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简述下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美学原理的……T T

请简述下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美学原理的……T T,第1张

黑格尔之前就出现过关于艺术终结问题的片言只语。在早期关于艺术的历史描述中,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认为,青铜艺术在第121 次奥林匹克运动会之后就停止了。G瓦萨利1550 年出版的《意大利杰出画家、雕塑家与建筑家的生平》描述米开朗琪罗的作品时说,米开朗琪罗的作品表现了“艺术的终结和完美”(the end and the perfection of art)。画家普桑曾经抱怨卡拉瓦乔走到了毁灭绘画的世界; 保罗·德拉罗奇在1839 年观看银版照相法(daguerreotype)时说:“自今日起, 绘画已经死亡(from today painting is dead)。”

这些言论是就某一具体的艺术而言的,并不具有某种艺术史的基本哲学和美学意识, 真正从哲学意识的高度提出艺术终结问题的是黑格尔,他在《艺术哲学讲演录》中谈到浪漫艺术时提出了“艺术终结”这个概念。

黑格尔的哲学,绝对理念是最高的真实。绝对理念有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三个发展阶段。绝对精神又有艺术、宗教和哲学三个发展阶段。哲学是绝对理念发展的顶端。黑格尔把艺术分为三种类型: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象征型艺术是形式压倒内容。古典型艺术是形式和内容的完满契合所以是最完美的艺术。浪漫型艺术是精神(内容)溢出物质(形式),这种内容和形式的分裂不但导致浪漫艺术的解体,而且也导致艺术本身的解体。精神要进一步脱离物质,“艺术的形式已不复是心灵的最高需要了”,艺术“已丧失了真正的真实和生命,已不复能维持它从前的在现实中的必需和崇高的地位,毋宁说它已经转到我们的观念世界里去了”。这样,艺术就让位于哲学。这就是艺术的终结。

所以黑格尔所说的艺术的终结,并不是说艺术从此消亡了,而是说艺术对人的精神(心灵)来说,不再有过去那种必需的和崇高的位置了。

后来美国哲学家丹托以西方现代艺术和后现代主义艺术为背景,重新提出“艺术终结”的命题。他的逻辑是:当艺术品和现成品在感觉上找不出差别时,人们就要思考“什么是艺术”的问题,因而就必须转向哲学了。

黑格尔和丹托都主张艺术终结于哲学(观念),但他们的出发点不同。黑格尔是立足于他的观念哲学,即绝对理念的发展的逻辑决定了艺术的终结。丹托是立足于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实践,即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一些流派抹掉艺术品和现成品的界限,艺术转到观念的领域,艺术变成哲学,这导致了艺术的终结。

  黑格尔的美学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的,如果说康德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美学的奠基人,那么,黑格尔便是这一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最大功绩就是将辩证法全面地运用到美学中去,但他的辩证法仅限于精神辩证法,而不是自然辩证法。他说自己研究美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刺激艺术创作,而是为了科学地认识艺术是什么”。他认为,绝对精神(即理念)在艺术中以直观形式认识自己,在宗教中以表象形式认识自己,在哲学中以概念形式认识自己。他的《美学》分为三部分:一是美学原理,二是艺术发展史,三是艺术种类。他使美学成为一门完整的系统的历史科学。

  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就是绝对精神,就是概念,他又称作“神”、“普遍力量”、“意蕴”,实际上就是指艺术的思想内容。理念是无限的,艺术形象是有限的,艺术就是在有限事物的感性形象中显现出无限的普遍真理,达到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客观与主观、理性与感性等的和谐统一。他指出艺术创作就是使思想内容灌注生气,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外化为作品,成为自己的对立面(作品),又从对立面中认识自己。他指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艺术美是自然与理想的结合。“自然”是指社会现实,“理想”是指形象体现的思想。由此他提出,如果先有理想,再找自然体现理想,谓之理想主义;如果从自然中看出某种理想,从自然中产生理想,谓之现实主义。他要求将平凡的题材变成不平凡的题材。要求塑造典型性格,在“这一个”中表现普遍意义,达到个别与一般的辩证统一。他认为决定性格的有三个因素:一是“一般的世界情况”,即社会背景;二是“情境”,即具体环境;三是“激情”,即人物的理想、态度和感情。性格是在情境与激情的矛盾冲突中产生和表现的,要求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使性格具有丰富性、鲜明性、一贯性这三个特征。对艺术家,他要求具备想象、天才和灵感,要有独特风格和独创性。

