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苏轼都是历史上非常厉害的大文豪,在历史上,李白和苏轼都是在文学方面有很多建树的,二人都是在“生前”成名,死后“封神”。
如果把李白和苏轼这两人放在一起比较的话,文学史上的地位谁更高?
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千古争议的话题,李白和苏轼到底谁是“千古第一才子?”
颇有点“关公战秦琼”的感觉,两人所处时代不同,在文学上的偏重点也不尽相同。
李白,是唐代文坛的骄傲;苏轼,是北宋文坛一哥。李白擅长写诗、舞剑,有少量书法、散文作品传世。李白在十五岁的时候,就已经写出了很多著作。得到不少社会名流的推崇,后游历天下,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
苏轼擅长:填词、写散文、书法、绘画,且在宋词、散文上的成就非常高。苏轼才高八斗,他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大文豪苏洵,晚年时期将毕生所学传给了儿子。苏轼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无论怎么看,李白与苏轼都是天才。
唐诗之美在情辞,宋诗之美在气骨。李白是"天上谪仙人",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苏轼是"东坡居士",黄州临皋亭诗酒吟欢。
李白代表盛唐诗,大气磅礴,一泻千里;苏轼代表宋诗,婉转而富有理趣。李白是忧愁的,苏轼是旷达的。
李白的忧愁无与伦比,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又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再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会须一饮三百杯,与尔同销万古愁。”
苏轼的旷达也是罕有其匹。
如《赤壁赋》: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比如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的词,豪放深远,气势恢宏。二人比较起来,李白就是一个血气方刚,对前途充满想象的“少年”。苏轼则更像一个,看穿世事,随时准备隐居的老人。
李白的诗歌在浪漫主义诗歌发展过程中有着崇高的地位。他活着的时候,是唐朝人心目中的偶像。杜甫一生不知道写了多少关于李白的诗篇,就今天流传下来的名篇,就有十多首。他不仅继承了前代浪漫主义的传统,并且以他叛逆的思想及豪放的性格反映了盛唐风貌。
苏轼在宋朝的时候也是很多人的偶像,苏轼在文、诗、词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造诣,以至他的身边聚集了许多文士。
根据记载,连宋神宗和太后都是他的粉丝。
李白与苏轼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两人在官场都一塌糊涂。苏轼被流放黄州期间,一日,宋神宗在读李白的诗,大为赞赏之余,他别有深意地问左右侍臣说:“我朝之中,有谁可与李白相比?”
侍臣回答:“苏轼可与李白相比拟。”
李白不仅是宋神宗最欣赏的诗人,更是苏轼的心中偶像,侍臣如此回答,已经是对苏轼的莫大赞誉了。但宋神宗却摇摇头,正色道:“你说得不完全对。朕以为,李白虽有苏轼的才气,却无苏轼的学问。”
言毕,脸上荡漾着骄傲的神色。宋神宗的话,意思很明显——李白虽好,但苏轼比李白更强,若论千古第一才子,唯有苏轼名副其实。诚然,论才气,李白和苏轼不相上下,但论博学多识,苏轼确实更胜一筹。
其实从古至今,到现在存在已有千年的时间了,不得不说,宋神宗的一番话,确实有让人信服的点。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全能人才,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美食等领域,都有极高造诣,放眼历史,还找不出这么全面的第二人。虽然近代的李叔同也相当全面,但距离苏轼的高度,还是有些差距。
