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1799年6月6日/俄历5月26日出生于莫斯科,1837年1月29日逝世于圣彼得堡)是俄罗斯著名的文学家、最伟大的诗人及现代俄国文学的始创人。俄国伟大的诗人、小说家,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他诸体皆擅,创立了俄国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在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童话等文学各个领域都给俄罗斯文学提供了典范。普希金还被高尔基誉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 出生于贵族家庭。童年开始写诗,在沙皇政府专为培养贵族子弟而设立的皇村高等学校学习。学习期间受到当时进步的十二月党人及一些进步思想家的影响。后来发表的不少诗作抨击农奴制度,歌颂自由与进步。普希金的作品除了诗歌以外,主要还有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历史纪实语的创始人。《普加乔夫史》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别尔金小说集》等。普希金在创作活动上备受沙皇政府迫害。1837年在一次阴谋布置的决斗中遇害。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和影响很大,被誉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
普希金1799年6月6日出生于莫斯科一个家道中落的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他在浓厚的文学氛围中长大。童年时代,他由法国家庭教师管教,接受了贵族教育,8岁时已可以用法语写诗。家中藏书丰富,结交文学名流,他的农奴出身的保姆常常给他讲述俄罗斯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使得他从小就领略了丰富的俄罗斯语言,对民间创作发生浓厚兴趣。
1811年,普希金进入贵族子弟学校皇村学校学习,年仅12岁就开始了其文学创作生涯。1815年,在中学考试中他朗诵了自己创作的“皇村回忆” ,表现出了卓越的诗歌写作才能,特别是他诗作韵文的优美和精巧得到了广泛的赞赏。在早期的诗作中,他效仿浪漫派诗人巴丘什科夫和茹科夫斯基,学习17--18世纪法国诗人安德列谢尼埃的风格。在皇村中学学习期间,他还接受了法国启蒙思想的熏陶并且结交了一些后来成为十二月党人的禁卫军军官,反对沙皇专治,追求自由的思想初步形成。
普希金毕业后到彼得堡外交部供职,在此期间,他深深地被以后的十二月党人及其民主自由思想所感染,参与了与十二月党人秘密组织有联系的文学团体“绿灯社”,创作了许多反对农奴制、讴歌自由的诗歌,如《自由颂》(1817年);《致恰达耶夫》,(1818)年;《乡村》,(1819年),1820年,普希金创作童话叙事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故事取材于俄罗斯民间传说,描写骑士鲁斯兰克服艰难险阻战胜敌人,终于找回了新娘柳德米拉。普希金在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民间语言,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同于古典主义诗歌,向贵族传统文学提出挑战。
普希金的这些作品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1820年他被外派到俄国南部任职,这其实是一次变相的流放。在此期间,他与十二月党人的交往更加频繁,参加了一些十二月党的秘密会议。他追求自由的思想更明确,更强烈了。普希金写下《短剑》(1821)、《囚徒》(1822)《致大海》(1824)等名篇,还写了一组“南方诗篇”,包括《高加索的俘虏》(1822) 、《强盗兄弟》 (1822)、《巴赫切萨拉依的泪泉》(1824)、《茨冈》(1824)四篇浪漫主义叙事长诗。还写下了许多优美的抒情诗:《太阳沉没了》(1820)、《囚徒》和《短剑》(1821)等,这些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强烈憧憬。从这一时期起,普希金完全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1824--1825年,普希金又被沙皇当局送回了普斯科夫省的他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在这里他度过了两年幽禁期间,他创作了近百首诗歌,他搜集民歌、故事,钻研俄罗斯历史,思想更加成熟,创作上的现实主义倾向也愈发明显。1825年他完成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的创作。
1826年,沙皇尼古拉一世登基,为了笼络人心,把普希金召回莫斯科,但仍处于沙皇警察的秘密监视之下。普希金没有改变对十二月党人的态度,他曾对新沙皇抱有幻想,希望尼古拉一世能赦免被流放在西伯利亚的十二月党人,但幻想很快破灭,于是创作政治抒情诗《致西伯利亚的囚徒》,表达自己对十二月党理想的忠贞不渝。
1830年秋,普希金在他父亲的领地度过了三个月,这是他一生创作的丰收时期,在文学史上被称为“波尔金诺的秋天”。他完成了自1823年开始动笔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塑造了俄罗斯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这成为他最重要的作品。还写了《别尔金小说集》和四部诗体小说《吝啬的骑士》、《莫扎特与沙莱里》、《瘟疫流行的宴会》、《石客》,以及近30首抒情诗。《别尔金小说集》中的《驿站长》一篇是俄罗斯短篇小说的典范,开启了塑造“小人物”的传统,他的现实主义创作炉火纯青。