  他把艺术发展划分为三个时期:最古的是象征艺术,用符号象征理念,它是“物质因素超过了精神因素”,其次是古典艺术,如古希腊的雕刻、神像,达到了精神因素和物质因素的统一;第三阶段是浪漫艺术,这是指西方的近代艺术,不等同于浪漫主义,它是精神因素超过了物质因素。认为浪漫主义发展到极端地追求理想、激情,就会毁灭,最后艺术就要让位于哲学,人类就没有艺术了。他认为艺术发展是精神与物质斗争的结果。

  他还根据显现理念功能的不同,区别了艺术的种类。认为建筑是最低级艺术,代表了象征艺术;雕刻比建筑进了一步,代表了古典艺术;绘画、音乐和诗是高级艺术,代表了浪漫艺术。他认为诗是最高级艺术,诗才是真正的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说的诗是指诗、小说、散文,称“美文学”。与“美文学”对立的是“硬文学”,包括科学、哲学、历史,他称为散文。他从认识方法、思维形式、语言使用三方面区别了诗和散文,即艺术与哲学、科学的不同。他又把诗分为史诗、抒情诗和戏剧三种,分别论述了各自特点,认为史诗偏重客观,风格是冷的,抒情诗偏重主观,风格是热的,唯有戏剧达到了主观与客观、热和冷的结合,是诗中的高峰。然后他又把戏剧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三种。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是符合现实主义的,他驳斥了各种形式主义、颓废主义和纯艺术论,把辩证法和历史观点应用于美学领域,大大开阔了美学天地。后人以他的绝对精神为出发点,发展了美学。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美学》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美学》读后感1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美学》是他的学生根据他在海德堡大学的讲课记录和教学提纲整理而成的,也是他的艺术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美学》第一卷中一共有两个重要观点:“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及“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笔者想从这两个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黑格尔给美所下定义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里的理念,显然和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念(idea)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在古希腊哲学概念中,所谓理念是指人的认知对事物共相的认知,是建立在人能够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之上的,而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具有“绝对精神”和“绝对理念”的概念,在他看来美源自“绝对理念”,使美具有了客观精神性。“绝对理念”的发展是必然的,美的产生、发展也就是必然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绝对理念”其本质便是客观唯心主义思想,承认在人的认识能力之上具有一种类似于上帝般的超越人类认识的,不动不灭的绝对规律,而这种绝对规律受到人的认知感受所形成的审美愉悦,便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也便就是美。

 相比较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古希腊“真善美”和中国传统儒家“美是仁”的种种观点,我们可以发现,黑格尔在探寻所谓什么是美的时候,不再借助于伦理学范畴的概念,把美提炼出成了高于生活的生活的产物。

 将美感的源头剥离出生活,才有可能不受污染的去分析什么才是美的真正本质,不然当我们看俄国人的美学,就会不由自主地将美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简单地认为符合生活样式的就是美的,反之则为不美。看古希腊哲学和儒家哲学则会随意地将伦理学的道德判断“善”和“仁”凌驾在“美本身”之上,将一种审美判断异化为道德判断。

 黑格尔正是意识到了这种危险,才会去将美与客观可认知的事物相剥离,从而产生了一种凌驾于各种伦理道德、各种认识局限之上的美学感受。这样子去研究“美本身”,自然可以不受干扰和污染,但是也显然会让对美的研究陷入误区。

 前文说了,黑格尔认为美源于“绝对理念”,因此天然存在,不动不灭。由此产生的美学定义,其实涉及了“美本身”的关键性课题,即“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黑格尔显然选择将美定义成了一种绝对存在的客观真理——具有永恒性的规律,而通过人的感性浮现。

 简单地分析就不难发现,黑格尔其实是将美定义成为了美的规律,而一旦将美定义成了某种绝对存在的规律的时候,我们受到本身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就不可能去完整地正确地去表述美到底是什么。

 就比如柏拉图在他的《大希庇阿斯篇》中所做的那样,无论我们将美作何种解释,都是具有缺陷性的探讨,所以柏拉图在可以在《大希庇阿斯篇》通过无数个设问去一步一步地推断出“美不是什么”,但是究柏拉图一生,究其西方哲学史千年的思考,也无法得出“美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的答案。