比起杜甫等诗人来说,李白和苏轼是古代难得乐天派的诗人,李白生性就是放荡不羁的性格,以酒为乐,即便步入仕途,依然可以对酒当歌,畅谈人生几何,事业上的苦闷完全不影响李白的心情,他纵情山水,游历全唐。而苏轼虽在北宋,但是一个天生的乐天派,虽然经历了乌台诗案,但是丝毫不影响苏轼对美食的热爱,苏轼相对于其他诗人来说,他的爱好是比其他诗人广的,他喜好画画、喜好美食,所以再多的烦心事也不妨碍他的好心情。而两人的诗多是一种豪迈的风格,有着相同之处。
李白生性豪放、苏轼大义凛然,性格上两人就相像李白在历史上是非常著名的诗仙。他喜好美酒,无酒便写不出诗文来,一般他的诗句都是一种宏伟豪迈的风格,比如李白的对酒当歌,而苏轼与李白在对于酒的热爱是相通的,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把酒问青天,追问明月几时才会再有,对月当空,苏轼与李白的诗词竟然莫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李白与苏轼所处朝代不同,苏轼的诗词多是爱国诗虽然两人的诗词都是豪放的大作,但是两人处在的朝代不同,风格也有所不同。李白所处的是大唐盛世,他的诗文中多是对仕途不屑的情绪,并未有对家国的担忧。但是苏轼所处的北宋是多战事的朝代,那里每天都炮火连天,民不聊生。苏轼的诗文虽然表达的是一种家国情怀,但是诗文中流露的却是满满的豪迈之感。
苏轼和李白都是流传至当代的著名诗人,两人都是心中有大仁大义的诗人,虽然只是一代诗人,但是他们的家国情怀不比将领们差,所以,他们直到现在也在诗坛有着很高地位,他们的诗直到现在都是朗朗上口,内涵丰富的,也是值得后人学习流传的。
李白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仙”,苏轼是宋朝现实主义“文豪”。二人都是光耀千古的文坛的大咖,他们也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比如,二人都是在“生前”成名,死后“封神”,二人的仕途都不太顺利等等。李白的诗洒脱、浪漫,富有夸张的想象,而苏轼的词淡泊、豪放,刚中带柔。唐朝人喜欢李白,宋朝人喜欢苏轼。两家“粉丝”总想拿他们来比较一下,“关公战秦琼”,谁弱谁强?谁是第一?
宋神宗有一次和旁人提起李白、苏轼,讲了一句话,似乎给这一场争论定了音。宋神宗说:李白虽然是大才子,但是比起苏轼还是差了一点,因为他没有苏轼博学!但是,他们一个人写的是诗,另一个人填的是词,真的可以这样“横加比较”吗?那么,姑且来做一个娱乐分析,供大家乐一乐吧!
一、李白的诗和苏轼的词
李白的诗
李白活着的时候,是唐朝人心目中的“神级”偶像。就连我们的“诗圣”杜甫,也是他的小迷弟。杜甫一生不知道写了多少关于李白的诗篇,就今天流传下来的名篇,就有十多首。
杜甫认为李白是继南北朝“宫体诗”大家庾信和“乐府诗”高手鲍照以来,最“无敌”的诗歌创作者。因此,作为一个李白诗歌的狂热爱好者,杜甫一直密切地关注着李白一生中的起起落落。
李白诗歌潇洒豪迈,想象力奇崛,喜欢在诗篇中引用神话典故来比喻现实。比如,他在《蜀道难》中形容秦岭山高水急时说“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六龙是炎帝的座驾,飙行于天空之上。炎帝的车驾遇到秦岭的高处,也飞不过去。
李白的诗长于颜色描写。比如:他曾在《送友人》中写“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在《赠孟浩然》中写“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青对白,红对白。还有“日照香炉生紫烟,疑似银河下九天”,紫色的烟和银色的河。所以,李白十分擅长运用颜色词汇来营造氛围。
李白的诗长于动作描写。他在一首写蜀僧的诗中说“蜀僧抱绿倚,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送友人》中又写“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诗中的李白,意态潇洒,一气呵成!