1831年普希金迁居彼得堡,仍然在外交部供职。他继续创作了许多作品,主要有叙事长诗《青铜骑士》(1833)、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1833)、短篇小说《黑桃皇后》(1834)等。他还写了两部有关农民问题的小说《杜布洛夫斯基》(1832-1833)、《上尉的女儿》(1836)。
1836年普希金创办了文学杂志《现代人》。该刊物后来由别林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编辑,一直办到19世纪60年代,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而且成为俄罗斯进步人士的喉舌。
普希金的创作和活动令沙皇政府颇感头痛,他们用阴谋手段挑拨法国籍宪兵队长丹特斯亵渎普希金的妻子纳塔利娅·尼古拉耶芙娜·冈察洛娃,结果导致了1837年普希金和丹特斯的决斗。决斗中普希金身负重伤,1837年2月8日不治身亡,年仅37岁。他的早逝令俄国进步文人曾经这样感叹:“俄国诗歌的太阳沉落了”。
普希金作品崇高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使他具有世界性的重大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全世界所有的主要文字。普希金在他的作品中所表现的对自由、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必能战胜黑暗、理智必能战胜偏见的坚定信仰,他的“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燃亮”的崇高使命感和伟大抱负深深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天才的杰作,激发了多少俄罗斯音乐家的创作激情和灵感。以普希金诗篇作脚本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 、《鲍里斯•戈都诺夫》 、《黑桃皇后》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茨冈》 等等,无一不是伟大的音乐作品;普希金的抒情诗被谱上曲,成了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还有的作品还被改编成芭蕾舞,成为舞台上不朽的经典。
为了纪念普希金,人们把他出生的皇村改名为普希金(1796年叶卡捷琳娜大帝就在这里去世)。现在这里已经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而且著名的波尔金诺村也在这附近。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 )(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母亲把他带到祖籍新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学习两年。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弗罗斯特16岁开始写诗,20岁时正式发表第一首诗歌。他勤奋笔耕,一生中共出了10多本诗集,其中主要的有《波士顿以北》(1914),《山间》(1916),《新罕布什尔》(1923),《西流的小溪》(1928),《见证树》(1942)以及《林间空地》(1962)等。弗罗斯特的诗可分为两大类:抒情短诗和戏剧性较强的叙事诗,两者都脍炙人口。弗罗斯特的抒情诗主要描写了大自然和农民,尤其是新英格兰的景色和北方的农民。这些诗形象而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深受各层次读者的欢迎。他的叙事诗一般都格调低沉,体现了诗人思想和性格中阴郁的一面。弗罗斯特的世界观是比较复杂的,他把世界看成是一个善与恶的混合体。因此,他的诗一方面描写了大自然的美和自然对人类的恩惠,另一方面也写了其破坏力以及给人类带来的不幸和灾难。弗罗斯特诗歌风格上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朴素无华,含义隽永,寓深刻的思考和哲理于平淡无奇的内容和简洁朴实的诗句之中。这既是弗罗斯特的艺术追求,也是他事业成功的秘密所在。
弗罗斯特的诗歌最初未在美国引起注意,1912年举家迁往英国定居后,继续写诗,受到英国一些诗人和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的支持与鼓励,出版了诗集《少年的意志》(1913)和《波士顿以北》(1914),得到好评,并引起美国诗歌界的注意。1915年回到美国,在新罕布什尔州经营农场。1924、1931、1937、1943年四次获得普利策奖,并在几所著名的大学中任教师、驻校诗人与诗歌顾问。他晚年是美国的一个非官方的桂冠诗人。在他75岁和85岁诞辰时,美国参议院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的诗歌在形式上与传统诗歌相近,但不像浪漫派、唯美派诗人那样矫揉造作。他不追求外在的美。他的诗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他的诗朴实无华,然而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著名的《白桦树》一诗,写一般人总想逃避现实,但终究要回到现实中来。《修墙》写人世间有许多毫无存在价值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墙。除了短篇抒情诗外,他有一些富于戏剧性的长篇叙事诗,刻画了新英格兰乡间人物的精神面貌,调子比较低沉,亦颇有特色。在格律方面,弗罗斯特爱用传统的无韵体和十四行体的各种变体,在节奏上具有自己的特色。