 同样去看黑格尔的美学,我们一样可以发现,黑格尔在论述“美本身”的概念时,和他之后对于美的本质探讨,具有根本性的矛盾。

 黑格尔做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之判断最重要的前提在于,黑格尔认为美是绝对存在的,这也就以为在,黑格尔认为美在本体论上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这也是世界美学史上最重要的探讨之一——“美是主观念感受还是客观存在”。

 但是在谈及这个判断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黑格尔本身便是矛盾的,他一方面认为美是一种脱离了人的判断能力之外的,由“绝对理念”支配的凌驾于所以的主观判断之外的绝对规律,但是他一方面又承认这个世界上具有两种被人类认知的不同美,一种是人类创造认识的艺术美,一种便是自然之美。

 因为我们发现如果按照黑格尔地“绝对精神”去理解,我们理应会在所有美的事物中都去发现一个共同地美学的本质,就像宋明理学的“格物致知”一样,只要我们不断地去找寻事物的共相,不断地进行删选,在最后我们终会发现那个所有美丽的事物都具有的共同本质,这就是“美本身”。

 但是这种思维模式最危险地地方在于,所谓“美本身”生长和孕育的母体便是凌驾于人类认知能力之上的“绝对精神”和“绝对理念”,这也就意味着无论如何我们都只能不断地接近对“美本身”的认知,却永远也达至不了真理的彼岸。这点在认识论上本身便是可怕的不可知论之源头,正如休谟可以否定因果联系的存在一样,这样去认识美的方式最终也必然会导向“美不可能被认知”或者“美本质不存在”地虚无主义认识观念。作为一本研究美学的著作,其一开始便埋下了这样的美学研究初衷,显然是危险的。

 其次,黑格尔美学提出地及其重要的一点观点便是“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在此,黑格尔认为因为艺术美是由人类创造并认知的,附加有人类情感和认识活动地价值,所以艺术美高于自然美,黑格尔甚至在卷首还提出了自然美不具有和“艺术美”相同价值的观点。

 但是仅从黑格尔自身对“美本身”的阐发我们就会发现他的这种对艺术美的过度推崇和对自然美的过度贬斥是不具有理性价值的。

 首先我们从黑格尔的自身理解出发,前文说过黑格尔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句话其实表明了无论去研究哪种美的现象,无论去解释何种的美感,都是要从人的认知能力出发,所以从人的认知能力而言,人在认识艺术品和自然界的鬼斧神工的时候,其实两者都具有相同的地位,即谁更能让人获得“精神的愉悦”(康德《判断力批判》)。

 换言之,在被认知的角度上,所谓艺术美和自然美其实都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不同地艺术作品和不同地自然美景在人的认知中都一样局限于人对美的感受,所以艺术品可以巧夺天工,自然界一样可以做到“天地有大美”。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所谓对于美的认可,黑格尔之所以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唯一可成立的论据在于他认为“艺术美”源于人的创造和发展,而自然美缺乏了人为的力量和色彩。

 听起来似乎是这么一回事,仔细一推敲就可以发现,黑格尔自己都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的感念显现”,所谓美的本质本身便是客观存在的不变规律,如果按照黑格尔自己的观念,显然自然美会比人类创造地艺术美更贴近美的本质规律,从而符合对美的判断。

 但是黑格尔在判断“什么更美”这个问题上的时候偏偏却换了一个比较的标准,不再从美的本质判断出发了,反而使用了何者更能让人获得“美感的愉悦”的角度出发,这样的判断标准显然和前者对“美本身”的超验判断是相矛盾的。

 但是即使退一步,我们从人的认识和美感愉悦去作为判断标准去看待“什么是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发现黑格尔的判断是不成立。因为黑格尔的观点其实很简单,认为艺术美是由人创造,所以艺术美更贴近人的审美。

 首先艺术的创作未必创作地便是美感,以贾平凹的《丑石》一文为例,我们会发现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未必是以审美为基本判断的,审丑判断同样是艺术判断的重要表达形式。

 退一步说,即是我们理解到黑格尔所处的时代,也许未必有审丑为主题的艺术创作,我们去比较自然美和艺术美。我们可以发现人类在寻找艺术美感的时候,其实是脱离不了自然美的影响。

