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题常用术语解析1.白描: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不加渲染、烘托,不用华丽词藻,而以最经济、最省俭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其特点是抓住被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寥寥几笔,形神毕肖。2.表达方式: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3.表现手法(又称“艺术手法”):文学创作中,把形象思维的成果用一定的手段(如语言文字)表现出来时所运用的种种具体方法,包括——①文学创作中各种叙述、描写、抒情的方法(见“表达方式”)②讽刺、夸张、象征、比喻、对比等。4.艺术方法(又称“创作方法”):指作家、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认识和表现生活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最基本的创作方法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5.艺术效果:即文艺作品所产生的教育感染作用,也指一部文艺作品内部各种表现手法在塑造形象、表达主题思想时所起的作用。6.艺术形象: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具体、生动的生活图画,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主要指人物形象、有关生活情景的形象。7.艺术感染力:人们在观赏文艺作品时,往往被其中的人物行为、命运、生活情景所感动,在精神上得到满足、愉悦,从而增强对生活中是非、美丑的判断能力。这一心理活动叫“美感”,文艺作品这种引进美感的作用,叫艺术感染力,它属于主客观的统一。8.语气:整个句子具有的感情色彩、气势以及所表示的说话人的态度,通常分为陈述、疑问、感叹、祈使四种语气。9.真实感:文艺作品的外在表现上所给予人的如同现实生活一样的真切的感受,是构成作品真实性的必要条件。主要指细节。10.真实性:指文艺作品反映社会生活所达到的真实程度。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作品就具有文艺的真实性,它源于客观生活,但绝不是现实生活的复制,而是通过对个别、具体的生活现象的描写,揭示出生活的本质、规律以及揭示的深刻程度。(文艺的真实性根本在于形象的真实,形象愈鲜明生动,愈富有典型意义,则愈真实感人,作品也愈有真实性。)11.题材:指作家,艺术家根据创作意图将摄取的生活素材加以选择,提炼、加工,组织到作品中,用以表现主题思想的材料,即作品中所具体描写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叙事性作品的题材包含人物、事件、环境三方面因素;抒情性作品的题材则较为简单,一般没有具体人物和完整的事件题材有时也泛指文艺作品描写的生活氛围,如:工业题材、农业题材、战争题材等。12.素材:作家、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尚未经过取舍、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是形成题材的基础。主要概念<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这是文学艺术的两种基本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比如《诗经》中的“国风”,杜甫、白居易的诗。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神奇的想象和夸张手法来塑造形象。比如屈原、李白的诗歌。<二>、意境意境是诗歌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如陶渊明《归园田居》绘出一种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作者那种淡泊宁静的心情就蕴含在这种生活的场景中,这种包含着作者感情的场景,就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三>、形象诗歌中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中的形象。如杜牧的《山行》中写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等,都构成了形象,且以枫林中经霜的红叶最具神韵。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塑造形象,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粗线条白描,也可以浓墨重彩,精雕细刻;可以铺垫、衬托,也可以借助想象、联想。
