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颂》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名作。全诗意境浪漫,画面温和,笔调清新,阅读它的过程就像是享受一场五官的盛宴。然而反复咀嚼却发现我们在不经意间也掉入诗人“密谋”的甜蜜陷阱中。诗人在秋中传达的真意实际上是美丽背后的遗憾。约翰·济慈(John Keats,1795 ̄1821),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坛上的一朵奇葩,在其仅仅四年的创作生涯中,为其短暂的一生留下了光辉的痕迹。济慈所寻求的是一种跟着感觉走而非理性的生活。他认为诗人要欣赏五官所感受到的美,陶醉于美,沉迷于美,逐渐忘掉自我,达到物我同化的
济慈,我们都知道,是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人。他才华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他善于运用描写手法创作诗歌,将多种情感与自然完美结合,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的影子。济慈去世时年仅25岁,可他遗下的诗篇誉满人间,他的诗被认为完美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特色,济慈被人们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
但是济慈的一生过得很清贫,有许多物质上的困扰更有精神上的折磨。这些种种无一不塑造了一个才华横溢却饱受痛苦的济慈。
**《明亮的星》以《夜莺颂》为原型讲述着济慈与范妮的故事。首先引出济慈的诗在当时并没有大受欢迎,许多人甚至批评他的诗,正如女主范妮一开始的态度也是不解。但是当范妮把济慈的诗都读完的时候,她开始理解这个男人,开始欣赏济慈的才华和他的诗之美。
其实那时候写诗有些人比较注重韵律,而济慈的诗总是变韵,因此遭到不喜。他的诗集《恩底弥翁》也并没有在当时大卖,人们也并不是很懂诗词。就像济慈刚开始认为范妮只是喜欢在富贵上层社会与他人跳舞调情,但并不真正懂诗。也正是这样,济慈一生过得穷困潦倒。
在济慈的弟弟得肺结核死后,他搬到了一个在汉普斯泰德(Hampstead)的房子去住,如今的人们已将那所房子认为济慈之家。在那里,济慈遇见并爱上了一位年轻的女邻居,范妮·布朗(Fanny Brawne)。
他和范妮相遇相识到相知,终于走到了一起,但是经济上的窘迫却让他无法娶范妮。他在去伦敦时给范妮写信,范妮也给他回信,他俩之间的爱仿佛就夹杂在信件里传递着。
后来济慈总算回来,由于心中绵绵不断的爱意,便赠与范妮一枚戒指。但是此时的他却也患上了肺结核。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疾病与经济上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济慈,但他却令人惊讶的写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众位诗人筹集资金后想要送济慈去意大利静养并进行治疗。他因要去意大利而不得不与范妮分开,他在范妮家里度过了最后一个圣诞,范尼的妹妹拥抱他并对他说I love you。看到那一幕,真的有点泪目。在他离开前的最后一个晚上,他与范妮在一块谈天说地,互诉爱意,可济慈知道自己的病,怕传染给范妮,便拒绝了与范妮的吻。就是这样的济慈,深深地爱着范妮。
故事的最后,济慈因病离世。范妮得知消息后痛不欲生,她哭着对她母亲说:“I can't breathe now”为此,范妮为了济慈守孝三年,终身未嫁,也从未摘下过济慈赠予她的那枚戒指。其实范妮的心里,济慈一直都是她的丈夫。她于夜间起身,行走在他俩曾经去过的树林间,吟诵着济慈的每一首诗,每念一句便泪水不止,似乎她的吟诵是为了让济慈能够听到,是希望他能够回来。
济慈在去世前就已经拟好了自己的墓志铭:Here lies one whose name was written in water(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生一世,不过就是把名字写在水上。往事如烟,终将随水流消逝了。济慈对于世事的洒脱,正如他对于死的无所畏惧。
《夜莺颂》中更是描绘着他自己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让他既向往着生又渴望着死,这种痛苦的煎熬,是我们无法忍受的,更是济慈无法忍受。25岁逝世的济慈虽令人叹惜,但他留下的诗歌却是我们无尽的财富。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解析:
姓名:约翰·济慈
性别:男
出生年月:1795~1821
出生地:伦敦
