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系概念
何为视觉系呢?从现场演出来看,日本视觉音乐是指在视觉上能够给予强烈地冲击的东西。在这里当然不仅仅对音乐而言,而视觉效果则不单纯是化妆就可以,它要求无论是音乐的内容、歌词的含义都要从自身的化妆效果中表现出来。一支视觉系乐队的现场演出,舞台装置和照明效果也与普通乐队不同。 很多人会认为视觉系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日本新兴出来的一个音乐派别,其实与视觉系类似的音乐早在六七年代就有之,像华丽摇滚。从理论基础上说,可以称华丽摇滚为视觉系的前身,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浓艳妖娆的化妆、超出常人认识的衣着打扮、自顾自怜、挑逗至上的表演、与艺术派别相关的主张。
『哥特』
突出特征
哥特乐队
1、此乐队的音乐气氛怪诞且超现实。
2、此乐队的歌词包含哥特主题。
3、乐队成员的外表十分哥特化,一水儿黑。
4、乐队自称哥特乐队,和其他哥特乐队一起演出,并出现在哥特合辑当中。
5、来自于四大哥特唱片公司Cleopatra、Projekt、Tess、Anubis的乐队。
哥特族典型特征
性格:害羞且不爱交际。
艺术倾向:艺术,特别是音乐、摄影和绘画。人文,特别是文学、历史和哲学。
着装:永远的黑色或暗色衣服。显眼的宗教饰物,但却几乎天天改变信仰,永远不戴金首饰。
突出的哥特风格
音乐上:darkwave、gotht-echno、dark-alternative、ambiente之类的名词都是“哥特风格”。
再具体形容:黑暗的恐惧、死亡的悲伤、禁忌的爱、彻底的痛苦带来的美感,简而言之,人类精神世界中的黑暗面。
那么,若是哥特与音乐的联姻,则任意地写作了GothicRock。哥特音乐在字典中又做出了另一种解释:热烈的混合了各种乐器,秉持着悲观绝望的终极价值观,透露出启示录般神秘虚空的歌词。在1800年左右的浪漫主义运动中(ROMANTICMOVEMENT),中世纪文化逐渐极其相关事物在某些人眼中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浪漫主义成为这场文化运动的中心。浪漫主义者希望跳出历史的限定,有些人希望回到中世纪时代,有些人从宗教或神秘主义中寻求理想,还有些人试图从自然中得到答案。他们用自己不同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在整个浪漫主义运动中哥特开始被认为和黑暗,奇异,鬼魅等相关连,浪漫主义和哥特作家象Byron,Shelley,Baudelaire还有Verlaine沉迷于对人类阴暗面的表现。哥特情绪在视觉艺术上也有明显的体现,画家象CasparDavidFriedrich对黑暗和荒凉的展现。而在建筑上新哥特式逐渐成为时尚。
有的音乐是磁场,你不自觉地就被它吸引过去了。而哥特,则是黑洞。把人完整地吸进去,席卷你的思想、理性甚至一切下意识的东西。它会释放人性深处压抑太久的东西,让你的情绪进入白热化的癫狂痴醉。而在那种癫狂的状态下,人却会异常地清醒和冷静。快乐让人肤浅,而痛苦让人深刻。以至在痛苦中沉沦。沉沦,沉沦到黑暗的谷底。在那一刹间,你对世事忽然看得那么清楚。你终于永远也不会失望了,因为你终于绝望了。
哥特,是来自中世纪的蛊咒。黑暗给了哥特黑色的眼睛,我们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哥特这个词汇开始鬼魅般潜入我们的生活,并以其暗含的凌厉锋芒悄悄改变了世界。以《指环王》、吸血鬼系列为代表的哥特**正在火热票房,哥特音乐复苏并迅速发展,甚至连时装界也跟着掀起了哥特风潮。冷静地反思一下,哥特浪潮的汹涌并不止是单凭市场的炒作形成的,追究其背后,还有值得我们回味与反思的东西。