 就比如达芬奇地蒙娜丽莎的微笑之所以美妙是因为他在前期对人体的解剖做了大量地分析和研究,不合乎人体自然规律和透视规律地人体绘画早在启蒙运动便被淹没在了历史的洪流之中。再比如黄金分割地比例本身便是源自于自然界之中的固有规律,所以从某种角度而言,所谓的艺术美,其创造地规律本身便是来自于自然的美学规律。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从某种角度而言,自然美可以说是艺术美的母亲和营养的源泉,黑格尔批判自然美,推崇自然美,一方面和他自己对于美学本体论的认识相矛盾,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他对于自然美的认知局限。

 总的来说,黑格尔的《美学》从美学史地宏观角度探研了美学发展的伟大历史宏图,也开创了系统研究美学的先河,但是从对美学本质地分析显然是不到位而有所欠缺的。

《美学》读后感2

 德国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1831),少年时代酷爱古希腊文化与莎士比亚,受到柏拉图、荷马、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著作的深刻影响,一生沉浸于思考与写作。

 黑格尔以一种进步的历史观点,对人类艺术哲学以三大类型分野,从史前早期艺术到19世纪早期他生活时代的人类艺术,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包括诗、音乐绘画、雕刻、建筑各类专门艺术,象征型艺术是主体对要表达的理念没有清晰界定,古典型艺术从象征型发展而来,是主体的理念完全清晰是最完美的艺术。浪漫型艺术在古典型台阶上,更关心崇高的灵魂本身。黑格尔并没有自己动笔写作这部《美学》,他只是在大学讲坛上讲授这门课程。他的历届学生把听课笔记聚集一起,编辑成了《美学讲演录》。

  一、美学是什么

 人的精神包含了神性,艺术家寻找的便是这种神性。艺术作品之美,乃是神性之美。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历维、施特劳斯说:“艺术家的作品,可能是人类唯一正确的知识”。美学作为一个学科,起初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希腊文的“克里斯托惕克”,在希腊语中即“美”,艺术是什么?艺术要实现什么?艺术与人类关系?艺术作品怎样分析?所以我们也把美学这门学科称为“艺术哲学”。

 艺术作品表现的是人的精神价值,它抓住时间、个别人物、行动以及其转变的旨趣来实现这一目的。它将原本的现实世界改造成为更人化的世界突显出来。世界在艺术中变得更加纯粹,更加鲜明。一切心灵的东西都要高于自然。艺术可以表现神圣的理想,这却是任何自然事物不能做到的。

 从心灵所创造的东西与从自然所产生和形成的东西,如果两者都包含神的光荣,那么神在前者比在后者的光荣更高。神就是心灵,只有在人身上,神性自由才是灵动的。人类的艺术,就是人模仿神制造的自然。

  二、艺术的目的

 人们在创造艺术时,抱有什么目的。普遍的见解有三种:“模仿自然说”、“激发情绪说”、“理想与普遍力量说”。

 模仿是完全按照本来的自然形状复写一遍,这是一种复制。艺术在利用材料方面总是有限的,只能把现实的外形提供给某一种感官。靠单纯的模仿,艺术总不能和自然竞争。模仿所产生的乐趣总是有限的。对于人来说,从自己所创造的东西得到的乐趣,就更适合于人的身份。就这个意义说,每一件微细的技术品的发明在价值上要比模仿高。“激发情绪说”强调艺术作用在于唤醒,凡是可以让人内心感到或震撼的东西,凡是可以满足人的情感需要的思想和观念,总是能够激发出人心中最深处的潜在力量,这就是艺术激发功能要达到的目标。一切情感的激发,心灵对每种生活内容的体念,通过一种只是幻象的外在对象来引起这一切内在的激动,就是艺术所特有的巨大威力。“理想与普遍力量说”,常常有这样的情形:一位艺术家,他内心感到痛苦时,他就开始艺术行为,用图像或意象去表达,把自己的痛苦化为艺术的形象。这是一种眼泪中的安慰。艺术也能使人获得道德上的教益。贺拉斯说:“诗人既给人以教益也给人娱乐。”艺术要求越高,需采用的道德内容越多。道德也是一个艺术标准。艺术是各民族最早的教师。