《山鬼》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全诗将幻想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在刻画女神形象时采用人神杂糅的艺术手法,诗中的女神既有神的身份和生活习惯,又有人的容貌体态和七情六欲,人神融为一体。
《山鬼》采用山鬼内心独白的方式,塑造了一位美丽、率真、痴情的少女形象。全诗有着简单的情节女主人公跟她的情人约定某天在一个地方相会,尽管道路艰难,她还是满怀喜悦地赶到了,可是她的情人却没有如约前来。
风雨来了,她痴心地等待着情人,忘记了回家,但情人终于没有来;天色晚了,她回到住所,在风雨交加、猿狖齐鸣中,倍感伤心、哀怨。
创作背景
此篇为祭祀山神的颂歌。至于诗中的“山鬼”究竟是女神还是男神存在争议。宋元以前的楚辞家多据《国语》《左传》所说,定山鬼为“木石之怪”、“魑魅魍魉”,而视之为男性山怪。但元明时期的画家,却依诗中的描摹,颇有绘作“窈窕”动人的女神的。
清人顾成天《九歌解》首倡山鬼为“巫山神女”之说,又经游国恩、郭沫若的阐发,“山鬼”当为“女鬼”或“女神”的意见,遂被广泛接受。郭沫若根据“于”字古音读“巫”,推断于山即巫山,认为山鬼就是巫山神女。楚国神话中有巫山神女的传说,此诗所描写的可能是早期流传的神女形象。
谈情说爱卿卿我我,是“浪漫主义”;给孩子洗尿布煮牛奶,是“现实主义”。白天给领导拍马屁,是“浪漫主义”;夜里给头头送钱,是“现实主义”。人前大讲理想信念,是“浪漫主义”;人后大收红包贿赂,是“现实主义”。舞台上唱《春天的故事》,是“浪漫主义”;舞台下傍大款,收别墅收轿车,是“现实主义”。
一、时间和概念的区别
现实主义是一种以写实性的形象和形态,通过典型化的艺术概括来表现社会现实和人生经验的文学类型。而浪漫主义是一种以充满激情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理想追求、主观情感和某种社会心理的文学类型。它们都对文学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现实主义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最早出现在十八世纪德国的剧作家席勒的理论著作中,但作为文学的一个专门术语,现实主义直到19世纪50年代,才由法国画家库尔贝和作家夏夫列里提出来。
艾布拉姆斯所说的第一种隐喻是将文学比喻为“镜子”,以突出现实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由此可见,一般的,凡是在形象中能最充分地表现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的,都叫做现实主义作品。
就西欧说,现实主义是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也是西欧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及确立政治统治时期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巴尔扎克是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他的《人间喜剧》是深刻的规范化的现实主义文学。此外,代表作家还有司汤达、狄更斯、萨克雷以及果戈理等等。
和现实主义一样,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的表现形态,在世界各民族文学发展就已有雏形。以表现幻想和感情为基本特征的浪漫精神是文学生成的一个重要源头,所以艾布拉姆斯将这第二种隐喻比喻为照亮人生启迪心智的“灯”,以突出浪漫主义的本质是表现和抒情。
作为一种文艺思潮,浪漫主义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意识形态。代表作家有诗人拜伦和雪莱,他们不仅写下瑰丽的诗篇,使之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且以实际行动和鼓舞人心的作品有力地支持了近代欧洲的民族解放运动。
二、题材与主题
“客观性”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内在规定。现实主义的文学观是延续了两千多年的“模仿说”,要求作家在把握生活时,必须对生活现象作细致入微的观察,强调作家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生活,而是按照现实生活本身固有的逻辑区表现生活。所以现实主义在表象形态上具有再现生活原貌的特点,具有真实性。