哥特文化从中世纪的兴起,几经波折发展到今天的卷土重来,有着其相应的社会历史背景。我想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点是,整个人类在20世纪都愈来愈深地感觉到生存意义的质疑。这种虚无主义的发展标榜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特征。二战后西方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神学复苏的思潮即是证明。哥特风潮的回归,与其说是恰好迎合了人们的心理需求,不如说是大众有意识地发掘出了这种亚文化形态,并进一步完善了它以满足精神上的需要。对于这种亚文化的实质和魅力所在,我的理解就是,它是一种信仰黑暗和死亡美学的宗教。这个题目或许太大了,那么就让我从哥特音乐开始谈起罢。
从早期哥特或者说是后朋的音乐中可以听出,摇滚经历了数次狂潮的洗礼发展到70年代末,Punk式粗糙简约的嘶吼已显出颓势,转向压抑和自省。大概是punk族向社会宣泄了所有的不满之后,发现一切依然故我无动于衷,于是他们开始对这个世界深深绝望。而在主流社会的门冷冷紧闭的同时,一扇黑色的刻满中世纪浮雕的神秘大门悄悄地向他们敞开了。Punk族们凭着叛逆的勇气闯入了这片曾经被称做哥特的禁地,并在那里找到了生存和繁衍的土壤。哥特,这个潜伏了几个世纪的魅影终于重见天日,摇滚乐史也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哥特音乐从诞生之日起,其文化背景就决定了它与摇滚其它分支的明显差异。作为根植于浪漫戏剧艺术和十八世纪哥特式文学的音乐风格,它对黑暗压抑、死亡美学、宗教情结和对唯美主义近乎邪恶的追求,使得很多人避而远之。而相应的,也有许多对艺术尤其是后现代艺术敏感的人欣喜若狂地接受它。相比较其他的音乐形式,哥特更容易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力。这种影响不局限在音乐方面,可以上升到艺术观念甚至价值体系的层面。
哥特音乐往往取材于挖掘和放大的人类感情世界,并在创作的过程中提升了这种自发的感性体验,所以当它再作用于受众(借用新闻学的概念,指接受群体)时,常会引发进一步的审美感情和思考空间。如果一种音乐引发的不只是艺术上的欣赏,同时还上升到哲学上的反思,以至影响到个人的信念和价值体系的改变,甚至到对生命本原及终极意义的质疑,那么它的控制力就无法言喻了。
正是籍由以上原因,我产生了把哥特音乐归于一种宗教的想法。 当然我的意思并非指哥特音乐的核心是宣扬宗教。事实上它并不比其它的音乐形式更具宗教性,至少大多数乐队的创作目的并不是为了传播某种宗教信仰,甚至有些极端的乐队旗帜鲜明地宣扬反宗教。我在这里所谈论的宗教不是指基督教、天主教或东正教等具体的实体,而是一种广义上的概念。
关于哥特式,要想见典型例子,请百度“沉珂”,谢谢~~
1、产生时间不同。“巴洛克”是1600年至1750年间在欧洲盛行的一种艺术风格。哥特式(Goth)最早是文艺复兴时期被用来区分中世纪时期(公元5-15世纪)的艺术风格。
2、源由不同。巴洛克(—Baroque)此字源于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的“变形的珍珠”(—barroco)。作为形容词,此字有“俗丽凌乱”之意。欧洲人最初用这个词指“缺乏古典主义均衡特性的作品”,它原是18世纪崇尚古典艺术的人们,对17世纪不同于文艺复兴风格的一个带贬义的称呼