李白的诗情感真挚,大胆直白。有许多诗,直接运用第一人称“我”开头。比如“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还有“我昔东海山,劳山餐紫霞”。另一些诗,即使不用“吾”和“我”来开头,也体现出同样的“自我中心”,孤介、傲岸的特点。
苏轼的词
苏轼在宋朝时也是全民的偶像,根据史书记载,宋神宗和太后都是他的粉丝。苏轼有一首很出名的诗歌叫《惠崇春江晚景》,词中写“竹外桃花三两枝”,不过笔调比较闲淡,所以他的主要成就还是在宋词上。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要论想象力,苏轼也有“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但是比起李白的“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但是苏轼的词作又比李白更老成、更淡泊,也更洒脱一些,比如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
二人比较起来,李白就是一个血气方刚,对前途充满想象的“少年”。苏轼则更像一个,看穿世事,随时准备隐居的老人。
二、李白、苏轼的文章
宋神宗评价苏轼比李白博学,我们看苏轼的简介也会发现,他似乎除了诗、词,在散文、书法与绘画上都有很高的成就。苏轼凭借散文的功力,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他的书法也被人称为“石压蛤蟆体”,自成一家,别无分号。同时,他的画作似乎也不错。对于书画,没有什么心得,也就暂时不做评价了。下面随便跟大家聊一下,他和李白的“散文”。
李白的文章
李白如今传世的散文并不多,不过其中也有一两篇很好的,选入了上辞版《古文观止鉴赏词典》。其中一篇叫《与韩荆州书》,是李白当年给韩朝宗写下的自荐书。这一篇文章,对后世研究李白的身世和背景,特别有用。因为文章证实了在《侠客行》中“十步杀一人”者,不是别人,就是李白自己。
在这一篇自荐书中,李白自称“陇西布衣”,交代了他的籍贯。又说自己“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他夸赞韩朝宗“笔参造化,学究天人,”但是又傲娇地提出要与之“长揖”见交。通篇行文词藻瑰丽,和他的古体诗一样的“夸张”、“跳脱”。
李白还有一篇写夜宴的小品文,同样也是大气、唯美。自称胸中文章,乃是“大块”(大自然)给予。
苏轼的文章
苏轼在散文上的成就高于李白,他的前后《赤壁赋》旁征博引,显出了个人的博学与练达。同时,他的部分游记也被选入了中学语文课本中。除此之外,苏轼也作过《刑赏忠厚之至论》这样的议论文章。因此,他散文涉及的面也比较广,符合宋神宗对于他博学的评价!
结语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盘点一下这两位文坛大咖所擅长的东西。李白擅长写诗、舞剑,有少量书法、散文作品传世。苏轼擅长:填词、写散文、书法、绘画,且在宋词、散文上的成就非常高。因此,论“博学”,苏轼是强于李白的,所以宋神宗没有讲错。
不过要论“才华”,那就不太好说了。因为李白在唐诗的想象力与表达能力上面,是“一千年无出其右者”。他夸张、浪漫的想象力与一气呵成的动作描写,犹如古剑出匣,龙吟清风。让人每一次读毕,都觉得神魂一震。而苏轼的作品,虽然“有一些阅历的人”才能产生情感共鸣。
假如把“才华”理解成”“天纵之才”的话,那么“才华”就是上天的恩赐,文章是大自然的赐予。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即使是“诗圣”杜甫,对李白的“才华”都是“望尘莫及”的。
因为李白的“才华”,他就是天生的,别人学也学不来,后人通过“头悬梁,锥刺股”的努力,都不一定能够达到苏轼、杜甫这样的高度,更不要说李白这样的天才。当然,必须得承认:从思想内容的深度上来讲,李白活了一千多年,都还只是一个“少年人”。
李荣浩有首歌,歌词是:要是能重来,我要选李白。但我觉得这个要看在什么范围内选择,如果是李白和杜甫中选择,我肯定选李白。但如果是在李白和苏轼中选择,我要选苏轼。 李白和苏轼分别代表了中国文学在诗和词的巅峰,同时也是唐代和宋朝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人物。在后人心中,一位诗仙,一位词仙,他们都是无法企及的高度和不可逾越的存在。但相较于李白,苏轼更多了几分真实,几分烟火气。如果用一个恰当的比喻,李白就像活在天上的神仙,普通人是很难碰到的,这多多少少便跟我们有了一点距离;而苏轼则像是和我们活在同一世界的人,走在路上,遇到的边淋雨边高歌的赶路人可能是苏轼,太阳底下敲开你的家门讨口水喝的知府大人可能是苏轼。 但他们两个身上确乎有着一些共通的点。关于李白,当代诗人余光中先生有一个很适当的评价: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李白喜欢喝酒,随身就带着一把剑和一壶酒,拔出宝剑四下环顾内心茫然,咕…咕…,且饮上两口老酒,然后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李白可以说成也是酒,败也是酒。 当年42岁的李白只身来到京城长安,除了空有一身才气,身无长物。虽说 ,但也需得一遇风云才能变化成龙。韩愈就曾感慨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但李白也是极幸运的,不仅有机会和当时的著名诗人又是当朝秘书监贺知章一起喝酒,而且得到了贺知章的热情奖掖: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人。李白自此便有了‘’谪仙人‘’和‘’诗仙‘’的美名。此时贺知章已是84岁的老头儿。两个人由此成为了中国历史最著名的忘年交。 同时贺知章极力向唐玄宗举荐李白,而唐玄宗也唐玄宗也非常欣赏李白的才华,便在金銮店上召见了李白,当场让李白作诗助兴,并封李白为翰林供奉,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按理来说李白总算从一介草民成为了正式的公务员。