但真实性并不意味着现实主义作家只是记录生活现象,丝毫不介入其中,作家还要有所选择。
与现实主义相反,浪漫主义强调想象具有创造性,并把自然视为人的本性。浪漫主义通过对自然的强调,要求文学表现真实的情感,把诗的抒情视为人对自身热情和生命力的释放。遵循理想化的原则,只要能表现理想的与希望的生活,文学塑造的形象即使违背生活本身也在所不惜,这样,所塑造的艺术世界不是模拟现实的“镜像世界”,而是一个想象的、超现实的、主观化了的世界。
三、写作手法
现实主义具有写实性,追求再现现实生活的效果,使虚拟的艺术世界像现实生活一样。为了追求艺术表现的真实性和真实感,现实主义特别注重写实白描和细节描写,因为这样容易让人产生真有其人其事的感受。
且看下面的例子: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鲁迅《故乡》
鲁迅通过对闰土的外貌做详细的描写,一个卑微的农民形象便跃然纸上。不过很明显的,这种对生活再现的效果是经过艺术概括的。巴尔扎克也曾说过,要研究产生这些社会现象的多种原因,寻出隐藏在无数人物和事件总汇底下的意义。着说明,现实主义文学在表现形态上的写实性,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简单复制,而是对现实生活材料精心筛选和艺术加工之后的艺术概括的结果。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基本创作方法,按照希望的样子来反映生活,富有主观色彩,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
《西风颂》中,气势豪放,想像奇丽,境界开阔,充满浓厚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诗人展开想像的翅膀,比喻奇特,形象鲜明,枯叶的腐朽、狂女的头发、黑色的雨、夜的世界无不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四、人物形象的刻画上
卢卡契指出:“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范畴和标准乃是典型。”典型,包括典型人物和典型性格。典型在希腊文中是模子的意思,意谓典型就像同一个模子可以铸造出许多同样的东西一样,也是通过一个形象反映一类人的特点,可见“模子”这个术语最初的意思是强调形象的概括性和普遍性。这就与现实主义是“模仿说”的观点不谋而合。
恩格斯也曾为“现实主义”下的定义是:“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叙事文学所创造的、在整体个性的表现中显示了某种社会历史蕴意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在东西人物身上所显示的人生或人性的普遍性,是人的社会性,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对人生和人性的深刻影响。由此可见典型的重要性。
但浪漫主义的人物形象主要是英雄、奇人。且看《西游记》第五十九回:
这大圣拨转云头,径回东路,霎时按落云头,立在红砖壁下。八戒见了欢喜道:“师父,师兄来了!来了!”三藏即与本庄老者同沙僧出门接着,同至舍内。把芭蕉扇靠在旁边道:“老官儿,可是这个扇子?”老者道:“正是,正是!”唐僧喜道:“贤徒有莫大之功,求此宝贝,甚劳苦了。”行者道:“劳苦倒也不说。那铁扇仙,你道是谁?那厮原来是牛魔王的妻,红孩儿的母,名唤罗刹女,又唤铁扇公主。我寻到洞外借扇,他就与我讲起仇隙,把我砍了几剑。是我使棒吓他,他就把扇子扇了我一下,飘飘荡荡,直刮到小须弥山。幸见灵吉菩萨,送了我一粒定风丹,指与归路,复至翠云山。又见罗刹女,罗刹女又使扇子,扇我不动,他就回洞。是老孙变作一个 焦栝虫,飞入洞去。那厮正讨茶吃,是我又钻在茶沫之下,到他肚里,做起手脚。他疼痛难禁,不住口的叫我做叔叔饶命,情愿将扇借与我,我却饶了他,拿将扇来,待过了火焰山,仍送还他。”三藏闻言,感谢不尽,师徒们俱拜辞老者。
这里塑造了一个无所不能的孙悟空形象,来解救人们于水火之中。
五、本质特征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现实主义的内涵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因此,“再现”便成为现实主义的本质特征。
艾布拉姆斯说过,“‘表现’是浪漫主义用得最多的术语之一”。表现性规定了浪漫主义文学类型的基本特征,使浪漫主义文学在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和艺术的表现方式上,都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鲜明特色。
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现实主义是与浪漫主义并驾齐驱两大思潮,各有其魅力。