哥特的源由是来自于曾于公元3~5世纪侵略意大利并瓦解罗马帝国的德国哥特族人,在15世纪时,意大利人有了振兴古罗马文化的念头因而掀起了灿烂的文艺复兴运动,由于意大利人对于哥特族摧毁罗马帝国的这段历史情仇始终难以释怀,因此为了与这段时期有所区分,他们便将中世纪时期的艺术风格称呼为“gothic”,即“哥特”,意为“野蛮”。
3、特点不同。巴洛克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哥特式艺术是夸张的、不对称的、奇特的、轻盈的、复杂的和多装饰的,以频繁使用纵向延伸的线条为其一大特征主要代表元素包括蝙蝠、玫瑰、古堡、乌鸦、十字架、鲜血、黑猫、教堂墓园等等。
-巴洛克
-哥特式
《the cask of Amontillado》--埃德加·爱伦·坡
中文翻译如下:
阿芒提拉多的水桶
福吐纳托对我百般迫害,我都尽量忍在心头,可是一旦他胆敢侮辱我,我就发誓要报仇了,您早就
摸熟我生性脾气,总不见得当我说说吓唬人。总有一天我要报仇雪恨。
这个注意坚定不移,既然拿定主意不改,就没想到会出危险。我不仅要给他吃吃苦头,还要干得绝
了后患。报仇的自己得到报应,这笔仇就没了清。复仇的不让冤家知道是谁害他,这笔仇也没了
清。
不消说,我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没引起福吐纳托怀疑是存心不良。还是照常对他笑脸相迎,可他
没看出如今我是想到要送他命才笑呢。
福吐纳托这人在某些方面虽令人尊重,甚至令人敬畏,可就是有个弱点。他自夸是品酒老手。意大
利人没几个具有真正行家的气质。他们的热诚,多半都用来随机应变,看风使舵,好让英国和奥地
利的大财主上当。
谈到古画和珠宝方面,福吐纳托跟他同胞一样,夸夸其谈,不过谈到陈酒方面,倒是真正识货。这
点我跟他大致相同——对意大利葡萄酒,我也算内行,只要办得到的话,就大量买进。
在热闹的狂欢节里,有天傍晚,正当暮色苍茫,我碰到了这位朋友。他亲热的招呼我,因为他肚里
灌饱了酒。这家伙扮成小丑,身穿杂色条纹紧身衣,头戴圆尖帽,上面系着铃铛。我看见他真是高
兴极了,不由想握着他的手久久不放。
我对他说:“老兄啊,幸会,幸会。你今天气色真是好到极点。我弄到一大桶所谓白葡萄酒(西班
牙蒙蒂利亚生产的一种甜酒),可我不放心。”
“怎的?”他说,“白葡萄酒?一大桶?不见得吧!在狂欢节期间哪弄得到?”
“我不放心,”我答道,“我真笨透了,居然没跟你商量,就照白葡萄酒的价钱全付清了。找又找
不到你,可又生怕错过这笔买卖。”
“白葡萄酒!”
“我不放心。”
“白葡萄酒!”
“我一定得放下这条心!”
“白葡萄酒!”
“瞧你有事,我正想去找卢克雷西呢。只有他才能品酒。他会告诉我——”
“可有些傻瓜硬说他眼力跟你不相上下呢。”
“快,咱们走吧。”
“上哪儿?”
“上你地窖去。”
“老兄,这不行;我不愿欺你心好就麻烦你啊。我看出你有事。卢克雷西——”
“我没事,来吧。”
“老兄,这不行。有事没事倒没什么,就是冷得够呛,我看你受不了。地窖里潮得不得了。四壁都是硝。”
“咱们还是走吧,冷算不了什么。白葡萄酒!你可上当啦。说到卢克雷西,他连雪梨酒跟白葡萄酒都分不清。”
说着福吐纳托就架住我胳膊;我戴上黑绸面具,把短披风紧紧裹住身子,就由他催着我上公馆去了。
家里听差一个也不见,都趁机溜出去过节了。我对他们说过我要到第二天早晨才回家,还跟他们讲
明,不准出门。我心里有数,这么一吩咐,包管我刚转身,马上就一个个都跑光了。
我从烛台上拿了两个火把,一个给福吐纳托,领他穿过几套房间,走进拱廊,通往地窖,走下长长
一座回旋楼梯,请他一路跟着,随加小心。我们终于到了楼梯脚下,一块站在蒙特里梭府墓窖的湿
地上。
我朋友的脚步摇摇晃晃,跨一步,帽上铃铛就丁零当啷响。
“那桶酒呢?”他说。
“在前面,”我说,“可得留神墙上雪白的蛛网在发光。“
他朝我回过身来,两只醉意朦胧的眼睛水汪汪的盯着我。
“硝?”他终于问道。
“硝,”我答道,“你害上那种咳嗽有多久了?”