国籍:英国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他出生于伦敦,父亲是马厩的雇工领班。济慈自幼喜爱文学,由于家境窘困,不满16岁就离校学医。济慈的父母在其青少年时期相续去世,虽然两个兄弟和一个姐姐非常照顾他,但那种过早失去父母的悲伤始终影响着济慈。在埃菲尔德学校(Enfield School),济慈接受了传统正规的 教育 ,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济慈受到了师长克拉克(Charles Cowden Clarke)的鼓励。年轻的济慈非常钟爱 维吉尔 (Virgil),14岁时,他将维吉尔的长诗《艾涅阿斯纪》("Aeneid")翻译成 英语 。 1810年 ,济慈被送去当药剂师的学徒。五年后济慈考入伦敦的一所医学院,但没有一年,济慈便放弃了从医的志愿,而专心于写作 诗歌 。济慈很早就尝试写作诗歌,他早期的作品多是一些仿作,1816年,他认识了李·亨特、雪莱等著名诗人,受到他们的影响。11月,他弃医从文,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终于成为当时英国文坛上一颗光彩夺目的巨星。
1817年 ,济慈的第一本诗集出版。这本诗集受到了一些好的评论,但也有一些极为苛刻的攻击性评论刊登在当时很有影响力的一本 杂志 (Blackwood`s magazine)上。济慈没有被吓倒,他在来年的春天付印了新诗集《恩底弥翁》(“Endymion”)。 1818年 夏天,济慈前往 英格兰 北部和苏格兰旅行,途中得到消息说他的兄弟汤姆得了严重的肺结核,济慈即刻赶回家照顾汤姆。这一年年底,汤姆死了,济慈搬到一个朋友在汉普斯泰德(Hampstead)的房子去住,现在人们已将那所房子认为济慈之家。在那里,济慈遇见并深深的爱上了一位年轻的女邻居,方妮·布朗(Fanny Brawne)。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疾病与 经济 上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济慈,但他却令人惊讶的写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其中包括《圣艾格尼丝之夜》、《夜莺颂》和《致秋天》等名作。 1820年 3月,济慈第一次咳血,之后不久,因为迅速恶化的肺结核, 1821年 2月23日 ,济慈于去 意大利 疗养的途中逝世。
济慈创作的第一首诗是《仿斯宾塞》,接着又写了许多优秀的十四行诗,他的这些早期诗作收集在1817年3月出版的第一本《诗集》中。次年,他根据古希腊一个美丽神话写成的《安狄米恩》问世,全诗想象丰富,色彩绚丽,洋溢着对自由的渴望,表现了反古典主义的进步倾向。
1818年到1820年,是济慈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他先后完成了《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夜》、《许佩里恩》等著名长诗,最脍炙人口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等名篇也是在这一时期内写成的。
济慈诗才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他年仅25岁,可是他遗下的诗篇一直誉满人间,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并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
附诗一首
Ode To A Nightingale
John Keats
夜莺颂
济慈
My heart aches and a drowsy numbness pains
My sense as though of hemlock I had drunk
Or emptied some dull opiate to the drains
One minute past and Lethe-wards had sunk
我的心痛,困顿和麻木
毒害了感官,犹如饮过毒鸩,
又似刚把鸦片吞服,
一分钟的时间,字句在忘川中沉没
'Tis not through envy of thy happy lot
But being too happy in thine happiness --
That thou light-winged Dryad of the trees
In some melodious plot
Of beechen green and shadows numberless
Singest of summer in full-throated ease
并不是在嫉妒你的幸运,
是为着你的幸运而大感快乐,
你,林间轻翅的精灵,
在山毛榉绿影下的情结中,
放开了歌喉,歌唱夏季。
O for a draught of vintage! that hath been
Cool'd a long age in the deep-delved earth
Tasting of Flora and the country green
Dance and Provencal song and sunburnt mirth!
O for a beaker full of the warm South
Full of the true the blushful Hippocrene
With beaded bubbles winking at the brim
And purple-stained mouth
That I might drink and leave the world unseen
And with thee fade away into the forest dim
哎,一口酒!那冷藏
在地下多年的甘醇,
味如花神、绿土、
舞蹈、恋歌和灼热的欢乐!