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弗罗斯特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外还有 《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 口语人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为人们喜爱。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美国浪漫主义思潮对美国精神建构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HB12WX008 )的研究成果。赵朝霞黄天娥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时期始于18世纪末期,以先验主义为高潮,到美国内战爆发时开始衰落。18世纪末期,美国虽然在政治上取得了独立,但在文化上仍然依附于英国,还没有自己独立的文学。随着政治经济力量的日渐增强以及领土的不断扩张,美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也日渐高涨,于是在文学领域产生了美国文学的第一次繁荣——浪漫主义文学。19世纪二三十年代是美国浪漫主义的全盛时期,一些作家开始了文学创新之路,真正的美国作家和诗人成长起来,他们在文学艺术形式上摆脱了英国文学的影响,散文、随笔、诗歌、短篇小说、长篇小说等都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并开始体现美利坚合众国独特的民族精神——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以及爱国主义热情。
一、创作题材的本土化激发了爱国主义
从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到“西进运动”,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家开始用美国人自己的语言创作以美国本土为题材的作品。他们力图通过对美国本土自然风光的描述突出本土文化特征,刻画本土人物,反映美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气质。美国本土特色的新时代是美国文化独立、美国精神确立的重要标志,确立了美国的民族文学和民族精神,激发了美国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
被称为“美国文学之父”的华盛顿·欧文在创作题材上为美国文学的本土化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了解风土人情,搜集民间传说,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着力发掘和表现美国社会历史和风土人情。他的名著《见闻札记》和《瑞普·凡·温克尔》是本土化题材最为突出的代表,作品以浓厚的民族意识和民族主题为特点,成为美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欧文致力于创作真正具有美国特色的文学,在作品中,他描写了哈德逊山谷的独特景色和生活气息,并选择美国本土的小人物作为作品的主人公,通过幽默夸张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突出了独特的美国本土气息和美国式的人物性格原型,并用讽刺的口吻嘲笑美国人的自大、实用主义等生活的各个方面。
美国在取得独立后的几十年时间内,领土从200多万平方公里扩展到900多万平方公里,广阔的原野为边疆题材作家詹姆斯·费尼莫尔·库柏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他的《皮袜子的故事》以美国向西部边疆开拓和印第安部落的灭亡为背景,表现了美国人如何勇敢地开辟美国文明的过程。在《皮袜子的故事》中,库柏刻画了主人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浓厚的美国浪漫主义色彩和民族精神。库柏的边疆意识中充满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是美国文化本土化和美国文学本土化的过程的体现,是美国自由、民主和个性的源泉。
浪漫主义作家不仅在创作题材的本土化方面描绘了美国本土的自然风光,也为美国文化的本土化进行了探索。亨利·大卫·梭罗在《瓦尔登湖》中细腻地描绘了瓦尔登湖的优美景色,倡导人们走近大自然,并有目的地探索人生,以追求心灵的升华。《瓦尔登湖》的精髓是追求个人自由和自我解放,这是任何自由的起点;爱默生强调自然崇高、人的神圣和自力更生的思想,认为人和自然界都具有神性,因而人应该相信自己、依靠自己,自由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思想不言而喻;惠特曼在他的《草叶集》中歌颂劳动,歌颂大自然,歌颂“个人”的理想形象,他以丰富、博大、包罗万象的气魄反映了广大劳动群众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乐观向上精神,蔑视蓄奴制和一切不符合自由民主理想的社会现象,表现出对人类的广泛的爱。
二、超验主义的自由民主思想
兴起于19世纪30年代新英格兰地区的超验主义是美国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受浪漫主义的影响,起源于单一神教的超验主义强调人与上帝间的直接交流和人性中的神性,认为上帝、自然和人类都通过共同的灵魂相联系,结果是解放了人性,提高了人的地位,使人的自由成为可能。超验主义具有强烈的批评精神,其社会目标是建立一个道德完满、真正民主自由的社会。超验主义的出现标志着浪漫主义文学进入全盛时期。