他应该好好为自己的人生谋划,最起码应该先侍奉好自己的老大唐玄宗。但是李白并不只想当个供皇上娱乐的御用文人,他有着更高的志向。他所期待的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于是他开始消极抵触,终日纵酒。面对玄宗的诏令也敢「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唐玄宗开始疏远他,杨国忠、高力士等权贵争相谗谤,就连《清平调》这样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歌颂唐玄宗杨贵妃的诗句都被他们拿来做文章,这都不重要,关键是唐玄宗信了。得罪了皇帝的下场肯定是要被贬谪或炒鱿鱼的,李白就被「 ”赐金发还”了。 赐金发还途中,李白遇到了杜甫,两人一见如故,就这样,小李白十一岁的杜甫成了他的迷弟,两人同游祖国大好山河,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后来遇到了另一位诗人高适,于是三个人一起采仙草、访仙人、炼仙丹……三人虽各有大志,但理想相同。所以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深深担忧。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赠李白》 赐金放还八年后,此时李白已经是五十一岁老者,头发已经斑白,往日的轻狂在额头留下道道深痕。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登高宴饮,纵情放歌。在酒精的作用下,李白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忘掉了这几十年间的悲喜离合,抛开俗世的纷纷扰扰,唱出了千古名篇《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至此,一首《将进酒》不仅宣告了壮心不已的李白进入暮年,更是将唐诗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但狂欢过后,杯盘狼藉,繁华落幕,只有一个垂垂老者而已。李白是何其狂傲的一个人,但期望越高,摔下来就越痛。真的能与尔同消万古愁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到了暮年,却一事无成,此时的李白只有「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人们提到李白,都说他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但什么是浪漫?浪漫就是想常人之不敢想,说常人之不敢说,做常人之不敢做。飘逸出世,超脱如仙。而另一方面,浪漫多少就意味着不切实际,意味着无法实现的悲剧。 纵观李白一生,曾为公主座上宾,曾与宰相同醉酒,曾叫贵妃研墨、力士脱靴,曾写下无数惊世名篇。但仕途坎坷之下,李白终身所写所做的无非都是谄媚于达官,愉情于仕宦,即使摧眉折腰事权贵,使他不得开心颜。他的一生,真正为百姓做的有多少?真真切切为黎民百姓做的有多少? 李白的一生是「 ”围绕自我”的一生,是不切实际的一生。纵然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但老来面对荀媪的一碗雕胡饭,他惭愧到三谢不能餐。 虽然都喜欢饮酒,但苏轼喝醉酒只是画画啊写写诗,不会口出狂言,得罪权贵。而且苏轼的酒量也没有李白好,用今天的话说李白的酒量属于青岛不倒他不倒,雪花不飘他不飘;而苏轼则属于三杯就倒。因此据说当时很多人想要得到苏轼的墨宝,就在他经过的路旁放上美酒,然后摆好笔墨,等他三两杯下肚,便开始提笔或画画或赋诗,反正一副墨宝是有了。 苏轼与李白最大的不同是,苏轼的一生是围绕百姓的一生。苏轼的一生是不断与挫折磨难相抗争、相包容的一生。因为他清楚的知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当代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说:「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与李白相比,苏轼一出生可以说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这之前,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等一大批锐意求新的文化贤哲,经过艰苦探索与努力,总结历史,清除路障,已初步确定了宋代文学的基本走向。但这并不意味着苏轼有多少捷径可走。 童年时代的苏轼在读到《汉书·范滂传》时便立志要做一个范滂那样的人,要做一个为了理想不惜以死相争的时代巨人。 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三月,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同进京参加当年的科考。虽然阴差阳错未能成为状元,但是欧阳修的热情奖掖使苏轼一时之间名满天下。就连宋仁宗也对皇后说:我今天为咱们子孙得了两个太平宰相!这两人便是苏轼和苏辙,苏辙仅19岁,此时苏轼22岁。 苏轼一生所到之处,都极力解决当地民生问题,始终以「 ”为百姓谋福利为己任”。赢得了百姓的热情拥戴,德泽雅韵誉满天下。 嘉祐六年十一月,苏轼怀着致君尧舜的理想赴任凤翔府签判。自此,苏轼开了他的仕途,开始了他为百姓操劳奔波的一生。从这一点来看,苏轼是要比李白幸运得多,但同样不幸的是,奸臣当道,仕途异常坎坷。 苏轼抵达凤翔任所,便开始开展工作,调查民生,革除弊政,极力辅佐凤翔知府宋选。习于奢华而不能安于贫贱,只想做大事而不屑做小事。这是当时的通病,也是天下不治的原因。苏轼清醒的认识到这点,只有去除不屑之心,从百姓身边的小事做起,解决了最基本的问题,天下才有可能达到大治。