  三、内容决定形式

 没有无内容的艺术,形式是内容的容器。艺术作品的缺陷并不总是技巧欠圆熟,形式的缺陷总是源于内容的缺陷。愈是优美的艺术作品就愈是具有内容和思想的内在深刻和真实。在艺术作品里,对自然的改形,并不是艺术家技巧上的生疏和不熟练,而是艺术家有意为之,是艺术家意识里的内容和要求所决定的。

 艺术的真正职责在于帮助人认识到心灵的最高旨趣,美的艺术不能在想象的无拘无碍境界飘摇不定,因为心灵的旨趣决定了艺术内容的基础,尽管形式和形状可以千变万化。

 一件艺术品,在技巧方面已十分完美,并不能说它就是完美的艺术。完美的艺术,是理念和表现的结合,不仅有理念,表现理念的形象也是真实的、完美的,包含这两者才是最高的艺术品。艺术家为一个理念,必须寻找到具体的形象,形象是显现理念的桥梁。具体的理念,本身就是使自己显现为自由形象的过程,只有真正具体的理念才能产生真正的形象,这两方面的吻合就是理想的艺术。

  四、艺术的类型

 艺术是表达理念的。人类为实现各种理念,已发展了各种艺术类型,分为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与浪漫型艺术三种。

 理念是具体的统一体,只有通过理念的各个特殊方面的伸展与和解,才能进入艺术的意识,由于这种发展,艺术美才有了特殊的阶段和类型。象征型艺术在艺术的原始阶段,主要代表是东方艺术;古典型艺术代表艺术发展成熟的阶段,主要代表是希腊艺术。

 艺术的这三种类型,是内容与形象之间的不同关系,理念与实现理念的不同方式。理念在开始阶段,自身还不确定、不明确,抽象理念所取的形象是外在于理念本身的自然形态的感性材料,也就是说感性材料占绝对上风。自然材料还保留着它的原始风貌,改变不大。这种类型称为象征型艺术类型。古典型艺术,在理念和它的材料上达到高度统一。理念找到了最适合它的材料,并自由、妥当地融入了材料中,是自由完满的协调。浪漫型艺术把理念与现实的完美再次打破,取消了古典型中理念与材料那种不可分裂的统一性。为了更自由的心灵表达,理念从它的外在因素的协调统一中退出。

  五、象征型艺术

 理念并不是一开始就清晰明了的,而是相反。由于理念本身就还没有理想所要求的个别性,它的抽象性和片面性使得形象在外表上离奇而不完美,说是理念的表现,只是一种还处于远距离的尝试,一种形式上的挣扎与希求。理念还没有找到真正适合他的形式。这种艺术,称为象征艺术。

 理念并没能真正吻合人感性材料,自然对象更多的是保留它原来的样子而没有改变,对象似乎很不情愿地要担负起表现理念的责任,尽一种义务。理念和对象在这种情形下形成一种抽象的属性关系,例如用狮子象征强壮。

 理念发现它们都不太适合,就把自然形状和实在现象夸张成为不确定不匀称的东西,企图用形象的散漫、庞大和堂皇富丽来提高到理念的地位。上述情形在东方原始艺术里的泛神主义,就是明显的实证。象征型艺术以不完善为终结。

  六、古典型艺术

 古典型艺术,处理理念是妥贴的,它找到了理念应该寄于的居所。古典型艺术,是人类第一次完美的艺术,理想找到了现实的表达通道。古典型艺术就理念而言,它本身是具体的、丰富的。心灵的东西只有到了清晰的程度,才到了这一阶段。理念要在自然中择优寻找最适合自己的东西,把心灵性的东西表现出来,以为自观,只有经过心灵的事物才能圆满地显现于感官。

 在古典型艺术里,人体形状的出现,不能仅看成材料,更是心灵的外在存在形式,同时兼备自然形态的存在。

  七、浪漫型艺术

 浪漫型艺术把理念与现实完满的统一再度打破,它在较高的阶段上,再回到理念与现实的差异与对立,古典型艺术达到了最高度的优美,尽了艺术感性表现所尽之能事。古典型艺术的局限性在于,将一个具有无限性质的主体,交付给一个有限的世界。

 浪漫型艺术取消了古典型艺术的那种不可分裂的统一,在内容和表现方式的范围上超出了古典型艺术。浪漫型艺术保留艺术的形式,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黑格尔