“呃嘿!呃嘿!——呃嘿!呃嘿!呃嘿!——呃嘿!呃嘿!呃嘿!——呃嘿!呃嘿!呃嘿!——呃
嘿!呃嘿!呃嘿!”
我那可怜的朋友老半天答不上口。
“没什么,”最后他说道。
“喏,”我依然答道,“咱们回去吧,你的身体要紧。你有钱有势,人人敬慕,又得人心;你象我
从前一样幸福。要有个三长两短,那真是非同小可。我倒无所谓,咱们回去吧,你害病,我可担待
不起。再说,还有卢克雷西——”
“别说了,”他说,“咳嗽可不算什么,咳不死的。我不会咳死。”
“对——对,”我答,“说真的的,我可不是存心吓唬你——可总得好好预防才是。喝一口美道克
酒去去潮气吧。”
说着我就从泥地上的一长溜酒瓶里,拿起一瓶酒,砸了瓶颈。
“喝吧,”我把酒递给他。
他瞟了我一眼,就将酒瓶举到唇边。他歇下手,亲热的向我点点头,帽上铃铛就丁零当啷响了。
“我为周围那些长眠地下的干杯。”他说。
“我为你万寿无疆干杯。”
他又搀着我胳膊,我们就继续往前走。
“这些地窖可真大。”他说。
“蒙特里梭家是大族,子子孙孙多。”我答。
“我忘了你们府上的家徽啦。”
“偌大一只人脚,金的,衬着一片天蓝色的北京。把条腾起的蟒蛇踩烂了,蛇牙就咬着脚跟。”
“那么家训呢?”
“凡伤我者,必遭惩罚。”
“妙啊!”他说。
喝了酒,他眼睛亮闪闪的,帽上铃铛又丁零当啷响了。我喝了美道克酒,心里更加胡思乱想了。我
们走过尸骨和大小酒桶堆成的一长条夹弄,进了墓窖的最深处,我又站住脚,这回竟放胆抓住福吐
纳托的上臂。
“硝!”我说,“瞧,越来越多了。象青苔,挂在拱顶上。咱们在河床下面啦。水珠子滴在尸骨里
呢。快走,咱们趁早回去吧。你咳嗽——”
“没什么,”他说,“咱们往下走吧。不过先让我再喝口美道克酒。”
我打开一壶葛拉维酒,递给他。他一口气喝光了,眼睛里顿时杀气腾腾,呵呵直笑,把酒瓶往上一
扔,那个手势,我可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我吃惊的看着他。他又做了那个手势——一个希奇古怪的手势。
“你不懂?”他说。
“我不懂。”我答。
“那你就不是同道。”
“怎的?”
“你不是泥瓦工。(原文是mason,在英文中泥瓦工与共济会会员解,按共济会发源与中古时代,
最初系泥瓦工工会的一种秘密团体,以互相帮助为宗旨,相遇时以暗号联系。)”
“是的,是的,”我说,“是的,是的。”
“你?不见得吧!你是?”
“我是,”我答。
“暗号呢,”他说,“暗号呢?”