浪漫主义与超现实主义出发点有类似的地方,都是从遵循自己内心潜意识,是走心的,感性的,区别只在于实现的手法不同而已。这两种手法与现实主义的理性批判是相悖的,因此,这样的作品缺乏“真”。作者在上面回答半遮面的帖子里说到“我只关心艺术手法的最优化,以及内心的真实就够了”“我们需要的是因”,因此我似乎可以理解为作者只关心“我”的主观内心,当然这种自我的内心相对于个体来讲也是“真”的,只是狭隘意义上的真。
胡适说:少谈些主义。可生活中充满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你又绕它不过,只好随行就市,跟着感觉走。懂得什么时间该用什么主义用到什么程度,就叫“高人”;乱用主义,或者把两种主义用颠倒,则称“笨人”。人和动物的重要区别,就是动物只有“现实主义”,人还有“浪漫主义”。“浪漫主义”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现实主义”让人们脚踏实地;没有“浪漫主义”,人生将变得索然无味;没有“现实主义”,大家都得去喝西北风。“浪漫主义”不宜太出格,譬如“揪住自己头发想离开地球”;“现实主义”也不宜太“现实”,只盯着钞票与美色,只关心吃饭睡觉。如何浪漫,怎样现实,并无一定之规,无非岳武穆的那句用兵心得:“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浪漫超现实并不是浪漫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复合,浪漫是骨子里的东西,超现实是手法。
我的诗歌很注重逻辑,并非只有你所说的理性逻辑一种。诗歌的超现实手法呈现的或疏或密的诗感表象底下一定是有着自成体系的诗意逻辑的,否则就是纷乱的,没有头绪的堆砌了。
因,是终极的秘密,是宇宙的法则,是一切存在的存在。因和个体并不等同。个体始终在努力寻找因。而果是后续的发生。那么如果你只重视果的话,就会陷入西方的验证思想当中,运用这样的思想去写诗,无非就是从现实中提取一些场景,动作,细节,去解剖,诠释,追问,这正是现实主义写作的哲学源头。而浪漫主义不是这样。
浪漫主义注重的是因。浪漫主义的特点是用意识主动性地揭示存在的秘密。因为宇宙的运动现代物理学无法企及,因为意识才是宇宙存在的原动力,而不是物质运动。
现实主义诗歌是在西方科学发展的背景下壮大起来的,用验证的思想去写作,注重的是95%的统计学思想原理,也就是大部分可测的物质运动,现实主义诗歌可以写,用现实主义精神去灌注物质,以诗化之。
而浪漫主义诗歌注重的是那稀少的不可测的5%。它是用意识去发现发掘物质之间的诗意联系和神性安排,也就是把精神物化,借此成为诗歌,成为艺术。
超现实主义,探究此派别的理论根据是受到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影响,致力于发现人类的潜意识心理。因此主张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而呈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
超现实主义为现代派文学开创了道路。超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实际存在的时间并不很长,作为一种文艺思潮,作为一种美学观点,其影响却十分深远。
超现实主义者的宗旨是离开现实,返回原始,否认理性的作用,强调人们的下意识或无意识活动。法国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格林的直觉主义与奥地利精神病理家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奠定了超现实主义的哲学和理论基础。
超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出现,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资产阶级青年一代对现实的恐惧心理和狂乱不安的精神状态。参加超现实主义集团的作家有布洛东、苏波、查拉,画家阿尔普、马松等等。属于这一流派中的有些作家,如路易·阿拉贡、保罗·艾吕雅等,由于受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积极影响,后来转向进步的文艺阵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超现实主义在美国风行一时,出现了所谓“新超现实主义”流派,成为帝国主义御用的宣传工具。
超现实主义的文学作用甚多。1921年,布洛东和苏波合著的《磁场》,是超现实主义第一部实验性的作品,首次提出了无意识书写和自动的写作的问题。但典型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则产生在1924年之后,如布洛东的小说《可溶解的鱼》1924)和《娜嘉》(1928)是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作。阿拉贡在1926年发表的散文集《巴黎的农民》,艾吕雅的诗集《痛苦的都会》、《生活的内幕》均属超现实主义之作。