哎,满满一杯南方的温暖,
充满了鲜红的灵感之泉,
杯沿闪动着珍珠的泡沫,
和唇边退去的紫色;
我要一饮以不见尘世,
与你循入森林幽暗的深处
Fade far away dissolve and quite fet
What thou among the leaves hast never known
The weariness the fever and the fret
Here where men sit and hear each other groan;
Where palsy shakes a few sad last gray hairs
Where youth grows pale and spectre-thin and dies;
Where but to think is to be full of sorrow
And leaden-eyed despairs
Where Beauty cannot keep her lustrous eyes
Or new Love pine at them beyond to-morrow
远远的离开,消失,彻底忘记
林中的你从不知道的,
疲惫、热病和急躁
这里,人们坐下并听着彼此的 ;
瘫痪摇动了一会儿,悲伤了,最后的几丝白发,
青春苍白,古怪的消瘦下去,后来死亡;
铅色的眼睛绝望着;
美人守不住明眸,
新的恋情过不完明天。
Away! away! for I will fly to thee
Not charioted by Bacchus and his pards
But on the viewless wings of Poesy
Though the dull brain perplexes and retards
Already with thee! tender is the night
And haply the Queen-Moon is on her throne
Cluster'd around by all her starry Fays;
But here there is no light
Save what from heaven is with the breezes blown
Through verdurous glooms and winding mossy ways
去吧!去吧!我要飞向你,
不用酒神的车辗和他的随从,
乘着诗歌无形的翅膀,
尽管这混沌的头脑早已跟随你,
夜色温柔,而月后
正登上她的宝座,
周围是她所有的星星仙子,
但这处那处都没有光,
一些天光被微风吹入幽绿,
和青苔的曲径。
I cannot see what flowers are at my feet
Nor what soft incense hangs upon the boughs
But in embalmed darkness guess each sweet
Wherewith the seasonable month endows
The grass the thicket and the fruit-tree wild;
White hawthorn and the pastoral eglantine;
Fast fading violets cover'd up in leaves;
And mid-May's eldest child
The ing musk-rose full of dewy wine
The murmurous haunt of flies on summer eves
我不能看清是哪些花在我的脚旁,
何种软香悬于高枝,
但在温馨的暗处,猜测每一种甜蜜
以其时令的赠与
青草地、灌木丛、野果树
白山楂和田园玫瑰;
叶堆中易谢的紫罗兰;
还有五与中旬的首出,
这啜满了露酒的麝香蔷薇,
夏夜蝇子嗡嗡的出没其中。
Darkling I listen; and for many a time
I have been half in love with easeful Death
Call'd him soft names in many a mused rhyme
To take into the air my quiet breath;
Now more than ever seems it rich to die
To cease upon the midnight with no pain
While thou art pouring forth thy soul abroad
In such an ecstasy!
Still wouldst thou sing and I have ears in vain--
To thy high requiem bee a sod
我倾听黑夜,多少次
我几乎爱上了逸谧的死亡,
在如此多的沉思之韵中呼唤她轻柔的名,
编织成歌,我无声的呼吸;
现在她更加华丽的死去,
在午夜不带悲伤的飞升,
当你正向外倾泻灵魂
这般的迷狂!
你仍唱着,而我听不见,
你那高昂的安魂曲对着一搓泥土。
Thou wast not born for death immortal Bird!
No hungry generations tread thee down;
The voice I hear this passing night was heard
In ancient days by emperor and clown:
Perhaps the self-same song that found a path
Through the sad heart of Ruth when sick for home
She stood in tears amid the alien corn;
The same that oft-times hath
Charm'd magic casements opening on the foam
Of perilous seas in faery lands forlorn
Forlorn! the very word is like a bell
To toll me back from thee to my sole self!
Adieu! the fancy cannot cheat so well
As she is fam'd to do deceiving elf
Adieu! adieu! thy plaintive anthem fades
Past the near meadows over the still stream
Up the hill-side; and now 'tis buried deep
In the next valley-glades:
Was it a vision or a waking dream
Fled is that music:--Do I wake or sleep
永生的鸟啊!你不为了死亡出生!
饥饿的时代无法把你蹂躏;
这逝去的夜晚里我所听见的
在那远古的日子也曾为帝王和小丑听见;
可能相同的歌在露丝那颗忧愁的心中
找到了一条路径,当她思念故乡,
站在异邦的谷田中落泪;
这声音常常
在遗失的仙城中震动了窗扉
望向泡沫浪花
遗失!这个字如同一声钟响
把我从你处带会我单独自我!
别了!幻想无法继续欺骗
当她不再能够,
别了!别了!你哀伤的圣歌
退入了后面的草地,流过溪水,
涌上山坡;而此时,它正深深
埋在下一个山谷的阴影中:
是幻觉,还是梦寐?
那歌声去了:我醒了?我睡着?