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 WilhelmFriedrich Hegel,1770—1831)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和美学的集大成者。他出身于德国符腾堡公国的一个官员家庭,十八岁入图宾根大学神学院读书,二十三岁大学毕业。后担任过家庭教师,以后又执教于耶拿大学、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1830年任柏林大学校长。他以毕生精力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其主要著作有其在世时出版的《精神现象学》、 《大逻辑》、 《哲学全书》, 《法哲学原理》及死后由其学生编辑整理出版的《历史哲学》、 《宗教哲学》、 《哲学史讲演录》和《美学》等。

黑格尔对西方哲学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精华批判地加以吸收,如他从客观唯心主义关于思维与存在“同一”说出发,批判了康德把思维与存在割裂开来,宣扬“物自体”不可知的学说,认为物自体只不过是“思想的产物”, “或思想纯粹的抽象作用之不断地进行的产物”,就连整个世界历史也只是“绝对理念”矛盾发展与转化的历史。基此他创建了空前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这一哲学体系本身存在美学框架与方法的巨大矛盾:一方面由于当时德国资产阶级既想革命却又怯懦妥协造成了明显的保守性,它适应了普鲁士政权的需要而被尊奉为“国家哲学”;另一方面在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三段式”体系外壳中,黑格尔全面地、有意识地运用了本质上是革命的辩证法。对于他能把辩证法思想应用于自然、社会历史和哲学的研究,恩格斯曾予以高度评价: “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通过对其辩证法“合理内核”的批判吸取与革命改造,创立了唯物辩证法。黑格尔哲学堪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

在美学方面,黑格尔集西方美学理论之大成,把德国古典美学推向最高峰。他的美学思想理论主要见于《精神现象学》和《美学》等著作中。尤其是在《美学》三卷书中,他创建了完整、系统的美学思想体系。黑格尔的美学是其整个哲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他把整个世界的本原归之于非物质的“绝对理念”,认为它是辩证发展着的。他的哲学就是论证“绝对理念”如何按照“正” (肯定)、 “反”(否定)、 “合” (否定之否定)的三段式辩证发展的哲学,探讨的是理念、精神转化为物质、存在,并由此再回复于理念、精神的过程。他把这一发展过程分为三大阶段,即“逻辑阶段”、 “自然阶段”和“精神阶段”。在逻辑阶段, “绝对理念”只是以一种抽象的、纯粹的概念形式向另一纯粹概念推演转化;在自然阶段, “绝对理念”以感性形式“外在化”为物质或自然界;在精神阶段, “绝对理念”摆脱了它在自然阶段中的那种与自己格格不入的物质形式而回复到精神自身。精神阶段是自然阶段和逻辑阶段的统一,也是“绝对理念”达到自觉地认识自己、实现自己的过程。这一过程又包括“主观精神”、 “客观精神”与“绝对精神”三个漫长而复杂的发展阶段,而绝对精神阶段是“绝对理念”发展的最高阶段,它又是通过艺术、宗教、哲学三种形式(或三个阶段)达到了绝对的自由和无限。黑格尔的全部哲学也分为与“逻辑阶段”、 “自然阶段”和“精神阶段”相适应的三部分,即“逻辑学”、 “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黑格尔视美学为研究艺术的哲学,属于“精神哲学”的范围。由于在他看来, “绝对精神”是经过艺术、宗教、哲学这三个由低到高的发展阶段才最终实现了认识自己、回复自己的全部目的,所以他以能否充分地使“绝对理念”完成自我认识为根据,认定哲学高于宗教,宗教又高于艺术。艺术只是绝对精神自我认识的低级阶段。因为在艺术中,绝对精神既不象在哲学中那样以最适合于精神自身的概念形式来认识自己,也不象在宗教中那样以表象的形式来认识自己,它只是以直观的感性的形象形式来显现自己、认识自己。由此,黑格尔在《美学》第一卷中提出了其美学理论的核心命题: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的全部艺术美学主张都是由这一核心命题生发开来的,并且与他的哲学体系是一致的,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部分。