在理论上,超现实主义艺术运动的发起者是两位作家,布列顿和阿波利奈尔。超现实一词是诗人阿波利奈尔首用的,原是哲学上的术语,最初称为“超自然主义”,后来才用于绘画上。1924年,布列顿发表了第一篇超现实主义宣言,1928年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超现实主义与绘画》其思想的基础是在求取人间想像力的解放。布列顿对超现实主义的定义是:“超现实主义,名词。纯粹的精神的自动主义,企图运用这种自动主义,以口语或文字或其他的任何方式去表达真正的 思想过程。它是思想的笔录,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不依赖于任何美学或道德的偏见。”布列顿又说:“我相信,在表面上被认为矛盾的两个状态,将来是有办法解决的,那便是梦与现实的统一。那可以说是绝对现实的一种,也可以说是超现实的一种。”从这宣言中可以明了超现实主义是追求梦与现实的统一,并且是以人类为对象作为表现的范围。布列顿在文章中要求人们注意那些可能与文学超现实主义有联系的艺术家,其中有马蒂斯、德兰、勃拉克和毕加索。实际上这些画家并不符合布列顿对超现实主义所下的定义:纯粹的心理自动。但他所推崇的另一位画家基里柯则可能是最早的超现实主义画家。基里柯从1911年到1915年一直住在巴黎,他的画很受阿波利奈尔的赞赏,阿波利奈尔在1918年写的剧本《蒂里西亚的乳房》冠以“超现实主义戏剧”的副标题,最早使用了“超现实主义”这个术语,他对基里柯的看重显然是注意到了基里柯画中那种超验的精神与内心世界的表现。
给予超现实派最大的启示是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精神病心理学教授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下意识心理学的理论。从整体上说,超现实主义作为一个艺术运动,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还是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超现实主义的精神与思想领袖布列顿有过学医的经历,他在读了弗洛伊德的著作后,立即领会到精神分析与达达派的无意识表白之间的关联。精神分析注重对梦想、幻想和幻觉的分析,并把白日梦作为一种可能的艺术创作方法加以诱导。依此而从事于下意识的梦幻的世界的研究,与自然主义相对立,不受理性支配而凭本能与想象,描绘超现实的题材,表现比现实世界更真实的,比现实世界的再现更具重大意义的,想像领域中的梦幻世界。
超现实主义致力于探索人类经验的先验层面,力求突破合乎逻辑与真实的现实观,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揉合,以展现一种绝对的或超然的真实情景。超现实主义运动以其充满幻想色彩和异国情调的奇特风格,对20世纪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超现实主义文学宣称在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所谓“彼岸'世界,即无意识或潜意识的世界,后一世界比前一世界更真实。强调诗人听从潜意识的召唤,写梦境,幻境,事物的巧合,提倡自动写作法,把梦幻和一刹那的潜意识记录下来,达到“纯精神的自动反应”。作品追求神奇,奇特的艺术效果,充满出人意料的形象比喻,有些作品想象丰富新颖,但大多晦涩难懂,语言缺乏逻辑性,规范性。
超现实主义否定现实主义和传统的小说,敌视一切道德传统,认为它是平庸、仇恨的根源,而小说之所以成为文学的宠儿,是因为它适应了读者要求合乎逻辑地反映生活的追求。它要打破这一切,追求“纯精神的自动反应,力图通过这种反应,以口头的、书面的或其他任何形式表达思维的实际功能。它不受理智的任何监督,不考虑任何美学上或道德方面的后果,将这思维记录下来”。超现实主义者在咖啡馆、**院等公共场所寻找、搜集人的思维的原始状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其代表作是勃勒东1928年发表的小说《娜佳》。20 年代末以后,运动内部发生分裂。1930年勃勒东发表《超现实主义第二宣言》,重申了运动的原则:反抗的绝对性、不顺从的彻底性和对规章制度的破坏性。此后运动处于低潮,几乎只剩下勃勒东一个人还在坚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流亡美国时,他这种宣传也没有停止过。1946年勃勒东回法国后,继续办杂志,举办作品展览会,发表广播讲话,又掀起过超现实主义运动的浪潮,影响波及欧美许多国家,但其声势已远不及20年代。