外国诗人济慈写的《蝈蝈与蛐蛐》学习重点是什么,教案该如何写下面请看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外国诗两首》中的《蝈蝈与蛐蛐》教案,欢迎大家参阅。更多资讯尽在教案栏目!
《蝈蝈与蛐蛐》教案(一)济 慈
教学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 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 。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蝈蝈与蛐蛐》教案(二)蝈蝈与蛐蛐 济 慈
教学目标:
1、掌握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学习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创作的十四行诗《蝈蝈与蛐蛐》。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 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济慈诗选》([英]约翰·济慈 )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7VEjMZvre8USUrEnTnmDPQ
提取码:NMRH书名:济慈诗选
作者: (英)约翰·济慈(John Keats)
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译者: 屠岸
出版年: 2018-8-1
页数: 538
内容简介
因为“世上鲜花会盛开,壮丽不朽的事物会接踵而来。”这句开始读济慈,翻译地读起来很惊艳。 “爱的歌太美了,人间的弦琴奏不出,群星屏住气,把它们喘动的光焰收拢住。”
作者简介
约翰·济慈(JohnKeats,1795年—1821年)出生于18世纪末年的伦敦,他是杰出的英诗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派的主要成员。济慈自幼喜爱文学,由于家境窘困,不满16岁就离校学医。1816年,他认识了李·亨特、雪莱等有名诗人,受到他们的影响。11月,他弃医从文,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终于成为当时英国文坛上一颗光彩夺目的明星。济慈才华横溢,与雪莱、拜名。他善于运用描写手法创作诗歌,将多种情感与自然完美结合,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的影子。他的诗篇能带给人们身临其境的感受。他去世时年仅25岁,可他遗下的诗篇誉满人间,他的诗被认为完美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特色,济慈被人们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
伦敦北郊,临近连绵的绿地Hampstead Heath, 有一座带有花园的宁静2层白房子。年轻诗人济慈曾经居住在这里,写下了众多甜蜜而又忧伤的诗篇。诗人在罗马的墓碑上,按照他的遗愿,刻着"Here lies one whose name was writ in water" (“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意为他的名字有如写在水上,转瞬即逝,并无佳作传世。然而,诗人雪莱至死都随身带着一本济慈诗集,王尔德的泪水也让关于济慈的记忆常青,甚至我喜欢的科幻史诗巨作《海伯利安》也建构在济慈的美学之上。诗人的名字写在水上,也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8岁父亲骑马意外去世,6年后母亲又因肺结核去世,济慈从此成为孤儿。虽然有监护人,但也并非衣食无忧。学医有成之后,在伦敦的Guy‘s Hospital工作,总算生活有了着落。然而,工作和爱好却无法平衡,1818年12月,年轻的济慈辞去医生的职务,从此专心写作。此时,他的作品普遍差评,监护人也觉得这种自断生计的举动简直愚蠢无比。济慈还是来到这个白房子,租用了两个房间住下了。
诗人曾经对婚姻爱情不屑一顾,认为这会妨碍自己写作。命运却另有安排。1819年,他与挚爱的芬妮相遇,同住这座房子,虽然是一墙之隔的邻居,却常常以信件交流。1820年9月,肺痨严重的诗人用朋友们的捐款移居罗马,5个月之后就阖然长逝,时年25岁。
受到法国大革命、卢梭等思想影响,英国那时涌现了不少浪漫主义诗人,抨击工业化扭曲人性,寻求个人的解放,寄情于山水自然。下图就是六位代表人物。左上起是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布莱克;左下起是济慈、雪莱、拜伦。我最喜欢的便是华兹华斯、布莱克和济慈了。
今天多云,有稀稀落落的小雨,虽是仲夏,也只有不到20摄氏度。从伦敦北二区的Hamstead Heath站出来,走上十分钟就到了济慈故居。房子外围的花园能免费进入,所以也有不少人在其中阅读玩耍。19世纪初,这里还算是乡村。虽然济慈并不富裕,租用的房子和花园都很宽敞。据说,济慈就在花园里的一棵树下,创作了《夜莺颂》。
本来打算参加今天下午3点的导览。在售票处询问才知道志愿者今天请假,导览已经取消了。这倒也无妨,之前对济慈也略知一二,就自己随意参观参观。
正对一楼的售票处,是物品不多的礼品店和起居室。淡蓝的墙纸,挂着白色纱幔的落地窗,陈列着济慈的雕像、脸模、医学笔记、医学用具和医生资格证书,这些物品标记着济慈早年的生活。
经过走廊,我一下子就被这个房间吸引了。整个房间都是淡蓝的典雅色调,落地大窗,一张新绿的躺椅,正对花园。壁炉上面是一盏橙黄温馨的台灯,另一侧还放着装有葡萄酒的水晶壶和酒杯。完全是梦想中家里书房的样子!我躺在躺椅上面,阅读上面的标签。原来济慈卧病后,厌倦了一直躺在二楼的床上。于是在这里设了一张躺椅,可以看到花园里的芬妮。
过了一会,有其他参观者进来,我念念不舍地起身,来到另一个房间。一眼看到其中的一幅济慈画像,正是在现在这个房间里画的!工作人员贴心地把房间保持画中的样子,参观者也可以模仿画中姿势拍照,不知道能不能得到一些济慈的灵气呢?
