论词杂著》里有此叙述:“毛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矣。”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温飞卿的词就是严妆,虽然好看,但是妆饰过重,无法给人亲近之感,更何况妆饰过多过重,还会给人虚假之感。韦端己的词则是淡妆,依旧是有所掩饰,无法纯真。而李后主的词则是粗服乱头,尽管是粗服乱头,却是不掩国色。也就是李后主的词毫无修饰,却愈发显出它的端庄秀美,这样的美丽是天然的,那些外在的修饰反而起到不好的作用,毫不做作,毫无虚伪,越是无加修饰的朴素,越是真诚,越是美得惊人。

然而王国维在此节中说周介存的这段话是颠倒黑白。不过,按照王国维对李后主的评价,再看周介存的评价,可以知道他们的想法其实是一致的。王国维在对周介存此段话的理解上有误会之处,大概是对“粗服乱头”之词的误会。其实,周介存说得很清楚,李后主的词是“粗服乱头,难掩国色”。也就是承认李后主的词美即便是粗服乱头也不能遮掩的美。

王国维在此节的最后一处说到李后主的词,其中的两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这两句词的气象是《金荃》《浣花》望尘莫及的。《金荃》乃是温庭筠(字飞卿)的词集,也做《金荃集》。

《浣花》是韦庄(字端己)的词集,也叫《浣花集》。

值得注意的是,王国维此时又提出了用“气象”这个标准来评判词。“气象”用“境界”来解释的话,也就是境界雄阔、宏大、浑茫。也就是说,李后主的词已经和温韦的词大不一样了。如果说温词和韦词还是局限于花间词的写法,也就是一直局限在伶工乐人的唱词艳曲之中,哪怕韦词和冯词后来的意境也逐渐凸现,仍然不及李后主的发自身心的词。当然,后主的词感慨之深,或许和他的身世遭遇有关,但是历经人世苦难的人,古往今来多了,可是李后主却能发人之绝唱,也和个人的天赋是分不开的。当然,这和他的性情也是分不开的。读后主的词,总是声情并茂、表里如一,一首词也是一支泣血的歌。

相见欢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林花凋谢,春日之艳红不见。时光飞逝太匆匆。早上的寒雨,晚上的凉风。花若胭脂集露珠,人面似花沾满泪,留人醉,而这样的日子不会再重来。人生长长的遗憾犹如江水之东流。

李后主的词是要细细品味的。

第一句“林花谢了春红”。“谢”是凋谢之意,而“了”是全,完,尽。“春”是最美好的季节,“红”是花最娇贵漂亮的色彩。春红的完全凋谢,读起来叫人觉得心中顿有所失,头句情感的丝缕已随景致牵引出来了。

因此,李后主的词,景与情水 融,真乃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但是读来之后,又会觉得,这词里的意境岂是一个简单的“情”可以概括。表面上写的是林花凋谢,实质上又何尝不是在感叹人生的短暂呢,相比到自身,昔日帝王的繁华早已不再,只落得为他朝囚臣的身份,又是何等悲凉凄惨。这是由此句的自然之境,推及到自身。那么,我们还可以从自身推及到世间万物,生生灭灭之道理,亦是一样。从词的首句便具有气象,也就是开阔的境界,丝毫不再局限于花间词的小打小闹。

接下来的一句“太匆匆”,其实也就是一句对时间之快的感叹,然后接在“林花谢了春红”之后,是再真挚自然不过了。是因为感叹美好消逝,心中哀伤,才会有对这时间消逝之快的惋惜。“太匆匆”是何其口语化、日常化的句子,而在李后主这里却能化腐朽为神奇。一句“太匆匆”将时光流逝变化的叹惋表达得真实而传神。

并且“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都是极其朴素、没有修饰的句子,但是李后主词的妙处在“谢了”的“了”字和“春红”等字。“太匆匆”的口语化,更是肺腑之言。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其实是相对于前面的林花之凋零来说的。好花易受到风雨的摧残,生命中更是充满了无常的变数。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悲苦愁情紧接而来。曾经的美好,人面桃花,互留相醉的日子什么时候会再回来呢?作者在追忆往事的时候,自己其实已经清楚明白生命的无常,所以尽管对往事极其沉醉,却是“几时重”,点明迷途之人,花落难再开,往事难再返。

而最后一句,完全是神来之笔,具有沆瀣千里的气势,顺畅勃发。往事的美好,叫人沉醉痴迷,这样的愁情难解,却又无可奈何,人生中有多少的时光如此呢?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啊。

全词气贯如一、声情合一。这首词不仅仅是亡国之君的感叹,更多地上升到了人生哲学的境界。

浪淘沙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窗外就是春天,漉漉小雨尽显得这新生的却又有着惊寒的气息。锦被耐不住这五更的寒冷。一切又回到了梦中,回到了从前,不在当下,不在屈辱里,纵情贪欢。

梦醒却是他人之客,孤身一人,面对这无限江山。悠悠往事,别时容易见时难。一切都已经不再一样,永远都回不去了。悲欢荣辱,短暂若瞬的天上人间。

依旧是亡国之君的辛酸血泪,赤子之心的字字真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822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