超现实主义存在的时间较长,这个流派颇有吸引力和生命力,不少的现代派都受其理论影响并加以发展。
超现实主义**把文学上的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运用于**创作的**流派。承袭了这一创作主张的倡导者安德烈-布菜东的原则,强调无理性行为的真实性、梦境的重要意义、不协调的形象对列的情绪力量和对个人快感的执着追求。一度成为二十年代法国先锋派**的主要倾向,后来又成为美国实验**和地下**的重要一翼。在供商业发行的故事片领域,超现实主义不构成独立的流派,它的影响只见于影片的个别镜头或段落。阿杜-基洛的《**中的超现实主义》是进行这种研究的典型论著。
二十年代,法国先锋派**人士发现**的照相本性和蒙太奇对列技巧使它成为超现实主义最理想的表现手段。这一观点始终流行在反传统的影片制作者中间,并被不断付诸实践。 超现实主义**公然反对叙事体。
通常认为,杜拉克的《贝壳和僧侣》是第一部超现实主义影片,但更受到重视的则是路易斯.布努艾尔的《一条安达鲁狗》和《黄金时代》,前者是一个精神困顿的流浪汉的一连串梦境r后者则是对性欲和爱情的一次弗洛伊德主义的分析。性欲和高潮,暴力和渎神,以及怪异幽默,是超现实主义**用来与传统**形式抗衡的题材。影片真正的目的是希望用自由的**形式,来激发观众潜在心底最深处的冲动。布努艾尔曾宣称《一条安达鲁狗》是“向谋杀热情地呼唤”。西方的**研究家们一致认为,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在布努埃尔转而拍摄故事片后仍不时在他的作品中隐现·在实验**和地下**中,超现宴主义倾向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玛耶-德连和肯尼斯-安格尔·在故事片领域里,西方**研究家倾向于把对变态心理、潜在的性冲动、无理性行为等的描写归结为超现实主义在故事片中的表现。因此,象希区柯克的一系列影片:《爱德华大夫》(1945年)、《眩晕》 f1958年)、《西北偏北》(1959年)、《精神变态者》(1962年)和《群鸟》 f1963年),马克斯三兄弟的狂乱喜剧片,以及塞缪尔-富勒、约瑟夫-冯.斯登堡等人的一些影片,都成了阐明超现实主义在故事片中的影响的典型例证。
超现实主义者发现了兰波、洛特雷阿蒙,从他们身上汲取营养。超现实主义者将艺术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并且超现实主义运动始终坚持视觉艺术和书面诗歌同样都是超现实主义运动的有效形式。他们从当下的生活状态出发,企图超越现实。对他们来说,艺术不再是停留在精神层次的乌托邦幻想,借以获得暂时的心灵安宁,艺术要更具有现实关怀,要有更多的革命性。生活对于他们来说不再仅仅是生活,而是超现实主义运动的行为艺术。
1924年超现实主义的理论旗手安德烈·布勒东在《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宣言》中,对超现实主义作了这样的定义:“超观实主义,阳性名词:纯粹的精神学自发现象,主张通过这种方法,口头地,书面地或以任何其他形式表达思想的实实在在的活动。思想的照实记录,不得由理智进行任何监核,亦无任何美学或伦理学的考虑渗入。哲学背景:超现实主义的基础是信仰超级观实;这种现实即迄今遭到忽视的某些联想的形式,同时也是信仰梦境的无穷威力和思想能够不以利害关系为转移的种种变幻。它趋于最终地摧毁一切其他的精神学结构,并取而代之,以解决人生的主要问题。”
虽然超现实主义运动建立在对奇异事物的崇拜和对想象力的弘扬的基础之上,我们也应避免一种流行的误解,即认为一切怪诞艺术、风格主义和巴洛克艺术的杰作,都是它的前身。对于毫无内心冲动、仅仅是煞费苦心制作出来的幻想艺术,超现实主义是不给一席之地的。倘若我们追根究底回溯上去的话,超现实主义缘起于一种在欧洲浪漫主义运动中衍生出来的关心另一世界隐性事物的艺术思想。这里所谓的“另一世界”,并不是彼岸的上帝之城,而是留在生活世界的此岸,反抗物化现实生活的艺术超拔物。在波德莱尔和兰波笔下,一种在虚伪的社会现实中坚韧不屈的反常人心态、一种超然于物欲横流的生活现实的另类艺术心境成为人生的真谛。
1、倾向不同:浪漫主义文学崇尚自我,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表达了强烈的个人主义愿望。而古典主义拥护王权,有鲜明的政治倾向。
2、崇尚不同:浪漫主义强调感情的抒发,偏重理想的追求,有很强的主观性。而古典主义文学崇尚理性和法则,反对个人感情的自由表达。
3、手法不同:浪漫主义善用夸张的手法,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而古典主义则模仿古代。
4、文学不同:浪漫主义重视民族传统和民间文学,尤其是中世纪的民间文学,而古典主义则排斥民间文学,推崇古希腊罗马文学,追求典雅崇高的艺术风格。