一楼最后一个房间是红色调,四周环窗的大厅。让人觉得十分通透明亮。原先是与济慈居住的地方隔了一道墙,现在墙已经拆除了。工作人员还放了一只小夜莺玩偶,一捏就会发出夜莺的叫声。这里夏天鸟鸣声不绝,仿佛住在山林之间。济慈搬离了伦敦市中心,远离漆黑的烟囱和忙碌的工厂,来到这里激发出了无数灵感。想来梭罗说得没错,人的内心总是向往着自然,人在自然中才能达到真正的宁静与舒适。
二楼有诗人的卧室,简简单单的一张窗,一个床头柜。也有芬妮的卧室,有时髦的衣服、首饰。其实两人真正相爱的时间特别短,左不过1年不到。济慈一开始觉得18岁的芬妮是个优雅、时髦的傻女孩。相爱之后,没有收入来源,两人无法结婚,就以一枚戒指订了婚。之后济慈病重去世,芬妮也结婚生子,却至死珍藏着这枚戒指。
在这个房间里,可以写写自己的留言感想,也可以窝在一旁的沙发上,仔细聆听济慈的诗歌朗诵。安安静静地与这些诗人留在人间的片片灵感与记忆相处片刻。
参观完二楼,下到地下室。入口墙上写着济慈的语句“诗歌让一切事物和地点都变得有意思起来”。嗯,厨房、餐厅和储存室必定很有意思,毕竟是吃的嘛!其中一个房间循环播放着小**,每场10分钟,简单介绍了济慈的生平。
看完进到厨房,看到一个妈妈正在兴致勃勃地给自家穿女仆装的孩子拍照。原来工作人员放了2套不同风格的女佣服装和一套外出服,孩子们可以穿着拍照。英国很多景点都会放一些应景的服装,像是华莱士博物馆就放着中世纪锁子甲,伦敦博物馆放着都铎时期的贵妇头饰,游客都可以免费穿着拍照。这时候,孩子已经脱去女仆装,竟然是个小男孩,这果真是亲妈。
至此,这个小小的房子便参观完了。我又回到花园里寻了棵树坐下,读了一会书,直到雨势转急才走了。
1
雾气洋溢、果实圆熟的秋,
你和成熟的太阳成为友伴;
你们密谋用累累的珠球,
缀满茅屋檐下的葡萄藤蔓;
使屋前的老树背负着苹果,
让熟味透进果实的心中,
使葫芦胀大,鼓起了榛子壳,
好塞进甜核;又为了蜜蜂
一次一次开放过迟的花朵,
使它们以为日子将永远暖和,
因为夏季早填满它们的粘巢。
2
谁不经常看见你伴着谷仓?