“就是这个,”我边说边从短披风的褶裥下拿出把泥刀。
“你开玩笑呐,”他倒退几步,喊着说。“咱们还是往前去看白葡萄酒吧。”
“好吧,”我说,一边把泥刀重新放在披风下面,一边伸过胳膊给他扶着。他沉沉地靠在我胳膊
上。这就继续向前走,再往下走,到了一个幽深的墓穴里,这里空气浑浊,手里火把顿时不见火
光,只剩火焰了。
在墓穴的尽头,又出现了更狭窄的墓穴。四壁成排堆着尸骨,一直高高堆到拱顶,就跟巴黎那些大
墓窖一个样。里头这个墓穴有三面墙,仍然这样堆着。还有一面的尸骨都给推倒了,乱七八糟的堆
在地上,积成相当大的一个尸骨墩。
在搬开尸骨的那堵墙间,只见里头还有一个墓穴,或者壁龛,深约四英尺,宽达三英尺,高六七英
尺。看上去当初造了并没打算派什么特别用处,不过是墓窖顶下两根大柱间的空隙罢了,后面却靠
着一堵坚固的花岗石垣墙。
福吐纳托举起昏暗的火把,尽力朝壁龛深处仔细探看,可就是白费劲,火光微弱,看不见底。
“往前走,”我说,“白葡萄酒就在这里头。卢克雷西——”
“他是个充内行,”我朋友一面摇摇晃晃的往前走,一面插嘴道,我紧跟在他屁股后走进去。一眨
眼工夫,他走到壁龛的尽头了,一见给岩石挡住了道,就一筹莫展的发着楞。隔了片刻,我已经把
他锁在花岗石墙上了。
墙上装着两个铁环,横里相距两英尺左右。一个环上挂着根短铁链,另一个挂着把大锁。不消一刹
那工夫,就把他拦腰拴上链子了。他惊慌失措,根本忘了反抗,我拔掉钥匙,就退出壁龛。
“伸出手去摸摸墙,”我说,“保你摸到硝。真是湿得很。让我再一次求求你回去吧。不回去?那
我得离开你啦。可我还先得尽份心,照顾你一下。”
“白葡萄酒!”我朋友惊魂未定,不由失声喊道。
“不错,”我答,“白葡萄酒。”
说着我就在前文提过的尸骨堆间忙着。我把尸骨扔开,不久就掏出好些砌墙用的的石块和灰泥。我
便用这些材料,再靠那把泥刀,一个劲地在壁龛入口处砌起一堵墙来。
我连头一层石块也没砌成,就知道福吐纳托的醉意八成醒了。最先听到壁龛深处传出幽幽一声哼
叫。这不象醉鬼的叫声。随即一阵沉默,久久未了。我砌了第二层,再砌第三层,再砌第四层;接
着就听到拼命摇晃铁链的声音。
一直响了好几分钟,我索性歇下手中的活,在骨堆上坐下,为的是听得更加称心如意,待等当啷当
啷的声音终于哑寂,才重新拿起泥刀,不停手的砌上第五层,第六层,第七层。这时砌得差不多齐
胸了。我又歇下手来,将火把举到石墙上,一线微弱的火光就照在里头那个人影上。
猛然间,那个上了锁链的人影从嗓子眼里发出一连串尖利响亮的喊声,仿佛想拼命吓退我。刹那
间,我拿不定主意,簌簌直抖,不久就拔出长剑,手执长剑在壁龛里摸索起来。
转念一想,又放下了心。我的手搁在墓窖那坚固的建筑上,就安心了。再走到墙跟前,那人大声嚷
嚷,我也对他哇哇乱叫。他叫一声,我应一声,叫得比他响,比他亮。这一叫,对方叫嚷的声音就
哑了。
这时已经深更半夜了,我也快干完了。第八层,第九层,第十层早砌上了,最后一层,也就是第十
一层,也快砌完了;只消嵌进最后一块石块,再抹上灰泥就行了。我拼了命托起这块沉甸甸的石
块,把石块一角放在原定地位。
谁知这时壁龛里传来一阵低沉的笑声,吓得我头发根根直立。接着传来凄厉的一声,好容易才认出
那是福吐纳托老爷的声音。
只听得说——“哈!哈!哈!——嘻!嘻!嘻!——这倒真是个天大的笑话——绝妙的玩笑,回头
到了公馆,就好笑个痛快啦——嘻!嘻!嘻!——边喝酒边笑——嘻!嘻!嘻!”