1836年以爱默生、梭罗、霍桑等为代表的超验主义俱乐部成立,在此后七年的时间里,超验主义主张以意识为武器,摒弃以理性为主的经验主义,主张意识是人的心灵的真正所在。爱默生的《自然》宣扬 “上帝与我同在”“人人心中见上帝”的人本主义思想。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和《年轻的古德曼·布朗》等作品主张人应该做心灵的披露,这样才能摆脱人性的枷锁,不断认识自我,通往心灵的自由境界。超验主义推崇人的能力,颂扬人的本质精神,即自由和民主的精神,这里的民主是指宽泛意义上的存在于人的本性中的完满状态的一种理想。在那个充满自信、希望和进步的时代,超验主义者看到了真正民主和自由实现的希望,1838年超验主义者奥利司特斯·布朗森表达了自己对自由和民主的乐观情绪:“这里是一块处女地,一个广阔的田野,一个新的民族,拥有未来、无尽的思想和无穷的自由。在这里,唯有在这里,哲学家们可以在人性上做实验,展现何时何地拥有自由,如何保持自我。”①超验主义者对真正民主自由境界的追求不仅体现在思想领域,也试图在现实中去实践这种思想。梭罗到瓦尔登湖结庐而居,过了两年零两个月自给自足的生活,积极倡导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寻求生活的意义和个体的自由,以领悟精神的崇高、追求心灵的升华;超验主义者建立布鲁克农场的目的就是把推崇自然和个人主义具体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希望过一种简朴的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活,实现人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超验主义是美国精神独立的宣言,尽管超验主义提倡的建立一个大同社会的思想是乌托邦式的,但它能振奋人心,给人以希望,使人的心灵和思想得以解脱,孕育了美国人民自信、自助、自强和追求民主自由的精神,推动了美国民族精神的确立和发展。
三、创作形式上的自由创新
在创作形式上,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某些传统,但大部分的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因此更加强调个人主义和直觉的价值,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散文等创作形式和语言上也更加突出了多样化和创新性。
1、居斯塔夫·福楼拜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代表作《包法利夫人》。
居斯塔夫·福楼拜,法国著名作家。1821年12月21日出生于法国卢昂一个传统医生家庭。福楼拜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对19世纪法国社会风俗人情进行真实细致描写记录的同时,超时代、超意识地对现代小说审美趋向进行探索。
福楼拜的“客观的描写”不仅有巴尔扎克式的现实主义,又有自然主义文学的现实主义特点,尤其是他对艺术作品的形式——语言的推崇,已经包涵了某些后现代意识。
19世纪自然主义的代表作家左拉认为福楼拜是“自然主义之父”;而20世纪的法国“新小说”派又把他称为“鼻祖”。
2、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代表作《巴黎圣母院》。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3、斯汤达 法国著名作家、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先驱 ,代表作《红与黑》
小说发表后,当时的社会流传"不读《红与黑》,就无法在政界混"的谚语,而本书则被许多国家列为禁书。《红与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层次。它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
后来者竞相仿效这种"司汤达文体",使小说创作"向内转",发展到重心理刻画、重情绪抒发的现代形态。人们因此称司汤达为"现代小说之父"。
《红与黑》在今天仍被公认为欧洲文学皇冠上一枚最为璀璨精致的艺术宝石,是文学史上描写政治黑暗最经典的著作之一,100多年来,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并被多次改编为戏剧、**。
4、亚历山大·仲马( Alexandre Dumas,1802年7月24日-1870年12月5日),又称大仲马,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世界文学名著《基督山伯爵》的作者
亚历山大·仲马,又称大仲马,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各种著作达300卷之多,以小说和剧作为主。代表作有:《亨利第三及其宫廷》(剧本)、《基督山伯爵》(长篇小说)、《三个火枪手》(长篇小说)等。
大仲马信守共和政见,反对君主专政。先后参加了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推翻七月王朝革命、加里波第对那不勒斯王国的征战等活动。2002年,大仲马去世132年后遗骸移入了法国先贤祠。
大仲马小说大都以真实的历史作背景,情节曲折生动,往往出人意料,有历史惊险小说之称。结构清晰明朗,语言生动有力,对话灵活机智等构成了大仲马小说的特色。大仲马也因而被后人美誉为“通俗小说之王”。
5、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代表作《恶之花》
法国诗人。1821年4月9日生于巴黎。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继父欧皮克上校后来擢升将军,在第二帝国时期被任命为法国驻西班牙大使。他不理解波德莱尔的诗人气质和复杂心情,波德莱尔也不能接受继父的专制作风和高压手段,于是欧皮克成为波德莱尔最憎恨的人。
但波德莱尔对母亲感情深厚。这种不正常的家庭关系,不可避免地影响诗人的精神状态和创作情绪。波德莱尔对资产阶级的传统观念和道德价值采取了挑战的态度。他力求挣脱本阶级思想意识的枷锁,探索着在抒情诗的梦幻世界中求得精神的平衡。
意思是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人。
浪漫主义者是就是指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人,具备乐观的态度、开朗的性格、奔放的激情、丰富的想象。
“浪漫主义”一词指一种文学上的基本创作方法,与现实主义相对,强调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