在田野里也可以把你找到,
你有时随意坐在打麦场上,
让发丝随着簸谷的风轻飘;
有时候,为**花香所沉迷,
你倒卧在收割一半的田垄,
让镰刀歇在下一畦的花旁;
或者,像拾穗人越过小溪,
你昂首背着谷袋,投下倒影,
或者就在榨果架下坐几点钟,
你耐心地瞧着徐徐滴下的酒浆。
3
啊,春日的歌哪里去了?但不要
想这些吧,你也有你的音乐——
当波状的云把将逝的一天映照,
以胭红抹上残梗散碎的田野,
这时啊,河柳下的一群小飞虫
就同奏哀音,它们忽而飞高,
忽而下落,随着微风的起灭;
篱下的蟋蟀在歌唱;在园中
红胸的知更鸟就群起呼哨;
而群羊在山圈里高声咩叫;
丛飞的燕子在天空呢喃不歇。
1821年
(查良铮译)
赏析
《秋颂》就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致的诗。以秋为主题的诗歌在中国也很常见,中国诗人往往借助对秋的描绘来表达多愁善感、顾影自怜的情绪,“悲秋”是中国咏秋诗的主导形式。济慈的这首诗却全然没有肃杀之感,诗人热情赞颂秋的美好,通过对秋天生机勃勃的描绘,向旁人传达出生命的意义。他对于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也在诗歌情感的抒发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济慈包括《秋颂》在内的几首颂诗全都写于1819年,这时他正和致命的肺结核病作抗争,并沉浸在自己哥哥去世的悲痛之中,这首诗明朗的色调与略带失落的情绪正好体现出诗人这一时期的精神状态。
从表层叙述和形式来看,《秋颂》是济慈颂歌中最简单的一首,他赞美秋的诗句并不复杂,也很好理解: 他赞美秋的果实累累,赞美它的花朵,还赞美迁徙的鸟儿的歌唱。但在平实中,济慈又显现了其超凡之处,他在诗中合理地生发了两种情绪,在探讨和发展秋的“丰富”这样的主题的同时又没有滋扰秋的宁静、轻柔和可爱。和《忧郁颂》呈现出奋发英勇的追求相比,《秋颂》则与对日常宁静的自然活动的观察与赏玩相关,在这静谧中,济慈颂诗中纷繁的主题得到了最充分和最优美的呈现。尽管冬日将要带来寒意,晚秋的温暖阳光还是带来了充足的美: 村舍和周围的田地及自然界中的各类生灵,这些都充满了灵动的色彩。抒情主人公以一种诚挚的方式体验着秋的丰富意义,他不再懒散,不再自闭于单独的玄想,不再一味地通过心醉神迷的沉思来逃避尘世的痛苦,不再因试图使人类之美永恒化的努力而心力交瘁,也不再把愉悦和失落之痛苦的交替当成想象中的英勇的追寻活动,在《秋颂》中,作者进入了不同于其以往诗作的一种新状态。
《秋颂》对一位特殊的女神表示了敬意,这就是在诗中被神化了的秋季,也就是被浪漫主义诗歌一再亲近的大自然。济慈对秋的歌颂暗合了其他颂诗的关于瞬间、死亡和变动的主题: 秋在济慈的颂诗里是一个温暖和丰富的存在,但它栖息在冬季荒芜的边沿,当蜜蜂在享受着迟开的花朵的时候,田里的庄稼已在收获,春日的羔羊已经长成,燕子群集,开始了它们的迁徙,这一切兴盛和饱满无可避免地要面临新的轮回。诗歌在最后几行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质朴的同时也有无可挽回的失落感,这种失落感成为人类单纯而忍耐的整体处境的一个概括,这由饱满走向衰落的时间也成为全诗最为激动人心的一刻。
(俞超)
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的意思:在这里长眠的人,他的声望名字写在水上。
这是济慈生前为自己撰写的墓志铭: ”Here lies one whose name was written in water”,中文翻译过来就是“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
济慈因肺结核在罗马病逝,入葬罗马的新教坟场。临终前,济慈嘱咐瑟芬,他的名字不要出现在墓碑上。瑟芬依着济慈的遗愿,在刻写姓名的位置,只写上“一位年轻的英国诗人”,也没有依照墓碑的体例,刻上生卒年月。姓名以下的文字,宣泄了早逝诗人的悲苦和怨愤。
扩展资料:
济慈从三个方面影响了众多的的诗人和艺术家:丰富的感官描写,舒适恬静地表现中世纪的理想,有关艺术和思想,或思想和世俗的悖论。
济慈对英国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的文学有着巨大的影响,他从三个方面影响了众多的的诗人和艺术家:丰富的感官描写,舒适恬静地表现中世纪的理想,有关艺术和思想,或思想和世俗的悖论。深受济慈影响的诗人和艺术家主要有:浪漫派诗人托马斯·胡德,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伟大的诗人艾尔弗雷德·丁尼森,前拉斐尔派诗人和画家D·G·罗塞蒂,象征派诗人w·B·叶芝以及死于一战的年轻诗人威尔弗雷德欧文等。济慈为他们的诗歌提供了创作灵感、写诗的技巧、故事内容和主题风格。
济慈不但以其优美的诗篇为英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而且还以其诗歌的影响为英国文学(诗歌)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