“白葡萄酒!”我说。
“嘻!嘻!嘻!——嘻!嘻!嘻!——对,白葡萄酒。可还来得及吗?福吐纳托夫人他们不是在公
馆里等咱们吗?咱们走吧!”
“对,”我说,“咱们走吧!”
“看在老天爷份上走吧,蒙特里梭!”
“对,”我说,“看在老天爷份上。”
谁知我说了这句话,怎么听都听不到一声回答。心里渐渐沉不住气了,便出声喊道:“福吐纳托!”
没答腔。我再唤一遍。
“福吐纳托!”
还是没答腔。我将火把塞进还没砌上的墙孔,扔了进去。谁知只传来丁零当啷的响声。我不由恶心
起来,这是由于墓窖里那份湿气的缘故。我赶紧完工。
把最后一块石头塞好,抹上灰泥。再紧靠着这堵新墙,重新堆好尸骨。五十年来一直没人动过。愿
死者安息吧!
扩展资料
爱伦·坡的哥特小说创作不但对传统哥特小说所具有的悬念、言情、凶杀、恐怖等通俗元素予以杂糅,还表达了独树一帜的创作理念,对美国早期本土文化、对物欲驱使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非理性情感予以关怀,从而使得他的哥特小说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严肃小说和通俗小说的界限,在更广阔的审美空间上实现了与读者的心灵沟通。
爱伦·坡把哥特故事同侦探推测故事结合起来的成功尝试对后代作家影响极大。“伊迪丝·沃顿、威廉·福克纳、尤多拉·韦尔蒂、弗兰纳里·奥康纳、哈特·克兰、斯蒂芬·金以及其他众多作家的作品之中都借用爱伦·坡的哥特风格。这一切无不说明了爱伦·坡的哥特小说创作在接受美学的层面上产生的巨大影响及其强大助审美功能。
参考资料--艾伦坡
哥特式风格为一种拥有阴森、诡异、恐怖等主要特征的艺术风格,其外在是夸张的、不对称且奇特的。 哥特式风格史于歌特复兴时期,最早起源于日耳曼部族,
“歌特式”的前身是哥特(Goth)、哥特式(Gothic),在18世纪到19世纪的建筑文化与书写层面,所谓“哥特复兴”(Gothic
Revival) 将中古世纪的阴暗情调从历史脉络的墓穴中挖掘出来。 哥特式风格在现实中被广泛运用在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领域中。
哥特式文学是西方通俗文学的一中,以恐怖、超自然、死亡、颓废、巫术、古堡、深渊、黑夜、诅咒、吸血鬼等为标志性元素,偏爱黑暗凄凉的场景,18世纪中后期作为小说体裁而逐渐定型,一般认为贺瑞斯·华尔波尔的《奥特朗图堡》为哥特式文学鼻祖,在哥特小说中最典型的象征就是吸血鬼,布兰姆·斯多克(Bram Stoker)的经典作品《德拉库拉》(Dracula)甚至在书中加入了吸血鬼的图象,可谓19世纪哥特文学以吸血鬼为题的滥觞。
哥特式音乐艺术家:Nox Arcana 著名哥特艺术家(Joseph)、Autumn Tears
早期的哥特式音乐充斥着沉郁厌世的情调,冰冷刺骨,既带有精细的美感,但又同时在音域层面上大量使用偏离旋律线的不协调音,对于传统音乐极端蔑视。在歌词与表演概念层面,展现着生命与爱欲的荒凉,从对现实状态的厌弃,进而追求心灵深渊的奇诡乐趣。
哥
特摇滚一般来说有如下特点:阴暗,颓废,冰冷,有恐怖的气氛,让人感到压抑和绝望,表现对死亡和黑色的向往,富有艺术气质。20世纪80年代,近代哥特运