所以签判虽然只是一个八品小官,但苏轼竭尽所能为百姓谋福祉。 十年后的公元1071年,苏轼迁任杭州通判。一方面他情不自禁陶醉在西湖的湖光山色中。西湖的美也在苏轼的笔下得到了最完美最传神的描绘: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另一方面,他本着一名正直的封建官员的良心和他所独具的广博仁爱之情,尽心尽力为百姓造福。积极解决百姓饮水困难的问题。同时面对人民的苦难,苏轼无法做到视若无睹,听而不闻。作为诗人,他拿起了手中的笔。他痛恨那些身居高位却对百姓的死活不闻不问的官僚贵族:农夫辍耒女废筐,白衣仙人在高堂。他同情人民的苦难: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面对贫苦老百姓无力购买食盐,常常吃不到盐,他和泪写道: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可是谁也没想到这些关注农民贫苦,反应民生现状的诗句,后来竟然被奸佞小人拿来寻章摘句,妄加分析。借机指责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但说到妄自尊大,谁比得了李白。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此刻正在湖州的苏轼,怎么也没想到一场血雨腥风即将到来。尤其是李定罗列了苏轼的四大罪证,皆言该杀。最终也是李定的这篇文章让神宗大怒,下令将苏轼交御史台审问。 御史台周围遍植柏树,常年乌鸦栖息于上,所以御史台又称为乌台。于是震惊北宋的乌台诗案就这样发生了。顷刻之间,拉一太守(苏轼),如驱犬鸡。八月十八日苏轼入狱,乌台诗案中,苏轼在精神和肉体上都经受了难以言喻的 和折磨。 幸得太后庇佑,又有退隐金陵的王安石上书求情:岂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 于是十二月二十八日,作出终审判决,苏轼被贬黄州。这一贬不要紧,这一贬直接改写了整个宋代文学史,这一贬贬出了千古词仙苏东坡。这一贬中国历史上不知多了多少脍炙人口的名篇。这一贬,「 ”赤壁三绝”横亘千古,睥睨中华。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一贬谪,让苏轼清醒的认识到官场的黑暗,也更加洞悉了底层百姓的苦难,于是也结交了更多底层社会的朋友。苏轼曾说他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每与人交谈,无论亲疏,无不吐之以肺腑之言。虽然这种性格导致他一生屡遭贬谪,历尽风波。但也正是他这种心灵本质,成就了他的文品与人品,使得他与他的作品拥有永不衰退的魅力。也使得无数朋友和社会名士向他靠拢。 除了他的弟弟苏辙,还有「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四人。算上陈师道、李廌则是苏门六学士。还有我们熟知的诗僧佛印,以及他的侍妾王朝云等。与李白相比,苏轼的知己朋友明显是要更多的。 人常说苏轼和苏东坡不是一个人,与其说黄州是苏轼的转折点,不如说苏东坡才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相较于李白的飘逸出尘,我更欣赏苏轼的超然洒脱。「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固然令人心潮澎湃,但「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日子更令我向往;相较于九天之上的太白星精,我更喜欢生活中就能遇到的路人甲乙丙丁。这个路人也可能是你,也可能是他,但一定不会是天上的谪仙。 (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 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 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 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 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 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 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 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 造诣。诗文有《东坡七集》等。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 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李白:(701—762),字太白,自称与李唐皇室同宗,祖籍陇西 成纪(今甘肃天水)。少居蜀中,读书学道。二十五岁出川远游,酒隐安陆,客居鲁郡。这期间曾西入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至天宝初,以玉真公主之荐,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不久便被谗出京,漫游各地。安史乱起,为了平叛,入永王李军幕;及永王为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身陷囹圄,长流夜郎。遇 赦东归,往依族叔当涂(今属安徽)令李阳冰,不久病逝。他以诗名于当世,为时人所激赏,谓其诗可以“泣鬼神”。他以富于浪漫主义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
所以说,李白和苏轼都各有千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