对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解释为: “这个概念里有两重因素:首先是一种内容、目的、意蕴,其次是表现,即这种内容的现实与存在。第三,这两方面是相互融贯的,外在的特殊的因素显现为内在因素的表现。”在这里,所谓“理念”就是美或艺术的内容、意蕴,具有概念的普遍性和无限性,所谓“感性显现”则是指作为理念的客观性相的具体可感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具有特殊性和有限性。美正是这二者的统一。黑格尔根据辩证统一原则来阐述美的本质,即“正是概念在它的客观存在里与它本身的这种协调一致才形成美的本质”。而艺术美就是理念通过感性形式得到了显现的艺术形象,是“理念或说心灵性的意蕴与感性形式的统一体”。艺术是在有限的感性形象中去显现无限的普遍真理,它应是理性与感性、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客观与主观的辩证统一。他还根据显现理念的完满程度来区分美的形态及其品级。他认为理念显现在自然中就成为自然美,显现在艺术中则成为艺术美。由于黑格尔把美的本质与“自然人化”同人的社会化的历史发展联系起来,主张“自由是理念的本性”,美本身是“无限的, 自由的”,强调美与人的心灵、精神的自由的联系,而“自然美只是属于心灵的那种美的反映”,不能完满的显现理念,所以自然美低于艺术美。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艺术形象是经过“清洗”并“灌注了生气”的心灵化的东西,理念显现为个别性相,它“为自己而存在”,能够充分地“观照自己,认识自己,思考自己”,从而达到一种和悦的静穆境界,这才是艺术的最高理想。据此,黑格尔认为只有在艺术领域才有真正的美,而且只有艺术美才是美学的唯一对象。由此联系到他关于人总是在自己所创造的对象性世界中观照和创造自身的观点,不难看出他那把艺术美与现实人的对象化实践相联系的实践美学倾向。

值得重视的还有黑格尔把人视作艺术的最主要对象,认为塑造理想的人物性格(即典型性格)是“理想艺术的真正中心”,是“绝对理念”在艺术中得以显现的极重要方面,它也可使艺术美得到最完满的体现。他要求理想性格须有丰富性、鲜明性和坚定性等特征,要注重个性化,强调在“这一个”中表现普遍性。他强调把人物与环境条件(所谓“一般世界情况”和“情境”等)联系起来,在矛盾冲突中去刻划性格。这种典型理论在黑格尔艺术美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还专题论述了艺术家的问题,探讨了想象、天才和灵感等对于艺术创作的意义。他注重艺术的独创性,表现出对艺术审美规律的深刻理解。

基于“绝对理念”辩证发展这一核心思想,黑格尔从逻辑观点与历史观点相统一的角度探讨了人类的艺术发展史。虽未跳出历史唯心主义窠臼,但却也体现着他那种“宏伟的历史观。”

他认为艺术也是随理念自身的发展而发展的,在理念发展的三大阶段,艺术也相应地表现为三种历史类型,即象征艺术、古典艺术和浪漫艺术。在分析这三种艺术类型时,黑格尔赋予构成自己美学基础的“崇高”、 “美”、 “丑”三个范畴以历史性内涵。以东方古建筑为典型代表的象征艺术,只是以物质体积符号来象征精神内容的某些方面,前者压倒了后者,它并非美的艺术,而是崇高的艺术;以古希腊雕塑为典型代表的古典艺术,达到了精神内容与物质形式的完满统一,是最理想的美的艺术;而以西方近代绘画、音乐和诗歌为代表的浪漫艺术,则是主观的精神内容压倒了物质形式,使理念“退回到精神自身”,基本上是丑的艺术。他进而得出了“现时代的一般情况是不利于艺术的”结论,预言艺术将被比之更高的宗教和哲学所取代。他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与艺术没落的因果关系,但却作了玄虚的歪曲解释。他把艺术的发展归结为理念的精神内容与物质形式斗争的结果,从根本上说是荒谬的。另外,他还根据感性材料显现理念的功能差异,对各种具体艺术门类的基本特征和品级作了区分,得出了最高的是诗,最低的是建筑等结论,也表现出明显的片面性。

黑格尔的美学理论在西方美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其后的许多西方美学家、艺术理论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过他的影响。尽管他的美学存在着“头足倒置”的深刻矛盾,其辩证法也不彻底,加之生硬地追求唯心主义三段式体系的完整,而多有玄虚、偏颇之处,而且其阶级局限性也造成了一系列不可克服的缺陷,但它所体现的总结以往全部美学成果的整体观和历史主义,强烈的现实感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精神,以及使美学真正成为一门历史科学的“划时代的作用”,使之在整体上堪称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产生之前的最高成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785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