动在英国开始上演,新哥特运动的出现或许可视为是朋克运动的延续。不论如何,哥特精神开始在音乐上展现其影响力,哥特音乐以表现人性的阴郁、空虚为主题,
并且对死亡亦有着浓烈的兴趣,缓慢、悲伤甚至是恐怖都是其音乐的特色。
新哥特运动与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有着明显的关联,抒情诗性的,死亡的主题,对毁灭和黑暗的探寻是哥特艺术家的共同表现方式音乐上,一些流派尽管加进了舞曲节拍和电子音乐元素,但仍以小和弦,缓慢的节奏表现出明显的怪诞和抑制机构特性。
著名的哥特风格**包括《剪刀手爱德华》、《惊情四百年》、《夜访吸血鬼》、《乌鸦》、《狼人》、《断头谷》、《魔咒女王》、《僵尸新娘》等等。
著名哥特式绘画艺术家:法布里亚诺、乔托……
从契马布埃、卡瓦利尼到乔托,构成了13世纪下半叶至14世纪初意大利绘画艺术一支相对完整的发展脉络。后来的佛罗伦萨画派就是在这一基础上成长起来的。
哥特式时代的晚期,意大利绘画艺术另一中心在锡耶那。锡耶那画家杜乔较乔托略为早出,若论艺术上的开拓性与创新性,杜乔无疑要逊于后者。比较而言,杜乔的
绘画与哥特式艺术传统的联系更显密切,尽管这个锡耶那人的绘画创作在形体塑造与空间构造方面同样也汲取了拜占庭艺术的成就。杜乔的艺术缺少乔托那种纪念碑
性,他的人物优雅而羸弱,常常给人以过分易于激动的印象,富丽明亮的色彩和旋律优美衣饰线条表白着他的装饰性趣味。这种趣味联系着北方的哥特式细密画艺
术,与乔托等一干佛罗伦萨画家的艺术探索基本上没有什么相通之处。
14世纪,西方的艺术中心是巴黎和勃艮第地区的第戎。它们经由教皇控制的亚维农而与“新潮的”意大利绘画相联系(西蒙·
马尔蒂尼就曾为流亡的教皇们服务了好几年)。首先是在勃艮第地区,宫廷的手抄本插图由于引人注目的贴近自然而达到了一个高峰(如贝里公爵的藏书)。后来在
15世纪初期,扬·凡·爱克也曾在艺术修养很高的勃艮第公爵府里做事,和他的哥哥胡伯特;凡·爱克一起,奠定了尼德兰绘画贴近自然的写实主义。他们为后来
的风景画发现了空气透视法,其中有前景上以强烈色彩划分的细致层次,一直到远处淡蓝的色调,从而充分考虑到了光和大气中的薄雾造成的色彩变化。
扬·凡·爱克作为先行者之一,以同样清醒的现实感创作了木板肖像画,他的著名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开拓了市民阶层的内空间以及造型艺术特有的空间氛围。虽
然那瘦长的人物形象以及主妇衣服上的褶皱表明了凡·爱克源于哥特式传统,但是,他以写实手法描绘日常物品的细部(如拖鞋、灯架、衣料和壁龛)却远远超出了
他那个时代的经验。而他的杰出的同胞韦登,则把这种对物体在空间和形体上存在的理解力与哥特式形态和线条感结合起来了。他把《耶稣受洗》放在一个十分精细
的空间结构中,背景是一幢写实手法的哥特建筑,以及一幅宽阔明亮的河景。但人物形象似乎根本没利用这一空间。他们站在画面的最前部,几乎与环境分离,就好
像他们是另一个世界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