5、产生时间不同:古典主义最早产生在十七世纪的三四十年代,盛行于六七十年代,先后流行了两百年;浪漫主义产生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
参考资料
-古典主义
-浪漫主义
(一)《西游记》以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神奇的丰富多彩的幻想世界,开拓了我国古代长篇神话小说创作的新领域。
(二)神话人物的塑造突出的特色是把社会化的个性,超自然的神性和某些真实动物的特性结合起来,既反映了社会的真实,又有着神奇色彩。
(三)幽默、诙谐的艺术风格。《西游记》把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结合起来,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和憎。
艺术特征:《西游记》描写的幻想世界和神话人物,大都有现实生活作基础,同时在神奇的形态下体现了作家与人民的某些美好愿望。八十一难,七十二变,各种神魔的本领都充满幻想色彩;五花八门,奇光异彩的宝贝,显然是人们为了征服自然或战胜敌人才假想出来的。
《西游记》
构成了浪漫主义的基本艺术特征。
一、特征
(1)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
2、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3、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
4、注重艺术效果:异国青岛情调、对比、夸张、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2)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注重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力求使艺术描写在外观上、细节上符合实际生活的形态、面貌和逻辑。
2、注重典型化方法的运用,力求在艺术描写中,通过细节的真实表现生活的本质,规律。
3、作家一般不在作品中直抒感情,作品的思想倾向较为隐蔽。
二、区别
1、在描写对象上:
浪漫主义文学强调歌颂人的本能感情和内心主观感受,而现实主义文学侧重再现和剖析社会现实。
2、在表现手法上:
浪漫主义文学大多采用夸张手法,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而现实主义文学对社会现实进行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
3、在思想内容上:
浪漫主义文学抨击封建专制,鞭挞人世间的丑、恶和黑暗,对欧洲社会弊端给予辛辣的讽刺和揭露;它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歌颂人世间的美、善和光明,歌颂民主自由,尽情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感,热情洋溢地鼓励人们为争取自由和理想而抗争。
现实主义文学从不同的侧面真实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状况,对现存的社会弊端和社会秩序进行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同时塑造出诸多的英雄人物和正面人物形象,表达了他们对真爱和正义最终必定战胜邪恶的坚定信心,充满了战斗力,激励着人们为改造现实社会和争取自由幸福而进行不屈的斗争。
扩展资料
浪漫主义文学简析
1、以现实为基础:现实为文学创作的土壤,浪漫主义的创作源泉和灵感都来自于现实,并非脱离现实。
2、热情奔放的语言:浪漫主义抒发感情的文字特点。浪漫主义文学的字句极其考究,力求完美,因为此特点,浪漫主义文学许多作品成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作。
3、绚丽多彩的想象:在形象塑造上,浪漫主义文学常用比喻、象征等手法。
4、直白夸张的表现手法:浪漫主义文学通篇看似脱离现实,因为其塑造的形象极其夸张,但仔细品读,会发现自己身边就存在相似的人或事。
5、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目的。“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其实就是希望社会更美好,所以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目的和其他文学创作的目的是相同的。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方法,与其他文学创作方法相比,并无优劣之分,只是表现手法不同而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